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高中古诗词鉴赏技巧部分和阅读得分率低,怎么能提高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年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七年级语文试题分析
下载积分:300
内容提示:年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七年级语文试题分析七年级,语文..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374|
上传日期: 05:18:17|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年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七年级语文试题分析
官方公共微信高一必读:
各科辅导: |
高二必读: |
各科辅导: |
高三必读: |
各科辅导: |
单元作文: | | | | |
体裁作文: |
教学资源: |
各科复习: |
知识考点: |
您当前所在位置:
高三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2016
期中考试是学生阶段性(半个学期)学习的检测。精品小编准备了高三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希望你喜欢。
一、试卷总体评价
本次高三语文试卷根据20XX年江苏省《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来命制,总分160分,文科另有附加题40分,各种试题的题型、题量、赋分值完全与江苏省20XX年高考试题接轨,可以说试卷中规中矩,没有偏题与怪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是一份现代气息浓、时代色彩强、人文内涵广的优质试卷。
二、试题具体特点
(1)侧重于对学生意志品格的教育。文言文阅读商鞅在变法前为在百姓中树立诚信,招募百姓城门移木,这就强化了文本的思想意义,学生阅读解题后无疑会对自身的心灵进行诚信的叩问,受到了一次很好的洗礼;作文&进一步&审题时明确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稳步提高,这就要求学生凡事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对学生来说无疑又受到了意志品格的锻炼。
(2)侧重于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文言文侧重于学生古代汉语的理解、分析p综合运用,如理解文言实词、虚词,辨别与筛选文本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这些试题的设置都强化了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
(3)侧重于对学生文化积淀的考查。如名句名篇的默写8分完全选用高中要求背诵的14篇古诗文,仿写4分也与古诗词直接相关,古诗鉴赏XX分更是直接命题,涉及古诗词部分竟达22分之多,可以说有力地考查了古典文化的积淀。
(4)侧重于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关注。无论是成语辨析中&日本扣押中国渔船船长&,还是现代文阅读中对传统节日隔膜的反思以及读书与看电视的关系,都显示了命题人的特点风格和文化底蕴,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再也不能在语文的试场上成为佼佼者了,这也就为高三复习时要关注热点p焦点指明了方向。
三、我校考试情况分析
我校参考人数8XX人,最高分119分,最低分12分,相差XX7分,总体均分91.8分,名列全市第4,与市均分94.2分相差2.4分,难度系数0.57。横向比较各道试题,我校与市均分或持平或低于市平均水平,尤其作文56分以上只有14人,60分以上更剩3人,42分以下212人,均分44.1分与全市45.1分相差1分,语基部分语音、成语、文言文客观题、现代文阅读各差0.2分,全年级480人96分以下不及格,文科附加题20.6,也低于市均分1.1分。各班级的状况也参差不齐,重点班均分差距不到2分,在允许值范围之内,普通理科班之间最高分与最低分之间差距近4分,文科普通班差距达11分之多,这反映出各班学生备考的状况不平衡,需要教师善加引导,全心投入,把训练真正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学生的成绩。
四、暴露出的问题
(1)学生文化积淀较薄弱,语音、成语题普通班据不完全统计,正确率不会高于20%,名句名篇默写平均分只有5.6分,难度系数0.7,全校3、XX、11、13班4个班均分达到6.2,1班均分达到6.6,各班间差距大。如此低难度的题目考试效果却不十分理想,原因是一方面教师检查背诵的力度不大,另一方面是学生学习态度存在功利性,不肯下功夫背诵,对语文学习总的时间投入不多。
(2)学生鉴赏能力不强,表述欠规范、欠准确,特别是古典诗词中&炼字题&怎么应对,无所适从,学生既不懂如何鉴赏诗词,不懂诗词本身的内容和情感,更不懂按照什么步骤组织语言,有没有具体的套路,这道题均分1.1分,有的班级只有0.5分、0.8分。学生头脑中没有积淀诗词鉴赏必要的专业术语,不会说行话,下笔多正确的废话,结果是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3)应试技巧掌握不够到位,如选择题不少同学选中某项,一见钟情后不再用别的选项来检验,以致出现差错。现代文阅读解题时不知道&回到文中&,尽量用原文有关词句回答问题,即使用自己的语言组织也要从原文找根据,有文本意识,不可脱离文章。
(4)文言文翻译能力不强,或翻译与原文大相径庭,或翻译出的句子有明显的语病,达不到&信&、&达&的基本要求,该题得分率不到40%,提升空间很大。
(5)现代文阅读答题时或空对空,理论一大堆,不顾及文本具体内容;或抓不住要点;或要点不全;或不懂分点回答。比如结构作用题不知从内容、结构、写作手法三个角度思考,往往遗漏写作手法。
(6)作文结构意识不强,仍有学生用&首、腹、尾&猪式结构,也有学生不顾应试作文的特点,洋洋洒洒,下笔千言,结果大大超出了800字的范围,叫人产生视觉疲劳,反而出力不讨好。作文书写也仍有几例字迹潦草,与整洁美观的卷面要求相差甚远,不仅扣掉显性的卷面清洁分1&2分,而且隐含的文面印象分也大打折扣。
(7)学生应试的速度明显跟不上,不少学生写作文的时间不足,这反映出平时在规定时间内综合练习的力度不够,有待规范和加强。
五、今后的打算
( 1)继续强化集体备课,更细化明确组内成员分工,凝聚团队力量,提高整体效益。
(2)语音、成语继续利用早读积累,紧抓核按钮,并补充两用成语40例和易用错的成语151例。
(3)高初中古诗文继续夯实背诵默写的基础,力求学生背得出、默得上、写得对,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并适当由课内拓展延伸到课外,利用课堂教学将繁杂的课外名句200句分解到平时的每节课中。
(4)现代文阅读复习思路作适当调整,先按考试说明上的考点顺序一一复习,不留知识的死角,构筑知识的网络系统,课后配套训练相应的四大模型试题;然后再按文体类别梳理各个知识点,夯实能力点;这样就能为第二轮复习打下坚实的根基。
(5)文言文板块继续加强练习,素材以近几年高考试题为主,训练时注重学生整体阅读时&以文解文&、&以题解文&、&以注解文&、&以史解文&的四大意识的强化,并重视选择适量的文言短文做翻译的训练。
(6)每周二继续强化小题训练,试卷讲评时要注重对学生易错题的讲解点拨,跟踪训练相应的高考试题,力求通过少而精的高考真题演练,让考生熟练掌握解题思路,切实领会解题方法,努力提高解题能力。
(7)每周周末自主学习时完成一份综合练习,让学生时刻贴近高考,把准高考的脉搏,为提高解题速度练兵。同时让学生熟悉各种题型的应试技巧,避免出现不应有的失误,不留下不必要的遗憾,有时要学生甚至不懂装懂。
(8)重视作文教学,精批细改,尤其面批,注意引导学生书写规范,清洁卷面,求得阅卷老师的第一印象,最好一见钟情,产生偏爱。
高三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文字滚动消息广告代码,广告代码下载-www.jb51.net
本站启用新域名: ,备用域名:hongpx.cccq.net,谢谢您的光临!
