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鬼之提线木偶偶。猜什么数字?

提线木偶打一成语_百度知道
提线木偶打一成语
提问者采纳
答案是:《拿手好戏》~-----------------------------有问题请追问,满意还望采纳。我就是酱油~~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提线木偶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提线木偶。 猜数字。0--9。谢谢各位!!!_百度知道
提线木偶。 猜数字。0--9。谢谢各位!!!
提问者采纳
。。。.。。。。。7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的解决了我的问题!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提线木偶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一个提线木偶 串联闽西南大地
它的变迁,勾勒出一条闽西南文化交融的线路;专家说, 龙厦动车开通后,或将迎来新的文化融合
在南靖土楼和贵楼,魏敢相和女儿正在为游客表演漳州提线木偶
今年连城县的元宵晚会上,李明卿表演木偶书法绝技 ▲
九龙华木偶剧团是从闽西搬来再改名的 ▲
漳州提线木偶群像
核心提示 戏曲,是综合对白、音乐、武术等形式的表演形式,往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文化的“活化石”。 在闽西南大地上,木偶戏流传甚广,影响深远,至今还保存有提线木偶、布袋木偶等。提线木偶,更是闽西南文化交融的活字典。这些活跃于民间的木偶戏团,或扎根于闽西,或扎根在闽南,尽管唱腔不尽相同,却系同根同源,互相影响,共同见证了客家与闽南文化融合的进程。 专家认为,人是文化传播交融主体,人的流动则促成文化的交融。龙厦高铁贯通龙岩、漳州、厦门,它的开通,将促进人口的流动,从而带动文化流动,闽西南诸城、两大文化主体或将迎来新的文化大融合。 碰撞 两地提线木偶 交流频繁 闽西提线木偶曾轰动漳州 说起闽西龙岩的木偶戏,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连城县的提线木偶戏。 今年59岁的李明卿,是连城提线木偶的传承人。他说,连城的提线木偶戏,迄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源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当时,连城赖源乡人徐象球在乡里创办的“老福星堂”提线木偶戏班,由于不断吸收当地方言和连城民间艺术精华,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木偶戏艺术——连城客家木偶戏。 1930年,徐象球的继子、传人徐传华创办了“汀连老福星木偶班社”。连城提线木偶在徐传华的手上,创下了一个个辉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作的现代戏《打武昌》等剧目,就曾经轰动漳州城。李明卿介绍,1932年4月下旬,毛泽东率红四军攻克漳州,他的师父徐传华,立即率领剧团随红四军入城,庆祝胜利。革命的内容和精湛的提线艺术,尤其首次看到木偶戏的现代人物和洋枪洋炮,使漳州百姓耳目一新,纷纷奔走相告。 1955年正月,徐传华被选派上北京“怀仁堂”为国家领导人演出,徐传华也因此被中国木偶艺术剧院誉为木偶大师,聘为教授。 漳州提线木偶龙岩“走穴” 在距离连城数百公里的漳州南靖,一位老人在土楼景区内为游客表演提线木偶。 老人名叫魏敢相,是南靖长教提线木偶芗剧团的传承人。今年67岁的魏敢相,担任剧团团长。