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武宁路19号第19届冬冬乐原创系列活动

普陀区文化局
> 政务公开 > 政务公开目录 > 发展规划
普陀区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年)
规划定位:&十二五&期间是普陀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与文化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落实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部署,明确文化发展功能定位,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键时期。由此制定这一时期文化发展规划,以指导普陀区&十二五&时期的文化发展工作。
规划目的:充分考虑文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明确文化发展目标,制定&十二五&时期重点发展项目,推动普陀区文化建设进程,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规划依据:本规划依据中央《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上海&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普陀区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重要文件编制。
规划期限:2011年~2015年。
二、十一五期间文化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绩
&十一五&时期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普陀文化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政府文化职能发生转变,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不断深化,全区&大文化&发展模式逐渐形成;惠及基层群众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快速发展,全社会关心和参与文化发展的氛围逐渐形成;文化产业起步较快、起点较高,以文化信息、休闲娱乐等为主导的文化产业初步成型;文化市场有序运行,文化消费稳步提升,市场准入进一步明确,文化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区文化局先后获得&全国文化产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区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获得&全国扫黄打非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天地软件园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主要成绩体现在以下方面:
1、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受到各级党委政府高度关注:建成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规模列各区县前列的区图书馆新馆。成功引进&上海当代作家作品手稿收藏展示馆&和&刘海粟美术馆分馆&。公共图书馆藏书量达到75万册,较&十五&期间增长71%。新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6个,分中心1个。居委会(村)文化活动室与图书室的覆盖率均达到95%以上。基本建成市、区、街道(镇)图书资源共享网络,市民借阅实现&一卡通&通借通还。
2、城区文化特色日益鲜明
区委、区政府通过对地域文化资源的深入分析,提出打造苏州河文化长廊,传承苏州河民族工业历史文脉,全面推进苏州河文化创意产业区工程、灯光景观工程、绿化景观工程、桥梁景观工程、水上巴士工程、博物馆建设工程和文化活动工程。
沿河21公里的黄金河岸,已建成梦清园苏州河展示中心和造币、印钞、纺织、丝绸、游艇游船、火花博物馆,在建成龙电影艺术博物馆、工业遗址园等,以苏州河为主题的文化活动缤纷多彩,成功举办苏州河国际城市龙舟邀请赛和苏州河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活动,文化长廊之&韵&日益浓郁。&
3、推出多项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之举
公共文化服务推陈出新,推出多项在全市乃至全国的创新之举。举办全市首个以&上海母亲河&为主题的文化艺术节,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以&苏州河&为主题的系列文化艺术创作和作品征集活动,出版发行《苏州河咏怀&&苏州河原创诗歌作品选》、《献给苏州河的歌》音乐作品集,编印《风采苏州河&&海上书画名家百米长卷》,邀请长三角知名国画家共绘苏州河盛景,举办&写意苏州河&长三角中国画名家精品展。提升&图书漂流&活动品牌,创立&新上海人歌手大赛&等活动品牌,&图书漂流&活动推广到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新上海人歌手大赛&为全市各区县中规模最大、涵盖不同层次、不同国籍和地域、不同年龄段的&新上海人&文化赛事活动。开展全市各区县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久的&冬冬乐&少儿读书活动,举办全市各区县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露天电影放映活动。拥有10余支区级、150余支街、镇级和1100余支居委级文化团队,&一街一品&向&一街多品&和&一强多特&发展。各系统,各街道、镇均形成文化活动品牌。长寿&共舞台周周演&、&曹杨之春&社区文化艺术节、长风综艺百花园、宜川戏曲大舞台、&甘泉杯&读书活动、&桃浦之光&社区文艺汇演、&韵致石泉&社区文化艺术节、真如&终身学习节&、长征&梅花节&,总工会&职工文化艺术节&、区妇联&家庭文化节&、教育局&校园文化节&等成为不同群体积极参与、乐于置身其中的重要文化平台。&十一五&期间,我区还形成高雅艺术创作与群众文化创作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情景表演唱《人间真情在》获全国第五届&四进社区&文艺展演金奖;摄影作品《夜上海》获国家文化部群星奖、小品&钟点房&获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金奖。由普陀区国有企业&西部集团&为投资主体成立的上海城市舞蹈公司,先后推出《霸王别姬》、《红楼梦》、《天鹅湖》、《花木兰》等四部舞台剧精品。其中,舞剧《霸王别姬》和杂技剧《天鹅湖》入选文化部《国家商业演出展览文化产品出口指导目录》;《天鹅湖》入选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舞剧《红楼梦》在第四届全国歌剧、舞剧、音乐剧优秀剧目展演中获得舞剧组别一等奖。
