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碗零酒用意笔画顺序字意猜三个数字

“三碗不过岗”,古代的酒到底有多少度?酒量有多大?“三碗不过岗”,古代的酒到底有多少度?酒量有多大?人生自古一场梦百家号在《水浒传》里有这样一段记载 ——武松上景阳冈之前,曾经在酒店里喝了十五碗酒,然后又赤手空拳打死老虎。后来他帮着金眼彪施恩打蒋门神,又搞过一回“无三不过望”。“望”是酒店外面挂的招牌,他每看见一块酒店招牌就得喝三碗,不然他不走。后来喝了很多酒,才六七分醉,跟蒋门神比武,旗开得胜,马到成功,一脚就把蒋门神踢倒了。所以古人的这种好酒量是不是让人很震惊?!还有众所周知的“酒仙”李白,“醉翁”欧阳修,“饮酒诗人”陶渊明……这些古人都是我们印象中的好酒量。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古人喝酒可以千杯不醉呢?古代的酒究竟有多少度呢?在商周时期的甲骨文中,有这样一个字:这个字指的就是一种香草甜酒是用黍米加郁金香酿造的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又有这样一个字:这个字指的是带饮料性质的甜酒到了唐代,人们饮用的主要还是甜酒,白居易就曾写诗说韩愈“近来韩阁老,疏我我心知。户大嫌甜酒,才高笔小诗”。“户大”是酒量大的意思,这首诗大意是最近韩阁老您疏远我,我心里知道,这是因为您酒量大,嫌我招待的甜酒不过瘾;才气又高,笑话我写的小诗。从这首诗我们也可以知道,唐代的酒度数不高。其实一直到宋以前,古人喝的大多是甜酒。甜酒酒精含量不高,味道偏甜,是那时人们的主要饮用酒。因此,古人的酒量未必有现代人的大。从南宋到元代的酒都是发酵酒 , 度数最多不高过二十 ; 大多是十度以下的米酒 , 发酵后就过滤而得,像武松过景阳冈喝的那十八碗酒都是二十度以下的,甚至是十几度左右。还有《水浒传》里的“智取生辰纲”中,有一段讲到杨智带的梁府里的人,在大热天买酒解渴,酒到了可以解渴的时候,足以证明,古代的酒度数是很低的。白酒是宋元以后才逐渐流行起来的,其学名叫蒸馏酒,又因为白酒可以点燃,所以也叫烧酒。我们熟知的大文豪苏轼,有首词叫《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前的小序说“欢饮达旦”,意思是他喝酒一直喝到早晨。但事实上,苏轼酒量很小,他曾说自己年少时望见酒盏就会醉;长大后,饮酒终日,也不能超过五杯。这里苏轼所说的酒,应该就是白酒,否则也不会这样不胜酒力。可见苏轼所说的“欢饮达旦”,未必喝了多少酒。明代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中,有一段关于白酒酿造法的记载:人们将浓酒和酒糟放入蒸馏容器里面,容器下面加热后,水汽蒸腾上升,遇冷后,就会凝结成水珠,水珠汇集起来就是白酒。并说白酒“其清如水,味极浓烈”,意思是说白酒清澈如水,味道又非常浓烈。看到这里,就可以知道其实古人的酒量也就一般般吧,而且千杯不醉的说法只适用于宋元之前的甜酒,宋元之后,白酒的酒精度数越来越高,怎么会千杯不醉呢?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人生自古一场梦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已解决问题
请问生意经,三个字 的酒名都有哪些呀?
