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是一门外语,把中文改成学校门牌中英文对照

GDC 大会结束了,苹果春季发布会也结束了,前两周如同打了鸡血停都停不下来,想必关注...
今天iPhone SE正式开卖,你正在观望,想着要不要来一台?不着急,先看看我们的良心评...
这款游戏的核心就是玩家之间的战斗,从朋友列表中选出个对手就能打得酣畅淋漓。
跟iPhone SE 一样,9.7 英寸 iPad Pro 或许也是对小尺寸需求的一个呼应。
可以预见的是,一大波关于iPhone SE的虐机视频正在到来。
原来只有几百 MB,用了这个方法后一下子增加到了几 GB,人也精神了许多。
在 2015 年是第一,现在到了 2016 年掉到第三,虽然差距不明显,但友商真的很拼。
还有半个月左右时间我们就能看到HTC新旗舰了,是崛起还是继续沉沦呢?
刀塔的故事背景我想不少朋友已经很熟悉,再重复灌输难免显得有些啰嗦,详细的剧情小...
刚过去不久的 GDC上,曾经开发过《光明之神》、《点击青蛙》等游戏的 Playmous 向全球...
近日漫威公司在苹果商店当中推出了其新作《复仇者联盟2(Marvel: Avengers Alliance 2...
近日,游戏开发商 Adrian Kumorowski 在苹果商店当中推出了其新作《监狱和枪(Prison ...
近日,游戏开发商 Zero Games 在苹果商店中推出了新作《极限装置:爆破竞技场(Extreme...
本周,以该系列动画片为背景的冒险类手游《斯拉格精灵: 保护者战队》就正式登陆了苹果...
最早看到《葫芦娃》将被改编成手游的消息,其实小编的心情跟大家一样,是泪奔的。
iPhone SE 推出之后,相应的周边估计又要火起来了,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苹果官方...
如今 9.7 英寸的 iPad Pro 已经推出,对于不少果粉来说颇具诱惑力,说到这里,我想一...
3月23日极米科技在北京发布了全新的极米无屏电视H1。而威锋网也第一时间拿到了极米无...
苹果官方配件价格可能稍贵,但在品质方面也比较有保证,是这样吗?
在配件区推荐微软Office 365,这对苹果来说还是第一次,为了“生产力”几个字,苹果也...
购买 Apple Pencil 时额外附赠一个笔尖,如果你嫌不够现在可以购买替换笔尖了。
精织尼龙表带是全新的系列,共七种款式;如今 Apple Watch 最低只要 2288 元,该入手...
相比以往的 iPhone,这次 iPhone SE 配置不俗,价格还很亲民,国产厂商要伤脑筋了。
把手机语言设成英文后,再换回中文,appstore还是中文,变不回来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
在线时间525 小时 UID
主题帖子人气
金苹果, 积分 162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74 积分
把手机语言设成英文后,再换回中文,appstore还是中文,变不回来,重启了没用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
在线时间525 小时 UID
主题帖子人气
还是英文,说错了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
在线时间1332 小时 UID
主题帖子人气
appstore的文字是根据你的appleID的国籍来显示的。中国的ID显示的就是中文的。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
在线时间340 小时 UID
主题帖子人气
我也是,手欠换了两天英文又换回中文,至今appstore英文中。。。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
在线时间135 小时 UID
主题帖子人气
进行购买软件的操作 自然就能变回来了 不同的过程 相同的结果 自己已经研究解决 慢慢研究吧回楼主xiaoredliang于1 小时前发表的: 把手机语言设成英文后,再换回中文,appstore还是中文,变不回来,重启了没用......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
在线时间558 小时 UID
主题帖子人气
看你的Apple ID是甚麽地區而決定甚麽語言的好吧
中國區是簡體中文 香港/台灣是繁體中文 另外香港(英文)是英文
法國區是法文 日本區是日文 美國/英國區是英文
App Store語言都是根據你Apple ID注冊的地區而定
與手機語言無關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
在线时间525 小时 UID
主题帖子人气
app id注销再登陆就好了!回3楼永远的海布里于1 小时前发表的: 我也是,手欠换了两天英文又换回中文,至今appstore英文中。。。......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
在线时间1149 小时 UID
主题帖子人气
7楼办法可以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
在线时间340 小时 UID
主题帖子人气
哦哦哦好的~多谢告知~回6楼xiaoredliang于2 小时前发表的: app id注销再登陆就好了!......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
在线时间511 小时 UID
主题帖子人气
在app store打开后 拉到最底下 点击一下id 然后什么也不用做取消 退出来就行了 不用注销那么麻烦
威锋旗下产品
Hi~我是威威!
沪公网安备 29号 丨 沪ICP备号-1 丨 深公安网监备案号 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Powered by Discuz!老鸟之路 料网文章 yibing跟进,bingbuzhuyibingwei,iceyibing,广告销售老鸟成长记..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老鸟之路 料网文章 yibing跟进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如何忘掉汉语,进入真正的英语思维?
