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学找朋友反思活动种玉米活动反思

大班科学《玉米真好吃》教学反思
科学教育目标强调幼儿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他所蕴含的价值主要在于:让幼儿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教幼儿认识玉米就是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了解玉米的特征及玉米粒的颜色、排列方法。我们是农村幼儿园,有天时地利的条件,幼儿可以从家里带来他们熟悉的玉米棒,供他们探究。活动前又布置幼儿参与摘玉米棒的过程,再让幼儿交流摘玉米棒的过程,讲述已有经验的过程中,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再让玉米粒掉下来的环节中幼儿也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动脑想出新的办法并进行尝试,在操作中获得搓玉米的经验,体验劳动的快乐,同时提高了幼儿描述和总结的能力。
将此页面分享给朋友:
文章标签:[教育文章,教学反思,课后反思,科学]
下一篇:上一篇:
『发表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后提交: &&&&&&
『评论列表』
暂无任何评论
瑞文软件工作室 版权所有 [冀ICP备号]
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文章版权归原版权人所有,如您的文章不想在本站出现,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文章
当前页面执行的时间:14.648毫秒查看: 9905|回复: 0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方案与反思:神奇的种子
设计意图&&
《番茄和黄瓜》活动进行到品尝环节时,有幼儿主动发问:番茄里面一粒粒的是什么?我告诉他们是番茄的种子,随即让他们找找黄瓜的种子在哪里。幼儿很感兴趣,找到后异常兴奋。针对幼儿普遍对“种子”感兴趣和小班下学期幼儿的认知特点,我们设计了一系列以种子为主题的活动方案。
活动一:找种子
1.知道水果、蔬菜和花草树木等都有种子。
2.对种子产生探索兴趣,发展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找水果的种子。
利用每天饭后吃水果的时机,和幼儿一起品尝、讨论:
(1)你今天吃的是什么水果?它有种子吗?
(2)找一找它的种子在哪里?看看是什么样子的?
幼儿找得兴趣盎然,每天都有新发现。
有一天吃香蕉,幼儿说:“老师,我找不到香蕉的种子。”教师把香蕉纵切和横切,引导幼儿观察。
当幼儿终于发现果肉中的小黑点,并得到老师肯定的回答后,异常兴奋,争相宣布:是我先发现的!
2.找蔬菜等农作物的种子。
(1)谈话:我们知道了苹果、梨都有种子,那么青菜、萝卜、毛豆有没有种子呢?
幼儿有些茫然,继而议论纷纷。
(2)通过“家长园地”请家长和幼儿一起寻找蔬菜等农作物的种子。
(3)每天安排一段时间,让幼儿介绍、展示自己找到的种子。
(4)把幼儿带来的种子依次放入种子盒中,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感官自由观察,为制作种子标本做准备。
评析:教师善于捕捉偶发事件中所蕴涵的教育价值,抓住幼儿的兴奋点组织活动,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
活动二:制作种子标本
初步学习简单制作种子标本,对种子产生认知欲望,发展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初步的合作意识。
1.出示枇杷种子,提问:你认识这颗种子吗?
2.出示黄豆、西瓜、水稻的种子,提问:你能说出这些种子的名称吗?
3.出示苹果、梨、葡萄3种外形相似的种子,提问:谁能把苹果的种子找出来?
(提问逐步提高难度,激发幼儿内在的认知需求。)
4.师:让我们来想个好办法,一下子就能找出你想找的种子。
幼1:画个苹果放在种子旁边。
幼2:在苹果种子旁边做个苹果。
5.师小结:画好果实剪下贴在挂历纸上,做成图标,把相应的种子粘贴在图标下就成了种子标本。
6.幼儿自选喜欢的种子,绘制相应的果实图标。
幼儿大多数选择四五种种子,且多是绘制较简单的水果类。教师提醒可利用现成的图标后,蔬菜、粮食、树木的种子也受到了幼儿的青睐。
7.将种子用透明胶固定在相应的图标下(教师协助幼儿完成)。
8.互相欣赏同伴的作品。
评析:活动设计的各个环节都以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创造性为出发点,既让幼儿的发现成果得以展示,又巩固了已有的知识,便于幼儿更好地观察。
活动三:认识种子的外形特征和用途
引导幼儿按种子大小、颜色、能否食用等明显特征进行分类,知道种子的用途,发展幼儿初步的观察比较和积极思考的意识。
1.展示教师准备的种子,让幼儿自由观察。
提问:你能说出这些种子的名字吗?