4、文化产业频现亮点
初步形成苏州河滨水文化产业带和长寿、长风、长征特色文化产业圈的产业空间布局,建成M50、E仓、创邑&金沙谷、天地软件园和景源时尚产业园等近10家文化创意产业园,拥有M50创意园和天地软件园两家市级文化产业园和晨路、维络城、上海灵禅等一批在业内具有较高知名度,拥有自主创新产品的高科技文化企业。天地软件园于2010年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培育出文化信息、休闲娱乐、文化旅游、艺术品创作与经营等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门类,文化产业总体呈现集聚化、规模化、品牌化的良好发展态势。
5、文化市场执法和特色文化市场管理取得显著成效
以加强引导,调整结构,逐步提升产业层次为原则,促进娱乐场所的规范经营和健康发展,形成以长寿路为中心,规模、档次在全市排名前列的一批大型娱乐场所,长寿路文化娱乐街和梅川路文化休闲街在全市较有影响。艺术品交易市场形成一定规模。市场监管与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行政执法力度在全市各区县名列前茅,破获大案要案数、收缴盗版光盘数等指标连续居各区县之首。网吧接纳未成年人违法违规率有效控制在1.5%以下。
6、文物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
确立了&加强文物保护工作,丰富城区文化内涵,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文物保护工作方向。形成文物保护单位、优秀历史建筑、革命历史纪念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的文物保护体系。初步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建成开放顾正红纪念馆。初步形成苏州河博物馆带。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苏州河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关注和保护。
(二)存在问题
&十一五&时期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文化形态布局和空间布局需要进一步优化,各类文化资源有待进一步挖掘、整合和利用,重点文化功能区尚未成型,有利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政策和体制需要进一步改进,文化产业的结构布局需要进一步优化。
三、背景分析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党的十七大强调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国家强盛离不开文化的力量,地区发展也离不开文化的支撑。
&十二五&期间是普陀区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普陀区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出新的迫切要求;高新科技与文化的日益融合,为普陀区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兴文化业态带来持续的创新动力;2010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为普陀区提升城区文明程度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民对文化产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十二五&期间普陀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后世博效应,把握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机遇,在加快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加快上海文化大都市建设的宏观背景中,立足普陀,面向上海,在社会各界支持参与下,初步建成与上海重要国际商贸承载区建设目标相匹配,凸显近现代工业文明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上海西北部文化高地和服务、辐射长三角地区的公共活动中心。
四、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积极围绕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和&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要求,围绕普陀区打造上海国际贸易中心重要承载区的建设目标要求,以构建苏州河文化长廊,打造上海西北部文化高地和服务、辐射长三角地区的公共活动中心,争创全国先进文化区和全国公共文化示范区为奋斗目标,力争到2015年,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三大体系进一步健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形成规模、文化市场规范有序、文化特色鲜明,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商务大发展大繁荣崭新面貌凸显。
(二)分类目标
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实现全面覆盖,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显著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管理运行质量明显提升。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旅游文化、广场文化大力推进,形成一系列有社会影响力的重大文化节庆品牌。推出一批展示时代风貌,体现区域文化特色的文艺精品。初步形成适应文化大都市建设要求的基层文化发展新格局。到2015年,初步展现上海西北部文化高地发展格局,公共文化服务、文艺创作、社区文化等各类文化事业繁荣兴旺。
