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菁英两个字的设计艺术设计

浅谈日用陶瓷设计的艺术观念-吴江新闻网
浅谈日用陶瓷设计的艺术观念
来源:网络 &&&&& 发布时间: 10:12
& 日用陶瓷是陶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被广泛使用。在生活中.日用陶瓷的造型艺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更愿意在使用日用陶瓷时拥有一种美的享受。日用陶瓷新的亮点在于对细节的处理上,能够使日用陶瓷设计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本文从创新设计的角度论述细节处理的积极意义。日用陶瓷设计细节感的追求。对产品设计追求的角度不同。产品所表现出的形式也各不相同.但设计的目的始终是围绕使用的。
& 陶瓷产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产品.它目的展开。日用陶瓷传统的设计观念,是适应当时手工时代的社会发展,以产定销。信息化革命把世界推进到一个新的设计时代.日用陶瓷设计产品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与挑战。因此,日用陶瓷设计的传统观念必须进行更新,必须补充新的内容,才能建立一个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科学的、系统的设计思想和观念。日用陶瓷的创新设计就是要能动地突破使用功能的制约,改变固有观念,以全新的设计理念表现时代精神。 & 日用陶瓷设计的意义
日用陶瓷由于其功能性的制约。在造型方面并不能进行随心所欲、天马行空的大范围改变,这就要求它在细节的设计上要有更多的斟酌和更好的把握。细节日用陶瓷设计概述的处理和把握是日用陶瓷设计的意义。
& 首先.日用陶瓷产品的细节造型设计是满足功能日用陶瓷在我们的生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需要的有效途径。把握好细节、妥善处理好细节,才能够更好地发挥日用陶瓷的功能效用。细节的精雕细琢与单纯简约的主体形成一种呼应、对比、协调的关系,强化功能需求。在更多情况下,人手与器血接触频繁的使用频率较高,同时具有特定的使用功能及相应的审美形式,其中日用陶瓷更是具有鲜明的形式特点和浓厚的艺术魅力。在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情趣有了很大提高,喜欢新鲜事物。喜欢设计新颖和具有个性特点的产品,在日用陶瓷的选购上也是如此。而日用陶瓷产品的造型设计有其特定的使用人群和环境,在整体的造型功能设计上很难有突破性的创新。所以日用陶瓷要想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就要更注重小细节的处理。达到点睛之笔的效果。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为产品的细节研究和设计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如何让现有产品的造型更为优美、功能更加合理、操作更为舒适。这就需要在细节上下功夫。
& &其次,在追求批量化、标准的进程中.日用陶瓷设计在每一个阶段的发展中都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追求。从最初用以满足生活需要发展到后来对产品个性和情部分成为细节设计的主要部分,例如壶的把手、盖纽、壶口等部位。这些部位是与人进行信息交流的部位。也是设计者设计意图的主要部分。它的细节造型设计能使产品更符合人机,更易于使用。 & &最后,日用陶瓷细节处理对人视觉的作用是很显著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造型的性格,反映出物质材料的特点和工艺技术的方式.在设计过程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设计师通过精彩设计表现产品的个性语言,着力于对产品形式感的追求,标新立异,努力使产品的设计给人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 & 另外,细节造型还具有表达情感、确立产品风格、体现人文关怀、满足审美需求的功能,希望大家有好的建议可以分享。苏州市吴江区松陵小学
热烈祝贺我校语文教研组获评2015年度苏州市吴江区工人先锋号!
