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方法和矛盾哲学的规律解释和而不同

知识点梳理
整理教师:&&
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知识点分析,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题(16分)
①“和而不同”是人...”,相似的试题还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关注天人关系是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的显著特点。从先秦时代到明清时期,我国大多数思想家、哲学家都有自己的“天人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特现象。纵观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观,一是老子的“见素抱朴”、“回归自然”的“顺天说”,二是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制天说”,三是《易传》提出的天人和谐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虽观点各有差异,但在他们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是可以统一的。&&&&&&& 《易传》在天人关系上提出了一系列朴素而精辟的思想,主要包括: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也要服从普遍规律;人生的理想是天人和谐。在今天,这些思想,特别是“人生的理想是天人和谐”的思想依然对我们为人处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易传》主张天人和谐。要达到天人和谐,首先要解决“穷神知化”的问题。《系辞上》说:“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深,指万物变化之神妙;几,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苗头。极深研几,即“穷神知化”。这就是说,无论怎样的幽深不测,怎样的变化细微,都要穷研而知之。唯此,方能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务。在当时就能提出“穷神知化”的观点,对于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身、揭示大自然的奥秘,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力量。&&&&&&& 人既遵循自然法则,又要自强不息,有所作为,以达到天人和谐的境界。为此,《易传》又提出“裁成辅相”说:“天地交泰。后( 君) 以财( 同裁) 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就是说应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对自然加以辅助、节制或调整,使其更加符合人类的要求。“裁成辅相”的观点,既要求深刻地认识自然,又要求能动地协调自然,朴素地表达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 《易传》认为人生的理想应当是与天地相合,达到天人和谐的最高境界。主张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违”、“不过”,讲究天人和谐,比较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传统的天人和谐一方面强调天、地、人相统一,另一方面强调人的特殊性,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在一种积极的和谐关系上,不主张片面征服自然。它肯定天道之创造力充塞宇宙,而人则“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并能够将仁的精神推广及于天下,泽及草木禽兽有生之物,达到天地万物人我一体的境界,天、地、人合德并进,圆融无间。这些思想启示我们,人生要“顺天”,才能实现天人和谐的目标。&&&&&&& 中国文化与人生智慧向来主张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在思考人与自然关系时,重视自然资源的作用。自然资源是自然奉献给人类的珍贵礼物,它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自然资源可以理解为自然界中具有一定的时间空间格局、对人类生存和生活直接间接地产生影响的所有自然因素的总和。自然资源包括一切具有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的自然因素,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满足人类多方面的需求,有着极其重要的功用价值。除了具有显而易见的经济价值外,其功能和用途的多样性还决定了具有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如森林所提供的防护、救灾、净化、涵养水源等生态价值以及自然景观、珍稀物种、自然遗产等所体现的精神性价值等等。&&&&&&& 要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作用,既要通过向自然资源投资来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源存量,又要运用生态学模式重新设计工业,还要通过开展服务和流通经济,改变原来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摘自《新华文摘》,有删改)1.下列表述与原文有关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多数思想家、哲学家都有关于自然和人的关系的思考,都有自己的“天人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特的现象。B.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几种“天人观”,都普遍认为天与人是相类相通的,是可以统一的,虽然它们的观点都有所不同。C.自然资源是自然界中具有一定的时间空间格局、对人类生存和生活产生影响的所有自然因素的总和。D.只要想办法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源的存量,运用生态学模式重新设计工业,改变原来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就能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作用。2.下列对《易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易传》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思想,其中的天人和谐的思想,对我们今人的为人处世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B.只有深入、细致地探讨研究事物的深奥、隐微之处,才能够通天下之志,才能够成天下之务。C.《易传》主张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违”、“不过”,讲究天人和谐,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D.《易传》中提出“穷神知化”的观点,对于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身、揭示大自然的奥秘,有极大的推动作用。3.下列对《易传》中的“天人和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实现天人和谐的最高境界,人必须要在了解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顺应自然。B.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人既要顺应自然,又要改造自然;人既不屈从于自然,又不破坏自然。人既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也不是大自然的奴隶,人要参与大自然造化养育万物的活动。C.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也要服从普遍规律,达到天人和谐。《逍遥游》中的所说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就体现了这一观点。D.人道应该效法自然之道,然而,这种效法又不是被动的,而是要自强不息有所作为,正如《象传》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以和为贵”是中华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君子和而不同”正是对“和”这一理念的具体阐述。“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力量之源,也造就了中华文化浩瀚恢弘的博大气象和历久弥新的内在品格。在中国文化史上,“和而不同”的思想形成得很早,而对其完整的表述,最早见于《论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此,孔子是把“和而不同”当做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后人把它提升为一种文化精神,“和而不同”的内涵就远远超出了君子小人之辨了。“和而不同”的含义之一,就是多样性的统一与协调,在文化精神上体现的是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它既是一种君子之风,也是协调君臣关系、君民关系的准则,同时也适用于处理国家、民族以及各种文化之间的关系。在历史的长河中,“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内化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特质,赋予了中华文化海纳百川的宏大气魄。无论是儒、道思想的互融互补,还是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相激相荡而最终成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抑或是对我们形成强烈冲击的西方文化仍然能够被中华文化融合,都和中华文化的包容精神有很大的关系。今天,“和而不同”仍是各种文化交流与发展的重要原则。诚如汤一介先生所言:如果我们希望中华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如果我们希望中华文化今后能对人类文明有所贡献,就必须以“和而不同”的态度对待其他民族、国家和地域的文化,充分吸收他们优秀的文化成果,更新自己的传统文化,以创造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新文化。“和而不同”的含义之二,乃指尚和而不盲目附和,具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在文化上则体现出刚健守正的固本精神。和而不排异,和而不苟同,孔子所言“当仁不让于师”此之谓也。中华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可以吸收融会各种异质的文化,但从来不会丧失自我,总是能够坚守民族文化的本位性,亦源于此。“和而不同”的第三个含义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在文化精神上则表现出生生不息的创造性。和则生,万物的创生都以和为基础。和是事物多样性产生的根本,如果“去和而取同”,那就会导致“以同裨同,尽乃弃矣”,绝对的同一,只会使万物丧失生机。“和实生物”,这也是老子的思想。《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这一有关万物创生的经典表述中,“三”通常被解释为“和”。和则生的观点,是儒、道两家的共同主张,如《管子》主张:“和乃生,不和不生。”《庄子》说:“交通成和而物生焉。”《荀子》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礼记》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则生,同则绝,和而不同,生生不息,从万物的产生到文化的发展,莫不如此。故《周易》言“天地之大德日生”,“生生之谓易”。中华文化经数千年之演变,绵延不绝,总是充满生机和活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和而不同”的文化品格。1.下列关于“和而不同”文化精神内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和而不同”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已超出了其作为君子与小人的评判标准。B.“和而不同”表现在儒、道思想的互融互补、佛教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激荡和对西方文化的融合上。C.“和而不同”体现出刚健守正的固本精神,中华文化在吸收异质文化的同时,从来不会丧失自我。D.“和而不同”在文化精神上表现出生生不息的创造性。“和”乃万物创生的基础,但一味同一,又只会使万物丧失生机。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中华文化史上,“和而不同”造就了中华文化博大的气象和历久弥新的内在品格,是中华文化人文精神最集中的体现。B.“和而不排异,和而不苟同”在文化立场上体现出刚健固本的精神。C.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体现在多样性的统一与协调,它内化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特质。D.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说明文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和而不同的文化品格。3.下列对选段内容及写法的分析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对“和而不同”文化内涵的剖析,揭示出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实质。B.“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内化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特质,因此,它既表现为一种君子之风,也成为协调君臣、君民关系的准则。C.文章列举了《庄子》《管子》《荀子》《礼记》中的话,意在表明和则生乃是儒、道两家共同的主张。D.本文意在告诉人们,只有固守“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才能使中华文化不丧失自我,并且做到历久弥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关注天人关系是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的显著特点。从先秦时代到明清时期,我国大多数思想家、哲学家都有自己的“天人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特现象。纵观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观”,一是老子的“见素抱朴”、“回归自然”的“顺天说”,二是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制天说”,三是《易传》提出的“天人和谐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虽观点各有差异,但在他们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通的,是可以统一的。