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小说的艺术特点《家》人物特点和品质

巴金《家》人物赏析_巴金《家》-牛bb文章网
巴金《家》人物赏析 巴金《家》
所属栏目: &
《家》是巴金30年代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从1931年问世至今,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辉和动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长篇小说《家》以2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城市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作品中的高家是中国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缩影。从表面看,高家“一家人读书知礼、事事如意”,家庭内部尊卑有序,礼法森严;但实际上,在这个大家族中处处都充满着激烈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为了争夺家产,陈姨太、克安、克定等打着维护家族荣誉和高老太爷的招牌,耍尽了花招。他们先是闹“鬼”,吓死了老太爷,接着又闹“避血光”,害死了瑞珏;他们很清楚是军阀混战,导致商场被毁,但却硬逼觉新赔偿股票的损失,并且在老太爷尸骨未寒时大闹分家。除此而外,这个封建大家庭挥霍奢侈的寄生生活,还造就了一代整日只会挥霍无度,过着穷奢极欲糜烂生活的“败家子”,这在高家“克”字辈人物身上显得尤为突出。如高老太爷最喜欢的五儿子克定,不但嫖、赌、抽大烟、玩小旦样样精通,而且还骗取妻子的金银首饰去当卖,在外面私设公馆,蓄妓取乐。梅是1个“林黛玉式”的人物,她多愁善感,使得额上形成一道皱纹。她与觉新相爱过,甚至到死她们依然彼此深爱着。但由于迷信和两家妈妈的交恶,让一对令人艳羡的情人天各一方。命运的安排让她痛苦不堪,她对自己的命运看得十分透彻,从开始她就预测到自己的结局。但她却从不反抗,只是默默承受命运带给她的一切不幸,一天天等待死亡的来临。她羡慕琴和觉慧的勇气,却不肯与他们共同开始新的生活,只是一味地把自己封闭在1个压抑的圈子里,不肯跳出;她日夜思念觉新,但相遇时却又不愿相见。她时常说自己的日子已经过去了,接下来是别人的。她是1个典型的被旧社会磨去了希望,磨去了棱角,磨去了理想的悲惨女性。虽然她的面容依然年轻,但她的心早已经苍老衰败,再也无力反抗什么了。她的大脑依然清醒,但她已然麻木的心此时已经凌驾在她的大脑之上,让她甘心做1个牺牲品,尤其在见到瑞珏之后,她更加笃定她将永远成为这个社会的牺牲品,而且对此也再没有什么异议了。她的死书中没有做细致的描写,但对她死后的境况做了较为详细的描摹。“她的嘴唇微微张开,好像要说什么话没有说出来[www.NIUbb.Net)就断了气似的。”这一部分又像是黛玉死时的情形了,与那句“宝玉,你好……”有异曲同工之妙。究竟梅想说些什么,对谁说,都成了1个谜。或许她想对觉新最后说明自己依然存在的爱意,或许她想对瑞珏说一些姐妹情深的话,又或许她是想对这个社会发出一声最后的呐喊。不论是什么,她的死给觉新带来了第一波冲击,为觉新之后的反抗打下了第一块基石。而另一位女性瑞珏,又是另外1种类型。她温柔、体贴、识大体,整个公馆没有不喜欢这个少祖母的。她也是旧制度下的产物,但她并不愚昧,甚至是聪明敏感的,她感觉得到,自己深爱的丈夫与自己颇有好感的梅之间存在一些并不寻常的情愫,她痛苦,但她并不把这种痛苦加注在别人的身上,而是存着1种成全的态度看待着他们的感情,她对梅好,不是做作的,是发自内心的,是1种同病相怜的,如她说得那样,是姐妹之间的感情。