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庆县教育局网站到国大寨水泥厂几公里

地理环境/凤庆县
位置境域凤庆县地处临沧地区西北部,跨东经99°31′~100°13′、北纬24°13′~25°03′之间,东西最大横距59公里,南北最大纵距91公里,总面积3335平方公里。东与巍山县、南涧县相连,东南与云县毗邻,西南与永德县交界,西、西北与昌宁县接壤。县城凤山镇居县境中部,东至云南省会昆明市580公里,南距临沧行署驻地123公里。地貌凤庆县位于滇西纵谷南部,境内群山连绵,山川相间。由于澜沧江及其支流顺甸河、黑惠江、迎春河切割,从北至南形成四大峡谷。西部地势较缓,呈波浪式向西延伸,形成以营盘为中心的中山丘陵盆地。境内最高点为大雪山黄竹林,海拔3098米。最低点为孟统河出境处,海拔900米。县城海拔1578.8米。境内山脉,属怒山、云岭两大山系。澜沧江以南属怒山山系,从南至北分布,主要有大雪山、万明山、黑龙潭山3支。澜沧江以北属云岭山系,从西北向东南分布,主要山峰有光山梁子、金堂山、卡马山头、池塘梁子、灵宝山、六五山等,连贯鲁史、诗礼、新华、永新4个区。气候凤庆县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有雨热同季和干凉同季的特点,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冬暖夏凉,雨量集中,干湿分明。年平均气温16.5℃。
行政区划/凤庆县
凤庆县分布截至2002年12月,凤庆县辖8个镇、5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凤山镇、鲁史镇、小湾镇、营盘镇、三岔河镇、勐佑镇、雪山镇、洛党镇、诗礼乡、新华彝族苗族乡、大寺乡、腰街彝族乡、郭大寨彝族白族乡。下辖183个行政村、4个社区居委会、2773个村民小组。
自然资源/凤庆县
水资源全县地表径流量20.22亿立方米,平均年产地下水6.18亿立方米。境内地热丰富,有沸泉2个,中热泉6个,中温泉2个,低稳泉3个。澜沧江从西北入境,由东南出境,穿过县城北部,过境长度59.4公里。截至2012年12月,境内除澜沧江、黑惠江穿境而过以外,有大小河流168条,水能蕴藏量17.54万千瓦时,有水利工程9221件,是全国首批100个农村初级电气化县之一,有水电站35座,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总装机容量420万千瓦的小湾水电站在境内建设并于2010年投产发电。药材资源截至2002年,全县共有动植物药材110科,201属,分家种和野生两大类。其中:野生植物药材品种有161种,家种药材品种36种,其中外引品种有16种;动物药材有47种。在这些动植物药材资源中,有28种珍稀药材,列入国家一、二、三类保护的动物药材有10余种,植物药材10种。主要珍稀植物药材有凤庆鸡血藤、鹿含草、龙胆草、红芽大戟、滇紫草、黄芩、诃子等。
人口民族/凤庆县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凤庆县总人口426943人,其中:凤山镇69809人,鲁史镇20354人,小湾镇28947人,营盘镇41642人,诗礼乡24605人,新华乡26841人,永新乡9296人,大寺乡37051人,勐佑乡36672人,德思里乡11162人,腰街乡8535人,洛党乡36021人,雪山乡28535人,三岔河乡26540人,郭大寨乡20933人。最早居住在凤庆县的的被称做濮人,是布朗族、佤族的祖先,继后有傣族、彝族、白族、回族、苗族、傈粟族、拉祜族等相继入境定居。明清两代,汉族亦大量迁入。截至2012年7月,全县有24个民族,人口42.28万人。
自然气候/凤庆县
凤庆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15℃,极端最低气温-5℃,年降水量 1200mm,相对温度约70%.土壤为红壤,pH值5.0~6.0.有雨热同期,干凉同季的特点,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集中、干湿分明,素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四季如春”之称。
旅游景区/凤庆县
