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测的的喀喀湖的泰国旅游旺季季是什么时候

穷游大洋洲
秘鲁风情(一)—— 普诺--的的喀喀圣湖之旅
秘鲁风情(一)—— 普诺--的的喀喀圣湖之旅
powered by
先发一个其他系列帖子的链接:谈起这次旅行,那得从三个月前说起。在这边,我们的长假就只有圣诞节,去年圣诞节的时候,因为不了解行情,十二月初我才开始计划旅行,但是那时候,机票价格已经开始成倍的增长,旅行社的费用,酒店的费用都已经翻倍,最终因为费用太高的原因不得不放弃了旅行的计划。因此,今年圣诞节,吸取教训的我们提前三个月就开始了旅行计划。我们的原计划是去的,盐湖,天空之境是我梦想的地方。尤其是十二月底一月的时候,正是玻利维亚的雨季,那时候的盐湖几乎每天都能看到镜子景观。所以最初,我们是直接奔着玻利维亚大使馆去的。在网上查询了申请玻利维亚签证的相关资料,我拿着准备的资料到了玻利维亚大使馆,当时排在我前面的是一对的夫妇,使馆人员看了他们的护照以后,告诉他们填一下申请单,之后会在30天之内通知他们来贴签证。看着他们那么容易就过了,当时的我也信心满满的,觉得这玻利维亚签证也不像传说中的那么难拿么。没想到,到我的时候就悲剧了。我也像那对韩国夫妇一样告诉工作人员我要申请签证,然后递上了我自认为准备的相当齐全的资料及我们的护照。工作人员接过护照后第一句话就问我,人啊。我说是,我们是中国人。然后工作人员看了看我的资料后就给我退了回来,跟我说资料不齐全,说还需要信用卡资产证明,需要黄体酮注射证明,需要五年之内的无犯罪记录证明……然后还告诉我,准备齐全资料,提交以后等待60天的时间。当时我就愣住了,我问使馆人员为什么前面韩国人没要这些资料,也只用等30天,而我就得那么多资料而且得等60天?使馆人员只回答了我两句话“1.因为他们不是中国人,2.因为他们的护照不是红色的。” 听完这句话我转身就走了,这不是赤裸裸的歧视么。我不办了! 就这样,我放弃了申请玻利维亚签证。放弃之后郁闷了好几天,然后重新看地图,秘鲁南边边境临界的除了玻利维亚,就是了。想想智利也不错,就转改智利吧。这次的计划是先去秘鲁南边的城市PUNO(),去看看Titikaka(的的喀喀)湖,然后再从陆地出境到智利的ARICA ()市享受阳光海滩。有了新的计划以后我又转改了智利大使馆。这次的签证之路虽说没有像在玻利维亚大使馆那样受歧视,但也不容易,跑了好几次大使馆,提交资料,再补充资料,再交钱,再到拿签证,整整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签证费用也整整100美金。不过辛苦总算是没有白费,最终在十一月初我们拿到了智利签证。拿到签证以后我们立马就买了飞往普诺的机票,因为是提前两个多月买的,价格比正常价格便宜了一半多。两个人的往返机票总价格260美金。我们的往返日期是12月25日到29日。时间过得很快,一眨眼就到了圣诞节的假期。24号晚上,我们与朋友们一起做了顿大餐,庆祝平安夜,为了第二天的旅行,我们还特意滴酒不沾,希望能保证良好的睡眠,第二天大清早还得早起精精神神的上高原。结果,晚上10点,我们刚准备休息的时候,悲剧开始了。12月24号,众所周知的平安夜,秘鲁这边的庆祝方式和中国的除夕夜一样-----放烟花。于是从晚上10点开始,我们就悲催的听着窗外轰轰隆隆的烟花声,一直持续到了两点多。真是哭的心都有了。计划了那么久,却独独忘了24号晚上是个不眠夜。最后,我们只能朦朦胧胧睡了三个多小时就赶紧起床收拾去机场。早晨6点多我们就出门了,然后我又再次觉得,把机票订在25号是一个错误。25号早晨,就像中国的大年初一。大街上空荡荡的,一辆车都没有。无法形容我们当时的心情。孤独的拖着箱子走了好久,总算碰到了一辆出租车,当时已经顾不上讲价了,司机说多少钱就多少钱,也还好25号早晨几乎没车,平时堵车得一个多小时的路,那天早晨半个小时就到了。总算是赶上了飞机。本人向来在飞机上的睡眠特别的好,想当初从中国飞往8小时,我能睡8小时,再从荷兰飞到秘鲁13个小时,我再接着睡13个小时。中间除了被空姐叫醒拔拉两口米饭之外其余时间我全是在睡梦中。