而即使是这样一位人见人爱的善良女性,最后也逃不过黑暗社会的迫害,死在为另1个死人准备的礼节之下了。而她的死又是对觉新的第二波冲击。如果说梅的死让觉新这座死火山开始冒烟的话,那么瑞珏的死就真的让这座火山彻底爆发了。第二类女性是以鸣凤为代表的下层女性了。她们的命运比第1类更加悲惨。她们不仅要与自己本身的痛苦相搏斗,还要与上一层给予的压迫相斗争,而斗争的结果往往是失败的。鸣凤的幸福在于她拥有了爱情,而她的悲惨同样来自这点。她爱上了她的主子,也就是上层的人物。起初她是放弃的,没有想过这样一段恋情会有什么结果,但是后来她爱的人――觉慧给了她希望,让她以为她真的可以幸福了,但结局依然按着原定的路线前进,她的命运没有因为年轻少爷那句年少轻狂的承诺而出现任何峰回路转的改变,只让她的命运又增加了一抹暗淡而已,或许这一抹暗淡曾经给过她短暂的幸福。她抗争过,但她的力量太渺小了,无法撼动整个社会,甚至连这个家族的一角也无法撼动,而自己爱的人也无法带给自己曾经承诺过的保护。在走上绝路之前她犹豫过,想活下来,想为自己的幸福继续斗争,但最终,她明白了,“他是不能够到她这里来的,永远有一堵墙隔开他们2个人。他是属于另1个环境的。他有他的前途,他有他的事业。……她应该放弃他。”于是,她放弃了,一并放弃的还有她的生命。最后,她用极其温柔而凄楚的声音叫了两声:“三少爷,觉慧。”我想,这一声呼唤,决不是为了抱怨什么,她只是想祝福,祝福她再也见不到的爱人,希望他能够在没有她的牵绊后活得轻松一些。然而她的死显然没有造成像前面两位女性那样大的影响。或许短时间会给三少爷带来一定的痛苦,或许是反抗的动力,但综合全文来看,在她死之前,那个所谓的她的“救星”早就已经为了所谓的光明事业而放弃她,放弃他们之间的爱情了。这份两人的责任,早就只剩下她1个人在承担,而从那时起她的死亡命运就已经完全定格,不可能再有任何的转圜余地了。她不仅被社会放弃,而且被爱人放弃了,最终,连她自己也放弃自己了。所以说,如果要找1个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牺牲品,就非鸣凤莫属了。觉新是作品中最重要的1个人物,也是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他性格上充满了矛盾,是个“有两重人格的人”。觉新善良,待人诚恳,原是旧制度培养出来的、有较强传统观念的人。由于他处于长房长孙的位置,因此,为维护这个四世同堂大家庭的“和平共处”,他凡事采取“不抵抗主义”,逆来顺受,委曲求全。他爱表妹梅,但当这段美好的恋情被长辈无理地扼杀后,他并不反抗,对爸爸为他与李家订的亲事,也表示顺从,然后回房蒙头大哭一场,与瑞珏完了婚。爷爷死后,陈姨太无端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珏在家里生小孩。觉新虽然觉得这有如“晴天霹雳”,但还是接受了,将瑞珏送到城外荒郊的茅屋中,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觉新身上虽然有着很严重的旧观念的束缚,但他又是个接受了新思想熏染的人,因此,在他心中,善恶是非是有着清楚的界限的。他也有过美好的向往,与表妹梅的相恋就是他对爱情的追求;同时,他也同情受压制的青年,如暗中帮助觉民逃婚,帮助觉慧离家出走等。新思想虽然触动了他的心灵,但封建旧观念却如同沉重的枷锁压得他无法喘气,使他在精神上常常处于极度痛苦之中。他恨旧东西,自己也是旧礼教的牺牲品,封建大家族制度的殉葬品;但由于他受封建传统观念毒害较深,丧失了反抗能力,因此在“不抵抗主义”支配下,处处妥协,不自觉地扮演着旧东西的维护者的角色。总之,觉新是1个有着“双重性格”的悲剧人物。他性格中的这种矛盾性,真实地反映出了当时某些时代特征。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典型人物,批评了“不抵抗主义”,指明对于封建旧制度、旧观念,反抗才是避免悲剧的惟一出路。欢迎您转载分享:
