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 mir 20 3.5mir相机价格

&主题:相机收藏经眼录,我的私人相机收藏记录!
&[ 主题管理员: SadBear ]
&浏览:29661&& 回帖:411 &&
泡网分: 25.934
注册: 2004年11月
奥运系列:2012年伦敦奥运会纪念版松下DMC-S3相机!
第30届夏季奥林比克运动会于日至8月12日在英国首都伦敦举办。作为此届奥运会的赞助商,松下推出了一款纪念版相机,就是今天我要介绍的这款Panasonic DMC-S3数码相机。
实话实说,我个人对收藏数码相机一直没有什么兴趣,但是到了2012年奥运会的时候,纪念版相机只有这一款数码产品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Kodak在推出纪念版数码相机的同时,好歹还有一款一次性的胶卷相机可供收藏。所以,实在是无奈之举,这款松下的DMC-S3就成了我手里唯一一台以收藏为目的而留有的数码相机。
所谓的纪念版也就是在相机的前脸上增加了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吉祥物文洛克(Wenlock)。在该相机的原装相机套上,也印有该吉祥物。
松下DMC-S3于2011年1月发布,采用了1/2.33英寸的CCD传感器,有效像素为1410万。镜头为5组6片(3枚非球面镜片,6面非球面表面)的1:3.1-6.5/5-20毫米4倍光学变焦镜头,相当于38-112毫米等效35毫米焦距。
共有205个国家及地区、10500名运动员参加了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以38枚金牌、88枚奖牌居金牌榜、奖牌榜第二位。
此款2012年伦敦奥运会纪念版Panasonic松下DMC-S3相机由中国制造。
泡网分: 25.934
注册: 2004年11月
前苏联制造的和平Mir旁轴照相机!
Mir相机是前苏联KMZ工厂1959-61年间的产品。该牌子的机器共生产了156,229台,应该说是一款比较好找到的机型。
说到KMZ工厂,一直看我相机收藏文章的各位肯定不陌生,前苏联知名的Zorki系列旁轴相机和Zenit单反相机,就是KMZ工厂的产品。
为了减低成本,促进产量和销量,KMZ工厂在1953年推出了简化版的Zorki-4旁轴相机,取消了Zorki-4旁轴相机上的慢门机构,这就是今天我要介绍的Mir旁轴相机。
说起Mir这个牌子,很有意思:Mir当然是英文,而俄文则是Мир。Мир在俄语中的意思是“和平”或者“世界”,所以有人说这个牌子的机器就是要和平还是要世界。目前国内一般都将Mir翻译为和平。
因为取消了慢门机构,Mir相机的可靠性相对于Zorki-4而言,有了更大的保证,所以Mir被称为“最可靠苏联相机”之一。毕竟对于普通使用者而言,能够用到慢速的机会实在是太少了,我甚至都想不起来我上次使用1/30秒以下速度的快门是在什么时间了。
很有意思的是,Zorki-4主要是用于出口的机型,而Mir则基本是用于在苏联国内销售的品牌。这点倒是和我们国家有点类似,好东西基本上是优先考虑出口的。
更为有趣的一点,虽然Mir相机的快门速度调节旋钮上只标示了1/30、1/60、1/125、1/250、1/500和B门几档速度,但实际上部分Mir旁轴相机,如果不是全部的话,是有1/1000这个速度的。如果各位仔细看下面两张图片,就会在数字500的左下方发现还有一个小黑点,这个就是1/1000秒的位置。
KMZ工厂为何会这样做,我不得而知,也没有查找到任何相关的资料。莫非是为了保住“最可靠苏联相机”之一的声誉?不管怎样,这种内敛的风格,相对于现在经常虚标技术指标或者参数的产品而言,实在是太有良心了!
我这套机器成色一般了点,就是有原装的说明书和包装盒而已。
泡网分: 25.934
注册: 2004年11月
为庆祝建厂50周年而生产的Zenit 50周年特别版纪念相机!
为庆祝成立50周年,前苏联、现俄罗斯的KMZ工厂在1992年推出了一款50周年特别版纪念相机。
前苏联克拉斯诺戈尔斯克光学机械厂(Krasnogorsk Mechanical Plant,简称KMZ),成立于1942年,位于现在俄罗斯莫斯科西北近郊。KMZ在前苏联时代是非常有影响力的光学工厂,早期主要生产部队急需的光学仪器,望远镜,测距仪等。
大家非常熟悉的Zenit单反相机、Zorki旁轴相机、Moscow莫斯科折叠皮腔相机,以及Horizont地平线摇头机等多个品牌的相机,都是KMZ厂生产的。
这款建厂50周年特别版纪念相机,外观为钛金属的黄灰色,但机身外壳实际上完全由ABS塑料制造,只是在相机顶部丝印上了“50特别版”的字样。
但为了同普通的Zenit 122相机区分,所有的这款“建厂50周年纪念版”相机的编号,全部以“50”开头,我手里的这台为。
泡网分: 25.934
注册: 2004年11月
日本制造的Semi Renky“拉脖头”旁轴相机!
这款Semi Renky相机是由日本Rengō Kōki(联合光机)在1940年左右制造的。其采用了拉脖头设计,使用120胶卷,可以拍摄16张4.5X6厘米画幅的底片。
在日本4.5X6厘米的画幅,通常被称为Semi,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日本相机的名称中都会包含“Semi”。与Semi相对的画幅就是6X9厘米,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大八张”,亦即在120胶卷上拍摄8张6X9画幅的底片。
Rengō Kōki(联合光机)的存续时间为1939年至大约1943年,这个相机厂的地址我没有查到相关资料,不过在这台Semi Renky相机的镜头座上,倒是刻有“Tokyo”的字样,因此最大的可能就是位于日本东京。
这款Semi Renky机身有类似于胶木的材质制造,镜头筒和顶部的取景器和旋钮等部件则为金属制造。其镜头在不用时可以缩回到机身内部,拍摄时拉出即可,这就是所谓的“拉脖头”。各位看看下面两张图就明白了,其目的无疑是为了便携。
Semi Renky相机采用了R.K.S快门系统,速度为1/25、50、100、150秒,外加T门和B门。其镜头为4.5/75mm的Renko Anastigmat,光圈为4.5、8、11、16和22。
在1939年11月份的日本相机杂志《 Asahi Camera》的广告中,这款Semi Renky的售价是45日元。
泡网分: 25.934
注册: 2004年11月
“二战”胜利50周年纪念版泽尼特Zenit 122单反相机!
