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培训学校规章制度微信群群规

如何进行微信群运营?
社群运营篇1、个人从事工作的简介个人从事生鲜电商o2o行业专业做水果的一家公司,做的是全产业链包括采购、仓储、配送等。模式做得比较重,这种模式的弊端就是需要一个区域一个区域的覆盖,每个区域都需要投入人手,所以本篇社群运营方案并不适合所有的企业。2、社群人数互联网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不满30人不成群,超过100个群内就有些吵闹。我公司是按照区域去建群,从目前运营所有群的数据上看,群人数超过50人就有人逐渐开始退群,超过70个,退群人数就比较多,邀请10个大概有五个会退群,当然退群也不必要太去担心,微信群是随时随地双向选择社交工具,退出的原因是是他/她个人从微信群收获的价值<忍受吵闹的所付出的代价,这其实进一步筛选出真是顾客,群人数突破80之后,人数再继续增加就比较难咯。这里面也有地推人员的原因,超过60个,地推人员拉群的动力就没那么足咯。3、微信群用户的分级管理顾客是上帝,对待每个顾客都平等。这是大多数人认为认为企业运作的真理,但事实上顾客之间天生存在不平等,对待顾客需分级对待,以我公司为例,有一次性购买100多元钱水果的,有专门买一元购的水果的,当有两个订单同时摆在我面前,肯定挑选优质的水果、保证配送速度给购买100多元钱顾客。再考虑一元购的用户。群运营同理,并不是所有群成员都需要平等对待,大客户,加个人微信,单独运营,老是甚至单独建VIP客户群,给予不同的激励。4、社群导入人群方式针对o2o运营而言,前期覆盖面小,主要导群方式靠线下导群,a:线下摆点宣传,现场购买之后邀请入群
b:配送完成邀请入群
c:扫楼(我们是携带一元购的商品去扫楼)过程中邀请入群
d:老群友邀请新成员,这种形式需要给老成员一定的激励。让顾客对于水果这种普适、高频消费的水果而言,如果价格控制得合适,中午一个小时摆点展示可以带来20个人进群。5、群提供的价值群能不能持续的吸引人长期呆在群内,主要是群能否持续给群友带来价值,换而言之群的使命远景是什么。我们群目前为用户提供的:a水果问题处理,包括及时送货等。
b发布一些我们公司的优惠活动。c每天早上发布一些天气预报之类的东西。后期的打算是吃水果的专业知识。6、微信群对公司的重要性现在公司面对消费者发布信息的渠道有三种app、公众帐号,不论是app、还是公众帐号,相对和顾客的关系是弱关系,而微信群是强关系。对于重点顾客而言,群运营的方式是最好的方式之一,并且能迅速的从顾客手中获得第一手的产品反馈信息。
一个高质量的群肯定需要管理者去维护的。而管理者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就需要群友一起来分摊。大家可以进一个文学群感受一下~【诗和远方】全国最大的文艺读书会,每周分享一本书。有深夜食堂,早安朗读,诗歌交流会。进群可以先加群主:poetryss
最实用的就是活动推广,其他什么群论坛等都不靠谱
我认为精品微信群有四个必备的条件:1、明确的主题(人群尽可能细分)2、严格的群规(有助于制造仪式感和群管理)3、群友相熟、素质较高(避免劣币驱逐良币)4、有定期的线上或线下活动(增强社群粘性)以上四点,最好都满足才能算一个精品微信群。但至于做到的有多少,我个人碰见的很少很少。
上周背着领导装了个病去参加500强面试了,是的,我们领导从来不考察员工病假的真实性。成功病假的我去看了看外面的世界,原来世界500强这样玩运营。与大牛的谈话进行了大约一小时,我被虐得脸红心跳,恨不得打开18楼的窗户吹吹零下5度的风,这对于情场老手的我太不科学了!大牛各种细节追问,自信如我已不能对答如流,最后直接脑洞闭塞口吐白沫宣告白旗。现来回顾一下我被KO的关键过程:软文牛面官(大牛面试官):运营做了多久?我:3个月。牛面官:累积了多少用户?我:不到1W。(没好意思说不到5K,机智如我)牛面官:都用过哪些推广方式?我:打磨内容阶段领导吩咐不必急功近利,保持每周10%的增长量,目前主要通过用户转发和微平台blablablablabla……牛面官:有没有尝试在各网站或其他号做单篇文章推广?我:目前还没有。此处加入3s冷场,我注意到牛面官眼中似乎飘过一丝科普欲,但随即消逝。突然有种被审判的感觉,很明显,这里已经开始被鄙视了。渠道牛面馆:如果现在策划一期主题,你认为怎么做可以增加阅读量?我:旅游类主题的话,一个景美逼格高,一个吃货大搜罗,这两点永远吸引人。冬天推荐,我会选择从美食入手,策划美食线路结合的模式,内容好玩一些,应该比较吸引人。牛面官:比如?我:(语塞,还没做过啊)嗯……比如……疯狂吃货,去日本不吃这些就算没来过……牛面官:这样的模式到处都是,怎么保证你的内容就吸引人?并且能引来新用户?我:……(再次语塞,傻×如我,居然没有转变思路去推广)此处冷场5秒。活动牛面馆:有没有尝试跟其他的号互推或者做活动?我:目前没有,因为量少,互推成本高,花钱办活动领导不批。牛面馆:你办一次活动预算多少?预计吸粉多少?我:如果是一次2K的活动,我预计吸粉400左右。(之前做过一次活动,差不多是这个数据)牛面馆:成本5块,你知道买一个粉丝多少钱吗?0.3元,领导为什么要批?我:但活动吸粉活跃,这个物有所值啊。牛面馆:然并卵,你如何判断你的粉活跃?最后读不读你的东西,替你宣传?