更多精彩:,当前位置:
浅谈巴金《家》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林少军&&发布时间: 16:13:15
  巴金1931年完成的《家》描写的是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地主阶级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欢离合” 的故事。 可以说, 作品的主要内容都是直接取材于巴金少时成都的老家。他在成都老家的生活,其短篇小说《在门槛上》里的一段话作了很好的注解:“那十几年的生活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梦魇!我读着线装书,坐在礼教的监牢里,眼看着许多人在里面挣扎,受苦,没有青春,没有幸福,永远做不必要的牺牲品,最后终于得着灭亡的命运。……那十几年里面我已经用眼泪埋葬了不少的尸首,那些都是不必要的牺牲者,完全是被陈腐的封建道德、传统观念和两三个人的一时的任性杀死的。” 由此可见, 正是这样血肉鲜活的生命体验, 正是这种血脉贲张的创作冲动, 才使巴金完成了《家》这一部作品,让他大气磅礴地“宣告一个不合理制度的死刑” 。其间,他塑造了鸣凤、梅芬、瑞珏这几个“做了不必要的牺牲品”的女性,在她们身上寄予了极大的同情和悲愤,“为什么女人,特别是年轻的女人,就应该为那些可怕的陈旧观念,为那种人造的礼教忍受种种痛苦,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我不相信那个充满血腥味的可怕的‘道理’。即使别人拥护它,我也要反对。” 他代那许多做了牺牲品的女人叫出了一声‘ 冤枉’。”封建旧制度吞噬着像梅与瑞珏那些众多不反抗的女性性命,也吞噬着即使想反抗,却由于力量太渺小而反抗不彻底的纯洁女性鸣凤的性命,可见,不反抗以及反抗不彻底其命运都是悲惨的,具有历史意义。而小说中另一位重要女性——琴的出现,却和以上几位截然不同。作者把她塑造成了一位接受新思想、向往自由平等、大胆争取个性解放、敢于向封建礼教反抗的形象。在当时看来,她是时代的叛逆者,但她的所作所为是当时女性中的先驱者,作者之所以塑造琴这个形象,无疑是为了唤醒这社会的另一半——女性的崛起。
鸣凤是从读者眼中消失的第一个鲜活的女性,从她的死,我们看到封建家奴制是如何凶残地迫害了像她这样年轻的女仆的生命。鸣凤是一个出身贫寒的少女,从小失去父母,被卖到高家当了八年丫头,她长得美丽可爱,她勤劳顺受、安于卑贱,但其精神与肉体都倍受摧残。从她“灵魂的一隅”中,我们看到她也有过美好的幻想, “她也曾梦想过精美的玩具、华丽的衣服、美味的饮食和温暖的被窝,像她所服侍的小姐们所享受的那样。” “享受父母的宠爱,受到少年爷们的崇拜 ”。 这是她对生活的渴望。但这样的幻想也是倍受到挤压的。因为,她是仆人,她的身体属于高公馆而不是她自己。她只有在“辛苦了一个整天,等太太小姐们都睡好,暂时地恢复了自己身体的自由”之后,才有机会“享受这种难得的‘清闲’”看自己“灵魂的一隅”。 白天与夜晚,现实与美梦的鲜明对比,只会让她更清醒地意识到美梦的虚幻和现实的残酷。然而,真正束缚她整个一生的是她那“简单的信仰”。“她觉得世间的一切就是由一个万能的无所不知的神明安排好了的,自己到这个地步,也是命中注定的。”
