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若虹霓发达四肢发达是什么意思思

书包网所收录免费小说、书友评论、用户上传文字、图片等其他一切内容及书包网所做之广告均属用户个人行为,与书包网无关书包网所收录免费小说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在本站留言,书包网会在24小时之内删除您的作品。谢谢!Copyright &
Beta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号-1《琼台三百年》上编第一章&&&&&&&&&&
发布者:&|&
浏览(5634) 评论
&|&发布时间: 12:12:37&最后更新时间: 14:55:35
本作品所属分类:
文章类型:普通
第一章琼州府立琼台书院
一、琼台书院的创立
海南岛,古时有珠崖、琼崖、琼州、琼岛或琼台之称,由于地处边陲,孤悬海外,交通不便,因此开发较迟,文化贫乏,生产落后,居民生活贫困。在历代封建王朝,海南岛是朝廷贬谪逆臣或放逐异已之地,自隋唐至明朝,便有唐朝宰相李德裕,宋代宰相李纲、赵鼎,大学士李光、胡铨以及著名文学家苏东坡等100多名官员被迁谪或流放上岛。李德裕抵琼时,看到大地荒凉,心情惆怅,预感生还无望,悲愤绝望之余口占五绝一首:“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苏东坡听闻诏令远贬琼州时,惶恐哀叹:“使命远临,初闻丧胆。”将离惠州赴琼州前夕,他给王敏仲写信:“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贻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便作墓。乃留手书与诸子,死则丧海外。”朝廷官员和中原人士读到这些绝句和信函,便视琼岛为畏途,称之为“鬼门关”、“蛮荒”、“纹身地”、“天涯海角”。当时朝野人士心目中的琼州是多么荒凉,离文明发达的中原地区是那么遥远。
其实,琼崖是一个宝岛,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物产丰富遍地宝藏,绿水蓝天海风椰韵景色斑斓,黎村苗寨风情万种,阳光明媚雨水充沛,气候宜人。历代王朝的更迭,诸侯的吞并,长城内外、黄河上下、大江南北,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烽火连年不断,人民流离失所。只有琼洲大地始终不受战火的蹂躏,这一方静土,堪称世外桃源。
自从唐宋五公、苏东坡父子和众多的逆臣异己被嫡琼羁留,历代的官员履任,商贾的渡海经营,海南百家姓始祖的迁徙定居之后,灿烂的中原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也随之传入并得以传播,从而促进了海南的开化和文化的发展,兴学教化蔚然成风,私塾书院相继设立。尤其是苏东坡居琼三年,兴学授徒,传播中原文化,影响深远。
宋代,琼籍进士一共十六名,除陈孚在苏氏来琼前进士及第外,其余十五名进士都是在苏氏贬琼之后金榜题名。其中琼山姜唐佐,昌化符确正是从师苏东坡,得其教诲,后来科举应试,中式举人和进士及第。
&&& 明代,琼州人口总数不足三十万,文化却快速发展,书院林立,学业兴旺。琼籍生员科考应试,六十三人进士及第、中举人五百多人,一时人才辈出,盛况空前。邱文庄的道德文章,海忠介的高风亮节,誉满朝野,赞颂至今。翰林院庶吉士何测,尚书薛远、廖纪、王宏诲,侍郎唐胄、钟芳,巡抚邢宥、梁云龙,监察御史唐舟、李珊、海澄、冯禹、陈实、邝杰,都是明朝名臣,居宦则廉正奉公,归隐则著书立说,为琼崖争光,芳名垂青史。
&&& 1644年清兵入关,清王朝确立了在中国的统治地位。初期,满清统治者害怕汉族文人利用书院“聚群结党”进行反清活动,便对书院加以抑制。一时琼州的书院或关闭、或停办,或名存而实亡,文化教育也因之而衰落。时至康熙年间,全国统一,各族归顺,社会环境安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各行各业急切需求人才,琼岛僻远,贤能更加缺乏。因此,开设书院,培育英才,为大势所趋,琼台书院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建的。
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春,钦命广东分巡雷琼兵备道焦映汉赴任抵琼。这位陕西籍道台进士出身,注重教化。焦氏视事伊始,先到二百九十年前琼州大学士邱文庄童年读书的遗址,当时的奇甸书院(邱文庄创建,后改称景贤祠,今之琼山市人民医院内)瞻仰。看到书院停办,院址荒凉,不胜感叹。然后道台再赴各县巡察.亲临东线沿海和中部山区。道台对烟波万顷汹涌澎湃的南海和巍峨矗立磅礴雄伟的五指山,连声颂扬。对苏东坡来琼,传播中原文化,促进琼州文明,无限敬佩。对邱文庄,海忠介两公的高风亮节格外赞赏。经过—度巡视,再三思考,道台深感宋、明两代,琼州的学风空前兴盛,清初学禁,始见衰落。为着“勤宣德教,扶植士气”,“学无他歧,教归一辙”,道台焦映汉便决心筹建书院,既为朝廷培养“名公巨卿”也以显示自身治琼的政绩。
中国的书院起初产生于民间,为文人集会之所,进行藏书、读书、教书、讲书、校书、著书、刻书等活动。清代书院体制与历朝不同,凡是府立以上书院,归属官办。由当地最高官员负责修建,筹措经费,聘请掌教,监督教学,以便为朝廷培养人才。书院选址注重形胜,讲究“善美同一”,崇尚“天人合一”,追求“情景交融”。各省的书院多建于名山胜水之间,琼州的书院多建于城郊。
焦映汉通晓玄学,崇尚人文,对书院的选址,居然在道署右侧,征地建院,成为“道署居中,府署居左,而设书院于右翼,若龙虎得胜地矣。”将书院与道署、府署等量齐观,一线相连,既壮观瞻,也提高书院地位,同时有利于道台政务之余对书院的督导和参与讲授或考课。焦映汉政务之余经常到书院讲课和命题考试。琼台书院的选址,不设于名山胜水间,而建在闹市里,人气兴旺交通便捷,此对后来延续办学,多招生徒,三百年书声不断有着深远的影响。
琼台书院创建初期规模不大,建设项目不多,全部工程于当年完成。耗资光银六百多两,均由焦映汉独自以薪俸捐献,不接纳任何人士的资助。
书院命名“琼台”。琼台是琼州府的别称,& 也是琼籍大学士邱浚(文庄)的别号,以“琼台”命名书院,既体现她官办性质,并着意纪念乡贤邱文庄。书院座落于琼山府城丁字街,是当时府署的繁华中心地段,官府衙门、商业铺店、文化部门几乎集中在这里。道台、镇台、琼台,合称“琼府三台”,分别执掌政、军、学的牛耳。初建的琼台书院坐南向北,面对丁字街口(今文庄路西路口),院里前面设课厅,中间是讲堂,院后筑一座奎星亭。课厅和讲堂两翼修建长廊,每边各五楹。院门外竖立一石坊,上镌“琼台书院”。
书院设掌教一人,负责教学和院务工作,书院负责人也称山长。掌教由道台聘请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进士或举人担当。初时,原由所属的州县派送生徒聚集书院,从师肄业。后因派送有弊,改为招考。春节过后,招生考试,制度较严,封闭评卷,择优录取,公开张榜,凭证到书院报到攻读。二月初旬启馆,& 十一月底散馆,全年连续学习十个月时间。学习期间,生徒享受官府的膏火补贴,每月供给银一两。最初几年,全院仅收生徒二十名。当时,道台还为书院设立基金。基金来源,由州县拨田和道台发动捐款,& 以田出租,以款放贷,依靠收田租和贷款利息作为书院的经费开支和生徒的膏火补贴。参加乡试而因家境困难没法筹措费用的生员,也会得到书院基金的资助。对生徒的学习和生活管理,则采用宋代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教规》和元代《程、蒙二先生学则》以及焦映汉订立的《条例》作为守则。日常教学则以“日有程,月有试”的方法严格而有效地进行。所谓“日有程”,是强调生徒每日将掌教所讲授的重点和难点,以及自习的心得或质疑,记在一种叫做“程簿”的本子里.于每月初一呈上掌教,由其点评或批改。“月有试”,即是每月考试一次。创办书院,教育生员,旨意于乡试和会试夺魁及第,为清廷效力。因此,课程设置多与科考八股有关,思想内容全是封建意识。
道台焦映汉治琼五年余,政绩卓然,晋升返京。离琼前夕,焦氏亲自撰写一篇《创建琼台书院碑记》的文章,洋洋近千言,纪其事、镌于碑,竖立书院天井里,以示后入及教诲生员,立碑的日期是康熙四十九年秋。此后,便有些人以立碑之日为书院创建之年。书院所在地的《琼山县志》却明文登载“焦映汉陕西人康熙四十四年分巡雷琼道勤宣德教扶植士气创建“琼台书院”。琼台书院创建过程,焦映汉亲自选址、征地、策划、督造、献资、延师、拨田、立规、撰文,可谓用心良苦,功不可没。自从创建琼台书院,“琼州文风骎骎日上,—时科甲联翩而起”。《琼台书院志》载:“自书院建后,文风丕振,会试始有登第馆选,此后春秋获隽,皆书院诸生。一代之风气,科名之得人,可见一斑。”
清代,琼籍生员金榜题名者,计探花一人,进士三十一人,举人一百七十多人。琼台书院创建之前,会试进士榜,琼籍没有—人进士及第。中式举人者,也寥寥可数。琼台书院设立之后,人才辈出,情况大为改观,科举应试,金榜题名者,多为琼台书院的生员。
二、书院产业与经费来源
琼台书院是府立书院,是清代书院政策与官学化发展的产物。由道台亲自监督,聘请掌教,制定和选用规章制度,督导教学和课考,其任务是培养当地生员,参加科考应试,为朝廷服务。书院创建初期,招收生员二十余人,设掌教一人,院役二三人。道光年间,生员陡增,多时达到八十人,书院增设监院、庶务、书办、斋长等。书院全体教职人员的薪俸均由书院支付,生员住院攻读,免收各种费用,每月还享受一定的膏火补贴,课考成绩优异,还得奖励。乡试之年,生员赴省应试,因家境贫穷而无法筹措考资者,书院还给予一定的资助。加上书院的斋舍修缮、物品购置,几项合计就是一笔不菲的数目。书院的经费来源,到底来自何方?
