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脑血管痉挛病患者可能会出现哪些运动功能异常

亚运会冠军
阅读:3049回复:8
心血管疾病患者体育运动的推荐意见
发布于: 10:03
心血管疾病患者体育运动的推荐意见(共四部分)第一部分 总论 &(一)概述 &&& &体育运动能够减少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增强体质、提高生活质量,是一种预防和治疗疾病有效的、低成本的生理性方法。然而,运动猝死常常是潜在心血管病患者的首发表现,不同心血管病患者运动的耐受性不同,某些患者剧烈运动将大大增加急性心肌梗死(AMI)和心脏猝死(SCD)的瞬时风险。为指导心血管病患者合理运动、减少心血管疾病患者运动猝死和预防心血管事件,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中国医师学会心内科医师分会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学会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组织心血管病专家和体育科学研究专家撰写了本共识,为医务人员提供一个审慎的、实用的文件。 &&& &本共识根据意大利 “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运动处方”、“年轻运动员运动前的筛查以预防心脏性猝死”、“ACC/AHA/ESC 室性心律失常的诊疗和心脏性猝死的预防指南”、“心血管疾病运动员参加竞技性体育运动的推荐意见--欧洲心脏病学会心脏康复和运动生理学和心肌与心包疾病专家组共识”、“心肌病、心肌炎和心包炎患者参加竞技性运动和休闲运动的推荐意见”、“ 运动与急性心血管事件-将风险纳入视野:美国心脏学会和临床心脏病学会关于营养、体育活动的科学声明”、“ 心律失常患者参加休闲性和竞技性体育运动的推荐意见”、我国有限的研究资料和专家意见制定。本共识将介绍体育活动在心血管的有益作用、剧烈运动的心血管并发症及其病理生理基础、不同患者人群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病率和针对减少这些事件发生的评估策略和预防措施。 &&& &本共识主要关注的人群是年轻人和成人,进行职业性、业余性或娱乐性体育运动的心血管病患者。专家组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合理评估运动的风险和获益,并非只是限制体育运动。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全民健身已成为一种时尚。本共识的实行,将能够增强体育运动的安全性,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特别是心脏性猝死,降低医疗成本,增加医疗效果。 &&& &鉴于缺乏系统的体育运动对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和临床进展影响的研究,以及有关训练和运动与心血管疾病的恶化和死亡风险的关系的科学证据不足,而本共识即是建立在这些证据的基础上的。因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应用时需谨慎,建议尽量个体化处理。同时也提示需要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有利于共识的完善。 &(二)运动分类 &&& &体育运动通常分为2类,一类是以竞技比赛为目的的体育训练,比如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以及各种单项运动赛事等运动员所从事的运动训练,也称竞技体育,另一类是以健身康体和医疗康复为目标的大众健身运动。无论是从事竞技运动还是大众健身运动都存在一定运动风险,其中80%事件与心血管系统有关。因此,选择适当的项目、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对于运动员进行运动训练、大众百姓参加健身康体和医疗康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目前评价运动强度的指标主要有:心率、最大摄氧量、梅托(MET)等,常见运动强度分级见下表。心率是控制运动强度简单易行的指标,运动时靶心率计算公式:(220-年龄-安静心率)×目标运动强度(最大耗氧量/ %)+安静心率。 &&& &一般正常的青少年和成人可进行大、中强度的运动;老年、体弱者及心脏病患者可在专业人士监督下进行中、小强度运动,控制在50%~70%最大耗氧量(VO2max)之间,不宜过高,监控心率可参考表5-1。 &表5-1 &各年龄组VO2max-心率对应参考表(次/分) VO2max年龄100%80%60%40%20%10~1931661401138720~1861611361108530~1791551311088440~1721501271058250~1651441231028160~158138119998070~1511331159678&& &参加大众健身运动人群应根据自身年龄和身体状况选择适宜强度的运动项目,一般推荐有氧运动。有氧运动特点是强度低、持续时间长,可以增加人体对氧气的吸入、输送和使用,提高机体的耗氧量,改善呼吸和心血管系统功能。主要包括:步行、慢跑、太极拳、有氧健身操、健身舞蹈、走跑交替、上下楼梯、游泳、自行车、功率自行车、步行车、跑台、跳绳、划船、滑冰、滑雪、球类运动。此外,目前国内多数社区都已普及健身路径,是大众进行力量训练的良好途径。 &&& &目前国际上已经根据静力和动力运动项目对竞技性运动项目进行负荷归纳分类,为广大心血管患者参加适宜的运动提供了参考依据(见表5-2)。 &表5-2 &竞技运动项目与负荷分类 &&& A低负荷动力运动B中等负荷动力运动C高负荷动力运动Ⅰ低负荷静力运动保龄球击剑羽毛球 板球乒乓球竞走 高尔夫球网球(双打)中、长跑,马拉松 射击排球越野滑雪
