中国美院油画毕业创作文创中心 外事秘书怎么样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最设计·中国美院”馆亮相义乌
展出的作品
4月27日上午,随着第十届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会开幕,“最设计·中国美院”馆也正式亮相义乌。此次展览以公共艺术“最东方”、动漫影视“最梦想”、创意设计“最升级”、艺术生活“最品牌”四个展区,全面展现中国美院的文创设计力量,传达以跨界协同开展社会实践,以设计创意引导转型升级,以东方智慧优化国人生活的理念,提供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实践示范,面向社会推进创意设计与成果转化。
“最设计·中国美院馆”作为中国美术学院的文创设计展览品牌,起源于2007年中国美术学院与杭州市共同发起的中国(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成功合力举办了七届之后,美院于2014年在原有基础上集全校力量,扩大展会规模,推出“最设计·中国美院馆”。今年,美院再次带着“最设计·中国美院馆”来到义乌。
文化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刘玉珠,文化部市场司司长吴江波,省文化厅金兴盛等一行来到“最设计”展览现场参观,对美院的作品表示肯定。义乌市市委书记李一飞在参观完“最设计·中国美院”馆展区后表示,希望能尽快和中国美术学院建立战略合作,将美院的设计团队和义乌科创新区对接,帮助义乌小商品转型升级。
浙江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和新光控股集团合作签约
作为本次最设计展览的亮点,同时也是2011文创协同创新中心科研成果转化的项目,浙江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和新光控股集团合作的签约仪式在文交会开幕式上举行。双方的通力合作,是设计与时尚的结合,将文化创意应用于企业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营销全过程,打造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品牌,达到合作共赢。新光控股集团副总裁钟文泉代表集团签约合作,他表示希望通过与美院的合作提升企业的软实力,把集团中小型产业品牌提升到一定高度,改变低端制造的格局,提高产品文化内涵。
[头条推荐]
订阅新华手机报
请点击进入&
24小时热榜
>>>>>>>>>>>>> 快来看!中国美院在之江设计了一个怎样的小镇
快来看!中国美院在之江设计了一个怎样的小镇
艺创小镇教玩设计中心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吴孟婕
“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
2015年年底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过后,中国美院“之江艺创小镇规划设计”微信群中关于此次会议的话题探讨,跨年之后仍在发酵。
之江艺创小镇,地处杭州转塘核心地带,位居湖山与城乡多重关系的交汇处,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从这里起始,龙山、象山、狮山三山在这里环聚。该项目由中国美院、浙江音乐学院和西湖区政府共同创建,目前已获评杭州首批市级特色小镇,并申报第二批省级特色小镇,旨在打造全球最大的艺术教育社区、全省最强文创设计航母、全民共享的艺术生活家园。这正是中国美院多年来从城市色彩研究开始,结缘杭州等城市规划设计的最新实践。
城之使命:
城,所以盛民也。
——东汉&许慎《说文》
“2013年,中央首度举行城镇化工作会议,两年后,会议名称由‘城镇’到‘城市’的转变,一字之差,意味深长。”1月4日,中国美院院长许江在接受本报专访时,从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消息中梳理出几大关键词——升级、特色、可持续、智能、宜居……而它们指向的共同目标,就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记忆中的那份乡愁去哪了?如何让每座城市独有的湖山保留原貌,让曾经发生在这片山水中的人文故事‘活’着渗透到大街小巷中去,打造、传承自己的城市精神?在这些问题上,我们思考、关注得远远不够。”
中国美院教授杭间说,不妨将艺创小镇视为一次文化产业创新与城乡营造转型综合试验,一看,一个三山围拢的“容器式”集镇,怎样通过对城市森林及创作带、家园带、产业带,艺术带、民艺带的塑造,把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形成一座升级版的“浙江文化城”。二看,产业上的国际化,如何渗透到老百姓的生活氛围中去——这也是以中小城市为主、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在坚持新型城镇化建设道路上,必须回答的问题。
除了正在建设中的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正在规划设计的象山艺术公社,将于1月8日正式启动、5月揭晓的国际工业设计奖项“中国智造大奖”,也将成为之江艺创小镇的另一大创新驱动核。
而这,还仅仅是之江艺创小镇的起点。艺术振兴城镇,智造引领众创,前所未有的“混搭”将携手开启一个怎样的未来之城?
