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性别与其职业选择教师职业的原因是什么关系

热门推荐: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正在召开,近期上线的2015年人民网“两会”调查,就公众关注的16个热点问题展开了网上调查。截至目前,“教育改革”以31万票居关注度排行榜第8位。
  日前,人民网教育频道就“您怎么看待学校男女教师比例失衡”展开了网上调查。调查显示,如今,师范类高校的男女生比例失衡,正延续到中小学校园,中小学的校园几乎成了女老师的天下。如此现象的出现是什么原因呢?教师女多男少的校园,会对孩子健康成长有何影响?如何鼓励和吸引男性从事教师职业?教师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
  ■现状分析
  教师的职业特征导致男教师稀缺
  黄恩红(北京市石景山区杨庄中学):教师的职业特征是男女老师比例失调的原因之一。教师需要心思细腻,用春风一样的爱滋润孩子心田,而这一点与女教师本身的性格特征相符。而男教师多粗犷、奔放,男人的爱如简笔画一样掠过人的心迹,使之难以察觉,甚至有时还过于严厉。
  男教师稀缺的第二个原因是工资薪酬低。在中国人的传统观点里,男人的首要责任是要养家糊口,而教师的收入水平使男教师不易承担起家庭的责任。此外,如果男教师还兼任班主任的话,那就需要他一天10个小时甚至12个小时留在学校里,和一些琐碎事情打交道,难以照顾家里。
  校园中几乎成了女教师的天下,对学生性格的形成很不利,男生不阳刚,女生多逆反,喜恋爱。对学生的眼界和人生观也会影响,毕竟女教师传授的是自己的心得,永远无法代替男人的思维。久而久之,一个阴性化的群体诞生,直接影响的是社会未来的发展。
  鼓励男性从事教师职业,首先应该有计划有比例地在大学招生,可以降低对男生招生的分数线;其次增加教师的收入,让男老师多承担任务,既可以满足家庭的需要,也可以使其充沛的精力得以释放。
  学校里的“男神”教师去哪儿了
  高辉(北京市大兴区垡上中学):大扫除活动中,一个男生很郑重地说道:“老师,您不是说女生优先吗?她们应该勇挑重担才算得上优先。”教室内一片哗然。这个问题引发了我的深思。
  由此我想到了教师的身先示范性。男生之所以会有和女生斤斤计较的行为,就是缺少男教师的示范性。平时总是听女教师说教,看不到实例,也就印象不深。请看学校里,婀娜多姿的女教师专注而尽职尽责,课堂上经验丰富的女教师眉飞色舞、生动地讲解着课文。此时,围绕在学生身边的就只有像母亲一样的女教师了。我们都知道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双方的责任是同等重要的。学校的教育何尝不如此呢?教师不仅教学生知识,更要教他们做人。男教师的稀缺会影响孩子的性格成长。特别是男生,会缺少阳刚之气,缺少担当的责任感,缺少男子汉的气概。因为如此才会出现男生和女生争抢、不知谦让、心胸狭窄的结果。
  由此看来,学校里男神教师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相当重要的。
  ■解决之道
  提高教师待遇是解决问题之本
  张梦初(北京市房山区南尚乐中学):女性的耐心和母性决定了女老师更适合教师这个职业,但缺少男教师的影响,孩子难免缺少一些阳刚之气。如今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男女比例严重失调,要想根本解决,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提升教师地位和待遇。强国之策,教育为本,国家应该提升教师地位,并提高教师待遇,吸引更多男教师。第二,增加教师职业的挑战性,并给予高层次教师应有的社会地位。第三,改革中高考体制,让教师能够运用自己的教育理论,在教书的同时,更加重视育人,从而在学生心中提高教师的地位,也让教师们提升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认同感,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第四,为教师提供各种各样的培训的机会,完善和保障教师的终身学习机制。
  三“留”男教师
