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侵蚀

- 基于GIS和RS的黄土高原土壤侵蚀预测预报技术 史学建, 秦奋等编著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and this application utilizes JavaScript to build content and provide links to additional information. You should either enable JavaScript in your browser settings or use a browser that supports JavaScript in order to 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is application.
Item Details
书目相关信息
保存本阅览室(209室)
自然科学区(E3-1室)
图书馆公告单元练习: |
月考、期中、期末试卷: |
各科辅导 |
单元练习: |
月考、期中、期末试卷: |
各科辅导 |
单元练习: |
月考、期中、期末试卷: |
各科知识点 |
初中英语: |
中学生必看书目:
您当前所在位置:
第三节黄土高原知识点整理:人教八年级下册地理
知识点对朋友们的学习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认真掌握,精品学习网为大家整理了第三节黄土高原知识点整理:人教八年级下册地理,让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吧!文明的摇篮1、黄土高原因覆盖着深厚的黄土而得名。地表支离破碎,千沟万壑,水土流失严重2、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大致以长城为界),南抵秦岭,跨山西、陕西、河南、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3、黄土高原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1) 窑洞 (2) 信天游陕北民歌 (3) 黄帝陵风吹来的黄土1、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的形成:风成说2、黄土土质疏松,极易遭受流水的侵蚀。天长日久,形成塬、梁、峁、川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严重的水土流失1、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原因:①黄土土质疏松,多孔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②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③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人为原因:①人多地少,开发历史悠久,长期的过垦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②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①严重的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使得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②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了巨大困难。水土保持黄土高原的生态建设措施:一方面,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等。只要这样踏踏实实完成每天的计划和小目标,就可以自如地应对新学习,达到长远目标。由精品学习网为您提供的第三节黄土高原知识点整理:人教八年级下册地理,祝您学习愉快!相关链接:&&&&2014中考地理黄土高原复习题(附答案)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2014中考地理黄土高原复习题(附答案)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
2014中考地理黄土高原复习题(附答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
文 章 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 Y
第23讲 黄土高原& 考纲要求&备考指津1.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2.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3.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1.知道黄土 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知道黄土高原的地形特征2.理解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及造成的严重后果3.通过分析黄土高原气候资料,找出本区域主要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并知道针对这些问题本区域一直在努力解决及一些成功的例子&考点梳理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考点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1.范围:东起①太行山、西至②乌鞘岭、南至③秦岭、北抵④长城,跨⑤晋、⑥陕、⑦甘、⑧宁等省区。2.景观: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3.成因:风成说认为黄土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考点二、严重的水土流失1.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因素:(1)地形:地面破碎,沟谷密度大,平地少,斜坡多。(2)植被: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的保护。(3)气候: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且多暴雨。 (4)黄土性质:结构疏松,许多物质易溶于水。人为因素:开垦、采矿、修路等活动,使地表疏松。2.后果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考点三、脆弱的生态环境1.脆弱表现:黄土高原地形破碎,气候较为干旱,不仅水土流失严重,而且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环境破坏后很难 恢复。2.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旱涝灾害。考点四、生态建设一方面,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牲畜的数量等。自主测试1.黄土高原地区所跨的省级行政区有(  )①山西 ②宁夏 ③陕西 ④山东A.①②④   B.①②③C.①③④&&&&& D.②③④2.从黄土高原到我国西北地区,地表物质分布规律是(  )A.戈壁―黄土―沙漠&&&&& B.戈壁―沙漠―黄土C.戈壁黄土―沙漠&&&&&&& D.黄土―沙漠―戈壁3.造成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有(  )A.地表光秃,植被稀少B.黄土结构疏松,多垂直裂隙C.降水集中在7、8月份D.人们不合理的活动,使地表疏松4.黄土高原地区的村庄主要分布在(  )A.黄土塬上&&&&& B.黄土梁上C.黄土峁上&&&&& D.高原陡坡上5.对于黄土高原生产生活产生最大危害的自然灾害是(  )A.沙尘暴&&&&&& B.旱涝C.台风&&&&&&& D.泥石流6.属于黄土高原环境脆弱表现的是(  )A.地下矿产多,地面开矿多B.处于平原向山地过渡的地区C.