《易传》在天人关系上提出了一系列朴素而精辟的思想,主要包括: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有其客观规律,人也要服从客观规律;人生的理想是天人和谐。在今天,这些思想,特别是“人生的理想是天人和谐”的思想依然对我们为人处世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易传》主张天人和谐。要达到天人和谐,首先要解决“穷神知化”的问题。《系辞上》说:“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深,指万物变化之神妙;几,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苗头。极深研几,即“穷神知化”。这就是说,无论怎样的幽深莫测,怎样的变化细微,都要穷研而知之。唯此,方能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务。在当时就能提出“穷神知化”的观点,对于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身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力量。人既要遵循自然法则,又要自强不息、有所作为,以达到天人和谐的境界。为此,《易传》又提出“裁成辅相”说:“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就是说应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对自然加以辅助、节制或调整,使其更加符合人类的要求。“裁成辅相”的观点,既要求深刻地认识自然,又要求能动地协调自然,朴素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易传》认为人生的理想应当与天地相合,达到天人和谐的最高境界。主张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违”、“不过”,讲究天人和谐,比较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传统的天人和谐一方面强调天、地、人相统一,另一方面强调人的特殊性,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在一种积极的和谐关系上,不主张片面征服自然。它肯定天道之创造力充塞宇宙,而人则“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并能够将仁的精神推广于天下,泽及草木禽兽有生之物,达到天地万物人我一体的境界,天、地、人合德并进,圆融无间。这些思想启示我们,人生要“顺天”,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天人和谐的目标。中国文化与人生智慧向来主张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在思考人与自然关系时,重视自然资源的作用。自然资源是自然奉献给人类的珍贵礼物,它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自然资源可以理解为自然界中具有一定的时间空间格局、对人类生存和生活直接或间接地产生影响的所有自然因素的总和。自然资源包括一切具有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的自然因素,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满足人类多方面的需求,有着极其重要的功用价值。除了具有显而易见的经济价值外,其功能和用途的多样性还决定了其具有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如森林所提供的防护、救灾、净化、涵养水源等生态价值以及自然景观、珍稀物种、自然遗产等所体现的精神性价值等。要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作用,既要通过向自然资源投资来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源贮存量,又要运用生态学模式重新设计工业,还要通过开展服务和流通经济,改变原来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摘自《新华文摘》,有删改)1.下列表述与原文有关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多数思想家、哲学家都有关于自然和人的关系的思考,都有自己的“天人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特的现象。B.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几种“天人观”都普遍认为天与人是相通的,是可以统一的,虽然这些观点各有不同。C.自然资源可以说是自然界中具有一定的时间空间格局、对人类生存和生活产生影响的所有自然因素的总和。D.只要想办法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源的贮存量,运用生态学模式重新设计工业,改变原来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就能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作用。2.下列对《易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易传》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思想,其中的天人和谐思想,对我们今人的为人处世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B.只有深入、细致地探讨研究事物的深奥、细微之处,才能够通天下之志,才能够成天下之务。C.《易传》主张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违”、“不过”,讲究天人和谐,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D.《易传》中提出的“穷神知化”的观点,对于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身、揭示大自然的奥秘,有极大的推动作用。3.下列对《易传》中的“天人和谐”的思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实现天人和谐的最高境界,人必须在了解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顺应自然。B.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人既要顺应自然,又要改造自然;人既不能屈从于自然,又不能破坏自然。C.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有其客观规律,人也要服从客观规律,达到天人和谐。庄子的《逍遥游》中的主体思想就与此观点一致。D.人道应该效法自然之道,然而这种效法又不全是被动的,而是要自强不息、有所作为,正如《周易》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儒家思想中的和而不同、安不忘危的观点,被世人当作一种处事原则而长期受到推崇。从哲学上看,对这两个观点的正确理解分别是()①在同一前提下把握对立②斗争性存在于同一性中 ③矛盾双方是相互依赖的④矛盾双方是您好,您目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比较旧,无法使用学优题库的新功能,建议您更换firefox或chrome浏览器学优网,成就我的梦想。 |
| 题文儒家思想中的&和而不同&、&安不忘危&的观点,被世人当作一种处事原则而长期受到推崇。从哲学上看,对这两个观点的正确理解分别是(&&)①在同一前提下把握对立②斗争性存在于同一性中 ③矛盾双方是相互依赖的&&④矛盾双方是相互贯通的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可以将本题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发送给同学或老师寻求帮助。纠错难度评价:做题心得:官方解析&我要解析巩固&&&&&&&&&和而不同话题作文
和而不同话题作文
相关热词搜索:
篇一:从话题作文“和而不同”说起
从话题作文“和而不同”说起
审题错误:
“君子和而不同”一句话,虽选自《论语》,但材料中的解释文字,其实已经对“和而不同”作了清楚的解释,学生只要认真阅读解释的文字,就不难确定一个较准确的立意。但显然,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并没有认真阅读和仔细分析,因而,立意不够准确;当然,也有的学生是理解能力欠缺,而把握不住那段文字的主旨。具体表现如下:
1、没有弄清“和”与“不同”的概念,尤其不理解“和”与“不同”的关系,或没有谈到“和”,或没有谈到“不同”,尤其没有把文章的重点放到“不同”这一方面。从这类标题可略见一斑:《求同存异》《善于纳谏》《安定团结最重要》《感谢对手》《出于淤泥而不染》《让社会持续发展》等。
2、抓住材料中的只言片语,即加以发挥,没有通盘的考虑。从这类标题也可见一斑:《站起来吧,墙头草》(材料中有“不能随风倒”这样的话);《矛盾》《生活中的矛盾》(材料中有“要善于调和矛盾冲突”这样的话);《中国要走向世界》(材料中有“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这样的话);《君子论》(材料中有“作为君子,要??”这样的话)。
一、要明确关系型作文话题及其命制特点。
所谓关系型作文话题,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短语并列组合而成的一种话题形式,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必须兼顾话题构成的各个要素,清楚地点明其间关系。如:“失去与获得”、“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等。就拿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二册所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来说,其文题就可以看成是一个典型的话题,行文中作者就很好兼顾了“我”与“地坛”这两个要素:一方面具体描述了“我”在地坛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思,另一方面又深刻地交代了“地坛”给我的人生感悟,使我完成了生命意义的思考,让我走出了人生的低谷、鼓足了生命的勇气,从而揭示了两个要素间的关系,即“地坛是我的精神家园”。
需提请注意的是,构成关系型话题的各要素间的关系大多呈现出一种开放性,其思维方向、价值取向都不是唯一的。如2003年高考作文话题,就可从不同角度作不同理解:①从正面看,感情的亲疏有助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由此可谈及融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文环境及情人眼里出西施,真挚的感情引导健康的审美意识(爱憎分明)。②从反面看,感情的亲疏有害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由此可谈及任人唯亲、偏信则暗、徇情枉法、有失公允及恨乌及屋等。③全面地看,感情有亲有疏,但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不能受情感亲疏而左右。
就关系型话题作文的命制而言,其形式主要有两种:①直接亮出话题,如2001年北京模拟考题,直接要求以“冷与热”为话题作文。②由具体材料抽象出话题,如2003年高考作文话题,先是转述韩非子“智子疑邻”的寓言故事,再提出两个问题,而后抽象出话题 ――“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分页--&二、要辨明关系型作文话题要素间的关系。
关系型话题作文,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故构思作文之前,最重要的是要用辩证思维的方法,辨清构成话题的词和词、短语和短语之间的特定关系。
关系型作文话题要素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1.对立统一关系:
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也可称之为无此无彼式。如“自由与纪律”这个话题,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没有“自由”无所谓“纪律”,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二者对立统一。当然,根据这种关系可变通理解为:没有纪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约束。再如“平凡与伟大”,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个话题可理解为:没有“平凡”也就不会有“伟大”。还可理解为:平凡蕴育伟大;伟大源自平凡;我们只有从平凡的点滴小事做起,才能构筑伟大人格的大厦。
2.是非取舍关系:
即指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如“偏见与关爱”,我们只能理解为“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若作其他理解则是不科学的。而对“自信?自满?自负”,我们应理解为“要自信,不能自满,更不能自负”;对“向前看与向钱看”则要理解为“我们要一切向前看,决不能一切向钱看”。
3.并非绝对关系:
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称之为有此未必有彼式。如“痛苦与成功”这个话题,我们可理解为“成功来自痛苦的磨砺”。但痛苦之后不全是成功,成功也并非全部源自痛苦。再如“名师与高徒”,可理解为“名师出高徒”,也可理解为“名师未必出高徒”或“高徒未必出自名师”。
4.并列共存关系:
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也可称之为有此有彼式。如“谦虚与表现”,对此就可诠释为“既要谦虚待人,又要善于表现自己”;对“成人与成才”也要理解为“要成人,更要成才”或“先要成人,后要成才”。再如“和而不同”,则须理解为“既要做到‘和’,又要做到‘不同’”,意即“既要善于调和矛盾,与别人和谐相处,同时又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立见解,不能随风倒、随大流”。
辨清关系至关重要。关系辨明了,思维就有了方向,审题立意的任务也就基本上完成了,构思成文的速度也就大大地加快了。当然,构成关系型话题的各要素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如上四种关系是常见的,但远不是关系的全部。审题时须根据具体题目作具体分析,从而做到既快捷,又准确。
三、要从不同层面解读构成话题的诸个要素。
有些话题的构成要素,从何种层面解读较为简单,一目了然。如“文凭与水平”谈的是学历与能力;“名师与高徒”谈的是条件与结果;“痛苦与成功”谈的是过程和结果;“我与地坛”谈的是人与空间;“平凡与伟大”往往指具体的言行与抽象的精神品质。
而有的话题则比较复杂,即使是同一个话题,若从不同层面去解读,那么其关系类型也就会随之变化。如“冷与热”,若从待人态度冷漠与热情的角度,其关系就是典型的“是非取舍关系”;若从处事的冷静与待人待事的热情上看,其关系就成了“相容并存关系”;若从一般意义的天气温度或对人爱憎感情的角度理解,其关系则又成了“对立统一关系”。另外, 针对这个话题要素的本义和比喻义,其关系又可衍生出肉体的冷(热)与心理的热(冷)、过程忍辱负重甘受清贫的冷与结果成就斐然声名鹊起的热??
