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档里设置了行间距为1.5倍行距1.5倍,但是显示出来和别人的不一样、好像比别

为什么word格式的设置相同,行间距显示却不同_百度知道
为什么word格式的设置相同,行间距显示却不同
可能原因有二:一、两个文档设置的视图大小比例不一样,改成一样就可以了。二、可能两者文字字体格式是一样的,但段落格式不一样,解决的方法:1.全选,右键-段落-段前、段后均改为0行,确定。2.全选,编辑菜单-清除-格式(这种方法会去掉文字的字体、字形、字号等格式)。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再格式刷选中要改的那段,我也是这么做的。(就是选择一段,或许还可以用格式刷试一下。有时候下的文字不管怎么样都行间距不同同意一楼的观点
其他4条回答
缩进等,&quot,这时需要全选文字;编辑---清除---格式&,就可以使文字和段落格式回到word默认的格式状态(当然,这时也很统一),然后重新进行排版从其它地方复制来的文档也包含了它的格式;颜色&#92,例如文字大小\段落&#92
改动的东西是从网页或别的WORD文档里复制来的吧。。如果是自己一个字一个字码进去的。一般不会变格式的我一般是这样操作的,先复制到记事本里。再从记事本复制到WORD里。这样。原先的格式的就没有了。
选定文字,编辑-清除-格式试试
试试“选择性粘贴”,再不行就换下OFFIE,升个级,我用2003从来没这问题
行间距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相关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教学设计17(人音版)第一单元& 《祖国情》& (三课时)第二单元& 《西北放歌》& (二课时)第三单元& 《曲苑寻珍》& (二课时)第四单元 &《经典交响》& (二课时)第五单元& 《月& 光》& (二课时)第一单元& 《祖国情》& (三课时)第一课时& 《爱我中华》&教学内容:歌曲《爱我中华》教具准备:钢琴、电视机、电脑、投影、VCD和打击乐器教学目标:1、通过歌曲《爱我中华》的学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及民族自豪感。了解此歌在增进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方面所作的贡献。2、通过学生欣赏以歌唱祖国为主题的歌曲以及为歌曲创编舞蹈动作等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教学难点:歌曲的演唱处理及创编活动教具准备:钢琴、电视机、电脑、投影、VCD和打击乐器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创设情景导入:课件出示我国的体育健儿在国际奥运会上为祖国赢得荣誉,在领奖台上赢得金牌,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激动人心的画面。教师导入:每当我们的奥运健儿为祖国赢得荣誉,每当五星红旗随着庄严的国歌一遍又一遍地升起,我们的奥运健儿,我们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那就是——爱我中华!二、学习歌曲《爱我中华》1、提问学生:我国有多少个民族?答:有56个。师总结:56个民族亲如一家,精诚团结,共同建设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的祖国。2、师播放《爱我中华》歌曲的MTV(同学们从画面上可以看到我国各族人民身着绚丽多姿的少数民族服装,舞姿婆娑,在鲜花盛开的辽阔大地上高歌一曲《爱我中华》。这首歌赞颂了民族的大团结,赞颂了祖国的繁荣富强。此歌歌词简洁生动,旋律欢快明朗,唱出了我国56个民族亿万人民的共同心声。并且易唱易记,深受全国各族人民的喜爱,曾被定为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会歌。)3、学唱歌曲:A、引导学生自主地学唱歌谱(单旋律慢速轻唱歌谱)&&&&&&&&&&& B、找出歌曲的典型节奏。&&&&&&&&&&& C、把歌谱填词轻声哼唱。&&&&&&&&&&& D、配合歌曲的演唱,应该把连音和跳音结和起来。4、有感情地演唱歌曲。A、学生讨论应该怎样唱好此歌?讨论包括这首歌歌颂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应带着怎样的情绪情感来演唱?可分为几个乐段?(师总结:这首歌歌颂了民族的大团结,表达了56个民族的爱国热情,要带着自豪地、积极奋发地情感来演唱。可分为三个乐段:第一乐段要唱得稍微平和。第二乐段要用跳音来表现人们欢愉畅快的情绪。第三乐段“爱我中华”的反复咏唱,使歌曲达到了高潮,要唱得情绪激昂。)B、用欢快热情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三、创造与实践歌曲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舞蹈性的节奏特点,我们如何把它充分地表现出来呢?音乐活动(1)师展示几个舞蹈动作,学生简单模仿。分组学生创编舞蹈动作,随音乐自由歌舞。音乐活动(2)师出示简单打击乐器,分组创编节奏,为第一乐段配节奏。创作组合:全体学生在歌唱`舞蹈`节奏`音乐画面中共同展示出“爱我中华”的风采。四、拓展1、你还听过哪些歌颂祖国的歌曲?(学生讨论回答)2、应学生要求欣赏《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和《中国人》等五、师生小结:“爱我中华”不能只是一句口号,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实际行动来爱我中华? &&第二课时& 《祖国颂》&教学内容:欣赏《我爱你,中国》和《啊!中国的土地》教学目标:1、聆听《我爱你,中国》和《啊!中国的土地》,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中所表达的丰富情感,启发学生想象音乐中蕴涵的美好意境。2、认识区别我国艺术歌曲和群众歌曲的基本特点教学重点:体验感受歌曲的丰富情感教具准备:钢琴、电视机、电脑、投影、VCD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学生在《爱我中华》中进入教室二、复习导入1、教师伴奏学生轻唱2、用圆润的声音,热情的态度演唱《爱我中华》(这首歌唱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声,今天老师再次为大家献上几首优秀的爱国歌曲。)三、音乐欣赏1、师深情地朗诵《爱我中华》的歌词,学生感受。(诗歌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学生有感情地朗诵一段3、如果将这首诗配上音乐会是什么样呢?欣赏《我爱你,中国》,学生仔细品味。歌曲分几个乐段?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加入音乐后的词感染力如何?4、学生轻声视唱一段5、完整聆听一遍,找出最富激情的一句,表达的情感?让我们再来欣赏另外一首歌曲,你能否比较它们在情绪和风格上有什么不同?6、聆听歌曲《啊!中国的土地》,学生体验感受。问:乐曲有几个乐段?每个乐段唱出了些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7、学生轻声朗诵歌词,再跟琴轻唱歌曲,思考词曲配合后作品的意境?8、思考讨论两首歌曲的不同之处?(分组讨论并小结)(歌曲分别从不同的方面不用角度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同一感情,那就是深深的爱国热情)四、认识区分艺术歌曲和群众歌曲我们欣赏了两首歌曲,结合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歌曲,这两类歌曲有些什么区别呢?