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棉湖清朝年间麻墟街李姓彩虹岛武术家加点

一篇长微博让你认识广东省揭西县
广东省--揭西县 广东省--揭西县:揭西县位于广东省东部,莲花山南麓,潮汕平原西北部,榕江南河中上游。地处东经115‘36,至116‘18,,北纬23’18,至23‘41,。东面与揭东县相连,西南与陆河县、普宁市接壤,西北与丰顺、五华县毗邻。
1965年从揭阳县划出西北部13个公社(镇)和陆丰县划出2个公社设置揭西县。1975年将普宁县的3个大队划归揭西县管辖。原隶属汕头专(地)区,后隶属汕头市,1992年汕头市划分为汕头、潮州、揭阳三个市,揭西县隶属揭阳市管辖。县政府驻河婆镇。
全县辖16个镇、4个乡、6个国营农林场,有280个村民委员会,37个居民委员会,1641个村民小组。
全县总人口88.6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47万人,农业人口70.18万人。旅居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约54.6万人。
民族构成以汉族为主,还有壮、回、苗、满、畲、黎等12个少数民族。客家话和潮州话为地方语言。全县东西长51公里,南北宽36.6公里,总面积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126.7万亩,耕地面积29.76
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0.42亩,人均山地1.78亩
自然地理条件
揭西县是广东省的山区县之一。 山地(含丘陵在内)占全县总面积84.9%。西北部高山,中部丘陵,东南平原。
以全县最高海拔1222米的李望嶂为主峰的大北山区,山峦叠嶂,形成一个天然屏障,
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为开阔平原,最低海拔3.2米(棉湖贡山洋)。
气候&&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热充足。年平均气温21.1°C,1月份为12.7°C,7月份为28.1°C,极端高温是日为37.3°C,极端低温是日为-2.4°C。日照年平均1884小时,最多的1971年达2262小时,最少的1975年仅1576小时。无霜期300天以上。霜日多数出现在12月至2月。年均降雨量2105毫米,降雨量较多的坪上莲花山年平均降雨量2612毫米。
水文&&境内97.4%的面积属榕江水系。全县河流总长298.9公里,其中榕江南河在县境内河段71.7公里,自西北向东南贯穿境内11个镇。河流密度每平方公里为0.219公里。年平均径流量18.172立方米。
自然资源&&揭西县水力资源丰富,水能理论蕴藏量21.6
万千瓦,其中可开发利用的有13.9 千瓦。 目前已建成龙 颈、北山、横江等大中小型水库63座,建成中小型水电
站75座,装机容量9.34 55-千瓦,年发电量3.75亿千瓦 时,其中揭阳市属4座电站,装机容量4.03万千瓦,年
发电量1.4亿千瓦时。地热资源丰富,温泉多,流量大, 温度高,主要温泉12处, 自然涌泉量每秒7.32至10公
升,水温58°C至84°C,为水产养殖提供得天独厚的条。 山地广阔,主要树种有松、杉、桉、相思、格木等。主要
水果有柑桔、香蕉、油柑、桃李、橄榄、龙眼、荔枝、无核黄皮、猕猴桃等。金属矿产种类较多,主要有钨、锡、
铜、铅、锌等。非金属矿种主要有优质矿泉水、稀土、瓷 土、水晶石、 甲长石等。稀土、瓷土储量尤为丰富,品质
优良,稀土储量约20万吨,瓷土储量在5亿吨以上。还有丰富的中草药和野生动物资源。
自然灾害&&揭西县地近沿海,台风较多,平均每年4.8次,多发生在7月和8月。春季低温阴雨,晚秋寒露风,冬季轻霜有时冰冻,对农作物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
经济发展概况
建县以来,揭西县经济有较快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1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44.53亿元,
比2000年(下同)增长7.3%;工农业总产值64.83亿元, 比增12%。
农业&&揭西县历来以农为主。盛产水稻、小麦、甘薯、糖蔗、花生、黄红麻,还有马铃薯、蘑菇、生姜、蔬菜等。耕作制度多为稻、稻、麦(蔬菜)。1988年揭西县被列为广东省唯一的小麦生产基地县,
1997年被列入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县。粮食生产连年获得丰收,2001年粮食总产19.73万吨。近几年来,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高产、高质、高效农业。突出抓好甜玉米、青榄青梅、茶叶、蔬菜和珍禽五大龙头企业建设。目前,全县累计创办甜玉米基地1.1万亩、青榄基地9万亩、青梅基地3,5万亩、茶叶基地4.3万亩、蔬菜基地11万亩,珍禽年饲养量150万只,初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2001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1.05亿元,农村人平年纯收入达3100元。
工业&&建县之初,
以小手工业为主,经过30多年的努力,现已拥有医疗器械、汽车配件、摩托车制造、塑料、纺织、陶瓷、印刷、稀土、电器、五金、建材、食品等20多个门类,形成了比较完整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体系。2001年全县工业总产值53.78亿元。主要的工业产品有系列的高新技术医疗器械、汽车配件、摩托车、变压器、电子计量器、轴承、
日用陶瓷、建筑瓷、小五金工具、电缆、电线、硅铁、毛巾、塑料制品、电子琴、石板材、饼干、矿泉水等。近几年来,个体私营企业迅猛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棉湖的五金、
电线、 电缆、塑料、彩印,河婆的摩托车、汽车配件、
电子琴,灰寨的纺织,凤江的凉果加工等特色行业和特色产品。“三资”和“三来一补”企业逐年增加,目前已发展到236家。
商业外贸&&全县拥有综合、专业市场31个,总面积达17.3万平方米。在实行市场规范化管理工作中,棉湖中心市场被评为国家级文明市场。从事商品流通的零售网点9161个,从业人员1.6万人。2001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9。32亿元,集市贸易成交额7.35元。
2001年,外贸出口总值1155万美元,主要出口产品有抽纱、服装、毛巾、医疗器械、化工机械、陶瓷、电子玩具、打包机、五金制品等,远销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实际利用外资948万美元。
财税金融&&财税收入稳步增长。2001年,全年工商各税收入10205.9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753万元,其中地方工商各税收入3483万元。财政总收入3.10亿元,财政总支出3.09亿元。金融安全平稳运作。2001年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款31.9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4.45亿元,现金累计净投放12.24亿元。社会保障体系
逐步完善,社会保险覆盖全社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全面实现社会化发放。
基础设施概况
交通运输&&全县境内有公路总长748.2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密度54.8公里,20个乡镇和280个行政村可通汽车。全县拥有机动车16872辆,全年总货运量487.6吨。特别是1992年以来,全面进行公路升级改造,水泥公路由1992年的10.4公里增至现在的280.3公里,实现了乡镇公路水泥化,被评为广东省“八五”期间交通建设先进单位。全县有出境公路6条,连接国道和省道,县城至国道324线38公里,棉湖镇至省道1930线8公里。
邮政通信&&1980年9月县城开始使用程控电话,至2001年,全县程控电话总容量12.5万门,电话普及率达每百人10部,实现了电话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全县程控电话网络和6蕊光缆480路数字微波通讯可直拨全国各地和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移动通讯覆盖全县;开设3个寻呼台,开办了DDN专线、因特网、视聆通、
图文传真、邮政特快专递等邮电业务。 1992年列为全国邮电业务收入百强县之一。
电力建设&&全县拥有22万伏输变电站1座、11万伏
输变电站4座,3.5万伏输变电站6座,5000千瓦火力发 电厂1座, 与省电网联结形成了水电、火电和省市电网三
位一体的供电系统,2001年基本完成农村电网第一、二期 改造任务,农村到户电价降至每千瓦时0.89元,为发展
工业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创造了较好的条件。用电价
