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ct native 教程应用可以破解或者反编译吗?怎么操作

内容字号:
段落设置:
字体设置:
精准搜索请尝试:
解放程序员!这项技术带来App开发革命
来源:作者:给产品经理讲技术责编:刀马
做为一名产品经理,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窘境,“帮我把字体调成16号呗,颜色变成#FFFF00FF,老大说这里最好改一下”,作为一名app的开发只能无奈但心里窃喜的告诉你,“只能等下个版本了,必须要重新发布才能改”,如果你问为什么不能改了就生效啊,那说明你对技术的理解要么真的很差,要么你就是知道这项React-Native新技术所爆发出来的力量。React Native是Facebook推出的一个用JavaScript语言就能同时编写,,以及后台的一项技术,今年9月发布了android版本,又在程序员里面掀起了一波小高潮,不断有喜欢尝鲜的程序员投入到这个领域。用大白话说,就是从此一名程序员自己就可以创业了,他只用这一门技术,就可以同时写出androidapp,ios app,以及后台应用程序,并且,请注意这里,它可以做到实时热更新(就像网页一样,改了一个字体,随时可上线),app也能做到随时都能更新了,第一段讲的那个需求可以分分钟秒杀解决,不用新发版本,只需在服务器改动一下代码即可,是不是很牛逼,是不是很牛逼,是不是很牛逼,真的很牛逼。到这里,你只需要理解一句话,就是Facebook提供了一套解决方案,它利用JavaScript作为开发语言,可以同时来编写前端,移动终端,后台应用程序。我们再来讲讲,为什么React Native受到了如此大的关注,以及它的优越性到底在什么地方。目前,一个成熟的互联网产品基本囊括了:移动终端和网页两种主要形态。在移动终端app和网页的开发历程中,涉及了很多技术角色:前端开发(俗名叫做网站的),移动终端开发(android和ios开发,现在满大街都是),后台开发(他们的程序大多没有界面,主要是为网页和app提供数据和保障服务的稳定性),每个角色各司其职,分别需要不同的技能,比如前端开发需要精通html,css,javascript这些基本的web语言知识。Android开发用Java(这个词读“扎瓦”,别读成了“加瓦”,读成这样很Low B的)语言编写,ios开发用Objective-c(把他想象成当年过计算机二级的那个C语言就可以了)编写。后台开发,有的公司用Java,有的公司用C++,用啥的都有,能满足性能需要就可以了。已经看崩溃了吧,对于一个非计算机专业的人,根本不会理解他妈的为什么要存在这么多语言,为什么这里要用C语言,那里要用C++,有的地方要用Python,而又有很大的一个人群对你高呼:“PHP才是世界最好的语言”。其实他们每种语言都有不同的使用场景,有的语言效率高,有的语言语法更简洁漂亮,有的是专为后台而生,有的是特定场景下的唯一选择。如果你还听不懂,我们就用大白话做个比喻,为什么避孕套有的是螺纹的,有的是颗粒的,有的是延时的,有的是超薄的,还有一个品牌号称一只手就可以打开的,它们也都是依据个人身体状态,以及不同场景分别发挥各自的强项。你随便类比,任何一个领域,都有很多不同的工具来满足不同的场景,是需求决定了当前状态。现在好了,React整套解决方案完成了江湖统一,FaceBook也号称这们技术是“Learn Once,Write AnyWhere”,学习成本只有一次,却完成了所有开发角色的统一。这意味着:app将来都是可像网页一样热更新,随时发布。对于一名开发人员,将再也没有前端,终端,后台的区分,他所关注的就是做一整套应用程序,人力将得到最大幅度的整合与释放。代码复用将会是主旋律,因为是一种语言,大家重复造轮子的成本会越来越节省。目前,React Native也还是有一些缺点的,比如他的sdk组件包size还比较大,crash还比较多,在ios上支持的内容已经相当不错,android还属于初级阶段,但是目前最新的版本也才是0.16,相信再过一年,一定会牛逼闪闪。
大家都在买
软媒旗下软件:||||||||
IT之家,软媒旗下科技门户网站 - 爱科技,爱这里。
Copyright (C)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鲁ICP备号114网址导航作者: 乾秋
在初识 React Native 时,非常令人困惑的一个地方就是 JS 和 Native 两个端之间是如何相互通信的。本篇文章对 iOS 端 React Native 启动时的调用流程做下简要总结,以此窥探其背后的通信机制。
JS 启动过程React Native 的 iOS 端代码是直接从 Xcode IDE 里启动的。在启动时,首先要对代码进行编译,不出意外,在编译后会弹出一个命令行窗口,这个窗口就是通过 Node.js 启动的 development server。
问题是这个命令行是怎么启动起来的呢?实际上,Xcode 在 Build Phase 的最后一个阶段对此做了配置:
因此,代码编译后,就会执行 packager/react-native-xcode.sh 这个脚本。查看这个脚本中的内容,发现它主要是读取 XCode 带过来的环境变量,同时加载 nvm 包使得 Node.js 环境可用,最后执行 react-native-cli 的命令:
123456react-native bundle \
