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主体的四种主要语文核心素养 写作同写作活动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分别予以说明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广告剩余8秒
文档加载中
写作学科系统阐述了写作主体的能力和素养写作,能力,系统,写作主体,学科的,写作主体的,能力和,素质和,作文素质,作文能力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写作学科系统阐述了写作主体的能力和素养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写作教学中对写作主体素质的培养
写作教学要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方面不断探索,教师首先要正视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指导、训练,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加强思想修养,在生活中提高生活素养,在学习中注意提高自己的知识修养,并进行写作技巧的训练,让学生在日积月累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作者单位:
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朝阳,122000
年,卷(期):
机标分类号:
在线出版日期: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公文写作主体的素养与修养之我见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公文写作主体的素养与修养之我见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你可能喜欢【图文】第二章 写作主体与客体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第二章 写作主体与客体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2.73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第四章 写作活动中的受体因素
第四章 写作活动中的受体因素
&&&&&&&&&&&&&&&&& 第四章 写作活动中的受体因素
&&&&&&&&&&&&&&&&&&&&& (讲授纲要)
1.识记“受体”、“受体意识” 的含义。
&& 2.理解“受体意识”表现,受体的心理特征。
&& 3.掌握受体对写作活动的影响。
&& 4.学习重点是受体的心理特征,受体对写作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写作主体的“受体意识”
1、“受体”的含义及“受体意识”的作用
2、“受体意识”表现之一:传输有益的知识和信息
3、“受体意识”表现之二:向受体发出指令,施加影响
4、“受体意识”表现之三:以高尚的写作陶冶受体情操
&第二节受体的心理特征
1、求知受益心理
2、猎奇探秘心理
3、 平等对话心理
4、 介入互动心理
&第三节受体对写作活动的影响
1、媒介传播方式改变着受体与写作活动的关系
2、 受体影响写作活动的方式与要素
&&&&&&&&&&&&&& 第一节 写作主体的“ 受体意识”
写作“受体”的阅读(欣赏),是写作主体劳动成果的接受者,这与读者(欣赏者)的身份是一致的。但受体与读者是有区别的。它们的区别表现在哪些地方呢?
& 传统讨论的受体,是读者。写作主体也阅读自已的劳动成果,阅读自已的作品,不叫受体。只有去阅读别人的作品(文本),我们才称之曰“受体”。因为作家、诗人也要阅读与欣赏。
& 写出来的文本是要给人看的。如同你生产的产品,要拿出去经销。那些消费者需要你的产品么。一般来讲,写作者要研究受体的心态、爱好、趣味。一句话,你就是要研究读者。有人说我写的文章是给两百年以后的人看的。你信吗?
一、受体的含义及受体意识的作用(一)“受体”的含义
1、含义。写作受体即写作行为活动的接受对象,也就是读者。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受体是信息传递的必要组成部分。一个信息传递过程是以预先设定的交际双方作为前提和基础的。信息传递的主体把信息置入一定的载体传递出去,直到受体把信息从一定的载体和载体符号中转换出来,传递过程才算完成。这表明,尽管传递信息是主体独自决定的行为,但这一行为的付诸实现,却必须在交际的另一方——受体愿意且又可能进入交际过程的前提下才具有现实性。这使受体在交际过程中获得了不可或缺的地位,使受体与主体构成相反相成的伙伴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受体在主体通过载体发出信息之后成为完全主动的一方,他可以自由选择如何处理主体发出的信息。主体只能在传递信息的同时,在信息载体中为受体尽可能充分地接受信息提供某些条件,除此之外,别无它法。
写作受体是指从写作这种活动中接受信息的人。它的存在与否关系到写作活动能否最终完成,因此写作受体是写作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英国文豪约翰生甚至说:“写作的唯一目的,是帮助读者更能享受或忍受生活。”(转引自《余光中散文》)受体是接受主体之简称。即诗的阅读、诗的批评。广义上包括诗的传播主体,即诗的创造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传播媒介者。
2、受体与读者(欣赏者)的区别