(学生自由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什么是艺术歌曲?(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盛行一种抒情歌曲,通称艺术歌曲。歌词多采用著名诗歌,侧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旋律表现力强,表现手法及作曲技巧复杂,歌曲伴奏占重要地位。)什么是群众歌曲?(歌曲内容与社会活动有关,体现群众的理想和愿望。旋律雄壮豪迈,结构不太复杂,歌词通俗简练,易唱易上口)五、分别聆听多首歌曲片段,学生加以区分 六、总结第三课时 &《沃尔塔瓦河》&教学内容:欣赏交响诗《沃尔塔瓦河》教学目标:1、通过交响诗《沃尔塔瓦河》的欣赏,使学生感受音乐中表达的感情及所蕴涵的美好意境,了解捷克民族音乐之父斯美塔那的代表作。 2、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音色、调式、曲式等音乐要素的角度去感受、分析、理解作品、从而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想象力,提高审美的品味和修养。教学重点:感受音乐表达的感情和美好意境教具准备:钢琴、电视机、电脑、投影一、直接导入 前两节课我们演唱和聆听了一些歌颂祖国的爱国歌曲,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外国朋友是用怎样的形式来表达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的二、放送《沃尔塔瓦河》主题歌曲。(放CD)1、这首歌曲大家熟悉吗?它的旋律优美、委婉如歌,知道它是哪个国家哪位作曲家的作品?&& (它是交响诗《沃尔塔瓦河》的主题曲,由捷克民族音乐之父斯美塔那创作。)2、这首旋律有什么特点?它描绘了什么景色?&& (这首旋律流畅舒展,优美迷人,富有诗情画意。e小调,它描绘了捷克的母亲河——沃尔塔瓦河,选自斯美塔那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中第二首,是六首交响诗中最通俗、最受欢迎,也是在世界乐坛上代表捷克民族音乐之魂的一首)。三、简介斯美塔那和他的代表作《沃尔塔瓦河》斯美塔那(1824——1884)在少年时期就是才华惊人的音乐神童。他1848年参加了反抗奥地利统治的布拉格起义。起义失败后在国外流亡五年,1861年回国。他是李斯特的学生,他的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不仅是他的代表作,也丰富了世界音乐文化宝库。《我的祖国》是他失聪后之作。&&&&&& 《沃尔塔瓦河》日——12月8日写作于布拉格。它是一部风格奇特,构思新颖,近似于音画的作品,它运用情节性连续发展的手法,近似回旋曲的形式,描绘了发源于舒马瓦山的两条小溪,汇合后成为沃尔塔瓦河,流经了森林、田野、峡谷、布拉格,最后归入易北河的全部流程。它描绘了两岸人民的民俗生活和神话传说。四、让我们通过分段赏析,来沃尔塔瓦河上作一次音乐之旅吧!1、两个源头(放VCD,03——2分30秒)沃尔塔瓦河的源头是流经森林的两条小溪,一条清凉,一条温和,倾听作者用什么乐器和音色,哪种音型来描绘?(第一源头用长笛轻飘飘地奏出,第二源头用单簧管吹出,竖琴拨出晶莹的浪花,配器清淡、用波浪式音型)。2、沃尔塔瓦河(VCD——3分30秒)两条小溪汇合在一起向前奔流,逐渐充满力量形成巨大洪流,这就是沃尔塔瓦河的主题——一支朴素的捷克民歌,充满迷人的诗意和壮观的美。(主题以大小调交替方式显示)3、森林狩猎(VCD——5分05秒)音乐的洪流继续向前奔腾,它们穿过回响着猎人号角的森林,倾听作者用了什么乐器,什么音色、节奏来表现。(圆号、小号来表现,大调色彩、八六拍的节奏)4、乡村波尔卡午曲(VCD——5分23秒)一个村庄出现在河岸上,传来民间波尔卡午曲,它纯朴、明朗、典雅、活泼,表现了村民们的婚礼场面。大家拍唱下面的节奏……。请问乐曲用了何种乐器?什么样的力度变化?(单簧管和小提琴,由弱渐强,又由强渐弱,给人一种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去的感觉)5、月光下水仙女起午(投影旋律)(VCD——6分54秒)夜幕降临(大管)。这段音乐描绘民间神话传说中的水仙女的午蹈,宁静而又神秘,表现在朦胧的月色中,一群美丽的水仙女在河中出现,悠扬地歌唱。(女同学哼唱旋律)。请问乐曲用什么乐器演奏,色彩如何?(小提琴在高声区加弱音器演奏,长笛象水波和仙女的午姿。色彩朦胧而神秘)。6、沃尔塔瓦河(VCD——9分09秒)沃尔塔瓦河继续向前奔流,逐渐紧 张起来的音乐,预示人们即将遇到险恶的考验。(第一小提琴、双簧管演奏,共它弦乐器以十六分音符上下起伏)7、圣约翰峡谷(投影图(5)(VCD——10分26秒)喻示着捷克人民不畏强暴、勇敢战斗直至胜利的精神。这段音乐是全曲戏剧性的高潮,沃尔塔瓦河经过险峻的峡谷时,与拦路巨石顽强地搏斗。请听用什么乐器表现?力度和情绪又如何?(乐队全奏、铜管乐、打击乐突出,力度加强,情绪紧张)8、宽阔的沃尔塔瓦河(VCD——11分34秒)这是沃尔塔瓦河冲出峡谷、重新奔腾,更加波澜壮阔的形象。它来到了布拉格,来到了象征光荣历史传统的维谢格位德古城堡。乐曲主题变成了(E大调),它充满着胜利的喜悦和自豪,汇入到宽广的易北河。它再次说明了捷克民族是伟大坚强的民族,它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9、沃尔塔瓦河奔向远方(VCD——12分50秒——13分24秒)音乐逐渐平息,沃尔塔瓦河不停地翻滚奔流向前,最后在远方消失……。10、唱一唱《沃尔塔瓦河》的主题音乐和歌词(轻唱)五、完整地欣赏全曲欣赏的过程中学生完成:A、用诗歌描绘你聆听音乐的感受&&&&&&&&&&&&&&&&&&&&& B、为月亮、水仙的舞蹈画面画出旋律线六、总结(略)第二单元& 《西北放歌》& (二课时)第一课时& 《黄河水手歌》一、教学内容:1、《黄河水手歌》&&&&&& &2、《上去高山望平川》二、教学目标:1、能够对西北民歌和西北民歌风格的音乐作品感兴趣喜欢演唱,聆听教材中的西北民歌和根据西北民歌改变的音乐作品。2、能够用豪迈乐观的情绪演唱《黄河水手歌》,演唱时努力表现出这首歌曲粗犷豪迈的陕北风格。3、听《上去高山望平川》体验西北地区民歌的风格。二、教学重点:《黄河水手歌》三、教学难点:《黄河水手歌》中的装饰音的演唱及西北山歌风格。四、教具准备:碟片 、录音机等。五、教学过程:(一)导入: A、在我国黄河陕北、甘肃、陕西等地区,有着悠久、丰富文化底蕴,也流传着很多优美动听的民歌,这些作品有着鲜明的明族特色及“韵味”,不同于一般的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B、聆听几段西部的音乐片段。(到课外找几首作品再加上书上的)(二)歌曲教学:1、聆听作品《黄河水手歌》。①这首作品有什么特点?②作品是民歌中的哪类?③山歌的特点?2、教师讲解或补充,再聆听作品《黄河水手歌》。①难点解决:下滑音、倚音(教师可采取范唱、分析、指导等办法)②教师范唱《黄河水手歌》。③学生随着伴奏哼唱旋律(教师学生注意难点的学习)④填词。(轻声唱)(三)作品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1、先聆听作品整体风格。①问题:作品的基本的情绪?& 作品是民歌题材中的哪类?②对作品的介绍、分析。《上去高山望平川》是“花儿”中流行最广、最典型的“长调子之一”,成为河洲大令。河洲,即甘肃临夏,这里素有“花儿之乡”的美称。《上去高山望平川》歌词寓意含蓄,深刻,富于想象,以牡丹比喻心爱,的女子,表现了青年男子对心爱姑娘的思念和倾慕之情。《上去高山望平川》为四声微调式,全曲采用西北民歌中的2、5、6、等典型音列,并以 “2——5”这一四声音调为契机,推动曲调的进行。2、再次聆听作品:六、课后拓展部分:结合音乐特点风格找1——2首具有相同音乐作品。