凤庆文庙凤庆文庙位于凤庆县城,是祭祀中国传统文化先驱,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纪念性建筑,整个建筑占地约12000平方米,有鸣凤阁、崇胜殿、大成殿、棂星门、龙门等组成,布局合理,技艺精湛,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水平及历史研究价值,是凤庆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省现存第二大孔庙。也是凤庆历史文明的象征!代表着几千年凤庆的历史文化的繁荣发展,永远走在历史的前沿,是值得历史铭记的风水宝地。青龙桥青龙桥距凤庆县城40公里,横跨于金马和正义两村相交的澜沧江上,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青龙桥始建于清乾隆26年(公元1761年)。桥长93.52米,宽3.9米,系铁索14根,左右栏杆扶手铁索各一根。用32根铁杆兜住桥面14根铁索,中间铺上木板。整个桥面呈中间略高、两端偏低的弧形飞虹。两侧安有木栏,保障行人来往安全。两岸桥头盖有青瓦白墙、飞檐翘角形态壮观的大门楼阁,既可供守桥者住宿,又可供行人凭栏远眺澜沧江风光。大门暮关晨开,自成“一夫当关,万夫暮开”的天然关隘。青龙桥离水面15.6千米,设计精巧,工艺高超,结构牢固,堪称我国古代桥梁建设的一绝。石洞寺凤庆县凤庆石洞寺位于凤庆县城东南30公里彝族乡箐头村,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公元1794年),1926年重修。寺内建筑有大殿、两厢、拱桥、莲池、双阁等。石洞寺院有大殿、厢房、二房等共5幢11间,另有古茶花树一株,合抱有余,定名蒲门茶,名九蕊十八瓣,与寺齐名。寺前双阁,建于清道光、咸丰(约公元1848——1853年)年间,对峙于于两巨石上,其间以石桥相通,建有拱桥、连花池、地势险峻,风景优美。玉龙池和黑龙潭凤庆县玉龙池和黑龙潭坐落在小湾镇与凤山镇交界的山顶上,海拔分别在以上,距小湾新镇10公里左右,现属澜沧江省级自然保护区。玉龙池草丰林茂,池水清盈,池中有小岛数个,池边有野生的大树杜鹃数百亩,林中生长着大量的实竹和白鹇、野鸡等珍贵动物。空气清晰,景色迷人。玉龙池原属自然水池,传说这里居住着一条小白龙,逢到天旱便行雨吐水流往阿早山、石头寨、蕨草坝、阿古村等地灌溉农田。70年代初,为发展水利事业,将此池修建为一个能溶水120多万方的小型水库。历史赋予了黑龙潭传奇的神秘感。曾是小湾、上达、畔香、正义等地人民通往县城的赶马大道。进入原始森林的黑龙潭林区,就会有一种“暗无天日”的感受,据说如果心好的人过此潭边,则清醒,顺利走出林中,如心不好的人则会掉进潭中不能出来。当然这毕竟只是传说,这里至今仍确是一片净土,原始森林的风貌在这里得以体现。鲁史古镇凤庆县鲁史镇在县城东北部,澜沧江、黑惠江之中间,历史上素有 鲁史古镇“夹江”之称。历史上鲁史乃是凤庆通往巍山、下关、昆明直至中原的重要交通枢纽和驿站。凤庆县城和鲁史镇都坐落在茶马古道向东南亚延伸的要冲上,是蜚声中外的“茶叶之乡”。鲁史至今仍保留有一段青石故道;三米多宽,由东向西把古镇一分为二。现在鲁史镇的金鸡村尚遗留有百珠连片的古茶树野生群落。古平村海拔2400米左右的山野上,生长着三千多株野生茶树。明清以来,鲁史人就以茶为生。其中骆英才是鲁史第一个人工种茶的人。并开设“俊昌号”茶庄,长期从事茶叶贸易。还有出自段逸甫茶园的“凤山春尖”,是民国时期云南茶叶的极品之一。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俊昌号”和“凤山春尖 鲁史古镇”都消失了。凤山公园相传很久以前,一只金凤凰飞到这里,看到这里山清水秀,景色迷人便不顾再往前飞,落到这里变成了这只山,后人取名凤山。凤山象一只巨大的凤凰向着东方升起的太阳展翅起飞,这里森林茂密,古树参天,天高云低,烟雾迷漫,是过去顺宁十景中的“凤岫凝烟”景观,也是人们“登山观城景,入林赏凝烟”的游览好去处。万祥寺万祥寺,现称东山寺,位于县城东半公里。土府勐效忠建于嘉靖年间,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僧人广照重修,清光绪5年(1879)僧人真檀重建大殿、两厢、大门,以后历年绅士捐资补修并添建戏楼、客厅、北花园等。江宁人杨振赞颂该寺,曰:“策马东山路,阴阴见树林,僧来知寺近,桥回识泉深。飞阁鸣山雨,清烟荡远岭,对兹清万虑,原酒托狂吟”。50年代后该寺被改作粮仓,1984年落实宗教产房后归还宗教,1985年凤庆道教协会在此成立,恢复宗教活动,近年来,寺院不断集资,并扩大和修缮了寺院,现为凤庆道教活动的中心场所。琼英仙洞琼英洞是凤庆县的一大风景名胜,地处于郭大寨彝族白族乡。