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步兵旅四十旅前身是什么部队?

查看: 5464|回复: 10
『求助』戎马关山话当年—陆军第五十四军史略
寻找《戎马关山话当年—陆军第五十四军史略》一书,请大家帮忙找找,或者提供购入渠道的消息。
这本书应该是自费出版,没有大范围发行。我想看看次书有没有关于第五十四军公墓的线索。
如果能找到我也要一本
《戎马关山话当年》黄埔四期步科阙汉骞 撰稿于1962年 阙汉骞后人提供版权& & 我生不辰猃狁孔棘
& & 流光如驶,岁月不居,六十之年,忽焉已届。人事沧桑,变乱靡常,半身戎马,无所建树,有不胜其今昔之感!爰就记忆所及,走笔书之,往事那堪重回首,翼以志吾过,且励来兹。
& & 在湖南宁远县城之北,距九疑名胜约六十公里处,有一小村,庄名阙家庄,此即余之出生地。时当逊清末叶,为八国联军入京之后一年,正公元1901年,亦我国国耻最重,条约最苛,即所谓订立辛丑条约之年也。诗不云乎;我生不辰,猃狁孔棘。此二语又不啻为余出生时之写照。我阙姓之聚于宁远,实远在元代中叶,三迁而至阙家庄,历代人丁稀少,不甚繁衍,在湖南为最小姓氏。有时有人将阙字误为关字,其意殆以关龙逢封于泰安,居阙里,而以里为姓,是亦有所本,无足怪也。相传明末闯献之乱,我族人东奔西逃。流离转徙,兵灾之余,所存不过数人而已。幸我复圣公崛起陇亩之间,以捕盗有功,博得一官,固又继续绵延阙姓之堙祀,由复圣公至今,又历三百余年矣,合族亦不过百数十人,族之小可知也。
& & 阙家庄虽不大,但环境秀美,最色葱茏,风物天然,左右溪流环抱,溪流俱汇合于庄之正前面,河身成一条直线,宛如一襟之带,三面临水,一面近山,风鉴家称之为船形,可惜地方面积太小,倘使稍大,岂非一易防难攻可战可守之重镇,为兵家所必争乎?庄之左为杨家,杨为宁远最大姓氏,聚族何止数千百家;右为郑姓,人口之盛几与杨家相埒,吾阙姓处此两大姓之中,正如先秦时渺小之郑,而介乎齐楚两大国之间,事齐乎?事楚乎?其处境之难,可以想像,然在此等环境下,每易养成小姓之人一种倔强不屈不挠之个性,与独立创造冒险犯难之精神。
& & 家世耕读崇尚俭朴
& & 吾家世代耕读,崇尚俭朴忠诚。父兴富公,母李太夫人,一生余兄弟四人,姊一,余年最小,当余六岁时,即延师课读,天资虽不甚高,而体力则过人。九岁入平田伦英初小,伦英小学历为杨康吉堂所办,是杨家私有学校,子弟多纨绔习气,彼等自视清高,而对外来就读之人辄喜不时加以鄙视与捉弄,习以无常,毫无忌惮。记得其时小学生写字,风行一种黄毛笔,价极便宜。余之笔彼等可以随便损坏,但余若一拿错彼等之笔,不仅需要赔钱,且常因此而引起打斗,彼等人多,一呼成群,而余亦不甘示弱,屡作顽强抵抗,老师司空见惯,不以见责,每笑而排解之。彼时孩稚之气,迄今垂垂五十余年。记忆犹新,今生宁可复得?
& & 在伦英读完三年,考入宁远县立高小,环境与伦英迥别。毕业后,入第十三联合中学,为四年旧制,将临毕业之时,正值“五四”运动高潮迭起,学风丕变,一般学生,几如脱疆之马,任意奔驰于书本之外,尤多课外活动,只要学校当局稍加干涉,则目为顽固,群超而攻之。我校杨校长在当时同学心目中,是个十足老顽固;不仅遇事阻止,对同学开口即用开除作为恫吓;余于其时罔知天高地厚亦卷入打校长旋涡,终以风潮闹大,几不可收拾,遂不得不离开学校,向长沙教育坪驻军请求当兵,好在月余以后,学校浪静风平,余之毕业文凭随之发下,予喜出望外之余,深加痛悔,几凭一时血气,误我未来前程;于是设法脱离教育坪军部,考入湖南公立法政学校。
& & 回溯“五四”运动,是以民主科学为号召,为历史上最有意义之新文化运动。我国自清末民初以来,在政治方面,于异族专制压迫之余,继之以军阀荼毒生灵,非民主无以救国家。在文化方面,在长时期沉浸于陈腔滥调八股时文的麻醉之后,非科学无以开民智,而且文字改用语体白话,以求通俗易晓,最合时宜。
& & 母丧辍学毕生憾事
& & 当余考取法政学校,满怀从此可以深造,得专习一门之长,于心身大为振奋,不意其时交通不便,邮书往返需时,几次家书催促汇款,急难得复,而校方限期缴款入学,又迫如星火,不得已,一面向学校申请展限,一面亲自回家取钱,虽经长途跋涉,不觉辛劳;讵意行抵故乡距家三十里之鲤溪,而惨闻吾母李太夫人之丧,晴天霹雳,痛不欲生,哭向家门,洒泪三十里,游子远归,慈亲见背,哀毁之状,曷可胜言!此际藏遭母丧,因而辍学,为余毕生一大憾事。吾母李太夫人为同邑李氏姓,亦系大族,性仁慈,好施与,于贫而无告者,必尽意周恤之,而对苦力尤怜悯备至,遇有忍饥挑柴至家卖者,必饱之以饭;其他细微之处,尤难缕述,故辞世数十年,墓门松植成荫,乡人犹有垂涕而道之誉;其慈惠感人之深,有如此者。
& & 李太夫人弃养之翌年,为民国九年,奉严命与杨如结婚。杨如之父为又陶先生,性豪爽,善书画,能文章,当余读伦英初小时,人皆笑余体格高大,笨拙无能,先生独大加赏识,常谓阙家子磊落魁梧,写字亦洒脱可喜,吾家弟子都不如。杨如之来归,实先生之意焉。而余戎马数十年,得致力于行阵间,无内顾忧,杨如内助之力为多。惟余稍有成就之日,而先生不及见矣,每怀知遇之恩,感激不能自已!
& & 婚后从戌生涯撩倒
& & 婚后蛰伏家园,百无聊赖,藉临池与看小说以自遣,记其时手张迁碑似感兴趣,而于颜书尤爱好之。小说如《三国精义》、《水浒》、〈西游记》一类之书,无所不窥,常至深夜不释手。每思学业来成,遽遭母丧,又不禁悲从中来!孙策月下流泪,自伤不如人,而刘玄德之感髀肉复生,叹英雄无用武之地,何况静极思动,人之常情,男儿志在四方,岂能终老闲巷!于是远行之志已决,得吾父亲允许,先至长沙,本欲入讲武堂,以不得门径,去而之澧州。 阙汉骞与夫人杨如女士合影& & 时澧州为常澧镇守使署所在地,镇守使为唐荣阳,余去澧州之目的,是欲投敬镇守使署所办之学兵队当学兵,但在当时地方武力盘踞之下,当学兵必须有来头,非短时间可以进入,只得住旅馆等待机缘,不料一住数月,仍无门径,不胜逆旅穷愁之叹。当年秦叔宝尚有马可卖,余则萧然一身,别无长物;但天无绝人之路,后由澧州往支家口途中,邂逅镇守使署副长官潘佑峰先生,以支家口一席谈,而订忘年交,得彼吹嘘之力,唐荣阳镇守使委余以属官,而余志不在此;以人生七尺昂藏之躯,际兹乱世,非赌命于枪林弹雨之下不可,故于唐镇守使棠园召见之日,即请求当学兵,比蒙嘉许。在学兵队受训半年,考入教导团,教导团为军官教育,自团长以次,几清一色为湘西人,湘南仅余一人,环境又回到读伦英初小时代,同学间之恶作剧甚或过之,其间琐碎,不待详说;但受训未到完满之期,局部内争已起,唐镇守使将一切兵权交与林支宇先生,教导团解散,一朝天子一朝臣,为吾国老习惯,牢不可破,势力既属林之范围,湘西人站脚犹难,何况于余?不得已又到石门住旅馆,重演澧州之时潦倒生涯。
& & 矢志革命考入黄埔
& & 后来仍得潘佑峰先生之力,向林支宇先生报告,谓湘南只余一人在石门,请予优遇,林即手函嘱至郑支队宪廷处,时值民纪十二三年之交,湖南有些军队里发生一种怪现象,有钱购枪者,不管老百姓与做生意之商人,连长、营长都可担任,无钱购枪者,即正式军官出身,亦只好望洋兴叹。郑以林之手函不敢却,派余到第二营营部服务,毫无意义。惟其时革命高潮已荡漾湖南每一角落,任何恶势力严防监视之下,都不能抑制国民党党人暗中积极精动,余在常德时,得杨熙绩、覃理鸣两先生之介绍,已加入国民党,因在郑支队不久,即请假去安乡友人处,等待机缘去广州;及探知黄埔招生确息,即赴长沙,经武汉、上海泛海广州,考入黄埔军官学校第四期。在湘西两年有余,饱经事故,历尽艰辛,然每至山穷水尽之时,又开柳岸花明之境,诚不知是一段流浪史,抑是一个黄金时代,每一回思,历历如昨。然于潘佑峰先生之关照,始终念念不忘,而自湘西一别,竟杳如黄鹤,无由通问,人生会合,真有前定耶?