区域文化特色明显。文化空间布局趋于合理,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得到挖掘、整理和发挥,苏州河文化长廊、真如公共文化活动中心、长风、长寿、桃浦等文化发展重点区域建设加快推进。
文化设施布局合理。新建、改建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文化设施。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覆盖全区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到2015年,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重大标志性、功能性文化设施逐步完善。
文化产业优势凸显。立足&上海西北部文化高地&的功能定位,根据我区总体规划、资源优势和需求特点,构建动漫游戏、休闲娱乐、文化旅游、时尚设计等优势产业门类,基本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具有普陀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力争到2015年,建立不少于2个动漫公共服务平台,培育3-5家有实力、上规模、核心竞争力强、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动漫龙头企业。
文化发展环境优化。政府职能得到转变,服务质量明显改善。文化经济政策不断改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不断深化,文化市场繁荣稳定和规范运行。文化科技人才、文化创作创意人才、文化经营管理人才进一步集聚。到2015年,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上海西北部文化高地,成为全区干部群众的一致共识和自觉行动,全区呈现出全社会积极支持、参与文化发展的生动局面。 
(三)主要指标
到规划期末:
●全区文化设施面积新增4万平方米。
●全区公共图书馆藏书量达到95万册以上。大力加强电子文献资源建设,形成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并重,文献资源多元化的格局。90%的街道(镇)图书馆达到一级馆以上标准。读书阅报、公共艺术鉴赏、参加文体活动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有较大提升。
●街道(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布局进一步优化,文化广场实现全覆盖。拥有不少于10支专业水准较高、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文化队伍。全区各类社区文化指导员和志愿者人数不少于500人。
●居委活动室和图书室覆盖率达到100%。
●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总值比例达到或超过10%。
●文化事业费增长幅度与当年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辐度的比例大于1。
五、主要任务
(一)打造&一心、一廊、三圈、多点&的文化发展空间布局
依据《普陀区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一心两轴三片区&的空间布局,加大投入、丰富内涵、塑造特色、扩大规模,提升带动和辐射能级,推进苏州河文化长廊、真如公共文化活动中心,长寿长风、长征、桃浦特色文化圈建设,形成特色鲜明、增长强劲、辐射面广的文化发展核心功能区域。
1、真如公共文化活动中心&&根据真如城市副中心集经济、社会、交通、文化功能于一体的市级城市副中心的功能定位,结合真如城市副中心整体开发进度,积极推进真如城市副中心文化功能区规划设计和大型文化项目引进工作,确立一批水准高、标志性城市文化公共设施项目,通过现代化艺术中心、大型文化广场等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这一区域的集中布局,形成体现都市文化魅力、与国际商贸承载区相适应的标志性文化设施集中区,建设现代化程度较高、代表城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区域。
2、苏州河文化长廊&&充分发挥苏州河流经14公里、岸线长21公里这一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依托两岸人文宗教、产业文明的历史积淀和现代艺术资源集聚优势,继续推进绿化景观、灯光景观、桥梁景观、水上巴士、博物馆走廊、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以及公共文化活动等七项分工程,塑造水景长廊、绿色长廊、文化创意长廊与文化博物长廊融为一体的独特景观,建成绵延14公里、以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新颖秀丽风姿著称的苏州河文化长廊,增强文化交流、创意开发、馆藏会展和旅游休闲等功能,形成传承百年工业文明,凝聚现代文化内涵,建设未来文化与商务融合发展的地标性区域,将M50、半岛艺术区、上海苏州河展示中心、元代水工遗址博物馆、长寿路休闲娱乐街区、上海印钞厂和上海造币厂(含上海造币博物馆)保护建筑、长风生态商务区、景源时尚产业园、谈家28文化信息商务港以及苏州河主题文化活动等一系列晶莹璀璨的文化之珠串联成型。
3、长寿长风、长征、桃浦特色文化圈
充分利用长寿、长风临近市中心和苏州河的有利条件,结合长寿综合服务区、长风生态商务区建设,着力发展会展中心、演出剧场、展示馆、艺术馆和专小型博物馆以及滨水文化娱乐设施,形成在全市具有知名度的文化交流展示和休闲娱乐圈。结合华师大校区、华大国家科技园、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天地软件园和中环市级商务区建设,发展以网络文化、动漫游戏和文化会展产业为主的长征创意文化产业圈。结合桃浦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上海西北物流园区、金光商务区建设,依据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的要求,着力发展商务咨询,设计服务、信息服务等文化创意产业门类,形成集聚设计、咨询、创意制作和展示等文化服务业的桃浦文化圈。