这些都不是你活动决定的,这些钱花出去有用吗?我:……(已毙)科普牛面馆:我们的公众号运营第一个月,粉丝达到1万5,运营三个月突破10W,不花一分钱!一分钱都没有花啊!(是的,大牛没有说三遍,我已知offer没戏,既然已被虐,不如脸皮厚点虚心请教一下好了) 你有没有关注很多同类目的群?同类目的微博以及同类目的贴吧?互联网时代有很多资源,并不需要你花钱去赚粉,有很多推广模式你可以去尝试,运营还是很有前途,不要闭门造车……(其实我也想呐喊——嘛蛋,谁叫你们是500强啊?!)经验总结:运营门道多,入行就不要轻易放弃,如果手头公众号没做好,想当逃兵最好改行,背负一个并不成功的经验分去闯关500强,呵呵,小心被虐哭哦,别说没人告诉你。后记:江湖残酷,level不够就乖乖练级!回来后我深感有愧老板,此时逃跑是我不对。反思了自己的运营思路,按500强总结的方式做了部分调整,居然也可以做到增粉量日超10%啦!并且不花一分钱!虽然才刚刚开始,但总算是打开了局面,有兴趣可以一起见证,i99trip/九九旅行。PS:老怪还是要继续打,既然火候未到,那就另觅良机。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一起探讨啊,寨主也算颇有心得,下一次,马到成功。
class piss:
做好这些就行
现在的微信无处不在,公交车、地铁上、大街上人们都在刷着朋友圈,朋友圈除了伙伴们相互分享的平台,现在慢慢变得更是一个营销卖产品的平台。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一个有共同梦想的背后,当你的公共账号有着数以万人或者数十万粉丝的时候,慢慢就会变成你永远的忠实的支持者,有他们认识你就足够了,你不需要那些对你不感兴趣的人认识你,在他们心中你就是一个值得信任的品牌,这就是个人品牌时代。微信公共平台上的那句话: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就是对微信的未来的一个很好的诠释,也是对互联网未来的一个很好的诠释,无论是做什么行业的。因此,从现在开始就经营你的个人品牌,不需要太多的广告费用,利用好微信,开始把自己的线下的生意和微信结合起来,培养你的粉丝,增加你的知名度,在未来这些为你创造的价值将不可小觑。
贴一个我自己运营的微信群方案-【西瓜会】别说我打广告啊!我就打广告了,怎么地吧?详情请查看博客:▽▍西瓜会定位国内比第二家早一点点众筹发起 & 众筹管理的线上-线下移动互联网新媒体营销高端社群。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新媒体营销
高端社群▽▍西瓜会缘起?
日,网名为怪木西西的网友发布文章《一场用来试错的互联网实验》(原文请百度),众筹他的第一本书《怪木西西的微信营销论》,并成立西瓜会,最初成员为以各种方式支持怪木西西众筹出书的网友。?
日,西瓜君怪木西西发布众筹文章《你以为你做了一个公众账号就混入了自媒体圈?》(原文参见公众号:ppff007),众筹西瓜会管理团队,并邀请简书大V担任西瓜会首席点评官,西瓜会众筹管理团队成立。▽▍西瓜会要干啥嘞?
不关注热点,不关注新闻,我们关注的是热点背后的分析,关注的是:如何利用热点做营销??
不讲鸡汤,不讲成功学,我们只听真人真事,由他分享:他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现在的??
不说培训,也谈不上讲课,我们有上百人的分享大会,但是更多的是几个人在一起喝茶约饭。?
我们的想法一点也不奇怪,我们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这里有干货满满的自媒体人,有身经百战的企业负责人,有实战在一线的营销人,也有置身局外的第三方评论人,不管你是爱智求真的网络小屌丝,还是互联网人生大赢家,相信在这里的人都是你的朋友。?
当然会有不定期线上线下交流活动。?
西瓜会通讯录必须有,要不然大家怎么愉快地玩耍??
当然西瓜会里也会有土豪,赞助各种礼品给到各位会员,可能是本书,也可能是个极具情怀的产品,这个真心说不准,但是一定会有。▽▍西瓜会所在欢迎关注、加入西瓜会各平台。?
【微信群】请联系西瓜君入群(微信号:jzybing)?
【公众号】西瓜会(公号ID:xiguahui001)?
【简书】西瓜会?
【微博】@Hi西瓜会(私信西瓜君,加入西瓜会微博群)▽▍加入西瓜会最初西瓜会成员为以各种方式支持怪木西西众筹出书的网友。随着西瓜会的发展壮大,很多人想加入西瓜会社群。如果还是像以前一样众筹西西的书籍,就有了局限性,也不利于西瓜会社群的发展。经过西瓜会各位主编讨论,对加入西瓜会社群的机制做了如下修改:① 为了西瓜会的良好发展,西瓜会成员必须严格审核。由西瓜会人力资源组审核,提议西瓜会首席人脉官贺龙负责;西瓜会首席人脉官贺龙有权扩招西瓜会人力资源组。② 收费不能代表一切,但是收费是一个门槛,费用全部用于西瓜会社群运营推广。由西瓜会财务组监管,提议西瓜会首席财务官无忌负责,西瓜会首席财务官无忌有权扩招西瓜会财务组。③ 加入西瓜会需要提交的材料:投名状、自我介绍。④ 随意打赏西瓜君怪木西西。▽▍西瓜会投名状?
为保证西瓜会成员质量,加入西瓜会需提交一篇不少于八百字的原创文章。?
文章内容需与西瓜会定位相关,参照文首西瓜会关键词。?