棒垒球a壁球aⅡ中等负荷静力运动赛车ab田赛(跳跃)篮球a 跳水b花样滑冰a速度滑雪 马术ab曲棍球a冰球a 摩托车比赛ab短跑曲棍球a 体操a 橄榄球a 空手道/柔道a 足球a 帆船 越野滑雪 射箭 游泳
网球(单打)
手球aIII高负荷静力运动田赛(投掷)健身操a拳击 攀岩ab高山滑雪ab赛艇、皮划艇 水上运动ab摔跤a自行车ab 举重a滑雪板滑雪ab十项全能 帆板运动ab 速滑注:a身体冲撞风险;b晕厥发作风险。 &(三)体育运动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作用 &1.体育运动对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 &&& &流行病学、临床和实验室研究均证明体育运动能够减少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增强体质、提高生活质量。并且,体力活动还可以显著减少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如肥胖、高脂血症及糖尿病等。因此,体育活动是一种预防和治疗疾病有效的、低成本的生理性方法。近年来,北美和欧洲心脏病学会出台了许多建议体育活动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文件。我国目前尚无这方面的文件,但是,我们可以借鉴欧美的经验,了解体育活动对心血管系统的益处,同时分析其潜在的风险,进而作出防范措施。 &&& &大量事实证明,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能够使心血管疾病的总发病率和总死亡率增加。另外,估计去掉这一危险因素可以使减少15%~39%的心血管病、33%的中风、22%~33%的克隆氏病及18%的继发于骨质疏松症的骨折。因此,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成为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而且是预测一般人群死亡率的重要因素。运动耐量减低与心血管病死亡率的增加显著相关。缺乏运动带来的损害的生物学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对心血管系统的直接作用和加重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的作用。 &&& &推荐健康人一级预防和健身运动量应为轻-中度的运动(约3~6MET),必须是动力的运动。这些运动能够增强肌力和增强关节的功能。哈佛女毕业生健康研究发现4200 kJ/周(相当于每天运动30min,每周4~5 天)的系统锻炼能减少20%的死亡率。中等量的运动能最大限度的减少死亡率,相当于每周快走3~5 h 、慢跑2~3 h 或赛跑1~2 h 。 &2.体育运动对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 &&& &由于难以进行随机、对照试验,目前大多数有关体育活动有益于心血管疾病的资料来源于体育训练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作用的观察研究和经验研究。然而,事实表明体育活动无疑可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 &几项大的流行病学评价了通过规律的体育运动能够改善运动能力进而减低心血管病总死亡率。这些研究报道,不管最初的运动水平如何,运动后总死亡率减少了50%。而且,这些患者为高危患者,训练前活动轻微和运动耐量低,结果通过运动训练计划获得了显著改善,死亡率显著降低。随后的大规模研究表明规律的体育活动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对于存在高血压、超重、高胆固醇血症和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的患者,能改善患者的生存率。有研究明确显示体育活动显著降低女性患者的心血管病事件,轻-中度运动量对老年人有益。 &&& &一些进行心脏康复训练的缺血性心脏病的荟萃分析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参加训练的人群总死亡率减少20%,心血管病死亡率减少26%;单纯体育运动的训练与附加另外内容的训练之间没有差别。 &(四)心脏性运动猝死 &1.我国流行病学资料 &&& &运动性猝死是指运动中或运动后即刻突然发生的、意外的、非创伤性死亡(一般发生于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 &&& &我国近5年有关运动性猝死的研究报道查到7篇,多为数十例报道。另有一些个案报道。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高晓嶙和常芸在《中国体育科技》2009年(第45卷)第2期发表的“我国大众健身人群运动猝死的调查研究”报道的病例最多。对我国2000年到2007年大众健身人群运动猝死案例进行了回顾性调查研究,收集运动猝死案例103例,涉及23个省(市)。调查发现,我国大众健身人群运动猝死具有以下规律:男性运动猝死人群明显高于女性;运动猝死年龄分布以30岁以下和5O岁年龄段为主,呈典型“马鞍型”,主要为学生和离退休人员;运动猝死项目主要为跑步、足球、篮球等项目,猝死的危险性与运动强度和运动量有关,通常高强度、大运动量、竞技性的运动项目猝死风险较高。我国大众健身人群一天中运动猝死发生高峰是早晨;一年中运动猝死高峰月份为3月和l1月,其次是7月。我国大众健身人群运动猝死病因以心脏性猝死(SCD)最多,占80.7%,其次是脑源性猝死,占17%。 &&& &南京师范大学周德铨和史晓红报到了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病例24例,共涉及全国17个省市。也发现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为心脏性猝死,有19例(79.16%);其次为天气炎热中暑有2例(8.33%),原因不明3例(12.5%)。