浏览次数:3224
用手机阿里扫一扫
最满意答案
你好!!&我搜集了一些,但不是全部。&水井坊&菊花白&二锅头&鸡尾酒&茅台酒&五粮液&五粮醇&西凤酒&加饭酒&剑南春&白兰地&大香槟&小香槟&龙舌兰&威士忌&伏特加&兰姆酒&杜松子&苦艾酒&君度酒&卡鲁拉&蒙古王&三星堆&芝华士&轩尼诗&人头马&马爹利&威末酒&波特酒&百家得&白龄坛&哥顿金&美雅士&嘉士伯&拿破仑&力娇酒&薄荷酒&可可酒&但泽而&甘香酒&赤霞珠(又名解百难)&品丽珠&梅鹿辄&佳丽酿&黑品乐&长相思(又名苏维浓)&白诗南(又名百诗难)&哈尔滨&克罗那&宁夏红&三得利&云南红&西夏王&金龙泉&雷司令&雪华沙&苏维翁&蛇龙珠&佳利酿&歌海娜&GRENACHE&西班牙&1980&梅鹿辄&MERLOT&法国&1892&味而多&魏天子&PETIT&VERDOT&法国&1892&黑彼诺,黑比诺&PINOT&NOIR&法国&1964&增芳德&ZINFANDEL&美国&1980&琼瑶浆&TRAMINER&(GEWURZ&TRAMINER)&德国&1892&贵人香&意斯林&薏丝琳&ITALIAN&RIESLING&1892&白麝香&MUSCAT&BLANC&1980&白品乐&勃艮地&索维浓&PINOT&BLANC&法国&1965&赛美蓉&赛美容&瑟美戎&SEMILL0N&法国&1983&西万尼&SILVANER&德国&1980&白玉霓&UGNI&BLANC&法国&1973&白福尔&FOLLE&BLANCHE&法国&1973&鸽笼白&COLOMBARD&希望能帮助你&谢谢!!
答案创立者
以企业身份回答&
正在进行的活动
生意经不允许发广告,违者直接删除
复制问题或回答,一经发现,拉黑7天
快速解决你的电商难题
店铺优化排查提升2倍流量
擅长&nbsp 店铺优化
您可能有同感的问题
扫一扫用手机阿里看生意经
问题排行榜
当前问题的答案已经被保护,只有知县(三级)以上的用户可以编辑!写下您的建议,管理员会及时与您联络!
server is ok教你猜迷语
教你猜迷语
当前文档过大,建议您在wifi环境下观看[原创]“三碗不过冈”与“一个中国”
导读:“三碗不过冈”与“一个中国”
武松打虎前在酒家畅饮。酒招写着“三碗不过冈”,只看字面是与生意过不去,将过冈与喝酒划红线了。故书中写酒家解释,虽是村酒却大有滋味,客人三碗便醉,不便向前过冈。但武松连喝十五啘,醉着与老虎玩命去了。仔细看这酒招,不是说不让你多喝,而是拐弯夸自家酒好后劲也大,客官不要为酒误事。并且内容不与老虎挂钩,说喝了俺的酒超三碗,那冈上有老虎,还是在我酒家歇吧。这就有点借虎生财的广告问题了。读者不会忘记“三碗不过冈”,一是打虎英雄,二是酒家诚信,不为骗人多消费,如“挑他四坛过景阳,见了老虎揍他娘”一类。今天许多广告,与施耐庵这五字相比,水平不知差多少。这几天为“一个中国”,外交发言外长讲话,总之强调谁敢歪曲破坏,就是损害了“中美健康友好发展”的关系。这意思很清楚,你特郎普与蔡英文通电话,还大放厥词要将“一个中国”原则做生意,否则他要怀疑“一个中国”的生意经。作些联想,“一个中国”明说的,没“三碗不过冈”巧妙暗示。即你不承认,这家店别进,更因这家店还是中美合伙,你砸了店招,或将导致店铺打烊!而武松先喝三碗大叫“好酒”,又一个劲猛灌。表面是对“三碗不过冈”的不敬,但却是欣赏酒好与这家的诚信服务。明摆着生意不做,还提醒客人节制,之后更借醉大骂:“我又不白吃你的!休要引老爷性发,通教你屋里粉碎!”读者都知这是借酒撒疯,表明英雄有海量。假如这段改成武松看了酒招,进店谨慎吃三碗,付完酒钱道别,这就没趣味了,这等“五讲四美”还有打虎狠劲吗?但说来说去,“三碗不过冈”与“一个中国”有可比性吗?有的。中美建交近三十八周年,“一个中国”是规矩,店招写明美国再三承诺的。但问题是美国向来另搞一套,出台《台湾保护法》,支持台独,从不间断军售,更有“凤凰计划”,公然将台空军领去美国本土训练,从不向我协商通报,更不理会我无数次“严正交涉”。这等破坏承诺,等于外面酒招没扯,里面酒具酒缸不知砸碎多少,但双方还有“健康良好发展”,直到出了特朗普,忧虑酒招有风险,这才提醒美国注意。