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送兄中最后一句是不作一hang归还是一xingjimihang11归

学员作品 | 诗词世界赏析班七岁女《送兄》鉴赏_诗词世界-爱微帮
&& &&& 学员作品 | 诗词世界赏析班七岁女《送兄…
诗词世界,中国最大的诗意平台!发表诗文,请关注公众号:shiciedu【原诗】送兄唐·七岁女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学员赏析】王青这是一首写离别的诗。第一句和第二句借“云”、“叶”起兴,交代了地点、时间及当时的场景。地点是“别路”、“离亭”,从“云初起”判断也许是早上晨曦微现之时,也许是雨过天晴云起之际。而“叶正稀”则表明应是北方的深秋或初冬,草木开始凋零,离亭周边的花草树木叶子越来越稀疏了。“别路”、“离亭”、“叶正稀”营造了一种浓浓的萧条惆怅的离别氛围,为后两句的对比、反衬埋下伏笔。第三句、第四句“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是比兴的写法。“所嗟”二字是连接的关键,将客观的景致和作者主观的情感绾合了起来。这两句将“人”和“雁”来比较,感叹于二者的迥异,大雁可以根据季节的不同成群结队排成一行北飞南归,是有规律、有时间的,但作者的兄长却不能像大雁一样,不仅形单影只没有结伴的朋友,而且何时能归也是遥遥无期的。表现了作者无限的思念和惦记。从场景上,作者的视野也是非常开阔的,从地上的“路”、“亭”、“叶”,到天边的“云”,再到空中的归“雁”,离别的“人”,有眼前有天边,有静也有动,有人也有托以言志的景和物。整首诗格律准确工稳,字句简洁朴实,情景交融,真挚感人。有极强的画面感,读后顿时一副画面浮现在眼前:在一个晨曦微露云初起的日子,一个小女孩在树叶稀疏的离亭边的别路上依依不舍的送别自己亲爱的兄长,泪眼涟涟,不停地招着小手。这时一排大雁正好飞来,小女孩抬眼望去,轻声叹息:兄长,您何时能像大雁一样归来啊?据查,这首诗是出自初唐武则天时期,一位七岁的女孩在殿堂上,面对武后和群臣,应声而做的。读后非常佩服。Lily这首诗描写了兄妹离别的路上,秋云刚刚升起,路亭周围的树叶纷纷飘落,令人叹息的是,人不能像大雁一样排成一行一起飞向远方。全诗只有二十字,却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兄妹之间依依不舍的深情。诗中没有正面描写兄妹送别时的伤感,而是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离别之情。秋天的初云,悠远空旷,缥缈惆怅,表现出诗人内心的不舍与悲凉。纷纷的落叶,传达了一种凄凉萧瑟,人远离家乡,飘泊在外,谁愿意与家人分离呢?看到大雁排成一样,更加引起了作者情感上的共鸣,联想到自己将于兄长分离,自己将孤身一人,不禁心生悲伤。作者将离别之情与秋日之景相结合,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兄长的深厚情感与不舍之情。徐鸿琴诗的前两句重在写景,然情也在景中,可谓是情景交融。“别路”、“离亭”,点明地点,暗含事件,感情由此铺开。“云初起”,要么是清晨,要么是傍晚,要么是雨后天开。但一切景语亦为情语,一语双关,亦指心中“愁云初起”。“叶正稀”,结合下句中诗人触景生情联想到的“雁”来推断,应该是在一个秋风萧瑟的季节。秋风紧,黄叶飘零,“离亭”前的落叶,为秋风扫荡,渐次稀疏,着实苍凉,着实沉重。