读者是相对于文章而存在的,其阅读习惯、审美趋向等直接受制于写作主体的表达,尽管他们也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将自己的感受和意见反馈到作者那里,但其阅读与反馈带有“滞后性”。而受体是相对于写作活动中的主体而存在的。受体对写作活动的参与虽然同样具有被动特点,但他们的变被动为主动的行为特征更加明显,并且他们介入的时间也不再是过去单纯的“阅读后”,在现代传媒技术条件下,他们甚至可以在写作行为中实施自己的介入。而写作活动是一项特殊的活动,即使写作主体已经“脱稿”,也并不意味着这一次写作活动的结束,它还必须等待写作受体的参与(阅读认可),没有受体参与的写作活动是不完全的。有时来自受体方面的影响,在某些写作活动中直接产生决定性作用。比如秘书为领导者代拟讲话稿。
随着写作活动的结束,写作的主体不复存在,则受体也自动转变为传统意义上的读者了。
1)读者是相对于文章而存在,受体相对于写作主体而存在。
2)“受体”对写作活动的介入的时间不再是单纯的“阅读后”,在现代传媒条件下,他们可以在主体写作过程中“介入”。(如秘书为领导写讲话稿,领导或班子成员在秘书写作前和写作中会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如新闻报导,受众会参与,热线电话。没有受体参与的写作活动是不完全的。如电视剧写完开拍也会边拍边接纳受体的意见)。
3)& 写作活动结束,其写作主体不复存在,则受体转变为传统意义上的读者(欣赏者)。
3、受体的分类
从最直观的层面上看,受体”指的就是文章的接受者,包括文章的把关人(如编辑、领导)和广大的读者。这个层面的“受体”,粗略地可分为: 1)指定读者、特定读者、一般读者、批审读者“指定读者”,指文章所指定的读者,它一般是某一个具体的人,或某一具体的群体。如日常书信的写作,它的读者是收信人;报请一类公文的写作,它的读者是自己的上级;通知决定一类公文,它的读者是自己的下属;规章制度一类文书的制作,它的读者对象是单位、组织的每一个成员。“特定读者”,指读物所限定的“消费者”,它不是指向某一个人或某一个具体的群体,而是指向“某一类”。如科技文章的写作,它的读者是研究相关问题的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少儿读物,它的阅读对象是青少年;“经济消息”,它的读者是从事经济工作的有关人员。“一般读者”,指读物所广泛适应的“消费者”,读物对他们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身份都没有要求,只要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并且有这方面的阅读兴趣,就可以拿来读。“批审读者”,主要指文章的把关人,包括单位领导人、报纸杂志以及出版社的编辑等。作者写作,通常会考虑编辑是否同意的因素。一些特殊的文体,如公文,还得考虑领导的意志。
2)基本读者、可能性读者、理想读者、非理想读者“基本读者”指自己读物所应拥有的读者。“可能性读者”不在基本读者之列,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读者可能会读到自己的文章,成为自己的“可能性读者”。“理想读者”是指完全能理解自己的写作意图、能接受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的读者,也就是平时所说的“知音”、“粉丝”。“非理想读者”与此相反,是在理解自己写作意图及表达方式方面存在一定困难的读者。
3)多层读者多层读者的叠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叙述策略。它利用特定读者的“接受场”以达到自己预定的叙述效果。如朱光潜写《谈美书简》,采用的是书信体,茅盾写《腐蚀》,采用的是日记体等。
由于划分的标准不同,我们还可以从地区、性别、年齡上划分。如港台读者、大陆读者、国外读者;男性读者、女性读者;老年读者,少儿读者。等。
(二)写作受体在写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1、写作受体是写作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 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写作受体“接力”,写作行为就不可能达到终点。纵观写作活动的全过程,写作受体一直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调节、修正、激励的作用。在写作感知阶段,写作受体影响写作主体对描述对象和写作体式的选择。在写作构思阶段,写作受体是写作主体在构思过程中有意无意关注的一个侧面,从而间接影响写作构思。在写作外化阶段,写作受体通过写作载体干预外化的进行。因此,读者实际上以隐蔽或公开的身份参与了写作,不断推动着写作,并最后促使写作活动顺利完成。
2、写作受体是文章价值的实现者
作品是作者与读者接受双向作用的结果。被人诵读的诗才是诗,被人接受的小说才是小说,否则它们仅仅是一堆印刷符号。这些印刷符号具有潜在价值,当它与读者的意识共同作用,被读者感知并引起反应时,其中潜在的写作主体的思想感情才会得以显现和激活,从而转化为现实的价值和效果。
3、写作受体是文章的再生产者
&& 接受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伊瑟尔认为写作受体的接受活动不是一种简单的还原、再现、复制的活动,不是被动地接受写作主体的观点,而是一种积极、能动、建设性的活动。写作受体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文本,凭自己的经验去还原并丰富原文的含义,从而产生新的认识。所以,通过读者的阅读,文章的价值不仅没有损耗,反而不断出新。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丰富了原作的底蕴。
二、把握写作受体的核心因素——读者意识
写作主体在进行写作行为之前和之中,要主观地去设想读者将来如何阅读,这种阅读将会产生怎样的效果,这个效果与自己的写作动机之间是否能够统一,等等,并以此来调整写作的行为。写作主体在写作的过程中预先设想读者的意识,就是读者意识。
(一)&& 双重身份,双重职能