而白宫态度也一如既往,“一个中国”是原则,符合美国战略利益,言下之意你放心,那酒招不会被谁轻易弄走。武松连喝十五碗,是“三碗”底线的五倍,但读者不会感觉不讲规矩,武松这时抖威风耍性子,不是与酒家过不去,更不是准备向工商举报“三碗不过冈”广告欺诈,他率性而为,吃饱喝足再演场大戏。所以武松形象生动,这酒家同样靠谱。一部《水浒传》,读者不会忘了武二郎,也一定记住“三碗不过冈”。假如这家酒不好,还强迫客人喝满三碗方可走人,不然蒙汗药伺候!那就是孙二娘黑店了。同比”一个中国”,美国说这招牌有原则,但行动另搞一套,却让人相信这也叫承认?而只有扯了那面店招,才算正式破坏“一个中国”。这等中美新型发展,建立在虚幻之上,却还有双方默契。若与“三碗不过冈”相比,人家酒好还善意提醒,今却挑酒幌当门面,里面到底“几个中国”?台独港毒都在疯闹,武松滴酒未沾,抡哨棒将酒店砸个七零八落,老虎甚至都窜到前台来了,但偏偏看不见,就盯住特朗普。以这种心态发展中美关系,武松上得景阳冈,别说与老虎搏斗,连只老鼠都对付不了!日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
24小时热文文史记忆︱汤溪酒文化拾遗
文史记忆︱汤溪酒文化拾遗
浙江在线-金华频道3月27日讯(浙江在线特约作者 赵风富) 华夏民族,酒文化的历史悠久,各民族都存有自己的民族文化,虽口口相传,有的却流布于今。汤溪,作为姑篾国历史之遗存,也保留着自己独特的汤溪酒文化。
一、喫(chī)酒
入冬以来,农闲之余,在汤溪一带,几乎家家酿米酒,汤溪人把这时候酿的米酒称之为“冬水酒”。
冬水冷冽,以此酿酒,最宜久存。若是大地回春,只能边酿边饮,而夏秋之际,自然不消多说。“冬水酒”发酵在酒缸里,到了一定时间后,渐渐澄清,蒙在酒缸上的盖甫一揭开,其香浓烈。当地人们把这种盛在酒缸里,虽已澄清却还没有过滤的酒,叫做“缸边红”。倘若好酒者,遇上此等之酒,那实在是一件幸事,好客的主人递上一只碗,随你舀着喝,就当心喝多醉倒,不省人事。
家里有了“缸边红”,走在村口路边往往逢人便说:“我家的酒澄清了,我们去喫酒。”汤溪人多把喝酒叫“喫酒”。
于是,夜幕降临,小巷深处,骤然犬吠,便是食客盈门。倘若熟人知己,主人将秋熟的花生,爆炒的玉米等捧了出来,散在桌上,随便喫喝;倘若稀客贵宾,便将存放的腊肉,新挖的冬笋等拿了出来,烧几个小菜,热情招待。三碗“缸边红”下肚,正是酒酣耳熟之际,早已有了几分醉意,但临别之时竟还不忘一番夸奖,主人一脸得意。
就在不知不觉中,时值冬至,汤溪自古以来就有冬至祭祖认宗修坟等习俗,沿袭至今未变。自然,这一切都少不了这些“冬水酒”的。冬至有多重要?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而冬至又被称为“小年”,此后表明年关已近,余日不多,新春将临。所以,宋代诗人石介就写下了一首《岁晏村居》的诗,其中颔联写道:“天寒酒脚落,春近臛头香。”什么是 “酒脚”、“臛头”?看看现在到底还有多少人能解释得出来?但是,相信我们汤溪人诵读即解。“酒脚”,就是米酒沉淀后所剩留的浊酒;“臛头”,就是另外浇盖菜馔上的花絮,是一道菜上面的佐料,它一般用腊肉、冬笋等分类组合烧制而成,以用之于不同的菜系上。所以,食客来汤溪,往往会因人而宜,怎样的酒,来配怎样的下酒料。
汤溪的“冬水酒”,它也有“酒脚”,但有一种与“酒脚”极为接近的酒,却不是“酒脚”,说起来那是一种奇怪而有趣的现象:当酒缸里的米酒,遇上天气晴好,这时的米酒,色泽光亮,品质清冽;而一旦天气阴雨,光彩变暗,色泽变浊。这种看似浑浊的酒其实不是“酒脚”,那是因天气缘故而形成的“浊酒”,是可以品用的。这种酒,石介的老师范仲淹在他的《渔家傲》这首词里曾写道:“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里的“浊酒”,我认为正是像汤溪人所说的那种“浊酒”!当然也不排除古人因酿酒技术差,酒里含有酒糟,故浊。但奇怪的是,有注家却解释为是陈酒,设若陈酒,如果变浊,那酒还不变质?这能喝吗?
