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杀牛文言文最重文言文翻译

当前位置:
> 初中文言文阅读《郑燮》附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郑燮》附答案
玩转语文,请加入查字典 -语文网QQ群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1-15题。(10分)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11、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
公 之 余 辄 与 文 士 畅 饮 咏 诗
1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1)值( ) (2)或( ) (3)去( )
13、说说文中画线句&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的意思。(2分)
14、在&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的情况下,郑燮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产生了怎样的效果?(2分)
15、你认为郑燮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中的语句来和下列链接材料来说明。(2分)
[相关材料]
材料一:郑板桥辞官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
&&摘自《百度百科网》
材料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参考答案:
11、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划对一处即可)
12、(1)遇到 (2)有的人 (3)离开
13、这是什么时候了,如果经过多处地方多人之手层层申报(荒情),老百姓哪里还能活下去?
14、不经请示皇上,先开仓赈济灾民,愿意为此承担责任。此举使万余百姓活了下来。
15、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上一篇::
相关的阅读答案
最热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热门语文文档
最新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中考课外阅读古文文言文精选复习:原文翻译对照_宇文网
当前位置:&>&&>&
中考课外阅读古文文言文精选复习:原文翻译对照
中考课外阅读古文文言文精选复习,原文翻译对照一、楚人学舟&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旋:转弯。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译文:楚地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人大概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吧)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江)舵失去操控。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吗?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二、鲁人徙越&&&&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屦:麻鞋。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④跣:赤脚。&& 译文:鲁国有个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编织鞋子,(他的)老婆善于织缟(生绢),(他)想移民到越国去。有人对他说:&您(去越国)必然会穷的。&(那)鲁国人说:&为什么?&(回答)说:&屦是用来穿的,但是越人赤脚走路;缟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发。以您的所长,去到不使用(你的产品)的国家,想让(自己)不穷,这可能吗?&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三、打捞铁牛& 宋河中府浮梁,用铁牛八维之,一牛且数万斤。治平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 注释:1浮梁:浮桥。2维:系,连结。3治平:北宋英宗赵曙的年号。4真定:却今天河北正定。5权衡:秤锤秤杆。&& 翻译:宋时曾建浮桥,并铸八头铁牛镇桥。治平年间河水暴涨,冲毁浮桥,铁牛沉入河底。官员悬赏能使铁牛浮出水面的人。& 有个叫怀丙的和尚建议,将铁牛固定在两艘装满泥土的大船中间,用勾状的巨木勾住牛身,这时慢慢减去两船的泥土,船身重量减轻,自然浮起,连带也将铁牛勾出水面。转运使(官名,掌军需粮饷、水陆转运)张焘(字景元)赐给和尚一件紫色袈裟,以示嘉奖。四、景公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雨(y&)雪:下雪。雨,落,降,用如动词。陛:宫殿的台阶。闻命:听到辞命。闻,听;命,辞命。&& 翻译:景公在位当政时,曾连续下雪三天而不放晴。景公穿着白色的狐裘大衣,坐在大堂一边的台阶上。晏子入宫觐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却不那么冷。&晏子说:&天真的不冷吗?&景公笑了笑。晏子说:&晏婴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君王自己饱了却知道别人饿着,自己暖了却知道别人冻着,自己安逸了,却能知道别人正在辛劳。可惜现在您却不知啊!& 景公说:&好!寡人我受教了。&于是拿出裘衣与粮食,发放给那些受饥寒煎熬的人们。五、农夫殴宦&&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翻译:曾经有一个农夫,用驴驮着木柴来卖,宦官自称宫市,拿走他的木柴,给了他几尺绢,又就地索取进奉门户钱,还要求用驴将木柴送到内廷去。农夫哭了,把得到的绢又给了宦官,宦官不肯接受,说:&必须得到你的这匹驴才行。&农夫说:&我家有父母、妻子、儿女,要靠它嫌钱糊口。现在我把木柴给了你,不向你要价钱就往回走了,而你还是不肯放我,我也只有和你拼了!&于是农夫殴打了宦官。文中卖柴农夫的遭遇揭露了&宫市&对劳动人民的剥削、迫害。六、敝帚自珍&&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①,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话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翻译: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但是却)下笔千言,不知所止。&大凡人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因此各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乡里俗话说:&家中有一把破扫帚,也会看它价值千金。&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 注释:①傅毅、班固均为东汉文学家,史学家。②[超]班超。班固之弟,东汉名将。③[自休](冗长松散)自己也止不住。④[自见]即见自,表现自己的长处。⑤[体]体裁⑥[里语]俗语,民间谚语。现代汉语常用&敝帚千金&、&敝帚自珍&的表达形式,比喻人无自知之明。比喻东西虽不好,但由于自家之物,也看得非常宝贵。 七、樊重树木&& 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来求假焉。引种植之不可已出。谚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 【译文】樊重曾经想制作器物,他就先种植梓材和漆树。当时的人们都对他的做法嗤之以鼻。