有8例诊断经尸检证实。没有发现脑源性猝死病例。高原等人报到了华中地区运动猝死调查研究,调查研究表明,运动猝死的发生原因主要是心脏性猝死,占80%左右,其次是脑源性猝死,发生率为15%。此外还有中暑、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急性出血性胃炎和肾上腺机能不全等。 &&& &总结我国有限的运动猝死的报道,心脏性猝死占运动性猝死80%以上。在年轻人中所占比例更高。 &2.欧美流行病学资料 & & &健康人群中运动性猝死的发生率很低。Van Camp等估计在美国高中和大学的运动员中,运动相关性死亡的发生率男性仅为1/133000,女性为1/769000。包括了所有的运动相关的非外伤性死亡,并不仅限于心血管事件。而一项来自意大利的前瞻性、基于人口学的研究报道显示,每年青年运动员的猝死率约是1/33000。 &&& &剧烈运动可能促发急性心肌梗死(AMI)。一项高脂血症(血浆胆固醇≥6.85mmol/L和LDL≥4.91mmol/L) 一级预防的临床试验中,3617人在7.4年的随访中,62人出现与劳力有关的心血管事件,AMI 54例,SCD 8例。另外,225名男性出现了与运动无关的心血管事件,另有170名男性其心血管事件出现时的活动状态不明。结果提示,在高危人群中,运动相关的心血管事件的年发生率很高, 0.2%的男性高脂血症患者每年有1次运动相关的心血管事件。在一般人群,运动相关性AMI风险可能也很高。罗得岛一般人群中运动相关性AMI的发生率比SCD的发生率高6.75倍。平素健康的中年男性,运动相关性AMI的年发生率为1/593~1/3852。 &&& &已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运动相关的心血管事件明显增高。Hsdkell在北美调查了30个心脏康复项目,报道了每34 673和116 402小时分别有1例非致命性和1例致命性心血管并发症。一个包括4项报道的荟萃分析估计,每116 906患者-小时有1例心脏骤停,每219 970患者-小时1例发生心肌梗死,每752 365患者-小时发生1例恶性事件,每81 670患者-小时发生1例重要并发症。具备处理突发事件的医学监护系统的中心恶性事件发生率低,因为,如果心脏骤停不能及时复苏,死亡率将增加6倍。而且,患者参与运动前均进行了医学评估,一方面减少死亡率,另一方面也方便康复工作人员进行监测。 &&& &有确凿证据证明,在隐匿性和明确诊断心脏疾病的青年或成人,剧烈运动急剧加大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有关成人的研究也显示,运动急剧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罗德岛运动相关性死亡和西雅图运动相关性心脏骤停研究报道,剧烈运动的死亡率高于相对悠闲的体育活动。运动中SCD发生率为静息状态的7.6倍。在西雅图以前无症状的人群中,运动中心脏骤停的发生率是静息状态或者相对较轻活动的25倍。最不活跃的男性和最活跃的男性的风险最高,分别是56倍和5倍。在运动相关性心肌梗死,也有类似的平素运动少的人运动中风险升高的趋势。有报道4-10%的AMI发生于剧烈运动1小时之内, 这是安静时发生AMI的2.1~10.1倍。SCD的相对风险则与平素运动也成反比,而且在最不活跃的人群相对风险最高。冠心病患者在剧烈运动时,心脏骤停的相对风险据估计要高出6~164倍。总的来说,这些数据显示,剧烈运动增加AMI和SCD瞬时风险,特别是平素不运动的、隐匿或明确诊断的冠心病患者,进行不适应的剧烈运动时发生。事实上,Onset研究估计,剧烈运动中或运动后,以AMI风险而论,最少活动者的风险要比最多活动者高50倍。 &3.心脏性运动猝死的机制 &&& &剧烈运动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不论是在运动中还是运动后。在隐匿性心脏病的青年患者,运动可能会增加运动或非运动相关性猝死。发生在青年运动员运动中的SCD,主要是因为基础心脏疾病和运动触发的应激反应的共同结果,触发的反应包括情绪压力、血流动力学改变、副交感神经张力改变和心肌缺血。如上所说,运动训练本身即可能加大患有心脏病的青年运动员的猝死风险。体育训练通过加快疾病进程、影响心脏结构或电生理改变增加心律失常发生的风险,使疾病恶化。例如,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反复大强度的训练可以不断引起心肌细胞凋亡和心肌纤维化,从而使心室电活动更加不稳定。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发育不全患者,反复大强度的体力活动可以增加右心室容量负荷,使右室容积增大,加重脂肪纤维化。在马方综合征患者,运动中增加的血压和每搏量作用于主动脉,使主动扩张,加大主动脉破裂的风险。因此,在有心血管疾病的青年和成年患者,运动的风险和获益比是有差异的。 &&& &运动性心血管事件有一定的节律性。成人AMI和SCD发生事件多在清晨。与成人相比,青年运动员的猝死和心脏骤停多发生于下午和傍晚,而且和训练及竞赛有关。但是,在非运动员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猝死多发生于早晨醒来的数小时内,与冠心病相似,原因尚无合理解释。患有其他遗传疾病的青年人心血管事件的好发时间尚无法确定。