多点即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综合活动室和社区文化广场等街道(镇)和居委级公共文化设施。按照15分钟公共文化圈的要求,加强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消除公共文化设施盲点,促进公共文化设施均衡布局,让市民步行15分钟就能到达一个文化场所。
(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全面提升区级公共文化设施功能
(1)优化区图书馆功能
以上海地区示范型图书馆为目标,积极开展社会教育和群众性读书活动,发展数字网络服务,健全区、街道(镇)图书信息资源共享网络,进一步提升&上海当代作家作品手稿收藏展示馆&在全市的影响力,建成并开放&青少年智能图书馆&和&特色艺术展示馆&,开展与国内外图书馆之间的馆际交流,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特色馆藏,打造上海西北部地区设施先进、功能完善、服务优质的文化信息交流中心、社会教育中心、区域历史文化展示中心。
(2)提升区属文化馆功能
积极推进退租还文工作。建立退租还文协调推进机制,设立退租还文专项资金,积极稳妥推进退租还文工作,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收回80%的出租场地。
在收回出租场地的基础上,改善区文化馆办馆条件,并积极创造条件力争在真如城市副中心选址新建具有地域特色、新颖靓丽、设施功能完善的区文化馆新馆。引进在全市具有知名度的艺术工作室,有效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指导和培训服务,使其成为全区公共文化活动策划、指导中心,群众文化辅导、创作中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发挥文化主阵地作用。 
按照建筑面积不低于10000平方米、配置标准依照国家地市级文化馆一级馆标准的原则,异地新建桃浦文化馆,使之成为设施一流、以新上海人文化服务为特色的公益性文化机构,促进西北部地区文化事业发展。 
以区、街文化资源共建共享为原则改建甘泉文化馆。进一步发展少儿美术和舞蹈艺术教育事业,形成区域青少年特色艺术教育和创作基地
(3)改建刘海粟美术馆分馆(区美术馆)
以外观更加美观,内部设计更加科学实用为原则,完成刘海粟美术馆分馆(区美术馆)三期改建工程,进一步发挥长三角美术馆协作机制秘书处功能,使其为集收藏、研究、陈列展览、教育、交流、社会服务和长三角美术馆协作联动功能为一体的公共美术馆。
(4)新建苏州河博物馆
广泛征集反映苏州河近现代工业文明的历史文物,利用长风生态商务区工业遗址园内的老厂房,建设反映苏州河河流历史、城市发展历史、民族工业发展历史的地区性综合博物馆。在完善文化设施门类的同时,展示苏州河悠久丰厚的历史文明,使上海居民感受地区文化脉络,提高素养,增强历史文化责任。
2、进一步加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
按照中央、市关于加快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建设要求,继续完善我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社区图书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居委图书室和文化活动室等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着力解决区域公共文化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加大对人口居住密集、文化设施缺乏地区公共文化事业支持力度。推进全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重大文化活动管理运行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完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运营方式和服务标准,完善政府招标采购制度,建立内容支持配送系统,支持社会专业组织参与管理运行,加强运行监督和绩效评估,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水准。  
(1)推进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
新建、改建、建成一批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分中心),其中,建成长征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新建长寿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分中心、宜川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中远分中心、甘泉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推动在桃浦东部建设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分中心,确保到2015年,在全面实现全区每个街道(镇)建成1座符合市级标准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基础上,在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各建成一个分中心。
(2)实施居委综合文化活动室文化惠民项目 
安排专项资金,实施居委综合文化活动室文化惠民项目。自2011年起,连续3年为全区居委综合文化活动室配送一定数量的文化娱乐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源,方便群众就近、便捷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3)实施社区文化广场和文化主题公园建设项目
充分利用现有绿地、公园和商业广场发展社区文化广场,拓展室外文化活动场地。着力推进中环市级商业中心文化广场建设,完成甘泉文化广场改建,形成适合中小型综合文艺演出的文化广场、配备娱乐健身设施的室外健身乐园、以及可进行小型演出的文化休闲场地相结合的格局。从场地设备、活动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从活动规模及质量、组织管理等方面制定量化标准,使广场文化活动走向系统化、规范化和层次化。
3、促进公共文化活动创新发展