--entry-file index.ios.js \
--platform ios \
--dev $DEV \
--bundle-output "$DEST/main.jsbundle" \
--assets-dest "$DEST"
react-native 命令是全局安装的,在我本机上它的地址是 /usr/local/bin/react-native。查看该文件,它调用了
react-native 包里的local-cli/cli.js 中的 run 方法,最终进入了 private-cli/src/bundle/buildBundle.js。它的调用过程为:
ReactPackager.createClientFor
client.buildBundle
processBundle
saveBundleAndMap
上面四步完成的是 buildBundle 的功能,细节很多很复杂。总体来说,buildBundle 的功能类似于 browerify 或 webpack :
从入口文件开始分析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
对 JS 文件转化,比如 JSX 语法的转化等;
把转化后的各个模块一起合并为一个 bundle.js。
之所以 React Native 单独去实现这个打包的过程,而不是直接使用 webpack ,是因为它对模块的分析和编译做了不少优化,大大提升了打包的速度,这样能够保证在 liveReload 时用户及时得到响应。
Tips: 通过访问
可以看到内存中缓存的所有编译后的文件名及文件内容,如:
Native 启动过程Native 端就是一个 iOS 程序,程序入口是 main 函数,像通常一样,它负责对应用程序做初始化。
除了 main 函数之外,AppDelegate 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类,它主要用于做一些全局的控制。在应用程序启动之后,其中的 didFinishLaunchingWithOptions 方法会被调用,在这个方法中,主要做了几件事:
定义了 JS 代码所在的位置,它在 dev 环境下是一个 URL,通过 development server 访问;在生产环境下则从磁盘读取,当然前提是已经手动生成过了 bundle 文件;
创建了一个 RCTRootView 对象,该类继承于 UIView,处于程序所有 View 的最外层;
调用 RCTRootView 的 initWithBundleURL 方法。在该方法中,创建了 bridge 对象。顾名思义,bridge 起着两个端之间的桥接作用,其中真正工作的是类就是大名鼎鼎的 RCTBatchedBridge。
RCTBatchedBridge 是初始化时通信的核心,我们重点关注的是 start 方法。在 start 方法中,会创建一个 GCD 线程,该线程通过串行队列调度了以下几个关键的任务。
loadSource该任务负责加载 JS 代码到内存中。和前面一致,如果 JS 地址是 URL 的形式,就通过网络去读取,如果是文件的形式,则通过读本地磁盘文件的方式读取。
initModules该任务会扫描所有的 Native 模块,提取出要暴露给 JS 的那些模块,然后保存到一个字典对象中。一个 Native 模块如果想要暴露给 JS,需要在声明时显示地调用 RCT_EXPORT_MODULE。它的定义如下:
1234#define RCT_EXPORT_MODULE(js_name) \RCT_EXTERN void RCTRegisterModule(Class); \+ (NSString *)moduleName { return @#js_ } \+ (void)load { RCTRegisterModule(self); }
可以看到,这就是一个宏,定义了 load 方法,该方法会自动被调用,在方法中对当前类进行注册。模块如果要暴露出指定的方法,需要通过 RCT_EXPORT_METHOD 宏进行声明,原理类似。
setupExecutor这里设置的是 JS 引擎,同样分为调试环境和生产环境:在调试环境下,对应的 Executor 为 RCTWebSocketExecutor,它通过 WebSocket 连接到 Chrome 中,在 Chrome 里运行 JS;在生产环境下,对应的 Executor 为 RCTContextExecutor,这应该就是传说中的 javascriptcore。
moduleConfig根据保存的模块信息,组装成一个 JSON ,对应的字段为 remoteModuleConfig。
injectJSONConfiguration该任务将上一个任务组装的 JSON 注入到 Executor 中。下面是一个 JSON 示例,由于实际的对象太大,这里只截取了前面的部分:JSON 里面就是所有暴露出来的模块信息。
executeSourceCode该任务中会执行加载过来的 JS 代码,执行时传入之前注入的 JSON。在调试模式下,会通过 WebSocket 给 Chrome 发送一条 message,内容大致为:
123456{
id = 10305
inject = {remoteJSONConfig...}
method = executeApplicationScript
