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市毕业生档案城西中学2014届初中毕业照梁红

阳江市第四中学(原江城中学)简史~_阳江市第四中学
欢迎光临阳江市第四中学!
您当前的位置: && 浏览信息
阳江市第四中学(原江城中学)简史~
(说明:现处于求证阶段,请在本校工作过的领导、老师以及历届的校友提出宝贵意见。)
&&&&&&& 阳江市第四中学,创建于1958年7月。她的前身是阳江县江城中学,原属于一所民办公助初级中学。1966年秋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停课、停办。1970年8月,学校复办,改名为“阳江县五七中学”,&属于公办学校。1976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五七中学复名为江城中学。1996年8月,更名为阳江市第四中学。
&&&&&&&&&&&&&&&&&&&&&&&&&&&&&&&&&&&&&&&&&&&&&&&&&&&&&&&&& & & & & & & & & & & &第一章
&&&&&&&&&&&&&&&&&&&&&&&&&&&&&&&&&&&&&&&&&&&&&&&&&&&&&& & & & & & & & & & & 应时而生,&举步维艰
&&&&&&&&&&&&&&&&&&&&&&&&&&&&&&&& & & & & & & & & & & & & &――民办公助江城中学(1958――1966)
&&&&&1956年,阳江县委贯彻学习“中共八大”会议,提出“两条腿走路”发展教育事业。一是建民办公助学校,二是有条件的小学开附设初中班。
&& &&1958年7月,江城公社根据此一精神,决定建立江城戴帽子初中班,在江城一小、二小各招收一个初一班。(此两班学生,三年后是江城中学首届毕业生。)
办校初,没有固定校舍,几次搬迁借教室上课。起初一小初中班在一小尊经阁上课,不久又搬到医灵庙(即原江城一小中的江城区幼儿园旧址)上课。
&&&&&&& 1959年2月,一小、二小2个初中班合并,学生120人集中到二小上课,取名为“江城民办中学”&,隶属江城公社管理的一所民办公助初级中学。江城公社任命原一小初中班老师莫宏仁为教导处主任,负责学校具体事务,教师由原来一小二小教初中老师组成。
1959年8月,学校又搬迁到东关巷关岳庙(原聋哑学校)上课,又招收初一新生2个班120人,这时初一初二共4个班,学生人数达240人。
&&&&&&& 1960年1月,学校又搬迁到卜巷街尾考棚(旧时用来考举人的地方,后称一中分校)上课。当时阳江卫生学校也在那里上课。
&&&&&&& 1960年8月,江城中学又搬迁到大市场职教职工之家(职工学校)上课,校名为“江城中学”。&江城公社任命管文教的干部陈经达为第一任校长,教师共14人:陈经达、莫宏仁、李伯崇、张汝达、黄胜利、项颂贤、郑安、李可升、陈国权、邹爱琼、施应选、关崇学、关国英、敖道轩。
&&&&&&&& 当年招收初一新生2个班120人,这时学校已有初一、初二、初三3个级共6个班,学生人数达360人左右,江城中学正式成为完全初级中学。
&&&&&&& 当时学校经济来源主要靠收取学生学费和公社拨部分资金到校,学校开设饭堂,学生自交伙食费。
&&&&&&& 1961年7月,江城中学首届初三学生110多人毕业,其中林进成、敖昌韶2人考上阳江一中(高中),&林善生1人考上奋兴中学(高中)。林进成后来考上清华大学。
&&&&&&& 1962年1月,陈经达已调回公社任职。
&&&&&&& 1962年2月,江城中学又搬到八小上课,敖道轩任教导主任,负责学校具体事务。教师增加7人:梁明鉴、张清展、冯宏、许家强、梁泽雄、张清杰、杨宗权。
&&&&&&& 1962年6月,公社干部梁茂勋任江城中学第二任校长。7月,江城中学第二届初三学生毕业,蔡河清考上阳江一中。
&&&&&&& 1963年,学校又搬迁到下濠洲,借用四小西边一排教室上课。那时三个级上课,教室非常拥挤。梁茂勋校长见教室后有一个大园,杂草丛生,荒废着,遂萌生了用来建教室的念头。
&&&&&&& 经多方打听,原来这个园是汤姓村民的,叫汤屋园。经学校与村民协商,汤屋园村民子女入江城中学读书一裘夥眩迷俺鋈酶侵醒ЫㄐI帷
&&&&&&& 建校用地有了,接着来是如何解决建筑材料的问题。通过宣传发动,全校师生决定利用星期六、日和每天晚上的时间,劳动建校。每当晚上,师生们集中到牛圩市场,借用手推车,排着长龙,浩浩荡荡地来到望t岭石场,经过个多月的奋战,终于把石料全部运回学校。在木材公司的帮助下,木料也很快解决了。三四个月后,两间大教室,一个办公室落成,终于解决有名无校之苦。从此,江城中学才有了固定的校址。
&&&&&&& 1964年6月,梁茂勋校长调离学校,回到江城公社任职。7月,江城中学第四届初三学生毕业。
&&&&&&& 1964年8月,阳江县教育局委派陈书泳到江城中学担任指导员(全校只有陈书泳一人属教育系统公职人员),负责指导学校工作。梁明鉴任江城中学第三任校长。
&&&&&&& 1959――1961年,三年严重自然灾害,给国家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加上国家正处于多事之秋,也给学校带来极大的影响。
1965年,学校经济极度困难,教师的工资也无法发放,严重影响到学校的正常运作。为了生存,由梁明鉴、敖道轩、冯宏、梁泽雄4人牵头,在校内办起校办工厂――蓄电池厂。但是资金、器材面临诸多困难。
&&&&&&& 没有蓄电池,到阳江造船厂,到有关单位,回收旧电池加工。后来,又通过家长的关系,和阳春石禄铜矿厂挂钩,矿厂免费送一批蓄电池给学校。没有充电机,只好硬着头皮打借条向教育局仪器站借充电机。电池厂投产后,缓解了学校一定的困难。
为了支持学校经济,也为了使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得到锻炼,学校与当时的国营小刀厂、国营豆豉厂挂钩,组织学生分期分批到工厂各个车间做辅助工,所得收入补贴学校开支。
&&&&&&& 同年,学校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越办越好。并在三江村酒厂劳动基地(原氨厂旧址)办起了江城中学分校,开设2个班。
日,分校女学生刘好,为抢救落水女同学谭艳仙光荣献身。共青团阳江县委根据她生前的要求,追认她为共青团员。中共阳江县委发出《关于广泛深入开展宣传和学习刘好活动的通知》。(《阳江县志》上册90页,2000年11月出版。)刘好舍己救人的事迹,轰动一时,阳江县人民政府为她立碑――“舍己救人烈士”。
&&&&&&&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全面爆发,中共广东省委作出停课闹革命决定。7月,江城中学响应阳江县委的号召,组织师生到漠西水利工程工地参加劳动。9月,全体师生一律回校复课闹革命。
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学校已经处于停课状态,部分教师转行自谋出路,有的则留在学校办工厂,江城中学停办。
&&&&&&& 1958――1966届知名校友:
&&&&&&& 1961届(首届):
&&&&&&&&林进成:首届毕业生,中考以优异成绩考上阳江一中,高中毕业后,高考以优异成绩考上清华大学。曾在北京工作。
&&&&&&&& 容三顺:首届毕业生,曾任阳江农业银行负责人。
&&&&&&&& 曾传胶:首届毕业生,曾任过阳江市多间医院负责人。
&&&&&&&& 黄万雄:首届毕业生,曾任阳江市外经委办公室负责人。
&&&&&&&& 林善生:首届毕业生,阳江市知名企业家。
&&&&&&&& 陈思直:首届毕业生,香港知名人士。
&&&&&&&& 曾纪业:首届毕业生,曾任阳江市人民医院外科负责人。
&&&&&&&& 张清展:首届毕业生,原阳江市资深语文教师,曾在一中任教
&&&&&&& 1963届:
&&&&&&&&&&&&&&&&&&&&&& 莫基立:第三届毕业生,原阳东县总工会主席。
&&&&&&&&&&&&&&&&&&&&&&&&&&&&&&&&&&&&&&&&&&&&&&&&&&&&&&&&&&&&&&&&&&&&&&&&&& 第二章
&&&&&&&&&&&&&&&&&&&&&&&&&&&&&&&&&&&&&&&&&&&&&&&&&&&&&&&&&&&&&&&&&&&&&&&&&&&&&&&&&&&&&&&&& 涅重生,艰难前行
&&&&&&&&&&&&&&&&&&&&&&&&&&&&&&&&&&&&&&&&&&&&&&&&&&&&&&&&&&&&&&&&&&&&&&& ――公办五七中学(1970――1976)
&&&&&&& 由于受到文革的冲击,许多学校处于停课或半停课状态,初中无招生,高中更无招生,很多学生无书读。
&&&&&&& 1969年初中开始恢复招生。
