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种程度上迫史人团结体现团结的游戏了什么学

华南农业大学 五、民族团结专题学习教育(续)
(二)西方反华势力在新疆问题上的五大阴谋活动 新疆75事件虽已平息,但西方反华势力并不会善罢甘休。从美国等西方国家媒体和网站上透露的信息看,境外敌对势力正酝酿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加强活动: 1. 加冕。 美国外交学会网站上由人权观察骨干分子撰写的一篇
(二)西方反华势力在新疆问题上的五大阴谋活动
新疆&7&5&事件虽已平息,但西方反华势力并不会善罢甘休。从美国等西方国家媒体和网站上透露的信息看,境外敌对势力正酝酿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加强活动:
1.加冕。美国外交学会网站上由人权观察骨干分子撰写的一篇文章说,国际社会对新疆问题关注不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新疆维吾尔族缺乏一个有效的领导人。热比娅虽然是新疆维吾尔族人的代表和发言人,但她缺乏基础,缺乏像达赖那样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头衔。&因此,要给她加冕。虽然《华盛顿邮报》已称她为&维吾尔民族运动之母&,挪威一个基金会早在2005年授予她&拉弗脱纪念奖&,但这些都不足以引起国际社会的注意和重视,必须给予更高的身份和声望。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黎友安等一些美国反华分子和个别议员已建议要授予热比娅以诺贝尔和平奖的头衔。瑞典的一名国会议员叫嚷说今后要年年提出这项建议。2006年热比娅曾经被提名过诺贝尔奖,当时没有引起国际社会的太多反响和关注。但种种迹象表明,这股国际反华势力势必将加快推进这项活动。近日热比娅叫嚣要学达赖窜防世界。日本、澳大利亚政府先后批准热比娅入境并进行反华和分裂主义活动,都是他们为给热比娅加冕,扩大知名度,以便最终把&诺贝尔和平奖&的桂冠戴到她的头上的阴谋之一。
2.摘帽。美国的一些智库和媒体认为,新疆问题没有得到国际社会足够重视和支持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中国政府成功地把维吾尔族反对势力称作民族分裂势力或恐怖分子。&9&11&以后,国际社会对恐怖主义都不会给予同情。而且美国政府为了获得中国政府对美国反恐的支持,把&东突&独立运动定为恐怖主义组织,这些都不利于&东突&和其他&疆独&势力获得更多的国际支持。因此,这些人主张要给&东突&分子摘掉&恐怖主义组织&的帽子。7月10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帮助维吾尔人的正确道路&的文章。文章说,国会听证会上已明确关押在关塔那摩监狱的&东突&分子不是反对美国的,他们主要反对中国,而且已决定释放他们。文章认为,美国反恐的优先努力应该是支持一个世俗的民主运动,建议美国国会发起成立的美国&国家维护民主捐赠基金会&要加大对热比娅和&东突&分裂势力的支持。今后西方舆论可能会出现一股否定&东突&分裂势力为恐怖主义组织或恐怖活动的声势。文章说,现在是美国政府改变对维吾尔人的政策的时候了,&应制定一项根植于支持民主和世俗主义的维吾尔政策&。
3.施压。美、英等一些西方国家的敌对势力认为,迄今国际社会对中国政府施加的压力不足以让中国政府改变对维吾尔族的政策,必须加大力度,其办法之一是动员伊斯兰世界起来反对中国。总部设在伦敦的一个名为&伊斯兰人权委员会&的组织于7月8日在其网站上发动了给中国外交部长、中国驻英、美和各伊斯兰国家的大使以及伊斯兰会议组织写信的运动。这个组织在其网站上首先提供了一份充满谣言、歪曲事实的所谓背景资料,如它造谣说在广东&6&26&韶关事件中有100名维吾尔人被打死,到广东打工的维吾尔人是被送到那里去&强迫劳动&的。关于&7&5&事件,该资料造谣说维吾尔人的暴力行为是由于警察镇压&和平抗议者&造成的,并且有400名维吾尔人在这次事件中被警察打死,等等。然后,该组织呼吁大家写信以造声势,并提供了信的样本,强调信中必须提到上述这些造谣的数字。最后,该组织特别强调要给美国、英国、文莱、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马来西亚、南非、斯里兰卡和土耳其等国家的外长写信,要求他们向中国政府施压。该组织还提供了前述国家外长的姓名、详细通讯地址、传真号和电子邮件地址。他们选择的写信对象大多是伊斯兰国家,目的就是要激起穆斯林国家对我国的不满,破坏中国与伊斯兰国家特别是阿拉伯国家的关系。
4.挑拨。最近西方媒体大肆宣扬&7&5&事件的根源之一是维吾尔族与汉族在经济分配上的&不平等&、维吾尔文化&遭灭绝&。《纽约时报》7月9日刊登了一篇题为《新疆发生暴力行为的背后》的文章,突出攻击维吾尔族与汉族在经济上的 &不平等&和维吾尔文化遭同化等。文章散播所谓汉族&掠夺&了新疆的资源,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没有从新疆的发展中平等地获利,维吾族族人遭受就业歧视等谎言,并且把新疆的大规模建设说成是&毁灭维吾尔文明&。这类谎言很容易引起西方国家对&东突&势力的同情,挑起维吾尔人对政府的不满,这样也模糊和淡化了&东突&等民族分裂势力搞&疆独&的实质。这将是西方媒体在新疆问题上报导的主要趋势之一,也是鼓动&疆独&的方式之一。
5.促独。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敌对势力和媒体近日来还集中攻击我国实行的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为现在实行的自治不是真正的自治。他们诬蔑中国政府利用西部大开发将大批汉族人迁移到新疆,从而形成汉族人统治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为此,《纽约时报》7月8日的社论提出给予新疆&更多的自治&的口号,宣称&只要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北京统治者永远不可能实现稳定&。也有的文章更进一步提出所谓&真正的自治&。无论是&更多的自治&还是&真正的自治&,其实质就是鼓吹&独立&。这是西方敌对势力支持新疆和西藏民族分裂势力的真正目的。
(三)我们的应对之策
1.居安思危,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和高度警惕性。中国日益强大,我们不必惧怕这些反华势力的捣乱行为,他们也阻挡不了中国前进的步伐。我们必须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更好更快地进行现代化建设。只要我们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就可以粉碎任何国际反华势力的破坏。另外,我国民众要有高度的警惕性,要有必要的敌情观念。应该说,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我这我国与外国的接触日益增多和广泛,居安思危的思想大大减弱了,敌情观念更差了。这个状况必须改变。
