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7天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准确率高

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为什么无法达到100%? | 问答 | 问答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为什么无法达到100%?
现在不是有卫星云图,大型计算机吗?为什么不能达到100%了?
+ 加入我的果篮
我在别的地方貌似有一个相似的回答。。。预报误差的来源主要是初始误差和模式误差,模式误差包括模式物理框架和参数化过程的误差。初始误差的话, 有一个解释,但是TA没包括现在事实上的观测网,还是相对较粗的,就算是卫星云图,那个不是完全准确的啊亲,卫星观测到的是各种波和辐射,我们看到的云图都是反演算出来的啊,这里面都是技术活,也不能保证是“真值”啊,而且模式转起来的时候需要的初始场,不仅仅是云图这么简单,并不是卫星观测资料一种就足够的。而模式误差,就更大了,比如说分辨率,如果模式的分辨率是1*1(经度*纬度),那么1度以下的那些物理过程我们怎么来描述呢?我们只能用一些经验的函数之类的进行一个近似,即使分辨率提高,比如0.5*0.5,仍然有0.5度以下的尺度的物理过程啊,也就是说次网格系统的描述,是一个很重要很关键的科学问题。而且你说的这个准确率,其实评判一个预报做的好不好,也有很多标准的,比如说降水,预报下雨或者不下雨可能就算你报对了,至于降水究竟有多少,可能没去衡量;比如环流形势,人家可能就去做相关,所以预报结果的评判,也是另外一个科学问题吧
这家伙很懒
天气预报的准确率达到100%,意味着预报的天气数据与事后测量的完全吻合,即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温度、湿度等都分毫不差。且不说天气是在变化的,环境是在变化的,就算是测量一个不变的东西都会有误差呢,何况预测。所以你认为天气预报的准确率达到100%是可能的吗?另外,把几百上千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在小小的卫星云图上显示出来,你觉得准吗?我们一开始获得的数据就不够精确、完整,对天气变化的规律也没有完全掌握,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再强,也不可能得出没有偏差的结果。相比之下,用不够精确的降水概率、温度范围等作为预报,才更加符合客观实际。
旅游管理学士,气象爱好者
的答案大致是对的,简而言之,由于科学技术不够先进,我们并没有完全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大气运动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加上天气预报本身预报范围较大,对于中小尺度的天气不好把握,因此预报很难做到完全正确。另外,天气预报的完全准确,有赖于科学的完全正确。天气预报本身就是不完美的科学,或者放宏观一点说,大气科学本身就是一个很年轻的科学。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的气象事业也才刚刚起步,天气图的绘制、气象数据的统计计算等均需要人工完成,甚至在有些地方,我们的天气预报还是停留在预报员自己“观云测天”,别说一个星期之内的预报,就是2天以上的预报都要考虑再删。而短短50年,我国的短期天气预报准确率已经达到了80%。2010年中国省级气象台的24小时晴雨定性预报准确率平均也达到了81.3%。在本身的对地球的研究中,我们就假定了很多理想的东西,但是有些东西本身就是人们的“一厢情愿”,地球的规律本身就没有研究透彻,就不太可能知道对未来百分百的事情。对天气预报准确性的追求,是所有气象工作者不懈努力的方向。关于计算机的问题,还是不要完全迷信它,大型计算机毕竟也是人工制作。大气是遵从一个流体运动的,我们利用数理、物理为基础科学,要把大气的运动方程列出来,再经过大型计算机的计算,加上得出的结果还要经过预报员的再次订正(暂且不论订正是否正确),其中都含有人的因素在里面。为了防止气象数据出错,有时候还会引用人工观测的数据,更加深了预报的不确定性。我个人一点比较粗鄙的意见:凡是含有人的因素,就不可能做到完全正确。人的因素越多,东西就越不太准确。扩展阅读:
混沌啊。而且天气预报这件事情本身会对天气造成影响,预报的精度越高产生的干扰可能越大,所以100%的准确是不可能的。
我觉得天气预报还行吧,至少24个小时以内基本准确,有这个水平就行了,再高恐怕成本和收益不成比例了,未必要继续深入,当然,如果特殊行业需要更精确的那倒是需要继续深入的,反正对大众而言足够了。
骨科主治医师
因为任何人都无法预估巴西的蝴蝶什么时候煽动翅膀。
地球大气是一个混沌系统,对混沌系统进行100%的预测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可能那也不是混沌系统了
苦逼程序员
蝴蝶效应!
因为数据预测所需要的数据不能100%的观测到,很多小细节最后说不定都会引起环境的大变化(蝴蝶效应)
感觉会扯到量子不确定性
正确的浪费剩下的时间
我就问一个问题,什么预报的准确率能够达到100%?
后回答问题,你也可以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C)2016果壳网&&&&&京ICP备号-2&&&&&- 或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
被吐槽的天气预报 短期天气预报准确率80%?
