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其他方法得出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公式?

大气压强_百度百科
[dà qì yā qiáng]
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1654年格里克在德国马德堡作了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这让人们对大气压有了深刻的认识。然而早在1643年,意大利科学家就在一根1米长的细玻璃管中注满水银(汞)倒置在盛有的水槽中,发现玻璃管中的水银大约下降到760毫米高度后就不再下降了。这760毫米刻度之上的空间无空气进入,是。托里拆利据此推断大气的压强就等于水银柱产生的压强,这就是著名的。标准大气压为:1.013×10^5Pa(),等于760mm汞柱产生的压强。
大气压强计算方法
大气会从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大气压强简称为大气压。测量大气压的仪器叫做气压计,常见的有水银气压计。一标准大气压(1atm)=760毫米汞柱(mmHg)。
计算公式:P=ρgh
地面上约等于760毫米高柱产生的压强。由于测量地区等条件的影响,所测数值不同。
根据液体压强的公式P=ρgh,水银的密度是13.6×10^3千克/立方米,因此76厘米高水银柱产生的标准大气压强是:
P =13.6×10^3千克/立方米×9.8牛顿/千克×0.76米
≈1.013×10^5牛顿/平方米
=1.013×10^5
=0.1013Mpa(兆帕)
1mmHg=1.Pa/760=133.32pa
大气压强产生原因
地球周围包着一层厚厚的空气,它主要是由、、、和、、等气体混合组成的,通常把这层空气的整体称之为.它上疏下密地分布在地球的周围,总厚度达1000千米,所有浸在大气里的物体都要受到大气作用于它的压强,就像浸在水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水的压强
吸管吸饮料就是因为大气压强的原因
大气压产生的原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课本中主要提到的是:空气受重力的作用,空气又有流动性,因此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讲得细致一些,由于地球对空气的吸引作用,空气压在地面上,就要靠地面或地面上的其他物体来支持它,这些支持着大气的物体和地面,就要受到大气的作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大气压力,就是大气压强;第二,可以用的观点解释因为气体是由大量的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组成,而这些分子必然要对浸在空气中的物体不断地发生碰撞.每次碰撞,气体分子都要给予物体表面一个冲击力,大量空气分子持续碰撞的结果就体现为大气对物体表面的压力,从而形成大气压。若单位体积中含有的分子数越多,则相同时间内空气分子对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碰撞的次数越多,因而产生的压强也就越大。
利用的观点可以解释:为什么大气层不均匀分布,能造成大气压下高上低的现象。
标准大气压强
大气压强不但随高度变化,在同一地点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通常把1.0 Pa的大气压强叫做标准大气压强。它大约相当于760mm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标准大气压也可以叫做760mm水银柱大气压。.
标准大气压强的值在一般计算中常取1.013×10^5 Pa(101KPa),在粗略计算中还可以取作10^5Pa(100KPa)。
大气压强推导公式
大气压强物体压强
p=F/S (在都使用国际单位制时,单位是pa)
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强的作用效果越明显。(此时压强与压力成正比) 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此时压强与受力面积成反比)
大气压强液体压强
p=ρgh ( p液=F/S=G/S=mg/S=ρ液Vg/S=ρ液Shg/S=ρ液hg=ρ液gh)
(1)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种液体内部的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不同的液体,在同一深度产生的压强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密度越大,液体的压强越大。
大气压强影响关系
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
地球上面的空气层密度不是相等的,靠近地表层的空气密度较大,高层的空气稀薄,密度较小.大气压强既然是由空气重力产生的,高度大的地方,它上面空气柱的高度小,密度也小,所以距离地面越高,大气压强越小.
在海拔3000m之内,每上升10m大气压强约减小100Pa,在海拔2000m之内,每上升12m大气压强约减小1mmHg。
地面上空气的范围极广,常称“大气”。离地面200公里以上,仍有空气存在。虽其密度很小,但如此高的大气柱作用于地面上的仍然极大。人体在大气内毫不感觉受到气压的压迫,这是因为人体的内外部同时受到气压的作用且恰好都相等的缘故。
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
这里所说的并不是指大气压强,而是指一定质量的气体的压强.