琼台书院自创建之日起,创始人焦映汉为经费着想,首创基金会,后经几任道台的积极筹款,经费较为充足。琼台书院基本上以四种渠道开拓经费来源。一、官府拨款。道台根据各县的经济实力以及该县在书院肄业的生员人数,规定每年该拨款若干。道台府和州府的拨款实为拨田。拨给的田地多是农民的弃荒田,或义学停办后弃用的瘦瘠田。此类田地价值不高,但数量可观。二、官绅捐款。书院在办学的198年时间里,曾经多次发动捐款,每次都是由道台倡议并带头献捐。焦映汉和同治年间的琼州知府吕铨捐款最多,都是光洋六百多元。督学傅棠和几位道台各捐三四百元,同僚、乡绅和商人也纷纷响应,慷慨解囊。捐得的大笔现金,用来修建院舍和拨给基金会。三、田租铺租。书院的田地除官府拨给外,还自行购买部分良田。学田分布在琼山、儋州、临高、澄迈、定安、文昌等县,由所在县邑负责代管,租给农民耕种,收取租米变换现金上缴书院。同时书院在府城购买民房数间,出租收款归入基金会。四、放贷收息。书院将大笔现金交给琼山县衙负责放贷,以一分的年利收取利息。
以上的几项收入,使书院经费收支得到保障。万一短缺,当任道台会步前任的后尘,再次发动捐款,因此琼台书院的经费一向绰绰有余。
道台焦映汉创建琼台书院之初,便设置田地,出租生息,为书院经费开支。从康熙五十年开始,每月供给诸生膏火补贴银一两。
乾隆元年,巡道黄铮因府治义学荒废,便将义学在定安县陈村的田地拨归琼台书院。乾隆五年,巡道刘庶也将义学在琼山北冲、河口两地的田地拨给琼台书院。这两地的农田分为三处,共二十五丘一十一丁。
乾隆三十二年,巡道王锦发动捐款,增加书院基金,并将文昌县充公田拨归琼台书院,每年得税金光银四十九两二钱二分。还将汉民到儋县开垦荒地种植甘蔗的租金,除拨给东坡书院外,余下三百千文归琼台书院。后来垦荒者迁徙他地,大片蔗地弃荒,嘉庆八年知州曹世华向巡道请求减去五十千文。嘉庆二十四年,各垦户再次逃散,知州邓演春禀报巡道费丙章,请求再减,结果每年只交一百五十千文。其中,一百千文分派各州县匀捐,儋州则缴纳五十千文。
嘉庆二十三年,督学傅棠捐助光洋四百两,翌年,巡道费丙章也捐献光洋四百两,并发动官绅捐集五千余光洋购买民房扩建书院,除用于工程开支外,还花五百一十元白银购买琼山署前仁和坊民宅一所,三楹两廊,计十二间房舍,以其屋出租,每年得租金三十千文。
嘉庆二十五年五月,道台费丙章拨出三百五十千文,交由琼山县衙向商人放贷,每月每千文收息一十三文,全年共得利息五十四千六百文。
道光二年春,周鸣銮接替费丙章任分巡雷琼道,也自捐薪俸四百元,并两次发动捐款充实基金,共计捐得近六千光银。同年十二月,以光银一千五百二十二两九钱,折换铜钱交由琼山县衙转向商人放贷,每月每千铜钱收息十文,全年共收利息二百三十二千零九十二文。
道光七年,巡道喻溥捐俸钱四百千文和发动募捐,将其所得陆续购置田地数处外,尚余钱三千零八十四千零四十三文,交琼山商人生息,每年收利银四十八千文。
道光二十五年,巡道张育春批准定安县坡村的书院田地由原主赎回,得钱五百五十二千九百文,交琼山商人生息,每年息金钱六十六千三百四十八文。
琼台书院的田产及其收租情况,如下:
琼山县天堂庄田二百七十九丘,每年收租米四百二十八笼(笼,木制的底大口窄的木桶,每笼有二十五升,每升1.5市斤,计37.5市斤),折五十五千六百四十文铜钱。
琼山县牛车肚庄田一百二十八丘,每年额收租米三百八十三笼,折合钱一百二十四千七百九十文。
琼山县北冲(府城城东村名)庄田八丘,每年额收租米二十八笼,折价钱二千九百九十文。
琼山县河口(府城城东村名)田一十七丘,每年额收租米三十二笼,折价钱四千一百六十文。
琼山县南坤峒田,每年收租钱二十二千文。
定安县牛路迈粗陈村门口埇等田二百三十丘,蒙头沟低田一百四十七丘,二处每年收租米折白银七十六两二钱三分六厘。
道光五年,琼台书院以光洋一千五百元在澄迈县购买田地。计岭崙市考董庄田一百零二丘,共七十八亩一分,每年收租米一百二十笼。慷慨庄田七十五丘,计六十九亩四分,每年收租米一百一十九笼。走马庄田(今仁兴劳改场附近)一百六十七丘,计一百四十六亩二分,每年收租米三百八十七笼。以上三处田地共三百四十四丘,计二百九十三亩七分,每年收租米六百二十六大笼。(比琼山笼大十分之五)折合铜钱一百一十五千文。同年,书院还以光洋一千四百元购买临高县多文庄田一百三十九丘,每年收租米,折一百三十千文。
各州县每年须缴交束修(类似学杂费,因为各州县均有生员来书院就读)光银六十两。
民初长流商人叶心复、吴乃哲承包海口牛皮局制造皮革,其承包金交琼崖中学。
解放前夕,琼师尚有校田三十余宗,每年收益,归学校所有。解放后,实行土地改革,原属琼台的田地,全归耕者所有。
三、琼台书院的生徒
琼台书院创建之初,原定由各县派送生员,后因派送有弊,才改为面向琼州府十三县招考。严格筛选,择优录取。生员集中到书院攻读,享受膏火补贴,逢科考之年,便可参加乡试、会试,以期夺魁及第。
清代的学生,分为生监和童生两种。生监亦称生员,属于正课生,可参加科考应试。童生亦称生童,属于附课生。凡在郡、县书院攻读而未取得生监资格者,则不管年龄大小,统称童生,均不能参加科考应试。童生须经过县、府、院(学政官员或府立书院)三级考试,合格者才称生监(或获秀才身份),就能应乡试。府立的琼台书院本应专招生监,童生应该报考县立书院,但是琼岛孤悬海外,文化落后,清初学禁,书院不多,而琼台书院声誉扬琼,各县的官员乡绅都希望其子弟在琼台攻读。琼台书院名为官府设立,实则主要由官绅捐资兴学,其子弟请求来院附读,如何拒绝?因此,既招生监,也招收童生,两者统称生徒。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琼台书院共招生徒八十名,生监、童生各占其半。按制度规定,童生应经过考试,取得生员资格,才能参加乡试。童生考试的途径有三:首先,如属州、县籍的则经过知州、县的考试,如果是府籍的则经过府委托州县的考试;接着接受知府所举行的考试;最后,参加学政使举行的院试。总之,凡是童生,都必须通过州县、府学、学政使的考试三关,才能成为生员,为今后的乡试、会试创造条件。
道光年间,琼台书院规模扩大,增收生徒,经费不足,处境艰难。掌教云茂琦向官府建议,童生参加府试、院试,应缴费若干,作为代价,以之充实书院经费。提议获准,订为制度执行。后来在收费过程中产生弊端,出现腐败迹象,琼籍进士韩锦云奏疏,揭露其内幕:由童生变为生监,需花费光洋七八百元,至少也要四五百元。当时儋州有童生3000多人,文昌县童生也有2000多人。童生不满这种不良现象,群起反抗,闹了考场,殴打考官。州县官员因为受贿,未敢向道署反映真实情况。花巨款过三关,当生员,获得的权利是,每月膏火补贴有所增加:由童生的六钱达到生监的八钱。至于以后参加乡试和会试,能否夺魁得中,则有赖于本身的聪明才智和勤奋攻读。
清代书院沿袭历代书院的思想体系和课程设置,尊崇孔子,重视儒家学说,以《四书》、《五经》为基本教材。琼台书院的创办以科考应试为宗旨,生徒的学习以中式举人和进士及第为目的,因此,开设经史之学、治国之术的课程外,还着重学习八股文和试帖诗以及论策表。书院认为自修是生员获得知识的主要手段,格外重视自修。琼台书院的日常教学是以讲授和考试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的。创办之初,根据巡道焦映汉的提议,制订了“日有程,月有试”的教学原则。琼台书院的考试分为官课和师课两种。官课由道台命题考试,师课由掌教主持。雷琼分巡道焦映汉、德明、费丙章、周鸣銮、喻溥等人都经常亲临书院,给生员命题考试。吴光昇主持书院,着重加强考课。据《琼州府志》记载:“吴光昇掌教,‘日有程,月有试,旬有大小两课’”。即每旬考试两次:一次大课,一次小课。大课做八股文一篇,小课考试帖诗或论、策、表。全院生徒分有正课、附课,正课又分为内课和外课:内课是考寄宿生,外课是考走读生。附课是考旁听生。内外课生员一律享受膏火待遇,不过生监与童生有别,内课和外课也不同。正课生监每月八钱,童生每月六钱;外课生监每月八百文,童生每月四百文。除膏火外还有奖赏。其办法是:按月课考试成绩分等给奖。膏火和奖金的发放,对全院生徒起鼓励作用,对清贫学生则可解决生活之资。生童入院最长时间为三年。科举前夕生员必须参加院试,接受甄别。成绩优异者,准备科考应试;落选者须得离院。