如果为专栏作家、微信公众号主编、产品经理等,提交以前原创文章即可。▽▍西瓜会自我介绍模板说清以下几点,以便让别人在需要你的时候第一时间想起你: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做什么的?你擅长什么?你为什么加入西瓜会?你能给大家提供什么?① 代号:网名+实名。(实名与否可自便)② 星座:说不定有偶遇哦。③ 职业:公司全称和职位最佳。(不方便可以写行业)④ 兴趣爱好:读书、运动、舞蹈、户外、吉他、禅修,等等。⑤ 特长:你擅长什么知识和技能,能给大家提供些什么。⑥ 说句话呗:对西瓜会的期待,或者你的格言。(比如:西瓜会,让牛逼的人与牛链接)⑦ 推荐:一本书+一个工具(网站/APP/公众账号)+一条西瓜会玩法。⑧ 自己运营的公众账号:名称+ID+简介。(可推荐公众账号名片入群)⑨ 联系方式:手机号、QQ号、微博、博客、专栏等信息。▽▍西瓜会众筹费用?
提交投名状的朋友:西瓜会众筹费用100元,西瓜会持股10股。?
不提交投名状的朋友:西瓜会众筹费用200元,西瓜会持股10股。?
西瓜会主编:每位主编每个月有特惠邀请函一张。可邀请一位自己认识的或者西瓜会会员推荐的大牛,邀请大牛的投名状必须有西瓜会主编半数以上通过。?
西瓜会普通会员的费用会有50元用于群发红包,在群里推广自己认为不错的西瓜会文章一篇。50元分为10份,抢到者转发朋友圈。▽▍西瓜会主编众筹费用(现已招募18位主编)?
普通参与人30人,每人原始出资300元,分发100股。?
发起人怪木西西出资1000元,分发300股。?
西瓜会其它成员每人10股,以后西瓜会新成员加入都自动分发10股。▽▍群规:西瓜会十诫三人行必有我师,三千人行必有西瓜会。嗨,西瓜君欢迎你,来到【有趣·有用·有深度】的西瓜会。为了让大家在这里更好的交流,玩得快乐,玩出价值,以下十条请各位小伙伴悉知:? 1. 为表明身份,新人入群发投名状并@贺龙。? 2. 为便于人脉积累,请统一修改群昵称为:网名|公司或职业|所在城市。? 3. 入群请推荐:一本书+一个工具(网站/App/公众号)+一条西瓜会玩法。? 4. 可推荐个人公众号名片进群。? 5. 群内可发:招聘需求、业务合作需求、线下活动信息、问题求教、以及干货文(必须为干货)、自己原创文章。? 6. 求帮忙转发的文章,需注明,并发最低100元红包(每份不少于5元)。? 7. 群里定期组织活动。? 8. 可辩论,不可吵架,不可人身攻击。? 9. 拒绝敏感政治,拒绝黄赌毒话题,拒绝垃圾广告,违者将请离本群。? 10. 不可私自邀请人进群,若有好友,可先推荐给群主西西(微信号:jzybing)。▽▍西瓜会官方通告发布内容?
西瓜会通讯录:由西瓜会首席人脉官贺龙负责,每周更新一次。?
西瓜会财务报表:由西瓜会首席财务官无忌负责,每月更新一次。?
西瓜会主编人事变动通知:由西瓜君怪木西西负责▽▍西瓜会微信、简书、微博发布内容?
西瓜会官方通告群内活动通知、人事通知等。西瓜会福利:送书、送礼品等。?
西瓜会群聊精华西瓜方法论:分主题整理群聊。西瓜语录:提取有价值的只言片语发微博,或汇总成文。西瓜会圆桌:邀请西瓜会成员,或者邀请外面的嘉宾来作线上分享。?
西瓜会干货:西瓜会成员原创干货文章,需和西瓜会成员沟通,征得同意后发布,必须署名。?
西瓜会征文?
西瓜会语音:群成员轮流于每天某个时间发送一段60s语音,就像罗辑思维那种。?
西瓜会线上与线下活动的发起文案、内容、总结西瓜会日签:每日格言,推荐用“一种”或“小记”App制作。西瓜会打卡:比如在西瓜会微群里发起每个人推荐自己的人生格言。西瓜会推荐:每个人推荐当日阅读过的最有价值的文章,汇总制作成《西瓜会文库》。西瓜会头脑风暴:针对某一问题或话题,说出自己的创意或观点,一人只发一段文字,过程中不许讨论。西瓜会辩论:西瓜会微群里举办辩论会。西瓜会面基:举办线下群沙龙,西瓜会成员均可在当地组织。西瓜会群快闪:每天一期,公布二维码,拉40人小群,每期一个主题。比如扔三本书目,扔完留10分钟勾搭时间,当即解散;如头像快闪、自拍快闪等。西瓜会点名活动:晒包、晒书单、微笑挑战、所有人问所有人、一句话表白...在朋友圈中开展群友接力。西瓜会故事接龙西瓜会图书漂流模拟面试模拟路演? 更多活动内容请脑洞大开▽▍编辑和推广流程① 编辑好内容好之后,推送预览至西瓜会主编微群,并@西瓜会首席点评官V先生审稿。② 审核通过后@西瓜君怪木西西发布公众号,主编并同步发布简书,并分享微博。③ 发布公众号后,第一时间推送主编微群,然后@西瓜会首席财务官无忌申请相应推广经费。④ 申请经费之后,@西瓜君怪木西西领取推广红包,并转发微群、发红包号召群友转发朋友圈。记得一定要@到参与文章讨论和贡献的群友。推广经费目前暂定为只用于微信群推广。⑤ 分享微博的简书链接,第一时间推送微博群,并@西瓜会微博群友转发。▽▍排版说明① 排版是给人看的,力求简洁美观,很多时候,少就是多。推荐参考:罗辑思维、三表龙门阵、老金扯谈、虎嗅、利维坦、六神磊磊读金庸等公众号。② 用户注重的更多的是内容,而不是排版。推断粉丝的行为之前,考虑下自己的经历:你会因为某个公众帐号排版很美而持续关注吗?你到底为什么会持续关注某公众帐号?某公众帐号排版超级烂的时候你会抱怨,但是某公众帐号排版简洁大气的时候你会抱怨吗?③ 推荐直接采用微信公众平台自带编辑器排版。④ 善用引用、分割线、有序列表、无序列表、清除格式、字体大小、字体颜色、行间距、段间距等功能。字体大小推荐:正文-14px,标题-16px,注释-14px或12px。