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qq三国水之微尘怎么弄,水的微信号

当前所在位置: >
热门微信号:
所以这些人,仿佛有一种纯真
作者: 浏览数:0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阅读,只需一秒。精彩,尽在掌握!冯君蓝摄影作品《微尘圣像》系列之“预备着的童女”前两天,《生活月刊》编辑总监夏楠转过来这篇稿子,当时未及细看,以为只是...
冯君蓝摄影作品《微尘圣像》系列之“预备着的童女”前两天,《生活月刊》编辑总监夏楠转过来这篇稿子,当时未及细看,以为只是一个广告,回复她不便推荐。待第二天看,再遇这组摄影,以及细看照片得以和读者见面的背后故事,赶紧再联系夏楠,理想国要刊登。只臣服于优质作品,这种感觉不错。冯君蓝的摄影在“茶之路”空间做大陆首展,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尤其在上海的),趁早去看看。微尘圣像1.△ 牧童大卫-仰望△ 微尘 我们都是微尘,却仍能蒙受片时光照△ 持菊-青年但以理△ 天路客△ 亚当-自然的园丁△ 月夜-牧童大卫△ 以斯帖△ 童贞女马利亚△ 灵童撒母耳△ 一个思想约伯的晌午△ 主的使女△ 一刻钟的静穆△ 嫩枝△ 穿着彩衣的约瑟△ 夏娃的女儿△ 福音之子△ 期待上帝2.我第一次知道这组照片,源于2011年,我们杂志的摄影顾问阮义忠老师,在一封主要为我解答关于采访细江英公的一些疑问的回信的末尾,顺带提及了这作品,也对摄影师作了几笔介绍,却给我烙下极深印象。原信附此:RE: 问候发件人:阮 義忠收件人:夏楠日
期:日 09点47分夏楠:生活月刊收到了三本(注:2011年3月号),很喜歡,雖然對丁雄泉的作品很熟悉了,但封面仍然讓我眼睛一亮。這次地震(注:日本三一一大地震),日本人雖然很慘,但共同面對災難的自制卻替人類上了一堂課,也贏得了尊敬。在慈濟看到的多是正面積極的互助,大家都是「做就對了」,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只要多少盡一分力,心裡就會比較安定。日本重災區茨城縣大洗町災民所吃到的第一碗熱咖哩飯,就是慈濟人去煮的呢!每次見到劉錚,他總是用最好的一面跟我相處,可是我也知道,他會週期性地不好過。我剛剛跟他撥了個電話,他沒接。你有他的e-mail嗎?榮榮明天會來台北,只待三天,不知道有多少時間可碰頭,還真想好好招待他呢。 細江英公是日本現代攝影的轉折點,把報導攝影與劇場表現結合,不管拍什麼,都有一種日本能劇的韻味。攝影家出版社以前出版過《當代攝影名家暗房技巧》(Darkroom),其中包括細江英公談他的暗房技術。內容也許太技術性了,但也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了解他作品及工作態度的管道。我把那篇文章拍下來,附在這裡給你參考。我上星期去看了一個學生在台北當代藝術館的聯展,所展出的八張作品讓我看了深受震撼。他叫馮君藍,是位四十來歲的窮牧師,在教會二樓租了一個小小的工作室,挑選了一些各種年齡層、比較有型的教友當模特兒,在窗邊的同一面牆前面,為他們留下半身肖像。這組照片是近年來我在華人攝影圈所見過最好的肖像攝影,只有最無雜念的心思,且攝影者與被攝者彼此極為信任,才能有這樣純潔自在的作品,每個人本具的靈性突破了現實的籓離,浮現在容顏上。