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务与修养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系

&|&&|&&|&&|&&|&&|&
富二代首先要富个人品德修养
人民网北京3月7日电 今日下午,全国道德模范、江苏省政协常委陈光标通过本网发布“培养合格民营企业接班人的建议”。全文如下:
各位企业家朋友们:
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来的财富创造和积累,中国已完成了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的塑造,即将迎来历史性的财富传承。有报告显示,在我国600多万个家族企业中,80%以上的创业者希望由孩子来继承自己的事业,其中65%以上将在未来10年密集交班,中国即将迎来民间财富从第一代创业者向第二代转移的高峰期。
“富二代”能否顺利接班、他们的品德素质关系到整个中国民企能否在市场经济改革之路上顺利、稳健地成长、发展。相当长一段时间,家族企业将是我国民营经济成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活力源泉。因此,提高“富二代”的“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的全面素质,是一桩有益于全社会的事情。
富豪家长当然非常重视“富二代”的教育,但存在教育误区。调查显示,64%的民营企业家在培养继承人的时候最重视接班人的经营能力,30%的人则认为接班人最需要较强的事业心。作为企业未来的接班人,经营能力、创新思维和合理的商务管理知识结构是他们必须具备的素质。不少企业家把子女早早送出国门接受“精英教育”,希望让他们吸收国外先进的商务理念和管理模式。但这些我们家长花费重金送出国门,被国外的精英教育和财富氛围熏陶过的“富二代”,学成归来后能够承担起我们这些家长的重托吗?我们认为,不少企业家忽视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在学会做事之前,首先应该学会做人。我们在培养企业接班人管理知识技能的同时,要加强他们的个人品德修养。要做好企业,未来的企业家必须先要把这个大写的“人”字写好!
无论是家长,还是社会,对当前不少“富二代”行为表现出更多的忧虑。
我去年曾经对200多位企业家的第二代进行了一个调查,发现至少有60%左右的“富二代”过着奢华、高消费的生活,他们依托上辈财力仅仅满足于开好车、住、痴迷奢侈品的消费,与生俱来的富足,使他们对宽容和感恩理解得不多,对勤勉与节约实践得很不够。一起“飙车案”把“富二代”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而近两年频繁出现于各大报章和网络的“炫富”等“富二代”的代名词也表明了整个社会对富二代炫耀财富、漠视生命行为的强烈不满。
在社会学者袁岳的眼里,中国的“富二代”们即有五种表现:一、明显不成器,缺乏危机感与对于压力的心理反应机制;二、缺乏对父辈事业所在社会环境的认知;三、具有在优越生活环境中形成的消费能力,极端缺乏对自我、社会关系与团队的管理期待与能力;四、缺乏自我节制与妥协能力,个性比较张扬;五、物质至上思想突出,极度缺少公德修养与道义感召力。个别“富二代”的胡作非为,还会让公众对“财富 ”产生仇视心理,不理解财富的善意力量,影响到社会正常的财富生态和创富机制。这是我们大家不愿看到的,也与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宗旨完全背离。这些问题是我们忽视对“富二代”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所导致的结果。
富二代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物质上极度富足,精神上却背负不能承受之重。他们中有养尊处优放纵自我的不良分子,也有不少品行端正出类拔萃的优秀青年。未来,他们中的大多数将成为占中国民营企业90%的中国家族企业的掌舵人,他们的手中将掌握中国大部分民间财富及社会资源。因此,加强对“富二代”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合格的民营企业家接班人,不仅仅是企业家自己的“家务事”,也是全社会的责任。为了让“富二代”学会“做人”,我建议如下:
一、加强爱国情感教育:国家兴则企业兴 国家强则企业强
要通过自己企业发生的一些生动的案例,对孩子进行爱国情感教育,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要让他们知道和了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国民族资本家的艰难创业血泪史,深刻理解并铭记只有国家兴则企业兴,国家强则企业强,时刻牢记自己首先是中国的企业家,绝不能做有损祖国和民族利益的任何事情。这一点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尤为重要。
