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anafishlol qaq是什么意思思

banANafISh
我和题主有同样的问题。近日为某985大学非英语专业一学生修改英文简历,此人持有剑…
嘲笑得好,嘲笑得对。&br&不学无术,用自己都搞不懂的名词到处坑蒙拐骗的人,不嘲笑他,难道特么还要尊重他吗?&br&&br&以德报怨,何以报德?&br&以礼敬骗,何以敬贤?
嘲笑得好,嘲笑得对。不学无术,用自己都搞不懂的名词到处坑蒙拐骗的人,不嘲笑他,难道特么还要尊重他吗?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礼敬骗,何以敬贤?
一方没有科学素养,另一方没有教养。&br&&br&相同之处是,都以为自己很懂,其实啥也不懂。&br&&br&PS:说句题外话,也算是先打个预防针,“太极生两仪”真的与宇宙大爆炸没关系,“点石成金”与高能物理也没关系。有本事就硬碰硬,在科技前沿见真章,别总拿老祖宗的只言片语给自己脸上贴金。
一方没有科学素养,另一方没有教养。相同之处是,都以为自己很懂,其实啥也不懂。PS:说句题外话,也算是先打个预防针,“太极生两仪”真的与宇宙大爆炸没关系,“点石成金”与高能物理也没关系。有本事就硬碰硬,在科技前沿见真章,别总拿老祖宗的只言片语…
作为一个科班出身的学“相对论性量子理论”的物理学人,我要是那嘉宾的话,我会不说一句话。因为没有什么可反驳的。也没什么可嘲讽的。&br&&br&相信这位郭先生也和我们一样热爱科学。但他的满腔热忱却没得到教育引导,成了民科,还被人弄到电视上扮这么个角色,真是人生的大悲哀。相比之下,我们幸运多了,至少想学什么想做什么都有机会。所以,还是多一点怜悯吧。
作为一个科班出身的学“相对论性量子理论”的物理学人,我要是那嘉宾的话,我会不说一句话。因为没有什么可反驳的。也没什么可嘲讽的。相信这位郭先生也和我们一样热爱科学。但他的满腔热忱却没得到教育引导,成了民科,还被人弄到电视上扮这么个角色,真是…
让我想起刚上大学时候看到的——&br&&br&量子力学理论是现代物理学公认的两大支柱之一,而今,它受到了一位中国数学家的挑战。上海交通大学理学院应用数学系陶宗英教授经过20年的潜心研究,运用数学方法严格证明,提出量子力学是一个逻辑上自相矛盾的理论体系。日前,陶宗英承诺,对于今后可能出现的任何针对他的结论的批评文章,将在3个月内作出公开答复。 &br&&br&早在1930年,爱因斯坦就提出反对量子力学。陶宗英是在《数学物理学报》1982年第二期上发表的论文《在能量本征态中两类一维粒子能量的概率分布(英文稿)》,和在《光子学报》1997年第九期上发表的论文《关于量子力学基础的质疑(英文稿)》中,对国际公认的量子力学理论提出挑战的。但由于量子力学有着大量的实验证明及日益广泛的应用,所以陶宗英论文中提出的结论目前还不能被绝大多数物理学家所接受,另一方面,10多年来在国内外还没有一位学者能驳倒陶宗英对量子力学提出质疑的论据,因此他的观点已成为物理学界的一家之言。 &br&&br&&img src=&/00b7c29d30b4950afb224d28eb8b899b_b.jpg& data-rawwidth=&716& data-rawheight=&75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16& data-original=&/00b7c29d30b4950afb224d28eb8b899b_r.jpg&&&br&这其实还不算完全的民科,真正民间的业余物理学家,更加是浪费生命,因为他们的思考纯粹是哲学性的,根本没有联系实验的东西,也没有触及物理理论的数学结构。不光是没什么价值,即便有所建树,因为根本没有了解科学共同体的“规范”,任何努力都不会有人承认。 &br&&br&&blockquote&理论物理的验证非常费钱,常常耗费巨量资金的实验,结果还是误差很大,高到让理论物理学家不知所措。物理学不同于数学,离不开(代价高昂的)实验。因而对业余工作者来说未免太严酷了。如果实在放弃不了高尚的精神追求,其实搞搞数学也许现实一些。(即使如此,也要注意从基础做起) &br&&br&业余物理学家并不见得是贬义词,爱因斯坦也是在业余时间写出获得诺贝尔奖的论文(光电效应)的,这种情况以后应该是不会再出现了。但是,他的论文发表的地方是当时的权威杂志——《物理学杂志(Annalen der Physik)》 。所以说,即便是做业余科学家,也请遵守职业科学家的游戏规则。说得简单一点,就是规规矩矩地发表论文,不要象传教士一样到处“宣传”。这并不是象听起来那么“专制”。这个世界就是这么现实,你只有得到了职业科学家的承认,才能够得到世界的承认。何况职业科学家的游戏规则经过千锤百炼之后,现在已经成为很合理的一套体系,很大程度上能保证发布优秀成果和过滤次品。另外,要相信几十年来全世界若干科学家的能力,不会把这么大的馅饼留给你轻松拾到的。爱因斯坦第一篇正式发表的论文的题目是《由毛细管现象所得的推论》,这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成就——甚至凭这个他找不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就算绝世天才也并不是神仙,不可能一步登天。&/blockquote&&br&&br&其实,很多业余科学家的有些内容是很有见地的,但问题在于,他们经常会犯一些“业余”的错误。&br&并不会因为你是业余科学家,所犯的业余错误就会被轻易原谅,特别是在有关严肃的科学讨论的时候。&br&&br&爱因斯坦传中提到他如何评价伽利略:“真理比我强大得无法比拟,而跨上罗西南特、手持长矛,我觉得那似乎是可笑的堂吉诃德行为。”然而,我们能看到的绝大多数业务科学家都是堂吉诃德,和大街上提着浆糊桶张贴广告的人没什么两样,当你反驳他的时候,他总是装作没看见,只要继续贴。“只要坚持不懈地扔污泥,总有个把人会被扔到。”——George Orwell &br&&br&卢昌海关于民科有两篇老文,转帖于下——&br&&br&&blockquote&《从民间 “科学家” 看科普的局限性》&br&&br&  文/卢昌海&br&&br&  半年多前,我在网上偶然发现了一个名为“超弦学友论坛”的网站。&br&&br&  那是一个以讨论超弦理论及相关话题为主的中文学术论坛,设有一个主论坛和一个灌水区,后者是留给与学术无关的话题的。常言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建一个灌水区可以让不做学术的鸟儿也有个试嗓子的地方。与其它论坛相比,“超弦学友论坛”的最大特点,是有几位中科院及中国科技大学的教授主持,因此秩序相对好些。我初次光顾该论坛的时候,主论坛上有教授和同学们的许多讨论,就象一个网络课堂。但不久前旧地重游,却发现“林子”里的光景已经大变,主论坛上有大批民间“科学家”往来穿梭,在灌水区却发现了一位原先很活跃的教授的踪迹。教授在那里发了一个短短的跟贴,所跟的是他本人被别人转过来的一篇文章。教授在跟贴中写道:&br&&br&  谢谢转贴,但我希望尽量不要将我的东西转贴到隔壁,因为隔壁演变成了一个民间“科学”论坛。&br&&br&  这一跟贴对论坛无疑是一个警讯,不久之后论坛的管理员出来删除了一些贴子。“超弦学友论坛”所遭遇的这种情况在网上是有一定代表性的。互联网的发展给原本需要自费印刷资料、自费前往学校或科研院所推销“理论”的民间“科学家”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他们亮相的成本大幅降低,曝光率也因此大幅提高。大众对民间“科学家”的态度遂成为近年来较有争议的一个话题。&br&&br&  民间“科学家”这一概念并没有一个很严格的定义,因为这是一个具有相当复杂性的群体。往上了看,一部分科学家在其童年或少年时期的思维形式与某些民间“科学家”也有一定的相似性;往下了看,许多伪科学或反科学人士的思维形式与民间“科学家”同样有一定的相似性。粗略地讲,民间“科学家”主要有这样两条特征:&br&&br&1、民间 “科学家” 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科学训练。&br&&br&  这一条几乎是定义性的。 多数民间 “科学家” 自己也坦承这一条, 就象在过去某个年代里, 大家并不避讳自己的赤贫家境一样。 这里所说的系统的科学训练并不单单指的是科班出生, 完全也可以是达到同等层次的高水平的自学。 此外, 这里所说的系统的科学训练是以真正学到手为判据, 而不是仅仅混到一个文凭。&br&&br&2、民间 “科学家” 无意接受系统的科学训练。&br&&br&  这一条往往被人忽略, 不过我觉得这一条其实很关键。 因为即使是最优秀的科学家, 也并非是生来就接受过系统的科学训练的, 因此 “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科学训练” 并不是区分民间 “科学家” 与科学家的最本质特征。 许多民间 “科学家” 也常常用科学家在童年或少年时期的故事来为自己辩护。 但被民间 “科学家” 们有意无意地予以忽略的是, 他们的思维形式与真正的科学家在童年或少年时期的思维形式虽然有一定的相似性, 但这种相似性却永远地凝固在了那样一个年龄段上, 仿佛自幼年起就停止了发育。 