这一“信仰”使她原本可以美好的爱情变得苦闷而压抑。在这位女仆的枯涩青春里,也有一丝甘甜,它来自鸣凤内心深处对三少爷觉慧的纯洁的爱恋。一想到他,“她的心灵马上升起了一线希望温暖了她的心,她盼望着他向她伸出手”,这是她对爱情的渴望,但奴仆的身份带给她强烈的自卑,她甚至不敢跟他多说话。因为,一个是丫头,一个是少爷,她怕旁人闲话会伤了他少爷的身份,当觉慧要她做三少奶奶时,她惊慌失措,知道没有那样的命,只希望能够一辈子在公馆里服侍他,做他一个人的丫头。这份她想要而不能要的爱非但没有拯救她,反而令她痛苦、压抑。“梅园相会”这一章以富于情感张力和潜台词的人物对话传达出人物细腻复杂的心理过程。巴金把鸣凤强行压抑的爱情表现得十分充分,起初鸣凤一再催促觉慧离开,并对他故意“做出冷淡的样子”。于是觉慧骗她说要把她送出去,巴金描述了觉慧的心理,“他并没有伤害她的心思,他这样说,无非一则试探她的心,二则报复她的冷淡,却料不到他的话使她这么难过。试探的结果使他满意,但是他有点后悔。”眼泪泄露了鸣凤内心的秘密,揭露了少女的掩饰。
这一“信仰”更导致了她生命的终结。在被宣布要把她嫁给冯乐山作小妾后,她首先本能地向主人太太求救,但在那个夜深人静的夜晚,面无表情的周氏(太太)任凭鸣凤穷尽所有的力量去哭诉、哀求,她的一句话:“这是老太爷答应了的,他说怎么办就怎么办。”就宣告了她的命运。在那种孤苦无援的境地,使她记起觉慧的“誓言”,期望觉慧做她的“救星”。当鸣凤将最后一线希望寄托在觉慧身上时,这个她深爱着也爱着她的少爷却“经过了一夜的思索之后,他准备把那个少女放弃了”。 作者这样写道:“有两样东西在背后支持他的这个决定:那就是有进步思想的年轻人的献身热诚和小资产阶级的自尊心。”当最后一线希望破灭后,鸣凤选择了以死抗争。当她到觉慧的房间向觉慧告别的时候,当她痛苦地徘徊在湖边的时候,她多么想把自己的心事告诉给觉慧,她多么希望觉慧来拯救她,她多么希望永远和他厮守在一起。但她更想到“他有他的前途,他有他的事业。他应当做一个伟大的人。她不能拉住他,她不能妨碍她,——.她应该放弃他,他的存在比她更重要”。正是这种纯真而炽热的爱和朴素而又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才使她呼唤着觉慧的名字而投湖自尽,鸣凤最后的一句话“三少爷,觉慧”是意味深长的。它包含了对觉慧的爱,而从叫“觉慧”则表明在死亡面前突然到来的平等意识。“三少爷”这个平时叫惯了的世俗社会等级的标志性称谓消失了,被心上人的名字所取代,这是第一声也是最后一声,也是整部小说“觉慧”这个名字被叫得最响亮的一次。也正随着这一声呼唤,一个光辉的女性形象完成了,她成了文学史上一个比真实的生命还更有血肉的文学形象。
鸣凤抗争过,但她的力量太渺小了,无法撼动整个社会,甚至连这个家族的一角也无法撼动,最后她用她的生命向专横残酷的封建家奴制度提出了最严厉的抗议!虽然她的死仍未在那个“家”里造成任何影响(老太爷让婉儿代嫁给冯乐山作小妾)。但她却让觉慧的思想从幼稚转向了成熟,最后走上了坚决背叛家庭的道路。
作品中除了像鸣凤那样表现了直接的阶级压迫外,梅,瑞珏都是封建宗法制度,封建迷信伦理的牺牲品。这两个女人都爱着觉新,她们都是觉新不抵抗精神的受害者,但是她们对觉新却没有任何抱怨,她们可以说是鸣凤形象的互补,在她们身上集中反映了族权,神权,夫权的压迫。
钱梅芬是一个“林黛玉式”的人物,这个美丽善良的旧式才女兼富家小姐,与高公馆大少爷觉新青梅竹马,情投意合,在别人眼中他们是天生的一对,但这天经地义的婚事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迫害下,最后却落了空。个中原由,作者是通过琴口中说出来的:“妈都告诉我了,连大哥本人也不晓得。”琴用忧郁惋惜的调子说,“本来大舅已托人做过媒了,你大姨妈先有了它意,听说她后来把大表哥同梅表姐两人的八字拿去找人排了一下,说是两人的命相克,不能相配,否则,女的会早死,因此,她拒绝了这门亲事,其实另有原因。原来有一天,她在牌桌上跟现在的大舅母有了意见,自以为受了委屈,才拿拒婚的事来报复”。梅遵从“母命”远嫁外地“冲喜”,不到一年又守寡回家,她向“大表嫂”瑞珏吐露了她婚后不为人知的辛酸和痛苦,却不忍对大表嫂启齿她对觉新的爱恋。在高家的后花园里,她终于向觉新透露了矛盾而深沉的情感。