按文章标题
按文章内容
当前位置: &
& 学习资料
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录入人:苏州市吴江区松陵小学 &&阅读次数:<font color="#FF&&发布时间: 14:15:20
◇下一篇:
◇上一篇:
Powered by 苏州市吴江区松陵小学
&&&&&&&&&&
&&&&& 首页访问数:1625044 &&&&&&&&&& 总访问数:3666363
Copyright (C) 苏州市吴江区松陵小学 , E-MAIL:
TEL:9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松陵镇中山南路2158号 邮编:215200
&&&&&&&&&&&403 Forbidden
403 Forbidden
nginx/1.2.0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资料】吴江的锡剧艺术_锡剧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931贴子:
【资料】吴江的锡剧艺术收藏
锡剧源于滩簧,是从江浙一带民间小戏发展而成,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它流行于江苏、浙江、皖南和上海一带,曾称为“常锡文戏”,1952年定名为锡剧。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导下,经过“改戏、改制、改人”等一系列工作,锡剧出现了繁荣的景象,涌现了《珍珠塔》、《孟丽君》、《双推磨》、《双珠凤》、《红色的种子》、《红花曲》等代表剧目和姚澄、王兰英、沈佩华、王汉清、王彬彬、梅兰珍、姚梅凤、吴雅童等著名锡剧演员。锡剧成为江苏省具有代表性的剧种,并一跃成为华东三大剧种之一。她以清丽婉转的唱腔,清秀明快的格调,有说有唱、载歌载舞的形式和深厚的乡音土语深为群众喜爱。锡剧在吴江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新中国成立前,其演出场所在戏院、茶园和农村的一些庙会,在松陵地区演出的场所有盛家厍茶馆等。1952年5月,原“苏州市友好联谊锡剧团”迁至吴江,更名为“吴江县友好锡剧团”,演职员48人,姚梅凤任团长,王呆初任副团长。1955年,定名为“吴江县锡剧团”。该团解放前是苏州的一个民间职业剧团。1941年至1949年一直在苏州市阊门外小荒场的金明、易兴两剧院演出。主要演出传统剧目,如《孟丽君》、《顾鼎臣》、《王华买父》等。1949年4月苏州解放后,剧团归属于苏州市文联领导。在庆祝新中国成立的游园会上,当时姚家班的姚梅凤、王呆初等曾演出《贫富恨》、《祝枝山看灯》等。1950年正式建制为“苏州市友好联谊锡剧团”,姚梅凤任团长,王呆初为副团长。1952年5月,剧团参加苏南行政公署民间职业剧团训练。吴江锡剧团演出的剧目是配合形势、宣传中心的大戏、小戏,其中大部分剧目参加了江苏省、苏州市(地区)的比赛、调演。坚持演现代戏是吴江县锡剧团的一大特色。该团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和六七十年代先后排演了现代锡剧《罗汉钱》、《海岛女民兵》、《红色的种子》、《江姐》、《芦荡火种》、《智取威虎山》、《红灯记》、《平原作战》等,还曾创作排演了《大年夜》、《几粒谷》等数十部短小精悍、雅俗共赏、和时代节拍、演新人新事、合群众口味的现代戏。剧团曾分三个分队,演出《山鹰》、《一百分不算满意》、《芦花荡》、《半篮花生》、《旅馆民兵》、《野马追》等十几个现代锡剧。《大年夜》曾由中央电台向台湾播放。日,《人民日报》刊登题为《演员同农民兄弟心连心——介绍吴江县锡剧团》的文章。日,《新华日报》刊登题为《吴江锡剧团十年如一日为农民演好戏》的文章,并刊发社论《为农民演一辈子好戏——赞吴江县锡剧团》。