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联军的罪行贪婪,野蛮,残暴在圆明园留下了历史的印迹.这句话对不对

时间: 15:22
圆明园的毁灭
------分隔线----------------------------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500字
圆明园的毁灭500字
【第一篇】: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 读完《圆明园的毁灭》之后,我的心在默默流泪,虽然表面上我默不作声,可是我的心像海浪一样久久不能平静,被愤怒的火焰燃烧着&&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她位于北京市西北部郊区海淀区东部。原为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御苑,占地约5200亩,平面局呈倒置的品字型,圆明园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总面积达350公顷。圆明园是一座珍宝馆,里面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等稀世文物;圆明园也是一座奇花异木之园,名贵花木多达百万株。完整目睹过的西方人把她称为&万园之王&。的确,如果今天还和140年前一样,这座巨型园林就是当之无愧的&万园之王&。遗憾的是,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烧杀掳掠,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逃奔西安,入旗兵丁将基本修复的共约近百座建筑物皆拆抢一空。这帮可恶的强盗,在中国的领土上横行霸道,为所欲为,一座举世闻名的文化宝库,就这样毁于一旦,他们不仅烧毁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且使我们中国落后了几十年。圆明园的毁灭,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耻辱,更是惨痛的教训,我们要牢记:贫穷就会挨打!落后就会被人欺负! 为了不让这段屈辱的历史重演,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让我们一起奋发图强,学好各项本领,让我们的祖国更强大。【第二篇】: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 当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的时候;当人们为申奥成功欢欢鼓舞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有一个百年的恶梦,那是一段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历史。今天,我读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是我对那段百年的恶梦有了更深的了解。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圆明园中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  但是,日,英法连军侵入北京,将圆明园洗劫一空。为了销毁罪日,10月18日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打入我门的&心脏&.我们不能忘记这段耻辱,现在,已经不需要我们浴血奋战了,所以,我们要把这奇耻大辱化为我们心中的警钟,时刻提醒着我们要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使我们这个发展中的新中国变成一个世界强国。我们必形谨记:落后就要挨打。  我们决不能忘记这段奇耻大辱,把仇恨化成激励我们不断上进的力量,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新中国。新中国的发展就应该由我们今后来不段的创造,所以,我们更应该,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第三篇】: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 学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使我对圆明园既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因为它的建造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又感到了无限的愤怒和惋惜,因为它被可恶的英法联军毁于一旦! 圆明园曾经是一座建筑精湛的皇家园林,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它不仅美丽,而且凝聚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珍贵历史文物,称得上是当时世界上举世闻名的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然而1860年的10月6日,在这个国人永远难忘的日子,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来到了圆明园,在园内肆意烧、杀、抢、掠,甚至还放火将其付之一炬。而当时无能昏庸的清政府,竟屈服在了这些万恶的洋人的淫威之下,不仅不敢抵抗,甚至把洋人做靠山。 最可恶的是万恶的洋人,他们不但随意侵略中国,还肆意践踏我们的名胜古迹,逼迫清政府签下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我国的国格受到了莫大的侮辱。在这耻辱的背后,有多少双含泪的眼睛在盯着他们,有多少双愤怒的眼睛在怒视着他们,有多少有志之士正准备揭竿而起,而他们却视而不见。 圆明园的毁灭是我国屈辱历史的见证。