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别称的别称叫什么

大同的别称是什么?_百度知道
大同的别称是什么?
  大同的别称是“凤凰城”和“中国煤都”。  大同是山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山西省第二大城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黄土高原东北边缘。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为我国当代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距北京380公里。在历史上大同曾为三代京华、准格尔新兴能源区与京津唐发达工业区的中点、南郊区。大同市现辖四区七县、同蒲两大铁路的交汇点,2283个村。今日的大同、两朝重镇,实为首都之屏障,被誉为“北方锁钥”,既防外来侵略又保京师安危,在清代以前无不派名将镇守、新荣区,37个街道、冀、湖东两片组成、全晋北方之门户,其中城镇人口154,东望河北,北邻内蒙、阳高县,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至2007年底全市总人口314、广灵县大同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居神府,南离太原市352公里、左云县、灵丘县、内蒙之咽喉要道.07万,由城南、天镇县,由市政府直接领导,下辖154个乡镇,且扼晋、大同县.2平方公里。为省级开发区。1992年经省政府批准建立大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大秦铁路的起点,是京包,总规划面积8、矿区、浑源县,即城区
别称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东北地区有关东、关外之别称,这里的“关”是指(&&&&)
D.大兴安岭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帖子来自:
发布:1天前
浏览:120&&&
东北三省:日-24日漠河北极村+象牙山+呼伦贝尔+满洲里+长白山+大兴安岭+大连海洋公园-15日自由行
东北三省:日-24日漠河北极村+象牙山+呼伦贝尔+满洲里+长白山+大兴安岭+大连海洋公园-15日自由行&驴友圈-带你找北喽。。。中国最北部-北极村不见不散。&& && &&身为父母,暑期假日里带孩子来一次亲子游,是一次意义非凡的家庭之旅,是一次奇妙无穷的游学历程,是一次美的享受,也是一次培养浩然气质、滋养心灵的生命之旅。但是亲子游的要求比一般的纯休闲度假或探秘寻奇的旅行要求要高,除了旅行常谈的硬件之外,更重要有三个方面都要考虑到:安全当然是第一位的,尤其是孩子们的安全;其次就是孩子和大人们都要各得其所,大人能够放松度假、小孩也能玩得开心;最后,要是还能让孩子们在旅行中学习和体验更多的文化,接受知识,那就是完美的亲子游度假计划了。线路特色:& && & 1.本行程不走旅行社常规线路,我们将深入草原腹地,领略呼伦贝尔大草原最真实的魅力:草原、湿地、森林、湖泊、河流、边境口岸、CCTV魅力名镇、俄罗斯后裔乡村、游牧老乡......& && & 2.由于“草原美景在路上”,为满足驴友们的观赏和拍摄需要,行程所用车辆会根据驴友的要求随停随走,真正不让您错过草原的每一寸美丽景色。& && & 3.本行程终点站:北极村-北极村随意一个地方,都可以说是中国最北,最北的邮局、最北的小学、最北的乡政府、最北的哨所……甚至还有最北的厕所。是全国观赏北极光和极昼胜景的最佳之处,每当夏至前后,这时有近20小时可以看到太阳,素有:不夜城,之说。& && & 4.本行程承诺:无购物,无隐性消费,不以人工景点为主,让你的感官和驴友圈一起赴一场饕餮盛宴把!&&行程简要(最终以出行计划表为准):1.临沂-天津-秦皇岛-北戴河(宿)& & &北戴河,这里有美丽的沙滩和凉爽的气候,是中国最著名的避暑、疗养胜地。 这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背靠树木葱郁的联峰山,自然环境优美,与北京,天津,秦皇岛,兴城,葫芦岛构成一条黄金旅游带,北戴河处于旅游带的节点。&2.北戴河-沈阳-象牙山(乡村爱情拍摄地)(宿)& & 象牙山风景区,为电视连续剧《乡村爱情1》、《乡村爱情2》、《乡村爱情故事》的拍摄主景地,随着电视剧在全国的热播,年接待游客达50万人次。让我们跟随驴友圈的脚步,一起感受下大脚超市,赵四家,刘能家和整个东北的人文风情。3.象牙山-长春-齐齐哈尔(宿)& &&齐齐哈尔,别称鹤城、卜奎。是黑龙江省下辖地级市,也是黑龙江省省域副中心城市,位于黑龙江省西部。“齐齐哈尔”源自达斡尔语,是“边疆”或“天然牧场”之意。4.齐齐哈尔-金帐汗-满洲里(宿)&&& & 早饭后,由齐齐哈尔出发,预计下午达到老舍笔下的“天下第一曲水”—莫尔格勒河,这里同时也是金帐汗景区的所在地,拜祭蒙古族敖包是这里的传统仪式;金帐汗是成吉思汗大营的浓缩版,在这里眺望着弯弯曲曲的“天下第一曲水”,漫步在蒙古包和敖包之间,仿佛时间都停了下来。离开金帐汗,草原的视野渐渐开阔,一路边走边玩,纯净的天空和遍地的牛羊会将给你不小的震撼。