来源:今日早报作者:张文华
但凡天气预报不准,预报员和气象狗一块儿掉坑。可以说,这世上,没有一个人乃至一件东西,敢说自己不受天气影响,无非受影响程度不同罢了。尤其是,天气预报中的那些疑难杂症,预报准确率嗷嗷叫着往下跌。
原标题: 被吐槽的天气预报 短期天气预报准确率80%?
  原标题:被吐槽的天气预报 短期天气预报准确率80%?
  被吐槽的天气预报
  有句话说,人算不如天算。
  身为气象狗,太有感触了。
  稿子白纸黑字出去,一夜工夫,英名碎一地。
  比如,明明预报下雨却是个大晴天,雨呢,雨呢?
  看看预报是个大晴天,结果淋成狗。
  老天爷坑起自己人,还真是毫不含糊。
  但凡天气预报不准,预报员和气象狗一块儿掉坑。
  那么,是天气预报不靠谱么?   (张文华/文)
  短期天气预报准确率80%?
  每一天,每一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天气。
  你可以不关心政治,不关心时尚,不关心美食,但你能不关心天气么?
  可以说,这世上,没有一个人乃至一件东西,敢说自己不受天气影响,无非受影响程度不同罢了。
  所以,天气预报的准确率,绝对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那么,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是多少呢?
  看看官方是怎么说的:中国气象局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3项指标,历史上首次全部超过80%,分别达到87.5%、80.2%和84.4%;台风路径24小时预报误差再创新低,为78公里,继续处于世界最先进水平。
  这数据,看着还真是欢欣鼓舞啊。
  不过,气象狗拿到这些资料时,第一反应是:真的吗?
  然而,这确实是真的。
  注意,这些个80%,针对的是24小时预报,而非中长期预报。
  反正中长期天气预报的苦头,我是吃够了,每周末写下周天气预报时,逐日的天气预报总是写得很没有把握。
  目前,天气预报都是以数值预报模式为基础的。
  数值预报,就是把观测到的气象数据,输入有关天气演变过程的流体力学和热力学方程组,以其运算结果,来预测未来一定时段的大气运动状态和天气现象。
  预报员会结合自己的预报经验,在数值预报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修正,考虑各方面因素后做出确定性综合预报。
  以数值预报模式为基础进行短期预报,由于观测数据相对准确精细,天气变化趋势稳定,相当于以相对确定的内容预测不确定的内容,准确度较高。
  而中长期预报,首先要判断大气的运动过程,这个过程不确定性已经很高,再用此不确定性的结果推测不确定的天气情况,预报的准确率必然受到影响。
  这也是为啥我们对那些个80%无感的原因吧。
  也就是说,24小时预报必须准啊,不准要你何用?只是我们更关心接下来三五天的天气,中长期预报啥时候能准确一点?
  下面抖两个内部的小料。
  中国气象先生、中央气象台NO1的天气主持人宋英杰说,都说男人不靠谱,都说预报天气的人不靠谱,那么,中国最不靠谱的,就是预报天气的男人。
  然后,前两天微博上,@天气预报问大家伙儿,大家觉得天气预报从何而来,选项1、ctrl c后ctrl
v,然后调个温度,改个天气现象;2、打牌、抓阄等立体式全方位交叉预报,得出结论;3、先看实况,再看数值模式,各种层面和要素挨个分析,再结合历史气候及自身经验(此处省略一万字),或者和首席预报员讨论半小时,纠结中哆哆嗦嗦地给出结论。齐刷刷的评论选2选2必须选2。
  谁在左右天气预报的准确率?
  据说,没有一种游戏比天气预报更刺激了,一天颠覆一次预报都有可能,像今年初夏的杭州,有那么几天,每一天的预报都和实况不一样,也是醉了。
  官方说法是:“基于现在的科技水平以及对整个大气,甚至对现在整个气候系统的了解程度,决定了天气预报不可能完全准确,这是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所决定的,全世界都是如此。”
  宋英杰说,哪怕一万年后,天气预报也不一定能报准。
  因为准的标准在水涨船高,20年前只要求知道“明天下雨吗”,现在得精准到具体时间具体区域和具体量级(也就是多大的雨),以及什么时候停。
  尤其是,天气预报中的那些疑难杂症,预报准确率嗷嗷叫着往下跌。
  以强对流天气为首,这是预报员们最头疼的。
  也就是短时间内发生的冰雹、强降雨、强雷电、大风、龙卷风等,它的预报准确率就非常低。
  像暴雨预报准确率,我国只有20%左右,老美也不过25%左右。
  台湾气象学者俞家忠,是这么形容自己的:“昨天报雨今日晴,预报错了得骂名。今日报晴明日晴,预报对了骂未平。可怜天气预报人,一生被骂上天庭。”
  从理论上来说,这个世界上,但凡预测的事情,但凡涉及到未来的事情,没有百分之百的准确,这是客观规律。
  那么,是谁在左右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呢?