土壤遭到侵蚀后,难以恢复原来的肥力D.水旱灾害频繁7.下列加强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措施,不合适的是(  )A.植树种草&&&&& B.修筑梯田C.打坝淤地&&&&& D.大力开垦耕地&黄土高原地区的地貌特征、水土流失原因及带来的后果1.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有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等,请分析原因。这些地区多分布于第二级阶梯上,降水量大多在400毫米以上。这些地区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主要有:(1)地形。地面坡度较陡、坡面较长,地面径流的流速较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较强。(2)气候:这些地区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多暴雨。(3)地面物质组成。地表物质疏松,多孔隙,遇水浸润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2.黄土高原人们在生态环境建设、改善环境中成功的经验。(1)坡脚建挡土坝、护坡;(2)陡坡地种草、灌木和山杏;(3)缓坡地建梯田,种山杏和优质牧草。【例题】读“我国局部地区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山脉a、b、c、d都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其中c是________山,d是________山。b山是哪些地理事物的分界线?(写出两条)(2)读景观图片,描述该区域地表状况。(3)读气候资料图,描述该地降水季节变化特点,说明其对地形及河流的影响。解析:第(1)题,a为祁连山,是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b为秦岭,是南方与北方、旱地与水田、暖温带与亚热带等的分界线;c为太行山,是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d为阴山,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第(2)题,可从地形、植被、景观等方面描述。第(3)题,降水集中易造成水土流失,河流水位变化较大。答案:(1)太行 阴 南方与北方分界线、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1月0 ℃等温线等。(答对两条即可)(2)千沟万壑,地面破碎,沟谷密度大;平地少,斜坡多;地表植被稀少等。(3)特点:夏季多、冬季少,季节分配不均。对地形影响:夏季多暴雨,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对河流影响:流量变化大,泥沙含量大。方法提炼黄河流经宁夏和内蒙古地区水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蒸发、渗漏严重,灌溉、工业和生活用水量大。&(;福州中考,13~14)读图,完成第1~2题。&1.“挽黄河臂膀,依太行身躯,踏千里黄土,踩万年‘乌金’……”赞美的地区位于(  )A.东南丘陵    B.黄土高原C.柴达木盆地&&&&& D.青藏高原2.下列界线大致经过秦岭―淮河一线的是(  )A.200毫米等降水量线B.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C.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D.地势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山东滨州中考,14~15)读“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分布图”,完成第3~4题。 &3.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区主要分布在(  )A.400毫米降水量以西的西北地区B.东部沿海地区 C.塔里木盆地D.山西、陕西、甘肃、重庆、贵州、 云南等地区4.下面能够有效防治水土流失的措施的是(  )①植树种草 ②陡坡修建梯田 ③退耕还林 ④修建挡土坝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广东东莞中考,25~26)读我国某一区域示意图,完成第5~6题。&5.根据图中的地理信息,对该地区描述正确的是(  )A.主要位于我国北方地区B.地形以平原山地为主C.位于第一级和第二级阶梯D.气候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6.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描述,正确的是(  )A.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B.能源开发以煤炭为主C.交通运输以水运为主D.工业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7.(;四川攀枝花中考,56)图中甲、乙两省区以__________为界,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请从自然条件方面分析其形成的原因。&&读图,完成第1~3题。&1.图中①②两地夏季气温相差很大,主要影响因素是(  )A.海陆位置&&&&& B.纬度位置C.人类活动&&&&& D.地形2.图中③区域生态环境脆弱。为实现该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采取植树种草与建梯田等措施相结合B.全部退耕还林还草C.增加粮食播种面积,把陡坡开垦为耕地D.引进良种畜禽,实行天然放牧3.关于图中A河流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中下游地区结冰期长B.是我国汛期最长的河C.上中游河段水能资源丰富D.是我国航运价值最大的河流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黄土高原的土地总面积约53万平方千米,其流失面积大约43万平方千米,其中严重流失区约有25万平方千米。这里地面支离破碎,生产条件差,成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彻底治 理黄土高原,是我国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完成第4~5题。4.黄土高 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是(  )A.气候干旱,黄土疏松B.夏雨集中多暴雨,流水侵蚀严重C.千沟万壑D.人们不合理地利用土地5.整治黄土高原的中心任务是(  )A.制止滥垦滥伐B.开辟梯田,发展农业生产C.在沟口打坝淤地,不让水土出沟D.搞好水土保持6.下列省区位于黄土高原的是(  )A.山西、河北、内蒙古、陕西B. 青海、河南、内蒙古、甘肃C.山西、陕西、甘肃、宁夏D.山东、陕西、宁夏、甘肃7.关于图中甲、乙两大高原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大高原表面起伏较大,农田以小块水田为主B.两大高原气候温暖湿润, 农业以畜牧业为主C.甲高原降水丰沛,植被茂密;乙高原降水稀少,沙漠广布D.甲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乙高原气温低,植物生长缓慢读“某区域经纬网图”,分析完成第8~9题。&8.关于该区域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  )A.图示区域位于北京的西南面B.A山脉东西两侧分别是平原和高原C.大部分地区是沟壑纵横的黄土地D.是我国主要的商品粮、棉基地9.有关图示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河段含沙量大,形成了“地上河”B.治理该河的根本是在②河段保持水土C.③河段江阔水深D.该河在①②处河段易发生凌汛10.关于下图中地表形态及形成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风力侵蚀严重,地表沙漠广布B.