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食用油误入柴油的油咋办,旦两孩子身上出毒气疙瘩咋办都起了红格瘩

小金县  小金县是所辖的一个县,位于四川省中西部,总面积5571平方千米。总人口8万人(2006年)。全县辖2个镇、19个乡:美兴镇、日隆镇、老营乡、崇德乡、新桥乡、美沃乡、沙龙乡、宅垄乡、新格乡、达维乡、日尔乡、结斯乡、沃日乡、木坡乡、两河乡、抚边乡、八角乡、双柏乡、窝底乡、汗牛乡、潘安乡。县政府驻美兴镇,距州府143千米。  基本资料  中文名称: 小金县  外文名称: Zainlha赞拉  别名:懋功  行政区类别:自治州南端  所属地区:中国四川省  人口: 72510人(1990年)  气候条件: 冬寒夏凉,常年干燥,雨量稀少  著名景点:,双桥沟,长坪沟,海子沟  县情介绍  县名来历  藏名赞拉,凶神之意。因境内小金川得名。& 小金县小金川因沿河产砂金得名。  地理位置  小金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南端,地理坐标东经102°01′—102°59′,北纬30°35′—31°43′,县境内属暖温带半干旱河谷气候类型,冬春寒冷干燥、晴朗少云、日照强烈,夏秋温暖潮湿、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2℃,年日照为2214小时,年平均降雨量613.9毫米。  境内有红军长征一、四方面军会师地址达维桥,红军会师会议会址天主堂和红军“两河口会议”会址关帝庙。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四姑娘山,还有双桥沟、长坪沟、海子沟湖泊等景点。  人口状况  全县总人口 8万人。之前全是藏族聚居地,人口众多、经乾隆两征金川之后,人口骤减。战后,清廷推行改土归流,移民设屯。大量相领屯土移民和内地民户进入,人口有所回升。现有城镇人口8013人、农村人口 64497人。人口出生率25 31‰,自然增长率13.81‰。  民族状况  主要居民为和,还有少量的和。其中藏族定居世代久远。  行政区划代码及城乡划分代码  513227 小金县   美兴镇   121 新街社区   121 营盘社区   121 三关桥村   121 营盘村   121 新街村   122 石灰窑村   122 马桑村   220 卯梁村   220 茂阳村   220 大坝口村   220 春厂坝村   日隆镇   121 金锋村   121 长坪村小金县   220 双碉村   220 双桥村   220 沙坝村   老营乡   210 下马厂村   220 老营厂村   220 甘家沟村   220 大水沟村   崇德乡   210 海坪村   220 崇德村   220 策耳足村   220 猛固村   新桥乡   210 龙王村   220 团结村   220 共和村   220 水坪村   220 头卡村   220 新民村   220 北马村   美沃乡   210 头道村   220 色木村   220 太阳村   220 和尚村   220 花牛村   220 双河村   220 美诺村   沙龙乡   210 桃梁村   220 燕栖村   220 苍坪村   220 松光村   220 沙冲村   宅垄乡 210 马尔村   220 四明村   220 四龙村   220 鸡心村   220 波罗村   220 日落村   新格乡   210 元营村   220 蕊锋村   220 千家村   220 马鞍村   220 大沟村   220 沉水村   达维乡   210 达维村   220 冒水村   220 简槽村   220 夹金村   220 胆扎村   220 滴水村   220 打滚坡村   220 石鼓村   日尔乡   210 日尔村   220 四大安村   220 木桠村   220 上马厂村   220 木纳斯村   220 董马村   220 园艺场村   结斯乡   210 王家寨村   220 廖家园村   220 大坝村   220 九扎村   220 木洛村   220 向花村   220 小二普村   沃日乡   210 官寨村   220 木栏村   220 黄家山村   220 甘沟村   220 窄小村   220 色不龙村   木坡乡   210 木坡村   220 大梁村   220 招牛村   220 木龙村   220 达木村   220 登村   220 青春村 220 康乐村   两河乡   210 两河村   220 虹光村   220 大寨村   220 油房村   220 彭坝村   220 科牛村   220 大板村   220 前锋村   220 木城村   抚边乡   210 粮台村   220 营门村   220 高卡村   220 麦龙村   220 庄房村小金县地图   220 段家山村   220 菜园村   220 先锋村   220 胥家山村   220 大坪村   八角乡   210 农光村   220 八角村   220 桥头村   220 太阳沟村   220 大坪村   220 藏青村   220 巴木村   双柏乡   210 双柏村   220 核桃村   220 蓝山村   220 公达村   220 大锁村   220 嘎斯村   窝底乡   210 春卡村   220 金山村   220 成都村   220 窝底村   汗牛乡   210 中纳村   220 大哇村   220 足木村   220 阿斯隆村   220 枷担湾村   潘安乡   210 潘安村   220 纳东村   220 火地村   220 城门村  自然资源   小金县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以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代表的风景名胜区、夹金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嘉绒藏族民俗风情文化、革命历史遗址构建了小金旅游资源厚重的多元文化底蕴。小金藏、羌、回、汉等民族联袂而居,境内碉楼寨房、青砖玉瓦交相辉映,藏羌锅庄粗犷豪迈,民谣狮舞荡气回肠。不同的民俗风情浓郁,与喇嘛庙、清真寺、天主教堂、藏经楼、铁索桥、古战场等古老的历史文化遗址为奇异、神秘、峻美的自然风光增添出厚重的多元文化色彩,构成了县域密集的,多姿多彩的自然人文景观,令人流连忘返。小金县气候  县境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有:黄金、铅、锌、铜、钼、毒砂、大理石、花岗石、竹叶状花纹玄武岩、石英岩、石棉、黄玉、碧玉等。现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6种,矿产地9处。可供开发利用的矿产10种,其中,优质大理石C+D级储量493万立方米,优质玄武石(竹叶青)C+D级储量368.5万立方米,夹金山花岗石储量400万立方米。以松茸、沙棘、蕨菜、野生菌类等为主的天然绿色食品达170余种;有虫草、贝母、党参、天麻、当归、羌活、五甲皮等名贵中药材;小金县地处大渡河上游,邛崃山脉高山峡谷区,是四川省西部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带,也是长江流域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的源头之一。县境内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境内河流众多,水利资源丰富。根据对全县主要河流进行的详细普查,推算出我县总的水能理论蕴藏量为139.67万千瓦,年可发电量为69.83亿千瓦时,(利用小时按5000小时/年计算)可开发量为20.832万千瓦,已开发量为1.0735万千瓦,占可开发量的5.15%。  气候  属。年降水量611.4毫米,年均气温12.2℃。210、303省道过境。  历史沿革  明初设金川寺,清为懋功屯务厅,民国初年改设懋功县,1953年改为小金县。因有小金川临河山多金矿而得名。  1997年,小金县面积5500平方千米,人口7.3万,辖1个镇、20个乡:美兴镇、老营乡、崇德乡、新桥乡、美沃乡、沙龙乡、宅垄乡、新格乡、达维乡、日隆乡、日尔乡、结斯乡、沃日乡、木坡乡、两河乡、抚边乡、八角乡、双柏乡、窝底乡、汗牛乡、潘安乡。县政府驻美兴镇。  2000年,小金县辖2个镇、19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76709人,其中: 美兴镇 12216 日隆镇 3214 老营乡 3034 崇德乡 2676 新桥乡 4792 美沃乡 4003 沙龙乡 2492 宅垄乡 2817 新格乡 2578 达维乡 4610 日尔乡 3108 结斯乡 2506 沃日乡 3370 木坡乡 3841 两河乡 4692 抚边乡 4642 八角乡 3329 双柏乡 2411 窝底乡 2679 汗牛乡 2083 潘安乡 1616  2004年,小金县辖2个镇(美兴、日隆)、19个乡(老营、崇德、新桥、美沃、沙龙、宅垄、新格、达维、日尔、结斯、沃日、木坡、两河、抚边、八角、双柏、窝底、汗牛、潘安)。  