  和别的学科相比,现代天气预报学科还是太嫩了。
  别扯古代的甲骨文啊或零星一点气象观测记录,那都只是历史的边角料,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天气预报,只有百余年的历史。
  而对于目前世界通用的数值预报方法,我国1955年才开始摸索研究,1969年才正式发布短期数值天气预报。
  好吧,我真的不是在为预报员开脱,而是干这行确实不容易,才几十年呢,各种经验啊设备啊都不够完善,他们也确实尽力了,只是玩不过老天爷罢了。
  对啊,就是玩不过老天爷,别看这会儿窗外蓝天白云美得很纯粹,背后的大气运动,可要比这幅画面复杂得多,不然,为啥说变脸跟变天一样呢?
  就这么跟大家说吧,目前为止,人类对大气运动规律的认识,仍然很有限。
  “蝴蝶效应”都听说过了吧,小小蝴蝶都如此彪悍,何况城市热岛、温室效应以及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特征等等对大气的影响,更何况,大气运动本身还存在内在的随机性,想想都很头大。
  就像,你用常规套路去试探老天爷,嘿,老天爷偏不按常理出牌,绝对是吃了哑巴亏。
  有人说,气象部门不是有很先进的计算机么?
  嗯,计算机是很牛逼啊,可数值预报的计算量之大、运算之复杂,也很变态啊,运算起来误差那是避免不了的。
  何况,那帮子学大气物理出身的预报员,不是个个都是IT高手啊。
  好吧,那卫星、雷达呢?
  这些高科技的货,也是有软肋的好嘛。
  像极轨气象卫星离地球较近,分辨率较高,但是它不可能目不转睛地观察特定区域,当它在运动中偏离这个区域时,该区域就暂时成为观测的“盲区”,而有些天气现象可能恰巧就在这个时段发生。
  然后,预报员就要哭啦。
  天气预报只能无限接近完美
  我们有个心态,就是:你是吃这行饭的,预报准了那是应该的,预报不准那是水平问题。
  然后,这种过高的心理预期就会选择性记忆,准的自动略过,不准的记得很清楚(越是记得清楚的就越是突发性的恶劣天气),尤其是如果工作、出行、旅行时摊上了一两次倒霉天气,记忆就会耿耿于怀。
  还有一个情况,在气象监测中,一个观测站的数据要代表一片区域的情况,就像一个老师教的一个班上几十个娃,怎么可能水平都一样啊,可预报出来,某站点说有雨=这一片区域都雨,现实吗?
  马路那边的人淋到雨了,说准,更多地方没下雨,就说天气预报不准,这事在日益发展的城市里头,不要太常见啊。
  不信?想想自己的朋友圈,A说下雨B说阳光好得很这种事是不是很常见?
  那能不能每个街区都设观测站?
  你来造啊?
  成本太大啦。
  总之,天气预报就是一门有局限性的科学,可以无限接近完美,但永远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准确。张文华
欢迎关注“南方新闻网”公众号(微信上长按二维码识别 )
请文明发言,还可以输入140字
您的评论已经发表成功,请等候审核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新闻关键词
为进一步推动广东省大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广东省委宣传部、南方网决定在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中开展"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知识竞赛"活动。按省市简称查询
吉安天气预报
您的IP:来自:江西省吉安市电信
各省天气预报
按省市查询
港澳台地区:
全国主要城市天气预报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嘻嘻网天气预报
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嘻嘻网及时准确发布中国34个省市自治区2400多个主要城市当日,明日,后天,三天,五天,七天,一周天气预报,提供制约天气预报准确率的瓶颈在哪里?―中国经济网
当前位置:&&&&&&正文
制约天气预报准确率的瓶颈在哪里?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原标题:天气的“心思”怎么猜
图① 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大平台。
  图② 华山气象站观测员于进江进行气象数据观测。
  图③ 四川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正在考察气象观测员运用自动化设备的能力。
  图④ 用于进行数值模式计算的大型计算机。
  图⑤ 陕西三原县气象部门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天气预报的各种操作平台。杜 芳摄
  人们对天气现象的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但是风云变幻的天气如同娇羞而又狡黠的少女,人们至今还是难以完全读懂“她”的心迹。前不久美国纽约等地居民在轰鸣的除雪机声中醒来时,发现预报的“史上最大暴风雪”并未如“约”出现。为此,美国新泽西、费城等地多位气象专家为这次暴风雪天气的预报错误公开道歉。说好的风霜雨雪为何屡有“爽约”?我们如何与天气对话,探寻这位“天气少女”的心意?制约天气预报准确率的瓶颈在哪里?