烘托出一种悲凉、凄清的氛围,为后两句诗抒情做铺垫。“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雁的迁徙,总是结队成行,同出同归。可是人呢?为什么不能像天上的大雁呢?抒发出了妹妹不能同哥哥同行的感慨。这是以大雁的同出同归,反衬亲人的离别,则离别之愁绪更甚。青璇小憩小女孩在送别兄长的路上,心情一定是相当愁怅和凄凉的,因为诗一开头就提到"別路"两个字,接下来"云初起"暄染了环境的灰暗和阴沉,诗的首句就给人带来一种无比悲伤的情绪,而第二句"离亭叶正稀"即对仗首句,离亭对别路,愁绪更深更凝重,"叶正稀"对"云初起",以稀疏的叶子来衬托云层的灰暗,似乎一派秋冬荒芜的景象浮现在眼前,而第三句以大雁来比喻自己和兄弟,借景借物以抒发情感,表达了一个小小少女对离开兄弟的那份无限落寞无比忧伤的无奈之心情。这首诗虽然文字筒约,修饰不多但在烘托气氛和抒情达意上却是那么的自然和真切。读来感受确实不一般。高航诗的前两句,开门见山,在景物描写中十分具体的把作者的感情渗透出来:“别”路、“离”亭。以云起兴,不管是早晨的云、中午的云、还是傍晚的云,偏偏在送别的路上开始出现,正好符合作者的心情转向沉郁、悲伤。表面上描写的是景,交代时间地点,其实时间表达的非常模糊,感情却渲染的十分到位,表明作者本意就不在景色上。长亭更是在送别时最具代表性的典故,作者还把这种离别之情更加深了一步:在树叶稀疏的长亭下,依依不舍的送别兄长已经很伤感了,更伤心的是,大雁可以和兄长一路而行,自己却不能。后两句的意象有一些模糊,对于作者来说,感叹“人”异于“雁”的地方,到底是指和兄长一起上路,还是大雁确定有回归的日子而兄长不能,似乎单看语境都能解释通。那么结合写作背景,作者年纪只有七岁,为南海女子,因才女之名而得武则天召见,于朝堂上现场赋诗。我的理解是,既然是南方的姑娘,在长安看到大雁南飞,说成“归”便很正常了,若是想表达来年大雁北归之意,便应该是成长在北方,以北方为家,也就不必介绍为南海女了。吾悦五绝《送兄》以平实的语言,寄情于景,借景言情, 境满意达,堪称一篇佳作。首先,诗的起句以云初起、叶正稀切入,不经意间既勾勒出了一幅萧瑟的送别景致,恰当的映照了此刻小妹的心态! 景与情瞬时就达到了一个融汇。其后,籍天空上的一行归雁,又把别情的难抑与无奈,以“人异雁”的无声慨叹(发问)托现,将情与景交融贯通。至此,读者们怎能不被兄妹“沉重”的离情而打动!这一刻,云为之起动 , 叶为之凋零,势必在读者的心底烙印成象!至此,我们不得不说《送兄》是一首非常好的情景交融的诗作。此外,此诗虽言语简捷,但复读细读也不失含蓄之美和节奏之美。相传,此诗为武则天时期一个七岁女孩所作。如果属实,我们赞叹这个孩子知情重义,也情不自禁的为她的“人小诗大”而点赞!杨险峰这首诗是七岁的小才女送哥哥时写的,很伤感。陪哥哥走上离别的路,天开始渐阴,刻画出女孩子心情越来越阴郁。到了送别的亭子那里,不得不分手了,小姑娘看到周围一片萧瑟没有多少生机,更加渲染了离情别绪。小姑娘不仅叹了口气,想到了人和大雁不一样,为什么会想到大雁哪?很可能,此时天空略过迁移的大雁。大雁是每年11月南迁,3月初北归。也许,这恰恰告诉我们,这是深秋初冬季节,心境甚是悲凉。小姑娘心里悲伤,知道哥哥不能像大雁这样,未必能按时平安回归。这不禁让人泪下。平海燕《全唐诗》中记载:“女子南海人,武后召见,令赋送兄诗,应声而就。” & 若从记载中考究,这首诗是此女在武后召见时所作。简短的二十字除了把此女的才情与胆识表露无遗外, 对兄长的深切情义更是细细的绵延出来。 她的担忧因云而起,她的牵挂因叶而长,她的心愿望雁而生,一字一情,即使如此,只怕也表达不尽她满腹的心绪。