历史名人  阿木穰  阿木穰,又名阿布穰,藏族,今阿坝州的小金县人,系原小金八角碉屯守备,世领朝廷封赐者木塔尔的后代。小金县木城村  阿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曾任懋功协行营都司、世袭副都统、副将衔、八角碉屯守备等职衔。清代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10月,英国入侵军再次占定海、陷宁波,清政府急诏松潘县镇于属域之内“挑选精兵”,“前赴浙江军营听侯调遣”。懋功协属大、小金川屯兵和维州协属左营瓦寺士兵及五屯屯兵1,000余人,由松潘县镇总兵裕恒统率管带,开赴浙江抗英前线。阿木穰因出征有功,荣获出征东南沿海功臣,加副将衔,封“巴图鲁”称号。  日,阿木穰率领大、小金川屯兵400人编入四川营参将王国英部,在提督段永福指挥下,为反攻宁波城之前敌(先锋),率队冲杀攻入西门(望京门),阿木穰“骄捷奋勇,战辄争先”,“冠虎形奕径,古有虎头之兆,今赴前敌”,“因县城边火起,又闻枪炮喊杀之声,屯兵即争先爬城,攻门而入”。因有内奸传消息给英军,敌已防备,当阿木穰率军冲入时,不幸误中英军埋没的地雷并遭到预伏炮火的轰击,当场牺牲。大、小金川屯兵二三百人,亦同时壮烈殉国。  人民深切地哀悼这位为国捐躯的藏族壮士,今金川县屯兵“不战胜即战死”的崇高献身精神,至今传颂。  畜农概况  长期以来,小金县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方略,创新理念,整合资源,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狠抓各项兴农、强农措施的落实,全县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呈现出快速、健康、和谐发展的良好态势。小金县    小金县位于四川西北部,属四类区型县,县政府设于美兴镇,距离成都298㎞。2008年,全县辖19乡2镇2街道办事处,幅员5571平方千米,其中耕地12.5万亩,森林覆盖率55.4%。年末总人口80530人,农民人均纯收2301元,是全州第三大人口大县,也是农业大县和州内三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农业基础条件差,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  小金县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早在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数千年来,在这块大地上曾发生过清朝乾隆皇帝两度用兵大小金川,宣统三年的反清保路运动。特别是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翻越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后,在我县达维乡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并在我县两河口(今两河乡)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1986年,小金县被列为革命老根据地。1989年被确定为省定贫困县,2002年又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01年被列为全国唯一的藏乡生态示范县。2007年被评为四川省三农工作先进县。  小金县自然和人文资源十分丰富。四姑娘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夹金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嘉绒藏族民俗风情文化、革命历史遗址构建了小金旅游资源厚重的多元文化底蕴。县境内已探明和发现的矿产资源有金、铜、钼、硅、大理石、花岗石等25种。以松茸、沙棘、蕨菜、野生菌类等为主的天然绿色食品达170余种,有虫草、贝母、党参、天麻、当归、羌活、五甲皮等名贵中药材;全县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97.78万千瓦,可开发70.8万千瓦。但是,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和历史、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丰富的资源还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县,也是阿坝州3个国家贫困工作重点县之一。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农业方面:小金县立足县情,审时度势,利用资源优势,谋特色农业之策,走科学发展之路。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以农牧民增收为核心,逐步将产业做“特”,结构调“优”,效益调“高”。特色水果、优质酿酒葡萄、油菜、豆类、中药材、畜产品、马铃薯等基地建设不断推进并取得初步成效,逐步形成了河谷地区以苹果和酿酒葡萄为主的特色水果种植,高半山以绿豌豆、葫豆、马铃薯和特色道地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格局。“紫葡萄”、“红苹果”、“金土豆”等特色农产品已开辟小金特色经济新天地。  特色农业,生机无限  一是葡萄增产。2008年全县6128亩酿酒葡萄基地生产葡萄327.9吨,实现农户收入132.285万元,人平达到16.75元。二是苹果增收。宝清果业有限公司的引进,使全县吨难以销售的残次果变成1260万元的现金收入,人平达到159.49元,彻底解决了果农销售苹果难的问题。三是土豆增值。2008年豪杰集团在小金落户,使不起眼的“土豆豆”成为拉动高半山农民增收的“金豆豆”。2008年企业收购马铃薯774.4吨,实现经济收入46.464万元,人平达到5.88元。  龙头企业,注入活力  按照“企业主体,产业布局,科研支撑,重点推进”的工作思路,小金县切实加大民营科技企业的培育力度,宝清果业、九寨沟葡萄酒业、小金必喜食品有限公司、四姑娘山沙棘公司等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龙头企业正在茁壮成长。  一是注重科研。小金县九寨沟天然葡萄酒业有限责任公司被认定为州民营科技型企业。公司通过技术研究,形成多项技术集成,其制定的酒用葡萄生产技术标准,已通过国家认定。宝清果业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积极开发苹果浓缩汁下游新产品,投资110万元引进了小产品浓缩果汁灌装生产线,生产出的产品可直接饮用,直接进入国内销售市场。  二是开发新品。四姑娘山天然沙棘食品有限公司在新产品开发、技术创新上成为小金县民营企业的排头兵。公司已开发出5类系列16种产品,已申请发明专利1件。此外,该公司还计划从沙棘籽中提炼沙棘油,提升其附加值,为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三是拓展基地。目前酿酒葡萄生产规模已达6128亩, 1920户农户参加种植,受益人数可达到8640人,还可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约1500户农户6200余人加入到酿酒葡萄种植项目上来,计划到2012年发展酿酒葡萄种植1.2万亩……2008年从甘肃引进陇薯6号306吨,推广面积2000亩,全县马铃薯大田生产播种面积达50346亩,鲜薯产量达51335吨。2009年全县马铃薯播面达到6.3万亩,预计将为马铃薯加工厂提供加工薯50000吨。  科技兴农,引领致富  小金县高度重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积极开展了马铃薯种植技术、甜樱桃拉枝技术、大田作物肥水管理、玉米丝黑穗病防治以及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试点工作等做了培训和宣传,目前,农产品的优质率达75%以上。&&&& 小金县畜牧  一是豌豆畅销。小金绿豌豆,粒大、饱满、皮薄、营养丰富,市场潜力大。我县加大对绿豌豆产业化开发力度,着力建设绿豌豆产业基地。农业技术人员采用集中、分散的培训方式,对广大种植户进行播种、搭架、施肥、预防病虫害的指导,确保豌豆丰收。二是松茸富民。通过野生菌类知识培训,广大农牧民保护资源意识逐步增强。2008年充足的雨水为松茸的增收提供了有利条件,全县松茸的产量已超过100吨。由于价格相对稳定,农牧民仅松茸的收入就较往年翻了3番,今年初步估算松茸产量已超过1000吨。三是协会聚力。我县始终坚持“三民”、“四自”原则,依靠农民自办、依托龙头企业创办、围绕主导产业兴办、部门或干部领办的方式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到今年已近形成了管理规范、制度健全、经营活跃、农民得实惠的种、养殖业18个科技专业合作社和协会。