读者意识作为写作主体的一种写作意识,实际上是他事先主观地去设想读者阅读的心理过程。在写作行为过程中,这个假想的读者时时伴随着他,左右着他,并直接影响写作成品的质量。从根本上说,写作主体具有作者和读者的双重身份,同时执行作者与读者的双重职能。在写作过程中,写作主体不仅要以作者的身份考虑要写什么、怎么写,而且要以读者的身份去“阅读”自己将要写或正在写的东西,从读者的角度来设想其阅读的效果。以便判断读者是否感兴趣,是否容易理解,是否会积极地参与其中。然后,又以自己“阅读”的结果来评判自己的写作,并相应地作出调整。正如萨特所说:“写作活动包括一种不言而喻的准阅读在内……”(《论文学》,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这种“准阅读”,构成写作活动中的一个“前反馈”调节机制,使写作活动中作者与读者的交流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使彼此的矛盾有可能逐渐趋于统一。
(二)&& 读者意识对写作行为过程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从写作意图形成开始,读者意识就不断地作为检验的因素与写作成品的生成交织在一起。作者除了考虑要表达什么意图之外,还要考虑如何出新、出奇,以引起读者的兴趣;注意注释、交代,以使读者更容易接受;注意留下意识的空白,以诱使读者的主动介入。
(三)具备读者知识
读者知识,即写作主体要对读者有所了解。首先,写作主体应该了解:读者在接收信息之前,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理论、经验,同时拥有丰富的感情和活跃的情绪。写作主体要使自己的写作真正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就必须事先了解写作受体已经知道什么、尚不知道什么。这种事先的了解除了能明确写作主体所要传递的信息能否成为写作受体的需要,还可以成为提高传递效果的有利手段。在写作中常说的留下想象的空间、思考的余地,实际上就是利用读者的知识、理论、经验,一方面诱使读者更主动、更积极的介入,另一方面又达到“以少胜多”的表达效果。
其次,读者知识还包括接受心理、接受习惯、接受能力等。接受心理指接受的心理状态,它包括由一定的民族、地域等相对固定的文化所形成的心理,一定的社会生活状况所形成的心理,一定的文学传统、文章传统所形成的心理。接受习惯指一定的接受心理所派生出来的比较表层的东西,比如行文的拘谨和狂放、印刷的横排和竖排、层段的标记等。接受能力,指读者接受主体传达的信息的能力,也就是主体传达和读者接受的差距,以及不同读者之间的差距。
(四)顺应读者与引导读者
写作主体时时强化自己的读者意识,调动和运用所掌握的读者知识,实际上体现出了写作主体对写作受体的某种程度的顺应。写作主体一旦承认写作受体是构成写作活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写作受体才能把信息从语言符号的系统中转换出来,就会在题材选择、意旨传达、材料组织、语言技巧等多方面进行退让和妥协。写作中的“忍痛割爱”之所以那么普遍,这也是一个原因。
然而,顺应读者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征服读者。当读者接受某个信息,并把它储存在自己的信息库中时,就已经被作者改造、征服了。因为读者欣赏作品而在情感、情绪上受到影响,都表明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写作主体俘虏,而写作主体也因此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就此而言,对读者的征服显然是以对读者的顺应作为交换条件的。越是理解读者、考虑读者、应读者,越是能够获得好的征服效果。
三、影响读者接受的因素(即影响受体的因素)
写作要取得好的效果,写作主体必须研究读者的阅读心理,力求对读者有透彻的了解,从而在写作中顺应之、引导之。?美国学者约瑟夫·克拉帕在《大众传播的效果》一书中指出,受众在心理上有三种选择性因素。一是选择性接受,人们总是愿意接受那些与自己固有观念一致的,或自己需要的、关心的信息,回避那些与自己固有观念相悖或自己不感兴趣的信息。二是选择性理解,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样一个信息,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这种理解受人们固有观念和态度的制约。三是选择性记忆,人们往往容易记住自己愿意记住的东西影响读者接受信息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语言知识、文化素养文化传统、时代意识形态
(一)语言知识
读者必须具有和写作主体共有的一套语言知识。写作主体不是直接把信息传递给读者,而是要转换为语言符号的组织系统,阅读活动实际上就是读者对写作载体施行的一种逆转换,即重新把信息从语言符号的组织系统中转换出来。可见,读者对信息的接受,是建立在语言认知的基础上的,是通过他对这一语言符号的组织系统所进行的认知进行操作的。语言知识的共有,使信息与符号系统之间的可逆性转换成为可能。当今世界写作科学、大众传播领域中的“可懂性”研究就是专门研究怎样使文本浅显易懂,减少信息交流过程中文字理解上的困难。鲁迅先生说:“文艺本来就有一个对象的界限。譬如文学,原是以懂得文字的写作受体为对象的,懂得文字的多少有不同,文章当然要有深浅。而主张用字要平常,作文要明白,自然也还是作者的本分。”
随着人类知识的演进,科学研究正向着复杂和简单的两个极端的方向发展,一方面科学的分支越来越细,内容越来越深,另一方面高深的科学研究成果又可以用极简明的大众语言予以表述。著名科学家霍金在《时间简史》中指出:“科学的终极目的在于提供一个简单的理论去描述整个宇宙。”他的《时间简史》以卷帙浩繁的艰深巨著为基础,仅用10余万字,就清晰地勾勒了整个宇宙,展示了从亚里士多德至托勒密的地心说直到量子力学的统一理论的科学轨迹。由于通俗易懂,该书被译成40多种文字,发行量超过千万,创造了世界出版史上的奇迹。?