不管武后是否有令,她都会缘情而作吧。游宪明诗意为:我送哥哥离别时,记得那天白云才刚刚升起,离别时的小亭子周围秋风凄凉,树木的叶子很稀少,我叹息大雁可以同飞翔,而我却不能和哥哥同行。表达了作者对哥哥远行依依不舍的留恋真挚情意。自然道来正是所谓触景生情,人的痛处出于羨慕之中。七岁女子原是武则天时期南海人,因她善于作诗吟賦,也被武则天召见,一日送她来的兄长要回去了,武则天让七岁女子賦诗送兄,女子应声成为此篇。前两句以景寄情;后两句讲兄妹不能同行与大雁可以同飞相互作为对比,更加表达了作者想念亲人的感情的渲染力,更加真实自然,更加动人。姜仕先起首“别路”二字点题,是一首送别诗。“离亭”是地点,“云初起”、“叶正稀”先渲染环境,为后句进一步发挥情感作了铺叙。后二句是点睛之笔。雁阵成行,结伴而归,是写景;而作者正伤怀离别之情,恨不能作“一行归”,以景反衬情,以“团聚”之景更加烘托了“离别”之情,尤为感人。张俊这首诗表达了妹妹送别哥哥依依不舍的情义。诗中写景气氛和不忍分离的心情相呼应,读到别路,离亭,就让人感到心酸。云,飘忽不定。叶,落叶纷纷。整个一萧瑟的气氛。又由空中一排排的大雁,触景生情,想到不能和哥哥一起同行,浓浓情义,尽融于字里行间。这首诗前两句交代了地点和大致时间,和对送别场景的渲染。心中的惆怅和离别的愁绪跃然纸上。后两句由大雁结队成行,同出同归。可是人迫于所限不能与哥哥随行,各自孤单。通篇情深意切,语言简朴,意境很好。这样的诗出自七岁女童,难以让人相信,称为神童当之无愧。爱华读完全诗,云、雁、叶稀等意象把我们一下子拉入深秋的阴霾的氛围里。起字一个“别”字紧扣题,是送别使人心情感到沉重。秋季在分别的路上天边涌起冻云,十里长亭边上的柳树秃秃的挂着未落下的叶子。小作者截取这个画面,“叶稀”我认为很好,古驿道路边多栽柳树遮荫,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供行人歇脚,我们所读古诗一般分别多用“杨柳依依 柳色青青”代表分别的留恋。这里小作者为什么不用呢?我觉得柳(留)有一种儿女态的,而这里是兄妹间的分别,而且还可能是永远的分别,有点“风萧萧兮”的悲情 所以用“叶正稀 ”的孤零来渲染这种沉重的离别。第三句作者极目远送,看到天边的雁阵,发出感叹:人不如大雁自由,我不能和哥哥一起回故乡。所嗟人异?,不作一行归——读罢使人黯然神伤。朴实近乎白描的语言,景语、情语皆由心发。据说武后读完诗放作者回家了,语言的魅力,由此一斑。楚云翡翠chuyunfeicui05人养玉三年玉养人一生长按识别关注我们诗词世界(shicishijie)查诗 / 读诗&/ 学诗&/&投稿&/&交流&/ 悦读↓↓↓↓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招生启事
点击展开全文
移动互联网时代诗意营造者,中国最大的诗词、诗歌平台,在线诗词培训第一平台,诗意满满,名师云集……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发送邮件到 bang@ 或联系QQ ,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飞:七岁女子《送兄》翻译赏析
作者:admin来源:时间:阅读:
&&& 唐& 七岁女子
&&& 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
&&& 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飞!