从古至今,琼英洞群吸引了许多旅游爱好者和探险者来到怒山余脉的褶皱深处探询“世外桃源”。据了解,郭大寨乡琼英洞群,以“险、秀、奇、绝”而著名,洞内有许多石田、石乳及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和历代官员、名人的题名、题词,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四季如春的郭大寨乡地处凤庆县城西南部,境内居住着汉、彝、白、布朗、壮、苗、回、满、傣等多种少数民族。因为洞内的奇异石头,美如玉石,这个洞被人们称为琼英仙洞,所以郭大寨乡也就被人们称为“琼英乡”。
旅游指南/凤庆县
交通凤庆作为临沧的“北大门”,对外交通可谓四通八达,拥有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出口,起到了临沧地区与滇中、滇西北的桥梁纽带作用。其中向东南行39公里即到达云县,再通过214国道向东北可与大理、楚雄、昆明相连。目前正在修建的祥临(祥云—临沧)、云凤(云县—凤庆)二级公路将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昆明、大理、临沧至云县的路面等级和通达性,将为凤庆的旅游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凤庆的西南面出口可以通过郭大寨—永德—镇康县,直抵中缅边境。从凤庆的东面可以通过小湾电站直达南涧。从凤庆的西北向通道来看,其出口有一条,即凤庆通往保山地区的省道,使凤庆、保山、大理形成交通环线,对凤庆旅游市场的开拓和旅游线路的组织非常有利。美食小锅米线凤庆的特色米线,早餐通常都是一碗米线。卷粉卷粉跟米线一样用米做的,大的薄的圆片状,可以加料卷了吃,外包一层薄的锅巴,也可以切成条同米线一样吃。粑粑和粑粑锤米做的小块圆形的,烤了吃,新鲜的热的粑粑可以直接吃,香甜而柔软。粑粑锤则是椭圆形或长方形的,切开蒸、煮、炒或烤都可以。冬至节有做粑粑、吃粑粑的习俗。特产滇红茶凤庆滇红茶“世界滇红之乡”,滇红工夫茶中,品质最优的是“滇红特级礼茶”,以1芽1叶为主制造而成,成品茶条索紧直肥壮,苗锋秀丽完整,金毫多而显露,色泽乌黑油润,汤色红浓透明,滋味浓厚鲜爽,香气高醇持久,叶底红匀明亮。最适宜作高级礼品。核桃凤庆核桃栽种历史悠久,据专家考证,距今约有3000多年。凤庆核桃由于大多种植生长在山区和高山峡谷的自然生态环境中,无污染,且果大、壳薄、仁白、味香、含油量高。是传统的出口创汇商品,有“中国核桃之乡”之称。核桃白酒结合凤庆“核桃之乡”的优势,采用海拔3000米的高山白沙矿泉水,及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和保密配方精心酿制的“智仁”核桃白酒,解决了酿酒业的难题-将核桃中的亚油酸亚麻酸等能降低人体胆固醇的物质与乙醇分子形成大分子团,是世界第一支发酵型核桃白酒。景点旅游线路凤庆→小湾→南涧→大理→昆明旅游线凤庆→小湾→保山→大理→昆明旅游线凤庆→小湾→漫湾→大朝山(乘船)水电工业旅游线凤庆→小湾→徐霞客品太华茶遗址→五道河原始森林→鲁史古驿镇旅游线凤庆→郭大寨→永德→镇康→南伞→缅甸边境旅游线凤庆→大朝山→临沧→沧源佤文化旅游线
经济概况/凤庆县
综合相对于2010年,凤庆县2011年实现县内生产总值52.93亿元,增长16.2%,占计划的146.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99亿元,增长56.9%,占计划的124.7%;实现财政收入6.41亿元,增长37.5%,占计划的115.4%;完成财政支出17.1亿元,增长17.8%,占计划的120.3%;实现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5.14亿元,增长21%,占计划的126.2%;实际利用外资160万美元,增长37.5%;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74元,增长12.4%,占计划的100.5%;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4562元,增长30.1%,占计划的11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86亿元,增长20.1%,占计划的103.