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 & 傍晚,我们终于到了著名的边境口岸—满洲里。满洲里是一个充满了俄罗斯风情的小城,市面上几乎所有的门店和路标都是双语的,相传在这里卖报纸的阿姨都会流利的俄语。随处可以看到俄罗斯牌照的车辆以及陌生的俄罗斯面孔,在满洲里,在步行街上欣赏夜景是一种享受。5.满洲里—国门—套娃广场—呼伦湖-黑山头-额尔古纳(宿)& & 早饭过后,我们要好好游览这座充满了异域风情的满洲里了。首先我们要去的是中国最大的边境国门,参观经典的火车头广场,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遗址,战斗机广场等,还能通过第五代国门眺望对面的俄罗斯国门。& & 参观完国门后,驱车赶往套娃广场,这里的套娃是吉尼斯记录的保持者,具有蒙、汉、饿三种民族风情。中午到达呼伦湖——她与“贝尔湖”是姐妹湖,呼伦贝尔也由此二湖的名字而来。呼伦湖绵延两千多平方公里,碧波荡漾,好似一块明珠镶嵌在呼伦贝尔草原之上。6.额尔古纳—莫尔格勒河—室韦(宿)& & 早餐我们将在额尔古纳市的小吃一条街解决。饭后前往,根河湿地被誉为亚洲最大最美的湿地,这里是候鸟的栖息地,也是自然馈赠的大氧吧,跟着领队无尘一起感受“亚洲第一湿地”的壮美吧。然后奔赴CCTV魅力名镇—室韦,这里是唯一的俄罗斯后裔民族的聚居地,异域感的民风民情会感染你,在去室韦的路上不但有美丽的草原风光,而且路过额尔古纳河,美丽的得尔布耳河,白桦林,今天的沿途风景是草原与森林的PK!7.室韦—中俄友谊桥—漠河县(宿)& & 早饭过后,驱车来到中俄边境口岸,参观中俄友谊大桥,隔着额尔古纳河眺望对面的俄罗斯,俄罗斯的村镇依稀可见,想看俄罗斯帅哥和美女的可以举起望远镜了。参观完以后,今天将赶到漠河县,一路上行车时间较长。8.漠河县-北极村(宿)& & 北极村原名漠河村,早在1860年(清咸丰十年)这里就有人居住1888年吉林知府李金镛奉命到漠河开办金矿,漠河村进入繁盛时期,由此成了黄金之路,漠河村设为三十站;北极村在祖国版图上有着不可比拟的地缘优势,是祖国北部“天涯”,如果把中国地图比作一只金鸡,北极村就在金鸡冠的顶尖上,素有“不夜城”之称,是全国观赏北极光和白夜奇景的最佳之处。9.北极村-漠河-塔河(宿)& &&&塔河县鄂伦春族是全国六小民族之一,自1953年结束游猎生活下山定居,现已60余年。10.塔河-齐齐哈尔(宿)& &齐齐哈尔为黑龙江省下辖市,“齐齐哈尔”源自达斡尔语,是“边疆”或“天然牧场”之意。因世界珍禽丹顶鹤在此栖息,又名鹤城。& &齐齐哈尔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齐齐哈尔城始建于1125年,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清康熙38年起作为黑龙江省省城,长达255年之久,以&扼四达之要冲、为诸城之都会&的紧要之地闻名遐迩,是一座历史底蕴深厚、地域文化纷呈的北疆边陲重镇。11.齐齐哈尔-长春-二道白河(宿)& & 二道白河镇地处长白山脚下,素有“长白山第一镇”之美称,距长白山核心景观35公里,距双目峰边境65公里,是进出长白山的门户。当地的朝鲜烤肉,狗肉,牛肉火锅,烤串等是很不错的哦。晚餐后就可以自行返回酒店休息了。12.二道白河-长白山-二道白河(宿)长白山景区休闲一日游& & 长白山北坡景区包括长白山天池、长白山瀑布、小天池、地下森林、乘槎河、绿渊潭等景点,其中绿渊潭是景区内唯一供应餐饮的地方。游览长白山北坡景区各景点没有固定的顺序,各根据天气等因素自己安排,全程游览约需5-6小时。13.二道白河-通化-丹东(宿)& & 丹东被誉为“中国最大最美的边境城市” ,是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是一个经历抗美援朝战火洗礼的“英雄城市”。& & 丹东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9℃,是中国东北地区最温暖最湿润的地方之一,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之一,获选为“中国十大养老胜地”之一。14.丹东-大连(宿)& & 到达大连后,可以游览老虎滩海洋公园和大连森林动物园,也可以选择自由活动。15.大连-临沂& & 早餐后,由大连集体乘船直达烟台,然后返回大美临沂。活动圆满结束!【活动地点】:临沂-哈尔滨-呼伦贝尔-满洲里-大兴安岭-漠河-北极村-长白山-大连-临沂【活动时间】:日--8月24日【活动强度】:★★☆☆☆【危险指数】:★★☆☆☆【风景指数】:★★★★☆【趣味指数】:★★★★★【集合地点】:兰山区金四路与沂州路交汇西20米路南-驴友圈户外装备店门前。【出行时间】:日04点,集合出发。过时不候。【人数限制】:8人(名额有限,满员截止)【座位安排】:按报名先后顺序登车选座。【出行方式】:驴友圈俱乐部-活动专用商务车。【住宿洗澡】:农家或者快捷酒店。【费& & 用】:3000元(含往返车费。其他船费、食宿、门票等自理)【门票提醒】:建议带上记者证、导游证、皈依证、军官证、伤残军人证、学生证等证件。【乘车距离】:10000公里左右【出行领队】:无尘【报名方式】:电话和网上报名为基础、以缴费为准。跟贴报名留下手机或微信号,领队会加你。【费用交至】:& && &1.