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国家为什么如何拒绝滴滴电调车

大众拒绝就尾气门丑闻事件赔偿欧洲车主
大众集团日前拒绝了欧盟工业专员就尾气门事件代表欧洲车主索求赔偿的要求,并表示没有理由提供同美国一样的赔偿方案。
盖世汽车网1月25日报道&据路透社报道,集团日前拒绝了欧盟工业专员就尾气门事件代表欧洲车主索求赔偿的要求,并表示没有理由提供同美国一样的赔偿方案。去年9月,大众承认在美国的尾气排放测试中利用作弊软件造假,隐瞒氮氧化物实际排放量,并承诺为美国数以万计的大众超标柴油车车主提供1,000美元/人的商誉赔偿。大众称,全球有1,100万辆安装了该作弊软件,其中欧洲约850万辆。上周,欧盟工业专员Elzbieta Bienkowska写信给大众CEO马蒂亚斯·穆伦(Matthias Mueller)提出一系列要求,包括大众应对受该事件影响的欧洲车主提供同样的赔偿。21日马蒂亚斯·穆伦与Elzbieta Bienkowska在布鲁塞尔会晤,其后大众发布声明称,大众集团已在欧洲着手进行柴油车修复及服务升级,然而其它汽场不可同美国与加拿大等同而论,美国的赔偿方案也不能同等用于其它市场。欧洲委员会则在会晤后的一份独立声明中表示,Elzbieta Bienkowska专员再次要求大众集团就尾气门事件给予欧洲车主合理补偿,并重申欧洲车主理应享有同美国车主一样的待遇,穆伦同意就此事与Elzbieta Bienkowska进行二次商议。
本文来源:盖世汽车网
作者:王牧平&梁薇
责任编辑:常思玥_NA5962
关键词阅读: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全新爱丽舍三厢
马自达CX-4
请选择品牌
请选择车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程维:被100家出租车公司拒绝,滴滴曾走投无路|界面新闻oJMedia述/程 维
本文由善缘街0号编辑,转载请注明来源善缘街0号(ID:zhumengtrip)
我们不管借助互联网还是借助分享经济,目的都是通过技术的进步,通过更先进的模式和理念,能够让传统的、一百年都没有变化的、比较僵化的行业开始往未来走。
5月26日,滴滴出行创始人、CEO程维应邀到国家行政学院做报告。2万字的长文,在朋友圈不断刷屏。
程维回顾,辞去阿里巴巴支付宝副总裁一职时,所有人都说,&你好好的在阿里待着多好&。
当他询问身边朋友做一个打车软件怎么样时,所有人都说,&不靠谱&。
顶住质疑,程维还是义无反顾地上路了。
创办滴滴初期,北京所有的出租车公司都拒绝安装滴滴,因为它没有交委的红头文件。而原本相对开放的深圳甚至将其直接叫停,退路瞬间被斩断。
艰难的开始,一点一点的突破,在补贴大战的教育下,打车软件才终于开始流行。
滴滴最近获得苹果的投资,又成为印度最大打车软件的股东,它已然成长为巨型独角兽。程维的野心早已不止于中国市场,而是全球。
善缘街0号对其分享进行了梳理:
我是一个年轻的创业者,3年多前创业创办了滴滴打车,现在改名叫滴滴出行。滴滴是一家很年轻的企业,我们只有不到4年的时间,10天之后是我们4周岁的生日。
辞去支付宝副总经理一职,创办滴滴
在创办滴滴之前,我在阿里巴巴工作了8年,前6年是在B2B公司,那是一家帮助中国中小企业做外贸出口的公司,也是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互联网就像一张大网一样把全世界连接在一起,马云看到了这个机会,那个时候中国做外贸的企业只有参加展会或者靠一些关系才能够有订单。他说,可不可以用互联网把这个展会搭起来,把全世界变成一个大的平台,让中国的企业一秒钟就可以跟国外的买家连在一起,办一个365天永不落幕的广交会。