长期水土流失,地表千沟万壑C.大量开采煤矿,地表陷落成坑D.城市建设取土,地表坑洼不平11.黄土高原最常见的自然灾害是(  )A.地震&&&&& B.旱涝灾害C.火灾&&&&& D.滑坡、泥石流12.某中学开展“关爱母亲河”综合实践活动,活动小组通过数据分析、实地考察、实验探究等活动,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进行调查研究。黄河各段监测水土流失数据表黄河沿岸监测点&兰州&河口&龙门&陕县&利津年平均含沙量千克/立方米3.48&6.67&33.3&37.7&24.7年平均输沙量亿吨1.19&1.67&11.2&16.0&11.5(1)数据分析 读表,黄河流经游黄土高原,含沙量明显增加。原因:黄土高原土层________(疏松或坚实),植被__________,一遇暴雨,大量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2)实地考察  黄河下游素有“________”之称。原因:黄河进入下游平原,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河水流速________(加快或减慢),携带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逐渐________。13.我国领土辽阔,区域差异显著。读“北方地区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 中的秦岭―淮河一线,与我国1月________等温线和________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相吻合。(2)图中________海是我国的内海;________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并以“黑土地”著称。(3)图中________(山脉)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黄土高原地处我国地势的 第____级阶梯上。(4)黄土高原上的传统民居是________。(5)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造成这种后果的气候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要实现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生态建设。对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回答两点即可) 我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导学必备知识自主测试1.B 2.D 3.D 4.A 5.B 6.C 7.D品鉴经典考题1~2.1.B 2.C 第1题,黄土高原黄河流经,东至太行山,煤炭资源丰富。第2题,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经过秦岭―淮河一线。3~4.3.D 4.C 第3题,读图可得出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区主要分布在山西、陕西、甘肃、重庆、贵州、云南等地区。第4题,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有植树种草,修建挡土坝和退耕还林等。5~6.5.A 6.B 第5题,图中为黄土高原地区,属于北方地区。第6题,黄土高原地区煤炭资源丰富。7.答案:黄河(河流) 原因:①地面破碎,沟谷密度大;②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的保护;③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④黄土结构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的裂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研习预测试题1~3.1.D 2.A 3.D 第1题,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第2题,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是采取植树种草与建梯田等措施相结合,合理 安排生产活动。第3题,长江被称为“黄金水道”,货运量居全国第一。4~5.4.D 5.D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是开垦、采矿、修路等,使地表疏松。6.C 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大部分地区位于黄土高原上。7.D8~9.8.D 9.B 第8题,黄土高原粮食作物是小米。这里人多地少,对粮食需求量较大,无法形成商品粮、棉基地。第9题,黄河“地上河”主要是下游河段,黄河在宁夏、内蒙古和山东境内河段易发生凌汛。10.B 11.B12.答案:(1)疏松 破坏严重(或稀少) (2)地上河 减慢 抬高13.答案:(1)0℃ 800 (2)渤 东北 (3)大兴安岭 二 (4)窑洞 (5)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6)植树种草;修建梯田、打坝淤地;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加强计划 生育,控制人口数量等 文 章 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 Y
上一个试题: 下一个试题:
? ? ? ? ? ? ? ? ? ?查看: 1469|回复: 1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名师优质课&&《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山东省桓台县马桥实验学校 刘翠霞
■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2.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
3.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4.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5.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各种资料了解黄土高原是我国文明的摇篮以及富有特色的高原文化。
2.运用地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3.根据地图和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并了解其成因。
4.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
5.通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并了解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和经验。
【过程与方法】
1.重在培养认识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描述主要文化特点。
2.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以课堂活动与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式激活课堂氛围,激发学习积极性。
3.重在培养认识一个区域的环境问题,学会根据问题找到解决措施。
4.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训练读图分析以及归纳整理的能力,认识到该区域的中心事物──“黄土”对其造成的一系列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欣赏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2.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
