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佛说他在垂不鲁塞尼亚王国国见过破译罪犯书信文件的哪些方法

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教学]格列佛游记第三、四卷,格列佛游记教学反思,格列佛游记教学设计,格列佛游记 教学案,格列佛游记每卷概括,格列佛游记第三卷概括,格列佛游记第三卷,格列佛游记第四卷概括,格列佛游记第二卷,格列佛游记第四卷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教学]格列佛游记第三、四卷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点击查看更多关于的相关文档
? 斯威夫特和他的
/ 作者:如空 你把爱情给了谁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格列佛游记第三、四卷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格列佛游记第三、四卷
文档格式:PPT|
浏览次数:2|
上传日期: 22:56:49|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0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格列佛游记第三、四卷
关注微信公众号格列佛游记中的特列不尼亚王国_百度知道
格列佛游记中的特列不尼亚王国
格列佛游记中的特列不尼亚王国
我有更好的答案
那里的人大部分全是由侦探、见证人、告密者、指控者、检举人、证人。他们先取得一致意见,他们能解释出所有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的政治含义。用第一种办法是、咒骂者以及他们的一些爪牙组成的,同时那个句子里的那些字母,经他一分析,就会变成下面这样的话;“空酒桶”指“将军”;“流脓的疮”指“行政当局”。  假如这种办法行不通。他们还有另外两种更为有效的办法,该地的学者称它们为“离合字谜法”和“颠倒字谜法”;“阴沟”指“朝廷”;“秃鹰”指“大臣”。在那个王国里,阴谋通常都是那些企图抬高自己大政治家身份的人所作;“无底洞”指“财政部”,故以“——”代之);“瘸腿狗”指“侵略者”。”一个精于此道的人;“滑稽演员戴的系铃帽”指“宠臣”;“折断的芦苇”指“法庭”。他们全都受正副大臣们的庇护;“痛风”指“祭司长”;“绞刑架” 指“国务大臣”;“夜壶”指“贵族委员会”。  我告诉他,我曾在特列不尼亚(影射英国。“Tribnia”[特列不尼亚]和“Britain”[不列颠]所含字母完全相同,只排列不一样)王国逗留了一段时间; “瘟疫”指“常备军”;“呆头”指“——”(“——”代表“国王”,当时作者不便明白写出,文件则交给一伙能巧妙地从词语、音节以及字母中找出神秘意义的能手去处理。比如说,他们会破译出“马桶”是指“枢密院”; “一群鹅”指“参议院”,通过颠倒变换可疑文件上字母拼排的顺序,可以揭开对当局不满的政党最深藏着的阴谋。例如说,如果我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说,“我们的汤姆兄弟最近得了痔疮,接着采取有效手段查找这些人的书信和文件,定好应控告哪些可疑分子图谋不轨  格列佛游记中的特列不尼亚王国是在影射英国。于是,N就是指“阴谋”。当地人管这个国家叫兰敦(影射伦敦)。塔;“扫帚” 指“革命”;“捕鼠器”指“官职”:“反抗吧!阴谋已经成熟;“筛子”指“宫廷贵妇”,L指“海上舰队”。要不他们就采用第二种办法,B指“一个骑兵团”,然后把他们囚禁起来,企图左右公众舆论以尽量满足一己私利。他们企图使一个摇摇欲坠的政府恢复元气,企图镇压或者转移群众的不满情绪,企图把没收来的财物填进自己的腰包、指使和津贴
采纳率:94%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书信也迷人    (一)    
选读什么书是怎样决定的,每个人的理由不可能一致。我的习惯,往往受到以前读书的影响,被自己所喜欢的作家所左右。  
就拿伊.琵.怀特的书信体回忆录《最美的决定》来说,在书店看到它的时候,翻了一翻,虽然有点感觉,但是肉麻口袋里的几个碎银子,还是书归原处。回家的路上,突然想到,这本书的作者white,我在什么地方曾经看到过,而且不只一次,但又记不清楚,搁下了。  
过了几天,无意中看到台湾吴鲁芹的《英美十六家》,他说:“如果只准谈一位我所喜爱的作家,伊.琵.怀特之外,实在不作第二人想。因为,拿今天美国散文大家来说,怀老无疑地是鲁殿灵光”。这使我想起,伊.琵.怀特系《纽约客》的台柱作家,文名卓著,是上世纪美国文坛响当当人物。早在林语堂的《美国的智慧》里,就提到过他。1935年,有人在《哈泼斯》月刊上发表一篇《和女人相处》的文章,里面有不少无稽之谈。出于公义,怀特写文反驳,那时的他年少气盛,风华正茂,观点犀利而不失幽默,语言明畅而不乏反讽,获得了公众的喝采。连林语堂也被折服,将这篇文章选录在书里。数十年后,香港董桥曾在文章中盛赞过他。这些文化名家的口碑是最好的书评,促我马上买来,连夜展读。  
怀特,曾为第一本随笔集起了一个非常自恋又十分合众的名字:《吾之甘露》。在自酿甘露的陶醉下,他在《纽约客》担任专栏作家,整整写了56年,虽然没有确切的资料可以证明,他创造了作家写专栏的世界之最,但是,一个笔杆子能在全球第一流杂志上摇旗呐喊半个多世纪,其才华和声望不言而喻。  
读着读着,我明白了怀特的最美决定是:娶了一位相伴终生的娇妻,找了一个称心如意的职业,选了一种适合他自己的生活方式。突然,我想到,如果带一本书去美国,把《最美的决定》放进拉杆箱也可能是最美的决定。理由很多:它是许多书信的集合体,阅读可以化整为零,不担心时间因素的制约。作者写信给形形式式的人,反映了美国社会方方面面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体味涵养人脉的诀窍。他所奠定的《纽约客》文风,在美国以至于全世界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熟读以后,会掌握一些文字如何简洁,文句怎样精美,文章怎么打动人心的门道。      (二)    
据说,福楼拜一生写信四千多封,乔治.桑书信集跨越六十多载。上世纪八十年代,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书信集在台湾出版,一时洛阳纸贵,被评为必读好书。而卡莱尔与爱默生的通信集,厚厚一大本。如今,怀特的书信集《最美的决定》,又以传记的面目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一切,再次证明书信的功能完全超越了私人的狭窄空间,具有文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和其他学科的广泛意义。  
中国现代史上,胡适以爱惜自己的羽毛闻名,在它几十年如一日的日记里,我们可以看到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操守。同样,怀特是顾全脸面的,在他致爱人、家人、友人和其他不同对象的一封封或长者短的书信中 ,总是那么温文尔雅,谦谦有礼。即便有不同的意见,也无脸红脖子粗的样子。  
怀特的文名与《纽约客》和《哈泼斯》这两本老牌杂志密不可分。但是,他擅长运用书信与人沟通,依靠隽秀的短柬,硕美的书翰,让人爱不释手的信札和各种人等建立交谊,也是一大主因。所以,他的自传与众不同,是书信体的,这可能是他写作生涯里的一个最美的决定。  
“很早以前,我就发现,写日常小事,写内心琐碎感受,写生活中那些不太重要却如此贴近的东西,是我唯一能赋予热忱和优雅的文学创作。”——怀特的夫子自道,揭示了他在美国成为最受爱戴作家的原因。对生命的把握,对许多生活小事耿耿切切的把持,对文字连根带叶的把玩,足见他一把一把又一把的才情,成就了“书信也迷人”的辉煌。      (三)       
巴赫金认为“生活就其本质说是对话”的,”对个性之人的唯一能维护他的自由和未完成性的关系就是对话关系。”如此鲜明而坚决的观点,决定了西方出版的一部巴赫金选集的名字叫:《对话的想象》。  
信,就是对话想象的最佳载体;信,就是建立对话关系的方式之一。睿智豁达的怀特,不但用书信与各种对象建立了自由多元的对话关系,而且,用温情或深情、简便或简洁、实际或实惠的笔谈,搭起了一座座心灵的桥梁。  
读一读《最美的决定》中的长信短笺,你不得不佩服怀特对笔谈怀有异乎寻常的痴迷和驾驭能力。他的笔触细,细如发丝,柔柔地撩拨你的心弦;他的笔锋尖,尖似针头,刚刚的刺激你的脑门。他讲究文字,考究文情,探究文体,真正是一个斯文绅士。  
约翰.厄普代克在这本书的序言中指出,怀特的文章“在从容不迫的节奏中闪现着敏锐的真知灼见,其出众之处在于,读者常会不期而遇诗意之震撼。”不知道下面这封信能不能说明问题。    亲爱的威利小姐:  
在写作上,我妻子给了我很多帮助,不过她本人不写。她是位编辑。编辑就是比作者更了解写作的人,不过自己却回避了强烈的写作欲望。我从1906年以来一直在写,该到了结束的时候啦。不过,作家应该写一辈子,写作就象呼吸,只不过写作对健康不利。我的一些作品得了奖,不过这种得奖并不很有趣或令人感到满足,我宁愿得到一杯好喝的无酒精姜汁饮料。写作确实能带来回报,可并不是大包大堆地来。  希望已经解答了你的疑惑。    
真诚的  
E.B. 怀特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咋发到这里?
  发错了。  不知如何改正。  请斑主指教或者帮帮忙上版面。
  转主版,请继续,以后发帖时注意栏目,也许“版务处理”是默认的,这时做一下选择,欢迎楼主来这里发帖!
  麻烦斑主了,谢谢!
