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知识点说: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谁能用生活中的故事送说明一下

马克思主义在生活中的体现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马克思主义在生活中的体现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11.43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四个全面”治国方略蕴含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
“四个全面”治国方略蕴含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
&“四个全面”治国方略蕴含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
  导读:
我们注重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其要义之一,就是要注重思想的力量,用思想的力量治国理政。有好的思想,才会有好的思路,有好的思路,才会有宽广的发展大路。
  正文:
编者按:自去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第一次提出“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在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在中央政治局会议和集体学习中、在春节团拜会上反复强调,全面勾勒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就此,我们邀请中央党校哲学部韩庆祥等五位专家,就“四个全面”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进行解读。
面向中国问题与积极化解矛盾的哲学
——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有关讲话系列解读一
(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兼哲学部主任、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时发表重要讲话。其核心要义是:应使“四个全面”得到“哲学滋养”;“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把握“历史阶段新特点”;要“强化问题意识”,“积极化解矛盾”;“四个全面”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在任何工作中,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新年伊始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旨在使各级领导干部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提高解决改革发展问题的本领,为在实践上做好“四个全面”提供哲学基础。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强化问题意识”与“积极化解矛盾”的论述,值得深入思考。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当首先是面向“中国问题”的哲学。习近平总书记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他强调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今天,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就必须不断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显然,习近平总书记注重的是“面向中国问题的哲学”。其实,哲学发源于疑惑和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口号,而哲学又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它在本性上是面向现实人的生活世界及其问题的。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就是不断面向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历史。因而,今天我们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要面向“文本”,更应面向“中国问题”。
  第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唯物辩证法,应增强我们的担当意识,敢于直面并破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提高化解矛盾的本领,注重“增强实践本领的哲学”。习近平总书记具有敢于担当的精神,他指出,要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对待矛盾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直面矛盾,并运用矛盾相辅相成的特性,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推动事物发展。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注重的是“增强实践本领的哲学”。今天,我们各级领导干部都坐在矛盾的火山口上,处在矛盾的包围当中。尤其是在我国相对发展起来以后,就进入了矛盾突发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的矛盾都会凸显出来。发展起来以后的矛盾和问题并不比不发展时少。各级领导干部都会面临“发展的困惑”和“成长的烦恼。”在这种情况下,是否敢于直面并破解矛盾,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有些人不敢直面矛盾,遇到矛盾绕着走,甚至回避和掩盖矛盾,缺乏敢于担当精神,结果使矛盾堆成山,成为难啃的硬骨头,错失了解决矛盾的机遇。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矛盾是客观、普遍存在的,矛盾运动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形式,也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基本动力。所以,要善于自觉主动地直面各种矛盾,并积极提高解决矛盾的本领。只有这样,才能使各种矛盾一个一个地得到有效解决,进而推进事物的顺利发展。
  第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唯物辩证法,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善于把主要精力用在发现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上来,注重“化解矛盾的哲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这就揭示出了“问题—矛盾—化解—打开工作局面(发展)”的内在逻辑。实际上,我们在工作中经常会面临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矛盾的具体体现。要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首先要发现矛盾、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要发现矛盾、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首先要从问题入手;我们要通过发现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进而解决问题,来推动事物发展和工作发展。因而,各级领导干部不仅要敢于直面存在的问题,又要从各种问题中揭示矛盾尤其是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还要善于分析矛盾、解决矛盾,以推动事物发展和工作发展。这是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功,也是领导干部的一项看家本领。由此,各级领导干部要心无旁骛,全力以赴、专心致志地把主要精力放在揭示矛盾、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上来。
  第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唯物辩证法,可以提升我们的辩证思维能力,从而可使我们既抓住重点,又避免片面性和走极端,注重“辩证思维的哲学”。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干部树立辩证思维,提高辩证思维能力。辩证思维注重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注重“两面性”看问题以及矛盾双方的协调式发展。它要求我们在总结经验教训、观察社会形势、制定方针政策、处理复杂问题、评价人物事件时,既讲重点论,又讲“两点论”,反对片面性和走极端。这有利于使我们全面、客观、正确地看问题,不致于得出错误结论。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与治国理政实践中,处处体现了辩证思维的“重点论”和“两点论”。比如他所讲的“四个全面”,既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要做好的四项重点工作,也是体现全面性的一个有机整体,而且“每一个全面”就体现了全面性。然而,在互联网上,在课堂上,在一些研讨会上,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人看问题做事情,往往走极端,具有片面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方法论上缺乏辩证思维,在“两点论”中只看到一点,多看到事物的负面看不到事物的正面,并把负面加以夸大,走向了极端。
  第五,各级领导干部要掌握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要注重思想的力量,真正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注重“生产思想的哲学。”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国王应当哲学王。这转化为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领导干部应当掌握能提供智慧和思想的哲学,要注重思想的力量,要运用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领,并做好各项工作。在今天,就是要为在实践上做好“四个全面”提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滋养。习近平同志在任中央党校校长期间,之所以特别强调领导干部要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要重视对党员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道理即在于此。当今,某些领导干部较为注重权力的力量、资本的力量,不大注重思想的力量。其实,掌握思想的力量也是相当重要的。马克思曾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同理,思想的力量一旦被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也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拿破仑曾经指出:世界上只有两种强大的力量,即刀枪和思想。从长远看,刀枪总是被思想战胜的。今天,我们注重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其要义之一,就是要注重思想的力量,用思想的力量治国理政。有好的思想,才会有好的思路,有好的思路,才会有宽广的发展大路。
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有关讲话系列解读二
