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山县人民政府2014凤山中学篮球赛

凤山县民族中学
所属目录:
所属地区: &
网站访问量:2008&&
凤山县民族中学
凤山县民族中学
供货等级:
交易等级:
诚信指数:91%
客户满意:91%
联系人:负责人
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凤山县凤城镇教育路198号
迎着新世纪的曙光,沐浴着课程改革的春风,凤山县民族中学如同一颗散发着诱人芬芳的蓓蕾,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凤山县凤城镇教育路198号徐徐绽放。本校师资队伍强大,学课建设合理,学校文化浓厚, 学校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办学实践,打造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的理念.热忱欢迎社会各界光临指导,同凤山县民族中学一起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才而努力.
会员类型:
普通会员(未实名认证)
主营项目:
教育、教学
资料待更新
注册资金:待更新
员工人数:未填
法人代表:
注册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凤山县凤城镇教育路198号
单位注册时间:1995年6月
扫描保存单位二维码信息
单位印象:文体活动丰富
节假日礼品
发放薪资及时
该商铺未发布任何商品信息,以下是系统为您随机推荐的商品信息!
技术支持:1024商务网
浙ICP备号-1
&&1024商务网客服QQ: &&
免责声明:此网页并非该单位官网,而是由会员免费注册的1024商务网商铺,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者负责,1024商务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如发现侵权违规问题请发邮件至或联系删除。凤山县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县人民政府领导及党组成员工作分工的通知凤政发〔2016〕2号
来源:凤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编辑:凤山县人民政府网 时间:
凤山县人 民 政 府 文 件
凤政发〔2016〕2号
&&&&&&&&&&&&&&&&&&&&&&&&&&&&&&&&&&&&&&&&&
凤山县人民政府
关于调整县人民政府领导及党组成员
工作分工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含驻凤中、区、市直)各单位:
鉴于县人民政府领导班子人员变动,根据工作需要,现将县人民政府领导及党组成员工作分工调整通知如下:
县人民政府实行县长负责制,副县长协助县长工作。
主持县人民政府全面工作,负责机构编制、监察、人事、财政、审计等工作。
主管县国防动员委员会、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县监察局、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县财政局、县审计局。
常务副县长
负责县人民政府常务工作,协助负责机构编制、财政、审计工作,负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统计、国有资产管理、政务服务、金融、城市管理、纠风及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理等方面工作。
分管县政府办、县监察局、县财政局(金融办)、县编办、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县国土资源局(地震局、不动产管理局)、县住房城乡建设局(人防办)、县审计局、县统计局、县法制办、县政务办、县接待办、县机关事务局、县综合执法局、县房改办、县城投公司、县国投公司。
联系和协调县人武部、法院、检察院、国税、地税、人民银行凤山支行、农行凤山支行、农村信用联社、银监办、保险公司、住房公积金管理部等方面工作。
负责教育、民政、文化、卫生计生、体育、旅游、民族宗教、科技等方面工作。
分管县教育局、民政局、县文广新体局、县卫计委、县旅发委、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县科技局、县民宗局(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局)县地质公园管理局、县
联系和协调县工会、共青团、妇联、妇儿工委、科协、社科联、文联、计生协会、老龄委、中波站、广电网络、红十字会等方面工作。
莉& 副县长(挂职)
协助分管扶贫、项目工作。
禹& 副县长(挂职)
协助分管扶贫、项目工作。
副县长(挂职)
协助分管扶贫、&三农&工作。
副县长(挂职)
负责农业、林业、扶贫、水利、水果生产、世行、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工作。
分管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扶贫办、县水利局、县粮食局、县水产畜牧兽医局、县农机局、县经管局、县水果局(核桃办)、县世行办、县&乡村办&。
联系和协调老促会、烟草、气象、水文站等方面工作。
负责公安、司法、信访、安全生产、调处等社会稳定及国家安全工作。
安全监管局、调处办、县应急办、县。
负责发展改革、交通运输、环保、工业、水库移民、物价等方面工作。
分管县发展改革局(国民经济动员委员会办公室)、县交通运输局、县环保局、县工信局县移民局、县运管局、县物价局、县物资公司、县特色资源产品集中加工区管委会。
联系和协调公路、供电、通信、邮政等方面工作。
负责工商、质监、商务、招商、县志、档案、供销等方面工作。
分管县工商局、县质监局、县商务局、县志办、县档案局、县供销联社、县市场服务中心。
联系和协调残联、侨办、台办、工商联、石油等方面工作。
县政府党组成员、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
主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全面工作,协助常务副县长分管接待等工作。
县政府党组成员(挂职)
协助分管扶贫、项目建设工作。
阳& 县政府党组成员(挂职)
协助分管扶贫、项目建设工作。 &&&&&&&&&&&&&
凤山县人民政府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6 font-family: 仿宋_GB年1月28日2016凤山中考资讯
2016凤山中考分数线
2016凤山中考成绩查询
2016凤山中考作文
2016凤山中考复习备考
2016凤山中考体育
[专题]凤山中考网文章列表
共 82 个信息&&首页 | 上一页 | 1
| &60个信息/页&&转到第页
91中考网是2016中考资源信息门户网站,为广大考生提供2016中考时间、中考试题试卷、复习资料、2015中考满分作文、
2016中考成绩查询、2016中考查分、志愿填报、2016中考录取分数线、学习方法等中考生需要的所有信息
Copyright@16中考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91中考网&&&&粤ICP备号昨晚我在凤中打球,你们发现我了么?_凤山县中学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548贴子:
昨晚我在凤中打球,你们发现我了么?收藏
昨晚我在凤中打球,你们发现我了么?