&&&&&&& 1970年8月,江城教办谭宗玉、林善湘两位领导,见原江城中学校舍闲置,如果不继续办校,就会被接受作其他用场。于是向江城公社反映,经过研究,公社管教育的干部高志刚同意办校,招收初一新生2个班100人。根据当时国内的大环境,学校以“校办工厂,校办农场,学工学农”的名义办校,以示贯彻毛主席的“五七”指示,走“五七”指示道路,学校改名“阳江县五七中学”,属于公办中学性质。
&&&&&&& 开学初,学校的办公桌椅、学生的桌椅、挂钟、黑板、床板、凳子等,都是江城镇各个小学赠送来的。当时只有7位教师:陈华尧、关健芬、梁明鉴、林宝球、张汝强、谭启、陈国雄,没有校长。学校由教办管理,林善湘负责实际管理工作。后来,教办也从一小搬到五七中学办公。
&&&&&&& 1971年8月,学校又招收新生4个班,初一初二2级6个班,学生300多人。江城公社任命二小校长梁帼辉为五七中学校长,陈国雄为教导主任。又增加10位教师:林德识、梁广柏、余宏盛、梁绍桢、林举芳、莫开兴、梁秀媛、何秀珍、王庆华、阮葆d。林德识后来任总务主任。
&&&&&&& 由于学校地处下濠洲,出入很不方便,师生常走汤屋园,行周屋塘基。为了方便师生出入,学校决定在校门口建桥跨过环城河。当时提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同心同德、勤俭办学”的口号。为了解决经费问题,由梁明鉴负责校办工厂――蓄电池厂。
1972年,江城镇(日改称镇)下拨200方石给学校。但是,如何将10多公里外的200方石运回学校?这也是头痛的事情。于是,学校召开了老师、学生、家长动员大会,发动家长借手推车给学校,得到家长们的支持。
四五十辆手推车,300多位师生,一齐向大放鸡东官山脚石场出发。10多公里路,路途遥远,单靠挑拉,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但是师生们没有被困难所吓到:拉车的,推车的,挑担的,排成长龙阵,沿途喊着口号,唱着歌,场面十分壮观。大约运了四五周时间,感动了一位在车站工作的家长,调来一辆大卡车,将余下石头全部运回学校。
&&&&&&& 由于校园面积较小,要扩大校园面积,必须向校面前河滩延伸,需要建挡土墙。结果遭到汤屋园一带村民反对和阻挠。经过学校细致解释,说明做挡土墙的用意,并承诺留出三米做大路,才得到村民支持。
&&&&&&& 要想建桥过河,谈何容易,校面前河中是一个巨大的深坑,是当年日本飞机投下炸弹炸出来的。况且搭桥、打桩需要大批松木,& 如何解决这批木料?于是陈华尧出面说服江城公社,联系10公里外的林场,批准买了100棵松树。学校请伐木工人将松树砍下,松树头给工人作为报酬。师生们借手推车用二天时间,将100条松木运回学校。
时值深秋,天气寒冷,在梁帼辉校长以及班主任陈华尧、梁广柏、莫开兴、谭启、何秀珍、梁秀媛、阮葆d等人的带领下,师生们克服困难,戽水的戽水,打桩的打桩,砌石的砌石,苦战一个半月,终于建起一座长10米、宽3米的石拱桥,解决出入无近路行之苦。
&&&&&&& 1972年8月,学校又招收初一新生4个班,初一、初二2级共8个班,学生400多人,原初二2个班,6月已毕业(“文革”期间,初中、高中学制均缩短为两年)。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原有的教室较为破烂,不能满足办学的需要。
&&&&&&& 1973年,学校在北面建起二层教室。由于当时缺乏钢材,得到二轻局、国营小刀厂的大力支持。小刀厂选出最厚最大最硬的“铁屎”送给学校,解决材料困难。往后,年,学校在西边周屋塘基、在南面近陈华尧处也陆续建起教室,这时,学校已形成了一定规模。这些建校资金都来自校办工厂,梁明鉴功不可没。
&&&&&&& 为了能够更好地结合当时学工学农的指示,1972年上半年,学校与北门街橡胶厂、禾村仔刀具厂挂钩,作为学工基地。每天派出一个班学生,排着队,边走边唱到工厂学工,接受工人指导教育。下半年,校办蓄电池厂搬迁到陈屋祠,变成一个完整的有规模的校办工厂。梁明鉴负责厂的实际工作,林宝球做学徒。
&&&&&&& 五七中学的校舍属于原民办江城中学的教室,教室破烂,当时群众戏称“烂江中,读无读都松”。当时学校招收的都是一些没有考上阳江一中、二中的学生,知识基础薄弱。为了能在社会上树立五七中学的良好形象,改变“烂”的看法。梁帼辉校长带领全体老师,除了搞好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外,决心从文艺方面打开局面。
&&&&&&& 由阮葆d老师负责,组成一支歌舞队,平时利用空闲时间加强训练,结果在阳江县教育系统文艺汇演中多次获得一等奖,受到上级肯定,社会的好评。
&&&&&&& 同时,强化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狠抓学生纪律。不论是到工厂学工也好,还是参加氮肥厂建设也好,或是参加各种游行活动也好,五七中学的学生都是顶着烈日,排着整齐的队伍,踏着步伐来回,受到群众普遍赞誉。从此,群众对五七中学有了新看法,曾有一句流行语:“新五七,无读无做得”。
&&&&&&& 1973年8月,陈书泳任校长,由于身体原因,1975年才正式上班。具体工作仍由梁帼辉负责。
&&&&&&& 1974年8月,五七中学开设高中班,招收高一新生2个班80人。初中8个班,共10个班,为了补充教师的不足,当时从农村调一些教高中的老师来学校任教:梁凯元、茹礼登、邝业民、梁振超、邓其才、林恩锡、何国就。
&&&&&&& 1975年8月,又招收高一新生2个班80人。这时,学校已有初中、高中四个年级,成了一所完全中学。
&&&&&&& 1976年7月,首届高中生毕业。同年,随着文革的结束,“五七中学”这个带有文革色彩的校名也宣告终结,学校复名为“阳江县江城中学”。
&&&&&&&& 1970――1976届知名校友:
&&&&&&& 1976届(首届高中毕业生):
&&&&&&&&& 陈&&军:阳江市交警支队车辆管理所
&&&&&&&& 汤夏明:原阳江侨联大夏
&&&&&&&&& 莫开清:原阳江市一建
&&&&&&&&& 李卫新:江城区城东街道办工会原主席。
&&&&&&&&& 李国华:岗列医院原院长,现任城南社区服务中心主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三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改革开放,扬帆奋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公办江城中学(1976――1996)
&&&&&&&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江城中学(原五七中学)76、77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项华以优异成绩考上湛江医学院(现广东医学院);颜培兴考上水专(淡水养殖)。
&&&&&&& 1978年,江城中学第三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吴汝真以优异成绩考上华南师范大学;谭启焱考上雷州师专(现岭南师范学院);李金喜考上广州中医学院;陈玉娟考上雷州师专;林进忠考上广东中医学院。
&&&&&&& 1978年7月,江城中学本届初中毕业生也取得骄人的成绩,方贵鸿、阮小杏、陈丽云3位同学考上中专学校。
&&&&&&& 1979年8月,学校又招收高一新生2个班。11月,江城中学撤销高中,高一、高二并去二中,共办了5年4届高中结束。从此,江城中学又成为初级中学。
&&&&&&& 自力更生,勤工俭学是江城中学办学特色。江城中学蓄电池厂,由1965年白手起家,经过10多年的不断摸索,从加工到发明创造。生产汽车、轮船用的大蓄电池,黑光灯电池,应急灯电池,摩托车电池,胶灯电池,还承接广东省教学仪器站教学电池的生产任务,由于产品质量优良,远销省内外。到1985年,工厂年产值达53万元。1972年至1985年间,学校从工厂利润中提取30万元建设校舍3000多平方米,添置了8000多元教学设备,解决了18名教职工家属的就业。(《阳江县志》下册865页记载,2000年11月出版。)此后,广东省五羊本田摩托车厂与学校电池厂订立购销合同,大量采购学校工厂生产的电池,应用到五羊本田摩托车上。几年间,电池厂的年产值增加到200万元以上。
&&&&&&& 校办工厂也为学校教学实践提供了实习基地,学校每天安排一个班到校办工厂学工。走出了一条“既培养人才,又创经济效益”的成功之路。当时,本县不少兄弟学校派人来参观学习,阳春、电白、茂名、湛江、江门等地也派人来参观学生学工的情况。