当前位置: →
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
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
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
古代诗歌阅读(第8-9题)
规范答题必须遵循的解题3步骤&&步步为营,稳&抓&稳&答&
古代诗歌阅读是历年来高考的必考点,涉及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等四个方面,因对学生语文素养和鉴赏能力的考查全面而深受命题人的青睐。但从历年阅卷情况来看,考生在古代诗歌阅读题中的得分率普遍较低,甚至说很差。究其原因,在于诗歌读不懂,找不到答题方向,答题不规范。为此,二轮复习重在提供给考生一套可操作的解题流程,教考生依据流程答题,一步步缩小思考范围,一步步检索加工。抓关键词句,明诗歌意旨;抓设问角度,明答题指向;抓答题规范,明表述逻辑。做到步步为营,稳&抓&稳&答&!
第一步:&泡&开诗歌,知道&是什么,说什么&
诗歌题目难不难?读懂诗歌最关键!
怎么读懂诗歌?用谢冕先生的话说,就是要&泡&。古代诗歌高度凝练,句式跌宕,意象错落,情感内敛&&像茶叶一样,不泡开就品不出滋味。读诗要关注诗歌的题目、诗序、注释和作者;调动联想和想象,努力还原诗歌的情境;经由&检索加工&,把含蓄跳跃的诗句&泡&开,翻译成同学们更熟悉的表达方式&&散文、故事,乃至诗人的一篇日记。明确了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歌,这首诗歌说了什么(具体内容),解答考题就易如反掌了。下面我们就尝试&泡&开诗歌,以明诗情。
[典例] 把下面这首唐诗译成现代散文。
幽兰露,如啼痕。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珮。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
[注] 苏小小,南齐钱塘名伎,钟情于建康才子阮郁,但为阮家所阻,遂于忧伤中咯血而死,时年十九,葬于西湖畔西泠之坞。
1.&泡&题目&&初判题材
从题目看,本诗是一首凭吊诗,是唐代诗人李贺对苏小小坟墓的吟咏,感情基调应是悲凉的。
2.&泡&注释&&检索加工
苏小小,南齐钱塘名伎&&南齐(479&502)在唐代(618&907)之前,李贺(790&816)比苏小小晚约300年。
钟情于建康才子阮郁&&才子佳人。
但为阮家所阻&&可能因为门第不当。
遂于忧伤中咯血而死&&痴情而凄凉。
时年十九&&非常年轻。
葬于西湖畔西泠之坞&&苏小小死后三个世纪,一位唐代的年轻诗人李贺,来到西湖畔西泠凭吊她的坟茔。
3.&泡&诗句&&联想想象
幽兰露&&幽僻处兰草上的露水。哪里的&幽兰&?应该是苏小小坟茔上的幽兰吧?
如啼痕&&谁的&啼痕&?李贺的吗?路人的吗?当然不是。应该是墓主人苏小小的吧?人死了三百年,眼泪还没干。
诗人大胆想象,起笔不凡。这真是一首&长恨歌&啊。
无物结同心&&没有什么物件可以连接制成同心结。谁和谁的同心结?当然是苏小小和阮郁的。坟墓上,看不见这件爱情信物。
烟花不堪剪&&因为烟雾笼罩下的花朵,无法剪下用来当作同心结的丝绦。
草如茵&&放眼坟茔周边,野草凄迷,像是铺就的地毯。
松如盖&&坟茔周边的松树摇摆,又像是车乘的顶盖。
风为裳&&夜风织成清冷的长裙,鼓动摇曳。谁的长裙?苏小小的吧?
水为珮&&露水凝结成幽凉的佩玉,晶莹闪烁。谁的佩玉?也是苏小小的吧?