今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与二次世界大战70周年,俄罗斯已经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中国也将在9月份举行“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
不知道我国的相机厂家会不会推出这样的纪念版相机?但作为一个相机生产大国,前苏联肯定是走在了前面。
早在1995年,为了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50周年,克拉斯诺戈尔斯克光学机械厂(Krasnogorsk Mechanical Plant,简称KMZ)推出了一款特别版的Zenit 122 单反相机:在相机的顶部以金黄色字体丝印了“ 胜利50年”字样。
Zenit 122从1990年开始生产,总产量已经达到了将近200万台,是一款经历了前苏联解体过程的相机。我手里的这台其产地已经是俄罗斯了。虽然是属于塑料机身,技术指标也很一般,最高的快门速度也只有1/30、60、125、250、500秒和B门,但是考虑到这台纪念版的特殊性,我还是以很便宜的价格将其收入囊中了。
因为是纪念版,所以这款“二战”胜利50周年纪念版相机的编号并没有采用前苏联/俄罗斯相机那种常用的相机编号,以前两位数字代表生产年,而都是以95开头的。
泡网分: 25.934
注册: 2004年11月
比信用卡还小的Kiku 16 II型微型相机!小日本造!
Kiku 16 II相机,是由位于日本东京的Morita Shōkai (森田商会)在1957年开始制造的一款微型相机,使用17.5毫米有背纸的胶卷,可以拍摄10张14X14毫米画幅的底片。
在上个世纪50年代,日本出现了很多品牌的微型相机,例如大家经常的看到的Hit、Mycro等等。Kiku 16 II型,最早亮相在在1957年4月的杂志《摄影沙龙(Shashin Salon)》中,该期杂志有一篇关于Kiku 16 II型的专辑。
同以往的微型相机相比,Kiku 16 II的看外形起来更像是一台标准的旁轴相机,当然是缩小版的。这一点,无疑是受到了当时已经普及并发展起来的35毫米旁轴相机的影响。
既然是微型相机,Kiku 16 II型的技术参数相对而言,就不是那么“高大上”了,只有两档快门速度,B门和I门。其后背可以完全打开并卸掉,以方便安装胶卷,后背锁定开关在相机的底部。
不知道出于何种考虑,Kiku 16 II型同I型相比,增加了一个快门上弦扳手,在释放快门之前,必须要先拨动这个扳手给快门上弦。下图中,镜头左侧的那个扳手。在上弦扳手上面的那个圆形旋钮,为快门速度选择钮。
Kiku 16 II型相机的镜头上无任何标识和参数,因此对其光圈和焦距无法判断。从本文的最后一张图可以看出,及时加上原装的相机皮套,Kiku 16 II型也依然略小于当今的信用卡。
泡网分: 25.934
注册: 2004年11月
“七剑”之一:奥林帕斯Olympus 35RD旁轴相机!
多年之前,在色影无忌看到了一个帖子,是Photoman兄台的《七剑》——七种值得收藏的日系旁轴相机。那个时候,Photoman兄台所谈到的七剑,价格还相对较高,而经过数年之后,七剑的价格也和其他胶片相机的一样,越来越低了。所以我就搞了一台“七剑”中Olympus 35RD,也就是今天登场的这台相机。
以下大部分文字资料来自Photoman兄台的帖子,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1974年,随着OLYMPUS 35SP系列的停产,奥林巴斯旁轴相机的阵营里就缺少了尖端的领军人物。虽然奥林巴斯曾经在1971年生产过配备40mmF1.7 F. ZUIKO镜头的OLYMPUS 35DC相机,但这是一台仅仅提供程序式自动曝光的家用级相机,离专业摄影师和高级摄影爱好者的性能要求尚有不小差距,因此,面对市场需求,奥林巴斯在1975年发售了这部高性能的全机械手控加快门先决自动曝光的OLYMPUS 35RD旁轴相机。
OLYMPUS 35RD配备40mmF1.7镜头,这只F. ZUIKO镜头继承自35DC相机,为6片4组双高斯结构,对焦距离0.85米——∞,它成象效果上乘,拍摄的黑白和彩色照片都能满足专业要求。35RD快门范围为1/2—1/500秒加B门,采用SEIKO(精工)快门。光圈设置范围F1.7—F16,另有快门先决自动曝光档(A档)和指数式自动闪光档。
OLYMPUS 35RD是奥林巴斯最后一款配备大口径镜头的高级旁轴手控相机,相对于前代的高档机35SP进行了较大幅度的瘦身,体积114×71×59mm,仅重500克。其实,35RD的机身和镜头设计更多来源于OLYMPUS 35DC,只是为了适应新的功能而作了相应调整。
OLYMPUS 35RD造型小巧,外观造型体现了1970年代中后期的审美趋势,相机继承了奥林巴斯高端旁轴相机一贯坚持的自身特色和高性能光学表现,实在是1970年代旁轴相机的经典佳作之一。
由于35RD从面市到停产仅仅两、三年时间,因此存世稀少,是最受推崇和最难寻觅的日制旁轴相机之一。并且,由于这款相机从未在日本本土发售,只在欧美的收藏市场偶尔露面,因此很多日本及亚洲收藏家举着大把美钞在欧美二手市场高价收购,造成今天35RD相机价格高昂的情况。
难得的是,我找到的这台居然还有一本原配的多语种(无中文)说明书!