校办工厂的成功,成为了当时教育届勤工俭学的典范,也是当时勤工俭学的一面旗帜。1989年3月,广东省教育厅、计划委员会、经济委员会、财政厅、劳动局五部门联合授予江城中学为“广东省普教系统勤工俭学先进集体”。梁明鉴发明的“射流控制元件”获全国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优秀奖,梁明鉴也当选阳江县政协委员。
日,阳江侨报称江城中学校办工厂为“一朵永不凋谢的鲜花”。
&& & && 江城中学复名后,名声好转。1980――1982年每级4个班共12个班,每班人数70人。1983年,又扩招3个班,到1985年,初一、初二、初三每级7个班,共21个班,每班人数达80人,原有教室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1986年,学校把校园北面原来的二层教学楼,扩建成一幢四层教学大楼,共25个教室,解决教室的不足问题。学校扩建期间,因校舍不够用,曾借用原牛角巷一小旁边的校舍做分校,安排初二一个级在分校上课,1988年才搬回原校。
&&&&&&& 1988年初,撤销阳江县设立地级阳江市,江城中学定名为“阳江市江城中学”,行政隶属江城区管理。
&&&&&&& 1991年,江城中学又在南面建起一幢五层高的科学楼。当时,学校在每个教室都配有“三机一幕”,每个班级装有音频发射装置,每个学生都配有耳机;有78座的语言室,有51台的电脑室以及设备配套、功能齐全的电教室;还设有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书画室、音乐室、图书阅览室,在科学楼顶层设一个地理园。江城中学成为阳江市电教的重点学校,也是全市最先获得省电教1类达标学校。
&&&&&&& 改革开放后,江城中学由弱势渐渐转向强势,在陈书泳校长带领下,全体教师严谨治学,锐意进取,学校十分重视教学改革,开展各学科教改活动,每学科都有教改试验项目,经过多年的教改实践,取得显著的成绩。如政治科组的《学习新教材,改进教学方法》一文在全国性X物《中学政治》上发表,并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英语科组的《英语电教试验》获广东省教育科研二等奖,在全省、全国推广。
&&&&&&&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品学兼优的人才,是江城中学的教学改革目标。多年来,学校在教学和实践活动中,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爱好以及个性特点,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为社会培育了一大批有专长的人才。1988年,刘凯良获全国中小学生作文邀请赛二等奖,阮永韶获全国数理化接力活动答卷一等奖;1989年,郑彩俏获国际风筝比赛全国“十佳”;1991年,张思明获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一等奖,蔡亦明获《中学少年之家》杂志“1991之春”作文比赛三等奖,黎清荐获全国少年“党在我心中”读书活动一等奖。1993年,陈仲勇、林振永、冯敏锐、刘志强等4位同学获全国物理竞赛二等奖。
当时,尽管江城中学录取的新生是在重点中学录取之后,生源素质大都不高,但在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可喜的成绩,成为中考的佼佼者,教学质量在江城区属于一流学校。
&&&&&&& 1991年,江城中学被评为广东省普教系统先进单位。同年,陈书泳校长被评为广东省先进校长。
&&&&&&& 1992年2月,陈书泳校长退休,王庆华任江城中学校长。
&&&&&&& 1993年2月,王庆华调离,陈大贤任江城中学校长。
&&&&&&& 1991――1995年间,江城中学招生人数稳中上升,全校三个级达27个班,学生人数2200多人,教职工130多人。成为阳江市规模较大,设施完善,教学质量高的一所初级中学。报读的学生一年比一年多,达到一位难求的境况。
&&&&&&& 江城中学荣誉与成绩:
&&&&&&& 集体:
&&&&&&& 、、、年:区先进职工之家;
&&&&&&& 1989年3月,被评为“广东省普教系统勤工俭学先进集体”;
&&&&&&& 1991年9月,被评为“广东省普教系统先进单位”;
&&&&&&& 1992年,市职工《双基》教育先进集体;区先进职工之家;
&&&&&&& 1993年,中共江城区委、区人民政府授予江城中学为“教育战线先进单位”;
&&&&&&& 1993年3月,被中共阳江市委、市人民政府评为“绿化达标先进单位”;
&&&&&&& 1995年,区先进职工之家;市先进职工之家;
&&&&&&& 1995年3月,获广东省中小学生普通话、汉语拼音知识竞赛中学组一等奖。
&&&&&&& 个人:
&&&&&&& 1987年,陈大贤被评为阳江县两个文明建设先进个人;
&&&&&&& 1988年,何秀珍、陈书泳、许金玲、司徒秋、梁绍祯、阮葆d、苏铨明7人被评为江城区优秀教师;
&&&&&&& 1989年,陈书泳(省优秀教师)、陈奕昌(市优秀教师)、施惠兰(区优秀教师);
&&&&&&& 1993年,陈惠兰(市优秀教师);
&&&&&&& 1994年,陈大贤(区优秀教师);
&&&&&&& 1995年,司徒秋(市优秀教师)。
&&&&&&& 1996年8月,阳江市江城中学更名为阳江市第四中学,仍隶属江城区管理。
&&&&&&& 1976――1996届知名校友:
&&&&&&& 1976届(首届高中):
&&&&&& & 项华:高考以优异成绩考上湛江医学院(现广东医学院),现任阳春市人民医院院长,广东省人大代表。
&&&& & && 颜培兴:考上水专(淡水养殖)
&&&&&&& 1977届(高中):
&&&&&&&&& 吴汝真:高考以优异成绩考上华南师范大学,原任阳江市教育局副局长。
&&&&&&&&& 谭启焱:高考考上雷州师专(现岭南师范学院),现任阳江市第二中学教师。
&&&&&&&&& 李金喜:高考考上广州中医学院;
&&&&&&&&& 陈玉娟:高考考上雷州师专。
&&&&&&&&& 林进忠:高考考上广东中医学院。
&&&&&&&& 1978届(初中):
&&&&&&&&& 陈荣健:江门卫生局局长。
&&&&&&&&& 阮小杏:江门环保局高级工程师。
&&&&&&&&& 陈丽云:在阳江市人民医院工作。
&&&&&&& 1979届(初中):
&&&&&&&& 杨&&国:百乐传媒影视公司。
&&&&&&& 1983届:
&&&&&&&& 关英分:中共阳西县纪委书记。
&&&&&&&&& 林晓锋:湛江人民银行行长。
&&&&&&&&& 许炳璇:阳东区环保局局长。
&&&&&&& & 卢荣春:广东省审计厅副厅长,党组成员,博士。
&&&&&&&&& 叶东记:阳江市第三中学教师。
&&&&&&&&& 李&&梅:阳江市第三中学教师。
&&&&&&& 1985届:
&&&&&&&& 李国敬:阳东区建设局局长。
&&&&&&&& 李&&高:阳江市规划局副局长。
&&&&&&&& 冯国亮:江城区白沙派出所所长。
&&&&&&&& 冯如健:阳江市国土局副科长。
&&&&&&&& 刘良贤:在江城区教育局工作。
&&&&&&& 1987届:
&&&&&&&& 阮永韶:被江门一中免考录取,90年高考以900分满分的优异成绩获广东省高考状元,后留学美国。
&&&&&&& 1988届:
&&&&&&&& 黄小旁:阳江市实验学校教师。
&&&&&&&& 黄&&玲:阳江市岗列中学教师。
&&&&&&&& 刘燕芬:阳江市第一中学教师。
&&&&&&& 1990届:
&&&&&&& 任光培: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环艺系副主任、支部书记。
&&&&&&& 陈自豪:阳江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阳江画院副院长。
&&&&&&& 1991届:
&&&&&&&& 黎清荐:中考以优异成绩(其中数学满分)考上阳江一中,高中毕业考上西南交通大学。现任广州大学教授。
&&&&&&& 庞祖兰:阳江市城西中学教师。
&&&&&&& 谢月秋:阳江市田家炳学校教师。
&&&&&&& 姚&&健:在阳东区财政局工作。
&&&&&&& 任光艺:阳西县财政局股长。
&&&&&&& 1992届:
&&&&&&& 谢克严:阳东区环保局
&&&&&&& 1993届:
&&&&&&& 谢志明:中共江城区纪委常委。
&&&&&&& 梁傅进:中共岗列街道纪委副书记。
&&&&&&& 邓国良:阳东区塘坪食监所所长。
&&&&&&& 卢春明:广东宏天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 卢荣存(市政策研究室主任)。
&&&&& & 周活动(市人民医院肛肠科主任)。
&&&&&&& 赖欢乐(市人民医院骨三科主任)。