由于气体的压强实质上是大量的做无规则运动的气体分子与容器壁不断碰撞而产生的,因此当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气体体积减小会使气体分子与容器壁碰撞的次数增多而使压强增大.
在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越小,压强越大;体积越大,压强越小.
打气筒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密闭容器内气体压强的影响因素
一定量的密闭气体,其压强与其体积、温度等因素有关,具体可以表示为:PV=nRT;其中P表示气体压强,V表示气体总体积,n表示气体所含分子量,R为常量,T为气体的温度。由此也可印证,“在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越小,压强越大;体积越大,压强越小.”
机翼原理示意图
沸点与大气压的关系
实验表明,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减小,气压增大时增大,同种液体的沸点不是固定不变的.说水的沸点是100℃必须强调是在标准大气压下.
由于气压随高度降低,所以水的沸点随高度降低,例如:海拔1000米处水沸点约97℃,3千米处约91℃,在海拔8844.43米的峰顶,水在72℃就可以沸腾,因而在高山上烧饭要用不漏气的高压锅,锅内气压可以高于标准大气压,使水沸点高于100℃,不但饭熟得快,还可以节省燃料。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即)。:机翼上方的空气流速大,压强小;下方的空气流速小,压强大,这一压强差产生,使飞机获得竖直向上的升力。
大气压强标准大气压强拟合公式
根据国际民航组织采用的“1964,ICAO标准大气资料数据,标准大气压强的拟合公式如下:
r为地点到地球中心的距离,r以公里为单位,压强单位是帕斯卡,公式实用范围为海平面以下400米到以上32公里范围误差在+2与-1帕斯卡内。。
大气压强应用
是利用活塞的移动来排出空气,造成内外气压差而使水在气压作用下上升抽出,当活塞压下时,进水阀门关闭而排气阀门打开;当活塞提上时,排气阀门关闭,进水阀门打开,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水从进水管通过进水阀门从上方的出水口流出.这样活塞在圆筒中上下往复运动,不断地把水抽出来.
的工作原理
水泵在起动前,先往泵壳内灌满水,排出泵壳内的空气。当起动后,叶轮在电动机的带动下高速旋转,泵壳里的水也随叶轮高速旋转,由于离心力的作用而被甩入出水管中。这时叶轮附近的压强减小,大气压使低处的水推开底阀,沿进水管泵壳,进来的水又被叶轮甩入出水管,这样一直循环下去,就不断把水抽到了高处.
活塞式抽水机和,都是利用大气压,把水抽上来,因为大气压有一定的限度,因而抽水机的汲水扬程——水面到水泵的高度差——也有一定的限度,不超过10.334米.当然,实际扬程远远大于这个高度,因为水被抽到了水泵后被泵“甩”了上去,可以达到很高的高度。
企业信用信息这是个机器人猖狂的时代,请输一下验证码,证明咱是正常人~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液体的压强导学案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液体压强评课稿
液体压强评课稿
相关热词搜索:
篇一:液体的压强评课稿
《液体的压强》评课稿
今天有幸听了高楼镇中施林飞老师上的这一节课是一节有创意、较为生动的教学演示课,教学重点突出,教学方法得当,体现了今天教研活动的主题: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设计巧妙、直观、生动,整个实验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生动、深刻,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积极参与,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一、教学过程亮点:
(1)引课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自己改良的裂桶实验装置:让学生
将连着橡皮管的塑料瓶举高,让其中的谁不断流入连接的橡皮管中,橡皮管下面连接一个塑料袋,当瓶子被举到一定高度以后,学生能看到塑料袋发生了炸裂,设疑质疑,打开学生想象,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2)体现了科学是实验科学的特点:本节课实验贯穿整个教学始终,教师在
设计实验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设计合理,在课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演示实验的器材都是经过施老师自己改进过的,实验现象和可见度更加明显,更容易使学生感到实验的可信度;把课本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实验进行探究,让全体学生参与,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疑的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本节课设计的拓展实验:利用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突破了本节的难点,设计巧妙。
(3)在知识的传播上注意方法:观察实验是科学基本教学方法,猜想和控制
变量法是科学中重要的方法。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中充分渗透了这些方法
(4)贴近生活,体现了科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学生在课堂上能通过模范,自
己设计出整个探究步骤,并进行实验。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改进意见:
(1)在概念的教学上,要注意学生的理解。本节在液体压强概念的引入为难
点之一,可以从固体压强进行一个迁移,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2)本节课没有讨论和合作交流过程,使学生缺乏这种能力的锻炼。
