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习动机的激励作用最大的是将学习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于什么

您的位置: &
浅谈成败归因论与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优质期刊推荐:一般而言,把学习成败归因于以下哪一因素对学习动机的激励作用最大()。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试卷: 学习心理
一般而言,把学习成败归因于以下哪一因素对学习动机的激励作用最大_____。
A: 努力程度B: 能力高低C: 任务难度D: 运气好坏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答案】A。专家解析:根据成败归因论,只有将成败归因为内部、可控制的因素时,产生的激励性最强。四个选项中只有A是内部、可控制的因素,因此,将学习成败归因于努力程度所能产生的激励性最强。
网站客服QQ:2014年河南教师资格考试每日一练(8.26)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2014年河南教师资格考试每日一练(8.26)
||暂无简介
河南教师考试官方合作认证文库|
总评分0.0|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你可能喜欢运用成败归因理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_百度文库
运用成败归因理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第30卷第4期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ol.30No.4
              
2008年7月JournalofXiangt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Jul.2008
运用成败归因理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湖南科技大学附属中学,湖南湘潭411201)
摘 要: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把学习需要由潜隐状态转化为活跃状态,使其成为学习动机的直接动力。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须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而正确运用归因理论,对于激发学习动机十分重要。教师应及时消除学生的消极归因倾向,进行积极归因训练,善用教师回馈来激发学习动机。
关键词:归因理论;激发;学习动机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02-02
  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并维持学生学习活动,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目标的内在心理历程[1]激发,,;,培养良好的学由此可见,采取各种措施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其积极的教育意义。了解并合理运用归因理论,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非常重要。归因,起初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个体对某一事件或行为结果的原因的知觉[3]。在动机理论中,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成功与失败的原因的理解和所作的因果判断。这种理解和判断反过来又会影响人的行为选择,成为人的行为动机,所以归因理论是研究人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后果的认知(理解、判断)来探究人的行为动机的理论[4]。虽然在教育心理学上,大家都知道归因理论是由韦纳提出的,但事实上最早提出归因论者并不是韦纳,而是社会心理学家海德。海德的归因论即对别人的行为进行归因,也对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而韦纳归因论则只采取了海德归因论中的一部分观念,即它只集中解释了个人在行为后,他自己对行为结果成功或失败的认知解释。两者虽都称为归因论,但内容却有很大差异。因为韦纳理论对行为的归因偏重对行为结果成败的解释,故而称为成败归因。
韦纳(1974)在以普通人为调查对象的实证研究中发现,人们将自己的行为结果(如考试)的成功或失败,归纳为:能力、努力、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和其他影响等六个原因。后来Friezer(1976年)在以学生为调查对象时发现,学生对考试成败的归因以前四项为主,后两项为辅。之后,韦纳又按各因素的性质,将以上这六个原因纳入因素来源、稳定性和能控制性三个向度之内。因素来源于是指自己认为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如果认为其影响因素是个人条件,称之为内控,如能力、努力等;如果认为影响因素来自外在环境,称之为外控,如工作难度、运气、其他影响等。稳定性是指影响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如能力与工作难度不随环境而改变,在性质上具有稳定性,而努力、运气、身心状态和其他影响都具有不稳定性。能控制性指
。在以上六
,其他各项都属不可控因素。因此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可分以下几种情况:
(1)内在稳定的不可控因素,如能力;(2)内在不稳定的可控制因素,如努力;(3)外在稳定的不可控因素,如工作难度;
(4)外在不稳定的不可控因素,如运气或其他影响因素;
(5)内在不稳定的不可控因素,如身体健康。
对于学生来说,虽然个体存在差异,但在面对成功或失败时,他们对于学习结果的解释总是归于以上这几大原因。总体上,学生对自己学习结果的归因可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基本模式:积极的归因模式把成功归于自己的能力强,把失败归因于缺少努力;消极的归因模式把成功归于运气好、任务难度不大等外部因素,把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积极归因模式中的能力虽属不可控因素,但将成功归因于能力,会大大增强完成新学习任务的自信心,产生更强烈的学习愿望;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足够的努力,则在今后的学习当中会更加刻苦勤奋,相信只要自己加倍努力,就一定可以取得学习成功,这均有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将成功归因于运气好、任务难度不大等外部因素的学生,就会产生侥幸心理,并祈祷以后仍能碰上好运气
;如果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因能力是一个内在稳定、不可控的因素,学生就会认为自己智力比别人低,或认为“自己根本就不是读书的料”、能力太差,再怎么样也无法获得成功,因而这种消极归因往往会瓦解学生的学习斗志,导致对学习活动失去信心和兴趣,这样不仅无助于积极学习动机的激发,而且还会降低学生原有的动机水平。
由此可见,老师在教学中想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是十分必要的。
一 正确分析学生的归因倾向,及时消除消极归因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可以进行
①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肖 艳(1975-),女,湖南湘乡人,中学教师,主要从事中学生物学的教育、教学等工作。
贡献者:s08065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败归因理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