泡网分: 25.934
注册: 2004年11月
日本制造的Skyflex双镜头反光照相机!
这款Skyflex双反相机,是由日本的Tougodo company(东乡堂公司)在1955年制造的一款仿制德国Rolleicord的相机。
说起Tougodo这家公司,其实挺有意思的,这家公司有三位连襟(北京话叫做“担挑儿”)在1930年成立的。这三位中的一位Nagatsuka Masanori出生于日本夫人鹿儿岛,他之所以将公司名称命名为Tougodo(东乡堂),就是为了纪念同样出生在鹿儿岛的日本海军上将Tōgō Heihachirō (东乡平八郎)。东乡平八郎曾率领日本海军舰队在1905年的对马海峡海战中击败了俄国的舰队,在这场“对马海战”中,日方大获全胜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三分之二的舰只被摧毁,几乎全军覆没,而日方仅损失三艘鱼雷艇。
在生产初期,日本的相机经销商不知出于何种考虑,拒绝销售Tougodo制造的相机,在这种情况下Tougodo不得不收购一些商店进行直销,同时利用玩具钟表店和收音机店来作为销售渠道。
与此同时,日本海军也要求Tougodo停止使用“东乡”的名称。而Nagatsuka Masanori则认为更改名称会影响相机的销售,于是前往拜访了东乡平八郎上将本人。很幸运,上将本人许可了东乡堂继续使用“东乡”这一名称,并且让他的秘书,日本的另外一位海军上将Ogasawara Naganari(小笠原长生)为东乡堂书写了广告牌。
在二次大战期间,东乡堂主要生产军需用品,而且该公司的一家工厂也在空袭中被炸毁了。1945年,三位创始人解散了“东乡堂”公司。在1945年末,三位创始人中的一位Toyota Yoshio重新开始了相机的生产,将其公司命名为K.K.Tōgōdō (㈱东乡堂,主要生产以Meikai为商标的相机。
而三位创始人中的另外一位Tanaka Kōich也在1947年恢复了相机的生产,其产品最为大家熟知的应该就是Hit牌微型相机了。他的公司名称在1952年被确定为Tōgōdō Sangyō Y.K.(东乡堂有限会社),并生产出了许多品牌的双反相机在日本国内和海外就行销售。
今天我要介绍的这款Skyflex就是由Tōgōdō Sangyō Y.K.(东乡堂有限会社)生产的。Skyflex同众多的以Rolleicord为蓝本生产出来的双反相机一样,中规中矩,外形方正。但我个人觉得,虽然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产品,但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其制作依然十分精良,小日本有时候真的不得不让人佩服啊。
这款Skyflex双反相机全金属机身,使用120胶卷,拍摄6X6厘米画幅的底片。其取景和摄影镜头Tri-Lausar 80/3.5镜头,光圈为3.5-22。快门速度附图中可见,我就不赘述了。
泡网分: 25.934
注册: 2004年11月
美能达的经典机型之一:Minolta XD7单反相机!
数年前,曾经在色影无忌看到过一个帖子《玩M家手动器材,你需要三部机器 》。其中说到的三部机器分别是X700、XD7和SRT。因为之前很少接触每家的机器,想想不就是三部嘛,于是很快也就搞到了。今天先介绍Minolta XD7。
Minolta XD7是1977年推出的世界上第一台具有光圈、快门速度优先双模式自动曝光的单反相机。这在当时曾轰动一时,继美能达X-1和X-1 MOTOR单反相机之后,理所当然成为最引人注目和具有专业特征的半自动单反相机。
早在七十年代初期,日本的各大照相机制造厂即已开始了照相机自动化的进程。但那时的相机自动化不过是将机械控制曝光的产品改造成为具有自动曝光功能的电子控制相机而已。那一时期制造的自动相机以35毫米单镜头反光形式的产品最多,一般是在手动曝光之外再加一个自动控制曝光模式,或干脆只有一种自动曝光模式(当时称其为单反AE相机),其自动曝光功能的形式或为光圈优先,或为快门速度优先,以至于当时的照相机杂志上不断有争论究竟哪一种“优先方式”最佳的文章频频发表。至1977年,日本美能达公司出人意外地推出了同时具有光圈优先自动曝光和快门速度优先自动曝光,以及全手控曝光功能的所谓“双优先”照相机XD之后,这场争论方告结束。
XD7除了拥有新颖的“双优先”两种自动曝光方式以外,还拥有很多创新性能,其中最值得一提也是往往被人忽视的 “ASC”系统。ASC,美能达称其为“Automatic Shutter-Speed Compensation System”,即“快门速度自动补偿系统”,其工作原理是:当XD7处于快门先决自动曝光模式时,相机按照拍摄者设定的快门速度相机自动设置光圈大小,如果光圈开放到最大或者收缩到最小仍不能满足正确曝光需求,此时相机将自动降低或者提高快门速度,以确保满足正确曝光量。这一领先设计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快门先决自动曝光的曝光准确度,避免由于拍摄者的疏忽或不当设置快门速度而导致的曝光失误,这种特殊的ASC系统实质上是最早出现的程序式自动曝光雏形。早期出产的XD7并没有在相机上突出ASC这一非凡性能,但后期生产的XD7专门将快门速度盘1/125秒档位涂为绿色,就是为了强调这一特殊的先进功能或者说安全机制。但是绿色的1/125秒档位也引出过不少误解,有人据此以为ASC只在1/125秒快门速度上存在,但是实际上只要相机处于快门先决自动曝光方式,ASC在1—1/1000之间的任意档位上都可以发挥作用,前提是设定的快门速度能否满足正确的曝光量。