民间 “科学家” 们虽然对科学充满了雄心壮志, 试图 “研究” 科学界最艰深、 最宏大的课题, 试图 “推翻” 科学界最有实验基础的理论, 但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行为却只是在一个极低的水平上循环往复。 他们可以花几十年的时间来做 “研究”, 却无意拿出几年的时间来系统地学习科学。 科学界的文献是开放的, 但由于他们无意接受系统的科学训练, 从而在实质上放弃了阅读和理解科学文献的能力。 因此他们的 “理论” 无论用什么时髦的科学术语来包装, 用科学界的标准来衡量, 都只是停留在一种十分原始的、 伽利略之前的思维水准上。&br&&br&  这两条特征当然既不是完备的, 也不是毫无例外的, 想要在这样一个模糊的领域中建立一个绝对清晰的定义是一种徒劳。 但这两条概括了绝大多数民间 “科学家” 的基本特征。&br&&br&  远离了系统的科学训练, 远离了科学文献, 民间 “科学家” 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科普读物。 因此大量民间 “科学家” 的出现也使我们看到了科普在向大众传播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一个薄弱环节: 那就是科普对于现代科学的通俗化处理具有一定程度的误导性。&br&&br&  这么说让我自己觉得很不安, 因为我非常敬重科普, 希望这样的说法不会被理解为轻视或贬低科普。 我想要通过本文表达的观点是, 科普是好东西, 但她所面向的读者群体决定了她有无可避免的局限性, 她不能作为科学研究的完整背景。 一个试图研究科学的人所需要获取的基础知识绝不能止步于科普的层次。科普的作用是让没有机会研究科学的人了解科学; 让有机会研究科学的人喜欢科学, 给他们一个 “第一推动力”, 让他们超越科普、 投身于真正的科学研究。 科普不应该起的作用是让有机会研究科学的人以为那就是科学, 以为读过科普就算懂得了科学。 遗憾的是, 科普对民间 “科学家” 所起的恰恰是它不应该起的作用。&br&&br&  科普在本质上是面向非专业读者的, 因此对许多科学概念和理论 (尤其是高度抽象的现代科学概念和理论) 不得不做极大的简化。 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简化就是抽去了科学的数学框架, 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文字化的描述以及与日常经验的类比。 与这种对科学概念和理论的简化相平行的是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简化。 科学发现往往被简化成几个概念在科学家脑海里 “灵机一动” 式的组合。 仿佛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真的就是被苹果砸了脑袋后 “灵机一动” 就想到了; 仿佛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真的就是从几个象升降梯实验那样的理想实验中 “灵机一动” 就得到了。 现代科学的研究既有灵感的显现, 又有大量扎实而复杂的数学演算及实验, 两者相辅而成。 但在科普读物中前者给人留下的印象往往远远深于后者, 因为前者大体上是概念之旅, 既新奇浪漫又富有戏剧性, 而后者相形之下不仅显得枯燥乏味, 而且往往不是文字叙述所能够完全涵盖的。 科普读物的这些局限性都极其明显地体现在民间 “科学家” 们的 “理论” 以及他们的 “研究” 方法上。&br&&br&  什么时候的科学是基本上没有数学结构的呢? 那是古代的科学, 比如我国古代的五行学说, 古希腊的元素学说等。 在那些学说诞生的年代里, 概念和术语的简单组合、 纯粹的思辩就可以成为科学 (自然哲学)。 但是自伽利略之后, 科学逐渐脱离纯粹的思辩而进入了以实验和数学体系为主导的时代, 现代科学因此而获得了令人赞叹的严密性和精确性。 现代科学的这些特点在许多科普读物中都得到了强调, 有时甚至是反复的强调。 许多科普读物的作者本身就是第一流的科学家, 他们深知科学的真谛, 他们的科普作品中绝没有忽略现代科学的任何一个重要特征 (因此我们讨论的是科普的 “局限性” 而非 “缺陷”)。 但现实的情况却是, 同样的一部作品对读者所起的作用是和读者本身的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 接受过系统科学训练的读者 (包括有学术基础的科普作者本人) 会自然而然地将科普中的文字叙述与自己在科学训练或研究中的知识及经验相结合, 从而获得完整而深入的理解; 但对于没有接受过系统科学训练的读者来说, 文字化的叙述往往就只会产生文字化的理解。 这种理解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是足够了, 但对于一个试图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来说却是远远不够的。 读一百遍 “爱因斯坦花了整整 N 年才完成广义相对论” 的故事, 也远远不如自己动手花 N 个小时来再现一遍爱因斯坦对水星近日点进动值的计算更能体会科学研究的感觉, 更能体会现代科学描述自然的方式。 这就好比是一个学编程的人, 看几本编程的书, 却一行程序都不写是学不到编程的精髓的。 这种 “动手体会” 的要求当然不是针对普通读者的, 如果是的话也就不需要科普了。 但是对于真正想要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来说却是必须的。&br&&br&  热衷于砍杀相对论的民间 “科学家” 们, 在挥舞屠刀之前, 可否先与现代科学的数学体系做哪怕只是一次这样的 “亲密接触”? 可否先对人类智慧几百年来的成就做哪怕只是一个细节上的深度了解?&br&&br&  一部分民间 “科学家” 之所以用自己浅陋不堪的 “理论” 去挑战现代科学, 还往往能挑战得神气十足、 老气横秋、 乃至盛气凌人,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是彻底地 “轻装上阵”, 他们不仅扔掉了现代科学的数学框架, 也扔掉了现代科学背后庞大的实验基础。 所以他们可以声称自己的一个没有任何定量结果, 没有任何精密实验支持的 “理论” 超越或推翻了一个有坚实实验基础的科学理论。 连科学是人类描述自然的一种努力 - 从而必须尊重实验观测 - 这样基本的原则都可以视而不见, 现代科学在他们手中自然就变得可以任意宰割了。 但是离开了这两者 (数学框架和实验基础), 科学就退回到了伽利略之前的时代, 这事实上也就是绝大多数民间 “科学家” 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准 (甚至于连这样的水准也已经是一种高估, 因为即使在伽利略之前就已经有不少的学者, 比如哥白尼, 甚至包括托勒密, 用相当观测化和数学化的方式来构筑理论了)。 民间 “科学家” 们如果意识不到科普以及他们建立在科普之上的知识体系的局限性, 只怕永远也超越不了这一水准。&br&&br&  提出了统一场论的民间 “科学家” 们, 可否告诉我们, 原则上 (也就是说不劳您亲自动手, 只要给个思路就行) 如何用你们的理论来推算一个象水星近日点进动值那样的实验结果?&br&&br&  科普并无过错, 不仅无过, 且有大功。 但是科普有其局限性。 这种局限性只有当她被试图从事科学研究的人视为科学本身, 并以之作为自己 “研究” 科学的基础时才会显现出来。 记得小时候读过一则古老的哲学故事, 说有一群人居住在山洞里, 面向石壁、 背朝洞口。 在日月星光的更替中, 他们可以看到外部世界在石壁上的投影, 于是他们研究起了投影的运动,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但是他们谁也没有转过身去看一眼山洞外的世界, 他们一直以为那些投影就是整个的世界。 科普就好像那些石壁上的投影, 她是科学的一组影象, 而民间 “科学家” 们就象是山洞里的那群人, 他们在研究影象。 影象没有错, 但它有局限性, 研究影象也没有错, 但如果认为影象就是整个的世界, 那就错了。&br&&br&                            二零零三年七月二日写于纽约&br&&br&补注&br&&br&1、很多民科喜欢在那个 “民” 字上做文章, 对此我以前的同学陈学雷在一篇题为 “谈谈民科” 的博文中曾有几句很精彩的评论, 我在这里引述一下:&br&&br&  民科这个词, 被某些人用字面意义来解释了, 这样就给人一种印象, 好像民科之外还有 “官科”, 民科是官科的对立面, 民科受到官科打压。 其实正象火车未必是烧火的车, 云雨指的并不是气象现象一样, 民科不能按字面理解为 “来自民间的科学家”。 科学家就是科学家, 无所谓是否来自民间。 民科是指的一类特定的人, 这些人并不懂相关的科学理论, 却整天根据自己的错误理解和一些漏洞百出的半瓶醋理论想着推翻或者批判相对论、 量子力学、 热力学定律、 大爆炸宇宙学等重大科学理论。