求金叔鲍照
今晚我再克的
没有。。今天我们的狗仔队叫你了。你没回答
。。。。。。。
楼主 求认识啊~~
会认识,会认识
我也要认识~~~
要照片!~~~~~~~~~
我们喊了金金,没人应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凤山县工业发展基本情况
&&&&&& 凤山自建县以来的五十多年间,历届县委、县政府在谋求工业发展道路,改革工业管理体制,调整县域经济结构,增强县域经济实力方面,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先后实施&兴工富县&、&工业兴县&战略,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为契机,加强工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布局,优化工业结构,工业经济运行的质量显著提升,工业在县域经济的主导地位日益明显。&
一、工业经济基础现状
&&& 从建县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的近三十年时间里,全县工业企业主要以小型、微型国有企业为主,共有7家即:水泥厂、农机厂、酒厂、印刷厂、杭东硫磺厂、二轻木器厂、二轻农器厂等,七家国有企业年工业总产值合计达不到300万元;1979年,国家实行国有企业内部经营制度改革,推行改革开放政策,注重市场导向,开展外引内联,允许国营、集体、个体,联营工业企业同时发展,工业经济开始由计划经济逐渐转向商品经济,进入90年代后,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工业体制暴露出许多问题和深层次矛盾,迫使企业不得不从体制上寻求解决的办法。2002年,南方锯业公司破产改制,拉开了县内国有工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序幕,从此以后,按照中央&抓大放小&的方针,县属11家国有工业企业通过改组、改造、拍卖、出售转让等形式,实施工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全县工业企业呈现出多种经济成份并存,非公有制工业占主体地位的格局。同时,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发展非公有制企业的优惠政策,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努力营造了一个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宽松环境,个体私营及其他所有制企业蓬勃发展。到2009年6月底止全县工业企业个数达到169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5家,这1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年产值超五千万元以上的2家,超千万元的6家,其余7家其工业总产值超五百万元以上。&
二、工业经济在改革和发展中不断壮大
&&& 据统计, 1978年以前凤山县的年工业总产值不足300万元, 200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77000.00万元,其中规模工业企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37000.00万元,为1978年的 123 倍,实现工业增加13736.00万元,为1978年的130 倍;实现销售收入36000.00万元,为1978年的120倍,实现利润520万元,为1978年的 500倍;累计上缴税金777万元,为1978年的 720倍,工业企业提供的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
三、工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效益稳步提升
&&&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凤山大力实施&兴工富县&战略,将改革、发展、稳定有机结合起来,全民动员招商引资,大抓项目建设,依托凤山矿产资源、林产资源、农产资源、中草药资源、水利资源等优势引进了如天承黄金矿业公司、宏益矿业公司等年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和宏宇木业、润达制药、良湾电站等一批年产值超千万元的工业企业以及华泰公司、德隆粉业等年产值超五百万的方解石加工企业,对外招标出租凤山县缫丝厂等原国有企业,通过招标承包,企业的生产经营实现了历史性飞跃,产供销得到跨越式发展。经过这一系列的举措,凤山工业得到长足发展,工业企业税收贡献率不断提高;目前,凤山县初步形成了矿产品加工经济板块、林产品加工经济板块、农产品加工经济板块、中草药业加工经济板块、小水电发展经济板块等&五大工业加工经济板块&。:&&&&&&&&
四、工业投资迅速增长,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 项目是投资的载体,投资是推动项目建设和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1978年以前全县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不足300万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 5 %不到。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2003年以后,凤山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对工业的扶持力度,先后实施&兴工富县&、&工业兴县&战略,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推进凤山新型工业化进程步伐,全县工业投入和技改投入迅猛增长,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 30 %以上。
五、今后工业发展规划及目标
&&& 1、做大做强矿产品加工、林产品加工、农产品加工、中草药业加工、小水电等五大经济板。其中以矿产品开发加工业作为凤山经济发展的龙头,做到开发有序,布局合理,重点开发黄金矿、硫(褐)铁矿、方解石、金属硅等,力争把凤山建设成为中南地区重要的黄金生产基地,广西最大的硫(褐)铁矿加工基地;林产品加工业通过利用凤山丰富的木材资源,在技术和产品开发上进一步提高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木材加工增值;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对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中草药业加工业通过技术改进,扩大生产能力,不断开发新品种,提高产品竞争力;小水电开发业以良湾电站为龙头,对砦牙电站、太平电站技改扩建,开发坡坝、上林、那乐、拉拥、板均等电站。
&&& 2、优化工业布局。根据凤山的资源特点及分布状况,结合能源、交通条件实际,按照县城工业集中加工区、袍(里)平(乐)、金(牙)杭(东)工业加工长廊等&一区两廊&工业发展布局,加快工业集聚区的建设,促进凤山特色产业建设。
农业基本情况
&&& 近年来,凤山县农业在县委县人民政府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和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按照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出发点,采取有力措施,迎难而上,积极工作,战胜各种自然灾害,保持全县农业生产良好的发展态势,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使全县&三农&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发展,呈现了农业升温、农民人均纯收入明显增长、农村经济形势看好的喜人局面。