她这么矛盾,这么痛苦,是她认为“活着只是拖累别人”,整天只是“靠着回忆生活”,任凭命运摆布,自己不能作一点主。顽固的母亲和自己的礼教意识使她不能再嫁,最后忧郁致病,至死都不瞑目。 “她的嘴唇微微张开,好像要说什么话没有说出来就断了气似的。”这一部分又像是黛玉死时的情形,与那句“宝玉,你好……”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一刻,或许梅想对觉新最后说明自己依然存在的爱意,或许她想对瑞珏说一些姐妹情深的话,又或许她是想对这个社会发出一声最后的呐喊……“往事依稀浑似梦,都随风雨到心头。”这一腔哀怨埋在心里永远无处诉说了。觉慧在梅芬的灵前说出这样一段话:“一些哭声,一些话,一些眼泪,就把这个可爱的年轻的生命埋葬了。梅表姐,我恨不能把你从棺材里拉出来,让你睁开眼睛看个明白:你是怎样给人杀死的!”是谁杀死她的呢?是她母亲哭诉的“是我害了你,是我做妈的瞎了眼睛,不晓得你的心事。我把你们的好姻缘拆散了,苦了你一辈子,落得这个下场”?这一切绝非是她母亲一人之力所致,她是在旧制度的细细碾压下消亡的,正像觉慧痛惜鸣凤说的话,是“我们这个家庭,这个社会都是凶手!”。不论什么,她的死给觉新带来了第一波冲击,为觉新之后的反抗打下了第一块基石。
瑞珏和梅相比,在婚姻上应该算得上是很“幸运的”,虽然联系这婚姻的方式----抓阄---是极为荒唐的,但居然让她碰上了一个心地善良的丈夫。瑞珏的身上几乎集中了中国传统女性所具备的传统美德,她具有江南女子的婉约,柔情似水,她看到丈夫觉新喜欢梅花,自己就不问原因地也喜欢,把屋中所有的瓶中都插满了梅花,并且倾注心血地为觉新画了一幅梅花帐檐。当她知道了觉新和梅的感情及觉新爱梅花的真正原因后,不仅不嫉妒,反倒为他们觉得惋惜,而且和梅产生了真挚的友谊,她是那样的善良、那样的温柔、那样的善解人意,那么的纯洁与单纯,她总是温和地笑着,宽容地对待一切,家中上上下下没有一个人不喜欢她,按理说她应该很幸运的了,然而就连她也逃脱不了悲剧的结局。她的临产正赶上高老太爷出殡,于是,就有了陈姨太借故起纷争的“血光之灾”。为避免纯粹无稽之谈的“血光之灾”,她被迫在临产前搬到城外很远的一个阴暗潮湿的住所,最终因难产而死,可悲的是瑞珏在痛苦地挣扎时,大声地呼唤丈夫觉新时,两扇薄薄的门板却挡住两个相爱的人最后的诀别。瑞珏牺牲了自己,是因为不希望看到觉新为难受痛苦,而这一切都是出于对觉新生死不渝的爱。瑞珏的死给觉新带来第二波冲击,如果说梅的死让觉新这座死火山开始冒烟的话,那么瑞珏的死就真的让这座火山彻底爆发了。一惯忍让、懦弱的觉新这时“突然明白了,这两扇小门并没有力量,真正夺去了他的妻子的还是另一种东西,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这一切全压在他的肩上,把他压了这许多年,给他夺去了青春,夺去了幸福,夺去了前途,夺去了他所最爱的两个女人。”这略显直白的愤怒的控诉无疑表明高家乃至整个封建统治者真是丧尽天良,也表明了旧制度的穷途末路,充满了血腥味。
琴,高家的表亲,觉民的表妹,在《家》中,琴是作为新女性的典型和榜样来刻画的,她美丽的面庞上带着“反抗的热烈的,而且是刚毅的,对一切都不能忍受似的”表情。她是唯一一个有可能逃出这封建礼教牢笼并在爱情上与心爱的人喜结良缘的女人。