  (四)      
怎么也想不到,读哲学家的书信比读文学家的书信还要解闷。    
前不久,在寻找一本旧书时,不经意的看到了两本300页左右的书信集:《黑格尔书信百封》和《康德书信百封》。前者李秋零编译,后者苗力田译编。既然是专家所编,自然值得一看。    
这一看,倒是看出了一些名堂。比较有趣的是,发现了大哲学家传记里没有写到过的生活情况,让我们体会到,再出色再出名的哲学家,也有自己的七情六欲和习惯爱好,在实现伟大抱负的同时,和普通人一样不忘吃喝,不吝满足自己的口之喜腹之乐。    
《黑格尔书信百封》中,黑格尔和谢林的往来信件收录最多,共有25封。可见他俩开始的关系比较密切。1800年11月,黑格尔为参加耶拿的学术角逐做准备,打算搬到班贝格去,过一段独立生活。他写信给住在那里的谢林,麻烦他找一个住处。就是在这封信里,露出两大亮点。一个是黑格尔表明了大志向——“我不能满足于开始于人类低级需要的科学教育,我必须攀登科学的高峰。我必须把青年时代的理想转变为反思的形式,也就是化为一个体系。”请注意,“反思”和“体系”,正是黑格尔哲学的核心特征。另外一个是黑格尔说 “我的要求是生活费用低廉,有对我身体有益的好啤酒和几个相识,其他并不计较。”原来,黑格尔是道地的忠实的货真价实的德国人,喜欢好的啤酒。    
相比之下,康德的饮食爱好更具个人特色。这在《康德书信百封》里有比较详细的反映。他有一个名字很长的学生,叫约翰.戈德弗里德.卡尔.克里斯蒂安.基塞维特尔,知道老师喜欢吃萝卜,经常送一种特尔托夫萝卜,大概这是德国的“心里美”,脆骨骨,甜津津,口感特好。在康德写给他这位学生的信里专门提到过两次。1798年十月——“我期望,今年冬天,你仍然能够费心供给我这种萝卜。不过,我不愿意让你花许多钱,我很乐意自己承担这笔费用。”1800年七月——“您担心,由于去年早临而且持久的严寒,您去年秋天送来的萝卜会被冻坏。实际上,这件事情并没有发生。直到前天,也就是星期日,我才在两个朋友之间例行的聚餐时,把最后一点吃光了。味道真是好极了。”     
赫赫的哲学大师,在为人类提供丰盛的精神粮食的同时,如此念念不忘特尔托夫萝卜,使我们想起易中天的萝卜说,萝卜有这样三点:1,草根。2,健康,有营养。3,各种吃法都可以,能生吃,也能熟吃。      有空翻翻哲学家暂别严肃学问,谈及日常生活的书信,味道真是好极了。  
  欢迎新书友,继续
  会不会写到王尔德和贝多芬的书简?板凳一个。
  多谢两位斑竹进小楼赐教!      (五)      
人们对待康德的三大批判,就象卡尔维诺所称的经典定义那样,知其盛名而从不翻看。但是,康德的经典魅力又和其它的不大一样,他那段明星格言的传播度和影响力,其它许多名言均望尘莫及,我看到过的不同中译文本就不下七八种。不说大家也知道,这个名言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也不及天上的星星和心中的道德律令我敬仰不已。(这是我记忆中的意思)    
看了他的书信集,丰满了我心目中这位哥尼斯堡时钟大人的形象。他不但象挂在自己书房里的名人像卢梭那样,爱好遐思,喜欢散步,而且养成了守时如钟的习惯,雷打不动。他虽然不象卢梭似的大胆忏悔,但诚心诚意的他,总是向通信伙伴表示歉意,因为他回信的拖延,不是慢半拍,而是慢半年甚至一年。这样的道歉文字在他晚年书信中批量出现。然后,我们一点也不怪不怨这位一生没有离开哥尼斯堡一步的名老头。    
康德书信百封,传达给读者的东西不少,除了他特别爱好“特尔托夫萝卜”的生活信息,还有他非常突出的哲学自信。在一封给将军女儿的信中,他的表达直白又醒目:“我的天赋要比属于我的小小学衔大得多,它能够澄清那很难令人信服的东西”;“尽管我知道许多具有可能性的东西,然后,我却总是很注意遵从健康理性的法则,转向否定的一边。”——他的批判根系,在这里就很粗壮了。    
读康德的书,意味着与晦涩难懂打交道;但读他的信,没有枯燥的烦恼。可见,晦涩难懂是学术严峻的外套,而学识渊博则是哲学大师的本色。在一封给诗艺学教授的信中,有这样一段非常配对方阅读口味的文字,不妨抄来欣赏:    
至于我则是每天坐在讲台的铁砧前,以同样的节律,抡着重复讲课的重锤。有时,不知在什么地方有更高贵的爱好刺激着我 ,想要我超出这个狭隘的领域,但贫困却立即发出暴躁的声音,现实地向我发动进攻,常常威逼我毫不迟疑地又退回到艰苦的工作中去。    
我们往往有这样的经验,读信比读书更见写字者的心性。康德的信有强烈的哲学个性。对于哲学爱好者来说,好比为你定制的可口可乐。    
“我永远不会说出我没有思索过的东西”。  
“人类真正的、持久的幸福也取决于形而上学”。  
“我正在研究形而上学。在这个领域,我相信自己能够提出显明的、蕴意丰富的基本原理和能够说明问题的方法”。    
漫步在康德书信的芳草地上,这些警句就象盛开的鲜花,沁芬怡人。  
  (六)     
如果在哲学家中评选劳动模范,非黑格尔莫属。  
当然,这要有比较充足的理由。    
我们可以用书作证。从《精神现象学》问世后,他的学术巨著源源不断走进书房、教室、图书馆,随便你提及他的哪一本书,大逻辑、小逻辑,法哲学、美学,哲学全书,哲学史演讲录……本本都有沉甸甸的分量,有人称誉他是专门出砖头书的专家。至于书的质量,除去难读,也是狗赶鸭子刮刮的叫,不说别的,光是一句“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引用率,让多少哲学家做梦也在羡慕。    
黑格尔写书多,教书好,是一位同行叫愁同学叫寿的教授。著名哲学家叔本华曾和他一起在柏林大学教书,对黑格尔上课宾客盈门而自己的听课学生稀稀拉拉很不甘心,特地把课程安排在黑格尔授课的同时进行,意在进行一场教学擂台赛,结果自叹不如,告别了讲台,离开了柏林大学,去法兰克福定居。谁要是不服贴黑格尔教书第一流,我们还可看看黑格尔学生的评价:“他的讲课是清楚易懂的,因为他很注意大多数听讲人的意见和不同程度的理解力。”“听黑格尔的课,可以在概念中得到直观,从直观中得到概念”。“在别人讲课中感到模糊难懂,或者只是偶然、孤立地提到的那些地方,通过黑格尔的几次讲课,我就豁然贯通了。”这些再二再三的赞美都出自一个有名望的哲学家,他就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    
如果上面的材料还不充分,那么,《黑格尔书信百封》提供了不少补充。日,黑格尔61岁生日,他的学生献诗一首,称赞老师是精神王国的君主,祝师尊万福。第二天,黑格尔作诗酬答。开头两句是:友谊的庆贺啊,打动我的深衷/这岂只是贺辞,而是庄严号令。结束两句为:切莫空耗在无益的哀怨之中,/把希望带给人民,带给劳动!——从这样一道诗歌的头尾汤里,我们品尝了年逾花甲的黑格尔“精神仍如旧日向我泉涌”的老当益壮。这种泉涌的精神我们可以在他写给老朋友的一封信里找到注解。他说,“我不能不把今秋的一切美好的计划全部打消——我必定,必定,必定要完全改写《全书》第二版的工作。在三个“必定”下面,黑格尔专门加了着重号,表示了坚强的意志。    
在书信集中,既能看到黑格尔坚韧不拔的劳动态度,还能了解他实实在在的劳动目的,以及自信而有说服力的应聘要求。1793年,他第一次踏上谋生之路,在赴伯尼尔做一个上尉军官家庭教师前,写信给介绍人,委婉地提出“由于伯尼尔生活费用的高昂,在社交中衣着的必需,和在其他方面必不可少的花费,是否可以请上尉先生考虑,再加15路易丝朵的补助以应急需。”结果他达到了目的。1816年朋友推荐他去海德堡大学教书时,他用实情和数据说明情况,提出建议,促使聘用方调整了他的报酬水平,年俸从1300福林的现金提高到1500福林,还对他作出按照服务成绩增加薪俸的承诺。从往来的信件中,我们看到一个“教书善为稻梁谋”的黑格尔,合情合理地用智慧争取实惠。    
象这样一个哲学教得好,哲学著作写得好,哲学运用得好的三好教授,可不可以金上添花,给他戴一朵劳动模范的大红花?  
      (七)      
因为写了几篇书信也迷人的小文,朋友向我推荐一本《文艺复兴时代书信集》,尝到了新的味道。    
此前,翻过一本《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雅各布.布克哈特的名著。其中,专门有一章,讲到拉丁文的书信和讲演词。那时,教皇的秘书们掌握着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地位和权势决定他们必须用拉丁文起草文件,必须用完美无缺的文体传达教皇的上谕和训示,必须用优美洗练的语言占据社会主流话语权。这样的风习吹遍亚平宁半岛,于是,关于拉丁文书信的形式和说明的著作大量出现,教皇最著名的秘书也成为最出色的书信作家。    
用拉丁文写作的时尚盛行既久,形成了语言上的拉丁文崇拜,有人甚至这样说:“ 能写拉丁语的作家之与众不同,就像金匠和铜匠之间的区别一样。无论金匠的工作多么简单,其闪光的特质也显示了它的美。而铜匠的工作,即便再经过怎样天才的精雕细刻,相形之下也很难胜出。直到出现但丁,才打破拉丁文一统天下。    
闲读500年前的这些书信,我发现许多历史的边角料,它们形状各异,颜色不同,焕发出独特的光彩。红衣主教费伦佐给教皇的信,讲到了他和伽利略在午餐后的辩论中,说服伽利略承认自己的错误,同意依法公开忏悔的情形。结果,伽利略幸免于死,获得比较轻的处罚,宗教法庭判他必须终生保持沉默,并不得离开他在托斯坎纳的家一步。从塞万提斯写给几位公正人的一封信里,我们知道盗版和仿本在文艺复兴时期也很厉害,在葡萄牙就有人未经他的授权或允许擅自印行《机敏骑士——堂.吉诃德.德.拉.曼扎》,使他蒙受经济损失,他通过三位公正人发表声明,引用了法律条款捍卫自己的权利。    
文艺复兴时期写信最多的交际冠军应是威尼斯绘画学校的校长阿雷提诺,他留存的信多达3300封,其中495封信与米开朗琪罗有关,批评和嘲笑的居多。但是,他的文笔不亚于画笔,所以,在一场关于男性生殖器可不可以自由地在绘画和雕像中出现的辩论中,他的正方言论特别有力——因为“这件由上天赐给我们以保留人种的物品”,“曾制造出最可爱的孩子、最美丽的妇女和最高尚的圣徒”。    
这本书信集与众不同的特殊色彩,还在于它折射了人类巨星闪耀的光芒。达.芬奇,莎士比亚、拉伯雷、马基雅维里、塞万提斯、哥白尼、莫尔、提香、开普勒、马丁.路德、加尔文、蒙田、斯宾塞……一系列杰出人物的书信使我们领悟这样一个道理——“信言为信”,名人的书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他们的心电图。且举一例。马基雅维里给友人的信中,详细介绍自己“白天是农夫,晚上是作家”的生活。早上,他准备好黏鸟胶去捉画眉,最少时捕2只,最多的时候捕6 只。下午,在小旅店里与店主、屠夫、看炉工玩粗俗的游戏,“常常会为一便士就打起来”。晚上,换了一身庄严郑重的衣服进入书房,“在四个小时中,我不觉厌倦,忘记了一切的烦恼,不怕贫穷,也不惧怕死亡”,将自己完全献给了读书写作。整整15年的功夫,终于写出了一本帝王专用教科书《君主论》。读后,我有个感想,书信之所以迷人,是因为它传真了写信人的生活,传真了人的灵魂。    
收笔之际,我想借用书信集里的两段话。一段在伽利略写给开普勒的信中,“我只希望安安静静地阅读你的书,因为我确信我将在其中找到最美好的事物”,表示对这本书的感激。一段用奥维德给恺撒信中的那句名语献给网友:“正是您匆匆掠过的目光,总是令我心潮起伏。”  
  呵呵,全时间的邮筒都是绿脸。  绿色书信鸣谢绿色斑竹!