一、基本情况
&&& 凤山县位于广西西北部,河池市西部。全县辖9个乡镇,96个村民委员会,两个社区,1375个村民小组,2234个自然屯,总人口19.68万人,农业劳动力8.81万人。全县总面积260.7万亩,耕地面积12.7万亩,其中水田4.7万亩,旱地8万亩。
二、农业生产发展概况
&&& 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农副产品价格管理体制和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推进科技进步。凤山种植业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 1.粮食持续增产丰收。1978年以来,我县积极调整耕作制度,采用田玉米(间种黄豆)加中稻,既不影响插秧季节,又能充分利用土地和光能发展立体栽培技术,还能利用豆根固氮作用为玉米供肥,促进良性循环,在此基础上大力推广&良种良法&的高效农业生产,提高单产,实现三十来粮食生产连续增产丰收。2008年我县粮食总产达38735吨,比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总产33463吨增长15.7%;比建国初期的1952年总产15019吨增长157.9%;比解放前的1938年总产10010吨增长286.9%。
&&& 2.特色农业推动农业经济。实践充分证明,农业产业化将有力地带动地方农业经济,1991年我县开始培植桑蚕产业,至今全县桑园面积近5万亩,投产桑园3.5万亩,年养蚕2.73万张,年产鲜茧1228吨左右。初具规模形成本县的农业支柱产业之一;烤烟生产是我县新兴的希望产业,几经波折洗礼,全县种烟面积661.8亩,项目引资固定资本投入240多万元,总产值110多万元,创税19.66万元,种烟户均收入1.4万元,经济效益可观。这些特色农业有力地拉动农业经济发展。
3.名特优农产品有力支撑世界地质公园申报。我县努力发展香菇、火麻、南瓜、核桃等长寿食品成为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名特优餐饮农产品。一是发展香菇支撑景区产品,完成100亩香菇,年产鲜菇800吨,产值240万元;二是发展火麻生产打造益寿延年品牌,发展火麻1万亩,产量500吨,产值300万元;三是发展南瓜生产丰富长寿食品,年产南瓜2000吨,产值400万元;四是以旅游为依托发展核桃产业。
三、制约凤山县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 1、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与资金投入缺乏。农业的市场化离不开信息化,农户信息不灵,会导致生产趋同化。由于许多农户不熟悉市场,不能对未来市场变化进行科学的预测,在生产安排上往往彼此模仿,盲目跟从,导致市场供求失衡,生产效益低下。而且,由于农业经济基础薄弱、资金积累少、生产周期长、风险大等原因,使投资农业的资金明显不足,制约了农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 2、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技术服务滞后。各农户在生产与经营中的&各自为政&,使农业生产难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格局,也不利于形成规模优势、创特色品牌。同时,目前农技推广人员中从事经济作物生产、特种养殖和多种经营的人员太少,大部分技术人员是&只懂粮油、猪牛羊、不懂名特优&,不能提供发展&名特优新&的技术指导与服务,不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 3、农产品加工与营销服务不足。由于过去的农业生产只重产量不重品质,重实用不重加工。销售与包装、加工技术落后、加工水平低、销售方法原始、销售人员缺乏等,致使农产品基本上以初级产品的状态进入消费领域,其附加税加值低,经济效益差。同时,由于相应的停留集贸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和销售中介组织的缺乏,市场供求信息不灵、销售渠道不畅,使生产效益难以提高。
&&& 4、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市场意识与风险意识不够。目前,我县农民的文化水平仍普遍较低,他们缺乏接受新知识、新信息,应用新技术、新设备从事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包装的能力;缺乏市场意识、品牌意识、风险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知识和能力,从而制约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优化。
&&& 5、农业关联产业一体化经营机制没有形成。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的相互脱离,使农业产中环节仍处于仅仅为产后环节生产原材料的地位。不仅无法分得产后加工、产中、产后各环节的&独自为政&,导致农业关联产业之间难以形成利益互补机制。
第一节&& 县城
&&& 凤山县城历来为州署、县治驻地。民国38年(1949年)为广西第12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地属凤城镇辖区,位于乔音河与九曲河交汇处,四面环山,因& 环山似凤,环凤皆山,翠屏丹嶂,凌霄欲飞 &而得名。中心区地理坐标东经107&02&46&,北纬24&32&35&。
&&& 清雍正八年(1730年),从东兰州地划出外六哨设置凤山土分州,土官先后于长里哨六郎村(今砦牙乡砦牙村六郎屯),芝山哨苟架村(今乔音乡久加村旧州屯),凤山哨周福村(今凤城街周福屯)、那力村(今县法院驻地)临时设署视事,最后迁至后龙山脚下(今县政府驻地)。
&&& 州署定址后,土官征调各哨民工建造州署衙门,起砖瓦房屋五座25间为廨署。至民国7年(1918年),十代土官、二十代弹压先后在城区建武庙、城隍庙、文昌阁、水云寺等神祠佛堂多处,在城区河道上建石拱桥7座,建州厢学堂1所(后称高级小学校)。
&&& 民国8~38年期间,十五代知事、二十三任县长在县署内又增设监狱、警士教室、司法各1座3间,在城区办国民中学1所,民众教育馆1所,通俗演讲1所,民众阅报1处,民众学校5所,公共体育场1处。
&&& 民国21年(1932年)民团副司令吴子常拆毁城隍庙和水云寺,将砖料于城郊建军用碉楼4座。以后,除国民中学外,其他建筑均因时势动乱、无人管理或人为破坏而逐渐损坏消失。民国32年,县长谢次颜在城隍庙旧址建中山公园,当时排门高耸,雪花粉墙,亭台水榭,竹木交翠,古树浓荫,后也因无人管理、维修而废。
&&& 民国8年废土分州设县,城区置河东、河西两条街道,因地处九曲河东面和西面而得名,河东街全长约600米,宽约3米,河西街全长约850米,宽约6米,两条街除中间铺砌约1米宽的片石外,其余均为泥土路面,雨天泥泞不堪。民国30年统计,凤城街有居民274户,人口1352人,住户不多且民居多为矮小茅房。民国23年,城区始有宾阳、蒙山、百色等地的小商小贩落户经商。民国29年,临街始有广益、华安两号座商,为凤城街居民吴正荣、韦敏之开设。另有三益、南客2间小客栈,每间客栈有床位10个左右,为外地来的马镇卿、卢子和开设。此后,增设杂货铺和米粉店。至1949年,城区拥有商号2座,客栈2间,杂货铺4家,米粉店5户,无其他商号、店铺、钱庄、当押之设。过去曾流传一首民谣:&小小凤山县,三家米粉店;县官说句话,全城都听见。&虽言过其实,其小可知。
