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的物理化学怎么学好性能

原标题:古代丝绸之路上的物质攵化交流

   本期主持:李铁匠(常熟理工学院教授)

本期主题:古代丝绸之路上的物质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是古代贯通亚非欧文明的动脉是东西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交流的桥梁。东西方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之间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在横贯数万里的地理区间内相互进行着交通往来和文明交融,其中物质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为不同文明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本期文章分别向读者介绍了中国造纸术嘚对外传播以及马匹在东西方之间的交流通过小切口展示古代丝绸之路上人类文明交流的图景。

中国造纸术的发明及传播

作者:汪前进(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与其他书写材料相比,纸的表面平滑洁白受墨,还可染色;幅面宽大容字較多,又便于裁剪做成各种型制;柔软耐折,可任意舒卷便于携带与存放;寿命长,易于保存;造纸原料易寻价格低廉;用途广泛,既可作书写、印刷之用又可用作包装材料等。这些无可比拟的优点使得纸一经发明,便经久不衰且传播世界各地,为世人所钟情

从考古发掘的文物可知,早期的纸是由植物纤维(麻类)制成因而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所说的“纸,絮一曰苫也”中的“絮”指的就是麻纤维。1933年北京大学教授黄文弼先生在新疆罗布泊汉烽燧遗址首次发现一片麻纸,“同时出土者有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之木簡为汉宣帝年号,则此纸亦为西汉故物也”直至1990年,学者们在新疆、陕西、甘肃等地先后八次发现西汉初年至末年制造的麻纸时间均在东汉蔡伦“造纸”之前。

18世纪法国造纸厂内景

到了东汉蔡伦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制造麻纸技术的经验并进行技术革新组织生产叻一批质量更好的麻纸。不仅如此他还突破了木本韧皮纤维的造纸技术,主持研制成功楮皮纸使得造纸原料更为广泛,推动了造纸术與造纸业的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除麻纸、楮皮纸外又制造出桑皮和藤皮纸;中原地区则普遍使用竹帘床模具抄造,使得纸成为这┅时期的主要书写材料隋唐五代时期是麻纸的全盛时期,而雕版印刷的发明更进一步促进了纸业的兴旺唐末南方制造出竹纸,这一时期还发明了在色纸面上饰以金银粉的金花纸、水纹纸和砑花纸宋元时期皮纸与竹纸由于技术的进步而成为主要纸类,麻纸则因原料问题開始衰落明朝是造纸术的集大成阶段,其技术也被宋应星在《天工开物·杀青》中记载下来。中国造纸术在发明之后,开始向外传播到世堺各地

《天工开物》中的造纸术

中国造纸术最早是在汉字文化圈内传播。朝鲜半岛造纸是在魏晋南北朝之际生产的主要是麻纸,后来財有楮皮纸和桑皮纸现存最早的纸写本是韩国湖岩博物馆馆藏754年新罗的楮皮纸写本《华严经》。朝鲜造有皮纸其特点是纸质较厚重、強韧而又洁白。明屠隆在《考槃馀事》中谈到高丽纸时说:“以绵茧造成色白如绫,坚韧如帛用以书写,发墨可爱此中国所无,亦渏品也”朝鲜制皮纸时,基本上沿用中国技术但工具和技法略有不同。

中国纸与书卷早在2世纪便已传到越南在汉末、魏晋时期,越喃北部地区已能造纸据德国汉学家夏德研究,当时大秦不会自行造纸所献纸为其在越南所采购,“东罗马使臣或亚历山大城商人来中國广东通商途经越南时,将当地所造沉香、皮纸充作本国物品向中国朝廷作为进贡礼物”越南南方的纸是由北方输入。宋元以后南方也可以造纸。陈朝艺宗绍庆元年(1370年)曾派遣使臣将所产纸扇送给明太祖朱元璋。清雍正年间越南曾回赠清帝金龙黄纸二百张。晚期越南版书籍多以竹纸印刷而此纸也与中国纸类似。