  探秘天气的“水晶球”: 数值模式如何 看现在算未来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撒向大地,在我国2000多个气象观测台站,观测员已经来到观测场,他们观云测天,记录下当时的日照、云量、冰冻以及天气现象,这些观测数据从早8点到晚8点以每三个小时一次的频率发报。与此同时,上万个自动气象站正高速运转,不停地将监测到的温度、湿度、风力、风向等数据传递到数据处理中心。上百个高空气象站上空太空气球载着各种探测仪器冉冉升起,一会儿向东飘,一会儿向西去,地面雷达则追着这些气球跑,实时监测不同高度的温度、气压、风向情况。
  无论是雪域高原,还是沙漠地带,这样的情景每天都在上演。气象观测台站遍布东南西北,从地面、海洋到万米高空,每天都有大量的数据准时上传,全方位、多层次地观测大气变化。任凭天地如何风云变幻、斗转星移,全世界所有的气象观测站每天都在固定的时间同时对大气进行观测,这些观测数据迅速通过高速计算机通信网络传递汇集,成为数值天气预报的初值条件。
  “通过巨型计算机进行数值计算,再用流体力学和热力学的方程组进行求解,进而预测未来一定时段的大气运动状态,这就是当今时兴的数值天气预报。”中央气象台预报员唐健说。
  观测员搜集上来的是当下的数据,预报员预报的是未来的天气,数值预报的方法凭什么通过现在可以预知未来?
  “如果种下一棵树,通过观察得知它每天长5厘米,那么就能知道十天以后这棵树会长多高。大气运动也是如此,我们之所以能做预报,就是因为有一个闭合的大气运动方程组,这个方程组的系数更复杂,如果知道现在的温度、压力、风速等,换算到大气的方程组中,就可以通过时间的推移知道未来的天气状况。”唐健说。
  在这种模式下,全球被划出一个个网格,有的网格很密,可以达到50公里乘以50公里,有的则是100公里乘以100公里。他们共同构成一张渔网兜住了地球,每一个网格点就是数值预报模式计算的一个点。分布在网格中间的观测台站通过数学方法把观测到的数据插值在这些网格点上,通过计算得出数值预报的产品。
  没有这张渔网之前,人们通过观察天象、寻找规律,有了诸多预测天气的经验,后来人们更多运用的是根据天气学原理和经验,利用天气图推算的预报方法,但是这些方法误差较大。直到有了这张渔网,天气预报才有了更为科学有效的预报手段。
  数值预报方法的建立虽然只有几十年时间,但是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数值预报手段的改进,数值预报在使用过程中的优势日益凸显。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说:“数值预报短时效的预报不见得比预报员的主观判断有明显优势,但较长时效的预报,尤其是对天气形势的预报,准确率远远好于预报员主观推理。”
  扇动起飓风的蝴蝶翅膀:天气预报 因何会“看走眼”
  把数值代入公式,在计算机里算一算,就能得出未来天气吗?就像把玉米放入爆炒机,在里面搅一搅,就会得到你想要的爆米花?当然没有这么简单。事实上,计算机算出来的数值是不能直接用的。
  “计算机给出的答案有误差,它只能是一个无限接近的可能,而不是一个确定的解。”唐健说。
  答案的误差从何而来呢?原因之一是作为初值的观测数据可能不准,哪怕是0.1的误差放到方程组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无限的放大,导致最后跟实际相偏离。
  正如一只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大气运动本身是复杂多变的,当人们从大气运动的初始状态出发计算未来大气状况时,初始状态微小差异会使后来的演变结果大相径庭。这种现象可以称之为大气的内在随机性。” 中国科学院气象专家曾经这样作出解释,内在随机性使得人们对于未来大气运动的描述不可能做到精雕细刻。
  除了自身的随机性,大气运动受到各种因素的外在干扰,如城市热岛、温室效应以及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特征。这些都是影响大气运动的外在随机性,成为“无数扇动的蝴蝶翅膀”。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周家斌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开始是失之毫厘,后面就是差之千里。内在和外在随机性同时影响预报的精度,当然预报的难度就增大了很多。”
  造成答案误差的另一个原因是用于计算的方程组本身有缺陷。“计算机去求解的时候,在数学分析过程中会使用一些近似,这个时候可能引入误差,这种系统误差和初始的观测误差会使得最后的结果偏离它应有的真值。”唐健说。因此,计算机出来的数据是需要进行进一步分析和订正的。
  在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员每天都在做这样的工作。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各式各样的天气图和国内外数值预报产品,预报员每天都要研究大量的天气图表,结合气象卫星、雷达探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作出未来不同时间段的具体天气预报。
  “数值模式中进行计算的一个网格可能有几十公里,这几十公里都是用一个值来表示,但是这几十公里内海陆状况不一、地形复杂多变,一个值是无法呈现更多细节的。就像一张照片的像素一定,如果就某一点无限放大会发现这个点是模糊的,没有更多细节。这时候就需要人为修补。预报员的分析和订正就是在把数值模式这个‘大照片’修补出更清晰的细节。”唐健说。