3.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水土保持措施。
■教学策略
分析归纳法、讨论探究法、模拟实验法、生活感悟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搜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黄土高原的景观图片,并同时播放信天游《黄土高坡》作为背景音乐。
教师:听着信天游那高亢嘹亮的歌曲,仿佛将我们带到了黄土高原那片神秘而独特的区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到黄土高原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浓郁的黄土风情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讲授新课 一、文明的摇篮 微课程(录音与图片同时播放):“在黄土高原这片黄土地上,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黄土高原曾经林草繁茂,环境宜人。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的渭河平原一带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文明;相传在四五千年前,被尊为华夏始祖的炎黄二帝,在这一带开创了华夏文明的先河。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
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在全国的位置图。 教师:请学生描述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 学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教师: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哪个区域? 学生:北方地区。 教师:让学生指图说出黄土高原的范围以及所跨的省区。 学生: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学生:所跨主要的省区有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 设计意图:在图中明确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以及所跨省区,在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的同时又为后面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奠定基础。 教师:阅读24页第二段和图6.25,思考黄河流经黄土高原,为黄河流域的发展带来了哪些有利条件? 学生:黄河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地区发展文明的有利条件是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曾经林草茂盛,环境宜人。 教师总结:黄土高原的先辈们依赖黄土高原,创造了世界上罕见的源远流长的文化。曾经的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等古代文明都起源于这里。 教师:利用下面一组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黄土高原人们在吃、穿、住等方面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生:羊肉泡馍口味厚重,热辣暖胃,符合黄土高原的气候又符合高原人的豪爽本质。 学生:白羊肚头巾,冬春可保暖,夏季防晒,另高原风大,还可以擦拭脸上的沙尘和汗水。 学生: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黄土具有直立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较干燥,容易开挖,适宜开凿窑洞,作为居所。 教师:补充并总结。 过渡:黄土高原共跨越了七个省级行政单位,总面积达60多万平方公里,从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这么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 二、风吹来的黄土 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海拔米,除石质山体外,地表覆盖着深厚的黄土。那么黄土高原这么多的黄土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设计:将本框题知识设计成一场辩论(一组为风成说,另一组为水成说)。学生为观众评委,赞成哪一种说法并说明持这种意见的原因,得票多的为优胜组。 设计意图: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设计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其发表自已的观点,给学生一个能张扬个性、展示自已的舞台,并使知识点具有生发性。 可以出示两组资料,也可以引证课本27页的三组证据。 资料一:黄土高原是风吹来的高原,主要是从中亚、蒙古高原和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吹过来的。 资料二:黄土高原是水冲来的,古代气候湿润,降水较多,水把内陆的泥沙带到现在的黄土高原地区。 证据一:黄土就像冬季地面积雪那样,以差不多的厚度覆盖在起伏不同的各种地形上。 证据二:黄土高原自西北向东南,黄土颗粒越来越细。 证据三:黄土的矿物成分与下面的基岩成分不一样。 教师总结:根据上面的证据,多数同学同意是风成说,大多数科学家也都同意风成说,但“风成说”也需要更加完善,希望对这方面知识感兴趣的同学将来对此有更加深入的研究。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黄土高原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点。 学生:黄土高原为温带季风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教师:由于黄土土质疏松,极易遭受流水的侵蚀,天长日久,流水侵蚀使得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黄土高原地表在长期的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了哪些地貌景观呢? 学生:形成了塬、梁、峁、川。 教师:引导学生读下图,了解这四种黄土高原上主要的地貌类型是怎样形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图引导学生一步步了解黄土高原多种地貌的发育变化情况,加深学生对黄土高原地貌景观特点的理解。 三、严重的水土流失 播放录像:《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教师:通过以往知识的学习,我们知道高原的特点是边缘陡峭、内部平坦,但黄土高原的地表却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样子。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水土流失)那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教师思考: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入手,寻找生活中的地理,是课标对我们的要求,也是地理这门学科的价值所在。设计如下图的生活例子,将植被覆盖率不同的两盆花浇满水后倾倒,观察流出的水的浑浊度,用以探索植被覆盖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学生:观察思考。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读下图思考并分组讨论。