但是在几年之后,梓树和漆树都派上了用场。过去那些耻笑他的人,现在返过来都向他借这些东西。这说明种植树木是不可以停止的啊!俗谚说:&一年的计划,不如种谷子;十年的计划,不如种树木.&说的就是这件事呀!(做事应从长远考虑)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早作准备,有长远打算。启示:学习也是如此八、齐人有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莫非是让我集中精力耕地然后有所收获,再去买条好狗吧。)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翻译:齐国有个人,喜欢打猎,但空费时日,持续很久,什么野兽也没打到。一到家里,就感到对不起妻室儿女;走出家门,就感到对不起朋友乡邻。仔细想来,那打不到野兽的原因,就是喂的猎狗太不中用。想买一只好狗,家里又十分贫困,买不起。于是,他立即拼命种田。拼命种田,家里就富裕起来;家里富裕起来,也就有钱挑选好狗;猎狗的本领高强,于是每次都能捕获到野兽:从此,他那打猎的收获,经常超过了别人。 (认准目标,就努力去做,这目标就准能实现,)不只打猎是这样,其他事情也都是这样啊!启发: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退是为了更好地进。(做任何事情不能一味蛮攻,当失败时,应该注重考虑成功的策略)九、张良受书&&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穀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读诵之。&& 翻译:五天之后天亮时,张良到那里去。老人已经先在那里了,(他)非常生气地说:&(你)跟老年人约会,(比老人还)慢来,为什么(这样)呢?&(说完就)走了,说:&五天之后早点来相会。& 五天之后鸡叫的时候,张良就到那里去。老人又已经先在那里了,(他)又非常生气地说:&(你又比老人还)慢来,为什么(这样)呢?& (说完就)走了,说:&五天之后再早点来相会。&五天之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到了那里。过了一会,老人也到了,(他)很高兴地说:&应该像这样(才对)。&(老人)拿出一卷书,说:&(你)读了这个就可以成为帝王的老师了。今后十年(你)将建立(一番事业),十三年后你将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了。&(说完)就走了,再没有说别的话,也不再出现。第二天(张良)看那卷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就感到很惊奇,常常反复地诵读它。张良的优秀品质:恪守诺言,虚心求教十、赵人患鼠&&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①,中山人予之。猫善扑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②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于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③,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④而去夫猫也?&& 注释:①中山:地名 ②盍:何不 ③垣墉:墙壁 ④若之何:为什么&& 翻译: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去找猫。中山人给了他猫。这猫既善于捉老鼠,也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月,老鼠少了,鸡也没有了。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父亲说:&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我怕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有了老鼠,就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墙壁,啃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害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开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这则寓言分析:A、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若想解决问题,必须首先考虑自己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只要达到了这个目标,其他方面即使有些损失,也尚在所不惜。B、一个人如果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什么事都想做成,但又什么代价都不想付出,到头来只能是一事无成。C、&有失才会有得&是本文的主旨。十一、刘羽冲偶得古兵书&&&&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壤。经图列说干②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③,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听,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 ②列说,到处游说;干,求见③沟洫,沟渠;甫,刚。&&&& 翻译:有一个叫刘羽冲的读书人,性格孤僻,好讲古制。一次他偶尔得到一部古代兵书,伏案读了一年,便自称可以统率十万大军。恰好这时有人聚众造反,刘羽冲便训练了一队乡兵前往镇压,结果全队溃败,他本人也差点儿被俘。后来他又得到一部古代水利著作,读了一年,自认为可以使千里荒野变成肥沃的农田。州官让他在一个村子里试验,结果沟渠刚挖成,大水冲过来,顺着沟渠灌进村子里,人差一点儿都成了鱼(淹没了)。从此刘羽冲闷闷不乐,每天总是独自漫步在庭院里,千百遍地摇头自语道:&古人岂欺我哉?&不久便在抑郁中病死。情况在不断变化,他不懂得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只会死搬书本,所以失败了。 十二、管仲不谢私恩&& 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封人而乞食。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封人因窃谓仲曰:&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 &&&& 翻译:管仲因罪被捕,从鲁国压往齐国,饥渴地在大道上走着,路过绮乌郡时,防守边疆的人跪在地上非常恭敬地给他食物吃,这个防守的人因此私下里和管仲说:&你若到了齐国不被处死,在齐国当官,你将用什么来报答我呢?&管仲回答说:&如果真像你说的话,是我因为我的贤能被重用,有才能得以发挥,自已的成就被大家赏识,我为什么要谢你呢?&这个防守的人因此恨管仲。道理:一个人考虑的首先应该是国家的利益,而不应只顾私恩。十三、芒山盗&& 宣和间,芒山有盗临刑,母亲与之诀(ju&)。盗对母云:&愿如儿时一吮母乳,死且无憾。&母与之乳,盗啮断乳头,流血满地,母死。盗因告刑者曰:&吾少也,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遂有今日。故恨杀之。&呜呼!异矣,夫语&教子婴孩&,不虚也!& 译文:宣和年间,芒山有一盗将要受极刑,他母亲来和他诀别。芒山盗对母亲说:&我想像小孩时吸一下母亲的乳汁,死了也感到无憾。&母亲让他吮乳,芒山盗咬断乳头,流血满地,母亲死去。芒山盗于是告诉刽子手说:&我小时候,偷一棵菜、一根柴,我的母亲看见了很喜欢我的这种不良行为,以至于后来不能约束自己,才有今天的下场。所以怀恨把她杀了。&啊!真是与众不同啊,俗话说:&教育子女要从幼儿时就开始。&这真不假啊!启示是:教育孩子要从小开始一四、月攘一鸡&& 今有人日攘(rǎng) ①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②&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选自《孟子》)&&&& 注释:①攘:窃取,偷。 ②君子:这里指行为端正的人。道:此处指行为道德。译文:现在有一个人每天偷邻居家的鸡,有人对他说:&这不是君子的行为。&他说:&那就让我少偷点,每个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然后就不偷了。&如果知道那样做不应当,就应该赶快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启示:对于错误的东西,要下决心立即改正,决不能因故拖延,更不能明知故犯一五、陈万年教子&& 万年尝病,召其子咸①教戒②于床下。语至夜半,咸睡,头触屏风。万年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chǎn)也。&& 注释:①咸:陈咸,陈成年之子。 ②戒:同&诫&,教训。& 译文:陈万年病了,把儿子陈咸叫到床前。教他读书,教至半夜,陈咸瞌睡,头碰到了屏风。陈万年很生气,要拿棍子打他,训斥说:&我口口声声教你,你却睡去,不听我讲,为什么?&陈咸赶忙跪下,叩头说:&爹爹的话,我都晓得,主要的意思是教我奉承拍马啊!&陈万年没有再说话。一六、邴原泣学《初潭集》&&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译文 :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屿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一七、董遇&三余&读书《三国志》&&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译文:&& 董遇,字季直。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主。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榷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便投朋友段煨处。董遇和他哥哥入山打柴,背回来卖几个钱(维持生活),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书本,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他哥哥讥笑他,但他还是照样读他的书。&& 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释;对《春秋左氏传》也下过很深的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朱墨别异》。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一八、 推敲《诗话总龟》&&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得止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止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译文: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往京城里。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想用&推&字(来替换&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咏,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姿势。(行人)看到贾岛这个样子都很惊讶。当时韩愈提任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推敲敲)的手势。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议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共有好几天。(韩愈)因此跟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一九、 勤训《恒斋文集》&&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矣!&& 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之贤,且惜分阴,又况圣不若彼者乎?译文:谋生的道理,没有什么比勤劳更为重要的了。所以邵先生说:&一天的计划决定于早晨,一年的计划决定于春天,一生的计划决定于勤劳。&这些话虽然说得浅近,可是意义却很深远哪!&&& 像大禹这样的人,智慧、才能如此杰出,况且爱惜每一寸的光阴;像陶侃这样的人,品德如此高尚,况且爱惜每一分的时间,又何况在才干、品德方面都比不上他们的人呢?第二部分:〈一〉江乙对荆宣王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于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注:①逆:违抗&&&& 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译文:楚宣王问群臣,说:&我听说北方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果真是这样吗?&群臣无人回答。江乙回答说:&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来吃。找到了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如果您吃掉我,这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就和狐狸同行,群兽见了它们,都纷纷逃奔。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奔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五千里,大军百万,却由昭奚恤独揽大权。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恤,其实是害怕大王的军队,这就象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二〉歧路亡羊(2003年常德)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子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翻译:战国时代,杨子的邻人走失了一只羊,动用全家大小四处搜寻,都没有消息。邻人便来请求扬子家的佣人协助寻找,杨子不解地问他:「为什麼需要动用这麼多的人来寻找一只小羊呢?」他的邻人告诉他说:「因为路上有太多的岐路了嘛!」不久,仆人回来,依然找不到小羊。杨子就问他:「为什麼找不到呢?」仆人回答他:「因为路上有太多分岐的路线了。岐路中又有岐路,根本不知道该如何搜寻嘛!」杨子听完之后感概地说:「为学之道不就像岐路之亡羊吗?如果不能专心致力向学,就容易迷失在岐路当中。」〈三〉荀子第一&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①,輮②以为轮,其曲中规③;虽有槁暴④,不复挺⑤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注】①木直中绳:木材笔直,合乎墨线。②輮:烤。③其曲中规:木材的弯度合乎圆的标准。④虽有槁暴:槁暴,太阳晒。⑤挺:挺直。⑥日参省乎己: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固步自封。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出来的,但比蓼蓝更青;冰,是水变成的,但比水更冷。木料笔直得合于墨线,但把它熏烤弯曲而做成车轮,它的弯曲度就与圆规画的相合,即使再烘烤暴晒,它也不再伸直了,这是熏烤弯曲使它这样的啊。所以木料受到墨线的弹划校正才能取直,金属制成的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才能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又能每天省察自己,那就会见识高明而行为没有过错了。