(民歌、流行等)七、课后小结:第二课时&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一、教学内容:1、《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2.《蓝花花》二、教学目标:1、能够对西北民歌和西北民歌风格的音乐作品感兴趣喜欢演唱,聆听教材中的西北民歌根据西北民歌改变的音乐作品。2、聆听合唱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和钢琴《蓝花花》,体验西北地区民歌的风格。知道变奏曲形式,并能够创造性地将一个乐句的旋律进行变奏。3、知道陕北“信天游”和青海“花儿”的知识。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欣赏《山丹丹开花红艳艳》2、难点:信天游的音乐风格特点。四、教具准备:&& 钢琴 、 录音机等。五、教学过程:(一)复习:1、进一步加深学习《黄河水手歌》。2、演唱上要求模仿演唱风格和特点。(二)新课学习:1、欣赏作品《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感受作品整体风格。2、问题:①整首作品在音乐情绪上有什么变化?②作品中采用了什么演唱形式?3、师综合学生的回答做进一步介绍作品。①作品曲调采用陕北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信天游。(属山歌类)信天游歌词一般为七言两句体,上句用比兴,下句点出主题,这是信天游的显著特色。②信天游的音乐曲调起伏较大,音调高亢、舒展、宽广。③作品曲式结构为兼具三部曲式的变奏曲式。 歌曲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 三 部 分前奏主题&&&& 变奏1间奏变奏2间奏变奏3主题变奏1结尾4、再聆听作品:(三)欣赏钢琴独奏曲《蓝花花》1、聆听整首作品感受风格。2、问题:①音乐的基本情绪是什么?给你的什么感觉?②你能说出作品是什么曲式?3、介绍、分析作品《蓝花花》①钢琴独奏去《蓝花花》是以陕北民歌《蓝花花》为主题材料写成的变奏曲。②作品《蓝花花》以淳朴生动、犀利有力的语言,热情歌颂了一位封建时代的叛逆女性——蓝花花。4、学唱《蓝花花》主题音乐。(让学生体验旋律的风格特点)5、再欣赏、聆听。(四)创造实践活动:1、给学生一段旋律,让学生改变节拍或装饰加花的方法,将旋律进行变奏。2、让学生以小组或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最后进行评比。3、每组派学生代表展示作品。4、教师给学生综合评价并对他们的创造表示肯定。六、课堂小结:&第三单元& 《曲苑寻珍》& (二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内容:欣赏《蝶恋花·答李淑一》、《重整河山待后生》学习主体:初三年级学生教学理念:1、艺术与生活&&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的艺术活动中,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创造音乐。2、积极弘扬民族音乐&& 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提升他们对民族音乐的感知能力,从而激发起他们对民族音乐的兴趣。3、注重学科间融合&&& 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致力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很好地构建一个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我国曲艺音乐并对其产生兴趣,乐于了解其历史发展,表现形式和艺术特色。2、知道说唱音乐——南方弹词、北方鼓词的重要特点。3、从节奏、旋律、速度、力度的变化分析中,感受体验两个唱段中所表现的革命情怀与爱国主义精神。教学过程一、欣赏《蝶恋花答李淑一》1、背诵(或朗读)毛泽东的诗词《蝶》,说说诗词的内涵。2、聆听曲艺的演唱生思考:①辨别演奏乐器(琵琶、三弦)&&&&&& &&&&&&&&&&&&②演唱的语言——有方言特色,流行地区(江苏、浙江等地)&&&&&&& 3、复听全曲,感受节奏、旋律、速度、力度的变化。&&&&&&& 4、学唱一两句(试用方言唱),进一步体验情感与艺术效果。&&&&&&& 5、概括弹词的特点,流行地区,艺术特色。二、欣赏《重整河山待后生》1、播放音像资料2、轻轻哼唱歌词3、学生分析与讨论作品①演唱的语言——有方言特色,京腔(北京、天津等地)②演奏乐器——西洋管弦乐队与三弦、鼓③情绪:激愤、高亢、悲壮4、总结京韵大鼓的演唱特色及艺术特色三、实践与创造1、试试说说或唱唱你所知道的曲艺音乐如:凤阳花鼓、莲花落、天津快板、安徽大鼓、二人转等等。2、①听辨四段曲艺音乐片段,判断它的流行地区(以方言为基础)A、北京&&& B、广东&&& C、江苏&&&& D、四川②复听音乐片段,根据伴奏乐器及方言判断曲艺类别A、苏州弹词 B、广东粤曲& C、四川清音 D、北京单弦③在地图中标出下列地区的位置A、江苏& B、天津&& C、北京&& D、广东&& E、四川四、拓展& &&&&&&搜集熟悉或你知道的曲艺音乐作品,并辨别其方言特色、流行地区及艺术特色。第二课时学习内容:1、演唱《前门情思大碗茶》&&&&&&&&&&&&&&&&& 2、欣赏曲艺音乐(教师自选题材)学习目标:1、能够随音响演唱歌曲,体验京韵大鼓的韵味2、学生能够主动搜索有关曲艺音乐的资料或音像,并学唱一小段,拓宽视野。学习过程:一、导入1、师:模仿浓郁的京味,结合伴奏范唱一小段落《前门情思大碗茶》,感受作品。2、播放音响资料,通过视听结合,分析其基本情绪及京韵大鼓的韵味。二、学唱歌曲1、随音响轻声分别学唱A段与B段2、学唱中表现歌曲情绪A段:归国华侨回忆儿时的生活往事及归国后的激动、喜悦B段:“啦”旋律在高音区展开,难以抑制的激情。3、学生设计自己喜欢的演唱形式与情感处理,并进行演唱三、交流与探究1、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曲艺资料(或唱段)2、师展示几部曲艺作品的片段《莲花落》《二人转》《凤阳花鼓》等(由教师根据情况自选)3、你能唱一唱吗?由学生自由组合模唱喜欢的唱段,师适时指导4、由小组或学生代表进行表演5、适时点评,鼓励学生关注民族音乐四、拓展1、归纳曲艺音乐的艺术特色2、思考:曲艺音乐与戏曲的差异第四单元& 《经典交响》& (二课时)第一课时& 《念故乡》教学内容:1、海顿《第九(惊愕)交响曲》&&&&&&&&&&&&& 2、《念故乡》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第九交响曲》,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交响曲,并感受、体验它的风格。2、能够用忧伤、思念故乡的情绪来演唱《念故乡》。3、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创造情趣。教学重、难点: 学唱并创作作品《念故乡》教具准备:自制课件、教学光盘、磁带教学理念及思路:本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和创造,并在学习当中允许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增加对交响曲的兴趣。本课从思乡入手,学习优秀歌曲《念故乡》,并从中充分体会,表现思乡的情绪,从《念故乡》引出德夭夏克的作品《第九交响曲》,并了解相关音乐知识——交响曲。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1、课件打出画面:月亮、海、人,并放歌曲《思乡曲》,引入课题。2、让学生说说知道的与思念家乡相关的歌曲:《故乡的亲人》、《游子吟》、《念故乡》等。1、学生回答所了解的有关作品。2、演唱、欣赏部分作品的精彩片段。1、对相关内容的作品有所了解。2、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情感。