上一次飞来秘鲁的时候,我一觉醒来,田儿告诉我,就我睡一觉的这功夫,他已经看完了五部电影。这次飞往普诺也一样,还没等飞机起飞,我就已经睡着了。中午12点,飞机降落在了JULIACA市,走出机舱,就明显感觉到了空气的稀薄,然后再一抬头,看到机场大大的标志---“海拔3800米”,我就瞬间觉得头晕了。现在想想,绝对是心理作用。普诺市没有机场,去往那里的唯一途径就只能是降落在JULIACA市的机场,然后再经过1小时的车程,到达普诺。出了机场以后我们咨询了两种乘车方式,1.出租车,价格30美金每人。2.大巴车,价格5美金每人。果断的选择了大巴车,就这样,开始了我和田儿的普诺之旅。在颠簸了一个小时之后,我们到达了预定的酒店。或许是因为前一夜睡眠不好,或许是因为1个小时的颠簸,又或许是因为心理作用,当时的我状态很不好,已经开始感觉到了高原反应。最大的感觉就是缺氧,心跳加速。但是因为从早晨吃过早餐到现在已经有7个小时了,强烈的饥饿感还是迫使我们赶紧出门找吃的。发一张酒店的照片。缺氧的感觉不停的袭来,我只能在离酒店最近的药店买了一罐氧气,吸了几口氧气以后能感觉稍微好一些。
随后我们在一家烤鸡店把肚子填了个半饱,说是半饱是因为在高原如果吃撑的话高原反应会更加严重,所以我们只能是以不饿为基础。吃过饭以后我算是稍微恢复了一点体力,在田儿的搀扶下我们一起开始找旅行社,这里用搀扶这个词相当恰当,因为这一路我几乎都得半靠着他才能走路,如果没有他,我想我早已经倒在了酒店吧。我们每次出行的旅行社基本都是到达当地再找,因为当地的旅行社比外地要便宜很多,而且旅行的项目也更多。普诺市跟每一个南美洲的城市都一样,一定会有一个作为市中心,武器广场也一定会有一座教堂,一个市政府。这里的武器广场旁边有一条步行街,这条步行街上布满了饭店酒吧还有旅行社。在咨询了几家旅行社以后,我们对普诺的旅游已经算是有了详细的了解。刚开始,我说过我们办了智利的签证,计划从陆地出境去智利,但是在咨询了旅行社以后,却发现这个计划得破灭了。从普诺到秘鲁最南边的TACNA市虽然在地图上看起来很短的距离,却因为路况不好,得行驶12个小时,虽然再从TACNA到智利就只需要40分钟,但是考虑前面12小时颠簸的路途,再加之当时我的身体状况实在是经不起12小时车程的折腾,我们只能放弃去智利的计划。转而预定一些短途的,轻松的旅程。普诺市附近有很多旅游景点,都是属于印加遗址类的文化景点。我们安排了两个最短的行程给第二天的早晨及下午。讲了这么多,忘记给大家介绍普诺市了,为了方便,以下关于普诺市的科普知识直接来源于百度百科:普诺为秘鲁南部边境省。东邻玻利维亚。面积72,012平方公里。人口102.4万(1990),多为印第安人。1822年建省。地处荒漠高原,海拔在3,800 米以上;东南部为弟弟喀喀湖盆地。典型的高原气候,气温变化较大,降水稀少,多强风;北部安第斯山东坡森林区气温较高,降水较多。河流大都注入的的喀喀湖。经济以农牧业为主,牲畜(绵羊、羊驼、牛等)头数居各省首位。输出羊毛和羊驼毛。农业主产马铃薯、大麦、金鸡纳皮等。多有色金属矿藏(银、锑、钨、金、铜、铀),省内有泛美公路和铁路通过。的的喀喀湖地区多古文化遗迹。我们第二天的行程就是主要参观两个古文化遗址。再插一小段故事,在咨询旅行社的时候我们也获知这里的旅行社还组织去玻利维亚的项目,因为这里距离玻利维亚仅两个半小时的车程,所以许多游客来这里以后都会选择花一天的时间去一趟玻利维亚,早晨6点出发,晚上8点返回,可以乘车出境玻利维亚,也可以乘船从的的喀喀湖上过境到玻利维亚,在旅行社人员叨叨完以后,我只能弱弱的回答他,我们没有签证,我们没办法过境。可是得到的答复却出乎意料,旅行社说,没关系,交40美金左右就能过境。我再次强调说,我没签证,交40美金就能入境玻利维亚?旅行社也再次答复我,没问题,交40美金就能入境。这个答复确实出乎意料,或许下一次,我们可以尝试一下以这种方法入境玻利维亚。为了节省体力,这个玻利维亚一日游的项目我们也不考虑了,旅游,总是要留一些遗憾的,智利和玻利维亚我们这次都没能到达,不过没关系,这些遗憾也将成为我们下一次旅行的动力与期待。25号晚上,我们在普诺的第一夜,从下午五点开始气温就急剧下降,8点左右,就已经降到了接近零度,酒店的前台告诉我们24号晚上,普诺市突降大雪,25号当天的早晨,整个普诺市还被白茫茫大雪覆盖着。我们达到的时候已经是中午,因为这里阳光非常强烈,所有积雪都已经融化,所以我们到的时候没有看到白雪覆盖普诺的景观。