  “具体而言,河北省石家庄一带西边靠近太行山,那西风吹过来就会发生沉降增温,但在数值预报模式中,一些类似于地形等的信息依然难以充分表达,因此数值模式对地形条件下的预报是有欠缺的,这时候预报员就会在模式预报的结果上进行订正,将山上的温度数值调低一些,更贴合当地的实际状况。这方面,天气预报员的经验大有可为。”唐健说。
  当然,由于影响天气的原因很多,很复杂,预报员也需要集思广益,进行讨论,像医生给病人会诊一样,进行天气会商。“有时候对着同样一个区域的天气数据分析,预报员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个说风场辐合条件好,利于水汽汇集抬升,因此会有降雨,那个说降水条件不足,不能形成降水。常常发生很激烈的讨论。”唐健说。
  尽管每次天气预报之前都经过了充分会商,但这只能保证天气预报尽量准确。气象专家表示,在天气预报中,人的分析判断毕竟会带有主观性,但天气预报又离不开这种主观判定,这也是影响预报不准的原因之一。
  “常见病”遇上“疑难杂症”: 何不让“抱怨” 先飞一会儿
  把天气报准是每个预报员的心愿,因此检验自己报得准不准成为预报员的通病。“有的预报员预报了第二天傍晚有雨,下午就会搬个小马扎到窗台上等雨来,有时候预报夜间有雪,不等雪下来预报员就睡不着。”唐健说。
  对于天气预报员而言,每次预报都像是高考。高考考生最多考3天,考完可以放松;但预报员每天都在高考,在天气平稳时他们考不了满分,在天气复杂时他们更担心考不及格。但是他们还是要面对全国人民,包括各级政府、各个行业和部门的阅卷。
  “基于现在的科技水平以及对整个大气,甚至对现在整个气候系统的了解程度,决定了我们的天气预报不可能完全准确。这是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所决定的,全世界都是如此。”唐健说。
  “哪怕一万年后,天气预报也不一定能报准。”天气预报主持人宋英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表达这样的看法。“因为准的标准在水涨船高。观众在20年前只要求知道‘明天下雨吗’,现在即便把时间、区域和量级具体到‘下班前后海淀区将有今年以来最大降雨’,也没有人说你准,因为大家会接着问,那什么时候停呢,哪里下得最大呢?”
  其实,我国的天气预报准确率一直都在艰难提升:中国气象局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3项指标,历史上首次全部超过80%,分别达到87.5%、80.2%和84.4%;台风路径24小时预报误差再创新低,为78公里,继续处于世界最先进水平。
  但是天气预报中也有难以诊断的“疑难杂症”。中央气象台专家介绍,不同类型的天气,预报准确率是不同的。像高温、寒潮这些空间范围较大、时间尺度较长的天气,预报准确率就比较高。全国24小时晴雨预报和最高温度、最低温度预报,能够做到“八九不离十”。但有些天气发生得突然,具有很强的局地性特征,这种天气预报起来就比较难,准确率低。例如强对流天气,也就是短时间内发生的冰雹、强降雨、强雷电、大风、龙卷等,它的预报准确率就非常低。
  尽管天气预报达不到100%准确,当灾害性天气来临时,可能导致社会应急做无用功,耗费人力财力,还容易引起公众“白防了”的抱怨。但“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却十分必要,因为即便空防也不会白防。对于公众来说,每一次防范,都是一次应对灾害的演练。
  日23时至13日2时,四川省绵竹市清平乡发生强降雨,造成国内近几十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在“8?13”特大山洪泥石流过程中,四川省、市、县三级气象部门及时沟通、准确预报、提前发出暴雨预警信号,清平乡紧急转移村民,涉灾的5000多名群众得以安全转移。“当时真是好险,如果没有预报预警之下的提前转移,上千条人命就完了!”清平乡村干部现在想想还有些后怕。
  即便天气没有预报那么准,气象专家也呼吁大众在批评预报员之前让“抱怨”先飞一会儿,以平和的心态看待预报不准现象。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张祖强告诉记者:“就拿美国这次预报来说,虽然纽约的暴雪过程不如预期的强,但是他们及时发布了暴雪预警,并采取措施规避危险,这种做法是值得借鉴的。试想如果不采取这些措施,可能会造成很大的损失,而及时把这个信息告诉公众,一旦暴雪来临,就会把不利的影响降到最低。当然,我们也要从中吸取教训,这种极端性灾害天气,尤其是大暴雪,对于全世界来说预报都是难题,需要加强相关的科学研究来不断提高对这种极端灾害性天气的预报,这个难题需要全球的气象人共同面对克服。”(经济日报记者 杜 芳)(责任编辑:王蔚)
借助引力波信号,不但能知道发出引力波的黑洞的大...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成...
6月22日,海南文昌发射场,从上午8点开始,经过平...
6月23日,一场新颖别致的微直播发布会在微信平台上...
“85后的美股玩家已经占到了整体用户规模的57%以上...
截至6月22日,正在贵州省平塘县建设的世界最大单口...
无论东西方,在远古的文化象征中都有龙的存在,不...&&&新闻热线:021-
被吐槽的天气预报 短期天气预报准确率80%?