以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为原则,将先进性和广泛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有机地融合起来,创造和运用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又丰富多彩的形式推动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推进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家庭文化和旅游文化的建设,营造良好群众文化活动氛围。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活动,满足包括青少年、中老年人、外来务工人员等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文化需要。
(1)培育群众文化活动精品项目
提高运行水准、扩大参与规模,继续办好苏州河文化艺术节、&图书漂流&活动、&新上海人&系列活动等品牌群众文化活动。做大、做强苏州河文化艺术节,使艺术节参与范围拓展至长三角地区,打造在长三角地区有影响的大型文化活动品牌。注重系列化、精品化建设,逐步形成&新上海人&才艺展示系列和以&图书漂流&为载体的群众性读书活动系列。
(2)发展大众文化活动品牌
继续扶持宜川戏曲大舞台、长风综艺百花园、长寿公园沪西共舞台等特色文化区域。根据地方实际和现有基础,进一步做强&曹杨之春&社区文化节、长征&梅花节&、&韵致石泉&社区文化艺术节、&甘泉杯&读书活动、&桃浦之光&社区文艺汇演、真如&终身读书节&等特色社区文化活动品牌。到2015年,全区所有街道、镇均形成活动规范、特色鲜明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鼓励工会、教育、卫生、建设交通等系统发展现有文化品牌,积极搭建不同文化形态区域性交流、共融平台,提升企业文化、军营文化、校园文化活动水平。
(3)大力发展民间文化团体
扶持文化社团发展,推动成立区美术家协会、苏州河研究会等民间文化团体。
鼓励群众参加各种兴趣团队,推动文化团队扩大数量、提升质量,力争到2015年,拥有10支在全市乃至长三角地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团队。将外来务工文艺团队纳入服务、扶持范围。规范文艺团体管理,建立健全民间群众文艺团体注册登记和监督检查制度,推动成立具有法人资质的群众文化联合会。
进一步明确在各类文艺比赛和交流方面,民间文艺团队和民间艺人享有与公办文化事业单位及其人员的同等权利。对民间文艺团体或文化社团举办的特色公益活动,根据情况给予一定补助。
4、繁荣文化艺术创作
建立鼓励地方文艺创作者脱颖而出、充分调动文化专业人员和业余文艺骨干创作积极性的有效机制。以项目拨款方式扶持群众文化创作,注重对原创、新品、精品的全程跟踪扶持,既注重在文学、美术、书法、摄影、音乐、戏剧、舞蹈等领域创作作品达到一定数量,也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培育出在全国群众文化艺术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优秀作品。
着力关注以苏州河为主题为素材的文化艺术创作活动,通过公开征集、重点邀请等方式,广泛动员、发动区内外、国内外知名文化人士共同参与以苏州河为主题的创作活动,以诗歌、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记录、反映苏州河十八湾建设成果,展示百年苏州河人文积淀,推出一批在全市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以苏州河为主题的精品力作。
5、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正确处理城市建设与保护自然人文景观和历史文物古迹的关系,研究、探索科学保护文物的手段和方式,保护好、利用好区内自然人文景观、历史文物古迹、民居特色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1)不可移动文物保护
对现存已登记的各类不可移动文物,认真落实&五纳入&要求;加强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挂牌命名一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建立区文物资料数据库。配合市有关部门共同推进&上海志丹苑遗址项目&建设,打造区域文化名片。
(2)工业遗产保护
探索研究对老工业厂房等工业遗产的再利用,以科学手段进行开发。加强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工业文明遗迹的保护,延续历史文脉。开展以苏州河为主题的近现代文物征集活动,尤其是关注沿线工业遗产类文物征集,丰富苏州河博物馆藏品, 进而展示苏州河十八湾独特的工业文化底蕴。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组织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扶持,通过命名、授予称号、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传承人进行传习活动。到2015年,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均建成非遗项目传习室,确保每个项目有1-2名专业传承人全面掌握项目技艺。
(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结合我区新一轮发展战略布局,大力发展创意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经济支柱性产业。建立文化产业统计制度,科学、客观反映文化产业发展进程。重点发展文化信息、休闲娱乐业、文化旅游业和时尚设计产业,逐步确立重点产业门类在上海地区的优势地位。积极发展包装印刷、艺术品创作和经营等产业门类,逐步形成特色、扩大规模、稳步发展。
1、重点发展产业门类
(1)以网络动漫游戏和数字内容产业为特色的文化信息业
及时把握国家扶持动漫产业的政策性机遇,加快动漫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大优质资源配置和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建设以动漫游戏产业、数字内容产业为特色的文化产业基地,培育一批网络游戏原创与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强、充满活力、专业性强的网游企业。大力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与高科技产业相融合的动漫品牌。