那“臛头”呢?在汤溪,记得小时候如果有宴席,长辈老是吩咐我们,菜上面的“臛头”,要留着一桌子人共同分享,不能一人独占。当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菜肴丰盛,菜上面早已不需要有什么“臛头”之类了,所以,“臛头”也渐渐不为人所知了。但是,在汤溪乡下的有些农户家里,至今依然保留着菜上面铺一层“臛头”的习惯。
然而,我看过许多注家的注解中,对此作解多有乖谬:或理解简单,把“酒脚”仅仅当作剩余的酒;或笼统解说,把“臛头”说成菜头;或牵强附会,认为“臛头”就是肉羹上面起的一层皮,用筷箸轻轻一拨,香味四溢,食之口中,齿颊生芳……
所有的这些解释,我始终认为,汤溪人的解释最接近古有之意,因为汤溪至今还有“酒脚”、“臛头”的说法和做法。这就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入冬以后,不妨多到汤溪一带来走动走动,从中你自然就会发现别有一番情趣。何以见得?有诗为证:
深巷犬吠时,食客登堂上。
此中有真意,入冬酒飘香。
既然家中有“冬水酒”酒,那该如何?大家就聚在一起喫酒,于是还少不了要豁拳了。
早些年,在汤溪民间,喫酒豁拳那是最为寻常之事。不过,时过境迁,尤其是喫酒时候的“豁拳”,这种在当时极为流行的饮酒游戏,现在也已渐渐淡忘了。
在喜庆的日子或节假日,好爽的汤溪人们为了活跃气氛,酒席上有一种助兴的游戏方式,汤溪民间就叫“豁拳”。豁拳,也叫“猜拳”,其实就是一种“手势令”,即饮酒时两人同时伸出手指并各说一个数,谁说的数目跟双方所伸手指的总数相符,谁就算赢,输的人喝酒。
豁拳时口呼指数,从零到十共十一个数,其数指代,多用典,巧妙呼出,且语带吉祥,以表祝福。
那么,这十一个指数,手势怎么打出?一切尽在掌中。口语如何表达?或三字,其写作内容与《三字经》相仿佛;或四字,其抑扬顿挫与《千字文》相媲美。
猜零时,可以手握拳头。口喊“元宝对”,或“元宝对对”。握紧拳头,以示财不外露之意。
猜一时,既可以重复猜零时的手势,也可以竖起一个大拇指。口喊“丁恭喜”,或“一丁恭喜”,丁即人,意即向对方表达恭喜。
猜二时,既可以用上猜零和一时的指法,还可以把大拇指和食指同时伸出。口喊“两家好”,或“两家都好”,后来还嬗变为“哥俩好”、“爷俩好”等等,可以视对方情况而定。而它,往往就是豁拳这种游戏以此为开局的,表示与渴酒对手的相近相亲。
猜三时,既可以用上猜零至二时的指法,还可以把手势打成一个现在的“ok”状。口喊“三中元”,或“三元及第”、“连中三元”。“三元”,就是在科举时代的乡试、会试、殿试都是第一名;“及第”,就是在科举应试中选了。所谓“三元及第”,就是同一个考生乡试得第一,称解元;会试也得第一,称会元;而殿试又得第一,称殿元,也就是状元,这就叫“三元及第”或“连中三元”。
猜四时,既可以用上猜零至三时的指法,还可以勾起大拇指把另外四指平摊而出。口喊“四发财”,或“四季发财”。“四发财”,在汤溪方言中,“四”和“自”读音相同,是对自我良好祝愿;而“四季发财”,则表达对一年好景的美好祝福与祈盼。
猜五时,既可以把前面的指法全部用上,还可以五指齐出,因为猜五时什么手势都可以用上,而不至于手指出错,所以初学豁拳者,尤爱猜五。口喊“五经魁”,或“五经魁首”。“五经”者,系指古人苦读《诗》、《书》、《易》、《礼》、《春秋》五种经籍著作,以求功名,夺得魁首。
猜六时,可以把从猜一至五时的指法全部用上。口喊“六六顺”,或“六六顺风”、“六六大顺”。《左传》云:“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此数者累谓六顺也。”表达的是敬天悯人之情。