2.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坚决执行和完善我国的民族政策,加快搞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大力改善和提高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使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没有可乘之机。
3.切实加强对外宣传。要让世界人民了解我国政府的民族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真实情况,使达赖、热比娅之流无法再进行招摇撞骗。
三、团结&稳定&发展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说过:&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自古以来,生活在中华沃土上的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休戚与共、繁衍生息,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一)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
1.民族大团结的历史,是各民族血脉相连的融合史。我国历史上尽管出现过短暂割据和局部分裂,也有过内部战争,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长期的历史发展,我国各民族实际上已形成&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内在联系。
在数千年的互动过程中,中华民族经历了四次民族大融合。夏商周到秦汉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族。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和匈奴、鲜卑、羯、氐、羌、柔然、突厥等民族进一步融合。辽宋金时期的第三次民族大融合,不仅有少数民族融合于汉族,还有大量的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清代是第四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奠定了现在中国的疆域和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基础。
汉代王昭君出塞和亲,使&汉与匈奴为一家&。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著名维吾尔族历史学家翦伯赞访问内蒙古自治区,他在《内蒙访古》中写道:&在大青山脚下,只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废弃的,那就是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因为在内蒙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公元641年,唐朝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结为秦晋之好,&唐蕃和同为一家&。根据《西藏王统记》记载,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量医药、生产技术、佛教等方面的书籍,以及大批工匠、珍宝、绵帛、手工艺品、谷物、蔬菜种子等。在文成公主的影响下,松赞干布在拉萨市中心修建了大昭寺,提倡佛教,创造了藏文,制定了惩恶扬善的法律,采用了天干地支的纪年法。至今,西藏还流传着许多歌颂文成公主的故事和诗歌。可见,自古以来汉族与少数民族、中原与边疆,人员往来、文化交流源源不断,并相互影响与交融。
2.民族大团结的历史,是各民族并肩御侮的斗争史。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共同遭遇到西方列强的侵略,各族人民共赴国难,团结御侮,救亡图存,谱写出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壮歌。
1876年,新疆的汉、满、回、维吾尔等族军民团结战斗,将以中亚浩罕汗国军官阿古柏为首的侵略军驱逐出新疆;1881年,新疆各族人民又在反对沙皇俄国侵略的斗争中收复了伊犁。1903年12月,一支英国侵略军偷越我国边界,占领西藏亚东、帕里等地,又于1904年4月进犯到江孜。西藏人民践行&勿让洋人染指我疆土&,&纵然男尽女绝,誓不与侵略者共天地&的誓言,浴血奋战,同侵略军进行了历时3个多月的&江孜保卫战&。在中华民族的八年抗战中,以少数民族为主的抗日力量,如回民支队、内蒙古抗日游击队等,始终活跃在抗战前线。正是由于全国各族人民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仇敌忾,最终取得了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胜利。这些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尽管有的失败了,但都是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捍卫了祖国的统一、领土的完整和民族的尊严,增强了中华各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加深了各民族之间友好团结的关系。
3.民族大团结的历史,是各民族同舟共济的发展史。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团结之花盛开得更加绚丽多彩。
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遭遇三年自然灾害,出现了食品紧张和饥饿。当灾害威胁着上海等地保育院的孤儿时,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乌兰夫报请周恩来总理批准,将3000名孤儿转移到内蒙古,交由牧民收养。这些孤儿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国家的孩子&。从1960年到1961年,来自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保育院的3000名孤儿被接到内蒙古草原。为做好这项工作,乌兰夫曾指示: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草原母亲哺育3000名孤儿,谱写出一曲血乳交融的民族团结颂歌,在各族人民中传为佳话。在事隔近40年后,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部名为《白骆驼》的影片,讲述的就是这件事。1966年,河北邢台发生强烈地震。为支援抗震救灾,西藏自治区挑选了240匹好马支援灾区人民恢复和发展生产,又选派62名翻身农奴赶着马匹,跋山涉水,历时1个多月送到邢台灾区。西藏&良马济邢兄弟情&始终牵动着邢台人民的心。33年后的1999年,在西藏民主改革40周年之际,邢台开展了&铁牛进藏一家亲&的援藏活动,通过政府拨款、企业捐赠、干部群众捐款等形式筹集资金,购置了60台&邢台&牌拖拉机捐赠给西藏自治区,奏响又一曲民族团结的颂歌。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羌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地区遭受严重损失,全国人民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大力支援灾区抗震救灾、重建家园,书写了各族人民团结协助的时代篇章。