(2)文化休闲娱乐业
把握真如城市副中心、长风生态商务区、长寿综合服务带、长征国际中小企业总部社区、中环商贸商务区、桃浦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建设契机,大力引入一批现代化大型高档综合性娱乐场所,营造多元休闲娱乐业态共同繁荣的产业氛围。结合苏州河文化长廊建设,构建苏州河沿线亲水休闲娱乐带;结合长风生态商务区和真如副中心建设,引进在长三角地区具有唯一性的文化主题娱乐项目,合理布局都市时尚娱乐中心、大型文化广场,注重发展活动经济,形成服务、辐射长三角地区的公共活动中心,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建成1-3个上海都市文化休闲主要目的地。
(3)文化旅游业
进一步明确文化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地位,积极推动商旅文联动,着力营造标志性品牌文化旅游项目,发展多元化、多样性文化旅游业态。充分利用&苏州河、玉佛寺、真如寺、沪西清真寺&等具有地域特色和优势的文化旅游资源,以大型文化旅游项目为带动,开发近现代工业文明游、宗教文化游、苏州河休闲度假游等旅游产品。结合游艇业的发展,推出经典旅游线路,将散落于两岸的各类博物馆、产业园等明珠串联成线,以苏州河文化品牌为平台,将小而散的文化资源内联和整合形成体系。盘活宗教文化资源,结合真如城市副中心的开发,适时实施真如古寺周边环境整治,使之成为与副中心现代商务区相映成辉的古镇文化风貌区。
(4)时尚设计业
围绕上海全球&设计之都&的目标,推动时尚设计产业发展。立足现有基础,创建一批市级设计基地,建设设计孵化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设计中介服务平台等公共平台,使普陀区成为全市较有影响力和实力的时尚设计中心之一。
2、积极发展产业门类
(1)广告会展业
利用长风生态商务区、真如城市副中心、中环商贸商务区等服务业集聚区的载体资源,配合总部商务、都市休闲、物流贸易、科技研发等功能,以及苏州河文化长廊等景观资源,大力发展广告业、会展业,以承办接待国际国内大型会议、大型活动、专业展览为契机,形成场馆、广告、运输、咨询等综合服务群体的融合发展。
(2)出版印刷业
充分利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出版资源,加大扶持力度,推动形成国内以动漫游戏出版为特色、以教辅出版为核心竞争力的出版龙头企业。
按照优化结构,提升档次,壮大实力的原则,支持上海包装造纸(集团)有限公司等发挥骨干企业核心作用。重点发展一批具有国际先进印制水平、规模效益突出、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包装设计、印刷、复制骨干企业。
(3)文化艺术创作和交易业
充分利用我区拥有高端艺术创作集聚区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吸引国内外知名艺术家、画廊、收藏家、拍卖行、艺术品经纪机构等入驻,逐步构建完整的艺术品经营产业链。重点扶持面向国际市场的高端拍卖业,全面提升行业能力和本土艺术品的附加值。加强和改善对艺术品创作和交易市场的管理,支持画廊连锁发展,完善画廊代理制等业态形式,推动艺术品经营业繁荣发展。
3、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
以文化企业为主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把握&规模、质量、效益&核心要素,谋划一批带动全局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大支撑。
(1)真如城市副中心文化创意产业区项目
探索市、区联手方式,积极引进市级大型文化项目,加快推进文化功能区和文化项目规划和招商工作,特别是做好1.7公顷保留文化用地规划设计和项目引进工作,使其成为真如城市副中心标志性建筑和上海西北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艺术建筑。以真如城市副中心开发为契机,实施真如寺周边环境整治,规划建设集观光、购物、休闲、宗教民俗文化活动展示为一体的宗教文化旅游区。保留和再利用真如城市副中心的工业文化遗产,建设特色鲜明的工业遗产文化广场;引入高科技大型文化娱乐项目,打造在长三角地区有一定影响的时尚休闲消费地。&&&&&
(2)长风生态商务区文化会展和休闲娱乐区项目
结合苏州河文化长廊建设,推进长风生态商务区文化会展和休闲娱乐区建设:全面建成&成龙电影艺术馆&、&家电博物馆&、&工业遗址博览园&等一园十馆休闲文化设施,大力引进大型高科技娱乐项目,构建苏州河滨水休闲娱乐带。建成长风会展中心,积极引进市或国家级博览展会,适当发展有潜力的专业性品牌展会,推动会展经济发展。
(3)天地软件园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项目
完成天地科技大厦一期、二期建设,提升天地软件园能级。依托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积极与中国电信上海公司等龙头运营商开展战略合作,开发手机多媒体增值应用系统,建立综合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形成完整的动漫作品制作、发布、阅读浏览的增值业务产业链,力争以优良的生产环境、测试环境、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和共享资源库,吸引动漫游戏及数字内容企业迁入园区孵化、增值,打造引领上海动漫游戏和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引擎之一。
(4)以M50创意园为代表的艺术品创作交易区项目
加快对莫干山路50号创意产业园周边环境的改造、改建,形成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以美术创作为主题,集景观、生态、艺术、创意、设计为一体的&M50文化创意产业区&,同时促进景源、E仓、谈家28文化信息商务港等苏州河沿岸创意园区建设,打造苏州河艺术品创作、交易业集聚带。
4、培育骨干文化企业
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增强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在重点文化产业中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创意产业群体。力争在&十二五&时期有2-3家文化创意企业成功上市。
5、培育区域经济贡献度高、特色鲜明、管理规范的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 &