我眼睁睁地看着互联网从没有人相信,到变成所有的企业如果想要做生意的一个必须的标配品,改变了外贸出口。再到年前后,整个外贸经济出了一些问题,全球经济危机需求减少,淘宝开始在内销上推动整个零售产业链的变革,中国也变成全球电子商务发展规模最大的国家。
我深刻地看到在一个一个的行业里面,互联网作为这个时代最先进的生产力,不断地去改造每一个垂直的行业,一切改造的目的是以提高整个行业的生产效率,提高用户的消费体验,降低整体成本。
到了2012年的时候,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冲动,我希望能够出来创业,这个时代如果不创业一定会后悔。所以我辞去了阿里巴巴支付宝副总经理的职位,回到北京开始了我的创业之路,创办了滴滴打车。
曾被北京所有出租车公司拒绝
早期创业的时候,我问了身边所有的朋友,我说我想做一个打车软件你觉得怎么样,大家都觉得你好好的在阿里巴巴呆着多好,打车软件不靠谱。
一开始滴滴在北京和深圳两个城市做。在北京创业我特别担心,因为北京未必能够那么接受新鲜事物,所以我在深圳放一个团队同时开拓,毕竟深圳是特区。我们开始在这两个城市向出租车公司和司机推广,我印象很深刻,北京有186家出租车公司,我们跑了1个月的时间,跑了一百家公司,所有的公司都拒绝了滴滴。我们说免费给你做一套系统,然后用户叫车,你这边司机就可以接到订单,帮助司机提高效率,但所有人都拒绝了我们。
拒绝我们的理由只有一个,就是你有没有交委的红头文件。说城市是有电话呼叫中心的,呼叫中心已经做了很多年,只有他们能调度出租车,互联网公司是不可以的。碰到更大的问题是,在北京还好,在深圳我们刚刚上线的时候,本来觉得深圳更开放是一个火种,如果北京万一不行,我们可以退到深圳,结果刚上线的时候深圳率先把我们叫停了,这一下子就让我感觉到好像退路都没有。
所以早期我们希望让司机和出租车公司能够接受这种新的打车软件,去帮他提高效率是非常困难的。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教育和推广,慢慢开始有一些愿意接受新鲜事物的司机先用起来,他们的工作效率提高后,滴滴才有了口碑,才开始慢慢传开,乘客端也是一样。
我们早期就是从一点一点教育出租车司机,让他们尝试使用新鲜事物。大概到了2013年的时候,在北京、深圳、上海这样的一些城市,慢慢就开始有了很多用户和司机愿意尝试打车软件。在年的时候,滴滴快的爆发了补贴大战,开始有了很多的资本去教育用户使用这样的新鲜事物,很快打车软件就开始流行了起来。到2014年底的时候,基本上中国的出租车司机80%以上都开始用上了打车软件,这个速度远远超过了之前电子商务或者团购对于传统行业互联网化的改造速度。
在2015年初的时候滴滴快的合并,到那一天我们发现出租车司机已经从最不互联网化的一个群体,变成了整个中国移动互联网程度最高的群体,绝大多数的出租车司机都会熟练的使用移动终端。社会给了滴滴很大的信任,从安全、服务到效率,滴滴有很大的发展机遇,也有很大的责任。
滴滴发展非常快,除了它是&互联网+交通&的典型,还有什么趋势是滴滴能够快速发展背后真正的关键,这就是&分享经济&。
大家知道这个时代的大背景,是从已有300多年历史的工业时代往互联网时代的变革。工业时代所有的人都是拥有经济,大家的梦想是成为中产阶级,要拥有越来越多的商品,要买房子,买车子,这些需求拉动了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所有的工厂都是为了满足人们拥有的欲望而大规模生产,提高整个社会生产的效率,降低商品的成本让每个人拥有很多很多的商品,这是过去300年整个工业时代主要的一个脉络。