&br&&br&  有关民科这一概念的进一步界定, 请参阅拙作 什么是民间 “科学家”。&br&&br&&br&《什么是民间 “科学家”》&br&&br&  文/卢昌海&br&&br&  One of the symptoms of an approaching nervous breakdown is the belief that one's work is terribly important.&br&                             - Bertrand Russell, 1930&br&&br&&br&1. 新民科引发的问题&br&&br&  二零零三年七月, 我曾写过一篇有关民间 “科学家” (简称民科) 的文章: 从民间 “科学家” 看科普的局限性。 在那篇 旧作 中, 我归纳了民间 “科学家” 的两条主要特征:&br&&br&  民间 “科学家” 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科学训练。&br&  民间 “科学家” 无意接受系统的科学训练。&br&&br&  那篇 旧作 由于发表较早, 在本站的同类文章中影响较大, 被包括维基百科 “民科” 词条在内的很多网站引用。 不过自那篇 旧作 发表以来, 我逐渐意识到它所归纳的民科特性过于狭窄, 只适用于早年常见的传统民科。 这些年来, 我接触到了很多新类型的民科, 他们与传统民科有一个很大的区别, 那就是带有 “教授”、 “研究员”、 “博导” 等学术头衔。 当然, 在腐败大潮席卷神州的今天, 那些头衔不一定都货真价实 (确切地说 “价” 可能是实的, 但 “货” 不一定真)。 但不可否认的是, 也确实有一些民科是或曾经是 (以后者居多) 货真价实的 “教授”、 “研究员”、 “博导” 等。 那些人都曾受过系统的科学训练, 从而并不符合那篇 旧作 所归纳的民科特征。 但那些人的所作所为却与传统民科并无二致, 即通过非学术渠道发布不被学术界接受的 “论文”, 宣称自己破解了重大科学难题, 或推翻了重大科学理论[注一]。&br&&br&  那些新民科的涌现, 使我有必要重新讨论这样一个问题: 什么是民间 “科学家”?&br&&br&2. 有关民科的几个较具误导性或典型性的观点&br&&br&  我之所以要讨论这个问题, 除了想弥补 旧作 的不足外, 还有一个用意是想借讨论这个问题之机, 顺便澄清一些有关民科的较具误导性或典型性的观点。 那些观点大都来自过去这些年我接触到的民科及其同情者。 若无意外, 我希望本文成为我最后一篇有关民科的独自成篇之作 (因为多写此类文章并无太大价值, 反而会让**进斗敌”), 对过去接触到的与民科有关的较具误导性或典型性的观点一并做些分析, 可以避免留下太多有可能使我旧话重提的由头。 具体地说, 本文将分析以下三种较具误导性或典型性的观点:&br&&br&  1.“泛民科” 观点。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民科这个概念是相对的, 将别人视为民科的人 (比如在下), 在更高水平的人 (比如诺贝尔奖得主) 面前, 自己也将被归为民科。 这种 “泛民科” 观点的威力是巨大的, 它让我想起很多年前看过的一部美国喜剧系列片 “火星叔叔马丁” (My Favorite Martian)。 在那部系列片中, 火星人 “马丁叔叔” 的头顶可以升出一对具有隐形功效的天线, 但有一次那天线出了故障, 升起之后没能使 “马丁叔叔” 隐形。 这下麻烦大了, 因为那会暴露 “马丁叔叔” 的火星人身份。 怎么办呢? “马丁叔叔” 想出了一个高招, 那就是让那种天线成为流行饰品。 一旦大家都戴上那样的天线, “马丁叔叔” 的天线就不再扎眼了。 这种让所有人都变得相似的方法成了保护 “马丁叔叔” 的最佳方法, 用 “马丁叔叔” 自己的话说 (大意): 把一棵树藏起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藏在树林里。 “泛民科” 观点对民科所起的作用也是如此, 它通过让所有人都变成程度不同的民科, 而让真正的民科得以遁形 (当然, 这或许只是民科同情者们的一厢情愿, 民科自己恐怕非但不想遁形, 反而急切地想要展示自己独有的 “天线”)。&br&&br&  2.将民科与学术界的非主流研究相提并论的观点。 众所周知, 学术界的研究有许多类型, 其中既有主流, 也有非主流。 非主流研究的存在对学术界是有价值的, 不仅因为它们中的某些或许有朝一日会变成主流, 或具有部分价值, 而且也因为它们与主流研究的竞争有时能帮助揭示主流研究的不足之处, 或促使主流研究者将自己的理论表述得更严密。 但非主流研究按定义就意味着职位及同路人较少, 从而在谋职、 发表等方面带有一定的弱势性, 这一点往往被民科引为同类。 将民科与学术界的非主流研究相提并论, 可以起到模糊民科与学术界界限的作用, 从而间接提高民科群体的地位。&br&&br&  3.对 “民科” 中的 “民” 字作字面解读的观点。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所谓民科, 就是栖身 “民间” 的科学家, 而学术界则是所谓的 “官科” (因为 “官” 与 “民” 相对)。 如果说将民科与学术界的非主流研究相提并论可以起到模糊民科与学术界界限的作用, 那么将学术界视为与 “民科” 相对的 “官科” 所起的作用则恰好相反, 那就是使民科与学术界划清界限, 并对后者进行抹黑。 因为在中国, “官” 字所代表的形象是相当负面的, 如果学术界跟 “官” 是一丘之貉, 那么很多人也许会出于对 “官” 的反感而宁愿支持 “民” 科。 除此之外, 将学术界视为 “官科” 还有一个好处, 那就是便于民科用阴谋论的手法为自己的受迫害情结寻找依据, 即把自己打扮成被 “官” 欺压的 “民”, 把自己的观点不被学术界接受说成是自己的创见被后者所打压 (他们显然没有意识到, 科学史上有无数比他们新颖百倍的创见都被学术界接受了)。&br&&br&3. 民科的定义&br&&br&  以上三种观点, 是我这些年接触到的有关民科的观点中较具误导性或典型性的。 要想澄清这些观点, 有必要对民科这一概念做一个适当的定义。 这个定义的思路在本文开头其实已经涉及到了, 那就是从民科的行为及发布渠道入手。 当我们把某些带有学术头衔的人列为民科时, 所依据的正是他们的行为及发布渠道与传统民科相同。 由此可见, 从这一角度入手定义民科要比我那篇 旧作 所列举的背景特征更具适用性。 不仅如此, 从这一角度入手也比列举民科的其它特征, 比如狂妄、 偏执等, 更具适用性, 因为后者往往与民科的具体个性有关, 不易一概而论, 而且那些特征大都具有贬义, 容易引起不必要的意气之争。 有鉴于此, 本文拟从行为及发布渠道入手, 引进以下定义:&br&&br&  所谓民间 “科学家” (简称民科), 是指以非学术渠道为主, 宣称推翻重大科学理论, 或破解重大科学难题的成年人。&br&&br&  在应用这个定义前, 让我们对定义中的若干用语作一些简短说明:&br&&br&  ·“非学术渠道” 是指除学术刊物、 学术机构预印本、 学术会议等正规学术成果发布渠道外的其它渠道。 其中目前最受民科青睐的是博客、 论坛、 垃圾邮件等渠道[注二]。&br&  ·“以非学术渠道为主” 中的 “为主” 二字, 是考虑到托学术腐败的福或单凭运气, 民科们有时也能在学术刊物上发布 “论文”, 从而不宜一刀切。 不过由于能被民科渗透的刊物通常水平较低, 加上民科 “论文” 的水平更低, 发表之后势必石沉大海, 难以彰显 “鸿鹄之志”, 因此民科不管 “论文” 发表与否, 都会以非学术渠道为主进行长期推销, 以扩大影响[注三]。 这 “为主” 二字的另一个作用, 则是防止有人以某些科学家也撰写博客或参与论坛活动为由, 来混淆其与民科的区别。 对后者来说, 撰写博客或参与论坛活动并非发布论文、 谋求承认的主要渠道。 此外还要说明的是, 这 “为主” 二字因涉及不同渠道间的比较, 有时需一定的时间才能做出可靠判断 (一般来说, 民科通过非学术渠道对自己 “论文” 所做的推销越卖力, 就越便于人们作出可靠判断)。&br&  ·本定义所说的 “科学” 既包括自然科学 (物理、 天文等), 也包括数学。&br&  ·本定义所说的 “重大科学理论” 既包括意义或影响重大的理论 (比如相对论、 量子力学等), 也包括其它具有坚实基础 (从而往往能 “牵一发动全身”) 的命题、 定理等 (比如 “尺规化圆为方的不可能性” 等)。&br&  ·“成年人” 三个字的使用, 是为了避免将尚在系统求学阶段的年轻人列为民科。 如我在旧作 中所说, 民科的某些特征与童年或少年时期的科学家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民科们时常利用这一点为自己辩护。 一个合理的民科定义则必须将这种混淆排除在外[注四]。&br&&br&4. 民科定义的应用&br&&br&  定义既已给出, 我们现在就用它来分析一些东西。 首先可以看到的是, 上述定义与我 旧作 所归纳的传统民科的两条特征是相容的 (但涵盖面更广, 因为它还包含本文开头所描述的带有学术头衔的民科)。 因为满足那两条特征的传统民科显然无法跻身学术界, 从而必然只能以非学术渠道为主来宣布自己的 “发现”。 