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民族同学相互恋爱中尊重人格平等相互平等的重要性

各民族要相互学习 相互尊重相互融合|民族|苗族_凤凰资讯
各民族要相互学习 相互尊重相互融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作为一名新疆赴湖北省挂职干部,我有幸了解到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生活、文化状况,结合自己在新疆与维吾尔、哈萨克、蒙古等少数民族兄弟姐妹一起工作、生活的感受,让我深切地体会到祖国民族大家庭的丰富多彩,认识到各民族之间需要相互学习、尊重和融合。
原标题:各民族要相互学习 相互尊重相互融合作为一名新疆赴湖北省挂职干部,我有幸了解到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生活、文化状况,结合自己在新疆与维吾尔、哈萨克、蒙古等少数民族兄弟姐妹一起工作、生活的感受,让我深切地体会到祖国民族大家庭的丰富多彩,认识到各民族之间需要相互学习、尊重和融合。作为一名汉族干部,要向少数民族同胞学习。学习他们坚毅朴实的性格和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伴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这些坚毅、朴实、乐观的品质越发值得发扬和提倡。作为祖国大家庭的一员,要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尊重。草原上的毡房,山谷、河边的吊脚楼虽然简陋,但饱含了一个民族跋涉的足迹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理念,需要我们深入去了解,通过一个民族的历史和发展看待不同民族间的文化、风俗,感受其中丰厚的人文精神。面对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大好局面,要加强文化融合。各民族之间要相互信任、理解、包容和欣赏,才能增强对伟大祖国的向心力、凝聚力,才能打牢维护民族团结的情感基础。(周伟)(作者为精河县爱卫办干部)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1052370
播放数:909832
播放数:349300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句话体现了
①要认同本民族文化,②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性。③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④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凋零哥の痐460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中国最具影响力高考资源门户
最近更新: 1981 昨天: 3964 本周: 164062 总量:
今日:696套
总数:5174647套
会员数:131942位
当前位置:全国大联考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教案18(人教版必修2)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人教版
所属地区: 全国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2次
资料类型:教案
文档大小:69.00K
所属点数: 0.1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1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高中政治教案: 第七课
7.1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一、教材分析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及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课时内容做了如下规定:基本要求: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理解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三项基本原则及其相互关系;懂得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性,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发展要求:联系国内外的具体事例,加深理解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的重要性。本框题有如下内容不作拓展: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我国新型民族关系的形成;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义;我国能够真正建立新型民族的原因。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是高一《政治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内容,本课内容由三目构成,第一目:雪域高原的历史性跨越,第二目: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第三目: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本课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政治生活》第三单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通过对三项政治制度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政治文明的建设和发展程度,本课时内容《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是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学好本课时内容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族区域自治这一基本的政治制度并在实践中能够自觉地落实到行动中。
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已有接触过,但缺少系统地理论学习,本课时内容将在学生已有基础上加强理论探究,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做为当代青年必须自觉贯彻执行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为巩固和发展新型的民族关系而努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
2、理解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相互关系。
(二)能力目标
1. 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2、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风俗习惯,与不同民族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相互关系。
四、学情分析
这届高一的学生是第一批接受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的学生,他们有强烈的自主学习探究的欲望,有很好的合作意识,他们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对社会中发生的重大问题比较敏感并且比较感兴趣,。但是政治生活模块部分知识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点远,高一的学生政治生活的知识还比较欠缺,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有待提高。在学习过程中有些理论问题较难解释他们所接触的实践问题,很多学生往往产生困惑。因此本课在教学设计中尽可能做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当前发生的社会热点问题来设计和展开课堂教学,将生活主题和学科知识较好地结合。在课堂中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探究,采用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在讲讲议议中自主解惑。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新课程要求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创设情景,挖掘知识与生活的结合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本框教学从教学策略上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情景导入—-探究活动---形成理念---学生践行,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引用了社会上发生的热点问题及发生在高中生身边的一些事情,在课堂上注重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课堂教学气氛,使课堂成为师生交流合作的平台。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用一些生动具体的例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六、课前准备
本框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中可能存在没有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等情况,因此对课前预习做这样设计:第一:在本校高一段学生中做调查,了解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在生活和信仰等方面的习俗。第二:上网查阅其他国家因为民族问题而导致的流血事件。教师也在课前认真查阅相关知识,对各个教学环节做精心设计,充分考虑课堂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类总结,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情景引入,用事实说话:
3.14事件以后,达赖及其分裂集团借用种种手段包括编织大量谎言欲掩盖其罪行,但不管他们如何变换手法,永远无法掩盖其反动本质。
(幻灯片展示)谎言一:我绝对没有分裂西藏的图谋。
谎言二:藏人正在成为无关重要的少数民族。
谎言三:我一开始就支持中国主办奥运会。
谎言四:中国政府灭绝了西藏文化。
谎言五:西藏发展的好处都被汉族人拿走了。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1:你能用哪些事实戳穿达赖的谎言?