因为还有高原反应,这一夜我们睡得并不踏实,不停的因为感觉缺氧而醒来,空气的干燥也会觉得缺水,口渴,就这样一夜醒来好几次熬到了天亮。虽然睡得不踏实,但也总算是休息了一夜,起床后感觉状态要比第一天好得多了。早晨9点,旅行社的车准点的停在了酒店楼下。这次短途旅行,我们要去离市1个小时车程的Chucuque,位于普诺南边,这次旅行是私人旅行,只有我和田儿两个人,导游说这条线路比较冷门,去的人比较少,所以没有大巴车,只有私人式的导游。到了那个地方以后,我们也确实明白为什么冷门了。整个景点就是下面这一堆石头。
说是一堆石头实在是有点不礼貌了。导游介绍,这里是古代印加王国做祭祀礼的一个地方,说的通俗一点,就是的寺庙。大家都知道中国有很多寺庙是求子时祭拜的。而这里,就是古代印加王国居民求子的地方,不仅是古代印加王国,这个地方至今都是人们求子祈拜的地方。另外导游也解释说,这个地方没有集体大巴只有私人导游车的原因也正是因为这个,来求子的当然不会结伴而来,都是私人隐秘来的。想想也对。另外导游也告诉我们这个地方很灵,许多想生孩子,尤其是男孩子的人都来这里祈福。包括远在几千公里以外的北方的人以及人,等愿望实现以后会有很多人来这里还愿。想想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吧。参观了这个地方以后我们让导游随意带我们去周围转转。小城市中心广场的大树被剪成了这样的形状。
下面这张照片导游介绍说是印加时期的钟表,随着太阳的照射,影子会投在数字上,就跟现在的表一模一样。 在导游开车的途中我们偶然发现了这两对巨大的头像,突然映入眼帘还真吓了一跳。
再往前开,我们发现了一个废旧的小码头,红白相间的道路映着蓝色的湖水,很是鲜艳。
湖边还废弃着几艘小船。 在返回普诺的途中,我们遇到了一个芦苇编织店铺,店铺里摆着各式各样的芦苇编织品,最具特色的还是普诺的小船了。 店员告诉我们店的后面还有一个博物馆,交2美元就可以去参观了。反正时间还早,我们就跟着店员到了博物馆。说是博物馆,其实是一个三层楼的阁楼,整个阁楼坐落在一个巨大的芦苇船上,阁楼里面也摆放着各式各样的芦苇编织品。
某人是在装蘑菇吗? 未完待续……
中午十二点,我们就早早的回到了酒店。吃过午饭以后,我们就等着下午两点的又一次古遗迹之旅了。这次我们去的地方叫做SILLUSTANI,位于的北边,大约是45分钟车程。这次的短途旅行是集体的大巴车式的旅行,导游用英文及西语解说。
这次参观的地方是印加人部落首领埋葬的地方。类似于古代某某皇帝墓穴。这里的埋葬方式可不像中国那么的优雅,没有穿金戴银,没有玉器银饰,相反甚至有点残忍。那就是---木乃伊。 这里说残忍只是觉得木乃伊制作过程比较难以接受,从死尸鼻孔中掏出脑髓,然后清洗头颅,然后再用锋利的刀子剖开腹部,去除内脏,然后再进行清洗,最后风干,……在我们的印象中,木乃伊会被埋藏在金字塔底层,为了防止外人的侵入,金字塔还会被附上层层诅咒。甚至于当地人对木乃伊都是敬而远之。但是在这里,情况却恰恰相反。当地人对木乃伊的感觉并不是可怕,而且亲切。他们觉得祖先的木乃伊能给他们安全感及希望。并不是所有的古人去世以后都能被制作成木乃伊,只有印加王和部落的首领长老去世以后才能被制作成木乃伊,每个木乃伊的制作过程都相当精心,最后被放置成双手抱在胸前,双腿交叉的坐姿。传说当地人甚至将木乃伊供在家中,每天端茶送水,定期膜拜并驱赶苍蝇。当地人把木乃伊奉为神灵,而能与木乃伊对话的人更是被人们尊重崇拜,他们甚至在遇到困难时会请教木乃伊,希望得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为了避免有人看到木乃伊照片被惊吓到,所以这里木乃伊的照片就省掉啦。下面照片是存放木乃伊的墓穴的照片。 一个墓穴里大概能存放六到七个木乃伊,导游说,古时候每个部落的首领都拥有不止一位的妻子,多的甚至到十二个,所以他们的墓穴就根据家人的数量而建造,妻子众多的,墓穴自然要大一些。不知不觉中,听着导游一路的讲解,我们已经爬到了海拔近4000米的山顶。对于自己的状态本人都有一点惊讶,昨天还连路都不能走的,今天却已经可以在高原上爬山了。爬到山顶以后,所以的墓穴也都参观完毕。此时的天空忽然开始乌云密布并刮起了大风,导游赶紧带领大家下山,以免被大雨浇在山顶。在这个世界无雨城待了这么长时间,现在听到下雨这个词,甚至都有了点新鲜感。趁着下山前再照几张美景。又一张XP桌面背景……