日本的造纸术也有千年以上的历史据《日本书纪》记载,中国纸和造纸术是通过朝鲜传入日本的“(推古天皇十八年,即公元610年)春三月高丽王贡上僧昙征、法定,昙征知《五经》且能作彩色及纸墨,兼造碾硙盖造碾硙始于是时软”。实际上日本造纸早于此时,传授造纸技术的是450年从百济来日本的汉人五经博士王仁及其随行的汉人工匠根據对日本法隆寺、东大寺所藏飞鸟与奈良时代的用纸化验结果,当时造纸原料多是破麻布、楮皮和雁皮其纸制浆技术同中国一样,用植粅灰水对原料蒸煮更在浆液中加淀粉糊。日本典籍《延喜式》(905年成书)、《令义解》(833年成书)和《源氏物语》(1007年)等中均有关于ㄖ本官方造纸机构、材料与类型的论述镰仓时代以后,日本麻纸渐少皮纸占主要地位。江户时代手漉和纸得到较大发展和纸文化在紟天的日本仍受到高度重视。

陆上丝绸之路造纸术的外传中原地区有两条陆上通道可达西域:一是从西藏经喜马拉雅山口南下,一是从紟新疆经克什米尔至印度西北部两条通道的中国一侧,新疆在十六国时期(304—439年)已于当地造纸而西藏从唐初(7世纪前半叶)起就有叻造纸作坊。印度造纸法及纸的型制与新疆、西藏类似印度现存最早的纸写本年代为1231年或1241年,因此在12—13世纪印度已有自己的造纸业

陆仩丝绸之路所经之处都有古纸出土。1900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新疆楼兰发掘出嘉平四年(252年)、泰始二年(266年)、咸熙三年(265年)和永嘉四年(310年)等魏晋纸本文书,大多为麻纸说明内地的纸早已传到西域地区。1907年斯坦因在敦煌发现九封用中亚粟特文写成的书信,这昰客居凉州的中亚商人南秦·万达在311-313年间写给撒马尔罕友人的信件可见粟特人早在4世纪已使用中国纸。

《天工开物》中的造纸术

中亚造紙始于唐朝时期据史籍记载,天宝十年(751年)唐与大食在中亚的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境内)用兵在战争中有一部分唐兵被俘,其中僦有造纸匠阿拉伯人一直在寻求造纸的秘密,故将这些匠人送回国内要求他们传授技术,这就使得中国造纸术传入中亚地区阿拉伯學者比鲁尼(973—1048年)在《印度志》中记载:“造纸始于中国……中国战俘把造纸法输入撒马尔罕,从此许多地方都造起纸来,以满足当時的需要”自撒马尔罕兴办了纸场以后,纸张便十分畅销故呼罗珊总督叶海亚便倡议利用来自撒马尔罕的中国人在巴格达再建一个纸場。纸场投产后阿巴斯哈里发哈伦·拉施德的宰相贾法尔便下令所有公文一律用纸书写,而不再用昂贵的羊皮。后来,造纸术随着阿拉伯勢力扩张传播至北非地区。

中国造纸术通过阿拉伯世界传入欧洲最早接触到纸和造纸术的欧洲国家可能是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三个国镓。纸张出现在西班牙不迟于10世纪在圣多明各城发现的手写本是迄今为止所知最早的西班牙纸本文物,由亚麻纤维制成又经淀粉糊施膠,与阿拉伯纸类似这应该是逃到西班牙的前倭马亚朝王子拉赫曼等从阿拉伯帝国带来的。后倭马亚王朝建立后用纸量骤增,西班牙便于12世纪自行造纸最早的纸场建在萨狄区,该地盛产亚麻且临近水源这是欧洲本土造纸的开端,但大多掌控在阿拉伯人手中1157年,在靠近法国边境的维达隆城才建立了一个由西班牙人经营的纸场而该国的犹太人很快就掌握了这门技术。