新课学唱《念故乡》1、介绍创作背景2、教师范唱作品3、要求学生念、唱歌词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1、聆听创作背景分析2、聆听教师的范唱3、学唱歌曲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挖掘部分1、设计歌曲演唱形式。2、为歌谱创歌词。1、给学生提出要求,最好用轻柔暗淡的声音,徐缓的速度,表现忧伤与思念故乡的音乐情绪来演唱《念故乡》。2、为歌曲进行创作。1、学生回答:可用独唱、齐唱、对唱、哼唱等。2、创作。1、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2、提高学生的创编能力,并激发他们的情感。延伸部分《第九交响曲》1、介绍《念故乡》的曲作者德夭夏克导入。2、《念故乡》的演唱方式有声乐曲和器乐曲。3、走进器乐曲《第九交响曲》。4、分析乐章,复三部曲式,并随音乐有情感地解说。1、聆听并欣赏2、知道《念故乡》的不同演唱风格。3、聆听乐曲《第九交响曲》。4、分析音乐并解说。&&& 了解曲作者的生平和与作品不同的其他形式,有助于学生积累知识,拓宽知识面。通过对比、分析音乐,进一步对作品深层理解。结束部分《交响曲》1、以上所学归结为“交响曲”。2、讲解交响曲。3、课堂小结。4、布置作业,预习下节课交响曲内容《命运》查资料。1、聆听讲解2、小结本课内容3、准备下节课内容&&& 通过小结,进一步了解交响曲。第二课时& 《第五交响曲》教学内容:1、《命运》第一、第四乐章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命运》第一、第四乐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受交响曲的特点。2、通过欣赏通俗音乐《命运》,激发学生对乐曲的喜爱。3、通过欣赏,能够对交响音乐感兴趣,喜欢聆听贝多芬的作品,从而更加喜欢贝多芬。教学重、难点: 欣赏《第五交响曲》教具准备:自制课件(ppt)、教学光盘、磁带教学理念及思路:本课以“交响曲”导入学生熟悉的贝多芬的作品《致爱丽丝》,引入新课第五交响曲——《命运》。先让学生看《命运》的舞蹈,再聆听作品第五交响曲——《命运》及通俗演奏曲目,以学生兴趣、爱好为主。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1、复习“交响曲”导入贝多芬作品《致爱丽丝》。2、讲解贝多芬导入新课《命运》。1、回答“交响曲”。2、聆听音乐《致爱丽丝》3、了解贝多芬及相关作品《命运》。自然导入,让学生喜欢和接受。新课《命运》1、播放舞蹈《命运》2、播放乐曲《命运》3、分析乐曲,并出示简图:4、1、欣赏舞蹈《命运》2、聆听乐曲3、聆听并理解乐曲含义。以舞蹈欣赏引入,引发学生的兴趣,以简图方式出示促进学生的理解。对比欣赏第四乐章1、播放乐曲2、分析乐曲1、聆听音乐2、分析乐曲对比欣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乐曲。实践部分归纳总结1、投出主题2、列出表格第一乐章第四乐章情绪情感色彩内含1、&& 学生唱谱2、&& 回答问题。&&& 对乐曲的了解与理解。拓展部分通俗欣赏1、播放通俗音乐钢琴曲《命运》。2、提出相关问题:①主题相同吗?②情绪有何变化?③乐器及演奏有何区别?1、聆听音乐2、回答相关问题拓展学生的视野,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结束部分1、回顾本单元的主题——交响曲。2、谈谈所学感受。&&& 回顾本单元所学,谈感受。&&& 使学生对所学业内容有个深刻的印象。第五单元& 《月& 光》& (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了解塔塔尔族及其民间音乐。[二]能够用柔美抒情的声音演唱歌曲〈〈在银色的月光下〉〉。教学重点:歌曲的演唱教学难点:转调和歌曲的情绪教学用具:钢琴& 录音机教学过程: 1、了解塔塔尔族的风俗民情及其音乐:塔塔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制区的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现有人口5000人。塔塔尔族史称达旦、鞑靼等。塔塔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信仰伊斯兰教。塔塔尔族人民能歌善舞,塔塔尔族民歌种类繁多,塔塔尔族的音乐节奏鲜明,活泼动听,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2、介绍歌曲〈〈在银色的月光下〉〉:是一首反映爱情生活的歌曲,歌曲表达了一位青年在爱情上的伤感、思恋和向往。3、欣赏一遍歌曲〈〈在银色的月光下〉〉4、听完后让学生分析这首歌曲的情绪及结构。5、教师总结并讲解:〈〈在银色的月光下〉〉是一首旋律优美、忧伤,以物达意、借月咏愁,抒发伤感哀怨之情的代表作品。6、跟着钢琴学唱〈〈在银色的月光下〉〉的曲谱,解决歌曲的难点转调,交代清楚前5等于后6。7、唱熟曲谱后再欣赏一遍歌曲〈〈在银色的月光下〉〉,也可让学生跟着音乐轻声学唱歌词。8、教唱歌词直到唱熟。9、有感情演唱:让学生带着优美、忧伤的情绪演唱歌曲。10、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一]感受体验中外音乐家借描写月光所抒发的感情。&&&&&&&&& [二]了解德彪西和刘天华在音乐上的主要贡献。&&&&&&&&& [三]学习分析“鱼咬尾”“换头合尾”等中国民乐传统的创作手法的表情作用。教学重点:〈〈春江花月夜〉〉教学难点:对作者所抒发感情的理解教学用具:钢琴& 录音机教学过程: 一、欣赏〈〈月光〉〉1、介绍曲作者及乐曲的有关背景。2、欣赏一遍,让学生分析乐曲的情绪及听后的感受。3、教师总结并引出印象派音乐加以讲解。4、再欣赏一遍。二、欣赏〈〈春江花月夜〉〉1、欣赏歌曲〈〈春江花月夜〉〉引出乐曲〈〈春江花月夜〉〉2、了解有关〈〈春江花月夜〉〉的音乐知识。3、欣赏一遍乐曲〈〈春江花月夜〉〉,让学生体验乐曲的意境。4、让学生分析乐曲的情绪及听后的感受。5、教师总结并介绍乐曲的创作手法“鱼咬尾”“换头合尾”。6、再欣赏一遍,体验以下“鱼咬尾”“换头合尾”的创作手法。三、欣赏〈〈月夜〉〉1、介绍曲作者及乐曲的创作背景。2、分析讲解作品的情绪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3、根据讲解欣赏乐曲〈〈月夜〉〉。四、课堂小结1、总结这节课的内容。2、布置作业:实践与创造习题五。3、宣布下课。
相关内容:
《植物的蒸腾作用与植树造林》教学设计&&&&&& 一、 设计理念:&&&&& 本节课教学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勤于动手,主动参与,合作交流,体验和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冀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植物的生活与栽培》第六章《植物的蒸腾作用与植树造林》。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植物的三大主要生理功能即植物光合作用、植物呼吸作用、植物蒸腾作用之一,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非常密切。而且还对周围环境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学习本节课对与学生更全面的把握和了解植物体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学习下一章《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铺垫了必要的知识。 &&&&&& &&&&& 本节教材的内容包括:蒸腾作用的概念、调节、过程、意义、植树造林意义等。