黑云压顶,赶紧下山吧。
这个是在下山途中看到的一幕。 这两个表情也太一致了吧。下面是在回程路上偶遇的一群驼羊。
&下午五点半回到了普诺市,我们预定了27号和28号两天一夜的的的喀喀湖旅行。26号晚上,在普诺的第二夜,高原反应已经几乎消失,这一夜终于睡了个安稳觉。早晨七点,简单收拾了行李,湖上的旅行不能带行李箱,我们只简单收拾了一个背包,就出发了。大巴车转着普诺市挨个酒店接游客,一会下来,已经满满一车。到达普诺港口,一下车就看到整个港口满满的都是旅游的船。或许现在是旅游旺季吧,我们这一艘船上塞满了人,近30个人就挤在这小小的船上。在普诺待了两天,终于见到了这传说中的的的喀喀湖。下面继续科普一下的的喀喀湖,西语为Titikaka,这是南美洲最大的,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湖泊,位于秘鲁和交界的安第斯山脉,面积829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80米,最深处可达280米。湖水来自安第斯山脉融化的雪水,冰雪融化,成为湖泊。的的喀喀湖是印加人的圣湖,在船上,导游给我们讲起了的的喀喀湖名字的来源。导游说其实真正的来源是什么谁也不清楚,只是一直听老人讲着各种各样的传说,titikaka其实不是语,而是当地方言QUECHUA(盖楚俄)语,而在当地方言中titikaka的意思是puma triste,中文翻译就是悲伤的美洲豹。另外还有一种传说,就是从卫星照片上看,整个的的喀喀湖很像一只美洲豹,所以也因此被命名为悲伤的美洲豹,至于为何悲伤,这就无从查询了,或许是因为独为世界海拔最高的淡水湖,高处不胜寒的孤单而引出的悲伤吧。 另外还有一种传说,印第安人水神的女儿卡爱上青年水手帝托,水神发现后大怒,将帝托淹死,帝托死后化为山丘,伊卡卡则变成浩瀚的泪湖,印第安人将他俩的名字结合一起 成为“的的喀喀”湖。曾经读过陈久长先生的一本书,名为《走进神秘国度--中国驻秘鲁大使手记》,书中有一段关于秘鲁印第安人源自人种的描述。书中提到土著印第安人的语言中有许多词汇跟中国的词汇非常相似。比如的的喀喀湖,相传很久以前,有兄弟二人从远方来到这里,见到湖畔水草茂盛,于是在此安家,因为是弟弟和哥哥共同开发的,人们就将此湖命名为“弟弟哥哥湖”。随着时间的推移,土著人把“弟弟哥哥”的发音演变成了“的的喀喀”。此外,兄弟二人还有一位大伯,他落户于附近的一个较小的湖边(此湖在今天的玻利维亚境内),后人便成此湖为“伯伯“(popo)湖。
游船行驶在平静的湖面上。 我们参观的第一个地方就是湖上著名的ISLA DE UROS 乌罗斯漂浮岛,船行驶了一个半小时以后,我们逐渐接近了一个漂浮岛。我们登上的这个岛面积并不大,总共两百多平米,岛上有五六个草房子,也就是说居住着五六户人家。
在岛上,导游和当地居民给我们讲解了漂浮岛的成因。首先在印加时期并没有这样的漂浮岛,大家都在陆地上居住,只是到了侵略的时候,印加人为了躲避西班牙人的侵害,就想到了这样的办法,建造漂浮岛,带着家人,财产住在岛上,让西班牙人再也找不到。这样的生活方式被延续到了今日,如今的漂浮岛已经不再是为了躲避侵略,转而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照片上看到的一个厚厚的墩子,那就是漂浮岛的地基,这个地基其实是那些盘根错节的香蒲丛形成的,香蒲是一种类似芦苇的多年生植物,叶子修长,高达三四米,茂盛的香蒲草钻出湖面两三米,可别小看这一个墩子,要达到可以漂浮的厚度,香蒲丛需要被培养50年甚至上百年才能结成结实的一块,因此,每一块墩子对于乌罗斯人来说,都是宝贵的财产。乌罗斯人需要在整个湖上寻找香蒲丛,寻找这样的地基,然后把地基带回自己的岛上,在上面插上棍子,再用绳子和主岛系在一起,再等待它们的根系慢慢的盘结在一起,用这样的方式慢慢的扩大自己的岛屿。