因此,我们在面对一个关系型话题作文时,一定要进行合理的发散思维,审慎解读。
四、要选取最佳角度构思行文。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虽然同一话题关系不定,多种多样,但考生在一篇考场作文中不可能也绝不允许同时关照话题要素间的几种关系。否则,极可能弄巧成拙,出力不讨好。因此,考生作文时一定要根据自身实际,选取那种自己最熟知、最易驾驭、最有把握、最有话可说的关系,进行精心构思,以至成文。
五、要有符合文体基本思路的构思。
近年来,高考话题作文要求“文体自选”,这是对文体的一种淡化,但这决不意味着不要文体。事实上,每年的高考作文阅卷,各省都毫不留情地将文体不符的“四不像”作文视为“严打”的对象。因此,考生的考场作文更应彰显文体特点。
应试训练中,可供选用的文章体裁多种多样,或记叙文或议论文,或小说或散文,或寓言或童话,或诗歌或戏剧,或书信或演讲,或辩论或报告??但粗略来分,主要有记叙、议论两大类。
假如你要写记叙类文章,你就得先将关系具体化,再将具体化的关系化为一个具体生动
的故事进行描述,文章一定要注重以细节传情。假如你要写议论文,你也要先将关系具体化,再把具体化了的关系作为论点展开论证,文章一定要符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结构模式,并注意论证的层次,切忌平面化展开。
对于关系型话题作文的写作,你不管怎么写,从哪个角度写,都要根据实际兼顾构成话题的各个概念要素,明确其间关系。千万不可因关系不清而改变话题,或只关照一方搞单打一,也不能将关系绝对化,表述过头,失之严密。而一定要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进行科学解读。
二、选写的内容大而不当
从材料引用《论语》的话,以及对这句话的解释可知,写这个话题最合适的内容,是人际关系,是人的品格修养,这些,都贴近我们学生的生活,是他们熟悉的,但不少学生,可能受到“引申”“创新”等影响,放着熟悉的内容不写,而去写一些大而空泛、自己又不熟悉或驾驭不了的内容,结果,并没能获得自己预想的好分数。且看这些标题:《战争与和平》《科学与人文》《论共性与个性》《冷门和热门》等。写这些内容,即使贴题,也是自讨苦吃的。
三、运用的事例不能说明观点
1、有不少作文,观点是正确的,但是,用来支持观点的事例却是不能或难以成立的。如举屈原投江,触龙说赵太后,陶渊明弃官归隐田园,这些大概可以体现他们的“不同”,但又如何体现他们的“和”?又如说毛泽东有个性,反而列举了他的一些错误,这又如何体现“君子”?举廉颇、蔺相如“将相和”,举文成公主出嫁塞外“和番”,都是“和”,但又如何体现“不同”?此外,还有关羽败走麦城、文天祥慷慨就义、韩寒不考大学专事写作等,都是用得十分牵强附会的事例。
2、有的事例,不仅用得不合适,本身还有严重的问题。如说美国攻打伊拉克,是既“和”又“不同”;如说马加爵,不与室友“和”,而走上“与众不同”的复仇之路;如说台湾阿扁能“和”人民在一起,但他又有“不同”,有自己的台独纲领,等。
四、未能把作文写完
这次的作文,未能写完的为数也不少,有的差一二百字,有的差三四百字,有一本编号为43号的卷,30份作文中就有10份只写了不足400字的。写不完的学生,一般是能力较为低下的,作文写不完,前面的答题也不会好到哪儿去,这里就有一个应试技巧的问题,是要西瓜,还是捡芝麻。
因和而贵,因不同而精彩
我们的世界并不是单调乏味的,而是多姿多彩的;我们的思想并不是统一简单的,而是多样灵活的。世界因为和平而宁静,因为有不同的思想才擦出耀眼的火花。
世界因和而贵。调和好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是重要的,因为只有充分调节好各部分的关系,才能使整体的力量加大。先看战国时期,楚国之所以被强秦所灭,是因为楚王听信谗言,轻易地打破与齐国的联合,才使秦国有虚可乘。可见,和睦共处的作用之大。再看以色列与巴基斯坦,因为种族和地界的矛盾,导致双方冲突不断,生灵涂炭。因为不和而导致惨剧的例子举不胜举。再一次证明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产生,令世界经济处于和谐的局面,多方经济唇齿相依,使得经济和谐发展。所以,和平是重要的,是立身之本,立国之本。
世界因不同而精彩。世界因为存在着思想的碰撞,而萌发许多新思想,发掘更多真理。诸如我国古代的诸子百家思想,孔子的与民同乐,庄子的自在消遥,令中国的文化发展炫丽多彩。还有牛顿和惠灵顿关于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的冲撞讨论,让后世的科学家探索出事物的真理
――光的波粒二象性,使光的运用踏上一个新台阶,为人类创造不少新发明。达尔文因为破除传统制画壁画的限制,研制出新的画法,才令惊世杰作《最后的晚餐》如此精细细腻。如果摒弃掉不同,会带来恶果。像邯郸学步的人,最终忘记了自己走路的方法。所以,世界因为存在不同而精彩,没有了不同的世界,并不耀眼。
要和而不同,就要坚持自己的意见,虚心接纳别人的意见。坚持己见的人,有如屈原的“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他能做到不同流合污,最后得到后世的认同,名留千古。要虚心接纳他人不同与己的意见,正如魏征进谏唐世宗的“谦冲而自牧”、“思江海下百川”。别人的意见是宝贵的,有了它,才看到自己不足;有了它,才能开阔自己的眼界。可见,要达到和而不同的境界,必须要有坚持自己意见的勇气,虚心向别人求学的宽容。 世界因和平而可爱,因“不同”的存在而精彩。
【评语】本文属议论文的一类文。文章切合题意,观点鲜明,材料丰富,能较有力地证明论点。文章结构严谨,符合文体要求。卷面欠整洁,语言有待提升。25+23+8=56
用你真正的自我,与人和谐相处。
――题记。
中国有句古语,“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基醴”,说的就是人要善于与别人和谐相处。这种和谐不仅能助你润滑人际关系,而且能笼络人心。史上汉高祖刘邦难道不是靠他的谨小慎微,广纳贤士才得以打败盖世英雄项羽的吗?如果他只是一介赳赳武夫,不懂君子交友之道,又怎能顶立于乱世这中?又如美国一代NBA巨星乔丹,当年他带领公牛队横扫全美大小赛事,无人能及。可是当终于有队友在比赛中超越他的夺分时,备感欣慰的他与队友相拥而泣。事后人们知道,这位球场上的君子长期都鼓励那位一直视自己为敌人的队友练球,最终他们握手言好,共同进退。此谓君子也,此谓和谐和相处也。相反,像瓦特、牛顿那样功高气盛的科学家,在晚年力阻后辈的超越,蒙住自己的双眼不看那天外之天,山外之山,最终被历史所摒弃,这是我们最好的反面教材。
那么反观我们莘莘学子,在人际关系上似乎稍微缺课。有人极端进学,十八年无反;有人三天交友,两日结仇。这些行为的背后,透着的是无知和愚昧。智者应当与别人和谐相处,就如经济学中的困筹理论,当人人互相和睦时,学生的功效是最大的。
与人和谐相交是好,然而“君子和而不同”,在我们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要忘了要坚持己见,不要盲目随从,做一颗“两边倒”的墙头草,这就要我们即使是在一片否定声中坚持自己正确的见解,坚持真正的自我。在爱因斯坦刚提出相对论时,有科学家联合出版了《百人驳相对论》这本书。而爱因斯坦对此不屑一顾,“如果我的论点是错的,那么一个人驳我已经足够,一百个零加起来还是零。”再有为真理献身,在火中永生的科学勇士布鲁诺不也是中坚持己见吗?所以,我们在为人处世之时,断不能随风倒,随大流,要忠于真我,并且记诠住“是是非非则为知,非是是非则为愚。”
“和而不同”,请让这一信念随我们扬帆远航,漫步天涯,让我们永远用真正的自我与人和谐相处,谱写人生五彩的篇章吧!