〈四〉床头捉刀人魏武①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②,不足雄远国,使崔季圭代,帝自捉③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魏武:曹操。②形陋:指形不高大,貌不威严。③捉:握。捉刀人:指执刀的卫士。站在坐榻边的卫士。比喻替别人代笔作文的人。魏武帝曹操要接见匈奴的使者,他自己认为相貌不好看,不能用威仪震服匈奴,就让崔季珪代替他接见,他自己握刀站在坐榻旁边做侍从。已经接见完了,就派间谍,去问匈奴使者:&魏王这人怎么样?&匈奴使者评价说:&魏王高雅的气质,不同寻常;但是坐榻边上拿刀的那个人,才是真正的英雄。&曹操听后,就派人追去,杀掉了这个使者。〈五〉石崇与王恺争豪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①。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②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以为疾已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③。&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④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⑤,甚众。恺惆然⑥自失。(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舆服:车辆、冠冕和服装。②铁如意:搔背痒的工具,一端做成灵芝形或云叶形,供观赏。③卿:此处为对对方的称谓。④条干:枝条树干。⑤如恺许比:同王恺那棵珊瑚树差不多相等的。⑥惘然:失意的样子。译文:石崇和王恺争比阔绰,两人都用尽最鲜艳华丽的东西来装饰车马、服装。晋武帝是王恺的外甥,常常帮助王恺。他曾经把一棵二尺来高的珊瑚树送给王恺,这棵珊瑚树枝条繁茂,世上很少有和它相当的。王恺拿来给石崇看,石崇看后,拿铁如意敲它,随手就打碎了。王恺既惋惜,又认为石崇是妒忌自己的宝物,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非常严厉。石崇说:&不值得遗憾,现在就赔给你。&于是就叫手下的人把家里的珊瑚树全都拿出来,有三尺、四尺高的,树干、枝条举世无双而且光彩夺目的有六七棵,像王恺那样的就更多了。王恺看了,惘然若失。 〈六〉大抵现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观书之法也。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①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②。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注:①漫浪:随随便便&& ②急:要紧翻译:一般情况下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进一步就仔细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然后可以有所心得。至于那些对于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论纷乱错杂的,就也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当中取舍。先把其中的一篇自己单独列为一说,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明显含义和道理的,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道理就已经自动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处理静止状态观察动态的,像加工坚硬的木头,先加工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加工它的关键之处;像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这就是看书的方法。凡是读书,必须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净平稳,把书册整齐地放在桌子上,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仔细从容地看清书上的文字,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必须要读的每个字都很响亮,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就自然而然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古人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七〉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三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②,感泣辞母,去之南都③,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④以水沃面。往往粥⑤不继,日昃⑥始食。遂大通&六经⑦之旨,慨然⑧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注:①适:女子出嫁。②世家:家世。③南都:今河南商丘。④辄zhe:总是;就。⑤粥:稠粥。⑥昃ze:日偏西。⑦六经:儒家的六部经典著作。⑧慨然:慷慨的样子。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八〉卫人束氏,举世之物,咸无所好,唯好畜狸猫。狸猫,捕鼠兽也。畜至百余,家东西之鼠捕且尽。狸猫无所食,饥而嗷。束氏日市肉啖①之。狸猫生于若孙②,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饥辄唪,唪则得肉食。南郭有士病鼠,急从束氏假狸猫以去。狸猫见鼠双耳耸,眼突露如漆,赤鬃,意为异物也,沿鼠行不敢下。士怒,推入之。狸猫怖甚,对之大唪。久之,鼠度其无他技,啮其足,狸猫奋挪而出③。注:①啖:吃。②若:及,至于。③奋掷而出:用力纵身逃出。翻译:卫国有个姓束的,没有别的嗜好,专爱养猫。他家养了一百多只野猫。这些猫先把自己家的老鼠捉光了,后来又把周围邻居家的老鼠捉光了。猫没吃的,饿得喵喵直叫。束家就每天到菜场买肉喂猫。几年过去了,老猫生小猫,小猫又生小描。这些后生的猫,由于每天吃惯了现成的肉,饿了就叫,一叫就有肉吃,吃饱了就晒太阳,睡懒觉,竟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老鼠。城南有家人家老鼠成灾。他们听说束家猫多,就借了一只猫回家借老鼠。束家的猫看见地上那些乱窜的老鼠耸着两只小耳朵,瞪着两只小眼睛,翘着两撇小胡须,一个劲儿地吱吱乱叫,感到非常新鲜,又有点害伯,只是蹲在桌子上看,不敢跳下去捉。这家的主人看见猫这么不中用,气坏了,使劲把猫推了下去。猫害怕极了,吓得直叫。老鼠一见它那副傻样,估计没有多大能耐,就一拥而上,有的啃猫的脚爪,有的咬猫的尾巴。猫又怕又疼,使劲一跳,逃跑了。〈九〉动筒(1)尝于国学(2)中看博士论难(3)云:&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动筒因问曰:&达者七十二人,几人已着冠(4)?几人未着冠?&博士曰:&经传无文。&动筒曰:&先生读书,岂合(5)不解孔子弟子着冠有三十人,未着冠者有四十二人?&博士曰&据何文,以知之?&动筒曰&《论语》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岂非七十二人?&坐中大笑。博士无以对。&&& 注释:①动筒:人名。②国学:京师官学的通称。③论难:针对对方的论点进行辩论。④着冠:成年。⑤岂合:怎么能。翻译:动筒曾经在国学中听见博士辩论说:&孔子的弟子有名的有七十二个人。&动筒于是就问:&有名的七十二个人,几个是成年的,几个是未成年的?&博士说:&书上没有记载。&动筒说:&先生读书,怎么能不知道孔子的弟子成年的有三十个人,未成年的有四十二个人呢?