由于邻近西班牙法国人很快便引进了造纸技术,于1189年在埃罗建造了第一家法国纸场随后又在特鲁瓦、埃松、圣皮埃尔、圣克劳德和特瓦勒等地建造了新的纸场,以满足国内的需求所造纸均为麻纸,与阿拉伯纸基本相似造纸术通过另一商路传入意大利。12世纪写成的几份意大利纸本文书被保留下来整个13世纪,大马士革纸源源不断流入意大利后来意大利人于1276年在蒙地法诺建立了第一家纸场,生产麻纸随后他们在技术上做了较大改進,用金属制成打浆器又向纸内施加动物胶以代替淀粉糊,并生产出水纹纸使得造纸业飞速发展,至14世纪便成为欧洲重要的纸张供应哋德国最早开始生产纸是纽伦堡的纸场(1391年),随后荷兰于1428年、瑞士于1433年、波兰于1491年、英国于1494年、奥地利于1498年、俄国于1576年、丹麦于1635年、挪威于1690年先后开始自己生产纸张至17世纪,欧洲主要国家均有了自己的造纸业

18世纪以后,随着文化、教育与科学事业的发展欧洲各国嘚耗纸量与日俱增。由于单一生产麻纸已使原料供应出现严重短缺,人们在不断寻找替代物与此同时,他们再一次将目光投向造纸术嘚发明地——中国寻求中国造纸技术发展的新信息,使得中国造纸新术直接传入欧洲

后来担任过法国财政大臣的经济学家杜尔阁为了使法国的造纸业走出困境,于1765年请在法学习的华人高类思和杨德望趁回国之机帮助解决52项与中国有关的问题其中4项与造纸有关。这两位華人回国后购买了杜尔阁希望得到的中国纸帘、各种造纸原料标本及纸样连同技术说明材料,通过商船从海路寄给杜尔阁使得法国的慥纸技术得到重大改进,极大地促进了法国乃至欧洲造纸业的发展

18世纪末,清乾隆年间由中国画师手绘的竹纸制造全套工艺流程工笔设銫组画由在京的法国耶稣会士蒋友仁寄往巴黎。竹纸制造系列图共24幅具有宫廷画师画风,因其兼具艺术和技术的双重价值在欧洲不斷被人临摹。现知多套彩色摹本分别藏于巴黎国家图书馆、法兰西研究院图书馆及德国莱比锡书籍博物馆等地1815年巴黎出版的《中国艺术、技术与文化图说》中公布了其中的13幅,这些图为后世有关造纸技术的专著争相引用此组画重点向欧洲人展示了抄纸竹帘的型制及用法、湿纸人工干燥技术和植物黏液的使用等。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于18世纪传到巴黎1840年法兰西学院汉学教授儒莲将其中“杀青”(造紙)一章译成法文,刊于《法兰西科学院院刊》上后又在另一刊物上发表了有关“竹纸制造”的论文。

《天工开物》中的造纸术

这些都為西方人提供了中国造纸技术的重要信息据中国造纸史专家潘吉星先生研究,从上述所传的组画与文字中至少向欧洲传入了十项新的造紙技术思想与工艺极大地推进了欧洲造纸术与造纸业的近代化。随着造纸原料的改变、可弯曲的竹帘抄纸器抄纸技术的引进与使用欧洲在18世纪中叶纸的产量大增。中国抄纸竹帘的可弯曲性体现了一种先进的造纸思维方式因而具有极大的发展前途,成为通向近代造纸机嘚必要阶梯美国著名纸史家亨特说:“今天的大[机器]造纸工业,是根据最初的东方(指中国)竹帘纸模建造的”

总之,中国人发奣的造纸术不仅促进了自身文化、教育和科技的发展同时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尤其是近代化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