【评语】这是议论文二类文,本文审题准确,内容上兼顾了“和谐交往”(和―)与“坚持己见”(不同)两个方面,中心明确,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内容较充实。标题也拟得准确,题记的形式也用得恰到好处。本文语言通顺,结构完整。但作为议论文,本文对观点的分析论述尚嫌不够充分,在结构上不够严谨,议论文的文体特征体现不够。综合以上情况,内容分为20分,表达分18分,发展等级6分,总分44分。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经济衰败、科技落后,在国际上是公认的弱国,国际信誉、声望都是一片空白。在万隆会议上,各国代表对中国百般刁难,认为中国没资格参加会议。周恩来总理提出了重要的“求同存异”的方针,指出中国与会,并非标新立异,而是求同存异;加入亚非组织,各国联合起来商议对策,才能在当时不稳定的局势中寻求发展。这一方针使各国都心悦诚服,与中国订立了友好盟约。
“求同存异”这一方针,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思想。周总理并没有把中国当成“天朝上国”地自居,而轻视亚非等经济落后的国家,却是努力地寻求相互的磨合点,使各自和平发展,也并不因为当时中国经济落后而卑躬屈膝,惟命是从,充分展示中国人不卑不亢的君子风度,使各国对中国有了更深的理解,使中国的国际声誉明显增加,为中国今后的外交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和而不同”这个君子格言对当今先进的社会仍然有深刻的意义。一份经济周刊统计,当今各企业需要的人才,除了要有先进的技术知识,还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创新力。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一体化是必然的趋势,合理地调用各方面的资源才能有好的生产效果,个人的知识技术毕竟是有限的,在当今社会想“闭门造车”独立发展是不现实的,因此当今的人才除了自身高素质外,还要懂得与人和谐相处、合作无间,利用别人的素质,才能如鱼得水,相得益彰。另外,创新精神被认为是当今社会一笔无形财富。没有一个老板愿意养一帮应声虫的,因此适时地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是使自己才能展现的有效途径。所以当今人才切勿自视过高而独来独往,也不可妄自菲薄,随波逐流。
当今世界国际局势,总体上呈现一派和平,但霸权主义仍然时时有所体现。在世界多极化的同时,中国不与任何国结盟,是为了维护国际和平,对各联盟间的战争都持否定的广度,但与各国友好相处,和平发展,正是这“求同存异”的方针,使中国能在世界之林屹立不倒,飞速发展。
【评语】文章属议论文。该文意及内容符合题意,中心明确。结构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字体清楚。议论中层次尚欠紧凑,个别的议论尚有游离。18+18+6=42
坚持己见,破浪前进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传播速度极快的社会。在各种思想潮流的涌动下,人们仿佛是茫茫大海中的一叶孤舟。有人会随波随流,但明智的人会坚持自己的观点,破浪前进。
一个成功的人,当他面对社会的大潮流时,并不会盲目跟从。而是仔细分析,对自己的观点肯定,坚持自己的路线。这正是所谓的慧眼独到。古往今来,哪个名人是随大流,跟风走的呢?他们不是都是坚持己见,创出自己的一条道路来,让自己引领潮流吗?
在80年代,人们在研究电脑硬件的大潮流中慢步爬行的时候,比尔?盖茨却创出软件开发的新领域。这成功的原因正是他在大浪潮中,看清了方向。
创新,是冲破浪潮的必要条件。一切旧的事物将会被新事物所取代――马克思曾这样说过。的确,没有创新人们只会永远在旧的潮流中飘荡着,永远找不到生命中的陆地。那么如何才能创新呢?
做人面对社会发展时,要看清方向,有预见在作出分析。当肯定自己的方向便义无反顾地去做。这才能创新,否则经常跟着社会潮流走,那将永远只能做人家前进后扬起的灰尘。 在社会大潮逆行而上时,还要有坚定的意志,否则只会有半途而废,埋首于浪潮之中。 意志,是人生前进的催化剂。坚定的意志更是人们攀上人生高峰的拐杖。钱学森能够在留洋出国的大浪潮下,毅然作出回国贡献的决定这体现了他惊人的意志和爱国的赤子之心。 假若没有这些信念,我们怎能赏析令人叫绝的《离骚》,怎能有岳飞、司马迁等伟大事迹。更不用说万里长征和农村包围城市的伟大改革了。
濯污泥而不染,这更是人上人的表现啊!为君子者,不与世俗同流,做到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篇二:求同存异 和而不同 话题作文 省重点中学优秀考试作文
天空能容纳白云,便拥有了广袤;大海能接受百川,便成就了浩瀚。一味的抵制和拒绝,只会导致狭隘和单调,而宽容的接受与容纳却能够造就丰饶与博大。请敞开心扉接受不同。去领略人生中不一样的精彩和一样的感动。
面对先进的外来文化,请坦然接受不同。在20世纪末期,中国广电总局对外来影视作品,尤其是日本动漫严防死守,围追堵截,认为其理念“不符合中国国情”。这也一度导致了中国影视产业一直处于闭门造车,停滞不前的状态。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深入,人们的心态更加开放与成熟,不再对外来文化一味说“不”。可日前上映的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却遭到了包括行为艺术家赵半狄,北大教授孔庆东等人的联合抵制,认为其价值观与“熊猫”这一中国符号背道而驰。其实这大可不必,文化本因国情而异,这样有失远见的抵制中难免掺杂着民族情节,文化的碰撞与渗入是相互的,不能因差异存在就盲目拒绝,因噎废食。电影中独特的叙述方式、先进的拍摄技术都是我们中国电影人需要认真学习的。倘若我们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号,再一次闭关锁国,这无疑是文化上的自我裹足,精神上的自毁长城!我们何妨放下心中的诸多计较,少一些浮躁的抵制,多一些宽容的接受?只有如此,国与国之间才能更加相亲,人与人之间才会更加相近,近而相爱。
美国的种族歧视由来已久,偏激的民族情节激化为种族仇恨,然后深化为国家矛盾,残害着这个“联帮制”的超级大国。从南北战争时期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到80年代的“公车运动”,到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激情演讲,而这之后便被种族偏激分子枪杀??所有困扰着这个国家的民族因素竟都源自于一个不算矛盾的矛盾――肤色不同。殊不知美国文化正因为吸收了犹太文化而得以发展,其经济强盛也绝不可以离开黑人们的鼎力支持。不同,不是引发争端的导火索,不是激化矛盾的元凶;不同,只是为了丰富这个世界,是为了让人们有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同,是为了相亲,相爱!
面对麻风病人的不同,张萍宜没有袖手旁观;面对垂危者的不同,特雷莎修女选择倾心相助;面对肤色的不同,黑人领袖早就唱响了平等与自由的赞歌,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拒绝、去抵制,只因不同?请坦然接受不同吧!不同,是为了相爱。
世上花朵千千万,莫道只有牡丹香。这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这同时也是一个千姿百态,和而不同的世界。因为不同,当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交相辉映之时,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们对世界的思考更显得弥足珍贵、发人深省;因为不同,昔日奥巴马的竞选才更让人耳目一新,期待未来。的确,这种不同,这种多样性,既是世界的本质特征,更是人类发展的动力。接受不同,让生活更美好!
接受不同,让个人走向全面发展。古之成大事者,必有一个敢于容纳不同的博大胸怀,必有一种充溢着浩然正气的坦荡胸襟。曹操能容纳乱世里人才们才能与品格上的不同,提出了“唯才是举”的口号,终于显现“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局面,造就强大的魏国;让自己成为杰出的领袖;王羲之能正视魏晋以来书法艺术的诸多不同,糅合各家各派精华笔体,于是挥毫起来入木三分,行云流水,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练成“天下第一行书”,成就“书圣”的美名。的确,个人只有让接受不同成为自己立身处世的根本原则,才能在才能、事业的道路上扬帆而行,一往无前。
接受不同,让国家走向成熟大气。真正的大国,不单单依靠经济与军事实力的强大,而更要善于容纳本国国内的不同,妥善处理发展中的矛盾。因此,一些国家对公民公然奉行种族歧视、男女歧视,就不是一个成熟国家的应有之义。令人欣慰的是,当汶川地震呼啸而来,舟曲泥石流咆啸而出之时,中国五十六个不同风俗、不同习惯的的民族却挺身而出。高喊“中国加油”“汶川
加油”“舟曲加油”的事迹,无疑体现出一贯遵循和而不同理念的中国向成熟大气的国家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接受不同,让世界和平而精彩。当今世界纷争不断,冲突连连。文化的不同与利益冲突让国家之间尔虞我诈,令人嗟叹。为什么伊斯兰文明与基督教文明不能尊重不同、和平相处?为什么朝鲜与韩国不能搁置不同,一起取得进步呢?好在,时代的车轮滚滚而去,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我们有理由相信,那个和而不同的世界,并不遥远!