(五)心血管疾病患者体育运动的一般性建议 &1.医生的责任 &&& &鉴于竞技体育运动独特的压力和组织方式,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通常无法通过独立判断来评估竞技运动职业的全部风险。所以,专家组认为,医生有伦理和医学上的责任告知患者竞技运动所固有的风险,当心血管风险异常升高时,医生最后的决定应以阻止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减少疾病进展风险为准则。保证心血管病患者安全是医生的终极目标。 &&& &对于休闲运动,心血管病医生应对心血管病患者进行全面评估,推荐合理的运动方式,避免高风险运动项目,使患者既可通过运动增强体质,又可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减少运动相关的猝死发生率。 &&& &对心血管病患者依据相关指南进行规范治疗,既要考虑疾病本身又要考虑到运动的特殊性。Β阻滞剂对多种心血管病的的猝死预防有明确效果,但是,要考虑到参加运动时患者的耐受性,注意调整用药剂量。 &2.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危险分层 &&& &心血管病患者进行运动前首先应该进行危险评估。心血管疾病患者运动的风险分为两组:低危组:无心衰的症状和体征;NYHA心功能1~2级; 安静状态下无心绞痛或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表现;良好的运动耐量(>= 6MET); 低负荷时(<6MET)无心肌缺血; 运动中心率、血压增加正常;安静和/或运动时无复杂心律失常;EF> 50%。高危组: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心衰的症状和体征;NYHA心功能3~4级;运动耐力差 (<6MET); 低负荷下(<6MET)即出现心绞痛或心电图缺血性改变; 运动中心率、血压增加异常;安静和/或运动中出现复杂心律失常;EF <35%~40%; 有心脏骤停病史(非暂时原因所致)。 &&& &下列情况不能做体育训练:不稳定心绞痛, 严重的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 进行性心衰,不能控制的心律失常, 近期发生过栓塞事件,心包炎和心肌炎急性期以及严重的未控制高血压。 &3.心血管病患者的运动处方 &&& &心血管病患者的体育活动应该是休闲性或治疗性的。活动量必须依据个人的运动耐量而定,而运动耐量通过临床和客观检查进行评估决定。而且,运动应依照计划循序渐进;最好能够量化;从事那些简单易行的运动。理想的运动形式是那些动力性、场地固定、对心血管系统中-低需求的运动如走步、跑步、骑车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运动处方应考虑以下因素:每周的运动频率、强度、训练中能量消耗的绝对平均值、运动时间、监测标准、运动与治疗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目前已经发现,运动强度达到60%~75% VO2max,心率达到最大运动量的70%~85%才能改善心血管系统的适应能力。如果运动强度超过了最大有氧运动80%,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大于运动的获益。只有某些低风险的患者才能进行高强度的运动。 第二部分 心血管病患者运动性猝死的预防 &(一)缺血性心脏病(IHD) &&& &大多数与运动有关的心脏性猝死都是IHD所致(尤其35岁以上人群)。短暂的剧烈运动诱发的冠脉事件机制有交感神经兴奋,大量儿茶酚胺释放;血小板粘附/激活(血栓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电解质平衡紊乱,如高血钾(诱发室性快速心律失常);以及其他相关并发症。 &&& &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原因以外,其他冠状动脉异常也可导致运动员急性缺血发作,对于年青人(<35岁),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更为多见;滥用药物如可卡因,也可诱发心肌缺血以及心脏性猝死;缺乏锻炼同样是IHD的主要危险因素。通过有规律的身体锻炼,也可以降低剧烈活动时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风险。然而,体育运动的种类和负荷应由IHD患者自身的耐受程度决定。 &1.确诊为IDH的患者 &(1)评估 &&& &对于IHD的患者,参加运动前,应仔细全面地按以下内容进行评估: &病史:是否存在稳定或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症状,是否存在IHD危险因素,所参与的体育项目以及IHD/SCD家族史。 & 静息心电图及负荷试验:通过运动试验(平板或蹬车)评估缺血阈值、症状、ST-T改变、血压及心率变化、运动耐力改变以及心律失常情况等。 &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室整体功能,局部室壁运动异常和/或心脏结构异常。 &冠脉造影:对于参加竞技运动的IHD患者,此项检查是必需的。通过冠脉造影了解冠脉管腔狭窄或堵塞情况、冠脉血流分布或心脏结构。 &(2)危险分层 &1)根据诊断检查结果,可将危险等级划分如下: &① 以下情况发生运动诱导的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较低: &? & &超声心动图或SPECT显示射血分数>50%; &? & &运动试验证实运动耐力与年龄和性别相称; &? & &心电图或轻度负荷实验未出现运动诱导的缺血; &? & &静息状态和负荷试验中,未出现频发的复杂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 &? & &无明显的冠脉狭窄证据。 &② 若出现下列一个或多个情况,则运动诱导的严重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较高: &? & &超声心动图或SPECT 示射血分数<50%, &? & &运动试验初期出现运动诱发的缺血(至少两个导联示ST段压低>1mm) &? & &由运动诱导的病理性呼吸困难(等同于心绞痛)或晕厥, &? & &静息状态或负荷状态下,出现频发的复杂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 &? & &冠脉造影示主要冠脉>70%或左主干>50%的明显狭窄。 &2)特别提示 &① 有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症状的患者未来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较高。 &② CABG/PCI术后的患者,若负荷试验中未出现心肌缺血,则可重新参与体育活动,但需在出院完成心脏康复计划后,在康复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运动。在体育活动前,需尽早进行危险等级评估。 &③ ST段抬高MI和非ST段抬高MI后的患者,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相同。曾发生过心脏性猝死事件或MI后的患者,应在重新开始体育活动之前进行冠脉造影。一般来说,这类患者应尽早进行危险等级评估。 &④ 与典型IHD患者一样,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同样可增加心脏骤停的风险。一旦确诊存在缺血情况,应尽早进行危险分级。 &(3)推荐意见 &运动建议见表5-3。 表5-3 &IHD患者参加竞技性运动建议 疾病 评估内容 评估标准 推荐意见 随访 高危IHD患者 病史、心电图、运动试验、超声心动图、冠脉造影 & 非竞技性运动项目 & 低危IHD患者 病史、心电图、运动试验、超声心动图、冠脉造影 没有运动诱发缺血症状发作:无症状或严重的心律失常;无明显的冠脉病变证据(狭窄<50%);射血分数>50% 仅允许进行低、中度运动负荷的动力运动;或紧张度较低的静力运动(1A,B) 每年1次 无IHD证据但预测风险较高(>5%总体评分) 病史、心电图、运动试验 如果负荷心电图结果呈阳性,则需进一步检查(负荷超声心动、核素显像和/或冠脉造影等)若结果示阳性,则考虑诊断为IHD&若负荷心电图示阴性 仅允许进行低、中度运动负荷的动力运动;或紧张度较低的静力运动(1A,B) &&&&依个体情况决定;避免高紧张度的静力运动(IIIA-C) 每年1次 &&&&&每年1次 &无IHD证据且预测风险较低 病史、心电图、可选择性进行运动试验 心电图阴性 所有竞技性运动项目 每1~3年1次 2.无IHD证据,存在一个以上IHD危险因素的患者 &(1)评估 &&& &对于无症状且无IHD证据,但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有必要进行危险预测。需要评估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血压、吸烟以及总胆固醇、LDL-C水平。 &心血管事件高风险谱: &? &同时存在多个危险因素,10年内发生致死性心血管事件机率>5%。 &? &总胆固醇或低密度脂蛋白明显升高(总胆固醇>8mmol/L,或320mg/dL;低密度脂蛋白>6mmol/dL,或240mg/dL);或血压>180/110mmHg。 &? &I型或II型糖尿病,伴有微白蛋白尿。 &? &有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一级直系亲属)。 &低风险谱:不具备主要危险因素,10年内发生致死性心血管事件机率<5%。 &&& &高危患者还需进一步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和最大负荷运动试验以排除无症状性缺血。运动试验阴性无IHD证据的患者,在体育活动中发生重大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不高;而运动试验阳性的患者,即使不存在典型症状,未来发生冠脉事件的风险相对较高。对这类人群还需进一步通过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心肌显像技术和/或冠脉造影来评估(无症状)IHD。如果发现缺血的证据,应该将其归为IHD患者。 &&& &对于年龄小于35岁的男性或小于45岁的女性,若不具备典型危险因素,则不建议将运动试验作为其常规检查项目。 &(2)推荐意见 &运动建议见表5-3。 &(二) 高血压 &&& &高血压是指使用水银柱血压计,坐位时测的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24小时动态血压正常参考值24小时平均值<130/80mmHg;日间平均值<135/85mmHg; 夜间平均值<125/75mmHg。 &1.危险分层 &&& &高血压的危险分层不仅依据血压水平,还要根据: ① 其他一些心血管危险因素;② 靶器官损害或糖尿病;③ 并存的临床情况如心脑血管或肾脏并发症。根据Framingham标准,与血压正常的健康个体相比,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患者,10年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概率分别为<5、15~20、20~30和>30%。而根据欧洲评分标准,这四类人群患致死性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分别为<4、4~5、6~8以及>8%。 &&& &值得注意的是,运动本身可导致左室肥厚;所以应评估左室舒张功能,鉴别高血压性心脏病与运动员心脏生理性改变。 &2.评估 &&& &临床上根据反复测量血压,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器械检查诊断高血压,其中部分检查是所有高血压患者都应接受的常规检查项目,如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和血压监测。一些是推荐用于运动员的检查如运动试验。有些高血压的运动员还需作其他检查(如心肌显像或24小时Holter监测)。要依患者症状、心血管风险以及临床实际情况而定。 &3.推荐意见 &一般建议 &所有高血压患者都应接受非药物干预;对高危或极高危高血压患者,建议立即开始服用降压药物。对于中危患者,若其改善生活方式数月但血压仍然居高不下,才建议进行药物治疗。