识别有困难的种子可参看图标。
2.教师:这么多的种子,我们来把它们分分类。
(1)教师提示可按“能否食用”把能吃的种子放在盒中,不能吃的放在篮子里。
(2)让幼儿想一想还能怎样分(鼓励幼儿相互议论)。
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来分的?还可以用哪些方法?
(引导幼儿发现可以按种子的大小、颜色、形状来分类。)
幼1:把水稻、黄豆放在一起。枇杷、苹果、青菜、西瓜的种子放在一起。
幼2:把枇杷、黄豆的种子放在一起(比较大),苹果、西瓜、水稻、青菜的种子放在一起(比较小)。
幼3:把青菜、黄豆、枇杷的种子放在一起(是圆的),把水稻、苹果、西瓜的种子放在一起(有点尖)。
3.师:你知道种子有什么用处吗?
幼1:西瓜、南瓜、水稻的种子可以吃。
幼2:枇杷的种子可以种,会长出枇杷树……
教师和幼儿一起得出结论:有的种子能吃,有的不能吃;种子都能种植,发芽后长成小苗,长大后会结果。
评析:教师敏锐地捕捉幼儿的兴趣转移点,及时调整活动方案,满足幼儿的认知需求。
活动四:种种子
尝试种植,提高探索兴趣和持续观察的兴趣,培养初步的劳动意识和竞争意识。
1.种植活动
(1)激起幼儿种种子的愿望:你想知道它们是怎样长大的吗?出示教师为幼儿准备的小盆、小铲子及各种种子。
(2)请幼儿选一种种子,和种子标本图对比,确认是什么种子。
(3)教师讲解示范种植过程:在小盆内挖开土,放入种子,然后盖上土,最后浇上适量的水。
(4)幼儿尝试种植,在盆上贴上相应的种子图标和自己的姓名(教师随机提供指导和帮助)。
大部分幼儿选择了蔬菜类种子,能按正确的步骤进行种植,但挖土深浅、浇水量不易掌握。
(种植活动不作为本系列活动的重点,旨在激发幼儿继续观察。)
2.观察、管理
一两周后,部分种子出土了,有的还没有动静。
(1)教师和幼儿一起每天观察,比较种子的生长情况。
幼1:我种的青菜籽发芽了,长出了两片小叶子。
幼2:我的蚕豆也发芽了,比他的青菜长得高,叶子也比较大。
幼3:我的黄豆怎么还没发芽呢?
