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芳 广绣的想象作文500字以上上

粤绣的特点
刺绣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举世闻名。广绣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民间刺绣工艺的总称,以构图饱满,形象传神,纹理清晰,色泽富丽,针法多样,善于变化的艺术特色而闻名宇内。广绣与潮州刺绣合称粤绣,与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和江苏的苏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
中文名粤绣的特点
刺绣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举世闻名。广绣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民间刺绣工艺的总称,以构图饱满,形象传神,纹理清晰,色泽富丽,针法多样,善于变化的艺术特色而闻名宇内。广绣与潮州刺绣合称粤绣,与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和江苏的苏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
据唐人苏颚在《杜阳杂编》所载:“唐永贞元年,南海贡奇女卢眉娘,年十四,工巧无比,能于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点划分明,细如毫发……”以上《杜阳杂编》记载的正是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南海14岁姑娘卢眉娘于皇宫中在一尺绢上绣《法华经》7卷,字如粟粒而点画分明、细如毛发,足见其技之精。
到了宋代,民间日常已广泛应用刺绣品,其中的欣赏品的工艺日臻成熟。明代中后期,广绣已扬名海外。
正德九年(1514年),葡萄牙人在广州购得龙袍绣片回国,得到国王厚赏广绣之名遂传至欧洲,绣品从此输出国外。
广绣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远看非常醒目,近看又精细非常。清初,英国商人拿服饰图样到广州绣坊订绣品。因图样乃西方油画风格,绣工为绣得惟妙惟肖,便增加绣线种类及改革绣法,丰富绣品的表现力,使广绣技艺更加提高。如以孔雀羽毛扭绩成线缕,以马尾缠绒为勒线等。英国商人带服饰图样到广州加工刺绣,使广绣吸收了西洋油画的艺术风格,运用透视和光线折射的原理,丰富了
广绣的设计色调和表现力,绣品广泛地应用于室内装饰和日用衣饰上。清中叶是广绣出口的全盛时期,大幅的绣画纳税也要白银1.2两,可知价值不菲。当时的广绣作品布局章法已中西合璧,用色浓艳且非常光影变化。今故宫仍保存着当时广绣挂屏可证其艺术高超。
乾隆期间,广州刺绣业成立了行业组织—锦绣行。光绪年间,广东省成立工艺局,设缤华艺术学校,传授绘画、刺绣、雕刻等技艺。
清代,广州的刺绣作坊多在状元坊、新胜街、沙面一带。绣品的特色是构图饱满、繁而不乱、装饰性强、色彩鲜艳、富丽堂皇,高档绣品有条幅、挂屏、台屏等。清末,有名画家参与广绣设计,使技艺更有发展,如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广东省工艺局聘画家高剑父任宾华艺术学校校长时,设绘画、刺绣、雕刻等习艺班,高剑父红颜知己宋铭黄(,后为高夫人)任刺绣班教师。该校又设滨华绣品陈列馆,陈列广绣精品,其中的孔子立像精致无比,不见针眼,形象栩栩如生。民国初,宋铭黄随高剑父到上海,创办“上海女子刺绣院”,宋以高的花鸟画作为刺绣画稿,改进刺绣针法,被誉为“改革刺绣工艺的范本”。1920年,在“广东省第一回美术展览会”上,宋铭黄的刺绣作品参展,好评如潮。
清末民初时,广绣业行会“锦绣行”有会员1000多人。广绣名师辈出,早起有百岁是福陈球,门下弟子不少成为名师:四代相传专绣贡品的黄洪,能在两寸见方的贡品荷包上绣出种种花鸟,精致之极;能画能绣得周云笙,构图新颖、针法独特。还有许荣、许松、周德、朱苏等名师一批。
宣统三年(1911年),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缤华艺术学校选送的绣品获三等奖,黄洪弟子余德(宗禧,)的《孔雀牡丹》荷包获二等奖。
宣统三年(1911年),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缤华艺术学校选送的绣品获三等奖,黄洪弟子余德(宗禧,)的《孔雀牡丹》荷包获二等奖。
1915年,余德的绣品《孔雀牡丹会景》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一等奖,被行内誉为“绣花王”1922年,余得的绣刮画《瑞狮》在英国伦敦大桥开幕赛会上获二等奖。