(二)文化素养
读者具有的文化素养,包括文化水平、智力水准、知识面等,对他们选择、理解、接受读物的影响是比较大的。马克思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的读者,所需的往往是“阳春白雪”,偏重于比较高深的东西,对有启迪性和创造性的文章作品有所偏爱,而最不喜欢平庸的见解和陈旧的形式。中等文化水平的读者层,兴趣多样,他们的阅读,有些是为了满足求知求美的欲望,企图通过阅读上升到高一层次中去,有的则凭兴趣阅读,对满足他们精神方面需求的东西表现出较大的热情。具有初等文化水平的通俗读者层对阅读的要求往往注重于普及的知识性和娱乐性,较多的人看书读文章是为了实用的需要或者消遣,他们要求的东西往往是通俗读物——基础知识介绍、通俗文艺、科普读物等。
(三)文化传统
外国人难以理解《白洋淀》水生之妻的行为和语言。就是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这里的“文化”,指的是一种积淀,是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观、时间观念,以及物质财富等等的积淀,它持久、永恒、无所不在,包括了人们生活中接受的全部习得性行为。人们在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中成长,特定文化的影响渗透于人们的意识中,时时处处对人们的思维和言行发生作用,阅读也不例外。一方面,读者在固有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阅读活动中的“可接受范围”,在这个范围内,传播内容不会受到回避和抵制,有时还会因为与其固有的观念相似、相近而被接受。我国的读者比较容易接受大团圆结局的小说、戏剧,就是基于我们特定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一定的文化背景孕育了读者一定的阅读习惯。就文章的形式而言,由于受传统文化思想、审美观念以及文章学理论的影响,我国一般读者习惯阅读有头有尾、层次分明、来龙去脉交代清楚、整体结构完整匀称的文章;对于小说、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则习惯于通过作品对人物外在行为的描述去理解,而不习惯欣赏大段的独白和内在心理活动的描写。
(四)时代意识形态
文化传统会受到时代的影响而向前发展,这也会直接间接地影响到读者的阅读心理,在社会发生巨大变革时尤为明显。我国自新时期以来,人们在读物选择、阅读重点、阅读方法等方面都出现了与前不同的变化。剧作家沙叶新在论及戏剧创作时说:“当代观众的社会视野、文明程度、心理素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美学趣味都和以往大不相同,他们对戏剧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沙叶新:《时代·观众·戏剧》,这种要求既包括内容方面,也包括形式方面。文艺理论家林非也认为:“随着现代化的观念在生活中逐渐扎下根来,读者在对于文学创作的要求方面,肯定不太会喜欢过于传奇性的虚构,而愿意阅读更契合于实际生活的作品;不太会喜欢雕琢浮华的技巧,而十分欣赏流畅、单纯和洁净的文字。”(《现代化与散文创作》,他们两位讨论的是文学欣赏心理的变异,其精神可以供我们写作一般文章参考。
四、受体意识的表现形式(注意:也有反面的情况)
(一)传输有益的知识信息(开卷有益)
1、直接传授知识(例p、90面《自杀行为》
&&& 写作主体借助写作,将科学文化知识直接以文字形式传输给受体,令受体“开卷有益”,通过阅读学习和掌握其中的相关知识。从广义上说,任何文章都具有传输知识的功能,从狭义上说,诸如科普文(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面的科学普及文章)、学术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实用文章的写作,最直接的功效就是传授知识,传输信息。
2、间接传授知识、趣味