& & 入伍期满,进入零官教育,其时使余最感兴趣者,是军校同学索质均匀,都是一般青年学生,且多有受高等教育者。虽然是军官学校军队之生活,仍保有文学校儒雅之作风,尤其同学间相亲相爱相互切磋之精神,有如家人兄弗骨肉,比之在湘西时之学兵队与教导团,各倚门户,各逞气能,教育形式表面虽较严格,而其间之各怀鬼胎,莫测高深之险恶现象,实有天渊之别;所以国民革命军与其他军队不同之点在此,而成功与失败亦在此。毕业后,余留校,充第五期见习官区队附。
& & 奉派练兵半莫筹展
& & 民国十六年间,宁汉分裂,校长蒋中正辞职下野,有如群龙无首,一般人虽外示镇定,内心不免待徨,余于其时由校方派至第二十独立师工作,以为从此可以参与战场间实际战斗生活,以达余之素愿,而在当时校方派余与同学到湖南之要旨,是以其时湖南部队,尚多积习未除,地方门户之见犹深,要余等练兵从基层改造起,使成为一支强有力之党化国民革命军,于是满怀高兴,到达武冈第二十独立师师部,师长廖湘芸先生,为新化人,曾追随总理孙中山先生,为一忠厚长者,并非出身军旅,一见余等到来;极表欢迎,当即派余到教导团担任训练初级军官及士官工作。但师之装备不如理想,而所谓教导团,人多于枪,其他两个独立团,更是虚有其名。再一探听其所属两个旅,装备较完整而有战斗力者,又皆绿林豪杰出身,尾大不掉,各行其是,虽然革命军人有创造环境与改造环境之大无畏精神,但在此种环境下,从何做起,明知不可为,亦秉既来则安之意,打起精神,努力以赴,整日与官兵兄弟旧甘共苦,勤修苦练,在短短几个月中,官兵学术科都有进步,经逐步整顿,稍具规模;某旅长知于彼不利,竟先发制人,以武力迫使廖湘芸师长离开武冈;最可笑者,当廖湘芸离开武冈时,某旅长还恭恭敬敬,列队故里,亲自欢送,充分表现出其绿林豪杰之积习。后来余随师部在新化驻一时期,遭遇种种,亦如白衣秀士王伦,不能占梁山泊一席地,如廖湘芸先生如此厚道之人,何能带兵,校方此次派余来此,人少力薄,一筹莫展,深引为憾。算是开了一次大玩笑。直至校长蒋公复职,方鼎英教育长出任第三集团军总指挥,复电召余等前往,方离开新化,在廖湘芸师数月,毫无成就,半筹莫胜,乘兴而来,扫兴而去,曷胜蹉跎之感。
& & 出任第十四师师长
& & 在方鼎英总指挥部,以职位不称,落落难合,旋亦离去,闲居武昌,每感遭逢不偶,情绪纷纭,心灰意冷,几番欲归去,又思古之英雄豪杰,无一非从艰苦中奋斗而出,或者人生际会有时,时运尚未到来,青年人只可困其身,而不可馁其气,固复贾余其勇,允军校武汉分校第七区队长。民国十九年教导第三师成立,钱教育长大钧出任师长,调充学兵连长、复迁营长。教一师旋改第十四师,师长为陈诚将军。众以战功不次升迁,营团长而旅长,迄至民国二十八年夏间在常德接长第十四师矣,其间十年之中,只副师长任内在一百八十五师半年,十四师已成为我的第二家庭矣。
& & 抗战军兴淞沪督战
& & 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芦沟桥变起,抗战军兴,其时余伍余任第十四师四十旅旅长,参与沪战,战事由安内而转入攘外,正军入发挥天职保卫国土之时,官兵激昂慷慨,英勇无以复加。我于罗店洛阳桥之役,在敌机炮火猛烈之下,督战前线,士气百倍,官兵牺牲之壮烈,至足惊人,而敌寇之伤亡,亦极惨重。由上海转进时,我旅担任掩护,于誓节渡一役,白刃相接,反复肉搏,尤足以寒敌胆而泣鬼神。当时有谓日本军阀,凛于上海之一战,徘徊迟滞于长江下游,未敢遽窥武汉者,殊非过甚夸大之词。又如二十八年冬,余由常德率领第十四师参加粤北会战,确保韶关,卒出奇兵一鼓而下翁源花县,迫敌于广州近郊,亦抗战战役中精采辉煌之一役。考其原因,要亦“将军有必死之心,士卒无幸生之想”。有以致之也。
& & 柳州师次遽丁父丧
& & 最难忘者,二十九年春,十四师由粤北会战后,奉命移防桂南,道出衡阳,适内子杨如迎养吾父于南岳寓,星夜趋省,见吾父戏弄诸孙,步履康强,无龙钟老态,于余多所训勉,时正农历年除夕日,团年后,余就征途,吾父旋亦还乡。不意翌年夏间,师次柳州木罗村,吾父之丧耗以至,距其八一大庆,不及一月耳!转念少时于鲤溪获母耗,会又于木罗军次惊闻父丧,从此“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在”。白云悠悠,此痛宁复有终极耶!比蒙层峰准假回籍奔丧,然至此几离家二十年矣。
& & 游子复归,严亲又背,追恩童年,感泣无已!吾父兴富公,生性纯笃,孝于亲,友于弟,敬于里,慈于众,复热心社会公益,最喜欢读书人,好酒而不乱其真。亦常课农田亩,宗祠为水所淹没,废为丘圩,独出资重建,不假族人分文。最脍炙人口而为乡人称道者,为赶集清水桥,身边所带之钱被窃,以逢集人多,当小偷窃吾父之钱时,为他人发现,众将小偷抓住,齐声叫打,吾父忙为劝解,谓未遗金,挥之使去。即此一端,可以想见吾父生平为人处世之厚道矣。先德长流,子孙应如何效法保持俾家声垂于不坠也。
& & 远征印缅解救盟军
& & 父窀穸未营,战事方紧,权宜古制,墨牒以从。是年秋,复有昆仑关之役。滇边告警,本师奉命首先进驰云南之广南,复推进至越南边境。迄三十三年,第五十四军编为远征军,加入盟军战斗序列,余以副军长率领第十四、笫五十两个师,由云南驿空运印缅,解盟军密之那之围。旋复奉命回国接长第五十四军,后第十四师编入新六军,第五十师编入新一军,为新一、新六两军基干,于抗战期间,所向皆捷,颇负盛誉,而不知其传统作风多渊源于五十四军。惜乎于内战期间,未能持盈戒满,加以警惕,辽西一役,俱已瓦解,良可惜也。是或有天意存焉,书至此,为之搁笔长叹者再。
& & 当余由印缅回到滇西,第五十四军为呼应印缅作战,全面反攻之序幕展开,于是年秋间开始行动,强渡怒江,进攻高黎贡山,怒江即三国时之沪水,诸葛武侯出师表谓五月渡沪,深入不毛系指此。今其地尚有哑泉断肠草等毒恶余留,气候至为恶劣。高黎贡山海拔五千余尺,盛夏积雪,称为天险,敌寇据之数年,构有坚强工事,我军初则仰攻,继则累尸而上,其冒险攻击精神,过于邓艾之缒兵蜀中。高黎贡山即克,遂一鼓而下腾冲,其时腾冲陷敌三年矣,父老苦之,一见我军到来,几疑天兵下降,欢迎之声,震撼云霄。是役开抗战胜利先声,其后复龙陵,下芒市,合师畹町,余威所积,敌势披靡,一战成功,于此信然。
& & 抗战胜利受降广州
& & 我军于畹町会师毕,开赴贵州兴宁整训,方于三十四年秋间,奉命向广州进攻,而军行在途,敌寇投降之消息已至,八年血战于焉结束,复奉命受降广州,任广州警备司令。
& & 带兵将将贵在诚信
& & 余在军中三十余年,只一短时期任军校队职,从基层起,均为带兵官,未曾一日作幕僚。又于每一带兵阶段中无不有战争,谓此生生长战场中亦可,谓从战场中锻炼出来的亦无不可,自知愚鲁,缺点甚多,然而可自信者,于上于下唯一诚字而已。不善言词,尤为余最大缺点之一,与人相处之间,多因此而生误会。社会包罗万象,应有尽有,余又安得以如簧之舌,而尽取悦予人哉,军人重本色,惟求无愧于吾心为已足。
& & 瞒上欺下,夸人喜功,为带兵官最卑鄙之手段,或能侥幸得意一时,终必自其食恶果。所谓兵不厌诈,投机取巧,只可偶然间施之于敌人,而不可行之于内部,若以此行之于内部,则同舟之人皆成敌国,鲜有不败者。带兵如带子弟,遇事要推诚相与,共苦同甘,不容有丝毫虚伪做作,善则相勉,过则相规。过出无心,在在都可有谅,事出有意,虽些微亦不轻放,最忌市私恩,行小惠,尤不能以所好者好之,所恶者恶之,如以喜怒无常之态,稍存好恶之偏,一到战场,则离德离心,不可用矣。此带兵官必须与部下建立真正情感,使部属怀德而畏威,敬而爱之,不可昵而近之。所以余常说:打仗打感情。而感情之培养是在平日,又非临阵时所能做到也。
& & 士以气为帅,打仗以旺盛士气为主。有夺人之先声,然后有辉煌之战果,固无论攻防或转进也。余每奉命攻击前进,重兵器必置于前卫,所以在江西剿共时,有人笑我迫击炮是跟搜索部队走;然非有战斗经验,又安知此运用之妙。余当防守时,重兵必配到第一线,彼来攻,我则重创之,或一举而歼灭之,常因此而获大胜,反守而为攻。兵家谓防御条件,要两冀有依托,前而地形作波浪式,余都未理会,临阵如此苛求。将无地可以防守,只好让敌人长驱直入也。而在转进时,必以最精锐有战斗力之部队为后卫,亲自指挥,不到时机不会撤离。此三者,余昔年在战场行之,屡试均有效,未尝受挫。今则科学昌明,战争进入太空,此又微不足道也。
& & 带兵与将将,以智能地位别之,似为二事,其实似二而为一,治之以道,御之以方;恩威并重,诚信相孚,未有不同舟而共济者。天之生材,各赋所长,我能之人亦能之,亦有人能之而我不能也。如以居一日之长,目空一切,固持己见,一意孤行;甚或刻薄成性,妒忌为能,不仅埋没他人之所长,而本已之失败决难幸免。但指挥官不可无决心,决心一下,万事不管,余每于临阵之先,自幕僚长以至官兵夫,有可参考价值者,无不虚心采纳,但到最后决定,则以己意出之,不管战况如何变化,则决定绝不变更也。在战场数十年,从未受挫,旧日同袍,今在台健在者尚多,均可质之而无愧,此为事实,与伐功炫能恃以自满者有别。有谓余用人未能恰当,帮倒忙者多,余亦不否认,人非圣贤,谁能无过?孔子圣人也,使治军旅,未必其部下皆为圣人,伊古以来,又几见圣人打过仗,悠悠是非之口,听之而已,不必分辩。
& & 平生嗜好偏爱书道