&博士问:&你是根据哪篇文章知道的?&动筒说:&《论语》中说:&冠者五六人&,五乘以六是三十,&童子六七人&,六乘以七是四十二,加起来难道不是七十二个人吗?&在座的人都大笑起来。博士无言以对。1.&达者七十二人 &的&达&是什么意思?&达&:得志,显贵。此处指在学识上取得较高成绩。2.&经传无文&的&文&什么意思?&文&:这里指文字记载 &据何文&中的&文&指文章3.&博士无以对&的&对&是什么意思?&对&:回答,对答。 &无以对&是&无言以对&的意思4.动筒的说法为何引人大笑?动简不理解古文中表示约数的语句的意思,只凭自己的独断曲解《论语》中的语句:《论语◎侍坐》中说道:&冠者五六人&指大约有五六个冠者;&童子六七人&指又有六七个童子。 〈十〉吴起为魏将而攻中山①,军人有病疽②者,吴起跪而自吮其脓,伤者之母泣。人问曰:&将军于若子如是,尚何为而泣?&对曰:&吴起吮其父之创③而父死,今是予又将死也,吾是以泣。&注释①中山:国名。②疽:毒疮。③创:伤,伤口。译文:吴起作为魏国的将军进功中山,士兵有得病的,吴起跪地为他吸去的伤口的脓,士兵的母亲看见就哭了,其他的人问,将军对你的儿子那么好,你哭什么呢,士兵的母亲说:&当初他的父亲有病时将军也是这样对待的,他的父亲为报答将军之恩战死了,今天将军这样对待我的儿子,他也会奋战而死的,所以我才哭的。&(十一)剜股藏珠&& 海中有宝山焉。众宝错落其间,白光煜如也煜:读音y&,煜如,明亮的样子。海夫有得径寸珠者,舟载以还。&&& 行未百里,风涛汹簸,蛟龙出没可怖。舟子告曰:&龙欲得珠也。急沉之,否则连我矣!&海夫欲弃不可,不弃又势迫,&&& 因剜股藏之,海波遂平。至家出珠,股肉溃而卒。&&& 翻译:海中有座宝山,很多宝物错杂分布其间,白光照耀着。有个海夫从这里觅得直径一寸的大宝珠,船载而归。航行不到百里,海风大作,海涛汹涌簸荡,见一条蛟龙浮游沉没着,十分恐怖。&船夫告诉他说:&蛟龙想要得到宝珠呀!快把宝珠丢到海里去,否则,连累我们遭祸!&&海夫想把宝珠丢进大海又舍不得,不丢又迫于蛟龙所逼,因而把自己大腿挖开,将宝珠藏进去,海涛就平静了。回到家里,把宝珠取出来时,大腿肉已溃烂,不久死去。&&&&唉!天下最宝贵的是自己的身体。这个人竟然过分看重身外之物而毁掉自己的身体。自己死了,宝珠又有何用呢?为什么愚蠢糊涂到这般地步呢?&。。。&【说明】这则寓言告诫人们,人要自重,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贪图钱财。海夫的形象,足为追名逐利者戒。(十二)狂人之细布&昔狂人,令绩师绩锦,极令细好。绩师加意,细若微尘,狂人犹恨其粗。&绩师大怒,及指控示曰:&此是细缕。&狂人曰:&何以不见?&师曰:&此缕极细,我工之良匠,犹且不见,况他人耶?&&狂人大喜,以付绩师。&译文:从前有个狂妄的人,命令纺织师织丝绸,命令他要织得非常精细美好。&纺织师特别用心地织,纤细得好像微小的尘粒,狂妄的人还不满意,嫌太粗。&纺织师很怒恼,就指向天空让他看:&这就是细微的丝缕。&狂妄的人说:&为什么看不见?&纺织师说:&这丝缕非常细微,我们纺织工匠中最优秀的师傅尚且看不见,何况是一般的人呢?&&狂妄的人非常喜悦,因而赏谢了纺织师。&(南朝《高僧传&(初集)》)&(注释:绩师:纺织师&加意:特别用心地织&恨:不满意,嫌)十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文:舜从田野之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从贩卖鱼盐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被人了解。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往往就会导致灭亡。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十四、《曹刿论战》1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3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译文:1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说:&这是(对人民)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2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了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3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头通鼓能振作士兵们勇气,二通鼓时勇气减弱,到三通鼓时勇气已经消失了。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十五、《马说》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1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2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3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十六、《邹忌讽齐王纳谏》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2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3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译文:1邹忌身高八尺多,体形容貌美丽。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说:&我跟徐公比谁美?&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同他坐着谈话,又问他:&我和徐公谁美?&客人说:&徐公不如你美。&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美丽;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2于是,邹忌上朝拜见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国土,一百二十座城池,王后、王妃和左右的侍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中大臣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大王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的蒙蔽很深啦!&3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在公共场所批评评论我的过错、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几个月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一年以后,有人即使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十七、《送东阳马生序》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译文:我小时候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时送还。天很冷时,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敢放松。抄写完了,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很多书。