四是绿色防控。小金县坚持“绿色植保”、“公共植保”的理念,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措施的全面实施,积极推广非化学防治技术(绿色防控),在示范点广泛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今年5月以来,我县组织县农口部门在日尔乡木桠村开展病虫绿色防控示范试点工作,投入资金2万余元,安装了佳多频振式杀虫灯30台,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点可控面积达1000亩。五是三大行动。今年4月10日,小金县2009年农业科技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三大行动”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活动在该县日尔乡日尔村举行了启动仪式。  洁净能源,保护生态  小金县以和谐发展为主线,以生态环境建设为载体,以生态能源转化为重点,树立保护生态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生态理念,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利用、建设工作,大力推广环保能源。  一是太阳能好。新桥乡头卡、木坡乡木龙等村,地处高半山区,资源匮乏,自然灾害频繁,农民的生活能源一直是烧用柴禾。为减少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培养村民热爱自然、保护家园的意识,全县大力推广农村太阳能器具,初步估计农村太阳能设施设备已超过5000台。二是沼气池妙。以实施“十大惠民行动”为契机,该县积极推广以气代柴的农村新型能源模式,实施沼气建设,2008年在全县的15个乡镇32个行政村中建设1000口软体沼气,2009年7月,我县在美兴、老营、双柏等5个乡(镇)15户农户中率先试点推广新型全玻璃钢沼气池。因其突破了3000米海拔节点,从而真正结束了高海拔不能安装沼气的历史。三是节能灶奇。我县在实施“十大惠民行动”中,2009年已经完成节能灶安装500台。  打造品牌,走特色路  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突出绿色、特色作物的主导地位,以绿色食品龙头加工企业为载体,不断发展壮大绿色食品产业,我县提出扩大基地规模、塑造知名品牌、壮大绿色龙头企业、打造绿色食品之乡、发展绿色食品的发展战略。  一是绿色工程。一为绿色产业。依托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林产品等支柱产业, 2008年在美沃、八角、新格等乡新建基地1040亩,全县葡萄生产基地总规模将达到6000余亩。在巩固3万亩苹果的基础上,组织调运优质澳洲青苹种苗29.25万余株,种植面积达6500亩,苹果基地面积达到5.15万亩。二为绿色产品。依托境内虫草、贝母等360余种各类名贵中药材和松茸、沙棘等170余种野生绿色食品,实施“1234”绿色农副产品的深度开发,一瓶酒(神沟九寨红)、两种饮料(沙棘和果汁)、三样绿色土特产(苹果、松茸、羊肚菌)、四种名贵中药材(虫草、贝母、天麻、红景天),已成为绿色产业的拳头产品。畜牧业  畜牧业方面:小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为目标,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体,草原保护建设为基础,产业化经营为途径,科学技术为支撑,努力实现畜牧业布局区域化,品种优良化、养殖规模化、饲养标准化、经营一体化、管理法制化,通过努力和扎实工作,使广大农牧民主动参与畜牧业生态建设,自我投入,自我发展意识明显增强,全县畜牧业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畜牧业经济涨势强劲2008年全县各类牲畜存栏277357头(只),其中牛、羊、猪分别为96007头、125689只、47988头。分别占总数的34.6%、45.3%、17.3%。牲畜出栏达93218头(只)。牲畜总增率、出栏率、商品率分别达25.22%、33.89%、20.49%。成畜死亡率控制在1.94%。肉类总产量7253吨,实现畜牧业收入5581.44万元,完成畜牧业产值7462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5.1%。畜牧业在农村经济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明显增强。  (二)、草场资源潜在优势明显全县幅员面积837万亩,其中草场面积331.33万亩,占总面积的39.58%。草场总面积中可利用面积281.63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80%,已利用面积255.67万亩,每亩天然草场可产可食牧草165公斤。草场类型主要有高山草甸草地,亚高山草甸草地,高寒灌丛草地等8个类型,牧草品种多且品质优良,丰富的牧草资源和广袤的草场为发展畜牧业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三)、畜牧业发展思路明了清晰  近几年来我县立足生态环境和畜牧业资源优势,确立了“控牛、减马、发展生猪、羊和小家畜禽”积极推广牲畜圈养,构建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思路,按照《加快畜牧业发展促进藏区第一州建设方案》,制定了《小金县畜牧业“十一五”规划》,进一步充实了发展我县生态畜牧业的内函。提出了“2010年全县畜牧业产值达到9100万元,畜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7%的奋斗目标和用五年时间建成大渡河流域优质肉牛、肉羊生产基地。打造全州最大的PIC生猪养殖场。建设畜产品绿色养殖示范区的畜牧业生产任务”。  (四)、结构调整步伐逐步加快  “控牛、减马、发展生猪、羊及小家禽”的结构优化组合得到了充分体现。畜牧业产值在农业产值中的比例显着提高,畜产品加工从无到有产值飞速增长。各类牲畜良种推广和杂交改良面不断扩大,这几年特别是猪、羊的良种面不断扩大。分别达到95%和85%。进一步加大非生产畜、弱畜、劣畜的淘汰力度,不断发展经济适用牲畜。使经济结构、畜群结构和畜种结构进一步优化。  (五)、区域布局逐渐趋于合理  按照区域优化、资源优化和社会经济特点,一是把两河、抚边等8个乡的14个村规划为特色牦牛生产区,重点引进西黄、黑黄公牛开展杂交改良;二是把抚边、八角、汗牛等8个乡30个村规划为优质肉牛生产区。重点引进黑白花、西门塔尔等冻精改良本地黄牛生产优质牛肉;三是把新桥、沙龙、崇德等15个乡中的40个村规划为优质肉羊生产区,引进波尔山羊、小尾寒羊等改良本地绵羊。实施种草、圈养生产优质羊肉。四是把美兴、沃日、日尔八角等12个乡镇的河坝20个村规划为商品猪生产区,重点推广PIC和优质三元杂交猪。  三、新型农民培育情况  全县始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大力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不断培养高素质新型农民。一是始终遵照党在农村经济工作中的各项部署和方针政策,着力突出信贷“支农”特色,积极支持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持续加大信贷支农力度,发放农户贷款,支持农民增收。2008年,发放农业贷款4150万元,农户重建家园专项贷款485万元;二是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的各种惠农政策,深入开展退耕还林、粮食直补、农机补贴、家电下乡等工作,切实助农增收。2008年,全县完成封山育林18000亩,巩固退耕还林3.95万亩,2.99万亩森林资源得到有效管护,兑现粮食直补62万元,综合补贴485万元,;三是大力进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输出2008年,农村劳动力转移10146人,收入3330万元;四是切实组织实施好绿色证书、青年农民科技培训、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等各项培训工程。2008年,完成农牧民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45545人次,人均劳务收入突破650元。五是坚持培育一支优秀的、过得硬的、能带领农民科学致富的基层干部队伍,确保全县农村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经济  小金县优越的自然条件适宜多种多样的动植物生长。河谷地区出产玉米,高山盛产小麦、青稞、洋芋、胡豆、油菜。深山密林中栖息着扭角羚、苏门羚、鹿、小熊猫、雪豹、角雉、藏马鸡等珍稀动物。