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txt引出的三个问题

[原创]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suzie go...
时 间 记 忆
最 新 评 论
专 题 分 类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留 言
用 户 登 录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原创]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9:02:00 | By: qiansuye ]
人生就是一次次地目送离开,亲爱的安德烈。
这句是台湾的龙应台说的。她是台湾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识份子,著名作家,作品针砭时事,鞭辟入里。在、大陆、台湾三个文化圈中,她的文章成为一个罕见的档案,作品《》等具有很大的影响。
《亲爱的安德烈》是数封写给儿子的坦率的几乎痛楚的信。和她一贯凌厉大气的文风不一样,满怀细腻,静静絮语。
从安德烈的信件中,我看到的更多是中西之间的差异,教育、意识,很多方面。比如,他们长于理性思考,而我们重情感抒发,他们会积极参与、干预现实,而我们更多是旁观。18岁的安德烈和他朋友讨论的内容在我们看来是不用讨论的,没什么好讨论或者讨论不出什么,我们受到的教育是接受,而不是思考,我们不会思考,也不会想去思考。我们依赖长辈、领导,我们相信权威,我们从众、附庸。就香港选举时间表出台问题,安德烈置疑香港游行人数的少,在他看来,争取小小的本该的权利,为什么不发出声音呢?龙应台是呼唤民主的,她在游行之列。当然,一些问题上,安德烈跟我们一样顾虑、烦恼。“妈,你要清楚接受一个事实,你有一个极其平庸的儿子。我几乎确定不太可能有你们的成就,你会失望吗?”龙应台说:“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要你和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我完全赞成龙应台,但事实上只有少数的人不是被迫谋生。以龙应台的这一段文字来看,我认为,她衷心的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快乐的。所有的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快乐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为什么世上还是有这么多的父母把自己的期望压在孩子的身上呢?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顶尖中的精英,不断的期许孩子的成就能超越自己,这或许就是变相的施压吧。但……就放任着他一事无成、游手好闲?不!所有的母亲都会担心,会紧张。如何拿捏其中的尺寸,正是母亲的为难之处。
发表评论:《亲爱的安德烈》有感_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_天涯博客
今日访问:[$DayVisitCount$]
总访问量:238524
开博时间:
博客排名:7431
(323)(220)(23)(15)(45)(15)(1)
(1)(4)(1)(2)(2)(3)(2)(1)(2)(5)(2)(6)(3)(2)(2)(2)(4)(1)(1)(2)(2)(1)(2)(3)(1)(3)(1)(4)(3)(2)(6)(5)(6)(3)(6)(2)(6)(7)(6)(5)(5)(4)(4)(11)(8)(4)(7)(1)(1)(1)(3)(9)(12)(6)(8)(7)(5)(6)(3)(17)(16)(2)(2)(6)(2)(3)(5)(4)(17)(6)(1)(2)(7)(13)(4)
《亲爱的安德烈》是在无聊的会上和嘈杂的公车上看完的。掩上书卷时后悔没有早点买早点读。《孩子,你慢慢来》、《目送》不是几年前就在书架上了么,为什么会落了这一本? 不过在纠结的此刻读正好,它在很多方面给予我启示,让我很多不能成眠的夜晚显得有点可笑。如果此时能见着龙应台,我会轻轻拥抱她,说声谢谢。    
永远的宝贝    
“那个让我拥抱,让我亲吻,让我牵手,让我搜肠刮肚、头发有点汗味的小男孩,哪里去了。”龙再见十八岁的儿子这样感叹。同样的,我亦时刻做好你离我远行的准备。因知这一天的必然到来,我格外珍惜你依恋我的每一天。每次抱着你出门,都有邻居善意的嘲笑:“这么大了,还让妈妈抱啊。”你总是把头埋在我的肩上,一声不吭。私下里,我教你:你就说我妈妈喜欢抱我。爸爸批评我太宠着你。我反驳着,也许再过五年,我要搂一下你的肩膀都会被你推开,现在能抱动就多抱一时有何不可。有时,我也抱不动你,问赖在我肩头的你:“长到几岁就不要妈妈抱?”你毫不犹豫地回答:“100岁。”这样的时间让我在哑然失笑中又生出几分怅然。    