1923年,黄妹(汉光)的绣挂画《菊花猫蝶图》、《半浮沉金鱼》、《鸡冠花》在广东省国货展览会上获一等奖,被誉为“绣花状元”。此时,黄妹用旋纹针法代替直纹针法绣老虎、独创八面旋转针法绣鸡冠花,以及陈荷影用二针企麟法绣大龙,用虚凸(粤语称虚卜)法绣龙凤,皆闻名于国内刺绣行。
1929年,莫傅精绣得列宁头像被莫斯科列宁纪念馆收藏。1929年在广州举办的四省市绣品展览会上,广绣以《孔雀牡丹》、《番狮》、《雪地风景》等绣品参展,再一次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1926年,余德、黄妹等组织锦绣工会,有会员900余名,产品多为镜画、褂群、会景(大幅绣画),远销海外。
1938年日军侵占广州之后,艺人改行谋生,广绣一落千丈。抗战胜利后虽稍有恢复,但元气大伤。解放后,市政府扶持艺人组织起来,20世纪50年代中期再起高潮。
1954年8月,全市刺绣业有557户、932人(包括绣戏服、珠绣)。黎沾、余德、黄妹、李笑华、文景、怡然等艺人创作出一批国内外闻名的广绣画精品。著名的有余德的《牡丹松鹤》、黄妹的《百鹤图》、聂卓(余德弟子)的《鲁迅像》等。
1957年,广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成立,设实验工厂,配备绣工26人,还吸收一批美术学院毕业生,从事绣稿设计与刺绣,挖掘整理广绣针法等技巧,出版《广州刺绣针法》一书,挖掘出7大类38种针法;从用料分有绒绣、线绣、钉绣等。该所梁纪、段吉璋均为设计画稿的知名画家。
50年代,梁纪设计,苏文、朱开、许帜光等多人绣制的《紫荆孔雀》入选挂于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林章、邓伯江合作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苏联的弗罗西洛夫主席;余德与弟子黎燕开合绣得《锦鸡牡丹》,在1959年广东工艺美术品评选中获一等奖,此作运用了直扭针、续插针、辅助针、编绣、绕绣、变体绣等7类20多种针法;还有苏文等人创作的《孔雀挂屏》,梁纪设计聂卓等绣刺得《红棉八哥》,朱开灯创作的《春夏秋冬》四屏,以及陈荷影的钉金绣《花篮》,均获广东省工艺美术评比一等奖。岂料广绣再上高峰之际,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广绣成了被扫的“封资修”之列,艺人四散。幸而,广绣在21世纪在许炽光、陈少芳等人的埋头钻研下,广绣技艺能延续与发扬光大。
广绣刺绣技法有“钉、垫、拼、缀”五种。其中一些技法难度大,要求高,钉金垫浮绣的二针龙鳞和鱼鳞立体针法被认为是刺绣工艺中难度最高的针法。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以后在广州类问啦
在番禺区南村镇的网站上看到,广绣艺术研究所在南村镇塘西村口
~诚心为你解答,给个好评吧亲,谢谢啦
大家还关注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81942',
container: s,
size: '1000,60',
display: 'inlay-fix'广绣大师陈少芳:希望广绣成教学科目广义传承――中新网
本页位置:
广绣大师陈少芳:希望广绣成教学科目广义传承
  中新社广州12月18日电(廖宴思)“广州市广府文化节暨首届荔湾老广州民间文化节”于12月17日至23日在广州文化公园举行,广绣大师陈少芳领着孙女携一家三代的十多幅广绣作品亮相。她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很少有年轻人肯从事专业的广绣工作,希望广绣成为一门教学科目,成为社会艺术的一个元素就算达到了广义传承的目的。
  广府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以“三雕一彩一绣”为代表的广州传统工艺美术是广府的文化明珠。但随着老一辈艺人的离去,众多民间绝活技艺面临消失危险,而广绣也有后继乏人的困惑。陈少芳在文化节现场与观众交流,讲述广绣的历史和现状。
  广绣是明代崛起的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在清朝中期,广绣的外贸出口情势极为繁盛,可谓供不应求。广绣大师许炽光介绍,改革开放后,由于耗工大、成本高,无法与高效益的机器绣品进行市场抗衡,加之老艺人退休或转行,年轻人又不愿学这门耗时耗工且赚不了多少钱的工作,导致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广绣一度停产,几成绝艺。直至2004年起,广绣才有所复苏。
  陈少芳从事广绣手工艺术研究50年,长期在生产一线实践中,练就成集创作设计、刺绣、教学和理论研究于一身的艺术家。2008年获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广绣)代表性传承人”荣誉称号。