虽然Minolta XD7定位于中高端,但机身的密封性和耐用性相比Nikon、Canon、Pentax的高端机型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此外XD7缺少快门锁定功能、缺少总电源开关、缺少取景器内照明灯而使得这款产品更加远离高端的定位;此外没有配用的高速过片马达(虽然有卷片器)、没有闪光灯TTL曝光方式。
XD7有多个零售版本,其中XD7是用于欧洲和亚太市场销售的型号,日本国内销售的型号为XD,在北美市场则被称为XD11,三种不同型号在功能方面没有任何差异,各个市场都提供银、黑两种颜色选择,黑色XD7使用金属阳极氧化发黑处理,黑色表层非常坚固,避免了黑漆工艺容易露铜显旧的弊端,算是当时最高级的外观处理方式。XD7问世以后非常受欢迎,从1977年一直持续生产到1990年前后。下图是我手中的银色Minolta XD7。
由于美能达XD7体积小巧、造型精美且自动化程度高,而成为七、八十年代最畅销的几种单反相机之一。它也是于文革之后最早在我国各大报刊发布广告的美能达产品。
即使在今天来看XD7依旧是非常出色的手动单反相机。其全金属的外壳,加上丰富的功能和耐用的刚片快门成为二手市场上是一个相当抢手的产品,同时也是Minolta的发烧友所极其推崇的产品。
Minlota XD7相关技术参数如下:
类型:35mm单镜头反光,光圈优先、速度优先及手控曝光相机
镜头卡口:美能达MD卡口
快门:电子—机械混合控制纵走式金属叶焦平快门。速度为1/1000-1秒,闪光同步1/100秒,机械1/100秒及“B”门
测光:TTL中央重点测光,胶片感光范围由ISO12-3200
曝光补偿:±2EV以内
电源:2枚1.5V硷锰电池或氧化银电池
体积:51×86×136mm
重量:560克
泡网分: 25.934
注册: 2004年11月
头戴皇冠的德国造Del Monta 双反照相机!
这款Del Monta双镜头反光照相机,是德国Montanus公司在年之间的产品,使用120胶卷,拍摄12张6X6厘米画幅的底片。
Montanus公司是一家以塑料成型为其主要业务的集团公司Pothoff的子公司。在1952年,Pothoff看到了以塑料为材质生产相机的商机,于是成立了Montanus开始制造相机,并将其首款产品命名为Plascaflex。关于Plascaflex,我的理解是这样的:Plas应该是英文塑料Plastics的意思,而flex用于相机名称是则是反光的意思,只是中间的“ca”不知道其含义。
到了1954年,为了提升其相机的品牌形象,Montanus公司制造金属机身的双反相机,也就是今天我介绍的这款Del Monta。这个机器的头部有个皇冠的标志,看着比较V5,呵呵。
但估计是为了这个造型的制造方便的原因,取景器采用了塑料来制造,其后果就是取景器的磨损更为厉害,这也正是为何我更喜欢全金属的机器。除了取景器之外,DelMonta机身等其他地方均为金属制造,当然,这个其他部分明显不包括镜头和饰皮,哈哈。
这个机器最为奇怪的地方,在于机身右侧有个可以拿出来的圆筒。此圆筒为塑料制造,一头是个玻璃片,另外一头是空的。您能猜到这个是干什么呢吗?(无奖竞猜,答案在文末,最后一张图片下面)。
Del Monta相关技术参数:
摄影镜头为Pluscanar 3.5/75镜头,光圈为3.5、4、5.6、8、11、16、22。
Velio快门系统,速度为1/10、25、50、100、200, B门。
那个圆筒是放胶卷的,一卷120胶卷正好可以放进去。您猜对了吗?
泡网分: 25.934
注册: 2004年11月
“穷人的Leica”:德国Agfa Ambi Sliette旁轴相机!
Agfa这个品牌的照相机,之前我已经介绍过数款,今天要介绍的则是Agfa的一款高端相机,Ambi Sliette,可换镜头和取景框可调的旁轴相机。
Ambi最早于1956年推出,于1961年停止生产,在这期间,一款生产了两款。早期的Ambi Silette的机身上并没有背带的安装环,后期的从1960年则开始安装了背带环。因此我手里的这台编号KY5587的就属于第二版Ambi Silette了。
Ambi Sliette是一款可以更换镜头的旁轴相机,因此在机身顶部中央左侧有个拨动开关。这个拨动开关从下图中可以看到有35、50和90毫米三档焦距可供选择,以便使用者根据镜头的不同焦距来选择取景器中的取景范围。从下图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黄色的取景范围框和中央的对焦黄斑。
Ambi Silette共用四款配套镜头,分别是Color Solinar 50/2.8标头,Color Ambion&&35/4广角、Color Telinear 90/4中焦以及Color Telinear 130/4中长焦。其中130/4镜头在使用时,需要额外的专用取景器。我这台随机安装的就是50/2.8,我手里还有一颗90/4。35/4和130/4我只是见过图片而已,尚未见过实物。
为了方便更换镜头,Ambi Sliette设计了一套快装系统:你可以将照相机镜头座上的红点与镜头上的红点对准后再安装镜头这种精确方式,也可以很随意地将镜头将镜头向镜头座上一放、旋转即可安装到位这种快速安装方式。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这种快速安装方式对于在某些情况下分秒必争的职业摄影师是多么的宝贵!
Ambi Silette最与众不同的是其取景器的前部,也就是在镜头上方被一块标识了Ambi Sliette型号的金属板所覆盖。如果在不打开这个金属板的黄,是无法取景的。很显然,这种设计在紧急情况下将大大延缓使用者的反应时间,不知道Agfa公司为何要进行这样的设计?