举个例子,weed,名词为杂草,动词为除草。如果你是一个英国人,你说"There is some weed, let's weed"。你自然而然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如果你是一个学英语的汉人,你则会把第二个草翻译为除草,然后理解这句话。句1:汉语:这有一些草,我们来除草吧。 句2:英语:这有一些草,我们来草吧。我们理解句2,是因为我们翻译了它。如何忘掉汉语,进入真正的英语思维?我觉得这是一种境界,而我则遇到瓶颈不能进入。还请英语神仙回答问题 或指出错误 或指点迷津 均感激不尽!--------------------------------------------------------- 问者补充:本题在英语标签下,由此限制范围为当且仅当使用英语时“忘掉汉语”,而非真的忘掉汉语,本质上是一个围绕英语思维探讨的题目。虽然问题已成公众题目,不属问者所有,仍诚谢各位答者的用心作答。
按投票排序
137 个回答
4/19/2014 Update这个答案是差不多一年前写的。那个时候刚刚来知乎,脑子还没有清醒,看见一个跟专业相关的问题就忍不住上来回答。承蒙各位错爱,一年来这个答案陆陆续续收获了将近300个赞,还上了一次日报。其实每次我看见有人赞同这个答案,都觉得怪不自在。各位的评论我也尽量都看了一遍,有些没有来得及认真回复。我想着有空写一个更新来更深入地谈谈这个问题,怎奈学业一直很忙,加上去年九月开始打工,整个人总是处在压抑的情绪状态下,所以直到今天才下定决心一定要给这个答案一个交代。各位的评论我大致都看了,质疑主要是来自我所叙述的事件中“教授”的态度。这个我必须要说明一下:首先,我从来不认为我的英文写作水平很高,但是我的优点是思路清晰。也许我的行文看起来没有那么优美自然,但是我一定会尽我所能准确地表达我的观点。对于大多数的writing assignment in college,往往观点是最重要的。有一位朋友提到美国是鼓励式教育,我觉得这是大多数国人对美国教育的误解之一。首先,大家印象中的“鼓励”,实际上是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观点,特别是在English Language Arts和Social Study这两个学科中。然而对于数学、科学、语法等客观性较强的学科,并没有很明显的鼓励式教育。(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大大小小的测试也很多。)另外“鼓励式教育”主要存在于公立学校中,这是有一定的“政治正确”因素在里面的,就不细说了。第二,对于观点性文章,只要没有明显的语法错误和歧义,教授往往不会在写作层面评论学生的文章,主要是讨论其中的观点,评判其观点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深度。例如,下面是我的其中一门课程的writing rubric。Grade A: The response demonstrates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assignment. Additional accurate references and examples are given that go beyond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the task. The response show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assignment to the elementary school classroom. The response shows evidence of insight of content and critical analysis. The student accurately uses all conventions of writing. 言归正传,我仍然要为这个答案道歉。虽然这个答案收到很多赞同,但却是我最不满意的一个。我并没有仔细看题主的问题描述就想当然地写了一个答案。事实上,如何自然地使用英文一直是英语学习者最希望知道的。美国的教育研究者认为双语学习的最佳年龄是7-8岁,从这个年龄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双语教学可以让使用者在两种语言中都达到母语水平。当然,两种语言的使用环境要差不多平均,不能出现某一种语言环境占绝对主导地位。(例如,在学校使用英语,在家和父母亲人使用西班牙语。)对于国内的英语学习者,想要有这样的学习环境非常难。我想对于大多数以汉语为主导语言/母语的人,在学习英语时都会碰到瓶颈期:对于近义词、多义词的理解不准确(比如题主的例子),对于长句、复杂句的理解困难,写作时无法做到自然流畅等等。可能有人会说我现在的思维顺序是英语-汉语-概念/物体,如果能够把中间汉语翻译的步骤省去,是不是使用起英语就会自然很多?事实上,在我看来,具象或是简单的表达通过大量练习和浸入式学习可以做到,但是抽象、复杂的概念就很难了,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学校对待年龄稍大的英语学习者不推荐全英文教学的原因之一。不过呢,对付日常英语的使用,其实不需要学习那么多复杂高级的词汇,所以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或是无障碍日常写作完全不是什么特别难达到的目标。但是学习没有捷径,学习外语更没有”任督二脉“可供打通。坚持学习、练习是绝对必不可少的。几个我认为比较有用的方法:1. 大量阅读。2. 使用英英词典。3. 看电影、电视剧时用纯英文字幕。4. 和母语人士聊天是一个好方法,但是要找对人。