格分类计算,对“三资”企业和工业园区的用电给予优惠。
供水设施&&揭西县淡水资源奉富,县城供水系统日供
水可达4万吨,棉湖自来水厂日供水可达2万吨,能给生产 和生活用水提供足够保证。
旅游业概况
揭西县奇山秀水,争妍斗胜。旅游资源丰富,全县有大小景点188个,名胜古迹48处,其中主要景点35个。
霖田祖店、天竺古岩、广德洞天、宝塔飞渡、龙潭飞瀑、 轰鸣仙石、云湖两月、石灵古刹等称为揭西八景。近年又
新开发了大洋旅游度假村、龙山风景区、黄满礤瀑布、棉
湖古打铁街等景点。还有周恩末、蒋介石、廖仲恺东征时驻足过的棉湖兴道书院、河婆大光学校、大同医院、 中华医院等重要历史纪念地。
霖田祖庙&&相传建于隋代,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原名明贶庙,又名三山祖庙,俗称大庙。在河婆镇之西2公里的玉峰东麓。庙前有拱形石桥,石门内是大院,有正殿、后殿、斜殿,共有59尊神像。广东、福建、台湾三省及东南亚各国有几百座三山国王庙都源于此庙。八十年代以来,海内外各界人士捐资500多万元,将祖庙修葺一新。三山祖庙现正成为粤东地区的旅游胜地,港澳台同胞、海外侨
胞和潮汕地区的游人香客前末观光瞻拜的络绎不绝,被汕头市旅游局定为重点旅游点。
天竺岩&&坐落河婆镇西南4公里处的银山山腰中,寺内一天然石洞,上为巨石覆盖,刻“天竺岩”三字。岩内后殿供奉如来佛祖、十八罗汉、四大金刚神像。据《广东通志》记载,此岩建于宋嘉定中期,1981年被县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德庵&&位于河婆镇之东2公里的老虎竦山腰。此庵建于清初,庵堂建筑在一个完整的大石上面,庵下奇石如林,前后古木参天。在庵前悬崖之下,有一洞口,叫“别洞天”,
沿洞内迂回步级而上, 可直达庵门,
坐在庵门,可鸟瞰河婆全景。庵内供奉佛祖、观音菩萨和十八罗汉。庵的左侧有一注生娘娘庙,离庵百余米有一个石窟供奉“罗福山’’神位,又叫“下庵”。庵后还有多外石窟,内宽百米,迂回曲折,深不可测。该庵经过重修更为壮观。1981年定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潭飞瀑&&在南山镇之西北,有两个龙潭:一是上龙潭,
又称条河龙潭;二是下龙潭,又称田心龙潭。上龙潭位于龙潭河上游,流水湍急,飞下高岩。此岩高达50米,上有巨石耸立两旁,酷似石门。下插深潭,飞流直下,激起狂波,冲成深潭,石潭广敞,深不见底,潭水发黑,望之心悸。古昔之时,如逢春旱,则有潭边求雨的祭礼,世称“打龙潭”。下龙潭位于灰寨河上游,流至田心村之北,结成龙瀑深潭。下龙潭上游,兴建了北山水库和电站,其水管长达1200米,落差达500米,为潮汕落差最高之电站。
大洋旅游度假区&&大洋乡地处揭西县城东北30公里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之上。高海拔与亚热带气候相互作用的特点,使该地山清水秀,云雾缭绕,盛夏亦如凉秋,是避暑度假的胜地。二十年代即有英、美、法、德的传教士、商人在此建别墅山庄、教堂、学校。1994年,旅居马来西亚的邹顺达先生投巨资兴建大洋旅游度假区。规划建设的项目有:
国际高尔夫球场、度假村、会议中心、直升飞机场等。
目前,三十六洞国际高尔夫球场首期十八洞已竣工,大洋国际高尔夫球俱乐部正式开业。度假村、会议中心、娱乐城等配套设施也已逐步完善。
近几年来,揭西县旅游业发展很快,打出“韵味独特潮客风,绿色生态揭西游”的品牌,旅游观光者逐年增加。1990年以来,到揭西县旅游、访问、寻根探祖、从事各项活动的外国、港澳台同胞、侨胞和国内旅游者日益增多,2001年,全县共接待游客26.2
万人次。揭西已成为粤东地区的旅游胜地之一。
社会发展概况
文化艺术&&在县城有县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乡镇设文化站20个。县图书馆藏书2万余册,县博物馆收藏有旧石器时代以来的文物428件。全县有影剧院14座,潮剧团1个演职员38人,业余剧团2个。还出版《揭岭》、《乡情》、《北山文艺》等刊物和《揭西民间故事》。
教育&&2001年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308所,在职教师7546人,在校学生171576人。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全民增强了教育意识,教育投入逐年增加,使办学条件大大改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1995年通过省、市“普九”达标验收,1996年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2001年认真做好农村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
阶段免收书杂费工作,解决了15033名学生入学难问题,有效控制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流失。
1976年成立县科学技术协会,1978年成立县科学技术委员会,1994年成立“揭西县科技进步基金会”1999年建成“揭西县科技信息网络中心”。全县有科研机构2个,科研团体10个,科技人员13642人,其中高级职称273人,中级职称2197人,初级职称11172人,农民技术员84人。
医疗卫生&&
设有县人民医院、中医院、棉湖华侨医院、骨伤科医院、慢性病防治站、妇幼保健院、卫生防疫站、药品检验所、卫生技术培训中心等医疗防疫单位,
乡镇设中心卫生院6所、卫生院14所,乡村卫生室357个。全县拥有病床694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386人。1999年建成投资1000多万元的棉湖华侨医院,县人民医院门诊大楼、住院楼已投入使用,医疗卫生事业实现初级卫生保健
广播电视&&全县有县级电视台、广播电台、有线电视台各一座。“揭西电视台”于1994年国庆节正式开播。各乡镇有调频台10个,电视差转台14座,安装有线电视7.7万户,电视覆盖率达到90%。
体育&&全县有400米标准田径运动场、灯光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等。等级裁判员92人,其中一级裁判员4人;等级运动员107人,其中运动健将3人。1976年建县少年儿童业余体校,分田径、篮球、排球、乒乓球班,向上级输送运动员129名。2001年揭西籍体育健儿在第九届全国运.动会上获得了2项冠军。
环境保护&&把环境保护与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县结合起来,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2001年我县把生态县建设列入“十五”规划纲要,并全面启动项目建设。全面落实环保目标任期责任制,加大环保投入,强化环境管理和生态建设,确保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目前,我县已建成新的环保中心大楼,并配备一批环境监理、监测仪器
设备。组织对榕江南河进行综合整治,大大减少了水质污染。大北山森林公园也着手进行开发保护。&&
揭西各镇简单介绍
&&&&揭西县:省东南部,榕江南河中上游。县人民政府驻河婆镇。1965年划揭阳县西部和陆丰县五云、上砂等地置县。因县地大部为原揭阳县西部境地,故名揭西。
河婆镇&&揭西县辖镇。县人民政府驻地。在县境中西部。1965年析置揭西县,始为揭西县治。明初有南关城,后为兵乱所毁。明洪武年间(1368
—1398),姓何老妇在南关城废墟上设卖茶寮,人称“何婆”,后成圩镇称何婆寮。近代改称河婆。此村是首站,
改为此名。&&
棉湖镇&&揭西县辖镇。在县境东部。创于北宋仁宗年间,古名道江,又称云湖,后因云湖沿岸多木棉树,故名棉湖。元代建棉湖寨。清代已成为重要集镇,称棉湖市。&&
东园镇&&揭西县辖镇。在县境东部、榕江南河中游北岸,邻接揭阳县。镇因驻地名。明万历年间()建村。原名冬茄园,以后谐音简称东园。
塔头镇&&揭西县辖镇。在县境东部。镇人民政府驻山寮。镇因塔头圩而得名。圩紧*五经富水边,俗称大头埠,方音谐音塔头埠,今称塔头圩。&&
凤江镇&&揭西县辖镇。在县境东部。镇人民政府驻旧厝。主要由凤湖、阳夏、鸿江三地组成。取凤湖之“凤”,鸿江之“江”而得名。
金和镇&&揭西县辖镇。在县境东南部,南临榕江南河。镇人民政府驻牛埔圩。1956年成立金和乡,取金坑村之“金”,和顺村之“和”,合称金和。
大溪镇&&揭西县辖镇。在县境南部,榕江南河中上游。镇人民政府驻岭埔。当地人称南河为大溪,故名。
钱坑镇&&揭西县辖镇。在县境南部。宋初钱姓人居此,原名钱家寨。元初钱姓他迁,又榕江南河流经,改为钱坑。
京溪园镇&&揭西县辖镇。在县境东部。清末已在岭溪村南边形成京溪园圩,镇因圩名。
五经富镇&&揭西县辖镇。在县境东北部。镇以驻地名。元至正十六年(1356)曾姓人从北方展转五华河口后到此,设打铁铺五间,得名五家铺
,后以敬重儒家五经,取五家铺谐音,名五经富。&&
灰寨镇&&揭西县辖镇。在县境东部。镇人民政府驻坡洋村。因灰寨圩得名。据称古民居多为石灰三合土建造房屋,人称灰屋,建圩称灰寨圩。
南山镇&&揭西县辖镇。在县境中部。因处大北山南麓而得名。
龙潭镇&&揭西县辖镇。在县境中部。镇人民政府驻白棉湖。因境内龙潭水而得名。
坪上镇&&揭西县辖镇。在县境南部。镇以坪上圩为名。
五云镇&&揭西县辖镇。在县境西南部。相传古代有
5个仙洞,称五云洞,后简称五云.