但是,人类是不是可以每一个个体都拥有这么多资源,拥有这么多工业商品呢,在互联网时代到来的时候,那些资源紧缺的领域开始孕育出分享经济的萌芽,也只有互联网时代,那些紧缺资源的行业也才会开始有分享经济的萌芽,而分享经济是未来20年整个互联网时代最大的发展趋势。
中国很有可能是全球分享经济的领军国度,工业时代并不是我们引领的,但是我们相信分享经济时代中国很有可能超过美国和欧洲,是因为原来中国的资源比他们更加瓶颈。
互联网20年的上半场已经过去
滴滴是无知无畏的互联网公司,是一个外行,但是我们想做一些事情,推动这个行业往好的方向走。滴滴原来的使命只有一条:让出行更美好,我们最近又加了一条:让司机受人尊敬。这就是我们想要做的事情,我们不管借助互联网还是借助分享经济,目的都是通过技术的进步,通过更先进的模式和理念,能够让传统的、一百年都没有变化的、比较僵化的行业开始往未来走。
所以我相信这是一个互联网革命逐步替代工业革命的时代,这是一个不可逆的历史趋势。互联网汽车一定会打败所有的传统汽车。所以今天滴滴这种移动出行方式只是互联网出行的第一朵浪花,是整个汽车第二次革命的前奏而已,下一步就是分享汽车、智能汽车、无人驾驶。未来5年、10年时间里面我们看的见的技术进步都会改变这个世界,关键是今天中国有没有这样的机会抓住产业变革的机会,能够在未来找到新的动力,我们是靠工业时代的产品去赢,还是靠互联网的创新去赢。
互联网20年的上半场已经过去了,今天中国和全世界大多数行业都被互联网连接了。互联网的下半场开始的时候,创业机会已经很少了,现在互联网创业也已经到了一个瓶颈。互联网的上半场互联的机会,连接的机会已经过去了。
现在互联网创业也已经到了一个瓶颈,创业就跟买股票是一样的,在大家都买股票的时候就不应该买了,连大妈都在买股票就应该卖了,大家都不买的时候就应该买。
下半场就是人工智能,连完以后开始有了数据,开始有了计算能力,开始有了更先进的算法,人工智能是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算法,第二件事情是大规模的云计算能力,第三件事情是海量数据的沉淀。
未来在各个领域里面都会有垂直的电脑出现,上世纪40年代神经网络算法提出来,就是用电脑模拟人的脑神经。今天AlphaGo只是一个电脑在某一个领域里面超过人的案例,未来还会出现在很多新的领域,下一个领域可能就是无人驾驶,慢慢就出现一些智能终端在云端,开始去驱动所有的生态。
今天我们刚好碰到了这么一个时代的大背景,作为滴滴而言,我们虽然有很多挑战,虽然也有很多压力,但是我们还是非常的庆幸,在这个时代里面我们能够有机会去挑战,如果今天我们不站出来挑战,也许未来我们只能用美国的技术。
直面全球竞争
今天我们还只是一个创立4年的年轻的互联网公司,但是我们立志有三个使命:第一个是让出行更美好,第二个是让司机受人尊敬,第三个是打造一家世界顶级的科技公司。
大数据互联网时代大家在抢的其实是智慧资源,你去看一看硅谷的互联网公司,不全是美国人,Airbnb、Uber有1/3是华人工程师。他们现在不再是在全球抢占矿产资源,而是抢占智慧资源。
全世界最大的十家、二十家互联网公司里面全在中国和美国,欧洲、印度、韩国、日本一家都没有。
我昨天非常有感触,因为总理在台上讲到一番话,大意说,&中国曾经跟技术革命失之交臂,落后百年。现在要坚定的推行互联网和大数据这样的国家战略,推动分享经济。&这是何其大的战略眼光。去年我很荣幸能够跟习主席参加了中美互联网论坛,往那里一站,这边是10个美国互联网公司,这边也是10个中国互联网公司,还是有历史使命感的。
我们投入研发最前沿的科技,我们开始在中国跟美国的企业竞争,也在全球竞争。之前这十几年发展,中国整体来说是守势,现在开始防守反击。之前中国能守住就不错了,基本上百度、阿里巴巴、腾讯都还在服务国内用户,国外还是很少有人用,还是被硅谷企业占领,现在我们尝试投资了美国、印度、东南亚的企业,我们也在投欧洲、南美洲这些地方的企业,我们发现只有技术进步才有可能走的出去。
