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好特蒙古族的风俗习惯初级中学学生学籍

 各地 |
|  | 今日招聘信息汇总
 考试 |
 | 公务员考试信息汇总
您现在的位置: >
彰武蒙古族自治县教育信息网
  彰武蒙古族自治县教育局地址及联系方式
  地址:阜新彰武镇人民大街
  电话:
  彰武蒙古族自治县有哪些中学
  彰武县蒙古族中学
  电话:
  邮编:123200
  地址:阜新市彰武县彰武镇建华路西
  彰武县第一高级中学
  电话:
  邮编:123200
  地址:阜新市彰武县彰武镇
  彰武县第二高级中学
  电话:
  邮编:123200
  地址:阜新市彰武县彰武镇北环路
  彰武县阿尔乡九年一贯制学校
  电话:
  邮编:123204
  地址:阜新市彰武县阿尔乡办事处
  彰武县章古台九年一贯制学校
  电话:
  邮编:123203
  地址:阜新市彰武县章古台镇
  彰武县兴隆堡中学
  电话:
  邮编:123205
  地址:阜新市彰武县兴隆堡乡本街
  兴隆山九年制学校
  电话:
  邮编:123225
  地址:阜新市彰武县兴隆山乡
  大四家子九年一贯制学校
  电话:
  邮编:123209
  地址:阜新市彰武县大四家子乡
  四合城九年一贯制学校
  电话:
  邮编:123208
  地址:阜新市彰武县四合城乡
  彰武县后新秋镇初级中学
  电话:
  邮编:123207
  地址:阜新市彰武县后新秋镇
  彰武县大德中学
  电话:
  邮编:123206
  地址:阜新市彰武县大德乡
  彰武县前福兴地九年制学校
  电话:
  邮编:123224
  地址:阜新市彰武县前福兴地乡
  大冷蒙古族初级中学
  电话:
  邮编:123202
  地址:阜新市彰武县大冷乡
  彰武县大冷初级中学
  电话:
  邮编:123202
  地址:阜新市彰武县大冷乡
  彰武县冯家中学
  电话:
  邮编:123200
  地址:阜新市彰武县冯家镇
  四堡子九年制学校
  电话:
  邮编:123223
  地址:阜新市彰武县四堡子乡本街
  满堂红乡九年一贯制学校
  电话:
  邮编:123222
  地址:阜新市彰武县满堂红乡
  哈尔套九年一贯制学校
  电话:
  邮编:123221
  地址:阜新市彰武县哈尔套镇
  彰武蒙古族自治县教育信息网资讯:
  辽宁蒙古族风采(教育教学)
  辽宁蒙古族的教育事业,历史上有过家庭教育、寺庙教育、私塾教育、学校教育几个阶段,但受教育者几乎都是封建王公、贵族子弟。新中国成立后,辽宁蒙古族的教育事业走上了新生,呈现出一派繁荣兴盛景象,广大蒙古族人民群众的子弟普遍有受教育的权利,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
  (一) 新中国成立前的教育
  1、元明时期教育
  早期蒙古族是游牧民族,其子女教育主要是家庭教育,放牧、打猎和军事是主要生活内容,父母及兄长们,以口碑方式教育儿童如何放牧、骑马射箭和打猎。这种教育亦称&马背教育&。蒙古人创制了独立的文字以后,儿童能识文断字者很少,只是贵族、诺颜请榜什(蒙语,即老师)到家教其读书识字。广大牧民的子女得不到教育。忽必烈建立元王朝后,蒙古封建统治者注意了学校教育,受教育者仍是贵族、诺颜的子弟。蒙古族教育在行省、路、府、州、县形成了体系,学校普遍开设蒙文。元政府明文规定&以国字(指八思巴蒙文)在诸字之右&,蒙古字的教授在学生学习中占首位,汉字等其他文字的学习是次位。元代,生活和活动在辽阳路之懿州、大宁路之利州的蒙古族,其教育情况与元代时全国各地的情况一致。据《义县志》记载,元代在辽阳路所属的懿州城东南文庙右侧,曾设有蒙古文字的教授府。在懿州故址后来出土了元代蒙古文字教授的学前碑一块珍贵文物。元代的懿州治所,在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城东北百里的塔营子古城。明代,蒙古族的教育与元代的情况并未发生多大变化。明代后期,蒙古族的教育事业有所发展,蒙古地区设馆教学的&榜什&教师)日益增加。
  2、清代及民初时期教育