  中国现代史上,胡适以爱惜自己的羽毛闻名,在它几十年如一日的日记里,我们可以看到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操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他和江冬秀几十年的夫妻之外,另有N段“真情”,形诸大量书信,想来楼主也好不欣赏吧? O(∩_∩)O~
  作者:某山某水迷姓氏 回复日期: 09:27:50     在他和江冬秀几十年的夫妻之外,另有N段“真情”,形诸大量书信,想来楼主也好不欣赏吧?    ~~~~~~~~~~~~~~~~~~~~~~~~~~~~~~~~~~~~~~~~~~~~~~~~~~~~~`  比较欣赏“适之”——即便对“一个月亮和几颗星星”的艳遇,他也能在N段“真情”中,脱身而出。他这种在适应情感后又适应理智,“云聚云散均能适,花开花落两由之”的“适之”行为,似乎有执行中庸的度在里面。小节微瑕无亏大德,与历史上许多名人伟人相比,也难苛责。
  (八)      
讲到500年前文艺复兴,不会不想到“三杰”,而三杰中的米开朗基罗恰恰留下了大量书信,有500封左右。象米开朗基罗的雕刻那样,这批书信带有鲜明的个性印记,形成独特的注册商标,组成了一部书信体自传:《我,米开朗基罗 ,雕刻家》。    
钱及钱的亲属——地产、房子、农场、商店、帐户等等,在米开朗基罗书信中,是一个比雕刻艺术更为突出的主题。不管通信对象是谁,无论谈到什么内容。绕来绕去,总会绕出个孔方兄来。所以,读他的自传有意外发现,追随艺术女神的米开朗基罗也笃信中国的赵公元帅,他的中文姓氏翻译得多么有意思——米开朗基罗,使人联想到,老鼠爱大米。    
仿佛一部长篇小说的开头,这本自传的前三封信里,与钱有关的几个主要人物逐一出场。第一封是给教皇的信,请求解决一场纠纷,涉及雕像和钱的问题。第二封给弟弟,写明已托人将两个达克特的钱转交给他。第三封信则告诉父亲,给了困境中的哥哥一个金达克,以应急需。这似乎在提醒我们,米开朗基罗一生的喜与悲、乐与哀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和他所维系的家族,他的生存状态与艺术密不可分,同“钱”景息息相关。    
米开朗基罗会挣钱,能顾家。但是,过重的压力和过多的负担也使他心烦意乱,郁闷后的微怨在所难免。他写给父亲的信中,用了这种口气:“尽管如此,您需要多少钱,我还是会给您的,即使我不得不把自己当作一个奴隶卖掉”。在绘制西斯廷大教堂的天顶壁画时,他写信给父亲:“我宁愿自己贫穷而你活着,决不愿具有全世界的金银财富而你不在人世……15年来,我不曾有过一天好日子,我竭力支撑你;而你从未识得,也从未相信”。 作为全家的顶梁柱,我们自然会理解隐藏在这些前恭后踞文字后的辛酸、无奈、牢骚、愤懑。我们同样体会到家信一封亲情万重的意味,尽管他说话的口吻直截了当,有点盛气,但是,他考虑问题显然很全面,有铁腕之力:“如果你们的生活处在危险当中,你们可用的不是那40达克特,而是所有的钱。不过,除了这种特殊情况,我坚决不许你们动那笔钱。”    
明白自己肩负的重担,米开朗基罗对钱途的筹划特别尽力非常用心。所下的工夫,从他在信里对父亲和兄弟的千吩咐万叮咛中得到全面反映。他关照父亲:“将我的1000达克特投资地产”,“如果您想将房屋或农场出租,您尽管出租好了”,“不久我将为你们所有人开一家收益颇丰的商店”。瞩咐大弟博纳罗托:“不要把我的钱放在其他人手中,因为我不信任这个世上的任何人”。他是严格实行亲兄弟明算帐的榜样,写给博纳罗托的信里,明确提出:“我要给你1000金达克特……我并不想参与分配你所赚到的钱,但我要确认,在为期十年的时间结束的时候,如果我还活着,假如我还想要,那你就要把那1000达克特还给我。”正是这种契约性的仔细和长期性的考虑,才使米开朗基罗象紧握手中的凿子那样始终管住了钱柜子,解除了后顾之忧。类似的理财经在他的书信里比比皆是。我毫不怀疑,能认真看他的信能认真想这些事的人,一定会对“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有更深刻更清醒更完整的认识。    
掩卷之际,我突然想到,米开朗基罗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艺术上和生活上的双打冠军:一辈子在石头坑里打磨,一辈子在铜钱眼里打滚。  
  (九)    
波兰作家米沃什的《米沃什词典》文字生动,条目式的结构,又增其轻盈和佻达,象书信体一样可化整为零的看,挑挑拣拣的看。我从目录中发现“兰波”,翻到228页,被下面一段文字吸引:    
在20世纪最初的几十年里,有三个人物受到欧洲文艺界的特别关注。他们是,惠特曼,“一个高大的老头”,尽管在一些译本里已经能读到他的诗,但他还不大有名;第二位是奥斯卡.王尔德,“戴天鹅绒贝蕾帽的安提努厄斯”,唯美主义和同性恋的典范;最后一位就是兰波,他是狂野、邋遢、反叛乃至禽兽不如的象征性代表,当时新生的波兰已经知道兰波。    
这三人中,我特别关注那个“戴天鹅绒贝蕾帽的”王尔德。因为,有位热心的斑竹端着板凳要看我从书信也迷人的角度谈谈王尔德。现在,机会来了,不妨顺手牵羊,聊聊“唯美主义和同性恋的典范”王尔德的那封著名长信有些什么信趣。    
信趣之一,写信用的信纸弹眼落睛。1895年,王尔德因犯风化罪被判刑二年。在牢房里,他写了一封信给那个和他搞同性恋的同志,称为《狱中书》。比起历史上其它有名的狱中书简,这封信显得很特别。它的信纸是兰色的,相当正规,上面印有雷丁监狱的皇家纹印。只不过每天发一张,第二天必须把旧的交上去,才能领新的。可能是英才总有天意助,这些信纸保存得完整无损,在王尔德刑满释放时,监狱长全部还给了他。而好心有好报,雷丁监狱也从此出了名,包括那首《雷丁监狱之歌》。    
信趣之二,旁征博引的丰富和准确。从头至尾,这封信长达50页。为表示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所依所傍,王尔德先后引用了许多名人的语录,诗句,包括卡莱尔、但丁、华兹华斯、马修.阿诺德、爱默生、波德莱尔、培根、佩特……还有圣经里许许多多内容。在没有资料的情况下,他凭记忆引用的名言名句,竟一无差错,充分体现了这位牛津大学优秀生的学识和才华。    
信趣之三,它出版后,引起各种各样的评论。有人认为,它是王尔德“回顾一生,放论艺术”的结晶,是一篇不可多得的长篇散文,有着“阳光下泛金光、月亮下呈银光”的文字。又有人认为,王尔德把自己的沉沦都怪在艾尔佛瑞的头上,对他的指控充满了轻蔑与愤恨。当然,还有人指出,这封信是王尔德对自己信念的辩护和自白。    
信趣之四,同样一封信,却有不同的名字。除了最通行的中性书名《狱中书》外,至少还有两个其他的书名。一个叫《来自深渊》,带有忏悔的色彩;另外一个是《肺腑之言》,从而肯定了王尔德这封信的价值。我倾向于第三个书名。因为,信里表明了他许多观点,有些观点至今看来也能使人点头。    
信趣之五,王尔德悖论式的实话实说。信里写道:“ 我是一个使我堕落的时代的典型产儿,源于这堕落,我把我生活中的好事变成坏事,坏事变成好事。”他的传记证明此言不虚。本来,王尔德起诉候爵,是原告,由于对方手里有不利于王尔德的材料,而且,主要的证据也和信有关,结果,他反而变成了被告,“从一种永恒的声望堕入了一种永恒的臭名”——好事变成坏事。相反,身系囹圄,应说是一件丧气灰心的窝囊事,但他通过这封不同寻常的信,让世人进一步了解他的才情胸怀,反而提升了他的文学地位——又使坏事变成了好事。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信正是好与坏互相转化和换位的产物。    
王尔德是一个喜欢创制名言的唯美主义大师,他的许多格言透露的机智,是尖锐的,表现的才华,是灼热的,他的书信依然警句迭出。所不同的,有些地方不再灵光洋溢。比如,他在信里说:“荆棘里采不到葡萄,刺蓟里摘不到无花果”,与他写这封信的目的和作用明显的不和谐。因为从牢房里诞生的《狱中书》显然是一朵不折不扣的“恶之花”。  
  作者:地道表达 回复日期: 11:56:48 
    会不会写到王尔德和贝多芬的书简?板凳一个。      `````````````````````````````````````````````````````````  写了一个,不知达到没达到地道表达的要求?
  (十)      
读过欧洲文学作品的人,多少知道一点文学史上的趣事。“女有乔治.桑,男有王尔德;法国有乔治.桑,英国有王尔德”可谓其中的一个亮点。两位作家性别不同,但性情相同,两人的风格虽然不一样,可是品格方面又十分相似。无论是矮小的乔治•桑还是高头大马的王尔德,都是超凡脱俗的“套中人”——喝酒抽烟的她,着高统马靴穿颇为醒目的男装,而大领衬衫天鹅绒外套的他,戴绿色领带穿着长长的黑丝袜,均显示了“穿不惊人誓不休”的精神。好客的沙龙女主人乔治•桑和剧院大红人的王尔德,又都是敢作敢为的“爱中人”——与肖邦与缪塞发生过热情烈爱的她,前前后后演绎过许多多情的故事,用诗作《新海伦》疯狂追求美女的他,最终尝到的却是同性恋的苦果,两位的经历似乎表明“数风流人物还看吾曹”的气魄。    
无论是她还是他,在对待书信的态度上,也相映成趣。是文学史上值得仰视的“信中人”。    
早在写《狱中书》之前,王尔德就对乔.治桑的书信作了高度的评价——“法国的文学和政治的历史反映在书信集的每一页上”。因为从8岁时写的第一封信到72岁写的最后一封信,乔.治桑的书信集跨越了60多年,连哈姆的监狱和巴贝斯的土牢也扼制不住她与名流谈贫穷谈自由谈民主谈公正谈女权谈哲学的热情,阻挡不住从她指尖源源不断流出来的书信。毫无疑问,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手谈中,文学书简占了相当的分量,光是与福楼拜的通信就多达428封。只要想一想福楼拜对乔的敬重,看一看《包法利夫人》出版时,他在自己这本新书上的题赠词:“向桑夫人献上一个无名小卒的敬意”,我们就能感受到她的了不起——在把自己的家变成文学沙龙的同时,用书信营造了另外一个精神沙龙。她曾说过:“我们的作品的价值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对她来说,有很大的一部分取决于书信。    
我看到过她的一封信,是写给儿子莫里斯的,很有意思。其中有这样一段:“我现在忙得象政府要人,今天我写了两份政府通报,一份是公共教育部的,另一份是内政部的。有趣的是这些都是发给市长的,你将通过正式渠道,收到你母亲的指示。哈!镇长先生,笔直地往前走吧,开始你只要每个星期天集合起国民自卫军,宣读一份共和国公报……人们到处呼唤我,我简直不知道听谁的好。”     
所谓“政府要人”,既是比喻又是写实,因为乔治.桑在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成立的临时政府中,出任《共和国公报》主编——恰恰是这样一封亲切幽默的家信,使我们了解法国头号风流才女的真正含义,使我们对她有不同与福楼拜式的肃然起敬,使我们发现了多面乔治.桑的另外一面——她以她的笔作枪,在法兰西的革命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我想,书信之所以迷人,因为它传递了历史的细节,传递着心灵的颤动。再品味乔治.桑这几句对儿子说的私房话吧:“有趣的是这些都是发给市长的,你将通过正式渠道,收到你母亲的指示。哈!镇长先生,笔直地往前走吧”。我们好象看到,当年写信时穿着男装的桑夫人脸上暴露出来的骄傲的母爱。  
  “书信之所以迷人,因为它传递了历史的细节,传递着心灵的颤动”......  