去年我跟习主席去美国参加中美互联网论坛,中美互联网巨头在一起开会。紧接着是印度总理莫迪去了硅谷,大概有5000个还是1万个印度人在迎接莫迪,场面壮观,&印度人正占领硅谷&,Google的CEO是印度人,微软的CEO是印度人,日本软银的CEO是印度人,但是他们给人家打工很厉害,回国创业就不行,所以也没有什么特别值得羡慕人家的。印度本土的互联网公司全面被美国打败,我们在国外不行,回来以后一定要守住本国市场,不断尝试走出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善缘街0号立场」
0界面JMedia联盟成员善缘街0号是俞敏洪旗下的新型创业科技媒体,也是新东方大厦楼下并未实际存在的门牌号,我们会通过这个平台以有趣、独特并且正能量的视角来记录对于这个时代的观察。 相关文章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评论()内容字号:
段落设置:
字体设置:
精准搜索请尝试:
欧洲的哥极力反对,网约车合法化中国成全球首例
来源:作者:周莹莹责编:仲平
网约车合法化7月28日在中国正式成为现实。交通部副部长刘小明当天出席国务院新闻办的记者会,解读了国家《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这两份文件事实上允许私家车加入到网约车行列,这一点尤受瞩目。这很可能是世界范围内第一个宣布网约车合法化的国家法规。因此28日不仅是中国出租汽车史上的重要时刻,也是全球网约车发展的里程碑式时刻。网约车业务2009年起源于美国,开创该业务的优步(Uber)公司如今已在全球220多个城市开展业务,同时也饱受争议,面对了无穷无尽的抗议和法律官司。从美国本土的一些州到欧洲发达国家及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的很多城市,优步业务潮起潮落,既显势不可挡,又不断遭禁。出租车司机对它的群体反对及少数安全事故引发的质疑似乎成了优步的两大克星。优步也进入了中国,但2012年以来中国也涌现了一批本土网约车公司,其中滴滴打车占有了中国各地网约车市场的最大份额。网约车在中国也一再遭到出租车司机的群体抗议,乘客遭侵害的个别事件不时成为网络轰动新闻。中国各地政府对网约车一直采取含混态度,它们在很长时间里不表态支持网约车,“抓黑车”行动常把网约车一起打击,但各地政府总体上对网约车采取了宽容态度。近四年来中国没有一个城市宣布全面禁止网约车,而这期间以法令或法官判决形式禁止网约车的城市不断在世界各国出现。网约车从一开始就跳到了各城市出租车行业管理之外,并且同的哥群体发生利益冲突。出租车行业利用法律击溃它似乎志在必得。然而网约车却逆着“法理”和“商规”一步步做大,正所谓“野火烧不尽”。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对应了绵延不绝的市场需求,全世界的消费者都成了它现实中以及互联网上的支持者。需求比什么都强大,在自由市场时代这个逻辑尤其难以抗拒。此外互联网不仅在颠覆一些传统业态,而且在重塑人们的很多价值认识。网约车的兴起成为这些道理的深度注释。中国社会常被认为在接受新事物方面是保守的,但我们成为了第一个网约车合法化的大经济体。中国不是网约车的技术发明国,却成为了这一技术最开明、坚定的使用者。这个例子显示,在促进民生方面,中国有着比很多社会更强有力的推动力和解决力。网约车对社会的总体有益性是显而易见的,它迅速风靡市场就是明证。它的难点在于如何处理与原有出租车行业体系的关系,如何实现对它的监管不低于出租车现有行业监管的水平。