说实话,大部分美国人的英语能力都很一般,很多人讲话时时态语态都说不对。我口语并不麻利,所以我尽量放慢速度说准确,结果被很多美国人说“用词准确,语法得体”。哈哈。Quora算是一个比较好的网站,互动比较多、教育水平高的人也很多。最近有很多中国人在上面求练英语,我看了下愿意帮忙的人还不少。——————原回答如下——————说一个我自己的事情吧。刚到美国读书的时候,教授让我写一篇针对教科书的summary。我认真地梳理出了书中的脉络,并且附上了自己简短的看法。写完后,给一位华人前辈先过目了一下。这位前辈看完后,批评我的文章"典型的中式思维","不像英语文章"。然而,我的教授(本土美国人)却给了我4.75分(5分满),并且加了许多中肯的批注,主要是讨论我的观点。我并不想通过这件事表达我的写作好,事实上我一直认为我的写作还有待提高。我认为,语言输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准确表达你想表达的内容,你所表达的内容能被别人理解。"至于你用什么思维来思考问题,那是你的个人风格,何必非要打上"中式""西式""美式"的标签呢
-《论英语思维是怎样形成的》She say she steal a... 西瓜 yesterday because she think it's good eating. It's not right. If I know, I will tell she no.→She say... says she steals a... big green fruit yesterday because she think...s it's good for eating. It's not right. If I know, I will tell her no.→She said (yeah right) she stealed one of the big green round fruits yesterday because she think... thought it's delicious. It's not right. If I know, I would tell her not to do that.→She said she stealed... stole a watermelon yesterday because she thought it's delicious. It's just wrong. If I knew it, I would tell her not to do that.→She said she stole a watermelon yesterday because she'd like some. It's just wrong. Had I known it, I would have stopped her.若说「英语思维」在现在的英语教学中被当成万金油一样不管什么症状都抹一下,我觉得那确实是实情。如果因此就说「英语思维」纯粹是个幌子,那未免显得有些哗众取宠。我也赞同:如果在英语方面对自己没有很高的要求,而只是「能够与外国人沟通」,「能看懂一些美剧」之类的,真的不需要绞尽脑汁去研究什么「英语思维」。但是英语专业的学生,或者希望英语学习到一个比较专业的层次的人,都应该主动培养「英语思维」。「英语思维」到底是什么?它就是那种无法跟汉语思维斗榫合缝的思维,就是让你可以像一个以英语为母语者一样思考。初学者,借用我上面举的例子,如果还在「she steal a... 西瓜 yesterday」的水平,当然没法开始锻炼英语思维。只有基础词汇和基本语法准备好了,可以自由搭建句子了,才能开始谈英语思维的练习。这时候就可抛弃英汉辞典,开始纯英语环境下的学习了。比如,看美剧不借助字幕,或者只借助英文字幕。到有一天,当你发现你想表达某个意思,却发现只有英文的某个词或短语能精确地表达时,你的训练成果就开始显现了。比如说我一度不知道「sales pitch」用中文怎么说(到现在也不认为中文里有准确对应的词),我也不觉得「pathetic」的意思可以用「可怜的,悲哀的;感伤的;乏味的」来准确翻译。从这个层面来说,英语学习包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英汉词典到英英词典。没有英语基础的时候,只能借助英汉词典。这是无法避免的阶段。这个阶段会让你以为「teenager」的意思是「十几岁的青少年」,你以为「embrace」和「hug」可以随便换着用,你翻遍「pitch」的十几个中文注释还无法明白什么是「sales pitch」,让你以为「touch base with somebody」是「和某人一起摸基地」……等到基础词汇足够了,你能看懂大部分用于注释的英文单词了,就应该跳到英英词典了,牛津也好,朗文也好,反正你得开始从「建立英文单词与中文词汇之间的联系」跳到「建立英文单词与其它英文单词之间的联系」了。第二个阶段,是从英文语境中学习英文。在这个阶段里,「查单词」这个学习手段用得越来越少。你了解一个单词,是因为你在不同的语境中见到这个单词,从而了解它的准确用法。可能你第一次在美剧里听到「He got to my second base」的时候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当你在不同情节中再遇到几回这个表达并且了解一些相关文化信息后,你不但明白了它的含意,而且还会弄明白它为什么会是这个意思。你很清楚地弄明白了「teenager」的意思,而且还开始了解「adolescent」「pubescent」等相关词汇。你开始熟悉「screwed」在美式口语里的用法,而不是英汉词典里说的「螺丝状的;用螺丝拧紧的;喝醉了的」。如是等等。到这个阶段的学习者,为数已经不多了。《Friends》这么火,又有多少人靠自己看懂了第一季第一集里Phoebe听说「Paul the Wine Guy」之后那句「Does he sell it, drink it, or he just complains a lot?」