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大驿土的详细解答过程

求解答 学习搜索引擎 | 中学 初中版 | 数学 物理 化学 地理 生物 | 题库 例题 习题 试题 难题热门题 压轴题 知识点 详细答案 在线解答 | 中考 试卷 真题 测验 模拟考 期末考试
padstandard下次自动登录
现在的位置:
    科举制度并非自明朝起,却在明朝发扬光大,说来真是有趣,唐宋时虽有科举,但录取名额十分之少,一科往往只取几十人。明朝自洪武三年(1370)年起开科举,实行扩招,这下子想做官的人就挤破了头。纷纷以读书为业,这些人就是后来明朝文官势力的基础。
    当时的考试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院试,考试者统称为童生,你可不要以为都是小孩来考,七八十岁的童生也是有的,考试范围是州县,在这个考试中合格的人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秀才”,你可别以为秀才好考,考试成绩有六等,只有在这个考试中,考到高等的才能得到秀才的称号,而考到一、二等的才能有资格去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叫“录科”。
    现在你已经当上了秀才,从此就摆脱了平民的身份,大小也是个知识分子了,你有某些特权,比如可以免除一人的徭役,见到县长大人可以不下跪。但你并不是官,还差得远呢。
    要当秀才已经如此之难,可是为了当官,同志们还要继续奋斗!
    下一级的考试叫乡试,你可千万别误会,这个所谓乡试不是指乡里的考试,而是省一级的统考。请注意,乡试不是你想考就能考的,三年才有一次,一般在八月,由省出题,而且有名额限制。在这一级别考试中过关的人就叫举人,这个举人可不得了,是有资格做官的。之所以说是有资格,是因为这个级别是不能包你一定当官的,也就类似今天的大学毕业不包分配。
    那举人怎么才能当官呢,很简单,当官的人死了,你就有机会了。所以你如果在明朝去参加某位官员的追悼会,看到某些人在门口探头探脑,面露喜色,要不是和这家有仇,那一般就都是举人。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范进同志考中举人后会发疯吧,换了你也可能会疯的。
    在这个考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叫作解元。这就是三元里的第一元。
    好了,你已经考中举人了,终于走出了省城,现在向京城出发,为了当官,向前冲!
  现在你已经是举人了,那么请你打好包袱,准备好笔墨纸砚,明年二月你将要迎接人生的真正考验——会试。这个考试只有获得举人资格的才能参加,也就是说,你的对手将是其他省的精英们,朝廷将在你们中间挑选三百人(可能有变动),但要注意,这三百人并不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进士,他们只是“贡生”,要想当进士,你还要再过一关。
    会试考试的第一名叫会元,这是三元里的第二元。
    在说下一关之前,我们要介绍一下科举考试的考场,当时的考场可不是今天光线明亮的教室,还有一大堆家长在外面抱着西瓜等你。明代考试的考场叫做贡院,其实从其结构环境来看,可以称其为牢房。
    贡院里有上万间房间(大家可以估计一下录取率),都是单间,有人可能觉得单间很好,别忙,我来介绍一下这是个什么样的单间,这种单间叫做号房,长五尺,宽四尺,高八尺。大家估量一下就可以感觉到,这几乎就是一个笼子。考生在进去前要先搜身,只能带书具和灯具进去,每人发给三支蜡烛,进去后,号门马上关闭上锁,考生就在里面答题,晚上也在里面休息,但由于房间太小,考生只能蜷缩着睡觉,真是要多难受有多难受。
    然而就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在那盏孤灯下,在难以忍受的孤寂中,我们的先人满怀着报国的理想,用坚强的毅力写出了妙笔生花的文章,实在值得我们尊敬。每一个经历过这场考试的人都应该获得我们的掌声,不仅是那些成功者,也包括那些失败者。
   通过会试的精英们面对的最后一道考验就是殿试,在这场考试中,他们将面对这个帝国的统治者,考试方式是皇帝提问,考生回答,内容主要是策问。这些可怜的考生是不敢也不能抬头的,他们只能战战兢兢的答完问题,然后退出等待自己的命运。
    皇帝及大臣根据考生的表现,会划分档次,共有三甲,一甲只有三个人,叫进士及第,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这是为我们大家熟知的,二甲若干人,叫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叫赐同进士出身。而状元就是三元中的第三元。
    如果到了这里,你还榜上有名,那么恭喜你,你将会被派任官职。不过不要期望过高,此时分派的官职都不高,经历这么多苦难,你得到的很可能只是一个八品的县丞而已,离县太爷还远着呢,但不管怎么说,总算是当官了吧。
    科举考试不但是获取官位的方法,也是读书人追求荣誉的途径。对他们而言,状元就是他们的目标,虽说文无第一,但第一是人人都想要的。状元也是人,凭什么不是我?!