& & 余平生无他嗜好,惟于书道有所偏爱,自小而然,军中数十年,常以纸笔墨等文具自随,稍有余闲,即寄必兴于此,无论平时战时,亦不错炎天酷暑,雪地严寒,每呵冻或挥汗以临之,更觉此心静如止水,万虑皆空,有无穷之生趣。余自幼即养成早起习惯,在军中,东方未明即起,起必燃烛临数百十字,始闻起床号音,未常间断,数十年来团如此,即至今亦莫不如此,余将持之以终身。书道虽小道,却是个性发挥与人格表现,不止修心养性而已。余宁为颜平原之刚劲,而不能为赵文敏之妩媚,即如二王之文采风华,亦不过翩翩佳公子活跃纸上,余虽爱好之,而不愿师之,以处非其境,又非其人,勉强学之,何由得其神似。
& & 不为名利始学书,为余素来主张,书道虽为人人所能,亦有其崇粥艺术之价值,余之学书,于古人碑帖,观摩多于临摹,不拘一格,心所爱好前,亦不刻意求其酷肖,取其神态而已。有时兴之所至,每参以己意,信手而挥之,自知不免有狂貔之笔,但求适我意,不求取悦于人。于是有以文人爱骑马,武人爱吟诗为讥讽者,殊不知黄埔建校之初,早合文武而为一,文武界限不复存在也。自四十二年澎湖归来,甚多余闲,颇得专心潜力于此道,曾以行草真隶四体书千文四通,不意为己故党国元老吴稚晖前辈先生谬加鉴赏,为考证其源,誉为“拔云体”。当代名画家,亦纷纷品题,多所鼓励,更为同好所怂恿,灾之枣梨,事非出于沽名钓誉,又或不免附庸风雅之讥,已悔之无及矣。然人情所未能止者,虽圣人弗禁,余又何必介然于怀。 1961年阙汉骞全家在台湾省合影& & 余于古人碑帖及名人书画,亦雅好收藏,但取吾心之所喜爱者,从不问其真伪,余以为所谓伪者,亦或青出于蓝胜过其真迹。且吾辈既非与古人并时而生,又未亲见古人作过书画,甚至相距数百年或千有余载,余不知书画鉴古家,用何方法辩其真伪而无或失。其他考古之类,尚可用科学方法证其形质与年代,而书画即于其纸张可以考其历时多久,但于其画其书是否其人所作,又安得起古人而问之,而证其为真伪。远者不谈,即现代名书画家,犹有冒之而为赝品者。士人喜荒诞不经之谈,每多附会,商人有籍之居为奇货,而投其所好以谋重利者,斯亦未之思可笑之甚也。杨如与余齐年,花甲双双齐开,私衷庆幸。长子定正,国立中山大学及政工干校研究生班毕业,任陆军测量学校教官,甫自美国研究军政归来,长媳李人秀,沏南福湘女高毕业,长女天正,毕业国立台湾大学政治系,次子至正亦肄业围立台湾大学政治系,次女培正,肄业静宜英专;孙光儒,孙女利滇、利丽,都聪慧可爱,余出于枪林弹雨中数十余年,未曾带伤,今又有圆满之家庭刚聚于此,天之于我者厚也。惟冀还我故居,放怀九疑山水之间,得以其余年致力于所好,此又人生之大幸,为余馨香祷祝寤寐以求之者也。
阙汉骞将军与腾冲相关文物文献与逸闻辑录-纪念腾冲战役胜利65周年黄埔后人 阙再伦 撰稿
腾冲战役是滇缅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腾冲战役是二战中海拔最高,地形最复杂的战场,腾冲是中国抗战反攻中第一个收复的县城,又是一个全歼日军,没有一个逃掉的成功歼灭战,被日本军事教官称为中国最成功的歼灭战。整个战役包括了险渡怒江,强攻高黎贡山,野外河川山头战,围城战和艰苦异常的逐屋巷战。在我国军事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腾冲历史以来就是军事边城,商贸边城。腾冲地灵人杰,才俊辈出,同时也是文化重镇。腾冲战役后,腾冲在血火的洗礼下,腾冲文化因之愈加光辉烂灿,蒋介石甚至以“腾冲文化最高”褒美之。
腾冲战役的将士们,用血汗为腾冲文化写下浓重的一笔。54军军长阙汉骞将军是腾冲战役的主要领导者之一。阙将军豪迈的大将风范,浓厚的儒将色彩与历史底蕴深厚的腾冲文化映互辉映,值得关注探索。
阙将军是我的叔祖父。2007年10月间,我在堂伯阙定正先生(阙将军长子)堂姑阙天正女士(阙将军长女)的支持下,专程去腾冲作了为期三四天的短暂参观,并将阙将军家人提供的珍贵资料与腾冲相关方面作了交流。因为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历史资料散佚严重,不过60余年,一些史实即有不明之象。现将各方所得阙汉骞将军部分与腾冲相关文物文献资料及逸闻一并辑录,简要注释,供大家研究参考,与大家交流,请方家指正。并以此,纪念为收复腾冲而英勇牺牲的将士,纪念为支援部队而献出宝贵生命的地方人民,纪念为收复国土忠勇而战的所有将军和士兵,向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一、与李根源先生之交往
(1)李根源《宁远阙府君暨德配李太夫人墓表》
抗击倭寇之六年,远征军陆军第五十四军军长阙府汉骞布防滇西,自保山以书抵余,并寄行状,曰:“先考妣殁后,表墓之文尚缺,敢以烦君?”余按阙姓系出下邳,肇自汉荆州剌史阙羽三,厥后宗支衍于海内者,不甚显著。余先妣氏阙,远祖自前明江西临川迁滇之楚雄,再由楚雄迁滇越,世业商。清末族尽,以余女希声继承。余与君属同宗,又遇于边徼,重以推诿,义何敢辞。
状按府君讳兴富,字方甫。世居湖南宁远,以耕以读。考世平公,生子四,府君居长。貌奇伟,孝友出于天性。耕不废读,喜饮,从未尝醉。一生谨抱吃亏两字,于地方公益慈善事业惟恐后人。邑宗祠淹于水,荡成废墟,府君独出巨资,葺而新之。尝携百金至清水桥集墟,为盗窃其半,群执盗欲殴之。府君为之解说,曰:“吾金未亡。”挥之去。其盛德待人如此。配太夫人,氏李,为同邑有意公长女,号望族。及笄归府君。温恭淑慎,勤俭自持,事无巨细,悉任其劳。晨起操作,夜分不辍。饭必粗食,衣必粗布。见有贫苦无告者,或遗以米谷,馈以钱文。哀悯周恤,必尽其情。乡人追怀恩德,犹有垂涕不置者。其贤惠感人如此。生子四,庆云吉云均卒;次凌云;季拨云,即汉骞,结业黄埔军官学校;女一,适郑。孙男八人,孙女七人,曾孙一人。府君卒于民国二十九年四月十三日,享寿八十有一。太夫人先卒于民国九年九月十二日,享寿六十有一,卜葬于勒马回头;府君葬于七星抱月。
系以铭曰:芝草有根,醴泉有源。惟贤父母,乃生后贤。觥觥季子,令誉昭宣。文能草檄,武能捍边。歼彼丑虏,恢我中原。积善余庆,理无或愆。神归太素,魂怡重泉。宜阐潜德,泐石表阡。
腾冲李根源敬撰
衡山赵恒惕敬书
注:文章由阙将军长孙阙光儒提供,系阙将军家珍藏之物,阙再伦标点。李根源字印泉,又字雪生,号高黎贡山人(),腾冲人氏,民国革命元老。曾任云南讲武堂总办,为辛亥云南重九起义领导人之一,滇军名将。曾任陕西省长,1922年入京任航空督办,1923年任农商总长、署理国务总理。1940年任云贵监察使。滇西收复后,主持修建腾冲抗日烈士陵园“国殇墓园”和腾冲龙陵的善后事宜。李根源先生著作等身,主篡的《永昌府文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李根源母阙氏,李侍母至孝。1928年,李根源买山葬母于苏州小王山,并筑“阙茔村舍”,庐墓守孝十年。十年间,慕名造访者甚众。善书者均挥毫留墨,计有500幅之巨,李根源请石匠将之全部镌刻于山麓石壁蔚为大观。
此文中可知阙李二人之家世情况,腾冲至今尚有阙姓人家,即为李根源家族之分支。李文中言及阙氏源流,可能与阙将军家谱所载阙氏远祖有异。据传阙氏以周人弁为始祖,世代居山东兖州府曲阜县昌平乡之阙里。传说居阙里,并以里为姓,即曾与孔子为邻里。宁远阙氏亦自称邳州阙氏,推出生于大同五年,葬于山东曲阜昌平乡之尊保公为一世。其后各代住居地大致如下。三世祖庆鸿公在山西太原文水,四世祖逢时公在汝州伊阳,五世祖元熙公在湖州长兴,六世祖家昌公以后在黄岩。十世祖昌廷公在福建, 十一世祖天翔公以后居湖南宁远,直到卅一世的阙汉骞将军出生,一直在宁远。
有文字可考的各代祖先均未住邳州,宁远阙氏一脉与邳州关系具体如何尚待进一步考证。
(2)李根源腾冲战役纪事诗
(2.1)攻城两军长(53军、54军)虎虎周(福臣,辽宁人)与阙(汉骞,字拨云,湖南宁远人,先母族人,与根源同辈兄弟行也)功勋亚卫霍,汗血光腾越。
注 李根源母亲为云南阙氏,阙将军为湖南阙氏,阙姓稀少,遇之可亲,故二人以兄弟称呼。
(2.2)阙前有方天,(方君江西人,原兼20集团军副总司令、54军军长,调任军政部军务司长,7月25日去重庆,遗军长缺,调阙汉骞从密只【支】那飞回腾地继任。)江山留战影,建牙中和乡(军指挥所在张家坝),扬旗擂鼓顶 (6月29日,方君率预2师攻占宝峰顶,手插国旗,飘扬开际,腾民观之,欢喜如狂。)
注:此处言之概括.阙汉骞将军1944年4月上旬由保山云南驿起飞,率54军基本部队14师50师到列多。其自印缅回国具体时间地点情形笔者不明,尚待考证,据&扫荡报&随军记者藩世征文,可能在渡江前,即前已回国。
(2.3)拐楼领事馆,税司饮马河,(铁城腾冲城古有铁城之称钢四角,战死战士多。阙军长拨云与我函谓:“腾冲不愧铁城,而四角不仅是铁,且是钢。寇筑工事最坚强,催陷极其]费力,我攻下此数据点,死伤将士颇多,先后有数千人”云。战死上尉连长郑挺龙、赵柱廷、余成章、杨震魁、姜辉田、文延、宋承彪、杨惠然等)
注:李与阙汉兄弟相称,情谊特殊,往来书函应不少,世事变迁,多未见传,阙将军家人,至今藏有李根源照片一帧,及其他资料。
二、张问德之诗文
(1)阙军长代电代购马料副食 三十三年八月二十五日 腾冲县张县长:
案奉司令长官卫未鱼文电略开:『奉军政部部长何铣需电开,奉行政院院长蒋午删电开:「查国军副食、马干改发实物办法颁行后,各省多以办理困难,请求改善。经军事委员会会商,仍发给副食马干代金交各部队,照实有人数,委托当地政府办理。」等因。除分令外,仰转饬所属遵照。』等因。查本部及各师到达XXX贵境以后,对于副食内之油类、蔬菜,马干内之豆类均感缺乏,不易购到,且价亦昂,殊感困难。奉令前因,相应转达XXX贵府,迅予筹办,并请组设副食、马干代办所议定征购办法,评定价格,统筹办理,以维军食。除分令各部,每月造具人马统计表送请XXX贵府查照外,希即自九月一日起办理,并希将办理情形见复为荷。阙汉骞。未有八建。
(2)复阙军长有代电 三十三年八月二十八日 五十四军军长阙钧鉴:
未有八建代电敬悉。本府前转奉行政院本年五月义贰字第一二二七四号训令:『国军副食、马干由国家就食盐每斤加价国币十元项下收入,统筹补给实物,原于三十一年颁行之「战时改善军队生活征购食油、燃料、豆麸皮、马草等办法」着予废止。』等因。回溯去年四月,在腾北奉到『战时改善军队生活征购食油、燃料、豆麸皮、马草等办法』时,经再三审议,佥以部队购买副食及马干力所能给之价格,与市价悬殊过远,此项规定价与市价之差额,事实上即成为地方上之负担。地方沦陷,于诸种环境下其将何力以赴,且因此而极易引起之军纪问题,又将如何负责,均成为疑问。经呈请上峰核示,去后嗣奉复以『该县沦陷,着毋庸筹办。』等因。然当时本县尚未全部沦陷,腾北一隅仍在我控制之中,陆军第三十六师奉令担任游击任务,亦即驻在腾北地区。本府虽奉令『着毋庸筹办』,然为顾及事实,仍予筹办供给。在当时物价仅约当现在物价的八分之一,民力已有不支之象,所以有各乡镇为弥补差额价款而摊派门户,抵触国家法令之事。自去年十月以来,地方全部沦陷,又经过七月有余,反攻时期又历三月有半,地方经暴敌、奸伪、游击、便衣压榨搜索苛扰之余,物资奇缺,物价奇涨,生活程度之高,世界无与伦比。本府奉到行政院义贰字第一二二七四号训令已近两月,如为解除民众痛苦,自应立予严令施行,然揆诸事实;顾及作战上之便利,只有本诸两年来以协助反攻为第一义之一贯精神,饬仍供应。然以反攻部队人数之多,物资奇缺之候供应不能圆满,实为事之必然,而各部已付出之代购现款,均属寥寥。近日各部对于马料几成抢运之象,而于猪及小菜之胥索,则更无论矣,因此乡镇保长之被捆被打,几必日有所闻。县长为求协助反攻,未能遵照废止征购办法,以致使各乡镇保长感受困难,民众增加痛苦,实属有忝职守,歉仄殊深,只以国步艰难,不得不忍痛努力为之,以求早获胜利而已。然民力有限,非无可尽之时,所以殊感困难。前此XXX钧部特别党部陈书记长来府,面商供应部队需要解决办法,曾协定组织军民合作站,拟定办法,通饬遵照有案,惟以部队日需消耗量无法规定,亦因以无法办理。兹仍由地方采购供应之明令,本府尚未奉到,自无从办理。惟关于马料,总司令霍未养代电已着由分监部统筹矣。敬准电前由,除分饬各乡镇仍暂予维持供应外,敬电复请XXX鉴查。腾冲县长张问德叩。未俭秘罗。
注释:张问德,字崇仁,号庵讱,(),腾冲人氏,清末秀才。曾任县长,腾冲县参议会议长,云南省主席龙云私人秘书等职。日,腾冲沦陷,7月2日,张问德以花甲之年就任腾冲县抗日政府县长。克服重重困难,不畏艰辛,组织民众,出钱出力,支援抗战,其驳斥日军劝降的《答田岛书》,经李根源推荐在重庆各报发表后,享誉一时,成为大名鼎鼎的抗日县长。张问德诗文书法也自成一家。
电文选自张问德《偏安腾北抗战集。公牍》,是其中仅有的阙张之间关于军粮而往来的电报,其余多为集团军司令霍揆彰与张问德之间电文,笔者另查得云南省档案馆存日卫立煌致龙云有关军粮之电报,一并研究,可知中国人民抗战的巨大困难,也可以作为战时军政关系研究之直接材料。
(3)前腾冲县长张问德《寿五十四军阙军长汉骞》
天生伟大一雄奇,再造腾冲万口碑。
气奋风云勋灿烂,书工魏晋笔淋漓。
披坚破敌谁如猛,密断沉机自出奇。
我寿将军诗一首,跻堂更进酒三卮。
注释:选自张问德《偏安腾北抗战集。诗录》。笔者访问腾冲期间,毕世铣老先生口述腾冲人民在攻城胜利后张灯结彩为阙将军祝寿,阙将军借机犒劳部属。阙将军生于清光绪27年夏历腊月10日,(日),1944年的腊月10日,为阙将军43岁生日,当时部队尚在腾冲。将军平时生活简朴节约,然十分注重礼节,每年生日除非情况特殊必宴宾客,天明即起,接受祝寿。阙将军书法楷隶行草四体皆精,人称“书法将军”,后来终于自成一格,被誉为”拨云体”,所书四体千字文在台湾大陆均有出版。在腾冲时多取法魏碑,如54军来凤山纪功碑及198师纪念塔题词。张文德此诗与口头流传等资料相映证,说明了腾冲人民对阙将军战功和书法的赞美。
三、蒋介石台湾国史馆档案资料
(1)蒋中正总统文物&文物图书(事略稿本)&vol.187.06-43
(民国三十三年)四月二十六日
楚雄卫立煌宥电陈“据第五四军副军长阙汉骞电称:‘此次赴印宫兵,以待遇优裕,士气益旺盛,且无患病,友邦人士,极为称许。师部已奉令于二十日移利多以南约二十英里之深林中整训’等情,谨闻”
注:由电文可知道54军副军长阙汉骞率14师50师在印度情形。在此阶段,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阙汉骞和他的部下》中记述过阙汉骞将军要求他陪同私下巡视印缅前线的情形。黄仁宇还写到:“两年后我在驻印军当上尉参谋。十四师和五十师也由云南经空运至印缅边境,改隶驻印军的战斗序列。阙师长以代理军长的身份随来。我衷心希望军中有此猛将。驻印军每月有呈最高统帅的月报,由副总指挥郑洞国国将军签名不经过总指挥(史迪威),是国军野战军与重庆的机密联系,我是最基层执笔人,就乘此机会,在报告里提出应提升阙将军为军长。在国军的政治体系里,郑属于“何老总”(何应钦将军),阙属于“陈老总”的体系。可是虽如此,那月报也真如我所拟稿的发出,后来因为史迪威要将十四师和五十师分割,隶属新一军和新六军,此事未果,阙将军也仓促回国,他对我们的提议全不知情。”前往印缅前后大概一个来月时间,阙将军回国内,原第54军的基本部队14师50 师留在印缅参加密支那等战役。参加腾冲战役的第54军除198师外,1944年5月间36师纳入第54军建制,预2师归第54军指挥,后两者在腾冲有战斗经验。而脱离54军的14师和50师成为印度缅甸战场的重要力量,建立了卓越的功勋。抗战胜利后,为了在精神上压服日军,抗战以来屡致日军重创的14师被派遣到南京作为受降的先遣部队。而在14师服务十余年并任5年师长的阙将军一直视之为第二家庭。
(2)蒋中正总统文物〈文物图书(事略稿本)〉 vol.189·06-00851
(民国三十三年)六月二十二日
保山霍揆章巳养电转呈第五十四军人事调动称:“据第五十四军兼军长方天马电称:‘窃职自去年入滇后,疟疾频临,时愈时发,入夏复日益加剧,药石罔效,近日勉强支持。长此以往,势必贻误,故迫不得已,惟有恳乞准予辞职,以便易地疗养。遗缺拟请以忠勇过人,资绩均优之副军长阙汉骞升充。可否,乞示。’等情,查所称确属实情,拟恳准免该员兼职,专任副总司令,俾便调养。所遗军长职,查有该军副军长阙汉骞已由印返部,该员作战勇敢,资深绩优,恳准以之升充,可否乞电示为祷。”公批示:可照准。应转卫长官并令方副总司令来渝一见。
注:资料来源同上。阙将军在腾冲升迁军长一事,笔者访问腾冲期间,流传说法颇多,一种见于彭荆风先生《挥戈落日》在类的多种文艺出版物。霍揆章,陈烈,黄维,方天,阙汉骞都属陈诚系统,且在第18军有多年共事之谊,其人事变迁,可能有一定默契的伦序。原36师参谋长胡翼烜(后曾任54军军长)晚年对将军长孙阙光儒提及,考虑到阙将军黄埔四期的资历问题,方天由18军军长调任20集团军副总司令兼54军军长,原本有为阙汉骞升军长过渡的用意。关于阙将军升任54军军长的人事案,早在1943年的军长黄维卸任后就提出过,关麟征将军(第15集团军总司令)的回忆也可供参考。“我生性坦率,不好转弯抹角,当即往见陈诚说:‘何敬公有电报来,要我保荐一名军长去接五十四军,不知长官的意思如何?’陈诚反问我:‘你认为甚麼人合适呢?’
我说:‘该军副军长傅正模,资历虽深,但不善战;该军师长阙汉骞,能力颇佳,但才升任师长数月之久,马上又升军长,似乎太快。可否将我的副总司令张耀明先行兼任,经过数月之后,再由张耀明保荐阙汉骞升任军长。这个以张耀明铺路过渡的办法,不知长官意旨如何,请裁决指示。’
陈诚当时笑颜应允,认为这是个好办法;我也自认是个好办法,对於何、陈、五十四军各方面都说得过去,公情私谊也能兼顾周到。当即以张耀明报上军政部,兼任五十四军军长职。(摘录关麟征口述赣萍著《关麟征将军传》)
阙将军1939年夏任第14师师长。关将军文中说阙将军当时才升师长数月之久,可能是年代久远回忆有误。当时的主要问题还是在于黄埔军校毕业的期别资历限制。因为方天(黄埔军校二期)将军让贤,日阙汉骞将军于腾冲战场上成为英杰众多的黄埔军校四期毕业生中的第一位军长。无论从集团军司令关麟征还是上尉参谋黄仁宇的角度来看,阙将军升迁军长,是众望所归。
(3)蒋中正总统文物〈文物图书(事略稿本)〉 vol.192·06-00866
(民国三十三年)九月十六日
颁令嘉奖滇西反攻各将领电曰:“卫长官分转霍总司令揆章,周军长福成,阙军长汉骞,何军长绍周,叶副军长佩高,赵师长镇潘等,此次滇西反攻,指挥有方,作战奋勇,腾冲松山等要地相继克复,战绩辉煌,殊深欣慰。应先行传令嘉奖所有有功官兵,希速查明详报,以便核给勋奖为要。”
记本星期反省录……(七)陈牧农无端放弃全州,又予中外以侮辱之资料,不胜惶愧。惟霍揆章军之攻腾冲,历时三月余,死伤五万余,卒得克复要冲,亦足于失败中以自慰也。