琼台书院对待训育十分重视。其具体措施是:祠祀、揭碑、立规。
祠祀。书院初建,便祭祀“先圣”、“先师”、“先贤”。儒家祖师孔子,作为祭祀的主要对象。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书院扩建工程竣工,在院舍的东边(今体艺馆址),修建奎宿阁,立神牌阁中,祠祀“先圣”孔子、“先师”宋代理学大师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五夫子、“先贤”邱文庄、海瑞。后来,对修建书院有功的焦映汉、费丙章、周鸣銮、喻溥等道台也在祭祀之列。书院初设“奎星亭”,后建“奎星楼”,其命名之意,实为纪念和祭祀文昌帝君,希望得到这位主宰文运之神的垂青。通过祭祀,鼓励生员,以圣贤为榜样,刻苦攻读争取功名。
揭碑。古时宣传工具落后,纸张奇缺且易损坏难保存,“树碑立传”便是宣传人物事迹的有效手段。琼台书院先后刻立十多块碑记,现存碑记三座,碑文五篇。1. 康熙年间,巡道焦映汉为创建琼台书院而立的《创建琼台书院碑记》。2. 乾隆十八年巡道德明立的《建琼台书院奎星楼碑记》。3. 乾隆三十二年巡道王锦立的《添设琼台书院斋舍经费碑记》。4. 嘉庆二十五年巡道费丙章立的《重建琼台书院碑记》。5. 道光五年巡道周鸣銮立的《重增琼台书院膏火碑记》。碑文着重颂扬山川秀丽、朝廷德政、皇恩浩荡、科考高中、社会欢腾。同时记载修建情况、捐款数目、田舍购置、膏火发放等。碑记立在庭院中间,生员来往,日夜接触,时常阅读,对修身立志起潜移默化作用。
立规。各地书院的教规准则,多采用宋代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教规》和元代《程、蒙二先生学则》。琼台书院也不例外。《白鹿洞书院教规》,从大处着眼,宣扬封建意识及其伦理观念。《程、蒙二先生学则》,从小处入手,强调学习宜规规矩矩,做人须谨小慎微。此外,琼台书院还自订《学规五则》。创建书院的道台焦映汉也亲自订立如下的条例:“凡学于此者,必严朔望之仪,谨晨昏之会。居处必泰,步立必正,视听必端,言语必谨,容貌必庄,衣冠必整,饮食必节,出入必省,读书必专一,写字必楷敬,几案必整齐,堂室必洁净,相呼必以齿,接见必有定,修业有余功,游艺有适性。使人端庄以恕,而必专所听。”至于掌教讲授,道台考课,随时结合情况训育生员,更自不待说了。
清代科举考试定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童试也称“小考”或“小试”,即上面所说的州县、府学、学政使的三关考试。合格被录取者,称为生员或生监,俗称秀才。童试第一名称案首。乡试是在省城(或京城)举行的考试,也称“大比”,每三年举行一次,时间在秋季,又称“秋围”。乡试是由皇帝钦命的正副主考官主持,正副主考官是从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部院官员中选派的,同时还派数名同考官协助监考。乡试被录取者统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是每三年在京城由礼部主持举行的考试,时间在乡试次年的二月或三月举行,便称“春围”。须持有举人身份者才能参加会试,被录取者,称贡士,俗称进士,第一名称“会元”。若逢国家庆典,例如新主登基、皇太后寿诞、王子出世而非乡试或会试之年,可外加开科考试,叫做“恩科”。殿试,也称廷试,是由皇帝在殿廷对贡士亲加策问的考试,分为三甲录取。一甲限三名,赐进士及第,一名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据云一甲第二名榜眼,限于少数民族占有,汉族无能染指。“解元、会元、状元”统称“三元”,科考场中,能连中三元,或三元及第,是莫大光荣,连中三元应属奇才。
清代的琼崖,生产相当落后,人民以农耕为业,收入有限,家境贫困,送子弟到京城、省城或外地读书,比登天还难。琼台书院设立,面向全岛招生,对琼崖学子来说,是个好机遇。书院设在岛内,最远处,三四天行程也到达。历任出长分别是探共、进士、举人,学问渊博,熟悉科考,教管有方,容易名师出高徒。生徒每月有膏火补贴,解决家庭的供应困难。课考有奖励,促进生员的刻苦攻读。赴省乡试,又获旅费资助,免致借债应试的负担。凡此种种,助成全岛英杰对琼台书院的向往和投归。
琼藉生员幽居孤岛。少与岛外人士的来往,操的琼语。琼语的发音、音调、词序和语、国语全然不同。琼台生员参加科考应试,深受地域、语言、人缘的制约。
科举之年的农历八月在省城或京城举行乡试,琼籍生员徒步上道,跋涉万水千山,常因故病而误考期,无缘应试。乡试次年的农历二月在京城举行会试,琼籍的新科兴人因乡试后回家候佳音,以及得中且亲友应酬,已是岁暮穷年,就来不及上京会试。琼州因之一直没有今年中式举人,明年进士及第的科举骄子。
乡试时,学子云集省城,互相交游,交换讯息,拜会主考官员,琼人受语言局限,甚为不利。至于会试,琼籍举人受主持科考的礼部尚书和有关京官的召见,或者廷试,琼籍进士恩蒙皇帝的垂问,一时受宠若惊,词不达意,会元和一甲的桂冠,就会失之义臂,所以琼州学子攀登科举阶梯,只有张岳崧登到一甲(级)“探花郎”。
中国人才出于三江、古都和中原,这些地区的应试生员多,得中者众。盘根错节,学子与主考官,往往师生之缘,世交之谊,亲戚之情,乡里之亲,同僚之子,占尽缘分和福份。琼籍学子出岛应试,身处异乡,举目无亲,在讲究“人缘”的科考场中,单凭学识与别人较量,显然是致命的弱点。
踏遍荆棘变坦途。
在琼台书院从师肄业,就有不少人在科考场中,春风得意。例如:张岳崧荣获一甲第三名,世称探花郎,嘉庆皇帝称赞“何地无才乎”!王斗文和李琦同是进士及第,名排金榜第六。王圣与和曾对颜参加乡试,一先一后荣获第一,号称“解元”。这是琼崖的光荣,也是琼台的骄傲。在诸多琼台生员中,张岳崧的天资聪敏,得天独厚;张日旻的风流倜傥,情怀激荡;冯泷的待人宽厚,事亲孝道;吴典的顽皮出格,才华出众;王斗文的英俊潇洒,淡于仕途;王之藩的守贫苦读,操节德范;王时宇和王承烈的淡泊明志,一生治学;韩锦云的才情横溢,吏治威严;郑文彩的文章传世,诗书传家;云茂琦的恃才傲物,桀骜不驯;云茂济的出口成章,落笔成文;邱对欣和郑天章的博览群书,穷究理学;林之椿的学贯中西,跨任书院掌教与中学堂监督。他们的治学和做人、道德文章,一直传为佳话,为世人所乐道。
四、琼台掌教的才与德
琼台书院从创建至改制为中学堂,经历一百九十八年的漫长岁月。据史籍记载,琼台书院历任掌教共计二十四名。其实,这份掌教名单,显然欠缺不全。例如:康熙期间,琼台书院办学十七年,只查到林储英担任五年掌教,余则空白。雍正临朝十三年,仅有谢宝短期任掌教,别无他人。乾隆时期的几位掌教,也难于任满乾隆的六十年。以后各个年号的掌教,同样无法全部查明。按照合理推算,琼台掌教,至少不下三十多名,平均每位任期五六年。