猜七时,可以把从猜二至五时的指法全部用上。口喊“七个巧”,或“七巧渡渡”。相传农历七月初七,鹊桥渡过天上牛郎织女去相会,也可以引为民间妇女比穿针引线,斗巧取胜,以祝贺织女喜会牛郎。
猜八时,可以把从猜三至五时的指法全部用上。口喊“八个仙”,或“八仙过海”。 “八个仙”, 分别为汉钟离、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及曹国舅。而“八仙过海”是一种流传最广的汉族民间传说。八仙最脍炙人口的故事之一,最早见于杂剧《争玉板八仙过海》中。相传白云仙长有回于蓬莱仙岛牡丹盛开时,邀请八仙及五圣共襄盛举,回程时铁拐李建议不搭船而各自想办法,就是后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起源。后来,人们把这个典故用来比喻那些依靠自己的特别能力而创造奇迹的事。这样豁拳,其用意也就不言而喻了。
猜九时,可以把猜四或五时的指法用上。口喊“九寿图”,或“九寿图图”。 因为“九”谐音“酒”和“久”,据《史记》载:“建久安之势,成长久之业。”“久长”者,“酒长”也,借喻人们在用美酒祝寿。况且,“九”又为最大数,故而有画作《九寿图》,图绘折枝桃树一棵,枝间集结鲜桃九枚(喻九寿),尖圆丰满,硕果粉红,绿叶相衬,分外娇娆,一种富贵吉祥之气充溢画中,此图为慈禧六十大寿染彩濡笔所画,自然是贺寿珍品。
猜十时,惟有五指伸开一种指法。口喊“全家好”,或“十全大发”。全家好是良好的祝愿,“十全大发”寓意能够“十全十美”去追求幸福美满。
看来,杯中有万象,酒里藏乾坤!而其实,汤溪人喫酒豁拳,更是人生的另一种寻乐方式。因为大家都是为了图个开心。所以在开心之余,也有乐着闹、闹着玩的时候,为什么?因为此时往往会出现“厚大拳”。
厚大拳,其发源地就出自在汤溪的厚大这个地方。豁厚大拳的人,将所猜的指数,在拖字带腔中,利用出手刚好比对方慢半拍的时间,看准对方,及时矫正口和手,于是巧妙被其猜中,对方输了。因为厚大拳可以轻松赢拳,所以,学厚大拳的就大有人在,汤溪民间把这类人的豁拳叫“厚大拳”。倘若对方还清醒,或被旁人发现,于是就闹成一团,乐成一团了。
豁拳,虽说无非是为了助兴,但闹归闹,乐归乐,输了总不舒服的,怎么办?聪明的汤溪人为了防止“厚大拳”,就发明了另一种豁拳方法,叫做“一字清”。
所谓“一字清”,顾名思义,就是用一个字来表达清楚,即把豁拳时口呼的指数,从零到十共十一个数只能用一个字喊出来。如果多说一个字,怎么办?那就输了,规矩就这样定下来了。那么,“一字清”如何表达呢?零为对,一即一,也可叫丁,二至九便一律用数字呼之,十为全。那么,为什么单单“零”和“十”不能用数字表达呢?因为,在汤溪,“零”,表示零蛋、完蛋,或者没有,这在喜庆的日子里说这些是忌讳的;而“十”与“日”在汤溪方言是同音,是骂人时候才说的,当然要回避。
那么,酒席上豁拳从哪里开始,什么时候开始呢?酒席上豁拳要从正中堂那桌开始,当一桌菜肴鱼上来的时候,“走堂”人接着就端上碟子和杯子,表明豁拳就可以开始了。何谓“走堂”?旧时称茶馆饭店的服务员为“走堂”。也叫跑堂、堂倌。《儒林外史》第二二回也提到:“走堂的搬上饭来,一碗炒麵筋,一碗膾腐皮,三人吃着。”当正中堂那桌豁拳之声响起后,于是哗啦一片,周遭的桌子便一起发作,委实喜气盈门,热闹非凡。
所以,其中乐趣,当你看完汤溪人的“豁拳”,比及时下的餐桌酒文化如何?应该比那些诸如“领导在上我在下,你说几下就几下”不知文明、高雅几倍吧?