二、加强健康的财富观和法制观的教育
许多“富二代”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守法、不懂做人的接班人将来都难以自保,又何谈守业乃至创业呢?“富一代”们留给“富二代”最宝贵的财富,就是培养他们健康健全向上人格,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平等意识和法律意识。
要教育他们拥有健康的财富观,从心态上让他们摈弃“钱是万能的”的错误认识。一些“富二代”的孩子认为钱能摆平一切,放荡不羁,为所欲为,没有平等意识和法律意识,甚至做出危害公共安全的违法事件,最后身陷囹圄,令人扼腕。
三、父母言传身教,谨言慎行,做孩子的好榜样
我们经常可以从媒体上看到 “富二代”的炫富行为,一系列的负面新闻给社会民众造成了一种“富二代都是败家子”的不良印象。有人会说是家长教育不严,培养失败。我们应该更深层次的去看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会被教育成这个样子。我觉得,这需要我们企业家、我们做父母的身上找些原因。
这么多年,我不仅重视环保、慈善事业的发展,更注重对子女的言传身教。我的儿子在5岁的时候,别人问他:“你爸爸的公司叫什么”,儿子回答:“叫黄埔捐钱公司”。我常怀感恩之心,积极投身慈善事业,不仅是在尽一个企业家应尽的义务,也希望影响着孩子对慈善、对良心的认知。
有人说,从一个孩子的言行举止,就能想象到他的父母是一个怎样的人,可见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有多大。目前,国内很多富豪的生活作风张扬,铺张浪费成风,但是在关爱社会方面却都不积极。我们社会需要更多懂得回报社会关爱民生的比尔?盖茨式的企业家,而不是热衷于争豪斗富、铺张浪费的暴发户。李嘉诚所言:真正的富贵,是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能用你的金钱,让这个社会更好、更进步、更多的人受到关怀。而我们,首先要关怀的恰恰就是我们的子女,要培养他们热心公益,热心慈善,发扬中国传统美德。
四、感知创业艰辛,树立守业信心
中国的传统理念中,“再穷不能穷孩子”,而我却认为“再富不能富子女”。 我们这一代企业家很多从田埂中走来,经历了艰苦的创业过程,而我们第二代则是站在我们肩膀上起来的,在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在优越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应该立足脚下,展望未来,中国民营企业的世界梦想需要靠他们去完成落实。
我的儿子在刚学会走路的时候,就接受“吃苦教育”,被灌输“饮水思源”的古训。我带他去农村体验生活,带他去我工作的地方,让他认识到钱是辛苦工作的收获,钱也不是万能的,要懂得珍惜。
“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这是美国大王卡耐基的一句名言。我将来财产不会留给子女,只会尽可能的去做慈善,发展中国的慈善事业。一个人的财富是自己生命时光的凝结,能主动捐出自己财富,是在善良心态的感召下的举动。这种善良情感的萌生和巩固,对后代的成长和成功是有很大好处的。在必要情况下,我还会让我的孩子走一走我赤手空拳打天下的道路,去体会创业的艰辛。
我们要用更多的时间培养孩子完善的人格,培育他们的精神世界。明德尚美、遵纪守法、敬仰生命、关爱他人这些基本的德育常识,有待在“富二代”教育中得到彰显。还要培养他们创业、创新、创优的精神,要他们知道,创业难,守业更难;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要有能力要具有时代感,因为他们是在民族伟大复兴的背景下的新一代民营企业家,要他们时刻牢记经商做生意“诚信”第一。让他们了解自己的父辈有很多是从田埂走来的,站在我们的肩膀上起来的,要有世界眼光。要做大做强,走向世界看企业,要有博大胸怀,放眼世界,胸怀祖国,要充满理想,有伟大的目标,坚强的体质,未来的事业靠他们完成落实,而且不仅继承还要发展。
五、常怀感恩之心,回报社会
除了金钱,富爸爸们更应该给予孩子的是充满关爱和鼓励的生活环境及宣讲责任。有意识的对孩子进行意志品质的磨练,培养他们的上进心、责任心,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培养他们正直的品德,这些教育也不能忽视。