它的残垣断壁,仿佛在对人们诉说他辉煌的过去,又好像在向人们控诉洋人的残暴行径。它的毁灭在我国文化史上,在世界文化史上,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英法联军为什么敢侵略我们?因为当时的社会太黑暗,当时的中国太落后。此时此刻,我真正体会到了&落后就得挨打&的深刻含义。 为了不让这屈辱的历史重演,我们应该努力学习。让我们记住梁启超先生的至理名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第四篇】: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 自从读了《圆明园的毁灭》后,我的心中一直愤愤不平,同时也感到无比痛惜。 圆明园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历经150多年才建成的,号称&万园之园&。在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有玲珑剔透的亭台阁楼;又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和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等。圆明园不但建筑雄伟壮大而且有收藏了最珍贵无比的历史文物,它上有先秦的青铜利器,下有唐宋元明清的奇珍异宝与名人的书画。是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博物馆和艺术馆。但是,在日,八国联军派出了英法联军小分队成为了不速之客,他们侵略了中国的各大地区,然后直捣黄龙&&进入了北京,对圆明园发出&大抢劫&,抢劫完后,又将它付之一炬,夷为平地。 这些可恶的&臭强盗&,会没了我国这艺术珍宝。建筑艺术的才华,可是,这些种种原因难道不是我们中国不够壮大,科技也不够发达吗?是的,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落后,必将挨打,这样对我们处于黑暗社会的旧中国的极大其辱何止一次,中国人民永远忘不了那一场场鸦片战争;永远忘不了外国租界地那竖着的告示牌:中国人与狗不得进入;永远忘不了那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辛丑条约等;永远忘不了东亚病夫的称号,永远忘不了&& 大家快看,睡狮已经苏醒了,死骆驼起死回生,不再让人宰割了,中华民族通过自己不懈努力、艰苦地奋斗,消灭了天边的黑暗,消灭了无限耻辱,日,北京成功地举办奥运会,神舟九号成功发射,天空一号飞天成功&&让我们记住这刻骨铭心的国耻,好好读书,长大以后,为祖国奉献,为中华民族的富强加一分力吧!【第五篇】: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 今天,我学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我感到无比的愤怒和无限的惋惜! 圆明园是专供皇帝、后妃游乐的。他们为了变变花样,换换口味,偶尔也想上街逛逛,到农村看看,就在园内造了&买卖街&、&山乡村野&,&买卖街&上并没有真正的居民,而是皇宫的人扮演的,&山乡村野&并没有农夫居住的村落,而是模拟建造供皇帝、后妃享乐之用。 圆明园非常的美丽,圆明园有一些名胜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有狮子林、平湖秋月、安澜园&&,而且里面的文物很多,很壮观。圆明园占地约5000亩,水面占十分之四,大小山峦起伏,各态湖泊星罗棋布,凌空俯视如千岛之国。本园占地210公顷,水域约4/10。东部为园内最大水面福海,外围环列10个小岛,构成一处大型园林景区,共有10座园中园和建筑风景群。福海略呈方形,东西皆宽五六百米,水面开阔。盛时每逢阴历五月五日端午节和七月十五中元节,先后在此举行龙舟竞渡和放河灯等民俗活动。我真想去圆明园游览一番啊! 但是,好景不长,英、法联军在1860年的时候让美丽的圆明园变成了灰烬。更让我气愤的是:他们竟然当场拍卖文物!一个青铜铁器3英镑卖掉了!一副图画则1英镑卖掉了!这&&简直就是中国人的耻辱!!! 一代名园圆明园,毁灭了。它毁于英法侵略者之手,也毁于清政府的腐败与无能。它的毁灭,既是西方侵略者野蛮摧残人类文化的见证,又是文明古国落后了也会挨打的。我们中华民族不想欺侮其他民族,但也决不允许别人欺侮我们。为了让圆明园的悲剧永远成为过去。为了使我们中国不再落后,不再受外国的欺压,我现在要刻苦学习科学知识,让烈士用鲜血染成的国旗在空高高飘扬,永不垂下。【第六篇】: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 &唉,可恶!&我放下书,叹息了一声,叹息着圆明园就这样毁于一旦,叹息着英法联军是多么无耻、残暴、贪婪!  圆明园是我国著名的皇家园林,不,应该说是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里面收藏着非常多的历史文物,且建筑也很宏伟。里面不仅有金碧辉煌的殿堂,还有美丽漂亮的田园风景,有仿照各地名胜而建造的,也有按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而建造的,不管怎么说,圆明园绝对是世界上最厉害的园林,而里面收集的历史文物,更是多不胜数,美丽漂亮了。  可是,就在1860年的10月1日,英法联军侵入了圆明园将院内凡是能拿走的,就一个不留的给你拿走,拿不走的,就任意的毁坏,之后,3000多名侵略者进入院内放火焚烧,3天后,圆明园就成了一片灰烬。  凭什么让英法在我国土地上胡作非为,凭什么我国的东西就要让他们拿走,凭什么我们非要听他们的话,凭什么我们要把土地割让给他们!因为,我们当时的中国太瘦小,太瘦小,而英法就以大欺小吗?想到这里,我就希望把英法联军剁成肉酱,杀了他们!  哼,英法来抢我们的土地,那我们也抢他们的土地,但是,又怎么可能。  哼,这些强盗,简直就是被贪婪蒙蔽了双眼,成了财富的走狗!  可是,清政府竟然置之不理,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现在落得这样个下场,现在只能成为强盗的走狗,签订那个不平等条约,用严厉一点的词来说,就是汉奸!  圆明园,再怎么说都说不完我心中的痛惜,再怎么说都说不回来圆明园的辉煌,再怎么说都说不出那些强盗的贪婪、无耻、残暴!