出产虫草、贝母、羌活、泡泡参、黄芪、大黄、五甲皮以及麝香等药材。矿产资源丰富,有金、银、锑、锌、石棉、硫磺、毒砂、水晶石、绿柱石等矿藏。其中金矿量多、质高,分布较广,达维的“广金坝”、宅垄的“万空洞”均以产金在民间久负盛名。日隆乡境内的四姑娘山雪峰挺拔秀丽,双桥沟、长坪沟、海子沟景色宜人,为中外旅游和登山运动者所仰慕,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实行对外开放以来,已接待了美国、日本、加拿大、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的许多登山队和游客。&&&&&&&&&& 小金县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全县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稳定和发展两大主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着力于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按照“强农业、兴旅游、重基础、开石材”的发展思路,团结拼搏,真抓实干,不断进取,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实现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  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140万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比1997年增长50.5%,年均增长8.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 6212万元,同比增长28.5%,年均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实现3629万元,同比增长69.7%,年均增长11.1%;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 8299万元,同比增长63.2%,年均增长10.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166元,同比增长55.1%,年均增长9.2%;本级财政收入239万元,同比下降39.2%。一、二、三产业比重由1997年底的40:18:42调整到33.5:20:46.5。  饮食文化  山珍海味  山珍海味,是产自山野和海洋的名贵珍稀食品,是食物中的精品的部分,熊掌、燕窝、鱼翅、海参等,在古人食谱上常充主角。  熊掌。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煮好的熊蟠,酥烂滑润,自有其耐人寻味处。扒熊掌是古食谱上的名菜。山珍海味  驼峰。以骆驼的肉峰作原料,可以蒸食或烤食。唐杜甫《丽人行》诗:“紫驼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盘行素鳞”,就是以驼峰和银鳞这两道菜作例子来描给唐玄宗和杨贵妃饮食生活的精美。  鹿尾,古人视为珍食。明清两代北京宴饮,最重鹿尾。《红楼婪》写庄头乌进孝向贾府交年租年礼,所开单子的第一宗是大鹿(全鹿)三十只。鹿尾、鹿舌、鹿筋、鹿肉、鹿血、鹿鞭既是美食,又是大补剂品。  燕窝。金丝燕在闽粤海滨县崖上筑起的巢叫燕窝, 这是金丝燕吞食鱼虾、海藻经胃液消化后吐出的粘液筑成的,供人食用,营养丰富。  鱼翅、海参。鱼翅是加工干制后的鲨鱼鳍,海参是海里一种棘皮动物。古代隆重的喜庆筵席以鱼翅、海参作为主菜,称为翅子席(鱼翅席)和海参席。  鲥鱼。春夏之交,一年一次的鲥鱼上市。鲥鱼生活在海洋中,春季到长江、钱塘江产卵,大的三尺,是我国鱼中美味。  我国古时着名的的山珍海味,尚有鱼肚、鱼唇、干贝、对虾、野鸡崽子、凫脯、哈士蟆(黑龙江林蛙)、猴头蘑、银耳等。至于宫延食谱的“龙肝凤髓”之类,不过是极言帝王饮食的名贵珍异罢了。“龙肝”是用白马的肝脏代替的,凤髓是锦鸡骨髓充当的。  藏族的餐具、炊具藏族的餐具、炊具  按藏族传统,一般人使用得最多的餐具是木碗。木碗一般用桦木、杂木雕琢而成,质地结实,不易破裂,花纹细腻,较为美观。木碗的制作过程,一是选材,二是风于,三是制坯,四是细磨,五是上色。西藏的木碗可分为大碗、小碗、盖碗、套碗、木钵等多种,用途广泛,可供喝茶,吃糌粑,存放食品、香料、佐料等,而且还具有光滑、细致、美观、适用、不变味、不贫嘴、喝茶香、携带方便等特点。杂木碗还有防毒的优点。日喀则仁布县蕴藏丰富的玉石原料,该地制成的玉石碗,美观、透明,碗外壁刻各种花纹,既受人们的欢迎,又是传统的民族工艺品。至于纯金、纯银做成的勺子、筷子、碗和盘,虽然在民间也能见到,但毕竟不是被普遍使用的生活用品。藏族传统民间使用的炊具多为土陶器。据昌都卡若新石器文化出土的陶器证明,这一习俗至今已有4600多年的历史。西藏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陶器有“括码”,以及用来煮“土巴”(粥)、面团的双耳肚罐“美括 ”,热饭、热菜、保暖用的火炉“乍码”,盛青稞酒的缸,烙饼用的“帕浪”,盛酥油茶用的“括地”等。藏族还使用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鼓风用具——风囊。这种风囊圆形,用铁质风管和皮囊组成。鼓风时两手拉合或一手提压风囊,风通过风管吹进炭火和牛粪火中。风囊用羊皮制成,在牧区因其结实耐用、携带方便,使用更为普遍。  酥油桶  酥油桶是藏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酥油桶分两种:一种是从奶中提取酥油的桶,叫做“雪董”,这种桶较大,高约1。3米,口径近0。33米,是牧区经常见到的生产酥油桶;一种是家庭日用的酥油桶,藏语叫“雪董”,这种桶较“雪董”小,高1米左右,直径约16厘米。有的酥油桶很小,只有30多厘米高,宜出门时用。酥油桶  酥油桶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桶筒;一部分是搅拌器,叫做“甲罗”。酥油桶的制作十分讲究,桶部用木板围成,上下口径一般大,外围用钢皮箍,上下两端用铜做花边,可以打出各种花纹,显得精美、大方。“甲罗”制作比较简单。先做一块比桶口稍小的圆木板,木板上凿4个小孔,以便在桶内搅拌时,液汁和气体可以通过孔上下流动。圆板的中心安上一根比桶长30厘米的本柄,木柄同样用铜箍在把手部分,作为酥油桶的装饰。做酥油桶的木料,一般用红桦木或红松。  藏族日常食俗  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农忙或劳动强度较大时有日食四餐、五餐、六餐的习惯。绝大部分藏族以糌粑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细粉。特别是在牧区,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粮食制品。食用糌粑时,要拌上浓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一起食用;糌粑既便于储藏又便于携带,食用时很方便。在藏族地区, 随时可见身上带有羊皮糌粑口袋的人,饿了随时皆可食用。  四川一些地区的藏族还经常食用足玛、炸果子等,足玛是藏语,为青藏高原野生植物蕨麻的一种,俗成人参果,形色如花生仁,当地春秋可采挖,常用作藏族名菜点的原料。炸果子即一种面食,和面加糖,捏成圆或长条状后入酥油锅油炸而成。他们还喜食用小麦、青稞去夫和牛肉、牛骨入锅熬成的粥。聚居于青海、甘肃的藏族群众喜爱的食品,用酥油、红糖和奶渣做成,形似大奶油蛋糕。青海藏族常吃一种藏族称特的水油饼。制作水油饼时将面粉揉成碗口大的面饼,放入开水锅中煮,待熟后捞出,加酥油食用。河曲地区的藏族有制作大饼之习,一般最小的也在2.5千克以上,最大的可达100余千克,作为馈赠亲友和长途旅行时用。云南迪庆的藏族把蒸洋芋(土豆)、麦面粑粑、蒸馍作为主食。藏族日常食俗  藏族过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为主,猪肉次之,藏族食用牛、羊肉讲究新鲜,在牛羊宰杀之后,立即将大块带骨肉入锅,用猛火炖煮,开锅后即捞出食用,以鲜嫩可口为最佳。民间吃肉时不用筷子,而是将大块肉盛入盘中,用刀子割食。牛、羊血则加碎牛羊肉灌入牛、羊的小肠中制成血肠,四川、云南等地的藏族多将猪肉用来制成猪膘,便于保存。制猪膘时去掉猪的头蹄,剔除猪骨,四川的藏族还要割下瘦肉,然后抹上花椒、香樟籽,撒上盐,缝合成方形,风干即成。云南藏族在将猪肉缝合之后,还要加一块重石板压,称琵琶肉。食用时一圈圈切下,蒸熟后用刀切食。其色蜡黄,香而不腻。肉类的储存多用于风干法。一般在入冬后宰杀的牛、羊一时食用不了,多切成条块,挂在通风之处,使其风干。冬季制作风干肉既可防腐,又可使肉中的血水冻附,能保持风干肉的新鲜色味。云南藏族称这种风干肉为牛羊干巴。