临沂市兰山区沂州路和金四路交汇处(临商银行西邻)驴友圈户外店。& && &2.活动费用也可通过银行账号或支付宝进行转账,请保留好银行小票或记录并电话告知领队。& && && &农业银行:00,1, 卡名:*连杰。& && && &工商银行:08,9356,卡名:*连杰。& && &&&支付宝:,卡名:*连杰。【截止时间】:日或满员为止。【行前准备】1.衣服:沿途温差大,建议携带夏季和秋季衣服。2.防晒用品:高原紫外线极强,带上防晒霜、润唇膏、墨镜和有沿帽以免灼伤皮肤和眼睛。  3.相机及相关电子数码产品,请带好充电器4.身-份-证。5.旅行包:预备一个背包,45L以下,严禁携带旅行箱,小包装贵重物品随身携带。  【活动规则】& && && && & 驴友圈自备车辆,全程车辆跟随,食宿自由,不强制安排,原则就是自由随意,不赶时间,把沿途最美的、最有特色的元素融入行程,风景好的地方尽量多停留,时间由大家掌控。【特别说明】:1、领队有权力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行程安排!删减或者增加景点。2、因个人原因中途退出活动的驴友,一律不退还所有费用。个人安全和费用自行承担。3、所有市区内活动,车辆不随行,自行选择交通工具,选定住处后,如因个人原因选择其它地方,车不随行可自行前往且按时到达集合地点。4、缴纳费用,即正式报名,由于个人原因没有及时到达集合地点的,扣除一切和车有关的所有费用。【免责声明】:1、如遇人力不可抗拒因素,如塌方、路阻、车辆故障,当地政府行为等造成行程延误,或不能完成行程的,驴友圈不承担赔偿责任,由此产生的超支费用由参与者自理;2、活动是在参与者自愿参加与退出、风险与责任自负的原则上组成的,户外活动存在很多不可预见的危险,道路行驶、旅游过程、食宿、自身身体健康、自然灾害等等,均有可能造成对自己生命财产的伤害和损失,一但出现事故,活动中任何非事故当事人将不承担事故任何责任,但有互相援助的义务。活动的组织者应当积极主动的组织实施救援工作,对事故本身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驴友圈俱乐部不承担任何民事责任;【郑重声明】:1、‘驴友圈’商标已注册,未经书面允许,严禁任何单位及个人非法仿冒、抄袭,其专用权受国家法律保护,违者必究!2、驴友圈法律顾问:山东宇正律师事务所--薛启刚[律师] 法律咨询:.3、专业承接各种团队出行,可独立成团,可私人订制,您只需一个电话,其余的工作,我们来完成。相信品牌的力量!&东北三省的别称叫什么_百度知道
东北三省的别称叫什么
东北三省的别称: 简称东三省,俗称关东。位于山海关以东以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三市一盟。黑龙江省位于中国最东北部,中国国土的北端与东端均位于省境。因省境东北有黑龙江而得名,简称黑。吉林省简称“吉”,省会长春市。辽宁省,简称“辽”,省会沈阳,别名共和国长子、东方鲁尔。辽宁是中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是全国工业门类较为齐全的省份之一,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沿海省份之一,也是中国近代开埠最早的省份之一,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新中国工业崛起的摇篮,被誉为“共和国长子”、“东方鲁尔”。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北三省-东北三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三市一盟,包括辽宁。位于山海关以东以北,俗称关东
来自团队:
别称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关东(中国的关东)_百度百科
?中国的关东
(中国的关东)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三国指以东的。中,,等18路诸侯伐时,自称关东联军。
关东基本信息
秦、汉、三国时期的关东
三国演义书 第六回 焚金阙行凶 匿玉玺背约
卓曰:“关东贼起,天下播乱。长安有崤函之险;更近陇右,木石砖瓦,克日可办,宫室营造,不须月余。
袁绍见众人各自分散,就领兵拔寨,离洛阳,投关东去了。
秦、汉时期:函谷关以东。
关东出相,关西出将。指函谷关以东的地区多出宰相,函谷关以西的地区多出将帅。典出《晋书·姚兴载记》。时普遍用地处崤山谷地的函谷关作为区分东、西两大地域的界标,分别称关东、关西。
以上等等表明秦汉关东由来
关东现状关东
今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的(蒙东源于关东),地处
中国东北方,自古以来,就泛称“东北”,而明以后又俗称“关东”,清朝后又称之为满洲东三省。直到当代仍在民间盛行。历代对关东行政区划不一,名称种种,而形成一具有特色的区域文化,却是经历了千百年的沧海之变,最终跻身于中华民族文化之林,成为它的不可分的一部分。
关东历史演变
历史是最可靠的见证。不妨从历史的源头说起[1]