【第七篇】: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 圆明园,是我国清代建造的一个皇家园林。圆明园不但风景优美,建筑宏伟,还收藏着各种奇珍异宝,如青铜礼器、名人书画&&  可是140年前的中国封闭落后,清政府腐败无能,官僚们只想挣大钱、捞银子,从没想过百姓的生活,更没想到建设国家。就这样,英国人闯进了中国。他们先是在中国的土地上贩卖鸦片,让人吸食。逐渐地,人们被鸦片毒害了,整天只想吸鸦片,没有力气干活。接着,鸦片战争打响了。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入圆明园。他们把园内能拿走的奇珍异宝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家伙或牲口搬运,实在是拿不走、运不动的宝贝,就随意破坏。为了毁掉罪证,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圆明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黑烟笼罩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举世无双的圆明园就在这大火中化为灰烬。侵略军又在北京城内杀人放火,成了北京人民心中的恶魔。清兵吸了鸦片以后,不打就败。许多爱国志士和侵略军搏斗,都惨死于恶魔手中。趾高气扬的八国联军和懦弱无能的清庭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日,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国解放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飞速地发展起来,人民生活提高了。可我们不得不看到现在的圆明园到处残垣断壁,杂草丛生,或许你还能&听到&当年侵略军的铁蹄声,还能&看到&他们贪婪的眼神。许多奇珍异宝进了英国、法国的博物馆、艺术馆里。中国人必须经过多次检查才能拍一张照片,留作纪念。可那些宝贝还不是从圆明园中掠走的?  现在有人建议在圆明园的旧址上重建圆明园,我觉得在国家还不是很富裕的情况下,耗费巨资重建圆明园是一种奢侈的行为。有这么多钱不如寄给希望工程!虽然我们国家的发展速度很快,但人民还不算富裕,中国还有许多落后的地方,等我们去发展&&  让圆明园中的残垣断壁永远警醒着人们:&屈辱啊,历史!&让我们永远记住中国那段受屈辱的历史,永远记住&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让我们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国家。【第八篇】: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我了解圆明园内有弯弯的流水,高高低低的假山,湖如明镜,山似叠翠。院内的宫殿建筑,美妙奇特,变化无穷。那无数的名花奇木,数不尽的珠宝玉器,无论是建筑优美,还是五光十色的金珠玉物的珍奇,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圆明园都堪称世界上的杰作。 公元1860年6月,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看见这么多的珍贵文物和金银珠宝,就像恶狼见到了猎物,疯狂抢夺起来,能拿走的尽量拿走,手里拿不了的,就用抢来的绸缎和刺绣品做包袱,背走成包的珍贵文物和金银珠宝。对那不走的楠木器具、铜器、瓷器等物品,则有枪托或棍棒砸碎。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灰烬。 想到这里,我不禁的想到:我们的祖国有光荣的历史,也有屈辱的过去,火烧圆明园便是祖国屈辱的一页。 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封建王朝使我们的祖国在许多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资本主义国家,清政府对于外来的侵略者无力抵抗,又不敢抵抗,还是人民的反抗,给了侵略者应有的惩罚。 看看过去,想想现在,如今我们的祖国就像条巨龙腾飞在世界东方,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名胜古迹重放异彩,祖国的变化,吸引了无数外宾来我国旅游观光,那些高鼻子蓝眼睛的外国人在我们中国人面前也会点头微笑了。但他们就是再点头,再微笑,我也永远不会忘记英法联军侵略中国时给中国人民带来得深重灾难!
------分隔线----------------------------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500字
圆明园的毁灭500字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500字
圆明园的毁灭500字法国著名学者揭示英法联军火烧抢劫圆明园的真实材料
&&&2005年9月,法国历史学家兼《费加罗报》、《巴黎人报》资深记者布立赛先生所著《1860·圆明园大劫难》一书中文版在北京出版发行,引起史学界和圆明园研究专家的高度重视,该书法文版2003年在法国出版,就引起法国各界强烈反应。
该书以历史事实和学术研究为依据,站在圆明园这一辉煌的人类文明成果被英法联军毁坏的痛惜心情的角度,以平实而流畅的笔调严厉抨击了英法联军的野蛮和罪恶行径,比较真实地再现了发生在北京圆明园的惨痛历史并描绘了英法联军官兵贪婪地抢夺圆明园中的奇珍异宝,最终在熊熊烈焰中将这座举世无双的御苑毁为废墟的情景。此外,书中还介绍了部分被掠至欧洲的圆明园遗珍的拍卖和收藏情况,包括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的《圆明园四十景图咏》等。
法国两位总统正视这段历史,法国前总统德斯坦先生特意为中文版作序:“焚掠圆明园,对中国至为残酷,而英法两国殖民军则极其可耻。但愿这部扣人心弦的著作,有益于世界上仍在相互伤害的国家间的和解。”法国当时现任总统希拉克也亲自致信布立赛:“我欣慰地看到,一位法国作家为澄清我们共同历史上的片断作出了贡献!”