一花独放不是春,面花齐放春满园。这世界上的不同装点我们的时代,让接受不同成为我们共同的理念,去发展,去包容。我们相信当我们接受不同之时,蓦然回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礼让?礼达》载有言:“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二千多年前的礼乐社会里,古代圣哲以宽广的胸襟、恢宏的气魄,开创了百家争鸣,兼容并包的局面,并以此启迪了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旷达的人生态度、饱满的精神境界,博爱的天下情怀。
接受不同,从自己的内心所自省的豁然开始。“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人生于自己所经历的阶段,三省吾身,思想一点点地加深,接受处于不同人生阶段、不同生活地点的我们,北宋文家苏轼,从儒入道,由道即佛,儒释道三者在他身上得到融合,并由此培养了他推倒一世之雄伟,开阔万古之心胸的超然境界。人需要“悦纳”自己,接受不同的自己,培养一种新的人生态度。
接受不同,在与他人的交往中的宽容理解中发展。“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人与人交换思想的时候,同与不同所反映的并非人格上的污辱与蔑视,就思想自由而言,接受不同,看到另一个世界的精彩,难道不是丰富的人生经历中一抹独特的色彩?西方也有哲人曾经说过:“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人与人之间的宽容与欣赏,在丰富自己精神境界的同时,给予他人另一个境界的灿烂。这种不同的接受,恰恰显示了人际的和谐,成为人生中爱的相互给予与施加、接受与传递的纽带。
接受不同,对整个社会而言异彩纷呈、繁荣与多元的呈现。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容性,使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并在五千年的荣辱兴衰中绵延文明,从未间断。于是我们留下了汉唐盛世的佳况,流传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所代表的社会的丰富内涵。“一花独放不是春”,原来中外古今,正如烂漫的鲜花,装点着整个社会。当代中国,我们看到了社会开放所带来的生机与活力、和谐与共享、理解与包容、爱与被爱。伸出一只手,就可以搭起一座桥,社会的美好在于接受不同,爱与被爱彼此付出、彼此欣赏。
冰心老人说:“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撒,随时收获,使穿枝拂叶的人踏着荆棘却不感到痛苦,有泪可落却又不是悲凉。”每个人所接受的不同,在学会新的人生态度、丰富人生内涵的同时,在人与人相互关爱的过程中,传递着同样的温暖,创造着同样的辉煌,构建着同样的和谐。
去年在落英缤纷的四月天,看到校园里热闹喧嚷着的百花盛景,樱花飘忽,牡丹明艳,海棠娇柔,连藤蔓也绽放花瓣一样的新叶,着得人心旌摇曳。
忽然从心底由衷地感慨:世界因不同而多彩,却因接受不同而越发浩瀚深沉。
满月因接受疏星的不同而星月交辉;百花因接受绿叶的不同而交相映衬;光明因接受黑夜的不同而生生不息;天空因接受飞鸟的不同而广袤无垠??接受不同是一种包容的力量,将世间万物广纳其中,因接受而万物峥嵘。
读过《巴黎圣母院》的人都会被其中强烈的美与丑,善与恶的呈现所震撼。美丑之间的不同,
注定了他们之间的天壤之别,然而当美与丑共存时,因为接受,因为包容,便得外表丑陋敲钟人从内心释放出救赎世界的人性光辉。这种力量,摒弃了金钱、权势、地位带来的种种诱惑,真实地灌输进整部作品中的,是因善良的释放而带来的心灵洗礼。
在这个世界上,因不同带来的排斥,偏执驱赶太过触目惊心。上帝创造出各色人种,赋予各种能力,并不是为了让富贵践踏贫穷,让权势驱赶平庸,并不是为了让金钱统治天下,让外表丈量德行??而是为了让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故事如春来百花争艳一般开遍大地。
我真心地喜欢犹太人这个种族,当战争到来时,法西斯曾对这个为数不多的族群进行残忍的杀戮和灭绝,仅仅是因为种族上的不同,仅仅因为犹太人身上流动着“卑贱”的血液,法西斯便以“高贵”为名堂而皇之地驱逐之。然而小部分犹太人辗转落到以色列这个弹丸之地,聪慧而勤劳的他们在这里开辟了新的土壤,他们有一个非常感人的传统:在庄稼的四个角留下空地,种植专供流浪汉食用的庄稼,让他们随意收割,以度过一个又一个无家可归的冬天。
因不同而造成的成果如此大相径庭,有的人因不同而杀戮,有的人因不同去接受。然而法西期因杀戮而灭亡,犹太人却因接受而生生不息,安宁富饶。
接受不同,是一种包容,宽恕的雅量,是一种让人抛却艾怨,铭记思泽的雅量,是一种将人性寄于无私,将德行饰以善念的雅量。在如此广阔的天地间,不同并不意味着赶尽杀绝。相反,不同意味着生生不息。
接受不同,有一种敢为人先的力量,在漫漫征程中,我们接受着别人的不同,也期待着被他人所接受,在接受中,让我们的善良与感恩破土而出,舒枝吐芽,让我们从内心深出绽放出用生命燃烧的礼赞,让接受不同成为我们彼此相爱的理由。
世有殊事有异,人有异态,因有异制,从辩证学来看,同与不同是相对的,世上没有两件完全相同的事物,也不存在毫不干连全无共性之物。但人们总是注重求同,却不愿接受不同。
――可他们却不知道,所有的不同都是在教我们如何相爱。
战国先贤墨子,便把“天下治”的重心落在“兼相爱”上。“兼”即方而纳之,并而容之。唯有接受不同的观点,正确看待人与人、事与事、物与物之间的异同,方能“相爱”,也唯有人人皆“相爱”,方有“天下大治”。墨子此言,不可谓不精辟独到,也正是因为这份对异的宽容,墨子奔走于各国之间,鞠躬尽瘁,力争各国之和平,“九拒鲁班攻城之机变”,墨子之智可谓甚矣!这份追求“同”却从不排斥“异”的观念,即使流传至今仍熠熠闪光。
举目于近代,亦不乏此例,周恩来总理在外交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已然成为各国和平外交的准则。正是这四个字,成就了新中国外交上破冰而出的局面,使国家得以走出亚洲,和各国一起建设美好星球。试想,若没有周总理外交上的这份宽容和包容的心态,又何来万隆会议上各国的倾力合作?又何来亚洲各国如今的“大同小异”的局面?又何来国与国的繁荣贸易和经济合作。
当然,不仅是国与国之间,家与家、人与人之间的包容亦是必须的。接受不同,人与人才能相亲相爱,家与家之间才能和睦相处。君不见,马加爵只因室友之间的小小矛盾,就一怒而起,终酿成惨祸。相反,一句“让他三尺又何妨”所造就的“六尺墙”,以及邻里之间的和,不仅让人钦佩,更让人深思那份能接受不同的襟怀和豁达。
由国到家,由家到人,无数的史例都向两个字“存异”,即接受不同。接受不同,国家得以共处,民族得以相融,邻里得以和睦,家庭得以安康。这,正是“相爱”二字的体现啊!
或许你曾纠结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或许你曾困扰古与今世事人情的不同;再或者,你只是烦恼和别人“道不同”,不能与之往来。事实上,世界本就光怪陆离,包罗万象,差异不可能除去,既是如此,为何不学会接受这些不同呢?
――如果能够做到相爱,让世界变成爱的海洋,这份不同,恐怕真的微不足道吧。 是的,当你能够把那份不同安放在心中时,在那一霎那,你心中的那片土地,已然姹紫嫣红。篇三:材料作文“和而不同”导写与例文
材料作文“和而不同”导写与例文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论语?子路》中说“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作为君子,要善于与别人和谐相处,要善于调和矛盾冲突。但与此同时,自己也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立见解,不能随风倒、随大流。有学者认为,“和而不同”的思想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请以“和而不同”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讲评分析:本次作文出现问题分析
一:出现问题:
1、审题的偏差
(1)不理解“和而不同的含义(2)没有体现关系性――辨证统一。就某一点而言,文章失去平衡。
(3)抓住材料中的只言片语,即加以发挥,没有从整体考虑。(4)直接抄材料,随便解释几段,
心里很糊涂。(5)没有侧重点(不同)
2、选用角度的偏差
(1)选写的内容大而不当 (《论共性与个性》 )(2)只写一面,或和或不同
(3)大谈创新的重要性 (4)听从与保持自我(5)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
(6)接受别人的见解 (7)我就是我
3、材料运用上的不当
1)很多事例只能说明一面,所举例子比如:司马迁,李白,屈原,海伦、徐本禹、王勃、勾践、居里夫人、鲁迅弃医从文等
2)有不少作文,观点是正确的,但是,用来支持观点的事例却是不能或难以成立的。比如:毛泽东有个性,反而列举了他的一些错误,这又如何体现“君子”?举反面的事例太多
3)有的事例,有严重的问题。如说美国攻打伊拉克,是既“和”又“不同”;孙中山与共产党的合作
二:、正确审题立意
分析材料,对字面的理解以及隐含意义
读材料《论语?子路》中说“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作为君子,要善于与别人和谐相处,要善于调和矛盾冲突。但与此同时,自己也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立见解,不能随风倒、随大流。如何理解和?
“和”:和谐、和平、和睦、融合
“不同”:有主见,不盲从、有自我、不照搬。从材料引用《论语》的话,以及对这句话的解释可知,写这个话题最合适的内容,是人际关系,是人的品格修养文化的融合、国际间政治生活、对外经济交往等
“而”字如何理解?连接两者, 并列关系 ,要想成为君子,就既要“和”,又要“不同”
正确的立意
1、世界因“和与不同”才构成绚丽多彩的世界 (自然)
拓展:2、民族的融合与保持自我特色 3、各国文化交流中和谐与不同 4、国家之间的和谐于不同 5、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外圆内方)
三、拟的好题目
《同一舞台,不同的戏》《唱反调的知己》《朋友因“不同”而美丽》等。
四:写的比较好的句子
排比好,如:“梅有梅的高洁,竹有竹的翠绿,杏有杏的优雅,没有必要去仿照他人。”(自然)
有的事例用得好,如:“亮出自己独特的风景线吧!留下深刻印象的风景,都妙在一个‘独’字。中国的古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巴黎的大铁塔,撒哈拉沙漠,亚马逊森林??”