这表明传统民科符合上述定义。 其次我们还可以看到, 民科的若干常见言论与上述定义也有很好的相容性, 甚至有一定的因果传承关系。 比如正因为民科是以非学术渠道为主宣布自己的重大 “发现”, 从而往往要面对如此重大的 “发现” 为何要用如此 “简朴” 的渠道发布的问题, 对此的 “最佳回答” 莫过于是把自己比喻成当代的哥白尼、 布鲁诺, 把学术界比喻成当年的教廷 (或当今神州的官场), 这正是民科言论中很常见的类型。 而一些民科言论所展现出的病态的狂妄与偏执, 则与自以为作出重大 “发现” 后成名欲的爆棚, 及在学术渠道前 “小扣 (或猛踢) 柴扉久不开” 后的愤恨不无关系。&br&&br&  接下来让我们再用上述定义来分析一下前面提到的那几种具有误导性或典型性的观点:&br&&br&  1.“泛民科” 观点。 这种观点的谬误之处在于忽略了上述定义中的 “以非学术渠道为主” 及 “破解重大科学难题”、 “推翻重大科学理论” 等界定。 一个人是否是民科并不单纯取决于水平高低, 即便要论水平, 也应该论相对于自己研究目标而言的水平。 一个有一定水平的人若从事的是自己水平不能及的 “研究” (比如 “破解重大科学难题” 或 “推翻重大科学理论”) 而至偏执的程度 (即无法以学术渠道为主进行发布却仍执迷不悟), 他就会成为民科; 而一位中学物理教师如果从事的是自己的教学研究, 他就不是民科[注五]。&br&&br&  2.将民科与学术界的非主流研究相提并论的观点。 这种观点的谬误之处在于忽略了上述定义中的 “以非学术渠道为主” 这一界定。 学术界的非主流研究与主流研究一样, 都是以学术渠道为主发布成果的。 一旦离开那样的渠道, 它们就不再是学术界的非主流研究了。 只有在那时, 它们才会与民科有可比性 (可惜那时它们对提升民科群体的地位往往已不起作用了)。&br&&br&  3.对 “民科” 中的 “民” 字作字面解读的观点。 这种将民科理解为栖身 “民间” 的科学家, 将学术界定义为 “官科” 的观点同样不符合上述定义。 因为上述定义丝毫未涉及人在哪里的问题, 它所关注的只是行为及发布渠道。 一个身在民间的研究者如果以学术渠道为主发布研究成果, 接受同行评议, 他就不是民科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常被民科们引为 “知己” 的尚在专利局时的爱因斯坦); 反过来, 一个身在学术界甚至有过杰出成就的人若只能以非学术渠道为主来宣称重大 “研究”, 那么无论他身在何处, 名声是否显赫, 起码在该项 “研究” 中的表现可被视为民科 (带有学术头衔的民科就属于此类)。 如果一定要对民科中的 “民” 字作一个字面解读的话, 那么虽然绝大多数民科确实身在民间, 这个字的本质含义却应该界定为发布渠道的民间性。&br&&br&  在本文最后有必要指出的是, 如我在 旧作 中曾经说过, 对民科这样一个概念做任何定义或归纳都不可能做到完备或精确。 本定义也不例外, 除有可能存在反例或难以判别的个例外, 其涵盖面也还不够广 (虽比旧作 来得广, 却仍不足以涵盖全体)。 比如由于将发布渠道作为定义的一部分, 使得正在从事 “研究”, 但尚未发布任何消息 (从而与外部社会尚处于绝缘状态) 的人无论其 “研究” 多么民科化, 都不在本定义的涵盖范围之内。&br&&br&注释&br&&br&1.需要说明的是, 那些曾经受过系统科学训练的民科在行为模式上与传统民科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主要体现在他们不象传统民科那样 “无知者无畏”, 他们文章的措辞要比传统民科来得谨慎, 语气不象后者那样斩钉截铁。 拙作 判断民科作品的简单方法 中所列的四条方法通常只有最后一条适用于他们的 “论文”。&br&&br&2.这里用 “垃圾邮件” 一词, 并非刻意贬低, 因为 “垃圾邮件” 是指未经对方许可强行发到用户邮箱中的邮件 (unsolicited mails), 尤其是指同时发给多个用户的邮件 (unsolicited bulk mails)。 民科以邮件方式向别人发送 “论文” 时所发的往往正是符合此定义的邮件。&br&&br&3.顺便说一下, 这一行为隐含着民科的 “论文” 无论发表与否, 都未被学术界真正接受, 以及民科对自己 “成就” 进行反复宣称等未在定义中直接列出的特点。&br&&br&这里的 “成年人” 一词只是简略说法, 并不等同于年龄意义上的成年人, 由于它的作用是避免将尚在系统求学阶段的年轻人列为民科, 因此其含义也是以是否仍处于系统求学阶段为界定的。 一个年龄意义上的未成年人若在从事本定义所述的民科行为的同时, 已不再接受系统的科学训练, 那对于本定义来说就可被列为 “成年人”。&br&&br&4.打个比方来说: 小蛇虽小, 若吃的是小动物, 那就是正常行为, 大蛇虽大, 若意在吞象, 且不死不休, 那就是民科行为。&br&&br&                            二零一一年三月五日写于纽约&/blockquote&
让我想起刚上大学时候看到的——量子力学理论是现代物理学公认的两大支柱之一,而今,它受到了一位中国数学家的挑战。上海交通大学理学院应用数学系陶宗英教授经过20年的潜心研究,运用数学方法严格证明,提出量子力学是一个逻辑上自相矛盾的理论体系。日前…
-&br&&br&小时候,父母离婚,母亲在餐厅工作,每天收班都是半夜。&br&一次买了三明治回来,那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这种东西。&br&&br&半夜,母子三人挤在老家,小小的床上。&br&只一个小小的三明治,不够两个小朋友享用。&br&所以,我妈自主分了。&br&&br&我吃了面包和火腿,姐姐吃蛋。一直以为母亲偏心。&br&年过三十多,数十年后,偶而还会为这一幕,气得在梦中哭醒。&br&&br&后来跟姐姐说起这事。&br&&br&她不高兴地:「该哭的是我,你知道我多想尝尝火腿的味道吗?」&br&&br&&br&&br&&br&ps:&br&&br&有人问我为什么不一刀切了分两半?&br&显然没看明白我的意思,那是我妈偏心,叫女生吃个寻常的蛋,剩下的全归我了。&br&单纯的偏心男孩,懂了吧?&br&&br&前阵子,一个相识多年的老友。结婚三年,为了莫名其妙的理由,把老婆娃给扔了。&br&气得我跟他绝交。多久的交情,就此打住,至此为止,决意老死不相往来。&br&&br&冬夜,母子相依,想到那样一幕,我就火冒三丈。&br&&br&只因脑海里,那该死的三明治,盘还多年不去。&br&真它妈的,该死的三明治。&br&&br&-
-小时候,父母离婚,母亲在餐厅工作,每天收班都是半夜。一次买了三明治回来,那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这种东西。半夜,母子三人挤在老家,小小的床上。只一个小小的三明治,不够两个小朋友享用。所以,我妈自主分了。我吃了面包和火腿,姐姐吃蛋。一直以为母…
&p&我看了很多的答案,都是讲述眼睛看到的不易,其实生活真正的困难,常常体现在一些我们看不见的地方。&/p&&br&&p&我十几岁那年,去医院看病的时候,有一次经过后面的一个花园,里面坐着一个病人,当时他穿着一件蓝色的竖条的衣服,有点像我们在动画片里看到的囚犯穿的衣服,然而,现实远没动画片里来得有趣。&br&&br&他像一截枯木坐在那里,皮肤泛黑,脸上划着个蓝色的叉,看起来没有什么神气。他拿着手中的水,喝了两口,放下,动作十分生硬,整个人看不出什么活力。安静地坐在那里,好像在等着什么——多年以后我恍然大悟,他是在等待死亡。&br&&br&“那个是癌症病人。”我妈的话解答了我当时的疑惑。&/p&&p&&br&“你怎么知道?”&br&&br&&/p&&p&“因为他的脸上画着把叉,那个是放疗的时候用的。”&/p&&br&&p&“放疗?”&br&&/p&&br&&p&“嗯,到时候机器就对准这个地方,‘咔咔咔’,杀死癌细胞的射线全照在这个打叉的地方。”我妈模拟着机器,发出一连串的声响惊醒了我。&/p&&p&&br&“会痛吗?”&br&&br&&/p&&p&“射线会将好的细胞和癌细胞统统杀死。会带给人本身很多的副作用。”&br&&br&&/p&&p&“比如说?”&br&&br&&/p&&p&“你看他,没头发了。放疗后的人通常会精神差、没食欲什么的,人也会变得很瘦。”&br&&br&旧时的湘雅医院建在一条马路边上,外面人来人往,人们都忙着各自的生活,而他却安静等待着死亡的来临——对于他来说,那很可能不是安静,而是全身实在没有力气了。&/p&&p&&br&午后的春光和煦,他闭上眼睛,任由阳光倾泻在他的身上。我也突然感觉到,自己能自由地呼吸着这世间的空气、能平静地享受这午后的太阳,已经是万幸了。想到这些,我忽然忘记了自己是个因为咳嗽不止而过来看病的病人。&/p&&br&&blockquote&&p&放疗主要的作用是杀死癌细胞,与此同时亦会影响到正常的细胞,造成疲劳、反胃、便秘与腹泻、口腔溃烂、头皮与脱发、皮肤痕痒剥落、神经和肌肉麻痺、听觉改变、血液出现问题及生育能力下降等的副作用。&/p&&/blockquote&&br&&p&这些是我后来,一天看报纸时,看到一个罹患癌症的港星所遭到的苦难。