&&&&&&& 冯克毅(一中教务副主任)。
&&&&&&& 卢南山(一中副主任)。
&&&&&&&&&&&&&&&&&&&&&&&&&&&&&&&&&&&&&&&&&&&&&&&&&&&&&&&&&&&&&&&&&&&&&&&&&&&&&&&&&&&&&&&&&&&&&&&&&&&&&&&&&&&&&&&& 第四章
&&&&&&&&&&&&&&&&&&&&&&&&&&&&&&&&&&&&&&&&&&&&&&&&&&&&&&&&&&&&&&&&&&&&&&&&&&&&&&&&&&&&&&&&&&&&&&&&&&& 教育创强,再铸辉煌
&&&&&&&&&&&&&&&&&&&&&&&&&&&&&&&&&&&&&&&&&&&&&&&&&&&&&&&&&&&&&&&&&&&&&&&&&&&&&&&&&&&&& ――阳江市第四中学(1996――现在)
&&&&&&& 由于农村进城务工、定居的人越来越多,子女入学的问题也越来越严峻,城区学位紧缺,慕名来四中就读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学校原有的基础设施未能满足学生入学的需要,需亟待解决。在江城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学校拆除南面的旧平房,建起一幢高六层的教学大楼,建筑总面积为2100平方米。1999年7月,该楼竣工,与科学楼连接,首层为活动场所,二至六层为教学用房,基本上缓解了学校场室不够的问题。
&&&&&&& 1996――1999年,四中学生人数继续保持上升的势头。1999年9月,全校共36个班,学生人数将近2900人。
&&&&&&& 为了减轻城区公办学校的压力,政府允许增办几所民办学校。由于四中校园面积较小,无法容纳过多的学生。2000年,学校逐渐缩减班额,保留31个教学班,学生人数2480多人,每班学生仍为80多人。
&&&&&&&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四中人迎头赶上,在课堂教学中逐步找出一条颇具特色的素质教育新路子。校领导深知,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这就要求各科老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让学生主动参与,以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兴趣,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各科教师注意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地探讨、实践,优化教学教法,找准突破口,从而形成了“新、活、实、全”的课堂教学特色。语文课老师在进行素质教育时,灵活使用教材内容,在“面向全体”的同时,注意发展“个性”。在教《孔乙己》一课,设计问题让学生进行辩论,既活跃课堂,又发挥学生个人潜质,培养了“说”的能力;政治课老师上《意志――力量的源泉》一课时,采取了“讲故事,找特征”的教法,让学生就自己认为坚强的人物进行演讲,同学们讲得绘声绘色,生动活泼,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数学课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从提高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入手,总结出了用直观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的经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使每班学生各个学科的素质得到很大的提高。
&&&&&&& 学校重视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结合国情、市情、区情及乡土教材,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史地科组结合教材实践,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组织学生到恩平鳌峰山、阳春、鸡山、岗美农场等地进行现场教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校团委和政治科组组织学生瞻仰、参观“阳江解放战争阵亡烈士纪念碑”和“阳江人民革命斗争史陈列”等,使学生直接、深刻地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
&&&&&&& 1999年12月,我市掀起了新一轮学习英雄霍健敏的热潮,四中向全体师生发出了“学习霍健敏英雄事迹,争当‘四有’新人”的号召,组织学生参观霍健敏事迹展览馆,出版墙报专栏,
&&&&&&& 尽管受校园地理限制,学校十分重视体育教学,经常组织学生到市人民广场上体育课,每年借用人民广场或一中运动场,开展全校性大型运动会,做到小校园办大教育。
&&&&&&& 1996――1999年,四中教育教学质量取得可喜成绩。
&&&&&&& 学年度,在阳江市教学质量评估中,荣获初中教学质量二等奖;
&&&&&&& 1997年中考优秀率、合格率分别获得江城区一等奖,1997年中考教学质量评估,获得江城区一等奖;
&&&&&&& 1997年10月获阳江市初中教学质量评估二等奖。
&&&&&&& 1997年四中被阳江市市委、市政府授予“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称号;
&&&&&&& 学年度四中被评为江城区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
&&&&&&& 年,四中老师个人成绩也喜人:
&&&&&&& 1997年
&&&&&&& 陈大贤校长被评为广东省“两基”工作先进工作者、江城区优先校长。
&&&&&&& 1998年
&&&&&&& 陈校长被评为江城区优秀党务工作者;梁慧和老师被评为江城区教坛新秀;梁金玺老师被评为江城区优秀班主任。
&&&&&&& 1999年
&&&&&&& 陈大贤校长被评为阳江市教书育人优秀校长;
&&&&&&& 曾晓渝老师荣获“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称号;梁海老师被评为江城区教书育人优秀教师。
&&&&&&& 1998年
&&&&&&& 何献璋老师获全国第一届“三老杯”论文大赛三等奖;杨家丰老师获广东省第二届中小学计数机教学优秀论文三等奖。
&&&&&&& 1999年:
&&&&&&& 何献璋、谢开亮、杨家丰、叶雪霞、钟贤庆等4位老师的教学论文获江城区一等奖。
&&&&&&& 陈悦老师获阳江市卫生论文评比三等奖;
&&&&&&& 梁名炽老师的健康教育教案获阳江市二等奖;
&&&&&&& 陈少华老师获阳江市体育教学能手三等奖;
&&&&&&& 戴齐老师获广东省地理优质录像课二等奖;
&&&&&&& 曾晓渝老师获阳江市初中教学能手奖。
&&&&&&& 学生获奖情况:
&&&&&&& 1998年
&&&&&&&& 陈叶青获全国初二英语竞赛二等奖、李孟友获三等奖;苏文杰获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三等奖、陈钧获物理竞赛三等奖;
&&&&&&&& 1999年
&&&&&&& 李孟友、何貌、林志恒3位同学在全国初中数学竞赛获市级三等奖。
&&&&&&& 年市级三好学生8人:林绘、陈花、范羡、林桓辉、梁成奥、林进升、李孟友、陈茂迁、
&&&&&&& 年市级优秀学生干部7人:谭立志、施达防、叶艳红、陈锦晶、梁队婷、邱彩、欧洁玉。
&&&&&&&& 2000年1月,陈大贤校长退休,陈修胜副校长负责学校全面工作。
&&&&&&&& 当时,四中校园内还有一间民宅,为了便于学校的规划和管理,经学校领导和屋主协商,买下民居拆除,重新规划建成舞台。从此,学校有了一个规模较大舞台,为活跃校园文化气氛提供方便。
&&&&&&&&& 由于师生早上回校较早,师生们自带早餐回校很不方便。为了减轻家长和师生的负担,2000年9月,四中率先开设饭堂提供早餐,为师生服务,得到全体家长、老师的大力支持。也为城区兄弟学校提供经验,多所学校到我校参观学习。
