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县,曲周 初中数学教材电子版教材一样吗?

邱县介绍_河北邯郸邱县地名网
<meta name="description" content=" 邱县位于河北省南部。东经115°03′02-115°19′10,北纬36°38′08-36°57′49。总面积448平方千米。总人口20万人(2004年)。  县政府驻新马头镇。邮编:057450。代码:130430。区号:0310。拼音:Qiu Xian。  行政区划   邱县辖2个镇,,邱县行政区划,河北邯郸邱县行政区划,邱县">
河北邯郸邱县
地名:邱县隶属:行政代码:130430身份证前6位:130430长途区号:0310 邮政编码:057450车牌号码:冀D行政级别:县人口数量:约20万人人口密度:446人/km2辖区面积:448平方公里行政驻地:新马头镇 行政区划:
邱县相关网站:??????????????
112.2km2  新马头镇位于县境中部偏北,西与曲周县接壤,北连广宗县界。总面积112.2平方公里,辖60个行政村,55个自然村,农业总人口44,913人,回族3436人……
75.79km2  邱城镇位于县境南部,东邻馆陶县,南、西与曲周县相连。总面积75.789平方公里,辖32个行政村,20个自然村,农业总人口31,168人,回族1251人。……
62km2  梁二庄乡位于县境东南部,东南与馆陶县毗邻。全乡总面积62平方公里,辖31个行政村,32个自然村;农业总人口26,074人,乡政府驻东梁二庄村北,距县城1……
51km2  香城固镇位于县境东北部,东与临西县为邻,北靠威县和广宗县。全乡总面积51平方公里,辖35个行政村,22个自然村。农业总人口27,438人,乡政府驻香城固……
53km2  南辛店乡位于县境东部偏北,东与临西县、馆陶县搭界,西靠老沙河。全乡总面积 53平方公里,辖26个行政村,21个自然村;农业总人口X,937人,乡政府驻南……
75km2  古城营乡位于县境西北部,东与广宗县毗邻,西与曲周县交界,北与曲周、广宗、平乡接壤与两市(邯郸、邢台)五县(邱县、曲周、广宗、平乡、威县)交界。。 全乡总……
12km2  陈村回族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西与曲周县毗邻,全乡总面积12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2个自然村,农业总人口5568人,回族4843人,汉族725人。乡政府驻……
   邱县位于河北省南部。东经115°03′02-115°19′10,北纬36°38′08-36°57′49。总面积448平方千米。总人口20万人(2004年)。
    县政府驻新马头镇。邮编:057450。代码:130430。区号:0310。拼音:Qiu Xian。
  行政区划
    邱县辖2个镇、4个乡、1个民族乡:新马头镇、邱城镇、梁二庄乡、南辛店乡、香城固乡、旦寨乡、陈村回族乡。
  历史沿革
    汉宣帝地节三年(前67)置平恩候国,治在今邱城西,属冀州魏郡。继而更名延平县、平恩县、平恩镇。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立丘县。清雍正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为避孔丘之讳,加“阝”为邱。先后隶属冀州广平郡、武安郡、名州、山东堂邑、东昌路(府)、临清直隶州等。抗日战争曝发后,初隶鲁西北,后归冀南区。
    日,邱县全境解放,8月县治北迁马头镇。建国后一直隶属邯郸市(专区、地区)管辖。