&/p&&p&我不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苦难,我只知道,对于我个人来说,一个失眠的夜晚,就足以让我几天都缓不过神来。&/p&&br&&p&如果不是我的母亲告诉我,我根本就不会知道这些,我只当他是个平常的病人,坐在那里晒太阳,看上去和一般的病人并无太多不同。&/p&&p&没想到隐藏在这安详背后的,是生活带给人的巨大的苦难。&/p&&br&&blockquote&&p&海明威曾说:“一部作品好比‘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是1/8,而有7/8是在水面之下,写作只需表现‘水面上’的部分,而让读者自己去理解‘水面下’的部分。”&/p&&/blockquote&&br&&p&生活亦是如此,&strong&我们眼睛看到的,仅仅是生活的一小部分。更多的,隐藏在眼睛的那一头。&/strong&&/p&&p&&strong&我曾经在&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长大以后,你悟出过哪些不一样的道理? - 万方中的回答&/a&说过:“我们年轻时,看到的往往是生活带给我们的表象,而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看到隐藏的部分开始逐渐增多。”&/strong&&br&&br&经常会有人问我:“怎样增粉?怎样做公众号?怎样写作?”如是等等。&br&我也亲手带过一些人,帮助他们成长。但我自己并没有任何人教过我,即使他们教过我一些抱团求赞刷脸之类的方法,我也都没用过。我所有的东西,都是通过自己观察然后实践试出来的——其实这个世界很多事情,不用别人去用嘴巴说,只要你用心去观察,去体会,你就会了解到其中隐藏的玄机。&br&&br&比如我最近一出门,就喜欢用打车软件。有时是几十块,有时候是几块,还有的时候是免费。价格便宜得惊人,不仅冲击了现有的出租车市场,更是冲击了摩的市场。&br&服务也好得不行,来的车档次也很高,有别克君威,也有奔驰宝马。&br&有些车一坐上去,司机先来瓶水:“车门旁边有水,请随意喝。”&/p&&br&&p&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享受了前所未有的方便和价格,高兴了,就行了。&/p&&p&对于我而言,我更关注的是这些背后的东西——你永远要知道,当你享受一些超一流服务时,背后必然是别人付出大量的艰辛。&/p&&br&&p&比如我就观察到一个现象:每次我从佛山上车跟司机说:“我要去广州XXX。”&/p&&p&然后司机就不吭声了,一路走得很沉默。还有的,一听说要去广州,就以”不知道、不方便“为由婉拒,只好取消。&/p&&br&&p&终于有一天,我遇到个司机,他告诉我:“你看,我广州的车,一到佛山,他客户端就自动下线了。虽然是同一个公司,但两地是不互通的。”&/p&&br&&p&“然后你开着空车回来?”&/p&&br&&p&“有时候是——不过你不用担心这些啦,”司机强装微笑,“你看,我有两个手机,我这个手机还有另一个打车软件,那个软件是可以的,到时候我就接个从佛山到广州的客人就行了。”&/p&&br&&p&“那就好,不然我搭你的车,还真有些过意不去呢。”&/p&&br&&p&“没事,我挺赞成不能拒载这条的,真的。要是能拒载,我们和出租车有什么区别?客户凭什么支持我们,你说是不是?”司机安慰我道。&/p&&br&&p&“我白天工作,晚上就出来跑这个。”接着,司机又向我介绍起他的生活。&/p&&br&&p&“那你们真是辛苦哦。”&/p&&br&&p&“为了生活,没办法,要吃饭。”&/p&&br&&p&“像你们这样跑,一个月能跑多少钱?”&/p&&br&&p&“开始的时候可以跑4万,现在不行了,一万多,勉强。好评越多,给的补贴就越多,大概一个10块钱这样子,而我们刚开始的时候都是翻倍的。”&/p&&p&——我终于知道为什么司机给矿泉水了,因为他们希望客户给好评,能得到更多的补贴。&/p&&br&&p&我还想跟他说,不能将一万块当作纯利算进收入里,他还没算车子的折旧费用。这样算下来,他凭自己的劳动赚的钱,并不多。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p&&br&&p&我有的时候,工作到晚上一两点,就会打开打车软件。当我看到这么晚,还有人在公路上,为了生活而奔波忙碌,就觉得自己的辛苦真的是没有什么——对于我来说,这个点是我一天的结束,而对于某一类人而言,这是一天的开始,也许只有到天亮,他们才能好好地睡上一觉。&/p&&br&&p&我想,如果我不去好好地观察,是永远不会了解这些人的辛苦的。从劳动强度上来说,我觉得这些熬夜的人不比那些在烈日下穿着COSPLAY服装工作的人强度要小。&/p&&p&&br&&/p&&p&生活的苦楚无处不在,年轻的时候,我们大多为生活而累,而当你脱离了忙碌,闲下来的时候,又为空虚寂寞所恼——年少的时候我们在受到挫折、遭遇痛苦之时,常常会刻意地放大自己所经历过的痛苦,孰不知这一切仅仅是一个开始。&/p&&br&&p&我们经常说”年少不知愁滋味“——这是因为年轻的时候,身体还很健壮,因此感受不到衰老带给人的折磨。&/p&&p&而到了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便开始急剧下滑,又开始被疾病所困扰——所以你大概能理解,为什么很多人退休以后,就整天谈养生保健之类的话题了。&/p&&p&这时候你会发现,年轻时所遭受的那些痛苦压根就不算一回事,当身体有了疾病时,你只希望稍微安静一下,就谢天谢地了。&/p&&br&&p&如是循环,痛苦仿佛伴随着人的一生,无休无止。&/p&&br&&p&这是我走在路上拍下的一幕:从照片里可以看出,老人因为疾病的侵蚀,背脊已经直立不起来,只能弯着腰,靠着拐杖的支撑走路。路上看她花了良久,拣起了地上的一个塑料水瓶——那大概是她收入的来源。&/p&&img src=&/0d7efa4eaf797b712472feaafcac2d9a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0d7efa4eaf797b712472feaafcac2d9a_r.jpg&&&br&&p&我觉得这些都还只是表面现象,倘若我们继续深入了解她的生活,吃些什么、住着什么、生病了怎么办,将会看到生活更为艰辛的一面。&/p&&br&&p&我记得四年前,公司面临倒闭,我从里面出来,打算在旁边租房子。&/p&&p&那天,我跟着中介一路看过来,我才第一次看到,有人住的是单车棚——就一个非常小的铁棚屋里,挤着三四个人,屋里没有光、没有窗子。外面简单地拉了一根绳子,上面挂着几件破布衣服。&/p&&p&从外面可以依稀看到,里面潮湿、肮脏,更像是一个破败的山洞,一股味儿从里面扑鼻而来。看到这一幕我心里打了个寒颤,然后快步走开了,我希望自己永远都不要接近这样的生活。&/p&&br&&p&史铁生曾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自嘲着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写点东西。”&/p&&p&“每周三次透析,一、三、五下午,剩下的时间就不多了,只在上午时精力好一些,写作也是在上午完成的。”这是他对于自己一天的描述。&/p&&p&透析所带来的巨额开支自是不必说,疾病对人身体的损耗和痛苦才是真正的苦楚。&/p&&br&&p&今天,能用手机点击看到我这篇文章的人们,我相信你们绝大多数都是年轻人,毕竟极少有老年人会上网。当你们还在为生活所累,在为爱情哭得死去活来,在为无聊的生活而无病呻吟的时候,对于这个世界的另一些人来讲,能呼吸一口,感受一下这个世界的安静和美好,已经就非常不易了。这些并不是我们这些年轻力壮、少去医院的年轻人所轻易能见的,而这些,恰恰是生活最为不易的地方。&/p&&br&&p&说起这些,我又想起了 &a data-hash=&1f644a1b7da169d2b56e1a4c6da61fea& href=&///people/1f644a1b7da169d2b56e1a4c6da61fe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tip=&p$b$1f644a1b7da169d2b56e1a4c6da61fea&&@程浩&/a& ,希望他在天堂里安好。 &/p&
我看了很多的答案,都是讲述眼睛看到的不易,其实生活真正的困难,常常体现在一些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我十几岁那年,去医院看病的时候,有一次经过后面的一个花园,里面坐着一个病人,当时他穿着一件蓝色的竖条的衣服,有点像我们在动画片里看到的囚犯穿的衣…
高中看《读者》时看到的一篇文章&img src=&/ed0b801caac_b.jpg& data-rawheight=&690& data-rawwidth=&55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ed0b801caac_r.jpg&&&br&&br&&br& 《一生中落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br&