字体颜色推荐:正文-595959,注释-a5a5a5。鉴于西瓜会Logo,公号文章标题推荐用暗红色;正文中强调内容可加粗,或以暗红色标出。⑤ 保存一些常用的特殊符号,复制-粘贴在文章中,辅助排版。直角引号「」和 『』▍和 ▏这个加在分级标题或段落前效果好各种三角 ? ? ? ? △▽▲▼? 和 → 还有 ? 以及 ? 起引导视线的作用? 和 ? 是已经选择,OK? 是错误,删除,NO? 是剪切? 这个是复制粘贴? 是添加,补充,选项? 是列表,调整格式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这样的数字是不是很酷罗马数字(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Ⅺ·Ⅻ)比较优雅复古⑥ 这样做节约小编时间,也可以有更多时间用于内容。⑦ 第三方版排工具是辅助,辅助即可。比如需要用到某些图标时候,用第三方排版工具好些。推荐唐三藏师傅的 i排版编辑器。⑧ 文章配图,头图也非常重要,同样建议:少就是多,简约大气、有视觉冲击力即可。如果实在找不到配图,直接拿黑底白字的图片做头图也不失为一个方法。推荐做图字体:华文细黑(魅族发布会幻灯片),方正兰亭黑(小米发布会幻灯片),方正粗黑宋(锤子发布会幻灯片)。△-更多内容,欢迎关注西瓜会公号-【xiguahui001】
本文作者是通过kindle阅读美国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的名著《引爆点》而写下下面的文章,如果有什么不同意见,请多多指教。 ############################### 引爆点中重要一个概念是说了三种人和几个原则,这对实际应用提供非常好的方法论。 首先先说说三种人 1.联系人 2.内行 3.推销员 针对本话题针对大学市场,我就专门说一下大学如何应用引爆点,寻找三种人去引爆大学。 ############################## 首先是联系人,就是一个非常活跃认识很多人那种,这种在学校学院就是年纪助理,院学生会,班长之类,第二种是内行,这种是辅导员属于内行,第三种就是推销人,这就是通过微信文章中的需要转发进行引导。 ############################### 两种法则 附着力法则 有些话让我们“左耳进右耳出”,但是另一些却让我们听过了再也忘不掉。附着力法则所说的就是当被传播的信息是容易被注意、记忆的,则容易形成流行。 根据大学市场而言,这个就是需要一个文案,文案的好坏在于你是否中了大学生需求: 学习需求,归属感需求,恋爱需求,追求个性需求,赚钱需求,优惠需求等。让你每个字都扣住需求,你就抓住顾客心。 环境威力法则 流行的趋势需要一个发展的温床,当一个环境形成的时候,个人的因素就不重要了。实验证明,在一个非作弊不可的环境中,不论是哪种家庭出身的学生都会作弊。 这就是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做对的事。就是你在开学就做开学的事,你在毕业,做毕业相关的事。学校发生什么事就可以相适应。是否你做的是第一个做的,是否你做的具有流行趋势,是否让人有兴趣? 作者正在做学校微信讲座项目,应用引爆点原理,完全正中引爆点,而且现在已经引爆几所大学。 根据引爆点我们分析我们这个微信讲座项目 首先是联系人,就是一个非常活跃认识很多人那种,这种在学校学院就是年纪助理,院学生会,班长之类,第二种是内行,这种是辅导员属于内行,第三种就是推广人,这就是通过微信文章中的需要转发加助手才能加群方式让每个进群的人成为推广者。一个引爆点需要人,三种人,需要引爆的事,下学期招聘,这种讲座本身就是引爆点,第三是需要被认可,这种免费模式,很快会被认可 所以是非常棒的项目 ########### 如果你是大学生,你想做自己学校市场,想引爆自己学校,你想了解如何做,请联系微信woshizhaotao
明确目的群规清晰//供参考
牛逼的人从来不自己建圈子,而是在别人的圈子里做最好的自己,最后变成自己的圈子!如果你不是带头大哥,就等着你的群成为别人的圈子吧。所以说建群就要把自己干成带头大哥对于一个人,微信群的最大价值有三:第一,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比如上游供应商,中游搭档,下游客户;第二,通过价值观输出,建立个人品牌,收获的是粉丝认同;第三,通过近距离互动学习,获得知识,把每个群成员当成老师。最重要的就是严禁群友拉人和广告,这是硬标准,然后就是培养10%的活跃分子,发现或引进,围绕群成员的实际问题,做有频次的价值观输出。
HULOO的苏酥:
一、怎样让社群长寿在中国网络上长期泡着的人,恐怕都有过加入某些群的经历。一开始是激动和兴奋的心情,但当怀着良好愿望加入一段时间后,却发现群里充满灌水、刷屏、广告,甚至两个群友一言不合,变成争执,愤而退群。而群主也会因各种琐事纠结,人数还不能太少,少于30人不成群,超过80人就开始热闹,超过500人又乱糟糟的不好管,不出半年,大家慢慢不再发言,最终成了一个死群。任何事物都是有生命周期的,大部分群都经历了如上图所示的生命周期模型,一个群走完整个生命周期模型长则6个月,短的甚至只需要1周。我们必须认识到,即便是出于商业目的而去主动管理一个社群,在运营非常好的情况下,群也是有生命周期的。这个生命周期大概在两年左右。为什么是两年?第一,来自我们自己对过去论坛坛主活跃度的观察,一个论坛的热心坛主往往坚持时间很难超过两年,同样,一个群的热心群管也很难超过两年,即便是专职团队管理,两年内群的运营给社群群友带来的新鲜红利也会消失殆尽。第二,是因为一个群在两年的生命周期内一般而言已经完成商业价值的转换。即便是死忠品牌粉,你的产品又不断升级换代,那么在两年内,从商业上讲,该挖掘的商业价值也挖掘得差不多了,继续维护成本会超过回报。说出这种真相是很残忍的,但是怎么办呢?这时候群可以尊重大家意见不解散,但也不需要刻意维护。如果群里面还有个别积极热心的粉丝,可以把群转移给他运营和管理。如果群里面发现个别值得长期交往的粉丝,可以邀请他加入核心群。那么如果想尽可能延长社群的生命周期,应该从哪些方面下手呢?显然得从社群的两个主要角色入手:一个是群主,一个是成员。导致社群走向沉寂的,只有两个原因:要么是群主的目的未达成而不再维护,要么是群员的需求未满足而不再活跃。群是为了满足人的某种需求而建立的,调查发现,所有的群无非是基于这六种理由建立的。在这六种群中,基于组织关系或同学、老乡关系的群也许是维系时间最长的,但这种群未必能保持活跃度。能够长期保持活跃度的群要么是有共同兴趣的交友群,要么是有共同成长的学习群。比如华科的点团队,每一个曾经加入团队的正式队员,包括团队的顾问都会加入一个QQ群,继续保留自己在团队的编号,老队员可以通过群寻找合适的新队员一起创业,新队员也可以继续向老队员和顾问请教各种问题。由于团队有共同的文化和价值观,QQ群内部一直充满了积极的沟通能量。如果根据群对个人的价值,我们还可以把群分为这四个类别。后三类群都是已经死亡或者濒临死亡的群,他们很可能在某一天,群主将群转让或者直接解散。所以,假如我们做商业化运营,就一定要认识清楚,我们能为别人提供的价值是什么?比方说微信群,你什么都不用做,只要坚持发红包,就有人打死也不走。但是只出不进讨好用户的做法未必合适。那么建立一个群,你的定位到底是学习群还是交友群?为什么你的定位能吸引目标人群加入?这其实是个大问题。很多人建立一个群,开始想法很多,比如交友交换资源,一起共同成长进步等。但是如果一个群想法太多,其实运营就会变味。所以,在建群初期,就要深入思考一个问题:对于群员而言,加入一个群会得到怎样的回报?因为人类是趋利的,他要计算自己的付出(比如时间成本)与回报是否平衡。有的群大家会觉得收获很少,既不能收获人脉,也不能学到干货,干脆退出。有的群大家会觉得收获一半一半,能学到一些东西,但是也要忍受很多刷屏骚扰,分散工作注意力。有的群大家会觉得收获很大,这种收获有的是一次性点破思维的局限,有的是认识了一个好朋友,有的是通过持续分享获得了成长,特别是收获成长的人会觉得自己找到了归属感。显然能够长期做到让大家感到收获很大并不容易,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脑力,所以才有了社群大多短命的结果。这也给了我们两个启发:1.不要过度投入,群走到生命周期尾声了,不骚扰别人就是美德。2.要设计一个在群生命周期结束前就能完成营销的产品。以上我们分析了普通人加入群的动机,但是为什么一个群主要维护一个群呢?卖货比如我一个朋友搞十字绣,也建个群,分享绣花经验,分享完了就可以推销淘宝小店。这种基于经济目标维护的群反而有更大的可能生存下去,因为做好群员的服务,就可以源源不断获得老用户的满意度和追加购买。特别要指出的是,在线教育培训会组织大量的学员群进行答疑,分享开货,本质上也是销售产品和提供客户服务。人脉不管是基于兴趣还是为了交友,社交的本质就是为了构建自己的人脉圈。这是任何一个职场人士都会去努力维护的关系。群主不是一个正式组织的负责人,但是他维护一个群就是希望在线下可以成为一个非正式关系里面的联结人,获得联结人的影响力。如果他通过群成功组织群员进行一些活动的话,就能逐步在一定的圈子里面形成自己的网络影响力。成长这种群主是想吸引一批人一起共同学习和分享,构建一个网络学习的小圈子。学习是需要同伴效应的,没有这个同伴圈,很多人就难以坚持学习,他们需要在一起相互打气、相互激励,比如考研群很多就是这样的。品牌利用群的模式如果能快速裂变复制的话,有的群主是希望借助这种方式更快构建自己的个人品牌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因为网络缺乏一定的真实接触往往能让新入群的成员夸大群主的能量,形成对群主的某种崇拜,然后群主通过激励、分享干货、组织一些有新意的挑战活动鼓励大家认同某种群体身份,最终借助群员的规模和影响力去获得商业回报。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一个社群的存在,既能够满足成员的某种价值需求,并在满足需求的过程中,又能够给运营人带来一定的回报,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甚至可以形成自运行的生态。从以上的讲解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想要得到长期的回报,那么就得设置长期的需求。这也是为什么大多高频重复使用类产品的社群存活时间要比兴趣社群的长,米粉群比罗辑思维的得分要高。在这里我举一个例子:乔布简历。这是一款专业的简历制作工具,能够帮助用户快速制作出一份专业简历,另外提供优质模板和百余个工作岗位,帮助求职者做好入职准备。