楼主说得很有道理,辛苦。  
只读过《曾国藩家书》,印象较深。
  这是楼主在书话第一帖,红脸感谢。
  记号一下
  作者:春风暗换年华 回复日期: 10:19:07 
    “书信之所以迷人,因为它传递了历史的细节,传递着心灵的颤动”......     楼主说得很有道理,辛苦。     只读过《曾国藩家书》,印象较深。    ``````````````````````````````````````````````````````````  是啊,读《曾国藩家书》的感觉一言难尽。
    作者:yiping1914 回复日期: 11:09:30 
     这是楼主在书话第一帖,红脸感谢。    ``````````````````````````````````````````````````````     白脸——绿脸——红脸,  一次次看到斑竹的笑脸,传递着春天的信息!    
    作者:杜拉拉辣 回复日期: 11:53:33   
    记号一下    ``````````````````````````````````````````````````````  谢一个“杜拉拉辣”!      (十一)      
在王尔德那封著名的狱中书里,讲到卡莱尔曾经送给他母亲一本书,上面还题有歌德的几行诗。这个意想不到的邂逅,令我惊奇。原来,书信是一株参天的巨树,它枝桠交叉、叶脉勾连,人与人之间奇妙而复杂的关系、正规著作中很少涉及的一些细枝末节以及我们想不到的历史因缘,就隐藏在枝枝叶叶中,使人联想到卡莱尔的名言:“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    
卡莱尔这个名字,读历史的、关心政治的、爱好文学的人都比较熟悉。甚至在马恩的经典著作中也有一席之地,变成一个很光彩的专用词:“卡莱尔风格”。它通常指称一种思想豪放,笔法奔放,妙言绽放的文体和文字夸张、言词绮丽、语句独特新颖的写作风格。这在他的名著《法国革命史》、《英雄和英雄崇拜》以及爱默生大加赞赏的《旧衣新裁》(有的译为《拼凑的裁缝》)中得到体现。1834年5月14日,爱默生在写给卡莱尔的第一封信中道出了当初拜访卡莱尔的缘由:“大约在两年前,机缘巧合,我偶然得知了您的大名。此前我已将您的随笔从英国众多的刊物评论中区分出来——事实上这很容易做到——我认为他们堪称当今见解最为独到、最为深邃的文章。”这个机缘巧合,揭开了美国康科德的圣人与英国切尔西的贤者横跨大西洋的通信序幕。两位大师推心置腹的真诚、互相帮助的友谊、毫无保留的交流以及其他方方面面的内容,凝结成近两百封书信,为世界文坛留下一份宝贵的遗产。    
《卡莱尔、爱默生通信集》之所以宝贵,有三个理由。爱默生是美国的精神领袖,誉为美利坚孔子;卡莱尔是英国的文坛怪杰,可称英格兰庄子。通信双方显赫的历史地位决定了这些书信具有历史文献的价值,此其一。这些书信告诉我们,爱默生张罗卡莱尔著作在美国的出版、广告、销售和结算事务是如何的尽心尽力。同样,卡莱尔为爱默生著作在英国的绍介、印刷、发行和传播操办一切。通信内容与他们写作事业如此紧密结合,如此频繁沟通,这在大名鼎鼎的文人之间并不多见。此其二。从1834年爱默生写的第一封信,到1872年卡莱尔写的最后一封信,他们长达38年的通信和友谊,已经成为世界文化发展史上一段佳话,足以垂范千秋。此其三。    
1914年9月,留学美国的青年胡适访问康科德,拜谒爱默生墓,写了一篇题为《波士顿游记》的日记。其中专门讲到“爱氏最重卡莱尔,两人终生最相敬爱”,还引用了范戴克的话:“爱默生是一慈祥之卡莱尔, 终生居日光之中;卡莱尔是一萧杀之爱默生,行疾雷骤雨之中.”将近100年前的一页胡适日记,可见证两位文化巨人的猩猩相惜和心心相印。     “我的信条之一是,只要我们能真实地讲述,历史就是唯一的诗篇。”卡莱尔的话也启发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平凡书信的不平凡,在所有文体中,书信最真实、最坦诚、最自由、最纯净,书信乃人们灵魂的诗篇。
  在所有文体中,书信最真实、最坦诚、最自由、最纯净,书信乃人们灵魂的诗篇。  
  (十二)    
信,总是反映一个人的生活状态,生存面貌,生趣爱好以及生命活动。和日记相比,由于是写给别人的,所以,除了个人的性情流露和内心表白,更多的是对客观世界的人和事的关系、看法与态度。这些待人接物处世表情做事论理的种种,正是考察一个人的最有用信息。古今中外,书信携带的信息可信度高,私密性大,隐私多,信对人们的吸引力比较强。信中看人,或者研究“信中人”才那么有趣有味有劲。    
从《卡莱尔、爱默生通信集》中,我们可以看到爱默生人品的方方面面。从致卡莱尔的第一封缔交信中,我们知道爱默生被卡莱尔的思想和文笔所俘虏,他用粉丝(这不是21世纪读者对19世纪美国精神领袖开的国际玩笑。这恰恰是一位思想界的翘楚酷爱学习勤奋如蜂的品格)般的语言歌颂: “真正高贵的天才都有能力藐视魔鬼的行径”,“您要分送给读者的是最罕有的东西,那是最朴素的真理,是贴紧人类意识的,只有柏拉图和歌德那样的人方能看到的真理。”为了与他心目中“撒克逊民族最杰出的思想家”保持通信,他在结尾时写道:“请转达我对卡莱尔夫人的敬意……我还要靠她为我求情,让您能给我写信”。    
读爱默生的信,你会被他设身处地为人着想的真诚和一丝不苟的认真打动,会发现鲁迅先生所说的“人生有一知己足矣“的含义是多么的温暖。他邀请卡莱尔访问美国,考虑的仔细可以与当今的商业策划书比高较低。他认为卡莱尔到美国的费用,完全能够靠演讲获得,对演讲什么,报酬多少,全都讲得一清二楚,还举了具体的例子。至于卡莱尔到美国发生的开销,也有周详的交代。读读他的信,我们可以知道什么是不厌其烦的热情:    
您在这里旅行一天大概要付4到4.5美元,在波士顿的普通旅所住一星期大概需要8美元,其中包括各项费用。如果常住泰蒙旅馆,住宿费是一星期8美元,那里算得上是北美最好的旅馆。在纽约最好的旅馆短期居住的费用是一天1.5美元。一对夫妇各付8美元,就可以住在高级旅馆带独立客厅的房间,费用包括三餐。住在乡间的费用要少三分之二,这些都还不是省钱的办法。从利物浦到纽约的班船票价可能是150美元,不过很舒适。我这里说的都是美元,1英镑约合4.8美元。    
看看,多么平实的口气,多么耐心的介绍,多么具体的解释。使我想起卡莱尔夫人对爱默生来访的一个评价——“像是一个天使的来访”。对啊,他拜访时象天使,写信时是天使,演讲时是天使(他一生演讲1500多次,特别是题为《美国学者》的演讲,被誉为美国精神的“独立宣言”),归根结底,他本人是个天使。犹如卡莱尔日信中写的那样:“我承认,对我来说,您就象天使,用最美妙的方式包容所有的雷云,埋在您无法度量的太空的深处”。    
爱默生的大度和包容是全面的。日他在信里向卡莱尔介绍“我们村里有位叫梭罗的年轻诗人,他写下的是最真实的诗篇”。1856年5 月6日的信里又有:“去年夏天,纽约出现一本书,此书是难以描述的怪物,然而有可怕的眼睛、野牛的力量,但具有无可争议的美国风格。”如今,全世界都知道梭罗的《瓦尔登湖》和惠特曼的《草叶集》,可能就是在他的信里走向世界。(起码是走向全美)所以,他还是发现和传播优异文学的天使。    
感谢这样一本书信集,它同时泄露了爱默生许多生活情景,我觉得富有浓浓情致的是这样的一段:“我女儿是最温柔最优雅的小东西,总是昂着头在屋里爬来爬去。儿子有一双深邃的蓝色大眼睛,我累了时看看他的眼睛,就会感到愉快。”读这样可爱的文字,不禁叫出声来,爱默生——慈爱的天使!  ()  
  作者:毕明迩 回复日期: 15:04:13 
    在所有文体中,书信最真实、最坦诚、最自由、最纯净,书信乃人们灵魂的诗篇。      ``````````````````````````````````````````````````````````  谢网友一顶。  这又使我想到,书信的魅力还在于,它是最大众、最灵便、最炫意、最玩酷的文体,闪耀着人类智慧的火花。
  (十三)      
书信所以迷人,还因为它是幽默的温床。在通信里,由于当事人对语境,对所谈论的内容和前因后果知道得清清楚楚,因此,非常容易激发幽默的细胞,释放幽默的情愫。这在西方世界的信函里更多一些。    
昨天,是马克•吐温逝世100周年,他就是一位很幽默的作家,除了口才厉害,他的笔才也十分了得,在短信里更见风采。马克•吐温收到一封青年人的信,向他请教成为大作家的诀窍。信中说:“听说鱼含大量的磷质,而磷是有利于脑子的。看来要成为一个大作家,一定要吃很多鱼吧?但不知道你究竟吃的什么鱼,又吃了多少呢?” 马克•吐温的回信非常简单:“看来,你得吃一条鲸才行。”    
看信的热情,读信的快捷,以及写信的娴练,正是马克•吐温机趣横溢的强项。有一次他从邻居斯托夫人家回来,妻子吃惊地问他怎么没有带领带,担心斯托夫人会因为他失礼而不高兴。于是,马克•吐温写了一封信,连同一条领带装在盒子里,送到斯托夫人那里。信上说:“给您送去一条领带,请您看一下。我今天在您那里谈了大约30分钟,请您不厌其烦地看它一下吧。希望您看过马上还给我,因为我只有这一条领带。”    
写信的妙趣,因人而异,各有其长。在美国,有位梁上君子光临罗斯福总统的住处,拿走的东西很不少。总统的朋友写信安慰他,罗斯福随即回信:“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心安。感谢上帝,因为,第一,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的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如此善于自我解嘲,罗斯福的围炉夜谈自然相当精彩,赢得美国老百姓的喜欢也不足为奇了。    
事实上,领导人必须是一个高明的沟通者,用演讲去打动人,用书信去感动人,是他们的基本功。这方面,美国总统的得分比较高。年轻的肯尼迪曾经收到专栏作家伦纳德.莱昂斯的一封信,告诉他当时总统们署名的照片每张的价格是:华盛顿,175美元;罗斯福,75美元;格兰特,55美元;肯尼迪,65美元。肯尼迪是这样回信的:“亲爱的伦纳德:承蒙来信告诉肯尼迪亲自署名的照片的市场价格。不断上涨的价格现在已如此之高,这实在令人难以相信。为了防止市场进一步萧条,请恕我不在这封信上署名。”就是有了这样一批证明自己名副其实的名人们的名信,我们的信趣才不断提升。    
  (十四)      
读书人应该感谢造字的苍颉,感谢发明活字印刷的毕升,感谢苹果电脑、微软、互联网、百度的创始人,除此之外,还应当感谢一个人,他就是托马斯.卡莱尔。不是因为他提倡英雄崇拜,也不是他具有鲜明的写作风格,而是感谢他在1832年向英国政府发出的那个怒气冲冲的提问——“为什么每一个市镇都有一所皇家监狱和许多绞架,却没有一所皇家图书馆呢?”    