里则林&br&15岁初中&br&&br&15岁那年,我们搬进了一个陌生的小区。住得离学校更远了,出入都要带门禁卡,这更让吊儿郎当的我头疼。&br&&br&每次走到门口,我就会忽然弯腰直接从栏杆下面钻过去。这时候,门口保安总会以一副我欠了他八百万没还的样子,让我出示业主卡,本来无伤大雅的事到了这里却让我莫名生厌。我常常漫不经心地说出门牌号,然后以鄙夷的眼神大大咧咧地离开。我和所有生活优越的少年一样,不知什么是尊重。&br&&br&有一天,我又忘记带门禁卡,他照常拦住我。我忍不住破口大骂,把平时累积的不爽一并奉还。保安大叔憋红了脸,礼貌地向我解释这是规定,我只觉得他就是那种有点小权力就要用尽的小人,嘴里蹦出两个字--傻帽,然后径直走了进去,内心有一种打败他人之后的暗爽。&br&&br&某天下午,楼下尖锐的谩骂声吵醒了午睡的我。一个中年男人正指着那个保安大骂着,面目狰狞。保安大叔则无助地叹着气向四周张望,灼灼的烈日下,穿着制服的他汗流浃背。&br&&br&原来,他一天要承受许多次这样的谩骂,而我也是其中一个。&br&&br&那天我特意带了门禁卡,还在门口的超市买了两罐可乐给他。他一开始不肯接受,最后接过可乐放在一边。自那之后,那个保安每次见到我都对我笑。&br&&br&春节期间,下着雨,他一个人站在小小的亭子边,时而抬头看天,时而往远处呆望。保安亭没有电脑、没有电视,他就这么一天天无聊地站立着。&br&&br&这一场景,定格在了我年少的记忆里。&br&&br&我想,他一定也有自己的父母、孩子、爱人。原来一个人为了家人,可以这般坚忍地站过一个又一个炎夏与寒冬。&br&&br&尽管后来多次搬家,但我总能在不同的人身上,看到他的影子。&br&&br&17岁高中&br&&br&初中毕业以后,我便离开了父母,在陌生的城市读高中。&br&&br&在那里,我常常三餐不定,有时随便就在路边解决温饱问题。&br&&br&有个卖山东煎饼的小摊我经常光顾。我记得卖煎饼的大叔有个小男孩,小男孩每天下午六点会准时到他爸爸的小摊。有时在一张塑料凳上面写作业,有时在玩树下的小花小草,有时困了就枕着小书包在手推车旁的硬纸板上睡觉,不吵不闹。&br&&br&有天晚上我路过那条街,发现那个卖煎饼的小摊被人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围着--一个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大发雷霆,指着不小心将面糊溅到他身上的小男孩的爸爸大声谩骂。小男孩的爸爸很窘迫,一个劲地道歉。我透过人群看到了小男孩,他被人群包围着,眼里满是惊恐和无助,紧紧地抓住爸爸的衣角。&br&&br&后来中年男子骂舒服了,终于走了。&br&&br&人群散后,他爸爸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凳子上--也许是在儿子面前丢脸了,也许是心酸和委屈。小男孩的爸爸摸着小男孩的头,嘴里大概说着一些&没事&之类的话。&br&&br&我本来想顺便多买一个煎饼,走上前却看见那个小男孩爬到了爸爸的腿上,用小手拍着爸爸的背。小男孩咬着嘴,努力忍着,不让爸爸看到,双手不断交替着擦自己的眼睛。&br&&br&那一瞬间,我被心酸淹没。&br&&br&我想起了我忙碌的父亲,我们总是很少交流。哪怕在他人生最低谷的时候,我也不曾像这般拍拍他的背,说说鼓励的话--那样显得很别扭。在体恤父母方面,我甚至连一个小男孩都不如。&br&&br&从那之后,我开始有事没事打电话回家,我知道,等我长大了,父母就老了。&br&&br&22岁大学&br&&br&二十几岁,我回到家里的厂实习。我总算开始听爸的话了,这让他多少有些欣慰。&br&&br&在厂里,我注意到了业务员小胡。他来厂里两年了,总是很勤快。我曾经陪他一起出去跑业务,他两手拎着样品,在一家家商店屡受白眼,而他只是汗流浃背,保持礼貌地笑着。&br&&br&那是一次再寻常不过的饭局,他被东北来的客户一个劲地灌酒,而他还在为大家倒酒、倒茶、递纸巾、叫服务员、开酒,还有强颜欢笑。那晚,不胜酒力的他醉得一塌糊涂。&br&&br&我送他回家,顺手开了音响,张国荣的《取暖》,他听着,说上学的时候觉得不好听,不过出来工作以后就觉得挺好听的。他转过脸,看着窗外。路灯投射过来的光一道一道地刷过他的脸庞,天上挂着冰凉的月亮,黑暗里我看不到他的表情。&br&&br&他红脖子红脸大声地唱了起来:你不要隐藏孤单的心/尽管世界比我们想象中残忍/我不会遮盖寂寞的眼/只因为想看看你的天真/我们拥抱着就能取暖,我们依偎着就能生存/即使在冰天雪地的人间……&br&&br&他的声音颤抖、沙哑而压抑,进而把脸埋在手中,抑制不住地大哭起来……&br&&br&我什么也没说,只是把他送到家。他红着眼睛,打开小区花坛边的水龙头,双手捧水用力地搓着脸,然后挺直腰杆,用纸巾把一脸的水擦干,咳了两下,深吸一口气,对我笑了笑,问:&还看得出来吗?&我说还好,我知道他老婆还在等着他。&br&&br&这一刻,我既为他心酸,又为他感动。我想他马上就要回到那个简陋却温暖的地方了,他的脆弱不会让自己的老婆看到,他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br&&br&作家刘亮程曾说过:&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那些生命中的陌生人,如果我可以和他们一样,为了亲人而忍耐那些劈头盖脸的风霜雨雪,忍耐所有世事艰险,然后依旧坚持,依旧感恩,依旧奋斗,也许那样的男人,才算是真正的成长与成熟。
高中看《读者》时看到的一篇文章 《一生中落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 里则林15岁初中15岁那年,我们搬进了一个陌生的小区。住得离学校更远了,出入都要带门禁卡,这更让吊儿郎当的我头疼。每次走到门口,我就会忽然弯腰直接从栏杆下面钻过去。这时候,门口…
2005年时,家里开着婚庆店,是在一条卖古玩的街上,店铺前是一长排台阶,别家害怕影响生意,不让扫大街的环卫工坐,我家的店选址极其失败,根本没有生意,没什么好嫌的,母亲也比较善良随和,所以环卫工们闲下来时,就都坐在我家门口,一坐就是四五个。&br&&br&我要讲的是一个阿姨的故事,我不知道她姓什么,大家都叫她毛毛,我叫她毛阿姨。&br&&br&毛阿姨负责我们那条街,是顶替别人的工作。&br&&br&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就连这么个扫大街的工作,都得上面有人才能揽下来,当时这个工作的月薪是500块加养老保险。&br&&br&毛阿姨只赚400块,养老保险当然没她的事儿。&br&&br&&b&毛阿姨又黑又瘦,一双手却干练有劲,扫起马路来风风火火,兢兢业业。&/b&&br&&b&&br&她的脸上总带着一副谦卑的笑容,并不怎么灿烂,像是一副面具一样,哪怕她难过的时候,也是一脸笑容,她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这一副笑脸面具,是她用来保护自己最廉价的防御。&/b&&br&&br&当时扫马路的人可以顺手捡瓶子,毛阿姨就总是开心地去捡,她的眼睛滴溜溜的转,有游客的饮料快要喝完,她就远远地跟过去,等着人家喝完丢掉,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捡起来,然后像做了贼一样,偷悄悄放进准备的袋子里。&br&&br&如果运气不好,游客进入了其它环卫工的领域,她就只能悻悻地走回来,因为捡瓶子也得讲规矩,人家的地盘,瓶子就归人家管,你去捡了,就是和人家过不去,经常有环卫工因为这个吵架。&br&&br&而毛阿姨因为不是正式的环卫工,总是被别的环卫工欺负,他们不许毛阿姨到他们的地盘捡,但他们却常常到毛阿姨的地盘捡,而且捡了也不避讳,直楞楞的拿在手里,像是挑衅,又像是炫耀。&br&每逢这时,毛阿姨就叹气,说要是正式工就好了,而自己不是,只能忍着,否则别人给她使绊告状,她就连这份工作也没有了。&br&&br&当时毛阿姨常年带着一个被烫得变了形的可乐瓶子,里面灌着白开水,偶尔喝没了会进店里倒点水,每次都客气得似乎受了我多大的恩惠。&br&&br&偶尔和她聊天,她总爱聊她的儿子,她说她儿子不好好学,还有一年就考大学,估计是考不上,八成要补习一年,而补习一年要6000块,是她一年半的工资,这可如何是好。&br&&br&而她儿子,我是认识的,比我小一届,是个染着黄毛的小混球,天天逃课泡在网吧里,叼着烟打网络游戏,偶尔会倒腾点游戏币卖,好赚点网费继续打游戏。&br&&br&那是个寒风刺骨的冬天,朋友托我去网吧买张点卡,我穿着厚厚的衣服,一出门,马上被冻了回去,天气预报说,户外零下十几度,而毛阿姨就蜷缩在我家门前的角落,用破围巾把脸围得只剩下眼睛。&br&&br&我因为要锁店铺,不方便请她进去,便劝她赶紧回家去,这么冷,别生了病。&br&&br&她说不行,今天领导要下来检查,必须在自己的片区呆着,我就赶紧说,那你等会,我买个东西就回来了,你进店里呆着。&br&&br&然后就快步跑去网吧,一进门,满满的人,温暖如春,我一眼就看到毛阿姨的儿子。&br&&br&他打游戏正打得火热,外套都脱了,两眼放光,随口一句:老板来瓶可乐。&br&我是个陌生人,不好说他什么,而且说也没用,牙关咬了下,买好点卡就回去了。