对于蒸腾作用的概念来说,学生通过探究叶的蒸腾作用实验得出,并不难理解,但是对于蒸腾作用的调节、蒸腾作用的过程以及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等问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材除了给出“小辞典”外,还配以多幅图片和文字加以说明。&&&&& 三、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描述绿色植物蒸腾作用。&&&&&&&&&&&&&&&&&&&&&&&&&&&&&&& &&&&& 2、说明蒸腾作用对植物生长发育的意义。&&&&& 3、举例说明蒸腾作用对自然界的作用。&&&&& 4、举例说明蒸腾作用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技能性目标:&&&&& 1、尝试植物的蒸腾作用 实验。&&&&& 2、运用蒸腾作用原理指导植树造林。&&&&& 情感性目标:&&&&& 1、关注植物蒸腾作用对环境的影响。&&&&& 2、确立“植树造林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的观 念。&&&&& 四、教学重难点:依据 课标和教材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为:&&&&& 教学重点: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意义;蒸腾作用对自然界的影响。&&&&&& 教学难点:气孔是如何调节蒸腾作用。&&&&& 五、教学策略:&&&&&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在本 节课教学中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 1、以奇问激奇想,从而提出“蒸腾作用“一词:首先用凭空飞出的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启动学生思维的车轮。&&&&& 2、设计探究实验证明蒸腾作用的存在:教学中,我们 必须坚持有意无意的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把教材中给出的植物蒸腾作用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在学生推测出水分的散失主要由于植物叶片的蒸腾作用后,让学生设计方法进行验证。并针对叶是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这一知识点质疑,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3、恰当应用媒体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植物的蒸腾作用实验,在短时间内无法看到成效,为此我通过对育龙网资源的转化和截取,应用了视频资源 将实验的过程演示播出,从而缩短了时间,使实验过程与教学内容很好的融为一体。&&&&& 4、开展模型制作活动,突破难点:气孔调节蒸腾作用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很难直观感知,为此,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应用气球等材料,制作气孔模型,从而使抽象变直观,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5、激扬文字,情感提升:情态教育在教学中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为使情态教育情感真挚,感召有力,流露自然,我给学生投影了取材与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四幅图片:(1)沙漠上的不毛之地;(2)沙漠上的植物;(3)辽阔的草原;(4)浩淼的森林。并给学生这样一个题目:假如你置身于以下四幅图片中,你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请你运用具有文学色彩的语言将她表达出来。&&&&& 六、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收集资料;准备蒸腾作用演示装置。&&&&& 七、教法、学法指导:&&&&& 教&&& 法:启发式谈话法为主,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辅助教学。&&&&& 学法指导:提供动手实践、观察思考、探究合作、表达交流、成功的机会。&&&&& 八、教学过程:&&&&& (一)奇问激趣,导入新课:&&&&& 利用投影凭空“飞”出问题:还有202千克的水哪儿去了?&&&&& 再点击出下面的文字: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的一生中,大约要消耗204千克的水,其中作为组成部分的水1.87千克,维持生理过程的水0.25千克,那么还有202千克的水哪儿去了?&&&&& 学生推测、争论,产生兴趣,从而进入新课。&&&&& (二)质疑引导,实验探究:&&&&& 1、教师在前面学生推测、争论的基础上提问:你有什么办法来验证你的推测吗?&&&&& 学生思考&&&&& 分组设计方案&&&&& 组间交流,彼此评价:从是否简便、快捷、容易操作进行评价。并选出最简单、最快捷、最容易操作的方法。&&&&&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装置,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提问 :&&&&& 塑料袋内壁上有什么物质生成?这说明什么?你们的假设成立吗?&&&&& 2、继续提问:&&&&& (1)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从哪里来的 呢?&&&&& (2)水珠主要是从植物体的哪个器官中出来的呢?&&&&& (3)你有什么办法来验证么?&&&&& 引导学生进一步设计方案探究叶片与水分散失的关系。&&&&& 学生思考、分组设计方案、组间交流; &&&&& 教师在学生交流展示后利用媒体播放验证叶是水分散失的主要器官。&&&&& 3、通过以上实验验证了叶是水分散失的主要器官,那么水分到底是从叶片的什么结构中跑掉的呢?&&&&& (1)出示叶片的结构图片进行引导,学生推测:气孔。&&&&& 提问:为什么这样认为? 学生回答。&&&&& 讲述:气孔是气体进出叶片的门户,那也就是说水分是以什么状态从叶片中跑掉的呢?生答:气体。&&&&& (2)提问:气孔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样控制气体进出叶片的呢?&&&&&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45页的“小辞典”:气孔的结构与调节。&&&&& 在学生读后提问:&&&&& 气孔是怎样构成的?为什么气孔可以张开和闭合?是怎样调节的?保卫细胞的形状变化很奇特,那么保卫细胞的结构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使它产生如此奇特的变化呢?&&&&& (3)组织学生应用气球、胶布等材料制作气孔模型。&&&&& 媒体演示气孔的开闭。&&&&& 4、总结归纳:通过前面的一系列研究,你能否概括一下:水分是怎样从植物体内跑出来的吗? &&&&& 在学生归纳基础上总结归纳:蒸腾作用概念: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气孔散发出去的过程,我们就把它叫做蒸腾作用。