“我们旨在以‘艺术+’为核心,联动艺术和科学两大创新力量,围绕象山、龙山、狮山三座山体,依托中国美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和西湖大学三所高校,通过‘美育塑造’、‘文创智造’和‘生态织造’三种策略,构建‘全球最大的艺术教育社区、全省最强的文创设计航母、全民共享的艺术生活家园’三大目标。”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世民告诉记者,“筑巢引凤”是许多特色小镇的惯常做法,但之江艺创小镇的优势在于,经过中国美院的十年耕耘,使艺术资源大量汇入,文创产业喷涌集聚,全国第一个以艺术创意为特色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已在此蓬勃发展;近来,“凤”随风来——浙江音乐学院正式启航,云栖小镇比邻而建,加上即将落户的西湖大学,一个“艺术+科技”的创意驱动的发展格局正在展开。
以上规划中密集出现的“三”,并非偶然,而是姜玉峰、高世民、叶伟平、李凯生、余伟忠、俞坚、缪凌蓉等主创团队负责人数十次实地考察、头脑风暴的结果——别忘了,三角形也是最稳固的结构。
但,作为一个已经“被城市化”的城镇,改造升级成本很高,当牵涉到城市形态构造和社会治理等诸多问题时,是否要“硬碰硬”?对此,创意团队用“生态织造”四字轻盈落地。“顾名思义,这是一种多重的适应性网络结构,用阵脚细密的经纬编织法打破功能分区,使兼具不同特性的文化创新因子弥散、蔓延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高世民说,“学院即社区、教育即传播、在地即全球、一个融通艺术与社会、大学与社区的开放网络,将为通过教育重新再造社会根系的城市构建创新理念,找到合适的盛放空间。”
既是盛(ch&ng)放,也是盛(sh&ng)放——若取前者之音,意指聚集起一种居有定所的群落;若取后者之音,意指一种资源占有和发展的福祉。聚与兴,不约而同地指向以城为界分的利益群体,指向资源竞争、汇聚与共享,最终,揭示了城的使命——聚兴百姓。
城之美学:
接地气的文化集群
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亚里士多德
营造“城市之美”、“城市之质”,是城市化进程中广大建设者必须面对的另一个难题,既要保证“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更需关注如何在“美”和“功能”之间取得一种平衡。1984年,日本美学家今道有信最先提出“城市美学”这一理念,今天的城市美学已经涵盖了城市与自然、城市与文化、城市与个性及城市品牌传播等方面。
当我们说一座城市、一条道路、一个建筑群“很美”时,往往是受其视觉冲击力的影响。色彩,本是自然现象,就像光线和空气一样,随处可见;但当它与城市特色营造、与人的意识和社会相关联,便复杂起来。
中国美院教授宋建明,对地铁1号线到10号线的主色彩如数家珍,因为,每一个颜色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和认证:&1号线是红色线,意寓“开门红”,用海棠红象征历史;2号线是棕色线,象征人文;3号线用藏青紫象征都市;4号线用松柏绿象征自然……9号线用赤黄金象征旅游;10号线是银色线,象征高新技术。
对于一座现代化城市来说,地铁是其文化内在精神的显现。巴黎地铁是浪漫的,德国地铁是工业的,美国地铁是商业的,北京地铁很中国,上海地铁很都市,而杭州的地铁,在宋建明看来,一定是最山水的。
从城市决策者萌生“美学”意识,到上升为城市综合保护有机更新的核心价值,宋建明和由其领衔的色彩研究所是亲历者,也是“调色人”。
1998年起,中国美院就开始对杭州城市色彩进行研究。“2005年对杭州主城区做色彩规划研究时,仅仅对城市色彩成因的解析、城市色彩规划方法理论模型的基本创建,就经过了10个月的摸索。”宋建明回忆,像杭州这样有近2300年建城史的名城,自然山水环境与历史文化积淀非常丰厚,“美”是深入人心的。最终,他们将杭州城市色彩的“主旋律”被定义为“水墨淡彩”,这不仅与柔美江南的气质相吻合,也体现出千年古都的历史厚重感。
“但城市色彩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呼吸中与时俱进、调整节奏。以杭州近几年的变化为例,从黑白灰慢慢变得明快起来。”宋建明说,比如将举办2022年亚运会的杭州奥体中心,定色调时,他的团队给出的方案——给建筑镀上一层淡淡的金黄,在一片“求保险”的灰色投稿中脱颖而出。此外,奥体中心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综合体之一,置身其中,人会有一种“淹没感”,所以在色彩层次的细节设计上也颇有讲究。
“与杭州、与西湖的情缘和文化的自觉,使中国美院成为了一支推动城市发展的文化生力军。你也可以说我们是一个特殊的文化集群,区别于政府、社会、市民——一方面,我们要体察城市特性、坚守城市品格,把城市的核心理念以美育的形式传播出去,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接地气’,代表老百姓向城市决策者提出问题。”许江说。