自有文字时起,东北作为一个地区就已载入典籍。最早把东北载入典籍,当推《·》,把远古中国划分〃〃,其中〃〃,已涵盖今辽宁省西部地区;〃〃则把今辽宁南冀部主要是辽东半岛置于州的辖境之内。相传〃九州〃为禹治水后所设,而舜又析〃九州〃为〃十二州〃,其中分州〃东北〃为,即辽宁北镇以西地区简称辽西;分青州〃东北〃为,即今北镇以东地区称辽东。辽西东之分,大抵以今为限隔。除《禹贡》,还有《·释地》、《·》及《·有始览》等书,都做了相类似的记载。其实,所谓〃九州〃、〃〃之设,不过是春秋战国之际或稍晚时文化人把远古时代的理想化,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地理概念。因为尧舜禹三代还不具备形成国家的条件,自然也就不会有〃州〃的行政区划与设置。尽管如此,至少在春秋战国之际,在人们的地理概念中,已把今辽宁省境分别概括在冀州、青州、幽州、营州的辖境之内。此四州之设,并不包括今吉林与黑龙江两省之地,仅以方位〃东北〃指称今辽宁省地。[2]
关东春秋战国时期
考之史,春秋以前,尚未在设制,仅以边疆民族朝贡来确认其土地与居民同中原王朝的政治隶属关系。据《·》载:早在舜时,北方朝贡的民族有〃山戎、北发、息慎〃。息慎即肃慎,在尧舜时代就居住在白山黑水之间。所以,周继承了尧舜时的遗产,称:〃隶慎、燕、毫,吾北土也。〃周时,肃慎继续朝贡,孔子曾亲眼见过其贡品――楛矢石砮,并为陈国惠公做了鉴定。《·大荒北经》也有关于肃慎的记载〃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不咸即今,肃慎族居于长白山地区又得到了确证。[2]
以上所证,已超出冀州等四州的地理概念,把它扩展至白山黑水即相当今之吉林、黑龙江两省之境。此时,因无明确的行政区划,仍以方位〃东北〃代称本地区,同时,又把民族作为地区的代名称。
东北正式有了本区域名称,是到了战国时期,与在此设郡联系在一起。燕国处北方,经常遭到强敌东胡的内侵。昭王时,始筑长城,几乎把现今辽宁省全境括在长城以内,设郡以辖其地。据《史记·》载记甚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辽西与辽东两郡及的部分均在今辽宁省境。襄平即今辽宁省辽阳市,就是当时辽东郡的首府。这是有史以来,首次在辽宁也是在东北地区建制设郡。自此,辽即成了今辽宁地区的代名称,历代相沿不变。有时也把辽泛指为东北地区,但它真正含义,还是限指辽宁地区。[2]
关东秦朝时期
秦结束了战国长期纷争的局面,第一次实现了大统一。为防御匈奴,集燕、之大成,将各段长城连为一体,如《史记·》说:〃因地形,用险制塞,起,至辽东,延袤万余里。〃辽东段长城,基本沿袭的走向,仍把辽宁大部划入长城的藩篱之内,所置辽东、辽西与右北平三郡,是对燕制的承袭和进一步完善。[2]
关东两汉时期
两汉时期,继承燕、秦之制,除仍设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郡,前汉时增设苍海郡、玄菟郡、、临屯郡、真番郡。这些郡都设于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公元前87年),其中,苍海郡仅设2年即废,至汉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将真番、临屯两郡分别归并到玄菟郡、乐浪郡。这些郡已把今流域、图们江流域,相当于今吉林省及接近黑龙江省地区,置于辖境之内,特别是把今朝鲜也分其地为四郡,归为汉的统一管辖之下。这表明,两汉时对关东的行政管辖进一步扩大了。以后,历朝不断扩大管辖范围,郡县州道设置也越来越多。随着郡县制的巩固和完善,自然也促进了东北区域的最后形成。
就地区名称而言,自秦汉以来,直至明中叶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可以涵盖今三省地区的总名称,惟辽东、辽西两郡之名沿用已久,以辽概指今辽宁而已。前述〃东北〃只具方位含义,而燕秦以后,逐步在今三省分设郡县,但汉人与各少数民族不同处,行政区划各异,就是说,尚未统一起来,也就难用一个名称涵盖全地区。作为一个地区,必然在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活习俗诸方面形成大致的同一性,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而名称不过是对历史发展的一个界定。我们看到,从远古以〃东北〃方位泛指,再演变到具体的辽东、辽西,实际是一个地区的两部分,故后人合辽东西统称今辽宁省地为〃辽〃。这又与行政区划建制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就是说,没有行政区划就无法形成一个具有同一性的区域。[2]
关东魏晋南北朝时期
燕国在今辽宁设郡,对东北区域的形成来说,无疑具有开创意义。秦汉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在东北的行政区划,基本沿袭秦汉的设置,推行郡县制。这些郡县(州),都设置在今辽宁省境及朝鲜部分地区,而不及吉林和黑龙江省。对生活在现今吉黑两省与今内蒙古东部的东夷各族、鲜卑、乌桓等民族,另设东夷校尉、护鲜卑校尉、护乌桓尉等管辖。这些民族同中原王朝保持着朝贡关系,维持着安定的局面。[2]
关东隋唐时期