(3)反馈不足:学生提出其他影响液体内部压强的因素时答题方法不明确,没有进行反馈篇二:说课一等奖《液体的压强》说课稿
《液体的压强》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液体的压强》是苏科版《物理》八年级第十章第二节内容,《液体的压强》是学生学习了《压强》后对压强知识的延伸。学习本课既能巩固前面所学知识;也能让学生懂得不但固体会产生压强,液体也会产生压强。而且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也为今后学习浮力做好知识铺垫。所以本节是联系前后知识的桥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我安排了“设计实验感受液体压强的存在”和“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让学生在自我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认识到液体内部和液体对容器底部、侧壁都有压强。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并学会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自主设计实验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通过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军事纪实》:《极度下潜》的视频片段的观看,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通过科学研究方法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体验探究过程,感悟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享受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液体压强的存在和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四)、教学准备:
1.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为一小组
2.演示器材:四面贴有橡皮膜的立方体一个、液体底部和侧壁压强演示仪一套、U型管压强计一套、烧杯、水、2个塑料瓶、水槽、红色盐水。
3.学生实验器材:大烧杯、刻度尺、水和盐水、U型管压强计
二、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学期的物理学习,已具备了初步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的能力,对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已不再陌生,具体操作时,教师适当引导即可。
三、教法学法分析
根据新课标要求这堂课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演示实验和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教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播放《军事纪实》:《极度下潜》的视频片段,提出问题。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演示实验,探知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有压强、液体容器底和容器壁侧压强
1、将四面贴有橡皮膜的立方体竖直放入水中,可看到立方体四面的橡皮膜都有不同程度的向框内凹陷。
2、在装满水的塑料瓶的侧壁扎个小孔,观察现象。
3、在装满水的塑料瓶的瓶底扎个小孔,观察现象。
(三)、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这个问题的探究,能让学生体验整个探究过程,是本堂课的重点。而其中设计实验及学生完成实验操作既是本堂课重点,又是难点,具体的教学过程为:
1、提出问题: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猜想:
为引导学生根据直观的现象进行合理猜想,我设计如下:
实验演示1:把一个顶部和底部扎有小孔的空塑料瓶压入一桶水中,可观察到底部水流速快。
实验演示2:在水槽中装一定量的水,将两侧扎孔,装有红色的盐水矿泉水瓶放入水槽中,使瓶内、外液
面相平时,松开堵在小孔的手指,可看见红色的盐水流入水槽。
展示学生可能的猜想:
猜想1:液体压强的大小可能与液体深度有关;
猜想2:液体压强的大小可能与液体密度有关;
猜想3:液体压强的大小可能与方向有关??
实验时需要比较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教师出示测量工具:U形管压强计,简单解释其结构、原理及使用方法。
3、根据猜想,设计实验:
根据猜想,小组间通过讨论,共同设计的实验步骤:
探究1:研究在水下同一深度处液体压强的特点
探究2:研究在水下不同深度处液体压强的特点
探究3:研究液体内部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师:实验过程中,严格按照控制变量法的要求)
根据探究步骤,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课件展示)
4、根据设计,进行实验
实验指导:
(1)老师提示:提示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课件展示)。
(2)实验过程中巡视学生,多发现学生的亮点和不足,适时帮助,评价学生,使之操作规范,达到自主探究的目的。
5、对比交流,归纳结论:
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实验记录及现象,并进行交流讨论、评估,然后师生共同整理,得出结论。(通过此过程,培养学生应用表格数据,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结论,课件展示。
6、联系生活实际回答
1:你见过活的深水鱼吗?为什么?
2:潜水员下潜时为什么有极限?
3:为什么水坝总是上窄下宽的?