&&& 注释:
&&& ①七岁女:姓名不详,写此时年仅七岁。
&&& ⑴题下原注:武后召见,令赋送兄诗,应声而就。
&&& ⑵离亭:驿亭。古时人们常在这个地方举行告别宴会,古人往往于此送别。稀:形容树叶稀疏寥落的样子
&&& ⑶归:一作&飞&。
&&& 译文:
&&& 哥哥啊!这就是我们要分手的大路了。云彩飞起,路边有供人休息送别的凉亭。亭外,是秋叶在飘坠。而我最悲伤叹息的就是,人,为什么不能像天上的大雁呢?大雁哥哥和妹妹总是排得整整齐齐,一同飞回家去的啊。
&&& 译文二:
&&& 离别的路上风云刚刚飘起,离开送别的地方树叶正轻轻飞舞。感叹人不同于大雁,不能一同飞行。
&&& 评析:
&&& 这首诗表达小作者送别哥哥时依恋不舍的深情。诗中那以肃杀的秋景衬托出兄妹离别时的心情,又以群雁齐飞抒发出了妹妹不能同可可同行的感慨。
&&& 哥哥要上路了,天边秋云初起,天色灰蒙蒙的;送别处凉亭的四周,树叶纷纷飘落,气氛萧索。令人叹息的是人跟空中飞翔的大雁一不样啊,不能一起排成一行飞向那远方。
&&& 白云、蓝天、凉亭、幽路、高树、落叶、大雁,这是多么写意和爽目的自然景观啊。
&&& 赏析:
&&& 《送兄》这首诗出自《全》,是一个七岁女童写的一首五绝。全诗二十字,表达了小作者送别哥哥时依依不舍的深情。诗中写景的气氛和离别的心情相应,兄妹不忍分离与雁行齐飞对照,显得自然、诚挚,艺术技巧相当高妙。
&&& 关于这首诗,所传甚少,独在《全唐诗》方见之,对作者的介绍是&如意中女子&,其真名实姓、生卒年月、何地之人等皆无从考证,唯能全凭《全唐诗》注解了。《全唐诗》写道:&女子南海人&,&武后召见,令赋送兄诗,应声而就。&由此大致能推断,诗人是南海人,此诗出自唐时代。
&&& 或许真是时势造就,一个七岁女童,大堂之上,面对武后和群臣,应声做诗,且情态如此逼真,字数如此俭约,不得不另后人仰慕。
&&& 此诗第一层:&别路&、&离亭&,相当于驿站,是古代送别、饯行的处所。点明地点,暗含事件,感情由此铺开。&云初起&,要么是清晨,要么是傍晚,要么是雨后天开。但一切景语亦为情语,一语双关,亦指心中&愁云初起&。&叶正稀&,结合下句中诗人触景生情联想到的&雁&来推断,应该是在一个秋风萧瑟的季节。秋风紧,黄叶飘零,&离亭&前的落叶,为秋风扫荡,渐次稀疏,着实苍凉,着实沉重。
&&& 第二层:古人送别有折柳相送,寓&留&于&柳&的习俗。此处的叶,可能就是柳叶。前面不断有人送别,使得柳条折尽,渐渐稀少,真是一条柳枝一片心。而现在,尽管柳条稀少,但她还是要再折一枝赠与兄长,此中惆怅叫人难以消受。至此感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 诗人静静地站立,眼望兄长渐去渐远,马蹄声终于被重叠的山峦阻隔。心中更是生出对于人生、对于命运的自怜叹惋。&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雁的迁徙,总是结队成行,同出同归。可是人迫于环境所限、条件所囿,而不能与兄随行,而兄去妹留,各自孤单,再也不能心心相印了,诚为可叹。并且,这一&归&字可以做两种分析,一者:妹在家,兄启程外出。那么,这里的&归&便是&同出同归&的意义了,诗人大部分的思想放在了兄长身上,是对他一路风尘、外行凶吉的牵挂;一者:两人皆在外,或是寄人篱下,或是流落他乡。此时兄长启程,回返故里,而独留妹一人不与同归,此间便更生出对故土、亲人的思念,对身如浮萍、命如蝉翼的慨叹。
&&& 浓浓情谊,如诉如泣,尽融于字里行间。而全诗寥寥数语,连题目仅二十二字。用字之俭约,另人折服。题目&送兄&,点明主旨,定下全诗的基调,是送别兄长。至于上面推测的种种情况,全无交代,给人很大的想像空间。而与此相比,后来大诗人的《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送族弟单父主薄凝摄宋城主薄至郭南月桥却回栖霞留饮赠之》等很多这样的诗标题就大为失色了。此诗前两句表明了地点和大致的时间,大肆渲染了送别的场景。心中的惆怅、离别的情怀跃然纸上,如江如河,翻涌不息,却仅用了十个字;后两句也是十个字,突出了&雁&、&一行&、&归&,使得感情再次升华到一个相当高的层面上,由送行也到了对人生的慨叹,对身世的质问,情长纸短,惜墨如金。
&&& 南朝江淹在《别赋》中说过,&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从古至今,离别诗一直都在诗篇中占到了相当大的比重,在表现手法上也是各具风格、各至一家。对这一首也作一简要的分析。&别路&、&离亭&形成对举,一咏三叹。在克俭如金的字数中,这算是泼墨如云、大肆渲染了。为的是以景衬情,为下两句做好铺垫。而且诗人善于选取特景:&别路&、&离亭&、&云&、&叶&等等,暗藏离愁别绪之情。紧接着,笔锋陡转,采用了电影中&蒙太奇&的手法,将镜头对准天上的&雁&。当然,这里也许是虚写。由&雁&的特性联想到人,将二者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鲜明的对照,由此生发哀情,并且升华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也为读者将全诗刻画成了一幅隽永的画面,印入读者的脑海中。其意境深远,空间开阔,且满目皆萧然,满腔皆哀伤,满腹皆愁绪,实在不能不说是诗人的高妙之处。且诗人时龄七岁,且为女子。在古代轻视女子,满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她能如此善用这样的艺术技巧,实在让人费解,惊异。