我没有查找到Ambi Sliette当时在德国的售价,不过我手里的一份来自某杂志的复印件上有这样一些数据:1960年在英国买一套带有标头的Ambi Sliette只需要50英镑14先令4便士,90/4镜头的售价是30英镑13先令2便士,130/4镜头连专用取景器的售价是47英镑13先令3便士。而当时普通英国工人2-3个星期的收入则为22英镑10先令10便士。
从上述售价与收入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Ambi Sliette的售价应该是很便宜的,一个英国工人最多只需要1个半月的工资即可购买带标头的套机。想想我们的海鸥相机,无论是双反还是单反,上市时的售价都会超过普通工人一年以上的工资所得了。
因此Ambi Sliette这款可以更换镜头,取景范围可调的旁轴相机就被很多人成为“The Poor man's Leica(穷人的Leica)”了。
Ambi Silette的快门和光圈等参数在下面的图中都能看到,我就不再赘述了。
泡网分: 25.934
注册: 2004年11月
香港制造的Kalimar C64旁轴照相机!
今天要介绍的是一款全包装的Kalimar C64旁轴装相机。
Kalimar公司是美国的一家相机经销商,由Bob Lipsitz在1952年成立。公司成立之初,Kalimar的业务从日本进口Aires 35 开始。随后慢慢开始从许多国家和地区进口相机贴上Kalimar的品牌进行销售。
Kalimar进口的相机主要来自日本、德国、前苏联、台湾和香港等地,中国制造的海鸥双反也曾经被贴牌为Kalimar Reflex TLR在美国进行过销售。1999年,Kalimar公司被天芬(Tiffen)公司收购。
我今天要介绍的这款Kalimar C64旁轴相机就是有Kalimar公司从香港进口到美国,贴牌销售的。该机由香港的Haking(宝源光学实业)公司制造,原型机为Halina Rolls。Halina相机各位应该不陌生了,我之前已经介绍过数款Halina相机了。下图就是其原型机Halina Rolls。
Kalimar C64(Halina Rolls)是一款十分低档的相机,由Haking公司在1963年制造,全塑料材质。其镜头上的对焦标尺和光圈值就是打印在一条窄窄的黑塑料条上,然后粘贴在镜头上的。所以我经眼的Halina Rolls相机,经常会发现调焦标尺或者光圈值丢失的情况。
最为搞笑的就是这个机器的测光电眼(首图中镜头右上方,和Kalimar C64相对应的位置),那里看起来就像是硒光电池的测光电眼,但实际上就是假的,徒有其表而已!
在这款Kalimar C64相机的外包装纸盒上,印有这样一句宣传语“another great kalimar product(有一款伟大的Kalimar产品)”,我想就这款相机本身而言,无论如何也谈不上Great吧,看来老美也有不厚道的地方啊。
泡网分: 25.934
注册: 2004年11月
中国相机:可拍144张的四川造华蓥AE-1旁轴相机!
华蓥AE-1这款相机是由四川华蓥市的国营红光仪器厂在1987年研制生产的,很明显这个品牌就是来自其工厂的所在地华蓥市。不过实话实说,我之前真不知道四川还有个华蓥市(真是太孤陋寡闻了)。
按照庄克明先生《中国照相机》一书中的介绍,AE-1“增加了多次曝光、上弦扳把及旋转式光路分割罩,将自动、手动和多次曝光融于一身,在国产相机中尚属首次”。该项技术在1988年获得了国家专利.
下面我会详细介绍一下这个多用遮光罩:使用这个遮光罩,可以将镜头遮挡1/4、1/2和3/4,配合相机的多次曝光功能,从而可以在一张底片上最多拍摄出四张画面。下面几张图各位一就明白了,这就是为何在该相机的外包装纸盒上“可摄144张”的说明了:一卷普通135胶卷通常可以拍摄36张底片,每张底片曝光四次,不就是144啦。
抛开135胶卷24X36画幅本身就不大,在分割成4个小方块,成像能有多大不论,再加上每次曝光不可能100%保证已曝光的底片部分不受影响,因此我个人觉得这种方式最后的成像质量肯定会受到影响。不过这个做法但是非常新颖,特别是在根本不知道PS为何物的年代,能在一张照片上拍出4幅画面,觉得是个值得炫耀的事情!
华蓥AE-1配用的是40/2.8五片四组镀膜镜头,Cds测光,快门优先,光圈可自动和手到,这在当时应该算是比较先进的了。因此,该机在“1987年12月获得重庆市第二届名优新产品奖杯,1988年3月又获得重庆第二届轻纺产品明星奖杯和荣誉证书”(摘自庄克明《中国照相机》)。
早期的AE-1相机机身颜色为银白色,我手里这台是后期的,机身颜色已经是黑色了。
泡网分: 25.934
注册: 2004年11月
新、奇、特:过片装置在后背上的Agfa Memo相机!
说到Agfa公司,但凡玩过胶卷的朋友,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著名的显影液雷电露(Rodinal),就是由Agfa公司在1892年生产出来的,并一直持续生产了115年!