“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人物也是妙在‘独’字。关羽的忠义,阿Q的‘乐观’,鲁宾逊的坚强,葛朗台的吝啬??只有‘独’,才能体现出人物的风采。”
“马克思、恩格斯感情笃深,但他们又各有个性;既共同撰写《资本论》,又各自有研究的领域。”
“李白、杜甫,同是盛唐大诗人,但李白崇尚浪漫豪放,杜甫追求现实沉郁。”
四、材料举例与如何分析材料
1、千百年来,研究莎士比亚的伟大著作的人不计其数;探究曹雪芹的巨著《红楼梦》的“红学”人士多不胜数;钻研模仿王羲之的书法的人数之不尽。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对各自研究的名人具有崇拜心理,他们花费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来研究,来探讨,可是能从中悟出自己的一套来的人又有多少呢?(举出生活中反面的事例,与人学习而失去自我)
分析:他们在“和”这一方面做得很好,可“不同”呢?却似乎被他们忽略,倘若莎士比亚、曹雪芹、王羲之也像他们那样,只一味钻研前人的文学艺术,那么还有《哈姆莱特》《红楼梦》的问世,还有出神入化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流传于世吗?由此可见,我们在学习时,就应该“和而不同”。(要把材料与观点联系起来;要分析看出材料之间联系然后得出结论;可用反证法和假设法)
2、“和而同”这种片面的做法所带来的危害令我想到了中国在建国以后所走的弯路。因为“和而同”,中共忽略了自己当时的国情,一味仿效苏联,提出用三年的时间赶上英国的荒谬目标;因为“和而同”,中共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于不顾,大搞“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因为“和而同”,中共的左倾错误越来越严重,最后还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可举我们最熟悉的事例;可用排比的修辞列举事例)
分析:这一切都因中国抛开实际,追随在苏联这位“社会主义”老大的后面而引起的。在那段时期里,我们没有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向苏联借鉴学习是正确的,但不能忽略了“和而不同”,苏联与中国的国情不一样,照搬照抄别国的经验,忽视了马列主义的引导,必然会导致失败。(因果分析法,先写出结果,再分析原因,然后得出结论)
3、中国现在仍要向发达国家学习,但坚持“和而不同”,才是我们建设顺利的保证。因为“和而不同”,才有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方针;因为“和而不同”,才有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选用事例要抓住重点进行分析,要简明扼要,能说明白就行)
4、千百年来被人们赞颂的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友谊,就是“外圆”起的作用。当管仲自己私吞了钱之后,鲍叔牙并没有以此和管仲绝交,因为他理解管仲供养父母的苦衷,于是,他就以什么都不知道化解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倘若,鲍叔牙是一个斤斤计较的人,那么他们的友谊会长久吗?更不用谈友谊如何深厚了。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如果不掌握一点“外圆”的技巧是很难与别人相处的。一旦你学会了如何与别人相处,相信走哪里,
哪里的人都会成为你的朋友。那么从某种程度上说,你将会拥有你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五、好的开头
1、人应外圆内方
曾经有一名学者用中国古代的铜钱来形容一个人应具有的处世性格。众所周知,中国的铜钱是外圆内方的。这就是说,我们和别人相处的时候,要善于调和矛盾冲突,此所谓“外圆”;而自己也要有自己的原则、见解,此所谓“内方”。人就应该具有这种外圆内方的性格(从一个小物件出发,生发出哲理,联想和想象丰富)
2、让世界成为一个绚丽多彩的大花园
每一个民族都是一朵奇特而美丽的花朵,每一种文化都是一支独有而绚丽的奇苑,世界因为和平而安宁,世界因为不同而美丽。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如此绚丽多彩,正是因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此绚丽多彩,正是因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兄弟姐妹和谐相处,互相学习,实现了文化的统一与多样化的完美结合。西域的歌舞随着清脆的驼铃而来,南越的风情随着粼浪的大运河而来,而夫子的教诲,诗仙的俊逸,随着一个个方正的文字,印入了每一个华族人的心里。你要问一个“和”为何如此博大炫目,那你就去问问盛唐的胸怀吧!
六、好的结尾
1、一滴水里面就是一个世界,一枚铜钱里也能折射出一个人的处世性格。一枚铜钱是有形的财富,但如果我们拥有外圆内方的处世性格,这就是一种无形的财富,而且是一种用之不尽的财富。做人就应该外圆内方――和而不同。(与开头相照应,联系比较恰当,简洁明了)
2、“君子和而不同”,我们原来这样说,“求同存异”,我们现在这样说。世界应该是纷繁而美丽的,世界因为不同而美丽。世界的花园里不应只有玫瑰,还应有梅花,菊花,兰花,樱花??让我们一起培育这个世界吧,让它成为一棵开满不同花朵的参天大树,成为一个美丽多彩的大花园(与开头照应,形象化结束,有修辞,给人思考)
和谐是帆不同是船
调和、和谐是帆,不同的独立见解是船。正如帆与船互相配合遨游海洋,和谐与自我见解也合于乾坤,立于天地。和而不同练达真君子、真人生。和谐是一种美。红绿配出绚丽,黑白衬出经典和凝重,高矮造就天地的和谐,绿肥红瘦描出人间的美景。万事万物和谐相处,成就绝配,展现和谐的美。不同是一种个性。同是荷叶,“尖尖角”描绘出秀丽,“接天莲叶无穷碧”书写的是绚丽,不同的形态有着独特的美、特别的见解。万事万物各有不同,张
扬个性,展现独特不同的风采。美与个性并重,和而不同泼墨均匀,勾勒出绝美的画,和而不同是美与个性的结合。
和谐是一种沟通。白居易洞悉世事,才思捷达,写诗顺手成章。可他深入民间,了解疾苦,为了能表达出生活在草根阶层的人们的心声,他与百姓沟通,使诗文平实质朴。诗人的心与百姓的苦和谐统一,诗人的诗与百姓的话如出一辙,诗人的才情与百姓的苦况融炼一炉,造就了感人至深的千古绝唱!不同是一种独特的表达。白居易的诗能和谐于百姓疾苦,同样也超脱腐败的社会。他刚正不阿,只叙百姓的疾苦,不唱官场的欢乐,不同于俗世的黑暗,犹如莲花般濯清,用他独特的表达,无畏的勇气,与黑暗抗衡!和而不同在沟通中表达,道出勇气!
和谐与不同犹如两个齿轮,凸出的齿印有着自己独特的痕迹。可齿轮在相互磨擦中逐一吻合,体现和谐美。和而不同是一种处世哲学,只有真君子才能与大众和谐相处而又拥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人生。阿基米德终日沉浸于思考,超脱俗世,可他又深入群众,获取真知;尼采独立思考,成于己见,可他不忙四周游历,把所想散播人间;道家推崇真善美,将其融入大众的道德规范,却不忘独立于模仿与盲目的随大流之外。只有真君子才能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是一种遒劲,在一天天的练达与独立中爆发。
和谐是一幅画,不同是美中添雅;和谐是一首诗,不同是诗中的锦绣、芬芳;和谐是一首歌,不同是歌中的高低迭宕。和而不同犹如《诗经》中的绝美,只有真君子才能吟诵出锦绣,口吐出芬芳。也只有真人生才能完全展现和而不同的绝美。和而不同是真君子、真人生。
点评:以散文的笔调,对“和而不同”的话题,展开议论,内容充实,中心突出,说理透彻,切合题意;符合文体要求,结构严谨,语言生动形象,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句富于深刻的内涵。
“君子和而不同”!
当霸王骑着乌骓化作鬼雄,当虞姬将生命化为矛尖之蓝;当屈原幽思而作《离骚》,消失于汨罗江;当渊明自叹“守拙归田园”,日日无事而空吟,我不禁重新审视《论语》中的一句“君子和而不同”。善哉,孔夫子之论;善哉,好一个“君子和而不同”!
漫漫五千年,多少英雄豪杰,多少文人墨客,他们从心底喊出了一句:“和为贵。” 看古代历史。晋平公让祁黄羊推荐县令。祁黄羊没有一丝犹疑,掷地有声地说:“让解狐去当。”晋平公大惊,解狐可是祁黄羊一等的仇敌。祁黄羊说:“你只叫我推荐心中的县令,他的确篇四:材料作文“和而不同”导写与例文
材料作文“和而不同”导写与例文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论语?子路》中说“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作为君子,要善于与别人和谐相处,要善于调和矛盾冲突。但与此同时,自己也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立见解,不能随风倒、随大流。有学者认为,“和而不同”的思想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请以“和而不同”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讲评分析:本次作文出现问题分析
一:出现问题:
1、审题的偏差
(1)不理解“和而不同的含义(2)没有体现关系性――辨证统一。就某一点而言,文章失去平衡。
(3)抓住材料中的只言片语,即加以发挥,没有从整体考虑。(4)直接抄材料,随便解释几段,
心里很糊涂。(5)没有侧重点(不同)
2、选用角度的偏差
(1)选写的内容大而不当 (《论共性与个性》 ) (2)只写一面,或和或不同
(3)大谈创新的重要性 (4)听从与保持自我 (5)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
(6)接受别人的见解 (7)我就是我
3、材料运用上的不当 (
1)很多事例只能说明一面,所举例子比如:司马迁,李白,屈原,海伦、徐本禹、王勃、勾践、居里夫人、鲁迅弃医从文等
2)有不少作文,观点是正确的,但是,用来支持观点的事例却是不能或难以成立的。比如:毛泽东有个性,反而列举了他的一些错误,这又如何体现“君子”? 举反面的事例太多
3)有的事例,有严重的问题。如说美国攻打伊拉克,是既“和”又“不同”;孙中山与共产党的合作
二:、正确审题立意
分析材料,对字面的理解以及隐含意义
读材料《论语?子路》中说“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作为君子,要善于与别人和谐相处,要善于调和矛盾冲突。但与此同时,自己也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立见解,不能随风倒、随大流。如何理解和?