&br&&br&开了店铺的门,赶紧让毛阿姨进去,她还有些不好意思,但架不住冻,还是进来了,站在门前冲窗外望着,好在领导视察时及时的走出去。&br&&br&可能是因为冻久了,一进屋她不停的跺着脚,说又痒又麻,我烧了一锅水,把两瓶饮料烫了进去。&br&这时候她说,今天太冷了,伟伟(她儿子)出门的时候衣服没穿多少,肯定要冻坏了。&br&&br&听到这句,我一下子愣住了,我没告诉她,刚刚看见她儿子在网吧的事。只随口说了句,年轻人不怎么怕冷,阿姨不用太过担心。&br&&br&然后,我把烫好的饮料递给毛阿姨一瓶,她说什么都不喝,我就把两瓶都打开了,逼着她。她见拗不过我,才拿起来喝。&br&&br&真好喝,上回喝这个,还是去年过年呢。毛阿姨抿了一口,感激不尽的说。&br&&br&听到这个,我忽然心里难受的不得了。&br&&br&我给她喝的,只是一瓶再普通不过的可口可乐。&br&&br&后来她儿子因为偷东西,给关了少管所,出来后没几天,又偷东西,这次给判了刑。&br&&br&&b&毛阿姨一下子就老了。&/b&&br&&br&她那不变的笑脸变成了苦涩,经常一个人坐着出神,后来有一次,她夸我妈妈皮肤好,一说年龄,才发现她竟然比我妈还要小五岁!&br&&br&而看上去,她像是起码比我妈大十几岁的样子。&br&&br&她总是念叨着,扫马路赚不了多少钱,要是能找份兼职做饭的工作就好了,现在多攒点钱,等她儿子出来了,给做个小买卖,听说在学校门口卖凉面挺赚钱,不过得投资个三轮车,一个三轮车又要几千块钱,最好买辆二手的,还叫我帮忙打听,有便宜的帮她留意着。&br&&br&而在二手三轮车还没有买到手的时候,毛阿姨被醉驾的车撞了,撞的挺严重,一条腿废了,休养了大半年,靠了拐棍才能勉强出门。&br&&br&那时候我家的店已经不开着了,新租的人开了个饭店,不让环卫工在门前坐了,大家都坐到了拐角处的公厕旁,一次路过,我看见了毛阿姨,她在坐着晒太阳。&br&&br&她对我说,现在日子好过了,撞她的人赔了三万块钱,她儿子也快要出来了,党和政府就是好啊,还给她弄了个低保,过去老也申请不上,然后偷悄悄给我说,撞她的人是公安局谁谁的小舅子,低保是靠了人家的关系才吃上的。&br&&br&她的脸上又有了笑容。&br&&br&&b&而我的眼睛盯着的,却是她报废了的那条腿,她再也不能风风火火的扫马路了。&/b&&br&&br&&br&- - - - - -? - - - - - - - - - - - - -&br&&br&我只是负责把经历的这个故事讲出来,至于大家如何解读,我是不加引导和干涉的。&br&&br&毛阿姨的思维有很大的局限,但这是她几十年的人生经验,几乎已不可能更改。&br&&br&毛阿姨的儿子不够争气,也必然是和家庭教育有一定关系,但教育方面,显然并不是毛阿姨这类人所擅长的。&br&&br&悲剧有时候并不是故意的,很多是无意,所以无奈。&br&&br&希望看到这个故事的每个人,能够得到有价值的讯息和思考,那我就没有白写。
2005年时,家里开着婚庆店,是在一条卖古玩的街上,店铺前是一长排台阶,别家害怕影响生意,不让扫大街的环卫工坐,我家的店选址极其失败,根本没有生意,没什么好嫌的,母亲也比较善良随和,所以环卫工们闲下来时,就都坐在我家门口,一坐就是四五个。我要…
之前在北京创业的时候,晚上回家差不多都10点,还看到这位老人在这里孤独地摆摊。&br&&br&&img src=&/dbe762db164f465c79cfac_b.jpg& data-rawwidth=&768& data-rawheight=&10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8& data-original=&/dbe762db164f465c79cfac_r.jpg&&&br&&br&地点就在 朝外SOHO (靠近) 大门口:&br&&img src=&/bd6bfe1f3b877_b.jpg& data-rawwidth=&1130& data-rawheight=&90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30& data-original=&/bd6bfe1f3b877_r.jpg&&&br&有时她围了一个白色丝巾,如下图:&br&&img src=&/7fcb3f8e15a17f691cd4_b.jpg& data-rawwidth=&768& data-rawheight=&10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8& data-original=&/7fcb3f8e15a17f691cd4_r.jpg&&&br&&br&我有一次和同事专门停下来看了一下她卖的商品:&br&&img src=&/6f908b99eebeeb0545a82_b.jpg& data-rawwidth=&768& data-rawheight=&10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8& data-original=&/6f908b99eebeeb0545a82_r.jpg&&&br&&br&其实都是她从旁边的垃圾桶里捡来的。很多东西要么就是脏的,要么基本没法用。我实在看不下去,问她儿女呢?怎么没有赡养她。可惜,她说的家乡话我压根听不懂。&br&&br&我给了她100块,她很感激,但是非要我拿点东西。挑来挑去,选了一个这个:&br&&img src=&/fe939b371ef3f618395b_b.jpg& data-rawwidth=&768& data-rawheight=&10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8& data-original=&/fe939b371ef3f618395b_r.jpg&&&br&小熊猫身上还有脏迹,因为是捡来的。&br&&br&她说:&b&“这100块,可以够她生活几个星期的。”&/b&&br&&br&&br&---------------------&br&针对用户评论的回复:&br&&br&&br&1. 她说的不是听不懂吗?为什么后面知道100块可以过很久?&br&&br&前面解释为什么家里人没有赡养的问题,她说的语言和逻辑很复杂,我隐约记得当时没有听明白,主要是好几个关键词都完全听不出来普通话对应什么。我还专门问了下,也没得出她的道理。&br&&br&&br&2. 是老虎,不是熊猫&br&&br&写完答案后。经过大家提醒,我也才发现。不过当时和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都觉得是熊猫,于是就不改答案了。&br&&br&3. 回应某些长辈们“成熟”的想法&br&“每次我遇到与老太太类似的人或者真的好可怜的乞者讨时,我都忍不住把口袋里的一些零钱给他们,有一次给了20,我妈马上教训我,说怎么给这么多(我家条件是不错的),家里人还总是说这些人都是骗子,劝我以后别再做傻事。每次我都很难过,觉得他们怎么就不能再善良一些。他们总觉得帮助这样的弱势群体,是在做“圣人”,不是我们这些普通人要做,都是那些电视剧里或者很有钱的人该做的。好伤心”&br&&br&&br&这里我奉行一句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很多人都知道中国的职业乞丐多,很多还是边乞讨边行骗。年少的时候,我给乞丐钱,是因为幼稚不懂事;到了中学和大学后,我害怕上当受骗,一个乞丐也不给了,因为一来我的钱救不了他一辈子,二来他们很多都是职业的。后来玩topcoder赚钱了,一个月来个刀很容易,于是我又开始慢慢给一些我觉得特别可怜的人钱。再后来cmu毕业进入了Facebook,我每次回到国内的时候,见到乞丐都给。有时100,有时几十,完全随机或看心情,因为我觉得这点钱根本就不算什么了。另外我也压根不去推敲谁是职业谁是真的乞讨之类的,我觉得我的时间和精力完全可以省下来花在更加有意义的事情上。我有时甚至想:10个乞丐里,就算有9个是假的,但是至少我可以让最后那1个人感到温暖就够了。反正我背后有Facebook和美国这座靠山,另外美帝每年都通过贸易手段和金融货币战争,攫取大量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我只是将从美帝赚的钱反补一点点给国内的民众。只要我事业继续攀高峰,这些都是小钱。&br&可悲的是,有些人看不透这一切,宁愿按照自己的逻辑去解读我的行为。有些人后来说我幼稚,有的说我在美国呆久了太单纯。而我相信万物规律和世间哲理是一个轮回的过程,有时你进阶到下一个高度,底层的人看不透你,反而觉得你处于更为原始的阶段。这就是我之前发明创造的一句话:大智若愚,大成熟若幼稚。&br&就好像很多看我知乎专栏会想,你怎么叫自己大魔王?还覃超帝国翻天的?你是逗比吗?&br&对于这种幼稚问题,我只是默默一笑,然后千言万语化作一句:“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谢谢大家的阅读。&br&&br&&br&最后,若我的文字让你觉得风趣,或者诙谐无奈,或者笑而不语,或者笑中有泪,或者直击内心,或者有所启发等,请订阅我的知乎专栏 :-) That would encourage me so much.