在由法国《欧洲时报》、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和浙江古籍出版社共同举办的《1860.圆明园大劫难》首发式上,国家新闻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北京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及《欧洲时报》社长杨咏橘等先后发表了讲话,中国圆明园学会的专家举行了座谈会,与作者布立赛先生进行了沟通和交流,与会专家高度评价了伯纳·布立赛先生热爱中华文化,主持正义,尊重历史,客观求实,秉笔直书的精神(全文照登)。
2010年,是圆明园罹难150周年,中国圆明园学会与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中国紫禁城学会、中国文物学会和圆明园管理处等共同举办国际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就圆明园的历史文化价值及保护展示等问题进行探讨,为保护世界人类文明遗产做出积极的贡献。
&&&&&&&&&&&&&
《1860·圆明园大劫难》首发座谈会专家发言摘录
地点:北京达园宾馆
伯纳·布立赛(法国历史学家):
我今天很激动也很荣幸来到这里看到这么多专家,我本人不能给你们太多的帮助,你们都是专家,我想你们会给我很多的帮助,因为在座的各位对圆明园的历史比我了解的更多。&&&&&&&
我本来应该写英法联军怎么样抢劫和烧毁圆明园,因为它对中国的影响是很大的,同时也影响了整个世界,可是在准备的过程中间我发现整个英法联军他们远征的过程是非常可写的,从他们怎么样准备、组织一直到怎么样到达北京,这个过程非常吸引我,所以在这本书里面我非常详细的给出了很多细节来描写准备的过程。另外,我发现参与这一历史事件的各方面的人,无论英军、法军,还是中国的满清政府,人物个性都十分鲜明,就像历史小说一样可以很详细的描写一下。我最感兴趣的人物是中国的恭亲王,他是皇帝的异母兄弟,他最后和英、法联军签订了合约。在我看来,正是由恭亲王和英、法联军签了合约,是恭亲王挽救了整个满清王朝,要不然的话,满清王朝在1860年就不存在了。
下面我给大家举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插曲。当我们得知北京将要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在法国影响很大的“欧洲一号电台”采访了当时的中国驻法大使吴建民先生,主持人对吴大使说,你知道在中法之间我们存在着很长的传统友谊,而吴大使立即就说到发生在1860年圆明园被劫掠、烧毁的事情。吴建民大使在他的发言里面曾几次强调“记忆的责任”。这原话是法国前总统德斯坦先生说的,“记忆的责任”通常是特指在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德国纳粹伤害犹太人,但是这句话也可以用在圆明园这件事情上,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原谅,但是绝不能忘记。
我很愿意跟各位中国的同行合作,我也愿意跟研究法国问题的同志合作。我曾经听说过关于圆明园有很多规划,有人说把它重修和重建,还有其他的一些建议,我不知道在座各位持赞同态度还是持反对态度,我很想听听大家的意见。我个人的意见是不要重建,就这样很好。最近我遇见了法国科研中心的女研究员,她告诉我在法国有关圆明园的主题,称有教授把它作为博士论文,这样一来等于是对题目的研究进一步加深了。我希望在中国也是如此,我的这本书的出版希望引起大家对圆明园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我手上有所有有关圆明园英文和法文的资料和书籍等等,我可以提供给你们,希望能够给你们提供帮助。我想我是这个世界上搜集这些材料最全面的人了。我现在希望在座的中国这些专家,你们可以从战败者、受害者的角度再来写一部历史。
大家都说法国人比较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我作为一个代表,我也作为一个代言人。不过英国人他们一般不承认他们的错误,他们一般没有自责感和负罪感。我想像这样一本书不大可能有一个英国人写出来,更不可能有一个日本人写出来,不过情况以后可能有变化,谢谢!