我们要告诉孩子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要常怀感恩之心,富了要懂得感恩回报,更不能为富不仁。我们的财富是以党的改革开放和致富政策作保障,全中国人民支持并给予的。不然,我们的钱从何而来?人民是我们财富积聚的支付者,有了财富回报人民理所当然。这既是感恩,也是公道。作为民营企业家,如果没有党的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好政策,没有以人民为基础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就没有我们民营企业大发展的今天,所以我们必须要感恩国家、勇于为国家分担责任;感恩社会,勇于承担全社会成员财富再分配的社会责任。用我们的真心真情、真金白银去回报社会、回报人民!这一点一定要让我们的“富二代”牢记心间,不要闹出“何不食肉糜”这样的笑话。
作为未来的企业家,感恩还体现在尊重员工之中,需要深谙管理员工、关爱员工之道。
六、提供充分的历练机会,在实践中磨练出优秀的品质
培养接班人绝非易事,是一个长期而又系统的工程。管理是一门实践科学,优秀的企业家一定是“做”出来的,在大量的管理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学习、思考和总结,才会不断自我完善和提高。我们要为他们提供磨练的机会。或者让他们从基层开始锻炼逐渐走到高层;或者给他们独立的空间让他们锻炼。
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遇到过挫折,也就不能磨练出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等优秀的品质。这些品质正是作为一个企业领导人的必要素质。没经历、无体验,无体验、没经验。一个没有丰富生活阅历的人,是很难带企业去更高的目的地的。这真是“富二代”接班过程中的很关键的困难。
七、要智爱不要溺爱
溺爱是低层次的爱,真正的爱是理智的高尚的爱。古人说,慈母多败儿,娇子如杀子。人生有常态,孩子没有就业前,不挣钱,就要过节俭的生活。但有的企业家朋友们却忽略了这一点,给孩子很多钱,这样使得孩子从小就成为财富的奴隶。也会让孩子觉得,一切都很容易,什么都可以用钱摆平。所以真正的名言应该是:再穷不能穷教育,再富不能富孩子。
我还要奉劝我们的企业家家长们不要过度地满足孩子,不让孩子受任何委屈。在现在的中国家庭,这是一个趋势。这会造成孩子不能等待,会变得越来越任性、冲动,不能克制、忍耐,容易攀比,易受诱惑。这样的孩子怎么能够担负起未来企业领导者的重担呢?
作为“富二代”的家长,许多成功人士确曾经历了艰难困苦的奋斗历程,因为忙于事业,对孩子疏于管教,加上“不想再让孩子吃苦”的想法,导致对孩子过于呵护。而“过犹不及”,他们错就错在对孩子只注重物质给予,却缺乏精神培养,没有让孩子养成一些重要的性格和品质,比如,意志力、拼搏精神、责任感等。这直接导致了孩子人格上的不健全,因此才会有他们的挥霍无度、有恃无恐、漠视生命,危害公共安全毫不在乎,这是“富二代”教育最大的失败。
八、关心他们心理健康,让他们交益友离损友
要知道“富二代”也面临大量心理压力,需要及时排解。他们不少人也很努力,也都不想让自己的父辈失望,甚至于因为不想毁了父辈的事业,放弃了自己很多的东西,承受了很多同龄人都无法体会的压力,对于他们,我们整个社会都应该怀着一颗包容的心,关键的时候帮帮他们,有了问题的时候扶扶他们,因为少数人的过失而给他们贴上负面的标签,对于整个的富二代群体而言是不公平的。
除了家庭教育,朋友的影响也非常巨大。我们要教育他们: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守信的人交朋友,与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两面三刀的人交朋友,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我相信只要我们的企业家朋友们能够加强自己对对接班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对目前“富二代”存在的问题时刻警醒,我相信“富二代”只要忠于国家,踏实肯干,不折腾,还不忘未雨绸缪,把人做好,具有较高的修养,就一定能成为合格的民营企业接班人,让我们这一代靠艰辛打拼建立的企业在我们的接班人手中继续发展壮大,造福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频道头条 Big News
ArpAdPro_Date_End -->
ArpAdPro_Date_End -->
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
凤凰网财经
今日热图昨日热图
最热万象VIP佛学与人生修养
您所在的位置 :
佛学与人生修养
作者 : 李尚全
各位同学:  