上砂镇&&揭西县辖镇。在县境西部。因上砂河而得名。
良田乡&&揭西县辖乡。在县境北部。乡人民政府驻田心村。相传古代居住分散,乡民为交纳税赋,在此凑买部分田地为交税之本,名粮田,后改为良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千年古镇夏村之水底探秘【上】
&&&&&&&&&&&&&&&
千年古镇夏村之水底探秘
古镇夏村的历史要不要写,我一直犹豫不决:不写,因为古镇早已于1970年移民沉入太平湖底;写,因为古镇毕竟存在上千年历史,发生过很多史实。最终还是决定写,动因有五:1、展示曾经辉煌、灿烂、深厚的夏村历史;2、继承和延续先辈苏纬之、倪文硕、陈维壬《石埭县志稿大事表》与《石埭备志汇编》;3、为了便于从这里走出去、走到世界各地的原夏村籍老人、以及故人后代的寻根问祖;4、为什么毫不逊色、不夸张、骄傲地说,夏村绝不亚于西递、宏村、周庄、乌镇,至于屯溪老街更是不能相提并论;奉献给舍小家顾大家,失去物质家园的库区百姓一个精神家园,同时也算是给全国库区人民、政府的一个抛砖引玉。这里仅择要一些内容以飨酷爱、研究历史的人们。
&&&&&&&&&&&&&&&&&&&&&&&&&&&&&
当你来到黄山区的太平湖游玩并溯湖而上,穿过两座相距不过百米且横跨太平湖的大桥,沿着两岸山脉中的湖水再逆水前行十里后,你的眼前便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那波浪宽阔的湖面之下,曾有座历史上非常鼎盛、辉煌、颇具规模的集镇——夏村。同时一座以骆驼命名的“骆驼山”也就会展现在你的眼前,它即是千年古镇夏村的历史见证。“夏村”的由来与宋代三都驼山夏贤贵大将军有关,后来夏村的竹园巷、花园墩、石板街、千秋桥等都是在他的手里兴建和起名,他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便将村镇取名为“夏村”。
夏村最为显著的自然标志当数骆驼山、石板街、大石洪河;其次还有近千年以上高龄的古树:格力子树在千秋桥头,达五层楼高,粗需三人合抱;枇杷树在陈茴香与杨永顺两家之间的巷弄底头,高有两层楼,粗得两人合抱,树冠直径约三十米。两树均在移民时被砍伐,石板街不复存在,大石洪河让太平湖覆盖,唯有骆驼山历尽风雨沧桑依旧健在。
民国以前,石埭县(今石台县)有四大集镇——广阳镇、夏村乡、龙岩镇(七都)、横渡镇,夏村便是其中之一。明弘治元年(1486),为加快邮传速度,石埭县增设了夏村与售口两个急递铺,费时3年建成。民国23年(1934)夏村长途电路通达。清康熙16年(1678),通邮路线就已有县城(广阳)——夏村——乌石陇……
《石埭县志稿大事表》,是当地名流夏村石板街人苏纬之、三高人倪文硕合编于民国25年;《石埭备志汇编》又是苏纬之与广阳人陈维壬等合编于民国27年的。我从他们的书稿中提取了部分关于石埭夏村之内容,时间上主要纪录的是以几位八十岁老者所经历过的民国时代,同时也有解放后作者儿时的回忆纪录。因此,它既是先辈苏纬之、倪文硕、陈维壬《石埭县志稿大事表》与《石埭备志汇编》的继承,又是他们的延续。
为了便于从这里走出去、走到世界各地的原夏村籍的老人、以及故人后代的寻根问祖,我于沉寂水底的夏村打捞起了一些只鳞片爪。当然,由于后辈才疏学浅、孤陋寡闻,难免有所疏漏遗忘,甚至有不少商榷或补遗之处,还望读者见谅。倘若不是1970年的移民,我可以毫不逊色、不夸张、骄傲地说,夏村绝不亚于西递、宏村、周庄、乌镇,至于屯溪老街更是不能相提并论,因为这里有着独特的人文历史、丰富的名胜古迹、秀美的山川河谷、轰动安徽的“乌夏事件。
目前最大的是三峡库区移民,除此之外或在此之前,各地还有很多小点的移民,比如安徽清弋江库区的移民……。往大处讲,库区人民为了响应党和省级以上政府的号召,分散或集体地背离祖祖辈辈生活栖息的家乡,他们这种牺牲奉献、顾全大局的精神感天动地,鬼神哭泣,日月失色;实话实说,让他们背井离乡那是多少有些不情愿、不高兴,离别之际可是两眼泪汪汪,一步三回头啊!
应该承认,大凡须要移民的地方基本上是比较富庶之地,它河溪众多,地势平坦、低洼,物产丰富,五业丰收,六畜兴旺,有着较为悠久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其自然村、家族、家庭也都各有一部荣辱、兴衰、存亡的历史。
国家近年来拨巨款由移民部门对库区及库区群众实施后期补偿政策,这是一件得人心之举,是件大好事,但我们远远不能停留于此等经济补偿上,如果我们的移民部门能够急他们所急,想他们所想,打造出一个库区精品系列工程——将库区的人文历史分地域或村镇地打捞上来,编写成书,把这些书陈列在世人、子孙万代面前,这才是一项既经济又实惠、万代永久、后人称颂的伟业!
库区百姓舍小家顾大家,移民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物质的家园淹没、沉寂了,可他们的精神家园还在,并且将一直镌刻于他们的心中。
广义的夏村,以大石洪河为界,西至清溪东坑口,东到三高响里。狭义的夏村指移民前的夏村大队,夏村石板街是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地;她位于四山环抱的丘陵盆地之中,北至大同,南至中冲淦,西至王村河,东至湾里陈、湾里苏,方圆十来里,三百来户人家,人口千人出头。
民国23年(1934),国民政府为防红军、游击队、及后来的新四军,在夏村围着石板街,筑起了一圈土石结合的城墙、土墙两不是的东西,当地人称其为“土围子”;并且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建造了一个颇似石埭县城广阳桥头的门楼,具体位置:一个在上街南向出口不到观音阁处;一个在北向千秋桥与上街坊之间;东在水碓沟处;西在花园墩的碉堡边。
一、夏村八姓
陈苏汤桂孙李杨张&
除去清溪和三高的姓氏外,仅夏村就有湾里陈的陈姓和汤姓、中冲淦苏姓、湾里苏的苏姓、大同桂姓、骆驼山尾孙家的孙姓、梅渚庵的李姓、乌泥冲的李姓和苏姓,夏村的杨姓、骆驼山嘴的牧鸭湖徐家,俞家的俞姓,张姓应是河西张家了(历史上的河西就是今日西溪,它曾属夏村管辖)。事实上夏村很早以前理应是“夏”姓为龙头的,至于这个“夏村”地点的圈定,也应该是指官铺大道上石板街的夏村,我们这里说的夏村八姓,则已经是清末民初的事了。在这八姓之前的很长时间里,大姓主要是“苏”、“桂”、“徐”三姓。至于解放前的民国时期,夏村仅存一户姓夏的,老夫妻两人以卖发糕为生,其子叫夏光秋。
二、都里牌家
现在的政权体制是乡、村、组。建国前皖南石埭县基层政权和居民组织的层次情况:乡下有都,都下设里,里下有牌,牌往下是家,是乡、都、里、牌、家。“乡”就不说了,与现在差不多,至于“都、里、牌、家”,由保持至今的三高村许多自然村的名字中可以了解一二。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石埭县志》载,“原四乡十三都,今省为十一都,乡仍旧”,都下设二十四里。清代仍沿旧制,三高属“三都”(可参见“人文篇——行政沿革”的一份表格);解放初期,行政区划维持原状。12月,废除保甲制,石埭县划为4个区、54个行政村。夏村是南屏区,辖三高在内的18个行政村。移民之前,三高一直属夏村范畴,人们也习惯上把他称为“三都”,移民之后才划归今天的乌石乡。
三高有很多自然村,从南往北数有:董里村、响里、倪家垄、前山、左家、芦山、方家、郭下、李家、五排、赛里、毕圲、窝里、老窝里、学里、王家、孙家。三高这个“村”跟今天的村相当,清及清以前为“都“;明清时才“都”下设里,“里”是作为一种后缀形式的,早先它也是一种居民组织,先秦以二十五家为里,那时是五家一邻,五邻一里为它有董里、响里、赛里、窝里、老窝里、学里;排,有五排;家,家是以姓氏加“家“的,听起来就知道该自然村人员的姓氏情况了,它有左家(一说左难当即为此地人)、倪家(倪文硕便是此地人)、方家、李家。