在阳台上看月亮圆缺,我有时会读一两句诗。一次说到“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你问我是什么意思。我说等你大了,离开家到远方想妈妈时,就看月亮。那时妈妈也会看着月亮想你。你安静地想了一会儿,说:把一个人的名字写上99遍,他就永远不会离开你了。然后问我:妈妈,你写谁的名字。我凝视着你认真地回答:当然写你的名字。你又去问爸爸,得到同样的答复后才放下心来。    
一次晚饭时,你突然哭起来。我问你怎么了,你回答:“妈妈,我不想死。”我心里一惊,尽管好几次和你不动声色地讨论过这个问题,你终究还是为这个问题困惑而苦恼了。我无计可施,只好拙劣地说:你不会死的。你伤心地反驳:人都会死的。又问:我死了,你在哪里?这个问题要容易地多,我依然像以前那样回答你:那时妈妈已经死了,在另外一个地方等你。妈妈总是和你在一起。    
你和小朋友做游戏,假装是在空中。你伸手抓了一把,说“我抓到白云了,再放手,就变成水流下来了。”你等不及要去看电影,怕赶不上时间,于是紧紧攥住小拳头:“我抓住时间,不让它走。”-----挽住时光不许动。    ……    ……    
在这些如此依恋、被依恋的日子里,我等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孩子奔向他人生的愿景,眼睛热切地望着前方,母亲只能在后头张望他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线有多远,有多长,怎么一下子,就看不见了。”  分类: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2000字以上
当前位置:>>>>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2000字以上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2000字以上
  导读:《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就是这样的信条,值得每一个身为母亲的女人,以及将要为人母的女人和体会。以下是由应届网小编J.L为您整理推荐的《亲爱的安德烈》,欢迎参考阅读。
  篇一:《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清纯静美,白衣白裙别上一朵粉红的蝴蝶结--谁抵挡得住&美&的袭击?对美的迷恋可以打败任何智者自以为是的心得报告。我只能让你跌到,看着你跌到,只能希望你会在跌到的地方爬起来,希望阳光照过来,照亮你藏着忧伤的心,照亮你眼前看不见尽头的路。
  --读书心得:受办公室同事曹一美老师的影响,到图书馆把龙应台出版的系列书借来看,首先看的就是曹老师写了的《亲爱的安德烈》。当看到以上这段话时,勾起了我一个回忆:曾经的初恋时光,曾经的花前月下的美好岁月,曾经的恩恩怨怨。引起了一个感慨:&我只能让你跌到,看着你跌到,只能希望你会在跌到的地方爬起来,希望阳光照过来,照亮你藏着忧伤的心,照亮你眼前看不见尽头的路&。对自己孩子的家庭教育就应该这样,明智的家长一定要放权,要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去尝试,去摸爬滚打,即使伤痕累累也不要后悔。世界上只有父母对自己子女的爱是以不占有为目的,是一种应该保持一定距离的爱,而不应该娇生惯养,甚至溺爱孩子。
  如果媒体不维持一种高度的批判精神,一个社会是可以集体变&笨&的是不是?
  --读书心得:这绝对是至理,钱学森之问:&中国为什么没有杰出人才出现?&这大概是一种最主要的原因吧。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媒体,我们的体制,允许批判吗?有几个当官的敢讲真话?有几个学生不是变得越来越大世故甚至越来越虚伪?我们的教师那一个在真正引导学生追求真理、追求公平正义、追求自由?&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现在那里还有这种豪迈的革命精神?
  我推荐《亲爱的安德烈》中第34封信《独立宣言》给正在读初二的女儿看,他看完无语,我问她有什么收获,她只能以&嗯&含糊地应答我。这声音里可能有佩服和感悟,但也许更多的无法回答:我们可以使用、有权使用&独立宣言&并能成为社会风气吗?