4:阅读帕斯卡“杯水裂桶”的小故事,解释为什么杯水可以裂桶?
通过对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解答,让学生感受到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体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愉悦。
五、课堂小结:
让学生小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有何收获?
六、板书设计:(课件展示)
一、液体的压强
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
2、液体内部各方向都有压强
二、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1、液体的深度:同种液体深度增加,压强也增大。
2、液体的密度:同一深度液体密度越大,压强也越大。
3、同一深度,液体各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篇三:液体的压强听评课
液体的压强听评课
一、 教学上:
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理念。课堂活动中,小组交流合作,自我的展示提升,规律和方法的归纳总结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享受着成功的喜悦。而教师教学活动只是高效的组织、正确激励的评价、适时的点拨和拓展。
二、教学方法上:
能充分利用演示实验,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教师能自制教具,尤其是用很大的实验器材来做液体内部压强的实验,形象直观,方便操作。整堂课采用了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法,使用熟练,效果好。
三、教学效果上:
教师知识点讲解仔细,能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气氛活跃。
主要的优点:
1、教学设计的主线清楚,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流畅。教学以学生探究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语言亲切,有效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教学板书清晰,概括要点。
2、能根据实验活动卡合理对教材内容再处理,学生活动单(学案)以填空形式设计,观察到什么?感受到什么?说明了什么?有提示,起到牵引作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3、实验器材就地取材,如矿泉水瓶、PVC管等,来源于生活,简易方便,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4、教学手段丰富,做到“看、做、想、讲”的有机统一,“做一做实验,看一看现象,画一画形状,想一想原因,讲一讲结论”,全方位调动学生感官,有效激发思维。
5、引入时用固体压橡皮膜和水对橡皮膜的压强不同对比,上节课刚学完固体的压强,用旧知过渡新知;科学探究中取相同质量的水,淹没相同的深度,换用不同的液体等措施,关注基本实验、计算技能的培养、控制变量法的严格应用。
教学建议:
进一步优化课堂结构,学生完成导学案时间太短,交流不够充分,没有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作用。另外,在时间的分配分配上更合理一些,使这节课更加完整。篇四:液体压强说课稿
液体压强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科书全册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的第二节《 液体压强》。第十四章的内容是本册书的一个难点,而液体压强又是本章的一个难点。因为液体压强较抽象,不象固体压强那样容易理解。其中本章的第一节压力和压强,液体压强的实验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又是以后学习大气压强、浮力的基础,本节课可以说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所以学好本节课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根据初中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学科的学习特点,在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利用演示实验让学生知道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对液体内部压强规律的认识。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结合液体压强的应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两部分: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大纲对本节课的内容要求达到“理解”。为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就在于教师的引导,因此我确定的教法为:引导发现法。
为了使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课学习过“压强”,学生对压强有了一个感性认识,但未上升到理论高度。我把上节课做过的实验以“填空题”的形式给出,使旧知识得以重现,再利用一些生活常见的现象,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引入新课:通过观察实验认识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进入本节课的新课教学。
(三)进行新课:
一、 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
首先提出问题: 为什么我们潜入水中,就会感觉耳膜痛,潜水艇为什么要用抗压能力很强的厚钢板制成呢?