    事实也是如此,但状元虽很难得,三年才有一个,产量很低,但毕竟还是有的,所以读书人心中的最高荣誉并不是状元,而是另一种称号,这才是每个读书人朝思暮想的,获得这一称号的人将成为传说中的人物,为万人景仰!
    这一称号就是连中三元,具体说来就是身兼解元、会元、状元三个称号于一身。这是真正的高难度动作,必须保证全省考第一,然后在会试中全国考第一,最后殿试里在皇帝心目中也是第一。这就要求考生光是学问好还不够,必须反应快,长得比较帅,才有可能获得这一称号。所以要得到这一称号是要有一定运气的,祖坟上岂止是冒青烟,简直是要喷火。
     这种人在明朝276年的历史中只出现过一个,此人就是正统年间的商辂,非常厉害。他在历史上有一定地位,后面我们还要提到他。
     自隋唐开始科举后,获得这一荣誉的只有十三个人,分别是唐朝两人,宋朝六人,金一人,元一人,明二人,清两人。这些人实在是值得我们崇拜的。
    要特别说明的是,很多材料记载明朝只有一个连中三元者,这是不对的,在洪武年间,安徽人黄观连中三元,永乐靖难时,黄观为永乐所忌,将其名字从登科录上划去,改第一名为韩克忠,所以在大多数历史记载中,三元并没有黄观的名字。在此特为这位忠臣和读书天才正名。
0、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当然,在乡试之前还有个童生试(也称童子试,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学习成绩优秀的一二等学生)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1、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从而取得参加中央一级的会试的资格。
2、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又称进士),第一名叫会元。 会试后一般要举行复试。
3、殿试:这是科举制度最高级别的考试,殿试试题由内阁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有时由读卷官预拟后径送皇帝圈定或由皇帝直接拟题。殿试题一开始是策问,后来改为诗赋,到明清时,主要仍是策问。一般由皇帝来主试。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由此可知,在古代科举考试中先要参加童生试取得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再依次从乡试,会试,考到最后的殿试。  我们所说的状元,榜眼,探花 是指科举考试中最高等级的殿试的一甲的前三名。
【上篇】【下篇】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百度站内搜索
同分类最新文章求详细解答过程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是一个长方形,AD=8cm,AB=5cm,已知△ABH的面积是10cm2,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阴影面积=平行四边形ABEF的面积-三角形ABH的面积=AB×AD-10=8×5-10=30平方厘米&
是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我求的就是阴影部分的面积,没有问题。
请及时采纳,谢谢!!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在线学习在线直播 7月14日已结束上海-7月17日
阅读(1877)
产品经理、运营人专属学习社群招募队友,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联合200+BAT产品运营人打造
本文是讨论产品需求信息收集与获得的步骤与方法,机会所有的产品设计获得需求是第一步的。包括程序开发,设计等等,因此使用面很广,本文讲述的也很详细,虽然需求获得并不是很复杂的事情,但经常要碰到,几乎每个新项目都要先了解用户的需求,所以值得一读
需求收集是进行产品需求管理的第一步。需求收集得到的各种用户需求素材是产品需求的唯一来源。可以说需求收集的质量影响着产品最终的质量。
1、需求收集目的
需求收集的目的在于:通过以市场为导向的客户需求收集,保持公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产品创新。具体说来:
1)、深刻理解市场需求、用户需求,准确把控行业发展趋势,保持高度的市场敏感度。
2)、保证产品研发是围绕客户需求来展开,真正实现产品研发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而不是闭门造车。
3)、实现产品创新。通过有创新性的新卖点、新产品的持续不断推出,保证公司产品核心的竞争优势
4)、及时获得竞争对手相关产品及市场策略,做到知己知彼
5)、通过需求收集等相关活动,有机串接市场营销部门与产品研发部门,建立跨职能部门、端到端的流程进行需求开发
6)、加强与用户互动,提升用户忠诚度及粘性
2、需求收集指导原则
互联网并不缺少用户需求,恰恰相反,用户需求泛滥。面对市场上众多的需求,那些才是真正的用户需求呢,那些需求符合公司的产品战略要求呢?