    2000年,邱县辖2个镇、4个乡、1个民族乡:新马头镇、邱城镇、旦寨乡、陈村回族乡、南辛店乡、香城固乡、梁二庄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00564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新马头镇 58475 邱城镇 30688 梁二庄乡 26737 南辛店乡 23562 香城固乡 27589 旦寨乡 27783 陈村回族乡 5730 
    2002年底,邱县面积455平方千米,人口20.02万。辖2个镇、4个乡、1个民族乡,6个社区居委会、218个村委会。县政府驻新马头镇。
    新马头镇 镇政府驻新马头村。面积131平方千米,人口4.51万。辖6个社区居委会、60个村委会:光明、西城、旭光、新华、安康、曙光;新马头西街、新马头东街、新马头南街、新马头东关、新马头新华街、镇东堡孟街、镇东堡冯街、镇东堡王街、镇东堡北大街、耶律寨、北孝固、后孝固、西孝固、中孝固、西常屯、东常屯、西枣园、东枣园、北贺堡、南贺堡、东贺堡、南大街、柳辛庄、新太镇、大郭斗、小郭斗、布路店、韩西固、鞠辛庄、新鲜庄、沙辛庄、聂山固、李二庄、第四营、波流固、李省庄、百户寨、韩东固、韩庄、聂楼、礼村、马庄、恒庄、宋庄、梁固、小寨、褚庄、贾寨、郭庄、郭村、雨庄、阎村、温庄、留固、兰庄、杏园、孟家、布古前街、布古后街、布古东河。
    邱城镇 镇政府驻邱城北街村。面积66.4平方千米,人口3.12万。辖32个村委会:邱城北街、邱城南街、邱城东街、邱城西街、马固石街、马固贾街、马固张街、马固吕街、马固孟街、邱城东屯、邱城西屯、后段寨、前段寨、中段寨、后尹庄、前尹庄、李家庄、赵桃寨、王桃寨、元东堡、大马堡、石佛寺、南辛庄、新井头、郭桃寨、葛庄、孟固、郭门、儒林、南寨、孙庄、霍庄。
    梁二庄乡 乡政府驻东梁二庄村。面积62.6平方千米,人口2.62万。辖31个村委会:东梁二庄、西梁二庄、前郎二寨、后郎二寨、前小河套、后小河套、东姚四头、西姚四头、孟二庄、东七方、西七方、谢里庄、郭吕庄、小侯仲、东锚寨、西锚寨、刘段寨、徐申寨、杜申寨、万兴平、靳兴平、卢兴平、郝段寨、程二寨、李申寨、霍赵屯、张何、坞头、焦路、张庄、龚堡。
    香城固乡 乡政府驻香城固村。面积62平方千米,人口2.78。辖35个村委会:香城固南关、香城固东关、南香城固、中香城固、北香城固、东石彦固、西石彦固、东张家庄、中张家庄、西张家庄、西留善固、小临河、东临河、西临河、张云固、刘云固、东赵屯、西赵屯、始合堡、本马堡、焦云固、张家堡、安仁镇、登云寺、南刘、杜庄、司庄、傅东、庄头、马兰、周庄、傅中、傅西、小屯、谷庄。
    南辛店乡 乡政府驻仁义庄村。面积52.5平方千米,人口2.30万。辖26个村委会:南仁义庄、西仁义庄、东仁义庄、东潘官寨、西潘官寨、后大槐树、前大槐树、东大侯仲、西大侯仲、后大河套、前大河套、司家寨、南辛庄、后王庄、刘保庄、八朗寨、黄河套、西倪宋、东倪宋、东目寨、西目寨、白六寨、霍家庄、东布寨、高庄、林子。
    旦寨乡 乡政府驻旦寨村。面积69.6平方千米,人口2.74万。辖29个村委会:旦寨、刘庄、城角、东孟、西孟、路庄、刘坡、花台、李庄、东庄、南营、辛集、鲍庄、大寨、枣坡、潘坡、西杜林疃、东杜林疃、东大省庄、西大省庄、宋八疃、北王楼、霍漳逯、张漳逯、李漳逯、古城营、张省庄、杨省庄、王省庄。
    陈村回族乡 乡政府驻陈三村。面积10.9平方千米,人口0.56万。辖5个村委会:陈一、陈二、陈三、陈四、杨二庄。
    2003年底,邱县辖2个镇(新马头、邱城)、5个乡(梁二庄、香城固、南辛店、陈村、旦寨)。
以下地名与邱县面积相当:
邱县网友签到处↓ 元芳,你对邱县怎么看? ---说两句吧!
4楼 网友115.239.212.68于 15:46:07发表:有小侯仲的朋友吗
3楼 网友117.40.91.24于 15:22:49发表:请问有后段寨朋友吗
2楼 网友182.113.1.145于 17:03:30发表:邱城还有城墙吗?
1楼 网友120.8.113.217于 0:14:39发表:美食介绍的太少了
全国地名搜索
区划: ? ?