url = "http://localhost:8081/index.ios.bundle?platform=ios&dev=true"}
JS 接收消息后,执行打包后的代码。如果是非调试模式,则直接通过 javascriptcore 的虚拟环境去执行相关代码,效果类似。
JS 调用 Native前面我们看到, Native 调用 JS
是通过发送消息到 Chrome 触发执行、或者直接通过 javascriptcore 执行 JS 代码的。而对于 JS 调用 Native 的情况,又是什么样的呢?
在 JS 端调用 Native 一般都是直接通过引用模块名,然后就使用了,比如:1var RCTAlertManager = require('NativeModules').AlertManager
可见,NativeModules 是所有本地模块的操作接口,找到它的定义为:1var NativeModules = require('BatchedBridge').RemoteM
而BatchedBridge中是一个MessageQueue的对象:1234let BatchedBridge = new MessageQueue(
__fbBatchedBridgeConfig.remoteModuleConfig,
__fbBatchedBridgeConfig.localModulesConfig,);
在 MessageQueue 实例中,都有一个 RemoteModules 字段。在 MessageQueue 的构造函数中可以看出,RemoteModules 就是 __fbBatchedBridgeConfig.remoteModuleConfig 稍微加工后的结果。12345678class MessageQueue {
constructor(remoteModules, localModules, customRequire) {
this.RemoteModules = {};
this._genModules(remoteModules);
}}
所以问题就变为:
__fbBatchedBridgeConfig.remoteModuleConfig 是在哪里赋值的?
实际上,这个值就是 从 Native 端传过来的JSON 。如前所述,Executor 会把模块配置组装的 JSON 保存到内部:123[_javaScriptExecutor injectJSONText:configJSON
asGlobalObjectNamed:@"__fbBatchedBridgeConfig"
callback:onComplete];
configJSON 实际保存的字段为:_injectedObjects['__fbBatchedBridgeConfig']。
在 Native 第一次调用 JS 时,_injectedObjects 会作为传递消息的 inject 字段。JS 端收到这个消息,经过下面这个重要的处理过程:
1234567'executeApplicationScript': function(message, sendReply) {
for (var key in message.inject) {
self[key] = JSON.parse(message.inject[key]);
importScripts(message.url);
sendReply();
看到没,这里读取了 inject 字段并进行了赋值。self 是一个全局的命名空间,在浏览器里 self===window。
因此,上面代码执行过后,window.__fbBatchedBridgeConfig 就被赋值为了传过来的 JSON 反序列化后的值。
总之:NativeModules = __fbBatchedBridgeConfig.remoteModuleConfig = JSON.parse(message.inject[‘__fbBatchedBridgeConfig’]) = 模块暴露出的所有信息
好,有了上述的前提之后,接下来以一个实际调用例子说明下 JS 调用 Native 的过程。首先我们通过 JS 调用一个 Native 的方法:12345.measureLayoutRelativeToParent(
.findNodeHandle(),
._setScrollVisibleLength);
所有 Native 方法调用时都会先进入到下面的方法中:1234567891011fn = function(...args) {
let lastArg = args.length & 0 ? args[args.length - 1] :
let secondLastArg = args.length & 1 ? args[args.length - 2] :
let hasSuccCB = typeof lastArg === 'function';
let hasErrorCB = typeof secondLastArg === 'function';
let numCBs = hasSuccCB + hasErrorCB;
let onSucc = hasSuccCB ? lastArg :
let onFail = hasErrorCB ? secondLastArg :
args = args.slice(0, args.length - numCBs);
return self.__nativeCall(module, method, args, onFail, onSucc);};