  在清代的前期和中期,辽宁境内各蒙旗兴起私塾教育,由于经济生活是从牧业向农业转变,私塾教育形式和内容同汉族也有些差别,蒙古地方与公事有关的人家,都学习满文和汉文,以便被政府录用,读书学文时,学蒙文的就住在寺庙,从喇嘛处学;学习汉文和满文的人,就在村中请能教满汉文的任教。学生学文读书要交费用,读书较好的人被旗府录用为文书。但贫苦的牧民是没有条件读私塾的。辽宁各蒙旗王公贵族和旗府官员的子弟,有些还被送到北京的国子监或热河蒙古官学读书,在官办的学府中接受蒙汉的封建教育。此外,清代辽宁各蒙旗内一些大的喇嘛寺庙,也是传播蒙古族文化的场所。在一些大寺庙中,除传授蒙藏文、研究佛学经典外,还研究传播蒙藏汉医药学、天文和历法等,如土默特左旗的瑞应寺内,就专设研究传授蒙藏医药学的&门巴扎仓&(医学部),研究天文历法、记载气象变化的&丁科尔扎仓&(时轮学部),都取得不少研究成果并流传后世。
  清末,&戊戌变法&以后,辽宁各蒙旗也兴起近代的学校教育,办起学堂。
  ①土默特左旗地区(阜新地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土默特左旗旗府开设蒙古族教育机构。次年,在红帽子、沙海、务欢池三地各创建1所高等小学堂;由旗札萨克在王府开办l所&维新学堂&(小学,即蒙古语&苏日嘎林格尔&),每年招收王公贵族、旗官员和富家子弟五六十人。教授蒙、满、汉文。民国初年改为初等、高等两级学堂。民国4年(1915年),由管旗章京色旦欧日布在王府地烟台营子创办一所&义仓学校&&,为群众集资义塾性质的学校。当年招收学生四五十人。教授《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等,高年级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以蒙古、汉两种文字教学。民国初年,土默特旗地方的蒙古官僚、士绅和有识之士,兴办私塾和学馆。其中有名望的蒙古族办学人士有玛哈巴斯、霖沁札木苏等。
  ②喀喇沁各旗和土默特右旗(朝阳地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喀喇沁右旗(其地包括今建昌县),创办一所&崇正学堂&,招收蒙汉学生100多名,教职员20多名,教授蒙、满文和日、俄外文。清光绪三十三年,在喀喇沁左翼旗创办旗立东仓小学堂。宣统二年(1910年),土默特右旗(在北票)建立巴图营小学堂。民国2年(1913年),喀喇沁左旗在南公营子创办旗立东仓高等小学堂。到民国4年,喀喇沁左翼旗建立国民小学4所;县(旗、县并存,县为建昌县)立国民小学校26所。民国13年建立区立果木树营子高等小学校1所。民国1 9年,有县立高等小学校l所;国民学校46所。民国年间,张学良将军倡导,在奉天(沈阳)建立起1所公办蒙旗师范学校,为各蒙旗培养蒙古族教师。学制3年,每期招收学生500名。喀喇沁和土默特各旗,每年都有二三十蒙古青年入学。课程设置,除蒙文、国文(汉语)外,还设有数、理、化、伦理、生理等课。清末民初时期,各蒙旗大寺庙一些有学问的喇嘛也增收门徒,学徒入庙学习期间,既当喇嘛,也学习蒙、藏文和蒙古语法。
  3、东北沦陷时期教育
  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后,蒙古族地区,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下,日伪政府在各蒙旗地方也大力推行奴化教育,宣扬&日满一德一心&,妄图为日本侵略者培养忠实奴仆。日伪颁行《满洲帝国学制纲要》:将小学教育体制改为&国民初级&(4年)和&国民优级&两段;中学体制改为&国民高等&4年制、分科体制。各蒙旗地方操办私立学校。所称&国民&,是伪满洲&国民&,甚至一些校名使用&兴亚&、&崇政&&之称。日伪为推行奴化教育,将日语列入&国语&,为中小学的必修课,将汉语改为&满语&;在历史以及地理课中,全面篡改中国和蒙古族的历史以及中国地理,宣扬日本侵略有理。在所谓国民道德课中,宣扬&忠于天皇&和侵略精神。这一切,都旨在使蒙古族忘掉祖国和中华民族,推行全面殖民统治的奴化教育。
  在东北沦陷时期,土默特左翼旗、土默特右翼旗、喀喇沁左翼旗建立的学校如下。