琼台书院的主持人号称山长俗称为掌教,也许与琼台设于市中心有关。掌教既负责教学工作,又管理行政事务。掌教由道台聘请,为表示慎重,道台聘请掌教时,多同学政、缙绅酌商。掌教仅受道台监督,任何官员均无权干涉院政和教务。创建书院时,仅配备掌教一名和院役若干。道光五年,生徒人数增多,书院扩张,事务繁重,才增加人员,设置监院。监院负责巡察书院,发放膏火补贴,办理行政事务和杂务工作等。监院辖下还设有庶务、书办、斋长、号房、院役等人,统由监院领导。自康熙四十四年书院创建至道光五年书院扩张,漫长的一百二十年岁月,琼台书院只设掌教一人,统管院务和教学。不难想象,掌教没有超人的精力、魄力和智力是难于胜任繁重的管教任务的。清代科考内容广泛,经史子集、论策表、试帖诗、八股文、词曲小说,一应俱全,掌教必须具备多才多艺、学贯古今的渊博知识。书院事务繁杂,生徒评选、招生考试、封闭评卷、录取张榜、生活管理、膏火发放、品学评定、官场交际、社会应酬等,掌教必须具备任劳任怨的品德。总之,掌教当之不易,只有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精力过人、德高望重者,才能谋其位,视其事。即使书院扩张,增设监院,掌教的职责也不轻松。琼台书院的历任掌教都是学者名流,出身进士或举人。琼台掌教名单中,既有琼州人士,也有外省英才。林储英是琼台书院创建之前的举人,出仕山东,授蒙阴令,署沂州知州,为官勤政廉明,恩泽广被庶民,卸任之日,群众镌石立碑颂扬。后寻仕宦情淡,他借口侍亲南昌辞职回里,出任琼台书院的第一任山长。万事开头难,他能迎难而上,首创“日有程,月有课”的教学原则,施行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教规》、《程蒙二行先生学则》和焦映汉的《条例》,教管头头是道,书院蒸蒸日上。廉当官,清白做人,诚实处世,严谨治学,刻苦持家,热心公益,这是林储英的道德风范。他掌教琼台书院五年,初创琼台辉煌。
进士谢宝,海口龙岐人,出身于小商贩家庭,父亲老年得子,爱之如珠宝,便取名谢宝。谢宝天资高旷,不拘小节,一生授徒,不涉足仕途。任琼台书院掌教时,对门生张日旻和冯泷慧眼识才,格外爱护。结果张日旻进士及第,冯泷中举后举孝廉。谢宝身居书院,春风拂户,明月临窗,面对天井里的老树新花,不禁兴怀身世,沉吟一绝:“树老花偏嫩,春融枝亦樛。客窗幽静处,明月已绸缪”。张日旻读罢老师的佳作,也吟成一首七言绝句以云志:“小小表松不仙人兰,坚贞能够傲霜寒。此时尽可低头看,异日应当仰面观。《搜书院》故事,显示谢宝的高风亮节和光辉形象,为世人津津乐道和高度赞赏。雍正期间,大兴文字狱,滥加“莫须有”罪名,三年之内,制造两起大冤案,大量杀害知识分子。 “搜书院”之后,谢宝离开琼台,到琼海隐居,从此销声匿迹。谢宝此举似乎畏罪潜逃,其实这是大义凛然的愤世而反抗,舍身救人的典范。
武林、吴光昇是岛外英才,不辞离家背井,不嫌边疆遥远,乐于来琼授徒,大力改革教学,成绩斐然。两位掌教一致赏识琼山才子王斗文。结果三年之内,王斗文接连中式举人和进士及第,名列进士榜第六位。吴光昇为浙江才子,誉满士林来琼前,在京师设馆授徒,朱文正及其兄垣筠皆受业于吴氏。后来,兄弟皆金榜题名,朱文正荣任太溥,垣筠为名宦。《琼山县志》载:吴光昇“学问渊博,淹贯经史,识力精卓,赏鉴无差”。王锦官居翰林院编修时,与光昇交厚,出任分巡雷琼兵备道时,延请光昇任琼台书院掌教。任职期间,吴光昇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在“日有程,月有试”的基础上,增订“旬有大小两课”,果然奏效,成绩斐然。王锦调职离琼,士为知已同进退,吴光昇也辞职离任。身后琼人怀念其功德,设神位于书院祭祀。掌教吴缵姬是乾隆壬申处崇庆皇太后六旬寿诞,加科恩科而中式举人的。几年后,赴京会试进士及第。他不遑出仕当官,就匆忙回琼,出任琼台山长,以报答母校培育之恩。任职三年,生徒赞服,仕绅称誉,声名大振,受朝廷器重,授江西铅山县令。铅山为文献之邦,斯文盛地,著名的鹅I湖书院建于斯,至缵姬赴任之日,已书声六百年。二次“鹅湖之合”传为人间佳语,文坛盛事。先是朱熹与陆九渊兄弟几天的辩论理学,形成双峰并峙,理学巨擘。后是辛弃疾和陈亮一旬的唱和宋词,留下千古绝唱的五阕《贺新郎》和一曲《破阵子》。吴缵姬赴铅山视事,重修鹅湖书院,以兴文运。是科乡试,鹅湖六名生员中瘵。前任县令,听信地师谣言;城郊的濠沟积水淹县城,灾祸将及县官,遂将之堵塞。农田荒废,民怨载道。吴缵姬不辞“引火烧身”,领导农民将濠沟疏导,灌溉农田,土地得到保产、增产、丰产,官清民乐。适逢乡试,鹅湖书院又有多名生员金榜题名。
吴典出生富裕家庭,书香门邸。童年格外顽皮,说不完的脏话,干不少的坏事。家人奈何他不得,只好交由塾师周继才严加管教。结果改正恶习,刻苦攻读,学业大进。童试、乡试、会试,连报佳音,誉满乡里,名噪京华。官居庶吉士,授编修,进翰林院,参编《永乐大典》与《四库全书》。书成,蒙主恩赴内宴,为乾隆皇帝赏识,赐“龙尾砚”、“白玉如意”、“文绮”等珍品。常被乾隆召见进宫庭谈心,追怀往事。吴典的双亲和恩师,也广被恩泽。乾隆授吴父翰林院编修,赐在里立“孝行坊”。赐吴母一支金手杖。赐塾师周继才一只龙盘,一个玉砚和一本“逢库支银”手册。还因周继才乡居偏僻,为三条溪流阻隔,赴市集艰难,便旨令造桥三座,分别称“先生桥、村桥、老市桥”。乾隆还为吴典命名和赐派。在吴典的“典”字左边加“玉”,改称“吴琠”。且赋诗曰:“玉以金为友,祥开善作基,家庭承祖泽,忠孝永长持。”如此春风得意之时,吴典不过四十开外而已。才华出众而风华正茂,加上皇帝的宠幸,如果驰骋官场,不难官运亨通,青云直上。可是,吴典却淡泊仕途,心怀引退,回琼隐居。在京时,他与进士王斗文等琼籍人士在北京前门外的灵中坊大外郎营建造“琼州会馆”,作为琼州生员赴京应试的落脚点。返琼之后,吴典承继父亲的孝行,服侍高堂,且为故乡的公益事业,捐资筹款。为启迪后学,吴典出任琼台书院掌教,授徒数载,殚精竭虑,终因积劳成疾,死于任上,葬于加积灯笼坡之右,年仅五十岁。以书院为家,死于任的琼台书院掌教,先后四人。
王时宇和王承烈,时分先后,同是中式举人,学识渊博。都是淡泊明志,不醉心官场,借口亲老不出仕,隐居故里。一致热衷授徒,埋头著书立说。王时宇连任二十多年的琼台掌教,在历任掌教中任期最长,其道德文章,教管有方,业绩辉煌,自不待说。王承烈原任雁峰书院山长,为巡道周鸣銮所赏识,“三顾草庐”聘任琼台掌教。周鸣銮调职,喻溥接任巡道,也极力挽留王承烈,直至喻溥任满离琼,王承烈才离开琼台。王承烈治学勤奋,“经义汉宋兼通,史学洞悉古今,理学恪守程朱,文学由汉魏六朝三唐两宋以及元明近代诸大家诗文集无不博览”。在任几年间,王承烈悉心授徒,慕名而从师者甚众。他最赏识的门生是韩锦云和郑文彩。韩锦云进士及第,授翰林院庶吉士,后来成为名御,膺封疆重任。郑文彩中式举人,出任雁峰书院山长。韩锦云和郑文彩感怀师恩,对王承烈永念不忘。
莫绍德出身仕宦之家,书香门邸,幼受庭训,贯通经史。乾隆末期中举,嘉庆年间进士及第,后补殿试。初授县令,后升员外郎。道光元年,莫绍德任琼台山长,值书院扩建竣工,斋舍焕燃一新,乘兴撰写一副对联,气势雄伟,保存至今,成为文物。莫绍德擅长诗词,研究钟鼎碑刻,著作《石经堂集》。他周游琼崖的名山胜水,写不少咏物抒怀的绝妙篇章。现录《文笔峰》:“亭亭笔执插丹青,众手纷纷撼不摇。万里烟云资吐纳,一天星斗任临描。拟海水供磨墨,想把虹霓为束腰。除却玉皇封禅事,燕然功小不须要。”七律五十六字,写尽一管文笔高插云端撰写史籍,根底牢固撼动艰难。它以海水当墨汁,将彩虹为腰带。烟云作为素材取舍,星斗当成资料面描绘。惟有玉皇的封赏才觉荣誉,守边立功勒石垂世不当一回事。