Agfa是创立于1867年的Aktien-Gesellschaft für Anilin-Fabrikation公司的缩写,该公司在1873年改为有限公司。1925年Agfa公司从德国的拜耳(Bayer)公司手中收购了Rietzschel相机工厂后,将所有的Rietzschel的所有产品加上了Agfa的菱形标牌。1926年,Agfa公司生产出了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Agfa相机后,Rietzschel的名称从其产品上彻底消失了。
1928年,Agfa公司授权许可美国的Ansco公司生产在美国市场销售的产品,这也就是为何今天我们能够看到许多一模一样的照相机,但商标却是Ansco的原因。
今天我要介绍的这款Agfa Memo相机就是由位于美国纽约的Agfa Ansco相机公司在1939年生产的。说道Memo这个型号,Afga和Ansco一共生产了多种相机,都是以Memoll命名的,其中既有普通画幅24X36毫米的,也有18X24半幅的,所以对于收藏Agfa相机的爱好者来说,实在是个麻烦的事情。
Agfa Memo这个型号最早出现在1926年,当时使用的是标准的电影胶片,拍摄18X24毫米画幅,当时被称为“Single Frame(单幅)”,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半幅,因此这款早期的Memo被称为美国微型相机的鼻祖。
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说用标准135胶卷、拍摄36X24画幅的相机被引进到美国,人们也逐渐喜欢上这种画幅更大的机器和胶片,于是Agfa Memo就生产出了拍摄36X24毫米画幅的相机,被称之为“Double Frame(双画幅)”,亦即我们今天我说的全幅相机。我手里这台Agfa Memo相机就属于双画幅,所以在其外包装纸盒上印刷了“Double Frame”字样,用于迎合消费者。
这款机器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其过片方式:通过相机后盖的一个拨动装置,一拨即可完成过片,如下图所示,将红色圆圈中的那个金属扳手向左侧拨到底,同时计数器完成计数。
因为当初使用的胶卷并不是目前我们所通用的普通135胶卷,而是那时的Rapid胶卷,需要两个胶卷暗盒。此外,虽然这种胶卷也是拍摄24X36毫米的画幅,但一卷胶卷只能拍摄24张,因此计数器最大数值只有24。
我手里的这台Agfa Memo除了原配的相机说明书和外包装纸盒外,还有当时销售这台相机的相机经销商的名片,以及一个将拍摄完的胶卷寄回去冲洗的棉质布袋。
此台Agfa Memo相关技术参数如下:
镜头为Agfa Memar 5.6镜头,但焦距没有标明,个人估计应该是标头吧,光圈为5.6、8、11、16。
快门:1/25、50、100,T门、B门。
本帖最后由 SadBear 于
08:02 编辑
泡网分: 25.934
注册: 2004年11月
香港制造的&奶油小生&:Halina Stylematic相机!
说起Halina这个品牌的相机,看起来名字洋味儿十足,实际上是在在香港生产的。其生产厂商为Haking公司,中文好象是宝源光学实业公司。
按照McKeown's Price Guide to Antique and Classic Cameras那本书中的介绍,宝源光学成立于1956年,是由Making Wong(黄克兢)先生一手创办的。但我在庄克明先生《中国照相机》一书和本网的相关资料中都看到,早在1952年,就有Halina AI双反被生产出来了。所以宝源公司究竟何时成立的,我现在还不能确定,欢迎各位同好探讨。
宝源公司的Halina相机虽然品种型号非常多,我经眼的有超过70种之多!其中包括了双反、旁轴等等,但主要以简易和相对低端的为主,因此不被“主流”收藏者所关注,但我知道有些国产相机收藏者都藏有不少Halina相机。
Halina相机的产地有很多,我手里的就包括了中国(Made in China)、香港(Made in HongKong)、澳门(Made in Macau)、台湾(Made in Taiwan ROC)、英属香港(Made in British HongKong)、帝国制造(Empire Made),以及泰国(Made in Thailand)等等。
按照中华相机网网友EricLai的介绍,早期香港的工业制品很少,还行不成规模化的香港制造(Made in HongKong)。因此一般都用当时香港的宗主国大英帝国来作为产地(Empire Made)。所以标明Empire Made的实际上都不是英国制造的,而是英国在海外的殖民地的产品,英国本土的产品一般标明Made in UK或者Britain。
后来随着香港工业的不断发展,香港制作的东西越来越多,但并不被世界范围内所介绍,于是产地标明英属香港制造(Made in British HongKong)。再后来,香港的产品质量为大众所认可和接受,因此香港的产品终于可以光明正大的标明香港制造了(Made in HongKong)。
介绍完Halina这个品牌的情况,我回过头来再来说说今天要介绍的这台Halina Stylematic。此机由塑料材质制造,整体外观颜色为奶白色,所以我将其称为“来自香港的奶油小生”。
Stylematic使用126胶卷,因此它的生产时间应该是在1963年之后,因为Kodak实在1963年才首次推出126胶卷的。就其技术参数而言,实在是乏善可陈,因为这款机器在当时也就是款“傻瓜相机”而已,只有一趟快门速度,焦距和光圈也都是固定的。使用者唯一可做选择的就是是否使用闪光灯而已。而且该机使用的是外置闪光灯泡,使用两节7号电池作为闪光灯的电源。
我手里这台应该是当时作为一套销售的,包括了一卷Kodak的126胶卷和一个外置闪光灯,这个闪光灯可以闪光四次。
泡网分: 25.934
注册: 2004年11月
方头方脑的小家伙:德国造Leidox旁轴相机!
Lediox是德国Leidolf公司于1950年制造的一款旁轴相机,使用127胶卷拍摄4X4厘米画幅的底片。
Leidolf公司由Rudolf Leidolf于1921年在德国Wetzlar成立,当时的主要产品是生产显微镜所有的镜头。二战结束后,Leidolf意识到大众对相机的需要会越来越多,于是决定开始涉足相机行业,并于1949年生产出了该公司的第一款相机Leidax。但由于Leidax的名称过于接近德国的著名品牌Leica(其实我觉得差别还是非常明显的),不得不在1950年改为了Leidox,也就是今天我介绍的这款相机。
正是由于上述改变,所以现在找一台Leidax名称的相机,就变成了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在《McKeown's Price Guide To Antique & Classic Cameras》(年版)中,Leidax被评价为“RARE(罕见)”。
Leidof公司后来也生产过几款其他型号的相机,但都属于相对简单型的,并最终于1962年停止了相机的生产。
今天要说的这款Leidox旁轴,实际上是Leidox的改进型,Ia型,快门由早期的Vario升级成了Prontor-S,快门速度有所增加,不过镜头仍是f3.8/50mm镜头,测距方式也保持了估焦测距。
Leidox的后背打开方式很特别,其释放装置不像绝大多数旁轴相机将释放开关放置在底部,而是在机身的两侧,与穿放相机拎带的那两个“耳朵”合二为一了。当需要打开后背,放取胶卷的时候,将那两个“耳朵”旋转90后,才能打开后背。这是我看到的最有意思的释放装置了。
Leidox相机外形极为简单,基本上就是个规规矩矩的矩形,所以我将其称为方头方脑的小家伙。
还有一点,就是我在此台相机上没有看到任何产地的文字,这一点貌似不符合德国人的严谨吧。
泡网分: 25.934
注册: 2004年11月
熊看 发表于
聊几句当年试拍这种相机的感受:
这架长城PF单反相机当年满足了一些工资几十块钱、又想圆单反梦装门面的工薪层,那时候挎个单反相机是专业记者的象征,但是大多数人对进口单反只能是看看而已,国产的海鸥、珠江、孔雀等专业单反也大多是可望不可得,于是纯业余级的长城PF单反相机似乎就有了巨大市场。
但是这架相机的外观粗糙性能太差、全塑料机身操作手感也差、画质等专业指标很一般,仅仅适用于拍摄纪念照等低端题材被叫做“傻瓜单反”,关键是价格并不便宜,所以最终没能形成气候。
它和长城120单反采用了类似原理的翻斗式快门,当年我们叫它“簸箕快门”,“扑塌”、“扑塌”的快门声很有特色,尤其是单反相机带内置闪光灯在当年很是新奇!欢迎这种真实的评价和感受!谢谢!