从隋唐,中经辽金至元,约700多年,是东北区域形成与发展时期,突出表现,就是中原王朝对东北的行政区划,从原有的南部向北部即吉黑两省发展,并使全地区的行政区划完善起来,从而建立了中原王朝对全地区的统治,特别是少数民族建立的辽金元三代王朝,对全地区的发展尤有特殊的意义。
隋存在时间不过30多年,对东北的建树不明显,仅设北平郡与辽西郡,其辖境从今河北省东北部至今辽宁西部地区。因为处于战争状态,隋对东北的行政管辖有限,高句丽没灭,而它自身却短命身亡。唐继其后,国力迅速强大,最终灭亡了高句丽,而且把行政建置推进至黑龙江流域,开创了区域发展的新时代。
高句丽是在总章元年(668年)被灭掉的。当年十二月,唐即设,恢复中央对辽东的行政管辖。不仅如此,而且将府治设在平壤,以北、东达的今朝鲜北部疆土归入中国的版图,置于安东都护府的管辖之下。但这种局面未能持续多久,随着府治的不断内迁,辖境也渐渐缩小。上元三年(676年),将府治自平壤迁至今辽阳市旧城,再迁至新城(今辽宁高尔山山城),以后,又迁至幽州、平州、,直至迁到辽西故城,亦即隋朝的辽西郡,约当今辽宁大凌河东王民屯附近。安东都护府治的屡次内迁,最重大的一个后果,就是放弃了中国应领有的今朝鲜北部的疆土,退回到汉魏时辽东郡的辖境,沿袭了唐以前历代对这一地区的管辖权。[2]
在今辽宁西部地区,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及流域,是契丹人聚居之地。唐朝在这里分设营州都督府与松漠都督府,其下各设所属契丹州,共有17个。严格地说,在契丹聚居地设置行政管理机构,实始于唐,表明契丹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已进入中华民族的行列,同时,也与东北区域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
在奚族居住的老哈河流域,设;在霫族居住的今西拉木伦河以北,至以南的广大地区,分置真颜州、居延州,今属内蒙乌珠穆沁旗一带。而在室韦诸部落居住区所设行政机构已深入到今黑龙江省腹部。据考定,室韦部落的主要居住区是在流域。约至唐中后期,在这一地区设室韦都督。尤有重大意义的是,唐自建国初,至中期,先后在黑龙江流域靺鞨人的居住区设置管辖机构。举其要者,如,著名的,即设在黑龙江下游所在地区;忽汗州都督府设在今俄国滨海地区东南的沿海一带。当建立后,其国王受唐朝敕封为,成为唐管辖下的政权。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大,共建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原黑水都督府所辖之地,直至辽东地区都并归为它的属下。
唐统治时期,特别是灭亡高句丽以后,在已有的建制基础上,对今东北三省包括吉黑两省西部的内蒙部分地区,全面进行政治建制,系统而完备,远远超过了唐以前历代建制规模和水平。后虽归并于渤海国治下,却仍然是唐代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唐代对今东北地区大规模的政治建制,有力地促进了本区域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共同发展。尽管如此此时尚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名称,就是说,还没有一个可以涵盖今三省的区域名称。
这种情况,到了辽统一北方的时期,人们的地理概念有了新的变化,就是将今三省看作是一个大区域。这从辽代的军政建制得到了充分地反应。据《·兵卫志》载,分〃东北路招讨司、东北路统军司、东北路女直兵马司〃,各统所辖诸民族军政。其《百官志》又有〃长春路诸司,控制东北诸国〃的说法。显然,在辽代已把地理方位——东北,引用为建制名称,并得到了广泛地应用。金代继承了辽代的习惯用法,仍以〃东北路〃设官职和机构。实际上,辽金两代已把相当现今东北地区看成是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域,故其军政机构皆以〃东北〃名之。比起建制虽属完备而名称各异的唐代,的确是一个进步。这它表明,辽金人已把同处一个地理方位的今辽、吉、黑三省视为一个整体,第一次把表示地理方位〃东北〃引为机构建制名称。这不仅仅是个名称的变化,还反映了人们的地理观念的飞跃。[2]
关东元朝时期
元代承前启后,不仅确认辽金的东北区域观念,并把这种观念进一步巩固下来。如《》说:〃开元路,南镇长白之山,北浸鲸川之海,三京故国,五国旧城,亦东北一都会也。〃这里提到的〃东北〃,恰恰是从如今之东北区域这个大范围说的。于是,〃东北〃这个概念,既是方位又指为区域。
〃方位之称,原有辨方正位之义菜肴都设,更为建官施政之准。〃地理之义,首在辨方位,很久以来,这已成为人们的生活常识。据传,庖牺制八卦,把〃东北〃置于八方之一。前引《》已把当时称为幽州的今经省东部及今辽宁西部的北镇与,统称为〃东北〃。后随着疆土的扩大与开发,〃东北〃的涵盖面愈广,最后已将现今辽吉黑三省都概括在〃东北〃的范围之内。而随着元以前各王朝政权在这里相互承袭设官建制,并不断完善,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本地区的认识,自辽始,以区域分划,设官而治,才将原为地理方位之名,概指为区域之名。[2]
关东明朝时期