呢?这句台词里的「complain」用中文思维看来显得彻底无厘头,而这个笑话也根本没法用中文翻译出来——你没明白笑点在哪儿,不知道哪里有双关,其实也是因为你没有用「英语思维」。当然,句法也是一样。「No matter how we argue on this, no matter how we try to convince each other, you and I just both know there will always be a gap between the type of people like you and the type of people like me.」当你用英语思考的时候,汉语根本不会来干扰你。你思考的语序也变成英文的了:「a gap」先出现,再想到去说「between」谁和谁,而不是中文的「在谁和谁之间有一条鸿沟」。我是倾向于相信「萨丕尔-沃夫假说」的,也就是你的思考模式受到所用语言的影响。最简单的例子是当母语中细分的词汇被另一种语言包揽在一个词里的时候,比如「cousin」和「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比如「桌子」和「table;desk」。大部分中国人看到美剧或好莱坞电影里说「my sister」「my brother」的时候都心里直痒痒,迫切地想知道那是姐姐还是妹妹,是哥哥还是弟弟。正如很多英语母语者听到我们说「桌子」的时候心里直痒痒,想知道那到底是「table」还是「desk」。这些例子并不是说一种语言跟另一种语言比较时有重大缺陷,而是在它自己的语言文化中,这本来就不需要细分。等到真的意义重大不说清楚不行的时候,英文里当然有「older/younger sister/brother」,中文里也当然有「书桌、餐桌、茶几、课桌」等。不过客观上,它确实给语言之间的交流带来了困境,比如《绝命毒师》的首集里,字幕工作组就被那个「brother-in-law」搞晕了。第三个阶段,是真正的融会贯通的境界。你会知道每个英语表达的准确意思,你也知道每个中文表达的准确意思,你也明白它们之间无法一一对应,但是,你总能在翻译的时候用一种恰当的方式以尽可能精炼的语言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你知道什么时候「teenager」可以翻译成「少年」,什么时候最好翻译成「小孩」,什么时候应该翻译成「十几岁的孩子」,什么时候又需要翻译成「十三岁到十九岁的青少年」。就像「」里
的回答。就像你看到「they were so close」的时候居然翻译成「煮熟的鸭子飞了」。你掌握的不是一个词或一个短语的「含意」,而它的「精髓」,它的「神韵」。你在可以固守的时候固守,需要跳脱的时候跳脱,比如:「他是卖酒的,还是酒喝得多,还是排行第九?」
题目中那两句话,你确定它的意思不是“这有点大麻,咱们抽两口”么?PS.其实名词做动词用在英语中很常见,我们不需要“翻译”了它才知道,有这么一句话:Every noun can be verbed, i.e. every noun can be verbed.
英语思维下看到你的例句的反应应该是there is some weed, let's get high
多讀垃圾。不然你就只能成爲一個編寫英文教材的人。你不能只看好東西,還要多看垃圾。這個世界是由 90% 的垃圾和 10% 的好東西組成的,因此一個以英語爲第一語言的人,從小也是看着大量垃圾與庸作,以及少量好東西長大的。你要複製這個過程,就必須多讀垃圾。好在互聯網大大降低了發現垃圾的成本。例如 Amazon 上有很多 0 元的情色小說,是很好的入門垃圾讀物。
推荐你一本书,Zinsser的On Writing Well,值得反复读。有点不同意奶爸的观点,国内英语培训机构把这个概念玩烂,不代表"英语思维"就是个无中生有的东西。
语法是一种语言的骨架,而所谓的语言思维,其实就是一种骨架模拟。所以我的建议,想要修炼英文思维,请放下你的单词本,放下你的美剧,放下你的英文著作,老老实实从最基本的语法开始学起。就像中文是霸王龙,英文是翼龙,因为骨骼上本质的不同,它们的活动姿势和生活习惯也是不同的。若霸王龙想知道翼龙怎么飞,它就必须要了解翼龙骨骼构造与自己本质的差异。就算霸王龙知道翼龙两翼的肌肉(词汇)特别发达,但它看着自己的身体,根本不理解两翼在什么地方,于是疯狂的锻炼自己两只小前爪,结果,当然还是不行。或者霸王龙学翼龙一样鸣叫(口语),它也依然不理解飞行的意义。因为霸王龙缺少的是骨骼上的认知。按照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如果霸王龙了解翼龙骨骼,并在潜意识中把自己当成翼龙那样生活,慢慢慢慢,它就……心理变异了。好了,当你打好基本功,有了一个大致的语言骨架,你再根据这个骨架给“翼龙”增添肌肉,然后就是发声系统,这个模型才算是完成。哪有在没有肌肉的前提造发声系统,以及在没有骨骼的情况直接拼凑肌肉的呢?再非常弱弱的说一句,我就是题主所说的有“英语思维”的那种人。所以我想指正一点的就是,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某种语言的“思维”,正如
所说,这是一种下意识的反应。再补充一点,这种思维就是,一种语言在你脑海里不需要经过加工翻译你就把一句话的意思了然于胸。当然对于我来说,这种思维也有不小的代价。我现在写中文文章完全失去了灵性,很多想表达的东西表达不出来。很多汉字的我也慢慢不会写了。在中文句式的表达逻辑上偶尔也会有比较奇怪的情况出现。一般在我看来,一个人是否有“英语思维”,就要看他理解从句的能力。小测试一下,刚好在复习,就用slides上这句话:
The ex-dividend
date after which the shares trade without the right to receive the declared