泡网分: 74.022
精华: 1帖子: 10344
注册: 2007年08月
聊几句当年试拍这种相机的感受:
这架长城PF单反相机当年满足了一些工资几十块钱、又想圆单反梦装门面的工薪层,那时候挎个单反相机是专业记者的象征,但是大多数人对进口单反只能是看看而已,国产的海鸥、珠江、孔雀等专业单反也大多是可望不可得,于是纯业余级的长城PF单反相机似乎就有了巨大市场。
但是这架相机的外观粗糙性能太差、全塑料机身操作手感也差、画质等专业指标很一般,仅仅适用于拍摄纪念照等低端题材被叫做“傻瓜单反”,关键是价格并不便宜,所以最终没能形成气候。
它和长城120单反采用了类似原理的翻斗式快门,当年我们叫它“簸箕快门”,“扑塌”、“扑塌”的快门声很有特色,尤其是单反相机带内置闪光灯在当年很是新奇!
泡网分: 25.934
注册: 2004年11月
中国相机:北京制造的长城PF-1单反相机!
长城PF-1单反相机,由北京照相机厂在1982年开始研制,1984年初研制成功,并于同年10月通过当时的机械工业部的相机定型鉴定。当时上市的零售价为275元。
长城PF-1采用了四片三组的长城40/2.8镜头,翻斗式机械程序快门,光圈值为2.8、4、5.6、8、11和16。
该机内置测光系统,测光结果通过三个Led发光二极管在取景器中进行显示:两个红色表示过曝或者欠曝,绿色则表示包装正确。在PF-1的说明书中,并未说明使用的是哪种测光方式,不过我在庄克明先生的那本《中国照相机》一书中看到的是Cds,也就是硫化镉测光系统。
PF-1内置闪光灯,使用闪光灯时需手动将闪光灯向相机上方推起,倒片扳手旁边的就是闪光灯充电指示灯。
因为采用了翻斗式快门,长城PF-1整机是否小巧,与一台旁轴相机大小无异。但是作为一台单反相机,却无法更换镜头,这在设计上明显存在不合理之处,使其实用性收到了很大的局限。不过庄克明先生对PF-1相机的评价似乎不低:“为我国单反相机多方向房展起了导向作用”。
长城PF-1机身为塑料材质,整机重量按照说明书上的数据仅为334克,外形尺寸为144X87.5X75毫米。
泡网分: 25.934
注册: 2004年11月
日本制造的雅西卡Yashica J旁轴照相机!
Yashica J由日本Yashica公司在1961年推出,当初的定位就是面向那些预算有限的使用者的,因为指标更高的Yashica Lynx 1000和Yashica Minister系列旁轴也基本是在同一时间问世的。
Yahsica公司初创于1945年,当时的名称是Yashima Seiki Seisakusho (八洲精機製作所)。成立初期,它主要是作为其他公司的分包商来运营的,而且成立之际正值二战结束前,因此军用引信和弹壳成了该公司的主要产品。在二战结束后,该公司主要业务就是为其他公司生产钟表和电子设备的配件。
1953年,Yashima制造出了该公司的第一款照相机,为一家经销商制造的6X6画幅的Pigeonflex双反相机。随即在当年月份,公司的名称变更为Yashima Kōgaku Seiki K.K.(八洲光学精機㈱)。同样是在1953年,Yashima推出了自有品牌的Yashimaflex双反相机。
1957年,知名度颇高的Yahica-Mat系列双反问世。也就是在这一年,Yahica公司在美国纽约成立,成为进军日本海外市场的第一家子公司。
到了1973年,Yahica已经发展成为具有相当丰富产品和生产经验的电子相机制造大户。为了进一步提升品牌认知度和在激烈的35毫米单反相机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Yahica公司与Carl Ziess公司合作,推出了电子快门系统的Contax单反相机。新的Contax RTS在1974年的Photokina(世界影像博览会)首次亮相,并引起轰动。
Carl Zeiss这种Contax相机设计了一些了的镜头,这种镜头的卡口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Yahica/Contax(Y/C)口。随后Yashica也开始推出兼容Y/C口单反相机,如FR和FX系列。
1983年,Yahica公司被日本另外一家公司Kyocera(京瓷)合并。
简单介绍完了Yashica公司的历史,我们回过头来说说今天的这款Yashica J。Yashica J只能说是一款中规中矩的旁轴相机。因为面向相对低端的使用者,因此其技术指标相对较低。
Yashica J的快门速度只有1/25、50、100、300四档,没有慢门,镜头为Yashinon 45/2.5镜头。虽然装备了联动的黄斑测距,但却没有自动视差纠正功能。
泡网分: 25.934
注册: 2004年11月
xinxiliu 发表于
这部相机品种稀少应该很珍贵。我相信,但估计我买不起,而且不在我的兴趣范围之内。
泡网分: 71.625
帖子: 14512
注册: 2002年05月
SadBear 发表于
没有。这部相机品种稀少应该很珍贵。
泡网分: 25.934
注册: 2004年11月
xinxiliu 发表于
今天翻看老杂志,2001年第8期《大众摄影》刊登吴刚的一篇文章,该文介绍了尼康M-35S变形相机。该相机机身没有取景对焦装置和快门结构,快门在镜头上,拍照时插上机身与镜头处的挡板,将镜头平行滑出机身,利用毛玻璃取景对焦后再将机身滑回机身抽出挡板再按动快门曝光拍照。该相机诞生于1967年。不知楼主是否收藏有?没有。
泡网分: 71.625
帖子: 14512
注册: 2002年05月
今天翻看老杂志,2001年第8期《大众摄影》刊登吴刚的一篇文章,该文介绍了尼康M-35S变形相机。该相机机身没有取景对焦装置和快门结构,快门在镜头上,拍照时插上机身与镜头处的挡板,将镜头平行滑出机身,利用毛玻璃取景对焦后再将机身滑回机身抽出挡板再按动快门曝光拍照。该相机诞生于1967年。不知楼主是否收藏有?