简洁几笔,勾勒出主人公的形象。每位读者面前都会呈现一位江南女子的形象:清秀、憔悴、凄婉。
油壁车&&一乘小小的油壁车,悄无声息。
夕相待&&夜色中,久久地守候。谁在守候谁?应该是苏小小在守候阮郁吧?300年了,痴心不改,还在等候心上人前来迎娶。诗人安排了一场冤魂的婚礼。
冷翠烛&&寒冷夜气包裹着小小的绿色蜡烛。
劳光彩&&蜡烛的光焰微弱,难以照射到远处。
我们可以想象,诗人李贺,手执一柄小小的绿色蜡烛,借着如豆的烛光,照看苏小小的坟茔,看幽草,看墓碑,看凄迷的野草,看摇动的树冠,心潮涌动,泪眼婆娑。
西陵下&&西陵,就是西泠,坟茔周边。
风吹雨&&寒风吹着冷雨。
我们也可以想象,那一只小小的翠烛,它那微弱的焰火,就如同墓中这位女孩子微弱的生命,如同她生命的全部寄托,在寒风冷雨中顽强抗争,苦苦支撑。
4.&泡&情感&&晓情明旨
通过以上的检索加工,泡开诗句,还不能算是读懂了这首诗歌,只有理解了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才是真正读懂了诗歌。那么,这首诗寄寓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呢?最表层的是,表达了诗人对墓中埋葬的苏小小的由衷同情,对这种坚贞爱情的高度赞佩。这还只是表层感情。所谓&诗言志&,还是指诗歌的内在感情。其实,苏小小只是诗歌寄寓感情的一个形象。要理解诗人内在的感情,需要检索加工诗歌创造的核心形象。
第一处:&油壁车,夕相待&。诗人通过苏小小的形象,传达了自我的一份守候情结。至于李贺在守候什么,我们不知道,诗歌没有明说。想要知道吗?需要去研究李贺&&也许守候他的心上人,也许是文学探索,或者政治理想,或者人格诉求&&不经过专门研究,难以破解。这首诗能够流传,引发共鸣,挑动许多读者的心弦,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份守候情结。像爱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一样,守候也是文学的永恒主题。
第二处:&冷翠烛,劳光彩&。被风雨寒气包裹威逼的&翠烛&,不仅是苏小小形象与处境的写照,也应该是诗人对自身形象与处境的诉说。当然,李贺何以有这般感受,他受何威逼,又因何不被理解,也只有研究李贺才能破解。
在西陵坟墓间,幽兰上每一滴露水,都如同眼泪的痕迹。没有可以用作同心结的丝绦,因为凄迷雾霭里绽放的花朵,总是被无边的黑暗吞噬。绿茵茵的青草如毯,碧森森的松树似盖,风织成清冷的长裙,水凝为幽凉的佩玉。一乘小小的油壁车,夜色中一个凄清的身影静静守候。那翠色的烛光如豆,光影黯淡,幽幽闪烁。西陵坟墓下啊,寒风吹着冷雨&&
第二步:&锁&定设问,做到&问什么,答什么&
对于古代诗歌阅读题,很多学生常常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他们往往乱答一通,答题答不到点子上。究其原因,主要是考生审题不细,找不准思考方向;积累不够,不能迅速检索相关知识。编者将古代诗歌中的&常考题型、常见设问、答题要点&分门别类地进行了归纳汇总,旨在教给考生在考场上快速&锁&定设问,&审&定方向,做到&问什么,答什么&。
一、形象类
1.这首诗(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抒情主人公)形象?试加以分析。
2.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试加以概括(分析)。
3.请简要概括(分析)诗(词)中诗人(作者)的形象特点。
(1)题干中有&形象&字样,包含诗人形象或抒情主人公形象。
(2)概括或分析的是形象特点或性格特点。
①概括形象:性格+身份。
②分析形象:一言一行一心理。
③形象意义:形象中蕴涵的思想情感及存在的社会意义。
这首诗塑造了为国杀敌的边关将士形象。(要点①)通过对边关将士在恶劣环境中不畏艰苦、早起晚睡、为国杀敌的描写,(要点②)表达了对边关将士的赞美,抒写了诗人希望像边关将士那样报效祖国、建功立业之情。(要点③)
1.这首诗刻画了哪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2.&&意象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诗中景物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全诗分析。
(1)题干中有&意象&或&景物形象&字样。
(2)涉及意象的题目,一般要涉及意象的作用或意象中蕴涵的情感。
①明确意象:明确意象(景物)本身蕴含的季节、时令、地域等特点或意象(景物)构成的画面。
②分析意象:从景物的组合方式、构成的画面的色彩等方面分析。
③探求意境(情感):分析意象(景物)组合所表现出来的意境和情感。
&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要点①、②)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要点③)
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事物形象?(某联描写了某物的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2.这首诗中描写的事物有什么特征?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诗人塑造的事物形象有什么意义?请简要分析。
(1)关于诗歌的事物形象一般是托物言志类诗歌,题目中一般含有&&&&事物。
(2)诗歌或正面或侧面有对事物具体刻画的语句。
(3)题干中有&事物&字样。
①概括特征:外在特点+内在品质。
②对接情感:将事物形象特点与作者的情感(情操、品行)进行对接。
③概述效果:
概括其在写人、抒情方面的效果。
这首诗塑造了风姿绰约、妖娆美丽,宁可飘零天涯,也不愿忍受屈辱的杏花形象。(要点①)通过对妖娆美丽、占尽春光、花落逐春水、芳魂无玷的杏花形象的描写,(要点②)表达了政治家、诗人王安石坚守自己的节操和见解,坚持变法改革的志向,抒发了作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感情。(要点③)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题干中有&意境&字样。
(2)题干有两问时,第一个问题是关于&画面&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情感&的。
①描景: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②构境: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意境相关术语&详见&第三步:&套&用模板,做到&有多少,答多少&&)
③析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歌描写了雨后清新、宁静的秋天山村晚景图。(要点①)通过对山雨初霁、空气清新、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浣女归舟的纯洁美好的景物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和平安乐的气氛,(要点②)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并抒发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要点③)
二、语言类
炼字、炼句
1.诗中的某词(句)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2.某字(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诗中的&诗眼&或&关键字(句)&是哪一个?为什么?
(1)题干中有明确的&&&&字或&&&&句字样。
(2)题干中有&诗眼&或&关键&字样。
①明观点:你认为哪个字(词)好。(直接鉴赏某字的此步省略)
②释义明法:解释该字(词)的准确含义,并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若运用手法,须点出运用的手法。
③说作用:点出该字(词)在形象刻画、意境营造和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作用,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
&空&与&同&。(要点①)&空&是指六朝繁华荡然无存,&同&是指大自然未改其本色。(要点②)这两个诗眼表达了作者物是人非的伤感。(要点③)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
2.请谈谈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3.有人说这首诗有某特点,请从语言角度分析。
题干中有&语言风格&&语言特色&&语言特点&等字样。
①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概括语言特色。(两个字或四个字概括,&语言特色常用术语&详见&第三步:&套&用模板,做到&有多少,答多少&&)
②列例证: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③析效果:指出这一特色在传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
平易质朴(平白如话,质朴无华,平中见奇)。(要点①)&与谁同赏&&莫学衰翁样&,接近口语,朴实自然。(要点②)这是一首小令,篇幅不长,可是翻波作浪,曲折回旋地抒写了词人十分矛盾复杂的心绪。(要点③)
三、技巧类
1.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作用。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某一句的妙处。
3.诗中某句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它的艺术效果。
(1)题干一般提&修辞&二字。
(2)题干中一般有&诗句&&某句&&一句&等字眼,修辞是针对语句而言。
①明技巧: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重点关注比喻、拟人、借代和夸张)
②释运用:结合诗句阐释此种修辞手法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
③析作用:指出运用此种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如对形象刻画、意境营造、情感表达的作用)
拟人。(要点①)将&垂杨&和&春&人格化,(要点②)表现了&垂杨&对&春&的依恋和不舍。(要点③)
表达方式(重在描写与抒情)
1.某诗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2.某诗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请加以赏析。
3.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本诗(词)是怎样表达作者情感的。
4.诗(词)中的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试作简要分析。
(1)题干有&表达方式&字样。
(2)题干有&描写(描绘)&&抒情&字样。
(3)题干中有&写景抒情&字样。高考在表达方式方面,一般就在&描写方式方法&和&抒情方法&等方面设题。
①明技巧:指出诗歌所运用的描写、抒情表达方式及特点。(重点关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白描等)
②释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表达方式是如何运用的。
③析作用:简析该表达方式对塑造人物形象、营造意境和表达情感等方面的作用。
视觉角度与听觉角度。(要点①)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声。(要点②)表现了景物的凄冷萧条。(要点③)
1.这首诗(词)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试分析&&&&&&&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
3.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诗人的情感的?