  正如我后来又追问她的反映她终于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西方文化呗。&
  写到这里,我又想到了另外一件事:2010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中国的刘晓波,我们的整个网络,整个媒体都是沉默一片,甚至封杀有关报道,零星的信息中都是谴责西方的别有用心,而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这是一件好事:至少人家拿中国当回事,诺贝尔颁奖典礼上至少有中国人的声音和身影;刘晓波也好,达赖喇嘛也好,个人追求方面至少有我们值得敬佩的地方。
  亲爱的安德烈
  人生就是一次次地目送离开,亲爱的安德烈。
  这句是台湾的龙应台说的。她是台湾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识份子,著名作家,作品针砭时事,鞭辟入里。在欧洲、大陆、台湾三个文化圈中,她的文章成为一个罕见的,作品《野火集》等具有很大的影响。
  《亲爱的安德烈》是数封写给儿子的坦率的几乎痛楚的信。和她一贯凌厉大气的文风不一样,满怀细腻,静静絮语。
  在这本母子互动的家信里,我看到她作为母亲的天性,娓娓道来的细心耐性,细节点滴映射的母爱,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镜头,只是家常,和世上所有的母子一样,沟通了解,赞美批评,当她有一天惊讶地发现,儿子已经不是呀呀学语的稚儿,也不是青葱少年。离开德国回到台湾任职4年之后,一个高大帅气的小伙子站在面前。刹那间,作为搀护者的母亲忽然失落,儿子不再是她的儿子,而是一个青年,一个&别人&。
  三十六封信不疾不徐地道出这份浓浓母子情。犀利如此,曾以一把野火烧遍台湾,在台湾大陆欧洲有不小影响的著名作家,骨子里是纯粹的母亲。对儿子的教育,是循循善诱的,允许个性张扬,她把自己和儿子放在同级的对话台,面对面,没有高低,没有表现家长的凌厉作风。
  相信只要是看过这本书的女人,都能重新审视自己作为母亲的力量,我也有个亲爱的安德烈儿子,你也在渐渐成长中,我有时候都在犹疑----当年那个胖墩墩的小小男孩儿这么快就变成少年了? 呀呀学语变得伶牙俐齿,有些语言你还真不能瞬间回应,哦,我老了,代沟是很自然的。过几年就是青春期和更年期的PK,但是这种PK不会激进,看了这本书会给我支持的。
  你两岁半前,我们可以从早到晚一刻也不分离,看着你酣睡,吃喝拉撒,抱着亲着。幼儿园起,开始看着你依依不舍地迈进幼儿园大门---妈妈早点接我。
  小学了,也是依依看着你迈进校门,背着书包,生涩演进为熟稔,你可以走在路上发现一个同学而欢呼跟进,把妈妈掠在一边去。
  明年你小学就要毕业。初中起,我仍然可以看见你的背影消失在校门。直到高中,大学。还有以后的人生,已经渐渐铺开。还能让我目送你多少次离开?人生其实就是孤单的行进,这句话不仅仅对我,也对你,也对更多人,要学会接受和适应,要学会自得其乐。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的作者是真正的母亲,她表达的是天下所有母亲的心声,谁能看出来,外表纤细的她有这么大的力量?野火集这本书是80年代对台湾社会发生巨大影响的一本书;掀起龙卷风,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激扬华人价值判断,针砭时弊,不与流俗,傲岸大气的龙应台,内心的另一面是关怀温情的母亲。文字缓缓流淌的是一曲动情的诉说。她的安德烈长大了。失落中,她发现失去了,却得到了全新的认识,儿子,你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头脑思维和认识,我们坐下来面对面吧,不以家长的权威要求你。你是满了18岁的小伙子,你有权利和面前这个老女人谈天论地。这个老女人不仅仅是生养你的母亲,更是你的朋友,可以平起平坐,你的不同意见,都可以拿出来探讨,不要求一致。