聽他說,此系列共有四、五十張,相信同樣精彩。我覺得這些作品很值得讓更多人看到,尤其是在這個亂糟糟的氛圍中。要是生活月刊有興趣介紹這組作品的話,我樂意幫忙寫文章。祝福,阮義忠在我的印象里,阮老师很少主动推介哪一位台湾摄影师,他在台湾教书二三十载,学生有很多,也从没有向我们说起哪一位作品比较适合刊登在《生活》杂志。这是第一次,并且,他还主动提出要写一篇文章。这令我大为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作品,让阮老师深受震撼,并且是近年来华人摄影圈所见过的最好的肖像摄影?接下来,在2011年5月的某个加班的夜,我收到了第一批七张照片,下载后,打开来的第一张就是“預備著的童女”。静静凝视,不知过多久,我落下泪。然后一张一张看完其他。我马上写了回信给他们:RE:RE: 问候发件人:夏楠收件人:阮 義忠阮老师,瑶瑶阿姨,打开照片“預備著的童女”,瞬间我停滞,一种情绪击中我,感动极了。谢谢你们。文章及自述、冯君蓝肖像都收到。感谢阮老师,深鞠躬。慢慢发来,不急的。永远祝福你们夏楠编辑部决定采用其中“预备着的童女”作为杂志封面(我们实在太久没有使用摄影作品作为封面了),并由于杂志主题排期的原因,而将这组摄影专题作为2011年9月刊的重点,并将整个9月号的主题确定为“信仰”,就因为这张照片,当然也是一组照片,也是一个人与一组照片。但是,只有我的同事们知道,争取“预备着的童女”成为封面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当时已有艺术家刘小东《粉凤凰》(局部)被确定为封面),因此经过了我们反复争取,然而又好像一切都是天意。那期最后是双封面。在这个过程中,我很庆幸自己参与了努力。我曾将“预备着的童女”的封面LAYOUT讨论稿发到了官方微博,仅仅两三个小时转发量已过千。摘引其中的两则评论:sophiailike:深夜看此图,内心受到温柔的撞击。苏珊桑塔格、罗兰巴特、约翰伯格、本雅明的摄影论,也看过,但不如来张好照片,啥好啥坏,直接一目了然。画面,关键在于是否有“灵韵”或者“刺点&。这些几乎是直觉的事情,跟训练无关。 00:29十三咻:想买一张封面。 18:10可以说,那时候我有了一种心念,一定要去台北拜访冯君蓝,看看他亲手设计的教会,还有,把他的作品带到中国大陆,假如有一天我能自己策划展览的时候。3.期待上帝冯君蓝的〈微尘圣像〉文 | 阮义忠三月的一个礼拜六下午,一位久未见面的学生说要联络一些同学,和我叙叙旧。聚会场所是当代艺术馆旁的咖啡屋,因为靠近台北火车站,方便外县市的人出席。教书生涯已近二十五载,听过我讲课的人还真多,但一直与我保持联络的却很少。可能是我太严肃了,对待大小事情都同样认真,几十年来守着摄影从一而终,而许多学生却早就对这门艺术热情不再。这情况我能理解。摄影很容易就会让初学者上手,聪明学生稍微使点力就有成就感;但瓶颈也来得快,绝大多数都是过不了关就放弃了。看多了就不难明白,藉摄影追求艺术成就容易失望,将摄影视为信仰方能长久。聚会那天我准时到达,比我早到学生的只有一位,那就是外型一直比作品让我有印象的冯君蓝。打从二十一年前来报名上课时,他就是布衣棉裤、长发披肩,再加上体形削瘦、气色欠佳,每次都让我觉得他好像是处于半饥饿状态。当时的他虽然还不到三十,整个人看起来却像老了十几岁。