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者上 不改革者下是什么意思

人人都是改革者
  2016年第一天,我们有必要以谈改革开年。   过去的这些年,在公共语境里,一方面是改革者步步为营,另一方面阻挠改革的力量强大无比,人们已经耳熟能详于“深水区”“地雷阵”“壮士断腕”等形容改革者处境的词汇。久而久之,一遇到改革难题,有改革惰性的人就如是背诵一番,习惯性地把难题说得比天还大。就像路遇一个坎,不管它是深是浅,绕行审视无数圈后,还懒得跨过去。   更甚者,明明大多数人早就过了这道坎,还有人大义凛然地返身回去说,这坎真是深,需要不怕死无葬身之地的勇气。大家于是很讶异,因为明明大家都能过去,又何来这大义凛然,这夸大其词?   在某些人那里,改革已经形成自己独有的“八股文”系统。除了上述的词汇,当提到改革阻力来自何方时,他们都会不假思索地说“既得利益者”。仿佛这样一回答就可以一推百了。   有些人把太多的精力花费到了假想敌身上,对真正的敌人却置若罔闻。久而久之,由此造成的“风车”假象,必然会反噬“堂·吉诃德”,让改革者虚承其名却劳而无功。   不能否认,前进的道路上确实有坎,但经过这些年后,有些坎在强有力的改革者开辟之下,早就土崩瓦解了。也不能否认,确实有很多改革遇到了强大的既得利益者,但是你问一下,谁在反对改革?估计应者并不那么理直气壮。   在改革近四十年后的今天,改革者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改革是最强的正义。阻挠改革,就是公众之敌,是进步之障。谁愿意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站在公众舆论的对立面?   相信每个人都会大义凛然地说自己是改革者,也会一腔热情和建言改革。改革难题并不主要集中在“要不要改”这个环节,而更多地集中在了“怎么改”的技术环节。   也许没有一个国家像当代中国一样,被改革的强势风潮洗礼之后,人人都变成了改革者。从理论上讲,中国已经培养出了最好的改革公共环境,积累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强大势能。如果改革得法,当会势如破竹。   所以,改革不妨继续借此大势。可以用尽可能的公开方式来释放最大的改革诚意和正义性。现在哪些领域需要改革早就不是秘密了,既然大家都声称愿意改,那么,就公开设置议题,让大家破题议论。限定足够的时间,允许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在专业和大众媒体上发表各自的观点,或者在听证会上讲道理摆事实,也可以在电视和互联网上公开辩论,与观众互动。这样一来,既进一步为改革营造了舆论势能,又将平时云遮雾罩的真问题和伪问题辨析了出来。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人们习惯于说的“改革阻力”“既得利益者”这个群体站出来,让大家看看究竟是何方神圣。公开的平台,能够让彼此间的身份鸿沟缩小,所谓的既得利益者和利益受损者平等地参与破和立,坦承忧虑以及各自的建设性思考。   同时,继续用程序正义的方式来营造最大的改革善意和安全感。改革不是要针对谁,也不是为了打倒谁,不宜动不动把“既得利益者”的靶子高高树起。   由于改革的先天和后天条件所限,造成某种程度的不公,从而使得一部分人成为显性利益群体。改革不能针对人,要针对的是体制,针对的是规则。改革的目的是改良制度使之更加公平,改革的着力点,应该是修正规则,使之回归到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上而不是继续在人为的规矩上或者潜规则上运行。   人造就了体制,但同时是体制的产物,只有改革体制积弊,才能造就良性的社会关系,才能避免因纠正不公而造成新的不公和畸形。   借势之后,不妨用“直道而行”破除“改革阻力”。当积聚了足够的智慧和势能,并且遵循了程序正义之后,就到了考验改革者勇气的时候了。改革方法论有千千万,过坎的思虑有万千重,无非是想让改革更周全一些,但当人人都是改革者的大势之下,最强有力的方式就是“直道而行”。绕道而行或曲意求全的方式很可能让改革势能“再而衰、三而竭”,徒增改革走样的风险。“直道而行”是锐利的刀锋,可以破除迷障,可以别开生面,可以形成新的势头,让公众对改革的合法性更有信心,同时也可以最迅速地化解改革风险和改革后遗症。   新的一年,诚愿好风凭借力,改革者过坎渡河如履平地。   (作者系《中国新闻周刊》总编辑)   本刊评论员/李径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中国新闻周刊