乔布简历官网曾新上线了一个版块,叫作乔布小组,分为5个模块:简历、实习、面试、笔试和职场交流。但由于属于新版块,缺乏大量的UGC内容,而且由于网站属于工具性网站,用户的黏性和活跃度不是很高,所以想通过建立QQ群的形式,聚拢目标用户,最终为网站的小组版块带来第一批用户并产生UGC内容。于是,乔布简历的社群就这样初步建成了,运营人参考秋叶PPT的社群模式,将群对象定位为大学生和初入职场人士,对社群进行了规划与尝试。为了更好地给群成员进行分类以及后期的数据统计分析,所以在新成员加群的时候,我们会引导新成员修改群名片。群名片格式如下:地区+岗位+昵称(职场)学校+专业+昵称(学生)运营群的小伙伴承担着一定的网站流量考核指标,所以我们在入群公告中加上了乔布简历官方QQ空间的关注地址,并引导大家有什么简历或求职上的疑问,可以直接去官网的小组寻求帮助,基本上能做到工作日24小时内给大家答复。在建群初期,尝试了禁言和不禁言两种方式。禁言的缺点是很多新人进来发现自己什么都干不了,一冲动就直接退群了。而不禁言会导致有些不自觉的小伙伴随意聊天,影响到大多数想来学习的人,所以干脆建立了一个专门用于闲聊的QQ群,把主群禁言。最终发现喜欢聊天的人是少数,在我们主群达到1600多人的时候,闲聊群才100多人。闲聊群的活跃分子,同样是主群的活跃分子,每次在主群活动的时候,他们会互相沟通自己的看法,并给我们提供有效的反馈。同时,我担心一周一次的分享会让很多用户忽视我们的存在,我们每天在主群推送一些精选的招聘信息和干货文章,增加我们群在用户心中的存在感。乔布简历职场分享交流群的第一批粉丝,是我们通过微博、微信,以及以前的一些用户QQ群的宣传,差不多拉来三四百人。在有了初期的三四百人之后,我们开始了我们的职场分享:(1)每周邀请一位嘉宾,给群内的小伙伴带来一场关于职场的分享。(2)分享时间:每周日晚上8:30~10:00。(3)分享方式:群内文字分享,分为嘉宾分享和群内答疑两个环节。(4)嘉宾邀请策略:首先邀请公司内部相关人士,如我们的CEO、CFO等;其次,邀请我们一直以来都有相关合作或比较熟悉的嘉宾,如@秋叶大叔、美团的某产品经理;接下来,我们还会邀请跟我们用户群体重合的相关企业或个人嘉宾。同时,我们也注重群内的资源挖掘,引导一些群内的优秀小伙伴来做分享,如阿里的某产品经理。(5)分享预告:先在职场分享交流群提前两天发布群公告,我们在公告中也引导群内用户把相关通知分享给他们身边的人;同时,我们也通过其他QQ群、微博、微信等多渠道发出分享预告,吸引更多的人加入我们的QQ群。(6)分享总结。分享结束以后,我们会把分享的内容总结上传群文件,同步发到微博、微信以及官方小组。关于群成员的增加:(1)优质的内容能带来很好的口碑效应,我们群的加粉很多都是群内成员的口碑宣传和邀请。(2)名人效应,如果你邀请的嘉宾是被很多人所熟知的,能带来很明显的加粉,比如我们的CEO乔帮主和秋叶大叔的分享,都带来了接近200人的加粉。(3)由于我们运营团队有其他的运营渠道,如豆瓣、简书等,发推广文章的时候顺便加上QQ群,也能带来一点加粉。还有一点,如果你常玩知乎,可以把自己的个人介绍改为QQ群号,多做一些高质量的回答,同样能带来不少加粉。从以上表述来看,运营人做得非常认真,维护得也非常用心,但是这样的社群却存在一个重大的风险,是什么呢?当下找工作的我觉得这个社群真好,可以帮我做简历,更能顺利地求职,关于简历与求职是当下我最大的需求,我可以每天泡在里面收获价值。但是请问,找到工作之后呢?《社群营销:方法、技巧与实践》里说过,社群的第一要素是“同好”。请问谁有常年做简历的爱好?一旦顺利入职,工作稳定下来,你还愿意每天在群里聊简历的话题吗?还会每周期待分享吗?结果势必是先沉默,后屏蔽,甚至退群。所以需求的短暂性势必造成社群的短暂性。再以秋叶的职场技能课程为例,这个课程包括OFFICE办公三件套、职场技能,涵盖求职→面试→职场工具技能→理财→移动办公,是3~5年的职场技能培养,围绕一个人3~5年的职场成长技能,那么这个社群的存在就是有长期意义的。可以看出,对于社群的成败来说,方法、模式固然重要,但前提是你得有一个基于长期需求的社群定位。二、社群短命的七宗罪失焦是导致群消亡的第一个原因,也就是缺乏一个明确而长久的定位。很多群成立后往往快速拉入很多人,结果偏离了群主最初建群的目的,整个群因为缺乏共同的话题和活动连接,就变成了一个灌水群。没有人经常分享有价值的话题,时间长了群员就失望了,既然成为了工作的骚扰,不如退群,等待下一次冲动再入新群,如是循环。如果在入群前群员能够告诉别人加入这个群的价值和交流机制,对群的生命力反而更好,但是现状是大量的人花费大量的时间把自己认识的人纳入一个群,但对于群的主题、定位、分享机制都没有通盘考虑,还真的以为有去中心化自组织奇迹呢?没有定位的一个表现就是什么人都可以入群,结果一个群里既有大牛又有新手,把不同层次的人混在一起,认为这是所谓去中心化自组织,殊不知这恰恰是把牛人给骚扰走的最佳方法。事先通盘考虑过群的主题、定位、分享机制的群寿命更长,灌水群必死。无首是导致群消亡的第二个原因,也就是缺乏有影响力或热心的群主或群管。在这里要特别区分一下“去中心化”的概念,很多人觉得一个社群有领袖、有管理、有规矩就是违背“去中心化”的宗旨,这是一个误解。所谓去中心化,更重要的理解是指内容、信息不再是由专人或特定人群所产生,而是由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结果,与为了让参与更积极、沟通更畅通、结果更多元进行的管理和有人维护并不冲突。