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冰人有没有冰原?

  冰原气候分布在南极大陆和格陵兰高原,是极地气候带的气候型之一。终年冰雪覆盖,所以也叫冰漠气候、冰原气候或永冻气候。最热月气温在0℃以下,气流下沉,降水量稀少,年降水量约100毫米左右,都是以雪的形式降落,风速常常在25米/秒以上,最大风速超过100米/秒,常把吹雪称为雪暴。
海洋性气候
  海洋性气候是地球上最基本的气候型。总的特点是受大陆影响小,受海洋影响大。在海洋性气候条件下,气温的年、日变化都比较和缓,年较差和日较差都比大陆性气候小。春季气温低于秋季气温。全年最高、最低气温出现时间比大陆性气候的时间晚;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气候终年潮湿,年平均降水量比大陆性气候多;而且季节分配比较均匀。降水量比较稳定,年与年之间变化不大。四季湿度都很大,多云雾,天气阴沉,难得晴天,少见阳光。
  温和、多云、湿润的海洋性气候,给人们以舒适的感觉;其实这种气候对植物生长并不有利。19世纪末就有人发现,在欧洲,海洋性气候条件下生产长的小麦,蛋白质含量小,至多只有4~8%。随着深入大陆,到俄罗斯欧洲部分,小麦的蛋白质含量增高达9~12%,在比较干燥炎热的地区,小麦的蛋白质含量增高到18%,甚至在20%以上,原苏联科学家证明:一个地区的气候大陆性越强,小麦的蛋白质含量也就越高。在气候温凉潮湿的地方,小麦的淀粉含量增加,而蛋白质含量却降低。人们为了补充蛋白质的不足,只好借助于肉类,但是又带来脂肪过多的缺点。可见,海洋性气候对农业并不很有利。其实在海洋性气候条件下生活,气候虽然温和,但是阴沉多雨的天气,并不利于人类精神和情绪的发展。
  季风气候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潮湿多雨,气候具有海洋性。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冷气流的影响,气候寒冷,干燥少雨,气候具有大陆性。
  季风气候降水量的多少,雨季的早晚,完全决定于季风进退的早晚和强弱。例如,长沙的雨季就比南京早一个月,到华北,雨季只6~8月,甚至只有7~8月是雨季。雨季的长短与夏季风控制有关系。雨量极不稳定,逐年变化很大。在长沙,多雨年比少雨年的雨量多两部,南京则多三倍,北京更超过五倍,所以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对人们生产和生活有极不利的一面;而季风气候的高温与多雨时期基本一致,虽然有时闷热难熬,却对发展农业十分有利,在作物生长旺盛,最需要水分的时候能有充足的雨水供应。
气候对人种的打扮
  生活在赤道附近热带地区的人,由于光照强烈,气温又高,人的皮肤颜色黑黝黝的;为抵御非洲酷热的气候,他们的脖子很短,身体大多前屈;其脑骨容量平均为1297立方厘米,头明显偏小;而鼻子较阔,这样便于散发体内热量。
  在寒带、温带的高纬度地区,太阳常年不能直射,光照强度较弱,气温很低,严寒期又长,这里大多为白种人。为了抵御严寒,他们往往生有一个比湿热地区的人更钩的鼻子,鼻梁较高,鼻孔道较长。就头型而言,寒带和温带居民脑骨容量平均为1386立方厘米,他们头大、头型圆、脸部比较平,这很有利于保温,减少散热量。
  气候对身高的影响更为明显,以我国为例,北京的年日照时数为2778.7小时,武汉年日照时数为2085.3小时,广州年日照时数为1945.3小时,所以这些城市居民的身高依次由高到矮。原因是日光中的紫外线能使人体皮肤内的脱氢胆固醇变成维生素D,成为人体内所需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维生素D是骨骼吸收钙的前提,有促进骨钙化和长粗、长高的作用。
与气象有关的节日
  在所有气象要素中,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降水和光照,水是生命的源泉,光是万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认识到了这两个要素的重要性,并产生了与之相关的节日。