  徐永晨(黑龙江省泰来县四里五中心学校):政策留人。由于多种原因,造成了教师的社会地位下滑,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不够浓厚,让很多男青年对“从教”望而却步,望“教”兴叹。因此,国家要出台政策,让有志于从教的男青年,投入到教育中来,如提高教师工资和福利待遇、出台班主任津贴政策等。试想,暖人的政策,一定会让更多的教育“暖男”投身于教育事业的洪流中。
  管理留心。教育人性化管理,渐入人心,而与之相比,更主要的是,管理者要学习和落实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努力让男教师的自我价值得以实现。如果学校管理者为每位男教师进行“私人订制”,就会达到管理留心的目的,如学校搭建学生社团、教师共同体、专业发展规划等。
  事业留魂。对男教师而言,从“工作”到“事业”的思维变革,其路径究竟在哪里?我认为,学校要积极引导男教师从“自我认同”走向“主动发展”,努力践行成长是“自己的事”的教育理念;学校要集全体教职工的智慧,认真制订发展规划,让所有教师聚焦、聚心、聚力学校发展大业。当男教师把个人和学校发展的“大业”,当成事业来做,其根、魂必然留住。
  吸引男教师 重在升位
  姚贺国(浙江省杭州市滨兴学校):记得自己初中毕业考中专的时候,师范类招生给男学员提供了20~50分的降分优惠,但招到的男女生人数依然不成比例,由此可见,一味的靠降低标准吸引更多的男性加入教师行业是行不通的。这中间虽然有男生在应考能力方面弱于女生的原因,更多的应该还是因为男教师的社会地位及社会影响力不能达到他们内心的理想高度。
  遥想当初的私塾时代,先生们可多是考取功名的秀才之辈,何等风光?但就现在的社会背景而言,你如果是一个男教师,尤其还是一个小学或者幼儿园男教师,听听周围人对你的就业评价就知道什么是低人一等了。由此,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男教师之所以稀缺,并不在教育的能力,而更多在于社会观点对于教师职业的定位:一方面高呼尊师重道,提高教师待遇;另一方面尚不能切实保障广大教师的各种权益,并且时不时因为教师岗位上出现了几条“蛀虫”而对整个教师群体喊打喊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男教师的大气就可能被形容为放纵,阳刚之气更可能被渲染成校园暴力,又有多少男性敢冒昧入行呢?
  平衡男女教师比例应从源头抓起
  吴维煊(江苏省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愈发严重的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男女教师比例失衡问题,已成为影响学生成长、影响教育质量、影响民族未来的重大社会问题,引发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男教师的稀缺,原因是多方面的。传统思维“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让男教师缺乏社会认同感;职业上升空间狭窄,对男教师缺乏挑战性和成就感;偏低的工资水平,女教师可以接受,对担负着养家糊口重任的男教师吸引力不足。
  在性格、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学校缺少男教师,如同家中缺少父亲,不仅影响男孩子成长所需要的阳刚之气,也对全体学生性情、兴趣、能力的培养产生不利影响,使我国基础教育趋于阴柔化,将会影响民族的未来。
  平衡男女教师比例,首先要从源头抓起。师范院校录取新生时,要平衡男女生比例。勿用“唯分数论”一刀切式的录取模式招聘教师,在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认定时,要高度重视性别的合理配置。拓展教师的职业上升空间、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让优秀男儿在崇尚教师职业的同时,也能积极选择这个职业。
  □文/本报记者 郑欣 特约记者 林露
  了解更多教育新闻请关注现代教育报微信号:modedunews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现代教育报》的前身是北京市教委的机关报《北京教育报》。目...