民族大团结是我国各民族自强不息、共同奋斗的基石,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共同发展的力量之源。
(二)新中国民族政策指引民族团结发展
新中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政治社会地位,一个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时代由此开启。
新中国之所以能够正确解决民族问题,关键在于我们党根据中国国情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实行了一系列维护和发展各民族根本利益的民族政策。
1.在民族观上,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迄今为止,通过民族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我国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因人口较少而被习惯上称为&少数民族&。我国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汉族和少数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共同享有平等的权利与相应的义务。为筹建新中国,&国内各少数民族&作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团体代表单位,与其他各界代表一起共商新中国建国大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民族平等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民族平等团结,既是创建新中国的重要历史基础,也是建设国家的基本前提和重要政治保证。1954年,十四世达赖喇嘛和十世班禅额尔德尼联袂出席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分别当选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全国人大常委。自第一届全国人大以来,历届全国人大少数民族代表的比例都高于少数民族人口的比例。每个民族都有全国人大代表,人口在百万以上的民族都有全国人大常委。
2.在政治文明建设上,坚持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新中国成立伊始,民族区域自治就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被作为一项国策规定下来,此后一直被载入我国宪法。
根据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人口的多少、区域面积的大小,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它一般以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如西藏自治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等;或以一个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并包括一些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也可以两个或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联合建立,如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还可以在一个大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内,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自治地方,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侗族自治县等。有些民族有多个大小不同的聚居区,建立了相应层级的自治地方,如回族在全国建立有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等。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应当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如西藏自治区自1965年9月成立以来,先后由阿沛&阿旺晋美、天宝、多杰才旦、多吉才让、江村罗布、列确、拉巴平措担任自治区政府主席一职,清一色的藏族公民。而且,只有在新中国、在西藏民主改革之后才能发生的情况是,吉普&平措次旦是旧西藏的贵族,拉巴平措过去则是吉普贵族家里的农奴,然而他们曾在西藏自治区同一届政府中分别担任副主席职务,过去的农奴与过去的农奴主现在平起平坐了。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具有双重性质,既是自治机关,又是地方国家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是我国颁布实施的第一部基本法律。它在附则中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得依据少数民族婚姻问题的具体情况,对婚姻法制定某些变通的或补充的规定。旧西藏曾实行一妻多夫、一夫多妻制。1981年,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西藏自治区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变通条例》,将《婚姻法》规定的男女法定婚龄分别降低两岁,并规定对执行变通条例之前已经形成的一妻多夫和一夫多妻婚姻关系,凡不主动提出解除婚姻关系者,准予维持。
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