原标题:被吐槽的天气预报 短期天气预报准确率80%?
被吐槽的天气预报
有句话说,人算不如天算。
身为气象狗,太有感触了。
稿子白纸黑字出去,一夜工夫,英名碎一地。
比如,明明预报下雨却是个大晴天,雨呢,雨呢?
看看预报是个大晴天,结果淋成狗。
老天爷坑起自己人,还真是毫不含糊。
但凡天气预报不准,预报员和气象狗一块儿掉坑。
那么,是天气预报不靠谱么?   (张文华/文)
短期天气预报准确率80%?
每一天,每一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天气。
你可以不关心政治,不关心时尚,不关心美食,但你能不关心天气么?
可以说,这世上,没有一个人乃至一件东西,敢说自己不受天气影响,无非受影响程度不同罢了。
所以,天气预报的准确率,绝对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那么,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是多少呢?
看看官方是怎么说的:中国气象局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3项指标,历史上首次全部超过80%,分别达到87.5%、80.2%和84.4%;台风路径24小时预报误差再创新低,为78公里,继续处于世界最先进水平。
这数据,看着还真是欢欣鼓舞啊。
不过,气象狗拿到这些资料时,第一反应是:真的吗?
然而,这确实是真的。
注意,这些个80%,针对的是24小时预报,而非中长期预报。
反正中长期天气预报的苦头,我是吃够了,每周末写下周天气预报时,逐日的天气预报总是写得很没有把握。
目前,天气预报都是以数值预报模式为基础的。
数值预报,就是把观测到的气象数据,输入有关天气演变过程的流体力学和热力学方程组,以其运算结果,来预测未来一定时段的大气运动状态和天气现象。
预报员会结合自己的预报经验,在数值预报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修正,考虑各方面因素后做出确定性综合预报。
以数值预报模式为基础进行短期预报,由于观测数据相对准确精细,天气变化趋势稳定,相当于以相对确定的内容预测不确定的内容,准确度较高。
而中长期预报,首先要判断大气的运动过程,这个过程不确定性已经很高,再用此不确定性的结果推测不确定的天气情况,预报的准确率必然受到影响。
这也是为啥我们对那些个80%无感的原因吧。
也就是说,24小时预报必须准啊,不准要你何用?只是我们更关心接下来三五天的天气,中长期预报啥时候能准确一点?
下面抖两个内部的小料。
中国气象先生、中央气象台NO1的天气主持人宋英杰说,都说男人不靠谱,都说预报天气的人不靠谱,那么,中国最不靠谱的,就是预报天气的男人。
然后,前两天微博上,@天气预报问大家伙儿,大家觉得天气预报从何而来,选项1、ctrl c后ctrl v,然后调个温度,改个天气现象;2、打牌、抓阄等立体式全方位交叉预报,得出结论;3、先看实况,再看数值模式,各种层面和要素挨个分析,再结合历史气候及自身经验(此处省略一万字),或者和首席预报员讨论半小时,纠结中哆哆嗦嗦地给出结论。齐刷刷的评论选2选2必须选2。
谁在左右天气预报的准确率?
据说,没有一种游戏比天气预报更刺激了,一天颠覆一次预报都有可能,像今年初夏的杭州,有那么几天,每一天的预报都和实况不一样,也是醉了。
官方说法是:“基于现在的科技水平以及对整个大气,甚至对现在整个气候系统的了解程度,决定了天气预报不可能完全准确,这是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所决定的,全世界都是如此。”
宋英杰说,哪怕一万年后,天气预报也不一定能报准。
因为准的标准在水涨船高,20年前只要求知道“明天下雨吗”,现在得精准到具体时间具体区域和具体量级(也就是多大的雨),以及什么时候停。
尤其是,天气预报中的那些疑难杂症,预报准确率嗷嗷叫着往下跌。
以强对流天气为首,这是预报员们最头疼的。
也就是短时间内发生的冰雹、强降雨、强雷电、大风、龙卷风等,它的预报准确率就非常低。
像暴雨预报准确率,我国只有20%左右,老美也不过25%左右。
台湾气象学者俞家忠,是这么形容自己的:“昨天报雨今日晴,预报错了得骂名。今日报晴明日晴,预报对了骂未平。可怜天气预报人,一生被骂上天庭。”
从理论上来说,这个世界上,但凡预测的事情,但凡涉及到未来的事情,没有百分之百的准确,这是客观规律。
那么,是谁在左右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呢?
和别的学科相比,现代天气预报学科还是太嫩了。
别扯古代的甲骨文啊或零星一点气象观测记录,那都只是历史的边角料,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天气预报,只有百余年的历史。
而对于目前世界通用的数值预报方法,我国1955年才开始摸索研究,1969年才正式发布短期数值天气预报。
好吧,我真的不是在为预报员开脱,而是干这行确实不容易,才几十年呢,各种经验啊设备啊都不够完善,他们也确实尽力了,只是玩不过老天爷罢了。
对啊,就是玩不过老天爷,别看这会儿窗外蓝天白云美得很纯粹,背后的大气运动,可要比这幅画面复杂得多,不然,为啥说变脸跟变天一样呢?