低危患者无需接受药物治疗。 &药物选择 &耐力型运动员不宜使用利尿剂或β受体阻滞剂,因为可能影响到选手水平发挥和/或引起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另外,这些药物在某些运动中被列入禁药名单,因为服用上述药物可能会减轻选手体重或起到消除震颤的作用。耐力型运动员可联用钙离子拮抗剂以及ACEI或ARB进行降压治疗。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降压药可影响静态型运动选手的发挥。 &运动建议见表5-4。 表5-4 根据危险分层对高血压患者参加运动的建议 危险分层 评估内容 评估标准 指导意见 随访 低危 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运动试验、超声心动图 血压达标 所有运动项目 每年1次 中危 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运动试验、超声心动图 血压达标,危险因素得到控制 所有运动项目(高负荷的动力或高负荷的静力运动除外)(IIIC) 每年1次 高危 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运动试验、超声心动图 血压达标,危险因素得到控制 所有运动项目(高负荷的动力或静力运动除外)(IIIA-C)每年1次 极高危 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运动试验、超声心动图 血压达标,危险因素得到控制,不伴有其他临床情况 只可进行低-中负荷或低负荷的静力运动(IA-B) 每6个月1次
& &对于继发性高血压的患者,应尽可能在去除原发病之后再考虑进行体育活动。多囊肾或主动脉狭窄(CoA)的患者,应避免参加有身体碰撞的体育活动。 (三)心律失常(或潜在心律失常) &&& &许多心律失常临床上预后良好,有些不同程度的影响到心脏泵功能,有些可以导致猝死。导致猝死者一般均伴有获得性或先天性(有些为家族性)心脏病。有潜在心脏病基础的心律失常患者应该充分评估。 &&& &心律失常与多种心血管异常因素有关,如遗传性离子通道病、传导系统异常、心脏结构异常,也可发生在没有心脏形态学病变的患者。心脏疾病本身是决定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1.窦性心动过缓 &(1)评估 &&& &即使是显著窦性心动过缓的患者,如果运动中心率增加正常、没有症状,运动不受限制。病态窦房结和/或有症状的患者,运动应个体化掌握,并且考虑安装起搏器。 &&& &无症状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失常、游走性心律(PM)以及窦性停搏在年青运动员中十分常见。偶见部分经过良好耐力训练的运动员,在静息状态下存在明显的窦性心动过缓(≤40b.p.m),或见3秒以上窦性停搏而不伴任何症状。此类心律失常通常为良性,检查仅限于进行病史、查体以及心电图等项目。一般不需要进行治疗。 &&& &伴有临床症状的明显心动过缓,如头晕、先兆晕厥/晕厥(见晕厥部分)、运动性疲劳等,建议进行24小时Holter监测以及运动试验。若怀疑存在心脏结构性疾病,还必需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对于个别患者,需要观察1~2个月方可明确诊断有临床意义的心动过缓性心律失常。 &(2)推荐意见 &运动建议见表5-5。 表5-5 &心律失常和存在致心律失常基础的患者参加竞技性体育运动的建议疾病 评估内容 评估标准 推荐意见 随访 明显的窦缓(<40次/分)和/或窦性停搏≥3s伴症状a)1度房室传导阻滞和2度1型传导阻滞b)2度2型传导阻滞或3度 病史、ECG、ET、24hHolter、Echo&病史、ECG、ET、24hHolter、Echo&&a)如果有症状b) 症状消失>3个月;停止治疗a)如果没有症状,没有心脏病,b)没有症状、心脏病、运动中室性心律失常,静息心率>40次/分 a)暂时停止运动b)所有运动项目 a)所有运动项目b)低-中负荷动力,低-中负荷静力运动(ⅠA,B+ⅡA,B) &每年一次 每年一次 &室上性早搏 &病史、ECG、甲状腺功能 没有症状没有心脏事件 所有运动项目 &不需要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AVNRT或通过隐匿旁路的AVRT) &&&&病史、ECG、Echo、EP检查 推荐消融:a)导管消融后:如果>3个月没有复发,没有心脏病b)如果没做消融,偶发AVNRT,没有心脏病,没有血流动力学障碍,且与运动无关 &a)所有运动项目 &b) 所有运动项目,除了那些危险性增加的运动b 每年一次 WPW综合征和:a)阵发性AV折返性心动过速b)AF或房扑c)无症状性预激合并AF(阵发性,永久性) a,b,c)病史、ECG、Echo、EP研究 a,b)必需导管消融:如果没有复发,没有心脏病c)推荐消融,但非必须 a,b)所有运动项目c)所有运动项目,除了那些危险性增加的运动员b 每年一次 AF(阵发性,永久性)&&&&&病史、ECG、Echo、ET、24hHolter a)阵发性AF:如果没有心脏疾病,没有WPW,稳定性窦性心律>3个月b)永久性的AF,没有心脏疾病和WPW:评估心率和左室功能对运动的反应 a)所有运动项目b)个体化掌握 a) 每年一次b)每6个月一次 心房扑动 病史、ECG、Echo、24hHolter 必须消融治疗;消融后如果>3个月没有症状a,没有心脏病或预激,未治疗; 所有运动项目 每年一次 室性早搏 病史、ECG、Echo(ET、24hHolter、在某些患者中需有创性检查) 不存在心脏病或心律失常、猝死家族史、症状a,无与运动相关频发和/或多形性室性早搏和/或频繁短RR间期的成对早搏 所有运动项目 每年一次 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病史、ECG、Echo(ET,24hHolter,在某些患者中需有创性检查) 