定安才子张岳崧从师琼台书院,殿试荣获一甲第三名,是琼州历史上唯一的探花郎,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侍讲、四川乡试主考官、会试同考官、国史协修、文颖馆纂修、文溥阁校理、文英殿纂修、江苏常镇通海兵备道、两浙盐运使、浙江按察使、湖北布政使、护理湖北巡抚等职。道光皇帝曾赞曰:“综务精明,持躬恪谨。”张岳崧任护理湖北巡抚时,林则徐任湖广总督。两人志同道合,情趣相投,交谊深厚。林则徐发动禁烟运动,张岳崧大力支持,上书朝廷,痛陈利弊。宦海沉浮数十年,张岳崧忠于职守,政绩显著。他始终保持书生本色,文人操守,士者习性,每到一处必然兴办教化,修缮书院,并亲自讲授和考课。张岳崧告老还乡时,不顾年老体衰,欣然出任琼台掌教,青灯黄卷,授徒不倦。显然,张岳崧与琼台书院结下不解之缘。地处偏僻世称蛮荒的一所书院,能培养震惊朝野,皇帝称誉的探花郎,实为难得!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曾荣任高官要职的探花郎,竟乐意在荒僻岛屿的书院担任掌教。这充份显示琼台书院教书育人的辉煌业绩,也体现了探花张岳崧的高风亮节。张岳崧回乡后,对公益事业,做出重大贡献。他编写《定安县志》和《琼州府志》,著作十四卷《筠心堂集》,留下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
邱对勤和邱对欣是堂兄弟,系广东大埔人。邱对欣的祖父邱殿章中举后,出任琼州府教授,举家迁琼,落户琼山。对欣的父亲邱将瓒也中举,任电白县教谕。尔后,邱对勤中举人,也迁居琼州,任琼台书院掌教,授徒数载,才名大噪,“凡琼崖文人,多投诗相质,倡和联和,传为韵事。”邱对勤的儿子邱景清和堂叔邱对欣一同在琼台书院受业,同时应试,同科中举。后来,邱对欣进士及第。邱氏书香传家,满门名题金榜,两家先后落户琼山,三代当教授、教谕和掌教,皆著书立说,名垂史籍。
名士云茂琦才高学博,生性豪放。进士及第后,官居吏部郎中,任职京都,交游甚广。后来,淡于仕途,辞职归琼,为教化后学,乐当琼台书院掌教。任教之时,进行大力改革,加强教学工作和生活管理,亲自订立《学规五则》,洋洋千余言,公布施行,效果良好。他大胆提议,童生转为生员的三关考试必须收费,缴交书院以充实基金。一时,在院生徒陡然增至八十名,膏火补贴和考课奖金,都比前增加。后因州县经手考试收费出现弊端,被朝官弹劾,朝廷指责,云茂琦却临危不惊,视若等闲。云茂琦任职琼台十三年,时间跨越道光、咸丰二主,对宗弟云茂济和生员王星鹏格外赏识,结果云茂济进士及第,王星鹏中式举人。
杨家冕才华出众,而命途多桀。风华正茂时中举,应会试,却连续七八科名落孙山,距中举后二十五年才进士及第。授林郎、内阁中书,当朝官不多日,就外调任县令。为官勤政廉明,竟调离政坛。改授广东惠州教授,直至告老还乡。年超古来稀,还受聘任琼台山长。乐于授徒,不辞艰辛,公一载,便死于任上。
邱对欣与郑天章先后三同:琼台生员、进士及第、琼台掌教。邱对欣会试时,得主考官全庆、孙家鼐的赏识,祈望他殿试,名列一甲。结果他因小楷欠佳而落第,后调补柏乡县令。柏乡是著名学者魏文毅讲学的地方,文风兴盛,人才济济。邱对欣“公余,勤于课士,论文谈艺,孜孜不倦,士林咸服其教。”他在柏乡当了九年县令,“政简刑清,士民爱戴,闻其去任,请留不得。”他当县令有政绩,将晋升任知府时,却以家人病难为借口,请辞归里。回家之日,他囊空如洗,两袖清风,惟有图书千卷。时年已六旬,他仍然教读为业,任琼台书院掌教十年,任雁峰书院山长数载。“与诸生论学,上自周秦,下至元明,无不洞悉。古文学欧(阳修)曾(巩),骈文学唐初,诗赋学唐宋诸名家。” 邱对欣在柏乡县任县令时,亏官款四千余两,他十多年笔耕所存,不能弥补,只好借贷以还债,邱对欣病逝,葬于滨涯村。
郑天章生于书香门邸,曾祖、祖父都是太学学生,父亲为岁贡。他少承家训,有志宋儒之学。长大之后,向叔祖父郑文彩学习经艺。文彩中举人,掌教雁峰书院,格外赏识郑天章,每向人誉之“吾家千里驹也”。郑天章进士及第后,以母老为借口,不出任官职,归琼幽居,开课授徒。他悉心苦学,研究哲理,初学王阳明,久之知其学说近乎禅,末流有弊,改学程朱理学,“究理为重,以躬行实践为归” 。凡是程朱的著述,他都一一采购,深入钻研,并将学习心得日积月累地记在程簿上,编成《程朱粹言》,以教育生徒和传授后人。郑天章修身处世,堪称典范。一生躬行节俭,淡泊自安,对贫穷困苦之人,他恳切怜惜,热情周济。亲朋好友如有过失或缺点,他能当面指正,从不偏袒。与他人谈国计民生,议论时弊,他敢直陈己见,毫无忌讳,不怕触犯官员。他病逝后,葬于烈楼之原,离家一里许,由“三同”长者邱对欣撰写一篇情意感人的墓志铭。
陈贞天资聪敏,而命途多舛,才高遭时弃,一生落魄不得志。因此,浪迹天涯,登临名山大川,结识江湖名士。陈贞籍贯海南琼山,生于江西南昌,乡试落第于广州。翌年赴京,闭户读书,谢绝世事交往,悉心研读典籍,经三年磨炼,学业猛进,癸酉乡试,中式举人。回琼访兄弟,谋建室慰先祖。然后回江西,几回参加会试,皆名落孙山。此后,放浪形骸,周游河南湖北。每遇不平之事,便慷慨激昂赋篇章,悲歌高唱抗议。晚年,挚眷回琼,受聘于琼台书院当掌教。他习诗文,追崇唐宋,造诣很高。陈贞家境清贫,却立品敦行,从来不会因私事而谒权贵,请求提携。困苦无奈时,经常长歌当哭,以解愁肠。歌吟时,声音传出户外,在长空荡漾。可惜,任一年掌教,便积劳成疾,死于任上,墓在北郊米铺村东边园。
林之椿是琼台书院最后一任掌教,又是琼州府中学堂第一任监督。他经历了琼台的沧桑,见证了书院的衰亡。他的人生历程,波涛起伏,曲折异常。林之椿资质聪明,记忆力惊人,读书过眼成诵。父亲教他学文,便语惊四座,受先辈器重。他少年时应童试,名列第一,补弟子员,获准参加乡试。几度赴乡试,却名落孙山。当代宗师汪柳门来琼主持考试,阅读他的文赋,大加赞赏,誉为海外奇才,此科乡试,他才中式举人。以后四回赴会试,都落第而归。时值清朝末年,外敌入侵,国将不国,科考式微。在风雨飘摇中,林之椿出任琼台掌教,任中经历甲午战争、戊戍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京等变故和劫难。同时“废除科举,提倡西学”的主张,又到处宣扬。林之椿掌教琼台八年,只能维持残局而已,建树艰难。而他的治学和教学,也应与时俱进革旧鼎新,才能适应时代与教育生徒。此后励志求新学,钻研西学,果然“课诸生以经、史、词章之学,兼及时务,游其门者,士多通才。”“论西学,能探政教之本,富强之原,戒诸生莫拾西人皮毛,遂自诩为新学”。这就是困于时势无从作为的最后一任琼台掌教的林之椿,这也是学贯中西,才通古今的晚清学者林之椿。
琼台书院的掌教各有千秋,尽管性格不同,却都能尽忠职守,做出贡献,为后人所称颂。琼台书院经历将近二百年,能够罗致如此出色的二十多位掌教,真不愧是一所名校,扬名遐迩,为万千学子所向往。
五、琼台书院的业绩
琼台书院创建后,道台便聘请掌教,招收生徒聚集于书院,开学授课。初期,书院规模较小,经费有限,全院只有生徒二十名,由一名掌教负责教学和院务管理,配备院役打理杂务工作。琼台历任掌教,多是琼岛精英,也有岛外学者,都是金榜题名的进士或举人。
根据现存资料记载,琼山人林储英是名列第一位的琼台书院掌教。林储英琼山大林人,康熙已卯年(1699年)乡试中举人,悉心研究古文聘请,出任琼台山长。书院初建,举人任教,传扬琼州,全岛精英竞相到院攻读。林储英实施“日月程、月有课”,管以“教规、学则、条例”,教以“四书、五经、八股文、论策表、试贴诗”。从此解除琼州学禁,启迪海岛士林,兴起炎荒文运,琼台书院为之延续二百年,教化生徒一万余人。林储英任教琼台书院五年,是清代琼崖登科出仕事业的奠基人。