今日的三高村的村部设在“五牌”。它之所以叫“五牌”,据民国倪文硕、苏纬之《安徽石埭县志稿大事表》记载:顺治四年(1647),颁大清律。制编户口法。十户立牌头。十牌甲头。十甲立一保长。户给印牌,上书刻主姓名,出入注其往来。很显然,“五牌”即户籍版第五牌,与今日之户口簿类似,是当时最基层的居民组织。
麻雀小五脏俱全,通过三高村及其境内的地名,古代村的居住地形、组织遗迹、姓氏家族等等,我们完全可以从中窥一斑见全豹。
三、九毁一生
根据“大事表”记载,清军与太平天国太平军之征战,给夏村地区的老百姓带来了惨痛的人祸历史。
自咸丰3年(1853)起,至同治2年止,石埭连年有战事,太平军与清军在县境内展开拉锯战。其间,太平军曾先后攻占石埭县城不下8次,其中咸丰10年5月进驻后,前后达1年零7个月。战争期间,石埭人口骤减,宗祠、房屋大量被焚,文物、书籍损毁严重。
清咸丰3年(即太平天国3年),2月时清学使沈念农督皖南军务。檄游府周天授率九营莅石。驻扎琉璃岭崇觉寺。都司黄某率三营驻夏村。石埭重经兵焚自此始。8月27日太平军入石埭。经夏村径往徽州。沿途颇守纪律。
咸丰4年(1854)正月,清军周天授自琉璃岭败溃。退徽州。邑孝廉方正桂铣(字卿一)率乡团守雾露岭。力寡不敌。退至雪潭湾。投水自殉。太平军入石埭。下蓄发令。当天授退经夏村时。高城孙伟等乘机截劫辎重。3月天,大风雨雹。大者如杯。小亦如豆。菜麦歉收。是月太平军汤监军。由池郡莅石安抚。并于各都设军师旅帅司马百长等职。(如四五都公推蒋家玉充军师。苏华宝充旅师。徐万士充帅师。议定倘不幸遇害。应由地方抚恤其家属并为立啁庙致祀。蒋苏徐等。出死入生。奔走府省。地方赖以稍安。)5月范四瞎败退石埭。天授率兵蹑击。经夏村。怀孙伟截劫之仇纵火焚之。遂克县城。四瞎退青阳。天授仍驻崇觉寺。越3日军门邓绍良继之。经夏村。火未灭。扑灭之。6、7月间大旱。
咸丰7年(1857)3月壬戌,周天授复石埭。驻崇觉寺。太平军翼王石达开率众攻石埭。分四队。一由太平境入华坑攻夏村。一由陵阳镇攻崇觉寺。困甚。适军门江长贵由郭村来援。围乃解。
咸丰8年(1858)9月戊寅,太平军由陵阳镇趋崇觉寺。江长贵击退之。时青阳亦有敌众来侵太平。江长贵又败诸夏村。十月甲辰徽军程绍鸾与江长贵部。击退围攻夏村的太平军。
咸丰九年(1859)七月,辅清(指太平军杨辅清)逾甲子岭。由华坑攻夏村。适参戎王恩荣由徽来援。大战于大石洪。辅清仍退龙岩。八月辅清由龙岩绕宏潭攻郭村。清军副将罗勉斋所驻五营均溃败。勉斋奔徽郡。二十日米兴朝移重兵驻夏村、官铺、中冲淦、舒溪两岸。营垒相望。居宅粮食。悉被搜占。民多逃亡。张守备黄都司战殁于船渡。邑人杨金印被执。题绝命诗。不屈死。二十三日。辅清进居夏村,停驻约两个月。米兴朝退守县城。适荣镇军黄参戎由宁国府来援。于是扼旗岭芝岭而守。……十月二十八日。辅清闻池郡韦志俊降清。乃与古隆贤等率众由华坑逾白沙岭往攻贵池。清军以追剿为名。四乡搜索。苏李诸姓宗祠与巨室。均遭焚烧。
咸丰十年(1860),正月清军奉令援徽。完全撤防。太平军赖裕新(达古)辛卯取泾县。甲午取太平旌德。乘虚取石埭。派蒋某设头卡于夏村。5月太平军奉王古隆贤由青阳攻崇觉寺。分队由泥田岭攻苦竹桥。进踞县城。清守军张参戎所部各营。溃经夏村退徽。邑诸生徐秉鉴(字晓潭)率乡团练赴战被执。不屈死。怀中有绝命诗1首。8月,清查门牌登记人口,派夏某设关卡于夏村。
咸丰11年(1861),双方继续战斗。自是乡里各村镇成焦土矣。太平军古隆贤令民归耕。时粮价奇贵。米每升4百文(合洋4角余)。盐每两70文(合洋7分余)。人相食。多饥死者。时有米肉(人肉之别称)糠肉(猪肉)之分。……8月古隆贤派队掳村民。强割秋谷。运城贮藏。并饬令都供谷3千石。居民复潜逃。
同治2年(1863),9月28日。隆贤以石埭太平旌德投降于品隆。散遣降人4万。石埭自此无太平军旗帜矣。
同治3年(1864),正月居民陆续回里。各户人口。仅存十分之一二。上田每亩仅值洋一二元。
同治4年(1866),春两江总督曾国藩以皖南石埭等九县地方。被害最剧。惠施牛粒种。每县纹银7千余两。先是本县产粮。仅敷民食3个月之需。余悉仰给船运之输入。由湾址直抵夏村。兵焚以后。人口锐减。河道淤塞。城南米行船行。亦俱停闭。自此舒溪河中。绝无帆运矣。
民国6年(1917)10月,直系军阀孙传芳、郑俊彦等,由江西溃退经石埭,沿途绑掳,夏村、乌石陇一带损失惨重。
民国15年(日,北洋军赣军郑俊彦部由江西溃退本县,经夏村、乌石陇等地沿途抢劫,百姓损失惨重。
另顺治17年春,四都(乌石陇、夏村一带)境内有虎,先后吞食180余人。
康熙46年5月,水灾,四五都(乌石陇、佘溪一带)灾情尤甚,打伞培(路名,时为通徽要道)一带道路被洪水冲毁,人畜被淹无计,县署免除当年及翌年的徭役赋税
光绪7年(1881)5月,大水。夏村等地受灾尤甚,部分地区洪水淹至屋顶,居民乘筏登骆驼山,次日水退。
光绪24年大旱,6月,三都蒋宏林因祈雨取水身亡。
由此可知,夏村百姓实在是多灾多难矣。它不仅告诉了我们,夏村地区的宗庙祠堂、名胜古迹之所以稀少的原因,而且也不难看出,由于战乱连连,人口特少,宗族势力削弱,外姓人口的大量补充,致使仅存的一点古文化根基荡然无存。
附;石版街1940年—1945年店铺住宅图
一、八景之地
1、官铺大道
历史上的夏村自古就有“八景之地”的美誉,其中,最为人们所称道的应属“官铺大道”了。从回驴岭下大同村开始,一直到夏村与乌石交界的中冲淦,全都是由地方乡民用青一色的青石板铺就的道路。它是古代人,从池州府的青阳到徽州府黟县的黟青之路,也有说是古徽道的,夏村的石板街便是这条路上的必经之地。夏村之所以出名,很大成分上与其特色的石板街是分不开的。
这石板街宽一丈,除去两边房屋台阶,余下的宽度也仅仅能使马车通过。街道上石板的大小及其排列有一定的规则:街中心石板长宽都不小,大的能躺下一个五尺汉子,街中心两边的石板就显得小多了;那街道下面设计有下水道,雨大时水排不了,就从街中心的大石板上(因为街中心的石板被人畜走得多了,就有明显的凹感便于排水)流走;石板街的石板一块块都光滑得象玉石样,街道两旁屋檐下对应的石板,也都有不同程度滴水穿石的凹迹,它就象老人们的白发和皱纹,是大自然沧桑岁月的历史见证,是夏村石板街的人们代代相传、繁衍不息的见证。在此,当地人还有个抬棺出殡的章法,就是从关门口起肩的话,每人都必须手拿打杵一口气、不停留地,抬到上街头出南门楼才能歇息,中途是不能够停顿的。
石板街从下街至上街约有一公里长,街道两边几乎都是店铺,而且是清一色的徽派建筑,两层砖木结构的楼房,由于当时地皮精贵加上经商的头脑,大部分店铺都是前店后坊式,大门开关是要上下一片片木板才行的。两边的屋檐差不多高,下雨天,两边屋檐的水流下来各成一直线,此时,人若走在街中心,两边的屋檐流下来的雨就象两道帷幕,实在是别有一番情趣。太平天国时期,由于战乱频繁,夏村的官铺大道及其石板街毁坏严重,到了民国三年,才得以重修石板街,民国十八年,重修夏村河岸及路。
说到石板街,还不能不说一下“石板坑”,因为夏村石板街的青石板,均来自清溪河上游的石板坑。早在1983年清溪河上游,唯一的打石工人79岁的俞之芳,就跟人说起过这样一段话:石埭一条线,太平一大片;清溪一条河叫三都,汪俞项正都正甲,杂姓无都无甲,三都乱插;人口生活主要是种山、放筏、茶叶,吃粮去乌石、夏村买;清溪产青石板,在俞村下面,俞经堂、俞元文开青石板坊,远销泾县、茂林、湾址等地,乌石、夏村、石埭等地建筑街道,均用清溪石,论方(平方)出售,一寸厚门贴每方10元。
坐落在石板街的上街头出口处右边一侧,在其后面便是一望无际的中秋湖,湖边就是佘溪河了。说“中秋湖”,实际他不是“湖”,而是像湖一样平坦、宽广的土地,也许很古的时候确实曾经是一片湖,随着地壳的变化而成了一片肥沃的土地罢了。
观音阁由石板街商家集资建造的,阁庙内有塑像、观音大士、大小佛像多尊。每年分二月十八、十九两日(观音诞辰日)、六月十八、十九(观音涅磐日)两日、九月十八、十九(观音成佛日)两日举行斋蘸,届时有僧人念经打佛,和尚行云打醋坛;他把砖烧红,一手托砖,一手将醋水洒在砖上,一边走一边不停地如此反复着,那醋水洒到之处,什么蜈蚣、蛇蝎等早已溜之大吉,惟恐避之不及,以此达到驱鬼怪,四季平安。