这些问题大概并不因网约车的正式合法化而自然化解。合法化恐怕应被视为拉开了全面改革出租车行业的帷幕,大量工作仍有待开展。比如不要让全国广大出租车司机成为这场改革的输家,而是要尽量帮助他们分享扩大了的出租车行业蛋糕。这一点做得越好越细,越有利于这项改革的全面成功。网约车是非常典型的共享经济,对出租车市场来说它的到来堪称出其不意。它让我们看到互联网时代社会变化的进度、广度和深度。这不是个容易守成的时代,有些创新原本看上去与我们不相干,但它转瞬之间就可能影响我们的生活,生活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精神饱满,永远迎着新事物走。网约车在欧洲“抵制依旧”只有英国可合法经营优步等网约车平台在欧洲遭到强力抵制。今年6月,德国法兰克福高级法院二审裁定,优步不能继续在德国推广叫车服务。同月,法国巴黎刑事法院也判优步违法,罚款80万欧元,并裁定优步在法负责人有欺诈商业行为和协助优步经营非法运输服务。该法院在判决书中说:“优步对当地交通部门造成了‘持久的破坏’,由此引发的出租车司机的暴力抗议已经扰乱社会秩序。”在欧洲其他国家,网约车也普遍遭到抵制:在意大利、西班牙和匈牙利,优步都被法院判决为违法出租车服务;在比利时和荷兰,官司仍在进行中。只有在英国,网约车目前可以合法经营。网约车遭到抵制,主要是当地出租车行业的极力反对,法国、比利时等国的出租车司机都曾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活动抗议网约车。同时,不少欧洲国家要求网约车司机需符合出租车司机的规定,但司机们往往很难满足条件。不过,德国等国的非经营性拼车仍很活跃。德国就有许多民间拼车网,司机可以在网上发布拼车信息,有需要的人可以联系,费用平分。
大家都在买
软媒旗下软件:||||||||
IT之家,软媒旗下科技门户网站 - 爱科技,爱这里。
Copyright (C)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鲁ICP备号王义桅慕尼黑安全会议观察:欧洲反思为何不彻底?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
关键字:&慕尼黑慕尼黑安全会议第52届慕尼黑安全会议意识形态王义桅历史包袱西方宣传
【春节期间,第52届慕尼黑安全会议在德国召开,“无限的冲突,有限的能力”——现有全球战略环境和秩序的种种弱点,成为此次会议讨论的中心议题。作者王义桅应邀参会,为读者呈现会场内的点点滴滴。】
大年初五,第52届慕尼黑安全会议(慕安会)在慕尼黑最著名的庄园饭店(Hotel Bayerischer Hof.)召开。一个传统饭店会议厅挤满了两百多名正式代表,其中30多位元首、政府首脑,70多位各国外长、防长,一大批随从及三十名青年领袖、众多记者等只能在二、三楼入观察席,恰似剧院看戏。入场拥挤不堪,像春运火车站。
笔者参加过数百场各种国际论坛,如此情景尚不多见。慕安会多是各国现政要、外长、防长参会,外国智库领袖也是一票难求,中国学者参会更是罕见。
观察之一| 西方的宣传秘诀:不经意中的经意
不同于香格里拉对话会(香会),慕安会的层次更高,欧洲元素更浓,民事色彩也更重,其风格正如海航的广告词——不期而遇,提倡自由交流。
其实,这只是表象,不经意中的经意,才是慕安会的本质,也是西方宣传的精髓,体现于“三讲”:
——讲政治:不同于在新加坡举办的香格里拉对话会,美国国防部长一定是第一个发言的,慕尼黑安全会议是德国国防部长开篇演讲,反映出跨大西洋、跨太平洋联盟中,欧洲有相当自主性、平等性,不像亚洲盟友成为美国附庸,也因此不像香会那样成为围攻中国的鸿门宴。但是,西方性丝毫不减。