有生活实例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意识到液体也有压强。
1、液体外部压强
接着教师拿出一个塑料袋让学生观察,学生看到袋子是瘪的。教师请一位同学上来将水装入袋子里,在装水的过程中,让其他的同学观察袋子的变化,(袋子向外突出来了,而且装的水越多袋子突出的程度越大)。这说明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什么呢?学生思考。
若学生想不出来,教师可以用针扎袋子,学生会看到水从侧壁流出来,这是因为水具有流动性,而水总是向低处流,是由于水受到重力的作用。教师总结:液体外部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对容器的侧壁有挤压作用。
2、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提问:液体外部有压强,内部是否也有压强呢?(提示学生回想前面的两个问题,学生不难知道液体内部也有压强。)
提问:液体内部压强又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出示液体压强计,并简单它的结构、用途。
在课前就已经准备好的装置,为方便学生观察,可在液体中加些红墨水。 用压强计按照教材86页的演示实验操作,请同学观察、讨论、归纳而得出液体压强的特点:篇五:液体压强说课稿
《液体的压强》说课稿
作者:潞田中学
各位评委,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第二节《液体的压强》;下面我从六个部分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液体的压强》是学生学习了《压强》后对压强知识的延伸。学习本课既能巩固前面所学知识;也能让学生懂得不但固体会产生压强,液体也会产生压强。而且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也为今后学习浮力做好知识铺垫。所以本节是联系前后知识的桥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我把这节课分为两个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讲的是液体压强的特点及其大小,连通器的原理及其应用安排在第二课时。今天我说课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和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培养学生学会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感悟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享受学习的愉悦 。
3、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因为这是解释社会生活中相关现象的基础知识。 难点: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
学生对液体压强缺乏感性的认识;对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会有各种各样的误解,所以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为本课难点。
二、说学情
九的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物理基础和实验探究能力,在教学安排上,从新课引入,到教学中间的设疑、亲身体会,处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从观察、实验着手,从中找出规律,得出结论,让学生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因为学生从《压强》一课了解到“固体压强只与压力及受力面积有关”。这前置知识会使学生对 “液体压强只与深度和密度有关。”的理解产生困惑,有思维障碍。所以本课把演示实验改为探究实验;让学生充分体验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使学生对液体压强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依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情,本节课采用的是探究式实验教学法。将以往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并借助电脑多媒体演示的优势;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学法: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决定了初中学生学习物理必须由一定的物理情景和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诱导学生思考问题,师生共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掌握事物的规律。所以本课的学法是探究式学习法。
四、说教学程序
展示教具:
1、自制教具:大可乐瓶、底部扎有橡皮膜的塑料瓶、侧壁扎有橡皮膜的塑料瓶、轧孔的塑料瓶、食品袋、帕斯卡裂桶装置。
2、仪器:压强计
3、自制教具特点:取材容易、制作简单、操作方便、直观性强。
:以上教具老师一套、学生前后4个同学为一实验组备一套(帕斯卡裂桶装置除外),要求自制教具根据老师的样品自制,体验矿泉水瓶的妙用,培养学生自制教具的能力。
1.教学流程:(我将本课设计成一节实验探究课,按照以下流程来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初步探究――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实验探究――分析论证――实践与
2.教学过程的设计:
? 1).创设情景,激趣质疑。(2-3分钟)
实验激趣:让同学们用食品袋来套住手,放入装水的可乐瓶中,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感受。 在同学们有了水会压迫保鲜袋,紧贴在手上的感受后,再观看图片。
图片质疑: 1.潜水员为何潜水的深度不同,需要的装备也不同?在深水作业时为何要穿厚钢板制成的抗压潜水服?2.潜水艇的外壳为何也要用的厚钢板制成?等问题,设置问题情景,引出课题。――板书:
液体的压强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为初步探究液体内
部是否有压强做好准备。
2).初步探究:感受液体压强。(3-5分钟)
从以上现象引出问题:液体是否有压强?固体由于重力对支撑它的物体有压强,那么液体也受到重力,对支撑它的物体也有压强吗?液体由于具有流动性,会对阻碍它流散开的侧壁是否有压强?