&&& 再回到全诗,通篇都是情深意切,而字字珠玑,语言简朴、明白如话,意境高妙。这样的诗篇,在中国词中实在不可多得。难怪有人称她为&神童&、&奇女子&,于情于理,都是当之无愧。
本文来源于(),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及注明出处:
→ /gushici/jianshang/96738.html古诗中的《送兄》它的诗句
ck第三弹囗谂
别路云初起,
离亭叶正稀。
所嗟人异雁,
不作一行飞。
作者:唐 七岁女。
这首五言绝句的作者“七岁女子”,姓名及生卒年不详,《全唐诗》载称:“女子南海人”,“武后召见,令赋送兄诗,应声而就。”可见她是初唐武则天时代的一位神童。
“别路”“离亭”对举,点明送别的地点。古代驿路上每隔五里、十里设有亭舍,以供行人歇息,送别的人也常在这里饯行。“云初起”点明送别的时间。除了雨天,“云初起”的时间一般在早晨和黄昏,这里...
别路云初起,
离亭叶正稀。
所嗟人异雁,
不作一行飞。
作者:唐 七岁女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2首在秋天送别的古诗_百度知道
2首在秋天送别的古诗
《晓出净慈寺送林方子》除外,急求~在线等
提问者采纳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 今宵酒醒何处。 孤云愁自远。 执手相看泪眼,万里建溪行,凄凄满别情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gt,方留恋处。 此去经年,归迟白发生,千里烟波,更那堪,对长亭晚,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方侵古道。 回首西南看晚月,待与何人说,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离别寒江上,一叶感何深,舟船明日是长安,他乡离别心,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孤雁来时。 念去去;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多难识君迟。 用材身复起,离别自堪悲,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路出寒云外。 新安奉送 刘长卿 九重宣室召,人归暮雪时。 多情自古伤离别。 绕砌□声芳草歇。 重别李评事 王昌龄 莫道秋江离别难,塞管声呜咽,堪作白头吟。 少孤为客早,狼籍池塘。 掩泪空相向,冷落清秋节,兰舟催发。 初秋忆金均两弟 张九龄 江渚秋风至,飞鸣忽异林。 青山西北望,风尘何处期。 吴姬缓舞留君醉,随意青枫白露寒! 鹊踏枝 冯延巳 秋入蛮蕉风半裂,愁肠学尽丁香结。 忧喜尝同域。 事直皇天在,潺湲若有情?杨柳岸,睹圣眼犹明。 骤雨初歇,雨打疏荷折,都门帐饮无绪离离原上草。 便纵有千种风情。 历历前欢无处说,关山何日休离别,暮霭沉沉楚天阔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秋忆金均两弟 张九龄 江渚秋风至。 孤云愁自远,一叶感何深。 忧喜尝同域,飞鸣忽异林。 青山西北望,他乡离别心
古诗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有关离别的诗句的赏析_百度知道
有关离别的诗句的赏析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赏析:此诗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2、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这是一首极负盛名的送别之作。它曾被谱入乐曲,称为《渭城曲》或《阳关曲》(《阳关三叠》),在唐、盛时代广泛流传。安西指唐代的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境内。渭城在长安附近。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南,为自中原赴西北必由之路。当时行人到西北去,都要经渭城,出阳关(或玉门关)。此诗所写,即诗人送别友人的情景。在唐代,西北地区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各民族之间也经常有政治上的交涉,军事上的冲突,因此,往来道途的人很多,而在当时,两地的生活水平、风俗习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当亲友到这种辽远艰苦的地方去工作,人们自然会更多更深地表示自己的殷勤惜别之情,如这首诗所写的。
从诗中可以看出,元二并非离家作客,而是已经游宦长安,这一次,又奉使到更远的西安去。王维也是在游宦之中,并非居家,这一次,乃是客中送客。元二从长安出发,王维送到渭城,置酒饯别,诗即从渭城风物写起。
前两句布景。地是渭城,时是早上,细雨濛濛,沾湿了微细的城土。天气不好,增加了旅途的困难,当然也就增加了别离的怅惋。客舍写明客中送客,并显示远送渭城,暂留复别的情况。古人送别,都要折柳为赠,所以柳色青青,见之不免触目惊心。朝雨画出凄清之景,新柳勾起离别之情,只写景物,而别情已有丰富的暗示。