需求采集的指导原则:
以公司的产品愿景、产品战略为指导
产品愿景及战略决定了:需求采集应该面向那些细分的目标用户群,而非普遍撒网;对不同的用户需求进行优先级排序出现需求冲突时候取舍的标准;确定能实现或者不能实现的需求;
3、需求收集方法
1)、建立需求收集机制:明确每个需求收集活动参与者的岗位职责、建立需求预处理流程、周期性的重复需求收集活动
2)、使用统一的需求收集系统
3)、采取一定的需求收集技术和方法
用于需求收集的常见手段包括:
用户访谈法
问卷调查法
标杆分析法
观察不期而遇的用户
各种会议(如用户大会、展览会、学术研讨会等)
和支持团队(运营团队、技术支持团队)谈话
客户满意度调查
用户行为分析
一些思考:
1)、需求收集应该收集用户真正面临的问题和业务场景,这样才能够捕获用户真正的需求,而不是只盯住用户提出系统需要实现什么样的功能,需求收集不是需求汇总。
2)、用户要的是产品的价值,而非产品的功能。只有当一个产品功能真正帮客户解决问题,这个功能才具有价值,也才真正有功能。
3)、需求收集流程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在组织层面通过组织管理制度及绩效考核制度来保证,将需求收集纳入到各相关部门的绩效考核中。不能指望大家三分钟的热情。
4)、需求收集流程的执行情况是一个公司管理是否规范的试金石,也可以衡量一个公司是否真正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
5)、需求收集既要避免什么都要做的冲动,又要避免只关注当下需求,核心根源还是在于产品战略是否清晰。
6)、常规的需求收集手段并不能够解决产品创新问题,但如果没有持续的需求积累,创新就无从谈起,创意的灵光源于专业。
7)、尊重竞争对手和用户。竞争对手和用户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愚蠢,以自己的标准来度量别人的产品才是真正的愚蠢。很多时候我们从自己的预设立场出发,否定掉了众多创新机会。对竞争对手,我们应当首先成为其产品忠实用户;对用户,我们应当通过用户社区等互动手段来倾听用户的心声。
4、需求收集理论模型
4.1、$APPEALS:收集市场需求的工具
$APPEALS方法是IBM在IPD总结和分析出来的客户需求分析的一种方法。它从8个方面对产品进行客户需求定义和产品定位。
$-产品价格(Price)
A-可获得性(Availability)
P-包装(Packaging)
P-性能(Performance)
E-易用性(Easy to use)
A-保证程度(Assurances)
L-生命周期成本(Life cycle of cost)
S-社会接受程度(Social acceptance)
关于$APPEALS可以参考 $APPEALS市场需求和产品定位工具
4.2、客户满意度模型(Kano模型)
KANO模型定义了三个层次的顾客需求: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和兴奋型需求。这三种需求根据绩效指标分类就是基本因素、绩效因素和激励因素。
基本型需求:顾客认为产品必须有的属性或功能。当其特性不充足(不满足顾客需求)时,顾客很不满意;当其特性充足(满足顾客需求)时,无所谓满意不满意,顾客充其量是满意。
期望型需求:耍求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比较优秀,但并不是必须的产品属性或服务行为有些期望型需求连顾客都不太清楚,但是是他们希望得到的。在市场调查中,顾客谈论的通常是期望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在产品中实现的越多,顾客就越满意;当没有满意这些需求时,顾客就不满意。
兴奋型需求:要求提供给顾客一些完全出乎意料的产品属性或服务行为,使顾客产生惊喜。当其特性不充足时,并且是无关紧要的特性,则顾客无所谓,当产品提供了这类需求中的服务时,顾客就会对产品非常满意,从而提高顾客的忠诚度。
一旦每个需求都得到了明确的分类,就能够在需求收集过程对需求进行优先次序排序。
4.3、层次分析法(AHP,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在做需求收集时候,最为麻烦是确定用户需求的优先级,利用层次分析法(AHP,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如重要性、风险、成本)等角度去比较每两个用户需求之间的优先顺序。
层次分析法将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尤其适合于对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场合
在IBM Rational Focal point中提供了层次分析法对需求进行排序。
4.4、四象限定位法
四象限定位法以需求的急需性作为横轴,需求的重要性作为纵轴,可以建立如下的消费者需求四象限图:
当然还是其他的一些方法,例如:Delphi方法、亲和图法(Affinity Diagram)等
5、创新产品的需求收集:你是否有自己的idea bucket?