但是,汤溪人在喫酒“豁拳”的时候,除了在主人家的导演下,在大摆宴席的时候,更多的还是需要“壶瓶家”去掌控。如此,那就且让我们来看看汤溪“壶瓶家”。
三、壶瓶家
进入宴席场所,那时多在主人自己家举办的,往往就是八仙桌和长板凳,只有正中堂桌子的上首会放着两张太师椅。毋庸置言,两张太师椅就是给贵宾或德高望重的长者坐的。而在八仙桌的右下方,坐着这个位置的人,就叫“壶瓶家”。
所谓“壶瓶家”,就是手握“壶瓶”的人。“壶瓶”何物?就是一尊盛酒之器,多为锡制的。元代张宪在其《大都即事》诗之二:“衣襆分香裹,壶瓶借火温。”明朝郑瑗在其《井观琐言》说:“今人呼酌酒器为壶瓶。”那壶瓶家的职责是什么?那就是,在酒席上受主人家的委托,全权负责招待来宾。所以,主人家摆宴席格外重视“壶瓶家”的人选,在沾亲带故连朋的基础上,着重从三方面考虑:其一能说话,能够活跃气氛而不至于冷场;其二,懂礼节,在这个场面上必须懂得如何敬酒;其三,会喝酒,能够与来宾酒过三巡,喫酒豁拳在一桌子人中至少可以“打通家”一圈。而能力超常的“壶瓶家”,往往等到宾客散席,和主人一道去送别宾客。此时,“壶瓶家”职责才告完成。所以,难怪有人说:“酒里乾坤大,壶中岁月长!”
那么,席间“壶瓶家”何时才可以稍事休息呢?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会喝酒!会喝酒!!会喝酒!!!那就是刚才说的,能够与来宾酒过三巡,喫酒豁拳在一桌子人中至少可以“打通家”一圈。这样,来宾也就不再提过分要求了。当这些都完成后,一桌子人或轮流“打通家”,或自告奋勇“打通家”。
当然,如若遇上有些富贵人家的正中堂放着一张圆桌,除了两张太师椅外,另加八张小方凳,合计可以坐十人,那么“壶瓶家”在“打通家”时的压力也就更大了。
那么,且看如何“打通家”。
四、打通家
通家,指彼此世代交谊深厚,如同一家。见《后汉书·孔融传》:“语门者曰:‘我是李君通家子弟。’”酒席上,一桌子人坐在一起,不是亲朋交好之世家,就是喜结姻缘之亲家。所以,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大家即便彼此不相认识,但也其乐融融。当其时也,最能助兴的就是喫酒豁拳。此时谁个出来“豁拳”?而那个出来“豁拳”的人,就被汤溪人称之为“通家”。既然在豁拳“打通家”了,那整桌子人就一个不能少,故“通”者,“统”也。“统桌”宾客皆来豁拳,自然也就热闹不凡了。
“通家”请来宾豁拳,必须依序而行。其顺序是:进门后到了中堂,第一个邀请的宾客,就是端坐八仙桌上首右手位的,第二个就是八仙桌上首左手位的,第三个就是八仙桌下首右手位的,第四个就是八仙桌下首左手位的;然后依次就是自己对面的两位,直到最后坐在自己同条长板凳上的宾客。这样一桌子八个人,一圈子轮流下来,“通家”须与七人豁拳,每人猜七下,合计七七四十九下。但如遇到一方连输三、四下,此时往往有人会提出来要“打横叉”,那次数就更多了。
那么,“打横叉”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五、打横叉
打横叉,原本是一种练功方式。横叉,主要用来练习大腿内后侧和胯关节柔韧性。具体方法:两腿左右一字伸开,两手可辅助支撑;两腿的小后侧着地,压紧地面,两脚的脚跟着地,两脚尖向左右侧伸展或勾紧胯充分打开,成一字形。