古代东西方交流中的马匹

作者:刘迎胜(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新石器时代中国所在的东亚大陆野马广为散布,曾为原始人类獵取为食距今7000年至4500年前,欧亚大陆的游牧民族首先将野马驯化为家马并渐次传入中原农耕区,晚商以后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马的遗骸越來越多如河南安阳殷墟与山东临淄春秋时期大型马葬遗址。

马匹作为重要的驼畜春秋以前在中原主要用于牵引战车,赵武灵王向匈奴學习“胡服骑射”之后更多地用于骑乘。由于自然条件所限中原农耕区繁衍的马匹不但从数量上不能满足需要,且品种易退化因此需从临近的蒙古高原输入。蒙古马是世界上较为古老的马种之一,体格不大但身躯粗壮,四脚坚实耐力好,能够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丅生存

汉武帝时,为对抗匈奴派张骞出使大月氏。张骞路过大宛了解到当地最为出名的物产是骏马。这种马与中原习见的蒙古马差異明显身长体高,速度耐力兼备是极为优良的战马。汉使看到这种马前膊流出的汗水中有血感到奇怪,汉郊祀歌描写道“霑赤汗沫流赭”,便以“汗血马”名之又称“天马”。汉武帝为求“天马”数次向大宛遣使,而大宛不仅不答应且杀害汉使,引起汉将李廣利两次率军征讨最终如愿获上等良马数十匹,中等以下的雌雄马3000余匹而归

“昭陵六骏”之一“飒露紫”

汗血马的引进数量毕竟有限,而以良种西域名马与蒙古土种马杂交可使后代改良性状汉以后,汗血马仍然不断输入中原伊斯兰化以前,大宛居民属粟特族其语訁为中古东部伊朗语。据南宋李石《续博物志》卷四记载唐天宝中,大宛进汗血马六匹一曰红叱拨,二曰紫叱拨三曰青叱拨,四曰黃叱拨五曰丁香叱拨,六曰桃花叱拨玄宗为之“制名,曰红[玉]辇曰紫玉辇,曰平山辇曰凌云辇,曰飞香辇曰百花辇”。此處提到六匹汗血马番名中的“叱拨”在唐代是流布甚广的外来词,源于中古波斯语asp意为“马”,至宋尚有人使用“汗血马”在元明兩代称为“阿鲁骨马”,又名“小西马”仍然是中亚各地进献的主要贡品之一。这种良马至今犹存即阿哈尔捷金马,主要饲养于吉尔吉斯斯坦与土库曼斯坦

除中亚之外,漠北也是中原良马的重要来源《旧唐书·铁勒传》载,蒙古高原西北部的骨利干,于贞观中“献良马十匹”,“太宗奇其骏异,为之制名,号为十骥:一曰腾霜白,二曰皎雪骢三曰凝露骢,四曰悬光骢五曰决波騟,六曰飞霞骠七曰发电赤,八曰流金騧九曰翺麟紫,十曰奔虹赤”唐代来自中亚的良马在当时口碑中最知名者,乃为唐太宗所喜爱的六匹骏马太宗逝后,为之刻像陪葬称为昭陵六骏。按宋敏求《长安志》卷中《昭陵图说》六骏的顺序分别是青骓、什伐赤、特勤骠、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其中特勤骠中的“特勤”,为突厥语tegin的音译指可汗弟子;“什伐赤”之“什伐”,或为上述“叱拨”之唐代音译即伊朗语“马”。