定位再准的群,没有人主动管理和维护,也是无法持续运营的,不可能完全自组织,只能解释为中心碎片化,组织网络化。为了便于管理,群主或群管理员都是最佳的选择。第三个原因是群主个性过于强势。有一种群是因为群的规模扩大了以后,群主为了管理群,往往制定了严格的群规,但是越是严格的群规越容易带来争议,因为很多人不喜欢一个网络组织有太多的约束。比如很多群主希望群里少一些闲聊,多一些干货,不要发和主题无关的话题,那么有的群员会认为一个只聊专业话题的群没有趣味,不认同这样的规矩,他们认为应该有一些轻松活泼的内容活跃气氛。大部分群主是认可群可以轻松活泼一些的,但也有一个度的问题,群的规模越大,这个度就越难把握,直到群不得不建立严格的约束。一个群的群规形成,最好是经过群员的讨论,并达成一致后,才容易得到遵守,如果群主要推出强势群规,那么群主就必须比群员影响力等级高一个数量级,这样才能获得遵守群规的心理优势。第四个原因是骚扰。骚扰有两种。一种是垃圾广告。所以群规要提前声明,管理员要及时治理。这就要求管理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及时上网,关心每一个群员,要特别留意混进群发垃圾消息的人,并及时清除。如果一个群经常有人发垃圾消息,群管没有及时处理,马上这个群就会沦为死亡群。另一种是过多的闲扯灌水。一个超过200人的群,一人说一句你也得看半天,如果正在工作或是学习,群消息在不断闪烁,经常打断一个人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节奏,时间久了也会让很多人选择屏蔽。所以如果一个群的人数过多,要选择一定的禁言措施,比如工作时间群内不聊天,晚上和节假日随意,这样就会改善很多。第五个原因是群缺乏固定的活动形式。一个群想做得有声有色,不让成员感到无聊乏味,必须有定期的活动。最受群欢迎的活动形式应该是定期分享模式。一种常见的组织方式就是由群主提前协调群员,规划每周1~2个主题,邀请不同群员或者外来顾问分享,每次用1~2个小时,在约定的时间邀请群员一起交流讨论,聚焦特定主题,这样就有了“集体创作”的感觉。如果一个群规模超过40人,又没有一个固定的形式组织大家在一起,大家没有定期的互动、协作、讨论,没有熟知度,没有凝聚力,没有归属感,那么这个群的生命力很快就会衰退。固定的分享会让群员产生一种身份认同感。我在这个群,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这种身份认同感也是群员愿意留下的重要理由。这种身份认同感消失的时候,群员很可能会选择退群。不过如果一个群的规模不超过40人,大家在一起的理由可能是因为兴趣相投,认同度高,愿意一块聊,因此就不需要刻意限定分享形式。第六个原因是“蒸发”。当新成员不断涌入一个开放聊天群时,群中最有价值的成员会发现,群成员平均价值水平的降低让自己继续待在这里已经没有意义了,于是他们就会选择离开。这批成员的离开进一步降低了群的价值,于是恶性循环开始了:越来越多高价值的成员选择离开,直到有一天这个群彻底沦陷成了一个平庸的聊天群。用一个专业的科技词汇来表述这一现象叫“蒸发冷却效应”。蒸发冷却是指液体在蒸发成气体的过程中会吸热,从而降低周围的温度起到冷却的效果。群的开放意味着它对成员的加入没有选择性,如此一来,最想加入群的成员会是那些水平在群目前平均水平之下的人,因为他们可以从群中学到更多东西。他们的加入从长远来说必然会对团体造成不利影响。而那些相对封闭的群能更好地应对这种问题。这种封闭群对成员的加入有着极高的要求,一般都是采用邀请制。由于小众而又封闭,大部分此类群都只是低调地活在大众的视野之外。第七个原因是陈旧,也就是成员总是那么几个人,失去了新鲜感。上一个“蒸发”让我们知道了新成员带来的副作用,但是如果一个群的成员长期没有更新,那么这也可能是群走向死亡的开始,任何组织都需要经常换血,没有新血注入,群往往会沉寂。因为新人的进入会给群带来新的冲击力,也会带来新的活力。那怎么兼顾这两者之间的平衡呢?根据我们的经验,一个群在入群阶段设置的筛选和挑战门槛越高,这个群加入后流失率反而越低。比如,有的群要求必须付费才能进入学习,反而群员更愿意遵守规则,维护学习秩序。另外,还有一个秘密就是,经常加入一些美女和萌妹子的群,一般活跃度都低不了,而且会吸引很多人慕名而来。如果你有美女资源,可以让她们帮你把社群更好地带动起来。三、社群活跃的结构模型前面,我们讲述了导致群消亡的七宗罪。那么,什么样的社群可以长存呢?只要是能长期生存一段时间的群,都有内在的生态模式。我们重点分析基于兴趣或者学习成立的群组,在这样的群组里都存在如下几种角色,这种角色的不同组合,就构成了不同群的生态模式。围绕这些群角色,基本上只有两种群管理模式:一种是基于社交群的环形结构,一种是基于学习群的金字塔结构。在环形结构中,每一次群交流,每个人的身份可以互相变化和影响,但是一个群里面必须至少存在一个活跃的灵魂人物,他可能身兼思考者、组织者等多个身份,如果一个群拥有2~3个活跃的思考者,那么这个群不但生命力很强,而且会碰撞出很多火花。在社交群里,必须有一类活跃分子,清谈者虽然很难奉献出结构化有深度的内容,但是他们往往有比较多的信息来源,可以给群提供一些有趣的话题,诱发思考者奉献出有质量的内容,一些围观者也可能被激活,带来有深度的内容。另外清谈者往往有比较开放和包容的心态,能够接受调侃,这样会让一个社交群不至于像工作群一样单调乏味。