在高家长辈眼里,琴是个乖巧贤淑的女孩,她健康、活泼、有活力,跟别的公馆中的小姐大有不同。琴向往跟觉民、觉慧一样能上学堂,当觉民告诉她学校要办女子学堂时,她很兴奋,还说要第一个去报名,可是当她的母亲有不同意她上学堂的想法时,她并没有放弃,她终于成功了,她的寡居的母亲终于答应让她上了女子学堂,这使她有了见识,接触到了许多新思想,她几乎是个新女性,她热烈赞成新生事物,喜爱着一切积极、健康的新思想,喜欢和进步的学生们交朋友。但她却又是一个颇有意思的矛盾体,既热情又阴郁,既高傲又自卑,既大胆又怯懦……几种截然不同的情感总是左右拉拽着她,使她犹豫不定。在文中,琴羡慕许倩如发表进步言论,带头剪去长头发,她也想剪去束着她的长发,却缺乏必要的勇气——不是她怕流言的讥讽,而是她怕爱她的母亲,她必须去面对一个封建礼教下的家庭。琴又是不屈服的,她看到了千百年中国女子所走的血路,一种渴望正义的感情在琴体内发生了,“牺牲,这样的牺牲究竟给谁带来了幸福呢?”她了解了鸣凤的悲剧,领悟了梅和瑞珏的哀伤;她明白了不能企盼别人,应该自己拯救自己!琴和鸣凤一样看到了“宿命”,但她唾弃这个“宿命”!“我不走那条路。我要做一个人,一个跟男人一样的人。……我不走那条路,我要走新的路”。谁能否认琴是书中最亮丽的色彩?她和觉民为了爱情,为了目标,对这个大家庭实行不了懈的反抗,向封建专制制度作了斗争,坚决顶住了来自冯乐山、高老太爷以及周围人们的压力,追求婚姻自由的“个性解放”,终于琴得到了自己的幸福。
从总体上看,作家对琴的描写充满着热情的赞赏。从她的外貌到思想,都作为《家》里一颗闪光的明珠出现的,即使是思想比较激进的觉慧也一次又一次地对她发出赞叹的言词。尽管如此,觉慧也还是看到了琴的思想深处的致命弱点,那就是她对劳苦大众缺乏同情心。在克定请全家观看耍龙灯,用花炮烧烫耍龙灯的人这段情节中,作者刻画了琴的觉悟还仅仅停留在“眼睛还没有完全睁开”的“一个千金小姐”的水平上。在她看来,现存的封建秩序是天经地义的,“五舅他们得到了满足,玩龙灯的人得到了赏钱。各人得到了自己所要的东西。这还不好吗?”她认为在这场悲剧里富人和穷人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一种“好”的事情。通过这一细节,作家深刻地揭示了琴这一叛逆女性在思想深处对劳苦大众毫不关切的弱点,并给以无情的鞭挞。
琴,不能算是健全的女性,但巴金依旧寄了一线希望在她身上。“难道因为几千年来这条路上就浸饱了女人的血泪,所以现在和将来的女人还要继续在那里断送她们的青春,流尽她们的眼泪,呕尽她们的心血吗?”“难道女人只是男人的玩物吗?——牺牲,这样的牺牲究竟给谁带来了幸福呢?”琴已经发出这样的疑问了,她不平地叫起来,她的呼声得到了她同代姐妹们的响应。作者也试图对这质问作一回答,倘若中国女性的自我意识,自我生存价值观始终处于沉沦或即使“觉醒”却仍归于沉沦状态,这条“血路”会越走越长,鸣凤,梅芬,瑞珏的悲哀就在于此。
巴金的《家》, 牢牢聚焦于封建家庭的吃人本质, 无情地撕裂了它含情脉脉的面纱, 告诉我们, 这“ 家”, 就是罪恶滔天的屠场和牢狱。在巴金营造的高家帝国中,我们看到了令人战栗的可怖景象,“ 君叫臣死, 臣不得不死, 父叫子亡, 子不得不亡”的封建律令在以各种形式杀人。《家》这部作品从思想内容上,对摧残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愤怒的控诉和严厉的批判,对那些在封建专制制度重压下挣扎、最后做出了牺牲品的人们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对那些为争取自由的生活而斗争的人们进行的高度的称赞。这部作品今天读起来依然是那样的扣人心弦,打动人心,这一切都源于作者发自内心的社会正义感和责任感。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我写《激流》并没有浪费自己的时间,也没有浪费读者的时间,它们并不是写了等于没有写的作品。” 人有人格,文有文品,像巴金这种主张“在生活中做的和在作品中写的要一致,要表现自己的人格,不要隐瞒自己的内心” 的作家,以其崇高的道德人格和高品位的艺术追求,为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留下一种独特而永恒的光彩。
责任编辑:陈玲玲巴金《家》中,觉民的人物性格梳理,求完整.求完整啊.要作为课件.有的请快啊.