(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对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出的正确理论,要坚定不移坚持。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为我们坚持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指明了方向。
  首先,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固有品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哲学。哲学是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产生以后对实践也发生反作用。以往的哲学家们大多轻视实践,往往把哲学看做书斋和学院里的学问,从来不知道哲学的实践本性。马克思、恩格斯自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以区别于脱离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基本特点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远离社会生活和脱离社会实践的书斋理论,而是深深地植根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活生生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指出,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特点,从根本上决定了它与社会现实生活、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紧密联系,也就决定了它具有不断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用理论创新的成果引领实践创新,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互动中不断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其次,脱离了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脱离了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注重理论和实践互动的哲学。理论家如果脱离社会实践,只注重书本公式不注重生活公式,就会成为空洞的理论家,而不可能成为党和人民所要求的实际的理论家。党和人民特别希望我们的哲学理论工作者,能够对当今中国和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重大问题给予科学的理论说明,能够提供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真正成为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论家,而不是“在喊震撼世界的词句”。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中国共产党是高度重视理论指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在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最后,我们党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对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出的正确理论,要坚定不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注重坚持和发展统一的哲学。正是因为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我们才形成和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和创新,为改革开放提供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理论指导。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要具有理论自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以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最根本的就是要一以贯之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过去不能搞全盘苏化,现在也不能搞全盘西化或者其他什么化。”“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们才有发言权”。因此,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
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
——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有关讲话系列解读三
(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地位;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中的重要作用;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增强领导干部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中的意义。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这里所说的理论思维,就是哲学思维。民族复兴与哲学思维息息相关,国家强大与哲学智慧紧密相连。哲学是爱智之学,是对智慧的追求和热爱。马克思曾经把哲学称作是“现世的智慧”,把哲学喻为“人类文明的活的灵魂”。一部哲学史,就是人类智慧积淀的历史,是人类文明传承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发现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确立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展现了人类进步的光明前景,为劳动人民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近代以降,中国人民曾经在黑暗中摸索,在困惑中徘徊,在苦难中挣扎。面对不同党派和主义之争,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光芒普照了中国大地,这片古老的山河发生了神奇的变化。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历经千难万险,把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党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教训时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就能取得胜利,背离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就遭受挫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党肩负的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奋斗,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都是我们行动的指南。因此,越是接近这个奋斗目标,我们越要更加自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只有这样,“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够梦想成真。
  着力解决现实问题、协调推进“四个全面”,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哲学因为提出问题而诞生,哲学由于解决问题而发展。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改变世界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从观念出发,而是从现实出发;不是满足于抽象的思辨,而是要直面生活世界;不是为了构造体系,而是为了解决问题。马克思指出,“哲学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而是“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面对火热的社会生活,哲学要“打破自己的沉默”,面向现实问题并发出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根植于实践,直面现实问题,干预社会生活。在当代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必须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面对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失语无声。要做出有价值的判断,发出有影响的声音。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正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才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我国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整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奋斗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顺利实现奋斗目标的两条“根本路径”,而全面从严治党则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并顺利实现奋斗目标的“根本保证。今天,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风险、面临的问题发生了重要变化。我们所遇到的问题,充满着许多新的特点。这些问题,不是简单的,而是复杂的;不是浅层的,而是深层的;不是单一的,而是藕断丝连的。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处理好一系列重大关系。比如,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规律与价值的关系、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全局与局部的关系、长远与当前的关系、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的关系、胆子要大与步子要稳的关系,等等。实践表明,只有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才能使主观世界更好符合客观实际,按照实际决定工作方针,才能把改革发展的事业不断地推向前进。