3.在物质文明建设上,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邓小平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指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把经济搞好,那个自治就是空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把加快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努力缩小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民族地区内部的发展差距,着力帮助特困少数民族、人口较少民族、边疆少数民族加快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离不开全国人民的支持。自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年)开始,我国就在民族自治区域安排了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如内蒙古包头钢铁基地、宁夏青铜峡水电站以及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干线等。至今,包括重点工程建设在内,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直接财政补贴和投入已达1万多亿元人民币。国家长期实行内地省市对口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0年,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全国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以及120个自治县(旗)中的83个自治县(旗)被纳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湖南的湘西土家族自治州、湖北的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及吉林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虽不在西部,也享受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相适应,还开展了&兴边富民行动&,主要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培育县域经济增长机制和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我国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民族有22个,总人口63万人。为此,国家出台了年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使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行政村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存在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基本解决现有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达到当地中等或以上水平。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使人口较少民族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为加快西藏发展,党中央先后于1980年、1984年、1994年和2001年召开了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其中,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经济和稳定局势两件大事,确保西藏经济加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确保国家安全和西藏长治久安,确保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确定为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方针,并确立了&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援西藏&的政策,以及实施&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方式,全国支援西藏进入历史发展的新高潮。
4.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坚持积极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文化事业政策。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
为了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帮助壮、布依、苗、纳西、傈僳、哈尼、佤、侗、景颇、土等十多个民族改进和创制了13种文字。藏文于1984年实现了信息化处理,藏文编码国际标准于1997年获得通过,成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字中第一个具有国际标准的文字。国家赋予和尊重少数民族自治地方自主发展民族教育的权利,重视民族语文教学和双语教学。从1985年开始,国家对西藏义务教育阶段的农牧民子女,实行&包吃、包住和包学习费用&的政策,在内地省、市创办了西藏班(校),帮助西藏培养建设人才。各少数民族每当本民族的节日到来,都自由地按照本民族的传统习惯欢度,如:藏族的藏历新年、&雪顿节&,回、维吾尔等民族的&开斋节&、&古尔邦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等等。国家按照各少数民族年节习惯安排假日,并供应节日特殊食品。
60年来,国家保护性收集了百万余种少数民族文化古籍。全国有90多种少数民族文字报纸和220多种少数民族文字期刊出版。国家大力保护少数民族的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曾经湮没于民间,几近失传的维吾尔族&音乐之母&十二木卡姆,被联合国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重新焕发出艺术活力;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哈萨克族的&阿依特斯&等一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项目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009年7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大力开展群众性少数民族文化活动,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尊重、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到2020年,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备,覆盖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主要指标将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将得到进一步有效保护、传承和弘扬。