本期精彩导读
用户分享的文章
软件产品登记证书&&软件企业认定证书&&国际联网备案登记证书&&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今天需要什么样的改革者
&&&&作者:
  时代在发展,改革在深入,在新阶段、新起点上的改革要求更高、难度更大。改革的直接效应和短期效果在减弱,长期积累的难题和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公众对改革的审视判断更加理性、甚至苛求和挑剔。照搬过去改革的做法和经验会出现新的本领恐慌,改革不可能取得成功。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改革者呢?从微观情况看,继续推进改革需要领导者具有新的勇气和智慧,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优化环境、创新机制”。现在,一个地区、单位的改革迈上新台阶,不是要点燃三把火,短期内产生轰动效应,而是创造有利于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和机制。在这样的环境和机制下,发展是科学、全面的,包括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效率和公平的统一、创造活力与和谐稳定的统一、竞争局面、进取性与安全感、归属感的统一、事业进步与人的素质提高、全面发展的统一。在这样的环境和机制下,群众对前途有共识和信心,发展就有强大的后劲。显然,完成这个复合性综合性任务比推行狂飙突进式的改革更艰巨。
  “科学谋划、系统思维”。完成这样一个复合性、综合性任务需要领导者系统思维,科学谋划:既要对经过实践检验的改革措施加以坚持和完善,也要对不完善、不适应的措施加以调整;既要建章立制,又要注意各项制度的有机衔接、形成机制。机制不是制度的简单叠加,而是以制度为依托建立的有明确目标、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的工作方式。创新机制是需要系统思维的。“利益是敏感的神经”,目前最感困难的是建立合理的利益格局。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在总资源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对某种资源配置状态进行调整,使一些人的境况得到改善,而其他人的状况至少不变坏,符合这一性质的调整被称为“帕累托改进”。“帕累托改进”启示我们,不应该在满足一些人的利益时损害另一些人的利益,共进、双赢、普惠应当成为下一步改革的原则。而在实际生活中,任何措施的执行都有“利”和“弊”两方面,要全面考量,决定取舍,使攻坚性的改革措施和配套性的措施相协调,最大限度地保证改革措施的普惠性,争取收效最大化和代价最小化。还要考虑改革措施的长远效果,防止为解决一时难题而急功近利,避免为纠偏而不断反复,以至“面多了放水、水多了加面”,形成“对改革的‘改革’”。
  “民主决策、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新阶段考虑改革问题的“底线”,是任何举措不可触动的“高压线”。如果说过去,一些地方为解决资源不足的困难,在超常规发展中采取了某些强行措施(强迫集资、摊派等),取得一定效果,也造成了明显的“改革后遗症”。那么在强调依法治国的今天,违规操作乃至违法行事,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应当彻底禁止。历史的辩证法是,改革的特定阶段需要并造就了一些风云人物,他们以激进的方式推动了改革,功绩应当充分肯定;而改革发展的更高目标则是创造一个不需要激进手段的环境――以健全的民主法治为基础的公民社会。无论从发展党内民主、健全民主集中制还是从避免重大失误的角度看,现在的改革都要坚持民主决策。现代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团队智商高于个人智商,因此提倡团队学习。党的历史经验也证明,个人决定重大问题往往是片面的。事物总是有个别情况的,“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事实不能成为否定民主决策的借口。按照程序民主做出的决策比较稳妥、执行起来阻力较小,而一旦出现问题,也比较容易反馈和及时纠正。如果为强调效率而忽视民主决策、靠少数领导人的个人智慧而决断,这种做法一旦因个别成功而成为惯例,它带来的损失和隐患远远大于一时的成效。