不存在心脏病或致心律失常的基础疾病c、症状a、猝死家族史,无与运动相关的短RR间期的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所有运动项目每6个月一次 缓慢室性心动过速分支性心动过速右室流出道性室速 病史、ECG、Echo、 ET、24hHolter(某些患者须做EP检查)不存在心脏病或致心律失常的基础疾病c、猝死家族史、症状a, 所有运动项目,高危险性运动除外b 每6个月一次 晕厥 病史、ECG、Echo、 ET、24hHolter、直立倾斜试验 &a) & & & & 反射性b) & & & & 心律失常性或心脏性 a) & & & & 所有运动项目(除高风险运动外b)b) & & & & 视特定原因而定 每年一次 长QT间期综合征 病史、ECG、(24h Holter,遗传筛查) 长QT间期综合征诊断成立 不能进行竞技性运动 & Brugada综合征 病史、ECG、激发试验 Brugada综合征诊断成立不能进行竞技性运动 & 植入起搏器 病史、ECG、Echo、 ET、24hHolter&&运动时心率正常增加,没有明显心律失常,心功能正常 低-中负荷动力性和低负荷静力性运动(ⅠA,B),除外有身体碰撞危险的运动 每年一次 植入ICD 病史、ECG、Echo、 ET、24h Holter&&没有恶性VT,心功能正常,植入后6个月或者ICD末次放电后至少6个月 低-中负荷动力性和低负荷静力性运动(ⅠA,B),除外有身体碰撞危险的运动 每年一次注:结构性心脏病的运动员,见相关疾病的推荐。 &ECG: 12导心电图;Echo: 超声心动图;ET:运动试验;24h Holter:24小时动态心电图;EP: 电生理检查 ;运动类型见表5-2。 &a症状包括先兆晕厥、轻微头痛、运动后疲劳。 &b如果发生晕厥危险性增加(见运动分类)。 & c致心律失常基础包括:心肌病,缺血性心脏病和通道病。 2.房室阻滞 &(1)评估 &&& &在运动员中,I度、II度文氏型(莫氏I型)及窄QRS波群的2:1房室(AV)阻滞的发生率很高。AV阻滞常发生于休息或睡眠时。无症状也不存在器质性心脏病,AV阻滞常在运动过程中自行消失(24小时Holter监测和/或运动试验),对于此类人群,不需要进行进一步检查或治疗,也不必限制其运动。 &&& &在运动员中可偶见个别莫氏II型或III度房室阻滞。此时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临床诊断和评估。通过检查若发现心律失常与症状、心脏器质性疾病有关,则建议安装起搏器。 &(2)推荐意见 &运动建议见表5-5。 &3. 室上性心动过速 &&&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可能是由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引起,也可能经旁路顺向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或异位房性心动过速引起。 &(1)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 & && &评估 &AVNRT的患者如果没有器质性心脏病、无严重症状、发作不频繁,除了有潜在危险性运动外,其他运动则不应限制。 &&& &由于抗心律失常药物需终身服药,且效果有限,尤其对于运动员,导管消融已成为主要治疗手段。对于不接受消融治疗的患者可以考虑应用β阻滞剂或钙拮抗剂。可能要终生服药,尽管这些药物的疗效和耐受性有限。一类抗心律失常药对PSVT无效。 &推荐意见 &运动建议见表5-5。 &(2)预激综合征(WPW) &&& &预激综合征和阵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记录到心律失常的WPW患者,如果要参加竞技性或娱乐性运动,必须进行旁道射频消融治疗。那些偶发心悸、血流动力学耐受良好包括运动状态下或消融风险大(如前间隔旁道)可以根据无创或有创电生理检查评估旁路的前传特点而定。如果旁路不应期长则猝死风险低,在不做消融的情况下仍可进行体育活动。如果运动中心悸反复出现则应停止运动,并且每年进行重新评估。但是,如果猝死风险有争议则必须消融治疗。 &&& &消融术后1周可以恢复休闲运动和低-中负荷训练,只要没有心动过速复发的特殊风险如运动性晕厥或先兆晕厥病史、电生理检查有危险指标。建议个体化掌握。1~3个月后恢复竞技性运动,但是,术后6个月和1年要检查ECG,只要预激晚期复发的风险很小,以后不再复查。 & 预激合并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据估计1/3的预激综合征患者会发生房颤。预激患者发生房颤或房扑通过旁道会导致心室快速激活,从而发生房颤或猝死。房颤继发室颤风险取决于旁道前传不应期。不应期受自主神经的调节,尽管无创检查提示长不应期危险性低,但竞技性运动中发生的事件无法在实验室中完全复制。 而且,记录到PSVT 或 AF 的WPW 患者AF快速传导和猝死的风险增加。大多数猝死发生于运动或情绪激动时。猝死常发生在短不应期旁路的患者,并由房颤或房扑触发。所以,有症状的预激患者,在出现房颤或房扑时应该进行导管消融。 &无症状心电图预激:一般认为,12导心电图上存在预激而无临床症状的患者,没有结构性心脏病,猝死的发生率低,但是的确有猝死的危险。心脏猝死可以是WPW的首次表现,约占WPW患者的一半,通常发生于运动中获情绪激动时。 &&& &参加竞技性运动的WPW患者需要做电生理检查评估猝死的危险性。诱发的AVRT或 AF, 基线R-R小于240 ms或静脉点滴异丙肾上腺素小于220 ms,基线前向不应期小于250 ms,存在多个旁路,或间隔部位的旁路(主要是后间隔和中间隔),这些电生理参数均增加心脏猝死风险。这些患者必须进行消融治疗。再者,约3.5%的未诱发的WPW随访中可以出现症状。应该充分评估获益于风险,处理上强调个体化。对于拒绝消融治疗或手术风险大的患者(如后间隔旁路),电生理检查证明无上述危险指标,可以进行竞技性运动,但除外一旦发生意识丧失风险增加的运动如滑翔。 &&& &对于娱乐性运动,可以首先进行无创检查评估,通过ECG 或 Holter检测间歇性预激,观察应用低剂量一类抗心律失常药物间歇性预激消失或运动中迅速消失。当诱发出心动过速或存在短前向不应期旁路时必须消融治疗。