后两句抒情。使命在身,分手在即,虽然远送,势难再留,这时,也没有其它的办法,只能劝元二再饮一杯,再待一会而已。用一“更”字,则此前之殷勤劝酒,此刻之留恋不舍,此后之关切怀念,都体现了出来。所以这一个字的容量是很大的。为什么如此地殷勤、留恋、关切呢?因为元二一出阳关,就再也没有象自己这样的知心朋友了,何况他还越走越远,要到安西呢?从此以后举目无亲,还是在故人面前多饮一杯吧。只这廖廖十四个字,就将好友之间的真挚情谊,抒写无余。言简意赅,语浅情深,正是这首诗的成功之处。
3、《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天赏析: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首先送行者是谁不得而知,次句却不象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由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等。 非常普通的一首小诗,却是对友情的最好诠释,此诗更是被后人所传诵。
4、《别董大》二首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馀年。 丈夫贫践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赏析: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关于董大,各家注解,都认为可能是唐玄宗时代著名的琴客,是一位“高才脱略名与利”的音乐圣手。高适在写此诗时,应在不得意的浪游时期。他的《别董大》之二说:“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可见他当时也还处于“无酒钱”的“贫贱”境遇之中。这首早期不得意时的赠别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但诗人于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给人一种满怀信心和力量的感觉。   
前两句,直写目前景物,纯用白描。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高适于此自是作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后两句于慰藉之中充满信心和力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这首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以气质自高”(《唐诗纪事》),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如何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又如何能使此朴素无华之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
4、《西厢记·长亭送别》
【元】王实甫
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赏析:《长亭送别》这折戏充分表现了一对恋人被迫分离时内心的痛苦和怨恨。在凄凉的气氛和痛苦的内心独白中表现了两种不同思想的对立,戏剧冲突在一种独特的形式中巧妙地得到发展。 
莺莺的唱词,体现了她大胆反抗而又温顺柔弱的性格特征,同时深刻地揭示了女主人公的内心矛盾,反映出封建社会妇女的地位和命运。作为一个相国小姐,她的反抗和怨恨表现得含蓄深沉,她不仅不能有越礼的行为,同时在情人离别时因有母亲在身边也不能畅抒情怀,这就显示出她性格中温顺柔弱的另一面。她的痛苦中,不仅有离愁别恨,而且包含着怕将来被遗弃的隐忧。 
《长亭送别》充分表现出《西厢记》作为一部抒情诗剧的艺术特色。开头化用范仲淹《苏幕遮》中的词句和意境,运用具有特征性的景物写情,情景交融,构成凄清哀婉的诗的艺术境界。下面《滚绣球》一曲,则以主观的情感去驱遣客观的景物,既富于诗情画意,又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语言亦雅亦俗,既华美典丽又通俗生动。夸张、对比、烘托等艺术手法的运用,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是极夸张的句子,充分揭示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怨恨,真实动人。《三煞》中从笑和哭、喜和悲、暖和寒构成的鲜明对比里,强烈地表现出人物孤寂难耐的离愁别恨。而整折戏里,从头到尾处处点染的西风黄叶、衰柳长堤等种种凄清的物象,使整个环境和背景弥漫着一种悲凉的气氛,与人物的感情心境融化为一体,增强了戏剧语言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
5、《雨霖铃》
【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赏析:《雨霖铃》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当时为北宋首都),与情人话别之作。从上片的描写,我们可以这样想象:一个深秋的傍晚,北宋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郊外,一个临时搭起的帐篷内,一对男女饮酒话别。帐外,寒蝉凄惨地哀鸣,好象在为他俩伤别而哭泣。那不远处的长亭,已经隐隐约约,可见天色将晚,一场大雨也刚刚停歇。天将晚,雨已停,河边不时传来艄公的喊声:“快上船吧,要开船了!”两人不得已徐徐站起,移步出帐外,万般依恋之际,此刻可真的要分手了。你看他们双手相拥,泪眼相看,竟然一句话也说不出。船开了,人去了,渐行渐远。情人岸边伫立,含着泪,举着手,一直目送那兰舟消失在无边无际的暮霭里。