团里共有5个人,其中两人负责提木偶唱戏,另三人配乐。为了能让长教木偶剧团一代代传下去,魏敢相一对儿女读小学时,他就常带他们随团演出,接受熏陶。2003年,魏敢相不慎跌倒落下腿伤,即召回在漳州市竹初木偶艺术馆学艺的儿女,回来表演木偶。 魏敢相自幼酷爱艺术,13岁小学毕业后,就拜师学习木偶表演。“文革”时剧团解散后,参加大队毛宣队,当过编剧,参演歌舞、小品节目,编写了大量的表演节目及宣传材料,曾将小人书《三八线上》改编成芗剧剧目,被漳州芗剧院评为“编导奖”。 这个剧团前身,是民国初期已蜚声木偶界的梅林“正陞堂木偶班”。“文革”期间,剧团解散,至1980年8月恢复,改称现名至今。如今,随着南靖土楼的旅游开发,这个木偶剧团也成为南靖土楼景区的一个重要旅游品牌。 “我现在一年要演出200多场,”魏敢相说,很多时候都是在龙岩演出,前段时间在龙岩新罗区适中镇连续演了100多场,而去永定县的频率则更高,“下个月马上又要去永定陈东乡演出了”。 追溯 唱腔虽不同 却同根同源 闽西木偶汉剧调 漳州木偶芗剧调 李明卿介绍,连城客家木偶戏的特色,在于融合浙江、江西的提线技法,结合当地流传的闽西唱腔和民间小调,有完整乐队伴奏的板腔式。线线连偶,十指绝艺。偶人身上的命根线、背线、左右腕线、脚线、肚线、腰线等长0.5米至1米,连线数量根据情节表演需要,有16根至36根不等,加上服饰道具,轻则2公斤,重则超过5公斤。一个剧本表演下来,大约要3个小时,师傅们只得等到剧目情节更换时,才能得到片刻休息,连续提线半个小时以上是常事。 连城客家木偶戏是闽西提线木偶的一分子,实际上经过上百年的传承与发展,闽西的木偶形成了自己显著的派系特点。龙岩市剧目创作室退休干部王远廷曾总结说,闽西的木偶戏剧目戏文、曲调和闽西汉剧大致相同,后来加入了山歌调。戏中的丑角和有些小杂剧,则常讲客家话,唱山歌或民间小调,如《拆字歌》、《虚玄歌》等。只是丑行道白、对白风格不同,讲的客家方言,含有笑话、双关歇后语,有时即兴创白使人捧腹大笑。 对照闽西提线木偶,魏敢相称,从偶人的外形上看,漳州提线木偶与闽西提线木偶差别不大。漳州提线木偶人物一般有32尊,且配备狮、虎等造型动物。木偶身高通常在0.6米左右,其构造为头像、手、足系木质雕刻,身躯之胸腹由“篾笼”裹布。木偶右手是可以开合握物的“文手”,左手是握拳式的“武手”。操纵丝板是用竹做的,操丝线有12条左右,多的有16至18条。 不过,一旦开始表演就知道区别了。魏敢相说,南靖现在的10多个木偶剧团,唱的都是歌仔戏的调,歌仔戏以掺杂文言的闽南语为主。 由江浙传入闽西 自闽西传往漳州 在陈侨森、李林昌合著的《漳州掌故》中,两人对漳州的木偶戏源流,作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他们指出,现在漳州一带流行的木偶有提线、手掌、铁夹三种木偶戏。 提线木偶从闽西传入,始于明,兴于清,流行于市区、平和、南靖、漳浦、云霄一带。“南靖的龙贵华堂民国初从永定坎市迁来,班主蔡秀卿出身于演傀儡戏世家,1950年改名为九龙华堂”。 他们认为漳州提线木偶属闽西衍派。木偶的扮相、面谱与闽西汉剧相同,唱腔先用“弋腔”,后改唱“外江”(汉调、乱弹为主),捎带“客家官话”声调。民国初,因潮剧在漳州盛行,开始吸收潮剧唱腔及道白。上世纪30年代,歌仔戏兴起,又吸收歌仔调。 陈侨森、李林昌两人的观点,也得到了魏敢相的印证。魏敢相说,13岁开始学戏时,他还清楚记得当时唱的是闽西汉剧的腔调,“文革”期间破四旧,戏团解散了,木偶、折子被烧,师父也病逝。1980年,魏敢相重组戏团。重组后,魏敢相除了继承原先的提线法、行头外,唱腔上则有很大的变化,他将唱腔改为歌仔调。为了学习歌仔调,魏敢相到漳州各地芗剧团学习,并将他们的唱词录起来,然后整理出折子。“现在我们演出的折子有38本,全部都是芗剧传统剧目。” 台湾学者郭朝宗,对闽西提线木偶戏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调查与研究。