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5.4%;万元GDP综合能耗控制在市级下达的指标以内。三次产业比重为32:44:24。第一产业2011年,凤庆县粮食产量达16.32万吨,相对于2010年,增长13.9%。“中国核桃基地示范县”申报工作进展顺利,实施中低产林改造8万亩,改造低产茶园2万亩,种植烤烟8.5万亩,新植核桃8万亩、油茶3万亩、甘蔗2.8万亩、桑园7000亩,特色产业基地累计达210万亩,人均达5亩。相对于2010年,凤庆县2011年实现茶叶产量2.17万吨,增长7.9%;核桃产量3.1万吨,增长40.6%;交售烟叶23.95万担,增长53.5%;畜牧产业稳步发展,实现肉类总产5.74万吨,增长12.7%;实现水产品产量6886吨。相对于2010年,凤庆县2011年全县农业增加值达17.13亿元,增长6.7%第二产业2011年凤庆县累计完成工业投资8.13亿元,相比上年增长74.7%,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7.88亿元,增长54.9%,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8.1%。2011年,水泥、酒精、食糖、精制茶、发电量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销良好,实现增量增效目标,规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9.55亿元,相对于2010年,增长17.3%。二产在三次产业的比重首次超过一产,经济增长方式逐步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转变。第三产业2011年,凤庆县累计实施项目910个,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达152个。“两通”工程通过市级验收,老街河桥、杨柳河桥交付使用,111公里通村公路硬化工程全面开工。郭大寨水库如期进场,头道河水库按时开工并完成投资1500万元,43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设计,开工建设17座,完工10座。迎春河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启动。52件人饮安全工程加快实施。累计建成洛党墩子山茶园高效节水灌溉等“五小”水利工程1790件。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快实施。完成“一池三改”2000户,建成沼气池4299口。
社会事业/凤庆县
教育事业凤庆县自“九五”以来,抓住实施“两基”、“贫四”、“贫义”、“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等项目的机遇,狠抓校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共投入资金10236.5万元。至2003年9月,全县中小学校舍建筑面积达41.64万平方米,其中框架结构5.94万平方米,砖混结构11.11万平方米,中学理科、完小自然教学仪器配备达标率为100%和90%,15个乡镇已通过“普及实验教学”地级验收。建成7个计算机教室,5个语言教室,4个多媒体教室,2个课件制作室,1个电子阅览室,9个现代远程卫星教育网点。凤城完小被列为国家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凤庆县第一中学于2002年顺利迈入省一级完整中学行列。医疗事业2011年2月,县乡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提级改造工程验收,建成村卫生室25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6.85%,实现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复盖,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深入开展,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文化事业截至2012年2月,凤庆县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有序推进,文昌宫主体建设基本完成,新华、腰街等7个乡镇文化站建设全面完成,建成村级文体活动广场6个。