dividend) will be two days prior to the record date. 如果对这种基本从句的解读感到费劲,那就要多加修炼了。因为英语中的从句要是硬要翻译成中文是非常麻烦的,所以当人们在读英文著作的时候,有很多长从句,一个接一个,很多人看着看着就晕掉了,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个句子在表达什么意思。尽管每个单词都知道什么意思,但是就是不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以及在口语中,“which”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比如我们经常说:“Let's meet at SecondCup, which is located next to the library.” “Which”是英语从句中最最基本的连接词,如果对英语语法一无所知,那么恭喜,很多文字,很多话,你都不会明白。语法学的明白些以后,就可以开始积累词汇,练习口语交流。这两者是可以同时进行的。 的方法就不错了,关键是创造一种氛围和环境。不要怕丑,多练习多说,进步自然就有了。我就属于那种极其热爱演个人情景剧的那种,经常发神经一样下意识的用英文自言自语或者和空气中不知道哪个阿飘对话。还真挺有意思的。另不是特别赞同
的说法。我认为任何语言在入门的时候都必须要有严谨的结构和框架,奠定好步骤一步步来。我们都born in China,从小环境的耳濡目染注定我们在平时交流上没有问题,但是真正接触汉语,就必须从头学起。我曾经做过对外汉语的培训,发现那是一个更大的世界。对教外国人汉语来说,句子结构和基本语法也是排在第一位的。对自己的母语都这样,何况是第二语言?“垃圾读物”也不是语法混乱逻辑不明,只是更加通俗罢了。试想如果连句式都看不懂,何来的理解学习之说?所以,想一飞冲天,请从构建骨架开始。
亲爱的,当你的英语能力不足的时候,英语表达会本能的受到母语习惯的影响,这是不可避免的。没什么好办法,就是多接触authentic English,一步步来。但是,多多了解汉语和英语思维习惯上的不同,对你加快转变到所谓的“英语思维”是有帮助的,这也是这篇帖子的意义所在。理解汉语和英语在句法结构,构思调理,铺陈方式上的差异,比如英语重视开门见山,务求重点清楚,调理分明;汉语注重迂回,强调起承转合。汉语强调“意境”,而英语重视“句子结构”。看例子:中文常说“一群蜜蜂”,因此我看到过有人写“a group of bees”,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正确的用法是“a swarm of bees”。可以看出,汉语和英语有时候并不能想当然地做对等翻译。其实表达“群”这个意思,英语中还有:- “herd”用来形容大型动物,比如牛,羊,大象等等,比如:a herd of pigs。- “flock” 用来形容一群类似特性的动物或者人,“一群鸟”可以是“a flock of birds”。- “swarm”常常用来形容一群昆虫,如:a swarm of insects。英语和汉语有什么不同?从语言类型学上来讲,英语是主语优先的语言(subject-prominent),非常强调句子结构,表现在:主语不可或缺,因此即使主语没有语义作用,也必须存在,哪怕是it,there等做的“假位”主语。谓语在人称和数量上要和主语保持一致。而汉语是话题优先语言(topic-prominent),更加强调情景,通过建立情景传递信息,句子结构松散,有时候甚至没有主语。比如:中文:他肚子大,腿又短,鼻子很大,真难看。英文:He has a big belly. His legs are short. His nose is big. He looks ugly.通过上句子可以看出两种语言呈现方式的不同。中文先确立起来“话题”,建立情景后,之后的句子可以直接讲腿和鼻子,以及最后的“真难看”。通过建立的情景很自然了解到所有的描写的都是指向“他”的。而英语更加强调句子的结构性,每个句子都必须有独立的主语,这些主语加了所有格his才能和He联系起来。1, 两个语言这些不同的特性有时就会导致连贯性的问题。中文:我的家乡是西安。它有古老的城墙,是围城而建的。虽然它不是一个大城市,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非比寻常的美景。中式英语:My hometown is Xian City. It has ancient walls. The walls are built all around the city. My hometown is not a big city, but it has a long history and its unusual beautiful scenery.汉语一开始就建立了情景,之后的句子都是围绕话题“西安”展开的,读起来并无不妥。但是,如果字对字的翻译到英文,虽然语法上并没有错误,但却是典型的中式英语。虽然保证了英语“强调句子结构”的要求,但是句子的主语由My hometown -& It -& The walls -& My hometown -& it,不但有重复,而且角色转换频繁,读起来有一种”跳跃“感。这是在英语写作中要避免的情况,改写如下:英语:My hometown, Xian, is a city with ancient walls all around it. Although, not big, it has a long history and unusual scenic beauty.两句相比,改写后的句子更加精炼,而且两个句的主语My hometown和it高度相关,衔接流畅。所以,英语要尽量保持句子主语之间的连贯性,尽量使主语围绕在一个话题上面。