(1)就整首诗而言,常考的表现手法是对比、反衬、象征等。
(2)题干中一般有&表现手法&&表现方式&等字眼。
①明技巧: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重点关注对比、衬托、象征、托物言志、虚实结合)
②释运用:结合诗句说明诗中是如何使用这种表现手法的。
③析作用: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如对形象刻画、意境营造和情感表达的作用)
对比。(要点①)上句追忆了当年相聚的欢乐,和下句描写与友人久别的凄凉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要点②)突出地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关切与赞扬之情。(要点③)
1.分析诗歌在结构方面的技巧。
2.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分析。
3.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4.这首诗结尾一句运用了什么技巧?请简要分析。
(1)题干中一般有&结构&&布局&&线索&等字样。
(2)题干中一般有&某句&(在结构上处于特殊位置)&运用&&技巧&等字样。
①明技巧:指明行文构思的技巧。(铺垫、照应、以景作结、先抑后扬、卒章显志)
②释运用:阐述内容的转换,景情的关联。
③析作用:概述这种结构技巧的效果,及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以哀景作结,(要点①)&斜阳&&寒鸦&都是冷色调景物,进一步渲染了凄清的氛围,(要点②)深化了凄凉的思乡之情的主旨。(要点③)
四、思想情感
1.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3.某一句某一联表现诗人怎样的人生追求?
4.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
题干中有&情感&&人生情趣&&人生追求&等字样。
①概述情感:如忧国忧民之感、怀才不遇之愤、国破家亡之痛、离别思念之伤等。
②阐释分析:阐释分析时可采用抓关键词(意象词、情感词等)和逐句分析的思路,这样分析更全面准确。
本词抒发了一个萍踪游子的旅愁和乡情。(要点①)词的上片触景生情,通过落花、帆、木兰舟、春水、夕阳等意象,渲染烘托,环环相扣,结出一个&愁&字。下片则是&愁&字的生发和具体化。先写灞桥话别,直点离愁;再写游子凝想离别之后,红楼美人正卷帘伫望;然后写希望有青鸟传递消息,可是路远无计可通,深化游子愁的内涵,点明愁的来由。(要点②)
第三步:&套&用模板,做到&有多少,答多少&
如果说前两步&&泡&开诗歌,&锁&定设问&是圈定思考范围、信息输入的过程,那么第三步就是在范围内检索加工、信息输出的过程。此步骤不仅要求考生将获取的信息&有多少,答多少&地罗列出来,更要求考生在表述时逻辑清晰、用语规范,将得分点条理地展现出来。编者现归纳出7大题型的答题模板,让考生在考场上做到思考有方向,答题有套路,做到有法有据答题,满分满意而归。
一、分析形象型(包含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意象)
[答题模板] 这首诗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个(群)(  )的形象。诗歌中(  )句写了(  ),表现(  );(  )句写了(  ),表现了(  )。诗人通过塑造(  ),抒发(表现)了诗人(主人公)(  )的情感(态度、情操等)。
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赋得自君之出矣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因丈夫久出未归,而百无聊赖、日见憔悴的思妇形象。(要点①)诗歌的前两句写出妻子因为丈夫外出,内心空虚,无心劳作。后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思妇因为日夜的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逐渐地减弱其清晖,渐变为缺月。(要点②)表达了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要点③)
二、分析意境型
[答题模板] 这首诗借(  )等意象,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附:意境相关术语
活泼、热烈、繁华、喧闹
恬静、幽静、宁静、静谧、恬淡、澄清
悲凉、孤寂、清冷、凄凉、萧瑟、幽远
壮阔、壮丽、空旷、高远、清远、雄浑
优美、明丽、清新、自然、质朴
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绝句二首(其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要点①)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要点②)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要点③)
三、分析技巧型(包含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结构章法)
[答题模板] 这首诗用了(  )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  ),从而突出了(强调了,更有效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采莲子(其二)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诗中第三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运用了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要点①)&莲&谐音&怜&,有表示爱恋之意。(要点②)作者采用了传统的谐音双关隐语巧妙表露姑娘的情思,饶有情趣,富有江南民歌的特色。(要点③)
四、炼字、诗眼型(语言类题)
[答题模板] 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  ),这里运用(  )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在结构上具有(  )的作用,具有(  )(生动形象、含蓄蕴藉、增强诗歌韵味或趣味等)的表达效果。
4.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①制毒龙②。
[注] 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②毒龙,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有&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要点①)喧闹的泉声遇&危石&而哽咽,温暖的日色因树林的幽深而变冷。这&咽&和&冷&充分点明和突出了深山的特点,烘托出幽静、悠远的冷清气氛。(要点②)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现了愿意远离世俗欲念的隐士情怀。(要点③)
五、炼句型(语言类题)
[答题模板] 本句是写(  )景(事、情、物、人)的(  )特点,运用(  )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  )的情怀(感情)。
5.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槛①遣心二首(其一)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②。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 ①水槛:江边的栏杆,可供垂钓、眺望。在杜甫成都草堂附近。②赊:远。
这首诗的第五、六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称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请你谈谈这两句诗的&妙&处,并结合全诗说说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这两句诗,写细雨轻洒,鱼儿嬉戏于水面;微风吹拂,燕子斜掠过天空。(若雨猛,则鱼潜水底;风急,则燕子不能禁受)&出&字,写鱼儿的欢欣;&斜&字,写燕子的轻盈。(要点①)诗歌描绘草堂的自然环境,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和优游闲适的心情。(要点②)诗人观察细致入微,遣词自然平易而又精巧生动。(要点③)
六、分析语言特色型(语言类题)
[答题模板] 本诗在语言运用上具有(  )的特色。诗中某句写出了(  )。诗人运用这样的语言抒发了(  )的情感。
附:语言特色常用术语
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瀚辽阔,博大新奇,深邃奇崛,高旷壮阔,雄浑苍茫,辽阔深远
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安谧美好,清净悠闲,淡雅闲适,奇伟诡谲,含蓄深幽,空灵高远