学生回答:东南部发达地区派遣援藏人员帮助支持西藏各项事业的发展;
达赖及其分裂集团想方设法阻挠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
中央财政每年都给西藏大量的资金支持
教师:与达赖所讲的相反,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一直很关心藏族人民,全力支持西藏各项事业建设,与旧西藏的落后相比,今天的西藏已经彻底告别了封闭的庄园制自然经济,尤其是青藏铁路通车以来已连续7年GDP增长在12%以上。雪域高原实现的历史性跨越首先得益于我国正确处理了民族关系。
【设计说明】:设计以社会热点为导入,很多学生有话可说,创设了课堂积极讨论的氛围,也激发了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同时通过合作探究1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自然引出对民族关系的分析。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我国民族概况和新型民族关系的建立(板书)
在我们伟大祖国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居住着56个民族,除汉族外,其他55个民族由于人口较少,被成为少数民族,中华民族是定居在中国土地上所有民族的总称。
新中国成立后,铲除了民族压迫和剥削的阶级根源,逐步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设计说明】:该内容简单,让学生阅读教材掌握即可。
2、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板书)
(幻灯片展示):
材料一: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411名,占全国人大代表总数的13.76%,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参政议政。在西藏,人口不足3000人的珞巴族也有自己的一名代表;在西藏,学校除开设汉语教学外,另还开设藏语言教学,包括藏族在内的各少数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材料2:全国人民对西藏人民的无私援助也从未停止过,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国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援藏工作的高潮。近些年来藏族人民与其他各族人民之间的交往不断扩展,各个民族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水乳交融、具有深厚血肉情感联系的民族关系进一步得到巩固。
材料3:随着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央不断加大对西藏投资建设的力度,投资规模持续扩大,投资金额成倍增长。2007年国务院确定了总投资为770多亿元的西藏“十一五”期间180个工程建设项目,2007年中央对西藏的各项补助达到950.12亿元。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2:以上材料如何体现出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设计说明】:本部分内容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我采用阅读教材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理论和材料相结合,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点拨来突出重点。
教师点拨:
(1)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第一、民族平等----含义、地位
第二、民族团结----含义、重要性
第三、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因、作用
(2)三大原则之间的关系
学生观看视频:车臣战争
学生思考:①车臣战争造成了怎样的严重后果?②车臣战争的原因是什么?③你能否从中分析出三个原则之间的关系?④车臣战争的悲剧给我们什么启示?
教师分析:民族不平等→民族不团结→民族冲突→战争→社会动荡国家分裂→经济社会停滞甚至衰退
三项原则互相联系、不可分割。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板书画出三者关系示意图)
【设计说明】:这个问题是本课时教学的难点。设计此探究的目的是引用其他国家由于民族关系的不当处理所引起的后果,让学生通过画面感性直观地理解三大原则之间的关系及其重要性,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也能培养学生透过感性材料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留给学生思索的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情景回归、践行活动: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3:这些问题是我们可能面对的,你会怎样处理:①如何对待周围少数民族同学的风俗习惯?
学生回答:不嘲笑同学,理解、尊重少数民族同学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等,尽最大的可能性为维护和巩固新型的民族关系做贡献。
②如果你所在地区与某个民族自治地方有对口支援的关系,你能做些什么?
学生结合自己的职业预设畅所欲言,教师适时引导,不对学生的观点做统一评价,尊重学生的发言。
【设计说明】:本目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点,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分析,体会到现实生活中仍存在一些违反民族原则的事实,作为当代青年学生要把巩固和发展新型的民族关系付诸行动。
★联系热点、情感升华:
播放视频:3.14暴力事件造成的损失。
教师总结:3.14暴力事件使西藏经济的大好势头受到暂时阻碍,但我们相信这阻挡不了西藏经济继续发展的步伐。这些年来党和政府以极大地耐心保持着与达赖方面的接触,显示出了极大的耐心和诚心。
学生探讨交流:请你劝说达赖停止进行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的活动。
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设计说明】:设计此探究的目的是与情景引入相呼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能较好地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用歌声结束本堂课内容,能再次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感,使每位学生认识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在我国坚持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来处理民族关系。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要把巩固和发展新型民族关系付诸行动。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民族和则国家兴,民族不和会祸国殃民。请收集历史和现实中的国内外事例来说明这个观点。
【设计说明】:通过该题的设计,提高学生的动手收集资料的能力,将本课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教师不对学生收集的资料作统一评价,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九、板书设计
新型民族关系的建立
关系的原则
民族平等 ----首要原则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民族团结----重要原则
各民族共同繁荣----根本原则
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要付诸行动
十、教学反思
新课程要求关注学生、关注过程。本节课在学习方式上采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整个教学过程中大部分问题都是学生自己分析、自己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以“平等者的首席”身份出现,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本节课较好地把握了重点知识: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抓住了本课的核心知识,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本节课所设案例有的来自社会中的热点问题,有的来自高中学生的实际,极易引起学生共鸣。本课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基本得以落实,课堂氛围较为轻松。面对洋溢着时代气息的新课程,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在教学设计时,学习目标的确定要注意涵盖三个维度。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进一步思索知识教学运作的体系化,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3、政治课堂要注重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本节课也暴露出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知识目标淡化的“度”该如何操作,心中无数。探究无限,时间有限;本节课虽然在多处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在调动学生学习情趣、营造互动式课堂氛围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但有些探究仅停留在表面上,且学生的参与面不是很广。如何处理探究与实效、预设与生成等问题将是我在今后的新课程教学中不断探索的问题
该会员上传的其它文档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
合作 / 友情链接您的位置:
试析新疆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
本文网址:
栏目分类??推荐信息没有资料相关信息在相互尊重中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发布日期:浏览次数:
中国民族报