奶类及奶制品也是藏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最常见的是从牛、羊奶中提取的酥油,除饭菜都用酥油外,还大量用于制作酥油茶。酸奶、奶酪、奶疙瘩和奶渣等也是经常制作的奶制品,作为小吃或其他食品搭配食用。在藏族民间,无论男女老幼,都把酥油茶当作必须的饮料,此外也饮奶茶。酥油茶和奶茶都用茯茶制作。茯茶内含有维生素和茶碱,可以补充由于食蔬菜少而引起的维生素不足,帮助消化。藏族普遍喜欢饮用青稞制成的青稞酒。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里尤甚。  漫话藏族酒俗  藏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开始酿酒,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藏族酒文化。生息于巍巍雪山、莽莽草原的世界屋脊之上的藏族,生性豪放、乐天、热情;长期的佛教思想的影响,使他们养成了仁爱、礼貌、节俭的美德。因此,藏族人普遍爱饮酒,但绝不酗酒;平时一般不饮酒,但饮起来却总要酣畅尽兴方休;酒对藏族是喜庆的饮料,绝无消愁解闷的用途。漫话藏族酒俗  因为佛教戒酒,酒在笃信佛教的藏族人民中是不能作为祭祀之物的。藏族古代饮的酒种类较多。据敦煌出土的古藏文写卷《苯教丧葬仪轨》载,吐蕃早期所饮的酒有米酒、小麦酒、葡萄酒、蜂蜜酒和青稞酒等。随着唐蕃联姻而发展起来的汉藏文化交流,使藏族掌握了内地传入的复式发酵酿酒法,仿内地黄酒酿制的青稞酒得到了藏族的普遍喜爱,从而成为了藏族的传统饮料。在大多数藏区,平时倘有客至,敬茶不敬酒。但逢年过节和喜庆时,如果客人来家,则必须敬酒。敬酒时,主人先斟满一碗(或杯),捧献于客前,客双手接过后,必须要先喝三口,但不要喝干,等主人再斟满,这时客人才一口喝干。此后,客人有酒量的继续喝,无酒量的可不再喝,主人也不强劝。倘若客人不完成上述之饮,那就是严重的失礼行为,主人会很不高兴。致于客人酒醉,主人绝不会讥笑,反而认为是坦城的表现。  四川的嘉绒藏族较特别,平时对进屋的客人先敬一壶酒,随即将食物用盘奉上,一客一份。阿坝的黑水地区藏族,凡见熟人从门前经过必请进屋内敬一碗酒。如客人坚不进屋,主人要把酒拿到路边请客人喝,以示慰劳。藏族人民热情好客、和善睦友的风尚,在这些酒俗中得以充分展现。  因为佛教的影响,藏族对丧葬不甚铺张,死对于佛教徒仅是转入来生的开始或“解脱”,故亦不特别悲伤。藏族社会早期信仰苯教,苯教认为人死后魂会脱离其原躯体,需要用一种降魂的办法使“魂尸相合”。在这种降魂仪式中,许多地方都要用酒。降魂仪式开始后要献上一瓢“招魂酒”,招请灵魂来降。在降魂过程中要作“献三瓢酒”仪式。在“尸与魂相合”时还要献上三次“相合酒”。用酒来招请游离的灵魂,象征着美好生活对魂的吸引作用。在这里酒的地位已与生存必须的食物相等同了。现代藏族丧葬中虽已无上述仪轨,但仍要用到酒:进行天葬时,死者家要给天葬职业者喝酒。在嘉绒藏族的丧事中要“奠酒请神”;丧礼结束时丧家和舅舅家要一起喝“咂酒”,对唱酒歌,追述死者生平,表达对死者赞颂和惋惜之情。  藏历新年,藏族家家都要喝青稞酒以示庆祝。初一天刚亮,家庭主妇就把八宝青稞酒“观颠”(一种加有红糖、奶渣子、糌粑、核桃仁等煮物的稞酒)端到家中每个人的被窝前,让他们喝了才起床,以示新年一开始就丰衣足食,步步吉祥。藏族初一这天一般不拜客,一家人闭门欢聚,品青稞酒,喝酥油茶,漫话家常。初二起才挨家去拜访,互道“扎西德勒”,互敬青稞酒。嘉绒地区的党坝藏民过年,喜欢全寨人各凑一些酒,团聚在一起从初一喝到初五,夜则烧篝火,昼则浴太阳,伴随欢歌劲舞,共庆新年。藏族节庆日较多,如元宵“灯节”、六月“雪顿节”、七月“望果节”和“沐浴节”,在这些日子里人们照例是要喝酒以庆的;但最悠闲、最浪漫的饮酒日子则要数康定人四月八的“转山会”和拉萨人夏季五月间的“逛林卡”了。那时人们扶老携幼,或全家一起,或情侣友朋,三五成群,在绿茵上、溪流旁搭起白色帐篷,一边喝着新酿的青稞酒和酥油茶,一边弹着六弦琴或拉着胡琴,或引吭放歌,或浅斟低吟,怡然自得。藏族最豪放的饮酒则是在跳锅庄的时候。村寨的青年男女围成一圈,圈中设小桌,放上几坛青稞酒;男女两队轮流领唱,翩翩起舞,并不时去圈中喝上一碗酒。跳到高兴处,饮酒者更是纷至沓来。酒助舞兴,歌借酒力,通宵达旦尽兴方休。  藏族中一般是以茶作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食。但在阿坝的黑水藏民中却用酒代茶。他们吃糌粑不用茶而是用青稞酒拌合着吃;吃干馍不喝开水或茶,是以酒解渴;吃烤土豆,也是泡在酒碗里吃。藏区东部许多地方都盛行“喝咂酒”,尤以黑水人“喝咂酒”最讲究。每遇年节和家中有大事要请人“喝咂酒” 时,先由主人烧开一大铜锅水,放在火塘边保温;再将一坛酿好的未加过水的酒放在客位的火塘边,插入两根细竹管。客人到齐后,先请其中最年长的坐于酒坛前,领头诵经,用手指蘸拨点酒洒向四方;然后,请另一位年长者与他同坐在一起,各含一根竹管吸饮。这时主人在旁边慢慢地将一瓢开水从上渗入酒坛。开水经过发酵的酒粮渗到坛底,便成了酒。竹管插在坛底,故能只饮到酒而不会吸进糟。二人饮完后,以年齿顺序另请二人到坛边吸饮,主人继续向坛内冲开水。一般情况下,每二人饮完一瓢水即离开,换上别人。这样依次轮流下去,最后连两三岁的小孩也要去喝上几口。轮完一遍,又从头开始;直至一坛酒谈而无味后,才又换上一坛。每个与会的人不论有无急事,都必须喝过三次后才能离去,否则就是很不礼貌的行为。这种轮流喝咂酒的宴饮,一般规模都较大,小则三五十人,多则100多人,夜以继日方能饮过一巡。三巡下来,往往要两三天,在饮酒过程中,未轮到的和已喝过的便围着火跳锅庄。跳累了,唱渴了,也该轮到喝咂酒了。喝完咂酒疲累尽消,又有精神跳锅庄了。饮酒与歌舞紧密相连的藏族酒文化这一特色,在这里展现无余。在康区藏族中也有只插一根麦管或竹管在坛内喝咂酒的,人们依次将酒坛传递给相邻者轮流吸饮。也有在坛中插上多根麦管,好几个人围着酒坛同饮的。  唱酒歌是藏族饮酒一大特点。每逢重大场合(如婚宴、村寨聚饮等)敬客人酒时,要先擎着酒杯唱酒歌,歌词多为即兴之作,内容都是赞颂、祝福之词。藏族善用譬喻来表达感情。如康区一首酒歌唱道:  阳光为什么这样明媚?是因为菩萨洒下了吉祥;  我家为什么这样欢乐?是尊重的客人来到帐房。  哈达是敬礼上师的贽扎,  这杯中的美酒请我最知心的朋友尝。  唱酒歌时,身子要伴着节奏舞蹈,杯中的酒却绝不许洒出。客人有时也要唱酒歌回敬,此唱彼和,气氛十分热闹,把宴会推向高潮。  藏族酒具有壶、杯、碗。西藏仁玉县生产的绿玉酒壶和酒杯、酒碗,晶莹剔透,最受藏族人喜爱。江西景德镇生产的小龙碗,上绘“八吉祥”图案或“六字真言”,也是藏族珍爱的酒具。旧时藏区贵族、土司家的酒具十分讲究,多为金银镶嵌绿松石、珊瑚珠,工艺十分精湛。  改革开放以来,藏族人民生活提高很快,藏族饮的酒种类又趋向多样化。在城市的藏族青年中,啤酒受到特别的喜爱,这可能与啤酒的性、味均与青稞酒极近似,但却比青稞酒饮用方便,随时都可以买到有关。面临啤酒等工业化生产饮料的挑战,青稞酒也势必会打破家庭酿造的传统,转为工业化生产,方能满足藏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的物质文化需要。  茶文化  藏族的茶具藏族的茶具  据《汉藏史集》载,饮茶习俗传入西藏后,赞普就请来汉地工匠,用藏地的原料做了六种碗,并分上中下三等,碗上分别绘有鸟衔茶、游鱼和鹿等图案的碗起名为夏布策、南策、襄策;其它三种普通碗分别起名为特策、额策、朵策。  依古老之传统,至今藏民族饮茶还是普遍使用磁碗,最上等的以灿黄色为底,绘有龙凤、八吉祥图、八瓣莲花座和雄狮等图案,供活佛高僧使用;老人、长辈、客人,一般用浅蓝色为底,绘半透明花纹色或白底上绘牡丹等花朵图案的;还有木碗,造型美观花纹细腻,有的还镶、包着银质花边,显得格外高贵、富丽,此碗实用 、携带方便,散热慢等,很受欢迎。  藏族酥油茶  藏族人民视茶为神之物,从历代的“赞普”至寺之喇嘛,从土司到普通百姓,“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因其食物结构中,乳肉类占很大比重,而蔬菜、水果较少,故藏民以茶佐食,餐餐必不可少。酥油茶  藏族饮茶方式主要有酥油茶、奶茶、盐茶、清茶几种方式,调查结果表明:酥油茶是最受欢迎的饮用方式(平均达73.9%),其次是奶茶。  酥油茶是一种以茶为主料,并加有多种食物经混合而成的液体饮料,所以,滋味多样,喝起来咸里透香,甘中有甜,它既可暖身御寒,又能补充营养。  凡是到西藏旅游的人都要注意,藏族喝酥油茶是有一套规矩的,到藏民家去做客就应遵守这套规矩。这就是:在藏民家喝酥油茶一般是边喝边舔,而不能一口气喝完。主人总是随时会把客人碗里的酥油茶添满的。假如你不想喝,就别动它;假如喝了一半,再也喝不下了,当主人把碗里的茶添满,你就摆着,告辞时再一饮而尽,这样做才符合蒙族人民的习惯和礼貌,才会受到藏族人民的欢迎。  藏族喝茶习俗  由于在藏族同胞居住区有着悠久的喝茶历史,所以也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茶文化。  在民间,对一个家庭来说,一天任何时候都离不开茶,可以说一个人从早上睁开眼睛开始,到晚上睡觉前,都不会离开茶碗。所以藏族同胞对茶具也很讲究,家庭条件再差也不会用有缺口的茶碗喝茶。藏族同胞一般喜欢用木碗喝茶,木碗分成好几等,其中以阿里产为最优。也有些富裕户,用银制镀金的茶盘茶架配精美的瓷碗,因此茶具也成了亮丽的家庭饰品。  