“和”:和谐、和平、和睦、融合
“不同”:有主见,不盲从、有自我、不照搬。从材料引用《论语》的话,以及对这句话的解释可知,写这个话题最合适的内容,是人际关系,是人的品格修养文化的融合、国际间政治生活、对外经济交往等
“而”字如何理解?连接两者, 并列关系 ,要想成为君子,就既要“和”,又要“不同”
正确的立意
1、世界因“和与不同”才构成绚丽多彩的世界 (自然)
拓展:2、民族的融合与保持自我特色 3、各国文化交流中和谐与不同 4、国家之间的和谐于不同 5、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外圆内方)
三、拟的好题目
《同一舞台,不同的戏》《唱反调的知己》《朋友因“不同”而美丽》等。
四:写的比较好的句子
排比好,如:“梅有梅的高洁,竹有竹的翠绿,杏有杏的优雅,没有必要去仿照他人。”(自然)
有的事例用得好,如:“亮出自己独特的风景线吧!留下深刻印象的风景,都妙在一个‘独’字。中国的古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巴黎的大铁塔,撒哈拉沙漠,亚马逊森林??”
“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人物也是妙在‘独’字。关羽的忠义,阿Q的‘乐观’,鲁宾逊的坚强,葛朗台的吝啬??只有‘独’,才能体现出人物的风采。”
“马克思、恩格斯感情笃深,但他们又各有个性;既共同撰写《资本论》,又各自有研究的领域。”
“李白、杜甫,同是盛唐大诗人,但李白崇尚浪漫豪放,杜甫追求现实沉郁。”
四、材料举例与如何分析材料
1、千百年来,研究莎士比亚的伟大著作的人不计其数;探究曹雪芹的巨著《红楼梦》的“红学”人士多不胜数;钻研模仿王羲之的书法的人数之不尽。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对各自研究的名人具有崇拜心理,他们花费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来研究,来探讨,可是能从中悟出自己的一套来的人又有多少呢?(举出生活中反面的事例,与人学习而失去自我)
分析:他们在“和”这一方面做得很好,可“不同”呢?却似乎被他们忽略,倘若莎士比亚、曹雪芹、王羲之也像他们那样,只一味钻研前人的文学艺术,那么还有《哈姆莱特》《红楼梦》的问世,还有出神入化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流传于世吗?由此可见,我们在学习时,就应该“和而不同”。(要把材料与观点联系起来;要分析看出材料之间联系然后得出结论;可用反证法和假设法)
2、“和而同”这种片面的做法所带来的危害令我想到了中国在建国以后所走的弯路。因为“和而同”,中共忽略了自己当时的国情,一味仿效苏联,提出用三年的时间赶上英国的荒谬目标;因为“和而同”,中共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于不顾,大搞“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因为“和而同”,中共的左倾错误越来越严重,最后还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可举我们最熟悉的事例;可用排比的修辞列举事例)
分析:这一切都因中国抛开实际,追随在苏联这位“社会主义”老大的后面而引起的。在那段时期里,我们没有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向苏联借鉴学习是正确的,但不能忽略了“和而不同”,苏联与中国的国情不一样,照搬照抄别国的经验,忽视了马列主义的引导,必然会导致失败。(因果分析法,先写出结果,再分析原因,然后得出结论)
3、中国现在仍要向发达国家学习,但坚持“和而不同”,才是我们建设顺利的保证。因为“和而不同”,才有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方针;因为“和而不同”,才有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选用事例要抓住重点进行分析,要简明扼要,能说明白就行)
4、千百年来被人们赞颂的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友谊,就是“外圆”起的作用。当管仲自己私吞了钱之后,鲍叔牙并没有以此和管仲绝交,因为他理解管仲供养父母的苦衷,于是,他就以什么都不知道化解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倘若,鲍叔牙是一个斤斤计较的人,那么他们的友谊会长久吗?更不用谈友谊如何深厚了。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如果不掌握一点“外圆”的技巧是很难与别人相处的。一旦你学会了如何与别人相处,相信走哪里,哪里的人都会成为你的朋友。那么从某种程度上说,你将会拥有你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五、好的开头
1、人应外圆内方
曾经有一名学者用中国古代的铜钱来形容一个人应具有的处世性格。众所周知,中国的铜钱是外圆内方的。这就是说,我们和别人相处的时候,要善于调和矛盾冲突,此所谓“外圆”;而自己也要有自己的原则、见解,此所谓“内方”。人就应该具有这种外圆内方的性格(从一个小物件出发,生发出哲理,联想和想象丰富)
2、让世界成为一个绚丽多彩的大花园
每一个民族都是一朵奇特而美丽的花朵,每一
种文化都是一支独有而绚丽的奇苑,世界因为和平而安宁,世界因为不同而美丽。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如此绚丽多彩,正是因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此绚丽多彩,正是因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兄弟姐妹和谐相处,互相学习,实现了文化的统一与多样化的完美结合。西域的歌舞随着清脆的驼铃而来,南越的风情随着粼浪的大运河而来,而夫子的教诲,诗仙的俊逸,随着一个个方正的文字,印入了每一个华族人的心里。你要问一个“和”为何如此博大炫目,那你就去问问盛唐的胸怀吧!
六、好的结尾
1、一滴水里面就是一个世界,一枚铜钱里也能折射出一个人的处世性格。一枚铜钱是有形的财富,但如果我们拥有外圆内方的处世性格,这就是一种无形的财富,而且是一种用之不尽的财富。做人就应该外圆内方――和而不同。(与开头相照应,联系比较恰当,简洁明了)
2、“君子和而不同”,我们原来这样说,“求同存异”,我们现在这样说。世界应该是纷繁而美丽的,世界因为不同而美丽。世界的花园里不应只有玫瑰,还应有梅花,菊花,兰花,樱花??让我们一起培育这个世界吧,让它成为一棵开满不同花朵的参天大树,成为一个美丽多彩的大花园(与开头照应,形象化结束,有修辞,给人思考)
和谐是帆不同是船
调和、和谐是帆,不同的独立见解是船。正如帆与船互相配合遨游海洋,和谐与自我见解也合于乾坤,立于天地。和而不同练达真君子、真人生。和谐是一种美。红绿配出绚丽,黑白衬出经典和凝重,高矮造就天地的和谐,绿肥红瘦描出人间的美景。万事万物和谐相处,成就绝配,展现和谐的美。不同是一种个性。同是荷叶,“尖尖角”描绘出秀丽,“接天莲叶无穷碧”书写的是绚丽,不同的形态有着独特的美、特别的见解。万事万物各有不同,张扬个性,展现独特不同的风采。美与个性并重,和而不同泼墨均匀,勾勒出绝美的画,和而不同是美与个性的结合。
和谐是一种沟通。白居易洞悉世事,才思捷达,写诗顺手成章。可他深入民间,了解疾苦,为了能表达出生活在草根阶层的人们的心声,他与百姓沟通,使诗文平实质朴。诗人的心与百姓的苦和谐统一,诗人的诗与百姓的话如出一辙,诗人的才情与百姓的苦况融炼一炉,造就了感人至深的千古绝唱!不同是一种独特的表达。白居易的诗能和谐于百姓疾苦,同样也超脱腐败的社会。他刚正不阿,只叙百姓的疾苦,不唱官场的欢乐,不同于俗世的黑暗,犹如莲花般濯清,用他独特的表达,无畏的勇气,与黑暗抗衡!和而不同在沟通中表达,道出勇气!
和谐与不同犹如两个齿轮,凸出的齿印有着自己独特的痕迹。可齿轮在相互磨擦中逐一吻合,体现和谐美。和而不同是一种处世哲学,只有真君子才能与大众和谐相处而又拥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人生。阿基米德终日沉浸于思考,超脱俗世,可他又深入群众,获取真知;尼采独立思考,成于己见,可他不忙四周游历,把所想散播人间;道家推崇真善美,将其融入大众的道德规范,却不忘独立于模仿与盲目的随大流之外。只有真君子才能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是一种遒劲,在一天天的练达与独立中爆发。
和谐是一幅画,不同是美中添雅;和谐是一首诗,不同是诗中的锦绣、芬芳;和谐是一首歌,不同是歌中的高低迭宕。和而不同犹如《诗经》中的绝美,只有真君子才能吟诵出锦绣,口吐出芬芳。也只有真人生才能完全展现和而不同的绝美。和而不同是真君子、真人生。
点评:以散文的笔调,对“和而不同”的话题,展开议论,内容充实,中心突出,说理透彻,切合题意;符合文体要求,结构严谨,语言生动形象,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句富于深刻的内涵。
“君子和而不同”!
当霸王骑着乌骓化作鬼雄,当虞姬将生命化为矛尖之蓝;当屈原幽思而作《离骚》,消
失于汨罗江;当渊明自叹“守拙归田园”,日日无事而空吟,我不禁重新审视《论语》中的一句“君子和而不同”。善哉,孔夫子之论;善哉,好一个“君子和而不同”!