(三)民族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当代中国,我国各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从原始社会末期、奴
隶社会、封建农奴制社会或封建社会跨越不同社会发展阶段,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民生改善,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1.民族自治地方普遍建立,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我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内蒙古自治区于1947年5月成立。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自治区遵循&既尊重历史,又兼顾现实&的原则,恢复了内蒙古历史上的本来面貌,实现了统一的民族区域自治区。为在新疆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党和政府坚持&慎重稳进,积极准备,逐步推行&的方针,于1955年10月建立了以维吾尔为主的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经过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的充分民主协商,采取了把广西全省改建为壮族自治区的 &合的方案&,于1958年3月成立。同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采取有利于回、汉民族互相支援和共同发展的方案而成立。西藏经过和平解放、民主改革,于1965年9月召开第一届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正式成立了统一的西藏自治区。目前,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共计155个,其中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在55个少数民族中,44个民族实行了区域自治,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1%,民族自治地方占全国总面积的64%。
新中国以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治制度,充分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当家做主和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同时,有力地抵御了国内外民族分裂势力的破坏和渗透,保证了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和民族自治地方的社会稳定。
2.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实现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民族自治地方在国家帮助、发达地区支援、民族地区自力更生相结合中,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民族自治地方特点的发展道路,经济社会显著进步。2008年,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5个自治区和包括贵州、云南、青海3个多民族省在内的民族地区GDP总量达306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新中国成立初增长了60多倍。内蒙古自治区生产总值由1947年的5.37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7761.8亿元,经济增长率2008年达到17.2%,连续7年全国领先,全区粮食产量由1947年的18.45亿公斤达到2008年的210亿公斤,人均粮食总产量居全国第三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产总值由1955年的12.31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3523.1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由1955年的1.73亿元达到2007年的64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7年达到1.03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183元。200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实现生产总值年度增量首次突破1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万元、财政收入年度增量首次突破100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3000元。宁夏回族自治区生产总值由1958年的3.29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1098.5亿元,增长了约333倍,粮食总产量2008年为329万吨,人均占有粮食530公斤,是全国5个人均占有粮食超过500公斤的省(区)之一。西藏自治区生产总, 值由1959年民主改革时的1.74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395.9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65倍,年均增长8.9%。&旧西藏没有一条公路,如今以公路建设为重点,航空、铁路、管道运输协调发展,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日,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创造了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
在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各民族自治地方正在逐步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