这么多年过了,岁月在我和其他学生身上都明显地刻下了痕迹,他却还是当年模样,看起来反而比实际的半百年轻。当天在场的学生中,一半仍勤于创作,一半换了跑道,有的在家族企业掌事、有的在广告界挑大梁,也有一直还在写博士论文的。冯君蓝在离开我的课堂六年后,去读了七年的神学院,又于七年前开始担任牧师,成为一位全职的传道人。至于他对摄影是否还有激情,我就全然不知了。记得当年在课堂上他就是个极少发言的学生,羞涩,总是静静的聆听,在暗房放大技术的操练中,也是默默却全心全意的投入。人一多,他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这次聚会也是。大家东聊西聊,冯君蓝却甚少插嘴,直到后来才冒出一句:「老师,我的儿子也是您的学生,他很喜欢上您的课。」我一愣:「是台北艺术大学的吗?叫什么名字?」听到名字,我不免吃了一惊,因为这父子俩给我的印象截然不同,除了同样留着长发。这是个存在感极强的孩子,课堂上就数他最活跃,不但作业准时交、从没缺过课,且时常主动提问、帮忙操作视听教具。可是同学们却说,别的课很少见到他的人影。知道我嗜品咖啡,这小子有天还特地搬来全套器具,有板有眼地煮咖啡、打奶泡、撒肉桂粉,为我准备了一杯地道的卡布奇诺。记得我在开学日点名认人时,还特地夸他父亲替他取了个好名字「径芜」,他却什么也没透露。知道一家两代都是我的学生,还真是让我觉得老上加老!聚会结束前,冯君蓝说:「我有八张作品,正在隔壁的一个联展中展出,不知可否请老师过去指导一下。照片挂在走廊,不必买门票就能看到。」当代艺术馆是我时常经过却从未踏进的展览场所,因为我对新潮创作的手法向来疑惑,不明白所谓的观念艺术、后现代表现到底要颠覆什么;展览题目一个比一个耸动,作品完成度却一个比一个单薄。那是一小段只容错身而过的走廊,一边是老式的木框窗户,一边是陈旧的泥灰墙。冯君蓝的〈微尘圣像〉每幅一米多长,两面各挂四幅肖像,己无多余空间。照片里的八双明眸直透心灵底层,立刻就把我震住了。那已不是容颜的留影,而是灵魂的肖像。这是我多年来在华人世界看过最有深度的作品之一;原本这个展出空间挂什么都不合适,但冯君蓝的作品却克服了障碍,透过一张张脸孔传达了赤子的无邪、性灵的纯净、宿命的枷锁、探索的迷惘、救赎的渴求、悔悟的了然以及信仰的坚贞。照片模托儿都是冯君蓝的教友,人物装扮都与圣经故事有关,拍摄地点就在教会楼上租来的工作室。作品中人物透露出对拍摄者全然的信任,人人本具的灵性在摄影师的引导之下自然而然地形之于外,焕发出人们无法漠视的光彩,吸引人们的凝视、流连与眷顾。作品的内涵转化一切,使这个黯淡的过道成为强化对比的必要,就像黑暗之于光明、污泥之于莲花、丑之于美、罪之于赎。两周后的礼拜天上午,我按照冯君蓝给的地址来到台北市士林区雨农路57号。那是河堤边、桥栏旁、传统市场之侧的一栋六楼公寓,他创建的这个小教会就在一楼与地下室,其余各楼层皆为住家。一楼入口的门楣嵌着生铁板镂空的「中华基督教礼贤会有福堂」。上了几级阶梯,玄关处是红砖砌成的弧形墙,上面就挂着一排〈微尘圣像〉系列照片。旁边以落地玻璃隔出的会议室,挂有我另一位学生张志辉的黑白风景作品。整个空间设计感很强,让人彷佛身处艺廊,差一点忘了这是教会。布道厅在地下室,楼梯甬道漆成黑色,彷佛下降的隧道。天花板垂下来的编织吊饰为教友习作,经聚光灯一打,倒也有装置艺术的味道。顺着阶梯而下,诗班的吟唱传入耳际:当称谢上帝,因祂为善,当称谢万神之神,当称谢万主之主,称谢祂。