城之担当:
新生活向老故事致意
城市必须不再像墨迹、油渍那样蔓延,一旦发展,他们要像花儿那样呈星状开放,在金色的光芒间交替着绿叶。
——帕特里克&格迪斯《进化中的城市》
早在上世纪30年代,中国美院首任校长林风眠,曾在一篇题为《美术的杭州》的文章中,提出邀请艺术名家“从事于‘美的杭州’之设计”;2007年起,随着杭州市与中国美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这一提议终成现实。8年多来,中国美院在城市美学、城市营造、公共艺术、视觉传达、艺术时尚、城市会展、环境艺术等领域,先后担任省内多地及牡丹江、自贡、贵阳、厦门等地的城市建设工程师、城市更新美容师、城市创意策划师,从杭州走向全国,从城市走向农村,从普及走向品质。
“好的城市景观规划和建筑设计方案,离不开一流的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钱晓芳说:“‘美美与共’,既是文化发展的最高境界,也是美院与美城开展战略合作的美好愿景。”
作为优质生活提案的智慧库,国美人在思考:当一座城市的公共空间、人居氛围、共享生态,让人一落脚就立即感到亲切,继而变成内心的场景,并开始想象在此定居,除了后天的建设规划,先天的“气质”也很重要。在许江看来,坐拥西湖、湿地,蕴藏深厚历史文脉、城市基因的杭州,无疑具有这种神奇的禀赋。2013年他作为《东方文化视野下的“东方品质支撑”内涵研究》的课题负责人,与院内专家共同提出将杭州打造成具有自然美、人文美、活力美、人居美、城乡美的“东方品质之城”的文化底蕴,从空间环境、产业发展、生活方式3个维度,建立“东方品质”价值体系。
作为文化品质的守望者和文化创意的发动机,国美人在行动:作为宁波港区“文明港区专项行动”中的试点、难点项目,有着40余年历史的港镇海港区,经由中国美术学院师生重塑建筑、腾挪码头、增添色彩,得以“旧貌换新颜”。
文化底蕴的功课,设计师不能绕着走。城市的发展虽为显性,城市的文脉却是隐性的,对此的挖掘和提炼,不仅需要智慧,有时候也需要“神来之笔”。令主创之一、中国美院望境创意发展公司主创设计师马哲峰最为感慨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出于“旧物新用”设计考量,他从一片废弃的工地里运了一批颇具历史气息的旧石块,用于铺设港区招宝山储煤仓脚下的一块空地。后来与港区一位老人聊天时得知,这批旧石块原本就在储煤仓脚下,“没想到我这个‘外来者’的灵光一现,让它们‘回家’了。”
让传统恢复尊严,正是中国美院王澍获颁普利兹克奖的重要理由。2006年,王澍主持开建宁波博物馆时,周边的30个村子已经拆了29个半。面对四周环绕的新区,他做了一件让施工设计人员“颇为不解”的决定——从村民手中回收了600多万块、超过40种不同年代的废砖瓦片铺设外墙。没想到,开馆第一天,访问人数就比预计多了3倍。一次,王澍在博物馆里碰到一位多次来访的老太太,她告诉他:“我原来的家没有了,但在这座博物馆里,到处都能发现家的痕迹。”
我们常常说的“活化”,或许就是这个意思——既非模仿,也非照搬,而是新生活对老故事的致意。
最新评论 (7)
微凉仲夏梦这个设计论坛的阵容实在是太强大了 | 八条推荐_晨报周刊_传送门
你是真实用户吗(Are you a robot)?
我们怀疑你不是真实用户,已对你的访问做了限制。如果您是真实用户,非常抱歉我们的误判对您造成的影响,您可以通过QQ()或电子邮件()反馈给我们,并在邮件和QQ请求信息里注明您的IP地址:220.177.198.53,我们会尽快恢复您的正常访问权限。另外,如果您不是在访问的当前页面,我们建议您移步
或者 在浏览器中输入以下地址:http://chuansong.me/n/1888500 访问,您所访问的网站是从抓取的数据,请直接访问,会有更好的体验和更及时的更新。We suspect you are a robot.We are really sorry if you are not,and you can email us () with your current IP address: 220.177.198.53 to get full access to .If you are not accessing
for the current page,you'd better visit
for better performance,as the current website you are accessing is just spam.
觉得不错,分享给更多人看到
晨报周刊 微信二维码
分享这篇文章
11月12日 15:13
晨报周刊 最新头条文章
晨报周刊 热门头条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企外事工作管理创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