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部评论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认证顾问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性别和年龄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职业压力的影响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性别和年龄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职业压力的影响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解读高校专任教师性别隔离变化趋势:女性比例提升-中新网
解读高校专任教师性别隔离变化趋势:女性比例提升
日 14:13 来源:中国妇女报  
  高校专任教师性别隔离变化趋势解读
  ――基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的分析
  对1987年~2013年中国高等教育专任教师的性别纵向隔离状况进行分析发现,女性在普通高校专任教师队伍中的参与程度整体上呈稳步提升的发展趋势,此间普通高校专任教师的性别隔离程度以2000年左右为分界点,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发展态势,这为正确评估和判断近2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性别隔离提供了支持。
图1:分性别普通高校专任教师规模变动情况(年)(万人)
图2:分性别高校专任教师的职称结构(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学校专任教师队伍急速扩张,女教师所占比例也逐步提升。1979年,大陆地区普通高等院校的专任教师为23.7万人,其中女教师仅6.07万,占26.2%;2013年中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规模达到149.7万,其中女教师71.4万,占47.7%。毫无疑问,高等教育专任教师队伍总体的性别结构日趋均衡,这是中国妇女发展和性别平等成效最为卓著的一个领域。
  但总体上专任教师队伍中女性比例的提升,是否一定意味着专任教师队伍的性别隔离状况是在改善?本文将利用历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所提供的普通高校专任教师的分性别数据资料,对1987年~2013年这27年间中国高等教育专任教师的性别纵向隔离状况进行分析评估,以深化对中国高等教育教师队伍性别隔离状况的研究。
  性别与职级分布的描述统计
  专任教师有两个必备条件:一是必须具有高等教育的教师资格证,二是承担教学任务。科研、行政双肩挑人员,其他职称系列的教学人员,具备两个条件,均应算入专任教师。本文数据主要来自教育部公开发布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各省区市普通高等院校专任教师的分性别数据资料。由于数据可得性的关系,主要对1987年~2013年间中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的性别隔离状况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和性别隔离指数的测算,将同时使用邓肯指数(D)、标准邓肯指数(Ds)、卡梅尔-麦克拉克指数(Ip)和平方根指数(O(x))这4种性别隔离指数进行测度,并主要使用平方根指数分解各职级对性别隔离总指数的贡献。
  ――普通高等教育教职员工整体结构变动趋势
  高校教职员工的规模和内部结构在过去的20多年间发生了巨大变化。1987年~2013年的27年间,普通高校教职员工的规模从96.9万增至229.6万,专任教师在高校教职工中的比例也从39.8%提升至65.2%。
  考察分性别高校教职员工岗位结构的变动情况,我们发现男女职工在岗位结构变化的趋势上基本一致,但相对而言,女职工队伍的专任教师比例增幅更显著,27年间增长了35.5个百分点,在其他岗位上的比例则都有不同程度的压缩;而男性教职员工则是在专任教师(+19.4)和行政人员(+5.0)两个职位上有明显增加,在其他岗位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从中可以清楚看到,2000年左右是普通高校教职员工岗位结构变动的拐点,此前结构调整的进程相对较为和缓,2000年后,专任教师队伍在高校教职员工中的比例开始较大幅度的增长,高校女性教职员工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甚至超过了男性,而高校女教职员工“行政化”的说法显然有违事实。
  ――分性别专任教师规模的变动
  1987年~2013年的27年间,普通高校专任教师的规模急剧增长,其增长变化可以以1999年左右为界线划分为两个阶段:即1987年~1998年的平稳期:专任教师规模基本维持在40万左右;第二阶段为1999年至今的急速扩张期:专任教师规模以平均每年增长近8万的速度扩张。普通高校专任女教师规模的增长变动也与整体的格局一致,专任女教师从1987年的10.7万增至2013年的71.4万,总体规模增加了60.7万,高于同期男性50.4万的增幅(见图1)。
  但高等教育中女性总体参与程度的提升是否也有助于性别垂直隔离状况的改善呢?抑或如一些研究者指出的,虽然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到高等教育中,但女性却可能更多是聚集在层级相对较低的职位。要回应这一质疑,需要对不同职称层级专任教师的性别结构、男女专任教师的职称结构等不同的维度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和探究。
  ――不同职称中女性专任教师的比例变化趋势
  数据显示,不同职级女教师的比例均呈现出稳步提升的发展趋势,各个职级的提升幅度(百分点)分别为:正高级19.6、副高级25.8、中级24.2、初级24.1和未定级20.9。与此同时,“随着职级的提升,女性所占比例递减”的这一职级差序格局在过去的27年间也基本维持,没有发生大的改变和突破。
  值得关注的是,在中级及以下相对较低的职级上,女性专任教师所占比例已经超过50%,各级跨越50%分水岭的时间分别为:未定级2001年、初级2002年、中级2010年。也即高校低职级专任教师队伍已经步入了女性主导的发展阶段,而正高级职称则依旧还是男性占绝对主导的状况。