称谢那独行奇事的神,衪用智慧造天。祂用双手铺大地。因为祂造成大光,使日头管白昼,月亮星宿管黑夜,祂拯救我们脱离众仇敌,在卑微中,祂顾念我……。穿着圣袍的冯君蓝令我陌生,看惯他平时放松的笑容,此刻的虔诚肃穆倒让我不习惯了。当天因清明节,许多教友回乡扫墓,因此冯牧师也得在唱诗班助阵。在他身旁的大儿子径芜跟课堂上判若两人,差一点认不出来。也是一头垂背长发的二儿子鲸声就坐在我正前方;小儿子默筝倒是顶着颇为时尚的短发,静坐在楼梯口的角落操控扩音设备。负责教堂庶务的牧师娘汪兰青,则是里里外外的杂事都得忙。这实在是所令人惊喜的教堂,三面墙分别漆上红白黑三色,天花板则画成蓝天白云。神龛上未见木刻或是精绘的耶稣受难图,但以铁板焊成的几何线条仍然让人一眼就能认出耶稣弓着身子在扛十字架。学美术出身,并开过设计工作室的冯君蓝,把他在生活中所积累的美感品味,于这个心灵殿堂的每一角落全使出来了。献诗结束,冯牧师上前证道,诠释〈约拿书〉第三章第10节至第四章11节,题目是“替天行道的乔纳"。浑厚的讲道声开始,我所熟知的腼腆学生已完全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浸润在神召之中的传道者,热切地要将上帝的恩典与大家分享。我虽是佛陀的信徒,对他宣扬上帝的全能也很能随喜。佛教慈济基金会创办人证严法师对「宗教」二字的解释简明而宽广:「『宗』就是人生的宗旨,『教』就是生活的教育。」正信的宗教都是在启发人的善念,引导大众将利己之心转向利他的大爱。不熟悉圣经故事,但深信其如同所有经典一般,旨在教导大家于天地之间找到人的位置、在万物之间认清人的责任,协助迷茫的我们走回正途。△ 在证道的冯君蓝(摄影:阮义忠)我要取景拍照,无法专心聆听冯君蓝证道,只觉得从镜头望去,这位学生今天似乎比我还要苍老;莫非是因他正在传达的讯息来自两千多年前?这令我想起初次会面时他的青涩模样。其实,在那天之前,我已看过他的作品。那是教会刊物在圣诞季节推出的年历记事本,里面所刊登的图片全是一位新人的照片。由于这本年历空前畅销,让文化界对冯君蓝有了初步印象。我一向对沈溺于幻想的影像没什么感觉,所以对那组以〈小孩与名叫艾丽斯的蝴蝶〉为题的作品兴趣并不大。见他来报名上我的课,我有些意外,因为太多年轻人在闯出字号后,就不肯屈就“学生”的身份了。事隔二十年,冯君蓝的生活与艺术都归向了宗教;他用相机替圣经人物造像,作品深深地触动了我。正如巴赫(J.S.Bach)所言「上帝赐我音乐天赋,我理应用音乐赞颂上帝。」 我相信,冯君蓝的整个工作过程就是心灵的一次一次浸洗、精神的一次一次苏醒。有了信仰、归依,他手中的相机镜头也多了一重维度,也才有能力为灵魂造像。证道结束后,冯君蓝与另一位牧师胡绍明在圣诗的唱颂中共同主持圣餐领受。祝祷完毕,会众起立高声齐唱阿门颂。一楼的玄关己架起长桌,上面摆着简单却美味的面食;人人一双筷子、一个碗,盛好食物后便自行找伴找角落进食。庄严的礼拜仪式结束后,温馨的家庭气氛依旧凝聚着教友们。整个教会就是一个大家庭,冯君蓝的生活、工作、信仰全溶入其中。我很明白冯君蓝作品深度的来源。拍照对他而言,已不是在强调自己的艺术手法,而是为了替人人本具的灵性显影。在肖像摄影史上,专拍北美印第安人的爱德华o寇帝斯(Edward Curtis)无疑是透过镜头直入心灵深处的先驱。难得的是,冯君蓝虽受其影响,却另辟新径,以牧师的身份试图从教友身上揭露圣经的启示。