&&&&&&&&& 在陈修胜校长带领下,学校重视常规教学管理,创设“四个本子”(科组活动记录本、听课记录本、作业检查记录本、学生座谈会记录本)的教学管理模式,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开展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为专题的教学教研活动,四中英语科组针对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实际,积极探索,并两次邀请江门教育学院美籍英语教授鲍勃先生到我校讲课,程杏莲老师在全市率先创办“英语角”,为我校英语教学开创了新的格调,《阳江日报》对我校英语教学情况曾作过两次报道。2001年“五.四”湛江智洋外语专修学院部分师生慕名来到我校,并与我校举办了学生联谊会和文艺汇演。以英语搭桥,通过各种活动,扩大了学校对社会的影响,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 从2000年起,学校与江城区人武部签订了“军民共建文明学校”协议,请官兵到校开展国防教育讲座,组织学生进行军事训练,双方还多次组织联欢会、座谈会、文娱、体育活动,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国防知识,培养了学生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严守纪律的作风。
&&&&&&&& 学校每学年组织师生开展“春游”“秋游”远足活动,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两年,学校教学质量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教育教学成绩显著。
&&&&&&&&& 2000年:
&&&&&&&&& 梁慧和老师被评为阳江市教坛新秀;
&&&&&&&&& 敖道球老师被评为阳江市优秀班主任;
&&&&&&&& & 林俏玲老师被评为江城区优秀班主任;
&&&&&&&&&& 林劲老师被评为江城区教坛新秀。
&&&&&&&&& 梁海老师的教学论文《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获省三等奖;
&&&&&&&&& 刘江萍、何献璋老师的教学论文获市二等奖;
&&&&&&&&& 谢开亮、曾晓渝老师的教学论文获市三等奖;
&&&&&&&&& 叶柳婷老师的音乐教学论文获区一等奖、市二等奖;李开秀老师的化学说课获区一等奖;
&&&&&&&&& 冯全丰老师获区初中数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 2001年,陈少华老师参加体育优质课评比活动,获区一等奖、市一等奖、省三等奖;
&&&&&&&&& 冯志军同学获全国初中物理竞赛市一等奖、省三等奖;冯宗瑞同学获全国初中数学竞赛市二等奖;
&&&&&&&&& 陈月娥、刘少芳、张鸿、曾晓敏、梁勋挺等5位同学被评为市级三好学生;
&&&&&&&&& 赖梦莹、黄柏树、容术昌、关丽萍等4位同学被评为市级优秀学生干部。
&&&&&&&&& 2002年2月,陈修胜校长调到江城区教师进修学校任职,许蕃毓任四中校长。
&&&&&&&&& 四年间,学校在校学生人数基本保持稳定,全校32个教学班,2300多人。由于招生体制的改变,学校招生生源改变,四中由原来的特优生转向普优生。生源的转变,对学校的竞争能力产生较大影响。
在许蕃毓校长带领下,学校领导班子开拓进取,以身作则。校长经常带头深入课堂听课,参加教研活动,了解教学情况,其他班子成员落级蹲点指导。
&&&&&&& 学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立高尚师德,树教育新风”活动,结合教育教学活动实践,发掘师德典型,表彰师德先进个人。
健全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全校教职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开展学科说课、优秀课例评选活动,启动名师工程,培育骨干教师,锻炼青年教师,定期举行公开教学观摩活动。
&&&&&&& 学校重视德育工作,形成校级决策管理,政教处组织协调管理,年级(班)具体实施管理的三级管理格局。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公益实践活动,开展“校风月”创文明班、无事故班活动,组织师生参观阳江之战纪念碑、江城区三高农业示范基地、漠南中学“绿色校园”建设情况等,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 学校通过一系列举措,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仍然居全区前列。2003年中考,四中有42位同学考上阳江一中。
&& &&&& 2004年,学校扩建西大楼,共五层。首层为活动场所,四楼为图书馆、阅览室、印刷室,五楼为多媒体室、生物室,二三层作为行政办公室、会议室,改善办公条件。平整后操场,建有一条50米长的塑胶跑道,为学生训练提供条件。
2002――2005四年,四中成绩斐然:
&& & & 2004年林俏玲老师荣获“阳江市优秀教师”称号,谢练老师被评为江城区优秀教师;2005年度学校团委被评为江城区“先进基层团委”。
&& & & 年四中教研教改结硕果:
&& & & 2002年
&&& & 李开秀、冯晓燕老师参加阳江市初中教学能手比赛,分别获得一等奖(化学)、三等奖(政治);
&&&&& 冯全丰老师在数学青年教师说课大赛中获区一等奖、市一等奖、省三等奖;
&& && 2003年
&& && 谢&&练:论文《改进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减低英语单词的遗忘率》获区一等奖、市一等奖;&
&&&&& 卢重迟:在2003年阳江市中小学优秀体育课例评选活动,荣获中学组三等奖。
&&& && 2004年
&& &&& 梁雪燕:论文《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获省二等奖;
&&&&&& 林&&劲:&论文《中学思想政治课开放式教学初探》获市三等奖;
&&& && 钟小霞:&论文《革新教法,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获市三等奖;
&&&&&& 钟贤庆:论文《走进数学新〈课标〉》获市三等奖;&
&& &&& 刘江萍:《新文化运动》历史课堂教学设计获市一等奖;
&&& && 杨家丰:论文《浅谈中学生网络教育的现状与对策》获市二等奖;
&&&&&& 李孔汝: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获市三等奖&;指导学生刘怡冰参加现场作文复赛获市一等奖、省二等奖;&
&&&&&& 梁金玺:《以人为本,创建和谐校园》获“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论坛”征文评比一等奖。该作品已入选人民日报出版社大型教育文献《现代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指导全书》;
&& && & 许先鸿:《打造新理念迎接新课程带来的新挑战――新课程与校长的理念探索》在第三届“TCL杯”广东省中小学校长办学思想论坛中荣获三等奖。
& & &&& 2005年
&& &&&& 林&&劲《浅谈中学思想政治课民主式教学》、许先鸿《合理开发活动课资源全面激活课堂教学》、阮振华《浅谈初中政治科禾自学能力的培养》三位老师的论文在全国思想政治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均获二等奖;
&&&&&& 胡认崧:《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课堂教学设计,在广东省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评比中荣获三等奖;
&&&&&& 胡认崧:《光的折射和透镜》课堂教学设计与现场说课,在广东省初中物理与信息技术整合课堂教学交流活动是荣获二等奖。
&& &&& 四中学生参加国、省、市各级各类竞赛获奖情况:
&& &&& 黄心怡同学在2004年阳江市第三届中小学运动会中获得女子乒乓球第三名。
&& & & 伍冬阳、陈秀红同学,在第六届“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中,均获优秀奖;&&&&&&&&&&&&
&&&&&& 梁巧灵、洪荣老师获优秀辅导奖;
&&&&&& 冯俊璋、林心怡同学在2005年广东省中学生初中生物学联赛中,分别荣获二等奖、三等奖;何晓冬、梁名炽老师获优秀辅导奖。