  这本书就是这样的信条,值得每一个身为母亲的女人,以及将要为人母的女人学习和体会。包括父亲和即将为父的男人,这本书也是值得品味的。即便这本书里极少提及安德烈的德国父亲,只一笔带过,她从德国回到台湾任职四年期间,婚姻开始与她陌路,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生命里更重要的东西远比爱情多,她的安德烈就诠释得很好。大多数婚姻都是千疮百孔的,尤其是优秀女人,经过如许彻骨,还能绵润温和,这是极致女人,活得这样圆润从容,引人尊敬,向她学习。平淡,平和,平常不平庸。这个把桀骜柔情两个极端糅合得这样盎然的著名作家,她的价值理念里,有我最欣赏的两种。于强权的,她敢于挑战,于弱势的,她默默怜惜,为之呼号。她对文化的解读引人思索,这位来自台湾小渔村的女性,成长轨迹可以感受,经历过才有怜悯。
  安德烈和龙应台的母子互问的十个问题,真是极有情趣的一章。儿子对母亲的提问回答得一如他的风格,三分玩世不恭,两分随意,五分率性,却十分真实的表达。
  而安德烈给她的十个问题,有几个值得一提。包括了人生,价值,时光,尊卑和信仰。
  你怎样面对你的老?作为一个有名的作家,已经接近60岁,你人生的前面还有什么?
  她的回答大出安德烈意外,老就是老,他以为母亲会说她会优雅地老。没想到龙应台很残酷地道出了&老&的现象和实质。&老&就是一个败坏的过程,但是绝不要气急。最后还有一句轻松-----我以后陷入昏迷,考虑抢救与否,还有以后的事情,要麻烦你了,亲爱的安德烈。
  你死后希望谁会记得你?读者,国人,我。
  读者,不在乎。国人,不在乎。怎么被你和菲利普(龙应台的次子),记得?
  这个世界你最尊敬谁?给一个有名的,一个没名的。
  没名的,我尊敬扶贫济困的人,实验室默默工作的科学家,抵抗强权记载历史的人,尊敬贫病交迫仍然坚定吧孩子培养成人的人,尊敬在呱噪中仍然保持独立思考的人,尊敬愿意把最后一根蜡烛和别人分享的人,尊敬在谎言时代仍然寻求真实的人,尊敬有了权力仍然能跪下亲吻贫民脚趾头的人&&&&
  有名的,孔子和苏格拉底。
  最近一次,什么事情叫你恨不得狠狠揍我一顿?
  你每一次抽烟,我都想。
  看过这些,你还能有什么不明白这样一个母亲?我明白,却表达不出那般的情愫,也无须再表达。她和安德烈的家书早就流淌得很充分。
  人生就是一次次的目送离开,龙应台说的,有酸楚,有落寞,有不甘,有欣慰,有感伤,但是也有希望。就像夕阳西下,依依不舍目送着晚霞。朝阳升起,依依不舍目送昨晚叮咛她的露珠,我们还会重逢的。生命就是怒放和衰败的交替行进,你我都会走过这舞台,都是跑不掉的角色。
  人生是一次次的目送,也是一次次的重逢。这句是我说的,不管你认不认可,玩笑一句----相信有来生,这世的梦没有实现,挪到来生也不错。
  龙应台和安德烈的历经3年的36封邮件,一个三分玩世不恭,两分黑色幽默和五分认真的儿子。一个八分认真,两分知性怀疑的博学母亲。有血缘天性,有两代时光不同,有中西文化差异,有不同价值理念撞击,但更多平心静气的交流,对未来的构建,对害怕儿子成为&提摩&(文中一个荒废光阴的人)的恐惧,却表达得没有架子没有权威。这比什么教条说教的东西都好,龙应台不仅是学识渊博的学者,更是纯粹的母亲。
  篇二: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就像我一个读过这本书的同学所说的那样,对于这本书我还真的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如果说我能在十八岁或者更早的时候读过这本书,或许我的人生轨迹和价值观会有所转变,即使是那么一点点微妙的变化,也足以让我受益一时。