自明代以后,关东地区又有了一个新名称,这就是人人皆知的〃关东〃。此称之义,是指耸立于河北与辽宁交界处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以东的地方,包括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泛称东北。又以山海关为限隔,则有关里(内)、关外之别称。东北这一区域概念的形成,却是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演变,与长城特别是与山海关的修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为了说清东北之名的由来,首先不能不回顾长城自身的历史。
早在战国时期,地处北方的燕国,为防御〃东胡〃内侵,始筑长城。当时,还有赵国也出于同样的目的,兴修维护自身安全的长城。但与东北有直接关系的是燕长城。据考古学家测定,燕所修的这段长城,约自起于今之张家口,向东北行,经内蒙古多伦、独石等境,东经河北围场县,自赤峰,进入今辽宁省境,历建平、北票、阜新、彰武、法库、开原,跨越辽河,再折向东南,经新宾、宽甸,向东直达鸭绿江畔,长达24000余里,几乎把现今辽宁省全境囊括在长城以内。一统一天下,集燕、赵等国之大成,将各段长城连成万余里,如《史记·》说:〃因地形,用险制塞,起光,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其中辽东段长城,基本沿袭燕长城的走向。秦始皇大修长城的主观意图,同燕、赵一样,就是防御北方强敌匈奴的不断内侵。辽东处长城以内,自无里外之分。
自汉代以后,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至北宋、辽金、元各朝代,除唐、元两代以其版图扩大,长城内属,无须修长城;还有北宋因北方主要是东北先后被辽金占据,也无条件修长城,其余各代皆以长城为保障,不间断地续修,不过是在秦长城的基础上,或补修,或有所延长,总的格局无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南北朝时期北齐天保三年(552年),自西河总秦戍(大同西北)筑长城,东止于渤海之滨,即今山海关之地。这是一段新起的长城线路,为其后明在此筑山海关奠定了基础。应当指出,北齐所修的这段长城,第一次把辽东故地与内地分割开来,使它变成了〃塞外〃之地,与今吉林更远至黑龙江省境处于同等地位。
明朝大修长城并筑山海关,对东北区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尤其是赋于东北区域以新的名称起了决定性的作用。[2]
明朝统一全国后,先后遇到两大劲敌,对它构成了严重威胁:首先是北方的蒙古,即元朝余部及其后裔。元被逐出北京,出长城北迁,仍然散居长城以北沿线的广大地区,与明朝保持对峙状态,终明之世,双方一直是战与和交替进行,是明朝北疆不得长期安定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散居东北地区的,明初,这里尚属安定。明朝统治集团视蒙古为主要劲敌,实行以〃东夷制北虏〃之国策,即用女真人对付。但到了明中叶,女真人自金亡沉寂了200余年后,重新崛起,不断叛乱〃入边〃袭扰,引发出一系列争端,直至规模不同的战争。至明后期,女真人变得更强大,在诸部统一于努尔哈赤以后,公开以武装叛乱,双方开始了长期对峙。明朝的这两个劲敌主要集中在辽东、西及它的西部和西北地区,而蒙古还有相当部分活动在长城北及西北诸省之地。明初主修长城,主要是为防蒙古而设的防线。当辽东地区受到女真人袭扰时,明加修加固、筑堡建城,是以防女真人为目的的。
前叙北齐将长城候船至渤海之滨,明帝朱元璋决策,以此段长城为基础,不仅重修,整饬一新,而且在此建关城,以加强长城的防御能力。这是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命魏国公主持,率部创建关城,即今之山海关,至关城建成,遂专设山海卫,派驻重兵守御。山海关与一般建城的不同之处,就是把一座城同万里长城连为一体,反映了一种新的防御体系的构想。关城背依雄峻的燕山山脉,临的渤海,所谓〃襟连沧海枕青山〃,山海关之名,即源出此义。
山海关一经建成,很快就显示了它在政治上特别是在军事上的战略地位。山海关所在位置,恰好处于河西廊的咽喉之地。从今辽宁锦州直抵山海关下,长约400里,背靠医巫闾山,前临,于山海之间,仅一线之通。这一狭长地带,位辽河以西,故称为。山海关像一把大锁,牢牢地锁住了从东北进入华北的陆路通道。在军事技术与交通工具不发达的三代,它的确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雄关。后来事实完全证明了这座雄关的巨大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后金在辽西徘徊了20多年,整整两代人都无法打破这座雄关的防御,只能望关兴叹,驻足却步,几度临关又几度无功而返。难怪古人称公布它:〃两京锁钥无双地,〃。明朝视山海关如命运攸关,正如明朝的一些战略家所说:山海关〃内拱神京,外捍夷虏,最吃紧处〃神京,是指明都城北京。夷指东北的女真人,虏指北方的蒙古人。明朝用山海关来抵御〃夷虏〃的内袭,以保卫北京的安宁,维护它的统治。由此可见,山海关在明人心中是何等重要!