1965年10月,《人民画报》刊登介绍吴江县锡剧团的图片消息——《上山下乡十三年》。日,《人民日报》刊登题为《为农民演一辈子好戏——吴江县锡剧团坚持下乡十三年》的文章。同日,该报刊发“文艺短评”——《做送戏下乡的有心人》,并刊发吴江县锡剧团在湖浜公社演出《大年夜》的照片。吴江县锡剧团曾被文化部评为全国文艺剧团的八面红旗之一。“文化大革命”期间,演出一度停止,演员改行。1977年后,恢复演出,一度相当红火。《小刀会》在上海曹杨剧场连续演出两个多月,场场客满。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周巍峙三次到吴江观看《三请樊梨花》、《风雨江南》并接见演员。剧团还走出国门,演出了《阿必大回娘家》、《三请樊梨花》、《双推磨》、《孟丽君》等。随着文艺活动多元化,1985年8月,吴江县锡剧团“保留建制,人员分流”。在几十年的演出中,吴江锡剧团在演、编、导等方面上出现了不少人才。姚梅凤,女,原名张梅凤,江苏武进人,生于1922年,1936年师从姚家兰学艺,攻锡剧旦行。从艺五十年,造诣颇深,《三请樊梨花》为其代表作,女主角樊梨花七十二个“为你冤家薛丁山”唱腔自成一格,被收入《中国音乐集成》。她主演的《卫生干事》一剧,获1954年华东地区戏曲会演演员二等奖,主演《初请樊梨花》、《归来》获1956年苏州地区戏曲会演优秀演员奖。1960年,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1964年,出席全国剧团团长会议。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省劳动模范、省三八红旗手,有文章誉她为“水乡一枝梅”。 日,《江南晚报》刊登题为《姚梅凤与大陆调》的文章,例证她是首先引进锡剧常用曲调——大陆调的人选。王小坤,男,江苏金坛人,1947年生,1965年毕业于江苏省戏剧学校锡剧科,即分配于吴江县锡剧团。1983年,结业于江苏省锡剧优秀青年演员进修班。他多年担任吴江锡剧团的主要演员,1986年调入江苏省锡剧团。在许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他塑造了《玲珑女》中的海瑞、《南归记》中的王志溶、《玉蜻蜓》中的张国勋、《酒葫芦》中的酒葫芦等众多形象。在第二届中国艺术节中,他演出了折子戏《拔兰花》获优秀演员奖;在江苏电视台“双达杯”大奖赛中,他的一折《小刀会》获优秀表演奖;在“太湖之夏”锡剧流派演唱会上,他演唱的“灯赋”近百句唱句一气呵成,博得满堂彩。中央电视台十一频道的“名段欣赏”中,又播放了他表演的“跌雪”、“生死碑”选段。王锦云,女,1958年考入吴江县锡剧团,后在苏州专区戏曲学校深造,1962年毕业分配至苏州地区锡剧团,她扮相俊美,嗓音甜润,唱做俱佳,她主演的《大年夜》、《唐伯虎点秋香》、《黛诺》都获得观众赞赏。1964年参加省会演、1965年参加省青年会演及华东地区戏曲会演主演《双推磨》、《司马迁》均获优秀演员奖,被评为国家二级演员。骆黎明,男,吴江黎里人,1947年生,曾任吴江县锡剧团演员、编剧、团长,先后创作了《魏征拜相》、《将军媒》、《两只摇篮》等30多个剧本,多次在省、地(市)、县获奖。转业后,仍对锡剧有着执着的追求,多次参加苏州市锡剧创作研讨会,并用业余时间创作了八场新编历史剧《法台恨》,荣获苏州市戏剧文学奖。陈坚,1958年考入吴江县锡剧团,曾扮演《宝莲灯》中的沉香、《三请樊梨花》中的薛应龙等角色,后进苏州专区戏曲学校深造,1962年毕业分配至苏州地区锡剧团任演员,后改任导演,导演了《玉蜻蜓后传》、《三篙恨》、《哑女告状》、《一代巨商》等多部大戏,被评为国家二级导演。许龙生,男,苏州人,1939年生,1954年进入吴江县锡剧团学艺,1958年转为编剧、导演工作,自此集编、导、演于一身。主要编、导作品有大型现代锡剧《打倒洋权威》、《双季开花》、《刘胡兰》、《试金石》等,小型现代锡剧《大年夜》、《葡萄熟了的时候》、《新忧》、《无形的锁链》等。