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导游告诉我们,整个湖上可不只有我们看到的这一个漂浮岛,整个的的喀喀湖上散布着80多个漂浮岛,当两个岛上的居民认为相互是朋友是值得信赖的人,就会把两座岛通过插木棍,系绳子的方式连接起来,要是将来岛上哪个家庭和其他家庭有矛盾了,就拿一把大锯子把自己的土地从主岛上割下来,分离出去,这样就形成了今天大大小小80多个岛。如果仅仅有香蒲地基,漂浮岛还是无法居住的,因为水会沿着香蒲根渗上来,因此,乌罗斯人就再用干燥的香蒲杆一层一层的铺在地基上,厚度直到达到水无法渗透的程度。厚厚的香蒲草层层叠起来,也能帮助地基形成巨大的浮力,地基1米厚,香蒲杆得2米厚,整个漂浮岛厚度达3米。乌罗斯岛人像小鸟筑巢一样,到处寻找香蒲,然后一点一点组建自己的家园。 另外再说一句,香蒲草白色根部是可以食用的,我们捡了一根尝了尝,味道还不错,丝丝的甜味。
当地人还给我们展示了他的猎枪,告诉我们他们的食物来源之一也是猎鸟。
不仅地基和防水层是香蒲建造的,连岛上的房子,甚至岛上人出行用的船都是香蒲杆做的,岛上人们用香蒲草盖起顶部为圆锥状的茅屋,茅屋的墙壁和屋顶都是用一张张香蒲席子联结而成,没有窗户,只有一个门,远远望去,像一个个硕大的蘑菇。随着近几年的发展,岛上居民也逐渐学会了建造类似标准房屋形状的茅屋,不再是孤独的圆锥形。岛上的房子并不大,里面比较凌乱,香蒲丛上直接铺着一床大毯子,这就是他们的床,整个房间里再无其他家具。岛上女人没事的时候就会编制毛织手工艺品出售给到访的游客,岛上的男人们则划船出去不断的寻找香蒲,寻找地基来扩大自己的岛屿面积。
第一脚踩上这个漂浮岛的边缘时,地面是软的,走在上面感觉像在厚厚的棉花上走路一样。直到走到岛屿最中心,最结实的地方,才有踩在陆地上的感觉。在没来漂浮岛之前,我一直都有疑问,所谓漂浮岛,是不是就是随处漂的,会不会是今天在这个地方,明天就随风飘去另外的地方了,是不是那80多个漂浮岛就每天随风到处在整个的的喀喀湖上漂呢。我们向导游提出了这个问题,导游回答我们说,这个岛是固定着的。导游指着岛不远处的几根杆子让我们看,这些杆子是深深插在湖底的,然后再在岛上插上杆子,两个杆子中间用绳子固定住,这样漂浮岛就不会随风飘了。导游开玩笑说,如果不固定住,第二天漂浮岛全部都飘去了,那我们这边就看不到漂浮岛了。刚才提到了岛上人出行用的交通工具也是用香蒲杆做的,下面就是香蒲船的照片。
小小一个船,能乘二十多个人,船夫告诉我们,这个船是他们这个岛所有人的财产,是大家集体动手做的。动员所有亲戚朋友,大约24个人,用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这一艘船。 顺带提一句,其实岛上的味道并不怎么好闻,刚一登岛就能闻到一股腐烂的味道。导游解释说,那是因为漂浮岛的地基香蒲长期受湖水的侵泡,会渐渐腐烂,所以会有难闻的味道。这也是为什么岛上男人需要不停的去湖上寻找新的香蒲草,他们需要不断添加新香蒲,拆掉旧的腐烂的香蒲。发一张惬意的照片,一大片湖,一个船夫,一对情侣。画面相当和谐啊。 岛上居民的日子很简单,吃饭,睡觉,接待游客,编制毛织品,寻找新香蒲。一切感觉都那么原始,唯一让人感觉到是活在现代的就是这几块太阳能板了。岛上居民用电就完全靠这几块太阳能板。 再发几张小岛上居民的照片。
再来一张田儿的照片。
在岛上停留了一个多小时以后,我们接着出发去另一个岛。
未完待续……在岛上停留了一个多小时以后,我们接着出发去另一个岛。