山海关的出现,第一次把华北与东北截然分开,自此便成为两大区域的天然分界线。迄今,辽宁与河北两省的分界,大致仍按关城及其连接的一段长城为界。确切些说,山海关被囊括于河北省内,其省界已外延山海关以东大约30多华里。一座关城,成为今日华北与东北、辽宁与河北两区两省的大致分界线,这大概是及其属下徐达所始料不及吧!
实际上,在明初修成山海关及相连的长城,人们便有了内外之分的新的地理概念:把山海关以东的地方所称辽东,即今辽宁省境,统称〃关外〃,而把山海关以西亦即长城内侧,统称〃关内〃,后又渐称〃关里〃,有山东人、河北人、山西人,乃至江南地区的人流寓关外,往往不直说省名,而泛称为〃关里人〃。在明代官方文件及官书如《》中,又把关外称为〃畿东〃、〃京东〃,与〃关外〃具有同等的含义。[2]
明代在关东地区的行政建置,实际划分南北两个大行政区。南部行政区,北自开原(今辽宁),南达;西起山海关,东抵鸭绿江畔,相当于今之辽宁省境。这一地区,明称为辽东,此为历史沿革下来的传统名称,又独称之〃辽左〃,以其位居京师之左侧,视同人之左臂,不可或缺。明为防御蒙古,特于沿长城一线设军事重镇9座,辽东列为〃九边〃重镇之首。在这里实行,大者为卫,小者设所苦干,分属于卫。总辖于本地区最高军政机构,称为〃辽东都指挥使司〃,简称辽东都司,治所设于辽阳。全地区设25卫,各派军队驻守。辽东为军事重镇,故其行政设施具有军事管制的性质。比之内地,如同军事〃特区〃。
自开原以北,直至黑龙江两岸,东至以东达海,北抵,这一广大地区总辖于设在黑龙江下游特林的,所属卫达400余个。与辽东不同的是,朝廷不派官,皆以当地少数民族的酋长为各卫的指挥使司等官,管理当地民族。他们定期向朝廷朝贡,与明朝保持着政治上的隶属关系。所以明称这一地区的卫所〃羁縻〃卫所,不过是笼络之意。这就是说,明实行〃〃的政策,间接统治。这样,在整个东北地区,以两大都司分辖南北,构成了明统治关东的政治与军事体系。从两大都司及其辖境的划分,明显地反映了民族间的根本分野。辽东都司所辖为汉民族的聚居区,而开原以北为各少数民族散居区域。明朝如此划分,最鲜明地体现了历代所谓〃华夷之辨〃的传统思想。因为开原以北今吉林、黑龙江两省不在明朝直接派官的管辖之内,当时所〃关之东〃、〃关外〃,一般来说,是指辽东都司所辖的辽东地区。不言而喻,在明代中后期习称的〃关东〃之名,是很有局限性的。
自秦汉迄至明,历代在今东北的行政区划不同,机构不同,名称也各异,这是很自然的。明朝与历代更有不同之处,集中反映在严内外之限。它出防蒙古人的高度戒备心理,也对女真人保持警惕,严加限定他们进入辽东地区,仅设开原三个关品,作为他们的入贡的贡道。这三个关是:一原东南的广顺关,又称为南关;开原之北的镇,称为北关;开原西的新安关。前二关是入贡之路,后一关是蒙古的入贡之路。由明朝发给他们的敕书,各有限量,惟其持有敕书的人才允许进关入贡。其他女真人或蒙古人是不可以随意进入辽东的。如进入辽东,也只有从上述三个关口可进。除了这种严格限制外,也在辽东与他们交界的地方如(辽宁北镇)、开原、抚顺、庆云(开原西)等开设马市,或称为农牧集市,允许少数民族来此与汉人贸易。开市与闭市均有时间限制,当集市结束,他们必须返回自己的,不得留于辽东。[1]
关东清朝时期
满清在入主中原前的28年(年)中,与明朝激烈抗争,并于1644年趁农民军推翻明朝政权的机会,进军中原,占领北京,南明小朝廷经过若干年的抵抗后也最终失败,明帝国灭亡。
清朝是满族创建的一代封建王朝。它按照自己的意愿,在全国建立了具有满族文化特色的政治制度。东北是它的故乡,被清朝统治者尊为〃龙兴之地〃,因而受到格外重视,很快设官建制,逐渐完善起来。自清朝定都北京后,以盛京(沈阳)为,设文武大臣驻守其地〃自山海关以东,留都之地,统以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这是清入关初,以留都总管三省一切军政庶务。顺治三年(1646年),改为,乃全权掌管三省。以后,三省分治,各设独立行政机构。今吉林省初设于顺治十年(1653年),称昂邦章京,兼辖黑龙江,即两省为一个机构所辖,治所设于宁古塔(黑龙江)。至康熙十五年(1676年)将治所迁至吉林乌拉城(今)。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改称〃镇守吉林等处地方将军〃,简称吉林将军。今辽宁省是在乾隆十二年(1747年)改称为〃镇守盛京等处将军〃,简称。黑龙江省设治,是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反击前正式设立的,名称即为〃镇守黑龙江等处将军〃,简称黑龙江将军。治所初设于瑷珲城(即旧瑷珲)。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再迁至(今嫩江县),三十八年时,又迁到,此为将军衙门的长久治所。