&&& 下午好!我受单强院长的邀请,在团委书记俞芬女史的安排下,现在跟大家一起来讨论佛学。俗话说,佛法无边。我们总不能在今天漫无边际地乱侃胡吹一统吧,白白浪费大家的宝贵时间。还是单院长有智慧,他让我以人生问题为契入点,来展示佛教人生观,目的在于开拓同学们的视野,为我们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提供一个新的参照物。我想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创举,因为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只有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联姻,才是中华民族的现代文化,也才是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这对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应该说是有重大现实意义的。下面我们就从“佛学”和“人生”这两个单词涵义的界定说起。
  一、对“佛学”和“人生”涵义的界定
  1、“佛学”有两个基本的涵义
  首先,就哲学社会科学而言,佛学指的是一种哲学思潮,或者是一种研究佛教的学问。
  其次,就佛教信仰而言,佛学指的是一种宗教修养的内容,包括戒、定、慧三方面的内容,又叫“三无漏学”。“无漏”,就是没有烦恼、没有痛苦的意思。戒学就是有关佛教徒的生活方式的学问,属于伦理学研究的内容,简单地说,就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定学就是有关佛教徒修炼的学问,是一种思维的思维活动,用佛教术语来说,又叫“止观双修”,实际上是一种思维方式,用佛教的话说,就是“自净其义”;慧学,实际上是一种人生境界,或者说是佛教的价值观。这三者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佛教修炼过程,由戒生定,再由定生慧。我们本次讲座所说的“佛学”,就是指这方面的内容。
  2、“人生”也有两个基本的涵义
  首先,就哲学社会科学而言,“人生”指的是人的生存或生活方式,就是人们常说的“命”,或者叫“命运”。日本松下电器集团奠基人松下幸之助先生认为,“在我们的人生中,令人感到好似有一种人的力量无可奈何的巨大力量,即所谓的命运在起作用”。显然,松下先生认为,人生即命运,命运即人生。既然人生即命运,命运即人生,人们就对人生问题或者说命运问题,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有的人主张“尽人事以待天命”。但也有人主张“对待命运不应当听从,应当开拓”。
  日本创价学会名誉会长、国际创价学会会长池田大作先生根据佛教教义,对“命运”做了这样经典性的定义,他说:
  命运可以说是每一瞬间的行为、精神的轨迹造成的。如果认为是这样,那么命运也是可以通过我们生命的机能来开拓的。我主张一方面要承认命运的巨大力量,同时要在我们生命的深层发现和发掘足以改变命运的更大的力量。我认为这么做是与开拓命运密切相连的。
  如果从比较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对人生问题作出深刻反思的是古代印度的知识分子。古代印度人把知识分子叫婆罗门,他们集宗教知识和世俗知识于一身,其社会地位,在印度种姓制度里,处于最高地位。由于婆罗门首先是宗教家,所以他们传授的知识以宗教知识为主,世俗知识为辅。因此,他们对人生的看法,或者所持的人生态度,往往与婆罗门教的祭祀和修炼关系十分密切。也就是说,他们把人生问题等同于宗教问题,或者说用宗教祭祀的方式来改造人生问题,把人生命运押在了神的保佑的赌注上,如果神不保佑,人就会倒霉的,所以在人的一生中要举行许多宗教祭祀仪式,诸如受胎式、求男式、分发式、命名式、养哺式、入门式、归家式、结婚式等等。
  就人的一生而言,婆罗门教认为,人的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就是所谓的“四行期”,即把人生分为连续相贯的四个阶段。这就是在7岁的时候,举行“入门式”,进入人生的第一个时期,叫“梵行期”。所谓的“梵行”就是要过长达20年的禁欲主义生活,学习宗教知识,特别是当时流行的各种世俗知识。实际上古代印度婆罗门教提倡的“梵行”,与现代从小学到大学的学历教育基本吻合,但最近几年,提倡大学生结婚,这个新兴的社会问题还在讨论之中,有人赞同,有人持反对意见,但无论怎么说,现在已经出现了少数大学生夫妇,现代教育的“梵行期”已经被打破,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应该保留现代学历教育的“梵行期”,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青年学生过早的过家庭生活,似乎对学历教育不利。人生的第二个时期,叫“居家期”,据说从27岁到50岁的23年间,从事物质生产,培养后代,到50岁就从繁重的家务生活中退休,开始进入人生的第三个时期。第三个时期叫“林栖期”,就是到深山老林里过隐居的“出世生活”,它是人生的转折点,也是由感性的人生转向理性的人生阶段,要对“梵行期”和“居家期”的50年感性人生进行深刻地反思,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完成理想人格,就进入人生的第四个时期,叫“云游期”。