在酒席上豁拳,一方如果连输数次后,当有人提出“打横叉”,原来在“打通家”的就暂停。当“横叉”打通后,原“通家”方可继续进行。所以,豁拳时候的“打横叉”,其实就是插一脚,有礼貌的来者,往往先在酒杯上横一筷子,与练功打横叉“一字伸开”如出一辙,接着双手抱拳,举过头顶,表示失礼失敬了,然后就开始豁拳,而此番前来,大有会会高手之意,也就等同于自己是在练功。此时,只要赢一次便是胜算了,也即“打横叉”打通了。但如果来“打横叉”的又连输三、四下,那怎么办?倘若旁边有人,还可以继续“打横叉”,直到打通为止。
如此,当一个个“通家”都结束以后,大家也都尽兴了。这时,可千万可别忘了“收台杯”。
六、收台杯
豁拳结束,正是酒桌人散之际,便是最后一个环节:收台杯。
收台,汤溪人往往会说:“看你如何收台?”那收台就是把场面收拾一下。而收台杯呢?就是利用杯中酒的形式,把今天的酒席收拾一下,表明聚会将告一段落了。
那么,怎样来收台杯呢?汤溪人还是采用豁拳的形式,只要有两个人就足够了,但必须在正中堂的桌子上来开展,因为豁拳由此开始,也由此结束,自始至终,圆满而收束。
收台杯的两个人豁拳,可以猜七下,也可以借一年十二个月来猜十二下,如果这年恰好是闰月,那么还可以猜十三下。而这些,多是由自己商量着办的。
台杯的最后一杯,要斟上满满的一大杯,不论哪个输赢,都放置在桌上不喝了,意喻其后常年有余,图个吉利。
至此,汤溪人喫酒豁拳在一轮又一轮的“壶瓶家,打通家;通家破,打横叉”后,终于在收台杯中结束了。于是主客道别,欢欢喜喜散席。
在目前,汤溪酿酒的历史虽已无从考查,但早在九千年前,考古工作者就从山下周遗址出土的夹炭陶上,发现了疑似稻谷的踪迹。如此,料想也是酿酒历史悠久吧。一直到了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九十年代,汤溪峙垅湖边上依然还有峙垅酒厂和九峰啤酒厂,并且酒厂的职工宿舍为当时汤溪最好的楼盘,至今还在仙舟大街的边上,汤溪供电所的对面,企业之景气由此可见一斑。
所以,酒在汤溪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精神文化象征。而喫酒豁拳,在其过程中表达的则是一种礼仪,一种气氛,一种情趣,一种心境。但曾几何时,这种最能表现汤溪酒文化的“豁拳”,却日渐式微,乃至消亡了。究其原因何在?我想,因为豁拳最易醉酒,而醉酒最伤身体,同时醉酒之人也更会惹事,此其一也。第二,在抓酒驾的严厉打压下,别说豁拳,即便喫酒,问有几人敢?第三,喫酒豁拳,往往唾沫四溅,从现代人观念来看,一桌子菜这样放着也极其不卫生。所以,与燃放鞭炮不同,从“限燃”到“禁燃”,政府一直在倡导,而豁拳则是自然消失的。
尽管如此,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汤溪人喫酒时候的豁拳,其意义远不止是生理性消费,远不止是口腹之乐,而更多的时候,喫酒豁拳则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文化消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意的笔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