而他也的确成功地传达了信仰令人宁静、充实,使人坚定、圆满的神秘力量。这些肖像呈现了心灵提升的气韵,悠悠地述说着卑微如尘土的人,也能由凡转化为不凡。摄影最强的特性就是把瞬间凝住,冯君蓝的作品却刚好相反,仿佛是在缓慢释放着时间的流动。世俗的一切离不开是非对峙、善恶拔河,人性总是徘徊在魔性与神性之间,他拍的正是由迷到悟的觉醒过程。有信仰方能明辨是非、断恶从善,从冯君蓝的作品当中,我们看到的正是寻求救赎的努力。午餐后,我们上了小电梯,来到冯君蓝的工作室。狭隘的公寓门边堆着一落他捡来的漂流木,他笑着抱歉,说这么乱,是因为最近打算做些东西。推门进去,小房间中央摆着一张椭圆形的餐桌,既是客厅、餐厅,又是摄影棚。这真是我所看过最简单的工作室了;通往厨房过道的那面墙就是拍照背景,窗边垂挂着一小条黑布以控制光线明暗。墙面漆成褪色效果及油画笔触的纹理,令人有潮湿斑剥的错觉。家具大都是从二手店挑来的旧货,或是设计简洁利落的平价新品。新旧混搭得十分有创意,让便宜东西也显得珍贵起来。矮凳上有几本我编的《摄影家》杂志,旁边有个小音响。冯君蓝放进一片CD,音乐正是我所喜爱的艾瑞克.?沙提(Erik Satie)的钢琴作品。他指着墙角那把被当成艺术品的芦苇扫帚对我说:「老师,你看它多漂亮!」我不禁笑了,因为当初我在街上看到这款扫把时,也是这么高兴:「我家也有一把,我不但天天用它来扫地,还为它写过一篇文章呢!」这趟会面,让我发现越来越多彼此通气的地方。冯君蓝说,直到现在,每次讲道他都依然会紧张到发抖。我想,正是因为这份戒慎虔诚,使他的作品不断在进步。我好奇地问他,教派为何叫「礼贤」?教会为何叫「有福」?原来,教堂原文是Chinese Rhenish Church.Blessedness。德国莱因派牧会早年传入广州,以莱因的广东话发音,译为「礼贤」。「有福堂」则是他自己按照圣经所载的「八福」而命名:耶稣说: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必得安慰。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饥渴慕仪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怜悯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怜悯。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暮色降临,我起身离开了这个温暖的小窝。大隐隐于市。窗外夜市灯火通亮,这个人、这个家、这个教会就像是喧嚣市集中的一片净土。在影像泛滥、人心浮动的今天,冯君蓝的这组作品格外发人深省、令人感动。本来我想观察冯君蓝拍摄的情况,而他也应我的要求,特地要一位教友的女儿留下来。可是,我临时决定不看他工作了,因为那会使一件神圣的事情变得像表演一般。那是教友向他的告解,那是他向耶和华的祈祷,那是他们一同在期待上帝;不容打扰。● 撰写于2011年5月,首发于《生活》月刊2011年9月号4.我如愿在2011年9月第一次到台湾(采访台北故宫),中秋那天就在冯牧师的有福堂和他的家庭及教友们一起度过,是个温暖的大家庭。冯君蓝的妻子,我叫她青姐,里外操持,永远一副温和的语气。在这天还集中认识了冯君蓝的三个儿子:径芜、鲸声、默筝。名字都是冯君蓝起的。