  云游期是人生最宝贵的时期,它以拖钵乞食的方式,向过感性生活的人们传递人生的真、善、美的价值取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夕阳无限好”,“人临死时,其语也善”。但大约与中国春秋时期相当,在中国的山东出现了孔圣人的同时,也在今天的尼泊尔境内出现了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的姓是乔达摩,名悉达多,出身的民族是释迦族,而“牟尼”是梵语音译的汉字,意思是圣人。所以释迦牟尼的意思就是释迦族的圣人。在古印度的文化传统里,圣人就是在“林栖期”参透了人生真谛,拥有宗教知识和世俗学问的大婆罗门。但是,悉达多出身于王族,在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里,属于二等公民,叫刹帝利,在社会地位上低于婆罗门,高于第三等公民,即吠舍阶层。吠舍就是从事于工农业和商业的人们。另外,在古印度的种姓制度里,还有等外阶层,叫首陀罗,这是一个被剥夺了受教育权利、不能过宗教生活的阶层,从事屠宰牲畜等低贱的社会职业,称为“一生族”,而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有受教育和过宗教生活的权利,所以称为“再生族”。用今天的话说,再生族是没有剥夺政治权利的人,而一生族是被剥夺了政治权利的人。
  悉达多的横空出世,在于打破了婆罗门教设置的人生程序,他在过完梵行期的学生生活后,刚过了一年的家居生活,就出家过林栖期生活,长达10年,最终参透了人生问题,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成为彻底觉悟的人,梵语叫佛陀,中国人简称为佛。从此以后开始了长达45年(也有人说50年)的云游生涯,组织僧团,宣传他的解决人生问题的答案,这就是佛教。
  其次,就佛教信仰而言,人生问题,又叫“六道轮回”的问题。
  佛教认为,生命有四种产生的途径,六种存在方式,彼此之间可以互相转换。生命产生的四种途径是胎、卵、湿、化。像人、牛、羊、猪、马之类的生命现象,就是胎生的生命;像麻雀、鹦鹉、鸡、鸭之类的生命现象,就是卵生的生命;像鱼、蚊子之类的生命现象,就是湿生的生命;就第一个生命现象而言,基督教认为是上帝创造的,佛教反对这种神创说的生命起源理论,认为第一个生命现象是化生。所谓的化生,就是在具备生命现象产生的特殊环境里和时间里,各种有机物质结合在一起,突然产生出来的生命现象。所以佛教是不承认达尔文的进化论的,认为地球上的人类是从叫光音天的外星球迁徙而来的,并不是从古猿演变而来。第一批蚊子、人身上的第一批虱子,是人身上的湿气所生的生命现象。人是胎生的生命显现,但也可以转化成卵生、湿生、化生的生命现象,这就是佛教所说的人的精神不灭、六道轮回转世的理论。所以佛教所说的人生问题,实际上是六道轮回转世的问题。民国时期的佛教改革家太虚大师,就是这样认为的,他把人生问题称之为“人生佛教”。他首先对“人生”作了这样的定义:
  狭义说,(人生)是人类整个的生活;广义说,人是人类,生是九法界的众生。人类是九法界一切众生的中枢,一念向下便为四恶趣等,一念向上便为天及三乘等,故人类可为九法界众生的总代表,也就是九法界众生的转捩点。
  在这里,太虚大师所谓的“人”,是指人类,而“生”则指九法界的众生。佛教所说的九法界的众生是指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前面的六类就是六道轮回链条上的众生,而后边的声闻、缘觉、菩萨三类是人道里边的佛教徒。所以太虚大师所说的九法界,就是六道轮回的人生问题。在六道轮回的生命链条上,人类是六道轮回的支撑点,“一念向下便为四恶趣等,一念向上便为天及三乘等”,这是因为,全宇宙的一切存在,尽是众缘所生,由于因缘和合关系相续,流行为宇宙间一切存在的事物。一切存在中,有一部分是有情众生,是指具有情感意识的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及天等。众生中的人,是众生中具有聪明才智的一种,古谚曰:“人为万物之灵”。因为它太灵活,所以向上也容易,向下也容易,人做得不好就可以堕下,做得好就可以向上。若不能向上,总要保持为人之道,无使堕落才好!