  陈少芳介绍,广绣的制作需要很长时间,要花很多心思去思考和设计,跟现在社会的步伐不是很一致,所以传承比较困难。如今学习广绣的年轻人分业余和专业两种。主要是业余的,他们凭兴趣学,但学习时间不长;而把广绣视为专业去专研的年轻人相当少。
  她说:“现在在大学里已经有传承,如中山大学和广州美术学院等。我曾经去上过课,觉得他们学得很快,作品也很好。大学生学了广绣知识,不管将来从不从事这个专业,但是在他们的设计或工作里都有广绣的元素和理念,这就是一种在社会上广义的传承。不一定要专业的传承,成为一个学科就行。”
  认真观察陈少芳展出的作品,里面加入了很多现代绘画的元素,而且色彩较为鲜艳,非常抢眼。陈少芳强调,广绣不能从效率考虑,而应讲究质量和艺术性。作为一个艺术创作者,要不断创新,要讲究设计性,将自己的创作意念表现在作品中,而色彩、针法与构图等,她一直都在不断改进和创新。(完)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1999-. All Rights Reserved陈少芳+谭展鹏:广绣“火种”在一个家庭留存并燃亮
来源:新快报
陈少芳(中)与谭展鹏(右)、黄敏健研究《和谐岭南》技艺
探访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铺针细于毫发,下针不忘规矩”。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广绣,以其构图饱满、针法多变、色彩浓艳的艺术特色而著称于世。2006年,广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广绣的唯一传承人,陈少芳踏足行业四十多年,一直致力于广绣的传承、创新,被誉为“现代广绣”的奠基人。
如今,陈少芳年岁大了,她的儿子谭展鹏义无反顾地继承衣钵,开始了另一段广绣的历程。记者采访当天,陈少芳由于身体微恙,由谭展鹏代为讲述她与广绣的故事。
除夕夜忘情赶工被困
陈少芳从事刺绣虽已四十几年了,但其实她是“半路出家”。她最初就读于美术学校,度过了四年附中、四年学院的学习生涯。在校期间,陈少芳就比较系统地掌握了中西画的色彩和各方面现代绘画的元素。后来,她进入广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虽然是担任广绣的设计,但她却将美术知识和理论融入到传统的手工艺术中,丰富了这门古老艺术的语言。
当时,由于是学画出身,绣工师傅不让陈少芳拿针,她只能偷偷地学。“当时公私合营之后,广州所有技艺精湛的‘揽头’都被集中在广绣小组里,而陈老师是做设计的,所以其他人不让她学。”陈少芳儿子谭展鹏回忆了她的学艺过程,他笑言,当时陈少芳完全就是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学成的广绣。
当然,将广绣视为挚爱的陈少芳,在她漫长的艺术生涯中,“传奇”故事也有过一箩筐。1982年,陈少芳被领导指定负责创作《晨曦》,参加中国四大名绣的评比。任务下来后,陈少芳开始没日没夜地赶工,但当时在设计的时候一直没办法解决孔雀开屏时那种往画外展开的效果。陈少芳就不断琢磨这个问题,画烂了无数纸张,后来终于灵光一现,想到了光线问题。当时她正继续赶工,领导来了,惊讶地问她怎么还没走。原来,当天是大年三十,所有人都走了,大门也被贴了封条了,领导巡视时发现有灯光,走进来就看到陈少芳还在忘情画画。“要不是及时发现,她可能就要被困在里边过年了。”谭展鹏笑呵呵地说起母亲的故事,他说母亲对刺绣的热爱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
由于执着、勤奋,陈少芳成名也很早。早在1978年,她的作品《我爱小鸡群》就参加北京的“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当时她独创的“绒毛针”绣出的小鸡毛茸茸、栩栩如生,邓小平在作品前驻足欣赏了好久,又把其他人叫过来看,一时传为佳话。
《我爱小鸡群》曾受到邓小平欣赏
艰难时期为后人留精华
实际上,在上世纪80年代,广绣也遭遇了“人亡艺绝”的境况。在当时的公司里,广绣并不受重视,而是作为一个“保留火种”存在。后来,陈少芳内退后,就将广绣搬回家里,照旧是没日没夜忙于她的创作。而谭展鹏和弟弟也是从小跟着母亲学刺绣,他早就学有所成,但在那样的环境下,他根本就无法靠这门艺术生活,只能“下海”。“当时就是怀才不遇的感觉,这么值得骄傲的艺术没人赞赏,连提都没人提,空有一身手艺也无处施展。”谭展鹏说,当时的广绣相当“可怜”,就像是一个小火种,只要把它藏好,不灭就行。
尽管环境“恶劣”,但陈少芳一家人都没有放弃广绣,他们就在家里自己创作。巨幅花鸟刺绣长卷《岭南锦绣》就是那时候诞生的,“当时并没有想到‘文化遗产’之类的高度,我们只是因为热爱,就想好好做一幅绣,融入我们所知道的各种技法,再现广绣最美的一面,当作给它画个完美的句号,留给后人,让他们知道广绣是个好东西。也许等这门艺术重新被拾起的时候,它也可以是个参照物。”