郭黛姮(中国圆明园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教授、博导):
今天我们有机会看到法国历史学家能够写出这样一本好书,是非常高兴的。我感觉这本书是真实性非常强的巨著。历史往往给人们留下一些碎片,历史学家把这些碎片整合起来是很难的。这里面不仅仅是一般的历史学家把一些真实东西拿过来,而且反映了一位历史学家对历史的态度。“历史不能成为人们雕刻的大理石”,这是一句名言。伯纳·布立赛先生这本巨著把这段许多人不敢揭露的历史能够暴露在人们的面前,我觉得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这本书内容非常丰富,文笔也很流畅,能够引导读者进一步认识并思考一些本质。对于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特别是对建筑的摧毁,作者引用了法国的凡尔赛宫及法国图书馆被烧毁这样的比喻,让读者知道圆明园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建筑物,我觉得作者引用了非常巧妙的方法来比喻,使法国人更容易了解。
我对伯纳·布立赛先生做一些补充。我觉得圆明园确实包括了像凡尔赛宫、图书馆这样的内涵,但圆明园是中国清代150年发展的历史,同时它又是中国的集成的作品,承载着中国几千年发展的信息,而且还可以看到当时造园匠师的作品,不仅记载了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历史,从建筑本身的变化可以看到当时中国人从雍正时期慢慢对西方建筑文化的引进,最后到了乾隆时期建造了圆明园的西洋楼景区。对于圆明园彻底的破坏不仅是一个整体的建筑,而且破坏了历史信息的载体。由于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和法国拿破仑三世采取的强盗行径,所以他们要把毒品变成合法的商品销售到中国,这是非常不光彩的历史。这段历史确实值得现代人的反思。伯纳·布立赛先生能够真实的揭露这段历史,体现了热爱人类文化遗产的崇高思想,能够对于自己民族当中的统治者所犯的错误公诸于世,是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不仅仅是对中国人有意义的,而且在国际上也是有重大意义的。这本书的出版,我觉得反映了法国重视人类文化遗产,重视各国之间的不同的文化特点,特别是在中法文化交流年的出版,我觉得是中法文化友谊的象征。有一些不确切的地方我也提出来。第一,第307页写到南怀仁建造的北京观象台,实际上北京观象台是明朝政府建造的,南怀仁在清初帮助更换了老一代的仪器,而不是建造了观象台。第二,书中有一句话说清华大学的教授做了重建圆明园的方案。这里我要澄清一下:我们没有做过重建圆明园的方案。对于重建圆明园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曾经做过圆明园遗址保护规划。现在在国家文物局的规定里面,圆明园是国家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历史信息的载体,1860年被毁的历史也是圆明园的发展历史当中的一个信息,如果完全重建就等于破坏了历史文物建筑的特点,所以不能让这种历史信息丢失,也不能进行重建。但不重建并不等于让圆明园成为废墟,而是要让圆明园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整理,把它的历史遗迹保护好,变成教育后人的很有意义的文物。
这里我特别要说的是,在寻求圆明园建筑完整性的时候,我们觉得在法国国家图书馆保存的《圆明园四十景图》是非常珍贵的史料,这不是一张画,而是一张建筑图:我们最近对照档案,发现图纸是非常真实的记录了圆明园的情况,它不是一个画家随便画出来的,它的很多建筑在画上有的,在现场遗址上我们都找到了,在档案里也找到了。布立赛先生给法国总统写信希望把《圆明园四十景图》归还给我们,我是非常赞同的。
秦国经(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委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原副馆长):
1995年我馆曾与法国学士院院士、伦理和政治科学院院士、著名历史学家阿兰.佩雷菲特进行了一次合作,那次合作是为整理和研究英国特使马戛尔尼于1792年至1793年(即乾隆五十七年至乾隆五十八年)首次访华档案史料,我们的合作很有成效。此间,阿兰.佩雷菲特先生著有《停滞的帝国》一书,我和我的同事也出版了《乾隆皇帝与马戛尔尼》一书,以总结这次历史研究的成果。伯纳·布立赛先生的《1860:圆明园大劫难》是继《停滞的帝国》之后,法国学者研究中国历史的又一力作。
我有几点体会:
&第一,作者伯纳·布立赛先生热爱中国,热爱中华文化。尊重历史事实,秉笔直书的精神值得敬佩。伯纳·布立赛先生最近给希拉克总统写信,希望法国将收藏在国家图书馆的《圆明园四十景图》归还中国,这是何等的心怀坦荡。正是有这样的美德,所以作者才敢于揭开被西方有意掩盖的历史,写出了这部大作。&&&
第二,本书内容丰富,史料充实。本书首先从“总序,相互蔑视”开始,叙述了中国古老的文明、封闭的帝国,英国首次遣使马戛尔尼访华,这次访华的失败,看出了两个世界的撞击。过去我也看过一些有关西方的材料,但是很少像伯纳·布立赛先生这么集中、很全面的来反映焚毁圆明园这件事情,我是第一次看到。其中不少是我们国内学术界未曾见闻或只闻其名而无缘一见的,所以本书论述的历史详实可靠,是一部少有的信史。