可是有时候,如果句子之间话题不同,话题和话题又如何转换?A man named Spencer Silver was working in the 3M research laboratories in 1970 trying to find a strong adhesive. He developed a new adhesive, butit was even weaker than those 3M manufactured. It stuck to objects, but could easily be lifted off.It should have been super-strong, but it turned out to be super-weak instead.本来主语是Silver这个人,后来跳跃到it,也就是“新的粘合剂”上面了,但是并不让人觉得突兀。开始在说Silver发明了粘合剂,但是不怎么粘。其实新的话题“a new adhesive”就已经被悄悄引出。那么原本围绕Silver的句子从第三句就变成以a new adhesive为主语的句子了。也就是说,如果必须要转换话题,最好由前一句中的“后叙成分”新旧话题转换中,想办法融入接下来要谈的“新话题”,完成有“新话题”向“旧话题”的流畅转换。再看一个例子:中文:我喜欢运动。我最喜欢的运动之一是羽毛球。我们办公室附近有一个健身房。最近,我加入了一个羽毛球队。这个球队现在大概有20人。这个球队的队长会定周日两个小时的羽毛球场地。每个人只需要每季度交200块钱。我们可以打男双,女双或者混双。由于队长会提供足够的球,我们只要准备自己的球拍就可以了。看出来了么,汉语句子主语经常换来换去,第一句是第一人称“我”,但是马上变成了“我们办公室”,往下类似。这种思维影响下字对字翻译写出来的英语就是典型的中式英语,读起来跳跃感十足:中式英语:I love sports. One of my favourite sports is badminton. Near our office, there is a gym. Recently, I joined a badminton group. There are about 20 people in the group for now. The leader of this group books a field for two hours every Sunday. Each person just needs to pay 200 yuan per season. We can play men’s doubles, women’s doubles or mixed-doubles.第二句是one of my favourite sports,然后马上是our office。虽然是对中文的直译,但是这里的our不能和前文产生任何联系,所以应该改成my。另外,句子之间主题跳跃太大,从第二句gym到后面的badminton group,中间毫无联系。在写作中,最后在它们之间加句子使得语义连接:I often played badminton with my colleagues there.2, 汉语思维和英语思维的不同。在表达上面,汉语更加注重迂回渐进,起承转合,常常先说理由再引出结论,而英文更加开门见山。如下图,汉语是一种circular thinking,相反,英文是一种线性思维。英语中常常首先切入主题(key point),然后才写细节(supporting details),最后写总结。— 图片来自[1]例子:汉语:我们的国家还在发展阶段,所以我们要努力工作发展国家,同时保持节俭。中式英语:Our country is still in the stage of development, so we need to work hard to make our country more developed, and we should be thrifty at the same time.修改后:We should work hard to make our country more developed, and we should be thrifty at the same time because our country is still in the stage of development.汉语先解释理由,再说出观点。英语更多的先表明观点再说出理由。这就是两种思维上的不同。准备过雅思托福考试的朋友,想一想你的写作参考书上是不是都让你先写结论再用细节和例子支持你的观点?3,被动语态。汉语思维大量用人称做主语(animated subject),而英语多用非人称做主语(non-animated subject),这是因为英语思维更强调客观性。在英语中,几乎所有的事物都是可以当主语的,但是汉语不行。比如,Too much water killed the flower如果翻译成“太多的水杀死的这朵花”就不符合汉语习惯,应该是说“水浇的太多,花死了。”第一种翻译之所以别扭是因为汉语强调“杀死”这类动词的执行者必须是有意识的主语(animated);英语的kill并没有这种限制。例子:中文:我收到一份急电,去了上海。中式英文:I’ve received an urgent telegraph, and so I went to Shanghai.这是按照汉语思维字对字翻译的,但是更符合英语思维的翻译是“A urgent telegraph forced me to rush to Shanghai.” 但是这句话如果直译为汉语又变成了“一封紧急电报迫使我去了上海。”,虽然可以理解,但在汉语看来却有些不太地道。中文:我突然想到个好主意。中式英语:I suddenly got a good idea.地道英语:A good idea suddenly occurred to me.仔细品味一下不同,显然用a good idea更加符合原来句子的意味。