任何一篇文章中都包含着这样那样的知识,写作的过程也就是知识的展示过程,但支持写作行为发生与完成的不是单一的知识,而是各种知识的综合作用对写作主体发生影响,诸如政治、历史、科学、文化、美学、逻辑、语言等。写作主体不仅可以直接地将某种内容或某个观点诉诸文字,而且可以隐性地将自己掌握的其他知识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因此文章一旦与受体见面,受体在阅读过程中自然能够从中获得教益。退一步说,即使写作受体不抱着学习专门知识的目的来阅读,至少可以从阅读中潜移默化地获得关于历史文化、思想道德、文章架构、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知识。写作主体在自觉地传输某种知识或信息的同时,也无意地或不自觉地传输出其他的知识或信息,这就是间接的知识传输,受体同样能够从中获益。例文:陈白尘《我的故乡》
&(二)向受体发出指令,施加影响大多数文章中的知识是主要是隐含性的而不是直接性的。有一类文章则是以其直接、明显的知识信息对受体产生影响。有的写作主体借助它向特定的受体发出指令、布署安排,指导行动。如公务文书。有的是传递信息,进行交流,提供帮助,如新闻。有的是专项辅导,细说分明,促进科学进步与文明发展,如说明书。
&&& 有的是表述学习心得,促进交流,拓展眼界,开阔视野。如学术论文。有的陈述事理,明断是非。有的是操作式的帮助。也是受体意识的表现形式。
(三)、以高尚的写作陶冶受体的情操
情操:以某一或某类事物为中心的一种复杂的、有组织的情感倾向。如求知欲、爱国心等。在心理学中曾有人把情操分为求知、审美、道德、信仰四种;在现代心理学中常把人的复杂情感称为高级情感,并分为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三种。作为一般语调时,情操指情感和操守的结合。
写作是一项高尚的精神劳动,是写作主体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创造性的劳动。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写作主体,一定会通过文本传达对真、善、美的发现与颂扬,对假、丑、恶的揭露和鞭笞。对各种是非曲直爱僧分明,对各种悲欢离合感同身受。纵使自已身处逆境,遭遇不幸,也向读者宣示乐观精神和美好愿望。这就能使受体在阅读接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得到情操上的陶冶。
巴金《观察人》 、广告
&&&&&&&&&&&&&&&天生我材必有用。& 李白《将进酒》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的《陋室铭》
&&&&人生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仅仅只有一次,当一个人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可以说,我已把自已的毕生经历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 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 第二节& 受体的心理特征
1、求知受益心理
任何一个写作的主体要想使自已的写作获得满意的效果,必须研究受体的心理特征。掌握受体浓厚特久的阅读兴趣的心理原因,然后去顺应它,然而这种顺应不是迎合、讨好与献媚。
&&&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使人善辨。
&&&&&&&&&&&&&&&&&&&&&&&&&&&&&&&&&& ——培根《培根论说随笔选》
&&&& 一个贤明的读者,不愿把光阴虚掷,他还要在换赏里获得妙谛真知。
&&&&&&&&&&&&&&&&&&&&&& &&&&&&&&& (法)波瓦洛《诗的艺术》
2、猎奇探秘心理
1)好奇心人皆有之。好奇心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探索、发展的强大动力的元素之一。
2)悬念是艺术欣赏过程中一种紧张与期待的心理。作为一种写作技巧,则是指作者有意设置的一些模糊元素来激活受体的紧张与期待的心理的方法,属于结构性技巧。悬念分为置悬、垫疑和释悬三个层次。弗里蒂克布朗曾说:“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
3)对受体的猎奇探秘心理的掌握和利用,在不同类型的写作中的表现和方式是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论。小说与影视文本,人们最关心的人物的命运(三角恋爱),结果如何。调查报告,人们最关心的是事实表象后的“内幕”;领导讲话,最关心的是人们的切身利益;药物说明书,最关心的是服用方法、用量和主治。