位置坐落在夏村石板街西边后街靠近大石洪河边。相传是宋朝年间有位姓夏的科考中举,在朝为官有功皇封将军称号,本人回乡兴建祠、宇、院宅、花园等,供小姐赏玩。这有民国倪文硕、苏纬之《安徽石埭县志稿大事表》中“宋邑人三都驼山夏贤贵位至大将军”为证。民国二十三年抗战时期,旧时景象早以不复存在,废墟上成了马戏演出之地;另外,国民党为防游击队和新四军,在花园墩上首靠河边处,筑起了一座碉堡,其他并无一物,战乱毁于一切。移民前仍存有残壁一方,影约可见壁昼神像不算,并有对联一幅曰:驼山倚侧千古秀,舒水长流万年青。最后也不得不在扫“四旧”运动中荡然无存了。
中冲淦属夏村地界,他与乌石接壤,在其村后及河对面的山,都叫营盘山。之所以叫“营盘山”,是因为山上曾经是兵营的练兵场。
&&& 民国倪文硕、苏纬之的
“大事表”中有这样一段话:“……咸丰九年七月 ,二十日米兴朝移重兵驻夏村、官铺、中冲淦、舒溪两岸营垒相望。”
(注1:湖面远处两岸为“营盘山”)
&&& 此庵处在观音阁往前30米,再往左便是它坐北朝南,门前有一口塘;1970年移民前,这里叫“金星队”,百姓基本姓李;因为其后面李家山上有座梅渚庵,后人习惯上就把这里的金星队叫成了“梅渚庵”。梅渚庵与中秋湖隔着一条官铺大道,与西边双河口的莲花庵,隔佘溪河而相望。
梅渚庵当时流传着这样几句话:梅渚庵最好,淹有杨家坦,干有中秋湖,不淹不干赵前畈。意思是指这里地方不错,能旱涝保收。
在夏村石板街东边,由上街坊关门口往左,再经竹园巷往东,快走到水碓沟时靠左边的位置,至于很早以前的来历却难以探究。说到竹园里,不得不说一下他边上的水碓和水碓沟:在上街与下街之间千秋桥靠东的叶溪河边,有一座水碓,先人们为了解决水碓的水动力问题,便在叶溪河的上游开挖了一条水渠,水渠绕着竹园里转了一小半圈,然后流进水碓,最后还是流到了叶溪河,流到了大石洪河,不知从何时起,当地人就习惯性的把这条水渠喊成了水碓沟。
一般在村子的水口,这座财神庙在下街坊靠河边一侧,它是由青石板筑起的,里面有许多石头菩萨像,如庙内有石刻赵公明财神爷的神像,神像边写着:手执金鞭驱鬼怪,身骑黑虎镇妖魔;有神龛、有对联,对联是:福虽由我赐,德亦在人修;横批是:善也是福。过去村子里的大事,如逢年过节、各种庙会、灯会、出行、开张、建房、娶亲生子、升官发财等,都要去烧香叩拜、祭奠,以求吉庆、平安、兴旺。
上街与下街以千秋桥为标志来划分,桥面宽有5米,能跑马车,桥面铺的石板。它距石埭县城广阳7.5公里,距乌石街口3公里。在桥南上首靠叶溪河边比较空旷,那里有座露天的木戏台,在台上上演的大多是目连戏。要说此桥是何时何人所造,一时还无从查考弄清。
二、河津桥山
1、大石洪河
徐廷臣明万历年间《石埭备志汇编》中说:卸甲岭而尽于王村河和清溪河会流于周家坦东南出一支入本县境为雨台山而尽于七溪河于舒溪河会流于西山。又见《池州府志》记载云:舒溪收王村河清溪河佘溪河三河之水,王村河出县西北曰溪源坑,清溪河出县西南曰船溪,佘溪河出县东南曰五溪,兹以佘溪为舒溪正源而依次详之。
今天人们把从乌石到广阳这段河流称之为舒溪河也没有错,因为“兹以佘溪为舒溪正源”,但严格地说,舒溪河应指夏村到广阳段河流,乌石乃至上游桃源到夏村段是佘溪河,清溪河与王村河在周家坦交汇后,它们又与佘溪河在双河口交汇。三河流入夏村之后称之为舒溪河了,而在当地老百姓中,自古就把由夏村到西山段河流称为“大石洪河”或”茶叶魂河”。
后者把一直生活在茶叶魂河两岸流域的人们,与魂牵梦绕、赖以生存的茶叶经济联系并捆绑在一起;前者有个来历,发源于芦山脚下毕圲叶家的叶溪河,在流入大石洪河出口交汇处的河中间,有一块不小的罗汉石,尽管后来由于河流改道及泥砂淤没,人们早以看不见这块罗汉石了,但大家还是习惯称它为“大石洪河”。这从民国倪文硕、苏纬之的《安徽石埭县志稿大事表》,关于咸丰九年(即太平天国九年)记载里“辅清(指太平军杨辅清)逾甲子岭。由华坑攻夏村。……大战于大石洪。”即可知道确有大石洪一说。
临街一边的河堤高约三丈,河西是平坦的河滩、沙地,
大河枯水期宽有七八十米,正常时候河宽达百米左右,汛期发起大水来,河滩、沙地一片汪洋,那时宽度可有500米了。
(注1:图前左为清溪河,前右为王村河,两河在双河口交汇)
此河源于芦山脚下毕圲叶村,水流经孙家亭子桥、湾里苏家石版桥、湾里陈家石拱桥、夏村千秋桥,然后直达大石洪河;叶溪河长年流水不断,可灌溉百亩左右田地。自古河水都是自西向东流,叶溪河却自东向西流,因此有了西流河之处出武将之说。
说来也是,民国倪文硕、苏纬之“大事表”中就有如下记载:“宋邑人三都驼山夏贤贵位至大将军。……夏氏世居盖山之下。桥梁园馆。甲于一时。即今之夏村。”“明穆宗隆庆元年,坊市桂一鷟中武举。”“清光绪五年,三都蒋致治中武举。”
原来有四处木桥(即四个渡口)它们是:
骆驼山嘴——茶叶陇
据说很早以前这里很热闹,来往的人很多,因为从这里过河经华坑可以到六都再到七都。每每一发大水桥就被冲毁,但桥板还在,在桥还没有来得及架好时,来往行人就只好先过渡。那时夏村河边还没有桥及渡口,老百姓去河对岸都要从下街头骆驼山嘴走才行。在骆驼山嘴处还有一块大石头,石头上有一个拳头大小的洞,是用来当桩,把一块块桥板用绳索串起来,然后系在石头上,以防发大水桥板被冲走。
老辈人说木桥和拴绳索的石柱,是桂姓子孙桂文精、桂效业建造,他见行人来往摆渡或用竹牌,有时水大浪急使不少人的生命无辜丢掉,便号召乡里乡亲跟他一起建桥。桂效业与苏纬芝同时期的,但约大十来岁,可惜三十几岁就离开了人世。
由于民国时期泥砂和大水的作用,到解放时已不宜架桥,渡口也便自然而然改到了夏村至吴家州河边。1970年移民后,骆驼山嘴至茶叶陇河边又成了夏村段河流上唯一的渡口。
夏村——吴家州&&
这个渡口存在于民国至1970年移民时。据老辈人说,以前凡是外地人过渡都要当场给钱,本地人来去不需要现付,每年八月秋收,舵工就到街上挨家挨户地装一畚箕稻,算是他的报酬;移民前这里有个出名的舵公叫王老好,他待人和蔼、老少不欺,颇受来往群众的尊重和欢迎。这里也架过木板桥,但好景不长,一发大水桥板便被冲得七零八落,因为桥板无处生根,大水过后往往就又用竹簰摆渡。
夏村上街头——双河口
由于双河口地理位置的特殊,它处在佘溪河与清溪河之间;它那个桥也常被大水冲毁,但桥板大水来冲不走,因为河对岸有好几棵大树,桥板被用链子串起来系在树根处;河东头在花园墩南碉堡边位置,只是这里很少摆过渡。这里的桥每年要过了7月才架,也就是等霉季(江南的霉雨季节)结束。
中冲淦——河西苏家。
从夏村到湾里苏家要过叶溪河,河上有座石板桥叫万安桥,它由六块大石板搭成,一头三块,每块长3米、宽0.8米,移民时被苏家队16人抬一块,抬到新建的队里做了晒场。
5、石拱桥&
一条叶溪河把湾里陈家与夏村隔断,为了来往方便,不知哪朝哪代的人就修建了这座单孔石拱桥。
6、孙家廊桥
在三高孙家水口除了有个水口庙宇、六方宝塔外,还有跨河石墩木面长桥一座,它横跨孙家至俞家两地,桥上建有长亭,两旁安装长条木凳,进出桥门上首及两侧有木雕,桥上下水的边沿,安装着厚木板和花雕木窗供游人观赏。这是一座桥亭一体廊桥建筑,建于何年月?毁于何年月?已无考证。
7、骆驼山&
它是一座象形山,气势奔突,状如负重,远看极象一头骆驼,嘴插在牧鸭湖徐家的河边喝水吃东西,屁股却伸到孙家拉屎拉尿,它腹部的一边是湾里陈家和湾里苏家,因而当地有首民谣唱道:吃徐家屙孙家,金银财宝落陈家。山上有一岭,原名“骆驼岭”。
(注2:图为骆驼山)
8、雨台山&
雨台山高可千仞,有七十二折,望之如莲,莲花峰顶平如掌。五代时,西峰禅师卓锡于此,亦曰西峰泉,后祷雨则应,遂名“雨台”。多少年来,很少有人知道有个“雨台山”,人们习惯上称它为“海狮山”,个中原因有二:一是因“海狮庵”而出名,它是海狮庵所在地;二是这雨台山曾是座佛教名山,历史悠久,香火盛极一时颇具传奇和神秘色彩。因其山形酷似惟妙惟肖的狮子且如坐海中,故而得名
“海狮山”。这也就是后人只知有海狮山不知有雨台山的缘故。