  可见,在六道轮回里,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做人的问题。在如何做人的问题上,太虚大师提出了“人生佛教”,指明了人“做得好就可以向上”的路径,他说:佛教,狭义说,佛是释迦牟尼佛,教是释迦佛所说三藏十二部的学理,亦曰“佛学”。广义说,一切众生皆是佛,一切世间及众生的思想行为、精神物质、正报依报的一切,总不出佛说的因果法则,故亦曰“佛法”。所以,普泛言之,佛教是一切众生所依的佛教;切近言之,就是“人生的佛教”。
  二、苦:佛教对人生问题的经典结论
  刚才我们说过,佛教所说的人生问题,就是六道轮回问题,也就是人的生死问题。一个人从出生到老死的近百年当中,佛教用一个“苦”字来概括。其实,在现时社会中,我们常常听到上了年岁的人会这样说,“苦了一辈子,什么也没有得到”的人生感叹。这是佛教所说的苦的人生观的最好例证。佛教关于人生是苦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佛教对苦的定义
  大约从5世纪开始,在中国汉传佛教界流传着一本叫《成实论》的书,这是一本佛教概论性质的理论著作,它对苦的诠释是:流转的现象,流转的规律。流转指的是变化。所以,佛教里说的苦,不光是痛苦的意思,更主要得是运动变化的意思。
  2、佛教对苦的分类
  佛教对苦的分类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苦、六苦和八苦三种。所谓的三苦是指:
  (1)苦苦:“苦苦”是能够感觉到的苦。因为人有身体,本来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如果再生病,或者意外伤害,就是苦上加苦,所以叫苦苦。
  (2)坏苦:“坏苦”是相对于人的快乐心情而言的,意思是说,人在快乐之后,就会产生痛苦。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乐极生悲”。坏苦的“坏”就是变化的意思。
  (3)行苦:行苦指的是人生之苦。按照佛教的说法,人是五蕴。五蕴是指人的肉体和心态。人的肉体又叫色,而人的心态则有受、想、行、识四个方面的内容。受是人的感觉,想是人的思维方式、行是人的意志,识是人的理性。人就是物质现象加上精神现象,所以说人是五蕴。它的存在,本身就是苦,这就是佛教所说的行苦。
  佛教所说的六苦,是指在人的一生当中:
  (1)没有永久的身体
  在六道中,人在业力的推动下,或者继续胎生为人,或者化生为诸天,或者胎生为牛羊驴马,或者卵生为鸡鸭、或者湿生为鱼等水族、或者化生为地狱里的生命体。所以,人的身体是在无常变化之中。
  (2)没有永久的亲仇
  根据佛教六道轮回的理论,人的亲人和仇人也是相对的。佛教经典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说佛陀有个神通第一弟子,叫舍利弗。他曾经看见一个人抱着儿子在吃鱼,家里养的一条狗跑过来抢鱼骨头吃,被主人打了一顿。由于舍利弗有宿命通,能够知道某人的前世,所以他见到吃鱼者吃得鱼正是他前世的父亲,由于他父亲生前以捕鱼为生,所以死后湿生为鱼。狗的前生是他的母亲。他怀里抱着的宝贝儿子,前世正是他的情敌――他妻子的情夫。情敌死后,因其它善业力的推动而胎生为人,但却因迷恋着他的妻子而转生为他们的儿子。舍利弗通过宿命通知道了这个吃鱼人的前世情况以后,便非常感慨地说:“妻子抢吃丈夫的骨头,儿子吃着父肉,又在鞭打亲母,却把仇人抱在怀内,轮回真是讽刺啊!”。
  (3)没有永久的幸福和快乐
  佛教非常强调物极必反的辩证法,认为人眼前的名利、财产、地位,乃至亲友,都是暂时地拥有。
  (4)没有永久的共处
  人在死的时候,父母、子女、丈夫或妻子都必将失去。
  (5)没有真正的满足
  贫穷和富裕也是相对的。佛教认为知足就是富裕,不知足就是贫穷。佛经里记载了这样一则寓言故事:在古代印度王舍城,有一老妇拾到一个价值连城的宝贝。老妇发心把这个宝贝赠予国境内最贫穷的人。消息传出后,全国有许多人都赶到王舍城来看热闹,就连国王也来了。结果大家看到的情景是,老妇却把宝贝赠予国王,并说:“陛下是全国最不满足的人,所以我把宝贝交给您!”这则寓言说明,就人生而言,贫穷和富裕只是人的一种精神满足感,而不是占有财富的多少。
  (6)重复又重复地转生
  人在六道中,在强大的业力的推动下,身不由己,一次又一次地转生轮回,周而复始,无法逃出这个生命循环链条。这个人生循环链条,如果不修解脱之道,它就没有开始,也没有结尾。
  佛教所说的八苦是指肉体上和精神方面的八种痛苦,具体内容如下:
  (1)生苦
  婴儿在母胎中,当母亲饮食热的东西时,会感到像被沸水烫一般。在母亲进食冰凉的东西时,会感到像在冰水里一样。就是在婴儿出生后,还会对外界感到陌生,并产生极大之恐惧心理。所以,婴儿的出生同样是一种痛苦的挣扎。