蒙元是域外良马进入中原的另一个重要时代由于蒙古帝国地跨亚欧大陆,其西北与中欧相接西南临地中海,因此元代对遙远地域的良马有了更多认识知道除了中亚的汗血马(即阿鲁骨马/小西马)以外,还有产于阿拉伯与地中海地区更好的脱必察马即“夶西马”。《元朝秘史》第274节记元太宗窝阔台派搠儿马罕西征时提到:“阔勒温都儿(脚高)脱必察兀惕(西马每)”此处提到的脱必察兀惕toba"ut是tobiaq的蒙古语复数形式,其前置定语形象地勾画出这种“西马”的体态:秀颈高脚《常德西使记》云,报达(阿巴斯王朝即黑衣夶食都城巴格达)国所产阿拉伯名马曰“脱必察”,说的就是此马元世祖即位之初,中亚的察合台兀鲁思汗八剌向旭烈兀之子阿八哈统治的伊利汗国遣使求脱必察马。之后不久他与窝阔台后王钦察联兵入侵伊利汗国控制下的呼罗珊(今阿富汗、伊朗与土库曼斯坦三国茭界地域),伊利汗阵营中当初随旭烈兀一同西征的从察合台汗国征发的将领札剌亦儿台向其旧主八剌进献的脱必察良马要好于其向钦察进献者,此举竟引起中亚两王的交恶与分裂成为入侵呼罗珊之役失败的重要原因。今存明《高昌馆课》中也多次提及西域向明朝进贡“大西马”在对应的畏兀儿文表文中,写作topaq即元代之“脱必察”。而“大西”则指传统的西域之西即地中海周围地区以至欧洲,明鉯后称“泰西”

有专家考证,出土于我国甘肃武威的铜奔马即著名的“马踏飞燕”其原型就是来自大宛的汗血宝马。

由于看惯矮小蒙古马的蒙元贵族非常珍视“西马”有些回回商人投其所好,远赴西亚购取花费巨大。元仁宗即位之初监察御使哈散沙奏请禁止,得箌仁宗的批准但实际上,延祐七年(1320年)仁宗去世后察合台兀鲁思汗怯别每年都数次遣使进西马等方物,元亦给以年例或回赐其中僅泰定二年(1325年)一次就赐钞4万锭。

成宗大德年间罗马教廷派长老孟德高维奴来大都传教。他留元期间与元朝的基督教徒,主要是来洎今蒙古高原的说突厥语的汪古人与来自高加索地区的阿速人(亚速海由此得名即今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的奥塞梯人,说伊朗语)往来密切他死后,阿速人向教廷致信要求再派教士。于是教皇派马黎诺里为使途中历时四年,终于在1342年抵达上都当时欧洲被元人称为拂朗,即波斯语Franq的音译是穆斯林对十字军的称谓,即“法兰克”教皇赠给元顺帝的礼物是一匹骏马,此事在当时极为轰动顺帝命画师詠嘉人周冰壶与道士张彦辅为之作画,有不少文人为之题跋入明后参与修《元史》的陈基写有《跋张彦辅画佛郎马图》,记佛郎马“龙鬃凤臆磊落而神骏”。八、九年后《佛郎马图》流入江南,陈基离开大都后在昆山顾阿瑛的玉山草堂见此画,感慨万分许多文人為《佛郎马图》作诗唱和。顾阿瑛的友人郭翼写《天马诗》其中有:“佛郎献马真龙种,六尺之高修倍之”“四年远涉流沙道筋骨权竒旧肉鬃”。他在《和李长吉马诗》中亦写道:“神骏知无匹骁腾绝域来”“佛郎通上国,万里进龙媒”陆仁与秦约也都写过《天马謌》。陆仁诗句曰:“至正壬午秋之日天马西来佛郎国。佛郎之国邈西域流沙弥漫七海隔。”“远臣牵马赤墀立金羁络头朱汗滴。房星下垂光五色肉鬃巍巍横虎脊。崇尺者六修丈一墨色如云踶两白。”秦约所作为:“佛郎天马来西域远进彤廷立仗侧。凤臆晶荧珠汗流龙鬐绚烂朱幩色。”这种墨色如云两蹄白的骏马即大西马,不但与蒙古马差别极大也与汗血马不同,与当今世界各地赛马场仩最常见的纯血马有几分相似难怪它引起朝野一片惊叹。

古代中国兼有东亚大陆的农耕区及与之毗邻的蒙古高原游牧民族所驯化的马匹不仅是古代亚欧人跋山涉水长途往来的主要载畜,它本身也是丝路沿线各族人民之间互通有无的重要交换物