之前在北京创业的时候,晚上回家差不多都10点,还看到这位老人在这里孤独地摆摊。地点就在 朝外SOHO (靠近) 大门口:有时她围了一个白色丝巾,如下图:我有一次和同事专门停下来看了一下她卖的商品:其实都是她从旁边的垃圾桶里捡来的。很多东西要么就是…
十岁之前,我妈开过一个很小的电话亭,就在嘈杂的马路边。打电话市话五毛一次,长途好像是一块多吧,时长另算。卖水,饮料,烟。&br&买烟最多的是一些装修,管道工人。买便宜的君健,红芙蓉,有时也买软白沙。现在你们常抽的蓝色的芙蓉王,那会好像还没出现吧。&br&最开始是全家都睡家里,但是有一天亭子被小偷撬了,烟全被偷走。之后每天我妈就睡电话亭里。冬天,南方湿冷,电话亭透风,晚上睡在里面更可想而知。夏天热,里面空间小,小小的电风扇根本不顶用,捂得人出一身痱子,我爸心疼我妈,就两人轮流换着睡。&br&看着爸妈痒得止不住挠痱子,我觉得生活真不容易。&br&&br&&br&在那样的条件下,我妈还是送我去学跳舞。说得受点艺术熏陶。&br&一直到上了小学,家里开始好转一些,换了闹市区的一个小门脸。&br&夏天晚上,放学经常坐在店门前写作业,写完陪我妈推着大冰柜去市里最大的喷泉广场卖冰饮料冰淇淋。&br&大部分时候,也带了收音机,我就在我家的冰柜前跳舞。渐渐就有人围拢来看,人也多起来。时间长了,偶尔我不去,还有人会问我妈。&br&喷泉广场的热闹不定期,周末人多的时候闹到凌晨,我妈也就摆到凌晨。而店铺,则用大锁锁住。&br&然而锁根本防不了贼,小偷不撬锁了,直接把卷闸门从中间横着割开,挖出一个洞来。待我们收摊回店,等待我们的又是被洗劫一空的烟柜,还有钱箱。&br&看我妈坐在地上哭,我觉得生活真不容易。&br&&br&&br&我家店几间之外是一家当铺,黑道背景。手下人喝醉酒,到我家店打电话,长途,打完不肯给钱。我妈和他争辩,他搬起脚边的凳子往我妈头上抡,我妈抬手去挡,手骨折。&br&那天我考试考了高分,兴冲冲回店想给我妈看,结果只看到坏掉的凳腿上蹭上的血。&br&当铺老板亲自去医院探望,赔了钱,说就别喊到警察那去了,别麻烦。&br&「别麻烦」,谁敢不答应。&br&当铺老板临走摸我脸,给了我一罐绿力牌的纯麦奶茶,让我听妈妈话,好好学习。&br&我知道是他们那群坏人打了我妈,但我什么也不敢说。接过奶茶,乖乖点头。&br&现在已经没有那个奶茶卖了,好像倒闭了吧。&br&生活真不容易。&br&&br&&br&牛肉粉是湖南很多人家早餐标配。家楼下走过一条街,有家很好吃的牛肉粉店。卖三块钱一碗。去买时,提一个绿色的塑料外壳保温桶,总和粉店老板说,多加点汤,要多点,再多点。&br&吃之前把牛肉汤逼到一个碗里。去菜场买了生的粉,一块钱一斤可以下两碗。&br&把买的那碗里的牛肉汤,和这粉一起倒到锅里炖一会,这样一家三个人都能吃好。&br&有一天,还剩了一些粉,我放学回家,开冰箱想吃。我爸说:那粉已经坏掉了啊,别吃。说着递给我钱,说:想吃再去买。我刚准备倒掉,我爸着急地喊:别倒别倒!我吃!我:不是说坏了吗?我爸:你别吃就是了,我是大人吃了没事的。&br&看我爸笑眯眯的样子,我觉得生活真不容易。&br&&br&&br&店里卖鞋油,金鸡牌,一块二一支。那条路的擦鞋妇女经常来我家店买,一来二去熟了,对这个群体有了感情。&br&她们时常被城管赶得飞起跑,我特别同情,经常和我妈说,阿姨们好可怜哦。&br&有一天我妈出去进货,让我看店铺。一个擦鞋妇女来,观察一会,问我妈去哪了,我照实说。她说买鞋油,买了一支,给了我一张百元整钞,说刚刚收的。&br&钱箱里十块以上的钱都被我妈带走了,我细细数了里面几乎所有钱,生生凑出90多给她,不够,她说没事,我还心说她人好。&br&待我妈回来,给我妈看,才知道那百元钞是假的。擦鞋妇女靠这一百假钞套走了钱箱里几乎所有钱。那时的90块钱,不比现在。&br&我妈气极了,提着我胳膊把我摔到店门外的地上,暴打了一顿。&br&我知道可能那个擦鞋女也是误收了假钱想转掉损失。我体谅她的难处,但我呢?我一个小孩儿,是无辜的,我并不想在那个年纪就理解这些。&br&所以我到现在,依然无法对一些所谓的「弱者」产生想当然的同情。我不管强弱,只看理。&br&被摔趴在地的时候,也觉得,生活真不容易。&br&&br&一转眼这些年过去,家里好了起来。&br&我学了电影。&br&这段时间在密集拍片。刚刚好朋友打电话来,平面广告业转行的姑娘,第一次导故事短片,对导演拍戏流程的筹备严密度与应有的沟通程度完全没有概念,找的制片也是个坑货。明天早上6点出工,录音师突然不来了。临时找。但不认识录音系同学,也没有能帮忙的录音师。&br&导演自掏腰包,也没钱,能承担起的价位远远低于行情价。&br&听罢她几乎是哭腔的慌张求助,赶紧打电话给某个录音师朋友。&br&录音师犹豫了,冲着我,还是答应了,然而语气里还是不无委屈地怪我卖了他。&br&我是想让他不受委屈的。但导演朋友预算着实不够,也不能见死不救啊。不帮她一把,她就没法拍了,箭在弦上而不能发是致命打击,我不忍心看她受这个创。&br&两边都是朋友,我想让他们都开心,但以我现在的能力,也没法以更好的方式帮他们。&br&这一瞬间,也觉得生活真不容易。&br&&br&&br&真的,都用不着去看别人的故事。回忆一下你的人生,一定有不容易的时候。&br&每一次原以为会安稳的状态被打破,你都会觉得生活真不容易。&br&但凡你有那么一丁点儿野心,要去够那些你能力尚够不着的东西,你都会觉得生活真不容易。&br&所有你会遇到的阻力,都是生活的不容易。&br&&br&&br&但你就算没有火箭,也仍然想去摘那颗星星。&br&因为星空美丽,正是这种看一眼就激动不已的幸福感,能让你甘心接受摘星星的不容易。
十岁之前,我妈开过一个很小的电话亭,就在嘈杂的马路边。打电话市话五毛一次,长途好像是一块多吧,时长另算。卖水,饮料,烟。买烟最多的是一些装修,管道工人。买便宜的君健,红芙蓉,有时也买软白沙。现在你们常抽的蓝色的芙蓉王,那会好像还没出现吧。…
已有帐号?
社交帐号登录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qaq是什么意思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