空蒙迷茫,冷落萧疏,孤寂冷清,迷离恍惚,冷森幽僻,凄清冷落,萧疏凄寂,肃杀凄凉
苍凉悲壮,冷森幽僻,凄清凄寂,朦胧邈远
淳朴自然,生机勃勃,明净绚丽,清新明快,恬淡闲适
6.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越女词(其三)
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
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此诗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琢。(要点①)诗人用&见客&&笑入&&不出来&这一连串似乎很平常的动词短语塑造了一个美丽动人的采莲女的形象,&佯羞&一词写其对意中人的心理和情态,十分自然。(要点②)诗人用&清水出芙蓉&般的语言抒发了对纯真爱情的赞美。(要点③)
七、思想情感型
[答题模板]
&&描写了(  )内容(情调),运用(  )技巧抒发某人(  )的情感。
7.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注]。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 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试结合下阕的内容,分析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本词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要点①)本词下阕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流露出农民对丰收的渴望之情。(要点②)
重点突破的失分3题型&&分分必争,不留盲点
从近几年高考阅卷情况来看,考生在古代诗歌阅读中,失分较严重的主要集中在&情感分析题&&表达技巧题&&比较鉴赏题&这三个题型上,而二轮复习,本身就是一个&攻重点,破难点,扫盲点&的过程,因此,有必要对这三个题型给予细化讲解,重点突破,从而扫清盲区,突破制约古代诗歌阅读题得高分的瓶颈。
一、练好&三功&,确保情感分析题的答案更完善
高考考查古诗歌鉴赏的重中之重是对所给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把握,其角度有二:一是直陈式,要求直接答出某句(某联、某片等)或全篇的思想感情;二是分析式,要求不仅要答出其思想感情,还要进行分析。而后者恰恰是考生的软肋,不少考生感到无从下手。下面本书将教你学会&三功&,确保情感分析题更完善。
[典例] (2015&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 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
&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
[评分细则] 准确答出什么感情的,得3分,进行简要分析的,得3分。
[现场阅卷]
&[我来评分] 2分
[名师评卷] 此考生答案就句析句,没有联系主旨;同时,没能深入理解诗歌情感。考生对第5句意思未能理解,导致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没有体悟出来,但能根据题目和注释,准确把握了第6句蕴涵的情感&客居馆舍中的烦闷孤独&,所以得2分。第7句点出了诗人因品格&高洁&而不被重用,那不被重用背后蕴涵的&愁苦&之情未分析出来,所以不得分。最后一句完全理解错误,&待眼明&是期望被明主早日发现,背后隐含的是对唐朝的忠心,而非期望&改朝换代&。
(一)习得&外家功&(挑字析、逐联〈片〉析)
古诗写作重炼字,以至&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样的字,有时表现在高度凝练的情感词语上,这叫&情字&。分析某句、某联或全篇的思想感情,首先要把这样的&情字&挑出来分析。有时,&情字&并不是那么显豁,而是藏在某些富有表现力的实字或虚字中。挑字析主要用于对某句、某联较小范围的分析中。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报恩寺上方
来来先上上方看,眼界无穷世界宽。
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
众山迢递皆相叠,一路高低不记盘。
清峭关心惜归去,他时梦到亦难判。
这首诗的首尾两联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析:题干要求把握诗歌首尾两联所蕴涵的诗人的思想情感,而诗歌中的某些关键词语往往就蕴涵着诗人的思想情感,因此,要抓住首尾两联中的关键词语。如首联中的&来来&&无穷&&宽&等,这几个词语虽然不是直接抒情,但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们写出了诗人登上寺院后兴致勃勃的情形,透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尾联中,只要抓住&惜&&难&两字,结合诗歌内容,就不难明白尾联抒发了诗人无限的依恋之情。
参考答案:首联通过写诗人兴致勃勃登上寺院上方后,发现这里可以尽情扩展视野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异常惊喜之情。尾联通过写寺院上方的美景久久地萦绕在诗人的心田,可惜眼下就要归去了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报恩寺之景流连忘返、情难自已的无限依恋之情。
2.逐联(片)析
&逐联(片)析&就是对律诗和有上下片的词采取逐联逐片的分析,从而得出该诗歌的思想感情。此法主要运用于对诗歌全篇的思想感情分析题中。有时对诗歌全篇感情变化的分析也用此法。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雨中花 岭南作①
故国当年得意,射麋上苑,走马长楸。对葱葱佳气,赤县神州。好景何曾虚过,胜友是处相留。向伊川雪夜,洛浦花朝,占断狂游。
胡尘卷地,南走炎荒,曳裾强学应刘②。空漫说、螭蟠龙卧,谁取封侯。塞雁年年北去,蛮江日日西流。此生老矣,除非春梦,重到东周③。
[注] ①1126年,金兵攻占卞京,宋室南渡,朱敦儒不得不随着逃难的人辗转来到岭南,在粤西泷州暂住下来。②曳裾:提着衣襟,形容谦卑之态。应刘:汉末依附曹氏的应玚、应璩兄弟与刘桢。③东周:代指洛阳一带。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得意&&狂游&追述了承平岁月中胜景狂游的盛况。&胡尘&三句描述了金兵南下之时,词人被迫避难南荒,不得不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老矣&抒发了词人对山河破碎的悲痛。将此综合起来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上片追述了承平岁月中胜景狂游的盛况,下片描述了沦亡生活的痛苦,发出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悲叹。通过今昔对比,抒写了词人面对山河破碎、满目疮痍而生发的去国离乡的悲痛之情。
(二)练就&内家功&(分析景中情、物中情、典中情、细节情)
1.会分析景中情
中国古诗最重要的内容是景情,所谓分析鉴赏,主要是分析景物中包含的情感。
(1)分析景中情,要从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写景诗句中的动词、形容词入手,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内涵。
(2)分析景中情,要从景物冷暖入手体味悲喜。&墨分五彩,词含七情。&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暖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为喜悦。但也要注意诗歌中&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的抒情方式。
(3)分析景中情,要从物象所寓情思入手,准确品悟情感。如,玫瑰承载爱意,明月寄寓思情,松柏代表坚强。因此,把握诗人情感,须品鉴诗中物象之意蕴。&杨柳、梧桐、桑梓、红豆、梅花、菊花、鹧鸪、杜鹃、鸿雁、沙鸥、流水&等古诗歌常用意象的含义须掌握。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寄韩潮州愈①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②。
[注] ①元和十四年,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赴任途中写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隔岭篇章&即指该诗),传到京师,贾岛读后有感而作此诗。②浪西楼:潮州名楼。
请从借景抒情的角度,简析尾联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尾联想象瘴气总有一天会消散,到那时,皓月东升,银光将照耀在潮州浪西楼上。作者借此表达对朋友的美好祝愿,坚信友人无辜遭贬的冤屈自将大白于天下。
2.会分析物中情