也就是倒数后两个参数是错误和正确的回调,剩下的是方法调用本身的参数。在 __nativeCall 方法中,会将两个回调压到 callback 数组中,同时把
(模块、方法、参数) 也单独保存到内部的队列数组中:1234567onFail && params.push(this._callbackID);this._callbacks[this._callbackID++] = onFonSucc && params.push(this._callbackID);this._callbacks[this._callbackID++] = onSthis._queue[0].push(module);this._queue[1].push(method);this._queue[2].push(params);
到这一步,JS 端告一段落。接下来是 Native 端,在调用 JS 时,经过如下的流程:
总之,就是在调用 JS 时,顺便把之前保存的 queue 作为返回值 一并返回,然后会对该返回值进行解析。在 _handleRequestNumber 方法中,终于完成了 Native 方法的调用: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 (BOOL)_handleRequestNumber:(NSUInteger)i
moduleID:(NSUInteger)moduleID
methodID:(NSUInteger)methodID
params:(NSArray *)params{
RCTModuleData *moduleData = _moduleDataByID[moduleID];
id&RCTBridgeMethod& method = moduleData.methods[methodID];
@try {
[method invokeWithBridge:self module:moduleData.instance arguments:params];
@catch (NSException *exception) {
NSMutableDictionary *args = [method.profileArgs mutableCopy];
[args setValue:method.JSMethodName forKey:@"method"];
[args setValue:RCTJSONStringify(RCTNullIfNil(params), NULL) forKey:@"args"];}
与此同时,执行后还会通过 invokeCallbackAndReturnFlushedQueue 触发 JS 端的回调。具体细节在 RCTModuleMethod 的 processMethodSignature 方法中。
再小结一下,JS 调用 Native 的过程为 :
JS 把(调用模块、调用方法、调用参数) 保存到队列中;
Native 调用 JS 时,顺便把队列返回过来;
Native 处理队列中的参数,同样解析出(模块、方法、参数),并通过 NSInvocation 动态调用;
Native方法调用完毕后,再次主动调用 JS。JS 端通过 callbackID,找到对应JS端的 callback,进行一次调用
整个过程大概就是这样,剩下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等待 Native 调用 JS 时才会触发,中间会不会有很长延时?事实上,只要有事件触发,Native 就会调用 JS。比如,用户只要对屏幕进行触摸,就会触发在 RCTRootView 中注册的 Handler,并发送给JS:12[_bridge enqueueJSCall:@"RCTEventEmitter.receiveTouches"
args:@[eventName, reactTouches, changedIndexes]]
除了触摸事件,还有 Timer 事件,系统事件等,只要事件触发了,JS 调用时就会把队列返回。这块理解可以参看
一文中的“事件响应”一节。
总结俗话说一图胜千言,整个启动过程用一张图概括起来就是:
本文简要介绍了 iOS 端启动时 JS 和 Native 的交互过程,可以看出 BatchedBridge 在两端通信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Native 调用 JS 是通过 WebSocket 或直接在 javascriptcore 引擎上执行;JS 调用 Native 则只把调用的模块、方法和参数先缓存起来,等到事件触发后通过返回值传到 Native 端,另外两端都保存了所有暴露的 Native 模块信息表作为通信的基础。由于对 iOS 端开发并不熟悉,文中如有错误的地方还请指出。React 入门实例教程 -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React 入门实例教程
现在最热门的前端框架,毫无疑问是
上周,基于 React 的
发布,结果一天之内,就获得了 5000 颗星,受瞩目程度可见一斑。
React 起源于 Facebook 的内部项目,因为该公司对市场上所有 ,都不满意,就决定自己写一套,用来架设
的网站。做出来以后,发现这套东西很好用,就在2013年5月了。