从林储英掌教至谢宝任山长,琼台书院声名骤起,业绩骄人。谢宝是琼台书院创建四年后中式举人,再过十五年进士及第。吏部对他评议:性情放荡不羁,生活不拘小节,不宜出仕当官;而天资高旷,才华出众,可充任文教职务。任广东肇庆府教授督导书院,与当政者意见相左,他便辞职回琼,先后在多间书院任教。他出任琼台山长,受仕绅所敬重,为生徒所欢迎。他最得意的门生是张日旻和冯泷。张日资质超人,风流倜傥,可家境清贫,谢宝教其文章,济以生活,师生情缘深厚,亲密无间,产生不少轶事奇闻,传之后世。谢宝掌教琼台时,发生“搜书院”事件。一番“书剑较量”,谢宝智胜道台、勇斗镇台,呵护门生,巧救丫鬟,成为佳语流传。后人将这则故事编成琼剧与粤剧,并拍摄成彩色故事片,向国内外放映,谢宝美誉遐迩,琼台扬名古今。
雍正、乾隆期间,是琼台书院的“丰收季节”。此前清代的琼州大地没有造就一名进士。琼台书院创建后,文风逐渐兴盛。雍正期间,琼州进士及第四人,乾隆时代,造就进士十一人。其中谢宝、张日旻、吴缵姬、黄河清、吴典、王斗文、王之藩、李琦、李琮等人,都是琼崖英杰。这些精英均受业于琼台书院。
时光流逝,将近半个世纪的岁月,弹指间过去。风雨侵袭,书院的厅堂斋舍,呈现败落,近乎危房,而且书院基金也有限。乾隆期间几位巡道注重教化,格外关照,琼台书院积极修建、筹款、拨田,书院才能楼舍新建,基金充足,生徒增加,校园扩张。
&&& 乾隆元年,张日旻会试,进士及第,喜讯传来,琼州震动。钦赐的进士匾,经历二百六十多年的沧桑,仍然保存至今,成为珍贵的文物,悬挂于奎星楼上层正中,为万千游人所瞻念。恰值府治义学当年荒废,巡道黄铮将义学在定安县陈村的田地拨归琼台书院。乾隆五年,巡道刘庶也将义学在北冲、河口两处的田地拨给琼台书院,收租生息,充实基金。
&&& 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欣逢崇庆皇太后六十寿诞,乾隆皇帝下诏特开恩科,以二月乡试,八月会试。琼台书院生员参加乡试,吴缵姬、陈开潢、陈毓宏等四人中式举人。适值新任道台德明抵琼视事。德明是满州正白旗人,为皇亲国戚,且进士及第。德明奉诏令主琼,才高而权重,当地官绅夹道欢迎,并以喜讯告诉他,将功劳归于他。德明却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功自居。不过欣慰之余,当众坦言“归功于余,余愧不敢当,但以振兴学校,养育人文,余亦与有责焉”。这个“有责”促使他驾临书院,进行督察和亲自考课。道台考课之余,巡视书院,觉得“奎星亭卑小湫隘,非所以焕文明而腾士气”,立即着手筹措资金,扩建琼台书院。这次扩建,拆除奎星亭,修建奎星楼,并在楼房两旁增建廊庑各三间。奎星楼为上下两层,宏敞明亮,仿宫殿式样,流光溢彩,堂皇壮观。工程完成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恰值乡试发榜,琼台书院又有四名生员中式举人。其中,儋州生员陈圣与高居榜首,荣当解元。琼山生员吴金也此科中举,后当琼台书院掌教。一时新楼落成,生员高中,双喜临门,万众欢腾。官绅士商赴道衙祝贺,欢庆之余,道台德明亲自撰写《建琼台书院奎星楼碑》一文,纪事立碑,竖立奎星楼前,勉励生员,保存至今。
&&& 乾隆乙酉年(1765年),授翰林院编修的天津籍进士王锦,奉皇上诏命,出任广东分巡雷琼兵备道。王锦主琼,对于琼州,实属幸事。乾隆时期的翰林院,负责编篡《四库全书》,能够授任翰林院编修,自然才华出众,美誉士林,广交学者。王锦在京城任职期间,结识浙江孝廉吴光昇,吴氏虽然仅中式举人,未尝进士及第,但江南才子,学识文章,实在非凡。吴氏只身赴京授徒。所教的门生,科甲高中,任朝廷重臣者,大有人在,名噪京华。王锦临赴南疆,邀请吴光昇同行,委以重任,掌教琼台书院。士为知已者用,吴光昇欣然受命。同年冬,王锦抵琼视事,巡察琼台书院,对前任道台德明重修书院、楼宇犹新,甚感满意。但经了解书院经费有限,开支无法保障,甚为忧虑。道台王锦认为,解决办学的困难,必须壮大基金,才为善策。次年,王锦发动官绅捐资,放贷生息。同时将儋州、文昌的义田拨归琼台书院出租。依靠田租和利息供应书院开支,并仿效宋代书院的寄宿制度,分别以等级向生徒发放膏火补贴。招生人数也增至六十人,为书院初建时二十人的三倍。
吴光昇随巡道王锦来琼,接替武林当琼台书院掌教。据史籍记载,武林授徒,成绩斐然。吴氏掌教琼台,立即大胆改革,除继续采用数十年来行之有效的“日有程,月有试”的教学方法外,外加“旬有大小两课”。毫无疑问,“日程,月试”必然益于生徒,苦了掌教。吴光昇不辞艰苦,不怕负重,居然外加每旬考试两次:即一次大课,一次小课。大课写八股文一篇,小课考试帖诗或论、策、表。“日有程,月有试”,促进了生徒学习的积极性,增进了学业。“旬有大小两课”针对性强,对科考应试,尤其有利。当时,琼山神童王斗文就读琼台,从师武林、吴光昇,得到他们的赏识,武、吴教诲有方,乾隆戊子年(公元1768年),王斗文乡试,中式举人,三年后赴京会试,进士及第。该科进士及第几百多人,王斗文高居金榜第六位,誉满京华。
府城才子吴典,比王斗文早二年进士及第,官居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参与编纂《四库全书》。吴典正值风华正茂之年,春风得意之际,官运亨通之时,却辞职归琼,任琼台掌教,授徒数年,积劳成疾,死于任上。世俗的看法,吴典的所为,是难于想像和无法理解的。而探花郎张岳崧却与他“心有灵犀一点通”,淡泊任朝官而乐于当山长。吴典的后裔也步着他的后尘,先后四代人任教于琼台。
不愿当官,而乐当琼台掌教的琼山学者王时宇,举人出身,就国子监学正,却甘居寂寞,任琼台山长二十二年,教学成绩显著,著作甚丰,传于后世。以上种种,充分展示乾隆期间琼台书院的革故鼎新以及骄人业绩。
&&& 奎星楼建成后,将近半世纪,风蚀雨剥,书院的楼房斋舍,又渐见败落。嘉庆六年,浙江籍进士蔡共武由翰林院出任分巡雷琼兵备道,视察书院,觉其颓败,便自献薪俸并发动捐资,修缮书院,以兴教化,并增加生徒的膏火补贴。道台还经常亲临书院讲授和考课。后来蔡共武升任广东盐运使,琼台生员赴省乡试,经常得到他的热情接待和资助。
& 嘉庆临朝,琼台书院又面临“丰收季节”。琼台书院几名山长莫绍德、子承烈、曾日跻、杨家冕、云茂琦等都是在嘉庆年间进士及第或中式举人。尤其辉煌还是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琼台生员张岳崧参加殿试,荣获一甲第三名,成为科考场中琼州唯一的探花郎,得君王器重,为士林敬仰。探花出自炎荒,四海震动,琼州欢腾,捐资办学,蔚然成风。他凭探花的才华,步入仕途,居官廉正,深蒙嘉庆,道光二主的赞扬。每当出任或出巡,他总以兴学教化为重,巡视当地书院,为其振兴着想,还亲自讲授和考课。张岳崧告老还乡,竟乐意出任琼台书院掌教,授徒数载。他著作甚丰,所编写的《定安县志》、《琼州府志》、《筠心堂集》是丰富的文化遗产。张岳崧的成名和成就,为故乡海南赢得光荣和骄傲,为琼台带来荣誉和光彩。
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春,学政傅棠来琼督察和主持院试,看见琼台书院破旧,便倡议集资重建,并自献俸银四百元。进士出身的江苏籍分巡雷琼兵备道左辅,表示赞同,正拟集资捐款,着手修建,却接到诏令调职离琼,因此书院重修之事,只好等待后来人。