到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书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不把言辞和表情放温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了;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很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当我去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大谷中奔走,刮着猛冽的寒风,大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等走到客舍,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在客舍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美的东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耀眼好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一点也不羡慕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人。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十八、《三峡》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3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4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译文:1在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2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要急速传达,只要早晨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可到了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上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3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和瀑布在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4在秋天,每逢初晴的时候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的渔歌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十九、《论语十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翻译: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翻译: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翻译: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翻译: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翻译: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二十)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①。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②。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①好力:爱好勇武、力气。②败北:战败逃跑。北,打了败仗往回逃。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①,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②,辞令如故③。桓公怒,欲倍其约④。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⑤。①鲁城坏即压齐境:意思是说,你们侵略鲁国,已经深入到都城边缘、假如鲁国的都城倒塌,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了。②颜色:脸色。③辞令如故:像平常一样谈吐从容。④倍:通&背&。背弃、违背。⑤所亡地:丢失的国土。亡,丢失,失去。【译文】曹沫,是鲁国人,凭勇敢和力气侍奉鲁庄公。庄公喜爱有力气的人。曹沫任鲁国的将军,和齐国作战,多次战败逃跑。鲁庄公害怕了,就献出遂邑地区求和。还继续让曹沫任将军。齐桓公答应和鲁庄公在柯地会见,订立盟约。桓公和庄公在盟坛上订立盟约以后,曹沫手拿匕首胁迫齐桓公,桓公的侍卫人员没有谁敢轻举妄动,桓公问:&您打算干什么?&曹沫回答说:&齐国强大,鲁国弱小,而大国侵略鲁国也太过分了。如今鲁国都城一倒塌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了,您要考虑考虑这个问题。&于是齐桓公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说完以后,曹沫扔下匕首,走下盟坛,回到面向北的臣子的位置上,面不改色,谈吐从容如常。桓公很生气,打算背弃盟约。管仲说:&不可以。贪图小的利益用来求得一时的快意,就会在诸侯面前丧失信用,失去天下人对您的支持,不如归还他们的失地。&于是,齐桓公就归还占领的鲁国的土地,曹沫多次打仗所丢失的土地全部回归鲁国。 (二十一)寡人闻命&&& 《晏子春秋》原文: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宴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不寒。&宴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宴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命出裘发粟,与饥寒。今所睹于途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宴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译文】齐景公在位的时候,大雪下了三天而不停,景公披着白色的狐皮裘衣,坐在殿堂侧边的台阶上。晏子进宫拜见景公,站了一会儿,景公说:&怪啊!大雪下了三天而天气竟然不寒冷。&晏子回答说:&天气果真不寒冷吗?&晏子笑了笑。景公说:&我听说古代的贤德君王,吃饱的时候能知道有人在挨饿,穿暖的时候知道有人在受寒,安逸的时候知道有人在辛苦。现在君王不知道民间的疾苦啊!&景公说:&说的对!我听从您的教诲了。&于是就下令拿出衣物和粮食,发放给饥寒交迫的人。命令凡看见路途时候有饥寒的人,不问他是哪个乡,看见在里闾有饥寒的人,不问他是哪一家,巡行全国统计发放数字,不必报他们的姓名。已任职的发给两月救济粮,生病的发给两年救济粮。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晏子能够明白自己应做的事,景公能做他所高兴做的事。&&(二十二)原文: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译文】&&&&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木材)制作车轮,(轮扁)放下椎凿的工具走上堂来,问齐桓公说:&请问,公所读的是什么书呀?&桓公说:&是(记载)圣人之言(的书)。&又问:&圣人还在吗?&桓公说:&已经死去了。&轮扁说:&那么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罢了。&桓公说:&我读书,做轮子的匠人怎么能议论?说出道理就可以放过你,没有道理可说就要处死。&轮扁说:&我是从我做的事情看出来的。砍削(木材)制作轮子,(榫头)做得过于宽缓,就会松动而不牢固,做得太紧了,又会滞涩而难以进入。(我做得)不宽不紧,得心应手,口里说不出来,但其中自有度数分寸在。我不能明白地告诉我的儿子,我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得到(做轮子的经验和方法),所以我已七十岁了,还在(独自)做车轮。古代人和他们所不能言传的东西都(一起)死去了,那么您读的书不过就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二十三)炙上有发《韩非子》文公(晋文公)之时,宰臣上灸而发绕之。