他在《北台湾傀儡戏源于闽西及其传台后变迁之初探》得出结论称,闽西提线木偶,是明朝初年从浙江传入闽西上杭的,后由上杭发展至闽西,进而远播闽南、台湾等地。 交融 语言技法融合 闽南木偶闽西受宠 加入客家话对白 南靖木偶闽西受宠 龙岩永定县陈东乡村民卢先生,正在为今年秋天的社戏作准备,他已经预定了魏敢相的长教提线木偶芗剧团,“现在这个戏班演出都很繁忙,如果不提前预定好,弄不好就排不上”。 卢先生所在村庄的保生大帝神庙,每年都要举行一次社戏。据卢先生介绍,这是永定客家人的一个传统,“许多祠堂、庵庙都有附建戏台。村里在迎神赛会、大型庆典或某姓氏举行祭祖活动之时,都要请戏班演戏”。每当这一时候,村里通常都要请戏班演出,以前还有过同时请几个戏班对台助兴。 一般比较小的庙宇或者比较小的村庄就是安排木偶戏。卢先生今年56岁了,他还记得,村里以前请的木偶戏团,都是本县的,但是近几十年来,本地许多木偶戏班都解散了,“魏敢相的长教芗剧木偶戏团现在很受欢迎”。 为何南靖的木偶剧团,会在永定大受欢迎?在魏敢相自己看来,主要有几个因素,一是芗剧的唱腔本身优美,尽管唱词用闽南语,但演出时,都会配上字幕,理解起来不难;芗剧的剧目与汉剧剧目不尽一致,对长期听闽西汉剧的当地人而言,可以说是“耳目一新”。 而最为重要的是,魏敢相的剧团在龙岩演出时有一些变化,那就是对白使用客家话,“比如在人物对白中,突然冒出一句诙谐的客家话,立刻引起哄堂大笑”。魏敢相猜测,这也许是他的戏团在闽西很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融合布袋木偶技法 木偶书法再创辉煌 “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连城木偶戏最繁荣,仅闽西便有几十家民间木偶剧团。”李明卿回忆说,那时,看木偶戏曾是客家人十分喜爱的文化活动,“我们一年可以演500多场戏。中秋节和春节期间戏班子最抢手,提前两个月订戏也不一定能订得到。”不仅在闽西客家,李明卿和他的剧团每年都要在厦门、漳州、泉州等地演出上百场,“虽然我们用的是客家话,但闽南的观众还是非常爱看,几乎场场爆满”。 而那一时期的辉煌也促成了客家提线木偶与闽南布袋木偶的交流和融合,“就是在提线木偶的基础上,引进闽南布袋木偶的表演方式”。李明卿还记得,当时连城县木偶剧团,有不少闽南的艺人来学习和交流,有老艺术家,也有年轻人。 但像很多民间艺术一样,连城提线木偶也经历了兴衰。上世纪80年代末,木偶戏开始走下坡路。“因为当时电影电视节目越来越多,所以木偶戏演出时剧场的上座率越来越低。”李明卿感慨地说,到了上世纪90年代,原先有二三十人的木偶剧团大多数人都离开了,而年轻人又大多不愿意学,连城的木偶艺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危急时刻,李明卿大胆创新,用了10年的时间练就了木偶书法。在李明卿的手中,木偶能像书法家一样,拿笔、蘸墨、挥毫,写下一幅幅漂亮的书法作品。李明卿的绝技木偶书法受到许多国家观众的喜爱和称奇。近年来,李明卿的足迹遍布新加坡、印尼、法国、瑞典、挪威、西班牙、葡萄牙等国。 木偶在连城又重新热了起来,不少年轻人都开始关注和喜爱这项传统的民间艺术。如今,李明卿带了10个徒弟,年纪都在20岁左右,“这些年轻人很肯学,也很有灵性”。这让李明卿倍感欣慰。而他的侄儿自小便跟着他学习木偶书法,“希望这些年轻人能够继承连城深厚的木偶艺术”。 延伸阅读 漳州拳派的闽西渊源 一个提线木偶,将闽西南连成了一片,而与戏曲本是一家的武术,在源流上也不可分割。 漳州著名文史研究学者张胡山在《漳州事迹古今谈》武林逸事篇就曾提到,漳州自清朝末年就传入了赵太祖拳,最有名有登龙堂、习艺堂、武艺堂三个分支,它的拳术套路名称各不相同,在练功法与技击法也各有特点。 张胡山对这三个堂的源流做了一一考证发现:登龙堂(后改为双发登龙堂)的第一代传人,是一个叫游青龙的闽西客家人,而传承到第三代后一个叫游古令的闽西客家人,对这家武术馆也影响深远。不仅是登龙堂的武艺深受客家武术的影响,武艺堂的拳术同样也受客家武术的影响。 