3.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口素质显著提高。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之前,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没有一所大学,各类在校生总数不足总人口的3%。到2008年末,全区已拥有高等院校39所,在校大学生31.6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9.81万人。全区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农牧业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参合率达到84.4%;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覆盖人口达到90.4万人,保障标准人均每年提高到498元。目前,宁夏回族自治区各类学校回族在校生50.96万人,占全区在校生总数的37.55%,高于自治区回族人口的自然比例。自1985年以来,国家先后4次提高西藏自治区农牧民子女教育&三包&标准。西藏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并正在逐步建立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医疗制度,免费医疗补助标准从1980年人均补助7元增加到了2008年的人均140元。从2000年起,国家在内地发达城市重点中学举办内地新疆高中班,并从2004年起,参照内地高中班模式开办了新疆区内初中班。2007年7月,广西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朝鲜、满、蒙古、哈萨克等十几个民族的受教育年限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民族地区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少数民族人口整体素质的大幅提高。民族地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推进,特别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使少数民族人口的预期寿命显著提高。和平解放时,西藏的人均预期寿命为35.5岁,而经过近60年的发展,现在已增加到67岁。少数民族人口寿命普遍接近全国的和汉族的平均水平,有的甚至已经超过。
(四)稳定是福,动乱是祸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稳步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各民族间的团结和睦,是国家快速发展、持久繁荣的牢固社会基础,是不断实现、发展、维护和巩固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前提条件。历史也无数次证明,凡是民族团结搞得好的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就快,各族人民得到的实惠就多;反之,凡是民族团结遭到破坏的时期,就会导致社会动荡,发展停滞,各族人民遭殃。各族人民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得出结论:稳定是福,动乱是祸。
青年大学生是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更是在民族团结中发挥重要促进作用的一个团体。处身于这个伟大的时代,青年大学生应当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了解国情,体察民意,磨练意志,增长才干,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争当维护民族团结的先锋。
回顾过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共同那个书写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共同捍卫了国家的统一。展望未来,我们相信,只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就能开创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美好明天。
链接一: &东突&问题简介
&&东突&即&东突运&、&东突独&,是&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的简称,系指一批企图通过暴力恐怖手段、把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建立所谓&东突厥斯坦国&的国内外民族分裂主义分子所采取的非法活动。&9&11&事件以前,在我国学界和媒体中将之统称为&新疆民族分裂主义势力&或&疆独&。&突厥&(Turk)指的是公元后6~8世纪活跃在亚洲草原北部的一个古代游牧民族,一度强盛后来衰败,到唐末这个民族就从历史上消失了。&突厥斯坦&中的&斯坦&意为&地方&或&区域&。古代突厥人并没有固定的地域,故&突厥斯坦&是一个模糊的地理概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俄等殖民主义者企图分裂中国,有意将新疆称为&东突厥斯坦&,鼓吹它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东突&是西方殖民者怂恿和鼓动的结果。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位居欧亚大陆腹地,幅员辽阔,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地缘政治相当复杂,一直是国际上各种势力争夺的热点之一。近代以来,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和泛突厥主义、泛伊斯兰主义在新疆的渗透,新疆的分裂与反分裂斗争日趋激烈。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对&东突&分裂势力刺激极大,他们制定了所谓&十年宣传发动,十年游击战争,十年正规战争&的&新疆独立三步战略&,叫嚣要&争取民族自决权&、&建立单一民族的国家&,公开宣称通过恐怖暴力手段达到分裂目的。他们招兵买马、组建恐怖主义集团,力量迅速壮大;大肆歪曲历史,为分裂制造舆论,并肆无忌惮地进行爆炸、抢劫、杀人等暴力恐怖活动。目前,&东突&恐怖组织有50多个,其中40多个主要在境外活动,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东突厥斯坦解放组织&、&世界维吾尔青年代表大会&、&东突厥新闻信息中心&等,形成了中亚、土耳其、美国和德国4个活动中心。土耳其、阿富汗、巴基斯坦和部分阿拉伯国家的恐怖主义,如&基地&组织等,与&东突&分裂势力之间在人员、资金和技术上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9&11&之后,国际社会对恐怖主义问题有了更多关注。2002年9月联合国将&东突伊斯兰运动&组织列为恐怖组织。&东突&恐怖组织在国际上的活动空间被大大压缩,活动向境内转移,斗争策略出现新特点,即打出&自由、民主、人权&的旗号,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大做文章,企图将新疆问题国际化。