下一个岛叫做ISLA DE AMANTANI,这就不是漂浮岛了,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岛。岛上居民也很多,大约有4000人。8个村庄分布在岛的各个方向。船行驶了1个半小时以后,我们就达到了这个小岛,刚一下船就有许多当地人在码头等着,导游跟我们解释到,这个岛就是我们今天晚上将要住宿的地方了。岛上没有酒店,没有餐厅,二十多个游客将被分散安排在岛上居民家中居住,这就是为什么一下船就看到许多当地人在码头等着了。导游说在离开这个岛之前,大家都将吃不到肉了,当地人家中的饭很简单,希望大家做好准备。之后导游就根据人数将大家分到了不同的十几户人家,我们和一位大哥被分到了一家,大家就这么随着房东回家了。下面发一下我们住宿的房子的照片。 大家就这么被分散带到了各家各户。这是房东家的房子。 这是大门。很矮,只能低头才能进去。房子比较简陋,但是还算干净。 放下行李以后,房东的妻子已经给我们准备好午餐了。这一顿午餐果然简单,一碗汤,三个土豆蛋,一杯热水,这就是所有的午餐了。也没什么选择了,饿了一早晨了,现在只要有东西能填饱肚子就行了。 房东告诉我们,这里家家户户都种植土豆,土豆是他们的主要粮食,也差不多是他们唯一的粮食,这里的土豆只能刚刚够自己吃,有时候甚至都不够自家人吃,就更别提再出售赚钱了。这里人唯一的收入只能是靠着这微薄的旅游业,可是来旅游的人并不是每天都能被分在房东家的,整个岛上8个村子,4000人,旅行社会轮流分配,比如12月一整个月,房东家里接待的我们三个游客是整月的第一波游客,也肯定是最后一波了。聊天中房东还告诉我们,他有9个兄弟姐妹,因为家里穷,曾经有12个兄弟姐妹,可最后能活下来的就只有9个了,他本人有三个孩子,两个大的都在外地上学,身边留下一个四岁左右的小姑娘。房东妻子除了种地以外就是编制毛织品,帽子,驼羊玩具,手套,毛衣等,然后等待有游客的时候卖出去一点养家糊口。其实在游轮上的时候我们发现有的游客甚至提着水果提着食用油,当时我们还在猜测是不是知道岛上没吃的,要在岛上做饭?但是现在我们明白了,或许来之前大家都知道这个岛上居民生活的艰苦,每个游客来的时候都会尽可能的给岛上居民带点生活用品。我和田儿很是惭愧,没在网上多了解到这点信息。所以我们只能把自己带的一点东西尽可能的送给了房东。和我们一起住在房东家的西班牙大哥也给房东送了一些水果等生活用品。吃过简单的午餐,稍微午休一会后,下午四点,根据导游的安排,将由房东带我们到山腰的小学校集合然后一起爬山看落日。这是在路上见到的土豆花。第一次见到土豆花啊。 仅仅到半山腰的这一段路就极其不好走,等我们到小学校的时候,发现我们这个旅行团的人已经和当地人踢起足球来了。我们这个旅行团里大多数是西班牙人,人,人,我和田,还有两个人,外加一个人。欧美人的体力就是好,高原啊,不管男女老少都上场踢球,大冷天的,只穿一个短袖满场跑。我在一旁穿着厚厚的衣服还冷的打哆嗦。真是佩服。再发张当地人的照片,这里的女人都是穿着这样的衣服,后面背着一个大布包,有点好奇布包里背的是什么东西?
四点半,所有人准时集合出发,开始爬山,山路相当不好走,石子路是当地人在山上找石头铺起来的,导游说当地人只有两件事情,第一,种土豆,第二,找石头铺路。石头的大小参差不齐,相当搁脚。导游为了照顾大家,每走钟都会停下来休息,再给大家普及点岛屿文化知识。就这么一路走走停停,爬到了山顶,山顶的海拔已经到了4200米了。站得高,风景也看的多。导游指着远处的岛屿说,那个就是的陆地了。我们这次也只能遥遥望一眼玻利维亚了。 爬山途中看到的彩虹~~
刚到山顶不久,乌云又黑黑的压了过来,落日只看到了一半,导游就招呼大家赶紧下山,以免被淋在山上。
下午六点多,我们在天黑前找回到了房东家。房东妻子已经开始给我们准备晚餐了。在等着吃饭的功夫大家都挤在黑黑的小厨房里聊天。晚餐是一点点米饭配一点土豆粒,说实话,真的吃不饱。边吃边聊到了晚上八点,导游告诉大家晚上八点会在村子的活动室举行活动,让每家房东都带自己的住客参加。临出发前,房东给我们抱来了一大堆衣服,告诉我们说,这是当地人的服饰,每个参加活动的人都必须穿的。于是,我和田被打扮成了这样。
这里并没有工业,衣服上所有的绣花都是当地人亲手制作的,很是精美。只是这男士的衣服就有点……