武艺堂比习艺堂早12年传入漳州市区北郊古塘村。1928年古塘村顶间仔和下间仔的村众先后请师教艺,下间仔最初是请市区巷口柯长味教七步棍。顶间仔则是请徐建功教拳,1935年下间仔村众蔡胜和等发起,正式成立武馆并请了白鹤派拳师张杨华为教师。顶间仔的村众也随之成立武馆,仍请徐建功为教师。 根据张胡山的考证,徐建功系龙岩永定下洋镇初溪村人,生于1882年,卒于1953年。徐建功先拜永定陈东乡东安村陈赤米为师,学习太祖拳及罗脚术。后又从其师伯黄殿容深造,并认黄为义父,学得飞刀、梅花针、铁砂掌等功夫,在正式开馆后,以武艺堂为堂号,树帜太祖拳派。永定地方史志专家胡赛标称,永定早先不少地方确有习武的传统,部分武师习得武艺后便外出谋求生计。 现年70多岁的徐发光是徐建功的孙子,他并没有继承祖上的打拳技艺,闲时就在永定初溪土楼景区里卖一些旅游纪念品。不过对于祖父在漳州武术界的影响力,他熟记于心。他称,在《永定下洋徐氏族谱》里,关于他祖父的记载写得很清楚,“武术师、在漳设馆授徒、名震漳厦”。尽管自己未能继承祖上的打拳技艺,但是对于祖父在漳州培养了一大批拳师,他仍然感觉十分骄傲。 除此之外,张胡山还考证到,漳州龙拳与客家武术也联系紧密。龙拳著名武馆龙武堂创办人李万和是龙岩人。 李万和l943年客居漳州,初以卖杏仁茶为生,后承浦头苏粪之推荐设馆教徒。而后李万和常奔走于厦门、鼓浪屿、石码等地散收门徒,馆地也开到龙海颜厝、石码等处。 漳州市收藏协会秘书长、漳州武术资深研究者汪海泉称,上世纪30年代漳州掀起的一股武术浪潮,习武之风达到顶峰,也就在那时,不少闽西客家籍武师,纷纷携艺来漳开设馆授艺,这些外来武馆与漳州本地武馆不断融合形成了今天漳州武林江湖的格局。 专家观点 龙厦动车或引来 新的文化大融合 漳州市闽台文化研究所所长邓文金教授认为,闽南文化是海洋性的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广阔性特点;漳州客家文化研究联谊会秘书长詹火忠则认为,客家人居住在山区,其生存的艰苦恶劣环境,决定了客家文化特点,即团结一致积极融入当地。 对此,詹火忠总结到,客家文化、闽南文化具有传统性、连续性特征。这除了继承连绵不断的中华传统文化外,两种文化自身的传统也是连绵不断,且不断发展,具有一体多元特征。既与中华传统文化为同一体,又以客家文化、闽南文化为主体,兼吸纳了古越文化、土著文化和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的优良因素等。客家文化、闽南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开拓性特征,这不仅在戏曲、武术方面,还包括宗教信仰、建筑文化、婚嫁礼仪、方言交流等都有所反映。 詹火忠说,从地理位置上看,龙岩、漳州、厦门三地中,漳州西部地区有很大部分是与龙岩交界,在这里居住着几十万的客家人。这些客家人既讲客家话又通闽南语,有非常多的“双语村庄”;而在以客家文化为主体的龙岩,在其东部的新罗、漳平等地,也有数十万的人口通用闽南语系,他们本身就成为一座闽西南文化融合的桥梁。 “人是文化传播交融主体,人的流动则促成文化的交融。”龙厦高铁贯通龙岩、漳州、厦门,这条贯通闽西南大动脉的快速通道,将促进人口的流动,从而带动文化流动,闽西南诸城、两大文化主体或将引来新的文化大融合。 N本报记者 苏禹成 廖明生 杨清竹 通讯员 谢锦仁 张志坚 文/图泉州七中6女生自拍提线木偶剧 获全国第二名-闽南网
泉州七中6女生自拍提线木偶剧 获全国第二名
来源:闽南网
  闽南网11月11日讯 连日来,一组泉州七中女生在意大利驻华使馆领奖的图片在微信朋友圈里疯传,醒目的七中校服成为众多网友关注的热点。
  原来,这是刚刚结束的首届CRI杯全球中学生多语种数字化故事大赛(以下简称&CRI杯&)颁奖典礼。泉州七中6名高二女生所拍摄的视频作品《传延》以提线木偶为题材,弘扬泉州特色传统文化,向世界讲述&文都&故事,荣获全国第二名。
杨诗婷与木偶&川川&