  雨雪是最常见的降水形式,与降水直接相关的节日有雨节和雪节。每年7、8月份亚洲南部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大多数地区都晴朗无雨,这时泰国的婆罗门教徒就把神像抬到烈日下,教徒们在神像前诵经求雨,这就是泰国一年一度的雨节。美国俄亥俄州威斯别尔格的雨节在7月29日,这天凌晨,居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聚集在广场上仰望甘霖的降临。由于受海洋潮湿气流的影响,每年这天总有降水发生,偶尔也只相差1、2天。当雨降下之后,人们载歌载舞地庆祝。
  雪节一般只有中高纬度地区才有,日本北海道札幌市的雪节在一年中气温最低、雪最多的2月初举行,为期5天。节日期间要进行冰雕、雪塑比赛,还有丰富多采的文艺和体育活动,慕名前来观光的外国的游客数以百万计。加拿大的雪节一般在每年的12月举行,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艺术爱好者和旅游者,这里既有各式各样的冰雪艺术作品,还有高难度的滑冰表演。除了雪节之外,还有许多与雪有间接关系的节日。例如奥地利每年2月28日的滑雪节,全国各地都举行滑雪活动,不管男女老少,参加者都要滑完5000米。罗马尼亚的滑雪节在元月份,既有滑雪运动健儿们激烈的角逐,也有滑稽滑雪队幽默、风趣的表演,吸引者无数忘记严寒的观众。
  太阳是地球的最主要的能源来源,没有太阳,地球将沉沦于永恒的黑暗之中。人们对阳光总怀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讨厌黑暗、喜欢光明是人类的天性。生活在南美洲秘鲁中部的库斯科萨印加人自称是“太阳的子孙”,他们把每年南半球经过白昼最短之后的6月24日(相当于北半球冬至后的二三天)作为“太阳节”,并举行隆重的祭太阳神的仪式。节日这天四周的乡民穿着漂亮的服装,带着自己家里的美味佳肴,汇集到库斯科城北部的萨科伊瓦曼古城堡的广场和周围山顶上,等待太阳神的到来。太阳神由当地声望最高的人来装扮。当十几个大汉从太阳庙中把太阳神抬出来时,各种民族乐器一齐响起,男女老少载歌载舞欢声雷动,在祭司和有关官员的指挥下,向太阳神奉献祭品,还要当场宰杀一头健壮的骆马,将骆马的心脏敬献给万古燃烧的太阳。典礼结束之后,还有各种文艺表演。类似这样的节日在北半球也有。
  由于日照时间存在纬度越高变化幅度越大的规律,高纬度地区的居民对日照长短的变化也就敏感一些,特别是极昼和极夜的出现,给当地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总是希望黑夜早点过去,白昼延续的时间越长越好,这从流行在欧洲北部的“太阳日”和“仲夏日”就可以看出:每年的1月21日是挪威特罗姆瑟人的太阳日。特罗姆瑟人生活在北纬69度43分的地区,这里从11月25日前后开始见不到太阳,一直要到来年1月21日太阳才露出几分钟的脸,时间虽然短暂却给在黑夜中生活了50多天的特罗姆瑟人带来新一年的希望,他们在这一天要吃“太阳面包”、“太阳巧克力”,推选当地最漂亮的女孩为“太阳公主”,规模浩大的游行、舞会和音乐会,把庆祝活动推向高潮。瑞典人的“仲夏日”一般在每年的6月20日到26日之间的星期五和星期六举行,仲夏节是瑞典规模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节日期间瑞典北部终日可见阳光,南部地区晚上10时才是黄昏。人们除了唱歌、跳舞之外,还要举行拔河比赛等体育活动。青年人也利用聚会的有利时机来寻找伴侣。每年6月24日是芬兰人的仲夏节,庆祝活动一般在晚上举行,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晚上造型各异的篝火,这些篝火有的像挂篮、有的像宝塔、有的像水桶,式样有数十种之多,并且还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在朦胧的夜色下,熊熊的篝火映照着唱歌跳舞的男男女女,别有一番情趣,反映了当地人喜欢光明、向往幸福的美好愿望。关于北欧瑞典和芬兰请问,关于瑞典或芬兰【或者是两个国家一起】历史上的战争有哪些?以及,瑞典和芬兰历史上有没有比较重大的事件,像是人民暴动之类的.