叶是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其他器官如幼嫩的茎和叶柄也能进行少量的蒸腾作用。&&&&& 5、提问:植物蒸腾作用实际上就是一个水分的运输和散失的过程。那么散失的水分是从那里来的呢?生答:根从土壤中吸收的。&&&&& 那么根吸收的水分是怎样到达叶里、并经由气孔散发出去的呢?播放课件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描述:根毛吸收的水由于各细胞液浓度的不同,经由根成熟区内部的层层细胞进入根内部的导管,根中的导管与茎、叶中的导管都是相通的,水分就由导管经由茎运送到叶里,除一部分供给叶的生命活动需要外,绝大部分水分经由气孔散发到大气中。(学生描述不出,或描述不准确时教师适时补充和引导。)&&&&& (三)奇问引思,观点发布:&&&&& 1、质疑:玉米一生中吸水204千克,而蒸腾作用失水202千克,那么植物蒸腾失水会不会导致植物失水而死呢?植物蒸腾失水对植物来说是有利还是有害呢?请展示观点并说明理由。&&&&& 学生发表观点:&&&&& (1)降低植物的温度 &&&&& (学生说不出时,可质疑引导)在夏季皮肤上的汗液蒸发掉了人就会感到凉爽,发高烧的病人往往用湿毛巾敷在额头上,这些都是利用水的蒸发带走人体的一部分热量,从而起到降温的目的。同样道理,植物体内水分的蒸腾也能够起到降温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夏季从街道走进一片树林感到凉爽的原因。&&&&& (2)促进根吸收水分&&&&& 叶片水分蒸发去后,叶肉细胞缺水,就要依次吸收叶脉导管、茎内导管、根内导管的水分,从而促进根从土壤里吸水。&&&&& (3)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学生说不出来的时候,可进一步质疑引导: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植物体内的水却能从根部流向树叶呢?)&&&&& 植物体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是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由于蒸腾作用散失水分产生的拉力,使水分连同溶于水中的无机盐被送到树冠上,蒸腾作用产生的拉力,可以把水分由地面送到百米高的树冠上。&&&&& 2、植物体进行蒸腾作用对自然界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讨论,展示观点。&&&&& 对学生观点及时给予正面评价,并适当引导补充:&&&&& (1)夏天在树下会有凉爽的感觉,这说明蒸腾作用对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 (2)展示植被覆盖率不同的两座城市的年降水量图表,提问:甲城市和乙城市降水量不同的原因是什么?这说明了植物蒸腾作用对自然界有什么影响?&&&&& 讲述:森林可以增加大气湿度,使天空中的云量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 (3)出示自然界的水循环图片,引导分析在自然界的水循环中植物的蒸腾作用有什么意义呢?&&&&& (四)激扬文字,情感提升:&&&&& 现在我们了解了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下面请大家看四幅图片,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假如你置身以下四幅图中,你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并尝试运用具有文学色彩的语言将它描述出来。&&&&& 出示四幅图片:沙漠里的不毛之地;沙漠上的植物(荒漠);辽阔的草原;森林。&&&&& 学生用语言描述:&&&&& 展示。&&&&& 学生表达后,教师做如下总结:沙漠象征着死亡,水象征着生命,绿色象征着希望,森林是水和绿色最巧妙的 结合,它充满了生机,他使我们的生命得以延续、得以繁衍,一座森林就是一座绿色水库,所以我们应当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我国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是北方地区春季植树造林的大好时机,植树造林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大家要从我做起,植下一片绿色,拥有一片蓝天。&&&&& (五)归纳总结(略)&&&&& (六)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对气候有什么影响?&&&&& 2、春季造林为什么要在树苗发芽前进行?夏季造林为什么要剪除一部分枝叶?&&&&& 3、为什么最好在阴天或傍晚移栽植物?移栽后的菜苗和花草为什么要遮荫?&&&&& 4、为什么说大树底下好乘凉? &&&&& 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著名诗句,试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分析。&&&&& (水蒸气在天空中凝结成云,然后以雨、雪等形式落到地面,一部分被生物利用和被土壤等吸收,期余部分汇 成江河。可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奔流到海”是指江河的水汇入海洋。“不复回”是指地表水只能向海洋中流,而海水不会倒流入江河,到陆地。但海洋中的水,会以水蒸气的形式到达陆地上空,最终会以雨、雪等形式成为“天上来”的水。可见,从水循环的角度看,汇入海洋的水也是可以再返回陆地的。)&&&&& (七)课后活动:按照教材45页“探究竟”1的要求亲自进行验证实验 。 &&&&& (八)板书设计:&&&&& 第六章& 植物的蒸腾作用与植树造林&&&&& 蒸腾作用: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气孔散发出去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 蒸腾作用通过保卫细胞控制气孔的开闭调节。&&&&& 蒸腾作用的意义1、自& 身:降低植物体温度&&&&&&&&&&&&&&&&&&&&&&&&&&&&&& 促进根的吸收作用&&&&&&&&&&&&&&&&&&&&&&&&&&&&&&& 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2、自然界:调节气候:温度、湿度&&&&&&&&&&&&&&&&&&&&&&&&&&&&&&& 参与自然界的水循环
相关内容:
《美丽的村庄》教学设计 [
9:54:00 | By: 夕阳 ] & 0推荐教学目标:1.学会《美丽的村庄》并能用欢快、活泼、热情有弹性的声音来演唱这首歌曲。2.通过聆听、模唱、演唱等活动,让学生分析歌曲的情绪、节奏、结构特点等,感受音乐风格。教学重点:学会歌曲,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情绪、节奏、结构特点教学难点:附点及弱起节奏的演唱把握教学用具:钢琴、多媒体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 教师播放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让学生们感受到一种轻松、悠闲的情绪氛围,在美妙的音乐中产生美丽的遐想。2.& 通过游戏“灵活的舌头”,进行美妙声音的模仿。用la轻声高位地模唱出 |&