泡网分: 25.934
注册: 2004年11月
来自德国的小精灵:蔡司Zeiss Werra旁轴相机!
说起Zeiss公司,大家绝对不会陌生,生产的各种镜头以优异的成像闻名于世。但其生产的相机,貌似并没有取得与Zeiss镜头齐名的声望。今天我要介绍的就是一款Zeiss生产的相机Werra Mat E。
Werra系列相机是德国Carl Zeiss Jena工厂(千万别和我说你不知道CJZ啊!)在1954年推出的一款设计极为精致,同时也极为独特的旁轴相机,使用135胶卷。
Werra相机的最为独特的地方,就在于它的过片与快门上弦方式:直接转动镜头外围的那个圆筒(抱歉,我找不到更为恰当的词汇来描述这个装置),也就是下图中的带有黑色花纹的那个圆圈状物体,即可完成过片和上弦。这一点好像在其他任何一款相机上都没有看到过,而通常的相机总是依靠过片扳手或者旋钮来完成这个工作的。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过片设计,使得Werra系列相机的设计可以变得极为简洁:相机的顶部除了一个快门按钮(后期的增加了闪光灯插座)外,没有任何其他的调节装置,所有的调节与设定都可以镜头筒上完成在因此在我眼中,一台Werra相机就像是睁着大眼睛的小精灵一般,特别是安装上其附带的遮光罩。
Werra系列相机从1954年推出后,发展和衍生出了多个型号,包括Werra 1-5,以及我手里的Mat和后来的Matic等等,其型号的差异无非就是增加了测光表与是否可换镜头而已,外形上并没有明显的变化。
Carl Zeiss Jena在1964年并入VEB Pentacon后,当时的董事长Siegfried B?hm认为公司的发展重心应该在光学制造和单反上,所以在1966年后便停止了Werra系列简单小旁轴的生产。
我今天介绍的这款Werra Mat E是1965年的产品,在顶部增加了闪光插座和测光显示窗口。我手里这台带有原配的镜头盖、相机皮套、说明书和外包装纸盒。
提醒一下准备收藏Werra相机的各位:Werra相机的镜头盖,是Werra相机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它同时可以当作遮光罩使用。
另外,因为早期的Werra相机饰皮为橄榄绿色(黑色饰皮是从1960年开始使用的),所以很多卖家都说是军用版。其实Werra相机并没有用军事上,说是军用版不过是一种借以提高售价的销售手段而已。
泡网分: 28.851
注册: 2003年06月
留爪,慢慢看
泡网分: 24.038
帖子: 4260
注册: 2005年07月
泡网分: 23.287
帖子: 2529
注册: 2005年06月
泡网分: 25.934
注册: 2004年11月
威猛的美国造测距版柯达Kodak 35旁轴照相机!
Kodak 35相机由美国Kodak公司在1938年制造,是Kodak公司在美国制造的第一款使用35毫米胶片的相机。在此之前的35毫米胶卷相机一直由德国的柯达公司制造。
但到了二战爆发前的几年,各种麻烦不断,Kodak公司意识到他们不能在完全依靠从德国柯达公司进口相机了。而柯达德国公司是唯一生产柯达35毫米胶卷相机的厂家,包括取得了非常成功的Kodak Retina相机相机。
最早的Kodak 35相机并没有安装对焦装置,完全靠使用者的经验和眼力估焦测距。两年之后,升级版的Kodak 35旁轴相机问世,也就是今天我要介绍的这款,升级版配装了单独的测距系统。
但是不知道Kodak公司是否处于市场宣传和营销的考虑,并没有给升级版的Kodak 35命名新的型号,依然用的是Kodak 35。所以这给后人在区分升级版与早期版的时候制造了混淆,因此之后的相机收藏家和爱好者在谈到升级版的Kodak 35这款相机时,通常会以“测距版Kodak 35”来说明。
Kodak 35测距版的最大特征就是在镜头旁边增加了一个齿轮用于调焦。另外就是在镜头与齿轮相对的另外一侧,增加了一个外部的传动机构,用于测距。如下图所示:
测距版的Kodak 35虽然使用了塑料材质作为过片和回片旋钮,但是其内部的过片齿轮却一律才有了金属材质,因此测距版的Kodak 35本身的份量并不轻。
我手里这台测距版的Kodak 35虽然是在美国制造的,却于1950年在Kodak的伦敦公司进行过保养,不知道这其中又会有什麽样的故事?
泡网分: 25.934
注册: 2004年11月
tkartist 发表于
太长,马克一下,慢慢看欢迎观临,我慢慢写,您慢慢看。
&版权所有:&&桂ICP备号&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联照相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