注:资料由阙光儒先生在台北查找提供。在1944年的中国抗战形势中,与滇缅抗战几乎同时发动的是豫湘桂战役,日军占领郑州,洛阳,长沙,衡阳,又攻克全州,直到桂柳,南宁。日军打通大陆交通线企图得逞,给中国抗战以极为不利的影响。当时的抗战格局是东线溃败,西线胜利。
(4)蒋中正总统文物〈文物图书(事略稿本)〉 vol.192·06-00867
(民国三十三年)九月二十三日
保山卫长官立煌申梗电略陈:“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章,第八军军长何绍周,第五十三军军长周福成,第五十四军前军长方天,第五十四军军长阙汉骞,第五十四军副军长叶佩高等六员,参加攻占腾城,作战达成任务,卓著勋劳。除方天前已奉颁青天白日勋章外,其余五员拟恳特予颁给青天白日勋章,可否?祈核示。 ”公批示:“交军令部铨叙厅核议。”
注:来源同上,第54军因此获得陆军最高荣誉旗-虎形旗一面,阙将军获得云麾勋章。
国民政府 ·356
(5)报告 四月十八日于广州五四军部
本军于黄花岗之侧,建筑烈士公墓。恳钧座亲书“陆军第五十四军抗战阵亡烈士公墓”十五字,以彰忠烈而励来兹为祷!谨呈 校长蒋 学生阙汉骞上
恳用信纸书写,再行放大附呈。
国民政府文电摘由纸:收文卅五年四月廿四日 拟办:拟书给 批示:如拟
注释:广州第54军公墓规模宏大,现多已不存,当时照片资料笔者不明。仅存永福路37号某部队营区大门左侧小山坡上的一座纪功亭。亭用绿琉璃瓦盖顶,六角攒尖,六面均有题额,但原有题额字迹已模糊难辨,只其中一额依稀可见“碧血春秋”四字,其余的墓表、纪功碑等已不可复寻。现已经列为广州市英烈公墓。第54军广州公墓落成,阙军长在纪念特刊《发刊词》中写到:“抗战中,本军很荣幸地始终担负最艰巨的任务,在沪东,在粤北,在桂南,在滇西,在蛮荒异域中,在腥风血雨中,不断击灭敌人,并首先展开反攻的大纛。当我军横渡怒江,迭克黎山腾冲,下龙陵,会师畹町的时候,迫近敌寇屈膝的时候了。”与54军有关联的新一军也在广州建有墓园。
四、《陆军第54军滇西攻势作战机密日记》简要摘录
6月20日星期二 大寨
丙 上令及本部处置
三、顾师长已号申促修电要旨:“第4团副团长荆哲生皓申报称,陈善学营(欠第2连)皓辰占固东,派第1连向顺江街以南地区搜索前进。敌114联队猪濑大队由固东撤退时将仓库全毁。马站街附近敌约1000余。皓晚,决率陈营主力向顺江前进,行威力搜索,查该部自动追击,固东无人守备,乞示。”副军长批示:“参俟总部新部署决定后,再饬之。”
乙 特别事项
兼军长方奉令解除兼职。选缺由副军长阙接替,并于今日交接完毕。
乙 特别事项
午前9时,军长赴来凤山前线视察,并召集师长、团长策定攻城计划,并指示攻城应注意之事项。晚,军长将昼间视察所得并本意见,向总司令具申。文之思为:先攻城之四角,再顺城墙延伸,扩张战果,俟确实占领城墙,再向城中心区围攻而歼敌之。对空军则要求轰炸城之四角,并以协助步兵之攻击。
昨晚八时迄今(9)日5时止5敌共向我107团西南城角方面反攻五次,均被击退。
乙 特别事项
今日军长亲赴前方视察,曾至距敌50公尺处,对占领城西南角之107团团长以下官兵指示颇多,并对该师官兵犒赏五万元,以示奖励。
注释:以上出自《陆军第54军滇西攻势作战机密日记》,原物现藏腾冲民间,为毛边纸油印本,已由陈祖梁先生编入《浴血怒江》一书出版,文章作者署名阙汉骞。封面有54军关防及军长阙汉骞将军签印,文后有军长阙汉骞将军签印,标注时间为“中华民国34年11月,”估计为整理之时间。日记时间为日到日,中间缺漏6月6日,其余均完整详细。是研究腾冲战役最直接完备的材料。另,阙将军家藏陆军第54军滇西攻势作战机密日记原件,版本有异,与腾冲藏本内容基本相同。
五、来凤山勒石纪功碑与戈剑亭对联
曾同甘苦好弟兄,身去功成起我悲。畴昔英风回想象,只今剑气凛须眉。一抔埋骨真吾土,万口传名为尔碑。手酹清浆酬国士,临风不觉泪交垂。垂泪何堪慰国土,吹笳重著祖生鞭。扶桑东下八千里,航海南行四五天。魂助声威来飒爽,寇将溃败急戈铤。云开白日堂堂见,照尔精忠入简编。
戈挥腾越,倭奴尽丧胆。
剑舞来凤,壮士抱雄心。
注释:根据传说,阙汉骞曾在来凤山建立纪功亭,腾冲人又称戈剑亭,柱有联,亭内立碑。亭毁碑失,年代久远,腾冲本地人多已不知明确。具体位置形状待考。现有碑文照片由阙将军长孙阙光儒提供,笔者代赠腾冲国殇墓园等部门。据传说攻城胜利后,阙将军咏诗一首,后来在此诗基础上扩充成碑文。对联内容见于腾冲地方出版物,手迹照片未见流传。至此戈剑亭碑联内容基本璧合。
六、198师纪念塔题词
陆军第五十四军第一九八师攻克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
198师在腾冲战役中阵亡官佐126名,士兵1335名。纪念塔1944年建设,至今保存完好,可谓奇迹。位于腾冲城东南方向,与来凤山象鼻子相对。高约五米。阙将军书“陆军第五十四军第一九八师攻克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为东方向,基座为蒋介石书“民族之光”,背面为叶佩高书塔名(相同),基座为霍揆彰书“还我河山”,师长刘金奎,政治部主任罗履仁等各有文字。周围原来主要有198师阵亡将士墓二百余冢,其中追随阙军长攻来凤山牺牲之炮兵营上等兵湖南慈利人杨忠诚墓,为阙将军立石。
七、国殇墓园题词
壮志竟克酬,名在旌常,功在华夏;
英灵终不泯,下为河岳,上为星日。
注:腾冲收复战中,第二十集团军官兵共阵亡9168人,伤10200余人,其中第54军阵亡五千多名。国殇墓园是腾冲战役阵亡将士的纪念陵园。占地88亩,主体建筑以中轴对称、台阶递进形式,有蒋中正于右任李根源等人题词,国殇墓园大是型抗日战争纪念陵园,在海内外广有影响,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联为阙将军为1945年7月竣工之国殇墓园题词。现悬国殇墓园忠烈祠,原迹字体待考。
八、赠和顺杨时育先生联
一鸣先众彦,
千佛冠名经。
上款:时育先生正,落款:阙汉骞
注:对联原件现藏保山陈先生家,经笔者考证为题赠和顺上庄杨家杨春茂先生,此前收藏者不明来历。进攻腾冲城时阙汉骞军长指挥所设于和顺杨春茂家。笔者在腾冲期间专程去杨家原军部指挥所参观,由房东之孙杨达俊先生接待,他当时六七岁,因为阙将军经常送他香蕉等水果而对阙将军印象深刻。笔者细问并记录其祖父名表子号及经历,且知其祖父原藏有《正统道臧》珍本,20世纪50年代被以北京来人名义收购,刻有“正统道臧“的书柜尚存;阙军长曾赠杨家对联一副,但内容不详,以后下落不明。阙将军卧室兼办公室的房间位于花厅边的厢房,只有十来平方米,摆设基本保持原样,据说当时楼上住满士兵。笔者后来途经保山,有幸见到对联原迹,认为题款及内容均与杨家相吻合,已经确认无疑,可谓奇缘。《正统道臧》刻于明朝正统年间,是现存的唯一官修道藏,共计5千余卷,正本是堪称国宝的稀有珍贵图书。杨时育先生收藏珍本(是否正本待考证)的《正统道臧》,阙将军题赠墨宝历经沧桑而犹存,实足为腾冲人文化最高的佐证。
九、《扫荡报》随军记者潘世征之报道
“霍总司令本人,自开始渡江之时起,即率领方天副总司令、阙汉骞军长、周福成军长及高级军官,亲赴双虹桥之山顶上,指导怒江作战。”
摘自—寸河山—滴血—高黎贡山的战役/潘世征(自五月十一日至六月二十二日止)(注:此处原文写为阙汉骞军长,当时尚未公开发表为军长,可以作为渡江前阙汉骞将军已经由印缅返回国内的佐证。)
“来凤山之战,不到二十四小时,光荣的胜利,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在军乐声中升到半天空。这时记者正在来凤山南面,步行向山顶前进,将到山顶,阙军长汉骞、周军长福成、顾师长葆裕、李师长志鹏、赵师长镇藩等十余位将领,也正分路到山顶去观察。敌人见我升旗,即发炮九响攻击,弹均落于荒郊,记者见炮弹爆炸,我军一无损伤,乃名之“礼炮”,是贺我升旗礼炮,也是对我们上山将领的欢迎礼炮。”
(摘自〈血战来凤山〉/潘世征-国旗升上来凤山顶)
注:这是日攻克来凤山后记者所见阙将军等将领的活动情况。
五十四军的阙汉骞军长,是个子高大精神饱满性情爽直英勇善战的大将,不论怎样烦忙的指挥中,没有一天停止他练习写字。他写的字每个都如斗大,下笔有如大炮发射,十张长一丈多的纸上,他一天要练习写几回,黎明起来就写字,在写字的时间,决定了他一天的攻击计划,定完字,立刻上山去指挥。在山上,也没有一秒钟停止动他的脑筋、他的计划,他指挥的三个师,总是很快执行他的任务。晚上回到军部,他又开始写完十张大纸,数百个大字,这时,他又在检讨着他一天的行事及明天的计划了。
(摘自〈铁城顽寇就歼记〉/潘世征-身先士卒的将领)
注:阙汉骞素来有书法将军之称。这是直接描述阙将军外貌个性及战时练习书法情形的文字。其侄子阙德基在回应黄仁宇〈〈阙汉骞和他的部下〉〉而作的文章〈〈也谈猛将阙汉骞。战场挥毫〉〉中写道:
阙将军在家时就喜欢莳花、写字,家里的盆景,别出新裁。他在军中每日临池,不论行军或休息,驻防或作战,挥毫不辍,乐在其中。记得在上海罗店,洛阳桥与日军作战时,他任十四师四十旅旅长,住在一个乡村里。有一天我去看他,他正在写字,我站在一旁没有打扰他。他叫我坐,我没有坐,仍站着看他写字。突然一颗炮弹落在前面田里爆炸了,我有点心慌,也有点为他的安全着急,他却好像若无其事,照样走笔如飞,这样泰山崩于前而不瞬的镇定功夫,诚非常人所能办到。最后他写了“抗日必胜”四个字才搁下笔来。他告诉我这是敌人的扰乱射击,你如果要怕,则整天躲在防空洞里什么事情也不能做了。他见我当时并未要求躲避也很高兴,认为我的胆量也是不错的。