瑞典约在公元13世纪中叶形成统一的封建国家,此后开始加强对东方的扩张,1293年占领了整个芬兰.16世纪60年代起,尤其是古斯塔夫二世军事改革建立起一支很有战斗力的陆军以后,瑞典仗着日益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开始了延续一个半世纪以上的对外战争,以建立波罗的海地区的霸权.自1630年插手30年战争起,国势盛极一时,先是击败丹麦,成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强国,接着又跃进欧洲大陆,构建起横跨波罗的海两岸的强权,成为当时欧洲举足轻重的国家,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曾对其强盛地位给予认可.直到年在与波兰、丹麦、俄国组成的三国联盟进行的北方大战中战败,瑞典国势渐衰,从波罗的海霸主地位上跌落下来.二次大战爆发时,瑞典宣布中立.9月3日内阁特别会议决定,所有有关执行瑞典中立的规定不仅适用于目前正处于战争的国家,而且也应适用于可能卷入战争的任何其他国家.11月3日苏芬战争爆发,瑞典没有象其他斯堪的纳维亚国家那样宣布中立,仅宣布为"非交战国".瑞典在苏芬战争期间罄其所有的武器弹药供芬兰使用,并允许芬兰在瑞典招募了约8000名全副武装的军事人员,并于1940年1月同意盟国提出的准许战争物资过境运往芬兰的要求.到苏芬战争结束时,瑞典总共向芬兰提供了价值4亿克朗的赠品和借款.然而,瑞典并未使这种援助发展为直接的军事援助.针对日英国提出的要求经挪威、瑞典向芬兰派遣志愿军的照会,17日瑞典公开宣布不允许交战国军队通过或在瑞典领土上建立外国基地.1月24日,针对芬兰的请求军事援助和盟军借道援助的探询,瑞典答复道:"在当前形势下,除志愿者外,派遣瑞典军队或允诺其他交战国的军队过境都是不能指望的."2月到3月,瑞典又一再拒绝了芬兰关于派遣军队支援和盟军借道援芬的请求.4月9日德军"威悉河演习"开始,德国要求瑞典继续严守中立,瑞典答复说打算保持中立,但要求"有完全自由采取那些我们认为有必要维护我们中立的措施".瑞典通知挪威既不能以武器援助,也不能允许向挪威出口武器弹药.当挪威战事平息时,瑞典处境大为改变,其政策也随之改变.7月28日与德国正式缔结一项协定,允许德国军队和军需物资经由瑞典从挪威的一处运往另一处.9月14日达成一些新协定,扩大过境运输量,并允许过境士兵携带武器.苏德战争爆发后,日瑞典宣布接受德国要求,允许德军第163步兵师假道瑞典由挪威开往芬兰,允许德国飞机飞越瑞典领空,德军舰不得在瑞典领海停留超过24小时.在瑞典的埃里克国王(King Erik)1154年将基督教带入芬兰之后,两国在700年间就一直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瑞典语一直是行政、教育机构的第一语言,而芬兰语直到19世纪芬兰民族主义高涨以及芬兰的第一篇民族诗史《卡勒瓦拉》(Kalevala)发表后才受到重视.1808年芬兰被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军队占领,此后芬兰就一直就是俄罗斯帝国内的自治大公国,直到1917年.日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十月革命)后不久,芬兰宣布独立.1918年这个国家经历了一次简短但却刻骨铭心的内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芬兰与苏联两度交手:年的冬季战争(这场战争中瑞典提供了芬兰部分协助)以及年的继续战争(纳粹德国对芬兰提供了重要帮助).1944年~1945年间的拉普兰之战中,芬兰又将德国人赶出了芬兰北部地区.1947年和1948年与苏联签署的多份条约规定了芬兰对苏联的义务与限制,芬兰也在1940年和约的基础上作出了更多的领土让步.1991年苏联解体后芬兰终于可以自己决定命运,并且在1995年加入欧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芬兰冰川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