一般在藏族同胞家中,给客人敬茶时,主人为了表示尊重,会用双手把茶碗递给你,等主人递过来客人才喝,没有客人主动端起茶杯先喝的习惯,喝时也是小口喝几下,不能一口喝尽。只用一只手递茶是对客人的不敬重。由于习俗的不同,常常也闹些难堪的笑话。有一个藏族同胞在国外恭敬地用双手给一位欧洲人敬茶,那老外很奇怪地问藏族同胞,你用一只手举不起一个茶杯吗?弄得这位藏族同胞哭笑不得。  茶在众多饮品中承载了特殊任务,被人们寄予了情感和祝福。比如家中有人出了远门,必在出发后在他的茶碗斟满一碗茶,放三天,如果空着碗则被视为对出门人不吉利。  在藏族同胞看来,茶酒富足是幸福生活的象征,“快乐是茶酒轮着喝”。到野外干活或出远门,要装足茶袋、盐袋和酥油盒。一户家中来了远方的客人,邻里都要提一壶茶和一壶酒来洗尘,如今在乡下这种古风依旧。要去办一件事,提一壶茶、带一条哈达就足够了,但目前在城镇里,这种送情方式已成为昔日笑谈。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现代科技的发展,茶具也在发生着变化。过去在厨房里酥油桶很显眼,它对一个家庭可就是一个大件,人们在选择它时也很讲究,现在一个小小的搅拌机已代替了茶桶;茶陶壶和配套的火盆过去在客厅里担当了重要的使用和摆设的作用,有些细心的人把陶壶的壶口和盖子都镶成金银,现在这些也被水瓶取代了,它们只能作为古董成为酒吧、咖啡厅里的艺术装饰品。另外,茶盘茶架在家中大多起个摆设作用。  人们说西藏是歌舞的海洋,劳动有劳动歌,喝酒有酒歌。而青稞酒和酥油茶又是藏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饮品,既然喝酒有酒歌,在西藏处处可以听到酒歌,那么喝茶有没有茶歌呢牵喝茶也有茶歌。在西藏山南洛扎县嘎布乡有给喝茶的客人敬茶时唱茶歌的习俗,真不愧是西藏桑堂茶叶的产地,洛扎木碗的故乡,与其他地方有别,可以唱出茶歌来。唱茶歌敬茶,用意是在喜庆的场合不让喝茶的客人感到“怠慢”,与喝酒人一样兴奋高兴。其实,在日喀则一带喜庆时流行宴后给每人敬一大碗酒的习俗,叫“碎修”。这时喝茶的人也不能例外,在一个吃饭的大碗上沾上三片酥油,倒上满满的茶,让你在酥油未化前喝完,如果酥油化后流向碗内或碗外,就要接受加倍的罚茶。这时,喝茶的人比喝酒的人还难受,有时也会出现喝茶喝醉的人,唱歌不止,嬉笑不停,真可谓“茶醉胜过酒醉”。  旅游  小金县人文旅游资源可分为历史文化资源,嘉绒藏族、回族文化资源两类。  历史文化资源  小金县具有数千年岁月积淀给后人留下的许多珍贵的文化遗存,其中既有许多古代遗址、遗迹,更有红军长征历史文化。目前,小金县境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两河口会议会址;达维会师桥和天主教堂(会师会议会址)。其它胜迹有:日隆喇嘛寺;锅庄坪;朝山会会址;结斯乡木洛村喇嘛庙;清真寺;观音阁;三关桥;宝塔寺经楼及四棱碉;革命烈士纪念塔;乾隆打金川古战场遗址;沃日龙灯碉;土司炮楼;达维喇嘛寺;猛固铁索桥;三关铁索桥等。尤其值得挖掘的是红军长征革命历史文化,在中国革命史上,小金有着光辉的一页,1935年6月,中国红军长征翻越了第一座大雪山—,留下了达维会师桥,县城同乐会址、两河口政治局会议遗址等,1993年被列为四川省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人们在游览、凭吊这些古代遗址、遗迹时,思绪时而被带入金戈铁马的古战场,感受冷兵器时代战争的血腥和惨烈,时而被带入漫天风雪中感受红军长征翻越大雪山的悲壮与冲天豪情,时而又被带入禅山寺庙感受佛的庄严和空灵。经历了这些文化现象,人们的心灵也经历了不同文化的冲击和洗涤,获得精神的享受和美的体验。  嘉绒藏族、回族文化资源  小金嘉绒藏族主要聚居在小金县汗牛、宅垄、别思满、八角等地。其中别思满沟六寨、登春沟五寨及上宅垄的阴山山寨,为较为完整的聚居地,人口相对集中,民族风俗习惯形成较早。小金嘉绒藏族的衣饰、饮食、建筑、礼仪、婚娶、节庆、庙会、传说、歌舞等具鲜明、浓郁的民族风格,民间传说,传统农耕文化,大坪安多藏族牧区,可体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情,特别是独具特色的锅庄晚会,烤羊晚会,构成了一方风土人情。小金县回族的服饰、婚娶、住食、节庆、埋葬、禁忌也具鲜明特色。节庆活动:民族传统节庆:藏历年、庙会、羌历年、朝山会、赞拉文化节以及每年都举行较大的民族文化节庆活动。  主要景点  两河口会议会址两河口会议会址  两河口会议会址位于两河乡街上,当年是供奉关羽的关帝庙,始建年代不详。据经过访问绘制的复原图看,关帝庙由山门、正殿左右厢房构成,占地2413平方米,现仅存破烂的后殿。两河口会议会址是着名的革命纪念地,日党中央在此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周恩来作了“目前战略方针”的报告,6 月28日,中央政治局发出了《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会议后,中央红军于6 月底翻梦山进入马尔康地区。四方面军的九军、三十军部分部队帮助懋功各族人民建立县、区乡、村革命政权,组织游击队,开展土地革命运动,开辟根据地,支援北上抗日。1980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将此地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小金县委、县政府对此做了重建。  达维会师桥及会师会议会址  达维会师桥位于达维乡政府以东300米处,是一座片石圆木结构的木桥,桥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全桥长13.6米,宽2.8米。桥面有木制桥栏。会师桥始建于民国初年,解放初和1978年,曾作过维修。达维会师桥是着名的革命纪念地,日,红一、四方面军两大主力在此胜利会师。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宣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主教堂天主教堂  天主教堂位于美兴镇政府街东部,民国8年(1919年),传教士佘廉霭兴建。整座建筑用砖、石木作材料,中式结构,西式造型,坐西向东,四合院布局,由经堂、东侧厅堂、北侧厢房三部分组成。经堂占地973平方米(现拆除)。正面为青砖砌筑,“金字塔”造型,有六根砖砌凸柱,正面通高12.58米,两侧高7.58米,墙壁上砖砌有基督、十字架及各种几何图形装饰,有三道卷拱门。左右两墙均开有五扇西洋式卷拱窗,北侧道尾部有一小门,南侧过尾部有一假门。经堂室内宽阔,当心间为穹隆式望板,两侧之间为平面望板,面阔五间 13.7米,进深五间26.1米,尽头设有讲经台,每逢教民聚会,传教士布道讲经,室内有大木柱十根,柱基为八棱鼓形石础,柱顶上有叶形浮雕装饰。天主教堂是着名的革命纪念地,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会师懋功后,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即红一、四方面军会师会议。(天主教堂同乐会),196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宣布天主教堂(会师会议会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0年,省人民政府将达维会师桥和天主教堂(会师会议会址)合并为一个文物保护单位。 结斯乡木洛村喇嘛庙结斯乡木洛村喇嘛庙  结斯乡木洛村喇嘛庙修建于清同治年间,位于结斯乡木洛村,该庙坐北向南,四合院布局,占地面积为573平方米,山门、正殿、厢房均保存完好,是我县境内较为典型的藏式寺庙。山门为石木结构,门额上方有木质浮雕图案的驼峰,踏道为阶梯式,共九级。正殿面阔三间16.1米,进深四间为16.7米通高11.5米,重檐,三楼一底,歇山式屋顶,台梁式台梁,上有小铜瓦,有如意形瓦当,勾头式滴水,前檐下有方瓜柱两根,边长0.32米,柱础为棱鼓形。正殿共有角柱、分心柱、金柱16根。阑额枋上有龙凤、花草彩绘浮雕,龙公张牙舞爪, 花草形象逼真,极为细致传神,金柱上下均有彩绘浮雕,藏族流苏,正殿还有壁画四幅,规格为1.4X1米,略有残损,厢房左右同形,完全对称。均面阔10.2米,进深3.6米,通高6.8米  清真寺  清真寺位于美兴乡营盘村,乾两征金川后营屯所建,至嘉庆十三年(1808年),协镇都府马文斌等人,选择现地址重建清真寺。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马旭明、江思山等人对清真寺作了维修。清真寺坐东朝西,四合院布局,分为前殿、正殿、后殿、左右厢房四部分,占地面积为1457平方米。前殿规模宏大,面阔三间8.4米,进深两间5.77米,通高7.5米,阶梯形踏道高0.8米。左侧有行楷对联一幅,横额为“玄功”,上联是“于此有人马絮已以进”,下联是“举凡同类者遵道而行”。右侧横额为“妙化”,上联是“能守五功自然举止仁”,下联“常存三畏何须色像森严”。字径均为0.2X0.2米。游人过山,如当头棒喝,极具森严的宗教气氛。正殿面阔三间10.15米,进深16.2米,可容纳四百人左右。