社会保障截至2012年2月,凤庆县落实“贷免扶补”政策,发放贴息贷款1235万元,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稳步开展,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完成,参保23.49万人,参保率达84.84%,60周岁以上参保人员养老金发放率为100%。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1648套8万平方米,配租入住746户,1.2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名优特产/凤庆县
茶叶凤庆县种茶、制茶历史悠久,境内有树龄长达3200多年的香竹箐栽培型古茶树,有民国以前栽培的2万多亩古茶园和3万多亩野生古茶树。1939年,茶叶专家冯绍裘先生到凤庆创建了顺宁茶厂(现滇红集团公司),其生产的滇红茶享誉海内外,曾作为国礼赠予英国女王、斯里兰卡总统和总理等外国政要。截至2012年7月,全县共有茶园30万亩,年产量达2.5万吨,有38万茶农,有茶叶精制加工企业35户,精制茶加工能力达3万吨。核桃凤庆县有500多年的核桃种植历史,泡核桃素以果大、皮薄、肉厚、仁白、味香的优良品质着称。截至2012年7月,全县核桃种植面积达144万亩,复盖全县所有乡镇,核桃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风景名胜/凤庆县
万祥寺万祥寺,现称东山寺,位于县城东半公里。土府勐效忠建于嘉靖年间,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僧人广照重修,清光绪五年(1879年)僧人真檀重建大殿、两厢、大门,以后历年绅士捐资补修并添建戏楼、客厅、北花园等。江宁人杨振赞颂该寺,曰:“策马东山路,阴阴见树林,僧来知寺近,桥回识泉深。飞阁鸣山雨,清烟荡远岭,对兹清万虑,原酒托狂吟”。50年代后该寺被改作粮仓,1984年落实宗教产房后归还宗教,1985年凤庆道教协会在此成立,恢复宗教活动,现今寺院不断集资,并扩大和修缮了寺院,现为凤庆道教活动的中心场所。凤山烈士陵园凤山烈士陵园,在县城西凤山,海拔1750米,占地5184.24平方米。1955年由中共凤庆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并报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民政厅批准修建,筑有烈士墓16家,方形烈士纪念塔1座,塔碑刻有在征粮剿匪中英勇牺牲的46位烈士英名。1982年,县人民政府拨专款整修,成为风景幽美的园林地。莲净庵莲净庵又称新寺,位于城南先生邑,清康熙年间修建,咸丰七年(1857年)毁于战乱,光绪十五年(1889年)僧人隆云重修。50年代后停止宗教活动,1983年县人民政府批准莲净庵为全县佛教开放寺院,并在此建立了佛教协会。玉龙池和黑龙潭玉龙池和黑龙潭坐落在小湾镇与凤山镇交界的山顶上,海拔分别在2400米—2860米以上,距小湾新镇10公里左右,现属澜沧江省级自然保护区。玉龙池原属自然水池,传说这里居住着一条小白龙,逢到天旱便行雨吐水流往阿早山、石头寨、蕨草坝、阿古村等地灌溉农田。70年代初,为发展水利事业,将此池修建为一个能溶水120多万方的小型水库。庆甸遗址与勐氏石城勐氏石城为勐氏部落城堡遗址,位于新华乡牛尘山中部,当地人称“勐家地址”。距今400多年的勐氏部落的城堡,以石筑成,故名石城。遗址坐南向北,东面悬岩峭壁,西北为松林陡坡,仅南向有一公里多长的山梁切成3段,距石城300米左右有一口井,可供守城人饮用。勐氏城东、北、西三面以腾索塔木排,上垒石头如遇敌来犯,就砍断腾索,滚木檑石倾泻而下,守兵仅扼南面,易守难攻,是当时部落所建的重点城垒之一。
地方荣誉/凤庆县
2004年,凤庆县率先推出的核桃种植“五个一”标准,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列为高优泡核桃统一种植标准。2004年12月,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核桃之乡”称号。2007年至2010年,凤庆县连续4年被评为省级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单位。2011年,凤庆县国家“科技富民强县”项目通过验收,荣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称号。2012年4月,“凤牌”滇红被国家商务部评为“中华老字号”。