&&& 解放后至1995年,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不断发展,县城已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形成行政机关、科教卫生、工交商业、金融通讯以及公共设施、居民住宅配套的小城市格局。河东、河西街均已改建成水泥路面,街道两侧除县政府机关及居民外,还增加了县一小、农机厂、武装部、凤城镇卫生院、教育局、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经贸局、体委等单位。1954年,开辟主街道凤阳街,(原称凤城街)以城北&凤阳关&取名,全长约1500米,宽12米。1967年在乔音河穿龙岩出口处至原九曲河与乔音河交汇处,直线开挖改建河道,并在距穿龙岩口约100米处的人工河上建石拱桥1座。至此凤阳街从周福屯向凤旁林场方向延伸约500米。经不断建设、更新,街道两旁楼房馆所逐渐座落有致,鳞次栉比,沿街有汽车站、粮食局、图书馆、电影院、新华书店、工农兵一旅社、凤城镇政府、邮电局、林业局、地矿局、县医院、农机局、物资局、水电局等单位,而散居其间的民居茅舍瓦房也逐渐改建成钢筋水泥平顶楼房。街面经不断整治,逐渐变为笔直、划一。1995年末城区人口14558人,其中农业人口3411人,非农业人口11147人。交际语言以凤山壮话和西南官话为主。
&&& 城区地处山区,无水路通航。陆路有东(兰)凌(云)20342 线省道横贯县境东至西部,县城至各乡、村公路形成网络,1995年客运量49万人次,客运周转量为1518万人公里,货运量318吨,货运周转量263万吨公里。邮电通讯机构设备齐全。1990 年邮电局收寄函件出口30多万件,包裹流量出口1600多件,汇兑流量 19700多张,报刊发行总量1117248份,电报发出25112 份。长途电话张,张。1994年投资420万元改制市内电话,开通1000门S─1240数字程控交换机,1995年扩容3000门,市内电话交换机容量达4000多门,用户话机1400多部,可自动直拨国内国际长途电话;开通容量为8个信道的移动电话和GSM数字移动通信;开通与全区寻呼联网。年年平均建各类用房面积约25000平方米,其中居民住房面积占60%以上。县自来水厂供水能力为5000立方米每天,基本满足机关、居民及厂矿的生活生产用水。排水排污系统在街、路两侧均用水泥砖或片石砌成排水沟,大街道排水沟宽0.8米、深1米;小街道排水沟宽0.6米、深0.7米,沟上部盖预制板,排水流畅。街道两侧种植路树和安装高杆路灯。1956年起城区开始使用生产生活用电,初时因县内自发电力不足,尚有限量,1987年并接大化电网后,满足城区居民用电需要。
&&& 凤城集贸市场解放前在三夹街口(今县印刷厂旁),解放后迁至弄六(今凤城派出所旁),1976年又迁至汽车站对面(今广场),1997年,搬迁到东棚开发区。新的集贸市场由圩亭和相关配套的公平交易监督台、公共厕所、鸡鸭宰杀场等服务设施组成,总投资330万元,政府无偿划拨土地,于1997年兴建,面积9658平方米,其中市场覆盖面积4948平方米,内设置布匹、服装、鱼、肉、米、猪仔、鸡鸭、日杂、五金、补鞋、饮食、青菜、豆腐、豆芽、烧卤等15个行摊,有固定摊点450多个。可容纳15000人入场交易,年成交额3500万元左右。在县体育场西侧建有14个蹲位公厕1座,在城西距县城7 公里处的岩王坳建1个垃圾场,可容倒放垃圾百年。
&&& 城区内设有体育场、图书馆、文化馆、新华书店、广播、电视、电影、录像放映、歌舞厅、卡拉OK厅、网吧、桌球室、电子游戏、宾馆、旅社、酒家、酒楼、饭店、商业、金融、卫生防疫、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医院等服务部门和设施,从业人员近1000人。有幼儿园1所,小学3所,中学2所,师范1所,党校1所,在校学生近4000人。
&&& 1995年城区工业有印刷厂、农机修造厂、酒厂、制药厂、水泥厂、食品厂、建筑材料加工厂等,规模较小,年产值不超过百万元。
凤山县城地属山区,全年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年降雨量毫米。城区东面有公母塘、鸳鸯洞、马鞍洞、云峰洞、文笔峰,西面有雷峰古寺、凤旁林海,北面有晚照丹崖、穿岩石路、革命烈士陵园,南面有红军岩等风景名胜和纪念地。
第二节&& 乡 镇
&&& 凤城镇& 位于县境中间地带。镇政府驻县城凤阳街。东部与东兰县泗孟乡接界,南靠袍里乡和平乐瑶族乡的洪力、力那、海亭村,西邻金牙瑶族乡,西北面与天峨县更新乡东瓦村接壤,北依乔音乡那王、上林、久加、老里村、长洲乡郎里村和坡桃林场,全镇面积303.9平方公里。
&&& 凤城镇土司时期称凤山哨,民国8年(1919年)设县后改哨为区,民国22年改称城治乡。1950年2月,全县10个乡并为4个区,以顺序称区名,城治、坡心、相桥3乡并称第一区。1951年8月调整,将原坡心相桥2乡划入第五区和第七区,原城治乡单独为第一区。1957年1月改称城厢区。1958年9月将区改为公社时称城厢公社。1961年6月全县5个公社分为15个公社1个镇,原城厢公社分为城厢、长洞、太平、月里4个公社及凤城镇共5个行政区。1962年7月又将上述1镇4社合并为城厢区。1970年7月将区改称公社。1972年从城厢公社划出巴烈、凤城两大队及巴旁大队的巴旁村(屯)重设凤城镇。1983年7月将城厢公社改称为凤阳公社,1984年9月将原凤阳公社所辖20个大队中的13个划归凤城镇,同时将凤城大队改称凤城街居民委员会。是时,全镇辖凤城、巴烈、巴旁、松仁、久文、才劳、长峒、拉仁、凤凰、兴隆、弄者、京里、恒里、良利、林兰等15个行政村(街),164 个村民小组,390个自然屯。1995年全镇总人口36822人(含县直机关人口),其中,壮族20974人,汉族14707人,瑶族1132人,苗、侗族9人;农业人口5023户,25675人。
&&& 凤城镇土山区占44.95%,石山区占55.05%。地处北纬亚热带,年降雨量毫米,平均气温18.5℃。巴旁、久文、才劳3村地处土山区,山沟溪流纵横交错,山林苍翠,3村境内有国营凤旁、久文两个林场,森林、水利资源较丰富。凤城、巴烈、恒里及松仁一部分村民沿河而居,京里、拉仁有季节性溪流,长峒、凤凰、兴隆、林兰、弄者及松仁一部分村民住石山区,石山耸立,土地贫瘠,干旱缺水。行政村所在地海拔高度为:凤城街475米,巴烈村471米,巴旁村490米,松仁村526米,久文村640米,才劳村610米,长峒村695米,拉仁村720米,凤凰村667米,兴隆村665米,弄者村765米,京里村499米,恒里村470米,良利村550米,林兰村460米。境内最高山拉仁村布老山,主峰海拔1257米,其次为良利村威风梁子1221.7米,再其次久文村老山1166米。
&&& 1995年,全镇耕地面积1160公顷,其中水田535公顷,旱地625公顷。主种水稻、玉米,兼种大豆、薯类。当年粮食总产量7043吨,其中,稻谷3317吨,玉米3059吨,黄豆246吨,薯255吨,小麦116吨,饭豆、荞麦、小米等其它杂粮50吨;林地面积7252.8公顷(包括国营凤旁、良利两林场)。其中,用材林5635公顷,以杉木为主,经济林1605公顷,以油茶、八角为主。生猪年存栏数21883头,大牲畜7414头(匹),羊3852只,蔬菜产量8240万公斤,是城区蔬菜、肉猪需求重要来源之一;有建筑材料加工、机电维修、木衣夹厂、服务站(店)、工程建筑队、运输等乡镇企业559个,从业人数1484人,年利润总额118.82 万元;个体商业网点450个,从业人员550个,营业额28万元。全镇农业总产值1984万元
(1990年不变价),财政收入47.62万元,农民人均有粮274公斤,人均纯收入686.4元。
&&& 镇内有初级中学2所,小学15所,教学点44个;卫生院1所。农贸市场有凤城圩和长峒圩。至1995年,全镇 15个村(街)有9个村(街)通公路。
&&& 袍里乡& 位于县城南部,乡政府驻地月里村月里屯距县城24公里。乡境南面与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乡交界,东面与东兰县弄占乡接壤,北面与凤城镇的良利、林兰村相接,西面与平乐乡的海亭、兰包和江洲乡的凤平村毗邻。全乡总面积121.5平方公里。
&&& 袍里乡土司时期称本农哨,初设之辖地包括今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乡一带地域,后被土官割坡月至甲篆土地作为其女陪嫁物划给百色。民国8年(1919年)设县后改哨为区,民国22年改为坡心乡。1950年2月全县10个乡并为4个区,以顺序称区名,坡心、城治、相桥等3乡合并称第一区。1951年8月从万冈县划入所略、福邦、甲篆3乡,全县调整为7个区,原坡心乡划归第七区管辖。1956年成立巴马瑶族自治县,除将所略、福邦、甲篆3乡拨回外,另将原坡心乡好合、兴仁2村及原相桥乡那社、那乙、那光、祥兰、东烈5村一并割给巴马瑶族自治县,第六、七区建制同时撤销,今袍里乡境重归第一区。1958年9月第一区改称城厢公社。1961年6月~1962年6月,今乡境设为月里公社。1962年7月~1970年6月并入城厢区,1970年12月~1983年2月属城厢公社,1983年3月~1984年8月属凤阳公社。1984年9月将凤阳公社所辖月里、谋屯、仁安、弄仁、央峒、坡心、廷社7个行政村84个村民小组143个自然屯另设为袍里乡。 1995年全乡总人口12908人, 其中, 汉族占53.3%,壮族占41.1%,瑶族占5.1%;农业人口11739人。