第三,全书逻辑严谨、层次分明。
该书以编年体章节的形式来撰述历史。它以时间为顺序,特别是在叙述劫掠火烧圆明园的章节中,都是按日来叙述的,读起来十分清晰、可信。而且书的前后加了前言和后语,并附录了有关重要的文献和大事年表,使读者更加清楚了全书的原貌和成书的来龙去脉,堪称一部结构严谨的大作。
第四,该书不但结构严谨,而且文字流畅。伯纳·布立赛先生不仅是一位历史学家,而且是一位资深记者,他文笔生动,把对华远征军写的活灵活现,他不仅写了这段真实的历史,而且以生动的笔调再现了当年的情景。这部历史作品像有的媒体形容一样读起来就像小说,也正像伯纳·布立赛先生自己所说的,我是历史学家同时又是记者,就要以新闻记者的笔写来历史事件。
另外,有两点建议:第一,该书所使用的材料绝大部分是英法方面的当事人记述和有关评论,这当然是十分重要和非常珍贵的,但缺乏清朝官方方面的档案材料,如皇帝的有关谕旨,有关亲王大臣的奏折,清朝礼部及有关衙门的来往文书或记事档册,以及清朝当事人的笔记或著述等。如能加上中文材料,则本书更丰富可信。第二,关于圆明园的建筑和文物被劫掠烧毁。伯纳·布立赛先生在书中写的很多也很详细,在中文档案中的记载也很多。如何核实1860年及其以后的时间里圆明园的建筑文物被抢盗、毁坏、流失以及国内外现存的情况,我建议由中国圆明园学会组织一个专题组,并协同文物、档案、图书部门,进行专门调查。情况核实以后,分别采取措施,进行妥善保护或有条件的赎回、追回等。圆明园被烧毁的主要建筑,也应该逐步按原貌恢复。
张恩荫(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圆明园遗址公园管理处原副主任):
第一,我非常欣赏伯纳·布立赛先生史学家的严谨治学风格。他这本书史料详实,而且用了很多亲历者记实性的资料,再加上史学家和作者本人的一些点评,所以我认为这本书有比较高的历史真实性和可信度,是一本好书。
第二,我非常钦佩伯纳·布立赛先生史学家的勇气和良知,作为一个法国人能够非常客观的反映第二次鸦片战争事件,这要有史学家的勇气。
&第三,他对这场战争的定性是非正义的,是殖民战争,是侵略战争,是鸦片战争;关于谈判的破裂和挑起战争等问题,应该说是要经过考证的。
第四,我们不能苛求法国学者完全站在中国的立场上来看待所有问题,对英法入侵者的抗击,不管是中国政府或者是中国人民,不仅是应该的而且是天经地义的,不能把广大人民的反抗说是政府鼓动的。对于入侵者强加于中国人民的不平等条约,是非法和无效的。当时清朝统治者用武力抗击外来入侵和对不平等条约的反对,这个我认为它没有讲不讲诚信或者不诚信的问题,也没有遵守不遵守国际法则的问题。
第五,关于人质人权问题。扣留谈判代表这其中可能有误会,当然中方的材料不像伯纳·布立赛先生完全写的那样,也可能有误会。关于谈判代表的被虐待我还是第一次从这本书上看到,在中方的材料上没有。这尽管是不能容忍的,但是也不能以此为借口向人民进攻,火烧圆明园,这是什么问题呢?我认为这是资产阶级人权的虚伪性,用现代的观点就是其所持的是“双重标准”。&&
蔺安稳(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委员、中国新闻社原副社长):
首先我要感谢伯纳·布立赛先生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为中国读者写了一本好书。&&&
圆明园是被英、法联军烧毁的,作为一个法国人回顾了这一事件的起因、后果,从反思的角度揭露了英、法联军抢劫和毁坏圆明园,通过这本书我们来研究英法联军摧毁圆明园的历史教训是很有意义的。作者认为因清王朝的闭关锁国导致失败,我以为这个判断是对的。
我们回顾历史的目的是为了吸取智慧和得到启迪,从而更好的把握未来的方向。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从考古来说中华民族有七千年的历史,在中国四、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文化——四大发明。总结中国削弱的历史,我们意识到一个国家只有自强才能在世界上自立,因此我们十分拥护邓小平先生所提出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主张。
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这笔帐应该记住。法国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邓小平先生都曾留学法国,中国今天取得的成绩与法国人民的思想影响,与法国人民的帮助分不开,所以我对法国人民是感谢的。中国人民和法国人民的友好交往很多,
1978年9月,现任法国总统希拉克先生(时任总理)到西安访问,希拉克先生对中国文化很有研究,他参观兵马俑后十分激动的发表了一段讲话,他说:“世界上有七大奇迹,现在要加上秦始皇兵马俑,这些兵马俑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人们把兵马俑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到现在已有一个公认。而这最早是希拉克先生谈的,作为在兵马俑一带长大的我,非常感谢希拉克先生,我有一个请求,我请求伯纳·布立赛先生把我以及我们生活在兵马俑周围的人对希拉克总统的感谢带给他。最后,谢谢伯纳·布立赛先生!