3、平等对话心理
传统写作的环境里,主体与受体是不平等的。受体在阅读的过程中的身份与话语权没有得到尊重。原因之一是社会文化水准不高,大众的对话能力尚未开发出来,贵族化的精英写作观很普遍,读者往往成了被训誡的一方,被动接受作者的道德判断与教诲,而不是诚恳的平等的交流。
朱光潜说,诚恳亲切是人与人相交接的无上美得,也是作者对读者最好的态度,朱先生把作者对读者的态度分为四种:不视;仰视;俯视;平视。所谓平视,就是以平等的心态对待读者。
因而作者要换位思考,要留“空白”让读者去考虑。要留下空间否则让人“无话可说”。不要怕读者看不懂,把话说尽,没有余味可嚼。不要让人看腻了。要相信和尊敬受体。
现在有人说,诗是写给诗人们看的。关于诗的问题。我们另行说明。
4、介入互动心理
阅读中,受体希望自已也能发挥一点主观能动性,能与写作主体对话,而不是纯粹处于被动阅读的地位。一方面他们希望自已是被关注者,完成对自已的关照,另一方面他们也希望自已是审视者和关注者,而文本中的形象或事物则是们所关注的对象。这就是所谓的介于互动心理。他们对人物的运命同情、怜悯乃至批判。
有的写作主体有意在文本中不作出明确断语,向受体的心智挑战,让受体介入文本中去发现。如:唱双簧。刘心武《公共汽车咏叹调》。老师对学生文本的辅导、要求和批阅,也是一种“介入”形式。
&&&&&&&&&&&&&& 第三节&&&&&&& 受体对写作活动的影响
一、媒介传播方式改变着受体与写作活动的关系
受体与写作活动之间是靠媒介建立互动关系。因而媒介的变革与发展导致受体与主体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关系发生质的改变。文化传播历经了(口传(口头文学)——印刷——电子)不同阶段。口头文学必须”面对面”交流互动,即时状态下交换,容易树起某种“权威”。印刷阶段交流者“不在场”的交流变成可能,读者与作者不在同一时空中,因而作者可能忽视甚至无视受者(读者)“自说自话”。读者的意见无法获得及时的反馈。“权威”要么被仰视,被神圣化,要么被怀疑乃至批判的可能。受者对写作的影响也只能通过事后的书信、评说而曲折地发生作用。
二、电子媒介文化颠覆和动摇了纸质媒介对时空的限制。
借助电子技术,人们(受者与作者)可以轻而易举地同时在场(在线)交流,技术保障让人们对互动交流重新向“面对面”(原始口头文学)方向回归。也可不在场面对面。而绝质媒介的跨时空传递(离线文件、留言)充分得到了发挥。作者和受者的关系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受者对作者的影响愈加明显,其互动交流及时化,这使得作者不得不重视受者的存在。
三、受体与写作活动的变化主要体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受体与写作活动关系的变化
1、追求零距离
在印刷阶段,交流者可以不在场跨越时空限制交流,主体和受体之间的距离可以无限放大,。可坐在书斋与孔夫子孟夫子“对话”。因而时空的距离造成误读不可避免,至于今天的读者对于他们(比喻对孔子)的影响无从谈起。受体的角色意识固定而僵死,任何有价值的思考与发言都会因“猜测”之嫌而招致质疑,甚至被否定。
因此,追求近距离直至零距离,就成为受体甚至包括写作主体合理的愿望和努力的方向,而电子媒介文化阶段的到来正好提供了这种条件的可能。自我包装意识,自我宣传意识使得写作主体主动地将自已的写作置于受体的可及范围之内引起对话发生。许多作家在互联网上设立网站,拉进了主体与受体的距离。有许多评论家,关注某一类作家或某一个作家的创作,其作家就将评论者加入”好友“。我身边许多作家朋友,就是例证。
2、追求超前介入
& &写作受体对写作主体写作活动施加影响的时机提前。(传统是滞后的,并非不好。)现在则把他们的需要、爱好提前告知主体。广大读者希望作家关注自已所关注的问题。有些网络写手写一段,然后看读者反应。
3、追求可读性。
&作家历来把可读性作为自已的追求。
但“市场性包装”、“炒作”,所以作家应有的坚持打了折扣。
(二)受体的可接受性原则
受体的可接受性原则:是指写作主体的文本(内容、方法、技巧)要适合受体的心理、思维、文化、教养,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受体对文本的再创造和介入。
可接受性原则,是指写作主体要与受体的接受特性相吻合,使写作文本传导的知识能够为读者(受体)所能接受的原则。
方向性与思想性的统一的原则;精神性与实践统一的原则;主导性与主体性统一的原则。雅俗共赏,曲直相宜。