邯郸行政区划: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曲周一中的变迁
一、初创时期
日,曲周县初级中学挂牌成立。第一任校长张国宝。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共曲周县委和县政府遵照党中央和政务院有关发展教育事业的指示,把教育工作当成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来抓,很快在全县建立起小学187处,高级小学7处,在校学生达到25000人。
小学生毕业人数急剧增加,而当时邯郸地区仅有邯郸市和大名2处初中,远远不能满足小学毕业生升入初级中学的需要,同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需要大量的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人才,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县将发展初中教育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1951年8月,曲周县人民政府遵照邯郸地区专员行政公署的指示,决定在曲周县城创建一所全日制的初级中学,交由时任县政府教育科负责具体筹划,拿出方案,经县委书记王荣卿、县长刘树等主要领导批准后进行实施。
选择校址。建国之初,百废待兴,财力十分紧张,无钱征地,更无钱建房,于是把校址选定在县城东关大佛殿(后为剧场、税务局)西侧的“东福记”(现为人民商场)。“东福记”原是一家赵姓地主的宅院,土改时收为国有。分为东西二院,东院南屋为砖木结构的瓦舍作为教室,西院北屋为二层楼房,上层为宿舍,下层为教室,东屋作伙房,总占地面积约1亩,作为民居,可谓宽大,但作为校址,很不相称。
1951年9月,在全县范围内,小学应届、往届毕业生进行了初中招生考试,按照考试成绩择优录取了101名新生。因当时人们重男轻女思想还比较严重,女孩上学人数远远少于男孩,在这次招生中仅录取女生7人,占录取人数的7%。总体上看学生年龄偏大,多在15岁—18岁之间。
两迁校址。校址在东关“东福记”院内不久,便觉得这里不适合作为中学的校址,再招新生已无房可用,而且也没有空地可建新房,也没有操场,基于这种情况,经学校领导向县政府反映,县政府做出了搬迁校址的决定。
一是迁址小会馆。经县政府研究,曲周初级中学迁址到小会馆,于1952年春动工修建。明清时代,山西省商业发达,商人众多,遍布全国各地,仅曲周就有数十家之多,他们千里在外,客居异地,有浓重的乡土观念,抱团伙,互相帮衬,为了便于举办联谊活动,集资在城关北铺村的滏阳河西畔建起了山西商人的会馆,后又在其西侧200米空旷的田野里购地重建了新馆,人们习惯上称原会馆为老会馆,新建的会馆为小会馆。民国年间,战乱频繁,商业凋零,山西商人歇业还乡,小会馆沦为废墟,砖头瓦砾遍地,杂草野蒿丛生。
因为小会馆遗址是块公地,无须出钱征购,于是便选定这里作为新的中学校址,建有房屋两排,中间为甬道,西侧前排为教师办公室,第二、三排为教室;东侧作为学生宿舍,后边设小操场、篮球场,未建校门和围墙,经过多半年的紧张施工,新校于1952年8月底建成。
1952年秋,招收初中新生3个班,序列是3、4、5班,共171人。原来的1、2班和新生3、4班进驻小会馆的校址,因校舍房屋仍然紧张,把5班设在曲周师范,由师范代管,当时俗称为曲周师范附属中学班,上课地点在南街原天主教堂(现为天主教堂)。
此时,教学条件较前有所改善,学生用上桌凳,也购置了少量的教学仪器和图书,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二是迁址张场。小会馆的校址虽比东关的校址大得多,但仅能容下4个教学班,没有发展的余地。而且学校周围地势低洼,一到夏秋雨季,四面环水,成为孤岛,出入需涉水而过,极为不便。县政府考虑到这种情况,便在护城河北侧的张场村村东修建了3座教室,以及办公室和伙房。选择这里作校址的原因是,这里有一口公用的甜水井,无须打井即可解决师生饮用水问题;再就是这里有几亩没收地主的土地,属于县政府所有,可节省征地费用;三是这里东边和北边是开阔地,将来学校发展了,有地可征,这虽说不上是远见卓识,但比上两次选址东关和小会馆要强多了。
1953年9月,在张场新建的校舍竣工后,曲周初级中学更名为曲周中学,在南街天主教堂上学的5班学生和新招的6、7班学生驻进新址。因未建宿舍,学生仍住在南街,教室与宿舍相距1里多路,遇到雨雪天气,道路泥泞,多数学生没有雨鞋雨具,鞋袜尽湿,苦不堪言。
1954年,曲周县中学教育突飞猛进,是最有纪念意义的年份之一。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更好地发展中等教育,便于集中领导,集中管理,整合师资队伍,充分发挥教师们的业务特长,大规模招生,县政府出资在张场村东征地30亩,一口气建成新教室8座和部分学生宿舍,以及教职工宿办室、图书室、仪器室等。
因为新校址设施大为改观,不仅把留在小会馆的3、4班学生和教师全部搬入新址,而且把在曲周师范的5班住宿也搬迁到张场,并入曲周中学。(曲周县的师范教育始于1905年,时兴时废,到1948年创立了企鸡联立师范,招收短期培训班,1949年招2个班,改为3年制,1950年招3个班,1951年招4个班。名誉校长吕仲裁,校长张国宝,副校长吕子量,1951年张国宝调到中学后,武竹三曾任短时间负责人,不久调往邯郸专署教育局,吕子量任校长。)