加强体制内外文化资源的融合。对现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进行梳理、引导,支持有龙头企业或有完整产业链、有核心竞争能力的文化创意园区扩大规模、提升能级,建设若干辐射长三角地区的区域文化集聚区和一批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支持天地软件园扩大规模,提高数字内容、网络文化产品和动漫游戏产品的研发生产能力;支持M50实行品牌输出战略,保持品牌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与华东师范大学的联动发展,鼓励、支持其对周边区域进行升级改造,发展创意文化产业集聚区。引导中华1912创意园发展高新技术印刷和特色印刷,建设在上海地区特色明显、技术先进的印刷复制基地。加快提升景源、苏河汇等文化产业集聚区产业层次、能级,力争十二五期间,建成3-5家国内一流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四)加强文化市场管理
转变管理部门职能,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等多种管理手段,加强市场监管,保证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大众文化市场,培育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特色文化市场,建设&开放、有序、充满活力&的文化市场体系。
1、发展文化要素市场
高度重视资本、产权、技术、人才等要素市场对文化发展的带动和支撑作用。拓宽文化创意企业融资渠道,重点是探索设立文化产业引导资金,通过贷款贴息、补助、投资参股、有偿使用等形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积极引进文化资产评估、财务审计、法律服务、产权经纪、交易代理等专业服务机构,促进文化产业交易市场繁荣发展。
2、构建多层次、多样性的大众文化市场
从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出发,形成多样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产品供给新格局。既要引进科技含量高、内容形式新的大型、综合性娱乐场所,提高娱乐业整体层次和文化品位,又要大力发展便利大众消费的文化服务点。提升梅川路、长寿路文化品味,打造兰溪路古镇休闲文化街,实施长寿苏州河文化圈建设项目,形成在全市具有较大影响、风格鲜明的特色文化街区。调整、优化文化市场布局,结合长风生态商务区、真如城市副中心建设,布局高档次、高科技娱乐场所,形成在全市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新型娱乐热点和时尚文化娱乐中心。根据桃浦、石泉等地区规划建设,有计划引导中小型文化娱乐企业向北部和东部发展,满足当地群众娱乐需求。
3、积极培育在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特色文化市场
立足&十一五&期间的市场基础,大力培育在上海乃至全国知名的特色娱乐市场和艺术品交易市场。重点扶持M50、长寿绿地拍卖行等一批已有规模和知名度的艺术品交易市场发展壮大;在长寿、长风、长征地区,结合艺术品交易业特点,积极引进文化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推介咨询、担保拍卖等文化中介服务机构,繁荣艺术品交易市场。
4、进一步健全文化市场管理体系
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制度,健全文化市场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增进部门间协调配合。优化受理服务,开展受理服务规范化建设,构筑市、区、社区三级在线服务网络。
深入开展各项专项执法整治行动,确保市场繁荣有序:加大对盗版音像制品的打击力度,引进1~2家国内知名的音像制品出版、制作和批发单位,在行业中推出10家左右音像示范店。严厉打击娱乐场所违法违规接纳未成年人现象,推出一批&文明网吧&、&绿色网吧&,引导网吧行业健康发展。
建立健全文化企业信用评价制度,加强行业自律,引导文化企业连锁化、品牌化、规模化经营和诚信守法经营;高度重视数字网络条件下知识产权保护方法、手段和机制创新,保护、推动新兴文化市场建设。
(五)加强文化人才资源开发建设
树立文化人才资源是文化建设第一资源的观念,优化文化人才队伍,加快新型文化人才培养,聚焦文艺创作、文化创意产业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为上海西北部文化高地和服务、辐射长三角地区的公共活动中心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加强文化党政人才队伍建设,大力选派科以上干部参加党校及有关干部学院的各类培训班。加大年轻干部选拔任用和干部交流轮岗力度,建立科学的选拔机制,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勤政廉洁、求真务实、奋发有为,能够推动文化事业科学发展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
实施公共文化专业人才特别培养项目。在文化建设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中,将加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作为各个工程实施的重要内容。研究制订公共文化人才开发目录,重点引进文博、文化管理运营等紧缺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在职培训、挂职锻炼、研讨讲座、参观考察、调研采风等多种形式,构建广覆盖、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才培育体系。着力抓好中青年专业人才培养,积极选派一定数量的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到艺术院校和文化机构培训、深造。
加快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集聚。探索建立文化产业发展专家库;鼓励区内的园区和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支持文化创意企业举办的各类青少年创意大赛活动,为有创意才华和热情的青少年人才提供专业交流平台,并力争形成品牌。