同年冬,浙江籍进士费丙章受钦命任分巡雷琼兵备道,次年四月,抵琼视事。按照学政傅棠的意愿,道台费丙章也认捐光洋四百元,并发动官绅商贾捐献。结果筹集五千多光洋,购买西邻的民房一间,扩大书院面积。这次书院重建,改动较大。改变书院坐向由坐南朝北改为坐北朝南,并尽量向南边扩大场地。还另在院园的西边新建大门,同时,重修讲堂,增造斋舍、厨房、浴室。此外在书院东侧,新建奎宿阁,立神牌阁中,祠祀先圣孔子,先师宋代五夫子,先贤邱文庄、海忠介。全部工程于嘉庆二十五年底竣工。费丙章亲自撰写《重建琼台书院》一文,纪事立碑,竖立于书院。翌年,道台费丙章晋升,离琼回京,时值新王登基,改年号,称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此时,定安县进士莫绍德任琼台掌教。由于书院重修,面貌全新,心情喜悦,莫氏拟就一幅楹联,曰:“法三台以开基为国储材广罗英俊;经百年而再造向离乘运大启文明”。以楷体自书,镌刻石柱上,保存至今,成为文物墨宝。
&&& 山东籍进士周鸣銮于道光元年七月奉钦命接替费丙章任分巡雷琼兵备道,长途跋涉次年春抵琼,立即住进书院,进行巡视。对新建房舍,十分赞赏。可是经过考课和查询生徒的情况之后,道台心情顿感沉重。向生徒了解学业,竟有绕车回避之人,与生徒谈论经典,见不到出众的才子。经深入了解,发现生徒情绪低落,原因是书院经费困难,膏火补贴有限,温饱艰难。新任道台周鸣銮便效法前任也认捐光洋四百元,并发动捐款,得到官绅商积极响应,慷慨解囊。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周鸣銮再次募捐,先后两次共筹集光洋六千元,加上费丙章重建书院剩余的三百五十千文,一起支用。购买琼山署门仁和坊民宅一所,三楹两廊,房舍十二间,以屋出租。此外,在澄迈、临高两县买田多处,租给农户。还向琼山商人放贷,从中收息。依靠房租、田米、利息三项的收入,书院经费大为改观,既能保障日常开支,还增加生徒的膏火补贴和扩招生员。
由于书院扩展,经费充足,生员增加。道光五年,书院机构也随之扩张,设置监院。监院辖下有庶务、书办、斋长、号房等人,各司其职,分别管理行政事务,以减轻掌教非教学工作的负担。周鸣銮求贤心切,亲自聘请琼山县举人王承烈当掌教。王氏天资聪敏,学识渊博,登科之后,便淡泊官场,悉心讲学,在府城雁峰书院掌教十多年。王氏在琼台舌耕数载舌耕,讲授有方,业绩卓著。正如掌教谢宝赏识门生张日旻、冯泷,掌教武林、吴光昇赏识门生王斗文,掌教王承烈则赏识韩锦云、郑文彩。果然慧眼识英才,这二位高足后来都金榜题名,一为进士,一为举人。韩锦云进士及第后,先授翰林院庶吉士,后膺封疆重任,功垂边陲。
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湖北籍进士喻溥接替周鸣銮任分巡雷琼兵备道,仍然聘请王承烈当掌教。同时,为效法诸前任,喻溥也自献光洋四百元并发动捐款。以其所得购买几处田地和放贷生息,增加书院收入。喻溥秉性重教、爱士、劝学。公务余闲时,常驾临书院讲授或考课,用红笔批改和点评,像塾师一样认真负责。他对琼山生员蔡藩和定安县叶联辉非常赞赏,寄予厚望,倍加鼓励。这两位高足后来都中式举人。喻溥任道台时,恰逢乡试,琼台生员数十人赴省应试,他都一一资助,结果该科三人中式举人。不久,喻溥调职,王承烈也离任。
道光二十年后,进士云茂琦任琼台掌教,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和生活管理。此前,琼台书院采用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教规》和元代《程、蒙二先生学则》以及焦映汉制订的《条例》作为生员守则,书院的管理,已经规范。云茂琦在运用教规、学则、条例的同时,还亲自修订《学规五则》,洋洋千余言,归纳为:一、为士先宜立志敦行;二、学业要刻苦专精;三、诵读宜取其中正;四、观摩贵有朋友;五、进德必须改正。道光二十五年二月,云茂琦将《学规五则》公布施行。由于管理严格,传授有方,他的门生云茂济进士及第,王星鹏中试举人。任掌教期间,云茂琦还大胆提倡考试收费并亲自执行。云茂琦掌教琼台,一共十三年,跨越道光、咸丰二主,与一切按部就班其他掌教不同,他在任时大胆革新,制订规章,加强教学,严格管理,扩大招生,改革收费,多有建树。
道光二十九年,巡道黄宗汉也发动捐款,将南边的斋舍改建大门,使院门向南,另在西边添造斋舍两间。此外,道台黄宗汉外捐钱一千五百千文,学士张朝敬捐钱四百二十千文,陈于厘兄弟捐钱一百千文,一起交给琼山商人生息,为生徒的膏火补贴。不久,黄宗汉晋升山东省按察使,临离开琼州时再捐九十千五百文,贷给商人,每月以一分计息。道台黄宗汉还与山长云茂琦、监院韩焕彝议定章程,多招生监十名,每名供膏火八百文,生童也多招十名,每名供膏火四百文。教学和考试也得奖励,即:掌教每月教学补贴三千文,每课(考试)一千五百文。生徒的考课分等级奖励:生监考取第一名奖二百文,第二、三名各奖一百五十文,第四、五、六名各奖一百文;生童考取第一名,奖一百六十文,第二、三名各奖一百二十文,第四、五、六名各奖一百文。当时,琼台书院的生徒,陡然增至八十人,生监、生童各占其半。
同治四年,吕铨任琼州知府,捐助琼台书院六百余元,并发动捐款,充实基金,增加生徒的膏火补贴。同时加强“月有试,旬有课”的考试制度,考课成绩优异者,还另外奖励。政务之余,吕铨亲临书院讲授,“谆谆训诲,若师之课弟,文风蒸蒸日上,士子应试更多于前”。知府吕铨还为琼台书院“重修考栅,添设号舍”。
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道台杨文骏也发动官绅商捐资,共计光洋六千元,增建东廊西廊的斋舍各十间,还在讲堂后面修建一间藏书楼,从江浙闽广购置经史子集两万多卷,充实藏书,供生徒阅读。另外,在大门内修建一座奎光阁,以便宏扬文运。杨文骏还亲自考课,选取生徒二十人,来书院就读。杨文骏在任时,加发全院生徒的膏火补贴。
经过几次集资扩建,琼台书院面貌大为改观,教学设备日臻完善,学习条件较为优越,经费开支得到保障。不过,十九世纪末,是清朝末造,列强入侵,国势日弱,有识之士正大声疾呼,提倡科学,废除科举。1898年,光绪皇帝接受康有为、梁启超的倡议,宣布变法,实行新政,史称“戊戍维新变法”。六月间,清朝诏令:“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取消各地书院、祠庙,兴办学堂,提倡西学”。琼州地处“天涯海角”,诏书未达而“百日维新”已告破灭,琼台书院当年未及改制为学堂。实际上,书院至此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琼台书院自创建至改制为中学堂,经历一百九十八年,计造就探花一人,进士二十多人,举人百余人,教化生徒一万多人。为传播中原文化、启发民智、教化民风,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其实琼台的创办和发展及其教学书院是清代海南教育文化事业的缩影。
六、改制办中学堂