由于 React 的设计思想极其独特,属于革命性创新,性能出众,代码逻辑却非常简单。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使用,认为它可能是将来 Web 开发的主流工具。
这个项目本身也越滚越大,从最早的UI引擎变成了一整套前后端通吃的 Web App 解决方案。衍生的 React Native 项目,目标更是宏伟,希望用写 Web App 的方式去写 Native App。如果能够实现,整个互联网行业都会被颠覆,因为同一组人只需要写一次 UI ,就能同时运行在服务器、浏览器和手机(参见)。
既然 React 这么热门,看上去充满希望,当然应该好好学一下。从技术角度,可以满足好奇心,提高技术水平;从职业角度,有利于求职和晋升,有利于参与潜力大的项目。但是,好的 React 教程却不容易找到,这一方面因为这项技术太新,刚刚开始走红,大家都没有经验,还在摸索之中;另一方面因为 React 本身还在不断变动,API 一直在调整,至今没发布1.0版。
我学习 React 时,就很苦恼。有的教程讨论一些细节问题,对入门没帮助;有的教程写得不错,但比较短,无助于看清全貌。我断断续续学了几个月,看过二十几篇教程,在这个过程中,将对自己有帮助的 Demo 都收集下来,做成了一个库
下面,我就根据,写一篇全面又易懂的 React 入门教程。你只需要跟着每一个 Demo 做一遍,就能初步掌握 React 。当然,前提是你必须拥有基本 JavaScript 和 DOM 知识,但是你读完就会发现,React 所要求的预备知识真的很少。
React 的安装包,可以到下载。不过, 已经自带 React 源码,不用另外安装,只需把这个库拷贝到你的硬盘就行了。
$ git clone :ruanyf/react-demos.git
如果你没安装 git, 那就直接下载 。
下面要讲解的12个例子在各个 Demo 子目录,每个目录都有一个 index.html 文件,在浏览器打开这个文件(大多数情况下双击即可),就能立刻看到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React 可以在浏览器运行,也可以在服务器运行,但是本教程只涉及浏览器。一方面是为了尽量保持简单,另一方面 React 的语法是一致的,服务器的用法与浏览器差别不大。
是服务器首屏渲染的例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源码。
一、HTML 模板
使用 React 的网页源码,结构大致如下。
&!DOCTYPE html&
&script src="../build/react.js"&&/script&
&script src="../build/react-dom.js"&&/script&
&script src="../build/browser.min.js"&&/script&
&div id="example"&&/div&
&script type="text/babel"&
// ** Our code goes here! **
上面代码有两个地方需要注意。首先,最后一个 &script& 标签的 type 属性为 text/babel 。这是因为 React 独有的 JSX 语法,跟 JavaScript 不兼容。凡是使用 JSX 的地方,都要加上 type="text/babel" 。
其次,上面代码一共用了三个库: react.js 、react-dom.js 和 Browser.js ,它们必须首先加载。其中,react.js 是 React 的核心库,react-dom.js 是提供与 DOM 相关的功能,Browser.js 的作用是将 JSX 语法转为 JavaScript 语法,这一步很消耗时间,实际上线的时候,应该将它放到服务器完成。
$ babel src --out-dir build
上面命令可以将 src 子目录的 js 文件进行语法转换,转码后的文件全部放在 build 子目录。
二、ReactDOM.render()
ReactDOM.render 是 React 的最基本方法,用于将模板转为 HTML 语言,并插入指定的 DOM 节点。
ReactDOM.render(
&h1>Hello, world!&/h1>,
document.getElementById('example')
上面代码将一个 h1 标题,插入 example 节点(查看 ),运行结果如下。
三、JSX 语法
上一节的代码, HTML 语言直接写在 JavaScript 语言之中,不加任何引号,这就是 ,它允许 HTML 与 JavaScript 的混写(查看
var names = ['Alice', 'Emily', 'Kate'];
ReactDOM.render(
names.map(function (name) {
return &div>Hello, {name}!&/div>
document.getElementById('example')
上面代码体现了 JSX 的基本语法规则:遇到 HTML 标签(以 & 开头),就用 HTML 规则解析;遇到代码块(以 { 开头),就用 JavaScript 规则解析。上面代码的运行结果如下。
JSX 允许直接在模板插入 JavaScript 变量。如果这个变量是一个数组,则会展开这个数组的所有成员(查看
var arr = [
&h1>Hello world!&/h1>,