&& && 关芬豪、冯线儿同学在阳江市中学生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征文比赛活动中,分别获得一等奖、二等奖。黄珊瑚、洪荣老师获优秀辅导奖;
&& & 庞发记、陈超强、谭宏同、刘家友、郭权锋等5位同学,在2005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中,均获二等奖。
&& & 梁雅娜获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二等奖,黄芷榕、叶伟亨、陈心仪、陈俏红等4位同学获三等奖;冯大芬、黄登蛮、张志燕、林俏玲等4位老师荣获指导奖。
&& & 2006年4月,关则秋任四中校长。
&& & 随着现代教育的迅猛发展,大班额教学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由于四中地处老城区,周边是商业区和市场密集区,道路狭窄、拥挤,交通不便,制约着四中的发展。加上招生政策改变,四中由招普优生转为招范围生。此外,民办学校的兴起,四中生源面临困境。2006年9月,七年级新生招10个班504人,全校共27个班1523人。面对生源实际,四中必须要走一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符合学校发展需要的新路子。
&&&& 在师德建设方面,学校继续开展“立高尚师德、树教育新风”为主题的师德活动,树立师德典型,形成一个爱生奉献、团结奋进、精心业务、积极创新的优秀教师集体。
& && 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重视学生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分时期、分阶段开展不同主题校风月活动。学年度以“知荣耻,树新风”为主题,学习和践行八荣八耻;学年度以“知荣知耻,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创建文明和谐校园”为主题;学年度以“学会做人、学会感恩”为主题;学年度以“文明知礼我自律,创建安全和谐校园”为主题,开展班容班貌、仪表、学风、文明礼貌等多项评比活动,整肃校风校纪。开展“创文明班百分赛评比活动”,学校加强对各班早读、早操、课堂、课余活动、卫生检查,进行量化计分,每周总结一次,各级评出标兵班,颁发流动红旗,促成人人争先、班班争优的良好氛围。重视培优转差工作,对后进生进行调查摸底,建立后进生跟踪教育档案,注重心理疏导。邀请关工委同志、法制副校长到校作现场教育报告。开展拒绝“黄、赌、毒”、拒绝进网吧、酒吧、电子游戏机室、营业性歌舞厅等娱乐场所的“四拒绝”教育。以上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取得明显教育效果,得到社会认可和上级政府、部门的表彰。、四年学校团委被市、区团委评为“先进基层团委”、“五四红旗团委”;2009年四中被评定为“阳江市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
&&&&&&四中重视教学改革,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我校生源文化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校以”自主、合作”开放型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课堂学习,促进学生角色的转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体育科坚持“快乐体育,健康第一”,以学生为主体,以快乐有趣为中心,将运动项目和运动技术作为一种游戏手段,让学生身心两个方面的健康都得到了发展,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语文科把枯燥讲读课变为轻松故事课、说话课、写话课,让学生在读中说,在说中写,在轻松读、说、写中学语文学作文,效果明显。、2011连续三年,四中被评为“全国作文教学先进单位”。
&& &&& 六年间,在关则秋校长的带领下,四中全体教师大胆创新,克服生源差的弱势,仍头赶上,深化教改,教育教学取得可喜成绩。2011年,被市政府授予“阳江市教育教学质量优胜初中学校”称号。在抓好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也重视中职生源的培养,使部分文化基础较差的学生能进入中职学校学习技能,提供保障,完成上级中职生源输送任务,受到上级充分肯定和表扬。
&& &&& 年,四中个人取得的各种荣誉与成绩:
&&&& &2006年
&&&&&&李宗权:江城区先进教师
&&&& &2007年
&&&& & 敖景恕:江城区先进教师
&&&&&& 谢&&练:江城区优秀班主任
&&&&&& 2008年:
&&& && 莫进添:江城区优秀教师。
&&& && 2009年:
&&&& & 关则秋:阳江市优秀校长,
&&&&&& 陈&&藕:阳江市优秀班主任,
&& & & 钟贤庆、黄尚娇:区优秀教师,
& & & 梁育红:区优秀教育工作者,
&& & & 冯孔华:区优秀班主任。
&&&& & 2011年
&&&&&& 莫建忠:区优秀教师
&&&&&& 徐&&华:区师德先进个人,
&&&&&& 陈&&嫦:区优秀班主任
&&&&&& 梁启雄:区先进工作者
&&&&& 2006年
&&&&&& 林&&劲:《关于中学思想品德课笔试命题的几点思考》,获江城区一等奖。
&&&&&& 刘昌愈:《新课标下的地理课堂教学》,获江城区一等奖。
&&&&&& 梁名炽:《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获江城区一等奖。
&& & & 梁雪燕:《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获江城区一等奖。&&&&&
&&&&&& 杨家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探索和尝试》获江城区一等奖。&&&&&&
&&&& & 陈文秀:《感悟生活――作文教学中一种重要能力的培养》获江城区一等奖。&&&&&&
&&&&&& 梁名炽:教学课件《急救常识》荣获阳江市中小学健康教育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评比中学组一等奖。
&&&&& 陈秋健:在广东省初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评比中荣获三等奖。
&&&&& 梁名炽:教师生物实验能力评比初中组,省三等奖;
&&&&& 叶雪霞、佘先论文获省二等奖。
&&&&& 2011年
&&&&& 何晓冬、黄玉婵:&在江城区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
&&&&& 黄常英:课例展示&&获省三等奖
&&&&& 黄玉婵:教学案例、设计&&获市一等奖;教学论文,获省三等奖;
&&&&& 黄云铮:教学案例&获市二等奖
&&&&& 梁名炽:论文获省三等奖;教学案例&获国家二等奖
&&&&& 庄晓玲:教学设计&获省一等奖
&&&&& 梁名炽:在“全国学校健康教育计划”工作中,获得辛勤园丁优秀奖
&&&&& 林少扬:物理竞赛&&&获国家二等奖;国家三等奖
&& && 六年间,四中学生参加国、省、市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及体育运动竞赛取得骄人成绩。
& & && 林洁媛同学在第七届“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中荣获二等奖,彭永裕、钟婉蓉、关芬豪、刘扬帆等4位同学荣获三等奖;林满岑、陈文秀、洪&&荣、李孔汝、黄珊瑚等5位老师荣获优秀辅导老师 二、三等奖。&&
&&&&&&& 程禹斌同学荣获2006年全国初中化学竞赛全国一等奖;敖景恕老师荣获2006年全国初中化学竞赛园丁奖。&&&
程禹斌、梁东海同学获第十六届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三等奖。
&&&&&& 黄芷榕同学在2006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荣获二等奖,梁珊珊、杜璇、梁雅娜、黄芷榕、叶伟亨、曾玉萍、温忠霖等6位同学获三等奖;黄登蛮、李带喜、冯冰、冯大芬、陈藕等5位老师获优秀辅导老师二、三等奖。
