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贯中西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是什么意义

外语学院2005届语言学硕士研究生校友捐建历史文化墙-新闻-浙江大学
1.首次使用浙大通行证登录,请先激活帐号,教职工用户名为职工号,学生为学号,请点击此处激活帐号,获取密码
2.为了您使用更加方便,建议安装浙江大学根证书
3.如果无法正常登录,请致电
4.如需进一步帮助,可查询帮助手册
外语学院2005届语言学硕士研究生校友捐建历史文化墙
时间:日 访问次数:5820
&&&&&&& &11月30日,由外语学院2005届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校友捐赠建造的外语学院历史文化墙正式建成,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广大师生面前。&&&&&&& 作为第一个以集体形式返校举行同学会的研究生班级,2005届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校友于7月11日回到紫金港校区举行毕业十周年同学会。在同学会期间,大家发起了向外语学院教育基金捐赠的倡议,以表达对学院培养的感激之情。最终全班27位校友积极响应倡议,踊跃地向外语学院教育基金捐赠。截至7月16日,捐赠额达到人民币27000.00元。按照校友们的捐赠意愿,捐赠款主要用于建造外语学院历史文化墙。从材料收集、版式设计再到正式施工,历时4个月,外语学院历史文化墙于11月30日正式建成。文化墙位于紫金港校区东五1楼学院师生交流吧大门东侧。墙的左上方悬挂着以地球和求是鹰为主图案的外语学院院徽,院徽下方镌刻着八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学贯中西 格物致知”,这是外语学院的院训。再往右看,是外语学院的历史沿革图。图中蜿蜒曲折的变迁指向线告诉我们外语学院分分合合、几经调整的发展历程,从1928年浙江大学文理学院外国语文学门成立,到1952年院系大调整,直至1999年同根同源的原浙江大学外语系、原杭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原杭州大学大外部、原浙江农业大学公外部、原浙江医科大学外语教研室合并,组建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2003年正式更名为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沿革图的右侧是曾在外语学院任教的著名学者与大师代表的画像,梅光迪、佘坤珊、陈嘉、郭斌、方重、戚叔含、德梦铁……每一位都在外语学院的发展史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当我们驻足在历史文化墙前,沿着变迁线静静地观看着外语学院的每一个变迁,都会强烈地感受到历经87年发展的外语学院,既是一位有着沧桑经历的老者,又是一位有着青春活力的青年。相信在广大校友、社会各界和全院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之下,外语学院的发展步伐会越来越矫健与坚实,为浙江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做出外语学院应有的贡献。&&外语学院校友分会日&当科学与文学艺术联姻
我的读书札记之六——
当科学与文学艺术联姻
——读科学家的散文随笔有感
我在《四个值得研究的历史时期和学者群体》中说,五四运动后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这个通常所说最黑暗最混乱最腐败,战火纷飞的年代,却产生了对中国文化和科技影响深远的大师级的学者群体。这一学者群体,学贯中西,胸藏万卷。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在现代科学研究、工程技术、教育、新闻、出版等各个领域做了大量开创性,奠基性的贡献。他们大都是中国文化和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或者学科的奠基人。他们留给我们的知识产物“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郭沫若)。
我注意到,他们中的许多科学家,兴趣所致,不局限在自己所学专业的圈子内,而是视野开阔,兴趣广泛,文理兼通,才、识兼备。不但科研成果一流,优美隽永的散文和随笔也毫不逊色于专业作家。他们如同法国博物学先驱布封,是“兼有思想天才和文笔天才”的科学家。请看大数学家华罗庚在《浅谈数》中开篇的一段:“数起源于数,一、二、三、四、五……,分之不尽,出现分数和小数;减之不够,出现负数;小数的位数无限,甚至于可以无穷(如1/3﹦0.333……),因而得出完整的数系,数学家称之为实数体系。用这样的数系我们可以刻划宇宙之大,核子之微,天长地久,刹那瞬间。多,无论其再多,我们不愁有把整数用完了的一天。精,无论其再精,我们不愁有把小数用尽了的一天。就这样,实数系统焕然备矣。”如此精美的文笔,把枯燥的数学概念讲得优美动听而又一清二楚。