历史文化/凤庆县
历史发展凤庆,古为蒲蛮之地,故亦称蒲门。早在春秋战国以前,便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活。最早居住在这里的被称做濮人,是今天的布朗族、佤族的祖先,继后有傣族、彝族、白族、回族、苗族、傈粟族、拉祜族等相继入境定居。明清两代,汉族亦大量迁入。据史书记载,濮人曾参与武王伐纣,会战于孟津。凤庆唐属姚州,宋归永昌。元泰定二年(1325年),夷长孟氏,请求内附。泰定四年内附后设顺宁土府。天顺元年(1328年),设顺宁府宝通州、庆甸县。万历二十六年(1598),改为流官制,称顺宁府。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置顺宁县。民国2年(1913)废府留县,先隶迤南道, 后属迤西道。民国18年,裁撤道署,直属云南省府。民国31年属蒙化第五行政区。民国38年属蒙化第十一行政区。日,顺宁县人民政府成立。1953年3月属大理专区。日改名凤庆。1956年改属临沧地区,1959 年与云县合并后又分开,分设凤庆建制。历史名人龚彝龚彝,字和梅,祖籍山东,其先祖于明洪武初,徒滇后世居顺宁城北鼓山桥头。明天启四年(1624年),考中举人,天启五年考中进士。崇祯年间,官任南京兵部员外郎,后升兵部郎中。清军入关后,长江以南先后建立的几个南明政权相继灭亡。1646年,广西巡抚瞿式耕和龚彝等人联合一些明朝旧臣拥桂王朱由榔建立永历王朝。永历三年,永历帝封龚彝兵部侍郎。不久又升任户部尚书。永历九年,龚彝随永历帝退守云南。为了长期抗清,龚彝亲自到永昌、顺宁、景东等地征兵募粮。永历十二年,清军攻入云南,永历帝退往滇西。龚彝得知后日夜兼程赶到腾冲,永历帝已逃往缅甸。龚彝只好返回顺宁老家。第二年,当他得知永历帝的情况后又四处活动,动员各土司起兵反清。龚彝旧部元江知府那崇首先率兵响应。不料此时永历帝已被清兵俘获押回昆明。龚彝不顾生死立即赶到昆明,不卑不亢多次求见永历帝一面。吴三桂同意后,龚彝备酒食菜肴请永历帝。席间龚彝伏地痛哭,帝也痛哭不能饮。龚彝且拜且哭劝永历帝饮酒,帝才勉强饮下。龚彝拜哭不止,自感往事已不堪回首,以头触地而死。三日后,永历帝被吴三桂绞死于昆明篦子坡。南明最后一个王朝结束。而龚彝的忠烈却永远被后人缅怀。清朝末年,顺宁知县亲自撰文,知府琦磷附跋立“明户部尚书龚彝老先生之故里”碑亭于顺宁城北的鼓山桥头。民国元年,顺宁知府张汉皋将昭忠祠改名为龚公祠。李根源题书“磅礴万古”四个大字匾额悬于祠正堂。赵又新赵又新(),原名复祥,字凤喈。先世从南京随军入滇,在顺宁鲁史落籍。其父赵德周,迁居县城来凤街。赵复祥自幼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少有大志。光绪三十年(1904)秋,赵复祥与顾品珍、唐继尧、叶基、李根源等30余人,毅然东渡日本留学,进东京振武学校。光绪三十一年,与云南同学杨振鸣、罗佩金等40余人,率先加入孙中山在东京组织的同盟会。后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后回国,先后授任讲武堂教官、七十五标教练官。武昌起义后,率队反正,被推为统领,后又投奔江西督军李烈钧,先后任都督府顾问,水上警察厅厅长,赣军第二师第五旅旅长,湖口起义失利,潜返云南,为避侦缉,更名赵又新。回滇后,先任讲武学校校长,护国讨袁时,任第一军第二梯团团长,随蔡锷进军川南,屡立战功,战后任第七师师长。张勋复辞,唐继尧组织靖国军,赵又新任第二军军长,辖朱德、金汉鼎两个旅,驻守云南。功勋卓着,被授与二等嘉禾勋章和文虎勋章。驻守泸州时,兵变战败以短铳自击而逝。赵又新殉难后,孙中山南方军政府追赠他为陆军上将,云南省政府追赠“武烈公”,建武烈公祠于昆明翠湖畔,灵柩葬于玉案山麓。朱德题词“护国之神”。孙中山为其中殿题额“砥柱南天”。并赠挽联:“大局赖同撑,我在粤峤君在蜀;束刍聊借奠,生为名将殁为神。”罗稷南罗稷南,原名陈强华,号小航,出生于顺宁城内来凤街书香之家。幼读私塾,天资颖异,少有壮志。北京大学毕业,曾任厦门大学校长,后投笔从戎,先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政治部宣传科长第三军第二十八师师部秘书,十九路军总指挥部秘书,并参加十九路军等组织的福建人民政府。