  《亲爱的安德烈》全书主要是作者龙应台和他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35封书信,其中也穿插了不少读者的来信及他们对此的回信,龙应台和安德烈两母子以书信的交流方式,试图接触、了解彼此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两人在信中除了交谈家事外,还就价值观念、文化品味、东西方文化差异、政治时事、城市文化等等交流了各自看法,读来耐人寻味。
  从书信中我们可以看到,像大多数父母和自己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一样,龙应台和安德烈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代沟和阻隔,而横在他们之间的这堵无形的墙主要是由于价值观念和年龄的差异造成的,安德烈代言的是二十岁左右的青少年,而龙应台则代表着五十岁上下的父母辈,两代人之间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品味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甚至冲突。不过,可贵的是,龙应台和安德烈并没有让他们之间的代沟越拓越宽,而是以书信的方式坦诚交流,相互了解和包容,龙应台由此进入了一个二十岁少年内心的情感世界,而安德烈也第一次真正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其实,就像龙应台和安德烈之间的故事一样,父母和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或多或少会有代沟、阻隔甚至情感冲突,但两代人之间其实完全可以像朋友一样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谈一谈,坦诚交流,互相了解包容。父母辈不要总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孩子身上,代替孩子去看世界评社会,孩子们也不应把自己内心的小宇宙隐藏起来,不要总以为自己的世界与父辈们格格不入。
  十八岁的我曾经也认为自己的世界父母是永远不会懂的,也没必要让他们了解。现在,二十岁渐显成熟的我回想起自己十八岁时的那些想法和做法,其实真是那么的幼稚,甚至是不可理喻!如果说我那时候能主动打开心扉,让父母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遇事征求一下他们的意见,那么我以后的人生轨迹或许会转变,当然是向好的方向转变。
  除此之外,书中&独立宣言&一章中菲利普(龙应台的二儿子,十六岁)对于自己妈妈及她朋友们的某些做法感到不满尤其引起我的共鸣。
  有几次龙应台带着菲利普到外面与她的朋友见面,又或者是朋友来他们家做客,这时候朋友们总会首先看菲利普一眼,然后转而望向龙应台,笑着向她询问菲利普几岁啦,读几年级啊,懂几国语言啊等等,仿佛以为菲利普还小不懂得回答这些问题,又或者是菲利普辈分小不够资格与他们对话,应该让大人来为他 &代言&。
  这种行为其实在我们身上也一定发生过,我就经历过好几次,饭局上一些大人总是当着我的面向我爸妈询问关于我的一些问题,望也没有望我一眼,更可气的是我妈妈有时候竟然还会在我刚想发言时主动&抢答&,脸上竟然颇有几分自豪得意,我那时候真想夺门而出,为什么要忽视我的存在呢?难道我一个大学生还回答不上你们那些&高深&问题?
  而妈妈你为什么总要为我&代言&呢?就因为我辈分小,没有说话的地位?你们说我在面对生人时不会说话,不敢说话,天啊,你总是这样为我&代言&叫我怎么打开话匣子啊?还有,你们谈的总是房子、车子、票子、关系,官场,乐此不疲,你叫我怎么好意思插话,和你们畅谈一个二十岁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啊?