文公召宰人而谯(读音qiao四声,责问)之曰:&女(通&汝&)欲寡人之哽邪?奚为以发绕灸?&宰人顿首再拜请曰:&臣有死罪三:援砺(读音li四声,磨刀石)砥(读音di三声,磨)刀,利犹干将(读音gan、jiang一声,古代善铸宝剑的人。这里指利剑)也,切肉断而发不断,臣之罪一也;援木而贯脔(读音luan,二声,肉块)而不见发,臣之罪二也;奉炽炉,炭火尽赤红,灸熟而发不烧,臣之三罪也。堂下得无微(隐匿,暗中)有疾臣者乎?&公曰:&善!&乃召其堂下而谯之,果然,乃诛之。【译文】晋文公的时候,主管膳食的大臣端上烤肉,肉上有头发缠绕。晋文公召来烤肉的人责问他说:&你打算要把我噎住吗?为什么缠着头发?&厨师磕头回答说:&我有三条死罪:拿磨刀石来磨刀,磨得和干将(读音gan、jiang一声,古代善铸宝剑的人。这里指利剑)一样锋利,能把肉切断确切不断头发,这是我的第一条死罪;拿木钎穿肉时没有发现头发,这是我的第二条死罪;把肉拿到炽热的火炉上烤,炭火都烧得通红,肉都熟了但是头发不却没有烧掉,这是我的第三条死罪。堂下难道是有暗中怨恨我的人吗?&晋文公说:&好!&于是召集堂下的人一一讯问,果然是有人陷害厨师,就把他处死了。(二十四)临江之糜&&&&& 柳宗元  临江之人,畋得麋,畜之。人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麋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淡其舌。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译文】临江(地名)的一个人,猎得一只麋鹿的幼崽,养了起来。回家进门时,(家里的)那些狗(见了)直流口水,摇着尾巴都抛过来,那人呵斥吓唬它们。从这天开始就抱鹿崽子到狗的中间去,常常给那些狗看到它,慢慢让狗和它嬉戏。过了很久,狗都如那人所愿(不企图吃那鹿崽子了)。鹿崽子稍微大些了,忘了自己是鹿了,以为狗真的是自己的朋友,(跟狗)顶头摔扑更加亲密了,狗害怕主人,和它滚打的很友好。但还是经常舔舌头(想吃啊!)。& 三年后,(一天)麋鹿出门,看见很多别人家的狗在道路上,跑去想和它们嬉戏。别人家的狗见了很开心并发了威,一起把它杀了吃掉了,道路上一片狼藉。麋鹿到死都没明白其中道理。(二十五)原文:魏武将见匈奴使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译文】魏武帝曹操将要接见匈奴来的使节,自己认为外貌不好,不足以震服远方的国家,于是便命令崔季扮成自己去接待,武帝则拿着刀站在座位的旁边。已经接见完毕,命令间谍问匈奴来的使节:&魏王怎么样?&匈奴的使节回答说:&魏王风采高雅,非同一般;但是座位旁边拿刀侍立的人,这个人才是个英雄。&曹操听说这件事,连忙派人追赶,杀掉了那个使者。十四、《曹刿论战》&& 1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3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1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说:&这是(对人民)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2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了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3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头通鼓能振作士兵们勇气,二通鼓时勇气减弱,到三通鼓时勇气已经消失了。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 十五、《马说》&&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1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2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十六、《邹忌讽齐王纳谏》&&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2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3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 1邹忌身高八尺多,体形容貌美丽。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说:&我跟徐公比谁美?&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同他坐着谈话,又问他:&我和徐公谁美?&客人说:&徐公不如你美。&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美丽;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 2于是,邹忌上朝拜见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国土,一百二十座城池,王后、王妃和左右的侍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中大臣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大王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的蒙蔽很深啦!&&& 3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在公共场所批评评论我的过错、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几个月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一年以后,有人即使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原文】《上与群臣论止盗》(司马光《资治通鉴》)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有人主张)重法以禁之。上(太宗)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赋,选用廉吏,使民之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耶?&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译文】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微笑着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们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了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原文】《齐使问赵威后》(战国策)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译文】齐襄王派遣使者问候赵威后,还没有打开书信,赵威后问使者:&今年收成还可以吧?百姓安乐吗?你们大王无恙吧?&使者有点不高兴,说:&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问好,您不先问我们大王状况却打听年成、百姓的状况,这有点先卑后尊吧?&赵威后回答说:&话不能这样说。如果没有年成,百姓凭什么繁衍生息?如果没有百姓,大王又怎能南面称尊?岂有舍本问末的道理?&【原文】《任末好学勤记》(自王嘉《拾遗记》)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 (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而读,暗则缚麻蒿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及其事。 (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 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译文】任末十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小草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得符合心意,写在他的衣服上,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便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他)不是圣人的话不看。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只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原文】《郑鄙人学盖》(刘基《郁离子》)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译文】郑国的一个乡下人学做雨具,三年学会了但碰上大旱,他做的雨具没有用处。他就放弃雨具改学桔槔(打水的用具),学做了三年却碰上大雨,又没有用处了。于是他就回头又重做雨具。不久盗贼蜂起,人们都穿军装,(军装能挡雨)很少有使用雨具的人。他又想学制作兵器,可他老了,不行了。(郁离子知道此事后,说道:&人生有很多事常不是人为可以决定的,全由老天爷说了算。不过,虽是天定的,但学习哪种技术,应是自家决定的,那个乡下人之所以弄到这个结果,他自己是有责任的。)越国有一个善于搞农业的人,垦荒造田种水稻,但是三年都遇上水灾。人们说应排水后改种黍米,他不听从,而按原来的干,又干旱连续两年。他算了一下收获,已补偿了以前的欠收还有赢余呢。因此说:&天旱要准备船只,天热要缝制裘皮衣。真是世间的名言啊。&【原文】《文天祥传》(《宋史》)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止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译文】文天祥被押到潮阳,见到弘范,左右押解之人令其拜见,文天祥坚持不拜.弘范就以宾客之礼接见了他,并与其共入厓山,并要求文天祥作书与张世杰,令其投降.文天祥说:&我不能报效祖国,反而教我让人背叛自己的国家,怎么可以这样做呢?&弘范仍然要求他写招降书,文天祥不得已,把自己过零丁洋时所做的诗文给了他,诗末有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看了后,就不再提及此事.后来厓山被攻破,弘范在军中置酒大摆庆功会,弘范说:&你的国家已经来亡,你作为宰相忠孝已经两全了,若能以事宋之心事我大元皇帝,仍不失你的荣华富贵,仍然是你做宰相.&文天祥潸然泪下,说:&国家灭亡而不能救,作为人臣即使死了,也不能免除自己的罪过,怎能苟且偷生,另事他主呢?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原文】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宋学士文集》【原文】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韩魏公器重闳博,无所不容,自在馆阁,已有重望于天下。与同馆王拱辰、定基时有喧争,公安坐幕中阅试卷,如不闻。拱辰愤不肋已,诣公室谓公曰:&此中习器度耶?&公和颜谢之。公为陕西招讨,时师鲁与英公不相与,师鲁于公处即论英公事,英公于公处亦论师鲁,皆纳之,不形于言,遂无事。不然不静矣。<译文>韩琦稳重宽厚有器量,什么都可以容忍,还在读书时,他的名望就已传遍天下。他曾经与同馆的王拱辰以及御史叶定基,一起赴开封府,主持科举考试。王拱辰、叶定基经常因评卷而争论,而韩琦坐在幕室中阅卷,就像没有听见。王拱辰认为他不帮助自己,到他的房子里说:&你是在修养度量吗?&韩琦和颜悦色地认错。韩琦在陕西征讨叛军时,颜师鲁与李*不和,颜师鲁在韩琦处谈论李*的坏话,李*在韩琦处也讲颜师鲁的坏话,韩琦都听着,却从不泄露出去,所以相安无事,否则就不得安宁。原文: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武阳君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声可俯而窥也。又有桐花凤四五,日翔集其间。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此无他,不忮之诚,信于异类也。有野老言:鸟雀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忧。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害也。由是观之,异时鸟鹊巢不敢近人者,以人为甚于蛇鼠之类也。苛政猛于虎,信哉!翻译:&&& 我在少年的时候,所居住的书房前,种有翠竹松柏以及一些花草,郁郁葱葱地长满在庭院里,许多鸟在上面筑巢。武阳君对杀生的行为很痛恨,嘱咐家里的小孩、奴婢及仆人,都不能捕捉鸟雀。几年的时间下来,鸟巢把树枝都压弯了,鸟巢里孵的小鸟低下头去都可以偷偷地看得到。还有一种叫桐花凤的鸟也有四五百只,飞翔在院子里,这种鸟的羽毛是最为珍贵很难得见得到的,但(这种鸟)却能很驯服不受干扰(地待在那儿),而且也不怕人。乡村里的人见到这种现象,都认为是很奇怪的事情。(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原因,不外乎是(主人)对待这些鸟雀的诚心,对待这些不同于人类的动物一直守信用的原因。&&& 有乡间老人说:&鸟雀的巢离人很远,就一定会有蛇、鼠、狐狸、鸱、鸢的忧患,人若不杀鸟雀,(他们)自然就亲近人,以免去这样的忧患。由此来看,那时鸟雀的巢不敢靠近人,真是因为人比蛇鼠之类的更凶恶。)(原文)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译文]&&&&& 年轻人黄允修来借书。随园主人我把书交给他并且告诉他说:& &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好好地去读。您没有听说过那些收藏书籍的人的事吗?七略四库是天子的藏书,但是天子中读书的人又有几个?搬运时使牛累得出汗,放置在家就堆满屋子的书是富贵人家的书,但是富贵人家中读书的又有几个?其余像祖辈父辈积藏许多图书、子辈孙辈丢弃图书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不只书籍是这样,天下的事物都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而勉强向别人借来,他一定会担心别人催着要回,就忧惧地摩挲抚弄那东西久久不停,说:&今天存放在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看到它了。&如果已经被我占有,必定会把它捆起来放在高处,收藏起来,说:&暂且等待日后再看&如此而已。&& &我小时候爱好书籍,但是家里贫穷,难以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收藏的书很多。我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就在梦中还出现那种情形。求书的心情迫切到这种程度。所以只要有看过的书就认真深思并记住。做官以后,官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一堆堆地装满书册。这样以后才慨叹借书的人用心专一,而自己少年时代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现在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像我从前一样;只是我的书借给别人同别人共用和姓张的人吝惜自己的书籍好像不相同。既然这样,那么我本来不幸是遇到姓张的呢,姓黄的年轻人本来幸运是遇到了我呢?懂得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运,那么他读书一定会专心,并且他还书一定会很迅速。& & 写了这一篇借书说,让它同出借的书一起交给姓黄的年轻人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推荐
兴趣文章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夫与蛇文言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