这首词主要以冷落凄凉的秋景来衬托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在仕途上失意,不得已离京远行,这种抑郁的心情和失去爱情慰藉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便谱成了这首词的主旋律。其成功之处在于写出了他的真情实感,但格调较低沉,情调未免太伤感了些。另外在表现手法上,这首词以铺叙为主,白描见长,勾勒环境,描摹情态,惟妙惟肖。写景则近景远景相连,虚景实景结合;写情则极尽渲染衬托,层层推进。情随景生,景随情移,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6、《赠别》
【唐】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赏析:这一首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诗人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就诗而论,表现的感情还是很深沉、很真挚的。杜牧为人刚直有节,敢论列大事,却也不拘小节,好歌舞,风情颇张,本诗亦可见此意。
7、《鹧鸪天》
【宋】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影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赏析:又是精美的玉杯,又是佳人彩袖下的纤手捧来,这份殷勤,公子便是不胜酒力,也无以推却了。为了佳人的良情柔意,今宵一准拚他个醉颜酡红。
佳人自然也有以相报:只见她翩翩起舞于杨柳楼头,只闻她的清歌起于桃花扇底、缥缈于晚风之中,公子的杯中始终不空,她也舞到月下楼头、直歌至风儿消歇!
若不是佳人这番多情、风流的公子又怎来得这般佳句:月儿不是自落,倒似是在低窥她的舞姿;风儿不是自散,倒似是在屏息静听她的娇音。
不过,毕竟是家道中落后感伤的晏小山,如此佳人悦公子,公子怜佳人的旖旎情事,他却总爱放在漫长的别后去追忆,在一盏孤悄的以内灯之下、在相对如梦寐的惊疑惝恍之中……
8、《生查子》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赏析:这首词中描写了作者昔日一段缠绵悱恻、难以忘怀的爱情,抒发了旧日恋情破灭后的失落感与孤独感。
上片写去年元夜情事。头两句写元霄之夜的繁华热闹,为下文情人的出场渲染出一种柔情的氛围。后两句情景交融,写出了恋人在月光柳影下两情依依、情话绵绵的景象,制造出朦胧清幽、婉约柔美的意境。
下片写今年元夜相思之苦。“月与灯依旧”与 “不见去年人”相对照,引出“泪满春衫袖”这一旧情难续的沉重哀伤,表达出词人对昔日恋人的一往情深。
此词既写出了伊人的美丽和当日相恋的温馨甜蜜,又写出了今日伊人不见的怅惘和忧伤。在写法上,它采用了去年与今年的对比性手法,使得今昔情景之间形成哀乐迥异的鲜明对比,从而有效地表达了词人所欲吐露的爱情遭遇上的伤感、苦痛体验。这种文义并列的分片结构,形成回旋咏叹的重叠,读来一咏三叹,令人感慨。
9、《送别》
【近代】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赏析:悲欢离合乃古往今来、芸芸众生的永恒主题。“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对分离的凄迷,“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对朋友的劝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对友情的珍重,“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是对别离的伤感,“金陵弟子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是别离时的苦闷……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送别曲中,“离情别怨”是永恒的旋律。“五四”运动以后,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依旧蓬勃,佳作如潮。其中,李叔同先生创作的校园歌曲《送别》,尤其脍炙人口,风行天下,历久不衰。
10、《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赏析: 这是一首情意绵绵、感人肺腑的送别诗。作者通过对送别环境的刻画及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
首联以对偶句写景,未见“送别”二字,但细细品味,那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你看,送别已至城外,主客两人却仍难舍难分。放眼望去,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城北,洁白的河水从城东缓缓绕过。山清水秀,如此美景,怎不令人流连忘返。可是现在,两人却不得不分手了,又怎不留恋万分?“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用词准确而传神。