(2)与幼儿一起挖开土观察,了解、分析种子不发芽的原因。
有的种子,如毛豆已烂了,是因浇水太多;有的种子埋得太深,难以发芽。
(3)帮这部分幼儿重新补种,以保留其对种子的关注关趣。
评析:幼儿自己种植、自己管理,体现了幼儿的主动探索,在和同伴种植情况的比较中,又培养了幼儿观察力、比较能力及初步的竞争意识。
活动五:活动延伸
让幼儿把发芽的种子各自带回家管理,并以观察画的方式记录种子的生长过程,再把小苗移栽到园内种植园地中,使该系列活动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
&&关于种子,按照传统教学内容,通常安排在大班进行,而这个从寻找→种植的系列活动却使小班孩子自始至终沉浸在积极主动的探索之中。
活动设计的成功,不仅在于教师不断抓住幼儿的兴趣,发掘教育价值,生成活动,具体活动目标适合小班幼儿学习的特点和认识水平,更主要的是教师没有把系列活动仅仅视为过去心目中的“上课”,而是将教育真实地渗透在生活和各项活动之中。如,教师借助幼儿吃水果这一日常生活环节,作为支持孩子寻找种子的探索活动,让孩子在熟悉的生活活动中逐渐积累相关经验。不难想像,如此的师生互动和教师专门组织的教育活动相比,对孩子、对教师都会是自然的,毫无压力的。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查看: 2197|回复: 1
小班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汽车观摩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班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汽车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公共汽车、货车、洒水车、救护车、消防车、警车的名称和特点,并了解其用途。
2.幼儿对汽车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1.汽车的图片(公共汽车、货车、洒水车、救护车、消防车、警车)。
2.情境图片六幅
3.课前带领幼儿观察马路上的各种汽车。
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
引起兴趣。今天好多汽车来我们班做客,让我们来欢迎它们吧!(教师出示汽车图片于黑板右侧)。
2.基本部分:
认识几种常见车的名称,特点及用途:
(1)请幼儿找找自己喜欢的车,并说出它是什么车?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它是用来干什么的?(提醒幼儿尽量讲一句完整话:“这是××车,可以用来干什么”。)
(2)动动脑,连连看。区分几种车的不同用途。依次在黑板左侧出示图片:
A 妈妈带小红去奶奶家;
& &B 许多帐篷要运到地震灾区;
C 公路要洒水;
D 小熊病了,要送医院;
E 有幢房子着火了,要救火;
& &F 警察叔叔要抓小偷。
请幼儿思考分别要用什么车,并把左边的情景图片与右边的车子一一对应连起来。
(3)小结:教师总结学到的车的名称,特点,用途。
3.结束部分:
小朋友在回家的路上可以讲给爸爸妈妈听,你最喜欢的汽车叫什么?用途是什么?
活动反思:
本活动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下学期的幼儿,对车有一定的感知和认识,因而在了解公共汽车、货车、洒水车、救护车、消防车、警车的名称和特点,并了解其用途中能充分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们在共享中了解了各种各样的汽车,创设的情境有效地将已学知识灵活应用,孩子们在辨析中对不同汽车的特点、用途有了更进一步的升华,但在授课中,采用的图片形式,幼儿的兴趣不高,如果换成是“汽车玩具”,孩子们参与的兴趣会更高.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小班科学活动:玉米粒和爆米花发布日期:访问次数: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平时孩子们喜欢和爸爸妈妈或者和小伙伴一起来看看自己种的小种子或者观察自然角的各种种子,而玉米粒就是放在自然角里其中之一的种子,同时爆米花有着香香的味道和脆脆的口感,是幼儿喜欢的食物,这都是幼儿经常接触的事物。所以本次活动的选材都来源于生活,且都是幼儿所感兴趣的。
&&& 分析:此环节教师主要引导幼儿听一听玉米粒的声音、看一看玉米粒的样子、摸一摸玉米粒的感觉来认识一下玉米粒,从听觉、视觉和触觉三方面进行全面的感受,有助于幼儿对玉米粒的认识。
&&&&&&& 1.
&&&&&&& 2.
&&&&&&& 3.
&&&&&&& 4.