表演方面专攻反角,如《十五贯》中的“娄阿鼠”、《八女颂》中的“刘黑脸”、《智取威虎山》中的“栾平”、《红灯记》中的“鸠山”等。朱琦,女,无锡人,1938年生,1958年进江苏省戏校学习,1960年参加“苏州专区现代戏创作会演”,演《双季花开》中的“金花”一角,获“演员奖”,1961年参加“江苏省戏曲青年演员会演”,演《嫁媳》中的“媳妇”,获“优秀青年演员奖”。她与王小坤、杨惠兴一起为吴江锡剧团保留戏目《三请樊梨花》的第二代演员,另尝演《孟丽君》中的“孟丽君”、《十五贯》中的“苏戌娟”、《恩仇记》中的“卜巧珍”、《红色的种子》中的“华小凤”、《八女颂》中的“胡秀芝”、《沙家浜》中的“沙奶奶”等。高玉英,女,1947年生,江苏常熟人,1960年考入常熟艺术学校,后转入苏州地区戏曲学校,1961年进吴江县锡剧团,1962年参加苏州地区戏曲会演,获优秀青年演员奖,后被评为“六好演员”。她扮相秀美,嗓音亮丽,起腔运腔流畅自如,吐字清晰,感情富于变化,具有柔中带刚、刚柔相济的特点。她与盛连荣一起为吴江锡剧团保留戏目《三请樊梨花》的第三代演员。另在舞台上曾塑造了陈翠娥(《珍珠塔》)、周秀英(《小刀会》)、江姐、刘胡兰、李铁梅、阿庆嫂、小常宝等角色。周晓明,男,江苏无锡人,1939年生,1956年进吴江县锡剧团学艺。曾任吴江县锡剧团副团长,吴江县戏剧家协会副理事长。1981年选送江苏省戏校编导进修班学习,结业后担任剧团编导。主演过《三请樊梨花》、《顾鼎臣》、《宝莲灯》、《金玉奴》、《十五贯》、《沙家浜》等;导演过《小刀会》、《光荣的减产主任》、《何文秀》、《王老虎抢亲》、《孟姜女》等;编导过《两只摇篮》、《特邀代表》、《五姑娘》、《哑女告状》等。1986年,由苏州市人民政府授予“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显著贡献”荣誉证书。陈月良,男,吴江震泽人,1956年生,曾任吴江市戏剧家协会理事长。1971年进吴江县锡剧团学艺。他具有一副高吭嘹亮、音色圆润的好嗓子,十数年间出演过“老生”角色数十个,其中包括《顾鼎臣》中的顾鼎臣、《魏征拜相》中的“房玄龄”、《小刀会》中的“刘丽川”、《双女告状》中的“巡按大人”等。他因演艺工作成绩突出,1982年荣获吴江县人民政府记功一次。
非常怀念当年的吴江县锡剧团,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是她最辉煌的时期。文革结束恢复演出后,也曾经红火过一段时间。演员除了上面提到的几位,老一辈还有陆新、马明忠、严仁荣、仲青、鲍毅等。较有影响的还有陈菊媛、黄凤珍、宋夏兰、姚玉珍、秦惠琴、柳影、金永华、陶国宏、江楠青以及后来的青年演员凌云、赵玉华等。
通过各位老师又学到更多锡剧知识
新编锡剧《五姑娘》吴江人民剧院上演
新编锡剧《五姑娘》联排获好评[]3月23日,由吴江区文广新局、吴江区公共文化艺术中心主办的,吴江区艺术团、吴江区三友锡剧团演出的新编锡剧《五姑娘》在吴江区人民剧院进行了首次带观众联排。该剧根据长篇芦墟山歌《五姑娘》改编,讲述了19世纪初吴江芦墟长工徐阿天和农村大户小姐五姑娘的凄美爱情故事。排演达到了预期效果,现场观众掌声不断,众多观众看完后纷纷表示期待该剧的正式演出。不少热情的观众对该剧提出了积极、有益的建议,在后续的排练中将不断吸收观众的意见建议,对剧本进行再加工。今年,吴江区公共文化艺术中心以区艺术团为平台,努力探索文艺精品创作“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新模式,推进社会力量参与,新编锡剧《五姑娘》正是对吴江文艺精品创作社会化运作的有效探索。下一步,剧组将认真打磨该剧,争取新编六幕锡剧《五姑娘》早日与观众正式见面。
舜湖锡韵[ 来源: 衡悦社区│ 作者:杨传泳 │ 时间: 9:17:12]
盛泽镇民间戏曲活动历史悠久,剧种较多,常盛不衰,历久弥新,在江南乡镇中颇具影响,故盛泽镇被评为苏州市“戏曲之乡”是当之无愧的。