其他患者是否需要消融治疗依据个体化原则。从事一旦发生意识丧失风险增加的运动如飞翔患者即使电生理检查未诱发也必须消融治疗。 &&& &小于12岁的儿童AF诱发VF和猝死的风险很小,这组患者一般推荐保守治疗,尽管最近有研究建议应该进行预防性评估和消融治疗。但需要大规模4.心房颤动 &&& &没有器质性心脏病、症状不明显、心室率不慢及运动时心率正常增加的心房纤颤患者,对运动不必特殊限制。如果存在上述任何一种情况,必须避免高强度的体育运动。另外,这部分患者应避免潜在危险性高的运动,以防发生晕厥或先兆晕厥时出现危险,服抗凝药的患者应避免创伤。 &&& &审慎单独应用一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AF,这类药物可以预防房颤,但是,可能将AF转变为慢性房扑,在交感神经兴奋地状态下1:1传导。一类抗心律失常可导致QRS综合波增宽类似于 VT 并具有负性肌力作用导致心脏性休克甚至猝死。经过评估显示一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能有效控制运动中AF心室率后,可以作为预防AF的治疗。预防性消融治疗房扑必须考虑某些患者应该应用一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这种“杂交”治疗可以避免长期应用减慢心率的药物。 &&& &参加竞技运动的阵发性房颤的患者,一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仅用于房颤的急性转复(“口袋药片”疗法)。如果心律失常持续存在或抗心律失常药物用后未超过1~2个半衰期,应该禁止这些患者进行体育运动。 &&& &如上所述,对于经常运动的AF患者,必须采取非药物治疗如肺静脉隔离或其他广泛左房消融治疗,特别是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诱发的AF。消融成功、3个月或更长时间无复发,可以恢复所有运动项目,但是,应该密切随访即每6个月随访一次。 &&& &对于房颤转复失败或采用心率控制疗法进行竞技性和休闲性运动的患者,根据血栓事件的传统危险因素应该抗凝治疗。从事有身体撞击或创伤风险的患者不能应用抗凝治疗。 &运动建议见表5-5。 &5.心房扑动 &(1)评估 &&& &房扑在年青健康的人群不常见。应除外结构性心脏病,比如心肌病,因为心肌病常常是房扑的基础。房扑常常与房颤并存,或应用一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后转为房颤。房扑也能增加血栓-栓塞的危险。运动状态下由于交感神经兴奋导致1:1心室传导时可能危及生命,正像房颤应用一类或三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一样由于减慢折返环的传导速度容易出现1:1心室传导,尤其是未联合应用减慢心率的药物。 &(2)推荐意见 &&& &导管消融峡部是十分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措施,在竞技性和休闲性运动员中被推荐为一线治疗方法。非竞技性运动消融早期即可恢复,只要消融前没有血流动力学障碍导致的症状。 &&& &对于经常运动的患者推荐既要考虑抗心律失常治疗也要考虑抗凝治疗。房扑合并房颤的患者,推荐峡部消融,然后继续药物治疗房颤(“杂交治疗”)。 &运动建议见表5-5。 &&& &房扑伴结构性心脏病的运动员只有在成功导管消融以及3个月心律失常没有复发时,才能够参加竞技性运动。对于房扑合并预激的运动员:见预激综合征。需要抗凝治疗者不应参加有躯体碰撞或创伤性运动。(见表5-2) &6.室性早搏 & && &室性早搏(PVBs)很常见。器质性心脏病是决定预后和运动建议的主要因素。没有心血管异常室性早搏不会发展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后良好。然而,早搏可能是隐匿性的、有猝死危险的致心律失常基础病变(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发育不良、肥厚型心肌病、心肌炎)的首发或唯一表现;因此,参加运动的人有室性早搏时,需要
最新喜欢:
亚运会冠军
发布于: 10:03
好长啊 哈哈
奥运会冠军
金币1817枚
有点晕晕的
发布于: 11:07
真的是很好的资料,很详细,辛苦楼主了
二级运动员
<span class="lou J_floor_copy" title="复制此楼地址"
data-hash="read_楼#
发布于: 11:49
谢谢楼主收藏了
<span class="lou J_floor_copy" title="复制此楼地址"
data-hash="read_楼#
发布于: 14:45
谢谢lz还有没有关于心血管疾病方面的资料啊 &急需学习 & 谢谢
亚运会冠军
金币1095枚
<span class="lou J_floor_copy" title="复制此楼地址"
data-hash="read_楼#
发布于: 22:15
好长的资料呀 !!辛苦楼主了!!
一级运动员
<span class="lou J_floor_copy" title="复制此楼地址"
data-hash="read_楼#
发布于: 11:09
顶~~~很好~~~
<span class="lou J_floor_copy" title="复制此楼地址"
data-hash="read_楼#
发布于: 19:43
二级运动员
<span class="lou J_floor_copy" title="复制此楼地址"
data-hash="read_楼#
发布于: 16:11
& & 正好用的着 & & & & & & &谢谢 & & & & & & & & &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或者&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脑血管患者健康教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