(重点从植被覆盖率、坡度、夏季降水、人口、工农业活动等方面来分析。)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起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考。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例子来寻找、探究,在不断的探索交流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件展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一、土质疏松,多孔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土壤) 二、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植被) 三、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降水) 四、人多地少,开发历史悠久,长期的过度开垦、过度放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生产活动) 五、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生产活动) 教师:以上五点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哪些是自然原因,哪些是人为原因? 学生:土壤、植被、降水这些方面造成的水土流失是自然原因,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是人为原因。 教师总结:以上各小组从多个方面展示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非常到位。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造成这里水土流失的原因,我们要从自然原因和人文原因两方面去探寻。这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就是在分析其他区域环境问题时,要从多方面来思考,这样才能全面地看问题。 课件展示:如下图。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黄河的泥沙来自哪里?会造成哪些危害?
学生:黄河的泥沙来自中游的黄土高原。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这里的气候特点分析黄土高原的最主要的自然灾害。 学生:旱涝灾害。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课本29页活动第3题)思考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对农业生产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学生:水土流失带走的是表层土,表层土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会使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 教师:让学生结合图6.33“黄土高原上的聚落和耕地”回答,很多农田和村庄都分布在高原面上和缓坡上,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 学生:如果水土流失继续发展,最终会导致耕地没有了,村庄也不知道该搬到哪里。 教师:让学生结合上学期所学内容,思考黄河水带着泥沙流向何处,它将带来什么后果? 学生:水带着泥沙流入黄河,在黄河下游,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给黄河下游的人民带来安全隐患。 教师:小组展示讨论结果。 教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严重的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使得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了巨大困难。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模拟实验和阅读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及其危害,进而认识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四、水土保持 教师:黄土高原的水土确实很难保持,但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要使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环境,并且确实摸索出许多成功经验。 设计1:读下图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黄土高原地表沟谷纵横,坡地非常多,如图中的1为挡土坝,2为陡坡,3为缓坡。如果你的家就在斜坡附近,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有效地利用这些坡地既防止水土流失又增加收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人人参与的积极性,养成人人动脑的好习惯,并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乡来亲手设计、参与建设。注意:此题开放性比较强,只要学生的设想有理就可鼓励,不能仅仅限于课本答案,以保护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设计2:沟谷和坡地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课本30页活动第1题,引导学生读下图说说打坝淤地对水土保持的作用及意义。
下图为林草护坡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图加深印象。
教师引导学生做简化总结: ①生物措施:植树种草。 ②工程措施:建梯田、修挡土坝。 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例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
④人口措施:实行计划生育。 承转过渡:通过上述措施既控制了人口数量,又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增加了当地人民的收入,从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教师:黄土高原要保持水土,必须退耕还林还草,那是不是所有的土地都要退耕还林还草呢?让学生做31页活动第2题,分组讨论,分为正反双方进行辩论,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辩论进行评价总结。 教师总结:在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各级政府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和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以及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要掌握好“度”,不搞一刀切。对黄土高原来说,既不能过分强调经济发展,也不能只求水土保持。要二者兼顾,协调发展。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有限,人多地少是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谈看法。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土高原流水侵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