接着让学生尝试用桌面的实验器材,自主探究这三个问题来感受液体压强的存在。
实验器材:大可乐瓶、底部扎有橡皮膜的塑料瓶、侧壁扎有橡皮膜的塑料瓶、轧孔的塑料瓶。
学生在实验时老师巡视,并提醒学生不能把水弄的到处都城是,要用事先准备好的桶装流出来的水。学生可能出现的做法:①往扎橡皮膜的塑料瓶中注入水,橡皮膜向外凸起。可说明水对容器底有压强。②往侧壁扎橡皮膜的塑料瓶中注入水,橡皮膜向外凸起。可说明水对容器侧壁有压强。③往扎孔的塑料瓶注入水,有水柱喷出,可说明水对容器侧壁有压强。 ④将扎孔的塑料瓶按压入水中,水从小孔流了进去,可说明液体内部有压强。⑤将扎橡皮膜的塑料瓶按压入水中,橡皮膜往内凸起,可说明液体内部有压强(水压保鲜袋实验也能说明)
这里让学生自主探究,展示不同做法。4分钟后教师再适时提问“你们这个组是怎么做的?看到什么现象?现象可说明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结论:液体对容器底,容器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有压强。DD(板书)
这样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讨论交流,亲身感受液体压强的存在。也为顺理成章地引出液体压强有大小做好铺垫。
3)实验延伸,提出问题并猜想。(3-5分钟)
接着用多媒体课件再现刚才实验现象,可增加轧三孔流水的实验(有学生开始时已做),这个实验除了说明液体对容器壁有压强外,还了说明什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让学生思考“液体内部的压强是否一样”提出问题“液体压强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并猜想。
学生可能的猜想:A.与深度有关;
B,与液体重力,体积,质量有关;
C。与容器的形状有关;
D,与液体密度有关;
F.与压强方向有关。
用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以上猜想。(在猜想中如若学生不易提出液体密度这一因素,我可通过一个实验来进行引导,做法是:往两个相同的底部有橡皮膜的瓶子内,分别注入同样多的水和盐水,观察两橡皮膜的凸起程度是否相同,引导学生猜想液体压强与密度有关。也可作相关提示。)
如此设计是因为:(1)在实验基础上的猜想,使猜有所依,避免了盲目性。(2)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 4)设计实验,进行探究。(15分钟)
先给学生介绍压强计的作用及使用方法。介绍时得出:①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板书),然后老师演示一组实验:(提示:同学们注意观察)
演示实验:用大可乐瓶、烧杯两种容器,装入相同高度的水,由于两种容器大小不同,所以形状、体积、面积、装的液体重力不同,用压强计验证,液体压强与形状、体积、面积、重力无关。
经排除后剩余的猜想是:深度,液体密度,方向三个因素。再让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来设计实验步骤,老师根据学生实验方案与学生共同设计一个表格,再用课件展示出来。 探究二:探究液体压强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控制变量)
实验器材:压强计,装水的大烧杯,装盐水的大烧杯、刻度尺。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结果填入表格。老师对学生实验进行指导。
这样的设计先排除学生猜想跟液体压强无关的干扰因素,降低了探究实验的难度。而表格的设计,让学生更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测量的物理量,使实验更有操作性。
分析论证,归纳结论。(3-5分钟)
实验完成后,指名回答所填数据,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数据归纳出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指名回答,一边听一边(板书)②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③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④不同液体的压强还与密度有关,深度一定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由于板书要点时间,这里安排了一个超链结,视频:《液体内部压强特点实验》
在学生明确影响液体压强的只有哪个因素后,教师顺势给出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gh
课标中对液体压强的公式计算不做要求,所以液体压强的公式推导过程不需做过多的解析,只让学生有所了解。对公式里的几个物理量要作介绍,在此介绍这公式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液体压强特点的理解,尤其是深度,所以这里设计了两道题来帮助学生理解。至于计算老师可让学生尝试练其中一道题。
6).实践与应用:(5分钟)
让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课前的问题:
“潜水员在深海为何要穿厚钢板制的抗压服?”
“潜水艇为什么要用抗压能力很强的厚钢板制成?”
等等问题,完成后展示帕斯卡裂桶实验,并操作,激趣中加深印象。
这样的设计使本节课前后呼应。并引导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起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7)课堂小结:小结是一节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及时巩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有哪些收获?让学生自己来总结所学的知识,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8)课堂检测:设计第一道为实验巩固题;二、三题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液体压强与深度有关,与液体重力,容器形状无关;设计第四道题的目的是加深学生理解液体密度对液体压强大小的影响,从而巩固了本课所学重点知识。
五、效果预测
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物理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征,积极倡导“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进行试验。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当然,教学中情况千变万化,本节课大量的时间都是学生在活动,课堂气氛肯定很热烈,这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活动,把握课堂上的“放”和“收”。如何驾驭课堂,做到收入自如,还需不断地和总结。
六.说板书设计
液体的压强(见附页)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在此,还请各位评委、同行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液体压强公式 单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