&&&&&& 郑晓锋同学获第十七届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三等奖。
&&&&&& 陈国鸿同学获2007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三等奖;敖海洲获2007年阳江市初中数学竞赛三等奖。
冯馨盈、梁智杰、陈春朗3位同学均获得阳江市第三届运动会少年排球比赛男子组第一名;徐嘉旋同学获得女子组第一名;
黄贤豪同学获得阳江市第三届运动会游泳比赛男子甲组4×50米自由泳接力第一名、男子甲组50米自由泳接力第一名和男子甲组100米自由泳接力第一名。
&& & & 张昕、石秋杨、孙云3位同学获在2008年全国英语能力竞赛中荣获全国二等奖,黄业昕、邓改、黄伟斌、吴静娴、曾宝怡、陈梓瑶、谭淑文、许健锋、梁姗姗等9位同学获全国三等奖;&冯大芬、陈藕、林兰娟、谢练、洪杏颜、林明绮、梁育红等7位老师分别获得优秀辅导老师二、三等奖。
&&&&&& 邓钫心同学在2008年阳江市青少年游泳锦标赛女乙体校组分别获得50米自由泳第一名、100米自由泳第一名和4×50米接力第一名;
&&&&&& 许靖郎同学在2008年获得阳江市青少年篮球标赛中获得男子篮球第一名。
&&&&&& 徐嘉旋同学在2008年广东省中国移动怀青少年排球锦标赛中获得第三名;和在2008年广东省第九届中学生运动会中获得女子排球甲组第六名;
&&&&&& 刘晓婷同学在2009年全国艺术人才教育成果展选拔活动中,荣获古筝类少年C组金奖。
&&&&& 在第八届“学英语”全国中学生英语听读能力竞赛中,我校钟超荣等21位同学获奖:一等奖:钟超荣;二等奖:&王红丹、郑荣广、刘敏聪、黄业昕、陈华湛;三等奖:徐文焰、吴静娴、张源碧、曾宝怡、李嘉惠、黄文慧、陈茂彬、谭文振、黄晓玲、陈艳冲、罗紫婷、陈梓瑶、谭婷丹、孙云、李秋彤。
&&&& & 陈藕、林明绮、洪杏颜、洪沛潇、林兰娟、冯大芬、谢练等7位老师获优秀辅导奖:&、
&& & & 刘昌愈老师获省第二届中学生地理奥林匹克竞赛优秀指导员。
&&&&&& 第十二届“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中荣获优秀辅导老师奖:
&&&&&& 二等奖:洪荣、林满岑、林健伟;三等奖:洪荣、何国桢、茹碧嫦、林健伟、李孔汝、郑美益。
&&&&&& 2011年全国基础教育英语综合能力竞赛(习思能力竞赛)优秀辅导老师奖:
&&&&&&& 一等奖:杨新盛;二等奖:谢练、杨新盛;三等奖:洪杏颜、陈藕、林明绮、杨新盛。
&& & && 2012年2月,冯全丰任四中校长,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带领全体教职员工,借江城区创建教育强区这股强劲的东风,对学校进行大胆改革。
&&&&&&& 首先,学校对原有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由于校园小,没有运动场,只有2个篮球场,1条100米长的跑道。学校把校园地面统一平整规划,建成一条环形塑胶跑道,2个篮球场(其中1个灯光篮球场),设置羽毛球区、乒乓球区、双单杆区,增加多种体育器材,让学生有较大的活动场所。重新调整,健全完善各种教学辅助功能场室:配备有图书室、阅览室、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电脑室、音乐室、舞蹈室、美术室、多媒体室、心理咨询室、档案资料室、印刷室、体育器材室、地理园等,所有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电脑教学平台。
&& & && 2013年,学校对南面教工宿舍进行改造,拆除几排低矮破旧的平房,建成一幢三层共15间教工宿舍楼,解决一些没房困难教工住宿问题。
&& & && 四中校园的变化,得到社会的认可,学生家长、周边的群众、回母校聚会的校友,无不赞叹:校园变了!变得幽雅洁净了!
&& & & & 市、区两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四中的发展。日市委书记魏宏广,在江城区区长冯富基的陪同下,到我校调研;日区委书记陈经勇,在副区长张秀洁的陪同下,到我校调研;江城区原教育局局长岑长勇、现教育局局长郑玉冰也曾多次到我校指导工作。各级领导对校园变化和学校管理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学校未来发展寄予殷切期望。
&&&&&&& 2014年,四中荣获“江城区教育创强工作先进单位”。这是城区唯一一所获得该殊荣的中学。
&&&&&&& 学校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校领导班子以身作则、团结协作、率先垂范,充分起到了坚强的战斗堡垒作用。学校注重教师的业务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如,2014年,冯全丰校长成为广东省首批骨干校长培训的对象,2015年参加全国第四期京苏粤优秀中青年校长高级研修班学习;2013年起,陈秋健、洪杏颜老师参加省级骨干教师的培训,黄贵明、黄尚娇老师参加市级骨干教师的培训学习,黄玉婵老师参加区级名班主任的培训学习,谭丽珠、梁名炽分别参加英语和生物科国培项目培训,梁名炽成为区教研室兼职教研员。另外,学校经常组织老师到珠海等地及本市兄弟学校听课交流学习;聘请外教老师到校讲课交流。我校与珠海九洲中学形成结对子学校,互派老师学习交流。学年度第二学期,我校派叶柳婷、何晓冬老师到珠海九洲中学跟岗学习,珠海九洲中学派单巧巧到我校支教。2013年9月,我校派胡认崧老师到河源山区学校支教一年。由于学校历来对教师的重视和培养,近几年,四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2012年,钟贤庆被评为阳江市优秀教师,陈华辉被评为江城区师德先进个人,洪荣被评为江城区优秀教师,郑美益被评为江城区优秀班主任;2014年,莫进添被评为江城区优秀校长,胡认崧被评为江城区优秀教师;2015年,冯全丰被评为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胡认崧、洪荣被评为阳江市优秀教师,陈秋健被评为江城区师德先进个人,黄玉婵被评为江城区优秀班主任。
&&&&&&&& 学校重新制定了《阳江市第四中学章程》,制定完善了学校系列管理制度,建立发展长效机制。如《每周红旗班、文明班评比制度》、《阳江市第四中学教师考勤制度》、《阳江市第四中学优秀教师评选办法》、《阳江市第四中学绩效考核办法》、《阳江市第四中学优秀班主任评选办法》等。加强教师的管理,做到依法治校,依法执教,使校风、教风、学风得到良性发展。
&&&&&& 2012年四中被评为“阳江市江城区文明学校”;&2013年被团中央中国青少年社会服务中心命名为“中国未成年人网络工程实践基地”。&2015年四中团委被评为江城区“先进红旗团委”。
&& & && 学校十分重视德育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严于管理”的育人理念,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感恩励志教育、敬畏生命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法纪安全教育等。年,学校每年邀请区(街)关工委、市交警大队、区公安分局有关领导同志到校作现场报告;年两次邀请“和谐校园全国巡回演讲组委会”的李杰老师到校和老师、学生、家长作现场感恩励志教育报告会,事迹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使在场的人深受感动,得到很好教育。此外,学校还多次开展地震演练、防火安全演练等。学校纪律严明、校风良好称誉于社会。
&&&& “教学创新,面向全体”是四中一大亮点,目前学校开设有书法兴趣班、篮球兴趣班、歌咏兴趣班、美术兴趣班、英语角、文学社等第二课堂活动,拓展了学生兴趣,发展了学生技能。学校注重教学研究,各科组(教研组)定期组织开展集体备课、互相听课、互相评课、公开课、示范课、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也定期开展教学活动周,邀请区教研室同志到校听课指导,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教学氛围。其中陈秋健老师、洪杏颜老师、鲁荣幸老师、杨志博老师、梁尤雅老师荣获省举办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晒课比赛一等奖;黄常英老师、顾仕青老师、曾庆操老师荣获晒课比赛二等奖;张明珠老师荣获晒课比赛优秀奖