再近一步,英语中的非人称主语往往可以非常生动,掌握这一点可以使我们写出非常地道的英文句子。中式英语:She was so jealous that she became desperate.地道英语:Jealousy drove her to despair.中式英语:She was very miserable and her heart broke.地道英语:Misery tore her into pieces.由于中文用人称主语,所以人往往要早于动作出现。而在英语中,非人称主语(misery,jealousy)放在句首,更加有感染力。学英语,欢迎加公众号[1] Causes of and Remedies for Chinglish in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Writings. Ping Wang, 2012
大学四年是全英文教学,而且是需要较多英文阅读和论文写作的专业。虽然没有理论依据,但有一点实践中的体会。作为一个英文一直还不错的人(在这里无法证明信不信由你),我在大学最后一年得出的结论是:中文是一种表达效率非常高的语言,非常适合用来思考,千万不要忘掉中文。我意识到这一点是因为在写比较长的论文时,做的笔记都是英文的,当梳理逻辑和观点的时候,重新读一遍非常的累。因为英语有很多的从句,而且不便于缩略记忆。以前迷信所谓英文思维,所以很多东西会用英文标注或者记忆,后来我发现在自己做的笔记上,加上一点中文备注,重新和思考的效率大大提高,梳理逻辑也变得容易得多(当然只限于思考,阅读和写作还是得用英文)。既然语言都是工具,掌握了多种语言就拥有了多种工具,在不同情景下选择需要的、最好用那种就可以了,何必要去用不顺手的那种?如上述很多答案所说:大多数人所说的英文思维,是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即与Chinglish相对应的地道英文,而真正思考问题的时候,大脑在使用哪一种语言,自己大概根本是无法意识到的。此外,在一定的情况下,不同语言下的思维是无法打通的。很典型的一个例子是Presentation,这个词完全无法用中文思考,因为中文里没有相对应的概念。这种时候用英文思考,能不能算英文思维,个人觉得是存在争议的。
practise more, then you got it,that's all补充说明:我第一次到美国,开始也不适应,但一周就换过来了,晚上做梦说的都是英语。关键是你要给自己营造一个环境。即使在国内,你坚持和别人用英语对话,不用中文,英语的思维能力也会提升的很快。因为说多了之后,你对事物和概念的认知命名会自动切换成英文的,不会有先中文再英文的转换了。说白了,这东西就是个条件反射而已。我至今会经常看不带字幕的英文电影,就是为了保持自己的这个能力。如今我可以确信自己有能力熟练的在中英两种语言思维内切换,没有障碍。当然,单词量就是另一回事了,不常说,好多单词想不起来了……
很容易的,我大学两年级暑假在上新东方GRE,好无聊啊无聊得快死了。我爸妈出去旅游了一个礼拜,我就翘了一个礼拜课,没日没夜把10季的Friends一块看掉了,自此以后所向披靡,想不用英文思维都难。。。而且我发现我从美国回来以后英语越来越好了(普通美国人的英语真是一塌糊涂不如不要跟他们讲话),所以在外国生活也不一定会让你英语更好(当然活几年也没坏处),因为日常生活里用的都是词汇量不超过200的白痴英语,还是看书、看剧,以及跟聪明人彻夜长谈有用点。
對於外語思維, 不是初學者, 乃至不熟練者能夠學會的。我以前常瀏覽一個語言交流的網站, 指導過一個日本人, 他的作文文法錯誤非常少, 有著和其文字水平不相配的文法知識。後來, 在認識之下, 他在日常的英語信件中, 都花上幾個小時去寫, 其時間都花費於"如何正確表達我的語境", 我才說出一個我從不和其他學習者說的話: 試著用英文去思考, 這樣自然能寫得快。(後來他考了Toeic 是八百多分, 雖然不算很高, 但也是熟練者了)這是我在Heroes 中看到的一個段子: 一個會讀心術的異能者, 在攻擊一個人, 希望獲得目標物的信息, 那個人無論想從廚房拿刀還是用甚麼計謀, 也被識穿了; 後來, 他想出用(不記得是西班牙文還是日語)來思考, 成功在桌下拿出手槍。這個做法我和兩個人說過, 得到的反應是:"不可能; 一個人的思考中, 必然是其母語。"與其想著如何去轉換, 其實真不如直接用那個語言去思考。說粵語的人大約都會知道怎麼用普通話寫文章, 當然, 那思維差別沒有像用英文的巨大。但箇中的差異, 只要仔細想想的話, 就知道了。這也不用怎麼練習, 只要你詞彙量夠了, 邏輯語夠了, 就可以開始了。比如最最簡單的: 用英語解幾何題When angle ABE is 30 degrees, angle ADE must be 60, and the corresponding angle BDE is also 60. 60 plus 60 plus A is 180; A is 180 minus 60 minus 60; 60.寫文章:心中想:when i was 30 the sky was blue birds were singing boys are running, but now , the sky was dark and all the things moving stopped. the city is like dead.思考的過程你只能用你已經可以用作思考的字, 把那些字雕琢一下再寫出來的話:最常見是修正Tense, agreements, 和articles. 把它們留意下就可以寫出來了: The boys were running all around.對於兩種SVO 的文字來說, 用英文思考根本不是甚麼難事。反而SOV 的語系就要點辛苦了如果寫"今天到市場買菜"的話用日文第一時間通常會想出: 私は今日マーケットに行って食材を買った。把買字保留著已經十分辛苦了, 用這種文字來思考才是困難呢比起Today I went to market to buy ingredients. 