开幕式上邀请约旦国王、阿富汗总统、伊拉克总理发言,讲的都是如何感谢北约、西方,以及表态为解决欧美关切的反恐、难民问题做贡献之类西方人爱听的话,主持人——慕安会主席旋即表态,下次还请你来啊!当伊拉克总理后来话锋一转,声明任何外国军队没有伊拉克政府同意今后再也不能驻扎伊拉克时,会场骚动起来,稀稀拉拉,走人的走人,交头接耳的交头接耳,表示不满,演讲者不得不调整腔调。
——讲规矩:尽管挑选西方爱听的外国领导人上台演讲,但慕安会还是讲民主程序的,发言时间都一样,并无主场、客场之分。这一点也不同于香会。欧洲人重程序,讲规矩,但尊重美国,毕竟对美国倚重,这才是最大的规矩。笔者想问欧洲人对难民危机根源反思到什么程度时,工作人员让笔者写下问题,但主持的美国人没有念。
在欧美情报头子谈反恐的专场,对此感受更深:1928年美国总统指令PBD,已经开始跨大西洋情报分享。1941年为共同打击德国法西斯,美英情报分享秘密协定签署。迄今,欧洲人反恐、打击伊斯兰国多依赖美国情报,避免了恐袭。终于明白为什么欧洲人对斯诺登事件的反应如此奇怪。中国舆论往往一厢情愿地看待欧美矛盾,缺乏对跨大西洋关系中价值、工业、信息纽带的历史、系统了解。指望在欧洲人面前揭骂美国,只能是不懂规矩了。
——讲意识形态:开幕式上法国防长第二个发言,大谈恐怖主义是民主自由的公敌,捍卫西方的自由、平等、博爱原则。约旦国王演讲,声称第三次世界大战——为价值观而战,已经打响。到了沙特外长发言,则强调区分社会与宗教的必要性:3K党杀的人比IS还多,为什么没有人把3K党与宗教联系起来,而要将IS冠以“伊斯兰国”名称呢?!伊斯兰教教义说,与一个人的战争就是与整个人类的战争;爱一个人就是爱整个人类。可见,暴力、恐怖不仅与伊斯兰教无关,更违反伊斯兰教义。当美国人问沙特的妇女人权时,沙特外长答复:美国的妇女权在美国建国后经历了多少年才获得的啊!对沙特要有耐心。伊朗外长更慷慨激昂,称伊核问题达成协议表明抛弃零和思维多么重要。
笔者感受此气氛,深深领悟到,慕安会提供这种场合,不正是借人之口,表明西方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正确吗——要区分伊斯兰教与暴力恐怖,不能陷入与伊斯兰世界的文明冲突!还借人之口反思过去的外交失误。会上,人权观察组织主席每场必问,也是想宣泄民意,寻求理解。不方便自己说,请人家现身说法,是更好的宣传!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会议期间的闭门双边会见,更是经意之举。当然,这都是给德国送上门的情报,美欧分享大餐,不亦乐乎。
观察之二| 欧洲反思为何不彻底?
“动荡”(turbulence)、“混乱”(turmoil)、“不确定”(uncertainty),这是欧洲人第52届慕尼黑安全会议(慕安会)上描述当今欧洲安全所普遍使用的词汇。慕安会主席开幕式上讲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有一个好消息也有一个坏消息与大家分享,好消息是这个会议厅更拥挤了,历经52年慕安会的影响力不降反升;坏消息是我们处在一个“害怕的年代”(an age of fear)。
害怕什么呢?害怕难民涌入,害怕恐怖袭击,害怕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和极端思潮,害怕欧洲一体化的成果(如申根协定)得而复失。慕安会东道主德国代表,从防长到外长,从媒体到学者,只谈难民危机;法国则只谈恐怖主义与吉哈德伊斯兰极端主义。慕安会第二天的总理辩论、外长辩论则把俄罗斯因素拉进来,又增加了欧洲的乌克兰与叙利亚之痛:内战。从近年的欧债危机、乌克兰危机到难民危机、恐怖威胁,欧洲可谓危机重重,欧洲人的反思为何停留在面上?