对于众多颠覆性创新的产品,其核心的创意很多时候与现有产品的需求及要求是相互矛盾的,因此这些创意是不可能完全依赖现有产品的需求收集过程得出来。
当然任何创意也不可能从空而降,这些创新性产品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这些产品经理们对于所在行业的用户真实需求及痛苦之处有深刻的了解,然后Think Different。别的产品经理们在审视收集的各种需求时候把这些创意作为不靠谱的需求而过滤掉了,而这些创新产品的产品经理去把这些需求作为一个创新的机会来把握住了。
因此创新产品的需求仍然可以收集,只不过相对于普通产品的需求收集过程,我们在标准上应当更加开放。在需求收集平台中,我们应当单独留出一个创意桶(idea bucket),专门用于收集、汇总各种产品需求、创意、设想等,并定期在公司层面回顾这些创意,以发掘产品创新的机会。
前面的Kano模型也经常用于产品创新领域。
6、常用需求管理软件
除了使用自行开发的软件来实现统一需求收集外,一些常用的需求管理软件也可以用于类似场合:
IBM Rational Focal Point
IBM Rational Requisite Pro
IBM Rational DOORS
Borland Caliber RM
偶是村里来滴!没有见过什么世面啊!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是中国最大、最活跃的以产品经理为核心的学习、交流、分享社群,集媒体、教育、招聘、社群活动为一体,全方位服务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woshipm。成立5年以来举办线上活动500余场,线下活动数百场,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成都等10余城市,在互联网业内得到了广泛关注和高度好评。社区目前拥有300万忠实粉丝,其中产品经理占比50万, 中国75%的产品经理都在这里。请教小学数学问题,求高手解答,要有详细步骤哦~
两地间相距3千米,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分钟行80米,乙每分钟行70米.如果有一只狗与甲同行,狗每分钟跑150米,当狗遇到乙时立即返回,遇到甲后又向乙跑去.这样,狗不停地在甲、乙之间往返跑,直到两人相遇为止.那么狗在两人中间跑的路程是多少米?
要求狗跑的路程必须先求出狗跑的时间.根据题意,狗跑的时间与甲、乙两人相遇的时间相同,从而可知:
3000÷(80+70)=20(分)……狗跑的时间
150×20=3000(米)……狗跑的路程
答:狗在两人中间跑的路程是3000米.客车和货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开出,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80千米.两车在距中点30千米处相遇.求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从图中可以看出,两车相遇时,货车比客车多行了30×2=60(千米).两车同时出发,为什么货车会比客车多行了60千米呢?因为货车每小时比客车多行了80—60=20(千米),60里包含3个20,所以此时两车各行了3小时,A、B两地的路程只要用(60+80)×3就能得出. 30×2÷(80—60)=3(小时)
(60+80)×3=420(千米) 答.A,B两柏相距420千米.刘辉骑自行车每小时行15千米,王强步行每小时行5千米.如果两人同时同地沿同一线路出发去海洋馆,当刘辉行了30千米,到达海洋馆后,马上从原路返回,在途中和王强相遇.问从出发到相遇共经过多长时间? 【思路】 作图分析: 此题虽然两人的出发点相同,但从分析结果来看仍然是相遇问题.由刘辉从出发行了30千米到达海洋馆可知一个单程为30千米,由上图可看出两人所走的总路程为两个单程:30× 2=60千米. 总路程为:30×2=60(千米) 速度和为:15+5=20(千米) 相遇时间为:60÷20=3(小时): 答:从出发到相遇经过3小时.行程问题经典题型(一) 1、甲、乙两地相距6千米,某人从甲地步行去乙地,前一半时间平均每分钟行80米,后一半时间平均每分钟行70米.问他走后一半路程用了多少分钟?