  ①土默特左旗学校 &民国19年(1930年),土默特左旗北河栏屯的勿日陶套在恩师阿日斯郎的支持下,利用瑞应寺西仓的空房办起了瑞应寺小学,即瑞应寺西仓小学.第三年,勿日陶套在北河栏屯老爷庙西盖了7问平房,办起了瑞应寺小学分校。瑞应寺小学后来发展成为初级、优级两级学校,学生最多时达300人。民国.27年,在土默特左旗王府建立1所国民优级学校,旗属各村共有国民初级学校34所,仅有51个班。民国29年在旗王府建立蒙古族女子国民优级学校。也在同年,日伪在土默特左旗王府建立1所&兴亚学校&,招收蒙古族学生,并开办喇嘛学校。民国30年,在翁山(大巴)建立蒙古族国民优级学校。同年,在旗王府建立伪锦州省立&东土默特国民高等学校&,为农科,主要招收土默特左旗、右旗和苏鲁克旗的蒙古族男生&在东北沦陷时期,土默特各旗到外地上大中学校读书的约200多人。无论在本地和到外地读书的蒙古族学生,广大的贫苦蒙古农民子弟占极少数。
  ②喀喇沁左旗学校、土默特右旗学校 &在土默特右旗(北票)建有王府黑城子、下府2所旗立国民学校。在五间房建有旗立蒙古族国民优级学校。在喀喇沁左翼旗建有毓正女子国民高等学校。在朝阳县建有西土默特国民高等学校(又称康德学校)。这个时期,喀喇沁左翼旗、土默特右旗等地方的蒙古族青年还到内蒙古的开鲁国高,王爷庙的兴安学院、育成学院、军官学校、扎兰屯的师道学校等外地求学。
  4、解放战争时期教育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的各蒙旗地区的教育陷于停顿。在先解放地区,革命民主政府恢复了蒙汉教育,在各个村镇办起了蒙汉联合中、小学。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落实各项民族政策,不断清除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结合辽宁蒙古族聚居地区的教育情况采取一些措施,使蒙古族教育不断发展。
  1、阜新地区蒙古族教育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1949年共建小学43所,蒙、汉各族学生51 928名,适龄儿童入学率为50%&初中1所,在校生为205人。尚未建立专门的蒙古族学校。1952年,辽西省批准建立所蒙古族初级中学(校址原在阜新镇,1954年迁至阜新市),少数民族在校生7352名,蒙古文教师131人。到了1955年,蒙古族在校生8000名,蒙古文教师增加到160人。
  1956年统计,全县小学发展到388所,蒙汉学生达6万多。其中蒙古族小学(包括蒙汉联合小学)71所,蒙古族在校学生8733人。蒙古族适龄儿童入学率71.3%(汉族为91.1%).在33所蒙古族小学中,有100个教学班均开设蒙古课。同年秋,在用蒙古语教学班和蒙汉联合班均开设蒙古语文课,改用新蒙古文(斯拉夫文),加强了蒙古语文基础知识教育。1957年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停用新蒙古文,恢复了原蒙文。
  同年,全县蒙古族小学实行统一学制,根据蒙古族聚居、蒙汉杂居的特点,采取了&够25名学生设一蒙古班一的措施,并规定从开始设蒙古语文课。同年,全县对蒙古族教育进行了调整和加强,蒙古族小学有24所,蒙汉联合小学达到123所,蒙古族在校生达10 973人;另有专设蒙古班86个,学生为2688人。全县蒙古族小学学生能学到本民族语言的占蒙古族学生的80.9%。为适应蒙古族教育的发展,于1957年秋,在县城新办一所蒙古族初中,招收学生320名。到1958年,蒙古族自治县建立时,全县蒙古族初中在校生已超过2000名。
  在&文化大革命&中,自治县教育受到严重的冲击。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国家的各项民族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自治县教育得到恢复和发展,新建一批蒙古族小学、初中和高中。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在县教育局内专设民族教育管理部门;县教师进修学校设蒙古文教研室;各乡镇学校设一名专职校长(或主任),负责蒙古文教学工作,与此同时,自治县也加强了学龄前儿童教育,乡镇和村普遍办起蒙汉学前班和幼儿园,在县城建立一所县立蒙古族幼儿园。