20世纪初叶,中国形势发生巨变,清王朝内外交困。为讨好帝国主义,以及缓和国民的不满情绪,开始实行新政,加紧改革学制,提倡西学。清王朝接受张之洞、刘坤一的建议,于1901年9月正式下令全国各地书院分别改为大中小学堂,其中各府及直隶州的书院改设中学堂。1902年由张百熙拟订《钦定学堂章程》颁布,是年属干支壬寅,亦称“壬寅学制”。从纵向,将学校学制分为三段七级:初等教育阶段分蒙学堂(四年)、寻常小学堂(三年)、高等小学堂(三年)共三级;中等教育阶段仅中学堂(四年)一级;高等教育阶段分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三年)、大学堂(三年)大学院(年限不定)共三级。儿童六岁入学至大学毕业,共计二十个学年。从横向看,与高等小学堂平行的,有简易实业学堂;与中学堂平行的,有中等实业学堂和师范学堂;与高等学堂平行的,有高等实业学堂,仕学馆和师范馆。琼州知府刘尚伦奉诏令,于1902年秋将琼台书院改为琼州府中学堂,掌教改称监督,由原书院掌教林之椿任监督。不过“壬寅学制”公具雏形,规章未完备,课程设置、课时规定、教学方法等都不明确,难于施行。
翌年,属干支癸卯,张百熙、荣庆、张之洞共同拟订《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于1904年1月13日正式颁布。“癸卯学制”内容有各级和各类学堂章程、家庭教育法、学务纲要、管理通则,一共二十项。各级学堂的学习年限,比“壬寅学制”有所增加,读完小学至大学的学业,共计二十六个学年。与初等、中等、高等学堂平行的各类学堂的学习年限也略有增加。学制还详细规定各级各类学堂必修课程,课时及达到的标准。课程中既包括大量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内容,也把传统儒学经典列为必修内容。对教学方法也作了明确规定,如实行班级授课制,各科教学相间进行,废除体罚等。当时,科考制度还未废除,只是乡试、会试的内容和方法略有改变,分为三场进行。头场试中国政治史策论五篇,二场试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三场试四书义二篇,五经义一篇。改制后的琼州府中学堂,一时无所适从。科举科目,不能废弃,新学教员,无法聘请。采取书院时期招收少量生徒,由掌教或监院单枪匹马面授知识的作法,已经不适合时代要求了。大量招生,分班上课所需要的教室、教学设备、新书购置,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因此,改制后的琼州府中学堂,一连几年间,学制不够健全,人员配备不足,课程设置混乱,显现着残缺不全,半新半旧,不中不西的面貌,苦苦支撑门户。
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废除科举,切实施行“癸卯学制”,按照朝廷规定仍然以四书五经为重,小学、中学均限定读经、讲经、温经,而且涵盖史学、文学、理学。各类学堂,还须开设“品行”这门课程,以便灌输“忠君爱国”的封建意识。琼州府中学堂不能例外,一切俯首照办。
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琼州府中学堂改称琼崖中学堂,林之椿离职,由南海人崔景元任监督。当年,道台吴永筹资建校,委派吴宗澄督工,统管校舍建设事项。在工程完工之前,借用苏泉书院旧房为讲堂,搭架木棚为宿舍。首先,买西南一带的民房,买镇署东边的李公祠,以交换方式搬迁学校前面的杨龟山公祠,并将东北边隔墙的杨凤山公祠移到道前街后边的空地修建,使整座校园通达宽阔。此次所建项目,除保留奎星楼外,将书院原有的斋舍全部拆除,重新修建。前面建大门,内进建礼堂,中间建洋楼,东西廊建斋舍。大门东边分设宾客接待室和办事人员宿舍,西边建学生休息室和阅览室。礼堂东边为理化教室,西边为合班教室。洋楼较高大,分上下两层,分设四间教室和教员宿舍。洋楼北边内庭侧东建图画教室,西侧建大客厅。此外,还修建图书馆、仪器室、门房、厨房、饭厅、浴室、厕所。操场开辟在学校的东南角,为旧时都司废署,四周筑围墙,场地空阔。工程耗资四万元,唯琼山饶宝华捐银二千元外,全由官库拨款。翌年(1907年),道台吴永调任,满洲人多龄任琼崖道(雷琼道改设琼崖道),加紧施工,全部工程当年竣工。
校舍建成后,设置新课程,制订新规章,聘请具有西学知识的八名新教员,购置新的图书、仪器、教具。一切都以新的面貌出现,进行新的改革,开始招收甲乙两班新生,分科授课,学制四年,开设修身、经学、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理化、图画、法制、理财、国语、体操等十多门课程。
当年,监督崔景元去职,关翰昭接任。关翰昭广东开平人,学者出身,知识面广,能担任新学博物、国语、图画等多门功课。但是封建意识严重,甘当清朝鹰犬,抵校视事后,便甄别旧生。1908年,招收丙丁两班新生,一切组织、课程、教法、管理完全依照清廷所颁布的章程办理。同时购置仪器、校具、新书、杂志,以充实设备。至1911年春,又先后招收三个旧制中学班。这几届学生基础扎实,思想趋向共和,反对帝制,拥护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张。
学生徐成章、徐天炳、梁秉枢分别是琼山县演丰和演海人,两墟地界相连,他们的村庄相距都不远,墟日可经常会面。便交谊成为好朋友。1907年,三人一同报考琼崖中学堂,同时被录取,入校后,成为学生运动领导人。在校期间,他们接触新事物,视野拓宽,阅读新书、杂志、孙文学说,思想觉悟提高,同时回乡,发动进步青年秘密组织“励志社”,名为研究学术,实则聚集力量,拥护孙中山,宣传民主共和,反对封建统治。1909年,同盟会会员林文英、陈子臣受命回琼,成立同盟会海南支部,徐成章、徐天炳、
梁秉枢以“励志社”成员身份加入会,成为海南最早的同盟会会员,并为该组织在琼崖中学堂开展宣传和发展成员。当时的琼崖中学堂学生趋向民主共和,崇敬孙中山,反对帝制,革命豪情高涨。经他们的发动和介绍,刘中语、陈继虞、王鸣亚、刘中造、云倬章、王梦云、郑开俅、柯有为等几十名同学先后加入了同盟会。
徐成章在校内公开宣传共和民主,在校外与同盟会成员密切交往,引起校方的极度恐慌,监督关翰昭便以思想偏激、拥护共和、进行反清活动的罪名,开除徐成章。一时,关翰昭的封建意识与学生的革命思想针锋相对,斗争激烈,闹得沸沸扬扬,人心惶惶不安,社会议论不一。时值清朝覆灭前夕,各地的起义运动此起彼伏,局势动荡。琼崖的卫道者审时度势不敢太嚣张,便采取弃卒保帅的手法,于1911年5月由长沙人晏孝传接替关翰昭任监督。
辛亥革命,清王朝被推翻。胡汉民任广东都督,委派赵士槐返琼主政,遭到琼崖代道尹范云梯的反抗。赵士槐召集同盟会成员商议,决定以武力胁迫范云梯交权。由赵士槐聚集随从人员和警卫成立炸弹队,由徐成章组织学生军,共同行动。徐成章潜回琼崖中学堂与徐天炳、梁秉枢、陈继虞等发动同学踊跃参加,组成一支一百多人的队伍,配备毛瑟单响步枪数十支。刘中悟也购买一支短枪,带领陵水乡间青年三十多人参加学生军。学生军由徐成率领,与赵士槐指挥炸弹队兵分两路进攻府城的道尹府。范云梯早有防备,陈兵狙击,学生军死伤数十人,琼崖中学堂受波及,家长惊慌,学生星散回家。兼之辛亥革命不久,社会动荡,琼崖中学堂便停课数月,晏孝传也成为短命的最后一任监督。封建王朝已经在中国大地上彻底覆灭,中学堂也随之退出教育舞台。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
(必填)&&&&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
发表(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肢发达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