鲸声当时是短发。他说他和弟弟刚剪了长发,捐给了慈善机构(癌症病患需用的),又说哥哥的很快也要剪了。所以这个家庭的男人都留长发,长到足够再剪,去捐,再留。在见到鲸声之前,我略知他的才艺,是在冯君蓝工作室时,冯指着一堆颇有味道的编织物(用铜丝)说,是鲸声编了两周的,完工了就可以挂在教会里。大概半年后,我又从另一位台湾摄影师朋友——也是有福堂教友那里,听说了关于冯君蓝从未被他自己讲过的故事:老冯爸爸以前是东吴大学的教会牧师,冯牧师小时候爱画画,但冯爸爸几乎不给他钱,所以他总就地取材,不然就用最不好的材料创作,一回冯牧师从专校毕业,想为自己的毕业展表现一下,便向老冯爸爸要材料费,听说是要五千台币,冯爸爸听了冯牧师要钱买材料,从房里拿了五佰台币出来,说,只有五佰要就拿去,结果年轻冯牧师一气之下,就不拿这五佰,转头就走了。他决定帮同学制做毕业作品(当抢手),换取一点画画用的材料,艰难完成他的毕业之作。冯牧师当时觉得老冯爸爸只关心教会,不关心他的生活。好几年后冯爸爸过世前,见了冯牧师,他问了问冯牧师小时候曾答应他当牧师算不算数,冯牧师看着他父亲,点了点头,这一问,冯牧师又放下工作去神学院读书,一家人过着三餐不继生活八年。毕业后在台北成立了教会,当时是会幕堂,教会成立后,感谢主!一切平安,教会来了很多人,一次一位弟兄,告诉冯牧师一件事,他说,他们几位以前在东吴读书,因为家里很穷,交不出学费,老冯牧师总是拿自己的生活费支持他们读书,过生活,不然他们没今天。听说到那天冯牧师才知道,材料费,帮了那么多人。……故事的结尾是,教友继续说:这我想谁都很难做到,但现在的冯牧师,大概是我见过少之又少,力行检朴生活,无时不刻助人在先的人.....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在听说这个故事之后的又三年之后,我和同事做了自己的茶空间,又在茶空间做的第一个展览就是冯君蓝的《微尘圣像》。现在,你会在上海富民路一个弄堂的不大的茶空间里,再次相遇到这些令人久久端详的照片。每一次端详,都是一次照见。要说明的是,因为空间有限,我们每次只同时展出四幅,期间不定期更换画面,直到9月24日展览结束(体验空间、观展、喝茶全免费,只须预约)。这次冯牧师也首次向中国大陆开放了照片的销售,以大众可以接受的价格。关于收藏详情可以关注“茶之路”公众号(roadoftea),并回复“冯君蓝”或“照片收藏”。特别感谢18%无酸装裱工作室的协作,以博物馆级装裱支持了本次展览作品。茶之路空间茶之路空间摄影展Vol.1:冯君蓝《微尘圣像》中国大陆首展展览说明:工艺/材质艺术微喷 德国哈内姆勒纸 装裱
美国Tru Vue无反射玻璃(UV 65)加拿大Peterboro博物馆级卡纸德国KAPA无酸KT板实木框(经无酸处理) 5.冯君蓝自述我,阿蓝。生性懦弱、驽钝、自卑的罪人;却蒙上主垂怜,就此矢志追随基督,作上主奴仆。美术与摄影是个人事主事人之余一点小小兴趣,借以表达所以为之生为之死的信仰观照;也借以承载鄙对受造世界底贪恋痴迷。「微尘圣像」一系列肖像摄影,无意于客观记录,乃建立在圣经人类学的基础上,或者允以称之为「单幅片断的神剧」。按圣经的人观,人并非浩瀚宇宙中一连串盲目的偶然性所衍生的意外,不是裸褤、不是欲望的主体或文化动物;却受造于物质与神灵的揉合,是被赋予永恒向往的有限存有;并就此活在神性的可能,和实际表现出来的紧张、挫败和实存的焦虑当中;而为上帝的救恩之法是赖。