就这么跟大家说吧,目前为止,人类对大气运动规律的认识,仍然很有限。
“蝴蝶效应”都听说过了吧,小小蝴蝶都如此彪悍,何况城市热岛、温室效应以及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特征等等对大气的影响,更何况,大气运动本身还存在内在的随机性,想想都很头大。
就像,你用常规套路去试探老天爷,嘿,老天爷偏不按常理出牌,绝对是吃了哑巴亏。
有人说,气象部门不是有很先进的计算机么?
嗯,计算机是很牛逼啊,可数值预报的计算量之大、运算之复杂,也很变态啊,运算起来误差那是避免不了的。
何况,那帮子学大气物理出身的预报员,不是个个都是IT高手啊。
好吧,那卫星、雷达呢?
这些高科技的货,也是有软肋的好嘛。
像极轨气象卫星离地球较近,分辨率较高,但是它不可能目不转睛地观察特定区域,当它在运动中偏离这个区域时,该区域就暂时成为观测的“盲区”,而有些天气现象可能恰巧就在这个时段发生。
然后,预报员就要哭啦。
天气预报只能无限接近完美
我们有个心态,就是:你是吃这行饭的,预报准了那是应该的,预报不准那是水平问题。
然后,这种过高的心理预期就会选择性记忆,准的自动略过,不准的记得很清楚(越是记得清楚的就越是突发性的恶劣天气),尤其是如果工作、出行、旅行时摊上了一两次倒霉天气,记忆就会耿耿于怀。
还有一个情况,在气象监测中,一个观测站的数据要代表一片区域的情况,就像一个老师教的一个班上几十个娃,怎么可能水平都一样啊,可预报出来,某站点说有雨=这一片区域都雨,现实吗?
马路那边的人淋到雨了,说准,更多地方没下雨,就说天气预报不准,这事在日益发展的城市里头,不要太常见啊。
不信?想想自己的朋友圈,A说下雨B说阳光好得很这种事是不是很常见?
那能不能每个街区都设观测站?
你来造啊?
成本太大啦。
总之,天气预报就是一门有局限性的科学,可以无限接近完美,但永远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准确。
声明: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东方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962007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被吐槽的天气预报 短期天气预报准确率80%?
日 08:51 来源:今日早报
原标题:被吐槽的天气预报 短期天气预报准确率80%?
被吐槽的天气预报
有句话说,人算不如天算。
身为气象狗,太有感触了。
稿子白纸黑字出去,一夜工夫,英名碎一地。
比如,明明预报下雨却是个大晴天,雨呢,雨呢?
看看预报是个大晴天,结果淋成狗。
老天爷坑起自己人,还真是毫不含糊。
但凡天气预报不准,预报员和气象狗一块儿掉坑。
那么,是天气预报不靠谱么?   (张文华/文)
短期天气预报准确率80%?
每一天,每一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天气。
你可以不关心政治,不关心时尚,不关心美食,但你能不关心天气么?
可以说,这世上,没有一个人乃至一件东西,敢说自己不受天气影响,无非受影响程度不同罢了。
所以,天气预报的准确率,绝对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那么,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是多少呢?
看看官方是怎么说的:中国气象局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3项指标,历史上首次全部超过80%,分别达到87.5%、80.2%和84.4%;台风路径24小时预报误差再创新低,为78公里,继续处于世界最先进水平。
这数据,看着还真是欢欣鼓舞啊。
不过,气象狗拿到这些资料时,第一反应是:真的吗?
然而,这确实是真的。
注意,这些个80%,针对的是24小时预报,而非中长期预报。
反正中长期天气预报的苦头,我是吃够了,每周末写下周天气预报时,逐日的天气预报总是写得很没有把握。
目前,天气预报都是以数值预报模式为基础的。
数值预报,就是把观测到的气象数据,输入有关天气演变过程的流体力学和热力学方程组,以其运算结果,来预测未来一定时段的大气运动状态和天气现象。
预报员会结合自己的预报经验,在数值预报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修正,考虑各方面因素后做出确定性综合预报。
以数值预报模式为基础进行短期预报,由于观测数据相对准确精细,天气变化趋势稳定,相当于以相对确定的内容预测不确定的内容,准确度较高。
而中长期预报,首先要判断大气的运动过程,这个过程不确定性已经很高,再用此不确定性的结果推测不确定的天气情况,预报的准确率必然受到影响。
这也是为啥我们对那些个80%无感的原因吧。
也就是说,24小时预报必须准啊,不准要你何用?只是我们更关心接下来三五天的天气,中长期预报啥时候能准确一点?