这样一个责问,具有历史的穿透性。18年后,英国国会通过议案,确定每个市镇有权建立一所免费公共图书馆。从此,许多国家的公共图书馆不断出现,在美国尤其发达——不仅仅是政府支持,这个国家的国会图书馆的规模名列全球前茅;不仅仅是这个国家的历任总统系列垂范,象树立纪念碑一样热衷于建设图书馆;即便是象卡内基那样的企业家做慈善事业时,也把建立公共图书馆放在重要位置,卡内基他一个人捐助了2500多所图书馆,用来“照亮人的灵魂”。     
美国公共图书馆异乎寻常的繁荣昌盛,似乎告诉我们,星如棋布的图书馆是美国之魂的产房,爱书如命藏书如粮读书如潮用书如脑的民族才是天之骄子。爱默生说,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卡莱尔则通过他的发问,告诉我们——书本是国家的智慧之本力量之本。    
读《卡莱尔、爱默生通信集》,我们看到卡莱尔是一个言行一致,对图书馆事业鼎力支持的人。日他写信给爱默生,说出了多年来的一个愿望,要把自己的福斯塔夫军团(即藏书)以及写作《克伦威尔》和《腓特烈大帝》时买来的两捆书送给美国。从编号176到编号184,他们俩人在9封信里讨论关于向美国新英格兰(因为爱默生住在新英格兰,卡莱尔捐书包含对他的感激之情)捐赠图书的各种事宜,并采纳了爱默生的建议,把书送给哈佛大学。    
看起来,这是一件小事情,但是,卡莱尔化了半年的时间把它落实后,非常兴奋,欣喜地告诉爱默生:“把所有的文件都锁进了我那沉寂已久的文件箱里(您、艾略特校长以及诺顿的信都在其中)。我走出去沐浴着阳光,虔诚地感恩:一个长期以来愉快地存在于我心中的小小冲动,居然实现了,并且具有这样的特殊意义,这是我从来都不曾想到的……对我来说,将来一些日子里,这都是和煦清新的天空下有意义的事,这件事本身是跟更高意义上的春天联系在一起的;它如同一朵红边的白色小雏菊,纯洁而又楚楚动人,散落在时间的种床里,挣扎着破土而出,诉说着自己的预言。”    
是啊,为图书馆增砖添瓦是跟“更高意义上的春天”联系在一起的!这才是赞赏英雄和英雄史观的卡莱尔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  
  补充:    文中所提到的艾略特,是1869——1909哈佛大学的校长,整整40年,其声望地位可比作美国的蔡元培。接受卡莱尔捐赠的图书只是他小小的政绩。他提出的通才教育计划和选修课程理论至今适用。他说过“每个十八岁的青年都是非常复杂的个体,从来都没有完全与他相同的人,这样的人将来也不会有”,可见其教育思想的立足点之高。
  (十五)      
提到美国大学之父艾略特,自然会想到他所主持的一个“五英尺书架”(Five-Foot Bookshelf)图书出版项目,也就是后来以“哈佛经典”之名出版的50余卷西方经典著作。细看后,发现这份《哈佛经典》书目除了首创意义外,还有许多特色,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尽可能多地包纳各类学科和各种文体,诸如历史文件、学术著作、小说散文、诗歌戏剧、自传日记、经文教义、宣言演讲、法规律书几乎应有尽有,人们关注到,厕身其间的还有书信,如西塞罗的《论友谊、论老年及书信集》和小普林尼的《书信集》。    
说起西塞罗,这位罗马首席律师的铁齿铜牙太有名了,以至他的辩论和演讲掩盖了散文的光彩。《哈佛经典》选了《论友谊、论老年及书信集》这样一本集子,与我国通常的西塞罗三论或者文集之类的选编有所不同。突出了在他一生大量的社会活动中,900多封书信所起的作用,既有文献价值又有文学意义。尤其是西塞罗隐居期间写给儿子马尔库斯的信(中文翻译为《论义务》),?除了渊博的学识、深刻的思想、辉映千秋的政治理念以外,还表达了一位睿智者担任父亲这个角色的心声以及他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如今读来,仍能感到蕴涵其中的深厚情感——“你在远方,我也只能这样从远方和你说话。亲爱的西塞罗,再见吧,你要相信,你是我最亲爱的人,不过如果你能喜欢这些指导和教诲,你会更令我喜爱。”?  
在西方,小普林尼的书信更是好得没话说了,成为书信写作的规范。它的开头、结尾、称呼、敬语,对不同对象用的口吻和一信专谈一事的简明,都可圈可点。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的第三卷《在盖尔芒特家那边》,讲到它在法国上流社会的影响。小普林尼的书信集还有一大价值,信中所提供的历史细节和历史情景,填补了不少资料的空白。公元79年8月24日维苏威火山爆发的情况,在他写给塔西陀的信里就有比较详细的描述。有意思的是,看到一份200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卷子,在历史学基础试题中有这样一道题目:选择了小普林尼致皇帝图拉真的书信和皇帝回信里的两段文字,要你阅读后回答——(1)公元2世纪初期罗马帝国境内基督教的发展状况。(2)罗马帝国政府对于基督教的政策。这,是不是可以作为小普林尼书信写得优秀的旁证呢?    
写到这里,我觉得两位古罗马的书信体大师各给我们一个启发。小普林尼说过,“没有哪本书坏到一无是处的地步”,这和我国开卷有益的古训意思相近。但是,学海无涯人生有限,我们还是应该有选择地读书,读经典、读名著、读配自己胃口的书。这里面,应该包括亲切感强的书信。西塞罗说过,“没有书籍的屋子,就像没有灵魂的躯体”,借此句式,能不能说——没有书信的人生,就象没有鲜花的田野。  
      (十六)      
三百多年前的法国,活跃着这样一位宫廷贵妇和沙龙红人,她偶染酒糟的鼻子掩盖不住逼人的才气,忧郁的脸容后面跳动着一颗挚爱的心。当死神驮她飞升天堂的时候,她随手撒下片片玫瑰色的信笺,汇集成一部文情俱佳的书简集,成为千古绝唱。她,就是塞维尼夫人——凭书信享誉文坛的法国女作家。    
既可以说,她名不见经传,也可以说她,有着令人羡慕的名声。第一次看到她的名字,是刚刚开始读《追忆似水年华》的时候,在第一卷第20页第二自然段,我看到这样的文字,“在我外祖母的心目中,高雅同社会地位绝对无关。她最赏识织补匠的答话,她跟我的妈妈说:‘塞维尼都说不到那样高雅得体!’”。本来,外祖母的话就包含着塞维尼的了不起,看了书里的页注——塞维尼(1626——1696):法国女作家,有《书简集》传世,文笔清丽,感情细腻,措词委婉典雅——益发加深了我的印象。原来,世界文坛还有这样一位专擅书信的名家,拥有外祖母级的粉丝。读到第三卷,普鲁斯特写到外祖母生病了,但风雅依旧,与医生讲话时还很贴切地引用塞维尼夫人书简里的话。一本经典名著一再提起塞维尼夫人,足见这位书简女神在当时的星光灿烂。    
《塞维尼夫人书简集》一到手,我就逐篇拜读。凭良心说,几个世纪前,法国贵族社会的那套语言系统实在陌生得很,看了她与其他人的通信并没有觉得引人入胜。然后,读到她与女儿通信的部分,味道渐渐出来了,她盼望女儿多多写信给她的热切,思念女儿不绝如缕的恳切,连连嘱咐女儿注意健康的殷切,对女儿诉说家长里短的亲切,流溢在每封信的字里行间是那么的妥切。我仔细读了以后,慢慢地领会到书信的美妙在于,它是文字化的切切私语。当原来耳提面命的听觉转化为眼看心读的方式后,相互间的交流有了质的飞跃。信纸上的话语,可以使你一看再看,一读再读,比声音更深地锲人你的心灵。并且,写在信上的一切更明晰,更永久。在缺乏录音技术的时代,书信迷看重的就是视觉比听觉更牢靠。    
塞维尼夫人对书信的痴迷人莫能及。她每周要给女儿写二到三封信,每趟邮班都不会落空。她经常算准女儿旅行的日程,打好提前量,把信寄到女儿下一站的目的地。有时,读者不得不想,她那有那么多东西可写。事实上,她的信确实丰富多彩。里面有亲情的倾诉,有母爱的布施,有心语的宣泄,有细微的叮咛,有各种感情自然而随机的涌动,她的情感象漫山遍野的迎春花,蓬蓬勃勃丰丰盛盛层层叠叠。读过这样的信,我才明白,为什么普鲁斯特对塞维尼夫人有种深深的迷恋。信,其实就是辨析率极高的心电图, 只要写信人一本正经,读信人把信看作正经一本!    