  ――分性别专任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
  相对各个职级女性比例所呈现出的良好发展趋势而言,分性别专任教师队伍职称结构的分布和变动才是解密高校专任教师性别隔离状况的重点所在。纵观1987年~2013年间高校男女专任教师职称结构的变化可以发现以下特点:无论男女,专任教师的职级结构都是从典型的“金字塔型”逐步向“橄榄球型”转化。总体而言,男性专任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改善要优于女性,突出体现在男性高级职称的增幅显著高于女性,且各层级间差距也显著小于女性,也即其职级分布相对更为均衡。相对男性而言,女性专任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存在中低层级的比例相对较高,而高级职称的比例则相对偏低(见图2)。
  综上所述,虽然女性专任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在过去20多年间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相对男性而言,女性专任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下沉”情况依然较为突出,这也可能是研究者认为女性在普通高校中被“底层化”“边缘化”的一个原因。但严格来说,在过去的20多年的发展中,女性在高等教育体系中虽然相对男性依然更多聚集于相对边缘和较低职级,但这种边缘化和底层化的程度并不是在被强化,而是在逐步削弱。
  性别隔离指数
  ――全国高校专任教师性别隔离状况的变动趋势
  为了能更加直观地揭示1987年~2013年间普通高校专任教师职业性别隔离的整体变迁趋势,本文同时运用D、Ds、Ip及O(x)四种性别隔离指数对其进行了测度。四种指数均是数值越大性别隔离程度越高、数值越小性别隔离程度越低,故这些指数所勾画的变迁路径有助于我们从大的趋势上对专任教师性别隔离状况作出判断。
  结果显示,无论用哪一种指数来测度,在过去27年间,中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的性别隔离状况都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动态势:1987年~2000年间,专任教师队伍的性别隔离呈现逐步上升的发展态势,2000年左右达到峰值后性别隔离指数开始趋于回落,目前总体的性别隔离程度又回到了1990年左右的水平。
  ――不同职级专任教师性别隔离状况对总指数的贡献分解
  平方根指数的可分解性使我们能够深入洞察不同职业层级专任教师的性别隔离状况对总指数的贡献。总体而言,在过去27年间,男女专任教师在正高级职称级别上的性别分布差异一直对普通高校专任教师的性别隔离指数起着拉升的作用,且其贡献在1998年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宏观背景影响下,基本稳定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男女专任教师在副高级职称的职级上性别分布差异在过去的20多年间对专任教师队伍总体的性别隔离指数的贡献则呈现出以1996年为拐点,先小幅波动增长到后来稳步缩减的格局,但整体上其数值依然为正值。
  而在中级职称这一职级,1987年~1992年间其对总指数的变动影响甚微,此后则总体上是对性别隔离总指数起到消减的作用,但其消减幅度存在一定的波动起伏。在最低的初级和未定级职级上,其对专任教师性别隔离总指数的影响总体上也是起到消减和拉低的作用,相对中级职称,初级和未定级整体上对总指数的影响幅度是趋于缩小。
  (■ 贾云竹 作者为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副研究员)
【编辑:孙静波】
>相关新闻:
>国内新闻精选: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1999-. All Rights Reserved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小学教师的社会性别意识及其教育__--__以南京市小学教师为例.pdf54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2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摘要 教育具有解放人类的伟大力量,赋教育以性别意识研究,以社会性别意识视
角审视和批判教育,使教育在实现民主与平等的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那么对
教育进行性别意识研究,重点是教师性别意识的研究。因为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
键,是推行性别公平教育最直接的传播者、施予者和参与者。教师良好的性别意
识的建立,将直接影响到一代人,乃至整个社会性别观念的更新。所以,笔者认
为,为实现民主、平等的教育,教师正确性别意识的形成处于关键地位。 全文分四个部分。 一.绪论。探讨本文研究的缘起、相关研究综述以及所要达到的研究目的,
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以及理论基础。通过对生理性别、社会性别、性别意识
等定义的界定,提出本文研究的核心概念“社会性别意识";阐述了社会性别理
论的内容、意义,以及对性别教育的理解;最后总结了该理论对我国教育实践的
启示。 三.南京市小学教师社会性别意识现状。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学历教师性
别意识的差异性,然后对课掌教学中的教师性别意识进行分析,得出了结论;并
对教师传统的性别意识的成因进行了分析,以及阐述了教师社会性别意识的缺失
对学生学业、人格、创造力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四.教师社会性别意识教育实施的必要条件及对策。首先从我国教育发展趋
势、教育领域存在的性别不平等、教师教育现状、教师社会性别意识的价值四个
方面分析教师社会性别意识教育的必要性;然后从教师的职前、职后、教材和教
学四方面给出了对策和建议。 总之,教师的社会性别意识从形成到落实的具体行为中,将是一个长期而复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性别对职业选择的影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