  “沟通协调、人文关怀”。今天的改革仍然需要最广泛地动员群众,而内容和方式要有新变化。现在,群众的参与意识更强、利益诉求更直接,更不能容忍“被民主”。据此,应着眼于建立双向的、互动的党群干群关系。领导者不能把“代表群众”变为“代替群众”,要善于和群众沟通、平等交流,在宣传中向群众学习、在服务中引导群众;群众理性地响应号召,同时又能够进行批评和监督。特别是领导者在宣传、动员群众时应该表现出人文关怀,注重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不仅引导群众投身改革、作出贡献,包括为未来作出必要的牺牲,而且让群众亲身体会到此时此地(而非彼时彼地)的幸福。幸福是人类的永恒追求,在和平建设年代,一切发展如果不能最终落实到人民群众的幸福上,那就会失去意义。群众真正懂得改革的意义,产生现实的幸福感,以“我参与、我奉献、我收益”的主人翁态度投身改革,许多困难就会迎刃而解。
  (作者为北京党建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网站编辑:比如商鞅变法,最后落得车裂。比如张居正变法,最后落得死后抄家。可是,为什么“改革开放”却获得了盛赞?90年代所谓的改革开放,具体有哪些措施?PS:回答里的 非常好笑,盛赞某两位已被官方采取沉默应对的领导人,力吹中国一定要继续改革,要政党分离,要民主自由。然后我问他:为什么民主的印度还有9亿贱民?为什么民主的菲律宾妇女要去香港做佣人,不在家好好享受民主?这位嗖的一声把我屏蔽了。这是我在知乎第一次见到某种势力的恼羞成怒,真是现形记啊。
所谓历史上的改革者没有好下场,都是指大臣。大臣触动了反对派的利益,有可能因祸上身。但是最高掌权者就没有这个顾虑。邓是最高掌权者,兵权在手,谁敢动他?不过,他也有保守一面,令真正的改革者付出了惨重代价,比如胡和赵。
改革总是要伤害一部分既得利益阶层的利益的,所以改革者下场并不好。老毛下场就不好,到现在还有很多人黑,毕竟老毛改的是2000千年历史基础的官僚阶级的革。&br&某公那不是改革,那是裂土分王,论功行赏,封神榜罢了。49年到78年,29年的时间了。换成刘邦的话,汉朝早换代了。&br&————————————&br&人死了,自然不会分辩。所谓盖棺定论,就是欺负死人的另一种说法而已。大陆这些年,对他(毛)的评价,逐渐走低。那个著名的三七开,现在看来,不过是新贵们安抚民心的妥协而已,当不得真。让我们看看,新贵们在做什么:在(党组织)里面,划分了八大家,也有人说九大家,不管几大家吧,反正派系分出来,架势亮出来,就剩下抛骨争肉了;在外面,大家族开始垄断地方上的经济,小家族依附在大家族上面,开始形成一个个资本集团,开始分割国家资本这一道大餐;军工无用、国防无用、大工程无用论开始出现了,声音越来越大,开始有人系统性的批判前三十年的重工业体系打造,开始羡慕日、韩的军弱民富了。从这里看,就应该知道,人死了,为什么会被渐渐否定掉。不否定不行啊,不否定,后来者不好去发家致富,不好去干好事嘛。等等看,或者真个乱掉,乱成片片;或者出一个反复,终究要全否掉。我们来打个赌吧。  &br&&br&  ——1987年《随便谈一谈,不要动真气》,李焕,台湾省,国民党中常委,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长&br&&br&——————————————&br&走/资/派
改革总是要伤害一部分既得利益阶层的利益的,所以改革者下场并不好。老毛下场就不好,到现在还有很多人黑,毕竟老毛改的是2000千年历史基础的官僚阶级的革。 某公那不是改革,那是裂土分王,论功行赏,封神榜罢了。49年到78年,29年的时间了。换成刘邦的话…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改革者是revolutioner吗 还是reformer?
reformerrevolutioner是革命者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reformer [ri'fɔ:mə]
n. 改革家,改革运动者
reformer改革者revolutioner是思维、工作方式的革命者 。
revolutionary n.革命家[者]; 改革者而不是revolutioner而且reformer [ri'fɔ:mə] n. 改革家,改革运动者 也是可以的哦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改革者的下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