于希贤(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委员、北京大学景观设计旅游规划中心副主任):
从世界文明进程来看,推动人类文明的新纪元归根到底对世界有重大贡献的是两大文明,一个是东方文明,一个是西方文明。东方文明主要是在太平洋的东海岸,就是中国大陆这块地方。在世界文明几千年的进程里面,中西方相互影响彼此促进,直到19世纪西方文明东进,这个时候发生了东西方文明的撞击。1860圆明园大劫难,就是东西方文明撞击的事件。圆明园是东方文明的瑰宝和精髓,是东方文明和文化表现的最高典范。圆明园的精神层次、文学、艺术以及它的建筑都是集中代表了中华民族发展几千年来的一个结晶、一个精髓。所以,圆明园大劫难也就是中华民族文化大劫难的写照。从那一段时期(1840年)一直到日本侵略中国漫长的几百年,中国文化历经了巨大的痛苦,遭到了巨大的伤痛,圆明园被毁确实是中华民族伤痛当中最痛苦的经历。
我欣赏伯纳·布立赛先生有一个光明、正义、正直的心态和一个崇高的视角。他是一位法国人,可是他在书中用大量确凿的史料,来揭露第二次鸦片战争怎么样用毒品来侵略东方文明,他尽可能用西方的史料从西方学者的视点来揭示这些东西,他揭示这些就是要在东西方文明之间架起一道金色的桥梁,共同创建21世纪正义、和谐的秩序。所以,这本书尽管是在一些细微的地方,比如说史料或者是东西方的一些观点上的沟通还有一些差异,史料的使用上面还有一些小的毛病,但是这本书最重要的一个意义就是要让21世纪中国和平崛起的时候在东西方文明之间进行沟通,进行相互理解,共同有一种正义、正直、光明的心态。
当今中国处在一个500年来发展的最好的历史转折的时期,中华民族的文化从郑和下西洋以后,曾经一度闭关锁国的政策使得我们的政治和文化比西方落后。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主张“全心全意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优秀的文化,这些文化归根结底就是要建设一个和谐社会;我们积累文化,把中国古代的许多优秀文化成果传承下来,此时出版这本书,对于中国的和平崛起,对于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及和世界上的正义人士平等友好的往来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至于圆明园的复兴,我想它主要是要体现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上,我们今天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是怎么在文化上、经济上崛起,让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一样,有一个平等、和睦生存的空间,我想最大的应该是这样一个教育。伯纳·布立赛先生这本书在中国出版实际上是起到了这样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的很好作用。
常润华(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委员、北京市社科联研究室主任):
伯纳·布立赛先生这部巨著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这本书对我们研究圆明园的历史是一个很大的贡献。特别是在书里面增加了很多关于圆明园流散到法国图书馆、博物馆的文物图片,非常珍贵。作者不避讳他们国家对中国所造成的损失和危害,承认了自己的罪行,我觉得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比如说日本的某些官员至今还不承认他们侵略中国的罪行,从这个意义上说,法国人民是值得称赞的。
由我编写已于1995年出版的《圆明园兴衰始末》一书里面,曾经谈到圆明园大宫门前的一对铜狮,《1860.圆明园大劫难》一书也有提及,这对铜狮流散到哪里现已无从查证。资料记载,圆明园大宫门前的铜狮是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铸造,它的重量是34378斤,颐和园东宫门前铜狮是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铸造,共用黄铜26485斤,圆明园的铜狮比颐和园的铜狮多出7893斤。由此可想当年圆明园的铜狮比颐和园的铜狮更雄伟,更高大。前几年在清华大学建筑工地发现一个墓碑,证明当时守园的技勇抵抗过英法联军入侵圆明园,这个石碑文字的内容在作者的书里得到印证,而且从时间上看,碑文和作者书中说的都是10月6这一天。这对圆明园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
杨振铎(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天坛公园原副主任):
&第一,我首先向作者、出版者、推荐者、翻译者表示敬意和谢意!圆明园被劫掠、焚毁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一个法国学者潜心调查研究,揭开了一直被毁灭者刻意掩盖的事实并给予了证实和反思,我认为是很值得赞赏的。其意义之重大,我想怎么说也不过分。我想相比之下,一个法国的学者是这样的,直到一百多年后的英国人又有何表示呢?作为受害国的我们自己呢?相比之下,我们作为受害民族的后人所做的工作实在差的太远了。同时我们对一些败类的行为,有过较深刻或者是正面的反思吗?我们只是在一些资料里面看到1860年以后圆明园又被一些土匪、强盗抢劫,我们有多少学者去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并把它系统整理起来呢?我们怎么看呢?而且现在有的学者竟然认为圆明园是被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给烧的,有的材料现在就是这么说的。我曾经在几个场合上谈到圆明园自1860年以后又经过了六次大的破坏,有些人感到很惊讶,他们说你敢这样讲,我认为对历史应该是实事求是的,有什么可害怕的呢?历史就是历史,谁也篡改不了。我认为中华民族和法兰西民族都是伟大的,但也不排除其中有一些少数的不孝子孙。