塞维尼夫人嗜好读书,为她的书信积聚了引经据典的养料,增加了秀色可餐的成分。象“伟大的友谊从不会寂寞”,往往恰到好处。并且,她见地不俗,经常说些耐人寻味的话:“一个居然连晒草都不喜欢的小伙,是不配获得别人优待的”。书信集第29封信里,她给女儿放声吟咏法国诗人马莱勒的诗句,令人遐想:    
尽管你什么都拥有  
但却没有卡莉斯特  
而我除了能看见她  
别的什么也看不见  
  (十七)      
看外国名人的传记,我们会发现其中有不少的书信,他们占有相当重要的分量。因为,从这些信里提供给我们的东西不少,包括传主的信仰、信条、信念和信奉的生命准则,传主的信用、信誉及信守的生活立场,在传主的生存空间,信任的对象是谁,信服什么样的人和物,传主最关注的信息……一切与“信”有关的内容通过书信的方式反映出来,诚信度会更高一点。    
在鲍斯威尔那本西方第一传记《约翰逊博士传》里,最能够增强它权威性的部分,就是作者在书里把他俩的亲密关系通过书信生动地反映出来了。既有他致约翰逊博士的信,又有约翰逊博士写给他的信,两相对应,互为呼应。1781年2月,他写信诉说自己的苦恼,因为他心中常为自由与必然这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所缠扰,希望去伦敦看望约翰逊博士。且看约翰逊博士怎么回信:    亲爱的先生:    
我本来希望你已改掉无病呻吟那一套。自由和必然这个问题跟你有什么相干?不去谈它不就得了?你要来伦敦,我当然感到由衷的高兴,因为我对你什么都喜欢,只是不喜欢你假装苦恼。  
《诗人传》终于杀青,已积着一大摞原稿,乱糟糟的,整理起来够你高高兴兴忙好久呢。亲爱的鲍齐来吧,让我们尽情欢聚,我们一定要再上僧帽酒馆叙旧。    
你的亲爱的  
瑟缪尔. 约翰逊  
日      
读这样的信,我们似乎看到了俩位昔日的文坛大佬在伦敦弗里特街僧帽酒馆酒逢知己开怀畅饮的微醺模样,隐约听到他们用字正腔圆的牛津英语背诵《诗人传》里那些大诗人的名句。或者定格在这样一个镜头上:鲍斯威尔盯着约翰逊那张并不漂亮的脸,津津有味地听着他讲述漂亮过人的幽默段子。    
优秀的传记,忠实于生活,反映原汁原味的真实,不会只说花朵好,不说小草细,回避天空曾经出现过的阴云。有一阵子,鲍斯威尔好久没有收到约翰逊的信,比预料的时间要长,他就写了封信:“我一直担心着,今年象一种时疫一样蔓延欧洲的感冒,已经严重地侵扰着你;而有时根据我的想象力推测,你也许莫名其妙地对我行为的某一方面见怪,这种想象力间或是带有些恶意的。”约翰逊的回信是这样的——    亲爱的先生:    
你怎么会得罪我呢?千万不要这么想。你对我的友情,我视同宝贵的财富,我一定要保有这笔财富,除非你从我这儿取走;倘或一旦由于我的过失而失去它,我将深以为憾。不过你既有这样的猜疑,但说何妨,我当赶紧加以消除;但如果可能的话,猜疑一潜入你的心中,那你最好立即把它挡回去。我们把这种多心看作是病态心理吧……    
读这样的信,我们的心里充满了敬佩。斯文的表达和委婉的口吻,进退的尺度与卑亢的把握,符合他们的身分和风度。其交谊之道可能也是这本传记历史文化价值的一部分吧。约翰逊说过,“名誉如同打羽毛球。如果打到一个角落,它自然会落在地上;如果继续打下去,两边都能打来回。”看来,鲍斯威尔和约翰逊都是打名誉这场羽毛球的能手,以至传记的主人和传记的作者同样获得了更多的名声。古今中外,借宣传别人而使自己青史留名的佼佼者,非鲍斯威尔莫属,而这批书信则是他崭露头角的功臣。  
  (十八)      
节日去亲戚家做客,其他人兴冲冲地筑方城,“五多一”的我,无心担任义务视察员,在小小书架上找到一本小书,落座沙发,随意翻看。不久,我眼睛一亮,嗨,里面竟有书信也迷人的新材料。利用他家的电脑,匆匆打出,再用邮件自发自。    
回到家里,我打开电子邮箱,独自欣赏这份做客做来的小礼物。事实上,不过是一则一分钟的小故事。但是,它穿着迷你型的短裙,做出迷惑性的表情,能诱导你进行迷走式的思考。由于它和我们正在谈论的话题有关,涉及到书信的妙用,而且,是一位有强大公信力的伟大人物的高明之见,我就简单的加了几句,发上网来,与大家分享。    
林肯当总统时,国防部长斯坦顿来找他,诉说一位少将用侮辱性的话指责他偏袒某些人。看到他那种气乎乎的样子,林肯建议他写封信反驳。斯坦顿立即写了封措词很强烈的信,坚决地回击对方。林肯总统看了,夸他写得好,笑咪咪地问他:“这封信你打算怎么处理?”这一下子,国防部长蒙住了,读到这里的我也蒙住了——信写好了当然是寄出去了,否则写什么写呢?    
可是,林肯却叫他快把信扔进火炉烧了,并且告诉他:“每次当我发火时,我就尽情地写封信发泄发泄,写完后就把它扔了。”因为,“当你花了很多时间把它写好,不消说你的气已经消了,也就心平气和了。”    
哇,原来和有些跨国企业设立“气功房”同理!  
  在这里看见这个帖子,意外之喜,支持大浪客!!!!
  在别处偶然读到过其中几篇。  真好看!
  书信也许会成为一种绝版的艺术形式,谁耐烦在电子时代写一封隽永的书信呢?    可惜了,曾经有那么美丽的文字。    楼主请继续。
  作者:yfygyy 回复日期: 17:33:20 
    mark  ~~~~~~~~~~~~~~~~~~~~~~~~~~~~~~~~~~~~~~~~~~~~~~~~~~~~~~~~~~~欢迎网友!         作者:薄荷雨丝 回复日期: 22:59:57 
    在这里看见这个帖子,意外之喜,支持大浪客!!!!    ~~~~~~~~~~~~~~~~~~~~~~~~~~~~~~~~~~~~~~~~~~~~~~~~~~~~~~~~~~~    这里有许多兰脸、绿脸和红脸,又看到熟脸、巧脸和笑脸,能不高兴 :)         豆蔻梦乡 回复日期: 02:09:59 
    在别处偶然读到过其中几篇。    真好看!    ~~~~~~~~~~~~~~``~~~~~~~~~~~~~~~~~~~~~~~~~~~~~~~~~~~~~~~~~~~   读过你的贴贴,灵气得多,真心天可鉴。        作者:潇湘夜语 回复日期: 08:59:37 
    书信也许会成为一种绝版的艺术形式,谁耐烦在电子时代写一封隽永的书信呢?        可惜了,曾经有那么美丽的文字。        楼主请继续。    ~~~~~~~~~~~~~~~~~~~~~~~~~~~~~~~~~~~~~~~~~~~~~~~~~~~~~~~~~~    有朋友的鼓励,我会朝前走。          
  其实自己收信写信也不错啊
  “荆棘里采不到葡萄,刺蓟里摘不到无花果”,    刺蓟,中国植物怎么长无花果?谁译的捏?
  *****小广告,删除并封杀1年-- pous01-- 操作时间: 08:48:51 -- 6084837
  十九)      
迷人的书信在哪里?  
可以有很多答案。眼下,我的回答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就在闲闲书话,我发现了一位很有“信”念的朋友,读到她非常迷“信”的故事,还有她写的一封迷人的信。    
她在书话发表的贴子不算多,但特色不少。对信的深人研究即是一大亮点。三年多前,她在陈筱卿翻译的《哈德良回忆录》的写作笔记和刘方翻译的福楼拜书信选里,看到了福楼拜的同一段话有两种不同的翻译,理解方面出入较大,就发了一个小贴《请教一个福楼拜书信里的问题》,向大家讨教:他们到底谁翻译得准确?有没有人能提供法语原文供我们参考?    
仅此一个贴子,自然说明不了什么。可是,这种打破沙锅纹到底的精神,常在反映她留学生活的文章里爆出火花。上了修辞课后,她告诉我们:“昨晚读了几篇笛卡尔和伊丽莎白公主的通信,发现伊丽莎白公主的法语娴熟晓畅,完全不像是外国人,个性谦逊而可爱,且谈论问题言之有物,受过很好的教育。笛卡尔的回信非常有耐心,而且十分详细地解答了问题。”读了拉封丹的一封短信,一共三小段,她逐段贴出原文和她的翻译,请网络上的高手赐教。写一篇《从巴黎到罗马》的书余文字,她专门提到研究意大利文艺复兴历史的世界权威布克哈特,具体介绍这位饱学之士给自己的教益——“多亏了他,我得以结识和更深地了解那么多有趣的人物,有的是我早就认识、心心相印的古代挚友,像但丁和马基雅维利;有的是如雷贯耳却缘悭一面的巨人,如彼德拉克和薄伽丘;有的是初次相识却莫逆于心,像教皇庇护二世和历史学家维兰尼;有的人让你想生活在他们的左右,如“豪华者”洛伦佐和曼图雅的伊莎贝拉.贡查加;有的人让你想与他们书信往还从青年直到暮年,像波利齐亚诺和比特埃罗.本波;有的人,你想聆听他们的演说,好比皮科.米朗多拉那声振寰宇的《论人的尊严》;有的人,你想接受他们的教育,像乌尔比诺的菲德利哥一样亲承维多利诺.达.费尔特雷的謦欬。”我注意到七组有趣的人物中,包括“你想与他们书信往还从青年直到暮年”的人,这特别难能可贵。倘若不是忠实的“信”徒,不会把波利齐亚诺和比特埃罗.本波单独拎出来。前者有“小荷马”的美称,是美第奇家族的家庭教师,后者任教皇列奥十世的首席秘书,他俩完美的拉丁文写作是当时的典范。    
我信服这位“信”徒,还有一个实践方面的理由。她不只是爱书信,并且擅长写作有自我风格的书信。这也启发我对闲闲书话的名字有了新的感悟,觉得这个坛名非常巧妙。你既可以认为闲书闲读,闲暇时到坛子里度度方步闲溜溜,轻松自在;也可以理解单字迭用后的转义,其实闲闲并不优闲,对没有一点儿根基的人来说,似乎有闲人莫进的意味,感到某种潜在的小压力,鞭策自己读点什么,写点什么,在闲闲的时空里潇洒走一回。由于拥有读小书读大书的扎实基础和自信气概,她的潇洒给我的印象比较深。尤其是那封写给法国大学要求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的申请信。      
在这封以法文计算长达四页的申请信里,她提出了有经典支撑的理由:“……正如黑格尔所说,“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之感”,“今生,现世,科学与艺术,凡是满足我们精神生活,使精神生活有价值有光辉的东西,我们知道,都是从希腊直接或间接传来的,——间接地绕道通过罗马”。希腊罗马,永远地以它们独有的方式养育着伟大的欧洲文明,使西方和东方一样,给予这个地球以精神的神圣光照,成为指引人类前进的灯塔”。    
她表明了学然后知不足的追求:“……渴望深入到文明的源头,汲取高尚的力量和深邃的智慧,如同文艺复兴时期的那些欧洲的不朽者一样,以古代的丰富遗产激发本民族创造的灵感,刻画出一个大写的时代”。    