曾代表人民政府到江西苏区签订抗日反蒋协定,受到毛泽东接待。罗为恒罗为恒,字紫台,凤庆人。少年时随父罗一鹏在昆明读蚕桑学校,后东渡日本秋田矿山专门学校学习采矿专业6年,并于1906年在日本加入同盟会。1911年回国,在南京参加辛亥革命。后参加护国讨袁,随赵又新入川,任第二军军需处长,泸州征收局局长。杨森兵变后,罗到上海学习英语半年,又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矿冶专业,其间发表《铅锡分解》科研成果论文,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到新泽西州炼钢厂做工两年。1928年回滇后,被龙云聘请为个旧锡业公司协理、工程师。后到云南大学任教授,1937年到天津,任北洋工学院矿治系教授。“七.七”事变前夕,返回昆明被云南省财政厅厅长陆崇仁聘为一平浪制盐场采矿制盐总工程师。后曾到缅甸经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任省侨联委员、省政协委员。1955年向省政协提出一提案:“凤庆洛党有一条燕子岩河,地形、地物、水量各方面条件较好,建议优先开发水电站。”提案转回凤庆后,县人民政府批准洛党区实施,于1958年建成临沧地区第一座小水电站──洛党后河边水电站。罗筱池罗筱池,名为藩,彝族,凤庆县凤山镇人。其父罗琨池为清代云南八大书法家之一。罗筱池幼习经史,20岁中秀才,工于诗词。1905年毕业于省农校,曾任蒙自中学校长,省政府秘书长。担任《义声报》、《天南新报》主笔3 年。辛亥革命时,任南军统领赵又新的都统秘书。护国讨袁时随赵又新入川,与军中的朱德、李吉阶(李谦)等人义结金兰,共同创办怡国社、新华诗社、振华诗社。同时兼督办四川高县、珙县、长宁县县长等职。1920年,泸州杨森兵变后,杨森组成川二十军并任军长,聘任罗筱池为二十军少将秘书长。1927年,杨森追随蒋介石反共,蒋介石密令杨森就地逮捕朱德。因公文传递之惯例,罗先看到密电后,急与城防司令李谦(顺宁人)密商,决定舍身相救,于是安排心腹副官杨金龙、黄天柱(均为顺宁人)护送朱德潜往成都。1931年,罗筱池出任川军驻南京办事处少将主任,后因与卢汉交往甚密,就应卢汉之邀回滇任卢汉的少将机要主任秘书。1933年,出任盐津县长。1935年,红军长征过云南,朱德密约他在盐津县飞云寺会晤,邀约他随红军北上抗日,罗不愿随,后因10万救国捐为部属挪用,被停职审查。1945年回顺宁任田粮科副科长。1950年2月,顺宁县人民政府成立,罗筱池被迁到青树。1953年因迫于生活无着,致函朱德,朱德赠款给予接济。1956年,云南省文史馆聘他担任文史馆员,按月发给薪金。被安排在文化馆工作,选为县人民代表。1960年病逝,享年84岁。冯绍裘冯绍裘(),字艳群,湖南衡阳人,河北保定农业专科学校毕业,滇红茶创始人,凤庆茶厂首任厂长。民国27年(1938),祁门等出口茶产地相继论陷,中国茶叶公司为开辟新的茶叶出口厂区,电邀被流散离开祁门茶叶改良场的冯绍裘,到汉口负责茶叶产销技术工作,8月迁重庆,9月中旬到云南,几经曲折,由下关步行到顺宁,已是秋末初冬时节。冯绍裘看到凤山茶树成林、芽壮叶肥、白毫浓密,对这种云南大叶种茶很感兴趣,第二天请凤山茶园试采一芽二叶鲜叶5千多克,分别制成红茶、绿茶各500多克,两个茶样,一红一绿,宛如一金一银,其汤色、香味匀为国内所罕见。将两个品种寄香港茶市,被誉为红、绿茶中之上品。顺宁初冬季节尚能生产出这样高级的红绿茶叶,使冯绍裘一行人欣喜若狂,12月转回昆明汇报后,引起茶界高度重视,并将试制成功的红茶命名为“滇红”。指定由冯绍裘等筹建云南省茶叶公司顺宁实验茶厂。民国28年3月8日,冯绍裘抵顺后,建厂、生产双管齐下,自己设计试制木质三桶揉茶台,以取代传统的手揉制茶方法,在投产前就向茶农推广12台,从此,顺宁民间和茶厂开始使用揉茶机具。民国29年3月,冯绍裘又绘制图纸,委托云南五金厂制造手摇分筛机10部,7月起陆续运到顺宁,第二年就全部安装到位,开始使用。同时,招聘技工,培训人才。又请昆明中央机器制造厂仿制法国克鲁伯大型揉捻机2台,解决筛分机1台,仿制日本大成式手拉百页窗烘茶机2台,从昆明运至下关后驮运到县。民国3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腾冲、龙陵相继失陷,冯绍裘请假携眷回湖南衡阳,被重庆中茶总公司向云南茶叶公司借调到湖南安化砖茶厂。1981年,《中国茶叶》发表冯绍裘撰写的《“滇红”史略》。1987年因病去世,享年87岁。他创制的“滇红”已成为祖国茶史上一朵灿烂的名茶之花。