第二,这本书的出版充分说明任何人的罪恶是不能永远掩盖的,你想掩盖总有人要揭露你,一切终究要大白于天下;充分说明历史是公正的,任何阴谋诡计和掩饰罪恶之类的做法和人都无法逃脱历史的审判;充分说明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第三,这本书的出版为“圆明园学”的诞生、形成将提供有利的资料。我坚信只有实事求是地、准确地遵照国家批准的《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并扎实推进,历史才能全面、准确的体现出来。它的史料、借鉴、教育三大作用也才能全面、准确、完整的发挥出来。
圆明园不仅仅是几座房子、几座宫殿,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一座东方文化艺术的宝库、一部伟大的作品,它是我们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积累与提炼的结晶。我曾经对圆明园总结过三句话,第一句话叫:“蓝本赤县神州,地脉成祖昆仑。”第二句话:“远观形胜得体,近察形态天成。”第三句话:“九州象天法地,轴线底蕴深邃。”它的底蕴不但有我们中华民族的阴阳五行,还有周易的原理,周理的章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圆明园的工作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做完,甚至要永远做下去。
“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是发生在中国东北和华北的事变,9月3日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0.18焚毁圆明园之日呢?意义非凡!应该作为国耻予以纪念!我希望各界能予以呼吁并重视这一建议。中国作为圆明园事件的受害国,以前有许多专家学者在进行专题研究,但近年在这方面有些停滞,希望圆明园的学术研讨工作应有更多的人深入地传承下去。&&&
王湜华(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1860.圆明园大劫难》是一本严谨缜密的历史书,然而她又是一本十分吸引人的“小说”,生动多趣,还充满了激情。一位耿直而有良知的法国人,站在善良公正的立场上,而又抱着对中国文化艺术的一份真情实感,摆事实、讲道理,来详细叙述英法联军入侵直至圆明园大劫难的全过程,尤其她是侧重在法英一方的叙述,多为当事人的原始记载,加上若干作者的判断与评论,读来只感真切不虚,史料翔实,多为历史本身在说话,所以只觉得比小说还容易读,而可信度则与小说没法比,也不能比。
圆明园大劫难,堪称是东西方文化的一次特殊而重大的碰撞。西方文明大国觉得东方文明大国野蛮,要来开导野蛮,而却用了最野蛮的手段犯下了最野蛮的滔天罪行。从此,一座世界独一无二的万园之园,世界最大奇迹之一,毁于一旦,成为全世界最大遗憾和永不可弥补的重大损失。尽管战争贩子粉刷自己说,这是只惩罚皇帝一个人,而不伤害人民的最佳方案。但又怎么能掩饰破坏艺术瑰宝的强盗行径呢?!我相信,法国决不会只有一个布立赛,布立赛代表着千千万万正义的法国人,上至总统,下面还有各媒体,不都与他站在一起吗!尽管收藏单位还舍不得归还文物,而归还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看来圆明园文物归还中国的正义呼声,总有一天会实现。当正义压倒邪恶之日,法国之外的一些国家,也终将在正义的感召下,纷纷响应。而这一天到来之前,中国自己该做些什么呢?
圆明园管理处已做了大量的的工作,圆明园学会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还不够。我认为,必须自己有一本明细帐,要做到心中有数。我同意秦国经先生提出的把档案馆里的圆明园各殿的陈设档系统的整理成一本学术价值极强的史料书,书名即可叫《圆明园陈设档》。若能加些注释与按语则更好。这样才能做到大家心中有数:圆明园各处到底都有些什么,原来布置陈设到底是个什么样。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归还者心服口服。我认为,这件事应由圆明园学会牵头,协同档案馆,组织专家学者来扎扎实实地做。因为这可不是临时抱佛脚所能完成的简单任务,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还要靠国家的资助。布立赛先生为我们开了个好头,大业还得大家齐心协力来做。任重而道远。我愿为圆明园尽我的绵薄之力。圆明园被焚毁的第一本著作是法国人写出来的,我希望第二本是英国人写出来,第三本由日本人写出来。
王道成(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一代名园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抢劫和摧毁是世界近代史上的大事,这件事发生以后不久,法国大作家雨果对这次暴行进行了严厉的谴责,说他们是“两个强盗”,这样的胸襟和精神,的确难能可贵。
有人提出,为什么中国学者没能写出这样的著作,我想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在相当长的时期,我们的历史学家没有把对园林的研究纳入自己的范围内,当时就有人提出搞历史的去搞园林是不务正业。在1980年中国圆明园学会成立以后,对圆明园的研究才逐步开展起来,这种观点也渐渐的发生了变化。二是我们中国的历史学家还受到另外一个局限,就是我们缺乏一些相关的资料,中国过去有关圆明园大劫难的记载是非常少的,这方面的材料主要还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从西方著作里面翻译出来的文字,所以伯纳·布立赛先生这部书是做了我们中国史学家想做还没有做的事情,我作为一个史学工作者,对于伯纳·布立赛先生付出的劳动表示衷心感谢!利用这个机会,我把我的一本著作《圆明园.历史.现状.论争》赠送给伯纳·布立赛先生笑纳,并请予以批评指正。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法联军为何没烧故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