受体的可接受性,包括:
第一,乐于接受。(合口味)
第二,能够接受并获得最佳效应。(系扣子,伏笔、悬念)(通俗,易懂。(劳德申农:信息就是消除或减少接受一方认识上的不确定性。《书写城市》)
(不确定性,就是种种悬念与揣测)
&&&&&&&&&&&&&&&&&&&&& 受体论& (节选)
&&& 诗的阅读其实是读者对诗的再创造过程。一首诗,也只有通过读者的二度创造而成为完整意义上的诗。具体地说,就是读者是激发着感情,驰骋着想象,以自己的生命体验、人生经验和内心期盼来对诗进行阅读的;从而必然会有所感觉、感染、感触、感想……并最终与作品融汇契合,衍生创造。
&&& 诗人在创作的过程中,其实就以潜意识的潜伏形式预期着读者的接受而彼此成全,皆大欢喜。一首诗,就象是一份寻友启事,更确切地说,就是一份征婚启事。虽说诗始成形于诗作者的创作,但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个创作是未完成式的:作品本身不具备自足的生命再生性。只有通过读者的能动性、创造性阅读,成为诗的接受主体,我们才能说,一首诗实现了它的完成式。可以以一个形象化的比喻来阅明以上的观点。作者的写作过程(以作品的成型为高潮)就如同一个射精过程,具有主体性,主动性;而读者,作为接受者,亦具有自己的主体地位,甚至决定作用,可对作品进行主观阐释和取舍。在对诗文本的阅读过程中(以全心身地投入为高潮),就如同受精。从而形成受精胚胎,新和生命。读者作为接受主体,一方面是派生的、受制约于作者的一度创作,但另一方面读者作为有完全独立地位的主体者,有其选择阅读性、能动创造性,由此而成为作品的二度创造者。如果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那么作者的一半就是读者。只有作者的一度创作与读者的二度创作相互激活、提升、互动、反馈,从而使诗作品以其内在的推衍新生而最终达到一个完形、完成,完美的诗之生命体。
例:作者要考虑自已的接受对象。这是早年我高强写的一篇诗歌。
&&&&&&&&&&&&&&&& 新&&滩&&口&&的&&姑&&娘
&&&&&&&&&&&&&&&&&&&&&&&&&&&&&&羊& 羽
&&&&&&&&&&&&&&&&& 种田的父亲烧了三年窑
&&&& &&&&&&&&&&&&&母亲的窑里就烧出一个坛子
&&&&&&&&&&&&&&&&& 新滩口的姑娘都叫坛子
&&&&&&&&&&&&&&&&&& 坛子是父亲杯中的酒
&&&&&&&&&&&&&&&&& 坛子是母亲缸中的米
&&&&&&&&&&&&&&&&&& 新滩口的坛子是车婆婆抱大的
&&&&&&&&&&&&&&&&&& 太阳一滚一脚泥
&&&&&&&&&&&&&&&&&& 月亮一滚一脚水
&&&&&&&&&&&&&&&&&& 新滩口的母鸡都孵鸭子
&&&&&&&&&&&&&&&&&& 坛子不知深浅游到江心
&&&&&&&&&&&&&&&&&& 屋顶上的烟筒叹着长气
&&&&&&&&&&&&&&&&&& 鸭子进了水
&&&&&&&&&&&&&&&&&& 抱鸡母见了鬼
&&&&&&&&&&&&&&&&& 江对岸卖瓦的是一位多情汉
&&&&&&&&&&&&&&&&& 抱着坛子拔火罐
&&&&&&&&&&&&&&&&& 翻老黄历的人都说这就叫亲嘴
&&&&&&&&&&&&&&&&& 想当初挑担南瓜过江
&&&&&&&&&&&&&&&&& 就可以打口灶过年
&&&&&&&&&&&&&&&&& &日头不落土不准备起轿
&&&&&&&&&&&&&&&&&& 船头的铁锚猫子般赖在岸边
&&&&&&&&&&&&&&&&&& 催嫁的鞭炮象炒豆子
&&&&&&&&&&&&&&&&& 母亲还在用索子给坛子扯脸
&&&&&&&&&&&&&&&&&& 陪嫁的马桶装着花生和棉籽
&&&&&&&&&&&&&&&&&& 坛子的腰上系了七根红绳子
&&&&&&&&&&&&&&&&& 那一天迎宾客亲站在江边
&&&&&&&&&&&&&&&&&& 手搭凉棚望眼欲穿
&&&&&&&&&&&&&&&&& 就连那些放牛娃也鹦鹉学舌
&&&&&&&&&&&&&&&&& 新滩口的姑娘
&&&&&&&&&&&&&&&&& 没有影子
&&&&&&&&&&&&&&&&&&&&&&&&&&&&&&&&&&&&&& &(日发《长江日报》)
&&&&这基本上是一首叙事诗,其乡土气息也很重。诗的第一段好理解。据我所知,现在有的城里人也把女儿叫成“坛子”。只是诗中“种田的父亲”改行烧窑,这不是调侃,而是与后面“卖瓦的”相照应,且暗示具有传承性,正如俚语所言:烧窑的卖瓦的,都是一把的。诗的第二段也好理解,只是“车婆婆”城里有的年轻人不知啥玩意儿。车婆婆就是车椅子,即小孩子坐的木头椅子。乡下人忙,又不象城里人富有,买个有轮子的车子推来推去。车椅子没有轮子,放在哪儿就在哪儿,生了根似的。又据我所知,许多乡村的孩子都是坐这木头椅子长大的。