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着特定含义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以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具体说来,茶马古道主要分南、北两条道,一条是从云南的南部西双版纳、思茅经临沧、保山、大理、怒江、丽江、迪庆到四川的甘孜及西藏的昌都、察隅、波密、林芝、拉萨,再进入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阿富汗等国;再一条是从四川的雅安出发,经康定到昌都的左贡同云南之道相汇。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言只是茶马古道的主要干线,也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茶马古道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理解与认识。事实上,除以上主干线外,茶马古道还包括了若干支线。茶马古道南线途经临沧,因有澜沧江这一天堑,也因为临沧市的凤庆县是全国重要的茶叶出产地,是著名的滇红茶的诞生地,茶马古道凤庆段就成为极其重要的一段。这一段以凤庆城(旧称顺宁)为中心,又可分为两条,一条是北道,从顺宁出发到下关,有人称之为“顺下线”;另一条是西南道,被称为“迤道”。其北道初为用竹筏在漭街渡将骡马和货物分别横渡澜沧江后,经鲁史、犀牛,再以竹筏在犀牛渡口过黑惠江,然后经蒙化(今大理巍山)抵下关,再转运于丽江的茶马市场,销往康藏。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顺宁知府刘青率军民在澜沧江上修建青龙桥后,马帮就经三沟水梁子,下新村街、过青龙桥、登骡马萎坡,又下鲁史、犀牛、横渡黑惠江抵下关。西南道实际上是北道的延伸,其路线为从顺宁出发,经锡腊(今凤庆营盘),过德党、进镇康后出缅甸。西南道商帮大多以腊戌(缅甸国土)为终点,主要交易或以茶贸纱等。而北道商帮将茶叶及山货驮出去,又将布匹百货驮进来的同时,也将外面的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驮了回来。北道对沿途驿站经济、文化的发展是功不可没的。滇缅公路通车前,茶马古道凤庆段是滇西南一片联系北出下关、昆明,南进镇康,再西出缅甸的重要通道,乃至是滇西南一片联系中原和东南亚国家的动脉。这条茶马古道开辟于1328年,距今已经有700多年了。700多年来,无数的马帮来来往往,由北到南运进丝绸、运进百货、运进中原文化,又从南到北运出茶叶、运出药材,运出了这里的山风野俗。至今,生存在茶马古道上的人都还在说:“旧时的马帮不仅为我们驮出了一方富裕,而且为我们驮出了一方文化。”老一代的人有确切的记忆,当时从凤庆到昆明一共18个马站,在凤庆有顺宁站、大寺的新村站,鲁史的金马站、鲁史街站和犀牛站。每个马站间大约30华里,正好是马帮一天的行程数。在茶马古道典盛时期,每一个马站都是一个商品物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以致是经济文化中心。当然其规模大小与功能并不完全一样。在凤庆境内的这段茶马古道上,最为繁荣是鲁史镇和凤庆城。民俗文化凤庆地处滇西南边地,是澜沧江文化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特征。凤庆县早期居住的民族有布朗族、傣族、彝族和拉祜族,继后有汉族、回族、白族、傈僳族等迁入,现在共有23种民族居住在这里。各民族既分散又混合杂居,形成民族文化互通有无、相互交融,造就了凤庆中原文化、南诏文化、澜沧江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交融荟萃、共放异彩的多元化格局,表现出凤庆在文化上广泛的包容性特征。古老的史前文明与现代文明在凤庆集中融合,使凤庆具有较为独特的文化区位优势。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21次
参与编辑人数:13位
最近更新时间: 18:14:25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原到大寨多少公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