十、其他资料中的逸闻
(1)二十六日,久雨放晴,碧空如洗,阙将军在张家坝指挥所召集各师师长,面授攻击来凤山要旨。十二时许,各师在我空军轰炸后开始攻击。下午,营盘坡、文笔坡相继攻克。入夜敌数次夜袭,均予击退。次日晨二时,敌行决死之反攻。我军奋力与敌肉搏,战至拂晓,终将来犯之敌全部歼灭,并续行攻击,近午攻占象鼻子,十三时半攻下文笔塔。至此,日寇称为要塞的来凤山,遂全入我手。是役敌遗尸两百多具,虏获轻重武器极多。三十六师于预二师攻占来凤山之翌日,亦将小围坡、白衣阁、叠水河等坚固据点先后攻克。敌之主力至此已被迫退入城内。
阙将军甫任军长,获此胜仗,欣喜之余,特骑爱马至来凤山顶拍照留念。其时,战马长啸三声,更壮威仪,将军吻马面后返和顺乡指挥所,是日加菜进餐,并加发马干二十元。
注:录自《阙汉骞和腾冲歼灭战》,作者关儒,原载台湾1982年《中外杂志》。阙汉骞将军在腾冲期间的照片至今不多见。有文字记载的除骑爱马于来凤山顶照外,另据腾冲和顺人张孝仲先生回忆两位军长的照片及六十余位团长以上官佐合影也曾是其父亲近百张战时腾冲纪实照片之一,可惜不传。阙军长与李志鹏师长二人在腾冲战壕中的合影,亦待寻找。结合相关资料,可以推测腾冲战役的照片当时在中美军民间流传不少,而至今流传发现的并不多,尚待尽快抢救性发掘。
(2)美国顾问拍成电影
当时的美军顾问史塔尔中校(后曾任美国陆军部长、印第安那大学校长)特将攻城经过情形,补拍成电影,带回美国宣扬国军之英勇。史塔尔将军后来在我国时,不论公私场合,都一再表示他对阙将军的崇敬。民国五十年,他来台访问时,首先就电请国防部作战次长刘廉一将军(攻腾冲时任五十四率参谋长)邀请阏将军欢聚。他之所以对阙将军如此推崇,就是因为他目睹了腾冲战场上阙将军的卓越指挥及领导才能。
注:来源同上。原电影下落待查,根据毕世铣老先生回忆,攻城电影曾在腾冲商会放映,中途人多拥挤发生踩踏事件而终止。最近阙将军长孙阙光儒先生在美国收集到一分钟长攻打腾冲城新闻记录片,可能与该电影有关联性。1995年,晚年的史塔尔将军在一封发表在致美国《中印缅综合杂志》编辑中的信中写到:“我特别要提出强调的是,我在中国整个的经历,都与杰出的第五十四军军长阙汉骞将军相关连,我将要另外专门写一篇文章,把他给描绘出来。他真正是一位了不起的卓越人物。”
(3) “钢将军”之由来
一举成名,钢将军的称号,在三十三年腾冲克复时,盛传中外。
称阙汉骞将军为钢将军,其意思何在?其来何由?我得溯本追源,因为任何称号决非凭空而有。
日本进攻缅甸滇西的五十六师团,为著名的山岳师团,五十四军围攻胜冲时搜获一四八联队藏重联队长的一册日记,其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载,翻译如下:“以吾人配备之优良,官兵之勇敢,及在南洋作战之经验,凭怒江,高黎贡山之险要,本不应败而竟败!天意乎?人为乎?苟非遇劲敌阙汉骞将军,吾军决不会一败至此。前闻其在淞沪,粤北诸战役,作战异常顽强,吾初未信,今观果然。其基本队伍已调印度,犹坚强如此,强将手下无弱兵,彼真钢将军也!”其作战的坚强,从敌人的这段话中已表露无遗,钢将军三字当之确无愧。
注:本文选自《钢将军阙汉骞》由随军记者潘真1950年在台湾撰写。潘真引用翻译日军原文来源有待查考,其是否确切暂存待证。文中记述日军对中方将领的评价,预二师6团团长方诚在《八年抗战小史》的《结语。经验与教训中》写到:“情报方面,我主敌客,理应我灵敌滞。事实上,我军战斗序列,军队部署,师长以上主官之姓名及性格等,敌人都调查得非常详尽,且有相当正确(如在腾冲有某师营,虏获敌对我远征军师长以上主官姓名性格调查册一本,当中对第54军兼军长方天,批评有“刚正无私,铁面无情,与陈诚将军相若”等语),对其他将领之批评有好有坏,我们对之不得不惊奇而敬佩。”另据日俘吉野孝公回国后作《腾越玉碎记》回忆,日军一直能破译国军无线电密码,某日获悉54军军长向上级陈言不要让士兵在艰苦的巷战中作无谓的牺牲。
(4)滇西腾冲的歼敌大捷
民国二十六年八月十三的淞沪大战;二十七年台儿庄大捷;二十八年九月,长沙第一次大捷,及以后的第二、第三次大捷;二十九年一月的粤北会战大捷;二月桂南昆仑关会战大捷;国军都曾给日寇致命的打击,显示我们已获得了军事国家的荣誉。但,整个地夺回重要外援门户重镇,彻底地歼灭敌军坚强之现代化军团的,则非滇西腾冲大捷莫属。
这一战役,如果不是暂限于篇幅的话,是有相当的内容可资讲述的,因为我手头有拨公以当时的经验,写成的「敌前渡怒江-河川战」及「越过高黎贡山-山地战」夹叙夹论的两章著述;还有五十四军「滇西攻势作战日志」,自三十三年三月策划时起,至九月中旬会战结束止的影印本;又当年廖定藩将军,首越高黎贡山,凌晨突袭腾冲西面的桥头堡,销毁了腾冲敌人守军所有仰赖补给的弹药、武器、粮秣库后,方致其彻底失败的经过;曾多次讲与我听,我依次写出,并在「青岛日报」专栏连载了两周,文虽手头未曾保留,仍有深刻之印象。
注:上文选自阙将军部属宋承书在1982年阙将军去世十周年于台湾所作纪念文章《气势磅礴,横扫千军》一文。文章原载台湾《湖南文献季刊》。由文中可知阙将军曾作《敌前渡怒江-河川战》、《越过高黎贡山-山地战》两章,至今原文不见,尚待查找。又可知宋承书本人在1946年或1947年《青岛日报》上据廖定藩团长口述撰有回忆腾冲战役的文章,有心人或能找到。
(5)阙将军在董官村
五老爷家的花厅曾做过抗日指挥部,五十四军军长阙汉骞在他家住过三个月。身材魁梧的阙军长,每日都比士兵们起得早,天刚亮就起来跑操锻炼,董官村人看到阙军长不但有军人的英姿,还能写一笔很好的书法。阙军长有感于“西董”富商爱国爱乡的义举亲笔题了“乐善好施”的牌匾赠给他们。
注:选自日保山日报《董家秘史》作者:杨晓芹)
笔者也曾到第54军设过军部的董官村参观,在一个当年十一岁的孩子董家周眼里,阙将军是另一番样子。西董第四代子孙,董家老六董友薰(字南轩)的孙子董家周回忆说,高高大大的阙军长有时会从设于老五董友菊(字元庭)家的办公室穿过小门走到他家花厅来,坐在走廊的排椅上,赏花休息。有时掏出精致的手枪打院落里的栀子,他们一群小孩们围观惊呼将军的枪法神准,高兴的阙军长取出子弹,把手枪递给孩子们看稀奇。以商贾巨头闻名的董家四兄弟的子孙中,现多已迁居海内外各地,54军原军部董元庭家也是人去楼空,军长办公室的房间也不得而知,在董家周老先生的介绍中,犹可想象当日的忙碌热闹情景。
十一、腾冲战役54军群英谱
远征军司令长官 卫立煌
二十集团军总司令 霍揆彰
陆军第五十三军军长军长周福成(辖116师,130师)
陆军第五十四军参战营以上主官姓名表
前兼军长:方天 七月二十五日奉令专任副总司令
军长:阙汉骞 七月二十五日奉令由副军长调升
副军长:叶佩高 九月一日由一九八师师长调升
郑挺锋:兼任安兴师管区司令
参谋长:刘廉一
副参谋长:文锷
军直属部队
特务营营长:萧华卿
山炮营营长:吴润明 副营长王荫根代理
战炮营营长:尹楚琳
工兵营营长:汤子绳
通信营营长:黄永禄
辎一营营长:覃志新
辎二营营长:杨国佐
第二预备师:
师长:顾葆裕
副师长: 彭劢
副师长:陶晋初
参谋长:熊起厚 八月十日到
团长:吴心庄
第一营营长:卢福淼
第二营营长:骆鹏
第三营营长:陈佳谟
团长 李颐 九月十三日腾城战役阵亡
第一营营长:杨风虎
第二营营长:刘基芳
第三营营长:杨成章
团长:方诚
第一营营长:柳汉卿
第二营营长:萧凝和
第三营营长:易喜光
第三十六师
师长:李志鹏
副师长:朱振华、熊正诗
参谋长:胡翼煊
第一零六团
团长:谷宾
第一营营长:曾中亮
第二营营长:唐英伟
第三营营长:周效武
第一零七团
团长:麦劲东
第一营营长:马佩曾
第二营营长:王敬卿
第三营营长:白国杰
第一零八团
团长:李定陆
第一营营长:毛咏庠
第二营营长:朱兢涛
第三营营长:裴业
第一九八师
师长:刘金奎 九月一日前师长叶佩高调升副军长后升
副师长:杨培德
参谋长:杨丽岩
第五九二团
团长:陶达纲
第一营营长:宋逢桥
第二营营长:周昆
第三营营长:潘鑫:姚立功阵亡后调任
第五九三团
团长:廖定藩
第一营营长:李春廷
第二营营长:姚家增:张程甫阵亡后调任
第三营营长:吴耀垣阵亡后调任
第五九四团
团长:董铎 五月二十五日前团长覃子斌阵亡后升充
第一营营长:刘翊华:鲁砥中阵亡后调任
第二营营长:郭镇楚
第三营营长:副营长郭容高代理
重迫炮二团团长:廖活民
注:以上资料选自《戎马关山话当年-陆军第54军史略》一书,台北1997年10月版。胡翼煊发行。腾冲战役的胜利是广大的将士用生命和血汗换来的,是所有参与战役者的光荣,也是民族的自豪。
历史上国殇墓园以及其他几处将士墓都不同程度受过破坏,二十集团军牺牲将士现存可查名单约四千余人,希望各界关心,有机会补齐烈士名录。
腾冲战役后,脱离部队滞留腾冲流落滇西缅甸为民者数量较多,成为社会关注的老兵现象。
原198师593团副团长黄福荫先生健在,笔者于2008年曾作采访。原54军少校军医路珍楼也健在,笔者也曾采访。希望尚有更多当年抗战英雄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祝愿他们健康长寿幸福。
非常难得的远征军第五十四军历史资料,拜读了!