推进文化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将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纳入&千人计划&;建立艺术家工作室制度,支持文化领军人才开发项目,建立专业团队,发挥品牌效应。确立以业绩为重点的人才价值观,对在各文化领域取得显著成就的拔尖人才予以重奖。
完善文化人才使用、激励和服务机制。以岗位职责为基础,构建符合文化人才特点的人才评价制度;探索建立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的分配制度。
六、推进举措和政策保障
(一)加强和改进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始终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加强政府主管部门对公共文化服务、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文化市场、基本文化政策等方面的宏观调控。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由区宣传、文化、发改、财政、规划、人事等部门组成的文化发展推进工作联席会议作用,形成&大文化&工作机制,为文化发展疏通渠道、化解瓶颈,有针对性地做好服务工作。
(二)全面落实文化经济政策
1、切实保障文化事业经费
政府每年加大对文化事业经费投入。区财政每年在预算内安排区级公益文化艺术活动政府专项采购经费、艺术创作专项经费、文化艺术专项奖励经费、文物保护和文物设施建设专项补助经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及重大文化节庆活动专项经费,切实保障政府兴办的公益性文化单位人员经费、业务活动经费、图书馆购书经费和博物馆文物征集、维护经费等方面的拨款。根据中央和市有关精神,将区文化馆、甘泉文化馆、桃浦文化馆转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明确街道、乡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公益性质和法人地位,其专职人员工资及正常运行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2、探索建立公共文化发展资金
探索建立公共文化发展资金,用于对重大群众文化活动的支持与引导,对群众文化活动优秀社区、优秀社团、优秀广场活动以及优秀社区辅导员的评比与表彰,对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的扶持与奖励,对基层专职文化干部的业务培训等。文化发展资金向所有文化企业和个人开放,所有为普陀区文化发展做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均可获得资助。贯彻落实国家财政部、中宣部《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鼓励社会捐助、多元投入等方式,不断壮大资金规模。
3、支持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
支持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把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统一规划。对公益性文化项目,建立文化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制度,在选址、立项、投入等方面给予支持。新建居民小区必须规划建设配套的公益性文化设施。现有的基层文化设施任何部门、单位不得挤占和挪用。有城镇建设确需征用文化设施用地,必须做到先建后拆或拆建同时进行,重建的文化设施原则上应达到规定的标准,至少不低于原有的规模。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区属图书馆、文化馆为公益性事业单位,要积极探索和创新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文化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施绩效考核评估制度,开展第三方绩效评估和市民满意度测评,增强活力,提高效率。要推进基层文化单位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推行全员聘用制,规范和完善岗位责任制。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深化区属电影院等国有文化企业单位改革,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依法完善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导企业发展壮大。
(四)实施文化产业扶持措施
1、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成立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形成以宣传文化等部门为主导,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统一领导,分工合作。制订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地区性政策和措施,在项目立项、工商管理等方面给予扶持。通过规划和政策指导、信息发布以及规范市场准入,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投资。建立规范的文化创意产业统计指标体系,为政府管理、指导和投资者投资提供科学依据。
2、设立专项引导资金
区级财政每年安排文化创意产业专项引导资金,通过贷款贴息、补助、有偿使用等形式,支持具有发展空间和潜力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提高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投资的调控力。
3、完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体系,推动中小文化创意企业上市融资。鼓励支持园区设立产业投资基金,逐步形成社会资本与公共财政的有机投入。联动长风金融港共同搭建股权投融资平台,创造条件有计划地定期实现创新资源与投资资本的对接活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媚娘原创视频19部磁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