,用手抱紧双腿);
&&& “大大的爆米花”
&&& 分析:此环节的亮点有两个,首先是教师出示玉米袋子的时候,运用了“魔术”的形式,这样就很容易激起幼儿对下一个活动内容的兴趣;其次是教师有意识的在活动内容中渗透了安全教育,让幼儿了解到在微波炉里转过的东西是很烫的,要等它凉了,小心翼翼地拿出来。
&&& 分析: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组织了“玉米粒宝宝”变身的游戏,让幼儿在轻松、快乐的游戏氛围中进一步的了解小小的玉米粒经过在微波炉里转呀转呀转呀,“啵、啵、啵”变成大大的爆米花地过程。
2! 我们要跟客人老师说:“老师,我请你吃爆米花。”
&&& 分析:教师设置品尝爆米花并用礼貌的语言请客人老师一起品尝的环节,既满足了幼儿的情感体验,也使幼儿感受到了分享的快乐。
&&& 活动反思:
&&&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本次活动的选材就来源于生活。玉米粒是放在自然角的种子,爆米花是幼儿喜欢的食物,都是幼儿经常接触的事物。本活动通过引导幼儿观察玉米粒,说出玉米粒和爆米花的不同,又加入了游戏的形式使孩子们在“玩中学”在“玩中求发展”,就如《纲要》中所说:“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发现和感觉到周围世界的神奇,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在自己身边,保持永久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从“新纲要”科学领域目标的表述中可以看出,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意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纲要精神,结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我制定以下目标:123
本次是我第一次上的科学课,可能在一些用语上有些欠缺,也对科学活动缺少一定的了解。但是整个活动下来使我明白科学活动要用孩子的好奇去诱导他们像剥蒜一样的层层深入,寻找问题答案,积累相关的知识经验,才能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铸就一次成功的教学活动。
主办单位:太仓市归庄幼儿园
技术支持:南京冠邦技术有限公司小班《掰玉米》活动反思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小班《掰玉米》活动反思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小班《掰玉米》活动反思
文章来源莲 山课件 w ww.5 Y
小班《掰玉米》活动反思  活动片段:这是一个小班下学期“掰玉米”的活动片段,该活动的核心目标是锻炼幼儿的小肌肉动作、探索掰玉米的方法、观察玉米粒在“爆开”前后的不同外形特征。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这样的:教师在将一包玉米粒放在微波炉烤的时候(共三分钟),老师请小朋友听一听玉米粒在爆开的声音是什么样的?结果由于幼儿的座位离微波炉有一段距离(为了起见,幼儿也不能靠近),小朋友一直没有听见任何声音,这时有一些小朋友就走向前想听到底有什么声音,但都被老师请回去了。因为听不到,在这三分钟里,有的幼儿干脆在说话、有的在东张西望,也有的眼睛一直看着前方的微波炉还在坚持听着……  分析:就上述的这个活动片段来看,显然的,因“听不见”之故,这三分钟是在幼儿无奈的等待中消逝了,当然,教师的原意也并非如此。为何会出现幼儿在这三分钟的无奈等待呢?笔者认为,除了教师事先没有充分考虑到幼儿所坐的实际距离能否听得到玉米粒在爆开的声音,这反映教师在活动准备时对这一细微之处考虑不够周全外,即使是幼儿可以听得到,幼儿在这三分钟没有处于一种无奈的等待之中,但细究之,就在这三分钟里其实教师完全可以提出更有质量的问题,以充分展示出有限的集中活动中最大效益。比如,教师可以请小朋友用眼睛看一看、用鼻子闻一闻、用耳朵听一听,玉米粒在微波炉烤的这三分钟里,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除了更能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观察的兴趣外,还可以让幼儿尽可能地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该活动。“尽可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这不是在科学活动中一直在强调的一条重要原则哩!幼儿调动起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无疑的可以使他们获得更丰富的信息,同时也可以显示出幼儿在参与活动中的差异性,有的幼儿可能观察仔细一点,可以看到微波炉上冒出的烟;有的鼻子灵一点,可能先闻到香味或者是些许的焦味;有的耳朵灵敏一点,可能会听到“哧噗、哧噗”的声音……当然,教师也可以请幼儿在这三分钟里猜一猜,玉米粒在微波炉烤完后到底会变成什么样?什么颜色?这一问题让幼儿互相说一说,猜一猜,相信每个小朋友会说得不亦乐乎。而对幼儿满怀信心的猜测,教师可以不置可否。等三分钟结束后,教师在取出刚才放进的玉米袋子,用剪刀剪开,并将里面的东西倒出来给幼儿验证以下,相信幼儿的神请肯定是各异的――猜对的蛮是高兴,猜错的肯定会是一副惊讶,甚至是不解的神态……“猜想――验证”,这不也是我们在科学教育中,希望幼儿掌握的一种方法吗?而问题若能做这样的设计,则这一方法不就在这三分钟里不知不觉地渗透到幼儿的头脑里。文章来源莲 山课件 w ww.5 Y
相关幼儿教育资料:
没有相关幼教上一篇幼教: 下一篇幼教:
最新教育资料
推荐教育资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班科学找朋友反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