阙再伦追忆叔公-“抗日猛将”阙汉骞
黄埔四期阙汉骞后人 阙再伦 撰稿
1961年黄埔四期阙汉骞全家在台湾省合影
& & 黄仁宇先生不愧是大历史学家。他以中国大历史的眼光透视历史,许多人物翩然重现于黄河青山之间,令人幡然领悟,抚卷释怀。在他的《地北天南叙古今》一书中,有《阙汉骞和他的部下》一文。他着眼于当时军令、军训、军需等都未上轨道时,回忆阙将军带兵率将的“猛将性格”。阙将军是我的叔祖,他的军事生涯,在八年抗战的历史中得到突出的表现。
& & 阙汉骞被称为“猛将”,首先出自田汉先生给在成都军校学习的儿子田海男的家书中。作为猛将的表现,可以从1937年抗战以来的战事上追溯。
& & 淞沪战起,阙汉骞时任十四师七十九团团长。部队开赴上海罗店防守。与敌反复争夺,罗店失而复得。苦战经月,战况惨烈空前,当时的战场被喻为血肉磨坊。官兵伤亡甚重,日军的嚣张气焰遭到沉重打击。阙汉骞以其不俗战绩,开战不到两个月时间即被升为四十旅旅长。十四师随后奉命调换南北塘口。日军进攻势猛,阵地不断后移,但旅部却顶住不退,以至阙汉骞与郭汝槐、胡琏三位旅长共用一个掩蔽部指挥作战。淞沪苦战三个月,后从战略上考虑全军撤退。十四师经青阳港、昆山下撤、阙部四十旅在后掩护,于青阳港公路桥阵地与日军作战,战况甚为惊险激烈。
& & 淞沪战役后,为防日军溯江而上进攻武汉,十四师驻防誓节渡。阙部四十旅驻扎茅毋山,阙旅长每日步行上下山,督促部属沿长江修筑工事备战日军。日军果然溯江而上,海陆空同时使用,并且施放毒气,疯狂进攻。阙汉骞率部奋力迎击,坚守阵地,毫不动摇。阵地坚守近月,出现与敌反复肉搏的胶着状态。直到武汉布防准备基本就绪后,才奉命紧急撤退。
& & 1939年夏,阙汉骞于常德升任十四师师长,隶属五十四军。同年冬,日军从广州北犯,阙将军率十四师以奇兵方式一举攻下翁源花县,日军被迫退回广州近郊。至此,抗战两年有余、阙汉骞抱着抗战军人保国卫土发挥天职的爱国热诚,激昂慷慨,与广大官兵一样,英勇无以复加,不惜用鲜血与日本侵略者打了一连串硬战,显示了中华民族坚韧的精神品质。而他自己也累积战功,获得了“抗日猛将”的美名。
& & 最为人们称道的是他以后参与和领导的腾冲战役。1944年春,阙汉骞升任五十四军副军长。4月,以代理军长身份率十四师、五十师空运印缅,以解盟军之危。稍后返回云南五十四军军部,准备滇西大反攻。五十四军任务是攻取腾冲。
& & 日,五十四军强渡称为天堑的怒江,随即进攻可称天险的高黎贡山。山势险阻,时逢雨季,气候恶劣,日军工事据险而修,进攻甚为困难,历时40多天,才将高黎贡山之敌完全肃清,进抵腾冲外围,部队兵力已大量耗损。腾冲外围有敌人坚固据点,依山就水,很难克服,苦战月余,进展不大。腾冲战役,甚为军事高层关注。至7月25日,奉电令,军长方天专任二十集团军副总司令,五十四军由副军长阙汉骞升任军长。次日阙汉骞指挥部队攻下主要据点来凤山,甫任军长,即获胜仗。阙汉骞特骑枣红烈马于来风山顶视察留影,官兵豪情涌动,马通人意,长啸三声,更壮威仪。将军吻马面后返和顺乡指挥所,是日加菜进餐,并加发粮饷20元。将军轶事,传为美谈。两三日内,日军主要外围据点相继攻克,主力逃入城中,兵力为五六师团一四八联队和十八团一一四联队,人数约在1500人左右。依据坚固的城墙死守待援。经数日的部署准备后,阙军长于8月2日指挥部队攻城。开始用炮火掩护以云梯爬城的方式,伤亡甚重未能成功,后即以工兵挖地道炸城墙的方式取得突破,占领城角数处,与敌对峙。阙军长即作重新调整,各师在城中与日军展开逐屋巷战,日军全力反击,血肉相搏,战斗甚为残酷。在腾冲城内,经过敌我一个多月的激烈巷战,满目疮痍,一片废墟,自开战以来的6000日军,除300来人溃逃城外,其余皆战死、自杀于腾冲城内。对于外逃之敌,阙汉骞亲自严命预二师方诚团长率一团之兵力,予以追击,除10余被俘外,余皆击毙。至9月14日,腾冲歼灭战取得完全胜利,敌人或死或俘,无一生逃,若干年后,有日本教官称之为中国历史上次成功的歼灭战。
& & 腾冲战役,敌守我攻,历经一山一水的天然屏障,终于取得攻城歼敌的重大战果。我官兵的牺牲人数,并不在日军之下。战后,为纪念殉国的英勇战士,阙将军特在来凤山顶勒石存纪。随军的美国顾问史塔尔将军(后任美陆军部长)甚为钦服,并将腾冲攻城战,补拍成电影。可见其在盟军中的国际影响。
& & 攻克腾冲后,阙军长会同友军连下龙陵芒市、畹町,远征军与驻印军会师,中印公路打通,反攻滇西取得重大胜利。
& & 1945年2月,阙奉命率部开赴黔西安龙兴安地区,不久五十四军改为美械装备。秋,奉令向广州反攻。军行在途,日军投降。会同新一军于10月间接受广州,兼任广州警备司令。至此,八年抗战中,阙汉骞的猛将天赋得以完全发挥,他的军事生涯也达到了辉煌的顶点。
& & 抗战胜利后,阙将军率部去了山东和东北,后又转江苏上海。1949年5月去台湾,担任要职。1953年健康欠佳辞去军职,念佛养病,专心书法艺术,直至1972年病逝于台北。
《一》 对国民革命军54军的回忆
黄埔八期 黄福荫 口述 阙再伦 采访
黄福荫,现年94岁,湖南湘乡人,现居长沙。黄埔八期毕业。1937年抗争爆发,担任14师副营长,参加淞泸战役,激战罗店。从54军成立,先后在14师,18师,50师,198师担任营长,副团长,参谋主任,副官主任等职,直到1947年底他在锦州调离54军到新三军担任军参谋长。辽沈战役后,从乱军中逃出,到长沙拜见14师老师长霍揆彰,被委任为103军37师副师长兼团长。1949年,参加长沙和平解放,军政大学毕业后,在南京军事学院任教,人民解放军上校军衔。1953年转业到湖南省交通厅。后离休,厅级待遇。
2008年9月,经曾任国民革命军54军50师师长的潘裕昆将军外孙晏欢博士介绍,笔者采访了黄老先生。94岁高龄的黄老先生,神志清晰,记忆惊人,心境坦荡超然,令人感佩。现将黄老先生关于54军的有关回忆,整理成文,供文史研究者参考。
& & (一)在54军的十年经历
& & 1937 年淞沪战役爆发,国民革命军14师,在罗店与敌反复争夺厮杀,空前惨烈,罗店成为“血肉磨坊”。当时黄福荫在的37军24师53团任副营长,其部队调二千人补充14师,黄福荫便成了14师79团1营副营长(师长霍揆彰,团长阙汉骞。)战斗中,营长李绍波阵亡,黄福荫代理营长。79团是著名的14师打仗最好的部队,不久阙汉骞将军升任14师40旅旅长。79团由石祖黄充任团长。54军在淞沪前线成立,基干是14师,军长为霍揆彰,后来又扩充50师,18师,黄福荫由14师调任18师,18师调离54军后,又调回50师593团任副团长。1943年黄维任54军军长后,为了平衡所部实力,将198师的两个团与 14师50师互换,593团归属198师。从此各师实力基本平衡。黄福荫在198师任副官主任。1944年滇西反汉时,任198师593团副团长,团长廖定藩。腾冲战役后,54军调离时,任交通指挥官,负责54军的运输安排。因须到成都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学习,中途离开部队,直到月间军校结业又由成都返回54军198师。当时,内战爆发,54军在广州,很快就由军舰开调青岛了。54军在胶东与陈毅,许世友的部队激战,黄福荫任职198师师参谋部。师长刘金奎。1947年底到1948年初,54军调东北锦州后,新三军军长龙天武,原是54军14师师长,请黄出任新三军少将参谋长。调离前54 军军长阙汉骞,参谋长杨中藩二人特别请黄福荫在军部共进晚餐,为这位在54军效力十年的老部属饯行,说了一些勉励的话。
& & (二)54军抗战的片段细节。(另有专文)
& & (三)54军的人和事
& & 1.黄老回忆还我河山部队的由来
& & 54军一度称为“还我河山部队”。黄仁宇先生也曾提到他和田汉之子田海男等四位同学军校毕业后,迂回千里,到云南文山向54军14师报到,在偏避的碧色寨时见到了“还我河山”的袖章而找到14师。这是我比较感兴趣的话题。
& & 据黄老先生回忆,“还我河山”的袖章,白底红字,长约8厘米宽约5厘米,字为正楷,置于手臂上。而黄仁宇在《阙汉骞和他的部下》一文中见到14师的是橘红色的袖章。是否有多种样式和改变,则待考。黄福荫回忆,“还我河山”臂章,这是1939年夏,陈烈在湖南常德升任军长后的文化产物。54军也因此一度称为 “还我河山”部队,“还我河山”,宋时抗金名将岳飞曾草书此四字以明志,从此成为军人的志向和气概的表达。黄福荫回忆,陈烈去世后,黄维继任,“还我河山”的臂章,渐渐淡出,直至不用。(笔者注:54军攻腾冲时可能还用过,1944年9月,14师入印度缅甸后,已脱离54军半年,笔者见到当时其制作的文宣尚有钢笔钢枪交叉的图和还我河山的文字组合,可见影响深远,具体情况待细考。)
& & 2.回忆陈烈军长
& & 陈烈率领54军在粤北大捷,又参加昆仑战役,后来入驻云桂边境的富宁,陈烈将军牙痛,由附近不远的百色,请来一位牙医。牙医是(百)色人,曾留学法国,(拔)了两颗磨牙,牙(拔)后,数日内面部肿大非常厉害,情况危急,即向重庆方面报告。蒋介石派来专机时,陈将军已告不治身亡。牙医见情况不妙,连医疗器具都没要,逃跑了。以致有人怀疑牙医是汉奸,被日军收买,来谋害陈军长。
& & 陈烈军长在常德做军长后曾聘请一位二十来岁湖南沅江的女生作秘书。在黄老的印象中,陈将军去世后,女秘书去了胡宗南的部队,与一位旅长结了婚,旅长是李日基,后来升了军长。 1949年后留在大陆,与黄老是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的同事,黄老也见到了这位陈军长的昔日女秘书,如果她还在世,应该能回忆一些陈将军的情况。
& & 3.黄维离职
& & 陈军长去世后,黄维将军继任,黄维也是原18师军的骨干,属陈诚系统。54军在云桂边境,当时已经非常困难,士兵经常吃不饱饭,黄将军想了个办法,每连留几个缺,营团部留两个缺,因之多出来的经费用来改善士兵伙食。后来军政部来人调查,黄军长直言不讳,并且与军政部的人拍桌对骂,并因此离职。
& & 4.张耀明军长离职
& & 为了验证黄老先生的记忆,我将54军历任军长霍拔彰,陈烈,方天,阙汉骞的名字写出后,遗漏了张耀明军长的名字,之后我提醒老人,还有一位军长,过了片刻,黄老先生,即用笔写出了张耀明三个字。出我意外,并且引出了一段54军军史上奇特的一节。
& & 黄维军长因多报人数离职后,集团军总司令关麟征将军派副司令张耀明接任54军军长。某日,关总司令和新任军长视察198师的食堂,食堂内有些蚊子,关司令立即招来时任198师副官主任的黄福荫,黄作了解释,关司令一时发怒,说:“黄主任,我发了脾气,可是要枪毙人的。”到新科军长张耀明单独找黄福荫谈话时,黄说“我不干了,我要下团部去。为了几只蚊子,总司令就要枪毙人,我不干了。”张军长好言相劝。同时,又传言,关司令要调198师师长叶佩高去集团军司令部任参谋,师长由姚国忠继任,叶师长以再考虑为由婉拒之。这些人事事件的传言引起了54军官兵的不安。198师的骨干刘金奎起草了一份报告,由黄福荫亲自找54军上校以上人员签名盖章,一式三份,分寄重庆陈诚,何应钦与蒋介石,不久,张耀明离开54军,军长由方天将军继任,54军也很快调离关将军属辖,调到昆明附近。
& & 54军是以14师为骨干建立起来的部队,基干多出自陈诚的士木系18军。而关麟征将军也是一代名将,但与陈诚将军分属不同系统,具有不同文化气质,以致在54军军长人事上发生风波,到后来关陈关系严重不和,54军军长风波,可谓是一个重要原因。此前,笔者曾读到关麟征将军对54军军长风波的回忆录,文中写道,他的原意是由14师师长阙汉骞做54军军长,张耀明只是短期过渡。这个意见陈诚也赞同,但不明白张耀明将军(何以)很快就被调离54军军长,认为是陈诚不光明磊落。