大科学家钱学森的研究领域十分宽广,并非仅仅局限于火箭和导弹,还是公认的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他酷爱音乐,在他看来,科学素养和艺术修养是开拓创新思维不可缺少的因素。他说:“正是音乐艺术里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丰富了我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才能够避免死心眼儿,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
我的灵感,许多就是从艺术中悟出来的。”
由此可以说,当科学与文学艺术联姻,产生的是美妙之子,美如天籁。
钱学森多次强调,要“从理工结合到文理相通”。介于艺术和工程技术之间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吸引了他的目光,因为,中国的古典园林艺术,就是艺术与技术联姻产生的硕果。1958年,他写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一文,倡导艺术和工程技术相结合,把中国的园林和传统山水画艺术应用到城市的规划、建筑中去。随后,又陆续发表了《再谈园林学》和《园林艺术是我国创立的独特艺术部门》等文章,强调“中国的园林学是祖国文化遗产里的一颗明珠”,“让园林包围建筑,而不是建筑群中有几块绿地。应该用园林艺术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1990年,钱学森正式提出“山水城市”的概念。他说:“我近年来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的山水画溶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
爱读古诗词的大气象学家竺可桢,从唐诗宋词中发现了物候。物候,就是谈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退役变迁的过程,属于气象学的范畴。他同时发现,那些古代大诗人大词人,不但诗词造诣了得,而且对物候学很有研究,并以此预告农时。竺可桢从白居易《古原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中,看到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而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竺可桢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和李白的“洛阳三月飞胡沙”的诗句中看到了物候的区域性,即南方的春天是以“绿”作为象征指标的,而北方春天的指标,黄沙比绿叶更有象征性,并以此充实了自己的物候学。
音乐、戏曲和绘画艺术中,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持续,使建筑大师梁思成获得了通感,充实了他关于建筑规划设计中重复和变化统一性问题的论述。由于对佛学和佛教的深入了解,梁思成在《漫谈佛塔》一文中将历史、文化和建筑学融为一体,展现出了佛塔传入中国后两千余年的美丽画卷。如果仅仅从建筑和结构的角度去写佛塔,那只能是乏味的专业教科书了。
在植物学方面的深厚功底,使得文学家、诗人、考古学家郭沫若在脍炙人口的名诗集《百花齐放》中,对一百多种花卉描写得各具特色。他不但赞美了花,还称赞那千张碧叶,比花还强,把进化论的观点变成了优美的诗句——“一切的花其实都是叶子之所变化”。
理论物理学的研究是枯燥的,但有着深厚美学造诣的大物理学家杨振宁,却将“和谐”、“优雅”、“一致”、“简单”、“整齐”这些文学用词与理论物理学中的美联系了在一起,发现了理论物理学中有三种美:现象之美;理论描述之美;理论结构之美。他正是在这种美得享受中完成了一系列物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
培根曾说:“历来研究科学的人不是单重试验的人,就是只重教条的人。”但年轻时就饱读“四书五经”的诺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没有走这两种极端。他结合科学实验的实践,体会到了《大学》中“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他认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或缺,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正如各类艺术之间是相通的一样,各学科之间的知识也是相通的相互关联的,科学和文学艺术完全可以水乳相融。《史记》既是历史专著又是绝佳的散文;《徐霞客游记》既是地理学著作又是绝妙的游记。中国古代的文学家和诗人其实都是些“杂家”,吴承恩就对动物的分类学很有研究,把鹰分为黄、麻、戎
、白、雕、鱼、鹞七类。因此,世界上没有完全独立于其他知识之外的知识。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既要有专门的学问,又要有广博的知识,前者应以后者为基础,这个道理十分浅显。”(邓拓《欢迎“杂家”》)
黑格尔说:“一个深广的灵魂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事物上去。”然也!
2015年5月15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儒家经典重释的当代意义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格物致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