借物抒情也是古诗常用的抒情方式。要把握诗中&物&中情,最根本的是能抓住所写之物的特点,如形态、色泽、品质、环境等特点,从而体悟所寄托的感情。在答题时要能把握住两层情感,一是关乎物的,二是&物&中的深层感情。另一方面,托物言志是诗歌常用手法之一。在理解时,注意把握诗歌所塑造的形象,这一形象即是诗人内心情愫的物化。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3.会分析典中情
古代诗人创作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其思想情感。运用典故既能使语言精练,又能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从而收到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表达效果,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解时应将典故所涉及的古人古事与诗人的现实状况进行多角度的对比,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在二轮备考过程中,应注意积累古诗词中常见的典故,同时还要注意典故的运用方式:明用、暗用,典故的用意&&正用、反用。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 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 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以及情感的把握。这里要了解词的写作背景:由于北方金朝袭扰,战乱不息,被占领地区的人民处在金人统治之下,而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却非但不图恢复,还对主张抗金北伐的人士加以压制和迫害,作者就曾多次受到打击。所以词人首句便慨叹&长恨复长恨&。&听我楚狂声&用楚狂接舆的典故。接舆,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隐士。姓陆,名通,字接舆。平时&躬耕以食&,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楚狂接舆。词人用此典故,正是表达了自己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富贵非吾事&则是出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词人以陶渊明自况,认为&富贵非吾愿&,抒发了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参考答案: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4.会分析细节情
人的肢体动作细节能折射出诗人的情感,人的喜怒哀乐,发之于内心,形之于神色,也显之于举止。因此,揣摩诗中的人物神态举止的细节描写,可一窥诗人的情感。宋朝赵师秀《约客》&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一语,&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一些细节性的意象或修饰语也要格外注意。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栖。
请结合下阕简要分析末句&画堂双燕栖&所蕴涵的情感。
解析:末句虽然是运用了&燕&这个意象,但其前面有个细节性的修饰语&双&,主人公的&单&与&双&就形成了鲜明对比,诗歌情感不言而喻。
参考答案:天色渐晚,主人公踏青归来坐在秋千上,感觉到疲乏,欲解衣小憩,抬头看见画堂上立着两只燕子,猛然感到自己的孤单,心生怅惘,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三)学会&多面功&(多角度、多层面答题)
情感类试题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切口小,多为对局部语句思想感情的理解、领悟,但需要多角度、多层面挖掘;一是从整体上理解,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理解思想感情。无论是哪一类,其答案都是多点、多层面的。因此,答情感题时应特别注意多角度、多层面地开掘,以免缺失要点。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舟中二首(其一)①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 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这首诗表现出作者哪些方面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解析:结合本诗的注解,诗歌的很多意象都有喻指。如在江上的&恶风&&浪&&黄流&,这些都是指作者在生活中遭受到的险恶与打击,表达出一种愤激之情;颈联中的&空荒&&待残更&表明作者的寂寞孤独;尾联中的&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表明诗人对时光流逝、壮志未酬的感慨。
参考答案:①&恶风&&黄流&暗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②&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③借&今头白&、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
二、把好&两关&,确保表达技巧题的答题思路不跑偏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考查的热点之一。2015年高考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天津卷、安徽卷、湖北卷、江苏卷、浙江卷等多套高考卷都涉及了该考点。
表达技巧是作者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情感所使用的各种手法,主要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及表现手法等。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描写、抒情,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比喻、夸张、比拟、借代、设问、反问等,表现手法主要包括用典、抑扬、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想象、联想、象征、烘托、渲染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类试题主要有这样几种命题形式:1.判断表达技巧的类型;2.分析表达技巧的用法;3.比较表达技巧的异同;4.赏析、评价表达技巧的艺术效果。
&[典例] (2015&浙江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元)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①,扫空眼底 ②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③乍雨初晴。
[注] 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② ,一种弦乐器,如筝。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5分)
&[参考答案] 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评分细则] 能准确指出其描写角度差异的,得2分;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且分析恰当的,得3分。
[现场阅卷]
[我来评分] 0分
[名师评卷] 此考生没有审清题干要求&描写角度&,题干要求需要从描写手法入手回答,此考生却从描写的内容及情感方面回答,所以得0分。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再掌握此方向的答题角度,然后准确概括出描写角度、描写手法的差异即可。
(一)审题关
&&抓关键审题干,确保思考方向不跑偏
在题干中,命题者往往明示了答题的区域,根据答题区域的信息去思考,是答准答全题目的前提。同时,细读题干,往往会抓准思考的方向。这就需要先了解高考古诗鉴赏表达技巧类的设题角度,它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小角度&设题,一类是&大角度&设题。
1.&小角度&设题
此类设问的&切入点&较小,考查的针对性强,题干要求上明确规定了从表达技巧中的某一个具体方面鉴赏。
2015年安徽卷
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2015年湖北卷
简要说明此诗前两联景物描写的时空变化。
2015年浙江卷
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2014年浙江卷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此类题目的考查目标非常明确,题干明确告诉考生须从&虚实&&描写&&抒情手法&等角度鉴赏,答题时我们只要根据题干所要求的相关表达技巧知识,并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作出分析说明即可。