  增强领导干部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需要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解决我国改革发展的基本问题,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关键是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本领。1939年,毛泽东曾经用“本领恐慌”来警示全党,把克服本领恐慌,作为一项紧迫任务:“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今天,我们同样面临着本领恐慌的问题。而增强本领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思维无非是才能方面的一种生来就有的素质。这种才能需要发展和培养,而为了进行这种培养,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办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思想成果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党的各级干部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我们党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是我们党的一大优势,是我们党提高战斗力的思想源泉。毛泽东在1938年说,“如果我们的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的、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今天,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滋养,对于增强领导干部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无疑具有特殊作用。正是在这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这里所说的看家本领,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改革发展,责任重大;增强本领,时不我待。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努力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滋养,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方向,增强实事求是能力,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增强战略思维能力,增强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本领。
无相关信息 & & & & &&
发表评论:
馆藏&82429
TA的最新馆藏您的位置: &
& &&&2014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对立统一规律
2014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对立统一规律
14:25&&自考365 【
  对立统一规律
  什么是哲学上的矛盾?
  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含义及辨证关系
  矛盾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的一方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两种情形:其一是矛盾双方的相互渗透或相互包含。其二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趋势,即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趋势。例如,福与祸、安与危、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
  首先,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条件性。只有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才能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也只有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才能相互转化。
  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无条件性。
  其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
  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的关系,要求我们在分析和处理矛盾时,必须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成果,否则不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警惕资本主义的干扰和挑战,否则社会主义制度就无法坚持。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对立统一关系问题,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中必须解决的一个新课题。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事物的内部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
  第二,矛盾双方互相从对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矛盾双方各自从对方吸收和利用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促进自身的发展。
  第三,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着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
  第二,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都有重要作用,但都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只有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
  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的。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积极地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矛盾观点,无论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都要敢于承认矛盾,正确分析矛盾,并采取恰当的方法去解决矛盾,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要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从矛盾的两个方面看问题,即坚持&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一点论&,防止片面地看问题。
  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形式: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其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其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另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因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普遍原理的下,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补充和丰富普遍原理。这一原理对我们有重要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4、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它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一种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不平衡;另一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平衡。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是:首先,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方面,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解决得好,次要矛盾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得到解决。另一方面,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有制约作用,次要矛盾解决得如何,反过来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其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为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创造有利的条件。我们在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的同时,还必须注意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坚持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论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意义
  矛盾双方的力量也是不平衡的,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首先,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另一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制约和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其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我们在分析问题时,特别是分析形势时,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主流,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同时也不能忽视支流,并且注意主流和支流的互相转化。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及意义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如果只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忽略了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就会陷入片面性而犯&一点论&的错误。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地抓住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矛盾时,要着重地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主次不分,不抓重点,在实践中平均使用力量,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均衡论&。两点论和重点论是互相包含、内在统一的。就是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要抓住主流、坚定信心,又不忽略支流,都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具体表现。
  更多更全资料请见自考365网校《》课程辅导。
  编辑推荐:
本文转载链接:
欢迎访问:
自考真题库手机应用
& & & & & &
热门搜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克思原理概论重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