&&& 袍里乡属石灰岩大石山区,其中石山占75.48%,土山占24.52%。坡心河流经坡心、月里两个行政村后潜入地下,是乡境内唯一地表河段。气候温和,雨量丰富,年均降雨1508毫米,年均气温19.4℃,水田可春种玉米,夏种水稻,水旱轮作。1996年,在谋屯村境内发现氧化金矿带,品位高达6克/吨。境内石山岩溶洞穴多,其中坡心地下河溶洞和仁安洞,洞内千姿百态,奇妙非凡。坡心地下河溶洞已开发为旅游景点,并已报批为省级地质公园。行政村所在地海拔高度为:月里村450米,谋屯村585米,仁安村624米,弄仁村630米,央峒村765米,坡心村440米,廷社村665米。境内最高山弄仁村天龙山海拔850米,其次为仁安村坡田841.8米,再其次为央峒村云盘山833米。
&&& 1995年,全乡有耕地535公顷,其中水田185公顷,主种玉米、稻谷,兼种大豆、红薯。粮食总产量3215吨,其中稻谷724吨,玉米2309吨,豆类139吨,红薯39吨。有林面积9641亩,其中用材林6110亩,以杉木为主,年采伐量2100多立方米,经济林3531亩,以油茶为主,年产茶籽8025公斤。有木材加工、小农具制作等乡镇企业4个,从业人员34人,年利润总额63万元,上缴税金7.82万元。年末存栏大牲畜3458头(匹),生猪9937头,羊1977只。全乡农业产值665万元,财政收入7.14万元,农民人均有粮274公斤,人均纯收入673.5元。
&&& 全乡有初中1所,小学7所,教学点30个,文化站、广播站、卫生院、邮电所各1所。1988年被评为自治区农民教育先进乡。农贸市场有袍里圩。巴(马)凤(山)公路通过乡政府驻地,有3个行政村通公路。
&&& 砦牙乡& 位于县城东北面,乡政府驻地砦牙村陆朗屯距县城53公里。乡境东面和北面分别与东兰县的长江乡和金谷乡交界,南面与长洲乡相接,西面与林峒乡毗邻。全乡总面积176平方公里。
&&& 民国21年(1932)前属长里区建制。民国22年另设隆梅乡,是为境内建制之始。1950年2月合并长里、隆梅两乡为第二区,1957年改称砦牙区,1958年9月改称砦牙公社,包括今长洲乡境在内。1961年6月砦牙公社分为砦牙、长洲、百乐3个公社,1962年7月砦牙公社改称砦牙区,1970年7月复称砦牙公社,1984年9月改称砦牙乡,辖平雅、砦牙、板隆、泗幕、板叶、隆梅、东风、拉隆、拉英、弄怀、板峒等11个行政村,162个村民小组,278个自然屯。泗慕村改为泗幕村。1995年总人口16392人,其中农业人口15278人,壮族占98.96%。
&&& 砦牙乡有平雅村为土山区,东风、板峒、弄怀村为石山区,隆梅、拉隆、砦牙、板隆、泗幕、板叶、拉英村为半土半石山区,全境石山占64.89%,土山占35.11%。地属半石山半土山地区。砦牙河流经境内。该河段拉英河谷是县内海拔最低处,气候温暖,多冰雹,年平均气温20℃,居全县之首,有凤山&热谷&之称。矿产有锑矿、水晶矿、铜矿、石灰石等,锑矿有零星开采。西南部土山区水力资源丰富,盛产河鱼,林木繁茂,主产油茶、油桐、八角等。行政村所在地海拔高度为:平雅村335米,砦牙村317米,板隆村583米,泗幕村340米,板叶村810米,隆梅村650米,东风村520米,拉隆村585米,拉英村280米,弄怀村555米,板峒村580米。境内最高山板峒村杉木山主峰海拔1117.4米,其次为弄怀村龙仆山1105米,再其次为隆梅村三烟山1067米。
&&& 1995年,全乡有耕地面积691公顷,其中水田280公顷,旱地411公顷。当年粮食总产量3156吨,其中稻谷1348吨,玉米 1585吨,豆105吨,薯类113吨;大牲畜存栏6225头(匹),生猪存栏10882头,羊3082只;1995年有乡镇企业352个,从业人员1147人,年利润总额105.3万元,年上缴税金17.8万元。农户加工的芭蕉芋粉丝为当地一大特产;全乡农业总产值983万元,财政收入7.3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9.54元,农民人均有粮207公斤。
&&& 全乡有初中1所,小学11所,教学点17个,卫生院、电影院、文化站各1所。农贸市场有砦牙圩。砦牙至长洲公路通金(城江)凤(山)干线,有2个村公所通公路。
&&& 长洲乡& 位于县城东面,乡政府驻地长洲村那英屯距县城37公里。乡境东南两面依次与东兰县的兰阳乡、泗孟乡交界,西南面与凤城镇拉仁、凤凰、长峒村接界,西面与乔音乡老里村接界,西北角与林峒乡久隆村相接。全乡总面积190.5平方公里。
&&& 土司时期称长里哨,辖区包括今砦牙乡境。民国8年(1919年)设县后改哨为区,民国22年改区为乡,并划出一部分另设隆梅乡。1950年2月将长里、隆梅合并为第二区。1957年1月改称砦牙区,1958年9月改称砦牙人民公社。1961年6月将全县5个公社分为15个公社1个镇时,今乡境曾设有长洲、百乐2个公社,但只存在13个月,即在1962年7月合并为长洲区。1970年7月将区改为公社,1984年9月改称长洲乡,辖长洲、那拉、那乐、那兵、板均、板任、那老、百乐、郎里、板伦、那烘、那爱等12个行政村,188个村民小组,236个自然屯。1995年总人口20825人,其中农业人口19112人。壮族占全乡总人口的98.33%。
&&& 长洲地处土山区,境内土山连绵,山林遍布,沟溪纵横。水利资源较为丰富,长洲河(砦牙河上游)流经境内,建有八龙水库,库容 454万立方米,引水8公里至长洲村拉肥屯后设293米高水头水电站1座,装机容量1300千瓦。有丰富的林业资源,森林面积23315亩,盛产杉木、八角、茶油、桐油等。国营坡桃林场座落乡境东南部,经营面积34223亩,1995年有林面积25000亩。行政村所在地海拔高度为:长洲村389米,那拉村375米,那乐村370米,板任村475米,板伦村800米,板均村500米,那烘村595米,郎里村740米,百乐村705米,那老村800米,那爱村455米,那兵村745米。境内最高山郎里村三层岙,主峰海拔1242米,其次为郎里村林桑坡1209米,再其次为郎里村、百乐村及乔音乡老里村3村交界的更社山1196.4米。
&&& 长洲乡是县境内水稻主产区,1995年有耕地1006公顷,其中水田550公顷,旱地456公顷。全乡粮食总产量4747吨,其中稻谷3056吨,玉米1339吨,豆类199吨,薯类122吨,农民人均有粮248公斤;有乡镇企业317个,从业人员860人,年利润总额87万元,上缴税金35万元。大牲畜存栏8558头,生猪存栏11126头,羊238只;水产品产量435公斤;全乡农业总产值1459.5万元, 财政收入12.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9.96元。
&&& 1995年,有初级中学2所,小学14所,教学点38个,卫生院、文化站各1所。境内有长洲、百乐2个圩集。乡中心卫生院有病床20张,设有留医部、门诊部、&光室、化验室等,是县内规模最大的乡级医院。金城江至凤山公路和凤山至砦牙公路经过乡府驻地,有5个行政村通公路。
&&& 乔音乡& 位于县城西北面,乡政府驻地那王村乔音屯距县城22公里。乡境西、北两面与天峨县的更新、纳直两乡接壤,西南至东面依次与金牙、凤城、长洲、林峒等乡(镇)相连,全乡总面积187.8平方公里。
&&& 乔音乡在土司时期称芝山哨,管辖到今天峨县老鹏乡、八腊瑶族乡、纳直乡纳直、当里2村、岜暮乡甲岩村一带地域。民国8年(1919年)建县后改称芝山区。民国22年全县裁6个区为8个乡,原芝山区分为乔音乡和老鹏乡,民国24年广西省调整旧田南道属各县时,将老鹏乡划归天峨县,民国30年增设久加乡。1950年2月全县分为4个区,原乔音、久加2乡称第三区,1957年1月改称乔音区,1958年9月改称乔音人民公社。1961年6月将全县5个公社分为15个公社1个镇,原乔音公社分为乔音、久加、大同3个公社,1962年7月又将上述3个公社合并为乔音区,1970年7月改区为公社,1984年9月改公社为乡,原乔音公社辖区分为乔音、林峒两个乡。乔音乡辖怀里、巴甲、合运、那王、康里、上林、额里、若里、久加、老里等10个行政村,130个村民小组,167个自然屯。1995年总人口18131人,其中农业人口17018人。壮族占95.52%,汉族占3.56%,瑶族占0.92%。?