  在此期间,自治县为全面贯彻义务教育和提高教学质量,做到充分利用教学条件和调动师资力量,对全县蒙汉中小学进行了整顿,科学地调配了蒙汉师资力量。因而使自治县的蒙语教育取得了巩固和发展。到1985年,全县少数民族在校生达到28 460人,比1978年增加了8000多人,民族教师的队伍不断壮大,教学水平也不断提高。如1985年全县蒙古语文教师有526人,比1978年增加近三倍。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10.9%。蒙古族的教育已经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彰武县的蒙古族教育,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得到发展。据1982年的资料,蒙古族小学64廖(包括蒙汉联合小学),学生2991人;蒙古族初中12所(其中蒙古族初中1所,其他为蒙汉联合初中),学生1274人(含其他民族),蒙古族高中1所,6个班,学生315名。
  此外,日,阜新市蒙古族中学成立。1954年9月更名为阜新市蒙古中学.后发展为包括初中、高中的完全中学,1984年被确定为省重点中学。在阜薪市细河区蒙古族居住的户部营子也设立了蒙古族小学。
  1985年,阜新市高等专科学校、阜新市卫校各有一个蒙医班,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蒙医研究所学习。
  2、朝阳地区蒙古族教育
  截止1965年,全地区蒙古族和蒙汉联合中小学校中的蒙古族学生已发展到4360名,比1949年增长2&7倍。&文化大革命&期间,蒙古族教育遭到严重冲击,蒙古语文课被取消,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朝阳地区蒙古族教育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82年5月,在朝阳地区计委、民委、教育局联合制定的《朝阳地区年少数民族事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小学,积极发展民族初中,积极稳妥地发展高中&。按此规划,全地区蒙古族教育稳步发展,截止1985年,全地区蒙古族中小学在校学生达48 314名。
  1949年,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依据党的民族教育政策,在南公营子建立了热河省立卓南中学,招收1个班蒙古族学生,计39人。同年底,卓南中学由南公营子迁至县城所在地大城子镇,1950年改校名为喀喇沁左旗蒙古族初级中学,设蒙古生班1个,学生50人。同年,在蒙古族聚居的南哨、官大海、南公营子、老爷庙、东哨等村先后建立起蒙古族小学17所,蒙汉联合小学334所,蒙古族学生达1889人。1951年9月经热河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大城子、南公营子、果木树营子等完全小学增设了蒙生班。1955年,全旗专设蒙古族小学18所,蒙汉学生兼收的小学18所,蒙古族在校生达2565名。其中用蒙古语教学的学生有491名,用汉语教学补习蒙古语文的学生有2074名,与新中国成立前相比,学生增加了0.4倍。1958年以后,蒙古族小学继续增建,在发展中调整,到1965年,蒙古族小学已有19所,68个班,学生达2758人。
  1971年,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在草场、南公营子、官大海、南哨等公社建有4所蒙古族中学,19个教学班,蒙古族学生905人,又在六官营子等12个公社的普通中学设12个蒙古族学生班,专设蒙古语文课。到1983年末,全县有蒙古族小学34所,258个班,学生5213人;设蒙古生班的普通小学27所,109个教学班,在校蒙古族学生197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6%,年巩固率达99%,普及了蒙古族的小学教育.全县有蒙古族初中4所,32个班,在校生1367人.蒙古族高中1所,7个班,学生371人。县镇有蒙古族幼儿园1所,两个班.,53名幼儿。蒙古族聚居乡、村设有蒙古族学前班48个,有学生670多人,保证了蒙古族学生自幼能够学到蒙语蒙文。1984年按省提出的&小学每年级超过15名学生,可单设蒙生班一的规定,在25所普通小学附设蒙古族学生班101个,蒙古族学生1637名。到1985年蒙古族语文开课面达99%。