盛泽的业余戏曲社团各具特色,舜湖逸社有80年历史,越剧社团阵营强大,沪剧分会深得上海沪剧界的传艺,锡剧分会起步虽晚,但基础较好,为舜湖戏曲界后起之秀。
锡剧,发轫于清代乾隆至嘉庆年间的常锡滩簧,解放后流传至长三角。老一辈的盛泽人,对它并不陌生,锡剧戏曲片《双珠凤》、《红色的种子》、《红花曲》记忆犹新,《双推磨》的曲调风靡一时,被誉为“太湖一枝梅”的吴江锡剧团有口皆碑,锡剧名家姚澄、王彬彬、梅兰珍、王兰英以及近年来盛演出的“锡剧王子”周东亮在锡剧爱好者中耳熟能详,吴江的姚梅凤、王小坤亦拥有不少粉丝。总之,锡剧语言质朴易懂,曲调柔和轻快,音乐富有江南水乡特色,深为盛泽人喜爱,拥有一批锡剧戏迷,戏迷们为锡剧的传承与传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业余文工团便上演了锡剧《双推磨》。舜湖逸社创始人之一的孔一也,参与嘉兴锡剧团的组建直至退休。现为舜湖诗社的骆黎明,江苏戏剧家协会会员,曾任吴江锡剧团的编剧、团长,创作了《魏征拜相》、《将军媒》、《法台恨》及《两只摇篮》、《芦花荡》等30多个大小戏剧本。盛泽文化站前站长单志良,创作的小戏《牛郎中》更是提高了吴江锡剧的知名度。据他回忆,县里举办基层文工团创作小戏汇演,他便以其从事兽医的亲戚为原型写成小戏,交予新华丝织厂文工团以《年夜饭》为剧名演出,取得良好效果。后经吴江锡剧团专业人员丰富提高,改名为《大年夜》演出。经层层选拔,成为代表江苏省赴华东现代戏曲汇演的4个参演剧目之一,并被评为优秀剧目,编入《华东戏曲丛刊》。
在群众广泛参与的基础上,1997年由凌连祥、陶国宏、朱根木、陆寿康等人发起成立盛泽戏协锡剧分会,会员达20万余人,原吴江锡剧团演员成为分会骨干,生旦净末丑,行当俱全。肇始时,他们白手起家,凌朱等人垫资近二万元,购置戏装和音响设备,并积极排练。仅化两个月,就打响“第一炮”,排好全本《珍珠塔》,紧接着又排演了《孟姜女》、《珍珠塔后传》、《寻儿记》等全剧以及《双推磨》、《拔兰花》等经典小戏,他们坚持送戏下乡,进社区演出,每逢小满戏和丝绸文化节,均登台亮相,大显身手,那娴熟的技艺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珍珠塔》中陈翠娥在“赠塔”时,千叮万嘱,情真意切,十分动人;方卿在“跌雪”中踉跄前行,单提、虎跳前扑,表现深厚的武功。《孟姜女》中“十二月花名”唱段催人泪下;关官神态惟妙惟肖,令人忍俊不禁。
锡剧分会会员们苦练基本功,艺技日臻完善,2011年被授予“吴江市优秀戏曲团队”称号。拉二胡的朱根木、拉主胡的朱慧以及小晨琦祖孙三代,痴迷锡剧,传为佳话,吴江电视台对此作了专访报道。陶江在2007年吴江市第三届戏曲艺术节中荣获个人演唱一等奖。邵金玉在吴江戏曲票友大赛中获二等奖。现任盛泽镇戏曲协会会长的陶国宏,系江苏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嗓音高亢洪亮,戏路较宽。曾客串京剧,饰演威武英俊策马扬鞭的杨子荣,与镇中心小学的“京韵”小演员们同台演出;扮演刁德一,阴险狡诈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他在2006年第8届“和平杯”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江苏赛区选拔赛上获优秀演唱奖。在锡剧演唱中更是频频获奖:2004年在江苏赛戏曲票友大赛中获锡剧“十佳票友”大奖。年逾半百的他风采依旧,2009年至2011年3年间年年在苏州市戏曲大赛荣获二等奖或银奖,2012年成为吴江非遗项目小满戏代表性传承人。
吴江区戏曲艺术节戏曲票友电视大奖赛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设计老友两个字的写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