&&&&&& 近几年来,在学校领导、老师共同努力下,四中的教学成绩硕果累累。
&& & & 2013年,四中荣获江城区中小学校实绩考核二等奖;2014年,四中荣获江城区中考优胜奖;2015年,四中荣获江城区中考教学质量进步二等奖。阮振华、黄常英2位老师荣获江城区2015年中考优胜科教师奖。
&& & & 2015年我校203人参加中考,总平均分比2014年大幅提升,其中有梁江俊、梁雅婷、黄叶兰、黎芯瑜、谭俭荣、梁诗琦、莫舒婷、梁丽蓉、熬惠霖、关玉渝、张洪图、邹紫媚、李兆民、徐亦君、许英琪等15位同学考上阳江一中。
&&&&& 原我校届初三毕业生,考上阳江一中就读后,在两年高考中取得骄人成绩,其中考上本科以上院校的有:
&& & & 2014年:洪金宝(重点)、李嘉惠(重点)、陈志健、张栩植、黄业昕、梁圆圆、陈华湛、何怡铿、梁玉燕、姜懿珊、叶日华、陈荣耀、刘茹君、李金谦、柳宗盛、梁杰森、杨茜如、许家瑜等18位同学;
&& & && 2015年:何坤泽(重本)、阮瑞婷、茹靖尧、蓝嘉雯、许家豪、冯品天、曾麒江、卢彦霖、林桂如、陈广普、何俏谚等12位同学。
& & && 教师的教学水平教研能力有显著提高:
& & && 2013年
&&&&&& 梁名炽:&获广东省教育教学论文二等奖;
&&&&&& 戴&&齐:&获阳江市教育教学论文二等奖
&& & & 何晓冬、杨志博:&获阳江市教育教学论文三等奖
&&&&&& 洪杏颜、李晖、张番记、梁昭瑜:&获江城区教育教学论文&一等奖
&&&&&& 2014年
&&&&&& 梁铭炽:在广东省中学生物教学质量奖评选活动中荣获三等奖。
&&&&&& 胡认崧、叶天毅、林少杨:在2012全国物理竞赛中获优秀指导奖
&&&&&& 在全国基础英语综合能力竞赛中获优秀辅导教师奖:
&& & & 二等奖:陈&藕&&&杨新盛&&林明绮
&&&&&& 三等奖:林俏玲&&谢&练&&谭丽珠&&黄尚娇&&林兰娟&&陈&藕&&林明绮
&&&&&& 在第十四届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中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 二等奖:李孔汝、三等奖:洪荣&&&&&&&
&&&&&& 第十五届“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大赛获奖作文指导奖
&&&& & 三等奖:洪荣&、林转
&&& && 四中学生获奖情况:
&&&& & 在第22&届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竞赛中,何俏谚、刘玲获全国三等奖。
&&&& & 在2012年全国初中学生化学素质和实验能力竞赛中,何坤泽获全国三等奖;
&&&&&& 在2012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中,陈绮娴、刘敏聪、张耀耀3位同学获江城区一等奖;
&&&&& 在2013年全国初中学生化学素质和实验能力竞赛中,吴定洲获江城区一等奖;
&&&&&& 在第23届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竞赛中,吴定洲获江城区一等奖;
在2013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中,梁启铖、曾瑞棒获阳江市一等奖;
在第十四届“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中,陈绮琪、黄丽丹分别获全国二、三等奖;
&&&&& 2013年全国基础教育英语综合能力竞赛三级(七年级组)全国二等奖:敖二文,三等奖:黄迎、黄绘凝
2013年全国基础教育英语综合能力竞赛四级(八年级组)全国二等奖:黎芯瑜,三等奖:&关玉渝、谭俭荣、梁丽蓉、梁诗琦、姜柳妤、陈铿
&&&&& 2013年全国基础教育英语综合能力竞赛五级(九年级组)全国二等奖:曾广樊,三等奖:陈倩彬、梁嘉琪、李明倩、梁欣、郑壁坤、王茵
&&&&& 十五届“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中
&&&&& 三等奖:黄叶兰、柯雅诗
&&&&& 2014年全国基础教育英语综合能力竞赛学生获奖
&&&&& 二等奖:3位同学
&&&&& 吴青娴、刘星星、梁雅婷
&&&&& 三等奖:15位同学
&&&&&& 黄馨锐、何静怡、翁美雅、梁舒婷、刘莹莹、徐诺瑶、洪秀茵、李珊珊、刘姿彤、陈美全、梁晓彤、林心意、杨雯冰、梁诗琦、姜柳妤
&&&&& 2015年全国基础教育英语综合能力竞赛获奖学生和辅导老师
&&&&& 一、全国二等奖&&&&&&&&&&&&&&&&&&&&&&&&&&辅导老师
&&&&& 七年级组:刘星星&&&&&&&&&&&&&&&&&&&&&林俏玲
&&&&& 七年级组:吴青娴&&&&&&&&&&&&&&&&&&&&&洪佩潇
&&&&& 九年级组:梁雅婷&&&&&&&&&&&&&&&&&&&&&陈&&藕
&&&&& 二、全国三等奖&&&&&&&&&&&&&&&&&&&&&&&&&&辅导老师
&&&& 七年级组:何静怡、黄磬锐等7位同学&&&林俏玲
&&&& 七年级组:翁美雅、徐诺瑶等4位同学&&&&洪佩潇
&&&& 八年级组:杨雯冰&&&&&&&&&&&&&&&&&&&&&&林明绮
&&&& 八年级组:林心意&&&&&&&&&&&&&&&&&&&&&&黄尚娇
&&&& 九年级组:梁诗琦&&&&&&&&&&&&&&&&&&&&&&陈&&藕
&&&& &四中办校历史较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阳江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中学之一,学校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为了将这种文化积淀传承下去,2015年5月,学校成立了校史编写组。冯全丰校长任总策划,莫进添副校长任编写组组长,钟贤庆、钟智主任任副组长,
洪荣主任任主编,林转、黄玉婵、杨计新、张番记老师任编委,组织编写《阳江市第四中学简史》
&&&& & 这项工作得到校班子成员、老师以及在四中工作过的老领导、老师和本校校友的大力支持。从2015年8月起,在冯全丰校长的带领下,编写组的成员先后走访了已退休的部分老领导、老师及校友,了解四中办校的历史过程。
&&&&&& 到广州走访梁帼辉校长、何先和主任以及在本市内居住的梁茂勋校长、梁明鉴校长、敖道轩主任、陈国雄股长、林德识主任、梁广柏老师、黄广存老师。此外,陈大贤校长、司徒秋校长、陈大发主任、黄广存老师、陈爱华老师曾多次来校提供资料和提出宝贵意见。
更可喜的是,这项工作得到本校首任老教师李伯崇老师及1961年本校首届初中毕业的校友、1976年本校首届高中毕业的校友的鼎力支持,通过不同方式,向编写组提供资料和宝贵意见,使校史编写顺利进行。
&&&&&&& 目前,四中现有24个教学班,学生人数1024人。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有教职员工131人,其中高级教师38人,一级教师56人,省级骨干校长1人,省级骨干教师4人,师资学历达标率100%。学校的管理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教师爱岗敬业,教学热情高涨,教育教学水平较高,教学成绩突出。
&&&&&& 根据《江城区教育提升三年行动方案()》的意见,我校将继教育创强之后又迎来一个历史发展契机。我们相信,有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有区教育局的正确指导,有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四中的发展前景一定会更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阳江市第四中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日
& Copyright 2012
All Right Reaserved. 阳江市第四中学学校网站 拥有所有版权
地址:阳江市下濠洲21号之一 电话:
QQ:72714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阳江市高校毕业生报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