下面抖两个内部的小料。
中国气象先生、中央气象台NO1的天气主持人宋英杰说,都说男人不靠谱,都说预报天气的人不靠谱,那么,中国最不靠谱的,就是预报天气的男人。
然后,前两天微博上,@天气预报问大家伙儿,大家觉得天气预报从何而来,选项1、ctrl c后ctrl v,然后调个温度,改个天气现象;2、打牌、抓阄等立体式全方位交叉预报,得出结论;3、先看实况,再看数值模式,各种层面和要素挨个分析,再结合历史气候及自身经验(此处省略一万字),或者和首席预报员讨论半小时,纠结中哆哆嗦嗦地给出结论。齐刷刷的评论选2选2必须选2。
谁在左右天气预报的准确率?
据说,没有一种游戏比天气预报更刺激了,一天颠覆一次预报都有可能,像今年初夏的杭州,有那么几天,每一天的预报都和实况不一样,也是醉了。
官方说法是:“基于现在的科技水平以及对整个大气,甚至对现在整个气候系统的了解程度,决定了天气预报不可能完全准确,这是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所决定的,全世界都是如此。”
宋英杰说,哪怕一万年后,天气预报也不一定能报准。
因为准的标准在水涨船高,20年前只要求知道“明天下雨吗”,现在得精准到具体时间具体区域和具体量级(也就是多大的雨),以及什么时候停。
尤其是,天气预报中的那些疑难杂症,预报准确率嗷嗷叫着往下跌。
以强对流天气为首,这是预报员们最头疼的。
也就是短时间内发生的冰雹、强降雨、强雷电、大风、龙卷风等,它的预报准确率就非常低。
像暴雨预报准确率,我国只有20%左右,老美也不过25%左右。
台湾气象学者俞家忠,是这么形容自己的:“昨天报雨今日晴,预报错了得骂名。今日报晴明日晴,预报对了骂未平。可怜天气预报人,一生被骂上天庭。”
从理论上来说,这个世界上,但凡预测的事情,但凡涉及到未来的事情,没有百分之百的准确,这是客观规律。
那么,是谁在左右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呢?
和别的学科相比,现代天气预报学科还是太嫩了。
别扯古代的甲骨文啊或零星一点气象观测记录,那都只是历史的边角料,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天气预报,只有百余年的历史。
而对于目前世界通用的数值预报方法,我国1955年才开始摸索研究,1969年才正式发布短期数值天气预报。
好吧,我真的不是在为预报员开脱,而是干这行确实不容易,才几十年呢,各种经验啊设备啊都不够完善,他们也确实尽力了,只是玩不过老天爷罢了。
对啊,就是玩不过老天爷,别看这会儿窗外蓝天白云美得很纯粹,背后的大气运动,可要比这幅画面复杂得多,不然,为啥说变脸跟变天一样呢?
就这么跟大家说吧,目前为止,人类对大气运动规律的认识,仍然很有限。
“蝴蝶效应”都听说过了吧,小小蝴蝶都如此彪悍,何况城市热岛、温室效应以及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特征等等对大气的影响,更何况,大气运动本身还存在内在的随机性,想想都很头大。
就像,你用常规套路去试探老天爷,嘿,老天爷偏不按常理出牌,绝对是吃了哑巴亏。
有人说,气象部门不是有很先进的计算机么?
嗯,计算机是很牛逼啊,可数值预报的计算量之大、运算之复杂,也很变态啊,运算起来误差那是避免不了的。
何况,那帮子学大气物理出身的预报员,不是个个都是IT高手啊。
好吧,那卫星、雷达呢?
这些高科技的货,也是有软肋的好嘛。
像极轨气象卫星离地球较近,分辨率较高,但是它不可能目不转睛地观察特定区域,当它在运动中偏离这个区域时,该区域就暂时成为观测的“盲区”,而有些天气现象可能恰巧就在这个时段发生。
然后,预报员就要哭啦。
天气预报只能无限接近完美
我们有个心态,就是:你是吃这行饭的,预报准了那是应该的,预报不准那是水平问题。
然后,这种过高的心理预期就会选择性记忆,准的自动略过,不准的记得很清楚(越是记得清楚的就越是突发性的恶劣天气),尤其是如果工作、出行、旅行时摊上了一两次倒霉天气,记忆就会耿耿于怀。
还有一个情况,在气象监测中,一个观测站的数据要代表一片区域的情况,就像一个老师教的一个班上几十个娃,怎么可能水平都一样啊,可预报出来,某站点说有雨=这一片区域都雨,现实吗?
马路那边的人淋到雨了,说准,更多地方没下雨,就说天气预报不准,这事在日益发展的城市里头,不要太常见啊。
不信?想想自己的朋友圈,A说下雨B说阳光好得很这种事是不是很常见?
那能不能每个街区都设观测站?
你来造啊?
成本太大啦。
总之,天气预报就是一门有局限性的科学,可以无限接近完美,但永远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准确。
声明: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东方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96200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预报准确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