1954年秋,初中进行了扩招,一举招新生6个班,序列为8—13班,计360人,至此加上初三的3、4、5班171人,初中的6、7班113人,共计11个教学班,共644人。成为一所初具规模的全日制初级中学。
增设高中,初具规模。1954年学校的迁址和并校,为曲周中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1955年招生4个班,序列为14—17班,学生240人。初中毕业生人数的大量增加,而高中数量少之又少,给初中毕业生的升学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这个时期经过三年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家经济有所好转,基于这种情况,邯郸地区专员公署认为曲周中学在学校设施和师资方面比起周边县来要高出一些,于是决定1956年在曲周初级中学的基础上开设高中班,在邯郸地区东部县份中率先升级,由初中升为一所全日制的完全中学。
增加设施。为了方便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在护城河城墙上先后建起了一排长达60多米的男生宿舍,与城河北岸的教学区隔河相望,中有小桥相通。宿舍前边是北海子(明朝建筑城墙时,挖土留下的大坑,因积水而成,按方位分东、西、南、北四个海子),北海子水面约120多亩,西侧碧波荡漾,游鱼成群,东侧广植芦苇莲藕,芦苇中水鸟和鸣,浅水中蛙声连唱,一派北国江南风光,环境十分优美。新宿舍建成后投入使用,解除了学生们奔波之苦。
与此同时,学校又向东北征用了土地,先后扩建了宿舍、办公室、图书馆、运动场,总占地面积约70亩。在东侧挖有护学沟,岸植白杨,高大挺拔、排列笔直、十分美观,是曲周中学一道靓丽的风景。
高中生源与师资。1956年8月,按照行署和县里安排,曲周中学举行了首届高中招生考试,参加考试的学生除应届毕业生外,还有一批往届毕业生和一些已经参加工作而热心升学的人。因当时周边各县尚未建高中,邱县、鸡泽、肥乡、南和、威县、临西以及山东夏津县的部分考生也来应试。考试科目是数学、语文、理化、史地。外语、生物等不作为考试科目。考生的家庭出身、社会关系等政审条件未作明文要求,基本上凭考试分数择优录取,共录取新生92人,其中曲周籍学生占60%,其次是邱县、鸡泽、夏津、临西、威县、南和籍学生。
由于增设了高中班,原有教师大多不能胜任高中课程,邯郸地区教育局为曲周中学调配了师资。从福建来的叶宰政教历史,从浙江来的杨岳生教地理,四川来的罗郭义教音乐,新从师专毕业的夏允中教化学,物理仍由李维荩担任。这些教师除徐润之以外大多是大专毕业不久,风华正茂,年轻有为,责任心强,教课尽力,是全校的教学骨干。
教育成果。1951年入学的1、2班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于1954年6月毕业,刚毕业便有多家单位前来招干、招工、招生,一部分学生被长春机要学校招走,为部队培养机要人员,一部分被哈尔滨军工学院招去,其中有赵海、代铎,后成为中国国防大学师级干部。还有20多人被山西大同铁路局招去,经在山西太谷培训后参加铁路工作。
二、“整风反右”和“大跃进”时期
年三年里,学校规模没有发展,每年招收4个初中班,序列为22—33班。1957年高中停招。1958年因曲周、鸡泽、邱县三县合并,原曲周中学的高1班、高2班迁往鸡泽县城。
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在社会上和学校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对教师震动很大,他们白天上课,晚上参加学习,后来转入批判,影响了备课、作业批改等正常的教学秩序,使教学质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根据政策,中学生不参加“反右派”斗争,基本上能坚持正常的学习。因受当时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制约,1957年中师中专招生人数相对较少,毕业班学生中极个别人有偏激情绪,经做工作,未造成影响。
1958年—1959年,因受“大跃进”的影响,学生经常参加劳动,断断续续停课,教学进度得不到保证,为了完成教学计划,教师不得不赶进度,开快车,使学生对知识理解得不透,一知半解,甚至囫囵吞枣,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
1959年曲周中学更名为曲周城关中学后,招收2个高中班,序列不再与迁往鸡泽的1、2班相接,另行排起,重新称为高1班、高2班,共计学生104人。
在年这段形势比较复杂的历史时期内,师生通过学习和生产劳动锻炼,对党的领导、合作化以及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的关系等重大问题都提高了认识,经历了“反右派”的历史考验,存在的问题是对教学工作不够重视,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三年自然灾害和恢复时期