2.&大角度&设题
此类设题往往&泛泛而谈&,没有具体的角度要求,出现在题干中的关键词通常是&表现手法&&表达效果&&艺术手法&或&手法&等较为宽泛的概念。
2015年天津卷
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2015年全国卷Ⅱ
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2014年重庆卷
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此类题目较之上一类鉴赏难度要大,因未规定表达技巧的具体类型,所以答案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大,答案有可能是表达技巧中的任何一种甚至几种类型。如:①包含了比喻和对比;②包含了对比、寓情于景、用典和议论等;③包含了对比、比喻和象征;④主要是借景抒情。这种题型往往给考生带来很大的盲目性。
上面这两类设题角度题干要求的信息都非常明显,但也有一部分是把答题的思考方向隐含在题干中,需要细心审辨,下面笔者就以高考题为例,来审读答题思考方向。
题干类似情况
2015年全国卷Ⅱ
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颔联巧在哪里:在整首诗中的巧妙之处,即为构思之巧妙。
构思巧妙:
开篇&&引出下文、总领全诗、为下文做铺垫;
中间&&过渡;
结尾&&卒章显志、以景结情。
&尾句技巧&
&布局巧妙&
2015年福建卷
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
&写景&中&写&为描写,&景&为景物,从描写景物角度答题。
描写景物的技巧:
描写角度&&远近高低;
描写方式&&听觉、视觉、嗅觉等;
描写方法&&正侧、动静、虚实、点面等。
&怎样写&&描绘&&描写&
2014年全国卷Ⅱ
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什么方法表现感情:表现情感即为抒发情感的手法。
抒情方法: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触景生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等。)
&情感展现特殊&
&景&与&情&
2013年全国卷Ⅱ
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
咏梅诗:梅为主体,其他意象为烘托或渲染,或象征手法,为表现手法的考查。
表现手法:
对比、反衬、烘托、渲染、联想、想象等。
&写环境的作用&&其他意象作用&
(二)答题关
&&把握3个思考切入点,确保答题内容不跑偏
根据高考设题角度及题干的提示方向,能大体找到解题方向,但还不能确保答案的准确无误。为解决这个难题,笔者结合多年的备考经验,总结出表达技巧题的3个思考切入点,考生用此方法做题,既快又准,十拿九稳。
1.从情和景的角度入手
这是古诗词鉴赏最常考的考查点,也是最基本的切入点。
(1)从情的角度看,应重点考虑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比如,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是借景抒情还是寓情于景,或者是托物言志等。
(2)从景物的角度看,应重点考虑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以及是从什么角度描写的。例如,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烘托或细节描写,是虚实结合还是动静结合,甚或是白描等。
具体做法是迅速再现相关知识并结合诗词内容加以分析比较,快速排除后留下最明显的作为预备答案。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该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参考答案:主要用了反衬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了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表现了诗人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2.从诗歌的意象入手
具体地讲,一是要分清主要意象和次要意象,二是要看是否运用烘托(衬托)、渲染等表现手法,三是要分析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关系,看有无运用对比(对照)等表现手法,四是要抓住意象本身的特点,看有无象征意义(主要是咏物诗)。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鹊踏枝 过人家废园作[注]
(清)龚自珍
漠漠春芜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舞。蒙蒙扑面皆尺絮。
绣院深沈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枝,花开不合阳春暮。
[注] 自幼博学多才的龚自珍,嘉庆十五年(1810)应顺天乡试竟只中了副榜,三年后再试又落榜,这阕《鹊踏枝》就写于这一时期。
这首词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采取象征(托物言志)的手法。(或:运用比拟手法,作者把花人格化,以&孤花&写自身。)一朵鲜艳明丽的孤零零的花,开在暮春时节的废园墙角,无人观赏、采摘,借花写人,寄托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慨。
3.从联与联或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入手
古代诗歌两联或两句在内容上往往构成对比、对仗或衬托关系&&有时是一动一静,有时是一虚一实。
3.(2015&天津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雨过至城西苏家
(宋)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 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运用的艺术手法。首先要知道&颈联&为哪一联,同时认真分析这一联的内容,判断这两句诗构成什么关系。诗歌颈联对仗工整,其中&花飞&对&柳拂&,&衣袖&对&鞍鞯&,&红香湿&对&绿色匀&。而&柳拂&运用了比拟的修辞。同时本诗从视觉(红、绿)、嗅觉(香)、触觉(湿)等多角度进行了描写。
参考答案:①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②比拟,如&柳拂&。③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
三、明确&三点&,面对比较鉴赏题不畏难
我们在准确鉴赏诗歌的基础上,可以把两篇或两篇以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作品放在一起,对其内容、题材、情感、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或求同,或探异,或求同探异,从而真正地品鉴诗歌。应该说,比较鉴赏是对诗歌鉴赏达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产物。2015年的全国卷Ⅰ、湖南卷、浙江卷都考查了比较鉴赏,这就预示着诗歌鉴赏的走向。对此,考生应不断地研究、训练诗歌比较鉴赏题,这样不仅能提高自己的比较鉴赏能力,而且能获得&比较&满意的分数。
[典例] (2015&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 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用&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间接地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②《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实写,而《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所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想象之景,是虚写。这可从标题中看出,标题显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评分细则] 答出两首诗歌描写塞外风光角度的区别,得2分,简要分析得3分。
[现场阅卷]
&[我来评分] 4分
[名师评卷] 这道题设问的是写景的角度有何不同,学过的写景的角度一共是两种:直接、间接。也可以称之为正面和侧面,本考生知道是&描写角度&,然后从直接和间接两个角度来分析这两首诗。题干是&不同&,所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侧面可以不说,因为这是两者的相同之处,所以扣1分。
&(一)明确比较鉴赏题的3大特点
&&思想上不惧怕