]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人心相聚,根本在于价值相通,认同相一。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只有真正解决了这个问题,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各民族的团结也才能紧密。通过深入学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多年来民族文化工作的实践思考,我们感到,各民族文化间的相互尊重是增强&四个认同&,特别是对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文化基础。
  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基本要求
  总书记强调,必须准确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上,各民族在诞育、分化、交融中,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共生共长,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中,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各领风骚,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由于历史、地域、生活生产方式、发展状况等方面的不同,各民族文化彼此间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广泛地表现在语言、文字、音乐、舞蹈、绘画、图书、服饰、建筑、体育、医学等具体文化形式上,它们组成了中华文化五彩斑斓、绚丽多姿的画卷。
  正是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实践中,在探索并走上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征程中,我们党准确把握了中华文化的历史脉络与发展规律,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这种维护统一、尊重差异的理念,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先进文化的代表者,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坚持民族平等、尊重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当作一条重要的原则。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党和人民军队把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作为严肃的政治纪律,得到了少数民族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平等被确定为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各民族的文化权益得以有效保障。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明确提出: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支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鼓励各民族加强文化交流;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尊重这一原则,体现在保障各民族文化权利的方方面面。比如,对各民族的服饰、饮食、居住、婚姻、节庆、礼仪、丧葬等文化生活方式,国家给予了充分尊重和切实保障;为了保障一些少数民族饮食清真食品的习惯,很多省市都有专门立法保障清真食品的供应和管理;为了防止发生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问题,国家对新闻、出版、文艺、学术研究等有关单位和从业人员提出明确要求;《刑法》专门设有&非法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对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违法行为进行依法追究;对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至关重要的语言文字,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国家法律保障各民族都享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我国民族政策作出的这些制度安排,充分体现了平等原则基础上对各民族文化差异的尊重包容,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符合民族领域思想建设的客观规律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民族团结工作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党中央对新形势下民族领域思想建设规律的新认识,明确了加强民族团结的方向和方法。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行对外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经济发展加快、社会转型加剧,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多元化趋势,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各种观念相互交织。但历史与现实证明,无论文化形态如何变化,无论思想观念如何多元,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一定有一个全体社会成员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它是国家和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全体社会成员共有的精神家园,是凝聚力、向心力的不竭源泉。对我们来说,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们扎根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时代内涵后的新的凝练与诠释。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各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与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从本质上说是一致的。必须看到,强调各民族文化相互尊重的同时,必须始终坚持中华文化的一体性原则,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坚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在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文化认同中的凝聚作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顺应当今世界处理文化多样性问题的时代潮流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时代高度,指出了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重大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提出,&人类的共同遗产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是构成人类的各群体和各社会的特性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化。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象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从文化多样性到文化多元化在日益走向多样化的当今社会中,必须确保属于多元的、不同的和发展的文化特性的个人和群体的和睦关系和共处。&
  目前,国际社会面对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多样性的基本共识就是:认同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坚持世界文化多样性,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促进文化交流,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其中,尊重是面对文化多样性应有的态度,是处理这类问题最重要的前提。在外来移民比较多的西方国家内部,文化多样性与国家精神的塑造也是统一的。比如,美国崇尚文化多元,但并不妨碍&美国精神&对全体公民的引领,相反还有促进和推动作用。当然,联合国和主要西方国家对文化多样性的解释、定位以及所倡导的原则,是基于它们对国家和民族的理解和定义,以及对人权的规定和诉求,与我们56个民族的概念以及&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内涵有着本质的不同。但在文化这一范畴内,多样性的一般规律却是一致的。我们秉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和谐精神,强调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这一共有精神文化的认同,提倡各民族文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大力推动各民族文化和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体现了国际社会的共识和经验,反映了当今世界处理文化多样性问题的时代潮流。
  文化作为民族最重要的标志与符号之一,是民族认同与情感维系的重要纽带。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造就了中国各民族文化相生相容而又各具特色的生动局面。我们强调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在承认各民族文化差异、相互之间彼此尊重基础上的认同;我们推动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为目的繁荣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在相互尊重中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最大限度地凝聚起56个民族的智慧和力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平等尊重你我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