&&& 乔音乡除老里村及久加村一部分属石山区外,其它皆为土山区。乔音河、上林河流经乡境。乔音河由11条溪流汇集而成,上游建有乔音水库,为县内最大的蓄水防洪工程,其中下游形成的河谷平地土壤肥沃,土层深厚,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是县境内水稻主产区之一。因其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可进行旱水轮作。行政村所在地海拔高度为:怀里村635米,巴甲村600米,合运村610米,那王村586米,康里村545米,上林村570米,若里村600米,额里村527米,久加村525米,老里村635米。境内最高山怀里村四连坡,主峰海拔1172米,其次为怀里村六里坡1151米,周肉坡1150米,再其次为合运村坡峰1103米。
&&& 1995年有耕地1134公顷,其中水田469公顷,旱地665公顷,当年粮食总产量5171吨,其中稻谷3017吨,玉米1648吨,豆类142吨,薯类227吨。有林面积7.54万亩,以杉木为主,出产木材、茶油、桐油、香菇、八角等林、特产品。境内有国营百乐林场,有林面积37000亩。乔音是县内油茶最多的乡,有油茶林2万亩,1995年茶籽产量52万公斤。生猪存栏10593头,大牲畜年末存栏9286头(匹)。乔音水库年产鱼7500公斤。有乡镇企业363 个,从业人员851人,年利润总额116.05万元,上缴税金42.5 万元。全乡农业总产值1484万元,财政收入11.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0.24元,农民人均有粮304公斤。
&&& 乡境内有乔音至久加公路接通凤(山)金(城江)干线。乡府驻地及3个行政村通公路。
&&& 全乡有初中2所,小学11所,教学点39个,有文化站、邮电分局、卫生院各1所,电影院1座。集贸市场有乔音圩和久加圩。
&&& 林峒乡& 位于县城北面,乡政府驻地大同村上林峒屯距县城35公里。北面与天峨县老鹏乡接壤,东面与砦牙乡东风、板峒、隆梅、板叶4村相连,西面与乔音乡的合运、若里2村接壤,东南面与长洲乡那老村毗邻。全乡总面积137.9平方公里。
&&& 今乡境于1961年5月以前归属乔音人民公社管辖。1961年6月将全县5个公社分为15个公社1个镇时,设有大同人民公社,是为今乡境乡级建制之始。但仅存在13个月,即在1962年7月撤销合并入乔音区。1984年9月将乔音所属的6个大队划出另设林峒乡。全乡辖久隆、大同、板吉、弄相、同乐、文里6个行政村103个村民小组,216个自然屯。1995年总人口为12383人,其中农业人口11804人。 壮族占45.85%, 汉族占45.04%,瑶族占9.11%。
&&& 林峒乡地处半土半石山区,其中土山占51.68%,石山占48.32%。因位置偏北,地势较高,气候较为寒冷,是县内次冷地区,年均气温17.2℃。因气候不适,水田只能种单造水稻或单造玉米,一年不能两熟。全乡有耕地面积935公顷,其中水田315公顷,旱地620公顷。有农业机械605台(件),总动力1498千瓦。年群众集资19.86万元,兴建水利工程28处,扩大灌溉面积810亩。行政村所在地海拔高度为:久隆村615米,大同村865米,板吉村760米,弄相村765米,同乐村905米,文里村870米。境内最高山大同村五背洞岭,主峰海拔1287.7米,亦是全县第二高峰,其次为同乐村钹刀岭1268.1米,亦是全县第五高峰,再其次为板吉村大山林1267.1米,亦是全县第六高峰。
&&& 1995年粮食总产量3915吨,其中稻谷1355吨,玉米2429吨,豆类73吨,红薯55吨,农民人均有粮332公斤。有林面积25366亩,用材林有杉木、香椿,经济林有油茶、油桐、花红果。大牲畜存栏5706头,生猪存栏13537头,羊473只。有乡镇企业103个,从业人员141人,年利润总额66.54万元,上缴税金12.36万元。全乡农业总产值750万元,财政收入6.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41.42元。
&&& 全乡有初中1所,小学7所,教学点30个。有文里、林峒、久隆3个圩集。凤山至天峨公路横贯乡境南北,有5个行政村通公路。
&& 金牙瑶族乡& 位于县城西北面,乡政府驻地上牙村盘弄屯距县城35公里。东北角与天峨县更新乡交界,西面与凌云县加尤乡、逻楼镇毗邻,北面与更沙乡相连,东、南两面分别与乔音乡、凤城镇和中亭乡接壤。全乡总面积125.2平方公里。
&&& 民国23年(1934年)以前属凌云县管辖。民国24年广西省调整旧田南道属各县时划属凤山,仍设为金牙乡。1950年2月全县分为4个区,以顺序号称区名,金牙、平乐、谋轩3乡为第四区。1951年8月,原金牙乡独立为第四区。1957年1月改称金牙区,1958年8月改称金牙公社,1961年6月原金牙公社辖区分为金牙、杭东、巴轩3个公社,1962年7月将上述3个公社合并为金牙区,1970年7月又将区改为公社。1984年9月原金牙公社辖区分为金牙、更沙、中亭三个乡。金牙瑶族乡辖上牙、下牙、东王、坡茶、猛干、外里等6个行政村,103个村民小组,122个自然屯 。 1995年总人口12170人 ,其中农业人口11354人。 汉族占44.82%,壮族占39.35%,瑶族占15.81%。
&&& 金牙乡除东王村为土山区、坡茶村为石山区外,其他4村均为半土半石山区,全境石山占63.26%,土山占36.74%。地势较高,平均海拔749.5米,年平均气温17.5℃。金牙河流经境内5公里后潜流地下。有耕地面积846公顷,其中水田217公顷,旱地629公顷,大部分是岩窝地、水跑地和轮歇地,缺水、易淹、瘠薄、低产。境内有一条盲谷,盲端有消水坑,地面开阔、平坦、肥沃,面积达3600亩,常受地下河涌水淹没,三分之一面积无法耕种。境内建有那坝水库和东王水库 ,可共灌溉农田500多亩。全乡有农机375台(件),总动力1067千瓦。粮食作物以种植玉米、水稻为主,兼有小米、小麦、旱谷等。经济作物主种木薯、芭蕉芋、猫豆等。1995年,全乡粮食总产量3444吨,其中玉米2184吨,稻谷1017吨,红薯186吨,黄豆17吨,小麦、小米、绿豆等杂粮40吨。森林面积33656亩,用材林有杉木、香椿、松树等,经济林有油茶、油桐、八角等。农户房前屋后还栽有李、梨、桃、柑桔、柿等水果,年产2500万公斤。大牲畜年末存栏5257头,生猪存栏9072头,羊2602只。乡镇企业273个,从业人员833人,主要行业有木材加工、小农具生产、采矿等,年利润总额223万元,上缴税金42.5万元。全年农业总产值914万元,全乡财政收入9.1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3.18元。乡境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有县级企业单位杭东硫磺厂和金牙金矿试验站,探明黄金储量16~18吨。行政村所在地海拔高度为:上牙村655米,下牙村612米,东王村685米,外里村660米,猛干村920米,坡茶村965米。境内最高山外里村沙弯山,主峰海拔1308.8米,亦是县内最高山,其次为东王村白虎山1257米(县内第七),再其次为外里村岩当山1255米(县内第八)。