八点多房东带着我们摸黑往村里的活动室走去,天黑以后整个小岛就是漆黑一片,房东说,以前曾经有政府试着帮忙建路灯电线,可是发电是需要燃油的啊,小岛的居民供不起这么昂贵的燃油。所以即使路灯电线建好了,也还是没能通电。至今小岛用电还是只能靠太阳能。小岛的活动室其实就是一个空空的不大的房子。所有游客都被房东带到了这里,当地人用简单的乐器伴奏,大家就随着音乐随意的舞蹈。晚上九点半,玩累了的我们随着房东回到了家里。睡前洗漱是个问题,这里的水很奇缺,没有自来水,冲卫生间的水是房东家接的雨水。吃饭的水是要去很远的水井里挑水。为了节省水,我们也只能用雨水洗洗睡啦。发一张我们和房东的合照。 第二天早晨五点多,我们就被窗外的瓢泼大雨吵醒了,也许是房顶比较薄吧,雨点打在房顶上的声音跟敲鼓似的。窗外一片雾蒙蒙,我们开始担心,这样今天还能继续去下一个岛参观么。幸亏天公作美,八点钟,准时天晴。我们也准时离开小岛,出发去下一个岛。离开前,房东用一个小纸条给我们留了一个地址,说希望我们能把和他的合照寄给他。我和田现在也正在找邮局,准备寄给房东照片再附带点生活用品吧。未完待续……
离开AMANTANI小岛,我们继续往下一个小岛出发,下一个岛叫做TAQUILE岛。距离AMANTANI看起来很近,可是竟然也开了1个多小时的船才到达。导游说,别看这两个岛离得这么近,可是民俗却完全不一样。为了鼓励大家爬山,导游说他会在山顶给大家讲述这里的风俗民情,还有我们吃饭的餐厅也在山顶,这个餐厅就能吃到肉了,于是吃了一整天土豆的人们都奋力的往山顶爬
沿途的风景确实漂亮,宁静的的的喀喀湖犹如一面大镜子,在太阳照射下泛着银光,远处的山也被白云覆盖,像个羞涩的姑娘半遮面。的的喀喀湖一眼望不到边,我和田边爬山边感叹,这不是的的喀喀湖啊,这应该叫做的的喀喀海。
这是在山路上的小卖部里看到的一幕,小小年纪就是一个表情帝啊,冲着游客不停的变换着表情。 这是在岛上看到的一个特别的指示牌,指向各个国家首都的方向以及标示相应的距离,我们围着标示牌转了一圈都没有找到北京,强烈向导游建议要向上级反映加上北京的标示! 又爬了一个小时,我们一口气爬到了山顶。此处的海拔也有4200米了。导游笑眯眯的在山顶等着我们。等所有人到齐了以后,遵照承诺,给大家讲起了这个小岛的特殊风俗。TAQUILE岛和比我们昨天住宿的AMANTANI岛稍微小一些,人口仅有2000,两个小岛上都没有警察,没有政府,只有村民选举出来的负责人来管理整个小岛。负责人的选举也是采用公开选举制度,四年一换届,不仅男人,这里的女人也可以参加选举。这个岛上居民的服装已经明显和我们昨天住宿的岛不一样了。导游说,看这里岛民的服装,我们就可以分辨出哪些人已经结婚了,哪些还是未婚,从男人戴帽子的方式,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人是单身想找伴侣呢还是已婚拒绝打扰的。导游拿着当地人的服饰逐件给我们解释。 这里结婚的男人,头上的帽子将会是纯玫红色的,而未婚的男人,帽子就是一半白色,一半玫红色。而女人呢,如果穿的裙子是黑色的,则意味着这是已婚妇女,如果裙子是彩色的,那这就是未婚的少女啦。这个岛独特的一点我们在路上就已经注意到,这里的男人走路的时候基本都会拿着毛织品边走边织。导游说,这是这里的男人必须要会的基本功,就像是古代少女必须要会绣花一样,绣的越漂亮,就越出名,就能嫁的越好。这里的男人也一样,要想结婚,首要的必须要会编织。虽然说这里的男人做着在我们社会女人该做的事情,但却并不意味着这里是母系社会。相反这里男权主义很重,两夫妻走路,永远是男人走在前面,女人跟在后面。接下来导游又给我们展示了两个恋人的定情信物,照片上看起来是普普通通的一条腰带,但是这个腰带可比其他编织腰带特殊许多。大家可以看到腰带上棕色的部分,那是女人的头发,也就是说这个腰带是用白色毛线夹杂着少女的头发一起编织而成,结婚前少女会将这条腰带送给自己的未婚夫,从此以后男方将一直佩戴着腰带。这也是向外界告知,本人已经订婚或已经结婚。编织用的头发并不是女方剪下来的,而且当少女到四五岁时头发已经长长,每次梳头的时候都会有头发散落下来,这些掉落下来的头发则被她们收集起来,等到长大有心仪的人的时候,已经积攒了足够的头发来编织腰带。所以说这条腰带非常的特殊以及珍贵。 岛上的居民基本也是靠种土豆生活,唯一比AMANTANI岛多的一项收入,就是这里的餐厅,2000多人口,拥有餐厅80多家。导游带我们在其中一家吃午餐。这里价格相当高,因为交通不便物资稀少吧。总算是沾到了点肉味,吃了一条鱼。听导游说这里湖里的鱼已经很少见了。导游说是因为湖的上游有金矿和铜矿,开矿的人污染了河流,从而污染了的的喀喀湖,导致今天湖里几乎找不到鱼了。
终于吃到点肉的田儿满足的笑着. 发几张山顶的照片.