  朝阳县1952年有蒙古族高级小学1所、初级中学7所,学生达3 120人。1955年全用蒙古语教学的小学有4所,即。黄花滩民族小学、奈林皋小学、北德立吉民族小学、乌兰河硕民族小学。1956年朝阳中学附设2个蒙古生班。同年秋,在大平房又建立1所蒙古族初级中学,1957年秋迁到朝阳镇。1960年发展到14个班,其中初中12个班,高中2个班,有学生700名。
  1979年,朝阳县恢复了北德立吉、乌兰河硕、东乌兰河硕、平房、黄花滩等民族小学,并开设了蒙古语文课。在木头城子、乌兰河硕、大平房、松岭门、黄土坎、馒头营子等初中附设了民族班。在大平房高中增设了高中蒙生班。
  建平县1949年在蒙古族聚居的第七区(今三家蒙古族乡)成立第一所王子坟蒙民完全小学校,1951年,经热河省批准该校为县立蒙民完全小学。1953年发展到完全小学1所,初级小学2所,蒙汉联合小学6所,共14个蒙生班,有学生412名。1958年在三家子建立了蒙古族中学,每年招收1个班。
  1979年,建平县恢复了蒙古族中学,尔后又改为蒙古族初中,将高中的蒙古族学生班附设在县第二高中。
  凌源县1950年在海岛营子中心小学开设蒙语课,有250名蒙古族学生在校学习。1951年叨尔登的南营子小学有120名蒙古族学生集中上蒙文课。1958年,四合当中学办了蒙古族学生班,有学生51名。
  北票县1951年在三区奇金台(现已划归阜新县)成立了1所蒙古族完全小学,招收学生46名。以后又在下府、黑城子建立了蒙古族完全小学2所,高级小学班2个,纯蒙古小学3所(下府、奇金台、马友营乡的奇美营子),蒙、汉联合小学12所,有学生共3005名,1957年成立了蒙古族初级中学,每年招收2个班,100名学生。
  1978年,北票县恢复了下府、十家子两所蒙古族学校,1980年又创办了1所蒙古族高中。到1982年,有蒙古族初、高中各1所,蒙古族小学5所,蒙古族学前班7个。
  建昌县1949年有蒙古族学生1392人(其中高小46人),占全县小学学生总数的5.25%,1952年有蒙古族小学2所,蒙、汉联合小学42所,共有蒙古族学生2 069人,占全县学生总数
  (34 915人)的5.96 %,1955年有蒙古族小学3所。1958年有蒙古族小学12所。
  1982年,建昌县有蒙古族小学12所。1985年有蒙古族小学16所、蒙古族初中1所,全县蒙古族中、小学在校生有2727人。
  (三) 蒙古语文教学
  蒙古族学生学习蒙古语文有两种形式;一是汉语授课班、校,增设蒙文课,一是以蒙古语文授课,加授汉语课。新中国成立之初,普遍采用了前一种形式。自1952年开始,在阜新县佛寺乡试办蒙古语授课班、校。到1958年,全县的蒙古语授课班已发展到45个小学班、2个初中班,在校生达2300多名。在喀喇沁左旗,到1958年,先后建立了20所蒙古族小学和1所蒙古族中学。在这些学校中都用蒙古语文教学。1956年曾采用&斯拉夫&蒙古文字(当时称新蒙文)教学。1957年,停用&斯拉夫&蒙文,改用原蒙文教学。
  1958年至1976年期间,在&促进民族融合&的极&左&思想影响下,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45所、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的20所用蒙古语文授课的学校,一律改用汉语授课,原来加授蒙古语文的学校,每周蒙古语文课节由五六节减到二三节。&文化大革命&期间,蒙古族学校停办,多校停开了蒙古语文课。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省蒙古族教育走上了新的发展阶段。截至1985年,朝阳、阜新、铁岭等地的85%以上的蒙古族学生重新获得了学习蒙古语文的机会。为落实国家民族语文政策,鼓励蒙古族学生学好本民族语文,提高教育质量,辽宁省从蒙古族实际出发,进一步加强了蒙古语文教学。
  1.实行民族语文教学分类指导对能听懂本民族语言的蒙古族学生,从蒙古族聚居地区开始,创造条件实行各科用蒙古语文授课,加学汉语的办法。对蒙汉杂居地区、本民族语言基础较差的蒙古族学生,积极创造条件,开设蒙古语文课,满足他们学习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要求。1982年有这类学校3所,蒙文授课班3个,以后逐年扩大。