在梅渚庵村后面,同时也是梅渚庵所在地。之所以叫“李家山”,那是因为它是李姓人的山。那山上是一块平坦,且长满小松树,鬼子轰炸时,在夏村忠公分祠堂(解放后是区、乡、公社所在地,解放前是小学堂——早年,夏村有姓“思”的俩兄弟,一个叫思忠公,一个叫思诚公,因为不和,他们分家后各自都建了祠堂,前者在石板街后街,取名“忠公分堂”后者在湾里苏即解放初期的粮站所在地,取名“诚公分堂”,当地百姓将其简称为“忠公分”和“诚公分”),)读书的师生,就带着黑板拿着书包,到李家山上去上课。
2002年10月,太平湖边金星村民在李家山劳作时发现被湖水从土层中淘洗出来的石器,计有石钺1件,石斧3件,石刀、石锛各5件,石镞10余件,均为青石打磨而成。棱角分明,锋刃锐利。经区文物管理部门实地考证,并在现场又发掘出大量石器(刀、斧、镞、锛、杵、针、网坠等)和若干陶器碎片(红陶、黑陶)据鉴定,这里为典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距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遗址面积达50多公顷。
(注3:左为官军山,右为李家山)
在三高,海拔830米,它南接穰岭,峰峦叠嶂,山深林密。据说其山顶上有一块地,地里长着韭菜,人们时常在那儿割韭菜。这韭菜割不尽,前面割后面长,但如果有人割的时候回头或抬头过,那这韭菜就败落,从此枯萎不长了。多少年来人们就用这个故事告诫子孙:凡事要专心致志、一心一意、要有耐性,不能怕苦怕累,天上掉馅饼还得要起早哩!——关于这座山的来历暂时查无出处。
三、碑塔亭坊
回驴岭叙事碑
回驴岭上下各有0.5公里的路,上下官道皆由一米多宽、清一色大小麻石条铺垫而成的台阶。岭头“回驴亭”门口立大如席石碑四块,据不少见过这四块碑的老人说,碑上主要刻“李白回驴”故事梗概和重建“回驴亭”始末,其次还有骆驼岭改名回驴岭的来历、上下山台阶、白石庵建造等情况的叙事说明。
此四块碑移民时不知去向,倘若一旦找到了它,那有关回驴岭、大小“李杜”、 罗隐与杜荀鹤的传说故事,都将会正本清源。
华坑四块功德碑&
茶儿陇去六都芳村路上华坑有四块一人多高的功德碑,古代由夏村到六都、七都都要从那经过,因此不少人就捐献银两修了条小道。凡路过者,无一不被其碑上的书法吸引,并为之叫好称赞,可惜这两年修筑马路时,此碑却不知去向。
骆驼山嘴叙事碑
骆驼山嘴处有块叙事碑,记载着汤姓子弟汤寿亭一为防河水洗刷河岸,二为当时人上下渡口方便,便出资出力砌起了既高又长的石磅。移民后太平湖上的游船、机班船、摆渡的船仍在此靠岸,世事沧桑,还真应了那句古话: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据说此碑多少年前就已不知去向。
2、孙家六方宝塔
骆驼山尾孙姓水口,在清朝年间建有六方宝塔一座。取意迎东来瑞气,避西面邪恶,以求吉祥。塔高七层,砖木结构,高达五六丈,方圆有20平方米;门为八字形,门两边各画有四匹马,由于年代久远,后来的人只见到一匹马;进门左手边是一座皇灵冠菩萨像,他手执赶鞭举过额头,这个凶神恶煞像起辟邪真邪作用,一些妖魔鬼怪要想通过他,那可是绝对不行的;塔基至今仍然可见。
当地群众为纪念大诗人来访的事迹,纷纷捐钱捐物,重修骆驼岭,增建新亭,因李白在这里回程,故命名为
“回驴亭”。唐时亭子已废,明代重建的亭子,年长者还有印象:亭子为砖木结构,四角挑檐,中心收缩成圆形冲天尖顶,盘坐一尊砖雕大罗汉塑像,双手捧着一面铜镜,置于头顶以示诗人肝胆照日月。亭檐四角悬有铜铃,山风吹来,叮当悦耳。南北两面大门,衔接官铺大道。门楣上镶砖刻篆体“回驴亭”。东西两面砌有砖墙,开六角形窗,砖雕花饰。亭内西墙上画有“李白回驴”彩色壁画,山水背景,李白骑驴居中偏左,右书李白回驴时所赠五言诗。东墙原另有一门,内建守亭人住屋(后改建为白石庵),供应行人茶水,亭内设有石凳,供行人歇脚。亭外一石墩深埋,上刻阳文“回驴岭”三个大字,十数丈开外就赫然入目。
明代张琮《回驴岭》怀古诗:“一笑相逢古道间,蹇驴相踏落花还。千年往事今惆怅,细草寒烟满旧山。”便是追寻那段往事的。
复千口长亭
大石洪河出了西山村口后,便是舒溪河了,河的东面有个大同村与柳村,它们在一条线上,这条线的中间处不知是哪朝哪代人建了一座长亭,供路人歇息遮风挡雨防晒,又因为这里有条小路可通今天唐家千福里村,所以该亭称作为“复千口”长亭。移民时被拆毁。
观音阁长亭
在夏村上街头。
石亭在三高直岭头。
由千秋桥向南走,不到100米处有两条路:一条往大石洪河边去的;另一条是进上街直通乌石方向的,就在这进上街入口处建了一座上街坊,街坊朝南的上方写着“西关”二字,朝西北方向抗战前是“夏村”,之后便改成“千秋村”了,因为那时是乡保制,夏村当时为“千秋保”,此前是都甲制。这儿被当地老百姓习惯上称之为是“关门口”。
笔者移民时的一天,在石板街关门口玩耍,无意中回头瞥见街坊上“千秋村”三字,字黑色,字迹斑驳模糊,不难想象它字里行间、一撇一捺,曾伴随着夏村古老的石板街多少个自然的春夏秋冬、风刀霜剑、阴晴圆缺,多少个人间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生老病死。
由北向南进入下街时,建有一座下街坊,上面书写着“山川共秀”四个字。
上街贞节牌坊
上街头靠左边,它与观音阁、土地庙、上街长亭等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景点群;贞节牌坊边还有一块“圣旨”碑,这块碑移民时让一位农民搬回了家,据说后来为了这块碑的卖与不卖,父子俩还闹了个不愉快,老人要卖,儿子不同意,为此老人服下农药,幸好被抢救过来。该牌坊说的是夏村苏绍武的母亲,苏绍武家当时是夏村街上的首富。其丈夫与她结婚100天便因吸食鸦片上瘾而亡故,从此她终身未嫁,守寡至80多岁去世。
孙家贞节牌坊
三高孙家村头、村尾各立贞节牌坊一座,由土砖堆砌而成。它说的是孙家有媳名翠,二八芳龄,入孙家大门,新婚之际丈夫经商外出,十年未归亦无音信,她以膝代步,乞乞讨哺幼养老,四邻见其美貌德磬求者纷至,族长念其辛酸命其下房,终不敢越妇道半步,终不肯舍父母抛子女,直至七十归西。地方感其诚,奉表朝廷。以后,村里老者不时地对人诉说起这段故事时,仍然不胜感慨。
孙家孝子牌坊
三高孙家村头横跨孝子石坊一座,坊前立下马石一块,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下马石警示后人需尽孝道。长辈常给下辈唠叨着过去的孝子故事:孙姓人家有一子,见母病思鱼,时逢三九,冰冻三尺,竟义无返顾解棉衣以胸履冰,待冰融解则潜水摸鱼。后人有诗云:久病床前无孝子,食得冬鲫瞑目去。
复千口长亭边。
陈姓水口庙边上,石质。
附:1970年移民前石版街上街单位住宅图
四、庙宇庵堂
除去夏村八景中所说,还有如下庙宇庵堂。当然,从理论上说是庙中的和尚、庵里的尼姑、道观住道士、堂是天主教堂、宇指阁楼类,可实际上,以前和解放初期的庵堂,大多数名存实亡,挂羊头卖狗肉,名为庵实际上住着和尚,老百姓对此也是见怪不怪了。移民时有规定,庙宇庵堂属国家财产,水下不留,统统拆毁,所以今日很难见到。其实,移民时夏村的庙宇庵堂是十有八九不在,现在只有待水退之后,人们多少方可见到些它们的一些旧址遗迹。
孙姓水口庙&&&
里面有寺僧,僧人武艺高强,安宿于树顶之间,有飞墙走壁之能,数十里之内无强人出没,闻者即逃之夭夭。
陈姓水口庙&&&
它与骆驼山山嘴、下街坊成一个三角状。20世纪60年代初吃食堂时,那里早已成了生产队的牛栏。冬天乞丐住在里面用稻草取暖生火,不慎失火将其烧毁殆尽,连那些牛的肉都被烧熟了;那段时间,吃食堂的社员们伙食改善,天天吃牛肉。
它在过去比较流行、普遍,仅夏村石板街就有四个:花园墩一个、水碓沟一个、下街坊一个、观音阁边上一个。
在清溪河与双河村之间的小路左边,还有个三仙姑庙。
在杨家陇马仰坑附近,1954年拆毁。应是纪念一历史人物的,可惜现已无从查考。
在清溪河上游,离现在的清溪大桥尚有百米左右处,其左边砌有六七十米长、丈把高的石磅,边上还有一条水沟,当年修马路时拆毁。