可见,&东突&问题受国内和国外双重因素影响,是21世纪全球恐怖主义网络化、跨国化和全球化的一部分。这客观上要求我国的反恐工作必须与南亚、中亚和中东国家合作,建立长效反恐机制。
链接二:新疆、西藏问题与中国的国际关系
& 尽管新疆和西藏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但从近年来的发展趋势看,它们必然影响甚至牵制中国国际关系的未来。新疆和西藏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或者解决得不好,中国就会变成一个被困的内陆国家,世纪之久的强国梦则无从实现。
为什么这么说?主要是因为新疆和西藏越来越呈现出两个互相关联和互相强化的过程,就是国际化和区域化。国际化指的是新疆和西藏问题已经成为西方制约中国的有效战略手段。在去年的奥运会期间,西方各种势力利用西藏问题对中国发难。在西方的推动下,西藏问题在西方已经变成一个高度道德化的议题。西方在把达赖和&藏独&运动道德化的同时尽力妖魔化中国政府的西藏政策。西方的这种政策在间接但有效地推动着&藏独&运动的暴力化。原因很简单,一旦&藏独&被道德化,暴力就会被美化。
尽管这里也包含着西方社会一部分人对西藏问题的同情,但是从西方政治力量来看,更多的是把西藏问题作为遏制战略。可以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达赖喇嘛的继承人问题的凸现,西藏问题会变得越来越严峻。实际上,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正在加入海外&藏独&运动。就是说,西藏问题不仅仅是中国(包括中国境内的西藏人)和海外西藏人之间的问题,更是中国和西方之间的问题。
新疆问题也是如此,如果不是更为严峻的话。在全球性反恐战争之前,西方基本上是把新疆问题视为是中国的人权问题,对中国一直保持着压力。在反恐战争开始之后,西方尤其是美国为了自身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把反恐和人权问题区分开来,承认中国在新疆的反恐运动。但即使如此,西方在新疆问题上一直坚持其双重标准。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一直对海外的新疆独立运动提供各种形式的支持,如金融方面资助。尽管西方世界本身也面临恐怖主义的威胁,但一旦当处理和中国的关系时,西方一些政治人物实际上有&好&的恐怖主义(针对中国)和&坏&的恐怖主义(针对西方)之区分。一些国家也不时地把中国的反恐和人权民主联系起来。类似这样的举动无疑也纵容着新疆恐怖主义。
新疆和西藏问题也影响着中国的周边关系。中国的快速经济发展和崛起对中国周边国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些国家积极和中国合作,谋求共同的发展,但另一些国家则视中国的发展和崛起为威胁。这些国家视中国为假想敌,也想利用新疆和西藏问题来应付中国。不管中国如何处理,新疆问题必然影响中国和穆斯林世界的关系。
传统上,中国当政者的噩梦就是&内忧外患&。新疆和西藏问题就是当代的&内忧外患&。传统上,&外患&经常是由&内忧&引起,但在上述国际化和区域化的影响下,&内忧&越来越倾向于由&外患&而引出。从西方的角度来说,因为中国民族问题的存在,西藏和新疆是中国内部容易发生类似于&颜色革命&的地方。西方意识到,比较容易动员西藏和新疆的民族意识来和中国较量。应当强调的是,颜色革命并非如西方所说的是为了人权和民主。如果说,西藏和新疆的骚乱和西方有关,那么在中国境内,没有哪一方会是受益者,所有方都是受害者。境内的西藏人和新疆穆斯林是受害者,汉人是受害者,中国政府也是受害者。真正的获益者就是海外各种恐惧中国的政治势力。
新疆和西藏问题成了内政和外交的结合点,这里&内忧&和&外患&没有明确的界线。正因为这样,中国政府已经把新疆和西藏视为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这显然具有充分的政治理性。新疆和西藏问题不仅仅是政治社会稳定的问题,不仅仅是民族问题,而且更是国家统一的问题,并且从国际关系上来说,更具有其至高无上的国际战略意义。
无疑,西藏和新疆已经成为中国国际关系中越来越重要的因素。一旦被认定核心国家利益,中国政府就必然作外交动员,动员一切尽可能的资源,来应付这些问题。可以说,这些问题已经消耗了中国政府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一定程度上,中国的外交系统已经开始穷于应付与新疆和西藏有关的问题。例如每次达赖喇嘛访问一个国家都会导致有关方面的紧张和惊慌,每次访问之后,中国和该国的外交就会趋于低潮。
延伸阅读篇目推荐: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人民日报》日。
《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宣传教育提纲》,民族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
《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坚定不移维护祖国统一》,《人民日报》日。
《民族团结:祖国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人民日报》日。
《美国民主基金会扶植热比娅&出力张罗反华团队》,《环球时报》日。
《&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马莉乌鲁木齐&7&5&事件工作日记》,《人民日报》日。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技能和广博的文化...
英语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该学科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目前...
序号 姓名 职务 负责工作 办公电话 手机 1 唐占华 党委副书记 学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
序号 姓名 导师 就业单位 1 欧仁侠 代燕 昆山龙腾光电 2 李罡 秦永左 华为技术有限公...
一、 拟接收调剂专业和人数 电子科学与技术 信息与通信工程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模...
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和控制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侧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从某种程度上说 英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