  2.语言和文字学习一体化在蒙汉杂居和蒙古族散居地区,沿用从学文字到学语言的传统蒙古语文教学方式,难以提高教学质量。
  1984年冬,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四道营子小学的陈淑芝老师,试行用蒙古语音标进行蒙古语会话教学,使学习蒙古文字与语言一体化。从1985年秋开始,该县教育部门组织部分小学预备班和一、二年级,进行这种教学实验,取得较好的效果.其优点是。①掌握语音和拼读写方法比传统教学方法的速度快,可以节省半年以上时间,②用音标可以做到说与写的统一,易学易用,克服了传统文与口语差距大,学语言难的弊端,③便于掌握标准音,避免方言影响,有利于实现语言规范化,④利用音标,学生很快形成自学能力,在教师指导下逐步提高自学能力,⑤可以不失时机地抓住儿童学习语言的最佳期,提高语言学习与发展智力的效率。据测试,实验班学生在两年内学到了600左右单诃和相应的语句,巩固率一般达到80%左右,基本上掌握了课堂用语和一部分使用频率较高的日常生活用语;⑥为学习蒙古文字打下了初步的语言基础,改变了由重文字轻语言,先文后语的传统蒙文教学方式,开拓了一条学习蒙古语言与文字于一体的新的教学路子。这种教学方式及其经验,在全国同类地区有普遍推广价值,因而这个教学试验项目,被正式列入辽宁省教育厅蒙古语教育的实验方案。
  3.采用第二课堂的教学方式开展课内外、校内外结合的蒙古语文第二课堂活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沙拉乡蒙古族初中,在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同时,组织学生创办蒙古文《学习之友》小报,举行《民族之声》文艺比赛,搜集整理蒙古歌曲,写蒙古语日记,编写蒙古语对联,开展蒙古语文知识竞赛等活动,拓宽了学习与应用蒙古语文的环境,使学生既有蒙汉文知识,又有工作能力。
  4.招收学前预备班辽宁省教育厅于1982年决定,蒙古族小学可以招收学前预备班,纳入延长一年的小学学制。凡是实行此学制的蒙古族小学,蒙古语文教学都取得良好的效果。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官大海乡西官小学预备班老师乌显芹,利用蒙古语音标和直观手段进行蒙古语会话教学,寓学蒙古语于有趣的游戏之中,学生仅在1年时间就由不懂蒙古语到掌握300左右个单词和相应的常用语句,师生在课堂上基本能用蒙古语进行简单对话。
  5.招生、招工、招干用蒙古文答卷 &1980年辽宁省人民政府规定;&技工学校招生,社会招工和民族教师、职员考核中,可以用民族文字答卷&。1980年,阜新、朝阳地区从蒙古族中学毕业生中招考录用了280名蒙古族干部,自治县录用一部分蒙古族民办教师,把蒙古语文作为主要考试科目之一。
  针对蒙古族学生在升学考试中汉语文水平较低的实际情况,1985年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联合发出《关于蒙古族中学毕业生报考大中专院校蒙汉语文分等问题的通知》。在《通知》中规定:&在大中专院校招生统考中,蒙古族中学毕业生加考蒙古语文的考试,汉语文可使用第二类试题,蒙古语文和汉语绩分别按50%计入总分&。&定向招蒙古族生的院校(专业),从加考蒙古语文的蒙古族生中录取;其中报考蒙古语授课专业者,从蒙古语文考分最高的考生中,按录取人数2倍建档,然后依总分的高低顺序录取&。因蒙古族地区经济文化基础薄弱,辽宁省招生部门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实行适当降分,择优录取的办法,每年从阜新、朝阳地区多招一部分蒙古族学生。为了更好地培养各方面的少数民族专门人才,自1984年以后还在辽宁大学、辽宁中医学院、锦州医学院及省内其他高校的历史、中文、工业经济、法律、医疗、中医等系(专业)开办民族班,定向招收一定数量的蒙古族学生。
  6.增加教师编制为了减轻教师负担,提高教学质量,辽宁省政府增加了蒙古族学校的教师编制。在原定编制外,每个教学班增加0.7的编制,其中0.5直接分配到学校,0.2由市、县掌握用于教研和师资培训方面。