吃午饭的时候,我们也和这个团里唯一的一对中国老夫妇聊了起来,之前这几天只是断断续续聊过,只知道两位老人是人,午饭的时候和两位老人聊天,才知道,两位老人是从香港坐货轮来的南美洲,整整在海上漂了34天,听完这句话,我们对二老的敬意油然而生,他们来南美洲已经两个月了,两人游走在,,,,随后也将去。然后从转回中国。相当佩服两位老人的勇气。吃过午饭,稍作休息以后,导游就带领大家开始下山了,上山容易下山难,这句话一点也不假,这里的下山路是当地人铺砌的石阶。从山顶到码头,整整540阶,参差不齐的石头相当搁脚,走到最后的时候发现腿都开始打颤了。
到了山下码头,我们这两天的行程就算是结束了,即将乘船回了,再望一眼的的喀喀湖,此时的的的喀喀湖与蓝天交织在一起,或许也是高原的原因吧,感觉天上云触手可及。
重新上船,我们要回普诺了,三个小时的行程眨眼就过,下午三点半,游轮就抵达了普诺港口,我们的行程正式结束了,临别时候,那对中国的老夫妇给我们留下了一张名片,跟我们说以后去香港找他们玩。这时我们才知道,老人是摄影师,不仅是摄影师,而且是香港摄影文化协会主席,著名的梁摄影师。老人这次携夫人远行南美,也是为了寻找灵感来源。相当佩服老人的生活态度。另外,突然想起,我和田的几张合照也是出自老人之手呢。
告别了旅行团的人们,大家结束了两天的行程,各自回到了酒店。和我们在岛上住在同一户的大哥,听说我们预定的酒店比他的便宜许多,也跟着我们回到了同一家酒店。能再次洗到热水澡真是舒服。休息了一会以后,我们边再次出门在步行街上找饭店,刚出酒店,就听到震耳的鼓乐声,一大堆人围在步行街的两边,我们也凑热闹的挤了进去,从远处而来的是一对一对的表演方队,有点像狂欢节上的表演方队。问了问旁边的人,才知道,这是他们的弥撒仪式。整条队伍差不多有二十个方队,跳舞的,奏乐的,相当热闹。送走了表演的方队,我们找了一家pizza店,刚坐下就看到那位西班牙大哥也跟在队伍的后面张望,邀请大哥跟我们一起吃饭,他高兴的跟我们说,明天就要去一日游了,说感谢我们告诉他旅行社还有这样的项目,要不然他明天就要无聊的待在酒店度过了。每到这个时候,我就开始羡慕他们的护照了,去哪里旅游都不用愁签证的问题。啥时候才能开放各国互相免签啊。晚餐过后,安安静静休息了一夜,29日早晨,我们要启程返回了。与利马的喧闹比起来,小城的安静更让人觉得独有风味。四天四夜的旅行就这样结束了。每一次的旅行都让我觉得能看到很多,学到很多,感谢每一次的旅行,让我们逐步成熟。 以此一万三千字的游记纪念我和田的圣湖之旅,也希望能为想去普诺旅游的朋友提供点帮助。完成这个游记时,刚刚好是元旦节,我在轰轰隆隆的烟花声中完成了此文,在这里也顺带祝大家元旦快乐咯!
原来朋友去这么简单啊
顺其自然零度 是啊,国籍歧视啊。
的的喀喀这个名字真好听,而且漂浮岛挺有意思,让人感受到了另外一种生活方式。
别样的地方,别样的文化,别样的风情,真切感受了原住民的生活,值得此行。不过很反感大使馆的歧视,本来还因为对玻利维亚的印象不错的,现在开始不喜欢这个国家了,呵呵。
缘驴行天涯 是啊,一种置身尘世之外的生活方式。
richy79 呵呵,只能说是大使馆的那个人态度有问题。也或许是那个人看我不顺眼就故意为难我呢。希望RICHY同学不要仅仅因为这个就放弃了哦,这个国家还是很美的。
呵呵,美眉没碰上好天气
小小蕾De世界 有哥们在里约,刚刚回到那边,一直说那边的环境、生活。。。等诸多与众不同的方面,很吸引人,但假期和费用的确需要好好规划下。你在那边工作,就大不同了,希望看到你更多那边的游记。
相关阅读1/3
秘鲁风情(一)—— 普诺--的的喀喀圣湖之旅
穷游兴趣小组
/thread-.htm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加坡旅游旺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