每逢伊斯兰节日,尤其是开斋节、古尔邦节、圣诞节、教民男女老少,均到清真寺沐浴,然后到此做礼拜,听阿訇讲《古兰经》。正殿系悬山式屋顶,穿逗式梁架,九穿十一柱。地椎、枋、望板等保存完好,上施小铜瓦,如意通高8.5米,室内上方木板壁上,镌刻有明洪武元年太祖高皇帝御书“百字赞”。左右厢房均是长方形布局。整个建筑错落有间,幽雅别致。前殿与正殿之间,有140平方米的小天井,有石狮一对,刀法古朴,神情逼真,还有青青翠竹及花圃等。正殿与后殿间有一长方形后天井,长10.7米,宽10.15米,最引人注目的是天井正中四棵并排古柏,据说是修建时所植,均合抱粗大,枝干挺直。清真寺是小金县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是伊斯兰教民活动的地方,也是小金县人民节假日浏览的圣地。  观音阁观音阁  观音阁位于美兴镇营盘村,始建于唐,以后多次毁损,又多次兴建,占地面积为675.9平方米。观音阁& 前临小金河,背靠卯梁山,绝壁上怪石嶙峋,如刀劈斧削,顶部岩石向外凸出,遮风挡雨,恰似巨臂庇护阁顶。自然石壁上有“小南海”三字,系楷书,阔约0.3*0.3米。阁内存一石碑,已部分残损,碑面阴刻二龙抢宝图案,碑首有纯中道人题词,云“金川仙境地,普陀云中图”之句。观音阁既供老子、又供观音,是一个道佛合一的寺庙。每逢观音盛会,善男信女,朝香拜佛,川流不息,阁左侧有山泉涌出,异常明亮清冽。观音阁是大自然和人类智慧相结合的奇观,也是小金县人民喜欢游赏的山水风景地。  三关桥  三关桥位于小金县西南,横跨小金河,是通往金川、丹巴的关隘。三关桥清代为木桥,民国12年(1923年)改建为铁索桥。三关桥由十一根铁索桥构成(铁环均长0.26米)桥面铺设七根,两侧各2根,桥总长8米,宽1.8米,桥栏高1米,桥高8米,桥面铺寸厚木板以过行人,桥梁是南偏东48 度走向。两岸桥头均有桥头堡,既可供行人避雨歇脚,又增加了桥的稳定性。南岸桥头堡是古典亭阁式石木结构建筑,现略有残损,歇山式大屋顶三层重檐,上施小青瓦,穿逗式木结构,三穿四柱,通高9.3米,桥门宽2.35米,高2.4米,上有石刻匾额,为行楷“鱼钥闲关”四个大字。北岸桥头堡前临宽阔大江,背依高耸峋岩,是片石砌筑,仿西洋式,通高7.5米。正面门高3.6米,宽2.25米,为片石卷拱门。上有石匾,刻有行草“灵岩锁江”四字。正面门两侧各楷书“关键”二字。东侧有门一道,高2.45米,宽1.11米。三关桥地处要冲,1935年红军长征时曾在此地与国民党守军交战,现南岸桥头堡上弹痕依稀辩。  宝塔式经楼及四棱碉  宝塔式经楼位于沃日乡官寨西北,是沃日(鄂克什)土司民国初年所建的家居经楼。经楼为穿逗式石木混合结构,通高22.5米,面阔9.7米,进深5.9米,经楼共三层,每层施方形小斗和圆雕龙斗。屋顶是三重檐汉式穿逗结构,尖式屋顶,顶上宝顶已毁。第三层为经堂。堂内是典型的藏式木地板,望板为井字形骨架,四壁正中各有一个藏式通风小窗,正面墙壁上彩绘三世佛及十八罗汉、四大金刚像,北面有一个欢喜佛及金刚力士像,东面墙壁内,即正门北侧绘有千手观音像,门头上方绘有三尊金刚力士像。四壁画像或怒、或笑、或媚、或钢,无不栩栩如生,形象逼真。四棱碉紧挨经楼,始建年代不详。碉楼为片石结构,、通高36.3米,底边长5.7米,下大上小,层层上收,加顶层为14层。  革命烈士纪念塔  革命烈士纪念塔位于美兴镇政府街粮台湾。1955年,小金县人民政府为纪念红军长征途经懋功牺牲的烈士和解放懋功牺牲的烈革命烈士纪念塔士,在粮台湾修建了革命烈士纪念塔,1957年迁往新街北端,1971年又迁回粮台湾。纪念塔所在地自下而上分为三个台阶,塔在第二个台阶,坐南向北,塔座为水泥结构的正方体,边长为3.8米,层层上收,通高11米,顶部有铁铸红五星,塔东、西、北面均有行书“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字,光彩耀目。台阶两侧有松柏数棵,四季苍翠长青。第三台阶上有红军烈士墓两座。革命烈士纪念塔占地978.4平方米,每至清明,小金人民到此扫墓,敬献花圈,表达对先烈们的缅怀之情。  交通  小金县境内有卓(克基)小(金)、中(滩堡)小(金)、小(金)丹(巴)3条公路干线,总长372公里,乘车1天之内可从县城分别到达州府和省府,全县乡乡通汽车。从汶川的映秀到小金县的公路更是阿坝州少有的水泥路面,以至从成都到甘孜州丹巴县的班车不走康定而走小金。  茶店子汽车站每天有发往阿坝州小金县的班车,中途经过四姑娘山,在日隆镇下车即可。发车时间是早上6:30、7:00、7:30、12:00各一班,中途经过都江堰、汶川漩口镇、映秀镇、耿达、卧龙、巴朗山垭口抵达日隆镇,再向西55公里便到终点小金县。从成都到日隆镇车费每人45元,需6小时左右到达日隆镇。  火车站  小金县就近大型火车站——成都火车站  成都火车站地处宝成、成渝、成昆、达成铁路干线的交汇点,和的交界处,是成都铁路局管内唯一的客运特等站,担负着宝成、成渝、成昆、达成线经由成都到全国各站的旅客运输。行包托运、货物整车运输任务,每日开行旅客列车46对,发送旅客3.3万人,高峰日达到5万,日均行包作业量超万件。车站先后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创建精神文明行业先进单位”称号,被四川省命名为“文明服务示范窗口单位”,被铁道部授予“安全优质车站”。“全国文明服务示范车站”,2000年被评为四川省“最佳文明单位”。  多年来,车站干部职工始终坚持“服务大众,奉献社会”的宗旨,围绕“铁路车票是请柬,让旅客满意在成都车站”的活动主题,切实解决广大旅客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受到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创建精神文明行业先进单位”称号,被四川省命名为“文明服务示范窗口单位”,被铁道部授予“安全优质车站”。“全国文明服务示范车站”,2000年被评为四川省“最佳文明单位”。  在当前旅客运输市场竞争空前激烈的形势下,车站依托良好的企业形象吸引客源货源,完成了各项生产任务指标。车站组织出川民工有序流动,文明优质服务情况先后被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每日电讯》、《经济日报》、《工人日报》、《法制日报》等中央新闻煤体给予报道。作为全路文明服务示范窗口,车站围绕铁道部32条标准,从站车服务用语、环境卫生、站车秩序、站车服务四个方面对车站日常服务工作指定了《成都车站规范化服务标准》。车站全体员工竭诚为你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  电 话:028-8- 汽车站  小金县小金客运站,是一个综合性的开放型车站;日隆镇旅游汽车客运站,是新建的开放型旅游客运站。今年还新建成了木坡乡村客运站和达维乡村客运站。小金县共有各型车辆599辆,其中大小客车(包括微型客车)共有112辆,汽车维修摊点14家,从事包括汽车小修、汽车装饰、加气补胎、汽车电器维修等服务内容。  成都茶店子汽车站每天有发往阿坝州小金县的班车,中途经过四姑娘山,在日隆镇下车即可。发车时间是早上6:30、7:00、7:30、12: 00各一班,中途经过都江堰、汶川漩口镇、映秀镇、耿达、卧龙、巴朗山垭口抵达日隆镇,再向西55公里便到终点小金县。从成都到日隆镇车费每人45元,需 6小时左右到达日隆镇。  小金开往成都的车最早6:30发车,7:30—8:00之间经过日隆镇。此外中午12:00-13:00之间还有一趟开往成都的班车经过日隆,在日隆汽车站买票。  小金县汽车运输公司售票处电话:0。  风土人情  藏族的婚姻具有非常浪漫的民族色彩,整个过程,可概括为“抢头帕”、“浪寨子”、“抢婚”、“说媒”和“结婚”5个阶段。  抢头帕、浪寨子  浪寨子,是藏族同胞中一种古老而奇特的婚俗。每逢春节、庙会、节假日等人们欢聚的时候,也正是未婚青 年浪寨子的时刻。来自四村八寨的男女青年汇集在一起,大家都有着充分挑选、追逐自己理想恋人的权利。  浪寨子的序曲是抢头帕。男青年一旦找到自己的意中人,不管认识不认识,也不管在大街、小巷、房前、路旁、通过一段神秘的跟踪和观察之后,悄悄靠近女身,趁其不备,从头上抢去帕子。姑娘们的帕子被抢,立即意识到自己被人看中,羞涩地回头观看男子的体态、长相及举止。小伙子却故意转过脸去,翻身上马,留给姑娘一个神秘而富有诱惑力的背影。以马蹄哒哒之音,翻开了浪寨子的序曲。  浪寨子的第一乐章,十分具有戏剧性。男青年骑在马上,拿着头帕,俨然一位凯旋而归的将军,昂首挺胸朝着事先看到的目标走去;姑娘则为一睹小伙儿的风采,在后面紧紧跟随。等到了僻静处,小伙儿才勒住马头,跳下马背来到姑娘身边。如果姑娘没有立即要回头帕,即表示愿意“交朋友”。两人就此约定当晚约会的时间、地点。小伙得了这个许诺便跃马扬鞭,打着口哨消失在滚滚烟尘之中。  浪寨子的第二乐章,犹如一首缠绵的抒情诗。到了晚上,小伙、姑娘都穿上自己最满意的衣服,约上几个未婚朋友,带上酒、肉等食品在约会的地点聚会。同来的朋友们或说或唱,从不同的角度介绍自己的朋友。如果姑娘坠入情网,这个聚会便延续到深夜而不愿离散。在难分难舍之时,定下第二次约会的地点、时间。  浪寨子的第三乐章,即姑娘在赴约途中从侧面对小伙了有了一些了解,而不愿这门亲事时,虽有约姑娘却不赴了,或约会时顷刻即散,躲回家中。这时小伙便用歌声在房外继续求爱。个别用土块、石块向房内扔去,逼使姑娘赴约。