分析:解法1、全程的平均速度是每分钟(80+70)/2=75米,走完全程的时间是分钟,走前一半路程速度一定是80米,时间是.5分钟,后一半路程时间是80-37.5=42.5分钟
解法2:设走一半路程时间是x分钟,则80*x+70*x=6*1000,解方程得:x=40分钟
因为80*40=3200米,大于一半路程3000米,所以走前一半路程速度都是80米,时间是.5分钟,后一半路程时间是40+(40-37.5)=42.5分钟
答:他走后一半路程用了42.5分钟.2、小明从家到学校有两条一样长的路,一条是平路,另一条是一半上坡路、一半下坡路.小明上学走两条路所用的时间一样多.已知下坡的速度是平路的1.5倍,那么上坡的速度是平路的多少倍?
分析:解法1:设路程为180,则上坡和下坡均是90.设走平路的速度是2,则下坡速度是3.走下坡用时间90/3=30,走平路一共用时间180/2=90,所以走上坡时间是90-30=60 走与上坡同样距离的平路时用时间90/2=45 因为速度与时间成反比,所以上坡速度是下坡速度的45/60=0.75倍.
解法2:因为距离和时间都相同,所以平均速度也相同,又因为上坡和下坡路各一半也相同,设距离是1份,时间是1份,则下坡时间=0.5/1.5=1/3,上坡时间=1-1/3=2/3,上坡速度=(1/2)/(2/3)=3/4=0.75
解法3:因为距离和时间都相同,所以:1/2*路程/上坡速度+1/2*路程/1.5=路程/1,得:上坡速度=0.75 3、一只小船从甲地到乙地往返一次共用2小时,回来时顺水,比去时的速度每小时多行驶8千米,因此第二小时比第一小时多行驶6千米.那么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分析:解法1,第二小时比第一小时多走6千米,说明逆水走1小时还差6/2=3千米没到乙地.顺水走1小时比逆水多走8千米,说明逆水走3千米与顺水走8-3=5千米时间相同,这段时间里的路程差是5-3=2千米,等于1小时路程差的1/4,所以顺水速度是每小时5*4=20千米(或者说逆水速度是3*4=12千米).甲、乙两地距离是12*1+3=15千米
解法2,顺水每小时比逆水多行驶8千米,实际第二小时比第一小时多行驶6千米,顺水行驶时间=6/8=3/4小时,逆水行驶时间=2-3/4=5/4,顺水速度:逆水速度=5/4:3/4=5:3,顺水速度=8*5/(5-3)=20千米/小时,两地距离=20*3/4=15千米.
答:甲、乙两地距离之间的距离是15千米.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中,有这么一类问题:以植树为内容,研究植树的棵树,棵与棵之间的距离,和需要植树的总长度等数量间关系的问题,称为植树问题.它也属于典型应用题之一,有它独特的解答方法. 【例1:】 在一条长80米的小路旁种松树,每隔16米种一棵,两端都种,共可以种树多少棵? 【分析:】 这是在一段不封闭的直线上种树,首先应当先求出80米中包含了多少个16米,再根据“两端都种”,(即首尾都种)求出“共可以种树多少棵?” 【】 ①80米中包含了多少段? 80÷16=5(段) ②共可以种树多少棵? 5+1=6(棵) 答:共可以种树6棵. 【例2:】 在相隔50米的两座楼房之间种桃树,每隔5米种一棵,共可以种树多少棵? 【分析:】这是在一段不封闭的直线上种树,两端因为有楼,所以都不种.这样,共种树的棵树,应当比段数少1. 【】 ①50米中包含了多少段? 50÷5=10(段) ②共可以种树多少棵? 10-1=9(棵) 答:共可以种树9棵. 【例3:】 沿一个周长是48米的圆形水池旁种柳树,每隔12米种一棵,可以种多少棵? 【分析:】 这是在一个封闭的圆形上种树,种树棵数应当等于段数. 【】 48÷12=4(棵) 答:共可以种树4棵. 通过分析和解题,我们得到解植树问题的方法: ①在直线或两端不封闭的的曲线上植树,两端都植树.数量关系式是:
棵树=总长÷棵距+1;
即:段数+1. ②在直线或两端不封闭的的曲线上植树,两端都不植树.数量关系式是:棵树=总长÷棵距-1;
即:段数-1 ③在封闭线路上植树.数量关系式是:棵树=总长÷棵距.
即:棵树=段数 运用上面的方法我们就可以顺利解题.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键路径法的详细解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