觉新的二弟.身体矫健,目光深邃,正直、聪明、冷静、外表显出一些内敛的气质.他不像觉新那么软弱、中庸,也没有觉慧那么好斗、冲动.他是个怀疑主义者. 觉民身上有着强烈的叛逆因子,但在行动上,他讲究策略,更重行为结果.觉民与觉慧的愤怒不同,觉民更多的是轻蔑.没有效果的反抗和斗争,他是不会轻易干的.觉民决不作无谓的牺牲,更不会作祭品. 觉民的爱情缺乏情趣,共同的境遇促使他与琴走到了一起,为共同志向奋斗取代了谈情说爱. 觉民有理性、有勇气和顽强的生命力,觉新在"家"中渐渐"死"去,他却在"家"中成活,并走向成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巴金的《家》人物赏析_最新来稿_先锋小学生网上作文
巴金的《家》人物赏析
&来源:投稿
巴金的《家》人物赏析在巴金的《家》中,高家长孙高觉新的一生可以说是一场悲剧。觉新从小就先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从小就觉得“孝”字是最重要的,这并没有错,只是他生活的时代不能让他的孝顺,得到一个完美的结局。觉新受到过新式教育,他渴望,渴望着可以上大学。但是,当他以长房长孙这一个身份来到了高家,这个绅士家庭中时,他就注定将失去所有的主动权。他想上大学,缺因长房长孙这个身份失去了机会。觉新从来都谨小慎微地顺从着别人的安排,生怕出了差错。他一直在守护者那只要一点点的小梦想:“让高家的人可以得到幸福,我是长房长孙,要以家为重,就算失去了自己的幸福,也心甘情愿。“这的确是一个十分小且脆弱的梦想,因为这个梦太小了,从而拘束了他的所有机会。他和他姑姑家的女儿钱梅芬,也就是觉慧口中的”梅表姐“从小是青梅竹马。一直一直,他都很爱梅芬,一直都想给梅芬幸福,但是他所谓的“孝”缺改变了这一切。觉新他不管多痛苦,都只是打掉牙往自己肚里咽,从不反抗。他谨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娶了他从未谋面的妻子李瑞珏。从那以后,瑞珏就成了觉新唯一的寄托。但是,自从老太爷死后,要瓜分家产,人们都害怕已临近生产的瑞珏会生个儿子,那觉新一家将要分到更多的家产。觉新荒唐的接受了陈姨太口中莫须有的“血光之灾”,妻子瑞珏丧命城外。在处理觉慧的事情上,他既不想觉慧走和自己一样的路,重蹈覆辙,又想守住自己那可怜的孝心,最终深陷在矛盾的泥潭之中,无法自拔。这一切,不能全怪觉新,不过,他逆来顺受的性格,注定了他将被封建社会和陈腐思想随意支配,就像马儿无法自己脱下人类硬绑在它背上的马鞍一样。觉新就是一个被封建思想左右的典型牺牲品。他爱的一切,他想挽留的一切,都消失了,就连那一个小小的梦,也被时代的粉碎机绞得粉碎。苍白的生命似乎也奄奄一息。觉新,我在等你站起来!(致和觉新一样没有自由的人。)
相关点评
没有相关文章求巴金《家》的人物关系谱?
求巴金《家》的人物关系谱?