&&& 第二段中还有一句:鸭子进了水,抱鸡母见了鬼。抱鸡母就是孵鸡母。鸭子是不会孵小鸭的,农村人往往让抱鸡母来孵小鸭。但抱鸡母不会水,而小鸭喜欢水,抱鸡母在岸上怎么叫唤,小鸭也不理睬。小时候,我时常站在岸边,看到这一境况:“当娘的管不住当儿的”,对抱鸡母很为同情、怜悯。诗的第三段有两句不太好&理解,一句是“拔火罐”,我怕别人不懂,顺便叙述了一句,就是亲嘴。这是一个研究民俗语言的作家讲给我听的,觉得形象,有味道,便记住了。一句是“打口灶过年”。记得发表时曾下了一个注:乡下人把“打口灶过年”比做结婚娶个媳妇过年。正如俚语所说,一年打十二口灶,没有一口灶过年。诗的第四段也有两句不太好懂。一句是“用索子扯脸”,似乎现在不太常见。但在我的记忆中,乡下的女儿出嫁或是女人串亲戚,总是请人或是自已照着镜子用索子扯脸。一句是“马桶里装着花生和棉籽”,这是民俗习惯。意味着连绵不断地花着生,不光生女孩儿,也生男孩儿。显然这有悖于现阶段的计划生育国策。诗的第五段“新滩口的姑娘 /没有影子”,这是新滩口长江对岸家喻户晓的故事。大意是说,宾客在家中喝酒,一批又一批派人到江边看那接亲的回来没有,一批又一批的人回来报告说:还没有影子。于是推而广之,比喻听说某某要提拔为副乡长,某某则曰:新滩口的姑娘。又比喻某某复读三年,人问其父,今年要金榜提名了吧?其父则曰:新滩口的姑娘。
&[补]:我一直认为,写乡土诗,就要写出乡土的蕴味,写出地方的特色。愈是民族的便愈是世界性的。但乡土诗受地方性局限,故不得不对吊的“书袋子”进行注解。
二、受体影响写作活动的方式与要素
(一)阅读与反馈的影响
(二)年齡与性别的影响
(三)职业与文化差异的影响
&& 写作策划
&& 读者定位
&& 了解读者
&& 阅读水平、阅读兴趣、阅读需要、阅读心理、阅读背景、写作禁忌
& 个性原则
&& 其它因素
&& 写作的潜在控制&
(一)阅读与反馈的影响
将阅读后的思考、感受与意见反馈给主体。这种反馈可以是专业的和非专业的。
专业的:专门从事鉴赏评论的专家学者。
非专业的:喜欢与不喜欢。代表一种倾向。
(二)年齡与性别的影响
老年、中年、青年、少年,有其不同的阅读需求和审美情趣。表现的心理、生理特性也不尽相同。
男女也不一样。人有四种气质:胆汗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豪放与婉约,阳刚与阴柔,粗犷与细腻。
小女人散文。美女作家。美男作家。少儿作家。
三)职业与文化差异的影响
受体分属于不同的职业群体。
职业不同造成的性格特征和行为特征的差异,其自然形成的职业也会与其注意力、洞察力相系。农民喜欢赵树理。知青文学、军旅文学、商界文学、先锋派文学,寻根文学等都其产生的背景与原因。
受体不同的文化差异对写作活动产生影响。&
总之,写作主体与受体是互动的。
课后阅读:
1、茅盾《茅盾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2、周宪《读者与作家的道德对话》上海三联书店,1997
3、约翰· 塔洛克《电视受众研究——文化理论与方法》商务印书馆 2004
4、老舍《老舍论创作》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0
5、《赵宪章《文体与形式》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6、朱光潜《作者与读者》——《朱光潜美文集第二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
7、苏珊·郎格《感情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
8、金开诚《艺术欣赏中的积极心理活动》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2
9、王蒙《漫谈小说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3
课后作业p 、115——117
1、2、3、4、5 、6、7、8
发表评论:
馆藏&25912
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语文核心素养 写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