在社交群里比较尴尬的身份是求教者,虽然有时求教者可以给思考者带来好的话题去展开,但如果提出的问题非常初级,加上缺乏良好的沟通技巧,对有影响力的思考者反而形成了一种负担。如果思考者回答方式过于粗暴,或者组织者缺乏疏导技巧,求教者认为群缺乏分享精神,个人尊严受到歧视,瞬间就会变成挑战者,最后的结局往往是被踢出局。当然好的一面是如果求教者的问题得到好的回答,他会变成群中积极的组织者。正因为环形结构可以进行身份互换,群规的设置往往很难严格,留下很多弹性空间。而与之相反的是,在金字塔结构中,一定有一个高影响力人物,然后发展一些组织者帮助管理群,群员基本上都是追随影响力人物进来学习的,所以在群里必须制定严格的群规,否则如果每个学员都直接和影响力人物沟通的话,影响力人物就无法进行任何有效的通讯。所以在这种学习群里,最可能的模式是影响力人物进行定期分享模式,由组织者进行日常的群管理。两种类型都少不了群规,因为无规矩不成方圆,比如一些围观者有时候因为种种动机想在群里发各种软性广告,也会因为触犯群规变成挑战者,如果群组织者缺乏疏导技巧,一些同情围观者的群员会以退群的方式表示用脚投票,这会给群的生命力带来损害。四、群越大越好吗?有一个“150定律”(即著名的“邓巴数字”)指出: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大约是150人。这个数字由于地域不同、文化不同、网络和现实的区别等可能会有区别,但毋庸置疑的是,社交网络人数肯定是一个有限的数量。你可以回想一下你的朋友圈,差不多加了二三百人之后,遭遇的刷屏体验比微博更甚。在群内的表现就更突出了。比如一个群的人数可能不多,正是因为成员不多,所以依靠每个人的自我规范就可管理,氛围融洽,凝聚力强,群内的总信息量不一定很大,但是参与度很高,质量也不低;但是人数一旦猛地增长,每个人说一句你也不一定看得过来,并且由于大量刷屏,体验下降、信息过载、价值鸡肋,参与的人越来越少,屏蔽群的人越来越多,这个时候信息量是大了,但人均参与量其实大大降低了,凝聚力也会下降,活跃度当然也就会下滑。那么应该如何看待金字塔和环形两种结构社群的规模呢?如果定位是学习分享群,在有能力管理的情况下,群的规模越大越好。这样高影响力的人一次分享可以辐射更多的人,但是这种群在线分享如何解决学员参与就会变成一个大挑战。比如QQ群支持2000人的上限,如果一个人分享,让2000人互动,会瞬间形成刷屏潮,导致分享无法继续。如果采取全员禁言,核心人员分享的模式,大家又会因为缺乏参与感,不愿意参加分享。学习群的规模上限其实是不受2000人限制的,完全取决于高影响力人的群管理水平。在金字塔层次结构中,只要形成大家都遵守的发言纪律,群的规模和分享水平都可以稳定在某个大家可以接受的水平线上。金字塔群还有一个变形,就是成立一个核心管理群,规模不大,但是这个管理群每个人都去维护一个小群,形成一个群的递归金字塔管理模式。但是环形结构的社交群不可能具有太大的规模。以微信为例,现在有500人群、200人群和40人群。但微信最早的群上限是40人,为什么设计成40个人?第一,微信群的产品逻辑就决定了群员进入关系是相对平等的,在一个平等的社区里面,形成一个金字塔结构的难度是非常大的,如果群主时刻表现出高人一等的存在感,群员会选择变成挑战者或者直接退出。第二,管理学也告诉我们对于一个松散型组织,26~36是一个小型自组织形态最佳的规模。传统管理理论上建议一个人可以直接管理人数最好是7个,不要超过9个,作为一个小团队也不要超过36人,所以我认为40人的微信群设置应该是微信有意为之,不是一个随意的数值,应该是观察了大量QQ群活跃度后的综合设置。如果遇到一个好的群组织者,同时他也是一个有能量的人,那么环形群关系是可以做成大规模的,但是这个规模超过100人就会遇到种种问题。我个人的观察是,一个群如果超过40个人,再找到活跃度足够且情趣相投的人是一个非常的挑战。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大量的人会认为40人不够用,甚至500人都不够用,最大一个原因就是大部分人有一个本能冲动——把这个圈子里最好的人都装在一起。把人都装在一起和让这些人愉快相处是一对矛盾的关系。邀约牛人进群可以为群增加活力,但是如何让牛人在群里得到好的服务,又不被过度骚扰,就成了运营的难题。所以为了将群规模在扩大的过程中,将损失降到最低,有这样几个建议:第一,加人要有节奏,不要一股脑引入太多。第二,加人要有门槛,得来不易才懂得珍惜。第三,加入要守群规,正是无规矩不成社群。第四,老人要带新人,将社群文化进行传承。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图片、文字、视频等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大家学习与交流。相关内容如涉嫌侵犯您的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请向本站发送有效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反馈邮箱&&&&。
学生服务号
在线咨询,奖学金返现,名师点评,等你来互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办培训学校发展规划 的文章

 

随机推荐