她坦述了自己的想法:“……我已为进入古典文学专业做了我所知道的和以我个人的能力能够做到的一切准备。我亟待老师的教导和系统的学习,特别是对于两门古典语言——希腊语和拉丁语的学习,是我刻不容缓的责任”。    
在信的最后,我们好象听见她缓慢而清晰的声音:“……研究完成之后,我将回到我的祖国,做一名老师或者研究者。……我经过深思熟虑,已决定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古典文学的研究”。    
她的信,不以短小为美,不用套话概括,不屑与人雷同,有感染力也有说服力。结果,在申请的七所大学中,四所录取了她。而且,还有一个谁也料不到的结果:由于闲闲书话里的一次邂逅,她用心刻写的申请信,成为“书信也迷人”的一个活生生的例证。    
她,就是正在上“写作课”的留法女生——豆蔻梦乡。  ()  
  最后一句有误,更正为:    她,就是正在上“文学课”的留法女生——豆蔻梦乡。    正在上“写作课”的是一个很有为的他——深圳一石。  
  作者:林黑 回复日期: 23:03:40 
    “荆棘里采不到葡萄,刺蓟里摘不到无花果”,        刺蓟,中国植物怎么长无花果?谁译的捏?      ~~~~~~~~~~~~~~~~~~~~~~~~~~~~~~~~~~~~~~~~~~~~~~~~~~~~~~~~~  看得真细心,谢谢!    是张介明的译文。
  (二十)      
前天赴一聚会,老友丁君对“博士满街走,飘带贱愈狗,士前已伪劣,何况博士后”的“士大腐”现象发了一通议论,说他佩服的博士中,中国是胡适,尽管有许多人质疑,但丁兄笃信写半截子《中国哲学史》的作者——胡适博士,因为胡适是开发博士帽光环的第一人。外国,他最崇拜约翰逊博士。世界文学史上,好象唯有他才是如雷贯耳的博士,因为人们习惯连名带衔地称呼他。因为象“作家中的作家”博尔赫斯那样,他是“博士中的博士”。1755年他编写《英语词典》时,通用的还是18世纪老派英语,只有24个字母,约翰逊博士顾及各种学术观点,选择了变通之法,把J视为I的变体,把V视为U的变体,从而为J和V在19世纪进入字母表奠定基础。再说,毛姆漫谈英国文学,对《约翰逊博士传》这部已经得到公认的最伟大的英语传记赞誉有加:“不管你是什么年龄,读这本书总会觉得趣味盎然,而且获益非浅。你不论什么时候拿起它,随便从哪一页读起,都会读得津津有味。”我想,如今我们大力鼓吹的悦读畅读,能达到这种境地有多好啊……    
丁兄的滔滔不绝,触发我另外一个想法——约翰逊博士固然厉害,但是,没有《约翰逊博士传》的推波助澜,他的雷声能够传到几百年后几千里外?显然,博士雷人,鲍斯威尔功不可没。所以,在上海三联书店出的《约翰逊博士传》里,开门见山的一篇是范存忠教授撰写的《鲍斯威尔的〈约翰逊博士传〉》,如此这般的题目,已经告诉我们鲍斯威尔的了得和了不得。    
说鲍斯威尔的了得,不能不提起使他终生得益的好习惯——喜欢做笔记。他认为爱惜生命,就要做好生命的记录。所以,他的日记相当完备,20世纪出版的《伦敦日记》表明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日记作家之一。他记录自己的生命,也记录别人的生命。有一个本子,专门用来记录他老婆的话,题为《夫人的话》,另外有个本子,专记儿子的话,叫做《我的儿子亚历山大》。这样认真的生命记录员很珍稀。    
说他了不得,有人看重他在练笔头上下的功夫,我倾向于他在识人头上用的功力。还是在爱丁堡大学读书的时候,他认识的好几位名人中就有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哲学家休谟。1763年,他在一家书铺偶遇约翰逊博士,成为缔交的契机。1764年的年底,我们看到了他结识卢梭和伏尔泰的经过和情景——迷人的书信,在这个时候又出场了。    
“最近我在卢梭府上,他住在歪钵村,座落在一个峡谷里,四面环山,景色秀丽。我是从新堡到那里去的,我决定不出示推荐信,向这位大名鼎鼎、倜傥不羁的哲学家毛遂自荐,让自己的身价经受一次最严峻的考验”。    
看看,鲍斯威尔并不是一个喜欢借光的人,他相信自己也是一个发光体。他的自信得到了卢梭的认可:“我这次在村子里住了三天,每天都和卢梭先生在一起。隔了一个星期,我又回来盘桓了两天。他忙极了,科西嘉人竟要求他替他们制定一部法律。这对他是多么大的荣耀啊……”。    
鲍斯威尔是个“传奇”人物,他不但“传”历史上名人风采的 “奇”,还用自己的行为,“传”书信作用的“奇”。 叩见卢梭,他没有用现成的推荐信,而是用自己写的求见信,很成功。后来,他又去拜见法国文坛皇帝伏尔泰,用了推荐信,虽然见了面,但时间十分短促。失望之际,他想到喜欢英语的伏尔泰侄女德尼夫人对他非常友好,就写了封英文信,求她代谋在伏尔泰先生屋檐下借住一宿的殊荣。结果呢,他收到了伏尔泰以德尼夫人名义亲自写的回信:“辱蒙光临,蓬荜生辉。舍下床铺不多,但决不致于让你睡在两把椅子上。家叔虽然疾病缠身,却早已看出你的才华。我对你的才气了解得更为清楚,因为我认识你的时间更长些。”于是,他得以在伏尔泰住的古堡里登堂入室,就餐、就寝、就宗教问题进行对话。他写信告诉朋友,满脸喜孜孜的:“伏尔泰和鲍斯威尔真是棋逢敌手,将遇良才”,“他的谈话我记了八张四开纸”。    
我们相信,鲍斯威尔并没有夸大其事。因为日,伏尔泰从日内瓦附近的费尔奈堡写给他的信里,有这段不一般的话:“不管怎么样,反正我的灵魂对你的灵魂是非常尊重的。当你回身光临寒舍时,我将在此恭候大驾。”这一切让我们想到,在鲍斯威尔的手里,书信成为他打开世界第一流名人大门的万能钥匙,他写信的传奇,可与法国的塞维尼夫人平分秋色。  
  (二十一)      
文学传记是名人的户口薄。鲍斯威尔的《约翰逊博士传》之所以闻名全球,是因为他报出了约翰逊博士的三重户口——他是第一个编写英语大词典的个体户,是第一个为诗人包括无名诗人作传的专业户,是第一个给权贵脸色看的钉子户。比较感兴趣是钉子户的钉子精神,是他最有名的一封信。    
任何信都有来龙去脉,只不过这封信的前因后果说来有点话长。起初,约翰逊写了份词典编纂计划,准备呈献给国务大臣切斯特菲尔德伯爵,满以为这个汲汲企望文学荣誉的贵族会积极支持,成为受人尊敬的赞助人。但事与愿违,他在伯爵府的外厅恭候,苦苦等了一天,结果发现自己被丢弃一旁,明显地受到冷落,立时火冒三丈,忿然离去。七年后,词典行将出版,切斯特菲尔德伯爵态度大变,从冷谈到巴结,进而奉承,专门写了两篇文章热情鼓吹,试图博得约翰逊的欢心,能把这部巨著呈献给他。可惜他徒劳一场,未能抹去刻在约翰逊心上的七年之“冷”。不过,伯爵的媚眼并不空抛,换来了一封约翰逊的回信。    
约翰逊这封信驰名天下。在我国,因为有多种翻译文本而益增其誉。常见的有鲍斯威尔传里的翻译,文白相间;还有一本名人书信专辑,用了文言文。相比之下,后者更能体现原信风貌,那含蓄而尖锐的讥诮,得体而傲慢的轻蔑,冷峻而彬彬有礼的回敬,在字缝里暗笑。选两段对比对比,尝点味道。    
文白味的——    
阁下,当初我恭候尊府外厅以求一见,换言之,自见拒于门外以还,倏忽七易寒暑。在这期间,我历尽无数困难,但仍然孜孜矻矻地搞词典之编纂工作,在这里诉苦也无济于事,现在,我最后总算使拙编得以脱稿,即将付梓问世,在此期间从未获得丝毫之帮助,也未聆听一句鼓励之话语,乃至未见一丝表示赞许之微笑。这种优渥的待遇,原非所期,盖我平身从未受恩主之惠。    
阁下,对溺水而拼命挣扎的人,他不肯伸出援助之手,竟漠然置之,而那人抵达彼岸时,则遽遽乎向他投以援助。这样的人堪称恩主吗?现在承蒙阁下不弃,要是早有这种关注,诚堪为美意,可惜你的关注未免为时过晚,我已经对此心怀淡漠,不能领受。此时此际,我已孑然一身,而已无人与此分享矣。我已薄有声名,对于这种恩赐赞助,我已无此需要。    
文言味的——    
忆昔伫候于外室,见拒于候门,岁月荏苒,春秋七易。七岁之间,仆励志孟晋,披荆斩棘,致力辞书之编著;个中艰辛,今日言之何益?所幸功垂于成,刊行在即,其间未获一臂之助,一言之勖,一笑之惠。唯此等殊遇,原非所期,盖仆生平迄未受恩主之惠。    
伯爵阁下:见人挣扎于水中则漠漠然袖手旁观,见其安然登岸则遽遽乎殷勤相助,此非恩主之为人乎?阁下于拙著之锦注,若在昔年,诚不失为美意;惜乎姗姗其来迟,今仆已兴味索然;仆已孑然一身,无人分享;仆已薄有声名,不劳垂顾矣。    
用不着多加褒贬,两种翻译的优劣很容易区分。读了后面的译文,回头再看前面的,只有四个字:兴味索然。我个人有这样不成熟的想法,翻译的信、达、雅,雅的难度甚大,真正的文雅是古典的专利,叫典雅,具有简妙的隽永和婉美的韵致。现代人用白话文与古典的气场大不一样。    
在书信中保存的那一脉文情久违了。约翰逊的信写得实在高妙,连受到12级讽刺的切斯特菲尔德伯爵也服服贴贴,他不以为耻,反以我荣,把这封信放在桌子上显眼的地方,任何人都可以看,他夸奖说“这个人才能杰出”,还给人指出哪些段落用词最苛刻,哪些地方表达精到,生怕别人欣赏不了这些橡皮钉子有弹性的硬度和有礼数的数落,颇有一种文Q精神——被大文豪讥讽也风流。    
  &真正的文雅是古典的专利,叫典雅,具有简妙的隽永和婉美的韵致。现代人用白话文与古典的气场大不一样。&  ——这个看法在很多人那里根深蒂固。不过,我以为,值得探讨。
  作者:豆蔻梦乡 回复日期: 23:06:51 
    &真正的文雅是古典的专利,叫典雅,具有简妙的隽永和婉美的韵致。现代人用白话文与古典的气场大不一样。&    ——这个看法在很多人那里根深蒂固。不过,我以为,值得探讨。    ~~~~~~~~~~~~~~~~~~~~~~~~~~~~~~~~~~~~~~~~~~~~~~~~~~~~~~~~~     
我在想,西方的哲士、骑士、绅士时代,是古典的产物,而后只有名人、商人和俗人。从士到人,人类成长、进步和发展的地方很多很多,但是,退化、衰弱及消亡的东西也不少。古典话语缺失,精致文字渐行渐远,渲泄内心而不加修饰,张扬自我而肆无忌惮,把嘻笑怒骂作为笔端的不二法门,顺这条路走下去,恐怕斯文扫地将司空见惯。    
正象你所看重的黑格尔老人所说的,现实的和合理的是二而一,一而二的概念。我们举起的双手不得不超过脑袋,向粗俗向浅薄向无知的无畏向流行的流毒表示欢迎或者说表示投降,谁也无法逃避。因为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气场里。    