1.衔接教材,深化运用。一种是课内诗歌和课外诗歌的比较。如2015年全国卷Ⅰ,拿一首我们较熟悉的课内诗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一首我们较陌生的诗歌(《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进行比较,使得考生更容易在对照中进行合理的分析,得出全方位的立体的鉴赏结论。这种选材的最大特点就是很好地衔接了教材和高考,沟通了课堂与课外,实现了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让教和学变得更加有序化,更加梯度化,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生对语文课堂不够重视的现象。
2.课外比较,迁移运用。另外一种就是两首课外诗歌的比较。如2014年天津卷《暮春》和《暮春山景》:&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无需看诗歌内容,只需看看试题的比较,就可以看出试题在选材上的特点:即它们是按照诗歌的题材来选材的,或同是写景诗,或同是咏物诗,或同是送别诗,或同是怀古诗,或同是山水田园诗。(一般情况下是这样选材的,个别情况例外)而这些诗歌的类别在我们的教材中比比皆是,虽然考试的素材取材于课外,但我们是可以通过努力得法于课堂之上的。
3.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纵观高考的比较鉴赏试题,我们可以看到有三个大的比较角度:比较其同,比较其异和比较异同。
(二)明确解答比较鉴赏题的3个注意点
&&做题上有办法
1.注意通读所给的几首诗(词、曲),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包括注释)。
2.注意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手法等)来寻求诗(词、曲)的异同。
3.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
(三)明确比较鉴赏题的4大题型
&&题型上别无他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浪淘沙 疏雨洗天清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②。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 ①邓剡:南宋词人,随文天祥抗元。南宋灭亡,被俘押赴北上。本词为北上途经建康(今江苏南京)时所作。②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经常相邀到此。
赏析本词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桐&&雨&意象的异同。
参考答案:相同:两首词的&桐&和&雨&都寄托了作者的悲秋之感和凄苦哀愁。
不同:李清照借&桐&和&雨&更多地抒发了自身凄清孤独之苦;而邓剡则表现了寂寞飘零的无奈,抒发亡国之痛,境界更深远。
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两首诗最后一句中的&独&字都有表现力,但内涵不同,试作分析。
解析:&从军行&是乐府旧题,与诗歌内容无必然联系。这首诗描写了一位英勇无比的将军形象。首句写他过去的戎马生涯,&碎铁衣&,可见征战时间之长,战斗之酷烈;次句写眼前的境遇,&数重围&,可见危险之极;最后两句写其突破重围、夺路而归。一个&独&字,便是本诗的诗眼,这一个&独&字似有千钧之力,压倒了敌人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对这位老将军的英雄气概,竭尽了赞颂之能事。
柳诗写雪景而前三句不见&雪&字,纯用烘托之笔,一片空灵。待结句出&雪&而回视前三句,便知&千山&、&万径&、渔翁,已全覆盖于深雪之中,而那雪还在纷纷扬扬,飞洒不休。&千山&&万径&&寒江&&孤舟&&鸟飞绝&&人踪灭&皆为了衬托蓑笠翁寒江&独钓&,一个&独&字,突出了蓑笠翁形象。而写此形象是为了自寓,表现诗人在长期流放过程中特立独行、不甘屈服的精神。
参考答案:两首诗最后一句中的&独&是&独自一人&的意思。李诗是说此将领独自一人率领残部突破重围、夺路而归。一个&独&字凸显了此将领的出众,它似有千钧之力,压倒了敌人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对这位老将军的英雄气概,竭尽赞颂之能事。柳诗是说在空灵雪飘的世界,万物皆退缩隐匿,只有此老渔翁在寒江独钓。一个&独&字,突出了蓑笠翁形象。而写此形象是为了自寓,表现诗人在长期流放过程中特立独行、不甘屈服的精神。
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此诗第四联&但有故人供禄米&,有的版本作&多病所需惟药物&,你觉得哪一句更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示例一)&但有故人供禄米&更好。此句表面上虽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说&但有&,就不能保证必有;说&更何求&,正说明已有所求。诗人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眼前优游闲适的生活,正是建立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之上的。可见,此句包含着对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的强烈控诉。
(示例二)&多病所需惟药物&更好。此句表面上说自己多病,唯一需要的就是药物,似乎再别无所求。但稍加揣摩,便能发现其中包含着诗人多少无奈。现在多病,确实急需药物治病,但药也无从得到。这点要求都达不到,还能说其他要求么?正是有对现实的绝望,才有后文&微躯此外更何求&的愤慨。
4.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城郭为虚①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邺傍高冢多贵臣,娥眉睩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
(张说《邺都引》,选自《全唐诗》)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选自普通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注] ①虚:废墟。
请赏析两诗中画横线诗句所抒发的人生感悟的差异。
解析:解答此题的前提是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张说《邺都引》画线的两句诗的意思是,&城郭&和&西园&已沦为废墟,标志着魏武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只有明月依旧,却照不见曹操在西园&夜接词人赋华屋&,强调的是世事沧桑变化,抒发的是世事无常、生命短促的感慨。第二段诗中画线句子是说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长久的,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虽然抒发的是作者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与绝望,基调是&哀而不伤&的。
参考答案:&城郭为虚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以都邑变为废墟、人世盛衰更替与月之千秋永照对比,突显人非物换,抒发了世事沧桑、人生如寄的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将人类的代代相续与月之永恒不变对举,表现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无限,强调人类的绵延不绝,抒发了一种豁达乐观的情怀。
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夫戍萧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两首诗都写思妇怀人,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此题可抓住关键词句,运用联想和想象来理解。第一首&忘采叶&说明思妇因看到柳、桑这些景物,想起远在边关的丈夫而忘记了采叶;&梦渔阳&讲因受到景物的触发而梦到丈夫,故属于借景抒情或间接抒情。第二首&忧&&泪&&衣到无&等都直接体现出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关心之情,故属于直抒胸臆。
参考答案:第一首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写思妇看到柔嫩的柳条、青青的桑叶,不由得想起了远在他乡的丈夫,表现对丈夫的深切的思念。第二首直抒胸臆,用平实自然的语言直接诉说思妇对丈夫的关心怀念。
你是本站第
正文右侧广告一
正文右侧广告二
正文右侧广告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楼梦诗词鉴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