这一系列肖像同时反映出,我对时间与人类历史(特别是圣经所启示的历史)的兴趣;而基督信仰的时间与历史观,既不是一个循环不已的封闭宇宙,也非盲目随机的演化,却以一种相对于有限虚空的受造而言,缓慢而隐晦的方式,渐近启示着上帝的临在,并朝向创造的完成推进。△ 冯君蓝 Stanley Fung冯君蓝 1961年生于香港。三岁时随宣传士父亲来到嘉义开拓教会从此在台湾落脚。自幼喜欢美术。1979年进协和工商美工科。自职校毕业后一直从事美术设计工作。在此前后因参观阮义忠的摄影展而开启眼界、但仍未摸过相机,1985年开始学习摄影。2004年起在浸礼圣经会任传道职。2006年冯君蓝在台北士林创建「有福堂」。2008年按立牧师职。近年他以教友为模特创作的《微尘圣像》系列,重要展历:「被光照的微尘」,国立清华大学艺术中心,新竹,2011;「在去而不返以先」,艺境画廊,台北,2012;「PHotoQuai 国际摄影双年展」,musée du quai Branly(布朗利河岸博物馆),法国巴黎,2013;「肢体」,云清艺术中心,台北,2015。善恶拔河,是在神性与魔性之间拔河。为善比为恶要艰难,就像建设比破坏艰难。因为人常常懒惰。加缪(Albert Camus)说,人终极的罪恶是没有耐性。由于没有耐性,我们被逐出伊甸园;由于没有耐性,我们也回不去。所以这些人,仿佛有一种纯真,但又有隐约的焦虑,这就是普遍人性的反射。基本上我们怎么相信,就决定了我们会看到什么。虽然我们谁也说不清楚永恒是什么,但在值得标记的时刻,享受意义的时刻,多少碰触到一点永恒。这个部分它不是一触可及的,它是渐层式增加、逐渐往前迈进的过程。——冯君蓝-END-
手机版地址:
微信号:lixiangguo2013
想象另一种可能。主要致力于图书出版的文化机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成员之一。独家策划有趣有料的话题;首发分享写作者的原创文章;阅读没有边界,同步呈现海内外的言论报道、提供丰富的图书和沙龙讯息。
TA的热门文章
推荐其它微信帐号
热门文章排行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号-12点开微信,又看了看QQ,没人发消息,也不想去打拢别人,于是来到了糗百傻傻的笑了起来!不知道有多少和我一样的糗友!我们是不是有社交恐惧症啊?
13313 好笑
是的,是射交恐惧症。
刚好就是这样
单身狗的套路~
我也是[哀怨]
回复 4楼:不就是单纯的丑又没钱吗。。。
我最喜欢很人吹牛了
认识的不认识的
我有点太外向了[哀怨][哀怨]
一模一样啊,
我也是经常这样
旁边多一个人就浑身不自在
天天看糗百,每五分钟刷一遍的频率
一样一样的
富人网上有远亲,
一样的,社交恐惧症啊
回复 19楼:那是因为我们都成熟了,
[生气了][狂躁][狂躁][狂躁]
回复 16楼:这是什么鬼
多一个人感觉做什么都不自在
竟然有这么多
都是这样的
我一直觉得是不是自己太孤僻了,久了就成习惯了。
单身狗而且没朋友
好像我也是这样[哀怨][哀怨][哀怨]
[诶~][诶~][诶~][诶~]女女有吗,来一只
我也是这样
喜欢成自然
我们都是孤独的
只是太孤单
回复 5楼:交个朋友聊天吧
都是同道中人
同学们注意啦,拢字是重点,期末要考的。
说明你是屌丝没人理
我也是这样
莫名的相同,赞一个吧!