漫漫五千年,多少英雄豪杰,多少文人墨客,他们从心底喊出了一句:“和为贵。” 看古代历史。晋平公让祁黄羊推荐县令。祁黄羊没有一丝犹疑,掷地有声地说:“让解狐去当。”晋平公大惊,解狐可是祁黄羊一等的仇敌。祁黄羊说:“你只叫我推荐心中的县令,他的确优秀。”君子之心如此宽容,推贤荐能,一句“和为贵”,国家得以强盛富邦。
再看近代历史。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顶着世界反华势力,始终遵循着“和为贵”思想,在亚非国际会议上力挽狂澜。“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了会议的胜利召开,维护了各国间的和平,更重塑了一个大国的威望。君子之和弥足珍贵,搬开无为争执的绊脚石,一心向着理想冲。漫漫五千年,另一声雄浑的呼喊在我耳畔回萦。它说:“舍生而取义。”我们誓死也要坚守那份不同,那份即使别人不理解的对真理的执着。
日本的作家川端康成。多少人说他文章空洞无文,多少导师要他“不写三岁小孩的玩意”,他都以一笑而报之。终于,他的散文集《花未眠》轰动了世界,浅浅的一句:“凌晨四点钟,发现海棠花未眠。”感动了多少心灵。善于保存心中的那份“不同”,让我们的个性有如“花未眠”。
再说沈从文。当人人埋怨的时代,他以自己一颗敏感细腻的心,去拥抱那古老的边城,他小心翼翼地保护着不让它受到尘世的玷污,让心以原始的状态存在。贫穷,落后,在他的笔下,蜕变成了一个水美、山美、人美的天地。坚守心中的家园。正如鲁迅所说:“真理在胸笔在手,无私无畏曰自由。”真理常在胸,君子善守不同。
君子和而不同。苏轼说:“人间有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相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见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所挟持甚大,而其志远也。”这不这正是对君子和而不同最精辟的解释吗?
善哉,君子和而不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诗意地阐述过“古今之成大学问者”的三重境界。德国哲学家尼采亦将人生分为三个时期:合群时期、沙漠时期、创造时期。然而他们都没孔子说得经典,无论做人做学问,这最高的境界曰其“和而不同”。
在夜晚来临的时候我独爱读史书。然而史书读得多了,便常常觉得中国的文化是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也只有在这种文化环境当中,才孕育出如此不可胜数的这类英雄,焕发出他们独居一格的色彩。
这类人中我首推王安石。
王安石衣臣虏之衣,食猪狗之食,不梳不洗,这种浅层的不同谁都可以做到。但是他的“大不同”在历史上能与之媲美的人屈指可数。他不满当时的政法,提出推行新法,朝中仅有两人支持,两人毕竟算是安慰的了。但是连老臣司马光、苏轼、欧阳修等都纷纷背离,这对他来说是多大的创伤?可是他从未放弃他的不同,印象里他潇洒放言“祖宗不足法,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更清楚得记得他的自勉诗:“知世如梦无所求,无所求心普空寂。还似梦中随梦境,成就河沙梦功德。”这是何等的境界?他的最高“非同境界”历史上定是惟他独尊:晚年的时候迫于多方面的压力不得不归隐山林。这本是他可拿来修身养性的时刻,要是其他人必定做了陶渊明这样的隐者。可他不愿,他不愿与这些隐者相同,甚至觉得这是种耻辱。他只想民,心系民生,仍然抱着做回救世主的夙愿。“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阳碾作尘。”每次我读起它,便有着无法言语的敬佩与赞许。
王安石为的是与苍生相和。《免税法》、《水利法》泽被后世,功在千秋。特别是《水利法》在推行后的短短几年内,全国就兴修水利工程几万处,灌溉田地数万亩DD好一幅春和景明图。
和而不同,这人生的最高境界,被王安石诠释得尽善尽美。
又想起谭嗣同。谭嗣同不愿与梁启超等人相同,他不愿与他们外逃避难。“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由来一声笑,倚剑血封喉。”一八九八的深秋,寒风飒飒,黄叶飘零。京华大地,一片荒凉。菜市口刑场,谭嗣同向闪着寒光的屠刀,对苍天大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英雄倒下的时候,四海响起悲歌。谭嗣同依然固执喊道:“凡变法,无不经流血而成。今变法不成,皆因为此。流血,请自嗣同始。”康有为走了,梁启超走了,他们劝谭嗣同来日方长。嗣同与曾志同的朋友不和,他决意死国:“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谭嗣同愿做的是与国家的命运相和,凡是其他种种,决不相和。这样的理想,这样的舍生取义,九死也无憾了。
新中国也不乏这类英杰。李敖在北京大学演讲的时候谈到他最佩服的北大人马寅初。马寅初因“新人口论”遭围横遭排斥,那个时候大字报都帖满了他的办公室。但他不愿屈服于强大的压力,在《人民日报》上撰文自辩:“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枪匹马出来应战,直到死才会罢休,决不向任何人投降!”马寅初向毛泽东也不愿妥协,要知道那时候“毛泽东就是太阳”,做出这样的举动需要何等勇气不言都知。马寅初只愿意与真理相和,违背真理绝对不可相同。
和而不同更渗透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过程,正是各种不同文化思潮不断交流、不断互相吸取、融合的过程。先秦百家争鸣,各家互相争鸣,互相吸取,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思想。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的发展情况更深刻地地反映了这一点。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步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产生了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同时,儒学也在吸取佛、道两家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到新的阶段,产生了宋代的道学。经过儒、道、佛三家的互相吸取、融合,终于形成了儒、道、佛三家互补共存,和而不同,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总体体系的格局。
晏婴曾举君臣关系,说明和与同这样两种不同的态度。他说,唯唯诺诺,不说不同意见,君以为可臣亦曰可,君以为否臣亦曰否,这是同。“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向国君提出不同意见,纠正其错误,弥补其不足,以达到正确的结论,这是和。他认为应该采取和的态度,而不可采同的态度。这就是和而不同。
今天,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我们都面临着多种文化互相激荡的局面,多种文化的碰撞会有什么结果?有人提出了文化冲突论,预言文化差异将成为未来世界冲突的主要根源。面对这一切,重温中国古代关于和而不同的思想,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就有重要的意义。记得江泽民在访问美国布什图书馆时的讲话中也讲到和而不同,他说:“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篇五:2010年高考材料作文“和而不同”导写与例文
2010年高考材料作文“和而不同”导写与例文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论语子路》中说“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作为君子,要善于与别人和谐相处,要善于调和矛盾冲突。但与此同时,自己也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立见解,不能随风倒、随大流。有学者认为,“和而不同”的思想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请以“和而不同”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讲评分析:本次作文出现问题分析
一:出现问题:
1、审题的偏差
(1)不理解“和而不同的含义(2)没有体现关系性――辨证统一。就某一点而言,文章失去平衡。
(3)抓住材料中的只言片语,即加以发挥,没有从整体考虑。(4)直接抄材料,随便解释几段,心里很糊涂。(5)没有侧重点(不同)
2、选用角度的偏差
(1)选写的内容大而不当(《论共性与个性》)(2)只写一面,或和或不同
(3)大谈创新的重要性(4)听从与保持自我(5)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
(6)接受别人的见解(7)我就是我
3、材料运用上的不当
1)很多事例只能一面,所举例子比如:司马迁,李白,屈原,海伦、徐本禹、王勃、勾践、居里夫人、鲁迅弃医从文等
2)有不少作文,观点是正确的,但是,用来支持观点的事例却是不能或难以成立的。比如:毛泽东有个性,反而列举了他的一些错误,这又如何体现“君子”?举反面的事例太多
3)有的事例,有严重的问题。如说美国攻打伊拉克,是既“和”又“不同”;孙中山与共产党的合作
二:、正确审题立意
分析材料,对字面的理解以及隐含意义
读材料《论语?子路》中说“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作为君子,要善于与别人和谐相处,要善于调和矛盾冲突。但与此同时,自己也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立见解,不能随风倒、随大流。如何理解和?
“和”:和谐、和平、和睦、融合
“不同”:有主见,不盲从、有自我、不照搬。从材料引用《论语》的话,以及对这句话的解释可知,写这个话题最合适的内容,是人际关系,是人的品格修养文化的融合、国际间政治生活、对外经济交往等“而”字如何理解?连接两者,并列关系,要想成为君子,就既要“和”,又要“不同”
正确的立意思考角度
1、世界因“和与不同”才构成绚丽多彩的世界(自然)
拓展:2、民族的融合与保持自我特色3、各国文化交流中和谐与不同4、国家之间的和谐于不同5、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外圆内方)
三、拟的好题目
《同一舞台,不同的戏》《唱反调的知己》《朋友因“不同”而美丽》等。
四:写的比较好的
排比好,如:“梅有梅的高洁,竹有竹的翠绿,杏有杏的优雅,没有必要去仿照他人。”(自然)
有的事例用得好,如:“亮出自己独特的风景线吧!留下深刻印象的风景,都妙在一个‘独’字。中国的古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巴黎的大铁塔,撒哈拉沙漠,亚马逊森林??”
“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人物也是妙在‘独’字。关羽的忠义,阿Q的‘乐观’,鲁宾逊的坚强,葛朗台的吝啬??只有‘独’,才能体现出人物的风采。”
“马克思、恩格斯感情笃深,但他们又各有个性;既共同撰写《资本论》,又各自有研究的领域。”
“李白、杜甫,同是盛唐大诗人,但李白崇尚浪漫豪放,杜甫追求现实沉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哲学上的矛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