&h2>React is awesome&/h2>,
ReactDOM.render(
&div>{arr}&/div>,
document.getElementById('example')
上面代码的arr变量是一个数组,结果 JSX 会把它的所有成员,添加到模板,运行结果如下。
React 允许将代码封装成组件(component),然后像插入普通 HTML 标签一样,在网页中插入这个组件。React.createClass 方法就用于生成一个组件类(查看 )。
var HelloMessage = React.createClass({
render: function() {
return &h1>Hello {this.props.name}&/h1>;
ReactDOM.render(
&HelloMessage name="John" />,
document.getElementById('example')
上面代码中,变量 HelloMessage 就是一个组件类。模板插入 &HelloMessage /& 时,会自动生成 HelloMessage 的一个实例(下文的"组件"都指组件类的实例)。所有组件类都必须有自己的 render 方法,用于输出组件。
注意,组件类的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否则会报错,比如HelloMessage不能写成helloMessage。另外,组件类只能包含一个顶层标签,否则也会报错。
var HelloMessage = React.createClass({
render: function() {
return &h1>
Hello {this.props.name}
上面代码会报错,因为HelloMessage组件包含了两个顶层标签:h1和p。
组件的用法与原生的 HTML 标签完全一致,可以任意加入属性,比如 &HelloMessage
name="John"& ,就是 HelloMessage 组件加入一个 name 属性,值为 John。组件的属性可以在组件类的 this.props 对象上获取,比如 name 属性就可以通过 this.props.name 读取。上面代码的运行结果如下。
添加组件属性,有一个地方需要注意,就是 class 属性需要写成 className ,for 属性需要写成 htmlFor ,这是因为 class 和 for 是 JavaScript 的保留字。
五、this.props.children
this.props 对象的属性与组件的属性一一对应,但是有一个例外,就是 this.props.children 属性。它表示组件的所有子节点(查看 )。
var NotesList = React.createClass({
render: function() {
React.Children.map(this.props.children, function (child) {
return &li>{child}&/li>;
ReactDOM.render(
&NotesList>
&span>hello&/span>
&span>world&/span>
&/NotesList>,
document.body
上面代码的 NoteList 组件有两个 span 子节点,它们都可以通过 this.props.children 读取,运行结果如下。
这里需要注意, this.props.children 的值有三种可能:如果当前组件没有子节点,它就是 undefined ;如果有一个子节点,数据类型是 object ;如果有多个子节点,数据类型就是 array 。所以,处理 this.props.children 的时候要小心。
React 提供一个工具方法
来处理 this.props.children 。我们可以用 React.Children.map 来遍历子节点,而不用担心 this.props.children 的数据类型是 undefined 还是 object。更多的 React.Children 的方法,请参考。
六、PropTypes
组件的属性可以接受任意值,字符串、对象、函数等等都可以。有时,我们需要一种机制,验证别人使用组件时,提供的参数是否符合要求。
组件类的PropTypes属性,就是用来验证组件实例的属性是否符合要求(查看 )。
var MyTitle = React.createClass({
propTypes: {
title: React.PropTypes.string.isRequired,
render: function() {
return &h1> {this.props.title} &/h1&;
上面的Mytitle组件有一个title属性。PropTypes 告诉 React,这个 title 属性是必须的,而且它的值必须是字符串。现在,我们设置 title 属性的值是一个数值。
var data = 123;
ReactDOM.render(
&MyTitle title={data} /&,
document.body
这样一来,title属性就通不过验证了。控制台会显示一行错误信息。
Warning: Failed propType: Invalid prop `title` of type `number` supplied to `MyTitle`, expected `string`.