  (2)老苦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体力和精力都在一天天地衰落,这就是佛教所说的老苦。
  (3)病苦
  不论年青人还是年老人,在一生当中,谁也摆脱不了病苦的折磨。
  (4)死苦
  人在正式死亡的时候,不但肉体会感到痛不欲生,而且心理上会产生种种幻觉,导致精神上恐惧感。这就是佛教所说的死苦。
  (5)怨憎会苦
  在人的一生当中,会遭遇到许许多多不如意的人和事。这就是佛教所说的“怨憎会苦”。
  (6)爱别离苦
  在人的一生当中,谁也无法真真地把握自己的命运,与财物、亲友、父母、子女及亲朋好友的分离是常有的事情。这就是佛教所说的“爱别离苦”。
  (7)所求不得苦
  在人的一生当中,任何人都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真正能够兑现的,应该说是微乎其微。这就是佛教所说的“所求不得苦”。
  (8)五蕴炽盛苦
  人的身体和精神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这是人生痛苦的总根源,所以叫“五蕴炽盛苦”。
  3、欲望:人生痛苦的真正原因
  日本松下幸之助先生认为,欲望是人的活力和生命力;有了它人才会活下去。池田大作先生把现代人的欲望概括为四大类,他说:
  第一是本能性欲望;第二是由人与人及社会的关系所产生的欲望(我想把它称之为心情性欲望);第三是有关知识、真理、美、爱等的欲望(我称之为精神性欲望);第四是人的生命沉浸于产生它的大宇宙生命之中,并与其相融合或企图与其融合的根本性欲望(我给它起名为宗教性欲望)。
  由此可见,人的欲望是在不同层次上的生命冲动,往往是高层次的生命冲动否定低层次的生命冲动。在古印度人的生命层次里,宗教生命是至高无上的,所以宗教生命冲动是建立在彻底否定世俗生命冲动的基础上的。唐代高僧道宣大师就说过这样的话:
  夫欲修道,于三业中,先断财色二种。若不贪财,即无谄争;若不贪色,即无热恼。经曰:“背舍离欲,顺菩提分。”当修身观,精勤一心,除世贪爱,制伏垢恼,令心清净,以断财色,成无漏善根,薰本识中,成无贪种子,渐尽惑染,入贤圣位,名菩萨行,名真持戒,名为贤士,名佛弟子。财色二事,相欲似轻,感罪尤重,河沙诳惑,由财色起。此之二过,能坏君臣、师徒、夫妇等,亦坏内外亲族、朋友、知识。若离财色,更无世间,人天脱苦,圣凡同赞,诸漏灭尽,进至佛果。为此,先诫财色二种。因色生骄,因财生吝。骄而且吝,虽有余德,亦不足观。先断财色,使功行成立,后听经论,即是入道次第也。  这是站在独善其身的角度,彻底否定世俗生命层次上的欲望,也就是摆脱六道轮回之苦的生命冲动力。
  三、佛教对现代人生修养的启示
  佛教六道轮回的人生理论,是建立在精神不灭的理论基础上的。这个理论在古代就遭到学者的非议,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是格格不入的。但是他所得出的人生是苦的价值观则是积极的,因为人为了追求高层次的生命冲动,就必然要积极进取,人靠人自身的努力来改变人生命运,从而否定了救世主的存在。佛教的这种人的命运靠人自己来把握的理论,对现代人生修养也具有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完全的责任
  佛教把人的行为称为“业”、或“业力”。业力是人的精神在六道里轮回的推动力。从佛教业报轮回的理论来看,人的生命层次的高低完全取决于人自己的所作所为。佛教把人的行为分为三大纲领十小条目。
  (1)第一大纲领:身体行为。身体所造作的三种不善业,分别为杀生、偷盗、邪淫。
  (2)第二大纲领:口舌行为。口舌所造的不善业分别为妄语(说谎)、两舌、恶口、绮语(说闲话)。
  (3)第三大纲领: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所造的不善业分别为贪欲、_恚、邪见。
  佛教认为,一个人如果对上述三大纲领十小条目采取肯定的态度,并付诸行动,就要付出死后轮回到地狱、饿鬼、畜生的“三恶道”里;如果采取否定的态度,就会死后继续转生为人,乃至升天;如果出家修道,就会摆脱六道轮回,成为阿罗汉、辟支佛、菩萨和佛。换句话说,人的生命层次的高低、生存环境的好坏,完全取决于人自己的所作所为。
  2、涵养出健康的心态至关重要
  在人的一生当中,事业能否成功,涵养出健康的心态是关键。佛教把人生拥有的健康心态叫四无量心。佛教所说的四无量心如下:
  (1)慈无量心
  慈心就是爱心,它能对治人的_恨心。就是在现实生活中,无论他人如何毁谤和伤害自己,也不应该生起_恨心。在为人处世时,涵养慈心的目的,在于培养为社会献爱心,远离破坏社会和谐的忿怒情绪。这就是佛教所说的慈无量心。
  (2)悲无量心
  悲心就是同情心,它能对治人的伤害心。就是在现实生活中,要与人为善,帮助别人解决实际困难,把别人的痛苦,看成自己的痛苦,想尽办法帮助解决,哪怕是帮助别人时受到各种各样的欺负和凌辱,也不后悔,更不应该产生伤害他人的心态。这就是佛教所说的悲心无量。