渐渐的,陈少芳年岁大了,儿子谭展鹏也放弃了稳定的工作,决心帮她延续这门艺术。在他看来,这也是他必然走的一条路,“我加入这一行也这么多年了,看过它的辉煌和曲折,我觉得个人的坚持很重要,心里也一直有个理念:就像你被别人绊了一下,心里就想着千万不能倒下,那你就踉跄到找到平衡的时候,就又可以站起来了。广绣就是这样。”
民族根文化“不死”秘诀
走过了一段艰难时期,如今广绣又开始被重新认识,越来越多的收藏家也开始关注。谭展鹏笑言,“相对于以前连路都没有的境况,现在社会开始给广绣让了一条小路了,它正慢慢向好的方向走。”
谭展鹏也不担心广绣的传承问题,“一个行业只要有生存的条件,就会不断地有人入门。当然,很多年轻人并不是为了在这行业‘找饭吃’,而是来学习这门艺术的知识,体验它的魅力。这就够了。”广绣是一门民间艺术,谭展鹏对它的生命力也相当看好,“为什么叫‘民间’,其实就指它是劳动人民的血液,不可能干的。两千年来,它走过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走过战火,走过饥荒,都没‘死’。最困难的时候顶多就是贫血,不会‘死’的。经过一个时期的下药、调整,它就又好起来了。同时,它也是民族的根文化,影响到每个岭南人的审美观,就算没有大规模的传承,岭南人的家里一样会有针头线脑,无论怎样,它总会找到一个新的活下去的契机,不会丢的。”
另一方面,谭展鹏认为,新时代下广绣要发展,最基本的还是要走向市场,“有了经费才能去搞研究,而研究成果又可以提高接下来作品的艺术水平,这是一个循环。”
《晨曦》为广绣奠定了中国“四大名绣”的地位。
广绣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民间手工刺绣工艺的总称,是近年来广东粤绣中的代表绣。与苏绣、湘绣、蜀绣并誉为中国“四大名绣”。
广绣是一种用针引线在绣地(丝绸等)上绣出各种图像的手工艺术,包括真丝绣、线绣、珠绣和钉金绣等四大类绣种,具有构图饱满、形象传神、纹理清晰、色泽富丽、针法多样与善于变化的艺术特点。
广绣的题材广泛,以吉祥喜庆的传统题材为多,以迎合时代潮流的现代题材为佳。高级广绣主要有精品画、条幅、挂屏、台屏等;一般绣品包括刺绣画片、金银绒褂裙、被面、枕套、披巾、头巾、绣服、绣鞋、绣袋、戏剧服装等。
【威水史】
明代时,广绣就开始得到外国人的认同。当时,有葡萄牙人购得广绣钉金龙袍献给葡王,广绣开始名扬海外。后来,广绣开辟了对外贸易活动,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亲自倡导成立英国刺绣同业公会,按广绣作坊形式组织英王室绣庄,工人也是学广绣招收“男工”,王室绣庄从中国进口丝绸和丝线,加工绣制贵族服饰;英王查理一世倡导让广绣艺术传播英伦三岛,并动员国人种桑养蚕,当时广绣被西方学者称誉为“中国给西方的礼物” ,英、法、德、美各国博物馆均藏有广绣。
【陈少芳部分作品】
《我爱小鸡群》,参加“1978年全国工艺美术展览”时受到邓小平的欣赏;《晨曦》获得“1982年全国工艺美术百花赛”金杯奖,为广绣奠定了中国“四大名绣”的地位;巨幅花鸟刺绣长卷《岭南锦绣》(长13.8米,高1.2米)得到国画大师关山月赏识并亲笔题款,评价为“广绣划时代的世纪之作”,后获“广东省首届民间工艺精品展”金奖;大型珠绣屏封《马到功成》获“广东省首届工艺美术名家名作展览”金奖;2004年“领袖的风采”系列(邓小平、董建华、何厚华艺术肖像)荣获金奖。
传承人:陈少芳
广州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广东省工艺美术一级大师、中国刺绣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国刺绣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荣获“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称号、第一届(亚太地区)民间艺术家最高奖“金飞鹰奖”终身成就荣誉称号、第一届世界民间艺术最高奖“金马奖”终身荣誉称号。
主要艺术贡献:在广绣处于“人亡艺绝”的20世纪80年代,毅然筹建广绣研究所,40多年来锲而不舍地投入广绣艺术的创新工作,在吸取传统广绣技艺的基础上,加入了众多现代绘画艺术元素,成功创造了“陈氏广绣”独特的“丝线色彩构成法”。
(图片由受访人提供)
文章关键词:
广绣 非遗 陈少芳
责任编辑:
密码 匿名发表
大公网独家稿件,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内容合作请联络( 777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500字以上作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