&&& 全乡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8所,教学点21个,文化站、卫生院、邮电分局、电影院各1所。农贸市场有金牙圩1个。凤山至更新公路通过境内,有4个行政村通公路。
&&& 更沙乡& 位于县城西北角,乡政府驻地更沙村场坝距县城60公里。西南面与凌云县交界,西北面与乐业县毗邻,东北面与天峨县接壤,东南面与金牙瑶族乡相连。全乡总面积105.2平方公里。
&&& 1983年以前归属金牙公社。1984年9月将原金牙公社所属的6个大队划出另设更沙乡,是为该乡建制之始。全乡辖更沙、内里、大平、金庄、干存、陇旺等6个行政村78个村民小组,183个自然屯。 1995年全乡总人口9758人, 其中农业人口9292人。汉族占98.62%,瑶族占1.26%,壮族占0.12%。
&&& 更沙乡除大平、干存村为半土半石山区外,其它村皆为石山区。全境石山占85.59%,土山占14.41%。是县内地势较高的乡,平均海拔800米左右,也是县内最冷地区,年平均气温15~17℃,有&小东北&之称。境内无地表河流,人畜饮水主要靠山塘水柜。解放以来,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兴修山塘水柜,修建道路,砌墙平土,坡改梯地,使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一定的改善。有森林929公顷,森林覆盖率8.83%。行政村所在地海拔高度为:更沙村1019米,内里村900米,大平村845米,金庄村984米,干存村570米,陇旺村980米。境内最高山更沙村摩天岭1200米,其次为金庄村陇央山1175米,再其次为内里村缺狮堡1071.3米。
&&& 1995年,全乡有耕地774公顷,其中水田49公顷,旱地725公顷,粮食总产3028吨,其中稻谷182吨,玉米2652吨,豆类73吨,红薯109吨。盛产田七、米茶辣等中药材。家禽饲养量20.26万只,户均120多只;生猪存栏11849头,大牲畜存栏4962头,羊2210只。有乡镇企业257个,从业人员487人,年利润总额119.1万元,上缴税金11.9万元。全乡农业总产值558万元,财政收入2.9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9.57元。
&&& 全乡有初中1所,小学8所,教学点21个。农贸市场有更沙圩1个。境内有2个行政村通公路。
&&& 中亭乡& 位于县城西部,乡政府驻地中亭村江平屯距县城36公里。西南面与凌云县逻楼镇接壤,东南面与平乐瑶族乡相接,西面与金牙乡毗邻。全乡总面积107.9平方公里。
&&& 民国23年(1934年)以前属凌云县,民国24年广西省调整旧田南道属各县时拨归凤山县,仍设为谋轩乡(辖至今平乐乡谋爱及大洞两村)。解放后并入金牙区。1961年6月分设为巴轩公社,1962年7月又并入金牙区。1984年9月原金牙公社辖区分为金牙、中亭、更沙3个乡,中亭乡辖中亭、六马、先锋、柏林、凤界、积善、陇弄等7个行政村107个村民小组148个自然屯。1995年全乡总人口11773人,其中农业人口11165人。汉族占82.39%,壮族占13.25%,瑶族占4.36%。
&&& 中亭乡地处半土半石山区, 中土山占51.79%, 石山占48.21%。除六马、中亭两村各有1条小溪流外,其他5 村均无地表河流,水资源较为贫乏。1995年有耕地735公顷,其中水田215公顷,旱地520公顷,主种玉米、水稻。当年粮食总产量2516吨,其中稻谷609吨,玉米1715吨,豆类103吨,红薯69吨。大牲畜存栏5138头,生猪11839头,羊2150只。有乡镇企业89个,从业人员126人,年收入26.8万元。民国初年积善、凤界、柏林等村有少数农家祖传烧制碗罐、浇铸铁锅工艺,1972年后浇铸铝锅,其产品质量可靠(两米高自由落体至水泥地面无损坏),深受群众欢迎,热销于河池、百色、柳州等地区。惜原料奇缺,成本费也不断上涨,没有大量生产。全乡农业总产值717万元,财政收入3.2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2.44元。行政村所在地海拔高度为:中亭村640米,六马村690米,先锋村920米,积善村640米,凤界村695米,柏林村725米,陇弄村800米。境内最高山六马村将军山海拔1278米(县内第四高山),其次为六马村背坳1177米,再其次为陇弄村大梁山1152.9米。
&&& 全乡有初中1所,小学10所,教学点15个,文化站、卫生院各1所。农贸市场有中亭圩1个。1984年公路修通到乡政府驻地,1990年底修通至凌云县逻楼镇的公路,有5个村通车。
&&& 平乐瑶族乡& 位于县城西南面,乡政府驻地力那村久览屯距县城39公里。南面与江洲乡接壤,西南面与凌云县逻楼镇交界,西北面与中亭乡和金牙瑶族乡的东王村相接,东北面与凤城镇相接,东南与袍里乡相接。全乡总面积175.1平方公里。
&&& 民国23年(1934年)以前属凌云县。民国24年广西省调整旧田南道属各县时划拨来属凤山县,设为平乐乡,是为归属本县后建制之始。1950年2月全县分为四个区,以顺序号称区名,平乐、金牙、谋轩3乡为第4区。1951年8月改原平乐、谋轩2乡为第五区,1957年1月称平乐区,1958年9月,称平乐人民公社。1961年6月公社规模进行调整时,原平乐人民公社划分为平乐、江洲、谋爱3个公社,1962年7月,又将上述3个公社合并为平乐区,1970年7月改称平乐公社。1984年9月,将原平乐公社分设为平乐、江洲两个瑶族乡。平乐瑶族乡辖平旺、海亭、力那、洪力、兰包、谋爱、寅亭、桑亭、登亭、大洞等10个行政村,138个村民小组,211个自然屯。1995年总人口20085人,其中农业人口19134人。汉族占44.32%,壮族占36.01%,瑶族占19.67%。
&&& 平乐瑶族乡有平旺、力那、洪力、登亭4村为土山区,其它6村为半土半石山区,全境土山占61.42%,石山占38.58%。主要河流平乐河境内流程8公里,修有平乐水库,蓄水403万立方米;另一溪流谋爱溪建有谋爱水库,蓄水165万立方米。1995年全乡有耕地面积1269公顷,其中水田514公顷,旱地755公顷,粮食总产量5639吨,其中稻谷2684吨,玉米2342吨,豆类237吨,红薯362吨。人均有粮295公斤。大牲畜存栏6139头,生猪15726 头,羊5853只。有森林面积71002亩,经济林以茶油、八角、桐油为主。有乡镇企业105个,从业人员228人。主要生产硫磺、木衣架、农具、建材、饼干和榨油、木材加工等,总收入102.89万元。1995年全乡农业总产值1480.9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43.80元。行政村所在地海拔高度为:平旺村620米,海亭村660米,力那村617米,洪力村640米,兰包村675米,谋爱村574米,寅亭村565米,桑亭村555米,登亭村770米,大洞村575米。境内最高山力那村灰么山,主峰海拔1285米,亦是县内第三高山,其次为力那村弄更山1228米,再其次为海亭村乔龙坡1169米。