此时姑娘或请一位能说会道的中年妇女去谢绝男方的求爱,并要回头帕;或请一帮小伙抢回头帕,把求爱者赶走。那么小伙只好“改换门庭”“另择高枝”。  浪寨子的第四乐章,充满热情、活力和幽默感。在第二次约会时,双方都要带上能歌善舞的伙伴,通过情歌对答增进感情。对歌从相见歌、约会歌、催情歌、查问歌唱到赞美歌、结交歌和离情歌。“送郎送在五里坡,再送五里不算多,路上有人盘问你,就说妹妹送哥哥。”婉转悠扬,悦耳动听,使谈情说爱融进了富有诗意的特定环境中,创造出一种感情勃发的氛围。  浪寨子的第五乐章,是终曲。男女双方多次浪寨子后,随着感情加深,两人在草丛中、树荫下、打麦场、高山上,叙谈玩乐,一经确定关系,便请媒说亲,永结秦晋。  整个过程,充满着浪漫奇特的色彩,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气息。  抢婚、说媒  当双方感情达到顶峰时,他们就会商定好日期,由小伙子到姑娘家中“偷偷”将姑娘“抢走”当“抢婚”的时间确定后,姑娘约上自己最好的女伴一同打扮好,在约定的地点等候小伙子来“抢”。,小伙子则带上最好的朋友骑上马、直奔约定地点。姑娘有时为了测试小伙子的真心,会让好友和自己一样的装扮、夜幕下让小伙子辨认谁是自己的意中人。  第二天清晨,小伙子家请上本寨中德高望重的老者,正式前往姑娘家“说媒”。至此,姑娘父母才知道自己家的女儿已被别人“娶走”。  结婚  一夫一妻制是藏族主要的家庭形式。藏传佛教中的黄教严禁僧人取妻,而其余各派的僧人则可以结婚。  藏族婚礼仪式独具特色。婚日一早。鸡刚叫头遍,新郎家的舅舅带上亲友便至新娘家迎亲,新娘由至亲及女伴陪送。新郎的村邻每家都会赠送一桶清水,从新郎家门前依次排成长龙,在进门的那只水桶旁。新郎会放置若干茶包,供新娘下马踏用,新娘下马后,送亲人会在每个水桶上放一条哈达以示谢意。新娘进门前,亲友还会用柏树枝蘸水扬洒,有时还撒青稞粒,据说可祛魔除邪。新娘进门以后,新郎家长向新娘捧敬一碗牛奶,祝他们生活美满富足,主婚人将一条哈达抛挂中柱,祈求吉祥并念颂词向新人祝福。然后众人庆贺嬉闹,劲歌酣舞。  生育  藏族小孩生下来的第3天(女孩是第4天),亲朋好友携青稞酒、酥油茶、小孩衣物等前来祝贺,并举行“旁色”仪式,藏语意为清除晦气。“旁色”是吐蕃时期留下来的古老仪式,这天早上,生了小孩的人家会在家门口放一堆小石子,生的是男孩,便堆白垩石子;生的是女孩,什么石子都可以,并在石堆旁燃烧松柏香枝。前来祝贺的人们,首先在石堆和香堆上撒上糌杷面,然后再进入主人家门。  孩子满月之后,便要选择黄道吉日举行出门仪式。这天,母子(女)俩都换上新装,由亲人陪着(陪同的人也穿新衣裳)出门,首先到寺庙朝佛,祈求菩萨保佑新生儿长寿,在世上少受灾难,之后到亲朋好友家串门,多选择有福气的人家、以期待孩子将来也能组成幸福家庭。婴儿第一次出门时,家人会在其鼻尖上擦一点灶孔里的烟灰,使他不被魔鬼发觉。  名字  藏族同胞有名无姓,通常是两字或四字。名字多取自佛教经典,故重名的人较多,但可在名字前加上大、小、本人特征、出生地、居住地或本人职业等以示区分。一般还有男女性别之分。  土产特产  沙棘  四姑娘山景区内及周边地区盛产富含有含各种维生素,尤以Vc含量最大的沙棘。  中国沙棘,从果实颜色看,基本上属橙黄色和桔黄色两个类型,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1-5米,阴湿区可达18米。幼叶密被鳞片或星状毛,老枝灰褐色,棘刺较多,粗壮,顶生或侧生。单叶近对生,披针形或钜圆状披针形,长2-7.5厘米,宽0.2-1厘米。  用沙棘果实加工的饮料,营养价值高,饮用后具有增强心脏功能、防止坏血病、阻止致癌物甲基亚硝胺的形成、消除疲劳、提神兴奋之功效。加工后的沙棘果汁含维生素C 500-1500mg/100g,是弥猴桃的2.3倍、山楂的20倍。被科学界誉为“第三代水果”、“维生素之王”和“21世纪最有希望的保健品之一”。  沙棘作为药品载入中国药典。卫生部已确定为“药食同源”资源,现代科学已研究发现沙棘果内含有190余种生物活性物质,因此开展综合开发利用和深加工研究,可将全果加以利用。同时,将其生化成分分离、提取后,分别应用于生产医药、保健、抗衰老、美容产品等诸多方面,可使沙棘果发挥更大的经济价值。沙棘叶、果和种子含有人体所需的18种氨基酸和丰富的维生素、多种微量元素及上百种生物活性物质,这些都是人体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具有重要的保健价值。  小金因其独特的气候和地理条件,生长出的沙棘果经加工后因其质量和色泽均属上等而倍受喜爱。所产沙棘晶、沙棘蜜等固体饮料,是选取野生沙棘果肉、汁、优质糖、蜂蜜精制而成,具有防癌、清热、生津提神、缓解便秘、增进食欲之功效。在加强宏观战略发展研究,树立西部大开发,生态要先行的战略思想,沙棘资源被列入我县野生资源重点开发项目之一,进行保护性开发。  甜樱桃  小金县于1989年从大连农科所引种甜樱桃试栽成功,果实成熟期早,果粒大、品质佳。由于受低于7度低温800-1200小时和夏季不能高于30度高温限制,甜樱桃在整个四川盆地和盆周山区、以及南方诸多省市未能种植成功。我县因地处西南地区高山峡谷旱生河谷地带,具有高海拔辐射强度大,紫外线强,光质好的优势;同时昼夜温差大,果实营养积累高。小金所产甜樱桃外观鲜艳、味道甜美、营养丰富(每100克VC含量达10-15毫克)。  小金苹果  小金县素有苹果之乡的美誉,在不到 40 年的时间里,苹果已遍布县东西南北,老百姓都喜欢用它来招待客人。由于地理、土壤、气候等因素影响,小金苹果色、香、味俱佳而经久不衰。 1975 年经西南农学院、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果树研究所专家教授鉴定命名的“川星 75 - 1 ”,在同年全国铜川商品苹果鉴评会上取得第一名,后有小金“川星 75 - 2 ”、“川星 75 - 3 ”和金冠在 1976 - 1978 年又分别荣获第一名和第二名。 1987 年小金红星与金冠喜得全省优质果品、茶叶颁奖会双冠。  1976 年小金红星首次在香港市场亮相,一举击败美国“蛇果”,获得金奖,为我国争得了荣誉。目前小金苹果在品种小不断更新换代,现已有祝光、红富士、红星、青冠、金冠等 10 几个品种,且不断提高质量和品位,以更好的地奉献于社会。  购物美食  香猪腿香猪腿  香猪腿是阿坝地区的名菜,味美可口,是节日和招待宾朋的美食。每到冬季,家家户户都要宰杀肥猪,过去宰猪多数把猪四脚捆住,从胸部用刀开一孔,伸手入胸腔扯断心肺联结处,将猪杀死后,缝好刀口,反复用干草把猪毛烧尽后剖开,将其肥、瘦肉剥离开。  糌粑  糌粑是藏族人的主要食粮。形似内地的炒面,可分为青 稞、豌豆、燕麦糌粑等。藏胞无论下地劳动,上山放牧,出门旅行,都要随身携带糌粑。吃时,往碗里倒些糌粑,另少量的酥油,冲茶水食用。糌粑携带方便,又是熟食,在地广人稀、燃料缺乏的地方,的确是一种物美价廉实用方便的快餐食品。  糌粑的做法是:选好青稞、豌豆或燕麦,淘洗净,晾干,炒熟,磨成面粉即可。吃时还可放入奶渣或白糖,用适量茶水或青稞酒调好,然后用中指按逆时针方向反复搅拌均匀,再用手捏成团状,吃时也用手往嘴里送。另一种吃法是烧成糊状,里面放些肉、野菜之类,叫“糌土”。糌粑比小麦营养丰富,且携带方便,出门只需怀揣木碗和“唐古”(揉合糌粑的小幅獐子或羊皮囊),吃时再加适量的茶水就行,无需生火做饭。糌粑有青稞糌粑、豌豆糌粑和青稞与豌豆混合糌粑等。  酸菜汤  到藏胞家作客,一般都要请你吃酸菜汤。酸菜汤味道好,还可以调节口味,增大食欲,增加胃酸的分泌,起到改善消化的作用。除此而外,吃酸菜还可以多排汗,有的人吃过便汗流浃背,可防治感冒。  酸菜的做法很简单,把一般的蔬菜叶煮到快熟时,取出冷却,然后装入坛子或木桶里,再加一点冷水,密封好放在阴凉处,大约一星期左右就成酸菜了。藏胞们一般在春暖花开时开始忙于做酸菜,夏秋季做得最多。  奶渣&  藏族人的传统的饼干小吃,由奶渣和酥油制成。奶渣与酥油相伴而生,从牛奶奶中提制而成。把牛奶打制分离出酥油以后,剩下奶水用火煮沸后冷却即成酸奶水,把它倒入竹制斗形滤水留在竹斗滤器中的就是奶渣。奶渣白色,味酸,具有极强的助消作用,外出藏民常带奶渣以防水土不适。
词条分类[]
按学科分类:
按行业分类:
按地域分类:
开放式分类:
注释信息[]
扩展阅读[]
1.康辉旅行社: 2.行政区划网: 3.阿坝州旅游网: 4.四川三农新闻网: 5.
相关词条[]
申明:1.中文百科在线的词条资料来自网友(一些人是某学科领域的专家)贡献,供您查阅参考。一些和您切身相关的具体问题(特别是健康、经济、法律相关问题),出于审慎起见,建议咨询专业人士以获得更有针对性的答案。2.中文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及时给予删除。3.如需转载本页面内容,请注明来源于www.zwbk.org
词条保护申请
* 如果用户不希望该词条被修改,可以申请词条保护
* 管理员审核通过后,该词条会被设为不能修改
注意:只有该词条的创建者才能申请词条保护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评论评论内容为网友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误入浮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