09-10-31 &
该回答已被删除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巴金简介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祖籍浙江嘉兴),日生于成都一个旧式的大家庭中。 1920年秋巴金进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读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大量阅读西方文学和社会科学著作,尤其受到社会主义思潮中无政府共产主义理论的影响。1921年与朋友一起参与半月社和均社等社会团体的工作,1922年开始发表诗歌创作。1923年4月离开成都,到上海、南京等地,并在东南大学附中读完中学。1925年与朋友组织民众社,办《民众》半月刊,并从事无政府主义的理论探索和社会运动。 1927年巴金赴法国巴黎求学,这期间积极参与营救被美国政府陷害的意大利工人领袖萨坷、凡宰特的国际性活动,并受其影响写作了中篇小说《灭亡》,歌颂为理想而献身的革命青年。1929年回国后,因无政府主义运动已经失败,将绝望与愤怒的心情寄托于文学虚构。所创作的小说有两大主题:一是探索青年人追求理想和信仰的道路,代表作有《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二是揭露封建家庭制度的弊害,以影射社会专制制度的罪恶,代表作有《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热烈、真诚,文字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巴金于20世纪30年代起在上海定居,又不断到南方和北方去旅游,写下了大量的散文游记。1934年秋去日本,写作小说《神》、《鬼》、《人》,风格渐趋平和稳健。1935年回国参加朋友创办的文化生活出版杜,任总编辑。编辑了《文学丛刊》、《译文丛书》、《文化生活丛书》等大型丛书,在发现文学新人,推荐优秀作品方面,为20世纪30-40年代的新文学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抗战爆发以后,辗转于广州、桂林、上海、重庆等地,将理想融入知识分子的民间出版事业。抗战后期创作风格转变,以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为主,表现出深厚的人道主义,代表作有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寒夜》等。1946年返回上海定居。 1949年以后,历任全国文联三、四届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主席,作协上海分会主席、名誉主席,上海市文联主席,《收获》和《上海文学》主编,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现任中国作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多次出国访问,创作了大量散文游记,以及反映朝鲜战争的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李大海》等,以歌颂新的时代和歌颂英雄为主调,并与作家靳以创办合编大型文学刊物《收获》。 1958年到1962年,《巴金文集》14卷陆续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以致失去爱妻。1973年起悄悄翻译俄国民主革命家赫尔岑的回忆录《往事与随想》。 1978年&文革&结束后,以沉痛的心情反思知识分子在20世纪所走过的道路和教训,并以个人为解剖对象,写作了五卷《随想录》(包括《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总结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挖掘知识分子心理缺陷,提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革博物馆,写得沉重、真诚、深刻,被文化界誉为是&一部说真话的大书&。 巴金1982年获意大利&但丁国际奖&,1983年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984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85年获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外国院士称号,1990年获前苏联&人民友谊勋章&,1990年获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创设特别奖&,1993年获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的&资深作家敬慰奖&,1998年获第四届上海文学艺术奖杰出贡献奖。 巴金晚年出版随笔集《再思录》、整理出版《巴金全集》(16卷)、《巴金译文全集》(10卷)等。由于在思想上和文学上的突出成就,也由于在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道路探索上的典型性,80年代以后一直成为学术界研究中国20世纪文学和知识分子道路的重要对象,自1989年起,全国共召开过四届巴金国际研讨会,出版过十几种研究年谱、传记和理论专著。 信报上海专电(特派记者 赵明宇)记者昨天获悉,巴金的女儿李小林已经明确拒绝上海作协关于设立“巴金文学奖”的提议。 巴老去世后,上海作家协会有关人员为纪念巴金,提出两个建议:一是把“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改名为“巴金基金会”;二是设立“巴金文学奖”。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赵长天告诉记者,巴金女儿李小林对前者没有表态,但对“巴金文学奖”明确表示反对。 “李小林说,一方面巴老生前为人非常低调,不喜欢如此张扬;另一方面巴金清醒前就表达过,认为国内文学奖项已经有点太多。” 1990年,由巴老和另外两人提议成立的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成立,巴金任会长。当时巴老将自己在日本获得“国际著名文化人士奖”所得的500万元奖金都捐给了基金会。赵长天说,当时巴老在设置这个基金会时就说过,我们的工作不是锦上添花,而是拾遗补阙,要通过一些实际的工作切实地帮助作家,尤其是生活苦难的作家解决一些问题。15年来基金会围绕这一方向开展了许多工作。 巴金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周立民表示,巴金文学研究会也正在考虑以某种方式永久地纪念巴金,但目前方案还不成熟,不便对外透露。他们准备在25日举行的“第八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与海内外学者共同探讨这一问题。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巴金 家 人物分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