看到楼主名字果断点开,看到性别又默默退出
lz是性交恐惧症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没什么吸引人的而已,跟人聊天不爽谁会聊
每人理,只能刷糗百
一样,找不到个能聊天的
每天刷糗百是坐在椅子上必做的事情了……
感触非常深
一样啊,不想聊天的后果,可能是没有对象的原因
电梯搭讪是基础,练练就放开了
确实,就是这样,感觉自己得了孤独症
说简单点,,就是懒,,懒得与人交往
都是同道众人
看糗百的多数容易自私尖酸刻薄得罪人,不适应社会
被社会孤立了,好孤单
跟不上社会节奏了啊
一个人怕孤独 两个人怕相处
富在深山有远亲
唉,我是不想与人在现实有过多牵扯,所以导致孤独
穷呗,咱们都是一样一样的
社交是什么体位?
跟你超有同感
没用过社交这体位,不知道是不是
这不叫社交恐惧,这叫孤独成瘾
主要是穷。
一个穷字表明一切
差不多的,兄弟心里平衡吧
什么都不用说了,吊丝的世界妳们不懂
我也是这样
都是穷哈哈
不是打扰别人
是你打扰了
特码就木有人理你
回复 11楼:你这是自来熟啊
我也是一样
差不多吧 聊得来就好点
就喜欢看这个,感觉其余的都多余
我现在每天就这样,同感
这是屌丝综合症
每天都这样。
心里没有人和有一个永远不可能的人到底哪个更苦一些?
颜值不允许我去策马奔腾
回复 102楼:我也这样[汗颜]
一样一样的
都一样[doge]
不是不想打扰别人,而是没有可打扰的人吧。。。
回复 16楼:我陪你ya
感同身受……
同感,说不尽的酸楚[大哭][大哭]
不知道你说的真的假的,反正我就是你说的那样
纯属。懒我觉得。懒得去找人聊天
就是没人理你
但现实不允许
回复116楼:哈哈,可怜啊!
别开玩笑了,是别人不理你,发了信息又不回复你,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同是天涯沦落人
和你一样。
我也是这样的
感觉天下虽大,却没一个人懂我知我
一样一样的[汗]
哈哈我也是。越长大越孤单
楼主!一样一样的!
默默举个爪^_^¦¦¦
是现在的人变了,天天报个手机玩游戏,没话题了
不知道该去打扰谁
对。我在看糗百
问题是扣扣还没好友[大哭]
[大哭]不是社交恐惧,而是不知道怎么聊
我也不知道去打扰谁……哈哈
一样一样~[哀怨]
一样,,主要是人丑
可能吧,上班会忙,下班太闲,没人交流
好吧 我承认你说对了
我觉得你说对了
说的太对了。不是我一个人。
只是没有了和人交流的激情
同感!我还多个人丑又没钱
回复 87楼:别人叫天然嗨
没人理就是没人理,不要说得这么
赞,我也是
卧槽,理我的人来了
感觉没有话题
是的⊙▽⊙
[笑着流泪]一样了
刚看完qq .微信 然后登上这坨 然后就看见你这条了…然后我就笑脸了 然后我就评论了 然后我就评论完了 然后…。然后…就想不出然后了…
我也是还有微信,
的确,看看然后就来这陀了
微信、QQ从来没有人找[诶~]
同是天涯沦落人
完全正确,不要太骄傲哦
我也一样,加我糗事百科啊,你可以随便发,我爱回不回,怎么样
唉,没的说了
其实我们快乐也孤单!
越长大越孤独
同感,而且朋友能都骂我经常傻笑
也许是因为你的无趣,怎样经营你的圈子,你就会得到怎样的圈子
只是找不到像我这样的人
扰字写错了
呃呃,好像是这样的。。。。
一样一样滴
打拢别人…
我也是这样子,好可怕。
我们都一样
其实就是寂寞了想找开心又不能将就只能来糗百了
草!和我一样还不少呢
主要是没人搭理我们。
社交是怎样的?用什么姿势?
自娱自乐了
说的很实在
只有看糗百的份了
艹,原来有这么多人这样子
是的,现在也只有糗百陪着了
没有微博,不看QQ
后才能发表评论
你可能喜欢的图片笑话
最受欢迎的爆笑笑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微尘里 木浮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