|……等,用这种相互模唱的方式,既加深了学生对这一节奏XXXX XX 的印象,突破了唱歌教学中的难点,也有利于学生歌唱声音的统一和控制。这一练习,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深有浅地进行。二.新课教学1.展示意大利风景图片2、刚才我们置身于美景之中,欣赏了意大利美丽的风光,今天我们就学习一首赞美美丽风光的意大利歌曲《美丽的村庄》。3.播放歌曲,让学生熟悉旋律提问:1)这首歌曲的情绪?速度?拍子?2)歌曲中描绘的村庄是怎么样的美丽?请找出关键词。总结:诗一般的词句,画一般的意境。4.二遍听赏提问:1)这首歌曲采用了什么演唱形式?2)你认为歌曲的结构如何?各段表现了什么?3)你觉得歌曲哪里比较难唱?5.听唱老师弹奏歌曲旋律,学生轻声跟琴学唱歌曲曲谱同时划拍,(注意起音的击拍;弱起及附点)第一次唱唱名,第二次用“啦”过渡唱提问:歌曲的旋律起伏大不大,歌曲中有哪个节奏比较突出,使歌曲的动感加强?(附点节奏,或重音,或长音等等)6.学唱 在熟悉音乐曲调的基础上学生自己学唱歌词,纠正学生演唱中出现的错误并要求继续学唱。特别是弱起、附点、换气、重音、四拍长音等地方及歌曲的情绪。7.完整演唱用欢快、活泼、热情、有弹性的声音来表现歌曲。三.音乐拓展1.你还知道哪些赞美家乡的音乐作品或是文学作品?学生思考回答例:我们的田野,大海啊故乡,别来无恙等等。余光中《乡愁》2.通过欣赏并熟悉赞美我们自己的家乡——舟山的音乐作品:《沙雕畅想》。更加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无比热爱之情。&
相关内容:
《土楼回响—客家之歌》教学设计设计思路:初中学生虽处在生长发育期,但心理仍未成熟,针对他们的这种特点和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我的课堂设计以学生参与为主,尽量避免对乐曲进行单一的知识性讲解,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收集材料、讨论、游戏等教学手段,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交往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主动地学习。教材分析:《土楼回响》是一首交响诗,以客家山歌为音乐素材,由作曲家刘湲谱写,获得2001年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这部交响诗为厦门爱乐乐团的首演曲目,以弘扬客家文化为主旨。本课放在这一单元,主要是对广东民歌中客家山歌的延伸,要求学生欣赏第五乐章——客家之歌,全曲由两个音乐主题不断交替变化而成,A主题为合唱部分《不怕山高水又深》,运用了客家山歌《海娃变油娃》的音乐素材。B主题的旋律取材于劳动号子《新打梭标》,由铜管乐器演奏。全曲的曲式结构为引子+A+B+AB+B``+A``+尾声。本课要求学生不仅清晰全曲的结构,并要用客家方言演唱A主题。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课前的搜集、整理及相互讨论,初步了解相关的客家文化,并在课堂中展示,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2、通过聆听、赏析交响诗《土楼回响》第五乐章——《客家之歌》,感受、体验音乐的情绪,认识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并初步了解客家山歌。教学重点:1,把握乐曲中的主题乐句(采用了哪首客家山歌的素材)。2,清晰整首乐曲整体框架(曲式结构)。教学难点:1,用客家方言唱会主题A乐句,并注意主题A在第三次出现时的变化,掌握三拍子的节奏。2,掌握乐曲是由哪三个音乐要素发展而成,在掌握三个音乐要素的同时完成全曲的曲式结构。年级:八年级课时:一课时教具准备: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各种渠道(互联网、教材、报刊等)收集客家民俗风情的有关资料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学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组织教学4分钟&1、教师用客家话范唱《土楼回响》第五乐章《客家之歌》中的A主题,引出课题。先提出要求:注意老师用什么语言演唱?2、播放《海娃变油娃》,带问题欣赏:注意这首曲子旋律与老师刚才的范唱有什么关系? &1、学生从老师的范唱中接触到客家方言。2,带问题欣赏《海娃变油娃》。&1、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2、让学生了解A主题是取材于《海娃变油娃》这首客家山歌。二、新课教学&A:情境引导、激发兴趣3分钟&1、&1、展示土楼图片,从土楼的形状进一步提问学生,为什么土楼要以这样的形式建造,请学生介绍有关客家文化。并由此引出课题,介绍《土楼回响》创作背景。&每个小组长收集各组同学所搜集的资料,并介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到课堂中来。&B:初步分析与体验15分钟&引导学生理解乐曲的三个主要音乐素材: A主题:合唱部分,取材于客家山歌《海娃变油娃》,欣赏片段,(先让学生发表意见),总结出情绪很热情,用客家方言演唱,表现了客家人热情,团结,积极向上的精神,(用红颜色代表。)学唱主题乐句:用客家方言读歌词,突出三拍子的强弱规律。听老师范唱先全班学唱,(学生自评,教师结合学生实际的演唱效果,给予适当的辅导)山歌对唱:老师与学生对唱。B主题:铜管乐组主奏,介绍铜管乐组的成员,欣赏片段,(与学生交流感受),B主题取材于劳动号子《新打梭标》,体现了客家人的勤劳。(为B主题配上动作),铜管乐器用铜金属制作选用黄颜色代表。固定节奏:欣赏片段,感受节奏的特点,并介绍乐器:低音提琴,定音鼓。(让学生谈谈感受)管弦乐中最低音区的乐器,低沉,浑厚有力,联系到客家人坚强不息,吃苦耐劳的性格。用蓝色表示。&学生在边听边发表意见,感受到A主题合唱部分的热情,体现客家人精神中的热情,团结等精神。学生跟老师用客家方言朗读歌词,并带上节奏在老师的钢琴伴奏下学唱。并由学生自评。老师与学生对唱,带上热情的情绪。B主题,学生听完后发表意见,坚定有力的。(并用简单动作表示力量)。了解B主题的主奏乐器。固定节奏,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音区很低,给人一种坚定的感觉,并展开讨论体现客家人坚强,扎实,吃苦的精神。&让学生在自主个性的感受音乐,自觉进行情感体验的同时,老师加以引导。先解决方言问题,并带节奏朗读有助学唱旋律。由学生自己评价,发现问题。师生对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C:游戏7分钟&游戏的名字叫《看谁的耳朵灵》要求: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各组小组长在该组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已制定的表格。老师放音乐并给予提示。规则:1,不能用语言交流,犯规给予扣分。2,组员根据所听到的用动作来提示小组长。&学生在与老师提示下,互动并完成乐曲的曲式结构。&以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兴趣,将难理解的曲式分析以直观有趣的活动形式完成。&D:深入分析与体验7分钟&根据学生所完成的曲式,与老师一起在边欣赏的同时揭示正确答案,并提出更高的要求。注意A.B主题每次出现时的变化,对曲子进行深入的分析。引子部分:让学生说说感受(由远到近,由弱到强),力度pp&p。A:mp(男声演唱)B:mf,主奏乐器:大号和大管。AB:f,(提示学生一部分是由AB两个主题同时进行,)(客家人一边劳动一边热情地唱着山歌)B`:ff, 由整个铜管组的乐器主奏。A`:fff,(客家人的热情感染了我们,一起唱起了山歌,山歌在整个土楼回响)尾声:ffff(以劳动号子的主题结束了全曲)乐曲风格(一首沉着坚定的三拍子进行曲)&带着问题与老师一起欣赏乐曲(分段),讨论得出A.B主题每次出现的不同,并发挥自己的想象与老师一起,伴随音乐分析乐曲,最后完成全曲的曲式结构。&以揭示答案来引导学生欣赏,并完成老师的问题,并创设情景让学生从情景中体会音乐。三,教学拓展7分钟&小活动:邀请学生担任合唱团团员,与交响乐队一起来表演《客家之歌》,注意每次A主题演唱的力度,并用动作表示B主题。&学生观看视频,演唱A主题,并在B主题的出现时用动作表示。&充分调动学生,让其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四,总结2分钟&1、&今天我们通过欣赏及参与表现这部作品,你有什么感受或是启迪?2、&我们今天一起欣赏了这首《客家之歌》,了解了客家文化,客家人这种团结,勤劳,向上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1.&学生谈个人的感受&与学生一起回忆课堂并总结,让学生对这一节课有个总体的认识。&