更多的PropTypes设置,可以查看。
此外,getDefaultProps 方法可以用来设置组件属性的默认值。
var MyTitle = React.createClass({
getDefaultProps : function () {
title : 'Hello World'
render: function() {
return &h1& {this.props.title} &/h1&;
ReactDOM.render(
&MyTitle /&,
document.body
上面代码会输出"Hello World"。
七、获取真实的DOM节点
组件并不是真实的 DOM 节点,而是存在于内存之中的一种数据结构,叫做虚拟 DOM (virtual DOM)。只有当它插入文档以后,才会变成真实的 DOM 。根据 React 的设计,所有的 DOM 变动,都先在虚拟 DOM 上发生,然后再将实际发生变动的部分,反映在真实 DOM上,这种算法叫做
,它可以极大提高网页的性能表现。
但是,有时需要从组件获取真实 DOM 的节点,这时就要用到 ref 属性(查看
var MyComponent = React.createClass({
handleClick: function() {
this.refs.myTextInput.focus();
render: function() {
&input type="text" ref="myTextInput" />
&input type="button" value="Focus the text input" onClick={this.handleClick} />
ReactDOM.render(
&MyComponent />,
document.getElementById('example')
上面代码中,组件 MyComponent 的子节点有一个文本输入框,用于获取用户的输入。这时就必须获取真实的 DOM 节点,虚拟 DOM 是拿不到用户输入的。为了做到这一点,文本输入框必须有一个 ref 属性,然后 this.refs.[refName] 就会返回这个真实的 DOM 节点。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 this.refs.[refName] 属性获取的是真实 DOM ,所以必须等到虚拟 DOM 插入文档以后,才能使用这个属性,否则会报错。上面代码中,通过为组件指定 Click 事件的回调函数,确保了只有等到真实 DOM 发生 Click 事件之后,才会读取 this.refs.[refName] 属性。
React 组件支持很多事件,除了 Click 事件以外,还有 KeyDown 、Copy、Scroll 等,完整的事件清单请查看。
八、this.state
组件免不了要与用户互动,React 的一大创新,就是将组件看成是一个状态机,一开始有一个初始状态,然后用户互动,导致状态变化,从而触发重新渲染 UI (查看
var LikeButton = React.createClass({
getInitialState: function() {
return {liked: false};
handleClick: function(event) {
this.setState({liked: !this.state.liked});
render: function() {
var text = this.state.liked ? 'like' : 'haven\'t liked';
&p onClick={this.handleClick}>
You {text} this. Click to toggle.
ReactDOM.render(
&LikeButton />,
document.getElementById('example')
上面代码是一个 LikeButton 组件,它的 getInitialState 方法用于定义初始状态,也就是一个对象,这个对象可以通过 this.state 属性读取。当用户点击组件,导致状态变化,this.setState 方法就修改状态值,每次修改以后,自动调用 this.render 方法,再次渲染组件。
由于 this.props 和 this.state 都用于描述组件的特性,可能会产生混淆。一个简单的区分方法是,this.props 表示那些一旦定义,就不再改变的特性,而 this.state 是会随着用户互动而产生变化的特性。
用户在表单填入的内容,属于用户跟组件的互动,所以不能用 this.props 读取(查看
var Input = React.createClass({
getInitialState: function() {
return {value: 'Hello!'};
handleChange: function(event) {
this.setState({value: event.target.value});
render: function () {
var value = this.state.