&&& 1995年有初中1所,小学11所,教学点23个。有文化站、邮电分局、电影院各1所。境内有平乐、谋爱2个圩集。7个村公所修通了公路。
&&& 江洲瑶族乡& 位于县城最南面,乡政府驻地江洲村坡祥屯距县城65公里。东南面与巴马瑶族自治县那社乡接壤,西南面与凌云县交界,北面与平乐瑶族乡相接,东北面与袍里乡谋屯村相接。全乡总面积107平方公里。
&&& 乡境原属百色县,民国24年(1935年)由广西省调整始归凤山县,仍设为相桥乡。1950年2月全县分为4个区,以顺序称区名,城治、坡心、相桥3乡为第一区。1951年8月,全县调整为7个区,原相桥乡分属第五区和第七区。1956年2月巴马瑶族自治县成立,将原相桥乡所属的那社、那乙、那光、祥兰、东烈5村划归巴马,余下的维新、江洲、弄旁、相圩4村仍属第五区。1957年1月改称平乐区,1958年9月改称平乐人民公社。1961年6月原平乐公社辖区分为平乐、江洲、谋爱3个小公社,1962年7月将上述3个小公社并为平乐区,1970年7月改称平乐公社。1984年9月原平乐公社分为平乐、江洲2个瑶族乡。江洲瑶族乡辖江洲、凤平、巴标、维新、相圩、弄旁、陇善7个行政村,78个村民小组,85个自然屯。1995年全乡总人口9893人,其中农业人口9175人。壮族占39.18%,汉族占30.76%,瑶族占30.06%。
&&& 江洲瑶族乡有维新、相圩2村为土山区,其它5村均为半土半石山区,全境土山占65.04%,石山占34.96%。气候温和,年均气温18.9℃,年均降雨1473.7毫米。水田可春种玉米,夏种中稻,水旱轮作。境内有江洲河,流经相圩、江洲、凤平等村后注入地下河,流程5.5公里。距乡政府2公里处有一座横跨江洲河的天然石拱桥,桥高90米,南北跨度150米,厚100米,人称&仙人桥&,是古时田州八景之一。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当地群众在此举行&北帝节&,万人汇来,对歌寻侣。1980年自治区地质二队在相圩村探明有少量氧化金矿和雄磺矿,此后,陆续有县人及外地一些黄金客商个体开采提炼黄金。行政村所在地海拔高度为:江洲村515米,凤平村535米,巴标村575米,维新村600米,相圩村570米,弄旁村600米,弄善村600米。境内三大高山均集中在维新村,一为八角峒,主峰海拔1146.9米,其次为弄哥山1123米,再其次为高桑杀1077米。
&&& 1995年有耕地652公顷,其中水田223公顷,旱地29公顷。当年粮食总产量2197吨,其中稻谷815吨,玉米1113吨,豆类64吨,红薯195吨,人均有粮295公斤。有森林面积32018亩,出产杉木、桐油、茶油、八角等。有乡镇企业67个,从业人员97人,主要从事农副产品加工,1995年总收入18.33万元。全乡农业总产值670万元,财政收入3.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43.80元。
&&& 全乡有5个村公所修通了公路。有江洲、相圩2个圩集。境内有中学1所,小学7所,教学点16个。
第三节&& 村 落
&&& 据1981年10月~1982年6月地名普查,全县有自然屯2142个,平均每0.8平方公里有1个自然屯。其中,壮族自然屯953个,汉族自然屯877个,瑶族自然屯149个,民族杂居自然屯163 个(壮汉杂居100个,汉瑶杂居28个,壮瑶杂居18个,壮汉瑶杂居17个)。
按自然屯拥有人口统计(人口数均为1981年10月~1982年6月地名普查年之数),拥有人口100人以下(含100人)的自然屯居多,占全县自然屯总数的81.70%,101~200人的占13.77%,201~300人的占3.27%,301人以上的仅占1.26%。全县2142个自然屯中,居住人口10人以下的共有284屯,11~20人的365屯,21~30人的241屯,31~40人的186屯,41~50人的173屯,50~60人的137屯,61~70人的106屯,71~80人的96屯,81~90人的79屯,91~100人的83屯;101~150人的211屯,151~200人的84屯,201~250人的41屯,251~300人的29屯;301~350人的8屯,351~400人的3屯,401~450人的7屯,451~500人的4屯,500人以上的5屯。这5个大屯依次是:凤城镇恒里村恒里屯889人,江洲乡江洲村江洲屯606人,凤城镇松仁村下松屯581人,乔音乡老里村老里屯533人,袍里乡仁安村上牛峒屯514人。最小的自然屯只有1户1人。
&&& 全县2142个自然屯中,有1603个屯名不重,有199个屯名相重,重名自然屯共541个。屯名相重从多到少依次是:下峒、那朝各8个;小峒7个;巴朝、水峒、平峒、长峒、那乐、那塘各6个;那坡、那林、那劳、上峒、弄江、弄拉、深峒、那龙各5个;牛峒、龙家塆、那岩、那飘、那爱、拉弄、林牙、坪上、弄腊、麻坨、麻峒、梁上、堡上各4个;大峒、大坨、大峒子、大园子、山脚、巴林、巴干、牛角峒、水井塆、反背、田塆、白竹峒、白岩脚、那烘、那东、那福、那江、那桑、那巴、那甲、那有、那令、那所、那忙、那内、那孟、那弄、那怀、江那、陇打、陇门、弄怀、杨家塆、拉好、拉莫、拉累、坡作、坡脚、坡中、林老、林兰、岩坎上、坳上、弄汪、弄王、弄桃、弄矮、弄么、弄么、弄奶、懒板凳各3个;上村、下坝、上小峒、大坪、大平、大寨、大平峒、大路塆、大屋基、大石板、大弄风、大堡上、干亮、干伦、巴弄、巴要、巴腊、巴甲、巴尾、牙里、牙廷、六内、牛坪、仁里、韦家峒、毛峒、可肥、龙近、龙旺、龙凤、田平、石灰窑、那弄、那票、那雷、那耗、那扛、那来、那瑶、那王、那山、那作、那色、那位、那西、那兵、那崩、那料、江危、江坝、廷来、安马、后峒、竹林、场坝、阳心峒、陇坨、陇乃、更甫、更塘、更坡、更砦、尾文、陆内、芭蕉峒、余家堡、拉烘、拉任、拉当、拉力、拉耐、拉伦、坡拉、坡兰、林桃、林楼、林那、林懒、林额、林怀、林劳、岩上、罗家、坳田、顶头、狮子堡、烂田塆、弄旺、弄林、弄楼、弄门、弄内、弄关、弄干、弄东、弄薯、弄耗、弄则、弄卖、弄来、弄油、弄峦、弄牙、弄巴、弄妹、弄累、弄坤、弄残、烘莫、班江、哥桃、猛峨、窑洞、塆头、曾家堡、粟家、瑶山、瑶寨、瑶洞、薯洞各2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凤山县人民政府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