  书中另一个有趣的情节是有一次龙应台和菲利普还有她的朋友去郊外游玩,朋友想去上厕所,便顺口问她读大学的女儿要不要上厕所,这时龙应台也想上厕所,便也顺带问菲利普要不要上厕所,结果这一举动引起了菲利普的不满,他向妈妈说:&第一,这种问题,不是对三岁小孩才会问的问题吗?第二,上厕所,你不觉得是件非常非常个人的事吗?请问,你会不会问你的朋友&要不要上厕所&?是怕我尿在裤子里吗?&结果弄得龙应台无言以对。
  也许在中国人的生活习惯里,自己想上厕所时叫上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一起去是很平常的事,甚至可以理解为一种关心,但菲利普所说的也不无道理,这也可以理解为菲利普不愿自己母亲过于关心呵护自己,他要自己独自飞翔,而不愿永远活在妈妈的襁褓中。
  写到这,我想起了发生在我们家中的一件事。今年除夕夜,我们一家人在酒店吃年夜饭,酒足饭饱之余,我爷爷突发奇想,建议我们一家人明天一早去郊游。三叔听后,便问了他的两个儿子明天一早有没空一起去郊游,两个儿子异口同声说太早了不愿出去。
  这时爷爷不高兴了,他以命令的口吻说道,不行,这是家里少有的聚会,明天一早你们必须去!话音刚落,轮到三叔不高兴了,他反驳道,孩子去不去是他们的自由,你怎么可以强迫他们去呢?结果两人为此争吵不休,弄得最后好好的饭局不欢而散。其实,爷爷和三叔的意思我都理解,爷爷的意思是既然是一家人就要有长幼辈分之分,要有家庭礼节,辈分小的必须服从家里安排,以家庭大局为重。而三叔的观点是,小孩再小也有他们自己的自由,在一些事上他们有权选择自己什么可以同意,什么可以拒绝,这完全取决于他们自己的选择,旁人就算是父母也无权干涉。
  照我理解,爷爷和三叔的争论进一步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家庭文化和西方自由文化的一种冲突,在这里我还真的不能判断谁对谁错,家庭稳定重要,个人自由也同样重要,要我在这两者之中取其一,我还真的做不出选择。我只能说,两代人之间的价值冲突只有在彼此坦诚交流、理解和宽容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共处,交融。
  最后,我还想说,我真的羡慕安德烈,他能在一个如此精彩的人生环境中成长,不到三十岁的他已经跑遍了差不多半个地球,拥有一群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但却肝胆相照的好朋友,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遇事能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安德烈的人生注定充满挑战,充满色彩。我希望至少有朝一日我能走出国门,去感受外国世界的精彩,进而拓展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思想,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上留下那么浓重出彩的一笔!
  篇三: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和读大学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书信集。在安德烈十四岁那年,龙应台离开欧洲去台北市政府工作,这一走,就是四年。等龙应台四年之后再回到安德烈身边时,她发现安安变了,以前那个让妈妈拥抱、亲吻、牵手,以至于让妈妈牵肠挂肚、头发有点汗味的小男孩不见了。
  站在龙应台面前的,是一个 &不认识的人&,&他在想什么,他怎样看事情,他在乎什么,不在乎什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为什么这样做那样做&等,龙应台都一无所知。四年的时间,犹如一道鸿沟,把龙应台远远地阻隔在一个鲜活的世界之外,以至于&想和他说话,但是一开口,发现即使他愿意,我也不知说什么好&。面对母子之间这样的陌生和距离,龙应台决定打破。
  这样的场景,一点也不难理解,14-18岁是快速成长期,这个阶段,成长的不仅是个头,更重要的是思想,当两人的交往出现四年休眠期时,当两人有了四年的距离时,你再想进入对方的世界,就必须想办法打破阻隔两人的坚冰,即使你们是母子。
  为了了解安德烈,龙应台决定和安德烈互通书信,在征得安德烈的同意下,两人一坚持,就是三年。
下页更精彩:1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2000字以上相关推荐亲爱的安德烈第三封信读后感200字_百度知道
亲爱的安德烈第三封信读后感200字