颔联是诗人对友人远行的看法。蓬草枯后根断,常随风飘飞,古人常用以比喻飘流无定的游子。“一为别”就成“孤蓬”,实为感伤;而“孤蓬”之“征”遥遥“万里”,连明确的目的地也没有。可见朋友此去,并不是有了什么归宿,而只是去寻找归宿。如此别离,怎不令人心酸?诗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油然而生。“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
颈联由眼前之景道心中之意。通过“浮云”与“落日”表现“为别”时双方的心理活动。朋友即将告别远游他方,行踪如浮云飘游一般,看到浮云就能体会到游子的心境。而诗人看到那逐渐下落的夕阳,想到同友人的分别已是不可再拖,更是万分留恋!“游子”之“意”及“故人”之“情”虽未明言,却可由特定景物“浮云”、“落日”引发联想,手法委实高明。
尾联写离别时的场景。惜别已到“落日”,万般无奈,这才“挥手自兹去”。“挥手”既指分别双方各自挥手,珍重道别,也指诗人伫立原地,深情凝望,长久挥手,以示难舍之情。“兹”近接“落日”,指“此时”;遥承首联,指“此地”。“萧萧班马鸣”一句,实际是借离群之马的鸣声来寄托他和友人的离情。表面上是写马,实际上是写离情。
这首诗是送别诗中的佳作。诗中出现的青山白水,使人联想到朋友间深厚而纯洁的友谊,构思极为新颖。
11、《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赏析:这首诗是李白初居安陆时所作。出川未久,刚刚结束江南吴越之游的李白,这时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在送孟浩然东下扬州时,李白挥笔写下了这首传涌千古的杰作。
形势动、意境阔大是此诗最突出的特点。黄鹤楼在江夏,与广陵(今江苏扬州)相距数百里,诗人举重若轻,将楚地吴天尽收于短短的四句诗中。首句说友人孟浩然辞别黄鹤楼开始东行,次句描写阳春三月,友人一路江行的旖旎风光.后两句写隐没于碧空尽头的孤帆和与天相接的江流,则象一条无形的纤绳,缩短了黄鹤楼与扬州在读者心中的距离,使诗作描绘和包容了广阔无垠的空间。此诗每句分别各用一个动词:“辞”、“下”、“尽”、“流”,从不同角度(行者与相送者)表现了时间上的顺承关系,给人以流动之感,加上动词自身给诗句带来的动势,使全诗雄浑壮阔,.呈现出一种幽深高远的意境。
其他类似问题
75人觉得有用
为您推荐:
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
3.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9.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不得哭,潜别离。
不得语,暗相思。
两心之外无人知。
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
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
惟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
初读这首诗已有二十余年,那时少年不懂其中伤感,知觉得是“利剑春断连理枝”的一种无奈。
白居易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
“不得哭,潜别离”泪眼可以延绵,别离却是遥遥无期,此时泪眼是诗人“潜离与暗别”的无奈情怀,是对门第观点的退让。
“不得语,暗相思”相思相念可蔓延,这种思念只有诗人他自己最清楚明了,却无言,...
 【诗词】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注释】:
  ①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②丙辰: 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 
  ③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④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 是何年。” 
送兄 七岁女
别路云初起, 离亭叶正稀。 所嗟人异雁, 不作一行飞。 这首诗表达小作者送别哥哥时依恋不舍的深情。哥哥要上路了,天边秋云初起,天色灰蒙蒙的;分别处的路亭周围,树叶纷纷飘落,气氛萧索。令人感叹的是人不能跟大雁一样,雁行能一起飞向远方,而此时我们兄妹却不能同去远地。诗中写景的气氛与离别时的心情相应,兄妹不忍分离与雁行齐飞相对照,显得自然,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青翠的山峦横在外城的北面,静静的白水绕城东潺潺流过。在此地一分别,就像蓬草随风飞转,万里远行。你像天上的浮云飘忽不定,我就如落日依山那样对你依依不舍。我们在马上相互挥手告别,那马儿也不愿分离而禁不住...
诗句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xingjimihang1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