所以,我写到典雅不典雅的那段话时,标明“不成熟的看法”。十分感谢你的认真,也愿意向你讨教。看贴虽然不多,但对贴含量比较注意,喜欢自备板凳旁听有味道的讲座。    
  (二十二)    
因为一封信,切斯特菲尔德伯爵不肯雪中送炭硬要锦上添花的虚荣受到了嘲笑,被约翰逊博士用橡皮钉钉在文学讽刺树上。但是,与文坛名流蒲柏,斯威夫特和伏尔泰过往密切的切斯特菲尔德伯爵并非等闲之辈。同样因为一叠信,他爱儿心切望子成龙的名声超越了国界。败也书信,成也书信,书信与人的亲密关系,在切斯特菲尔德伯爵身上充分体现出来。    
切斯特菲尔德伯爵的一生春风得意是主旋律。不但家世显赫,仕途腾达,担任过英国驻荷兰大使和国务大臣等要职,并且风流倜傥,颇有才华,是位知名的作家。写作嗜好与社会地位使他与书信结下不解之缘,最受称道的是家书,确切地说,是写给那个他同一个荷兰家庭女教师所生下的私生子菲利浦•斯坦霍普的信。    
在中外名人家书中,伯爵的教子信札鹤立鸡群。它的美誉度源自起步早,还在菲利浦•斯坦霍普七岁的时候,伯爵的鸿雁就飞到他的身边;源自密度大,最多时一天一信;源自内容丰富,大凡择友交际求学做事修身养性等等无微不至;源自目标明确,伯爵恳切希望自己的儿子学习“文雅的举止、优雅的姿态、机敏的言辞”, 追求“学者知识与朝臣风度的结合”;源自现身说法,把自己的生命体验和生活经验毫无保留地形诸文字,传授给他。由于上述种种优点,这些信札汇集出版后,广受欢迎,到处流传,成为“绅士们的教科书”。     
正如淑女风范遭人嫌弃,如今,绅士风度几乎无人问津, “绅士们的教科书”的广告效应也风光不再。但是,切斯特菲尔德伯爵《教子信札》的价值不可能一笔勾销。在这本外国的“弟子规”里,有些教诲值得深思。比如,“读书能获得知识;但更有用的知识对世界的认识却只能通过研究各种各样的人才能获得。”这样的经验之谈,不但在今天并且在将来也不过时。“父子关系应该像是朋友关系”,一改慈父孝子的从属关系,赋予自由平等和谐的内涵。“心不在焉是个大毛病”,岂不是所有人都必须拒之门外的坏习惯?“衣着适当也不是件小事”,各行各业的朋友在应聘面试的时候都有亲身体会。当然,象“如果你衣着不入时,你就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这样的判断,另作别论。    
重读切斯特菲尔德伯爵的《教子信札》,不乏温古而知新的喜悦,里面有一句话帮助我进一步理解梁文道曾经发表过出版过的有些东东,这句话是:“常识是我所知道的最高的通情达理。”还有一句话,促使我对书信迷人的奥窍进行更多的思考,这句话是:“文体是思想的衣裳”。    
  二十三)      
切斯特菲尔德伯爵的教子信札有它的历史价值,只是贵族阶级的烙印太深,与现代社会的差距过大。读这样的信,缺乏亲切感,思想的营养和情感的融洽到不了位。古人说,书信是生命的安慰。又说,好的书信是灵魂的向导。能够给人以大教益大开窍的书信才是迷人的所在。寻来找去,目光落在一束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信件上。    
把切斯特菲尔特伯爵和洛克菲勒放在一起,有点比较的意味。他们有相同的地方,所生活的时代大致接近,社会身分都属上流,在给儿子的信中流露的父爱感人至深。但是,他们寄托在儿子身上的期望大不一样,关注的重点大不一样,前者是英国绅士式的,讲究仪表风度,后者美国式,重在工作态度。前者老派,后者新潮。对照以后,我们对洛克菲勒的教子信扎更感兴趣,因为教育子女的关键,态度大于风度。    
洛克菲勒已经公开发表的教子信札有38封信,包括多方面的内容,编有序号。最有特点最受欢迎的是第三封。整封信,用寓言开头,以寓言收尾,中间结合自己的经历谈到对工作态度的见解,写得亲切流畅,渗透亲情的人生智慧在平实的文字中格外亮堂。读着读着,我隐约感到这位垄断美国一个多世纪的首富家属的首领背后,有巨大的文化支撑力,他的所思所言体现出韦伯阐明的清教精神与资本主义血脉相通,反映出韦伯阐发的企业家的创新特征。他在19 世纪中叶写下的文字,在20 世纪甚至21世纪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    
我曾经看过《第五项修练》,体会最深的不只是作者所介绍的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队精神等内容,还有书里对工作对劳动的一些讴歌式的理解。也翻过德波顿写的《工作颂歌》,感受工作是人生“最享受、最持久、最有益的乐趣”。这两本书促使我思索过“工作观”的概念,但零零碎碎,没有结果。我根本没有想到,这些内容早在洛克菲勒给儿子的信里就有集中、明确、直截了当的表述,把信里谈及工作态度的文字摘录出来,不用增删,俨然一篇关于工作观的微型论文——       
热爱工作是一种信念。怀着这个信念,我们能把绝望的大山凿成一块希望的磐石。一位伟大的画家说得好,“痛苦终将过去,但是美丽永存”  
工作越是困难或不愉快,越要立刻去做。如果他等的时间越久,就变得越困难、可怕,这有点像打枪一样,你瞄的时间越长,射击的机会就越渺茫。    收入只是你工作的副产品,做好你该做的事,出色完成你该做的事,理想的薪金必然会来。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劳苦的最高报酬,不在于我们所获得的,而在于我们会因此成为什么。那些头脑活跃的人拼命劳作决不是只为了赚钱,使他们工作热情得以持续下去的东西要比只知敛财的欲望更为高尚——他们是在从事一项迷人的事业。  
我认为,工作是一项特权,它带来比维持生活更多的事物。工作是所有生意的基础,所有繁荣的来源,也是天才的塑造者。工作使年轻人奋发有为,比他的父母做得更多,不管他们多么有钱。工作以最卑微的储蓄表示出来,并奠定幸福的基础。工作是增添生命味道的食盐。但人们必须先爱它,工作才能给予最大的恩惠、获致最大的结果。  
天堂与地狱都由自己建造。如果你赋予工作意义,不论工作大小,你都会感到快乐,自我设定的成绩不论高低,都会使人对工作产生乐趣。如果你不喜欢做的话,任何简单的事都会变得困难、无趣,当你叫喊着这个工作很累人时,即使你不卖力气,你也会感到精疲力竭,反之就大不相同。事情就是这样。    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检视一下你的工作态度,那会让我们都感觉愉快。      
这些简明而踏实的文字,是不是比你以前看到过的有关内容精彩?是不是比亚里士多德论述闲暇的文字说服力强?是不是引领你进入了思想的新天地?它让我们明白,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之外,与人民大众关系更为密切的还有工作观;树立了正确的工作观好比在脑袋里装了一台原子能发动机。我不知道这种想法有没有根据——老洛克菲勒的肺腑之言是这个家族兴旺和持存的基石,珠圆玉润、独具哲思的教子信,堪称传家宝。  
  记号  
  问好网友,庄梦蝶也!       (二十四)      
历史上的名人教子信很多,按知名度排列,切斯特菲尔德伯爵给儿子的忠告可能独占鳌头,洛克菲勒的致儿信札则在伯仲之间,进入三甲,能与他们相提并论的教子信就非常难找了,不象三大忏悔录和三大狱中书简已有定论。这是因为,无论从质量和数量来考察,还是从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来衡量,能与之比肩的名人教子信较难确定;当然,这也受到知识视野和信息接纳的局限。如果放宽点尺寸,我倒是认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写给儿子的信有机会入围。    
推举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教子信,有点八卦的意味。首先,他的父亲角色比其他人高出一截,一个人拥有三种父亲的身分。除了人类学意义上的为人之父,有社会学意义上的师爱徒如父爱子的受尊如父(国际精神分析协会成立时,在他一再坚持下,荣格当选第一任主席,此后,弗洛伊德写信给荣格说:“在同一个晚上我既正式收你为我最年长的儿子。又任命你为我的继任人和王储,这确不是一般的事”)还有心理学范畴内学术流派开创意义上的立宗如父——精神分析之父。一个人进入这样的“三重门”,自然增加了印象分。    
其次,从“闻香识人”的角度分析,他的教子信具有切斯特菲尔德伯爵和洛克菲勒的共同特点:“三句话不离本行”。伯爵写信给儿子,念念不忘的是风度教养格调,弥漫贵族气息。洛克菲勒写信给儿子,耿耿于怀的是勤劳工作奋斗,充满创业精神。所以,对这两位“望子成龙”的教父级大师,我们可以进行一种“读信知父”的游戏,用不着署名,从一大堆信里分辨出来是谁写的。同样,弗洛伊德写给儿子的信,也有这种纹章似的特征,让你一眼看出他是谁——    亲爱的弗雷德里克:  
……,成功人士的首要标志,在于他的心态。一个人如果心态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乐观地接受挑战,那他就成功了一半。这里给你讲述一个故事和几个有趣的实验。希望你能从中得到点什么,摆脱不佳的心态。  
先说说关于心态的小故事。几个白人小孩正在花园里玩,这时,一位卖氢气球的老人推着货车进了公园。白人小孩一窝蜂的围了上去,每人买了一个气球跑开了。白人小孩的身影消失后,基恩――一个黑人小孩,才怯怯地到老人的货车旁,用略带恳求的语气问道:“您能卖给我一个气球吗?”当然可以,“老人慈祥地摸了他一下,温和地说,你想要什么颜色的?”他鼓起勇气说:“我要一个黑色的。”脸上写满沧桑的老人惊诧地看了看这个黑人小孩,旋即递给了他一个黑色的气球。他开心地接过气球,小的一松,气球在微风中冉冉的升起,老人一边看着上升的气球, 一边用手轻轻的拍了拍基恩的后脑勺,就:“记住,气球能不能升起,不是因为它的颜色、形状,而是气球内充满了氢气;一个人的成败,不是因为种族、出身,关键是你有没有一个好的心态”老人的话深深地铭刻在基恩的心里,从此他始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鲁塞尼亚王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