1960年—1965年,学校规模基本上维持原状,初中每年招4个班新生,序列为34—56班。高中每年招生2个班,序列为3—15班,其中1960年招生3个班,序列为3—5班。5班设在安寨中学,由于安寨中学教学条件较差,学生流失严重,一个学期之后迁入曲周中学,将学生并入3班和4班,高中1、2班为2年制,以后改为3年制。
1962年分县后,学校名称由曲周城关中学更名为河北曲周中学。
由于时处低指标时期,加上合县分县,教师调进调出频繁。再有赵祺祥、王志堂、高兆平等被打为“右派”送去劳改,高子仙自杀,部分老教师退休,都使教学工作受到较大的影响。
1962年之后,学校形成了比较稳定的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一批高等院校的本、专科毕业生相继来校任教,教师队伍向年轻化、高学历迈进了一大步,教学质量达到了建校以来的最高水平。
四、“文革”动乱时期
1964年特别是1965年中专、高考所取的优异成绩极大地鼓舞了曲周中学的广大师生,1966年5月间,学校正处于备考的忙碌之中,学校基本处于正常状态。6月初,有外地学生到校“扇风点火”,少数敏感的学生为其所动,酝酿蓄势,欲登高一呼,7月12日,高中二年级12班三位同学率先贴出了第一张大字报,拉开了曲周中学“文革”的序幕,
日,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简称《十六条》,规定了“运动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批判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提出要“依靠革命左派”,“放手发动群众”。教育战线首当其冲,学生们怀着好奇、兴奋的心态,自发组织了“红卫兵”,大小字报传单铺天盖地而来,开展了所谓“破四旧”“立四新”活动,冲击县委、人委,老干部靠边站,学校被迫停课。
根据《十六条》精神,县委和驻校工作组决定成立“校文革”,具体领导学校的“文化革命”。8月15日,“校文革”正式成立,包括18名学生代表和3名教师代表。9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组织外地高等学校革命学生、中等学校革命学生代表和革命教职工代表来北京参加文化大革命运动的通知》,随之开始了全国性的大串连。
曲周中学的学生和部分教师,闻风而动,除上北京外,有的南下上海、南京、井冈山、韶山等地,各地接待站免费食宿。
从1967年元月开始,中央连续三次下达停止大串连,复课闹革命的通知。3月间师生陆续返校开始了半天学习、半天批判的复课闹革命。并成立了“全无敌”
、“六二一”的群众组织。
日,召开了“向阶级敌人猛烈进攻誓师大会”。之后的三个月在县粮食局举办了由全体中学教职工130人参加的学习班,20人被揪斗,并有多人致残致死。
日六六届和六七届的学生宣布毕业离校,六八届学生留校参加迁校劳动。
曲周中学自1953年在张场村东建校至1968年历时16个年头,逐渐形成规模,无奈地势比较低洼,更遇那几年雨水偏多,一遇雨天泥泞不堪,若逢大水,学校就被水所淹。为此经邯郸地区革委批准,予以搬迁,新校址选在城东袁庄村西北侧,占地64300平方米,历经建筑工人和学生们的辛勤施工,于1968年秋初搬迁完毕,为邯郸地区重点中学之一。
1968年8月,学生已全部离开原校址。9月恢复了招生。招初中生1—6排,不久5排回塔寺桥中学,6排回褚庄中学,高中招生7—9排。当时鉴于形势,改班为排,初、高中统一排序。
1969年,招生仍为3个班,10—12排,初中不再招生。
1970年,学生毕业时间改为2月份,一次招生7个班,序列为13—19排。以后几年里,招生量稍有增加。
1974年—1976年,根据上边指示先后又开展了“批林批孔”、“学习小靳庄经验”、“评水浒批宋江”、“反击右倾翻案风”等运动。直至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曲周中学教育才逐步走上正确轨道。
五、拨乱反正时期
日曲周县中学改为曲周县第一中学,原学校革委领导班子成员相继调离,学校领导班子进行了更新。
1977年恢复高考,1977年、1978年初中停招,只招高中。分别新招高中班1—8排,学生人数为400名,学制为二年,即八轨二年制。
“四人帮”被粉碎后,“五.七”指示仍是教育的指导思想,学生仍定时到工厂参加学工劳动,到农场参加学农劳动,1979年之后初中恢复招生,且初、高中的学制均恢复为三年制。一些传统教材陆续搬上讲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我党历史上重大转折。全会确定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学校的工作重点逐步转到教学上来,一些不必要的活动从教学中砍去,教材陆续使用了统编的传统课本,学生回到以学为主的轨道上来,基本的教学秩序得到了恢复,始现生机。
目前,学校占地170亩,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学校有60个教学班,4500名在校生,330名教职工。
选自《曲周一中校史》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中数学教材人教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