  我代与安德烈相同思想太太共鸣我曾向安德烈挣扎着寻找我真做事情;我曾戏谑要求别要浪费粮食非洲孩想我幸运死于饥饿死于营养良;我曾质问自该该给街边乞丐些钱我陷于种给与给犹豫……我<img class="word-replace" src="/api/getdecpic?picenc=0a006d656e5f抛些轻狂颓废外壳应该发现我闪光点面现实给予我重重压力我希望听句像文MM句我说重要安德烈否否快乐父母疏于表达表达我却未能察觉呢  其实父母表达我能接受表达式否经听撑住想家爸妈给做吃问工资少喋喋休问辛辛苦没吃饭像MM关仅仅我我工作我永远要埋怨父母失自父母早便失自我想我父母像MM曾经或者直渴望想知道我想疑惑我与间距离底产我曾经视做改变试着问自些问题我知觉站角度看体愧疚油我能做底微足道原父母我付要我做事  些属于两代间疑惑我想MM位母亲与安德烈找答案希望每位我代都能父母前解父母与孩间微妙角色转换孩渴望父母理解父母希望孩体谅转化互相理解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亲爱的安德烈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1.作家: 傅雷&
作品:《傅雷家书》 或 作家: 苏霍姆林斯基& 作品:《 致女儿的信》(2分)
2.林冲(1分)他是一个武艺高超、有勇有谋,却一直安分守己,循规蹈矩,委曲求全的人。
试题分析: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点“以书信方式维系父母与孩子感情”即可作答。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试题分析:仔细阅读句子,抓住“薜霸”这个信息点,回忆所读名著,即可了解此句出处《水浒》,写林冲被发配一节,然后再根据书其它情节概括林冲的性格特点。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阅读理解列表
来源:2014届浙江省宁波外国语学校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学作品阅读
人生漫漫.阅读常相伴.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1.2013年3月.新版上市.这是龙应台与安德烈的母子书信集.书中的35封家书.包含了母子亲情.家国天下.代沟和中西文化差异.
其实.像他们一样以书信方式维系父母与孩子感情的有很多.也因此留下了许多类似的文学作品.你能举出一例吗?(要求写出作家和作品.2分)
2.薜霸道:“只见罪人伏侍公人.那曾有公人伏侍罪人!懊意叫他洗脚.颠倒嫌冷嫌热.却不是“好心不得好报! 口里喃喃的骂了半夜.
B那里敢回话.自去倒在一边.
材料中B是谁?根据材料及你对B的了解.试评析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材料中的B是:
题型:阅读理解
人生漫漫.阅读常相伴.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2013年3月.新版上市.这是龙应台与安德烈的母子书信集.书中的35封家书.包含了母子亲情.家国天下.代沟和中西文化差异.
其实.像他们一样以书信方式维系父母与孩子感情的有很多.也因此留下了许多类似的文学作品.你能举出一例吗?(要求写出作家和作品.2分)
(乙)薜霸道:“只见罪人伏侍公人.那曾有公人伏侍罪人!懊意叫他洗脚.颠倒嫌冷嫌热.却不是“好心不得好报! 口里喃喃的骂了半夜.
B那里敢回话.自去倒在一边.
材料中B是谁?根据材料及你对B的了解.试评析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材料中的B是:
来源:学习周报 语文 中考版(适用于人教课标版) 学年 第10期 总第166期 人教课标版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①翻阅一本好书.犹如走进一幢新房.打开一扇未知的窗户.(A)在面前的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让读书人(B)不住内心的冲动.(C)着新鲜的空气.(D)思想的翅膀.自由自在地驰骋2o翔.②臻于此境.读书人能没有甜滋滋的意味?③我常想.如果没有书藉相伴.漫漫一生.多少个无眠的黑夜和无聊的白日将会是怎样难敖.而这样的人生是多么无趣和乏味.
(1)给文中加粗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一幢( )新房 2o( )翔
(2)文中第③句中有两个错别字.依次找出并改正.(要求书写工整.规范.美观)
(3)请从下列选项中给文中A.B.C.D处选填合适的词语.
选项:呼吸 张开 展现 按捺
我会选:A.
(4)仿照画线句的句式.以“翻阅一本好书.犹如-- 为开头.描绘出你读书后的感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亲爱的安德烈txt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