该祠于太平天国后期建造。当年太平军翼王石达开的一支部队,因为缺乏管理、纪律松弛,他们在双河口至杨家陇及俞家一带烧杀抢掠、十室九空,致使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当地幸存的老百姓和名人绅士,不忍尸骨暴露被野狗、老鹰等糟蹋,就自发地把尸骨收拢起来,埋在一处,然后在埋葬处建起了这座祠,并取名为“孤幽祠”。
在孤幽祠边上原来有块碑,它那上面就叙述了这些事情。
据说是一位四川的年轻高僧带着几个徒弟出游至此,被雨台山风景所吸引,于是便在此修建了寺庙,弘扬佛法。海狮庵就建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雨台山上,山下有个脚庵,从脚庵上山,要爬13个像鸡公状的岭,岭头上是一片开阔地,海狮庵就落在山顶的一片竹海之中;庵基占70平方米以上,有大雄宝殿、佛堂、经堂。
解放初期拆毁了一些门窗,到乡政府建小学校用。文革前期尚存一二,后期破坏殆尽,文物被偷盗,庵被拆,其建筑材料运到石板街,建起一座当年流行的文化室。就这样,还留下了几处自然景观:如盐缸油缸、清泉池塘,及山形相象的双潭印月、双狮滚球、金龙现爪、仙人脚印、打鼓岭等。战乱曾几度令庙毁僧散,后又几度修复从而使海狮庵又增添了几分传奇景色。
民国倪文硕、苏纬之“大事表”是这样记载的:宋元祐九年,僧处评在莲花峰顶。开山建海狮庵。至致和末年。琳宫灿烂,设像端严。另外,海狮古迹碑还记载着海狮庵差点毁于一旦的事:宋咸淳元年军兵营寨于海狮。议毁寺。里人汤致政输钱三十贯(时每贯值钱一两四钱二分八厘六)得免。此碑多种字体雕刻,字迹秀美,清晰可见。
6、海狮脚庵
它建在茶儿陇村口、雨台山脚下,主要为上海狮庵的香客服务,为他们提供茶水、食宿、歇脚。解放初期山上香火不旺,因为人们不相信,所以海狮和尚唐大发也就下山住到了脚庵里,不久病逝。据说他的医术非常高明,尤其是治跌打损伤。他原是青阳人,因犯下了作奸犯科之事,便跑到海狮出家,归依佛祖。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农村大建晒场需要石板铺面,曾将脚庵边一处用几块大石板砌起的小屋拆了运走。谁知拆倒后,只见里面端坐着一尊和尚,呈两腿盘曲、双手合十之姿,没有腐烂,但整个人身早已是木乃伊了,至于他的来龙去脉、什么年代在场着无一能道出其祥。
在王村河与清溪河交汇处,一个小山丘叫姚里墩,墩上有座莲花庵;此庵四周群山环抱、万木葱郁、山清水秀、流水潺潺、山中野老、小桥人家,建筑美观、画栋雕梁、装饰华丽、满殿佛像、香烟缭绕。
只可惜扫四旧时被毁,其庵里和尚来到夏村三高自食其力,并且还俗在当地成家立业、娶妻生子。移民时,附近一个农民把散失在地的,一块刻有“莲花庵”三字的石板匾弄回了家,2006年春,这块石板又被一古玩商人买走。
建在回驴岭岭头。相传是唐代兴建,塑有佛像,建有佛堂、禅房、正殿、偏殿,塑像有十八罗汉、观音大士、如来佛等天尊祖师,庵前有茶亭,为行人供应茶水。此庵占地面积达200余平方米,分前后两进,前进供奉弥勒佛半身塑像,高一人许,笑口常开。后进为走马楼式建筑,有“四水归堂”天井,供奉若干菩萨像。庵侧有一株丫枫树,高可入云,浓荫匝地,粗须二人合抱。此庵处在古代黟青大道上,行人、车马轿子、担担儿的往来不绝。
1970年移民被亭子和庵均被拆毁一空,只有那棵丫枫树枝繁叶茂,默默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在芦山脚下前山队的一个山坡上,那上面是一块平坦之处,说“堂”其实不是,也是座庙,他那厕所的蹲板离粪窖足有丈把高,四周被竹林包围,门口是一块近一亩大的田地,竹林中有一块两人高的大石头,庙里和尚每天清晨,都要跳上去练练气功,耍几套把式。文革时破败,前些年早被当地林场改造成看山工人的住房。
10、孙家祠堂
原先是前贤公祠堂。前贤公生子三人,分支三份,长子继父,故前贤公祠堂后来又名长房祠堂。
长房祠堂与孙家大门楼正对,堂分三进,厅宽柱高,加之屋柱皆是二人合抱的方形石柱,其庄严气度,不得不令人肃然起敬。长房祠堂是孙姓族人的核心,有女出嫁,由其兄长人等背出祠堂大门,以示明媒正娶;有老者去世,须经祠堂大门抬出,其牌位方可供奉于祠堂之内。长房祠堂是家族执法之所,谁触犯家法家规,则“开祠堂门”,对有过错者严惩不贷,轻则受罚,重则逐出家门,令人不齿。清朝中叶,孙氏家门出人名丑,孙丑强武功,长盗术,十五出灯舞龙珠,夜半已盗徽州府,族人虽赏其能,终怨其德,驱其出门。为此,孙家祖训增“饿死不作贼”一条。
清末民初,孙家人日见觉醒,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办学堂,尊重学子,祠堂划拨良田30亩,取其收成专供族人求学之用。民国初年,石埭县长为此手书匾额一块,悬挂长房祠堂大厅,以示褒奖。长房祠堂东侧为二房祠堂,后侧为三房祠堂。二房祠堂多木雕砖刻,三房祠堂则精巧华丽。三座祠堂充分显示出先人丰富的建筑美学思想。
土改时,三座祠堂归入农会。文革时,祠堂内部文物遭毁坏。1979年祠堂被拆去,将其砖木变卖了,以资当地中学改善办学条件。
附:夏村有影响、有名气的老字号(大店铺)
桂昆林万泰牌米厂、万源牌油厂;
苏长青罗绢坊;
苏纬之家的茶叶堂;
徐占修骆驼山牌香烟厂、[size=10.5pt]杂货店;[size=10.5pt]
陈茴香的(酒)糟坊;
朱万年家的砻坊、槽坊、南北杂货店;
徐长年的糕饼坊;
苏贻青光面店;
徐源海面坊、杂货店;
苏恒源的酱品坊;
徐昌源糕饼坊。
俞德泰的豆腐坊;
朱正子的豆腐坊;
徐来发竹器店;
苏知红水作坊;
孙金桃豆腐店;
李昆荣白铁店、木器店;
孙海泉小店;
鲍中友的猪肉店;
杨水顺布店;
杨烈章百货店;
桂金贵南北什货店;
苏歧公茶庄;
杨光碧茶庄;
徐子才什货店;
孙继善绸缎店;
桂跃达猪肉店;
李四隆什货店;
桂老四黄烟店。
徐家荣什货店;
清溪俞经堂、俞元文开的青石板坊;
另外还有杨姓杂货店、老丁家鱼网店、夏家发糕店、李姓箬帽店、徐记棺材店和商店、曹记小店、桂记茶庄、纸扎店等等。
&&&&&&&&&&&&&&&&&&&&&&
五、名人轶事
1、桂瑞霖题碣
历代以来,夏村读书人不多,仅家境较好的小康之家才有读书人,至于成名者寥寥无几。清中期夏村有个桂一举,他生有八个儿子,小儿子叫“八老爷”,二儿子桂浮霖做过师爷,大儿子桂瑞霖最有出息,科举考取进士及第,皇封县令、府伊,为官清正、爱民如子、两袖清风,颇得百姓拥戴;建有大夫第和八字门楼,万民伞挂满门庭,厅堂金字匾额不算,可那匾额“大夫第”3字,却是当年安徽省主席许世英〔()东至县人。民国10年至12年()任北洋政策安徽省长,后任国民党中央政府赈济委员会委员长。〕题写,它气势雄伟,足已光宗耀祖。可惜在1951年,被一场无名大火烧毁。
桂卿一清咸丰四年(1854年甲寅年即太平天国四年),自发地率领乡勇抵御粤寇,终因势单力薄被围,最后在汤家下面柳村斜对面的雪潭湾处,壮志未酬,含恨抱着一块大石头,跳入深潭英勇就义。此事民国倪文硕、苏纬之“大事表”中是这样叙述:“邑孝廉方正桂铣(字卿一)率乡团守雾露岭。力寡不敌。退至雪潭湾。投水自殉。”事后,由当时的县令桂卿一的本家桂瑞霖(夏村石板街人),主持安葬并为其题写碑文,以示记之。碑文如下:&
先生为石埭宿儒历任宣城凤阳颖上等县训导滁州学正咸丰初举孝廉方正率义勇驻雾露岭御粤寇甲寅春勇溃殉节衣带中有云官未真铨庠门西度轩过难毋苟免潭水三篙抱石沈取义成仁盖其素志云
桂卿一先生殉难处&&&&&&&&&&&&&&&&&&&&&&&&&&&&&&&&&&&&&&&&
桂瑞霖题碣
2、苏民生辞不赴任