需然還是有點怪, 但比起最少能用句子來說, 只把I 保存一下, 和中文其實幾乎一樣啊!在思維中看到市場的時候, 其實想到market 也是十分正常的吧...只是把名詞和動詞換過來而已。到進階一點了。其實英文比中文著重的是: 結果中文的因果句必然是: 因為我很瘦, 所以我不用吃得多。英文中使用 I don't need to eat much, because I am very slim. 的情況卻多著呢。把結果的重要性提高, 是英語思維的第二步像在寫 if(a==1){ } 時, 不是為了防止編譯錯誤, 寫成if(1==a){} 的人在外國還真的很多。背後也是因為"1" 這個才是重點。就算到最後沒把a 寫出來, 邏輯也是比只有a 完整得多。到最後一點,英文的思維, 就是: short form.為免思維的堵塞, SVO 中的雜質必須要刪除Yesterday I went to the Supermarket to buy some food for the party of my brothers.你想諗是必會是Yesterday I went'a't Supermarket'a buy some food fort' par'-ty'f my brothers.All of the total commands are not needed for controlling robots, which are not organic.=&All'fa total commands ain't needed for controlling robots, which ain't organic.我覺得把be not 轉為ain't 是減少agreement 在思考中轉換的時間而出現的. 不要把時間留給沙石, 但當然前題是你要知道他的正確式是甚麼。
个人觉得你不需要通过忘掉汉语而实现英语思维,这是不切实际的,并且也不是很好的做法。要知道语言作为一个传达思想的工具,简单来说它实则内在包涵了两方面的内容:词汇和语法。也是简单的办法,弄清楚单词所包含的事物的真正意象,(比如可以通过学习英语的词根词缀了解一个单词中所包含了哪些意象从而组合成了什么样的新的意象。)弄清语法在连接单词时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和涵义,(实则是native speaker说话时的语境判断习惯。)其实这样就已经具备了所谓的思维,并没有人们把它抽象化之后说的那么玄乎。最后你需要做的就是花点时间熟记意象与语言符号,举个被人们举烂了的例子吧:当你看到苹果,语言只是让你条件反射性的说出了人类给它起的代号,不管它是汉语的苹果,英语的apple,还是其他各种发音组合,都不影响你知道它实际是什么东西。记住:对于单词,你记忆的只是字母组合和发音这个代号。语法只是让代号变得更加有逻辑,因此你记忆的也是那种语言的逻辑。这两样本身并不难做到,只是相比而言会较耗费时间。而我开始说不推荐通过忘掉汉语来实现英语思维,是因为更高的思维技能在于将多种符号与逻辑之间的关系进行迅速转换。所以有汉语做底,有之前的阅历知识储备铺垫,其实学习另一门语言不仅不难,反而会更有利于你思考能力的提高。学习语言并没有难到需要你学一辈子才能说出口,大部分人害怕的只是迈出这看来耗时耗力第一步,以至于被自己被别人弄到慌张乱了阵脚。希望你能够转换一下固有的英语思维很难进入的想法,也希望我这样说会对你学习英语有帮助。
不需要思维,只要有慧根,模式一开,完爆各种英语学习法。第一环也是最关键的一环就是:克服你心中潜藏的恐惧。英语就是唠嗑,没那么多规矩。无他,唯手熟尔。
你在等红灯的时候,脑子里会不会不断说 come on! I am gonna be late你在和上级one one的时候,会不会在心里默念 inner peace inner peace . it only takes ten minutes你会不会在脑海里重复美剧的段子,然后让自己发笑,甚至把别人逗笑?那样的话,就是用英语思考了。或者说没有“用”这个动作,有些思考就自然是以英语的方式蹦出来的。-------------------上面解释了 what ,然后楼主问 how我觉得 There is no how. 你就乖乖听说读写样样练,自然就会有英语思维的。答案让你失望了。
多么方便的方法呀
我建议你买一把锤子砸两下也就差不多了
看不懂的抽象单词查英英字典。看不懂的具象单词查图片。什么是 crap什么是 ceberus永远不要翻译过来。
我比较好奇的是,真的有「中文思维」这个东西吗?除了准备说话或者准备书面文字的时候,我们在脑袋中考虑问题的时候真的是有语言、单词、语法的吗?逻辑思维就是逻辑思维,如果思考的时候要加上语言,岂不是还要调动言语中枢。但是那些言语中枢出现问题(比如失语症患者),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或者智力并没有收到影响吧。所以,我怀疑题主提出的问题,其实是个伪命题。所谓英语思维,实际上是组织语言的方式吧,建立这种方式,恐怕就像学习母语或者Google翻译的运行原理一样:要积累大量的素材才行。大量阅读,看视频就能做到的吧。
你若需要与英国人交流,或者阅读英文文献,你自然就会有英语思维。刻意地琢磨模仿某种“英语思维”而不考虑目的和现实性,也许是叶公好龙,也许是邯郸学步。
多听多说,自然就产生这种思维了。说白了,所谓英语思维就是直接把想法变成英文,而不是想法-中文-英文。直接用英语来思考。这东西和学习程序语言一样,刚开始还要画框图、写伪代码,熟练了就直接用程序语言来思考,直接写代码了。就是个熟能生巧的事情。
已有帐号?
社交帐号登录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校门牌中英文对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