慕安会上的辩论揭示出欧洲人为何反思不彻底:
一、大众与精英的矛盾。自从欧洲最后一位智者——施密特去年去世后,欧洲没有政治家,政客充斥欧洲政坛,只能讨好选民利益,由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引导社会而不是去引领时代,对问题的看法必然是短视而感性。慕安会全程直播,人权观察组织表现活跃,嘴巴由媒体引导,脑子也不得不跟着转。因此,欧洲精英越来越倾向于闭门谈,公开只能演戏。其结果,受制于“民主赤字”,好的想法也往往难以实施。
大众与精英的矛盾体现在一个人身上就是情感与理智的纠结。会上,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回顾冷战史,语重心长地说,俄罗斯只是卷入而非制造叙利亚危机、乌克兰危机,并无挑战欧洲秩序之意;平等尊重才是国与国相处之道,才能改善西方与俄罗斯关系。但是现场看,西方人根本听不进去。
二、价值与利益的矛盾。会上,乌克兰总统激动地哭诉俄罗斯入侵导致国破人亡,与会者有些不耐烦,纷纷质问:为什么苏联解体时乌克兰与波兰的经济状况类似,而危机爆发前乌人均GDP却只有波的1/4?西方给乌克兰那么多援助都用到哪里去了?如何消除腐败?但是,当欧洲想与俄罗斯和解时,乌总统又大声疾呼:普京在分裂欧洲,而我们要团结应对!那种原谅俄罗斯,想翻过入侵乌克兰那一页,让乌克兰吞下丧失克里米亚苦果,准备与俄交易的想法是危险的,公然违背欧洲价值观。乌克兰相信欧盟,相信欧洲团结。就这样,欧洲被扼上了。
同样的情形也体现在北约,波罗的海国家和东欧国家往往把美国和北约拖入与俄罗斯无休止的对抗中。
欧洲不能摆脱祥林嫂现象,超越情感与理智的纠缠,是无法反思到位,实施战略的。传统的力量、大众传媒的影响,让精英反思只能停留在政治正确表层,在慕安会上讲一些正确的废话。
三、历史与现实的矛盾。二战后,欧洲人对美国感恩戴德,意识形态上向美国看齐,到了今天,形成依赖美国老大哥的思维定式。会上,美国国务卿克里发表最后一次以奥巴马政府国务卿身份参加慕安会的告别演说,攒足了人气。克里表示,美国支持一个强大的英国留在强大的欧盟。美国对欧洲的难民危机感同身受,绝不会坐视不管,加紧推进叙利亚、阿富汗问题和谈,就是明证。对欧洲人关心的打击伊斯兰国、TTIP谈判涉及的劳工、环保、监管高标准不能降低的问题,也信誓旦旦做出承诺,赢得掌声一片。
在这种情形下,中国人想当然认为欧洲会反思跟着美国搞阿拉伯之春的外交政策,至少面上没有发生。历史上形成的对美依赖,是欧洲反思现实问题时无法深入的重要原因,尤其是欧洲的北约成员国,和像乌克兰那样拼命想加入北约的欧洲国家,让欧洲无法走出历史惯性,脱离美国战略轨道。欧洲历史资产丰厚,也让欧洲人常常向后看。会上,德国外长阐述德国担任欧安组织轮值主席国的想法:秉承1975年赫尔辛基文件精神,在主权与人权间寻找大欧洲共识,实现欧俄和解,可惜现场反应冷淡。
上述三重矛盾,让欧洲人无法彻底反思,尤其是与俄罗斯无法和解,看待世界和处理问题无法做到实事求是,难以扔掉意识形态和历史包袱。也因此,当笔者的《海殇?欧洲文明启示录》英文版在欧洲发行时,欧洲朋友讲,此书从制度入手,反思欧洲文明,给欧洲人很大启发,因为我们欧洲人是“当局者迷”!
欧洲人无法真正反思,美国又何尝不是如此?会上,笔者问美国参议员考克斯,朝鲜曾对美国提出暂停核试验的两个条件:一是停止美韩军演;二是谈判和平条约。为什么美国没有回应,导致事态恶化?他十分尴尬,会后交谈中得知,美国私下给朝保证过不会进攻朝鲜,不搞政权更迭,但当朝要求落字为证时,美国拒绝了,因为没办法向老百姓交代。
价值观包袱、历史包袱、美国包袱,让欧洲无法正视自己,也无法正视世界。这使得我们不能对欧洲抱有过高期待。
实事求是以人为本解读:
让我们看看慕尼黑安全会议还能开几届?没有共识的务虚会,没有结果的清谈会。。。
对欧洲安全的问题走过场而已!!
就如作者指出的:欧洲已经没有政治家了,只有政客和政治投机分子了,这个欧洲还有得救吗?
(作者系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欧盟研究中心研究员)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源:观察者网
责任编辑:陈轩甫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人表态
o&最热新闻&o
o&最热评论&o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欧洲被拒绝入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