& & 黄老在不经意间提到张耀明将军,然后又极富表情的回忆关将军与张将军和他的对话情形,这是我整个采访过程中黄老唯一动情的地方。他摇动右手,连说“我不干了,不干了”,仿佛面对的仍是当时的张军长。黄福荫显然觉得他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而对其它事情,包括惊心动魄的战事都一提而过,平淡超然。这使我意识到黄福荫老人正是那次54军军长风波的重要当事人之一,也明白国民党军事系统内复杂的军事文化和派系斗争的情形。
& & 5.回忆阙汉骞军长
& & 张耀明调离军长后,由方天继任,方天将军也是陈诚系统的重要骨干,1944年,反攻腾冲城前夕,方将军离任,由54军副军长阙汉骞将军继任,笔者问其缘故,黄老先生认为这是上级早已有的安排。
& & 1937 年在罗店前线,阙将军时任14师79团团长,黄福荫任79团一营副营长,在前线初次见面时阙团长讲了几句,你很年青,好好干之类的鼓励话。此后在54军内并非一直是直接的上下属关系,没有特殊密切的往来,也从无单独长谈。黄老回忆起阙将军高大而又雄伟,在军中人称“阙大个”。喜欢写大字,每天都写,行军到一地刚安顿下来,即由勤务兵准备好一张桌,洗好脸洗好脚后,就练字,站着写,不用墨纸,在漆过的桌面上写,写了由勤务兵擦掉又写。他的字,平常不送人。我问黄老是否向阙将军要过字,黄老笑着摇摇头,从没向他要过字。黄老记起1944年底由昆明到成都上学时,专门到阙将军在昆明临时住的旅馆辞行,坐了一两个小时,见旅馆里挂满阙将军的书法。黄老回忆阙将军在昆明和重庆都办过书展。甚至说出重庆书展的时间是1945年一二月间。笔者在采访黄老前夕才从《湖南抗战日记》查得阙将军书展义卖赈灾是日3日。时隔63年,黄老已94岁高龄仍能说出阙将军办书展的时间。这种非凡的记忆力令人惊异。黄老告诉笔者,青岛公园,青岛旅行社,都曾是阙将军的墨迹。1998年间,黄老以老干部身份到南岳旅游,进入依旧驻军的公馆,仍然见到了阙将军在南岳公馆嵌镶在墙内纪念父母的石刻碑文。
& & 黄老也回忆起1946年6月间,阙军长在黄花岗附近的54军公墓旁召集官兵开会纪念54军抗日烈士的情形。不久部队开赴青岛。1990年前后,黄老以老干部身份到广州旅游时,也曾前往凭吊抗日烈士。
& & (四)其它
& & 我向黄老问起54军其它的人和事。知道他曾是省政协委员,我记起原54军官兵,留在大陆并在政协文史资料上发表文章的人如黄维,董铎,方诚,郭汝瑰等人。是否见过面,黄老摇头,说以后54军官兵基本不联系。董铎曾来长沙找过他,但未遇到。董是安徽芜湖人,但他太太是宁乡人,似乎就在长沙一带生活。廖定藩的太太是吕礙娥女士,他们有二子三女,住长沙,长期有些往来。廖将军攻腾冲时是593团团长,黄福荫是副团长,二人率二个营另辟小道,攀过高黎贡山,对日军后方进行攻击,立下战功。后廖将军在内战中于江苏阵亡,遗体放置上海殡仪馆,廖太太曾去上海参加追悼会。
抗日名将阙汉骞与“拔云体”-“报国有百胜之奇功,传世有不朽之书法”-台湾《中外杂志》王成圣 撰稿抗日名将、黄埔四期阙汉骞将军& && && && && && && && && && && && && && && & 吴稚晖老许为“拨云体”
& & 近代中国,存高尚艺术-书法方而能够蔚为方家,成一体的,除了故监察院院长于佑任的“标准草书”外,就该数抗日名将、前台湾防卫副总司令、澎湖防卫司令,故敞阙汉骞将军的“拨云体”了。
& & “拨云体”的嘉名,系由故总统府资政、书法名家吴稚晖(敬恒)先生所赐。吴稚晖老也曾经撰写专文推崇阙汉鹰的“四体千字文”。其赞誉之词有谓:“直追王(羲之)前,使种(繇)体复活并略复千文之旧。今之上将军(指阙汉骞),毕竟胜古之右将军(指王羲之)。名其体为‘拨云体’,为题拨云飞墨”。正因为吴稚晖老推重阙汉骞的书法,把他位置于古往今来并称双绝的钟王之上。“拨云体”誉满天下,阙汉翡善战又复善书,实为我国书法史上的一则佳话。
& & 陆军第十四师是国民革命军一支劲旅。
& & 十四师的前身是民国十九年成立的国民革命军教导第三师,首任师长便是蒋公介石的一支铁臂曾任黄埔军校的武汉分校教育长的钱大钧将军。与成立在前的教导第一师何应钦、第 二师顾祝同齐名,同为中央军的基干。教导第三师旋不久便改制为第十四师,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的阙汉骞,便在十四师从学兵连的连长干起,迭因战功升为营长、团长、一直到民国二十六年升任少将旅长。
& & 民国二十八年夏,升任师长。因善战和善书蜚声于世,四十二年阙汉骞曾说:“我一生在功名中行,而功名对我实如浮云过日,无足重轻。只有书法,则实为我第二生命。又有十四师,是我的第二家庭。”
& & 这是何等的儒将襟怀!在执着追求艺术的完美境界之外,同时而有浓烈真挚的袍泽之情。难怪曾任湖南省长、省议会议长的赵恒惕,特地为他赋诗一章,备加期许了。赵恒惕咏阙汉骞的两首七绝诗云:
& & 水土平成历世功,摩挲峋嵝想雄风,
& & 将军健笔追神禹,腕底能通造化工!
& & 巨觥引罢墨飞渖,尺幅平伸铁画沙,
& & 已夺千秋怀素席,淋漓真气走龙蛇。
& & 艺术造诣,由其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书法,决非数年之功所可以幸致的。湖南宁远籍,民国前十一年出生的阙汉骞,自从他六岁延师课读,肄业于伦英小学,十三联中,法政学校时起,一直到他投笔从戎,投身湖南镇守使署教导团,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历经行伍,身百战。以至总绾兵符,镇守一方。不论军书旁午,戎马行军,经年累月都在沙场之上;和各种不的敌人白刃相加,作殊死战。他宁可不食不眠,每天都要抽出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作擘窠大书数百字。对于临池日课,六十多年间从无一日中辍。这一份恒心与毅力,的确不是寻常人等所可以企及。
& & 我国书道,贵在天赋、功力、勤习与观摩。而阙汉骞却是把他毕生的志趣与余力,全部投注在书法上了。他不但能在枪林弹雨,硝烟纷飞之中神定气闲,从容作书,而且每每在战地一得闲暇,便读碑阅帖,揣摩古人风韵。
& & 阙汉骞一生戎马,绝无嗜好,只有他所搜集库藏的古本古帖多达一千余种,只此便是他家的无上瑰宝。朋友们问他何以对书法如此着迷?他必定会正色的答道:“写字可以涵泳身心,陶镕气质。进而集中意志,统一精神,在统军作战时,尤能籍之以镇定于万变之中,从容于疆场之上,而置生死于度外。”
& && && && && && && && && && && && && && && && &八年抗战蜚声中外
& & 八年抗战,阙汉骞几于无役不从,无役不有极其杰出的表现。“八一三”淞沪之役,他曾经在罗店洛阳桥,以血肉之躯力拼日军的飞机、大炮、坦克车。血战三月,粉碎了日军三日下京沪,三月亡中国的狂言。
& & 时至今日,我们每每讴歌八百壮士的死守四行仓库,殊不知八百壮士后来还是弃械进入租界,而为租界当局所收容了。反倒是那些奉命掩护大撤退的精锐之旅,以自己的血和肉筑成长城,拼死掩护数十万国军陆续后撤。他们的视死如归,直可以惊天地泣鬼神,而阙汉骞及其所部正是当年负责掩护最重要的一环。
& & 他奉命力抗当面数倍的日军。子弹打光了,就只有一次次的上刺刀冲锋,找敌人拼命,卒至完成任务,举命转进而后止。阙汉骞终于以百战功成,九死一生之身,出长他视为第二家庭昀十四师。
& & 十四师以其能拼敢死的威名,百战百胜的令誉,在抗战八年期间打了一连串的硬仗。例如民国二十八年十二月初,日军自广州大举北犯,出动了他们的近卫师团。阙汉骞便在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的指挥下,奉命确保粤北要隘韶关。他居然能在固守原有阵地之余,别谴一支奇兵,会同友军展开反攻。一鼓作气直下翁源、花县,使日军三个师团仓惶后撤,退回广州城郊。造成当年极为振奋人心,令敌为之胆寒的粤北大捷。
& & 然后他再奉调柳州,参与昆仑关大捷之役。及至民国三十年十二月三日,日军大举南侵,太平洋战争爆发,盟军要地相继失陷,大军非降即溃,滇边告急。阙汉骞又奉命进驻越南边境,负责拱卫边境。继而又奉命南下,以五十四军中将军长蔚为我国远征军的主力,史无前例的成为第一支援助盟军的中国部队。其间他曾率部力战,解密支那之围,成为蜚声国际的一员名将。
& && && && && && && && && && && && && && && & 广州受降台湾防卫
& & 阙汉骞戎马关山,他所从事最艰苦,也是最辉熄的一仗,当为自印缅奏凯归来,返抵滇西,为了呼应印缅作战而发动全面反攻。
& & 民国三十三年夏,他曾亲率第一九八、第三十六师两支大军,强渡怒江。亦即蜀汉诸葛亮所谓的:“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之地。进而往攻海拔三千五百十二公尺,自古号称天险的高黎贡山。当时已有强大的日军在高山之巅盘踞多年,建筑得有极强的工事,日酋自诩为金城汤池。
& & 阙汉骞亲率两个师自下而上仰攻。在日军强大火力的压制下,前仆后继,累尸而上。这是一次极为惨烈的战役,阙汉骞抱着必死的决心,一马当先,凌历直前,最后不但将高黎贡山完全占领,尚且乘胜余威,光复腾冲,继而攻克龙陵,下芒市,与盟军会师畹町,奠定了八年抗战的胜利初基。
& & 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消息传来,正值阙汉骞矢志克服广州,在向广州市郊挺进之中。因此,他便在广州受降。同时,又被统帅部任命为广州警备司令。
& & 民国三十八年五月上海撤守,他是极少数全师而退,撤到台湾的一位大部队指挥官。也许就因为这一层缘故,他迭曾出任台湾防卫副总司令、东部防守司令官、澎湖防卫司令官诸要职。民国四十二年春因风湿转剧,遂而调任国防部中将参议。而于民国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一日,病逝于荣民总医院。 黄埔同学黄杰参观阙汉骞的书法展览& & “报国有百胜之奇功,传世有不朽之书法”。这一位书法将军阙汉骞,旅世凡七十二岁,笔者与阙汉骞将军可以说得上是有两代的交情,一则笔者于民国四十年任教于圆山军官训练团时,阙汉骞将军系高级班研究员,曾有多次晤谈。二则阙将军之令孙女阙丽丽小姐,曾在中外杂志社工作。以上所记,即系得之于阙将军祖孙两代叙述追忆,原应及早执笔,纪念此一文武兼资的旷世奇才,惟以事冗,迁延至今,茺文草就以后,犹觉歉疚不已。
以及胖哥& &这本书作者的后代看到我们这个帖子了&&他在台湾&&手头还有两本此书 因为政治因素&&不方便寄到大陆& &如果有其他办法请联系这位先生 台湾电话& &510& &QQ&&台北朝五晚久&&
赵培泰 先生
非常感谢!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地步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