原籍石埭县湾里苏(前清秀才),在石埭很不得意,到南京投奔本家苏锡岱。由于他文学较优,得到苏锡岱赏识,着在总商会办理文墨工作。时间长远,年中有积蓄,旋在南京坊口大街开设新泰烟店,从此插足商业有所盈利。尔后四股东在下关开设苏同茂茶叶店,盖因得到苏锡岱的扶持,于是渐渐在商界崭露头角。苏锡岱去世后他就任南京总商会副会长,并参加通江钱庄股东,任该庄总经理、江苏银行行长等职。在1925年至1935年间,苏民生在南京圣极一时,石埭同乡尤其崇拜于他,家乡石埭人在天津成立“崇实学校校董会”,他捐款赞助,并为校董,也就在此时期,因脑冲血病,暴亡于南京。民国倪文硕、苏纬之“大事表”中,有两处言及于他:“中华民国九年,陈劭吾惟彦、桂厚之殿华、徐文明绍熙、苏民生致厚及南京石埭会馆等捐资创办私立崇实小学于西门外旧儒学内。”“中华民国十五年,五省联军司令孙传芳辟邑人苏民生为安徽省长。辞不赴任。”这两段话足已看出此人品的非凡之处。
3、苏纬之书法留黄山&
苏贻伦字纬之,夏村街上人。在下街有房宅一大片,科举出身,无名秀才,地方乡绅;民国初年考取国立军校,毕业后曾拥护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国有功,任过县令、县民政科长、省级官员、黄山管理科长等职,搞修县志,在石埭县相当有名。当年还没有设管理局,他是被许世英找去负责的。许世英是东至县人,民国10年至12年()任北洋政策安徽省长,后任国民党中央政府赈济委员会委员长的许世英,于民国20年前后,倡议建设黄山风景区,筹建黄山建设委员会。民国23年(日,于赈济委员会会议厅召开黄山建设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被推为委员会主任,发表演讲,并在民国24年(1935)一月一日《徽声报》发表《黄山建设之意义》一文,著有《黄山揽胜集》。
—四四师和新七师同属第23集团军第五十军,他们都是抗战时期先后驻扎在夏村的两支国民党川军部队。据说这新七师刚来时,也曾想照搬一四四师的做法,但后来却因为夏村名流苏纬之的几句话,打消了他们的念头。苏纬之的名子在当时石埭县可说是鼎鼎有名、威望盛高,他的一些话出口,军政两方人物多少都得买点帐。
一天,新七师师长从中冲淦坐着滑竿,由人抬着来到夏村下街头苏纬之家大院,宾主坐定,茶也上来了。闲聊一会后,师长问及主人,男子汉大丈夫,四十几岁正好可以干一番大事,为何却归依乡里?苏纬之委婉地道出了自己的思乡、爱乡之情,最后谈到家乡风景,言及部队就要砍伐下街——骆驼山嘴——汤家水口,这三角地带十五棵百年桂花树,实在是大煞风景,令人堪忧。师长不傻,强龙难压地头蛇,部队在此的粮、款筹集还要仰仗这位当地的绅士名流,于是便顺水推舟,爽快地下了道命令,不得砍树。
那十五棵多少代传下来的桂花树才得以保存到了大炼钢铁的年代。
在他当黄山管理科长期间,家乡的不少小伙子,为躲避壮丁跑到他那里,最后都被他这个保护伞保护收留了。今日黄山高耸在石壁上的“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两句,便是出自当时国民党第23集团军副司令唐式遵之口、黄山管理科长苏纬之之手的。
抗战胜利后不久即去世,死后葬在梅渚庵附近,去世时只有五十几岁。《石埭县志稿大事表》是他与倪文硕(三高人)合编于民国25年;《石埭备志汇编》又是他与陈维壬等合编于民国27年的。
其子苏宝琦,解放后当人民教师,整风运动中致死;孙子、孙女一个在清溪马仰坑,一个在乌石三高。
4、亦正亦邪陈少先
夏村湾里陈家人,20世纪初与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一样,在日本东京留学读书,可惜没有成龙,反倒是成了虫。他回国后没有追随先总理孙中山先生走革命之路,而是开始走三江(江湖门类术语),导致他最终被当地的老百姓活活打死。这确实可悲,让人痛惜。
据说他每次出行,都有四个跟班保镖。有次外出,他和4个彪形大汉的保镖,还没走多远,就被一伙强盗盯上。强盗在一僻静处,将他们一行五人包围了起来。陈少先是什么人,他早把这一切看在眼里,盘算在了心里。只见他喊停了轿子,然后慢悠悠地从轿子里出来,伸了伸手脚,活动了下筋骨,把抬轿的肩膀按了一下,他这人就飞了过去,站在了强盗的包围圈外。强盗们见此情景,心想此人身手不凡,今天算是碰上狠角了,认栽就走。彼此双方一句话也没说。
他母亲想上九华山做寿,要搞个百子会(100个孝子名)。他来到县里找到县长,要县长排在第一名。他亦正亦邪,衣服穿得赃兮兮,你不肯,他就在你身边蹿来蹿去,县长唯有摇头受气的份,无奈何,只得答应。
他有个本家是做裁缝的,不知何故得罪于他。陈少先将其裤子扒掉,把人家大腿扒开,趴在两根竹子上捆起来,再抬到街上游街示众,弄得他本族人脸上无光,气得发抖。
另外,当地谁家娶媳妇,男方可是要倒八辈子霉的。陈少先给定了个不成文的规矩:新娘子必须先送与他过夜,次日才能交给新郎官拜堂成亲。有哪个敢说半个“不”字,麻烦也就会接踵而来,结果只能是忍气吞声、敢怒不敢言。
人们常说,兔子不吃窝边草,可他的劣行遍及乡里,把生于斯长于斯的父老乡亲得罪光了,犯了他那一行的大忌。此时的他,极象是社会上的一个小混混,吃拿卡要、坑蒙拐骗都上,他想要什么,你都要给他,街上的商家店铺无一不受尽他的欺凌和压榨。你开店,他就找你借、赊,这实际上是叫做吃白食,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借去佘去就没得还的。一个店老板稍有不满,嘴里嘟噜了一句“什么东西”,就被边上的眼线听到,然后向主子汇报。陈兆仙知道后,立即就派人去修整收拾这个人。他们把店老板拖到石板街的关门口,然后将人活活打死。
他的这些所作所为一下激起了民愤,人们实在是忍无可忍。夏村八大姓,包括陈姓本族人便聚在一起,商议的结果是智取,因为此人有点不好对付,他要文能文,要武会武。
那是8月13日,由地保请当时十八牌区的都统出面,邀请陈少先出门游玩散心。陈不知是计,慨然应允,欣然前往。当他们行走至中秋湖时,看见四周都是些老百姓在地里劳动,也没在意。可就在这时,那四周顿时锣声一片,只见四面八方的人扛着锄头、拿着扁担、提着长矛、举着砍刀围了过来,原来地里劳动的人都是布置好了的。这时的陈少先看见这个阵势,惊醒了,知道大势不好,拔腿就跑,顾不了与都统算帐,反正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三面是陆地一面是河,他立即跑到中秋湖河边,想过河到对面的双河口,谁知穿的裤子是条灯笼裤,裤脚是松紧带收口,一进水,裤脚便成了气球,想跑怎么也跑不动。被早就守侯在这里的中冲淦武教头苏应帮一戒尺打翻在地,并立即不管三七二十一下了他的胳膊再说。这样,虎落平阳被犬欺,凤凰落架不如鸡,他被捉拿上岸后还算是个英雄,此时的他也自知自己罪孽深重,现如今唯有一死方能谢罪于天下,所以一声也不吭,听凭摆布。他被带到湾里陈与湾里苏的交界处,愤怒的人群先是打断、打碎其双腿,他还是一句话也不说,最后被活活打死。多少年后,当地老百姓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就常拿陈少先来说事:要学好,要走正道,不要向陈少先那样,没成龙却成了虫。
他也曾追随过孙中山革命。他把萝卜装在几个箱子里冒充炸弹,叫人走华坑抬到七都。小路难走坑坑洼洼,箱子几下颠簸,绳子就突然断了,那箱子便“骨噜噜”滚到了沟底下,可把抬箱子的人吓坏了,以为炸弹就要爆炸。这些人站在远处左等右等不见动静,就又小心翼翼地走近看看,他们看见原来干爽的沟底一洼水,大惑不解,胆大的下到沟底看不出名堂,继而把箱子打开后才恍然大悟,箱子里面装的全是萝卜。
他家中原来有个绿毛大乌龟,脸又黑又大,是其当年从青海弄回来的,自从他死后那宝贝也就失落了,接着家中所有的古董书籍全卖了个尽光,其中就有《唐朝工笔画》一本、《孙子兵法》全套、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而最弥为珍贵的是《验黄新编》。他们家世代行医,《验黄新编》是他们家几代人救人治病的医学笔记、临床心得。老古话说有红有绿,还一点不假咧。
(附湾里陈家遗址)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武术家排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