  7.编写蒙古语文教材 &为了适应我省蒙古语文教学的需要,除了使用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通用教材外,根据辽宁省蒙古族教育的情况和特点,由阜新市蒙古文教材编译室和辽宁省教育学院民族教研部,先后组织编写了蒙古语文地方教材和实验教材,共22种,36.5万册,以及部分教学参考材料。辽宁省蒙古族师范学校自编一部分蒙古语文教材。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蒙语办与阜新市教育学院民族部,还合作编写了供成人学习的蒙古语文教材。
  8.蒙古语文教学科研为了发展蒙古语文教育,辽宁省先后成立了省、市、县各级蒙古语文教学研究会,组织全省蒙古语文教育工作者开展学术科研活动。几年来,评选出省级优秀论文35篇,优秀课文46个;市级优秀论文56篇,优秀课文74个。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队伍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参加了东北三省蒙古语文教学研究活动。
  (四) &教师队伍
  1、小学教师培养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辽宁省人民政府认真贯彻了党中央民族教育政策,先后在阜新、朝阳地区分别招收蒙古族初中毕业学生,培养蒙古族小学教师。1981年6月,在阜新建立了辽宁省蒙古族师范学校,为全省培养蒙古族小学和幼儿师资,培训在职蒙古族教师和领导干部。 & &&
  2、中学师资培养
  根据蒙古族初中的发展需要,从1979年起,在阜新师范专科学校开设了蒙古语言文学专业(后改为蒙语系),全省招生,学制为3年,开设数学、化学等专业,每年定向招收蒙古族学生30名,到1985年累计已招生240名。
  为了广开蒙古族师资来源,解决中等学校的师资问题,辽宁省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在省内有关大专院校定向招收蒙古族学生;二是与内蒙古自治区协商,采取互补短缺,对等代培办法,培养一部分蒙古族中等师资。
  辽宁省内定向招收蒙古族学生的大专院校有:辽宁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学院、锦州师范学院、鲁迅美术学院、沈阳音乐学院、辽宁省外语师专、辽宁省幼儿师范等。这些学校从1979年以后每年定向招收20名左右的蒙古族学生,到1985年止,累计招生140余名。
  内蒙古自治区代培的院校有: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昭乌达盟蒙古族师专、呼伦贝尔盟师专、林东师专等。累计为辽宁省代培高师生250名。中师生103名。1985年每年对等招生数:高师生30名,中师生15名。此外内蒙古自治区还支援10余名高师毕业生到辽宁省工作。
  3、在职教师培训
  ①函授教育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教师学校和辽宁省蒙古族师范学校,先后招中师函授生和进修生5期,共556名学员,已毕业465名。内蒙古昭乌达盟蒙古族师专从辽宁省招收专科蒙语函授生2期共163名,都已毕业。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从辽宁省招本科蒙古族语文函授生61人。
  ②在职培训辽宁省内两个蒙古族自治县抽调在职蒙古族教师送内蒙古自治区有关院校系统进修或短期观摩学习,1985年进修或学习人数已累计近百人。辽宁省、市、县蒙古族教育部门还举办各种短训班、教研会。1979年后,相继建立全省蒙古族中学蒙古语、汉语、外语、体育、生物等科中心教研组,由辽宁省教育厅下拨一部分活动经费,以省蒙古族重点中学领导、教师为组长,在省教育学院帮助下,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经验交流活动。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教育局为提高蒙古族教师质量,有计划地通过短训班、期中巡回辅导、开学前组织教研会等办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票市蒙古族初级中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