  (3)喜无量心
  喜心就是承认别人取得成就的心态,也是见贤思齐的谦虚心态,它能对治人的妒嫉心。在现实生活中,对好人好事要歌颂,而不是讽刺挖苦。这就是佛教所大力提倡的喜心无量。
  (4)舍无量心
  舍心就是正确评价自己的心态,要给自己正确定位,不要把自己估价太高,要用平常而诚实的心态为人处世,它能对治自己的怨恨心。这就是佛教所说的舍无量心。
&&&&3、树立远大的理想是事业成功的一半
  孔子在介绍自己的成长经历时说过“三十而立”的话,意思是说,他在三十岁时确立了人生目标,有了自己追求的理想。这是人生成功的经验。佛教把这种确立人生理想的做法叫发心,想成佛的理想叫发菩提心,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概括为发四弘誓愿,他在《六祖坛经》里说:
  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
  自性众生无边誓愿度,自性烦恼无尽誓愿断,
  自性法门无量誓愿学,自性佛道无上誓愿成。
  我在扬州大学讲中国哲学史时,经常提醒大学生们,大学生是否优秀,将来是否成材,不是看学习成绩,而是看有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就是大学生的理想。有了学习兴趣,将来的事业就成功了一半。那么,问题是,理想与现实必然有相当大的差距,如何把理想变成现实,慧能大师提出的佛教四弘誓愿,对我们的人生修养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假如我们把佛教徒所追求的成佛目标兑换成我们的人生理想的话,所谓的“自性众生无边誓愿度”就可以解释为,既然我们已经确立了人生最高理想,就要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奋斗终身,不要目标已经确立,时而想去经商发财,时而又想去做官留名,这样不断变化的理想,就是“众生”,要把它聚焦到已经确立的人生最高目标上,叫“自性众生无边誓愿度”;尽管树立了远大的人生奋斗目标,但是在现实人生当中,还是会有各种各样的干扰,有精神方面的,也有物质方面,佛教把这种干扰人实现远大理想的因素叫“烦恼”,所以叫“自性烦恼无尽誓愿断”;光有美好的人生理想还不够,还要有丰富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来铺垫,佛教把知识叫“法门”,所以说“自性法门无量誓愿学”;尽管追求人生理想的难度很大,但是作为人生的最高理想,也要“自性佛道无上誓愿成”。假如在座的各位同学已经确立了自己奋斗的目标,能够作为终身的追求,必然会有所成就的。无论作哪一方面的专家,都要付出一二十年的心血,朝想夕成的专家,不但过去没有,现在不会有,就是将来也不会有。所以神童是有的,但神童很难成材,原因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靠小聪明做事的人,终究会被社会所抛弃。
  4、为人处世要遵循的四项基本原则
  佛教提倡四项为人处世的原则,称为“四摄法”,目的在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环境,正如《华严经》所云:“若能成就四摄法,则与众生无限利”。这四项为人处世的原则是:
  第一、布施。佛教所说的布施有三种,用钱财、物质、医药等资助他人,叫财施;把自己的知识、技术等知识产品传授给他人,特别是要把佛法传授给他人,叫法施;帮助别人度过难关叫无畏施。在这三种布施中,佛教特别提倡法布施,因为法布施才能根治贫困、救济残弱、使人的身心健康。
  第二、爱语。佛教所说的“爱语”,并不是让人们说一些谄媚、奉承、虚伪、言不及义的话,而是要讲说对他人有利益的话。佛教所说的利益,不但对现在有好处,而且还要对来世有好处,也就是在来世最低的要求是不堕落在三恶道里。
  第三、利行。佛教所说的“利行”,就是舍弃自己的私欲,以大慈悲心利益一切众生。在敦煌壁画里有释迦牟尼佛在行菩萨道的过去世“舍身饲虎,割肉喂鹰”的故事。由此可知,佛教所说的利行,用毛主席的话说,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第四、同事。佛教所说的同事,就是要和他人合作,共同搞好事业,把集体的利益始终放在第一位。《法华经"普门品》说观世音菩萨的为人处世的方法是“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也就是对公务员要讲为人民服务、对军人要讲爱国,对老师要讲师表、对商人要讲经济、对学生讲理想,并且要做到身体力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