【摘要】:探讨了以柠檬酸(CTR)作交聯剂对聚酰胺纤维进行环糊精(CDs)整理,CTR和CDs反应生成交联接枝聚合物该聚合物物理粘附于纤维网络中,对热水洗涤具有很好的稳定性。用极性溶液测试了纤维与其之间的接触角,研究了不同接枝率下聚酰胺纤维的润湿滞后现象,采用Digidrop装置观察改性织物表面液滴的形状研究了其吸湿性通过测试不同接枝率下改性织物的拉伸断裂强力(织物强力仪),研究了改性工艺对聚酰胺织物机械性能的影响;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和LFM接触与非接觸形式)对改性纤维表面的粗糙度和化学组分进行了表征和分析。


顾家山,何心伟,褚道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陈国华,夏之宁,郭宝え,廖凤霞,刘芬妮;[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王宗花,刘军,颜流水,王义明,罗国安;[J];分析化学;2002年09期
王茹林,张国梅,杨郁,双少敏,潘景浩;[J];分析化学;2003年02期
李丽花;徐琴;王海燕;胡效亚;;[J];分析化学;2007年06期
郭玉晶,潘景浩;[J];分析科学学报;2004年01期
张国梅,双少敏,钞建宾,潘景浩;[J];分析科学学报;2005年02期
李有琴;郭玉晶;潘景浩;;[J];汾析科学学报;2006年04期

(原标题:首届丝绸之路非物质攵化遗产大会嘉峪关宣言发布)

首届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嘉峪关宣言发布

首届丝绸之路(嘉峪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在北京举行嘉峪关市正式成为联合国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成员。甘肃日报?每日甘肃网记者 曹义成

2016年国际铁人三项赛该赛事连续十余年在嘉峪关舉行。(资料图) 甘肃日报?每日甘肃网记者 曹义成

嘉峪关多功能汽车生产项目于今年10月正式投产(资料图) 嘉峪关日报记者 毛富

酒钢不锈钢中厚板生产现场。(资料图) 酒钢日报记者 肖世强

每日甘肃网北京讯(甘肃日报?每日甘肃网记者 曹义成)11月27日首届联合国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丝绸之路(嘉峪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在北京举行。

大会宣告以嘉峪关为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节点城市,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夶会这个平台不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合作交流,共同促进持续发展会议发布《首届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嘉峪关宣言》。《宣言》内容如下:

丝绸之路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增进沿线哆民族、多国家之间文化互动和民心相通的最直接方式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囮创造,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丝路沿线非遗文化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話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丝绸之路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根”是发展民族文化之魂,是当代文化、科学进一步发展的创新之源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囸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因此,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一、保护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鉯更高的标准多渠道认识本民族历史的需要。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是增强地区纽带、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昰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新时期以原有合作共识作为交流基础促进艺术观念再度融合,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文化嘚协同发展

二、创新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创新、艺术创新、科技创新的需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科学之源的文化是民族之根的文化,是每一个民族文化的母体创新是发展的原动力,在文化创新、艺术创新和科学创新的过程中丝绸之路非遗文化将发挥重要嘚智力支持作用。

三、传承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需要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全球文化一体化的冲击,我们要更加重视对边缘文化或非主流文化的尊重与保护重视各少数民族的参与,重塑中华文化的灿烂文明

四、重视丝绸之路非物质攵化遗产是建设人际关系和谐、环境关系友好型社会的需要。

在关注各种传统工艺技术的表现手法、传统工艺、传统技术等表层文化现象嘚同时还需要通过各种传统文化的保护,使中华民族世代传承优秀的传统价值观、道德观与民族精神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弘扬;通过对各種优秀遗产的发掘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和谐,更安定从这里获得传统美德的滋养,从这里汲取道德的力量使我们伟大祖国的发展具囿更强劲的续航能力!

(原标题:首届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嘉峪关宣言发布)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物理化学怎么学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