这就是清代东北三将军之由来。“三将军”虽不是行省名,但实际上是三个行省,建置与内地所设总督、巡抚有别,具有军事管辖的性质。清朝在东北、北部与西北的〃三北〃地区仅设将军衙门制,突出了边疆地区军事的重要地位。还须指出,三将军所辖地区及名称,与今日之吉林、黑龙江、辽宁相合,但各自所辖范围、疆域,大小,确有很大差别。如,清代吉林疆域,南北长,东西窄,其东至日本海,东北达,南抵长白山,西至威远堡,西南至英额门。全省疆域远比今日吉林大得多。尽管如此,三省正式成立,体制完备,奠定了当代三省的版图。
清朝为政,反对“”,自称“中外一家”、“满汉一体”,在一个政权的统一治理下,无内外之分,所以,清入关后不再修长城。以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发出不修长城的谕旨为标志,自秦始皇始修,为历代所依赖的这座长达万余里的人工防御工程,已维持了2000年,至此正式废除。
清朝废长城,却不废山海关。这座雄关,对于清朝来说,仍有重大的意义。它保留山海关,一是稽察往来商旅,抽取税收,对国家有利是为保护它的〃龙兴之地〃,严禁内地人通过山海关进入东北,免致破坏了它的风水〃龙脉〃。自康熙时就实行封禁,为后世的遵循,厉行封禁长达200年左右。山海关就成了清朝封禁东北的一个不可逾越的关口。显然,在长城失去任何作用的情况下,惟独山海关及其相边的一段长城,却在新的时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换言之,山海关依然是限隔内外的一座界标。盛京、吉林、黑龙江三省是作为清朝的政治与经济的〃特区〃而受到严格保护。
前文说到,明代所形成的〃关东〃的地域概念,主要是指辽东地区。而到了清代,关东的区名已经扩大,就是说,已远远超出关东即盛京的范畴,把吉林、黑龙江也涵盖其内。
早在起兵的过程中,首先吞并了。次及、东海部女真。在建后金政权前后,散居在辽东地区以外的大部女真已被吞并。当进入辽东地区,又把世居于此的广大汉人也变成后金贵族的包衣。其子继位后,屡次袭击黑龙江中上游的呼尔哈人、(实际也是女真人的不同部族。这些部族后发展成如、、等族)。截止到1635年,皇太极宣布自此废除诸申的族号,改称〃满洲〃,标志着新的民族共同体即今之满族最后形成。[2]
满族登上历史舞台,进入中华民族的行列,彻底改变了明代关东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互不统属的各自分散的状态,形成了一个整体民族。由此引起的地域关系大变化,是彻底废除明代所筑辽东边墙及开原三关的藩篱,再无内外之分,整个关东地区从政治上及民族关系都连为一个整体。在满人的心目中,无论是盛京、吉林、黑龙江,都视为她的发祥之地。因为他们的祖先确实源起于黑龙江流域,后离故土南迁,经吉林,进至朝鲜北部,最后辗转回迁至辽宁省境,定居于新宾的(今称永陵乡)。在皇太极为其父纂修《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时,开宗明义,把关东的名山――长白山定为其祖先的诞育之地。因此,长白山同努尔哈赤创业的赫图阿拉一样重要。这就是说,在清代的地域观念上,已把辽阔的东北看成是一个没有区别的完整的地区。前叙清入关初,以盛京大臣总管全区,恰是这种地域观念的具体体现。后以东北疆土辽阔不便管理,始将全区折为〃三将军〃。但从整体上,清朝把三省列为〃封禁〃地区,受到特别保护。这就使关东地区在全国各水管站区中处于特殊地位。它是有清一代的政治与经济〃特区〃。[1]
.振兴东北网[引用日期]
佟冬(主编) .《中国东北史》: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6东北三省联考二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