  据了解,首届大赛自今年9月启动以来,以&美哉吾乡&为主题,邀请全国12个省和自治区、140余所中学,近2万名师生参赛,比赛共收到作品500多部,最终140部作品入围决赛。
  木偶剧团拜师学艺 高中女生从零起步
  此次比赛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经过老师的初步选拔后,高二年的李斯滢、杨诗婷、陈群、李颖、何钊慧、康怡凡这6位同学组成了参赛的小组,清一色的娘子军。
  确定了提线木偶传承的研究课题之后,6位同学分工合作。杨诗婷和陈群利用晚自习和周末的时间到泉州木偶剧团拜师学艺,时间有限,学习的难度非常大。杨诗婷学习操纵一个男性的木偶,模仿男生的声音和动作着实难倒了她。
  在林山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查阅资料、进行问卷调查、制作PPT,在学校进行汇报演出。一路过关斩将,从全国500多支队伍中脱颖而出,进入决赛,制作视频《传延》。
  11分钟微电影 提线木偶盼传承
  微电影从6位小姑娘参观泉州木偶剧团开始,11多分钟的视频中融入了黄亦缺大师《驯猴》的演出片段以及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提线木偶的亮相片段。主人公&研研&在梦中偶遇小木偶,引出了当今提线木偶的传承困境问题。
  泉州七中高二女生李斯滢是编剧,之所以将这部作品取名为《传延》,她说:&这是传承和延续的意思,代表我们希望泉州的提线木偶能够代代相传,延续往日的辉煌。&视频中,小木偶是一个大家闺秀的形象,她的名字叫做&川川&,代表川流不息、薪火传承,和所要表达的主题相呼应。
  改变身边同学 从知之甚少到传承的使命感
  从最初抱着参加比赛的心态,到后来研究的深入,6位小妮子不知不觉涌动出一种对于传承提线木偶的使命感。康怡凡说:&提线木偶好像越来越被遗忘了。&在比赛过程中,她们也曾对自己产生质疑,&我们所做的真的能给提线木偶的未来发展带来什么吗?&后来她们释然了,比赛前身边的同学对于提线木偶知之甚少,但是在比赛过程中,不断有同学参与进来,很多都主动来帮忙。
  几位女生说,不论她们自己的这些努力能够带来多大的社会效应,至少身边这些小小的改变对她们来说就是莫大的鼓励和欣喜。
  相关链接
  CRI杯全球中学生多语种数字化故事大赛
  CRI杯是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家多语种人才培训基地等机构协办的、全国唯一且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学生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大赛的宗旨是&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向中国展示世界文化&,赛事鼓励世界各个国家与地区的中学生,以青年人的独特视角,深度挖掘所在国家、地区与城市的文化精髓,通过多语种多媒体形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同龄人交流分享。
  CRI杯不仅仅是一个视频比赛,它要求学生成立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主题研究,将成果以多媒体形态呈现。在决赛阶段,还需要制作视频,参与专家和网络票选。总决赛设置一等奖高中组和初中组各一名,二等奖高中组两名、初中组一名,三等奖高中组三名、初中组一名。(海都记者 叶碧玉 实习生 蔡梅莹)
48小时点击排行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提线木偶mv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