相关内容:
《弦乐器家族》教学设计&[课时]:40分钟[教材分析]:西洋管弦乐队中使用的乐器虽然很多,根据乐器的构造、性能和演奏方式,可以将整个管弦乐队分为四大家族。本课选择《弦乐器家族》为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弦乐器家族乐器的外形、演奏姿势等,听辩其音色,体会音色的不同特点。[学情分析]:很多人认为西洋管弦乐是非常高不可攀,无法理解的。殊不知,它像文章一样,也有深浅之分,只要懂得欣赏方法,入门是不难的。因为它所反映和描写的毕竟是人类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所以,讲解西洋管弦乐队,要分成4-5个课时,逐层为学生进行详细讲解。本课教学使用欣赏、体验、参与、实践、拓展等方法,引导学生入门,由不懂到懂,了解弦乐器。[教学目标]:1.&&&&& 了解西洋管弦乐队中的弦乐器家族。2.&&&&& 认识各种弦乐器的外形、了解其音色、表现力。3.&&&&& 了解弦乐四重奏,感受其和声效果。[教学内容]:弦乐器家族。[教学重难点]:听辩弦乐器的音色。[教学步骤]: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课堂&欣赏,创设音乐氛围&①&&& 播放西洋管弦乐队演奏的视频片段,要求学生欣赏之后,写下所认识的乐器。②&&& 教师讲解“弦乐器”的定义,由学生从所写的乐器中找出哪些乐器属于弦乐器。&学生进行欣赏,思考并作答。&明确欣赏的目标,学生能够更加集中注意力,从而创设一个良好的音乐氛围。二、感受与体验&倾听,体验音色特点&①&&& 对弦乐器展开一一介绍,让学生了解其外形、演奏姿势,听辩其音色,体会音色的不同特点。②&&& 播放简短的视频片段,用一种艺术抽象表现的方法,让学生可以通过想象、感受琴弦振动发声这一个过程。③&&& 通过视频,欣赏弦乐器另一种演奏方法:拨弦演奏。&认知概念;感受不同乐器的音色效果。&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弦乐器家族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把物理知识和音乐知识相结合,融汇贯通。&&&拨弦演奏方式会令学生觉得新鲜,从而增加了学习的乐趣。三、参与与实践&引导多元化聆听,在欣赏能力上有所升华&1、& 听辩音色小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①&&&& 听辩纯音色弦乐器②&&&& 听辩乐曲中的弦乐器③&&&& 听辩双声部乐曲中的弦乐器2、& 欣赏室内乐形式的弦乐四重奏3、& 欣赏BOND乐队演奏的弦乐四重奏,体会古典与现代音乐的完美结合。&听辩,思考,发挥主观能动性。&巩固对弦乐器家族音色的掌握。&&&感受优美的和声效果。&&&震撼的电子提琴,让学生体会到随着时代的变化,弦乐器的演奏形式并非拘于一格。四、拓展与总结&课堂小结&欣赏有弦乐器参与的流行歌。启发学生从流行歌入手,在伴奏中去发现弦乐器。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学会欣赏弦乐器,变陌生为喜爱。为学生搭起通向高雅音乐的桥梁。&聆听,做笔记。&在大俗中寓于大雅,深入浅出。欣赏音乐是轻松的、愉快的,实现音乐的雅俗共赏。《弦乐器家族》教学反思对这次的公开课,谈谈我的教学反思。自我回顾,好的地方是: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备老师、备学生,对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步入课堂时,能够表现得放松、自信、镇定自若。讲话语气果断而带有幽默感,具备较好地驾驭课堂的能力,能够激发学生的有效注意和学习兴趣。那么我这节课,我认为不足的地方是整节课的时间上还是比较充裕的,其实可以扩充多一点内容,让整个教学内容更丰富一点,让学生能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学习和了解多一点知识。其次,如果我可以亲身示范小提琴这个乐器,那效果肯定会更好。我想这是一个美中不足的地方。客观来讲,一个音乐老师并不是全能的选手,不可能什么乐器都会。但音乐教师如果能一专多能,多花时间在专业的探索和训练上,那么无疑对自身素质和对教学工作,都会有很大的帮助,更加锦上添花。&
相关内容:
《黑人非洲音乐》教学设计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听赏与学唱体会非洲黑人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与音乐风格,体会非洲黑人音乐浓郁的地方特色。2、体验非洲特有的节奏型,学唱《达姆、达姆》3、能够完整并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并能运用所学节奏为歌唱伴奏。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一、&&&&&&&&&&& 导入课程1、导语: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去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到底是哪呢?一起来看看。(播放介绍非洲的视频)2、师生齐齐说非洲。二、&&&&&&&&&&& 欣赏《沙克舍提》,体会黑人非洲音乐的特点。1、欣赏并思考a& 主奏乐器是什么?b& 节奏、唱腔各有什么特点?c& 营造了怎样的情境?教师小结:特殊的节奏是黑人非洲音乐中的重要因素。非洲音乐中的节奏强烈奔放,复杂多变。要表现这些节奏则要通过灵魂乐器——鼓2、介绍非洲鼓及其社会功能(播放幻灯片)3、节奏练习列出非洲音乐常见节奏型,学生用盆或饭盒当非洲鼓,自选一段节奏进行练习,随后跟随音乐一起演奏。&常见节奏型: 三、&&&&&&&&&&& 学唱歌曲《达姆,达姆》并用所学节奏为其伴奏1、初听,学生边欣赏边阅读歌词2、复听,教师范唱,学生轻声跟唱,身体自由律动。3、学生跟伴奏完整学唱一边,找出难点4、就提出的难点教师进行细节教唱如:切分音& 附点节奏长音的拍数教师教唱:a根据歌曲节奏带领学生边打节拍边念歌词b提醒学生注意作品的情绪,保证唱够长音的拍数c休止、附点处用吸气动作来控制掌握时值5、分组自行练习6、完整有感情的演唱一遍,并让学生用所学节奏为歌唱伴奏四、教师小结五、下课&了解非洲风土,为导入非洲黑人音乐及欣赏作品作好铺垫边欣赏边思考,归纳出本段音乐的特点,敦促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击打节奏,体会节奏赋予非洲音乐的韵律,并对音乐特色有进一步的了解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学生在此环节一边跟唱一边寻找难点,提出难点,老师教唱与上半截教学内容衔接,将节奏运用到歌唱中,丰富表演的同时再一次强调节奏在非洲音乐中的作用
用百度搜索本站内容
用360搜索本站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行间距1.5倍怎么设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