&input type="text" value={value} onChange={this.handleChange} />
&p>{value}&/p>
ReactDOM.render(&Input/>, document.body);
上面代码中,文本输入框的值,不能用 this.props.value 读取,而要定义一个 onChange 事件的回调函数,通过 event.target.value 读取用户输入的值。textarea 元素、select元素、radio元素都属于这种情况,更多介绍请参考。
十、组件的生命周期
组件的分成三个状态:
Mounting:已插入真实 DOM
Updating:正在被重新渲染
Unmounting:已移出真实 DOM
React 为每个状态都提供了两种处理函数,will 函数在进入状态之前调用,did 函数在进入状态之后调用,三种状态共计五种处理函数。
componentWillMount()
componentDidMount()
componentWillUpdate(object nextProps, object nextState)
componentDidUpdate(object prevProps, object prevState)
componentWillUnmount()
此外,React 还提供两种特殊状态的处理函数。
componentWillReceiveProps(object nextProps):已加载组件收到新的参数时调用
shouldComponentUpdate(object nextProps, object nextState):组件判断是否重新渲染时调用
这些方法的详细说明,可以参考。下面是一个例子(查看
var Hello = React.createClass({
getInitialState: function () {
opacity: 1.0
componentDidMount: function () {
this.timer = setInterval(function () {
var opacity = this.state.
opacity -= .05;
if (opacity & 0.1) {
opacity = 1.0;
this.setState({
opacity: opacity
}.bind(this), 100);
render: function () {
&div style={{opacity: this.state.opacity}}>
Hello {this.props.name}
ReactDOM.render(
&Hello name="world"/>,
document.body
上面代码在hello组件加载以后,通过 componentDidMount 方法设置一个定时器,每隔100毫秒,就重新设置组件的透明度,从而引发重新渲染。
另外,组件的style属性的设置方式也值得注意,不能写成
style="opacity:{this.state.opacity};"
style={{opacity: this.state.opacity}}
这是因为 是一个对象,所以第一重大括号表示这是 JavaScript 语法,第二重大括号表示样式对象。
十一、Ajax
组件的数据来源,通常是通过 Ajax 请求从服务器获取,可以使用 componentDidMount 方法设置 Ajax 请求,等到请求成功,再用 this.setState 方法重新渲染 UI (查看
var UserGist = React.createClass({
getInitialState: function() {
username: '',
lastGistUrl: ''
componentDidMount: function() {
$.get(this.props.source, function(result) {
var lastGist = result[0];
if (this.isMounted()) {
this.setState({
username: lastGist.owner.login,
lastGistUrl: lastGist.html_url
}.bind(this));
render: function() {
{this.state.username}'s last gist is
&a href={this.state.lastGistUrl}>here&/a>.
ReactDOM.render(
&UserGist source="/users/octocat/gists" />,
document.body
上面代码使用 jQuery 完成 Ajax 请求,这是为了便于说明。React 本身没有任何依赖,完全可以不用jQuery,而使用其他库。
我们甚至可以把一个Promise对象传入组件,请看。
ReactDOM.render(
promise={$.getJSON('/search/repositories?q=javascript&sort=stars')}
document.body
上面代码从Github的API抓取数据,然后将Promise对象作为属性,传给RepoList组件。
如果Promise对象正在抓取数据(pending状态),组件显示"正在加载";如果Promise对象报错(rejected状态),组件显示报错信息;如果Promise对象抓取数据成功(fulfilled状态),组件显示获取的数据。
var RepoList = React.createClass({
getInitialState: function() {
return { loading: true, error: null, data: null};
componentDidMount() {
this.props.promise.then(
value => this.setState({loading: false, data: value}),
error => this.setState({loading: false, error: error}));
render: function() {
if (this.state.loading) {
return &span>Loading...&/span>;
else if (this.state.error !== null) {
return &span>Error: {this.state.error.message}&/span>;
var repos = this.state.data.
var repoList = repos.map(function (repo) {
&a href={repo.html_url}>{repo.name}&/a> ({repo.stargazers_count} stars) &br/> {repo.description}
&h1>Most Popular JavaScript Projects in Github&/h1>
&ol>{repoList}&/ol>
十二、参考链接
, by Sebastian Markb?ge
, by Jack Callister
, by Ken Wheeler
, by Ryan Clark
, by Justin Deal
, by Binary Muse
, by zigomir
真正学会 React 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CORS是一个W3C标准,全称是"跨域资源共享"(Cross-origin resource sharing)。
浏览器安全的基石是"同源政策"(same-origin policy)。很多开发者都知道这一点,但了解得不全面。
前面的文章介绍了 Systemd 的操作命令和基本用法,今天给出一个实例,如何使用 Systemd 启动一个 Node 应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react native 中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